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农业网站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作用和责任

农业网站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作用和责任

农业网站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作用和责任
农业网站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作用和责任

农业网站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作用和责任

——在第五届农业信息化论坛上的演讲

人民总裁何加正

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大家好!

很高兴参加今天这样一个活动,非常愿意在这里和大家一起讨论农业信息化和农业站问题。我已经离开农业报道几年了,但是,心里始终还是牵挂着农业,经常关注农业问题。德修同志说,我搞过多年农村报道,现在又搞站,是参加今天这个活动再适合不过的人选,但我还是感到有些不托底。这是因为,我毕竟好几年没有搞农村报道了,有些生疏了;过去对农业信息化方面也关注不够,更没有做过深入的报道和研究,现在虽然在做站,但精力主要还是集中在新闻方面,较少关注各类行业性、专业性的站,不是不想看,实在是没有时间。因此,谈得不好,不在点子上,请大家原谅。我是把参加这个活动当成一个学习机会的。和大家探讨一些问题,对我肯定有益。所以,要感谢得修同志,感谢活动的各位组织者,感谢在座的各位专家、学者。

我今天要谈的题目是:农业站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作用和责任。这个题目可能太大了些,算是提出一个问题供大家讨论吧。

一,关于农业站的粗浅印象。

这两天,我抽了点时间到上查了查,使我大吃一惊,真的没有想到,关于农业方面以及农业信息化方面的站、页、内容,是那么的浩繁,初步印象是几乎无所不包,无所没有,涉及到了方方面面。打开GOOGEL搜索引擎,显示简体和繁体中文中有关“农业”方面符合查询结果的站、页,共有183万项;符合“农民”字项的查询结果有138万项,可以说,内容已经非常丰富了,真让人感慨不已。由于没有深入研究,无法给出科学的结论,说点粗浅印象吧。目前的农业站,我觉得至少有这样几点值得肯定:

首先,数量大。现在查找农业方面的站,一搜就能搜出一大堆,不是寥落晨星,而是群星灿烂。我们千万不能小看这一事实。这一现实存在,意义非同小可。不管这些站目前做得怎么样,现实条件下发挥的作用有多大,它如此规模地出现,充分说明互联在农业信息化方面的应用,在我国确实已经迈出了非常重大的一步,这一步对我国未来农业的发展,对我国未来农村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我国采用最新的现代化手段进行农业信息化的重要起步,是我国农业信息化重要的载体和重要的物质基础,是未来农业信息化的最重要的络平台和舞

台。我们将乐观地看到,在这个舞台上将会有无穷无尽的精彩的活剧演出,其意义是非常深远的。

第二,品类全。一个络化的农业信息群体基本形成.。目前上的信息内容,涉及种植、畜牧、水产、林业、加工、销售、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几乎涵盖了农业生产,农村经济,乃至农民、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这说明,在广大农业信息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互联已经被运用到了非常广阔的领域,一个以互联为载体的农业信息化传输体系的架构已经基本形成,这为下一步更深层次的开发和应用信息资源提供了基础,探索了道路。

第三,结构完整。目前的农业站,我看大致由这样几个部门建设完成:第一,是各级政府中的农业部门,由这些部门建设的站,是农业站中的主体部分,从农业部开始,到省,到市,到县,甚至到乡镇,已经形成了一个宝塔型的络结构。当然,所有这些站,层次和差别很大,随着部门层级的降低,总体上看,站的规模和水平也在逐级降低,有些甚至非常简单。对这一结构怎么看,我个人认为,也没有什么不对,它们最大的不足就是差异性和分散性。具体我们下面再来探讨。第二,是教学科研机构建设的站。这些站,总体上看,比较专业,站内容比较丰富,量也很大。他们在技术方面具有领先地位,但就内容来说,更多的是为教学科研服务的。第三,是新闻媒体等机构办的站及媒体的络版,这些站总体上数量不算很多,但信息量较大,其中以农民日报最新推出的“三农在线”为代表,站内容丰富,种类齐全,功能较多,设计专业,内容更新及时,已接近农业的门户站。但其品牌的确立和覆盖面尚需进一步加强。第四,是商业公司办的站,这些站一般都目标明确,有较准的市场定位,站的专业化水平较高,服务功能也较为突出。但总体上看,还是实力不强,数量有限,在进一步找准市场定位和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以及方面,还需努力。

总之,农业站已经走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在农业信息化方面正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在我国互联领域也已占有了一席之地。如果说,目前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的话,个人认为,有这样几点尚需注意:

首先,存在着明显的资源分散现象。站很多,但是很多站信息不全,缺少整合,这在政府站中表现优为突出。本来,在信息化方面,在资源的整合方面,最有调配能力的是政府站,但是从目前看,显然还缺少有目的的规划和缺少资源的整合。当然,先发展,后规范,是必然的,也符合互联发展的一般规律。互联本身就不是在规划好的前提下发展起来的,对互联来说,发展的无序就是秩序。互联的民间性、开放性、分散性和技术知识的主导性,决定了它的分散性状况。因此,出现现在这种状况是毫不奇怪的。但是,作为政府主导下的某一行业在对互联利用的时候,却是有可能做到规划性和整体性的,尤其是在互联发展了一个阶

段以后,逐步加大这方面的工作,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和组织,是需要的,也是可能的。这里指的主要是政府投资的站,商业性的站除外。这样做有什么好处?第一,可以尽量充分地对资源加以利用;第二,可以减少人力、财力的浪费;第三,有利集中资源,将一些重点站做大做强,真正为广大农村、农民、农业工作者提供令人满意的服务。大家知道,站要靠钱来堆的,是一个投入的无底洞,作为政府部门,是保证重点,还是天女散花?值得研究。当然更多的好处是不言而誉的。

其次,存在着明显的发展不平衡。在众多农业站中,确实已经涌现出一批高水平的站,无论是内容的丰富性,技术的领先性,还是功能的齐全性,都不亚于我国目前的综合性站。我看农民日报新办的“三农在线”就很不错,很有前途。省一级的农业站,总体上看,办得也不错,信息量比较大,有些也有一些服务功能。但这样的站数量不多,大多数站还很简陋,属于初创阶段,有些较少更新,内容陈旧,估计很少有人光顾,恐怕发挥的作用极其有限。

第三,定位不太明确。很多站目标不够明晰,为什么办?为谁服务?从上不太看得出来。有些使人感到是为办而办。如果说,技术含量不高和技术水平及资金投入有关,站定位则和办人的水平和素质息息相关。从这一点看,人的问题,队伍问题,应该仍然是农业信息化过程中始终需要重视和认真解决的问题。

第四,功能显得单调。目前,农业站主要还是发布信息,服务性功能有限。这首先是技术上的限制和障碍,办一个功能齐全的站,对资金投入的要求是很大的,没有一定的资金投入,便难有技术上的提高,一般情况下,农业部门很难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加以支撑,因此,提高站的功能水平,难度是很大的;其次,也和我们信息工作者的思路开阔程度有关,如果我们把信息服务仅仅局限在我们理解的固有范围之内,或者沿着我们早已形成的固有思路去办事,那么,就很难有较大的突破。互联最大的特点,在于其没有成规,在于其广阔的创造空间。创新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没有创造就就没有其发展,就没有生命力。创新和创造的动力,则来自于对农业、对信息、对络的理解,理解愈深,创造力愈大,理解愈透,创新能力愈强。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络信息工作,是知识水平和智慧被考验的工作。

以上是我对农业站和上的农业信息工作的一点粗浅看法,和在座的专家们比起来,肯定是班门弄斧,希望大家不要见笑。还是开头的那句话:我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参加今天这个活动的,我为我能够成为在座的一员感到非常高兴,我愿意以今天为起点,和大家一起,为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做点事情。也欢迎大家和人民多合作,凡是我们能做的事,我们一定积极去做。

二,关于农业站的地位、作用和责任

首先,还是要提高人们对互联的认识。互俩已经成为信息化最重要的载体,

无论是工业信息化,农业信息化,还是其他信息化,它的发展程度,最终都取决于我们对互联的运用水平和程度,没有互联的迅速发展,就没有我国信息化的超前发展。这一点,应该说,大家已经形成了共识。但是,口头上认识是一回事,实际落实又是一回事。我们想一想,在实际工作当中,是不是把这项工作摆到了它应有的位置?这项工作实实在在的措施有没有,或者具体落实的有多少?在座的应该是会有亲身体会的。我说这些是什么意思呢?是说我们对络的认识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当前,仍然要我们去大声疾呼,去争取得到更多的支持与鼓励。不解决认识上的问题,农业站的发展就难以有较大较快的发展,就难以有新的突破。我认为,这仍然是当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我国的农业现状,大家是再清楚不过了。分散、多元、多层次、多差别、经营单位小,经营者文化程度低,等等,无一不是农业现代化的现实障碍。在生产和市场之间,信息是不可逾越的鸿沟。今天科学发展赐予我们人类历史上最最便捷的沟通桥梁——互联,我们有什么理由还迟疑不决呢?这是我要说的第一点。

其次,我们对互联的发展趋势必须要有所把握。这是我们进一步利用互联的重要前提。大家看到,最近,中国互联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最新的互联发展报告,到去年年底,我国互联用户已经发展到7950万,比半年前增加了1150万,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35%,继续保持着世界地二的位置;上计算机数由半年前的2572万攀升到3089万,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率为48%;WWW站点数为595550个,半年内增加了121650个,增长率为%,和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在互联应用方面,随着社会对互联认识进一步加深,络已经渗透到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络购物、络短信、等电子商务模式获得相当高的发展势头。而教育、旅游等各类服务性消费所占比例也开始有所上升。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20XX 年,必将是我国互联更大的发展之年。

最近大家可能还了解到,我国新一代互联研究和发展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我国新一代互联主干——CERNET2(第二代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试验,已经在3月19日正式开通。现已连通北京、上海、广州数十所高校,光纤长度达6000余公里。这标志着我国下一代互联建设全面启动,我国信息化建设由此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为什么这样说?大家知道,目前互联采用的是美国军方IPV4址协议,它的核心问题在于IP的有限性,总共大概在40多亿个,由于美国掌握了绝对控制权,目前我国IP相当于美国一个大学的IP,这就严重限制了互联的进一步发展。新一代的互联采用的是IPV6协议,据介绍,它的IP将达到2的128次方,夸张的说法是地球上几乎每一个沙粒都能有一个。据说,新一代互联的速度要比现在的快1000到10000倍。互联将会被运用到角角落落。这将会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呢?是可想而知的,也许想象不出来。总

之,我们不能不有所准备。它对我们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产生的影响也必然是巨大的。只有把握了这个趋势,我们才有可能以更大的热情投身到这个伟大的事业中来,才有可能主动地去迎接挑战,才有可能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争取主动。这是我要说的第二点。

再次,我们要面对我国农业、农村、农民这个现实。前面说到了我国互联快速发展的现实和趋势,这是就互联总体态势而言的,具体到我国农业、农民、农村这个现实,我们又不能不看到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最大的困难和问题在哪里?在于我国的农民群体的弱势地位和农村物质条件的不足。大家想一想,目前,在我国7950万民当中,有多少是农民呢?现在还没有见到确切的统计数据,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数字不会太大。据CNNIC报告,华东、华南、华北三地区站数量占全国数量近九成,站数量排在前四位的省市依次是北京、广东、浙江和上海,这四个省市的站数量占全国站总数的%,域名数量占全国域名数量的%。信息产业部的有关负责人说,目前,我国互联发展已经明显出现东部快、西部慢,城市快、农村慢的特点,络资源愈来愈集中在经济、教育、文化等比较发达的地区,数字鸿沟将进一步加剧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脑体之间的差距。这就是我们不得不面临的现实。这是我们在进行农业信息化时怎么也绕不开的问题。没有使用者,也就没有了服务对象,也就没有了市场。没有市场的事业,是难以发展的事业。这就决定了我们搞农业信息化的同志是注定不会一帆风顺的。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应该怎么办?是不是就无所作为?是不是就坐而观望?我想,在座的同志绝不会这样认为。首先要正视现实,现实不承认是不行的,但是,我们绝对不能因此而无所作为,而彷徨犹豫。正因为存在困难和问题,才更需要我们去付出艰辛和努力。20XX年,在互联的发展还没有像现在这样见到曙光的时候,我们在苏州举行了一个络媒体论坛,开幕式当天,出席者达500人,大家对处于低迷状态的互联都很关注。在那次活动中,我有个演讲,其中在谈到对当时互联状况如何认识时,有这样一段话,我觉得很适合拿来说我们现在的农业站。

“事物的发展是不能超出客观条件许可范围的。一项事业的存在价值和它的发展空间,从根本上说,是由社会对它的需要程度和依赖程度决定的。很多人把眼光盯在社会对互联的认识上,认为人们的认识愈到位,上的人愈多,互联的存在价值就愈大。这当然是互联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前提。但是,必须看到,人们的认识是一方面,需要又是另一方面。认识不等于需要,更不等于依赖。只有在现实生活中,“需要”被突显出来的时候,提供服务、满足这种“需要”的主体才会获得应有的社会地位;而社会一旦到了“依赖”的程度,被依赖的产业主体才能进入美好的春天。“需要”和“依赖”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是个事物的发展过程,和社会的经济发展、科技水平、教育程度、人们的支付能力

等紧密相关。因而,有些事情需要等待,互联就是这样。

“今天,相信在座的各位每人身上都有一部手机,这在十几年前是不可想象的。现在我们假设一下,让大家全部丢掉手机,回到几年前的状态,有谁会愿意?这就是依赖。互联也会走到这一步。当互联和现在的手机一样,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时,情形就会大不一样了。

“当你的存在对于人们的社会生活可有可无时,你要为你的生存苦苦挣扎;当人们的社会生活对你有了一些依赖,在你面前就有了商机;当社会对你有了强烈依赖,那才是你的美好春天。今天,互联正处在第一到第二阶段之间。第二到第三阶段会不会出现?我的看法是会的,而且为期不会太长。已经经历的科技革命和信息化发展历程证明了这一点。这就是我对今天互联的看法。

“对互联‘依赖’状况的出现,一方面有赖社会、经济、科技、文化、教育、收入等的发育发展程度;一方面也有赖于我们互联自身对社会需要的理解程度、以及实现这种需要所作出的努力程度。超越现实是困难的,但如果你把握不住社会的需要,创造不出新的需求,就产生不了社会的依赖;而如果你打着创造需求的幌子,扰乱或毒害社会,你就会被社会所仇视,最终使自己走上绝路。所以,就有一个互联的历史责任的问题。”

在这个演讲不到一年,我国互联就出现了新的转机。我前面说的“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比我想象的更快地到来了。今天,对于农业站而言,一方面要正视困难,承认客观现实;一方面要努力创造“社会依赖”,就是创造农民、农业、农村对你的依赖。有利的条件还是存在的,至少有这样几点:一,随着络技术的发展,成本将大大降低,普及率将大大提高;二,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强调城乡协调发展,农村络环境将会逐步改善;三,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需要和能力的农民民队伍将会日益壮大。现在,就看我们有没有准备。我想,农业站的春天也会很快到来的。

三,几点不成熟的想法或建议

1,要着眼于需求,有明确的办目的。这是很重要的,具体来说,就是要明确为什么办。要明确你的用户是谁,你准备为谁服务,你准备给他们提供什么样的服务。一定要想明白,想清楚。只有这样,你才能办出一个有生命力的站。否则,为办而办,最终只是瞎花钱。

2,要注重吸引社会资金,鼓励多种形式办。处理好宏观与微观的关系,政府重点在宏观,加强体系建设。农业站大致会由非赢利性、半赢利性和赢利性三部分组成。非赢利性的宜少不宜多,宜强不宜弱。主要还是要鼓励社会力量和一切有志于农业信息化的人士,投身到这项事业中来,让他们把它当成一个事业来办,走商业化运作的道路。这样才能真正办出符合农民需要的服务性站来。

3,注重资源整合,加强合作。现在,农业站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资源分散、分割。站雷同,千篇一律,互相转抄,各干一套,造成极大浪费。尤其政府站,要加强整合,加强规划。要有合作意识。互联最大特点在于互联。因此,合作是其天生的需要,办的人一定要有合作的意识,有合作的精神。

4,要注重管理,加强自律,树立整体形象。要注意提高站的社会公信力,要诚信服务,不能搞坏站的名声。这就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建议抓紧时机,建立自律的组织。

探索土地集约化经营模式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

探索土地集约化经营模式 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 前郭是典型的农业大县,72%以上的人口在农村,农业的基础地位牢固不可动摇。按照“三化”统筹战略的要求,我们以“机械在田间作业、农民在城市生活”为奋斗目标,深入探索“五化带一化”的集约化经营模式,开创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局面。目前,全县集约化经营面积已经达到20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266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7900元(其中,集约化经营示范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12000元,比全县平均水平高出52%)。 一、以规模化生产为前提,创新集约化经营模式 规模化生产是实施集约经营的基本条件,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在保障农民土地收益权,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着力在规模、平等与效益的均衡点上探索土地集约化经营模式。一是实施“公司+农户”的模式。与甘肃国有农垦集团合作,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对王府站镇 2.25万亩土地进行有序流转,建立了现代农业示范区,玉米公顷产量突破了3.1万斤,拉动当地农民人均增收3100元。今年,我们计划在全县22个乡镇全部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区,总面积达到30万亩以上。二是实施“企业+基地”的模式。前郭灌区米业、二马泡米业等企业的种植基地已经达到10

万多亩,通过订单生产、统一收购、集中加工、包装上市,有效提高了稻米品质和市场价格,打造了“前郭大米”知名品牌。三是实施“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主要是依托八郎、长山、王府等乡镇的瓜菜产业基础,成立了反季节蔬菜生产合作社,引导农户进区入社,计划3年内建设日光温室大棚5000栋,推动蔬菜生产向“反季节、高效益、大品牌”方向发展,打响“南有寿光、北有前郭”的地域品牌。在查干花镇筹建5万亩的旱作集约化经营示范区,已经完成土地流转,春季开始实施。四是实施“农机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全县成立农机合作社43个,农机大户发展到276个,主要采取“托管服务”的方式,实施“全程代耕”,既节省了经营成本,又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五是实施“大户联合经营”的模式。涌现出了海勃日戈镇王文秀、乌兰敖都乡丁慧等一批种粮大户,目前由这些“家庭农场”经营的耕地达到2万余亩。其中,王文秀被评为“2011年全国种粮售粮大户”,受到了国务院的表彰奖励。 二、以水利化建设为支撑,夯实集约化经营基础 水利化建设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的基础工程,“十分种地、六分靠水”,解决了水的问题就摆脱了“靠天吃饭”的命运。一是加快建设旱田井灌工程。近年来,全县累计新打农田机电大井4344眼,小井20144眼,灌溉总面积达到66.6万亩,占全县旱田总耕地面积的24.7%,为实施集约化经营提供了有效保障。二是大力推广旱作节水灌溉项目。积极争取上级项目支持,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和战略选择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和战略选择 梅方权 20世纪50~60年代,主要发达国家相继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到了80年代,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只是处于走向农业现代化的起步阶段。在全球学术活动的舞台上,人们对于农业现代化的研究和发展似乎失去了过去的那种高度热衷。这不仅因为受到发达国家转向发展经济学研究的影响,而且更由于对实现农业现代化以后的农业将走向何处,缺乏明确统一的认识。我们对过去20多年的实践探索和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分析表明,中国农业现代化是一个非传统的农业现代化,中国农业现代化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中国将在21世纪40年代完成农业现代化建设。 一、农业现代化基本内涵的发展 农业现代化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特征的变化,具有不同的基本内涵。建国以来的近50年间,有三次发展。 第一次是在50年代中国开始现代化建设的初期,处在学习苏联模式的时期,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是指农业实现“四化”:即农业机械化、农业化学化、农业水利化、农业电气化4类技术指标。 第二次是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处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总结了过去的历史经验,思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放,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有了发展,实现三化:农业基本建设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农业经营管理现代化。内涵扩大了,延伸到了经营管理,指标也有所增加。 第三次是在90年代中后期,是在中国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建立市场经济新体制,农业和农村经济以及整个国民经济出现持续高速增长的背景下,广泛吸收了国内外的发展发验,在大量调查研究和指标评价分析的基础上,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有了明显的新发展,要实现六个方面的现代化:农民生活消费现代化,农业经济结构现代化,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农业科学技术现代化,农业经营管理现代化,农业资源环境现代化。其基本内涵已经扩大到农民生活消费和农业资源环境,注意了吸收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经验教训,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并且经过大量指标分析,提出7类22项评价指标,可以比较全面科学地判断农业现代化的水平和所处的发展阶段。为跟踪、判断、评价农业现代化的状态,农业现代化阶段的划分,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中国将在21世纪前半期实现一个非传统的农业现代化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不同于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化,可以认为是一个非传统的农业现代化。这是因为中国的农业现代化目前所处的时代背景与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很不相同。其中,在科学技术方面的重要环境特征,是处在全球走向信息化时代和现代生物工程技术迅速崛起,全球要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之下。 过去,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所处的环境,是在探索寻找现代化技术的工业化时期,是在探索寻找农业现代化技术的工业装备农业的时期,是在以工业化大机器替代手工劳动和简单的手工农具的时期,是在没有成熟的农业现代化技术可以借鉴的时期,也是在基本没有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生物工程技术,以及现代石油工业带来严重环境污染、自然资源过度消耗和遭受严重破坏的背景下建设农业现代化。 现在,中国农业现代化所处的国际环境,是在现代化科学技术相当成熟的时代,是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走向产业化的时代,是在信息化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是发达国家已经完成现代化而正在走向信息化时代的过程中和正在建设农业信息化的过程中;是在全球日益重视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并要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建设农业现代化。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不可能完全照搬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技术,不必完全重走发达国家走过

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途径和方法

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途径和方法什么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首先,中国有七八亿农民,人均耕地1.41亩,越是这样,我们越是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要用工业化的思维抓农业,依靠科技来提升农业,依靠农业机械化来进行规模经营,依靠农业龙头企业来组织高效农业。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道路,可以概括为: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产品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作用,建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供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这是在总结国内外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经验、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和基本国情、概括许多专家学者观点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途径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不高,农户的经营规模较小,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均较低,人力资本积累少,这是我们的国情,因此,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其实现途径如下: (一)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农业基础建设既包括深化农业基础地位认识,保障农产品供给,又包括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和服务体系基本支撑,还包括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等内容。第一,完善强化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对农业农村投入力度,集中力量办成几件大事。第二,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第三,着力强化农业科技和人才支撑,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第四,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逐步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第五,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断深化农村改革,为农村发展提供体制保障。 (二)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突破资源约束的"瓶颈"。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要以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为主要目标,发展"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农业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推进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我国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科技进步。要在日益严峻的资源约束条件下,实现农业的持续稳定增长,关键在于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力度。在加大保护资源环境力度的基础上,走依靠农业科技进步、不断提高耕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应建立以国家为主体,企业、农民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确保在农业科研和推广方面的经费投入以及科技成果的及时推广应用。 (四)着力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农业竞争力。政府应制定支农、惠农、强农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坚持城乡统筹的发展方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以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努力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 (五)全面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培养现代农民。实现农业现代化固然必须提高农业的设备和武装水平,但归根结底,还必须依靠现代农民。针对农村劳动力科学文化素质偏低的现状,必须全面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储备人力资本。政府部门必须多形式多渠道地大规模培训农民,不断提高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继续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组织实施农村实用人才"百万中专生计划",扩大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范围,构筑农村成人教育体系,大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相互关系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 相互关系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四化同步”发展,是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做出的重大决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四化同步”也是建设新青海,创造新生活的关键。“四化同步”发展中,工业化是动力,信息化是核心,城镇化是载体,农业现代化是基础。 工业化是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动力 工业化是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动力和加速器。工业生产的集中性和规模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这些特征促进了生产、人口、消费、资金等在城镇的集中;工业化为城镇化提供了强大的资金、物质和人才保障。城镇要发展,

离不开工业的支撑。工业化在为城镇化提供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推动了知识、技术的集聚与扩散,加快了技术与管理的创新速度,为城镇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专业技术及管理人才;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加速器,对城镇化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工业化扩大了生产规模,使人口迅速增加,为城镇化提供了主体。 工业化是信息化的源泉,是信息化的前提和基础。信息化是工业化过程中生产力不断发展的结果。信息化是在工业化充分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工业化后的必然产物。没有工业化,就没有信息化;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对信息的需求日益增加,成为信息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工业化对信息化不断产生新需求促进了信息化的发展;只有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具备发展信息产业的必要条件。 工业化提升了农业现代化水平,是农业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工业化发展可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业生产率,从而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农业现代化就是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合理有序的转移之后,逐步发展起来的;工业化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创造了技术条件,提供了资金与物质支持。工业化发展带来的技术进步,可以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提升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工业化发展促进了农业专业化分工,优化了农业结构调整,从而提升了农业现

最新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点

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点 推进辽宁省农业现代化,应以发展农业和农村生产力为中心,以富裕农民为根本目的,以建设现代化农业基础产业为基本方向,以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为基本构架,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实施科教兴农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城乡一体。其重点任务及措施如下: 建设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新体系 继续加强农田基本设施建设。继续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不断增加节水有效灌溉面积比重。继续进行中低产田改造,不断增加高产稳产田比重。继续进行平地条田化、园田化建设,坡地及果园梯田化、台田化建设,零散地块平整、连片化建设等,不断增加规模经营和机械作业面积。继续进行田间道路、电力设施、防护林等建设,不断增强农业经营效率。继续适度进行保护地设施建设,适度增加保护地设施化栽培面积。 大力加强农村其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设好工业园区、农产品加工园区、农产品批发市场、旅游小区、畜牧业养殖小区等。 大力加强农村生活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农村居民房舍、院落、饮水设施、能源设施、电力及通信系统、污水及垃圾处理系统、乡路村路及街道、文化广场、学校、诊所、公共园林、池塘、水渠等。积极搞好国家及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建设。国家及大中城市的基础设施在农村过境,应该积极进行技术和工程配套,积极向农村延伸,

实现对农业和农村的覆盖,促进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 全面加强农村环境生态建设。继续搞好农田防风、固沙、防治水土流失等工程建设;搞好河流水系的安全防护工程建设;搞好山林、草地、湿地等的保护和治理建设;搞好“四荒”及废弃地段的治理、利用及绿化建设;搞好农户、街路、村屯及水流等“四旁”绿化及美化工程建设等。建立耕地、水质、空气、环境等方面质量监测和改良工作系统,建立人畜疫病疫情监测和防治工作系统。 以上五个方面要相互结合,配套衔接连通,提高整体功能。要使农田设施和其他产业基础设施衔接,以提高农村产业内部物流效率和物质、能量循环利用效率。要使整个生产基础设施与生活及公共基础设施连接,以提高农村居民工作时效,也有利于物质能量循环利用。要使整个农村基础设施与国家和大中城市基础设施衔接,以提高城乡物质、技术以及信息交流程度。要使所有工程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以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推进农业和农村科技进步和创新 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加强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建设,加强农业重点实验室、动植物改良中心、中心基地等建设。加强农业高科技研究,开展动植物育种、引种、品种改良,高产高效栽培,科学饲养,病虫害疫病防控,节水高效农业,无公害产品生产,农业机械,农产品加工,生物化工生产等方面的重大科技攻关,尽快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加快农业核心技术中试、熟化和转化。加快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健全各级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体系,

走有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走有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罗志军 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缩小工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才能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去年全国人代会期间,胡锦涛同志期望江苏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按照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力争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江苏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同志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决策部署,对如何走好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进行积极探索,提出并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力争到2015年苏南等有条件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到2020年全省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不失时机地推进农业现代化,直接关系人民温饱和务农劳动力增收,直接关系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直接关系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江苏省是工业大省,也是农业大省,粮食产量居全国第四位,农业增加值居全国第三位。目前江苏省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和城镇化加速推进期,农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虽然不到7%,但农业的基础地位不仅不会改变,而且会更加突出。只有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才能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当前江苏农业发展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一方面,城乡居民对农产品数量、质量、安全性和多样化的需求不断提高;另一方面,耕地、水资源、生态环境约束日趋明显,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价格持续上升。满足这些需要,应对这些挑战,根本出路在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今后一个时期,总的发展思路是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坚持新型

资本农业引领中国农业现代化走向光明前景(一)

资本农业引领中国农业现代化走向光明前景(一) 摘要: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经验表明,大农场排挤小农场是不可逆转的客观经济规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小农制趋于衰亡”的科学论断并没有过时,所谓“小农经济富有生命力”的理论是站不住脚的。当前我国亟待解决的两大实践难题是如何实现小农制与现代农业的有效衔接,如何培育和发展资本农业,归结起来就是“人往哪里去”和“钱从哪里来”。 关键词:小农制;小农经济;现代农业;劳动集约型;资本集约型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其基本内涵是指“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生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综合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但在中国,正如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在农民群众方面,中国几千年来都是个体经济,一家一户就是一个生产单位,这种分散的个体生产,就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而使农民自己陷于永远的穷苦”1](p934)。时至今日,在我国13多亿人口中仍有9.49亿农民和2.6亿多个小农户分散居住在380多万个自然村,其中包括63%的农业人口、60%的劳动年龄人口、66%的老年人口和70%的少儿人口。下一步,我国如何实现小农制与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衔接成为理论界和政府部门亟待深入研究的一个重大实践课题。因此,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小农制趋于衰亡”的科学论断做一番回顾性阐释,无论是从思想史还是从现实需要的角度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小农制趋于衰亡”科学论断的回顾性阐释 人类进入现代文明社会以后,无论是在斯密的自由经济论中,还是在李嘉图的国民分配论中,都是没有自耕小农和小农制的历史地位的。马克思曾经指出:“小块土地所有制按其性质来说就排斥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劳动的社会形式、资本的社会积聚、大规模的畜牧和科学的不断扩大的应用。高利贷和税收制度必然会到处促使这种所有制没落。资本在土地价格上的支出,势必夺去用于耕种的资本。生产资料无止境地分散,生产者本身无止境地分离。人力发生巨大的浪费。生产条件日趋恶化和生产资料日益昂贵是小块土地所有制的必然规律。对这种生产方式来说,好年成也是一种不幸”2](p910)。因此,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形式的发展,割断了农业小生产的命脉;这种小生产正在无法挽救地走向灭亡和衰落。……资本主义的大生产将把他们那无力的过时的小生产压碎,正如火车把独轮车压碎一样是毫无问题的”3](p485)。所以,恩格斯晚年在《法德农民问题》一文中反复强调指出:“我们永远也不能向小农许诺,给他们保全个体经济和个人财产去反对资本主义生产的优势力量。我们只能向他们许诺,我们不会违反他们的意志而强行干预他们的财产关系。……假如我们不得不等到资本主义生产到处发展以后,等到最后一个小手工业者和最后一个小农都变成资本主义大生产的牺牲品以后,再来实现这个改造,那对我们可就太糟了。我们在这个意义上为了农民的利益而必须牺牲的一些社会资金,从资本主义经济的观点看来好像只是白花钱,然而这却是一项极好的投资,因为这种物质牺牲可能使花在整个社会改造上的费用节省9/10。在这个意义上说来,我们可以很慷慨地对待农民”3](p500-501)。总的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小农制趋于衰亡”的科学论断并没有过时,尤其是对于无产阶级政党夺取国家政权后如何对待农民的态度以及如何改造小农生产方式的方针政策和策略,至今仍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然而在19世纪末,一些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却提出:“用不着有丝毫怀疑,农业的每一部门在中小生产内就如同在大生产内一样可以同样合理地经营,而且甚至和工业的发展相反,农业中集约耕作就使小经营较大经营有极大的优越性。因此,在农业的资本主义发展中并没有走向大生产的倾向,恰恰相反,在农业发展的范围以内,大生产并不常是较高的

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措施建议

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措施建议 云南农业现代化课题组 云南土地面积的94%是山区,只有6%是坝区。针对云南农业发展的潜力在山、难点在山、重点在山,其主要途径和目标是发展山区现代农业,课题组特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规划云南农业现代化产业布局。 云南山区建设大体上可划分为低热现代农业山区、中暖现代农业山区、高寒现代农业山区。这些不同的地区各处不同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条件、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的文化传统与不同的农业经营习俗,特别是各具不同的交通条件与市场环境。因此,在山区现代农业建设中,必须因地制宜,发展现代特色农业。 低热山区,主要分布在云南南部边缘地区及金沙江、元江、怒江河川沿岸附近。包括西双版纳州、普洱市、德宏州的山区及红河、文山、玉溪、临沧、怒江、丽江、楚雄、昭通等州市的部分县的部分山区,面积700多万公顷。其中又可划分为西部低热山区、西南部低热山区、南部低热山区、东南部低热山区、中部低热山区、北部低热山区。在发展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作物,以橡胶、甘蔗、茶叶、咖啡、麻、热带花卉和水果、砂仁为主的经济特色作物,以牛、骡、马为主的大牲畜和滇南小耳猪、菜花鸡为主的畜禽养殖业基础上,可分别发展以优质粮油、水果、饮品、糖果加工为主的特色食品工业和香料、林纸工业以及民族传统文化观光旅游业;发展以胡椒、紫胶为原料的加工工业,以南药为原料的医药工业;发展以珍稀鸟类孔雀、蝶类为主的现代特种养殖业、文化工艺品加工工业;发展以麻、竹子、八角、草果、三七等现代种植业和现代调料、医药工业;发展以牛、马、羊为主的大牲畜和以猪、鸡、鸭、鹅、鱼为主的现代养殖业。 中暖山区,主要分布于滇中、滇西、滇东南、滇西南。主要集中地包括玉溪、昆明、红河、曲靖、楚雄、大理、临沧、保山、文山大部山区及其他州市的部分山区。应以发展以水稻、蚕豆、小麦、马铃薯、玉米为主的现代粮食作物生产及其农产品加工业;以烟、油、菜、花、果为主的现代经济作物生产及其圈烟工业、花卉、蔬菜加工业;以牛、马、羊为主的大

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党课讲稿(42页)

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 (党课讲稿) 前言 大家好,今天我们的题目是加快农业现代化。准备分三个部分来讲解。第一个部分,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背景。第二部分主要是讲,我国如何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建设。最后一个部分讲一讲,国际上其他国家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一些经验与做法。 一、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背景 下面,我们开始第一部分,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背景。 农业现代化大家都很清楚了,我们知道人类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可能第一要素也是最重要的,必须要吃饭。传统的农业有的刀耕火种,生产力很低下。到现在最近的目前,就是必须要通过农业现代化,既能够生产出人类需要的食物,又要能够大大地节省时间。包括,前不久我看总理在讲,克强总理在讲就工业化,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想大家对农业现代化的理解,可能有差异,但是实际上它的本质,就是以通过农业生产的各种投入、各种管理、各种过程,那么能够使我们的单位资源得到最大的利用,最后能够生产出满足人类需要的物质,这个呢,可能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核心。 当然,农业现代化过去也有很多别的叫法,比如它包括种子

的现代化、农业机械的现代化、农田水叶的现代化、农业技术的现代化、农业劳动力的现代化等等。所以这些各种各样的概念,我想我们没有必要去纠缠这些内容了。核心的理解就是说农业现代化可以说对我们国家,目前农业是相当重要的。 我国的目前,农业现代化遇到什么样的挑战和问题。我们大家都知道,中国的粮食的十连增,然后,农民的收入十连快,这是一个好的内容。但是确实,农业现代化已经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我刚才已经讲了,农业的现代化整个农业的发展,它有两个很大的一个作用,我可以用一个简单的话,就叫做两块石头。第一块石头,农业是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压舱石。第二个,农业又是调节劳动力就业波动的蓄水池。什么是压舱石,什么是蓄水池?我想这个内容,都是说明整个农业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 压舱石就是说,比如,前不久猪肉价格一上涨,大家就担心,是不是CPI就要跟着涨。CPI一涨了之后就会引起一些经济的通胀。那么,实际上农业是一个基础性的一个物质。农业的价格一波动之后,跟整个农业相连的其他产业的会产生更大的波动,从而使经济进入一个膨胀的状态。 蓄水池我想可能这样一个内容。就是说农业一方面通过一种现代化的发展,多余的劳动力就可以释放出来,进入到制造业、服务业。如果制造业、服务业经济不景气了,出现了问题,这些劳动力实际上还可以返回到农业去。所以,农业这个蓄水池在我们国家表现得很明显。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现在目前应该有

最新对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认识

对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认识 “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 在这个过程中,农业日益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武装起来,使农业生产力由落后的传统农业日益转化为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① 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一个农业大国,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还处于一个相对低的水平。世界农业发展的实践显示:从原始农业转变为传统农业,再从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任何国家和地区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如何从传统农业发展和过渡到现代农业,我们国家的农业发展正面临哪些困难,这些问题是我们应该思考的迫切且现实的问题。 (一)中国农业发展的现状 中国现在是一个人口接近十四亿的大国,而耕地总量约为13000万公顷,人均耕地小于0.1公顷。由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许多地方有只搞经济而忽视了农业发展的现象,农业中土地、人力、农业资源等大量流失。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政府在加强对经济宏观调控的过程中,也采取了一些促进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的措施,使得中国的粮食生产能力有了提升。当前中国的粮食问题,使得市场上出现了有的地方过剩而有的地方短缺的问题,这个问题使得当前整个农业生产面临着一个矛盾,从而导致了农产品价格在总体上持续低,因此,农民要增加收入很困难。 (二)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首先,我国实行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小农家庭生产方式居主导地位。家庭农业生产经营分散、规模小,难以形成规模化的农业经济,所以劳动生产率低。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在生产方式上回到了中国以前传统的小农经济,这种生产方式落后、停滞不前。其次,自给自足、很少依赖外界提供物资和服务的传统,使得农业经济很难具有现代化的条件。再次,集约型的劳动生产使得农业生产效率低,它带来的结果就是农民不愿意投入过多的劳动力去进行农业活动。而且,生产技术的落后和对科技知识缺少认识也是制约农业增产的因素。最后,农业生产规模小,加上资源的不足,投入过多但收益甚少,缺少技术支持和资金来源,也是一大问题。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对统筹城乡发展作出了新的重要部署,明确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是我们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立足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的重大理论创新,体现了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认识、新要求,为新时期推进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城镇化是释放农业农村需求的重要战略基点 十八大报告要求,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业农村快速发展,但总体上与城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我国农村地区地域辽阔,农村户籍人口仍是我国人口主体,农业农村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扩大内需无论是投资需求还是消费需求,都应把重点转向农业农村。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释放农业农村内部消费潜力,保持“三农”投资合理增长,扩大农村市场规模。在投资需求方面,加快推进中小城市、小城镇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特别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教育、交通、电力和农田水利等基础建设投入,能够创造巨大的投资空间。在消费需求方面,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开拓农村消费市场,把潜在的消费需求变为现实的消费需求,把国内丰富的工业品和商品变为满足农村居民消费的宝贵财富。 充分发挥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引擎作用 十八大报告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仍然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化,突出表现是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三农”短板现象仍然明显。农业现代化仍然是“四化”同步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充分发挥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引擎作用,大力推动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提升农业农村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加快推进城镇化,能够有效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为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推动农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创造有利条件。加快推进城镇化,可以通过拉动农产品需求、促进农民就业、建设新农村,有效拓宽农民收入渠道,实现2020年农村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加快推进城镇化,彻底改变传统的农村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单向流动的发展模式,带动城市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现代生产要素向农业农村领域延伸,实现城乡要素平等交换。 城镇化是实现城乡发展均等化的重要途径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长期以来,我国城市与农村相互分割,形成了城乡二元结构。这不仅不利于农村发展,而且阻碍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从根本上缓解和改变这一状况,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的道路,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通过城镇带动农村,通过农村繁荣进一步促进城镇发展,形成城乡互动格局和良性循环。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

夯实农业基础,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修改)

夯实农业基础,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修改)

夯实现代农业基础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 上半年农业工作巡礼 今年以来,农牧局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十一届五次全委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农业现代化这一宏伟目标,通过抓特色,上标准,引项目,创基地,促增收,积极应对低温灾害带来的不利因素,大力发展设施蔬菜,中药材、畜禽标准化、特色水产养殖业等现代高效农业,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强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实现全年农牧业增效、农民增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种植业 1、迎战低温灾害,促进夏粮丰收。 今年上半年,面对特殊的气候和苗情,农牧局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县关于小麦生产的一系列工作部署,把强化小麦春管作为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扎实组织开展“百、千、万”助民增收活动和“抓春管、促转化、保夏收”小麦春管百日会战。整个会战过程中,全体技术人员牺牲节假日,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服务,仅用一天时间就将国家省市县下拨的小麦追肥补贴51.79万元和“一喷三防”补助物资,及时发放到了农民手中。有效促进了小麦苗情升级转化,保证了夏粮丰收。上半年,夏粮预计总产30240吨,占夏季任务3.15万吨的96%,统计上报30101吨,占夏季任务的95.6%。油料总产统计上报287

吨,占全年任务600吨的48%。同时,抓好秋粮生产,为夺取全年粮食丰产奠定基础,全县已种植秋作物面积21万亩,加上小麦面积13.5万亩,占全年任务34万亩的101.5%。预计秋作物种植面积23.5万亩,全年总面积37万亩,占任务的109%,其中无公害蔬菜面积已种植面积2万余亩,占任务的80%,夏秋种植面积预计在0.5—0.6万亩。 2、围绕百里漳河,打造绿色走廊。 投资660万元,重点建设了新桥村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石岗村设施蔬菜标准园。为推动新桥村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农牧局领导、技术人员与新桥村干部多次深入农户进行调研沟通,现场测量规划,帮助该村将280户400余亩土地进行了合理流转,扶持该村成立蔬菜专业合作社,通过了产品绿色认证,注册了“崇桥”牌商标,入社人员达到160余人。为解决建设资金短缺难题,积极争取县主要领导支持,多次协调有关金融部门为该村解决资金65余万元。县委书记范保平、县长郝巍吏、市农业局局长暴长青等多位领导多次到该区调研指导工作,对该区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对农牧局的帮扶工作给予充分肯定。目前新桥村400亩现代农业示范园一期工程已完成新建高标准温室38座,主题建设已接近尾声,配套渠网、田间道路正在抓紧建设中,园区内日光温室、无支架大棚数量已达到85座以上,日光温室平均亩效益达2万元、无支架大棚平均亩效益达1万元;石岗蔬菜标准园已完成园区道路渠网建设,建成了园区无公害蔬

关于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问题的思考

关于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问题的思考 提要:农业现代化意味着农业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的双重变革。农业经营方式上要发展适度规模化经营;农业生产方式要实现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的共同提高,但是当前土地生产率明显滞后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需要借助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契机,推动土地流转,提升农业公共服务水平,培养职业化农民,助力农业现代化。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职业化农民;公共服务 农业现代化一直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短板,面对着人多地少的资源状况,如何有效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成为事关我国未来发展的重大课题。 一、发展农业现代化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农业现代化意味着农业经营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双重变革。这是农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也是国外发达农业国家和地区的基本经验。尽管农业经营规模有差异,但是细碎化经营的状况显然是无力承载农业现代化的。 经营方式上,现代农业是集约化农业,应当适度规模化经营。单家独户的小农经营面临着诸多困境,不利于大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利于开展土地综合整治,也不利于大型机械化作业。在瞬息万变的市场面前,小农经营更显得十分脆弱。尤其是在地形平坦、耕作便利的粮食主产区,应当适度推进规模化经营,扶持种粮大户、农业公司、合作社等。 生产方式上,现代农业追求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的共同提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非农就业机会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工业和第三产业中去,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总数将会显著下降。加上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即单个农业劳动者的农业产出会提高。现代农业生产方是利用工业化发展成果来支持农业发展,如化肥、农药、良种、农田水利、农业机械等。这些现代要素进入农业,才能根本上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显著提高土地生产率,增加农业综合产出。 二、进一步提高对农业现代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农业现代化是指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不仅是改变农业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出路,也是保障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条件。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因此,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对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业现代化是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民以食为天。随着工业化、

农业现代化进程

农业现代化进程 农业现代化进程第一节率先实现农业现代 化的战略部署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综合性、历史性、国际性的概念,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实现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就是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技术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科学管 理方法和理念来管理农业。 农业现代化包括生产手段、生产过程、生产条件、经济结构、经营管理、流通和消费等方面的现代化。其追求目标是:在优化生态环境、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前提下,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加工增值率,实现农区产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包括农业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和电子化。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包括培育优良品种,使动物、植物、微生物有一个生长发育的良好条件,用现代方法去控制和改善环境条件。农业生产管理现代化,主要是指在农业生产全过程中,其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和产前、产中、产后等方面及各环节上的全部经营管理活动,采用现

代化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 从2000年9月起,总局党委组成了“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研究”专题组,分成7组到9个分局和部分农场进行了调查研究,在广泛征求垦区各方人士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黑龙江垦区农业现代化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分别在北京与哈尔滨两地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省科顾委专家对《规划》进行咨询论证,听取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提升《规划》的科学性和权 威性。 2000年11月6日,《规划》在北京通过专家论证。这次论证会得到了省政府和农业部、计委、财政部、水利部、国家开发银行的关怀和支持。出席论证会的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局长、研究员卢迈,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柯炳生,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食品学科评议委员李里特,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副院长于新华,水利部松辽委副总工程师、规划研究室主任李金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学教授杨志福,中国农业科学院国际农产品贸易研究中心主任、外经贸部WTO农业谈判组组长程国强,中国农学会高新技术 农业应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信乃诠等专家和学者。

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互动发展之路

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互动发展之路 2014.02.18 10:14 来源:求是理论网作者:刘著江马云卿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四化”发展既是党中央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发展任务的科学把握,也是深入推进现代化建设进程的重大战略决策,更是走出当前发展困境的基本途径。因此,如何更为科学、更为有效地推进“四化”深度融合、互动发展,对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四化”之间的内在关联 “四化”是一个整体系统,“四化”之间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环环相扣、互融互包、相互促进,要推进“四化”深度融合、互动发展,就要认清和把握“四化”的内在关联。 (一)新型工业化是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工业向集群化、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了人力资源、资本、生产、消费等向城镇集中的大趋势。而新型工业化过程中所带来的产业竞争力增强、资源与环境的相协调、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等,又加快了城镇经济结构的优化和体系的完善,更进一步促进了人与城镇的内在融合和互动。工业化是信息化的前提和基础,新型工业化作为工业化的高级阶段,其推动了产业由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为主向知识密集为主转变,创造了信息技术发展的巨大需求,为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工业化既能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又能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创造技术条件和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同时新型工业化所带来的技术和运作模式的持续进步,推动着农业现代化向纵深发展。 (二)信息化是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加速引擎。信息化是工业化后期必然出现的演进过程,通过信息技术向工业领域的渗透和应用,提高了传统工业的生产效率和要素利用率,加快了以结构调整、增长方式转变等为特征的新型工业化。同时,信息化对各类信息装备和信息服务的巨大需求,也为新型工业化拓展了发展空间。信息技术在城镇生产、生活、社会管理等领域的应用以及信息产业的发展,既能为城镇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又能推动城镇内部实现网络化和一体化,提升和整合城镇功能,改善城镇产业和就业结构,提高居民素质,是城镇化的加速器。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核心要素之一,信息技术能够打通市场、政府、企业、农户等各个环节,串起生产、销售、管理、服务全过程,使产业流程更加智能,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三)城镇化是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载体。城镇化对要素的聚集过程为工业化提供了发展条件,而新型城镇化所催生的城镇的规模扩大和层次提升、技术创新“软硬”环境的改善以及人力资源发展体系的完善等更为新型工业化创造了需求、提供了载体。以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产业发展为代表的信息化,需要稳定的平台和巨大的空间,而城镇化推动的要素聚集以及城镇内部生产、生活等方面对信息技术和产品产生的巨大需求,都为信息化提供了发展空间。城镇化所带来的农村人口的持续转移、新技术的不断应用为农业现代化创造了发展条件和形成了倒逼机制。同时城镇地区对农产品的多品种、高质量的市场需求,也进一步促进了农业产业和产品结构的优化调整,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四)农业现代化是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基础。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持续提高、土地资源集约利用以及产品结构的不断调整,所带来的非农产业从农业中独立和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非农业部门转移的两大趋势,不仅能为工业化提供原材料供给和充足的人力资源保障,而且能为城镇化所需的人口和生产要素的空间聚集提供实现的可能。另一方面,农业现代化对农机、农药、化肥等大幅增加的需求,农民收入提高刺激的消费需求,都为工业产品、城镇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机会。此外,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深入发展,其所必须的新思路、新技术以及和新的管理方式、经营模式,都可为信息化提供广阔的平台和足够的空间。 二、当前“四化”深度融合、互动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多年的发展已经使我国取得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实现跨越的显著成绩,但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依然问题突出。 (一)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缺乏良性互动。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发展进程是一个互融互包、协同推进的过程,单一的侧重一方或者工业与城镇“两张皮式”的发展,都会阻碍二者的发展。受既有政绩考核机制、

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

在推进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没有简单孤立的城市化建设,而是注重工业化产业化信息化和城市化的并行发展,工业化产业化和信息化作为城市化发展动力,积极探索城市化的内涵发展道路。首先,工业化导致大量就业人员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通过人口和产业的集中,为经济发展和人们社会生活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二是推进城市化良性内生增长模式,重点关注产业布局优化,产业转型升级,产业发展和城市化的内部协调,注入内在活力,实现长期,稳定,有序,健康的发展。三是通过信息化,高科技使用对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提高城市化水平。四是城市化,工业化,产业化和信息化的协调发展。它还为工业化和工业化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和丰富的人力资本。 交通运输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和主导产业。在美国城市化发展中,交通运输促进了经济因素的跨域流动,支持了城市经济的协调发展,保证了城市社会的有序运行,引导了城市产业的合理布局。改善城市空间格局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19世纪60年代,美国国会通过了《太平洋(601099)铁路法案》和《现金补偿法》来支持铁路建设。在这些政策的推动下,北太平洋铁路,南太平洋铁路和圣斐铁路相继建成。它们已经渗透到美国领土并渗透到西部腹地,推动沿着铁路建设新城镇。为了促进郊区化,联邦政府于1916年通过了“补贴道路建设法”,以改善州际公路和改善公路系统。各州还发行了巨额公路债券,以促进城市向郊区的发展。 1956年,通过了“高速公路法”。在12年中,它拨 款250亿美元建造了一条41,000英里的州际高速公路。与此同时,联邦高速公路信贷基金建立,以征收汽油和汽车轮胎的消费税,并直接支持道路建设。交通第一,安全高效的交通运输综合运输体系,对于更好地引导和促进美国城市化的健康持续发展,实现区域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的相互渗透和整合起着重要作用。 在城市化的初期和中期,美国奉行自由经济理论,并认为市场自发地调节经济关系。市场机制在美国城市化和城市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结合政治体制的局限,联邦政府的控制措施薄弱,政府不立即发展资本型城市化根据市场需求,监督,全面推进城市化和全面郊区化,造成城市规划结构不平衡,城市混乱,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