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脑循环动力学检查对脑微循环障碍诊断的意义重点

脑循环动力学检查对脑微循环障碍诊断的意义重点

脑循环动力学检查对脑微循环障碍诊断的意义重点
脑循环动力学检查对脑微循环障碍诊断的意义重点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微循环检测基础知识手册

微循环检测基础知识手册 第一章微循环的基本概念 一、定义: 微循环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机体与周围环境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传递活动。单细胞生物通过细胞膜直接进行传递活动,肢节动物是通过组织间隙中的血淋巴进行传递,但进化至哺乳动物阶段(如人),只有肺和胃肠分别通过气管和食管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其他组织器官的位置、功能、代谢已经定型,构成器官的组织、细胞、不能直接和外界环境沟通,只有通过组织液、血液、淋巴液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 微循环就是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的物质、能量、信息传递的血液、淋巴液和组织液的流动。通过微循环显微镜可以直接观测到细动脉、毛细血管、细静脉内的血液流动,而不做特殊处理是看不清淋巴液和组织液的流动的,因此,临床上通常认为微循环就是指毛细血管内的血液微循环。 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的物质、信息、能量传递的血液、淋巴液、组织液的流动,称为微循环(田牛教授于1993)。 二、微循环的组成 血管系统是连续管道,小动脉进一步分枝成直径为15微米左右的细动脉,细动脉再分枝成直径为5-8微米的毛细血管,毛细血管汇集注入细静脉(8-30微米),细静脉汇合成小静脉。微血管包括细动脉、毛细血管、细静脉等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物质交换的血管部分。

从血管壁的结构看,小动脉管壁厚,有内弹力板、一至数层平滑肌细胞;小静脉管腔大、管壁较厚、内压低。现有材料都证明,不能通过小动脉、小静脉壁进行物质交换。毛细血管壁的基本结构是内皮细胞、基底膜、外周细胞组成。细静脉管腔增大,外周细胞向平滑肌转化。细动脉管壁稍厚有一层平滑肌细胞。毛细血管、细静脉以及细动脉的管壁结构适合于物质通过。 大量医学实验工作证明,毛细血管、细静脉、细动脉及毛细淋巴管是血液、淋巴液和细胞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微血管是血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微血管是直接参与组织细胞与循环血液之间物质交换的血管部分。毛细血管是微血管中最细小的部分,位于细动脉和细静脉之间,管径一般在5-9微米,红细胞需要通过变形才能通过管径小于红细胞直径的毛细血管。毛细血管是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最重要部位。 三、微循环的特点 微循环和一般循环相比,具有以下五个显著的特点: 1、微循环在属性上既是循环系统的最末梢的部分,又是脏器的重要组成部分。

微循环障碍是心脑血管的罪魁祸首

脑血管意外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特别是50岁以上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目前有年轻化趋势,40岁左右的病患逐渐增多,甚至二十几岁就有轻微病症,即使应用目前最先进、完善的治疗手段,仍可有50%以上的脑血管意外幸存者生活不能自理!仅在我国,死于心脑血管病者每年近300万人,每天约8200人,每小时约340人,每分钟约6人。由此可见,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了危害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 俗话说:“微循环通,不会得中风;微循环好,心肌梗塞少;微循环畅,全身都健康。”微循环几乎是百病之源,健全的微循环功能是保证体内重要器官执行正常功能的首要前提。微循环是指直接参与组织、细胞间新陈代谢物质交换的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它直接给细胞供血、供氧、供能量及有关营养物质,同时还排出对人体有害的代谢产物,例如肌酸、乳酸、二氧化碳等,这样微循环就是人体新陈代谢的场所,是人体的内环境,是生命的最基本的保证。 人们通常认为脑中风的发生是高血压、心脏病、脑动脉硬化、肥胖等多种危险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其实,深层次的原因都与人体微循环障碍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人体的微循环直接参与细胞的新陈代谢和物质交换,直接给细胞供血、供氧、供给能量及有关营养物质,同时还将对人体有害的代谢产物如肌酸、乳酸、二氧化碳等带出体外。如果微循环内的血小板、白细胞或纤维蛋白相互粘集形成微血栓,随着血液流向全身,或沉积在血管内膜上,当拴子导致局部血流障碍后就会引起一系列症状。如神经系统发生微循环障碍时,脑细胞得不到足够的营养和氧气,同时细胞代谢产物因供血不足不能完全排出体外,会导致头痛、眩晕、失眠、多梦、记忆力衰退;重者发生中风、偏瘫、老年性痴呆、末梢神经炎等。心血管系统发生微循环障碍时,导致胸闷、心慌、心绞痛、心率不齐,重者发生心肌梗塞。人体其他各系统微循环障碍均会出现相应症状。 更多微循环知识可登陆地龙蛋白科普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fa7533737.html,

微循环障碍

微循环障碍 微循环是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毛细血管中的血液循环,是循环系统中最基层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它包括微动脉、微静脉、毛细淋巴管和组织管道内的体液循环。人体每个器官,每个组织细胞均要由微循环提供氧气、养料,传递能量,交流信息,排除二氧化碳及代谢废物。 微循环障碍是血液成份的改变,使管腔狭窄,血液流速或减慢或血栓形成,使局部组织缺血缺氧甚至坏死,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微循环畅通百病不生,微循环障碍是百病之源。健全的微循环功能是保证体内重要脏器执行正常功能的首要前提,医学已证明:人体的衰老,肿瘤的发生,高血压、糖尿病及许多心脑血管等疾病、主要是微循环障碍所致,因此微循环正常与否,是人体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志。 现今的生活方式、饮食、压力、污染等都是造成微循环障碍的主要外部原因。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细胞和血液会逐渐衰老,功能也自然随之退化,这是造成微循环障碍内部原因。微循环发生障碍会使很多人处于亚健康状态,严重时会导致心梗或中风等其他重大疾病。 影响一旦人体的微循环发生障碍,其相应的组织系统或内脏器官就会受到影响而不能发挥正常功能,就容易导致人体的衰老、免疫功能的紊乱以及疾病的发生。正常情况下,微循环血流量与人体组织、器官代谢水平适应,使人体内各器官生理功能得以正常运行。因为人的毛细血管极细极长,而且其中的血液流速极慢,每秒只能流动0.41毫米。在这么长的血管中,经常有杂质混浊在血液中,如胆固醇、酒精、尼古丁、药物残渣、化学残留物等,它们不但使血管壁变厚,有时经常堵塞血管,造成血液运行不畅。因此,人体如果不注意保健预防,微循环很容易发生障碍,产生淤滞,新陈代谢不能正常进行,轻则造成机体功能退化,严重时就导致疾病的发生。 目前医学研究,人的衰老、生病都与微循环功能障碍有关这是比较公认的学说。那么微循环障碍会起哪些疾病呢?神经系统:脑部发生供血不足,脑细胞得不到充足的氧气、养料,代谢产物不能充分顺利排除,而导致头晕、头痛、失眠、多梦、记忆力下降、神经衰弱、重者会发生脑梗塞、中风等症。心血管系统:心脏发生微循环障碍,引起心肌供血不足,产生胸闷、心慌、心律不齐、心绞痛等

微循环灌注不良诊断详述

微循环灌注不良诊断详述 *导读:微循环灌注不良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如何缓解和预防? 檄循环障碍是发生在微循环水平的血管和血流的形态异常和功 能紊乱。微循环障碍可导致组织血液灌流明显减少,从而引起一系列缺血和缺氧性病变,严重时可造成脏器功能不全或衰竭。微循环障碍常发生于创伤、炎症、水肿、休克、肿瘤、超钦反应、组织器官移植的排斥反应等过程,以及与这些有关的疾病中. 微循环障碍时的病理变化主要为微血管、微血流和微血管用围等三方面的变化。 需与以下症状相互鉴别: 骨内损害:微循环障碍(缺血、淤血、播散性血管内凝血)致微循环动脉血灌流不足,骨因缺氧而发生功能和代谢障碍。主要表现为微血管内皮损伤和微血栓形成.人体的血管是输送血液的管道,它如同一条大河,逐渐分支和灌溉着四周的土地一样。也在营养着血管周围的组织细胞。当血液经过大血管到达细小的微动脉时,它流经分布广泛的毛细血管网,再汇合流入细小的微静脉。由于这部分血管口径很小,肉眼看不到,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因此称为微循环。 微循环障碍:微循环是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毛细血管中的血液循环,是循环系统中最基层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它包括微动脉、微

静脉、毛细淋巴管和组织管道内的体液循环。人体每个器官,每个组织细胞均要由微循环提供氧气、养料,传递能量,交流信息,排除二氧化碳及代谢废物。一旦人体的微循环发生障碍,其相应的组织系统或内脏器官就会受到影响而不能发挥正常功能,就容易导致人体的衰老、免疫功能的紊乱以及疾病的发生。 需到正规医院检查治疗 *结语:以上就是对于微循环灌注不良的诊断,微循环灌注不良怎么处理的相关内容介绍,更多有关微循环灌注不良方面的知识,请继续关注或者站内搜索了解更多。

微循环与微循环障碍的现代概念

微循环与微循环障碍的现代概念 微循环是指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微血管血液循环。微循环的血管,肉眼不易看清,口径小于1001μm。广义的微循环还包括淋巴微循环在内,因此,近年来有人把血液微循环与淋巴微循环分开。本节讨论血液微循环。 各个不同的组织器官有各自不同的微血管构形,由此组成各自的微循环单位,它是各组织、器官内最小的功能·形态联系单位,也就是说,在一般情况下,一个微循环单位组成了体内器官(组织)的最小功能单位。由于各处微循环单位的构形随脏器、组织不同而异,而它们起的作用却类似。因此有人把微循环称作是一个结构不同而功能相似的“匀化”系统。 微循环单位是循环系统中最基层的结构,它的基本功能是向全身各个脏器、组织运送氧气及营养物质,排泄代谢产物,并且调节组织内液与血管内液。因此,微循环是关系到气体营养的转运以及代谢废物排泄的管道系统,从这个观点来看,又可将其认为是一个“交换系统”。健全的微循环功能是保证体内重要脏器执行正常功能的首要前提。为此,各脏器必须具有一个正常的微血流循环,并且保持一种正常的灌注状态。进一步的研究指出,灌注分为组织灌注与细胞灌注。灌注量的正常主要取决于微血管功能状态、微血流与血液成分。 微循环可以作为很多病理过程和疾病的原发或继发的应答器官,从而出现微循环障碍。微循环障碍主要指微血管与微血流水平发生的功能或器质性紊乱,从而造成微循环血液灌注的障碍。此时微循环血液灌注障碍既可有组织、器官灌注障碍,也可有细胞灌注障碍,并导致相应病变。 在很多疾病中均有微循环灌注障碍,但目前临床上最常见的灌注障碍大致有以下几种: 1、低灌注状态:或称低血流状态主要指在病因作用下,体内重要脏器微循环血液灌注在短时间内急剧降低,从而临床出现一系列低灌注引起的症状与体征,故有人称其为低灌注综合征(hypoperfusion syndrom e)。以严重感染为例,当其发展到出现低灌注综合征时,患者出现严重的乳酸血症、少尿、神志障碍等表现。 2、无复流现象:指局部血管严重痉挛、阻塞时,相应组织器官缺血(一般缺血40—60分钟),此时如使血管再通,重新恢复血流,但缺血区并不能得到充分的血液灌注,此现象称其为无复流。无复流现象常见于心肌,但也可见于脑、肾、骨骼肌等处。无复流造成的组织损伤实际上是缺血在时间上的延续和程度上

微循环障碍的症状

微循环障碍的症状 他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间的血液循环。微循环这个词相信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陌生的,但如果告诉你,高血压,脑血栓等都是因为它而造成的,你会怎么想,那么想不想要了解什么是微循环,它的一些症状是什么呢?今天就给大家普及一下微循环障碍的症状。    微循环障碍是血液理化性质的改变,使管腔狭窄,血液流速或减慢或血栓形成,使局部组织缺血缺氧甚至坏死,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微循环畅通百病不生,微循环障碍是百病之源。       健全的微循环功能是保证体内重要脏器执行正常功能的首要前提,医学已证明:人体的衰老,肿瘤的发生,高血压、糖尿病及许多心脑血管等疾病、主要是微循环障碍所致,因此微循环正常与否,是人体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志。    现今的生活方式、饮食、压力、污染等都是造成微循环障碍的主要外部原因。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细胞

和血液会逐渐衰老,功能也自然随之退化,这是造成微循环障碍内部原因。微循环发生障碍会使很多人处于亚健康状态,严重时会导致心梗或中风等其他重大疾病。 影响    一旦人体的微循环发生障碍,其相应的组织系统或内脏器官就会受到影响而不能发挥正常功能,就容易导致人体的衰老、免疫功能的紊乱以及疾病的发生。正常情况下,微循环血流量与人体组织、器官代谢水平适应,使人体内各器官生理功能得以正常运行。    因此,人体如果不注意保健预防,微循环很容易发生障碍,产生淤滞,新陈代谢不能正常进行,轻则造成机体功能退化,严重时就导致疾病的发生。 ★   肌肉关节系统:肌肉、关节微循环障碍,

神经微循环障碍

神经微循环障碍:脑细胞得不到足够的营养和氧气,就会发生多梦、失眠、头昏眼花、记忆不好、重者会发生中风瘫痪;心血管微循环障碍:心脏细胞营养不足,就会发生胸闷、心慌、心律不齐、心绞痛、可能发生心梗死亡,长期微动脉,收缩致高血压动脉硬化; 心肌需求障碍时:人体可以出现心慌、胸闷、早搏、心律不齐、心肌缺血、心肌梗塞、猝死等; 脑循环发生障碍:可出现神经衰弱、失眠健忘、头痛头晕、甚至面瘫、中风、痴呆等 中医认为神经系统和心,脑血管都和五脏六腑的心脏有着密切关系。心为五脏之首,主血脉,主藏神。 呼吸系统微循环障碍:胸闷、气短、咳嗽、哮喘、重者青紫发绀、呼吸骤停; 中医认为呼吸系统微循环障碍和五脏六腑的肺有着密切关系,而肺的主要功能,1主气和呼吸。2主行水。3朝百脉、主治节(指治理调节肺之呼吸及全身之气、血、水的作用)。 消化系统微循环障碍:营养物质吸收不好,面黄肌瘦、腹泻或便秘;肝微循环障碍:出现腹痛、腹胀、食欲不振等; 中医认为消化系统微循环与我们的脾胃功能及肝,大肠,小肠等有着重大关系,脾的重要作用是运化食物,运化水液,主要生理功能主统血。而胃的作用是主受纳水谷,主腐熟水谷。主要生理特点主通降。肝的主要生理功能;主疏泄,主藏血主要生理特性主升发,(升发阳气,调畅气机的作用)。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主受盛化物,主泌别清浊。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主传化糟粕,主津(津指水液。) 肾脏系统微循环;导致微血管通透性改变,组织水肿、血管收缩引起高血压、腰痛、血尿、蛋白尿、水肿等症状; 中医认为肾脏系统微循环和肾,膀胱。肾的主要功能:藏精(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化气)。主水:主纳气(肺吸入的清新空气)。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贮存尿液,排泄尿液。 肌肉骨骼微循环:代谢产物堆积,则会产生全身酸软无力、麻、疼痛、或发生关节炎,严重者可致残废; 四肢微循环:微动脉堵塞至脉管炎,静脉堵塞至静脉炎,静脉曲张、严重者跛行,刀割样疼痛,溃烂致截肢; 皮肤微循环发生障碍:时会出现淤斑、老年斑以及手足麻木、身体上有蚁走感,全身不适等异常感觉; 全身微循环:衰退时也就是人体衰老的开始。人们说微循环通不中风,微循环好心肌梗塞少,微循环流畅健康长寿。 妇女:腰背痛、小腹痛、月经不调、不孕症、盆腔炎: 男性:性功能衰减、前列腺炎; 微循环不通畅时,就好像一块块“秧田的水渠”堵塞,禾苗不能及时得到水分就会慢慢枯死一样。前苏联一位著名医学家说:“不管你相信不相信,不管你意识到没意识到,你所治疗的每一种疾病都与微循环有关,微循环状况直接影响疾病的治疗。微循环障碍是百病之源。” 现代中医认为微循环和中医中的经络、穴位有着深远而密切的关系,如果我们在相对的经络穴位上加以,治疗的方法和手段,就可以去调理相对应的器官。 方法:1、在没有真正成“病”之前,进行调理; 2、采用没有任何负作用的调理方法; 3、建立长期系统科学的养生保健管理; 4、提高人体自身的系统修复功能; 5、增强人体血液供氧量,排除毒素; 6、改善人体微循环,达到健康长寿。

人体血液循环和微循环

人体血液循环和微循环 血液循环的发 现 ..................................................................... .......................................... 1 什么是微循 环, .................................................................... ........................................... 2 微循环障碍导致疾 病 ..................................................................... ................................... 3 人体血液的组 成 ..................................................................... .......................................... 4 人体血液循环途径...................................................................... ...................................... 5 齐冰石(托玛琳石)制作的纺织品的功效...................................................................... (7) 血液循环的发现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医学名著《黄帝内经》中就有“诸血皆归于心”,“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等论述,说明我国古代人民对血液循环已有一定的 认识。 威廉?哈维(William Harvey)于1578年4月1日出生于英国肯特郡福克 斯通镇,排行老大,英国17世纪著名的生理学家和医生。他发现了血液循环的

三七通脉胶囊对冠心病微循环障碍的临床观察

三七通脉胶囊对冠心病微循环障碍的临床观察【摘要】目的:研究三七通脉胶囊在冠心病冠脉微循环障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8年11月在我科住院的冠心病微循环障碍的患者72例,将之按随机数字 表随机双盲法分成试验组和对照两组(n=36)。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联合前列地注射液, 实验组予西医常规治疗联合三七通脉胶囊。分析两组管袢形态与血液流态等指标的改善情况,并对各组治疗后1个月的生活质量评分作出比较。结果:试验组治疗2周后的管袢形态积分 值与血液流态积分值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治疗后1个月的生活质量评分为(85.23±3.96)分优于对照组的(76.41±4.15),P<0.05。结论:三七通脉胶囊治疗冠心病微循环障碍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三七通脉胶囊;冠心病;微循环障碍 近年来冠脉微循环障碍越来越受到广大学者的重视,对冠脉微循环障碍的机制的研究也 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尽管有不少治疗冠脉微循环障碍的药物,如尼可地尔、伊伐布雷定、曲 美他嗪胶囊等药应用于临床,但仍无法满足临床需求,仍有大量的患者未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中医学可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具有多靶点,副作用少的特点,立足整体观念,采取辨证 论治的方法治疗疾病,有望成为冠脉微循环障碍的有效方法,较好的提高临床疗效。笔者近 年来,结合冠脉微循环病因、病机,将本院的院内制剂三七通脉胶囊应用于冠脉微循环障碍 的临床,取得一定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6年4月-2018年11月在玉林市中医医院心病科一区住院的7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组的方法,随机双盲法将其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36例 患者。当中,试验组男性20例,女性16例;年龄在48-76岁之间,平均(62.39±4.17)岁。对照组男性19例,女性17例;年龄在49-78岁之间,平均(62.85±4.31)岁,两组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患者经冠脉造影明确诊断为冠心病,且存在冠脉微循环障碍症状,对 治疗所用药物耐受,且病历信息完整。研究在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并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批 准的前提下进行。 1.2 方法 治疗期间,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前列地注射液,实验组在西医常规基础上 加用三七通脉胶囊,三七通脉胶囊由(太子参、灵芝、三七)组成,每次服用0.75g,1日3次。两组均以2周为1疗程。 1.3 评价指标 选择FASCO型的全自动血液变快测仪,分别对两组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的管袢形态、高切、血液流态与低切等指标进行检测,并做好相应的数据记录工作,便于后期的分析和对比。利用简易生活评定量表对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1个月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满分为100分, 得分越高,提示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分析用SPSS 20.0软件,t和χ2分别检验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n(%)],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精选-微循环障碍的表现

微循环障碍的表现 微循环障碍时,在体内可出现微循环功能障碍、微血流紊乱、微血管管壁损伤、微血管压力异常,和微血管周围的改变等一系列病理现象,见表1。在临床实验中,一个有经验的医师也有一些办法鉴别组织灌流情况,见表2。 表1微循环障碍的主要表现 发生部位表现形式 舒缩异常(缺血或瘀血)、微血池形成动-静脉短路开放异形、扭曲、微 血流 膨胀形成 微血管自律运动减弱或消失 血流内皮细胞损伤、坏死、脱洛,胶原纤维暴露、基膜破坏管壁与血小板、和 异物颗粒粘附 缓慢、淤泥化、静止、瘀滞,压力梯度和切边速度下降 血粘度升咼、毛细血管逆转现象 白细胞附壁、填塞 红细胞变形性下降、聚集、凝聚、嵌塞 出血和渗透液积聚(水肿) 白细胞 微血管周围静水压和渗透压的改变 网状细胞、成纤维细胞、各种纤维和机制改变 发生在微循环水平上的血管和血流的形态异常和功能紊乱称为微循环障碍。微循环障碍可导致组织血液营养性灌流明显减少,引起一系列缺血、缺氧性病变,和再灌性损伤,严重时甚至造成脏器功能不全和衰竭。 表1 检杳项目灌流好灌流差 唇色及口腔黏膜红润灰白 压唇试验苍白区消失快苍白区小时慢 皮肤表现温,干燥无紫绀斑纹灰白、潮湿、寒冷、紫绀斑纹 皮肤毛细血管充盈试验苍白消失快苍白消失慢 肢端温度温暖厥冷 甲床微红灰白 眼底动静脉比A:V=2:3A:V=1:3 或1:4 脉率、脉压不快,>4kPa快>120次/分,脉压<2.67kPa 血压收缩压12kPa以上收缩压<10.66kPa 舒张压5.33kPa以上舒张压<5.33kPa 尿量成人30ml/小时尿少或尿闭 双腿抬咼试验阴性30秒内血压升高1.33kPa 化验血小板、血钾、转氨酶正常血小板减少,血钾升咼,转氨酶活性 升高 意识状态清楚淡漠或昏迷 40余年来,我国学者钱潮、祝寿河等在对爆发型流脑及中毒性菌痢等疾病进行仔细的临床和实验室观察的基础上提出,急性微循环障碍是此类疾病发病初期的主要变化,并且是引起一些列严重症状的基础。当时我们在乙脑和感染性休克患者也有类似发现。因此,建议将此类疾病统称为“急性微循环障碍性疾病”

微循环障碍的表现上课讲义

微循环障碍的表现

精品资料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微循环障碍的表现 微循环障碍时,在体内可出现微循环功能障碍、微血流紊乱、微血管管壁损伤、微血管压力异常,和微血管周围的改变等一系列病理现象,见表1。在临床实验中,一个有经验的医师也有一些办法鉴别组织灌流情况,见表2。 表1微循环障碍的主要表现 发生部位表现形式 微血管舒缩异常(缺血或瘀血)、微血池形成动-静脉短路开放异形、扭曲、膨胀形成微血流 自律运动减弱或消失 内皮细胞损伤、坏死、脱落,胶原纤维暴露、基膜破坏管壁与血小板、白细胞和异物颗粒粘附 血流缓慢、淤泥化、静止、瘀滞,压力梯度和切边速度下降血粘度升高、毛细血管逆转现象 白细胞附壁、填塞 红细胞变形性下降、聚集、凝聚、嵌塞 微血管周围出血和渗透液积聚(水肿) 静水压和渗透压的改变 网状细胞、成纤维细胞、各种纤维和机制改变 发生在微循环水平上的血管和血流的形态异常和功能紊乱称为微循环障碍。微循环障碍可导致组织血液营养性灌流明显减少,引起一系列缺血、缺氧性病变,和再灌性损伤,严重时甚至造成脏器功能不全和衰竭。 表1 检查项目灌流好灌流差 唇色及口腔黏膜 压唇试验 皮肤表现 皮肤毛细血管充盈试验肢端温度 甲床 眼底动静脉比 脉率、脉压 血压 尿量 双腿抬高试验 化验 意识状态红润 苍白区消失快 温,干燥无紫绀斑纹 苍白消失快 温暖 微红 A:V=2:3 不快,>4kPa 收缩压12kPa以上 舒张压5.33kPa以上 成人30ml/小时 阴性 血小板、血钾、转氨酶正常 清楚 灰白 苍白区小时慢 灰白、潮湿、寒冷、紫绀斑纹 苍白消失慢 厥冷 灰白 A:V=1:3或1:4 快>120次/分,脉压<2.67kPa 收缩压<10.66kPa 舒张压<5.33kPa 尿少或尿闭 30秒内血压升高1.33kPa 血小板减少,血钾升高,转氨酶 活性升高 淡漠或昏迷

休克与微循环障碍

休克与微循环障碍 近年来已充分肯定血液流变性障碍在休克发生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从整体水平到细胞水平来看,休克基本上是一种流变学异常的现象。各种原因引起的不同类型的休克均有显著的血液流变性障碍,几乎所有影响血液粘度的因素都有改变,微循环障碍是血液流变性障碍的结果。流变性障碍可能是致病因子直接引起的,例如感染性休克,其发病环节并非血容量不足或血管容量增加,也非心脏功能低下,而是感染因素引起的严重的血液流变性障碍:内毒素及免疫复合物可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激活血小板,导致活性物质PGI2-TXA2失衡、大量血小板聚集并释放多种活性物质,血液凝固性增高;此外,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水分外渗,血液浓缩,红细胞比容相对增高,加之交感兴奋可引起血浆纤维蛋白原增多,缺氧及代谢性酸中毒的影响,因此,休克早期即可因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聚集性增高,比容增高以及血小板聚集性增强等变化,导致显著的血液流变性障碍。与血管壁损害及血液动力学因素相比,血液流变性障碍,血液的高粘滞状态对于微循环障碍来说,是更为重要的因素,而且,微循环障碍的严重程度与血液流变性障碍有密切的相关性,这一点已为临床和实验研究的资料所证实。两者的恶性循环加速了局部体液因子的释放,并促使休克的发展。休克晚期,血液不仅呈高粘滞状态,而且由于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大量被激活,血液也呈高凝状态。这就使得流动缓慢,瘀滞的血液极易在微血管内广泛地形成微血栓,即发生DIC。另一方面,治疗休克时,常采用大量快速的输液措施,其作用不仅仅是补充绝对或者相对不足的血容量以维持正常的血液动力学,更为重要的是对血液流变性障碍的改善作用,大量快速的输液能迅速稀释高粘滞状态的血液,使血液粘度很快降低,血液的正常流变特性得以恢复,使微循环障碍逐渐缓解,并最终阻断两者的恶性循环,休克逐渐恢复。越来越多的人已接纳了上述观点,许多人认识到,采用针对性措施,纠正血液流变性障碍,对于控制和治疗休克,尤其是避免合并症DIC的发生是十分有益的。

微循环障碍会引起哪些糖尿病并发症

微循环障碍会引起哪些糖尿病并发症总所周知,糖尿病对人体伤害最大的就是长期哦高血糖引起的并发症,而糖尿病并发症主要是由于长期的微循环障碍导致的组织器官病变坏死,所以解决糖尿病并发症,首先要先解决微循环障碍问题。 大家可能对微循环不怎么了解,什么是微循环呢? 大动脉就像一个管道,负责运送新鲜血液及营养物质;大静脉负责回收陈旧血液和代谢废物。由于,大血管壁厚营养不能通透过去,所以,他们不进行运送物资的交换,不给细胞直接提供营养。 血液到了微血管后,在微循环中流动。由于毛细血管壁很薄,直接贴近细胞,所以微血管中的血液就可以将氧气、营养物质交换给细胞。可以说,微循环是营养物质交换的场所。因此,微血管也叫营养血管。 微循环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微循环的主要作用是把营养素带给身体各个组织细胞,细胞有了营养才能够正常工作。 如果把身体内的器官及组织比作大片的“农田”,那么,微循环就像田间纵横交错的“水渠”。农田中的植物得到了水和养料才能旺盛的生长,“水渠”就负责向“农田”输送养料,同时将人体内代谢废物运出体外。微循环出现了问题,细胞就会缺乏营养,直接影响到各个组织的功能。 糖友容易出现哪些微血管病变? 糖尿病通常会引起全身微血管病变,导致某些对微血管依赖性比较强的器官,出现了营养缺乏而最终导致功能障碍。 1.糖尿病合并眼底病变通常是微循环的改变引起的。 眼睛的微循环特别丰富,从眼睛可以看到人体微循环的状况,这一点是其它器官不具备的。视网膜病变就是糖尿病引起的典型微循环障碍,早期出现视物模糊或者视疲劳,晚期发展为白内障、失明。 2.糖尿病引起的微血管病变还会导致肾组织缺血、缺氧,红细胞变形能力减弱,出现肾小球毛细血管内压力增高,肾小球动脉阻力增大,入球动脉阻力增高,超滤压升高。肾小球毛细血管和小动脉的损害将形成蛋白尿、水肿(浮肿)、肾功能衰竭和高血压等临床表现。 3.糖尿病引起的微血管病变还将导致末端循环障碍,末端循环障碍又导致身体末端的神经细胞营养的缺乏,出现皮肤感觉异常等。所以说,糖尿病的微血管病变也是周围

脑梗死治疗中的微循环修复

脑梗死治疗中的微循环修复 2013-02-20 08:57 来源:国际脑血管病杂志作者:黄如训编辑:雨声 在脑部病变尤其是脑血管病的发生中,脑循环改变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为尽快恢复脑细胞功能,应更加重视微循环水平上的治疗。脑微循环是指外径在300 μm(内径100 μm)以内的血管系统,即毛细血管和与其连接的微动脉和微静脉。脑微循环的主要结构和功能基础是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由血管内皮细胞及其紧密连接、基底膜、星形胶质细胞终足组成。BBB在生理状态下为脑组织提供营养,而在脑梗死损伤机制中又起着重要作用。脑梗死时,首先发生微循环障碍,然后启动缺血级联反应,最后引起神经元损伤。因此,关注脑梗死后微循环的改变显得尤为必要,微循环修复也成为缺血性卒中最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 1 脑梗死时的微循环变化 脑梗死后,首先发生微循环水平上的缺血,并启动多种损伤机制,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共同促进缺血级联反应,最终导致神经元损伤。 1.1微循环超微结构改变 脑梗死后不同时间的电镜观察显示,微循环超微结构可发生一系列动态改变。缺血缺氧引起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增加、代谢改变、毒性物质产生,使紧密连接松弛、破坏,而炎症反应也可增加内皮细胞通透性。脑微血管基底膜的Ⅳ型胶原、层连蛋白和纤维连接蛋白含量显著减少,提示基底膜受到破坏。内皮细胞和局部脑组织产生的乳酸、花生四烯酸、谷氨酸、Ca2+内流等均可造成星形胶质细胞肿胀;胶质细胞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上调也可造成星形胶质细胞肿胀(图1)。

图1脑梗死后血脑屏障的破坏 A:正常的脑微循环,内皮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通过基底膜紧密相连,血脑屏障完整;B:梗死后内皮细胞通透性增加;C:毛细血管后微静脉的内皮细胞表达白细胞黏附受体,白细胞黏附引起内皮细胞通透性增加;D:基底膜崩解,血液成分外漏 1.2 微小血栓形成 血小板在β-血小板球蛋白、二磷酸腺苷、血小板活化因子等作用下被活化而相互聚集;同时产生大量凝血酶,并在活化的血小板的诱导下促使纤维蛋白原形成纤维蛋白并沉积。在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的作用下,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纤维蛋白一起沉积,从而形成微血栓,阻塞微血管(图2)。

微循环与微循环障碍

微循环与微循环障碍的现代概念 微循环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机体与周围环境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活动,是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的物质、能量、信息传递的血液、淋巴液和组织液的流动。由于血红蛋白呈红色,镜下可以直接观察到细动脉、毛细血管、细静脉内的血液流动,而淋巴液和组织液的流动不做特殊处理是看不清的。因此,在临床上所说的微循环通常是指血液微循环,即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微血管血液循环。血液微循环是人们研究较多,认识较为清楚的领域。 微循环的血管,肉眼不易看清,口径小于1001μm。各个不同的组织器官有各自不同的微血管构形,由此组成各自的微循环单位,它是各组织、器官内最小的功能·形态联系单位,也就是说,在一般情况下,一个微循环单位组成了体内器官(组织)的最小功能单位。由于各处微循环单位的构形随脏器、组织不同而异,而它们起的作用却类似。 微循环单位是循环系统中最基层的结构,它的基本功能是向全身各个脏器、组织运送氧气及营养物质,排泄代谢产物,并且调节组织内液与血管内液。因此,微循环是关系到气体营养的转运以及代谢废物排泄的管道系统,从这个观点来看,又可将其认为是一个“交换系统”。健全的微循环功能是保证体内重要脏器执行正常功能的首要前提。为此,各脏器必须具有一个正常的微血流循环,并且保持一种正常的灌注状态。进一步的研究指出,灌注分为组织灌注与细胞灌注。灌注量的正常主要取决于微血管功能状态、微血流与血液成分。

微循环可以作为很多病理过程和疾病的原发或继发的应答器官,从而出现微循环障碍。微循环障碍主要指微血管与微血流水平发生的功能或器质性紊乱,从而造成微循环血液灌注的障碍。此时微循环血液灌注障碍既可有组织、器官灌注障碍,也可有细胞灌注障碍,并导致相应病变。 在很多疾病中均有微循环灌注障碍,但目前临床上最常见的灌注障碍大致有以下几种: 1、低灌注状态:或称低血流状态主要指在病因作用下,体内重要脏器微循环血液灌注在短时间内急剧降低,从而临床出现一系列低灌注引起的症状与体征,故有人称其为低灌注综合征(hypoperfusion syndrome)。以严重感染为例,当其发展到出现低灌注综合征时,患者出现严重的乳酸血症、少尿、神志障碍等表现。 2、无复流现象:指局部血管严重痉挛、阻塞时,相应组织器官缺血(一般缺血40—60分钟),此时如使血管再通,重新恢复血流,但缺血区并不能得到充分的血液灌注,此现象称其为无复流。无复流现象常见于心肌,但也可见于脑、肾、骨骼肌等处。无复流造成的组织损伤实际上是缺血在时间上的延续和程度上的叠加。引起无复流的主要原因是微血管内皮细胞的肿胀、微血管外间质中由渗出液引起的组织间压增高和血小板聚集与/或白细胞嵌塞引起的微血管堵塞。 3、缺血再灌注损伤:缺血缺氧性损伤不仅出现于缺血缺氧的当时,而且可发生于血流再通以后,这就是缺血-再灌注损伤。对其发生机制至今不清,但是一般认为它与自由基损伤有关。

微循环障碍是百病之源

微循环障碍是百病之源 微循环障碍是百病之源(2011-02-25 11:29:02) 微循环 障碍是百病之源,人人都应关注自己的微循环. 一、什么是微循环? 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管中的血液循环。其主要功能是完成血液和组织细胞间的物质交换:运送营养物质和氧气,带走代谢物和二氧化碳(CO2)。 微循环功能出现障碍或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减少时,不能满足组织氧化代谢的需要而引起功能不全或衰竭,是许多疾病(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手足麻木……)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所以微循环正常与否是人体健康的重要标志,其生理功能和作用被当代医学界称为人的“第二心脏”。 微循环极易出现障碍,因为微循环血管有四大特点:“细”、“长、“慢”、“薄”。 “细”:微循环的血管很细,大约只有头发丝的1/20。“长”:微循环的血管很长,可以绕地球赤道2.5圈,在这漫长的流路上,若不注意预防 保健,则易发生障碍。 “慢”:微血管的血流极慢,每秒钟只有0.4~1毫米的流速,若不保健,血液容易瘀

滞。 “薄”:微血管很薄,血管壁约为一张普通纸的1/100,若微血管出现障碍,微血流中的 水分或有形物质渗出,可出现水肿、感知局部酸痛、麻木、发冷、苍白等病 兆。 人人都应关注自己身体的微循环状态,因为细、长、慢、薄的微细血管极易出现障碍,会导致许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它是生命的源泉。 我们特别劝告“亚健康人”一定要采用“物理疗法”关注生活保健――百益尔康光疗+磁疗+药疗保健睡眠系统,对消除微循环障碍,延缓健康渐变疗效显著。 我们还要劝告健康人,特别是有遗传家史的中青年人,应从青年开始关心自己的微循环。 血液为线流速血管弯曲,管壁厚红细胞聚集,血管有止流正常微循环图不正常微循环图 用电子显微镜可以检查自己的微循环状态。 四、人为什么会生病? 医学研究表明:人生病的原因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 A类:病菌病毒的入侵:人体会经常受到各种病菌、病毒的威胁,如痢疾、肝炎、霍乱等全部是因为细菌、病毒引起的。

微循环障碍与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与微循环的关系 微循环是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毛细血管中的血液循环,是循环系统中最基层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它包括微动脉、微静脉、毛细淋巴管和组织管道内的体液循环。人体每个器官,每个组织细胞均要由微循环提供氧气、养料,传递能量,交流信息,排除二氧化碳及代谢废物。 一旦人体的微循环发生障碍,其相应的组织系统或内脏器官就会受到影响而不能发挥正常功能,就容易导致人体的衰老、免疫功能的紊乱以及疾病的发生。正常情况下,微循环血流量与人体组织、器官代谢水平适应,使人体内各器官生理功能得以正常运行。因为人的毛细血管极细极长,而且其中的血液流速极慢,每秒只能流动0.41毫米。在这么长的血管中,经常有杂质混浊在血液中,如胆固醇、酒精、尼古丁、药物残渣、化学残留物等,它们不但使血管壁变厚,有时经常堵塞血管,造成血液运行不畅。因此,人体如果不注意保健预防,微循环很容易发生障碍,产生淤滞,新陈代谢不能正常进行,轻则造成机体功能退化,严重时就导致疾病的发生。 目前医学研究,人的衰老、生病都与微循环功能障碍有关这是比较公认的学说。那么微循环障碍会起哪些疾病呢?神经系统:脑部发生供血不足,脑细胞得不到充足的氧气、养料,代谢产物不能充分顺利排除,而导致头晕、头痛、失眠、多梦、记忆力下降、神经衰弱、重者会发生脑梗塞、中风等症。心血管系统:心脏发生微循环障碍,引起心肌供血不足,产生胸闷、心慌、心律不齐、心绞痛等冠心病的症状,甚至发生心肌梗死。消化系统:胃是后天之根本,如果胃部微循环发生障碍,就会引起胃的功能紊乱,营养吸收不良,发生胃炎、溃疡病以及其他胃部病变。肌肉关节系统:肌肉、关节微循环障碍,代谢产物堆积,会产生全身肌肉酸痛、麻木、冰冷、四肢微血管堵塞不通,会造成脉管炎、下肢静脉曲张,严重出现跛行,刀割样痛。颈、肩、腰、腿痛退行性病变。妇科系统:有许多妇科病均与微循环有关,如痛经、月经不调、小腹下坠感、附件炎、子宫肌瘤都与气血不通、气滞血淤有关,气滞则痛,血淤则肿。皮肤科:随着年龄增长,皮肤的微血管减少,供血、供氧不足,表现皮肤营养降低,出现皮肤弹性下降,出现松弛和皱纹、黄褐斑、老年斑、眼周过早出现鱼尾纹、眼袋等。老年病:由于微循环障碍引发多种困扰老年人的一些常见病,如脑供血不足引起的脑萎缩、老年痴呆、中风、高血压、冠心病、肩周炎、骨刺形成骨质疏松等症。

改善微循环障碍药物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摘要】目的综述近年来改善微循环障碍药物及其作用机制。方法查阅国内外近年有关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结果改善微循环药物包括血管保护药、抗凝血药、溶栓去纤药、抗血小板、降低血粘度药物及中药制剂。结论微循环至关重要,近年对改善微循环药物的研究也越发突出。 【关键词】改善;微循环;障碍 微循环(microcirculation)这个名词是1954年在美国召开的第一届国际微循环会议上正式提出的。指微(细)动脉和微(细)静脉之间微血管的血液循环。 微循环发生障碍,可能导致人体器官功能低下,引起一系列疾病。由此可见,改善微循环至关重要。 常用的改善微循环障碍药物有以下几类。 1 血管保护药 1.1 2,5-二羟基苯磺酸钙 2,5-二羟基苯磺酸钙-水合物,结构式如下: ca2+ hoso2ohh2o 分子式:c12h10cao10s2·h2o,分子量为436.4。该药作为一种微循环改善剂,1997年载入欧洲药典,1998年载入英国药典。 药理作用:2,5-二羟基苯磺酸钙通过降低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其抵抗力,增加血浆酶原活性物质,活化淋巴循环系统,促进淋巴循环[1],降低血液和血浆粘稠度,纠正白蛋白/球蛋白比值,降低血小板高聚性,进而预防血栓形成,提高红细胞柔韧性;还可抑制血管活性物质(组织胺、5-羟色胺、缓激肽、透明质酸酶、前列腺素)引起的微血管高渗透作用,促进基底膜胶原的合成,能减少毛细血管基底膜厚度,抑制醛糖转换酶,减少细胞内山梨醇的含量,降低山梨醇对血管内皮的损伤,从而起到保护微血管的作用[2]。 临床评价:该药疗效确切,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副作用小。国内由西安利君制药厂生产,商品名为“多贝斯”、“羟苯磺酸钙胶囊”;进口商品名为“导升明”。 1.2 恩必普该药为由芹菜和芹菜籽提取的有效物质-芹菜甲素的消旋体,属绿色植物性药品,主要成分为丁苯酞。该药可阻断缺血性脑卒中所致脑损伤的多个病理环节,具有较强的抗脑缺血作用,明显改善缺血脑区的微循环和脑血流量,改善脑能量代谢、抑制神经细胞凋亡。该药临床上已用于轻、中度缺血型脑卒中的治疗。 1.3 递法明递法明的主要成分有天然视紫质(rhodopsin)和类黄酮(flavonoid)。它能够改善微循环,具有抗炎、抗渗出、抗出血性的作用,其主要的药理作用分为几个方面:通过稳定毛细血管胶原纤维网增强毛细血管抗性, 维护血管正常的通透性, 改善微循环, 调节微血管血液流量;具有非常强的抗氧化作用, 抑制自由基对毛细血管的损害;加速视紫红质的再生速率,改善(夜)视力,减轻目眩,提高暗适应[3]。 1.4 虾青素(astaxanthin)虾青素是一种萜烯类不饱和化合物,是600多种类胡萝卜素中

有关微循环的认识

有关微循环的认识 人体的血管是输送血液的管道,它如同一条大河,逐渐分支核灌溉着四周的土地一样,也在营养着血管周围的组织细胞(图1-1)。当血液经过大血管到达细小的微动脉时,它流经分布广泛的毛细血管网,再汇合流入细小的微静脉。由于这部分血管口径很小,肉眼看不到,只有在显微镜 图1-1人体动脉分布图1-2毛细血管处的物质交换 下才能看到,因此称为微循环。近年来有人提出微循环的概念除了血液微循环以外,还包括淋巴液和组织液的微循环,它们是指毛细淋巴管中的淋巴液微循环和微小的组织管道中的组织液循环。但通常所说的微循环是指 研究比较深入的血液微循环。在血液微循环的血管中,引导血液流入的是 微动脉,由于管壁有平滑肌,可以收缩和舒张,决定着微循环的流入量;引导血液流出的是微静脉,管壁也有平滑肌,它的活动决定着毛细血管血流的流出来;而毛细血管是没有平滑肌的,只有一层血管内皮细胞和外面的基膜,因此壁最薄,物质容易通过管壁进出血管,其主要的功能是进行物质交换(图1-2)。 自公元20世纪20年代以来就已经开始了微循环的研究,但微循环这个名词是在1954年第一届美国微循环会议上才正式确定和使用。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纷纷成立微循环学会,已召开了六次世界性微循环大会,三次亚洲微循环大会。微循环的研究已从显微镜下直接观察血流,深入到细胞和分子水平。虽然微循环的血流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研究工作也已深入到分子水平,但它并不神秘,许多人体的外部表现与微循环有关。例如,人在害羞时出现颜面发红,皮肤长疖子时出现的发红肿胀,都与皮肤微循环血管舒张,引起血流增加有关。那么,微循环对正常人到底起什么作用呢? 微循环的基本功能 1.运输和进行物质交换 微循环的基本功能是向组织细胞运送氧气和养料,带走代谢的产物。微循环中的毛细血管只有一层内皮细胞,管壁非常薄,可以允许小分子物质自由进出,再加上毛细血管透出,送到周围组织细胞;而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又会由血液带走,从身体的

微循环障碍与相关疾病

微循环障碍与相关疾病 1、神经系统发生微循环障碍时,脑细胞得不到足够的营养和氧气,同时细胞代谢产物因供血不足不能完全排出体外,会导致头痛、眩晕、失眠、多梦、记忆力衰退;重者发生中风、偏瘫、老年性痴呆、坐骨神经痛、未梢神经炎等。 2、心血管系统发生微循环障碍时,心脏细胞营养不足,心肌缺氧,从而导致胸闷、心慌、心绞痛、心率不齐,重者发生心肌梗塞,长期微动脉收缩导致高血压及冠心病。 3、呼吸系统发生微循环障碍时,则会发生胸闷、气短、咳嗽、哮喘、支气管炎等。 4、消化系统发生微循环障碍时,则胃肠吸收功能不好,发生营养障碍,面黄肌瘦、腹泻或便秘;重者发生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若肛门附近静脉回流受阻引起血管长期扩张、堆积淤血则引起痔疮。 5、运动系统发生微循环障碍时,肌体内产生大量乳酸等代谢产物,刺激肌体产生酸、胀、痛的感觉。如:风湿关节炎、腰肌劳损、骨质增生、软组织挫伤和关节扭伤等。 6、内分泌系统发生微循环障碍时,可导致各种激素分泌紊乱,引发甲关腺功能亢进、糖尿病、乳腺炎、小叶增生等。 7、泌尿生殖系统发生微循环障碍时,微血管通透性改变,组织水肿,血管收缩,导致肾炎、肾衰、女性盆腔炎、月经不调、男性前列腺炎、膀胱炎等。 8、皮肤微循环障碍使皮肤细胞得不到营养和氧气,局部坏死。皮肤屑脱落,还可能发生斑秃、手足癣等。 9、微循环与人体疲劳和酸痛:人体在运动后,肌体内产生大量乳酸等代谢产物,这些代谢产物刺激肌体,产生酸、胀、痛的感觉,改善微循环,使局部的血流量增加,把氧气和营养物质带给组织,代谢产物随血液排出体外,就能很快地解除人体的疲劳。

10、微循环与美容:随着年龄的增加,皮肤微血管减少,皮肤供备开始衰退,主要表现为松驰、弹性减低,加上紫外线的照射,容易形成黑斑、雀斑及皱纹。改善面部的微循环,增加营养物质的供给,加速代谢产物的排出,可以延缓皮肤的衰老,保持肌肤的活力。 11、微循环与痛经:患痛经的女性很多,用中医的话来说:“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痛经妇女都有脐下觉冷、小腹下坠的感觉,这主要是气血运行不畅的表现,改善局部的微循环变不畅为通畅,就能减轻疼痛。 12、微循环与痔疮:痔疮是肛门附近的静脉血管回流受阴,引起血管长期扩张淤血所致,只要改善肛门微循环使血流通畅,改善淤血状态,就能有效地化解痔疮,消除疼痛。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