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心理学大纲

心理学大纲

《心理学》教学大纲

主讲人:于海艳任娟梅

课时:32

第一篇心理学概述

第一章什么是心理学

一、心理学(Psychology)的概念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和行为过程的科学。

1. 研究对象既包括人也包括动物,以人为主;既包括心理,也包括行为。

心理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意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层次,人区别与动物的一点就是人有意识,而动物没有。

2.心理学这门科学是基于客观的,可以被验证的证据,而这些证据的获得往往需要使用精心设计的方法。

二、心理学家多做些什么?

心理学大体可以分为三个主要分支或者类别:实验心理学、心理学教学和应用心理学。三、生活中的心理学:心理学家和精神科医生的区别

第二章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第一节心理学的发展与诞生

一、现代心理学诞生的历史渊源

(一)现代哲学思潮

当人们把灵魂和肉体分开看待和研究的时候,就有了对于心理的研究。

三位重要的人物:在对人性的解释上,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两派哲学主张,对科学心理学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亚里士多德(Aristotles ,384-322)

他认为人有三种灵魂:理性灵魂、非理性灵魂和植物性灵魂。

2、笛卡尔(Ren's Descarts, 1596-1650)(二元论者)

(1)身心关系:灵魂与身体有密切的关系,感知觉,想象及某些情绪活动都离不开身体,而身心关系中,人仿佛是一部自动机器,活动受力学规律的支配。

(2)提出了反射的概念,他断定了心与身的交流基地是松果腺,位置在大脑底部。他不相信演绎法,而维护机械论观点,因而鼓励生理学者运用经验论的解剖方法,以发现动物躯体的机械构成。

(3)提出了“天赋概念”,认为人的某些观念不是由经验而得到的,而是人的先天组织所赋予的。

3、洛克(John Loke,1632-1704)

提倡经验主义,强调人类一切只是均来自后天经验,因而反对理性主义倡导的先天观念的说法,他认为人类本性犹如一块“白板”,纯然无色,不分善恶,其后来的一切改变,完全决定于后天的经验。

(二)现代实验生理学

生物、生理学的研究对心理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例如达尔文的进化论中的诸多观点:遗传、环境、个别差异、适应等,都成了以后心理学研究的部分主题。

生理学的研究对心理学的影响,主要始于10世纪法国三位生理学家的研究,他们的研究奠定了生理心理学的基础,他们也被人们成为心理学研究的先驱。

1、缪勒(johannes Miiller 1801-1858)

提出神经特殊能量说,主张大脑的功能是分区的,人类对外界刺激之所以能够感觉,能够辨别,就是因为不同的神经传导具有特殊的能量,神经冲动是由于细胞之间的电化作用而产生的。这些理论后来由于学生赫尔姆霍兹进行了实验证实,他用青蛙的运动神经测量了神经的传导速度,为生理学和心理学中应用反应时的测量方法奠定了基础。

2、赫尔姆霍兹(HermannVonHe Lmholtz,1821-1894)倡导色觉理论和听觉理论。

3、费希纳(Gustav Theoder Fechner,1801-1887)

创立实验法,以物理刺激的变化转化为心理经验(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大小、轻重、远近等)的历程,探讨争论未决的心身关系问题。

心理物理学:以生理感官功能为基础进行实验研究。

二、现代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1、1590年德国麻堡大学教授葛克尔第一次使用“心理学”,心理学概念才正式出现。

2、19世纪心理学从哲学、宗教、神学中的分离。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1832~1920)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心理学,才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

第二节心理学流派

一、构造心理学

两种具有革命性的思想塑造了早期心理学的发展进程:

达尔文《物种起源》——可以将有关动物的生理和行为的研究发现谨慎的应用到人类身上。化学元素周期表——是否有方法来简化对于心理的理解呢?冯特对于意识的基本元素的探索被叫做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的主要论点是:我们的心理过程,也就是“意识”,是由一些元素所构成的,这些元素是可知觉和可分析的。这些元素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注意力、情绪、认知、学习和语言。

同时结构主义通过“内省法”来研究这些元素。(很多批评认为内省法过于主观)

二、功能心理学(机能心理学)

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威廉姆·詹姆斯

内容:强调意识的功能和作用。(对应结构主义强调意识的构成)

针对结构主义的要素说,提出“意识流”的概念,即意识是不断流动、变化与环境不断互动的心理过程。强调对环境适应性的研究。

实际意义:他们是最早的应用心理学家。

三、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华生、巴甫洛夫、桑代克、斯金纳、

行为主义的重要特点:

(1)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要研究行为。

(2)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

四、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

代表人物:韦特海默、苛勒、考夫卡

主要内容: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提倡顿悟说,重视心理实验。

主要内容将在“感觉与知觉”部分重点介绍。

五、精神分析学派

主要代表人物:弗洛依德

特点:重视异常行为研究,强调无意识现象,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自我、本我、超我

第三节当代心理学的研究视角

1 生物学观点 Biological view ——神经科学、进化心理学

2 发展观点 Developmental view ——发展心理学

3 认知观点 Cognitive view ——认知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

4 临床观点 Clinical view ——心里动力心理学(精神分析学的发展),人本心理学(马斯洛)

5 行为主义观点 Behavioral view

6 特质观点 Trait view ——大五人格理论

7 社会文化观点 Sociocultural view

第二篇心理学的生理基础

第一章基因

我们的行为和心理过程往往受到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

第二章人体内部通信系统

脑负责协调人体的两大通信系统,即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这两大系统利用相似的化学过程与周身的通信目标进行沟通。

1、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的基本构建单位——神经元

神经系统(nervous system)是机体内起主导作用的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大部分。

(1)中枢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是身体的“司令部”。

脑约占整个颅腔的三分之一,能做出各种复杂的决策,协调身体的各种功能,启动我们的各种行为。

脊髓作为一种神经电缆,主要承担支持性的功能。他将脑和延伸到肢体中的周围神经系统的各个部分连接起来。同时负责简单迅速的反射。(随意运动需要有脑的参与)

(2)周围神经系统

可以将周围神经系统看做为中枢神经系统提供信息收集和信息传递服务的系统。包括:?体神经系统——脑与外部世界相连的沟通渠道

?植物性神经系统——处理内部反应

植物性神经系统不需要我们意识时的参与便能自动完成工作。

植物性神经系统分为:

?交感神经Sympathetic division——唤起

?副交感神经Parasympathetic division——平复

人体在正常情况下,功能相反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处于相互平衡制约中。

2、内分泌系统(endocrine system)

组成内分泌系统的腺体通过向血液中释放激素(hormone)来传递信息。

人体内主要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及其生理作用

第三章大脑脑是精神的器官

大脑皮层各区域的主要功能

第三篇认识过程

第一章注意

一、什么是注意

注意attention,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有选择的集中。

? 指向性:在众多事物中只挑选某些特定对象进行反应

? 集中性:将注意指向的范围缩小,将精力集中于某事物,而不管其他 ? 非独立性:总是伴随着视、听、思维、记忆等过程存在

二、注意的功能

? 选择的功能

有选择地指向符合需要的有关的对象,抑制和排除无关对象

? 跟踪和保持的功能

对一事物稳定反应,直至活动顺利完成

? 调节和控制的功能

适当分配或转移,必要时纠正

三、注意的外部表现

? 感官的趋向活动 ? 无关运动的停止 ? 呼吸的变化 四、注意的类型

根据人们对事物注意时是否具有目的性及是否需要意志的努力,可以讲注意分为: (一)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①客观刺激物的特点:强度、新异性、运动性、变化性、对比性 ②人的主观状态:需要和兴趣、情绪状态、知识经验、期待程度等。

(二)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也叫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其保持条件是:

? (1)明确的目的和间接兴趣; ? (2)活动组织合理; ? (3)坚强的意志力; ? (4)过去的经验; ? (5)干扰的排除。

两种注意之间的关系

注意的特殊情况 ? 貌似注意 ? 貌似不注意

1、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只有无意注意:不系统,零乱

?只有有意注意:疲乏、效率低

2、可相互转化

?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即,有意后注意

(三)有意后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一种有预定目的,而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产生条件:

?明确目的任务

?加强实践环节训练

五、注意的特征规律

1、注意的选择性

2、注意的广度

3、注意的稳定性

当人专注某一对象时,视听感觉器官会产生周期性加强或减弱的变化,这种现象称为注意的起伏。

4、注意的分配

5、注意的转移

第二章感觉与知觉

一、感觉与知觉的定义

感觉与知觉的联系与区别

?共同点:

?二者都是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当前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所产生的主观映像。都是具体的感性形象。

?区别:

?感觉(sensation)——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

?知觉(perception)——对事物各种属性,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整体的反映过程.

感觉与知觉的区别与联系:

1.知觉以感觉为基础,刺激物一旦从感官所涉及的范围消失,感觉和知觉都停止了。

2.知觉是对感觉材料的加工和解释。

3.知觉则要借助过去的经验,知觉过程中还有思维、记忆等的参与,因而知觉对事物的

反映比感觉要深入、完整。

二、感觉

(一)感觉的分类

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等

内部感觉:动觉、平衡(静)觉、内脏觉

(二)感觉的基本规律

1、感觉强度对刺激强度的依从性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受阈限的数值反比关系定律

绝对感受性是觉察出最小刺激的能力。

那种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称为绝对感觉阈限。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受阈限的数值反比关系定律

差别感受性是指刚能觉察出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异的能力。

刚刚能感觉出两个不同刺激的最小差别量,叫差别阈限。

2、感受性变化规律

(1)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

?适应

?对比

?后像

(2)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感受性的提高或降低

?补偿作用

?联觉

(3)实践与感受性的变化

?实践活动可以改变感受能力

三、知觉

(一)知觉分类

1.对物的知觉:

时间——时间长短、延续性、先后顺序性、周期性

空间——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方位知觉等

运动——物体空间位置的移动的感知

2.对人的知觉(外部特征,内部心理状态),又称社会知觉(J.S.Bruner,1947)

? 1.对个人的知觉:对他人外部特征及情感动机等的知觉

? 2.人际知觉: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

? 3.自我知觉:对自己心理状态的自我感知

? 4.角色知觉:对人们所表现的社会角色行为的知觉

(二)知觉的特征

?1、知觉的选择性

个体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兴趣,有目的地把某些刺激信息或刺激的某些方面作为知觉对象而把其他事物作为背景进行组织加工的过程。

?2、知觉的整体性

与感觉不同,在知觉过程中,人们不是孤立地反映刺激物的个别特性和属性,而是多个个别属性的有机综合,反映事物的整体和关系。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3、知觉的理解性

即人们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去理解和解释事物,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

?4、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仍保持着它的稳定性,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

(三)影响知觉准确性的因素

1.知觉者主观因素

2.知觉的情景

3.知觉对象特征

(四)知觉错觉

对物的知觉错觉(视觉、形重、运动、时间、方位等)

对人的知觉错觉(社会知觉的主要偏差)

?第一印象

?晕轮效应

?刻板效应

?近因效应

第三章学习与记忆

第一节记忆

一、定义: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中经历的事物的反映。

二、记忆过程

(一)记忆过程

记:识记和保持,忆:再认和回忆

心理过程:识记、保持、再认(重现)

信息论观点:人类的记忆是一个对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读取的信息处理系统。1.识记:通过识别、记住某种事物,并在脑中留下映像的过程。

分类:

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识记的目的和任务:

?材料的数量和性质

?活动任务的性质

?识记方法:整体法、部分法、综合法

?情绪状态

2.保持

保持:识记的事物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动态过程。 变化:量:遗忘

质:简要化、完整合理化、具体夸张化等

我们的记忆不是录像机,记忆材料会在存储过程中发生变化。 3.再认与回忆

? 再认(回答选择题) ? 回忆(回答简答题) (二)记忆模型(记忆的三个阶段)

我们接收的信息要变成永久记忆必须经过三个阶段的处理:感觉记忆、工作记忆、长期记忆。

记忆的三个阶段(简化版)

记忆三个阶段的每个阶段都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编码和存储,但是他们通力协作将感觉体验转变为具有特定含义的永久记录。 (一) 感觉记忆(sensory memory )

当一起感觉知觉的刺激物不再继续呈现时,其作用仍能继续保持一个极短的时间(约1/4秒),这种短暂的保持就是感觉记忆,又称为瞬时记忆。

单纯的存储记录,不赋予信息任何意义。赋予意义的工作由工作记忆来完成。 生理基础:感觉通路(感觉系统中迅速消退的刺激痕迹所组成)

作用:为工作记忆筛选信息而短暂保留信息,(正是由于感觉记忆,我们才能将电影电视看成连续活动的景象。) 容量极大

(二) 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 )

从感觉寄存器中选择性地提取信息,然后将其与长期记忆中的存储信息关联。 作用:用意义对信息进行编码以便长期记忆存储 保持时间:20-30秒左右 容量:7±2组块

生理基础:与海马体和额叶有关 (三) 长期记忆

(long-term memory)

从工作记忆那里接受信息,并能够将其存储更长的时间。

?容量:无限

?时间:无限

?生理基础:大脑皮层

长期记忆的种类

记忆三阶段的比较

三、记忆存在的问题

(一)遗忘

所谓遗忘就是我们对于曾经记忆过的东西不能再认起来,也不能回忆起来,或者是错误的再认和错误的回忆,这些都是遗忘。

1、稍纵即逝(transience 【′tr?n??ns】n.短暂):记忆的消退

记忆消退的经典实验: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是拿自己作为测试对象的,他得出了一些关于记忆的结论。艾宾浩斯(H.Ebbinghaus)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即先快后慢)。他认为"保持和遗忘是时间的函数",并根据他的实验结果绘成描述遗忘进程的曲线,即著名的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

现代心理学家在艾宾浩斯的成果基础上继续研究,有意义的信息也会消退,而且也遵循先快后慢的规律,只是有意义的信息比无意义的信息,消退的速度要慢而已。

2、心不在焉:注意力的松懈

当你心不在焉(absent-mindedness)的时候,并不是由于记忆从大脑中消失而造成的,而是由于即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情上,进而导致读取记忆失败。

3、阻塞:干扰

当信息相互干扰的时候,也就是说当一段记忆成为达到和读取另一段记忆的障碍时,记忆就会发生阻塞(blocking)。

干扰理论:

干扰理论将干扰归为两大类:

前摄干扰:旧记忆打断新记忆的形成。

后摄干扰:新信息阻碍了旧记忆的读取。

(二)扭曲或创造记忆

有时候我们的记忆可以被读取,但却并不一定是原来真实的记忆。

1、归因错误

2、暗示

3、信念或态度的偏差

(三)无法忘记

当记忆伴有强烈消极情绪的时候,这种记忆往往会挥之不去。(抑郁症)

虽然以上问题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的麻烦,但是,这些都是记忆系统的适应特征所具有的副产品。

第四章思维(thinking)

一、思维的概述

(一)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性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往往借助语言、表象、动作来实现,是思维的高级形式。

(二)思维的分类

1、根据思维所要解决的问题的内容可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2、根据思维是根据日常生活经验还是科学概念可分为: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3、根据思维是否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律可分为: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4、根据思维的新颖性、独创性可分为: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

5、根据思维活动的方向和思维成果的特点可分为:集中(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三)思维的过程

1、分析与综合

?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或现象分解成各个组成部分、方面或个别属性、特征的思维

过程。

?综合是在头脑中把事物或现象的各个部分、方面或者个别属性、特征结合成为一个

整体的思维过程。

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其他过程是从由此派生出来的。

2、比较与分类

比较:在头脑中确定事物之间异同的思维方法。

分类:在头脑中根据事物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把它们分为不同类别的思维方法。

3、抽象与概括

抽象(abstraction)是在观念里把事物的共同属性、本质特征抽取出来、舍弃其有所不同的、非本质特征的过程。

概括(generalization)是把抽象出的共同的、本质特征综合起来推广到同类事物中使之普遍化的思维过程。

4、系统化与具体化

系统化:在头脑中把已有的知识分门别类地构成一个层次分明的系统的思维过程。

具体化:在头脑中把概括化了的知识用于具体的、个别的对像的思维过程。

(四)思维的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1、概念

(1)概念是反应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概念内涵:概念质的规定,概念中事物的本质属性

?概念外延:概念量的规定,概念的适用范围

(2)概念的分类

?单独概念与普通概念

?外延独一无二,比如中国、亚洲、地球

?外延可以包括许多事物,如国家、商品

?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

?集合概念反映集合体的概念,如森林

?非集合概念不反映集合体的概念,如树木

?合取概念、析取概念、关系概念

?合取概念是根据一类事物中同时存在的单个或多个相同属性形成的概念。如铅笔、毛笔、钢笔等,这种概念最为普遍。

?析取概念是根据不同标准,由单个或多个属性的结合而形成的概念。如“好孩子”。

? 关系概念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形成的概念。如高低、上下、大小、

左右等。

2、判断

? 判断是对事物情况作肯定或否定的思维形式。 ? 肯定判断 ? 否定判断 3、推理

? 推理是从一个或几个一直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

归纳推理:特殊 一般

? 演绎推理:一般 特殊,典型的三段论推理 二、表象与想象 (一)表象

? 1.概念:人们头脑中出现的关于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

? 源泉——客观 ? 基础——感知 ? 本质——形象

2.表象的特征

? 形象性 ? 概况性

? 可操作性(心理旋转) 双重编码理论:表象编码与语言编码 3.表象的种类

4.表象的作用

?有利于知觉——先前的表象知觉促进知觉速度

?有利于记忆——联想学习

?有利于思维——促进问题解决

(二)想象

1、想象的概念:

?想象是指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通过想象过程创造的新形象就是想象表象,想象表象具有形象性和新颖性的特点。

2、想象的种类

?根据产生想象时有无目的意图,可把想象区分为:

?无意想象

?梦是无意想象的一种极端形式

?有意想象

?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包括幻想)

(1)形成正确再造想象的条件:

?正确理解言语与各种图形、符号的意义

?充分储备有关的表象

(2)发展创造想象的条件

?⑴创造动机

?⑵丰富的表象储备

?⑶积极的思维活动

?⑷灵感

3、幻想:一种与生活愿望相联系,指向未来的创造想象。

?主体的一种向往

?创造性活动的准备阶段

?形式包括

?科学幻想

?理想

?空想

三、问题的解决——创造性思维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知识经验

?问题表征

?思维定势

?功能固着

?动机情绪

?人际关系

?酝酿效应

第四篇情感与意志

第一章情绪与情感

一、情感与情绪的定义

?情感与情绪都是指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感与情绪的区别:

?从产生的需要角度看

?情绪:与生理需求联系

?情感:与社会需求联系

?从出现的情境与持续时间看

?情绪:情境性、短暂性

?情感:稳定性、深刻性

?从表现形式看

?情绪:外部性与冲动性

?情感:内隐性与行动性

二、情绪与情绪的种类

(一)基本情绪

?快乐

?愤怒

?恐惧

?悲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