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下学梯航》【译文打印版】

《下学梯航》【译文打印版】

《下学梯航》【译文打印版】
《下学梯航》【译文打印版】

下学梯航清

目录

下学梯航叙 (1)

下学梯航 (4)

天理良心 (4)

静存 (6)

动察 (8)

师授 (10)

改过 (13)

笃行 (15)

孔子四言 (18)

关夫子四言 (19)

太上感应篇 (20)

文昌帝君阴骘文 (22)

关圣帝君觉世真经 (23)

文昌帝君蕉窗十则 (24)

朱柏庐先生治家格言 (27)

学圣人局量 (29)

豫诚堂家训 (32)

【注】下学梯航:给初学的人指引方向

下学梯航叙

道犹路也,止此一理,天地人神所共由,故曰道。

【译文】天道就像路一样,只有这一种道理,是天地人神都要经过的地方,所以才叫做道。

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天理而已。

【译文】人和禽兽只有一点点的不同,不过是天理罢了

全之则人,无之则物。

【译文】保全了这一点不同就是人,丢弃了这一点不同就只是一粒沙尘。

几希者皆圣人,则圣人亦只全乎所以为人焉尔。

【译文】这很少的保全了这部分的人都是圣人,那么圣人也只是保全了(身为人的品性)因此才是人这样而已。

孔子曰:人者天地之心,困勉成功则一。

【译文】孔夫子说:人是天地的中心,在穷困中勤勉努力最终成功则是(因为)用心专一。

孟子曰:人皆可以为尧舜。

【译文】孟子说:人都可以成为尧(yao,二声)舜。

未尝谓道必择人而为。

【译文】从来没有说过天道一定要根据人的不同而运行的不同

即德至圣人,亦生人之恒事,磻溪钓叟、版筑佣工,即终于匹夫,岂非圣贤?

【译文】修行德行到圣人的地步,也会做出一般人做的事,在磻(pan,一声)溪钓鱼的老叟,刻板造房的工人,即使最终还是平常人,难道不是圣贤吗?

前人误解大德受命,致人不敢为圣,其将安于下愚而后可。

【译文】以前的人误解美好令人敬仰的美德都是天赋予的,导致人们不敢做圣人,他们就会安于很愚昧的状态这样以后慢慢的才有可能成为圣人。(而不是从一开始就能向圣人学习)

夫圣人者,人伦之至耳。

【译文】圣人,是人伦的最高点。

人不能外五伦而生,安得不师圣人之敦伦?

【译文】人不能在伦常之外生存,怎么能不学习圣人谨守伦理道德呢?

今圣人在上,百度维新,陶淑天下,无非欲其不愧为人;而惮于自修,甘于暴弃,则以言圣人者多失之太高,不知圣与人同,但力行中庸之道也。

【译文】现在圣人上,多次维护新事物,用良好的品德情操训教天下,无非就是想要人们不愧为人,而有人却害怕自我修炼,甘于暴戾的一面和沉沦堕落,(责备他们的时候)就用所谓的圣人的境界太过高远(来搪塞),却不知道圣人和人是一样的,但是却坚定的去做符合中庸之道的事罢了。

中庸之道,至平至常,亦至神至奇,惟其神奇卽在平常之中,所以为中庸。

【译文】中庸的道,是最平常的了,但是也是最神奇的,只是它的神奇就隐藏在平常当中,所以叫做中庸。

愚老矣,及门多有问难者,酬答维艰,不得已命儿子松文、椅文等,书愚管见,以告来者。

【译文】我已经老了,但是到家里来的确有很多求教的人,应付解答的很艰难,不得不让儿子松文,椅文等,将我的浅陋的见地写下来,用来告诉来(求教)的人。

一家之私言,垂老之愚见,不堪为君子告也。聊代刍chú荛ráo,原其心而恕其妄,幸甚!幸甚!

【译文】(这只是)一家之言,快要老去的人的浅陋的观点,不值得告诉君子之人。勉强代替粗俗鄙见(刍(chu,二声)荛(rao,二声):割草打柴),(希望能)原谅我的初心,宽恕我的狂妄。高兴啊,高兴啊。

道光三十年岁在庚戌重九日双流止唐刘沅书时年八十有三

【译文】道光三十年(1850年:这一年道光驾崩,为道光最后一年),是庚午年,9月九日,四川双流人刘止唐六浣书当时八十三岁。

下学梯航

天理良心

天之理而人得之以为心之良,即所云天命之谓性也。

【译文】上天的道理,人得到了就叫做心中善良的本质,也就是所说的“天命就是性情而已”。

性字从忄从生,是人得天中正之心。

【译文】性字是依附着竖心旁依附着生,(意思)是人得到了上天中正的心。

天之理卽天之心,太极也,诚也,人得此理为性;万物皆天所生,而人独得天中正之理故曰德。

【译文】天理就是上天的中正心,是太极,是诚,人得到了就叫做性情;万物都是由天所生,而单单人得到了上天最根本的道理因此叫做德行。

未生以前得诸天者曰明德,既生以后七情扰而嗜欲纷,非复受中之本然矣。

【译文】出生以前先天得到的就叫做明德,从生下来以后受七情纷扰而欲望也越来越多,不再是接受上天之理那种人本来的样子了。

复性而全其所得之理亦曰德,以其为天地生生之本,于人为万理从出之原,如木果之有仁,故曰仁。

【译文】恢复本性而明白了所有上天之理也叫做德,因为这是天地衍生万物的根本,对于人来说就是一切道理的源泉,就像坚果有果仁一样,因此叫做仁。

诚者实有此理,乃实可以为人也。道如大路,人所共由,故天理良心,人人所有。

【译文】如果确实拥有天之理的话,那么的确是做人的凭借。道就像一条大路一样,是人都要走的,所以天理良心,每一个人都有。

圣人止是全此四字,遂与天通,本四字而行之,则合天理矣。

【译文】圣人仅仅是保全了这四个字,就与天相通,按照这四个字来做,就合乎天理了。

但恐其或过或不及,节之文之曰礼,无过无不及,行之恰得其宜曰义,智者知之真,信者行之诚且久,故五常止此天理良心四字。

【译文】但是害怕有人做得太过或者做得不够,节制的行使它适当的行使它就叫做礼,没有超过也没有不及,做的恰到好处就叫做义,智慧的人真正地明白这些道理,相信它的人会诚心去做并且做的长久,因此五常(“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就落在天理良心这四个字上面。

天理良心,人人知之,不能行之。岂无良哉?

【译文】天理良心,每个人都知道它,(却)不能实行。难道不是没有良心吗?

父师之教不端,见闻习染误之也。今撮其存天理之意于左。

【译文】父亲老师教育的不正派,所看见的听见的习染耽误了他。现在摘要选取天理犹存的意思如下。

静存

心浮也,而使之沉;心显也,而使之潜。

【译文】心浮躁的时候,要让心沉下来,心外显的时候(只自己卖弄的时候),要让心潜藏。

沉潜二字,即收心之法也。

【译文】沉和潜这两个字,就是收心的方法。

《中庸》曰:“潜虽伏矣,亦孔之昭。”

【译文】《中庸》中讲到:(心)潜的状态虽然是屈服,但是也显示出明理

君子之所不可及者,人所不见。

【译文】君子到不了的地方,(也是)人们看不见的地方。

人所不见之地,非宥密乎?洗心退藏于密,知止而后有定矣。

【译文】人看不见的地方,难道不能宽恕隐秘的事吗?洗心革面(把自己的罪恶的部分)退藏在人所看不见的地方,知道停止(不去窥探自己的丑恶之处)这之后就会有定力。

孔子曰为仁,孟子曰养气,存心养性,《大学》止至善也,《中庸》致中也,皆在其中。

【译文】孔夫子(把这个)叫做仁,孟子叫做养浩然之气,存心养性,《大学》的达到最完美的境界,《中庸》所说的达到中庸,都在这个里面。

盖静者动之本,静而后知其动,致中乃能致和。

【译文】原因就在于静是动的根本,静心以后才懂得怎样动,达到中庸才能达到和的境界。

不然,出入无时,莫知其乡;心放而不知,即克治亦不能强制也。

【译文】不这样的话,往来没有规律,没有人知道他的家乡,心中散乱却不自知,即便能战胜它也不能强制它。

《易》曰:“憧憧往来,朋从尔思。”凡人后天之心皆如是。存其有觉之心,养其虚静之性。非如但养知觉之心者比,愚屡言之矣。

【译文】《易经>中说,人的思想此去彼来,挥之不去”普通人后天塑造的心都是这样,保存有意识的心,涵养他虚怀若谷娴静的性情,并不是仅仅培养自己觉察事物的心的人能够相比的,我多次这样说过。

动察

心不可见也,动而着于言行,乃有是非。

【译文】心是看不到的(人心为危,道心为微),心动了并在言行上表现出来,才有了是非。

其是者美矣,其非者即所谓恶。

【译文】正确的事是美好的,错误的事就是所说的恶了。

恶着于外,其恶易知;恶藏于心,其恶更甚。

【译文】恶直接表现在外面,他的恶容易知道,如果恶藏在心中,那么这种恶就变本加厉。

故崇德必先修慝。

【译文】所以敬仰德行一定先要修行去恶的功夫。

一念之起而是焉,扩充之可也;一念之起而非,必克治之于其几之动,而即自觉之,自禁之,不可使其即逝,大学所谓诚意也。

【译文】(心里)善的念头念头起来了,扩充它能够去做的地方;恶的念头起来了,一定要在它刚要动的时候制伏它,而且自己要能觉察到(坏的念头),自己克制住(坏的念头),不可以让它就这样消失了,也就是大学里说的诚意。

然孰是孰非,不先知之,何以能诚意?

【译文】然而什么正确什么不正确,如果不先知道,拿什么来诚意呢?

朱子所以补格物,而特所谓物者,浩无涯涘,则非圣人之本旨也。

【译文】朱子用来补充(关于)格物的书籍,特指的所谓的物,是很空泛的,不是圣人本来的意旨。

孔子曰:“不明乎善,不诚乎身。”欲诚其意,先致其知。致知之道如左。

【译文】孔夫子说:“不明了善,就不能够让自己心诚。”想要让自己心诚,先要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方法如下所说。

师授

上二条静存动察,先儒亦言之行之,而惜所谓静者,存有觉之心而已,不知圣人洗心宥密之实;所谓动察者,研穷事物之理而已,不知理以心性五伦为要。

【译文】上面说的两条静存和动察,先前的儒者这样说这样做,但是可惜的是所说的静,只是涵养自己的觉察事物的心而已,却不知道圣人清净自己内心的事实,所说的动察,只是寻求遍事物运行的道理而已,却不知道事物的道理是以人心的本性和五轮为要点的。

天下之物,不可胜穷,天下之事,亦安能皆知?

【译文】天下间的事物,不可能穷尽,天下的事情,也怎么能都知道呢?

圣人一以贯之,只是内养其心者极熟,念念无非天理,所谓仁也;外察于理者至精,事事皆合其宜,所谓义也。

【译文】圣人用一件事情来总结万物之事,就是在内很熟练的涵养自己的心神,那么每一个念头就都是天理啦,所说的仁,就是在外界观察事物到最精细的地方,做每件事都做得适当,就是所说的义啦。

仁熟然后义精,义精必由仁熟。

【译文】内心修养好了那么所做的事就会正确了,做的事情正确一定先要内心修养很好。

养浩然之气,由有诸己而充实,渐至化神,非明师不授,非恒诚不几。

【译文】涵养浩然之气,从自己的心得体会而表现在行动上,必须是贤明的老师才会传授,必须诚心诚意才不会停止。

知者知其理、践其功,所谓明善者,明此而已。

【译文】知道的人了解它的道理,将自己的功夫用在实践上,所说的明白善的道理,就是明白这一点而已。

明乎一念之非,而百为皆谬,则邪妄杂念所必芟;明乎一动之非,而伦理不洽,则仁敬孝慈所必践。

【译文】要了解一个坏的念头,就会导致各种各样的错误的行为,这就是各种邪念杂念必须要铲除的原因(芟shan,一声),明白一个行为的过错,就会导致伦理的不融洽,这也就是人敬孝慈一定要去做的原因。

凡人莫不有天良。为恶之人,其始不过一念之非、一事之失,因无贤亲师为之作则,为之诏示,故习惯而驰。

【译文】普通人没有丧失天良的。作恶的人,最开始不过是一个念头的错误,一件事情的过失,因为没有贤德的亲人师长以身作则,为他开导教化,所以纵容自己的积习猖狂的原因。

故静存动察之功,有明师指授,则是非得失,观感熏陶,即易明白。

【译文】所以静存动察的功夫,要有明晓事理的老师来指点,那么是非得失,所见所感,就很容易能明白了。

况四子六经,昭昭人寰,圣世规模,炳炳垂训,熟而玩之,力而行之,有何不可入德?

【译文】而且四书六经,已经昭示众人,圣人所在的时代做的模范,炳炳垂训,熟记并且仔细体味,尽力的去做,怎么做不了一个有德行的人呢?

若夫广见闻、慎交游,亦致知之要者,而要无非择别善恶二字。

【译文】至于拓宽见闻,谨慎交友,也是扩充自己的知识所必要的,而这其中的要点无非就是辨别善恶。

见贤思齐,见不贤内省;三人行必有师。

【译文】看到人好的地方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到不好的就要自我反省,每个人身上都一定有自己需要学习的地方。

实践夫子二章之言,则致知易矣。外此名物象数、技艺百家,有益于心性伦常者取之,否则弃之。

【译文】按照孔夫子这两段话所说的去做,那么研究事物扩充知识就很容易了。除此之外对于各种事物百家技艺,对身心和伦常有好处的就去学习,否则就要抛弃。

夫子所以言学问思辨,有弗学问思辨者,致知不外此四端,非教人尽天下之物知之。奈何不为其易,而为其难哉!

【译文】孔夫子所用来说的学问思辨,对于有没有学问懂不懂思辨的人,扩充知识都不外乎这几点,并不是让人通晓天下所有的事物。为什么不做简单一点的,而去做难的事情呢?

改过

人孰无过?但恐安而就之,愧而匿之,则过遂成恶。

【译文】人谁能没有过错呢?但是就怕安于现状就这样迁就自己,因为羞愧而把错误藏起来,那么过错就成为了恶。

过出无心,改之即为无过,固不待言;即有心之恶,苟豁然醒悟,翻然自责,毅然不再犯,更久久积善,亦可晚盖矣。

【译文】无心犯的过错,改掉它就是没有过错了,这是本就不需要说的道理;即使心中有恶,如果豁然省悟,幡然自责,坚定的不再犯错,更长久的去积累善,那么也可以遮蔽掉过错。

常人惟恐人知己过,是以惮于改之,不知圣人所以为圣人,止是日日改过而已。

【译文】一般人只是害怕自己的过错被人知道,因为这个原因害怕改错,不知道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就在于每天改错这样而已。

孔子假年学易,始无大过,何况凡人?

【译文】孔子花费很多年来学习周易,才开始不犯错。何况凡人呢?

成汤万方有罪,在予一人;武王百姓有过,在予一人。

【译文】商汤和周武王,把四方百姓的过错全部归咎到自己身上。

【注】商汤,子姓,名履,庙号太祖,为商太祖,河南商丘人。商朝的创建者,在位30年,其中17年为夏朝商国诸侯,13年为商朝国王。今人多称商汤,又称武汤、天乙、成汤、成唐,商人部落首领。汤建国后,注意“以宽治民”,因此在他统治期间,阶级矛盾较为缓和,政权较为稳定,国力也日益强盛。

周武王姬发,西周王朝开国君主,周文王次子。因其兄伯邑考被商纣王所杀,故得以继位。他继承父亲遗志,于西元前11世纪消灭商朝,夺取全国政权,建立了西周王朝,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死后谥号“武”,史称周武王。

天下之过,且引为己过,而以身之过为讳乎?若不改过,便无学圣根基。戒之!戒之!

【译文】天下的过错,尚且引咎到自己身上,而把自己身上的过错却当作讳莫如深的事吗?如果不改错,那么就没有了学习圣人的根基。一定要提防!一定要提防!

笃行

夫子言以三达德,行五达道,其学之之目,学问思辨笃行。

【译文】孔子说的话靠智仁勇成为道德高尚的人,靠调节五轮来通晓大道。他的学问中最关键的,就是学问思辨笃行了。

【注】三达德:出自《中庸》,三达德即指“智”、“仁”、“勇”此三大品行。《中庸》告知我们调节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以及朋友间关系的“五达道”,而调节这些人际关系靠什么?靠人们内心的品德和智慧,因而就有了三达德。三达德,就是智、仁、勇。智、仁、勇是天下通行的品德,是用来调节上下(即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之间的关系的。智、仁、勇靠什么来培植呢?靠诚实、善良的品德意识来培植加固。

学问思辨,所以致知;笃行,所以行也。

【译文】学问思辨,因此得到知识,笃行,因此去做。

而又曰有弗学云云,以有所弗为者多,盖事物不胜穷,惟切于伦常日用者为要,不可不以五者勉之耳。

【译文】又说有一些东西不需要学,因为不能去做的事很多,原本事物就是无法穷尽的,只有关乎伦常切乎平日用得到的是关键,不可以不用五轮来勉励自己。

笃之一字,该宏毅二字在内。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宏毅”,为其任重而道远。任何以重曰仁,道何以远曰死。

【译文】笃这个字,就在弘毅两个字里。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因为他责任重而道远。责任如何重呢?就是仁了,道怎么远呢?就是到死为止。

自俗人观之,鲜不以为迂矣。不知仁者天理,外天理即非人。

【译文】从世俗来说,很少不认为(曾子)迂腐的。不知道仁就是天理,如果不按天理行事就不叫作人了。

不为仁将不愿为人乎?但为仁之功,非朝夕可了,亦无一息可懈,故须宏毅。

【译文】不做仁义的事情就是不愿成为人么?但是行使仁的功夫,不是一两天可以成功的。也没有一息可以懈怠的时候,所以需要弘毅。

宏毅即笃之谓也。人生所以适意者,不过宫室、衣服、饮食、男女四事,圣人亦不离此,而以理节情,不恣嗜欲,久久习为固然,则上承宗庙,下教子孙,不负天地君亲生成之念,内而存养,去人见天,外而省察,改过迁善,至死不渝,斯德成名立矣。

【译文】弘毅就叫做笃了。人生过得舒适也不过是房子,衣服,饮食,男女这四件事,圣人也不过是这样,而用理性来节制情欲,不沉溺于欲望之中,长久的这样就会成为习惯,那么在上传承祖宗,在下教育子孙后代,不辜负天地所生所养,在内存养心性,清净自己看清天理,在外反省观察自己,改过向善,到死都不停止,那么这种德行就修成了名望也会立起来。

达则伊周,穷则孔孟,是为天地间不可少之人。若不自贵其身,而纵其情欲,外于礼义,富贵亦不过豢养形骸,贫贱更形同草木。

【译文】通达的时候就像伊周一样,穷困的时候就像孔孟一样,这样就是天地之间不可缺少的人,如果不自己珍惜自己的身体,放纵自己的欲望,那么在外对于礼仪,富贵来说也不过是养了一副躯骸一样,贫贱的时候就更像草木一样了。

孟子曰:“舍正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所以哀者,不可不知也。

【译文】孟子说:舍去正路不走,丢掉了最本质的特征而不知道追求,悲哀啊!悲哀的原因,不可不知啊。

夫人生不过宫室、衣食、男女,而仁圣贤人,天必福之,安有饥寒困苦而死者?夷齐之饿,忠孝节义之捐躯,仁也、义也。

【译文】人一辈子不过房室衣食,男女之事,而圣贤的人,上天必定保佑他,哪里有饥寒困苦的死去的人呢?伯夷叔齐的饿死,是忠孝节义的捐躯,是仁义的。

【注】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相传其父遗命要立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不受,叔齐也不愿登位,先后都逃到周国。周武王伐纣,二人叩马谏阻。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

全而受者全而归,与天地日月同休,不为凶祸,然亦不幸遭遇之穷耳,岂仁圣必如此哉?此义不明,将藉为口实,曰为善无益,辨之、慎之。

【译文】保全天性的人大家都向他去学习,他的生命和天地同样旺盛,不做凶祸的事,然而也会不幸遭遇穷困的事,难道说圣贤一定会这样吗?这说不清楚,就会变成人们的借口,说做善事没好处,应该去辨别,谨慎对待。

以上五条,大要已得,惟致知一事,颇难枚举。四子六经,义精而文繁,史传群书,博杂而难辨。

【译文】这上面的五条,大概的要点已经说到了,只有获取知识这一件事,很难举例,四书六经,讲解地很精要难懂,史书传记,有兼有很多善恶的东西难以辨别。

今就世俗共知之言列后,勿以为诞妄肤庸,是者行之,非者革之,即可以进德矣。

【译文】现在根据世俗都知道的言论列在下边,不要认为是无稽之谈,认为对的就去实行,认为错的就坚决革除,这样就可以提高道德了。

孔子四言

非礼勿视

心之精神全在于目,目所视而心即驰,正则天理,邪则禽兽。色欲一事,少年尤易入邪。于美色而视若姊妹,于邪物而视如豺虎,此求放心第一要功。

【译文】心开窍于目,眼睛所见到的就是心系的地方,看正的事物就合乎天理,看邪的东西就是禽兽。色欲这种事情,年轻人特别容易被邪所引诱。对于美色要看做姐妹,对于邪物要看做狼虫虎豹一样,这就是安心的第一件功夫。

非礼勿听

耳通性海,入于耳而乱于心,邪思妄想以成,不待言矣。自天子至庶人,不明义理,为谗邪败德致祸者尤众,故当切戒。

【译文】耳朵和性海相同(肾开窍于耳),耳朵听到了心就会乱,邪恶的不守本分的年头就会出现,这就不用说了。从天子到平民百姓,不明白道义天理,被奸邪的言论败坏了德行,因此一定要注意防范。

非礼勿言

言以达其心。凡五伦浃洽,必由恩谊周到;力行仁义,岂不赖言宣畅谐和之?

【译文】人们用说话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但凡五轮融洽的,一定是通过周到合适的恩情情谊;努力去实践仁义道德,难道不依仗说话来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吗?

至于阐道德,述圣谟,解争讼,需言之事尤多。

【译文】至于阐明道德,叙述圣贤的教诲,劝解争讼,需要说话的地方尤其多。

但必平日素有修身之学,烛理之明,始能随事告语,曲尽其义。

【译文】但是一定要平时就通晓修身的道理,明白天理,才能够根据事情来说话,详细的解释其中的大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