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玄武门事变真相之我见

玄武门事变真相之我见

玄武门事变真相之我见
玄武门事变真相之我见

“玄武门事变”真相之我见

李雪莹

内容提要:

“玄武门事变”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公元626年7月2日)由当时的秦王、唐高祖李渊的次子李世民在唐帝国的首都长安城(今陕西省西安市)大内皇宫的北宫门——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流血政变,结果李世民杀死了自己的长兄(当时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当时的齐王李元吉),得立为新任皇太子,并继承皇帝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

毫无疑问,千百年来唐太宗李世民一直都是备受争议的帝王之一,而人们最为关注的也自然是那场惊心动魄的“玄武门事变”的真相。由于种种原因,事情的真相已很难被准确的证实,但是我们可以根据历史留下的蛛丝马迹去探索事件的真相,尝试着揭开历史神秘的面纱,还这段尘封的历史以全貌。

关键词:

政治谋杀夺取政权太子之争

历史上,关于“玄武门事变”的议论不乏其人。司马光认为建成能有“泰伯之贤”,世民能有“子臧之节”,互相礼让,“则乱何自而生矣”,对于李世民最后诉诸武力,则遗憾地表示“贻讥千古,惜哉!”○1。宋人范祖禹认为建成为李渊所立之太子,是“父之统也”,李世民杀他是“无君父也”○2。类似的议论不一而足,人们对李世民在封建道德上的缺欠不无微词。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则认为高祖李渊“处此难矣,非直难也,诚无以处之,智者不能为之辩,勇者不能为之决也。”○3

然而通过对一些史书典籍的阅读,我个人认为,“玄武门事变”并非秦王李世民对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咄咄逼人的迫害忍无可忍无奈之下采取的反击,而是一起预谋已久的政治谋杀案。我得出此结论理由有二:其一,李世民对治国之才求贤若渴。

武德四年,李世民攻下洛阳后,杜淹本来是要“委质于隐太子”的,而当时封德彝典选,知道杜淹是个人才,“以告房玄龄,恐隐太子得之,长其奸计”,“于是邃启”李世民,引为天策府兵曹参军,文学馆学士。○4可见那时李世民就已经与李建成展开了争夺人才的斗争。李世民以秦王的身份网罗了众多有识之士,而且与他们“讨论坟籍,商略前载”,俨然是一派君臣气氛,如果不是为了夺取帝位,何必如此?另外,据《旧唐书.杜如晦传》记载,李世民平定长安后,秦王府很多文武官员被调赴外地,使得他颇感不安。谋士房玄龄告诉李世民,这些人调走得再多也用不着可惜,但是杜如晦就不同了,此人是辅佐帝王之才,如果你只想当一个藩王,杜如晦这样的人也没什么用,但是如果要“经营四方”,则非此人莫属。李世民闻言大惊,“你要不说,我差点就失掉这个人才。”急忙将

已外调为陕州总管府长史的杜如晦调回。这些对话不可能出自《旧唐书》编者的杜撰,想必本自贞观史官的实录,当年收录此事无非是为了突出李世民重视人才,却无意中暴露了早在建唐之初,他就在积极筹备“经营四方”,蓄谋夺取皇位了。

其二,“玄武门事变”李世民方面的实际参战人数。

《旧唐书列传第十八》:“六月四日,公谨与长孙无忌等九人伏于玄武门以俟变。及斩建成、元吉,其党来攻玄武门,兵锋甚盛。公谨有勇力,独闭门以拒之。以功累授左武候将军,封定远郡公,赐实封一千户。” 《资治通鉴第191卷》:“建成、元吉至临湖殿,觉变,即跋马东归宫府。世民从而呼之,元吉张弓射世民,再三不彀,世民射建成,杀之。尉迟敬德将七十骑继至,左右射元吉坠马。世民马逸入林下,为木枝所絓,坠不能起。元吉遽至,夺弓将扼之,敬德跃马叱之。元吉步欲趣武德殿,敬德追射,杀之。”《旧唐书列传第十八》:“六月四日,建成既死,敬德领七十骑蹑踵继至,元吉走马东奔,左右射之坠马。太宗所乘马又逸于林下,横被所繣,坠不能兴。元吉遽来夺弓,垂欲相扼,敬德跃马叱之,于是步走,欲归武德殿,敬德奔逐射杀之。” 《新唐书列传第十四屈实尉迟张秦唐段》:“隐太子死,敬德领骑七十趋玄武门,王马逸,坠林下,元吉将夺弓窘王,敬德驰叱之,元吉走,遂射杀之。”从以上几点史料可以看出:杀李建成、李元吉时的实际操作人数应该在八十人左右,这个数字包括李世民在内(如不是敬德领七十骑蹑踵继至,人数就是十人之内)。并且李世民要亲自参与厮杀,也从另一侧面反映出人数之少。很明显,这更像是一次刺杀,而不像是一次战斗。

《资治通鉴第191卷》:“翊卫车骑将军冯立闻建成死,叹曰:“岂有生受其恩,而死逃其难乎!”乃与副护军薛万彻、屈咥直府左车骑万年谢叔方帅东宫、齐府精兵二千驰趣玄武门。张公谨多力,独闭关以拒之,不得入。云麾将军敬君弘掌宿卫后,屯玄武门,挺身出战,所亲止之曰:“事未可知,且徐观变,俟兵集,成列而战,未晚也。”君弘不从,与中郎将吕世衡大呼而进,皆死之。君弘,显俊之曾孙也。守门兵与万彻等力战良久,万彻鼓噪欲攻秦府,将士大惧;尉迟敬德持建成、元吉首示之,宫府兵遂溃,万彻与数十骑亡入终南山。冯立既杀敬君弘,谓其徒曰:“亦足以少报太子矣!”遂解兵,逃于野。” 《旧唐书列传第十八》:“其宫府诸将薛万彻、谢叔方、冯立等率兵大至,屯于玄武门,杀屯营将军。敬德持建成、元吉首以示之,宫府兵遂散。”从这些可以看出:当李建成、李元吉被杀死之后,其宫府兵立即进攻玄武门,并杀守将。虽张公谨多力以致东宫、齐府精兵二千不得入,但从“守门兵与万彻等力战良久”来看,守门的兵马中归顺秦王的人也不少,应接近东宫、齐府的兵力(二千人),方能抵挡当时被复仇怒火焚烧的心情激动的东宫、齐府死士,尤其是英勇悲愤的薛万彻。要知道薛万彻是唐代名将,从灭窦建德到以后的灭薛延陀,征高丽等,其英勇是不容置疑的。《旧唐书·薛万彻列传》称其“筹深行阵,勇冠戎夷”。陈寅恪在《唐代政治史论述

稿》中言:“唐代之北军即卫宫之军,权力远在南军即卫城之军之上。……唐太宗之所以得胜,建成、元吉之所以致败,俱由一得以兵权据玄武门即宫城之北门,一不得以兵入玄武门之故也。”

由此可得结论:这是一场集体谋杀案,不止是谋杀的实际进行者,连同所有的旁观者都是凶手。玄武门的驻军既是旁观者,也是杀害李建成、李元吉的凶手,当然包括战死的屯营将军君弘和中郎将吕世衡。所以当我们计算这场事变的实际操作者人数时,我们就完全有理由肯定,不止八十几个人,而是八十几个人加上玄武门归顺秦王的能抵挡两千人进攻的守军的人数。这样计算起来,人数就可能上千了,正是有这么多人的参与,李世民才胆敢发动这起事变。

综合史书记载,李世民为他发动兵变夺权找了三个理由:一、李唐王朝建国第一炮——晋阳起兵是他首倡;二、打天下他功劳最大,唐高祖李渊多次许诺要立他为太子以作回报,但没有兑现;三、太子李建成要杀他,“玄武门事变”只是“自卫反击”。然而把几部史书对照读却发现,这三个看似强硬的理由正是疑点重重之处。

其一,据新、旧《唐书》和《资治通鉴》的记载,这次起兵的策划和部署全出自李世民一人之手。万事俱备,李世民却恐怕李渊不同意,犹豫了很久不敢告诉他。果然,当李世民将计划密告李渊后,他大惊失色:“你怎么敢说这样的话,我现在马上将你押送朝廷法办。”说完就动手写奏章。李世民不慌不忙地说:“现在天时人事已到了这种地步,我才会作这样的打算。如果一定要将我送朝廷究办,我也不怕死。”李渊说:“我怎么会忍心告发你?但你千万小心,不能再说。”经过李世民和众人的反复劝说,李渊才被迫同意,表示今后家破人亡还是化家为国都由你了。此前裴寂还将晋阳行宫中的宫女偷偷送给李渊受用,在酒酣时,裴寂又威胁道:“臣子占用宫女可是杀头的罪,二郎(李世民)密谋起兵也是因为怕这件事败露,才这样准备的。”至此李渊已无退路:“事到如今,还有什么办法呢?只好听他的吧!”

可是据《旧唐书.宇文士及传》,早在大业六年(六一三年)李渊和宇文士及就在涿郡(今北京)“尝夜中密论时事”。既然要秘密讨论,自然不是效忠隋朝的事了。而据《旧唐书.夏侯端传》,在起兵的一年前,李渊任河东讨捕使。好友夏侯端曾以天象的异常相劝:“金玉床摇动,此帝座不安。参墟得岁,必有真人起于实沉之次。天下方乱,能安之者,其在明公。……若早为计,则应天福,不然者,则诛矣。”李渊听后,“深然其言”,完全赞同他的分析和建议。温大雅的《大唐创业起居注》说得更具体:在被任命为“太原道安抚大使”后,李渊“私喜此行,以为天授。所经之处,示以宽仁,贤智归心,有如影响”。值得注意的是,温大雅在李渊起兵后任“大将军府记室参军,专掌文翰”,是李渊的机要秘书,此书又撰写于“义宁、武德间”,即公元六一七年后的几年间,看来在“玄武门

事变”后也没有受到删削,应该比较可信。可见李渊早有叛隋起兵之心,只是感到时机还未成熟,才韬光养晦。对他的政治态度和密谋策划有人已有所觉察,晋阳长姜曾私下对其亲信说:“隋祚将亡,必有命世大才,以应图篆,唐公(李渊)有霸王之度,以吾观之,必为拨乱之主。”○5李靖因为已经查到了蜘丝马迹,肯定李渊“有四方之志”,想亲自向隋炀帝告发,只是由于道路阻塞才作罢。○6据此可知,李渊应该是晋阳起兵的主角,退一步说,至少也是共谋者,绝不是为李世民的既成事实所迫。

其二,据温大雅《起居注》等书记载唐朝创业阶段的历史,往往建成、世民并称,建成在世民之上,于是可断定平定群雄,李建成之功不仅不比李世民小,甚至可能还比李世民大。另外,东都之役后,李世民逐渐以洛阳为基地,扩充自己的势力,于武德四年设立文学馆,招徕了杜如晦、房玄龄、长孙无忌等“秦府十八学士”,武将则有“八百勇士”,引起高祖极度不满。武德五年他对宰相裴寂说:“此儿典兵既久,在外专制,为读书汉所教,非复我昔日子也。”○7此后对李世民的军政权力加以限制,于同年四月将其兵权转归齐王李元吉,不久又罢免了他的陕东道大行台、都督山东河南河北诸军事的职务,由太子李建成取代。接着又驱逐了李世民心腹房玄龄、杜如晦,以至六月初三夜李世民召二人密谋时,他们都是身穿道服化装潜回的。高祖还曾经当面斥责李世民:“皇帝自有天命,不是靠智力可获得的,你何必那么急着想要呢?”○8由此可见,李渊在立储一事上,态度一直没有改变,从未倾向于李世民。

其三,据说“玄武门事变”发生前三天的六月初一晚,李建成召李世民到东宫饮酒,在酒中下了毒药,李世民当即“心中暴痛,吐血数升”○9,被叔父淮安王李神通扶回西宫。此事的真伪实在令人生疑,李建成既然要置李世民于死地,必然要用剧毒,李世民当场“吐血数升”,说明毒性已经发作,回家后居然平安无事,莫非李建成用了假冒伪劣产品?而李建成居然没有预伏甲士,任由李世民活着脱身,以李建成的政治经验,难道不知道毒杀未遂的严重后果吗?再说,既然李世民早已掌握李建成“淫乱后宫”等诸多罪行,又有叔父在场目击自己被毒的铁证,为什么还要等两天后再向李渊告发,而且绝口不提毒酒事件呢?看来此事多半出于贞观史臣的虚构。李建成系高祖与窦皇后所生嫡长子,被立为太子名正言顺。他曾为大唐创建立下了赫赫战功,掌握着东宫独立的武装长林兵,并且获得手握兵权的四弟齐王李元吉的支持。高祖最为信任的宰相裴寂,也是李建成的坚定支持者,高祖宠爱的张婕妤、尹德妃等人经常说李建成的好话。显然,李建成的“接班人”地位十分稳固,完全没有搞阴谋诡计的必要。

综上所述,我个人比较倾向于“玄武门事变”是秦王李世民为夺取政权而发动的一起政治谋杀案。

后记:

一,关于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

据钦定的《高祖、太宗实录》,“建成幼不拘细行,荒色嗜酒,好畋猎”,“帷薄不修,有禽犬之行,闻于远迩”;“巢剌王(元吉)性本凶愎,志识庸—卜,行同禽兽。兼以弃镇失守,罪戾尤多,反害太宗之能”。

对于建唐前李建成、李元吉的作为,《旧唐书.隐太子建成传》说他们“义旗草创之际,并不预谋,建立已来,又无功德,常自怀忧,相济为恶”。可是温大雅的记载却完全不同。河东是军事要地,介于太原和关中之间,李建成留在那里,负有李渊的特殊使命“潜结英俊”,而李建成亦不负期望,“倾财赈施,卑身下士”,“故得士庶之欢心,无不至者”。以致唐军攻克霍邑后,“河东沿黄河的百姓数百人争先恐后,主动送来渡船”○10,足见李建成此前拉拢人心的成效。

李渊晋阳起兵之后,李建成西渡黄河,攻克长安(长安的战略地位在当时并不亚于后来李世民所攻下的洛阳,甚至犹有过之)。李建成在战争初期即占据长安,唐军声威大振,顿时成为最有希望问鼎中原的一支割据力量,使得蜀地的势力不得不下决心依附于唐,使西秦霸王薛举被切断在西北成为孤军,又令王世充占据的洛阳的西方成为了死路,更使当时蠢蠢欲动的突厥不得不顾及强大的唐军加上坚城长安的效果,同时又与窦建德相持,没有让当时气势正盛的夏军逼近太原,其军功与李世民相比毫不逊色。

武德元年(六一八年)定都长安后,李渊随即立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作为储君,李建成的主要职责是帮助高祖处理日常政务,“高祖忧其不闲政术,每令习时事,自非军国大务,悉委决之”。○11并委派德高望重的老臣李纲、郑善果辅佐。

李元吉其人的确有不少严重的缺点,但亦“力敌十夫”○12,在军事上也不完全是无能之辈。

据史料记载,站在李建成,李元吉一边的,还有其他小王的母亲,即李渊“所宠张婕妤,尹德妃”等,而且说她们皆与李建成,李元吉淫乱。○13司马光对此则表示“宫禁深秘,莫能明也”。○14这样的态度是慎重而正确的,封建史臣做这样的歪曲,意图是把李建成描绘成在朝廷中找不到政治力量的孤家寡人,只能用不正当手段在后宫中施展伎俩。

二,史书是否真的记录了历史?

关于“玄武门事变”的来龙去脉,历史上的三部官修史书《旧唐书》、《新唐书》及《资治通鉴》皆有记载。其中《旧唐书》是五代后晋时根据唐代官方史料所撰。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根本没有条件对史料详细的辨别真伪就仓促成书,一向不被认为是信史,也正因此宋代才会重修唐史。在《旧唐书》的基础上,增益非官方记载,此为《新唐书》。而《资治通鉴》在前两书的基础上又有补订增损。但总而言之,三史书基本是以唐代官方史料为基础的,而唐代关于“玄武门事变”前前

后后的官方记载,基本都集中在《高祖实录》和《太宗实录》里。不巧的是这两本《实录》正是在李世民的干预下修成,终李世民一生,都担心日后史家如何评论“玄武门事变”,于是曾多次向史官要求阅读《起居注》和《实录》,打破历代皇帝不可阅读的先例。这与中国的历史传统完全不符,因为即使是身为九五之尊的皇帝也不能查阅史官们对他记载了什么。史官们对他日常活动和言论的记录应该随时密封,待他去世后才能正式整理成书,永久保存。唐太宗为什么要打破常规做这种完全可能给他留下不利影响的事呢?虽有史书记载李世民要求“削去浮,直书其事”,但已引来种种推想并举证,认为李世民曾修改两书。按近代学者章太炎的说法:“太宗即立,惧于身后名,始以宰相监修国史,故两朝《实录》无信辞。”○15故上述三史书关于初唐历史的记载其真实性大打折扣,也正是因此,“玄武门事变”才显得越发扑朔迷离,耐人寻味。

三,洗尽铅华,后人如何看待这位唐代天骄?

《旧唐书》评价太宗皇帝时说:“史臣曰:臣观文皇帝发迹多奇,聪明神武。拔人物则不私于党,负志业则咸尽其才。所以屈突、尉迟,由仇敌而愿倾心膂;马周、刘洎,自疏远而卒委钧衡。终平泰阶,谅由斯道。尝试论之:础润云兴,虫鸣螽跃。虽尧、舜之圣,不能用檮杌、穷奇而治平;伊、吕之贤,不能为夏桀、殷辛而昌盛。君臣之际,遭遇斯难,以至抉目剖心,虫流筋擢,良由遭值之异也。以房、魏之智,不逾于丘、轲,遂能尊主庇民者,遭时也。况周发、周成之世袭,我有遗妍;较汉文、汉武之恢弘,彼多惭德。迹其听断不惑,从善如流,千载可称,一人而已!”

《新唐书》评价太宗皇帝时说:“甚矣,至治之君不世出也!禹有天下,传十有六王,而少康有中兴之业。汤有天下,传二十八王,而其甚盛者,号称三宗。武王有天下,传三十六王,而成、康之治与宣之功,其余无所称焉。虽《诗》、《书》所载,时有阙略,然三代千有七百余年,传七十余君,其卓然著见于后世者,此六七君而已。呜呼,可谓难得也!”

唐代吴兢在《贞观政要?序》中说:“太宗时政化,良足可观,振古而来,未之有也。

《贞观政要》集论的撰者,元朝的戈直说:“夫太宗之於正心修身之道,齐家明伦之方,诚有愧於二帝三王之事矣。然其屈己而纳谏,任贤而使能,恭俭而节用,宽厚而爱民,亦三代而下,绝无而仅有者也。后之人君,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岂不交有所益乎!”

明宪宗在命儒臣订正重刊《贞观政要》时写道:“太宗在唐为一代英明之君,其济世康民,伟有成烈,卓乎不可及已。所可惜者,正心修身,有愧於二帝三王之道,而治未纯也。”

纵观历史,唐太宗李世民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卓越的政治家,著名的理论家,书法家和诗人。他在位的二十三年(627-649)间,国泰民安,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繁荣,军事力量强大,出现了为后人所称道的“贞观之治”。称他为“千古一帝”一点也不为过,总的来说,学界对他的雄才伟略和他对中国历史所作出的重大贡献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毫无疑问,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之一,“玄武门事变”已经被历史盖上了厚厚的尘土,我们无从找到确凿的证据为这一历史悬案断案,究竟孰是孰非也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就让这一事件一直保持着神秘吧,给每一个后人留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品味这其中的得与失,咀嚼这流传千百年的历史传奇带给人们的启示。

注释:

○1参见《通鉴》;

○2参见《唐鉴》;

○3参见《读通鉴论》;

○4参见《旧唐书》;

○5参见《旧唐书,姜(上莫下言)传》;

○6参见《旧唐书,李靖传》;

○7参见《旧唐书,隐太子建成传》;

○8参见《资治通鉴》卷一九一;

○9参见《旧唐书,隐太子建成传》;

○10参见《旧唐书,高祖本纪》;

○11参见《旧唐书,隐太子建成传》;

○12参见《隋唐嘉话》;

○13参见《旧唐书》,《隐太子建成传》;

○14参见《通鉴》;

○15参见《书唐隐太子传后》。

玄武门之变读后感想读书心得

玄武门之变读后感想读书心得 《玄武门之变》是讲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民争太子之位的故事。他们虽然是亲兄弟,但他们兄弟之间使用非常狠毒的手段互相残杀。有一次,齐王李元吉和太子李建民假意请李世民喝酒,可是他们在李世民的酒里放了毒药,李世民本来也不会喝酒,喝了一点就倒下了,回去的时候吐了很多血,正好把毒药给吐出来,救了李世民一命。 后来,李世民为了当上皇帝,他在玄武门设计,安排了杀手,把太子李建民和齐王李元吉都杀死了。 李世民为了争夺皇位,杀了他的兄弟,做了皇帝以后,把唐朝治理得很好,后来就有了“贞观之治”。 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后,李建成和李世民开始了明争暗斗,李元吉则支持李建成。不但这两个人是李世民的死对头,就连宫中的妃子也与李世民作对。李建成和李元吉不但向唐高祖诬陷李世民,还数次想除掉他。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李建成与李元吉丧命,李世民登上了太子的宝座。 这篇文章中的李建成,放不下心中的仇恨与嫉妒,到最后不但丢掉了太子的位置,连命也搭上了,实在是不划算。他当初下定决心

想超过李世民,如果采用正当的手段,最后的结局是另一番景象。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要仇恨自己的对手,要感激。因为是对手让我们充满斗志,是对手让我们不敢懒散,是对手让我们生龙活虎,霸气十足。放下那颗仇恨的心,用正当手段赢得对手。 唐公李渊自公元618年打下天下开始,建成,元吉,世民三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建成和元吉在酒中下毒,想害死秦王世民。幸好秦王察觉了,躲过一劫。自此,三人之间的矛盾激化。 秦王手下的一帮大臣沉不住气了,劝秦王动手。秦王却犹豫不决。直到建成和元吉让一群猛汉奔出来时,秦王才动手剿灭敌军,先帝让出帝位。这就是唐太宗。 在读这篇文章时,我不禁为秦王捏了一把汗,也为他的犹豫不决而焦急,要是当时建成和元吉将秦王害了,那结局将不堪设想。也许是因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关系,所以秦王再躲过一劫。 读完后,我已经置身于古代之中,好一会儿才回过神来。我在这奇妙的旅行中领悟到了许多。比如,防人之心不可无。也领略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成功来之不易。

2016-2017学年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第二学期八年级期末调研试卷语文

2016~2017学年南京玄武第二学期八年级期末调研试卷 语文 (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 友情提醒:此卷为试题卷,答案写在此卷上无效。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卷上 一(27分) 【追溯经典忆古昔】 1.用诗文原句填空。(10分) ⑴采菊东篱下,。(陶渊明《饮酒》) ⑵闲来垂钓碧溪上,。(李白《行路难》其一) ⑶,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⑷忽如一夜春风来,。(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⑸,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⑹酒入愁肠,。(范仲淹《苏幕遮》) ⑺千门万户曈曈日,。(王安石《元日》) ⑻落红不是无情物,。(龚自珍《己亥杂诗》) ⑼同为寄情山水,柳宗元欣赏小石潭里“潭中鱼可百许头,”的清新美好;欧阳修则钟情于琅琊山中“醉翁之意不在酒,”的自在悠闲。 【踏遍山水觅民俗】 民俗,顾名思yì(),是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民俗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可随文人的笔触,驰骋南北,体验风土人情。萧乾青睐京城吆喝,招徕()客人,清脆悠扬,;沈从文醉心云南歌会,声韵如龙吟凤哕(),让人流连;琦君忆母亲酿造的家pēi(),唇齿留香……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可谓“山川凝浩气,物华启人文”。 2.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顾名思yì()招徕() 龙吟凤哕()家pēi() 3.用行楷书体将划线诗句抄写在田字格中。(3分) 山川凝浩气,物华启人文。 【穿越古今向未来】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然而,痛苦已在叩门:它一朝住在他身上之后永远不再隐退。…… 他把硬性的奏鸣曲典型化为表白情绪的灵活的工具。此外,还把另一个古老的曲体(变奏曲)改换了一副新的面目。……

玄武门之变的参与者都有谁

玄武门之变的参与者都有谁?玄武门之变经过 玄武门之变,当时的唐高祖李渊次子李世民和长兄李建成、四弟李元吉争夺皇位发生的事变。最终,李世民杀掉李建成、李元吉成为新任太子,并继承皇位,名为唐太宗。 武德九年六月四日(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向李渊告发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阴谋,李渊决定次日询问二人。李建成获知阴谋败露,决定先入皇宫,逼李渊表态。在宫城北门玄武门执行禁卫总领常何本是太子亲信,却被李世民策反。六月四日(庚申),秦王亲自带一百多人埋伏在玄武门内。李建成和李元吉一同入朝,待走到临湖殿,发觉不对头,急忙拔马往回跑。李世民带领伏兵从后面喊杀而来。李元吉情急之下向李世民连射三箭,无一射中。李世民一箭就射死李建成,尉迟恭也射死李元吉。东宫的部将得到消息前来报仇,和秦王的部队在玄武门外发生激烈战斗,尉迟恭将二人的头割下示众,李建成的兵马才不得已散去。之后,李世民跪见父亲,将事情经过上奏。三天后(癸亥),李世民被立为皇太子,诏曰:“自今军国庶事,无大小悉委太子处决,然后闻奏”。 玄武门之变的参与者 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 《旧唐书列传第十八》:“六月四日,公谨与长孙无忌等九人伏于玄武门以俟变。及斩建成、元吉,其党来攻玄武门,兵锋甚盛。公谨有勇力,独闭门以拒之。以功累授左武候将军,封定远郡公,赐实封一千户。”《旧唐书列传第十八》:“六月四日,建成既死,敬德领七十骑蹑踵继至,元吉走马东奔,左右射之坠马。太宗所乘马又逸于林下,横被所繣,坠不能兴。元吉遽来夺弓,垂欲相扼,敬德跃马叱之,于是步走,欲归武德殿,敬德奔逐射杀之。”从这两条可看出:杀建成、元吉时的实际操作人数应该在八十一人左右,这个数字包括唐太宗在内(如不是敬德领七十骑蹑踵继至,人数就是十人之内)。事实上,当时的唐太宗是很凶险的,他不致丧命只是一些偶然性起作用。“太宗所乘马又逸于林下,横被所繣,坠不能兴。元吉遽来夺弓,垂欲相扼,敬德跃马叱之……”如果敬德来迟,历史将没有唐太宗。从李世民要亲自参与厮杀,从另一侧面反映出人数的少。 玄武门之变的过程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 1.2学术观点:如何看待玄武门之变

学术观点:如何看待玄武门之变 对于玄武门事件,无论历史上的史官、学者,还是当今的史学研究者,都存在着各自的看法。在唐朝史官的记载中,把玄武门事件说成是正义的事情,而不是出于争权夺利。唐朝修史官总是把李建成和李元吉加以丑化,对李世民加以粉饰。《旧唐书》写道:“建成、元吉实为二凶。中外交构,人神不容。用晦而明,因忧启圣。运属于皇(唐太宗),功成守正。善恶既分,社稷用定。”宋代以后,由于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观念的加强,对玄武门事件持否定态度的多了。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卷191,特加了案语:“立嫡以长,礼之正也。”认为唐太宗“推刃同气”,实在是“贻讥千古”的事,表示了惋惜。明末清初的王夫之,更是大骂唐太宗“亲执弓以射杀其兄,疾呼以加刃其弟,斯时也,穷凶极惨,而人之心无毫发之存者也。” 当今学者对玄武门之变仍持不同的看法。 有人认为,这种宫廷内兄弟相残之事在历史上屡见不鲜,它是封建专制主义、包括皇权终身制和嫡长继承制的必然产物。对于封建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应作具体的、历史的分析,不能笼统地加以否定。其实玄武门之变还有立嫡以长还是以功继位的意义。嫡长制所确定的人选,往往不是贤才,未必有治理国家的能力。当然,李建成并不是旧史书所记载的那样残忍平庸之辈,他为人宽简仁厚,善于物色人物,在唐初统一战争中也立下了一定的功勋。但与李世民相比,无论是才能还是战功,都是差一段距离的。建成长期留守京师,缺乏远见和进取精神。李世民固然野心勃勃,但是那种雄心奋发、积极向上的气概为其兄弟所没有。他长期转战疆场,驰骋各地,深入民间,学会了一套老谋深算的本领。他战功显赫,凭借天策府和文学馆,尽力扩大政治影响。如果根据立贤的原则,李世民立为太子当更为理想。但是因长期的嫡长子继承制,这种矛盾只能通过宫廷政变方式来解决。因此,玄武门之变,一方面是剥削阶级自私本性的暴露,另一方面,客观上也是对嫡长继承制的一个挑战。李世民的胜利,对于唐初社会历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河南省高三上学期历史9月教学测试试卷

河南省高三上学期历史9月教学测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共25题;共50分) 1. (2分) (2020高一上·靖西月考) 据史料记载:“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这说明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对象是() A . 先代贵族 B . 少数民族首领 C . 王族 D . 功臣 2. (2分)(2016·湖南模拟) 据《左传》记载,公元前538年“郑子产作丘赋”。对此,现代学者解释说:“丘赋是领主按丘征发军赋,丘内新垦土田愈多,分摊军赋愈轻。” 据此分析,子产推行军赋改革的进步性在于() A . 开创了赋役制度改革之先例 B . 为争霸战争准备了条件 C . 增加了封建国家的财税收入 D . 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3. (2分) (2019高二下·上海期中) 汉武帝时,“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官员的身份() A . 丞相 B . 郡守 C . 御史 D . 刺史 4. (2分) (2020高三上·长沙月考) 阎立本的《步荤图》反映了盛唐“万国来朝”的壮观场面。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则反映了盛唐时期,三教并立,宗教文化开放多元,佛教影响不断扩大并逐渐中国化的景象。这体现了() A . 佛教文化的中国化 B . 中外文化的交融性 C . 绘画形式的多样化 D . 绘画内容的时代性 5. (2分) (2019高三上·佛山期中) 据《高祖、太宗实录》记载,在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前夕,太白星多次在白天出现,于是出现“秦王(李世民)将有天下”的传言,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兄弟借此状告世民。这段史料可以用来说明()

网络舆论引导研究——以“东方之星”沉船事件为例

网络舆论引导研究 ——以“东方之星”沉船事件为例 新闻学专业 13新闻班徐晓雪指导老师:张博 摘要:在新的媒体格局下,网络民众越来越成为社会主导力量,网络舆论日益丰富,所以,对于舆论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东方之星”沉船事件为例,对此事件发生后的网络舆论形态进行了分析,总结出网络舆论的特点和形成规律,阐述舆论引导的原则和方法,希望为加强舆论引导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舆论;引导;意见领袖;东方之星 当前,我国改革发展正进入深水区,各种利益关系日益复杂化,各种深层次问题所引发的矛盾冲突时有发生,社会风险频频出现,突发事件时有发生,舆论引导工作至关重要。“东方之星”沉船事件作为灾难性的突发公共事件,在事故发生后,国务院立即成立救援和处置工作组开展现场指挥,各大媒体也在第一时间发布事故现场消息,因此谣言少,网上舆论大多是积极肯定的声音,救援行动也受到西方媒体的积极评价,沉船事件在网络上的舆论引导处理的较好,希望通过这次对沉船事件网络舆论引导的研究,对于以后可能会发生的事件,提供一些可以学习借鉴的地方。 一、舆论生成 (一)事故发生与曝光 2015年6月1日21时30分,隶属于重庆东方轮船公司的东方之星轮,在从南京驶往重庆途中突遇罕见强对流天气,在长江中游湖北监利水域沉没。“东方之星”号客轮上共有454人,其中成功获救12人,遇难442人。 6月2日2时37分,央视新闻客户端进行了事故通报。快讯内容为:6月1日深夜,一辆载有400多人的客船在长江湖北段翻沉,客船名为“东方之星”,隶属重庆万州。央视在事故发生后第一时间也是第一个发声,至此事件曝光。 (二)进入公众视野 6月2日7时38分,新华社消息,国家主席习近平对东方之星旅游客船翻沉事件做出重要指示,要求国务院派出救援组前往现场,要求全力做好人员搜救工作,保护人民生命安全。随后,各家媒体如搜狐、新浪、头条新闻等也都开始大篇幅争相报道“东方之星”沉船事故,从原因深入剖析,到哀悼死者安慰家属,

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 一、概括 玄武门之变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由当时的天策上将、唐高祖李渊的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长安城(今陕西省西安市)大内皇宫的北宫门——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流血政变。 在起兵反隋的过程中,李氏兄弟二人配合仍算默契,直到唐朝建立。 唐高祖李渊即位后,李建成为太子,常驻宫内处理事务,为文官集团代表。李世民为秦王,继续率领武将集团带兵出征,功劳也最大。太子自知战功与威信皆不及世民,心有忌惮,就和弟弟齐王李元吉联合,一起排挤和陷害李世民;同时李世民集团亦不服太子,双方持续明争暗斗。经过长期的斗争,李世民集团逐步占上风,控制了局面,最终李世民设计在玄武门杀死了自己的长兄皇太子李建成和三弟齐王李元吉,据传李世民逼迫其父唐高祖李渊立自己为新任皇太子,并继承皇帝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 二、背景 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五月,太原留守、唐国公李渊在晋阳起兵,在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等人支持下,十一月占领长安后,李渊拥立隋炀帝的孙子代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即隋恭帝。李渊自任大丞相,进封唐王。义宁二年(公元618年)五月,李渊篡隋称帝,定国号为唐,并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根据《唐创业起居注》中说,晋阳起兵是李渊本人的主意。但是《唐书》中却说太原造反是李世民的谋略,李渊曾答应他事成之后立他为太子。天下平定后,李世民功名日盛,李渊却犹豫不决。李建成随即联合李元吉,排挤李世民。李渊的优柔寡断,也使朝中政令相互冲突,加速了诸子的兵戎相见。 据《资治通鉴》记载:太子李建成性情松缓惰慢,喜欢饮酒,贪恋女色,爱打猎;高祖第四子、齐王李元吉,常有过错;二人均不受高祖宠爱。世民功勋名望日增,高祖常常有意让他取代建成为太子,建成心中不安,于是与元吉共同谋划,并答应元吉在自己即位以后,立他为皇太弟,所以元吉倒向大哥建成,为建成尽死效力,他们各自交结建立自己的党羽,组成太子党,一起排挤李世民。然而司马光在编写《资治通鉴》时,曾怀疑关于建成、元吉的史料真实性。司马光认为:建成、元吉虽然是顽愚之人,既然被世民所杀,关于他们的记载,也很可能被史官渲染、污蔑。 秦王李世民一方也不甘示弱,随着李世民在外屡立战功,威望日高,李渊先后封他为司徒(三公之一)、尚书令(相当于宰相)、中书令(亦相当于宰相),乃至无可再封时,便创造了史无前例的天策上将之职授予他,位在诸王之上,在朝中的地位仅次于李渊和太子建成,且拥有众多支持者;秦王府内人才济济,与李世民的支持者们一起形成了秦王党,与太子党相抗衡。20世纪后,有很多历史学家怀疑高祖欲传位李世民、建成谋害李世民等传闻可能是李世民掌权后制造出来的,为的是使自己的政变和即位合法化。 三、参与人员 李世民、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

玄武门之变评价(1)

玄武门之变评价 唐太宗李世民作为中国强盛唐朝的第二任皇帝,他在位期间所开启的贞观之治,让后世对他传颂千年。历史对他的描述大多是正面描写,但是唯有玄武门事变留下让人诟病的机会。 通过玄武门事变,李世民不仅杀害了他的兄长和齐王,还将他的十个侄子也一起杀了。后世大多对他评价是残暴不仁,不顾手足情谊。比如王夫之所写说:“太宗亲执弓以射杀其兄,疾呼以加刃其弟,斯时也,穷凶极惨,而人心无毫发之存者也。”历史为后世文人所写,里面颇多腐儒之言,不能片面的通过道德层次来评价此事。所以,我将以玄武门之变的道德和对后代历史的影响方面对其客观论述:第一、道德方面 唐太宗杀害手足并不是残暴不仁,冷酷无情,而是由当时朝野 环境和自己生长环境影响。要知道在当时形势危急,所有参与事件 的人物都命悬一线,内心的道德谴责与生死存亡比较起来是显得微 不足道的。 成则生,败则死。兄弟相残,这是封建社会注定的悲剧,帝王 家是没有亲情,只有权利的纷争和人和人之间的怀疑。明朝朱棣靖 难之役,清朝康熙九子夺嫡,西晋八王之乱,这些都是兄弟之争的 鲜明代表。

第一点:身在帝王家一个人没有亲情很难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当他们生下来的时候,已经被自己的母亲慢慢的进行教育。告诉他们:如果你不能做皇帝,而你有这么大的才华,你就会被你的兄弟嫉恨,从而杀害,在这种大的生长环境下已经注定了这个悲剧。 李世民的哥哥对他并无温情一说,李建成与李文吉在战争后因为自己的功名不如李世民,就不断排挤李世民,在战争中也是借用李世民的名义来进行剥削民众。对于他们而言,李世民不像一个兄弟,而更像一个利用工具,根本没有亲情而言。西汉名臣晁错,楚汉名将韩信,这些都是为了国家努力奋斗的人,却被当成一个利用的工具,最终被抛弃杀害。 第二点:李世民的哥哥李建成的所作所为和李渊对于战后赏赐的处理不当推动了李世民的杀心。 在唐朝建立后,李渊作为唐朝的第一任皇帝,李世民在战争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也在收获了不少的军心与民心,在选取继承人时,理应偏向李世民,但是李渊却犹豫不决,将李建成立为太子,却将兵权给予李世民。李渊的优柔寡断,也使朝中政令相互冲突,加速了诸子的兵戎相见。 在建立唐朝的第二年,李建成向李渊建议由李元吉做统帅军队出征突厥,借此要把握住李世民的兵权,然后趁机除掉李世民。李世民在危急时刻才得到消息,最终决定背水一战,先发制人。在面

2020届高三高考全国卷24省4月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秘密★启用前 高考全国卷24省4月联考 文科综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24.战国时期,韩非在主张遵循客观规律的同时更强调发挥人的主动精神,“古之善用人者,必循天顺人而明赏罚。循天,则用力寡而功立,顺人,则刑罚省而令行,明赏罚,则伯夷、盗跖不乱”。这一主张反映了() A.百家思想在争鸣中不断融合B.新兴地主阶级积极有为的哲学观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思想逐渐形成D.法家建立大一统国家的主张 25.秦汉时女性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立户授田,为“女户”。秦汉算赋,以十五岁为限征收,秦汉的典籍中有不少“赐女子百户酒”的记载。这说明秦汉时期() A.男尊女卑的社会观念逐渐形成B.政府采取有效措施限制土地兼并 C.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不断形成D.女性经济活动是税收的来源之一 26.关于“玄武门之变”,北宋编纂《新唐书》载为:“太宗以兵入玄武门,杀太子建成及齐王元吉。”但成书于五代的《旧唐书》中记载的却是李建成和李元吉谋害太宗,太宗反击获胜。这说明() A.“玄武门之变”有其历史必然性B.综合多种史料即可确认历史的真相 C.还原真实历史依赖新史料的发现D.历史记述受时代影响而呈现主观性 27.手艺式手工业是明清江南市镇中颇为流行的一种手工业形式。手艺工匠拥有简单的生产工具,以流动或者定点的形式为消费者进行订货加工,其原料与产品都很少出人市场。据此可知明清时期的手艺式手工业() A.自然经济色彩相当浓厚B.是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之一 C.工匠缺乏基本人身自由D.技术传承具有开放性的特点 28. 19世纪下半叶,美国传教士李佳白提出:“中国立南北直省,环拱京师,外而督抚将军,内而阁部大臣,俱有专司,以上承天子,意美法良,诚不必如泰西君民共主,政多纷更也。”这一主张() A.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继承与发展B.说明中国传统政体有一定合理性

魏征简介

諫臣明相魏征

内容提要:魏征是辅佐唐太宗创下贞观之治的大唐名臣,他一生向唐太宗进谏二百余事,数十万言,被誉为“千古谏臣”他的谏言对贞观时期国家的治理起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从魏征的身世及其对他以后的影响、魏征谏言唐太宗的具体事例以及魏征一些不为人知的事件三方面展开,来探讨极具传奇色彩的魏征。 关键词:谏臣明相魏征

目录 内容提要 (2) 导言 (4) 一、选题背景 (4) 二、当代对魏征的相关研究成果 (4) 三、选题意义 (4) 第一章、魏征身世 (5) (一)魏征生平简介 (5) (二)魏征家世对其影响 (6) 第二章、魏征与唐太宗 (7) (一)唐太宗的个人魅力 (7) (二)魏征与唐太宗“过招” (9) 第三章、魏征对唐朝的影响 (11) (一)君臣间的利用 (11) (二)“跳槽”的艺术 (13) 结语 (14) 参考文献 (15)

导言 一、选题背景:魏征是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臣、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文贞,以直言敢谏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 当代中国,虽然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快速提高,但是在文化层面的东西越来越被人们忘记,精神文化生活匮乏,取而代之的是快餐文化,网络虚幻低俗的文化,所以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世界显得极为迫切。本文通过对魏征的生平事迹的研究,考察魏征怎样在艰苦的环境下成长为冒死直谏的一代名臣及其相关事例,来激励当代人们提高文化修养加强个人修养文化内涵显得极为重要。 二、当代对魏征的相关研究成果:当代学者对于魏征的研究主要可以总结为几点,分别为魏征的进谏艺术、魏征的政治主张研究、魏征的儒家思想及实践、魏征与唐太宗的关系、魏征的文学思想等,相对是比较全面的。 三、选题意义:通过对魏征的相关研究,不仅可以激励人们,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加强个人修养文化内涵,对于国家而言,也能够较好地指导我国的廉政教育事业,推进我国廉政 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

激变玄武门观后感

激变玄武门观后感 01 看完了《喋血长平》之后顺路过来看了本片。两者的表达风格可谓一脉相承,镜头的运用上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在史料支撑的前提下,用有限的经费拍出了不亚于电视剧的场景画面,其中人物局部特写的镜头以及道具服装的展现尤为值得称赞。 与《喋血长平》叙事结构虽然雷同,但因为涉及到的历史事件性质的截然不同而使得纪录片本身的叙述重点完 全不一样。本片着重提到了围绕着皇位之争,李家三兄弟明争暗斗的大致过程以及玄武门之变前双方的政治局面,详尽分析了太子李建成与秦王李世民二人会采取各自不同行动 的主观和客观原因,虽然其中不乏学者的猜测,但合情合理,使人信服。 值得关注的是,全片对于高祖李渊的刻画让我们很容易体会到这位宅心仁厚的皇帝父亲眼巴巴地看着两个儿子 争权时那种备受煎熬的为难之情,他的犹豫不决既值得同情又不得不说是造成之后手足相残悲剧发生的一大重要原因。个人觉得,对于这位晚年失意的天子的心理刻画以及将其视

为玄武门之变产生的一个重要诱因的历史观点是本纪录片 最大的亮点。 如果说为权争斗的兄弟俩各自所承受的痛苦与牺牲 都是咎由自取,那么这位一心期盼着天下太平,家庭和睦的老人还真是令人同情让人唏嘘呢。 02 话说之前吐槽了一大堆有关纪录片<激变玄武门 >的这个那个,其实也不是个人没事找事的抓着点儿细节便说了又说,实话说从服饰和家具上看,前前前些年央视拍的那部电视剧<<唐明皇>>,刘威主演的那个,都比央视拍这部纪录片靠谱呢。 当然,这篇文纯因为本人的发散思维作祟,下边两段原本是上文的一部分,但一来越写越长,二来实在和前篇主题对不上,所以干脆另辟新篇了。下面上主菜:焗法国螺丝走起来。 每个朝代都是先盛后衰,同样的,各种奢靡之风、享乐之风等四风问题也通常在朝代中后期发力,现在总推崇明清家具,其实你看那些受追捧的家具大多都是明代中后朝,就是资本主义萌芽发端、经济快速发展那会子的出品,你说明朝早期,且别说朱元璋同志是苦出身,穷孩子,过的节俭。 你看朱棣那会儿,一是花钱的地方多,大规模拆迁、建设新北京,远征漠北,铸钟编书,七下西洋搞外宣外联同

玄武门之变看李世民

蓄谋已久的玄武门之变 唐高祖即位以后,封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三个人当中,数李世民功劳最大,战功最多,势力也最盛;但由于中国皇朝历来的地长子继承制,李建成名正言顺地取得了皇位的继承权,被册封为太子。这也就为宣武门之变的悲剧埋下了种子。 认真地分析玄武门之变的整个经过,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这是一场蓄谋已久的宫廷政变与权力之争。 一,收罗天下人才,以丰满羽翼 李世民是个极有政治头脑的人,他深刻地认识到大批的人才对于谋取皇位的重要性。于是,整个的统一战争的过程就成了他聚笼大批文人武士、极力丰满羽翼的过程。 通过长期的南征北战,李世民的麾下逐渐凝聚了一大批忠心的人才。在秦王府中,文的有房玄龄、杜如晦等,号称十八学士;武的有尉迟敬德、秦叔宝、程咬金等著名勇将。这就为他日后的玄武门之变的成功实施提供了实力保证。 正如尉迟敬德曾经跟李建成的使者说的:“我是秦王的部下。如果私下跟太子来往,对秦王三心二意,我就成了个贪利忘义的小人。这样的人对太子又有什么用呢。”拒绝了太子的千金贿赂。从这件事上,我们看出李世民对于人才的收买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二,致力舆论宣传,以天下收买人心 李世民又是个极富深谋远虑的人,他清醒地认识到嫡长子继承制之于中国民众的深刻影响。于是,他总是不失时机地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机会,来丑化太子的形象,以美化自己,为最后的玄武门政变以及篡取皇位,准备舆论基础和民意支持。 李世民通过自己的私人舆论宣传机关,极力地向公众透露这样的一种信息:李建成、李元吉知道唐高祖宠爱一些妃子,就经常在这些宠妃面前拍马送礼,讨她们的欢喜;而李世民却没有这样做。例如李世民平定东都之后,有的妃子私下向李世民索取隋宫里的珍宝,还为她们的亲戚谋官做,都被李世民拒绝了。于是,宠妃们就常常在高祖面前说太子的好话,讲秦王的短处。唐高祖听信宠妃的话,跟李世民渐渐疏远起来。以达到丑化太子势力集团,美化自身形象的目的。 李世民还通过他的私人舆论宣传机关,向社会公众传递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因忌恨李世民屡立战功,千方百计想除掉李世民。如‘有一次,建成请李世民到东宫去喝酒。世民喝了几盅,忽然感到肚子痛。别人把他扶回家里,他一阵疼痛,竟呕出血来。李世民心里明白,

帝王真相

帝王真相 丁辉 《民主与科学》双月刊(九三学社中央主办)2010年第5期 现在一打开电视,“明君圣主”满天飞。其实,揆诸中国历史,“明君圣主”向来是稀罕物,百不生一;但若论古代皇帝的刻戾忍杀,无赖凶顽,中国皇帝却可拔得头筹无疑。如今要想从中国古代那么多皇帝中找一个真正的“仁慈”的君主,竟难过披沙拣金。当然,也不是全无斩获。比如说宋太祖赵匡胤。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说“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以唐太宗李世民与宋太祖赵匡胤并提。其实,赵匡胤的仁慈与宽厚岂是屠兄、杀侄、逼父的刻戾忍杀的李世民可堪比伦! 王夫之《宋论》中有一段话:“太祖勒石,锁置殿中,使嗣君即位,入而跪读,其戒有三:一,保全柴氏子孙;二,不杀士大夫;三,不加农田之赋……”赵匡胤于公元960年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从后周柴氏手中夺得政权,做了皇帝。循中国历史故例,本当斩草除根,以绝后患,可赵匡胤终其一生,对柴氏一门优礼有加。临终尚不忘以“政治遗嘱”的形式提醒后世嗣君不可亏待柴氏后人。对异姓旁人尚能如此宽厚仁慈,千载而下,犹让人怀想高风,唏嘘不已。只可惜悠悠数千载,赵匡胤这样的皇帝只是凤毛麟角。公元626年,李世民为争做皇帝,发动“玄武门之变”,禁锢高祖李渊,以“太子、齐王作乱”为名擅杀李建成、李元吉。这种为了皇帝这个“鸟位”,父子反目、同胞相残的事情在中国历史上太多了,可谓“罄竹难书”;更为残忍的事情还在其后。据清人赵翼《廿二史札记》,太子、齐王伏诛后,他们的儿子,自然也是李世民的亲侄儿李承道、李承德、李承训、李承明、李承义、李承业、李承鸾、李承奖、李承裕、李承度,计十人(以李建成、李元吉的年龄推算,十人中最大的也不过十五岁,最小的尚在襁褓之中),“俱坐诛”,可谓“斩尽杀绝”!而高祖李渊其时尚在帝位,坐视其孙伏诛,竟不能援手一救,赵翼由此推论:“高祖亦危极矣。”李世民就这样当上了大唐帝国的皇帝。电视剧《贞观长歌》里的唐太宗李世民照例是文韬武略、文治武功更兼爱民如子,我们有理由一问:一个连至亲骨肉都不爱的人,何爱于民?亦曾有人提出要把对历史人物的道德评价和文化评价分开来,就李世民而言,屠兄、杀侄、逼父是道德评价;开创了“贞观之治”的丰功伟绩是文化评价。我是断断不能接受这样的说法。所谓“文化”,即“以文化成”,人端赖文化脱离动物的野蛮状态,人也端赖文化优越于低等动物,现在,至亲骨肉相残,且斩尽杀绝,无所不用其极,此举禽兽尚且不为,为之蒙羞的岂不正是人类的“文化”?更为可怕的是,李世民并非中国历史上的特例,弑父屠兄、骨肉相残,夺取帝位的事,一再发生,几成历史的常态,构成中国历史上一个个深重的污点! 赵匡胤“政治遗嘱”的第二条“不杀士大夫”,更堪称“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与锋芒”。赵匡胤虽出身“赳赳武夫”,却厌弃刀兵,定下偃武修文的国策。赵匡胤不仅自己未杀过一个读书人,还把“不杀士大夫,不杀上书言事之人”作为“遗训”告诫后世子孙,遂使有宋一代,成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尊重读书人的朝代,王夫之说“终宋之世,文人无欧刀之辟”,绝非妄断!相应地,有宋一

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2019年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

2018~2019 学年第二学期九年级测试卷(一) 语文 (满分 120 分;时间 120 分钟) 友情提醒:此卷为试题卷,答案写在此卷上无效。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卷上。 一(30 分)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3 分) 从你的一座庭院 观赏亘.()古已有的繁星, 坐在夜幕下的长凳上níng() 望天体的寒光荧荧, 聆听从看不见的池塘传来 的溪流淙淙, 呼吸素馨与忍冬的芳菲, 感受睡鸟的沉寂、 门廊的静穆、湿气的蒸téng() ——这一切,也许,就是诗情。 2.在方框内用正楷字或行楷字抄写下面名言。(2 分)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3.用诗文原句填空。(9 分) (1)念天地之悠悠,。(陈子昂《登幽州台歌》)(2)忽如一夜春风来,。(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3),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4)文人爱水。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一句亮出水之色彩;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中的“”一句呈现水之澎湃;李白《赠汪伦》中“,”两句借水抒情;流水不止,引发孔子对时间的感叹:“,。” 4.以下是初三某班的《儒林外史》阅读任务单,请你完成相关任务。(7 分)

5.以下是《儒林外史》的片段学习单,完成后面题目。(9 分) 匡超人见是衣冠人物,便同他拱手坐下,问起姓名。那老年的道:“贱.姓牛,草.字布衣。”匡超人听 见景兰江说过的,便道:“久仰。”又问一位,牛布衣代答道:“此位冯先生,尊.字琢庵,乃此科新贵, 往京师会试去的。”匡超人道:“牛先生也进京吗?”牛布衣道:“小弟不去,要到江上边芜湖县地方寻访几个朋友。先生仙.乡.贵.姓?今往那里去的?”匡超人说了姓名。冯琢庵道:“先生是浙江选家。尊.选有好 几部弟都是见过的。”匡超人道:“我的文名也够了。自从那年到杭州,至今五六年,考卷、墨卷、房书、行书、名家的稿子,还有《四书讲书》、《五经讲书》、《古文选本》……家里有个账,共是九十五本。弟选的文章,每一回出,书店定要卖掉一万部,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北直的客人,都争着买,只愁买 不到手;还有个拙.稿是前年刻的,而今已经翻刻过三副板。不瞒二位先生说,此五省读书的人,家家隆重的是小弟,都在书案上,香火蜡烛,供着‘先儒匡子之神位’。”牛布衣笑道:“先生,你此言误矣!所谓‘先儒’者,乃已经去世之儒者,今先生尚在,何得如此称呼?”匡超人红着脸道:“不然!所谓‘先儒’者,乃先生之谓也!”牛布衣见他如此说,也不和他辩。冯琢庵又问道:“操选政的还有一位马纯上,选 手如何?”匡超人道:“这也是弟的好友。这马纯兄理法有余,才气不足;所以他的选本也不甚行。选本总以行为主,若是不行,书店就要赔本;惟有弟的选本,外国都有的!” (节选自《儒林外史》第 20 回,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 年版)(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2 分) A.《五经讲书》的“五经”是指道家的经典《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B.上文中的“仙乡”“贵”“尊”是对别人的尊称,“贱”“拙”“草”是对自己的谦称。 C.古人在姓名之外常有字号,如匡迥,号超人;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D.画线句“家家隆重的是小弟”中“隆重”一词本是形容词,这里是动词,意为“推崇”。 (2)为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2 分) ①匡超人见是衣冠.人物()②丈夫之冠.也() A. guān B. guàn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 分) A.乃.已经去世之儒者乃.不知有汉 B.匡超人红着脸道:“不然.!”秦王怫然.怒 B.何得.如此称呼?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C.若.是不行,书店就要赔本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4)根据选文,概括匡超人的形象特点。(3 分) 二(40 分) (一)古诗文阅读(16 分) 题寺壁① [宋] 冯 京 韩信栖迟②项羽穷,手提长剑喝秋风。吁嗟③天下苍生眼,不识男儿未济中。 项羽 [宋] 张耒 沛公百万保咸阳④,自古柔仁伏暴强。慷慨悲歌君勿恨,拔山盖世故应亡。 [注释]①冯京,北宋大臣,曾三元及第。当时没有考中,客居余杭,因事被官府通缉拘捕,处境困窘,题小诗于所居寺壁。 ②栖迟:飘泊失意。③吁嗟:叹息。④刘邦曾带兵攻占咸阳,秋毫无犯。咸阳,秦朝都城。

历史上的真实隋唐英雄

历史上的真实隋唐英雄 秦琼——凌烟阁24功臣最后一位(其实秦琼并没有参加玄武门之变),民间的左门神,少年参军归于来护儿麾下,后跟着大隋名将张须陀东征西讨,张死后又跟随裴仁基降李密,李密败亡,短暂的跟随王世充,后终于投李渊,和程咬金一起划给李世民指挥,为大唐王朝的统一立下汗马功劳,玄武门之变时,秦琼和李靖、徐世绩一样并没有参与,玄武门之变后因战时留下太多伤病,早卒。 罗成——原型为秦叔宝好友罗士信,俩人同是少年英雄,14岁跟随张须陀讨伐卢明月时成名,武艺高强并且心狠手辣,对待敌人从不手软,同时他对朋友又有情有义,事绩和秦琼类似年少成名,几经辗转终于投唐,在守卫洺水战斗中,为了换防王君廓,被刘黑闼的义军所杀,葬于北邙山恩公裴氏父子墓旁,谥号勇,享年27岁。 裴元庆——原型裴行俨,大隋名将裴仁基之子,号万人敌,也是少年勇将,被人诬陷造反后投于李密,李密败亡跟随王世充拥杨侗为皇泰主,后王世充杀杨侗,裴行俨悲愤万分,准备起义之际,消息泄露,被王世充所杀,夷三族。可以说是隋唐英雄里面结局最悲惨的,早知道和秦琼、程咬金一起走了得了。 徐世绩——隋唐英雄里面最不得了的一个,凌烟阁24功臣倒数第二,翟让的老部下,后跟随李密,李密败亡后降唐,跟随战神李靖学习兵法,后被李渊赐姓李,叫李世绩。李世民即位后,为了避讳,又把世字去掉了,所以叫李绩,此人早期并无特别出彩的时刻,但是所谓大器晚成,在唐高宗时期,率领大军出征高句丽,将其灭亡,可以说是了了两代三帝的一个心愿,次年病逝,因其也没有参与玄武门之变,所以凌烟阁排倒数第二。单雄信——翟让老部下,李密败亡后投于王世充,并且差点一枪刺死李世民,洛阳投降,被李世民所斩,尽管徐世绩为其求情。为人并不像影视作品里那么忠义,翟让被李密杀后,马上匍匐在地求饶,徐世绩为他求情未果后,竟然还责怪他。 尉迟敬德——凌烟阁第七,早年跟着刘武周攻打李唐,后降李世民,三番两次救李世民性命,刚刚单雄信那一枪就是尉迟恭挡下来的,不仅如此,他还是玄武门之变的主要打手,亲手杀死了齐王李元吉,可以说为了李世民的登基,立下了赫赫功劳,后又多次抵抗突厥南下,但是晚年时期,曾因喝醉打伤李家宗室,从此闭门不出,终享玩年。 程咬金——史书上记载的是他自己取的那个文绉绉的名字--程知节,早年也是官军出身,后投于瓦岗,李密败亡后,和秦琼一起从王世充处降于唐,最出彩的一次就是单枪匹马救裴行俨,当然他儿子也很出彩,这么多英雄豪杰就他儿子娶了李世民的女儿做老婆,成了驸马爷,程咬金参与了玄武门之变,并且出了大力,所以凌烟阁排19,晚年时期因为收受突厥贿赂,被人弹劾,因此免官,后病故。 李元霸——历史上没有这个人,原型应该是李世民的孪生弟弟李玄霸,此人能文能武,可惜英年早逝。死的时候才16岁。

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

六 至 九 世 纪 中 国 政 治 史 读书笔记 外二张妍1308020220

一、本书逻辑 在众多参考书目中选择黄永年先生的《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这本书,一方面是因为黄永年先生是吕思勉的学生,在上一本读书笔记中因选择诚之先生的《中国制度史》而深受折服,因而想要读读这位史学大家的学生笔下又是如何叙述唐史的。再者,作为我个人来说,其实读过的历史书籍相对较少,对魏晋南北朝以及五胡十六国这部分的历史是较为混乱与了解甚少的,因此选择本书也相当于是为自己所欠缺的历史部分加油充电吧。 在序言中作者已指出,本书是在其曾撰写大量论文的基础上汇成系统性的专著。全书共分为十五章,主要以唐代政治史为线索,并加以对东西魏、北朝齐周以及隋的政治斗争进行描写,从而使读者更加了解到唐朝政治发展的历程及原因。作者黄永年先生围绕旧史记载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和前人的研究著作中存在的谬论进行挖掘与分析,提出了自己的认识。第一章“北齐政治斗争的真相”,这一时期的重大政治事件即北周吞并北齐,再度统一北方,缪彦威先生在对此阶段历史研究时提出“民族问题不能解决促使北齐亡国”,作者认为,在高欢政权体系下,汉人与鲜卑分别有掌权代表,而非以民族来划分营垒,两个民族互相抨击打压,实则是文官与武官之斗争。在北周吞并北齐不久后,军政大权又落入到外戚杨坚手中,并发动宫廷政变建立了隋朝。由此观之,并非民族矛盾致使两个王朝步入灭亡,内部的政治斗争才是关键。第二章“关陇集团的始末”,作者借陈寅恪在《唐代政治史论述稿》中提出的“关陇集团”这一概念展开论述唐朝政治,关陇集团是以宇文泰为首的西魏北周上层统治者组成的政治集团,其中大多是文武兼和于一身的官员,而这种政治集团总体来说是落后的。黄永年先生举例论证了关陇集团的消失是在唐初,对陈寅恪认为“当李唐初期此集团之力量犹未衰损,皇室与其将相大臣几全出于同一之系统及阶级”这一认识进行了修正。紧接着,在第三章“府兵的兴衰”中阐述了与关陇集团密切相关的府兵制,西魏宇文泰在大统十六年前建立起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二十四开府的府兵组织系统,而这八柱国又是关陇军事贵族集团的发端。可以说,府兵制是关陇集团的一面镜子,亦或是其掌控军事大权的有力武器,从府兵制的盛衰可以看出关陇集团的兴亡。 第四章“李唐创业和玄武门之变”正式进入唐代政治史的研究,四至八章主要讨论的是初唐时期的政治史,占据全书近三分之一的篇幅,其中,作者首先探讨的是玄武门之变,不同于其他历史大家所认为的唐初宫廷政变成败在于控制玄武门,其实只不过是李世民和其胸建成、元吉之争而侥幸取胜的。这几章中,着重描写唐太宗与武则天,揭开大多历史学家及史官为其披上的明君圣主外衣,更加真实的剖析这两位一直被后世所称赞的明君。再由“李武政权”阐释后宫妃嫔参政带来的政局混乱,从而到李隆基唐玄宗继位时,对皇后摄政是严加防范的。 这之后的安史之乱是唐朝历史的转折点,第九至十一章就是围绕这一重大事件而展开的。第九章讲述府兵制无法适应新时期的情况,从而朝廷设置节度使来使安禄山得据以叛乱,对最初在范阳设立节度使来防备奚和契丹的情况作了说明。第十章则详细说明安史之乱为何发生、如何发展以及为平定安史之乱所采取的措施,向读者交代了一个完整的安史之乱发展

板块一 板块综合提升 主题1

主题1如何把核心素养渗透于命题之中 一、时空观念 ——利用时间带形式认识分封宗法制的演变历程 [运用1]“三代”姓氏分而为二。“姓”源于母系氏族,多带“女”旁。“氏”主要源于各级贵族的分封。秦汉以来,原来的“氏”大多转化为“姓”,姓氏合而为一。此后“氏”通常指女子娘家姓,称为“某氏”,男子反而不称“氏”。这一变化反映() A.传统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崩溃 B.女权社会为男权社会所取代 C.民族大融合促进姓氏的发展 D.国家的统一使姓氏走向规范 答案A 解析“氏”主要源于各级贵族的分封,代表着宗法分封制,而秦汉以后“氏”通常指女子娘家姓,说明“氏”失去了代表宗法分封制的社会基础,故A项正确;“三代”为“男权社会”,故B项错误;这一变化并不是因为民族融合,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这一变化与国家统一的关系,故D项错误。 二、唯物史观 ——运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认识中国与希腊文明的差异

材料古代中西方思想家关于法律与教化关系的思考 张,并分析形成这些主张的时代背景。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答案主张:中国:礼刑结合,以礼为主;人治优于法治。 西方:尊重法律权威;法律应符合道德规范;法治优于人治。 背景:中国:社会巨变,礼制崩解,需重建社会秩序;士阶层兴起,为解决现实问题提出了不同的方案。

西方:民主政治发展;政治生活中讲求功利、忽视道德现象增多;良好的法治传统;思想解放(智者运动推动理性思想发展),思想家对良好政体的探索。 三、历史解释 ——使用历史术语解释中国古代地方制度演变的特点和影响 1.特点 (1)演变过程中,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制约,地方则要求独立的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始终存在。 (2)中央通过多层次管理,在分权基础上加强对官吏的任免、考核,地方权力逐渐被分割、削弱,集权于中央。 (3)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2.影响 (1)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在征派徭役、兵役,征收田赋和租税,以及管理地方的治安秩序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2)地方行政制度的不断改革和完善,保证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统一和封建经济的发展。 (3)中央集权过度强化,造成了地方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地方没有相应自主权,也难以发挥地方作用。 [运用3]自秦朝推行郡县制以来,为强化地方管理,汉代置州,唐代置道,宋代置路,元代置省。纵观这一现象,可知()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6·1东方之星旅游客船倾覆事件

6·1东方之星旅游客船倾覆事件 2015年6月1日晚9时30分许,一辆载有458人的客轮突遇龙卷风,在长江湖北石首段倾覆。据了解,该客轮名为东方之星轮,隶属重庆万州,由南京开往重庆。 最新新闻 长江客轮倾覆事件核心信息汇总 6月1日约21时28分,一艘从南京驶往重庆的客船“东方之星”号在长江中游湖北监利水域沉没。长江航务管理局最新情况:出事船舶载客458人,其中内宾406人、旅行社随行工作人员5人、船员47人。 内容来自 中文名6·1东方之星旅游客船倾覆事故 发生时间2015年6月1日深夜11点多 事发地点长江湖北石首段 事发客轮东方之星:长76.5米宽11米深3.1 初步原因因大风大雨造成的沉船事件 目录 1事故背景 ?客船信息 ?游客信息 2事故经过 3事故伤亡 4事故处置 ?紧急救援 ?一级响应 ?领导指示 ?成立工作组 5事故原因 1事故背景 客船信息 “东方之星”轮船长76.5米,总吨2200,型宽11米,型深3.1米,核定乘客定额为534人。客轮只设一、二、三等舱,船上配有GPS导航系统、卫星电视、电话、卡拉OK厅等设备设施。涉事游轮曾被交通部评为“部级文明船”。[1] “东方之星”隶属于重庆东方轮船公司,该公司成立于1967年,是经营长江旅游客运的国内高级船务公司,系重庆市国有重点水运企业,共有“东方之珠”、“东方之星”、“东方王子”、“东方皇宫”、“东方皇苑”等5艘国内豪华游轮。[2] 游客信息 初步核实,本航次由南京至重庆,初步核实船上458人(旅客406人,船员47人,旅行社工作人员5人)。 据长江海事局透露,船上乘客多为上海一旅行社组织的、“夕阳红”老年旅游团成员,年龄在50至80岁不等。 南京海事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姚文革表示,“东方之星”上的乘客有406人从南京上船,这其中,南京旅行社直接组织的游客有101人,也有游客是由苏州、常州旅行社组织并将外地乘客带至南京上船。 江苏海事局、南京海事局相关部门仍在紧张协查游客身份。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