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作用

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作用

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作用
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作用

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作用

作者:徐迪刘小军来源《金融时报》

日期:2004年6月15日

编者按:

资产证券化指的是金融机构将持有的同质、流动性较差但具有未来现金收入流的贷款、租赁、应收账等资产集中起来,形成一个资产池,通过结构性安排,对资产中的风险和收益要素进行分割和重组,将其转变为具有投资特征的可销售证券,以此回收资金的过程,其核心在于将流动性差的银行贷款资产在资本市场上转换为流动资金。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为开端,美国掀起了资产证券化的狂潮,之后,这一狂潮逐渐席卷国际资本市场,成为全球范围内最具魅力的一种金融创新潮流和趋势。

资产证券化现在已成为国际资本市场上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一种金融产品,在世界许多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实施和应用。目前国际上已经出现并可运用于我国银行业实践的有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不良资产证券化、公共事业和基础设施贷款证券化、汽车贷款证券化(CARS)、信用卡应收款证券化、贸易和服务应收款证券化等。我国银行业还可以根据业务发展需求,创造性地推出新的资产证券化产品。

一、我国商业银行开展资产证券化的迫切性分析

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满足监管要求,防范和分散银行风险的有效工具和现实选择,表现在:

(一)优化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负债以短期性存款为主,而贷款资产却呈现出长期化倾向。按监管报表的统计口径,近年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中长期贷款的比重逐年增加。2001年至2003年,四大行中长期贷款占其当年贷款余额的比重加权平均分别为41.32%、44.19%和47.00%,每年约增加三个百分点。而同期中国金融市场上新的金融投资产品层出不穷,除原有的国债、股票外,基金、储蓄型分红保单、信托产品,还有外资银行也在分流着国内商业银行的存款。从国际经验看,这种趋势会一直继续,并不断增强。国内商业银行“短存长贷”的资产负债结构问题将越来越突显,引致流动性风险不断加大。监管部门规定的商业银行中长期贷款比例的上限为120%。据悉,有些商业银行已经接近甚至超过这一监管上限。

此外,为了控制大额贷款风险集中度,目前监管部门要求,商业银行对同一借款客户贷款余额与银行资本净额的比例不得超过10%,对前十大客户的贷款总额不得超过银行资本净额的50%,对单一集团客户授信总额不得超过银行资本净额的15%,

这实质是银行资产组合的优化问题。由于监管部门没有透露监管信息,我们无从判断国内商业银行的大额风险集中度状况。但在目前的市场状况下,由于缺乏有效的风险控制手段和技术,多数商业银行为了控制不良,都纷纷将贷款集中到少数优质大客户身上,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资产过于集中某一或某些客户,将使得银行无法规避突发的客户风险和行业的周期风险。

(二)以较低成本调节资本充足率,满足资本充足率的监管要求

年初,银监会借鉴《巴塞尔新协议》的有关要求,颁布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对一些优惠风险权重做了重新调整,使银行高风险资产对资本金的要求增加。《办法》于2004年3月1日起施行,要求商业银行在充分计提各项损失准备的基础之上计算资本充足率,并最迟于2007年1月1日使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核心资本充足率不低于4%,否则须承担相应罚则。2004年4月25日,人行对存款金融机构(除国有银行和农信社外)根据其资本充足率情况实行差别准备金率制度。银行资本充足率低于8%,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0.5个百分点,从而限制资本充实不足的银行的资金运用能力。

而目前国内状况是,许多银行,特别是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了争抢市场份额,资产规模急剧扩张,资本充足率面临低于8%最低监管要求的问题。近期,浦发、招商、民生等上市银行频频在资本市场上采用配股、可转债或发行次级债等方式充实资本金,

引发市场的极大争议,招商银行与基金经理关于可转债规模的激烈论战就是其中著名一例。银行在资本市场上过度募集资本会招致投资者的抵制;发行次级债券因不能改变银行资产规模及其风险权重,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银行资本充足率不足的问题。而根据《巴塞尔协议》对不同类风险资产的资本金要求,将不同风险的资产证券化,使得银行能够主动灵活地调整银行的风险资产规模、结构,以最小的成本增强流动性和提高资本充足率。资产证券化已成为现代商业银行资本管理的有效技术手段,被国际上多数银行所广泛应用。

(三)降低银行不良资产率,提高不良资产变现能力

不良资产证券化是提高不良资产变现能力的有效解决途径,在国际上已被广泛应用,美国的资产重组托管公司(RTC)和韩国的资产管理公司(KAMCO)就是成功的范例。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和农信社的不良资产问题较为严重。银监会贷款五级分类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4年第一季度,境内主要商业银行(指4大国有商业银行和11价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16.61%,其中四大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19.15%,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7.12%,均比年初下降。但不良贷款率仍远高于国际水平,且不良贷款额绝对值巨大,对我国金融系统的稳定形成较大的威胁,国家和银行都急于为解决不良资产谋求出路。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对不良资产的控制措施,主要是严格贷前

审批和完善贷后管理。而开展资产证券化,将不良资产变现或将银行资产潜在的风险部分转移、分散,形成一整套完善的不良资产形成前后的控制体系将是十分可取的方式。

二、资产证券化业务对商业银行发展的战略作用

(一)防范、分散和转移银行风险。

首先,资产证券化将期限较长的银行贷款证券化后,收回的资金可用于发放更多的贷款,从而提高资金的流动性和利用率,防范因“短存长贷”而造成资金流动性风险;其次,证券化后,银行将证券化资产服务以外的收益转让给投资人,在让社会公众有机会投资银行资产的同时,也将银行承受的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提前还款风险,通过结构性安排,部分转移、分散给资本市场上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实现银行资产风险和收益的社会化。

(二)拓宽银行融资渠道,降低银行融资成本。

发行资产支持债券在资本市场上直接融资,为银行提供了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同时,通过信用增级措施和交易结构设计,资产证券化发起机构可发行比自身债信等级更高的债券,从而降低融资成本。

(三)提供介入资本市场的平台,是商业银行盈利的新增长点。

以利差收入为主的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将随着资本市场的发

展和利率市场化的冲击而逐渐萎缩,利用银行的专业化优势发展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将是银行今后新的盈利增长点。证券化业务通过为证券化资产继续提供管理和服务、开拓证券化操作的投资银行业务等方式实现银行与证券功能的融合,为银行发展中间业务提供介入资本市场的良好平台。

(四)提高商业银行的综合经营管理水平。

资产证券化提高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体现在:1、为资产负债管理提供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使银行在调整资债结构方面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应变力,从而增强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2、证券化需要对基础资产现金流进行定量分析和预测,对资产及其相配套管理服务进行信息披露,使得银行的贷款管理,包括经营模式、操作流程、规章制度、产品服务、信息系统等更加标准化、规范化、透明化,从而提高银行贷款管理水平;3、资产证券化运用金融工程技术,在定量财务分析模型和风险预警模型的基础上开发产品,有利于科学决策和产品的高效管理。

(五)使得商业银行贷款操作流程更趋于专业化。

通过资产证券化,现在全部由商业银行独家承担贷款的发放、服务、信用风险控制和贷款投资功能可分解由不同的机构完成,银行则可发挥专业优势,主营贷款发放和贷后服务,将集中于其一身的贷款投资风险和收益分散给社会上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在提高银行经营效率的同时,也增强了金融系统的稳定性。

数据分析能力对商业银行的重要性 (2)

数据分析能力对商业银行的重要性 数据分析能力对商业银行的重要性 时间:2013-03-07 16:37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各银行积累的客户数据、交易记录、管理数据等呈爆炸性增长,海量数据席卷而来,这样海量的大数据,给银行业带来了压力的同时,也同样带来了机遇。而信息未必一定通过数据来展现,但数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各银行积累的客户数据、交易记录、管理数据等呈爆炸性增长,海量数据席卷而来,这样海量的大数据,给银行业带来了压力的同时,也同样带来了机遇。而信息未必一定通过数据来展现,但数据一定是信息的基础,海量数据意味着海量机遇和风险,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为银行提供变革性的价值创造潜力。如何利用数据这一商业银行重要的资产来开展有效的数据分析和挖掘,从而促进管理并提升企业价值,是目前大多数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用数据帮助决策。目前国内银行业的战略发展和经营管理决策多数依赖于决策者的经验。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管理层迫切需要数据的决策支持,提高经营和决策的科学性。银行各项产品能带来怎样的利润?如何判断客户是否有发展潜力?在哪里开设新的分行?将数

据充分应用到经营管理决策的各个层面,这些原本看似很难回答的问题会变得清晰起来,管理者的决策过程实现由“依赖经验”逐步过渡至“有数可依”,在深入了解和把握银行自身乃至市场状况的基础上,更加科学地评价经营业绩、评估业务风险、配置全行资源。 用数据提升管理精细度。随着银行业务转型及精细化管理的推进和深化,涉及资产、负债、客户、交易对手及业务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数据资产,在风险控制、成本核算、资本管理、绩效考核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银行贵宾卡服务,会考虑设置相应的资金要求和贵宾待遇,银行可以在分析本行客户数据的基础上确定最合适的目标客户群及期望达到的卡均余额和交易量。数据资产直接关系业务管理的精细化水平,也是银行开展业务多元化、多方面分析的基础。“数据—信息—商业智能”将逐步成为商业银行定量化、精细化管理的发展路线,为有效提升服务能力提供强大支持。 用数据促创新,赢先机。我国商业银行提供的服务和产品存在较大的同质性,但比较竞争优势要求银行突破同质性,实施差异化战略。银行可以利用其掌握的数据资源,在客户挖掘、交叉营销、产品创新等方面大有作为,在零散的、无序的、历史的、当前的各种数据背后发现独特的业务规律,锁定特定客户群,根据不同市场需求和不同客户群制定相应的市场战略与产品服务方案,根据客户需求变化及时主动开展业务产品创新,在激烈的同业竞争中,通过充分利用数据取得

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的可行性分析

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可行性分析 ——建设银行资产证券化分析╳╳╳学院╳╳╳专业╳╳╳(学生) (指导教师:╳╳╳(教师)) 摘要:资产证券化是20世纪最重要的金融创新工具之一,它的诞生对商业银行完善自身资本充足率、改善资产质量、增强流动性有着重大的意义,同时也为商业银行提供了一种新的融资方式。 21世纪初,我国金融领域展开了全面的金融体制改革,这也是一次我国商业银行走向市场化、企业化经营的真正意义上的改革。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为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而且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来一直面临着大量流动性差的信贷资产问题。因此,各商业银行纷纷寻找更加有效的金融工具来完善自身的经营能力、改善资本质量。于是,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创新型的金融工具在九十年代被引入我国,并逐渐在国一些领域得到应用。 2005年,随着国家对信贷资产证券化相关法规的颁布,这种金融工具纷纷被各家商业银行青睐,并进行尝试。2005年12月15日,中国建设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同时推出了信贷资产支持证券,这是我国首批政策法规下的资产支持证券。作为2005年最重要的金融创新之一,这两只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启动,标志着我国资产证券化已经进入了实施阶段。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商业银行、信贷资产、信用增级

一、背景及研究的意义 资产证券化是1970年以来全球金融领域最重要的创新之一,由于其具有破产隔离、信用提升以及设计灵活等优点,因此相关产品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已

经成为发达国家商业银行解决长期贷款风险高、流动性差等问题的主要手段。 从上个世纪60年代末开始,以利率自由化程度扩、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度宣告结束、两次石油危机导致的石油价格飞涨、《巴赛尔资本协议》的实施等为代表的新金融秩序的浪潮给银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为了控制利率、汇率导致的价格风险以及信贷自身流动性风险、保持商业银行稳健经营,银行不得不开始寻求更为有效的金融工具。于是,新的风险管理工具在金融业务自由化和金融管制放松的环境下开始萌生。1968年美国国民抵押协会为了摆脱储蓄存款大量提取所造成的流动性困境,将经过联邦住房管理局保险的面向中低收入居民的贷款作为基础资产首次公开发行“过手债券”,这种“过手债券”成为了资产证券化产品的雏形,它的推出改变了银行传统的“资金出借者”的角色,使银行同时具有了“资产出售者”的职能。在80年代,资产证券化的产品、涵和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初的“过手证券”演变成为当今的“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美国每年住房抵押贷款的60%以上靠发行MBS来提供。目前,用于证券化的资产覆盖租金、专利费、汽车贷款应收款、信用卡贷款应收款、消费分期付款等多种领域,其规模已经成为仅次于联邦债券市场的第二大市场。世界各国也纷纷效仿美国,渐进推行各种适合本土环境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当前已经成为国际资本市场最具潮流性的金融创新产品。 我国的资产证券化进程相对于发达国家起步较晚,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初步探索。从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随着国家信贷计划体系的建立、金融体制改革的开展,我国各家国有银行正式从由过去的专业银行模式向从事提供信贷服务的商业银行模式进行转变。出于自身经营和配合国家信贷政策的需要,商业银行产生了大量的长期贷款,严重牵制了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国家经济环境的

各级资产管理公司与商业银行的合作现状

各级资产管理公司与商业银行的合作现状 2012年,财政部、银监会及时下发了《金融企业不良资产批量转让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就体现了鼓励加快处置不良的用意。《办法》明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原则上可以依法设立一家资产管理或经营公司参与本省(区、市)范围内不良资产的批量转让工作,并规定购入的不良资产应采取债务重组的方式进行处置,不得对外转让。组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来收购、管理和处置银行的不良资产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国内外金融不良资产管理和处置实践表明,专业的不良资产收购、管理和处置技术,对加快资产处置进度、提高资产回收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受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整体持续反弹回升,光伏、钢贸这两个行业更是遭遇巨大的经营压力,为不良贷款突出行业。江苏、浙江成为银行不良贷款的重灾区,长三角地区的银行机构现阶段管理和处置不良贷款的压力骤增。 借鉴国外商业银行和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成功经验,鼓励新设一些地方性专门处理区域内不良贷款的资产管理公司,将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剥离出来交由资产管理公司来管理,有利于商业银行把精力集中在业务发展上。原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已经积累了不少金融资产处置经验,可以在新一轮不良资产处置中继续保持和创新。新成立的资产管理公司可以采取股份制等多种形式,由国有企业、商业银行和社会投资以及外资共同参股或者设立民营资产管理公司,既可以吸收大量涌入我国的外资、吸引滞留地下金融体系的我国民间资金,又有利于化解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包袱、及时补充商业银行运营资金,还可以满足民间资金参与金融市场、分享金融改革红利的要求。上海自贸区内可以设立允许

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问题分析报告

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问题 一、对资产证券化的认识 Gardener认为[1],资产证券化是使储蓄者与借款者通过金融市场得以部分或全部地匹配的一个过程或工具。在这种安排下,开放的市场信誉(通过金融市场)取代了由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提供的封闭市场信誉。该定义强调资产证券化是一种以市场为基础的信用中介,而与机构中介不同。在这里,“匹配”即指对原以机构中介信用为基础形成的资产进行可转让性的转换处置。 引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定义[2],资产证券化是指:“创立主要由一组不连续的应收款或其他资产组合产生的现金流支持的证券,它可以为固定的或循环的,并可根据条款在一定的时期变现,同时附加其他一些权利或资产来保证上述支持或按时向持券人分配收益。”从经济学的角度,我们可以将其简单理解为:创立以收益性资产为担保的可转让性证券的过程。 彦、银旗认为[3],资产证券化是金融证券化的高级形式。从广义上讲,资产证券化包括一级证券化和二级证券化。在证券化发展的初级阶段,资金短缺者通过在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上发行证券来融资,以取代银行信贷等间接融资手段,所以又被称之为融资证券化。目前资本市场上所称的资产证券化是指二级证券化,即把缺乏流动性但具有预期未来稳定现金流的资产(通常是贷款和应收帐款)汇集起来,形成一个资产库,通过结构性重组将其转变为可以在金融市场上

出售和流通的证券,据以实现融资的过程。 何小锋、伟认为[4],资产证券化和一级证券化有着本质差别。其中最主要的一点是两者具有不同的“发债基础”。区别于以资产所有者的整体信用为担保的一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以特定资产作为发债基础。这种基础资产围上的区别非常重要,它直接影响到偿债现金流的风险和收益,进而影响到证券化交易结构的架构以及破产隔离、信用增级和资产负债表处理等一系列重要问题。 廖乙凝等认为[5],作为一种具体金融创新的资产证券化与战后世界金融领域的证券化发展趋势不同,后者的含义更为广泛,前者是后者的具体表现之一。资产证券化把原本不易流动的资产转换为证券,通过实施精巧的现金流分割与重组技术,原始资产的风险和收益亦相应地得以分割和重组,从而实现将风险分散给那些最能深刻理解也最适于吸收这些风险的市场参与者,而收益也分配给出价最高的市场参与者,金融市场的融资效率由此得以大大提高。 二、我国银行业资产证券化的背景 吴晓求认为[6],经济金融化、金融证券化是21世纪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的必然趋势。在这一背景下,新世纪全球经济将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征。经济体系之间将更加开放、更富有流动性,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经济运行的轴心发生转移,实质经济与符号经济(虚拟经济)的关联度逐渐减弱,经济发展中金融杠杆的作用明显加强;社会财富的形态也在发生重要变化,财富的物质形态逐步淡出,资产或财富的

最新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资产配置现状的深层分析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资产配置现状的深层分 析 我国国有商业目前的资产配置较为单一。从存量资产配置上来看,债券资产持有比例较低,信贷资产的持有比重较大;在信贷资产的持有结构上,又存在倚重中长期贷款的趋势,短期贷款占比下降较快;从增量资产配置上来看,风险资产的比重较大,而无风险资产的投资比重又相对较小,而且在总体风险承受上存在国有信用担保下的风险倾向。由此可见,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配置存在整体的失调与扭曲。这种失调与扭曲的原因又是什么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点:(一)分业经营的内生制度约束 (二)国有企业与国有银行的体制共存因素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奉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国有银行的地位无非是国家的出纳,没有任何事关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的要求。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国有商业银行的首要目的就是服从与服务于国家的战略需要,将国内相对有限的资金集中到国家重点建设中去。而这些重点建设的存在形式大多是国有企业。因此,国有商业银行在80年代至1993年之间的主要任务就是在国家财政的计划下,执行国家信贷计划和规模控制,将资金分配给进行重点建设的国有企业。至于资金的使用效率以及安全并不是国有专业银行考察的重点。 反过来,从国有商业银行自身来看,由于产权不清晰,所有者主体缺位,国有银行经营者代府管理职能,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政府很难对大量不良资产产生的原因进行归类。因此在预算软约束与寻租动机的趋势下,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者极易发生“败德”行为。因此,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在93年之前国有

商业银行会滋生那么多的不良资产。同时,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国有商业银行为什么不愿寻找其他可开发资产的原因。由此可见,国有商业银行与国有银行的体制共存以及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模糊背景从根本上决定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配置框架。这也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资产配置单一深层次原因。 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配置问题,不仅是一个复杂的技术问题,而且是一个复杂的制度问题。它既有来之于国有商业银行内部资产管理思路陈旧的束缚,也有现有分业经营模式的制约和深层体制问题的困扰。因此,它的解决需要从这两大方面进行着手。一方面,需要资产投资边界的突破,在化、票据化方面有所拓展,实现资产经营范围的多样化与分散化;另一方面,需要制度边界的突破,在股份制改造、公司治理以及政策性业务的彻底分离方面有所举措,实现国有商业银行资产配置内在激励机制的正常运行;一方面,需要资产管理思路的改进,在资产营运、业务创新方面有所提高,在安全性、盈利性、流动性三维空间中实现资产配置的最优权衡;另一方面,需要外部监督的改进,在最低资本要求、透明度、外部信用评级等方面有所提高,实现国有商业银行资产配置外部环境的规范。值得一提的是,国有商业银行的累积的大量不良资产是困扰国有商业银行存量资产优化配置一大难题。在现有背景下,要真正实现国有商业银行资产的优化配置,首先必须做好不良资产的存量重组和增量防范工作,这是实现国有商业银行资产优化配置的基本前提。 参考资料: [1]万解秋,论商业银行的经营与资产结构的多元化,《金融研究》,1996年第6期; [2]于良春、鞠源,垄断于竞争:中国银行业的改革与发展,《经济研究》,1999

商业银行固定资产管理办法

**商业银行固定资产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适应**商业银行(以下简称本行)业务发展需要,加大固定资产管理力度,发挥固定资产投资效益,根据《金融企业财务规则》等相关制度,结合本行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固定资产管理的对象是指本行拥有产权或使用权的固定资产,包括固定资产购建(含新建、改建、扩建、抵债资产自用,下同)、租赁、修理(含装修)、清理、报废等。 第三条固定资产管理由总行统一组织实施,财务预算部具体负责固定资产财务核算及日常事务。 第四条固定资产应合法取得,及时入账、账实相符。 第二章固定资产购建申报条件 第五条固定资产购建应遵循“统筹规划、预算管理、效益优先、促进发展”的原则,实行比例控制,分级管理,全行固本率控制在40%以内。 第六条购建营业办公用房的申报条件: (一)无营业用房或面积小影响业务发展的; (二)经有权质检部门鉴定为危房或地处险区的; (三)被纳入规划拆迁范围(含因部分拆迁而需改建的); (四)其他因业务发展需要购建和装修的。 第七条购置业务用车和运钞车的申报条件: (一)无法满足运钞或管理需要的; (二)业务用车配置不足的; (三)现有车辆超过使用年限,或严重损毁无法使用被有权部门鉴定为报废的。 第八条购建其他固定资产的申报条件: (一)拓展业务、提高和改善服务水平而必须购置的计算机软硬件设备等; (二)安全防范需要必须配备的; (三)职工教育、培训或提高办公效率所必须的; (四)符合统一规划要求的; (五)其他因业务开展所需要购置的。 第三章固定资产购建计划与审批 第九条纳入固定资产核算的项目均需总行审批购建。报批程序为立项申报,立项回复,正式申报,正式批复。 第十条固定资产购建立项: (一)固定资产购建必须坚持“效益优先、总量控制、保证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 (二)固定资产购建(含房屋装修)实行年度预算管理,支行(含总行营业部,下同)年度固定资产购建计划应于年初的1月15日前上报总行。 支行上报的固定资产购建计划是总行安排全年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依据,凡年初未向总行申报固定资产购建计划的项目,原则上不安排相应的当年投资。

商业银行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

商业银行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 中国银行有近百年辉煌而悠久的历史,在中国金融史上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中国银行于1912年由孙中山先生批准成立,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37年间,中国银行先后是当时的国家中央银行、国际汇兑银行和外贸专业银行。中国银行以诚信为本,以振兴民族金融业为己任,在艰难和战乱的环境中拓展市场,稳健经营,锐意改革,表现出了顽强的创业精神,银行业务和经营业绩长期处于同业领先地位,并将分支机构一直拓展到海外,在中国近现代银行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1949年,中国银行成为国家指定的外汇外贸专业银行,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1994年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中国银行成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与其它三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一道成为国家金融业的支柱。中国银行是中国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商业银行。1929年,中国银行在伦敦设立中国金融业第一家海外分行。此后在世界各大金融中心相继开设分支机构,目前拥有遍布全球27个国家和地区的机构网络,其中境内机构共计11,000余个,境外机构共计600余个。1994年和1995年,中国银行先后成为香港地区、澳门地区发钞银行。中国银行在国内同业中率先引进国际管理技术人才和经营理念,不断向国际化一流大银行的目标迈进。 而如今在我们的生活中银行到处可见,逛个街一条路上同样的银行就有好几家,现在还有谁笨到背着一麻袋的钞票去买房呢!会被人笑死吧,如果这样的话那他真的就已经被现代化的生活OUT掉了,我在想现在连小学生都懂得刷卡了,难道我们就会落伍!银行在我们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将会扮演更重要的角色!银行的主要负债业务就是储蓄,资产主要业务就是储蓄。借记卡,贷记卡(信用卡)已在广泛的使用。使用ATM机,网上银行,受机银行,电话银行进行交易,我们正在享受银行的服务,我们已经是银行的客户。 国家监管角度和传统分类上,银行有类 一是政策性银行:如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 二是国有商业银行:著名的四大行,工农中建 三是股份制商业银行:招商、民生等,还有部分城市商业银行,比如北京银行等 四是合作金融类的银行,比如农信社和农商行等。 从银行商品来看 越来越多的银行产品被人们所接受和使用。储蓄存款业务是人们最熟悉的银行商品,一方面可以使你的财富通过获得存款利率实现增殖,另一方面你可以将自己取得的个人财富委托给银行得到安全保管。银行的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汽车消费贷款,住房抵押贷款,都是为满足居民买车买房需求而设计的个人信贷产品。目前大多数中小型企业及大型企业发放工资,养老金都是由银行代发的。我们再也不会见到一到月末员工都排队等工资这样壮观的场面了。社会逼的我们去学习,去接受新事物啊。近年来随着资本市场的活跃,银行还设计出了大量的理财产品,以供客户购买,实现财富的保值增值。其中有债券产品、基金产品、信托产品、银行理财产品、保险产品等等。 从银行媒介来看 存折即将成为古老的名词了吧!我们这一代已不再使用。借记卡是我们使用最

浅谈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证券化风险

浅谈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证券化风险 摘要: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各国商业银行为了确保自身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生存和持续发展,纷纷推行了资产证券化业务,从而改善了自身的经营情况。作为一种创新金融工具,资产证券化可以分散发起人风险,却不能消除其自身风险。正是因此,近年来,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引发资产证券化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本文分别综合分析了资产证券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现状、面临的障碍和风险,提出相关解决措施。 关键字: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风险 前言 资产证券化最早出现于20 世纪70 年代的美国金融市场,是20 世纪70 年代以来世界金融领域最为主要的和发展最迅速的金融创新之一,其使用非常普遍。 所谓商业银行的资产证券化,是商业银行将流动性不足但具有未来现金流量的贷款或其他信贷资产包装成流动性强的证券,并辅以信用增强措施,通过证券发行方式出售给资本市场上的投资者。由于我国经济环境与制度等方面还不够成熟,我国的资产证券化风险问题则更加突出。 一、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现有的众多国有商业银行由于过去旧的体制的原因,现阶段遗留下来许多问题,而要想对我国的商业银行所面临的诸多问题进行彻底的解决,要想使我国得商业银行在未来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银行资产证券化是很必要的。 存在缺陷: 1、资产支持证券的供给不足

资产证券化最重要的前提条件是被证券化的资产必须具有良好的未来预期收益,要有未来持续的现金流量作为保证。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资产证券化的根本动机是解决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而这些不良资产信贷资产基本上是以国有企业负债及由此形成的企业资产形式存在,且多数是信用贷款,没有任何形式的抵押和担保,因此,当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大部分不良信贷资产难以满足资产证券化的条件,甚至与资产证券化的质量要求相去甚远。 2、信用评级制度不完善,缺乏规范的金融中介机构 对证券化的资产进行信用等级评定是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公正、公平的信用评级可以为资产证券化提供充分的市场信息,促进资产证券化的顺利进行。然而目前我国的证券评级业务运作很不规范,信用评估不细,信用评级透明度不高,没有一个同一的评估标准,缺少资质的从事信用评级的专业机构。 3、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资产证券化发展缺乏法律规范与保障 资产证券化的过程牵涉到众多的交易主体,包括商业银行、资产管理公司、投资银行、担保机构、信用评级机构、机构投资者等,其交易结构复杂,必须有相应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来规范其运作。而我国现有的相关立法难以指导资产证券化的正常开展,同时缺乏资产证券化方面的专门法律或行政法规对资产证券化的从业机构的组织形式、证券化资产的组合、收益的来源和分配进行严格的规范,以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二、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风险 资产证券化的风险是由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或主体对环境信息把握的不完整性而产生的行为或结果与主体事前期望发生偏差的情况。虽然资产担保证券是一种具有投资级别的证券,风险低于非抵押的公司股票。但是,由于资产证券化过程中涉及不同的主体,过程复杂,加之外部经济环境的复杂多变,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都会在不同程度上使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多样化、复杂化。

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创新和发展

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创新和发展 一、我国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在过去十年取得快速发展 过去十年来,在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居民投资需求日趋旺盛的时代背景下,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凭借其自身渠道优势和资产获取能力得到快速发展,一是满足客户多元化投资需求,提高了国内居民财产性收入,二是丰富商业银行客户服务工具,提升了商业银行市场竞争力,三是延伸商业银行与非银金融机构的合作链条,推动了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 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也在不断调整、优化经营理念,通过构建多样化的产品形态以及多元化的资产组合,逐步回归代客业务本质。 一是加大净值型产品的发行力度。根据全国银行业理财产品登记系统2014年上半年理财报告,1-6月,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中,开放式净值型产品实现资金募集1.17万亿元,同比增幅高达174.53%。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这种变化,实现了理财产品的价格波动,直观反映投资管理能力,有利于逐步打破产品刚性兑付。 二是加大标准化、市场化资产的配置力度。同样来自于全国银行业理财产品登记系统报告数据,截止6月末,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余额达到12.65万亿,但整个市场非标准化债权资产投资占比已经降至22.7%,远低于监管部门允许的35%上限。与此同时,商业银行对于债券及货币市场、银行存款等标准化资产加大了配置,并开展尝试资本市场业务、衍生业务。上述变化反映出各大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已经在悄悄启动主动转型,不再依赖于非标资产的投资收益。 同时,商业银行总行纷纷设立专职资产管理部门为业务的转型与

推动提供组织保障。今年4月,银行组建成立了总行一级部门资产管理部,定位于客户资产管理业务的职能管理部门,统一负责全行客户资产管理产品设计、成本核算和风险管理,并率先实行了风险派驻制,内设风险管理处作为总行风险管理板块的派驻部门,负责客户资产管理业务的风险审查审批、风险监控及投后管理等工作。 我行已经将资产管理业务定位为全行战略性业务,一方面银行理财是国内利率市场化的替代品,可以帮助银行积累应对利率市场化的经验;另一方面意味着银行收入结构的调整,从原来的存贷利差收入转变为管理客户投资的管理费收入,解决了银行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回报率之间的矛盾、投资管理能力强大和资本有限之间的矛盾,也符合客户希望提高投资收益率的要求。 二、我国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仍处在发展初期,业务空间广阔。 国外商业银行资产管理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资产管理业务已经与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规模相匹配。我们可对比两组数据: 一是欧美银行业的整体情况:2012年末,美国银行业资产管理余额12.7万亿美元,占美国商业银行资产13.1万亿美元的97%,占美国GDP16.24万亿美元的78%。2012年末欧洲资产管理行业管理资产余额达15.4万亿欧元,占欧洲GDP的99%。 二是国际大型商业银行的发展情况:汇丰、摩根大通和美国银行表外资产管理规模分别占其资产总规模34%、66%、39%,瑞银集团更是高达173%。而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理财资产余额大约占银行业总资产的6.75%,占国内GDP21%,这一巨大的差距隐含着巨大的市场空间和无限的发展潜力。

商业银行的功能与地位

商业银行的功能与地位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商业银行的功能与地位 1、商业银行的功能 (1)信用中介: 通过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把社会上的各种闲散资金集中到银行,再通过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把它投向社会经济各部门,实现资金的融通:具体作用有: 把暂时从再生产过程中游离出来的闲置资金转化为可用资金; 将用于消费的资金转化为能带来货币收入的投资,扩大社会资本总量,加速经济增长; 将短期货币资本转化为长期货币资本 (2)支付中介 通过存款在账户上的转移,代理客户支付;在存款的基础上,为客户兑付现款等,成为工商业团体和个人的货币保管者、出纳者和支付代理人 支付中介职能的发挥,大大减少了现金的使用,节约了社会流通费用,加速了结算过程和货币资金周转,促进了经济发展。 (3)信用创造: 在信用中介和支付中介功能的基础上产生的。是指能够通过利用吸收的存款,发放贷款而衍生出更多存款,从而扩大社会货币供应量。(创造派生存款) (4)金融服务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个经济单位之间的联系更加复杂,各金融中介机构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人们对财富的管理要求也相应提高,商业银行根据客户的要求不断拓展自己的金融服务领域,如信托、租赁、咨询、经纪人业务及国际业务等,并在商业银行经营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商业银行也就有了“金融百货公司”的称呼。

(5)调节经济: 调节社会各部门的资金余缺,实现调节经济结构、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引导资金流向,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并可调整国际收支状况。 2、商业银行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商业银行已成为整个国民经济活动的中枢 商业银行的业务活动对全社会的货币供给具有重要影响 商业银行已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信息中心 商业银行已成为国家实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途径和基础 商业银行成了社会资本运动的中心

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业整体盈利增速放缓、不良贷款增加。在这样的新业态下,如何加强资产风险管控、减少新增不良以及持续清收处置不良资产成为了各大银行面临的两大挑战。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创新的银行资产业务,可以有效的盘活许多银行不良资产,完成企业的低成本融资,加快处理不良资产的速度,提高资产处置效率。资产证券化是指将缺乏流动性,但能够产生稳定、可预见现金流收入的资产转换成可以在金融市场出售和流通的证券的行为。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60年代的美国。当时美国国内的商业银行和贷款机构按照一定结构把多笔住房抵押贷款打包组合作为抵押资产发行债券出售给投资者,从而拓宽了融资渠道,增强了资产的流动性,同时给住房按揭贷款等长期信贷开拓了二级市场,这样的运作模式就是现在资产证券化的雏形。 对于银行而言,资产证券化有利于发起者将风险资产从资产负债表中剔除出去,满足资本监管的要求,扩大业务规模。所以信贷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来说,是一条总资产并不会无限扩大,但盈利能力却可以持续增长的路径。对于投资者而言,资产支持证券不是单一品种证券,而是通过对现金流的分割和组合,创造出投资者需要的特定证券品种,具有特定的到期日、偿付结构和收益率,满足不同投资者对期限、风险和利率的不同偏好。适合证券化的资产一般未来现金流稳定、可以预测,且资产的原始资料完整、有效。资产证券化通过资产池进行信用增级,组合资产要比单个资产更具投资价值。住房抵押贷款具有适合证券化的一切特征,住房贷款证券化是资产证券化的首选品种。从国际经验来看,住房抵押贷款是最先被证券化的银行资产,也是目前证券化最彻底的银行资产。而在我国,由于受到监管制度和投资环境的限制,住房抵押贷款的证券化还未能形成规模。 正因为资产证券化对“供需双方”都大有裨益,在美国,资产支持证券是仅次于国债的第二大债券类别,2014年末美国资产支持证券存量规模超过10万亿美元,占债券总存量比重超过25%。最近10年,美国资产支持证券存量规模与GDP的比值都在50%以上。 然而在国内,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却没那么顺利,我国最早于2005年正式启

商业银行银信合作金融服务方案

商业银行银信合作金融服务方案 商业银行根据信托公司的经营特色和资金管理的目标,从资产、负债及中间业务等方面可为信托公司提供产品齐全、操作便捷、灵活实用的一揽子金融服务方案。 一、资产业务 商业银行为信托公司提供的资产业务服务主要包括资金拆借、信贷资产转让、投融资组合方案。 (一)资金拆借 资金拆借是同业金融机构之间融通短期资金的业务。考虑到信托公司可能出现临时资金缺口,商业银行可满足信托公司短期(1天至7 天)资金的临时性周转要求,补充信托公司资金头寸,资金拆借价格为市场水平。 业务流程如下: ⑴商业银行给予信托公司资金拆借额度,在该额度内商业银行可随时满足信托公司的短期(7 天以内)资金拆借需求; ⑵信托公司出现临时性资金缺口时向商业银行提出拆借申请; ⑶商业银行向信托公司划拨拆借资金,信托公司于拆借到期日将资金本金和利息一并划入商业银行指定账户。 (二)信贷资产转让 信贷资产转让是银行与信托公司之间买卖一笔或一组在其经营范围内合规发放、且尚未到期的信贷资产的业务。通过信贷资产转让的合作,双方可达到调节资金头寸,调整信贷结构,优化资产负债比例的目的。银行向信托公司的信贷资产转让主要为卖断型。

卖断型信贷资产转让 卖断型信贷资产转让指双方根据经营合作的需要,信贷资产的卖方将信贷资产的风险与报酬全部转让给买方而不进行回购,以获取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并利用信贷资产的原始利率与转让利率的差价获得收益。信贷资产转让期间,被转让的信贷资产将剥离卖方的财务报表,因此可以达到调整卖方资产结构,优化资产负债比例的要求,同时加强卖方同业资产结构管理及资产流动性管理。 业务流程如下: ⑴商业银行向借款人发放一笔或一组贷款; ⑵发生资产转让之前借款人定期向商业银行支付利息,并由商业银行对该笔资产进行管理; ⑶信托公司对借款人资质进行审核,给予授信,并同意受让商业银行持有的对该借款人的债权; ⑷商业银行与信托公司签署卖断型资产转让协议,将标的资产卖断予信托公司; ⑸信托公司向商业银行支付转让标的价款; ⑹信托公司对受让债权进行管理,定期从借款人处收取利息,到期收回本

商业银行的功能与地位

商业银行的功能与地位 1、商业银行的功能 (1)信用中介: 通过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把社会上的各种闲散资金集中到银行,再通过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把它投向社会经济各部门,实现资金的融通:具体作用有: ?把暂时从再生产过程中游离出来的闲置资金转化为可用资金; ?将用于消费的资金转化为能带来货币收入的投资,扩大社会资 本总量,加速经济增长; ?将短期货币资本转化为长期货币资本 (2)支付中介 通过存款在账户上的转移,代理客户支付;在存款的基础上,为客户兑付现款等,成为工商业团体和个人的货币保管者、出纳者和支付代理人 支付中介职能的发挥,大大减少了现金的使用,节约了社会流通费用,加速了结算过程和货币资金周转,促进了经济发展。 (3)信用创造: 在信用中介和支付中介功能的基础上产生的。是指能够通过利用吸收的存款,发放贷款而衍生出更多存款,从而扩大社会货币供应量。(创造派生存款) (4)金融服务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个经济单位之间的联系更加复杂,各金融中介机构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人们对财富的管理要求也相应提高,商业银行根据客户的要求不断拓展自己的金融服务领域,如信托、租赁、咨询、经纪人业务及国际业务等,并在商业银行经营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商业银行也就有了“金融百货公司”的称呼。(5)调节经济: 调节社会各部门的资金余缺,实现调节经济结构、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引导资金流向,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并可调整国际收支状况。 2、商业银行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商业银行已成为整个国民经济活动的中枢 ?商业银行的业务活动对全社会的货币供给具有重要影响 ?商业银行已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信息中心 ?商业银行已成为国家实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途径和基础 ?商业银行成了社会资本运动的中心 (此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内容, 供参考,感谢您的支持)

商业银行的特点和职能

商业银行的特点和职能? 商业银行的特征如下:(1)商业银行与一般工商企业一样,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 (2)商业银行又是不同于一般工商企业的特殊企业。其特殊性具体表现于经营对象的差异。工商企业经营的是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商品,从事商品生产和流通;而商业银行是以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为经营对象,经营的是特殊商品…一货币和货币资本。经营内容包括货币收付、借贷以及各种与货币运动有关的或者与之相联系的金融服务。从社会再生产过程看,商业银行的经营,是工商企业经营的条件。同一般工商企业的区别,使商业银行成为一种特殊的企业——金融企业。 (3)商业银行与专业银行相比又有所不同。商业银行的业务更综合,功能更全面,经营一切金融“零售”业务(门市服务)和“批发业务”,(大额信贷业务),为客户提供所有的金融服务。而专业银行只集中经营指定范围内的业务和提供专门服务。随着西方各国金融管制的放松,专业银行的业务经营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但与商业银行相比,仍差距甚远;商业银行在业务经营上具有优势。 商业银行的职能 商业银行的职能是由它的性质所决定的,主要有四个基本职能: (1)信用中介职能。 信用中介是商业银行最基本、最能反映其经营活动特征的职能。这一职能的实质,是通过银行的负债业务,把社会上的各种闲散货币集中到银行里来,再通过资产业务,把它投向经济各部门;商业银行是作为货币资本的贷出者与借入者的中介人或代表,来实现资本的融通、并从吸收资金的成本与发放贷款利息收入、投资收益的差额中,获取利益收入,形成银行利润。商业银行成为买卖“资本商品”的“大商人”。商业银行通过信用中介的职能实现资本盈余和短缺之间的融通,并不改变货币资本的所有权,改变的只是货币资本的使用权。 (2)支付中介职能。 商业银行除了作为信用中介,融通货币资本以外,还执行着货币经营业的职能。通过存款在帐户上的转移,代理客户支付,在存款的基础上,为客户兑付现款等,成为工商企业、团体和个人的货币保管者、出纳者和支付代理人。以商业银行为中心,形成经济过程中无始无终的支付链条和债权债务关系。 (3)信用创造功能。 商业银行在信用中介职能和支付中介职能的基础上,产生了信用创造职能。商业银行是能够吸收各种存款的银行,和用其所吸收的各种存款发放贷款,在支票流通和转帐结算的基础上,贷款又转化为存款,在这种存款不提取现金或不完全提现的基础上,就增加了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最后在整个银行体系,形成数倍于原始存款的派生存款,长期以来,商业银行是各种金融机构中唯一能吸收活期存款,开设支票存款帐户的机构,在此基础上产生了转帐和支票流通,商业银行。以通过自己的信贷活动创造和收缩活期存款,而活期存款是构成贷市供给量的主要剖;分,因玫:商业银行就可以把自己的负债作为货币来流通,具有了信用仓1造功能。 (4)金融服务职能。 随着经济的发展,工商企业的业务经营环境日益复杂化,银行间的业务竞争也日益剧烈化,银行由于联系面广,信息比较灵通,特别是电子计算机在银行业务中的l一泛应用,使其具备了为客户提供信息服务的条件,咨询服务,对企业“决策支援”等服务应运而生,工商企业生产和流通专业化的发展,又要求把许多原来的属于企业自身的货币业务转交给银行代为办理,如发放工资,代理支付其他费用等。个人消费也由原来的单纯钱物交易,发展为

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现状

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现状 我国资产证券化的探索开始于2005年;而后由于美国次贷危机期间暂停;于2012年重启。此后,推出了一系列促进政策,通过扩大试点范围、简化发行流程、拓宽交易场所等方式,促进国内资产证券化行业发展。 一、政策环境宽松、资产证券化市场迎来井喷 国内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范围不断扩大 2005年以来,多部政策文件出台,将资产证券化试点范围由最初的两家试点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扩充至大型股份制银行。至2014年11月,授予27家银行资产证券化业务资格,其中包括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国内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范围不断扩大。 上市流程逐步简化,从双重审批制,向“银监会备案+央行注册”转变 2014年11月,银监会下发1092号文,规定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15年4月,央行发布公告,已取得监管部门相关业务资格、发行过信贷资产支持证券且能够按照规定披露信息的受托机构和发起机构可以向央行申请注册。 自此,信贷资产证券化发行,正式从原先的审批制向银监会备案制与央行注册制转变,大大简化了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流程,缩短上市流程。 资产证券化试点范围不断扩大、发行流程简 2014年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发行井喷 在多项政策刺激之下, 2014年资产支持证券发行量出现井喷,全年发行2828亿元信贷资产支持证券。2015年1-4月,已发行518亿元资产支持证券,超14年以前全年发行量。另一方面,可证券化的基础资产类型也不断丰富,租赁租金、信用卡应收款、不良贷款等都在逐步加入证券化行列。未来,随着政策逐步落地,资产证券化或将迎来真正的春天。

2015年1-9月共发行资产支持证券2208亿元 基础资产类型逐步丰富 二、小银行资产证券化水平低、发展空间大 央行副行长潘功胜在5月15日的讲话中提到:“我国现在的贷款余额大概接近93万亿,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接近88万亿,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余额是3000亿元,相当于整个贷款余额的0.3%。另外,截止15年4月,中国债券市场余额为37万亿,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公司类信用债,三大类各占三分之一左右。3000亿元信贷资产证券化,只占整个债券市场约0.8%。相比之下,截止2014年底,美国资产证券化余额是60多万亿人民币,我国的资产证券化相当于美国的资产证券化市场余额的0.5%。从这些数据来看,中国的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未来发挥发展潜力巨大。” 其中,小银行的信贷资产证券化同样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从2014年发行数据来看,共有33家银行发行2488亿元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其中仅一半(16家)为总资产规模较小的银行,而发行规模仅占银行信贷资产支持证券规模的10.74%(2013年底,国内银行总资产规模151亿元,其中城商行与农村金融机构总资产规模约37万元)。相比大中型银行而言,小银行资产证券化水平更低。

浅谈当前商业银行资产配置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管理.

浅谈当前商业银行资产配置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摘要 所谓资产配置,就是投资、筹资的数量、区间匹配,它与其说是一门科学,倒不如说是一门艺术。有人说,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理财的烦恼,为客户量身定制一套财富管理方案是商业银行的本职工作。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做为商业银行,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改进及扩展自身业务已是迫在眉睫、时不我待。本文将从资产配置理论及策略闸开,分析商业银行在资产配置上存在的问题,并最终提出解决办法。 关键词:资产配置、理论、问题、策略 一、资产配置理论及策略 (一)资产配臵的理论 有关资产配臵的理论主要有现代投资组合理论、美林投资时钟理论、生命周期理论、以及“偏好——承受”风险矩阵理论等。其中,比较知名的是马科维茨提出的资产组合理论,主要观点是: 1、不同金融产品风险可以互相抵消,也就是可以对冲的。所以在做资产配臵的时候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而要分散化。举个例子,假如你同时投资了一家卖冰激凌的公司和一家买雨伞的公司,那么不管是在下雨天还是太阳

天,你的收益和损失总是均衡的。 2、金融投资产品的风险是可以度量的。目前,很多结构化的产品其实也是采用了这种风险分层的方法,而这一切的创新基础都是基于马科维茨理论“风险是可以度量的”这一观点。 像雷曼兄弟、摩根斯坦利这些大型的投资银行,他们将贷款打包之后再细分成非常多不同风险收益的层级,出售给风险偏好不同的投资者。在房价高涨、流动性好时,由于融资成本低,销售速度快,这些机构愿意更大量地发放贷款,赚取利润。在华尔街,这类起初非常睿智的金融创新,到后来受利润的驱使规模急剧膨胀,在脱离市场实际需求的条件下,这些金融工具产生了扭曲,产生了不可能避免的系统性风险。当房地产泡沫破裂,资金链断裂,雷曼兄弟手里的资产证券就变成了一文不值的废纸,他只能走向破产。美国的次贷危机的发生关键不在于金融投资产品的风险,而是该类机构为了利润忽视实际需求、忽视可度量的风险、盲目放大杠杆造成的。 (二)资产配置策略 资产配臵策略从大类上分,有战略型策略,主要包括投资组合策略、基于LPMn、VaR等的配臵策略、行为组合策略等;有战术型策略,包括购买并持有策略、恒定混合策略、投资组合保险策略等。在实际资产配臵中,风险因素是一个

商业银行的作用以及职能

商业银行的性质是指是以经营工商业存、放款为主要业务,并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企业法人(金融企业法人)。因为这类银行依靠吸收活期存款作为发放货款的基本资金来源,这种短期资金来源只适应经营短期的商业性放款业务,故称“商业银行”。在这里我们简单的介绍一下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由于两者的性质不同,中央银行是国家机关,是政府的组成部分;商业银行是企业法人,是金融机构,是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前者不以赢利为主要目的,而后者则以吸收活期存款,创造利润为主要目的,这是商业银行最明显的特征,所以人们又称其为存款货币银行。商业银行的职能是由它的性质所决定的,主要有四个基本职能包括信用中介职能,支付中介职能,信用创造功能和金融服务职能。以下是四个基本职能的简介:(1)信用中介职能。信用中介是商业银行最基本、最能反映其经营活动特征的职能。这一职能的实质,是通过银行的负债业务,把社会上的各种闲散货币集中到银行里来,再通过资产业务,把它投向经济各部门;商业银行是作为货币资本的贷出者与惜入者的中介人或代表,来实现资本的融通、并从吸收资金的成本与发放贷款利息收入、投资收益的差额中,获取利益收入,形成银行利润。商业银行成为买卖“资本商品”的“大商人”。商业银行通过信用中介的职能实现资本盈余和短缺之间的融通,并不改变货币资本的所有权,改变的只是货币资本的使用权。 (2)支付中介职能。 商业银行除了作为信用中介,融通货币资本以外,还执行着货币经营

业的职能。通过存款在帐户上的转移,代理客户支付,在存款的基础上,为客户兑付现款等,成为工商企业、团体和个人的货币保管者、出纳者和支付代理人。以商业银行为中心,形成经济过程中无始无终的支付链条和债权债务关系。 (3)信用创造功能。 商业银行在信用中介职能和支付中介职能的基础上,产生了信用创造职能。商业银行是能够吸收各种存款的银行,和用其所吸收的各种存款发放贷款,在支票流通和转帐结算的基础上,贷款又转化为存款,在这种存款不提取现金或不完全提现的基础上,就增加了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最后在整个银行体系,形成数倍于原始存款的派生存款,长期以来,商业银行是各种金融机构中唯一能吸收活期存款,开设支票存款帐户的机构,在此基础上产生了转帐和支票流通,商业银行。以通过自己的信贷活动创造和收缩活期存款,而活期存款是构成贷市供给量的主要部分,因此:商业银行就可以把自己的负债作为货币来流通,具有了信用创造功能。 (4)金融服务职能。 随着经济的发展,工商企业的业务经营环境日益复杂化,银行间的业务竞争也日益剧烈化,银行由于联系面广,信息比较灵通,特别是电子计算机在银行业务中的广泛应用,使其具备了为客户提供信息服务的条件,咨询服务,对企业“决策支援”等服务应运而生,工商企业生产和流通专业化的发展,又要求把许多原来的属于企业自身的货币业务转交给银行代为办理,如发放工资,代理支付其他费用等。个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