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精品】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3 短文两篇 - 谈读书精品教案

【精品】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3 短文两篇 - 谈读书精品教案

【精品】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3 短文两篇 - 谈读书精品教案
【精品】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3 短文两篇 - 谈读书精品教案

《谈读书》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谈读书》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从文体上来讲,属于议论文单元。阐述了读书的正确目的、方法,以及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弥补精神。阅读这篇课文,既可以培养审美情趣,又可提高艺术修养。本课文的学习,要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思辨的方法;让学生发现疑难问题,独立思考;还要学习文中介绍的读书方法,懂得读书的作用。

学情分析:

九年级下学期,学生拥有了一定的议论文阅读能力,有一定的学习思辨能力,能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这篇文章语言简洁又不失生动,学生能在阅读理解基础上,了解读书的重要性,学会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学到读书的方法。

教学目标:

1. 理解并积累稳重的生字词和名言警句,理清文章的思路。

2. 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 领悟文中的读书方法,培养爱读书的优良品质,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重点:目标1和3。

教学难点:目标2。

课前准备导学案

一、资料助读

1、题目解说

“谈读书”是一个范围型题目,相当于一个话题。谈,谈论。有时带有漫笔、随笔的性质,因此观点会很多,与一般的议论文差别较大。

2、作者名片

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其主要建树在哲学方面。主要著作有《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随笔》《新工具》《新大西岛》。

3、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玫瑰园》。他反对经院哲学,强调通过实验去揭示自然的界的秘密,获得知识,并认为“知识就是力量”。期中《谈读书》犹如一位睿智的老人对晚辈的谆谆教诲:要多读书,读书是有好处的。

二、认真地读完课文,完成下列任务

⒈给加点字注音

怡.

情:

傅彩:

2解释下列词语。

高谈阔论:多指不着边际地大发议论。

处世判事:处理判断事情。

练达:阅历丰富,通晓事故人情。

纵观统筹:从全面考虑,通盘筹划。文采藻饰太盛则矫.以经验范之

狡黠.者鄙读书()聪明而狡猾。鄙:看不起。

诘难..

寻章摘句

涉猎:粗略地阅读;浏览。

孜孜不倦:

孜孜:勤勉,不懈怠。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

蒸馏.:(注音)。

味同嚼蜡:

欺世有术:有能欺骗世人的方法。伦理学

逻辑修辞学:指导人们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的学科

滞碍..

睾肾..:睾丸和肾脏。经院哲学:欧洲中世纪在学院中讲授的以解释基督教教义为内容的哲学,采用烦琐的抽象推理的方法,所以也叫烦琐哲学。吹毛求疵.阐证:阐述论证。

辨异:分别,区别。

三、思考问题用原文回答:

1、⑴文中谈到读书的目的有哪几种?

书,,

。正确的目的是: 。读书容易出现哪三种偏向?

读书费时过多,文采藻饰过盛,全凭条文断事。

⑵不同的人对读书的态度不同:狡黠者读书,无知者读书,唯明智之士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

2、读书的方法有哪些?

有,,

。书亦可。读书要与讨论、作文结合起来。因为

“,,

。”

3、读书的作用如下

⑴读史使人,读诗使人,数学使

人,科学使人,伦理学使人,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凡有所学,。

(2)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如不能辨异,可令

读;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

读。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

4、请同学结合以上分析,将文章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四、赏析论证方法及语言特点

1、借助第一层来赏析本文的论证方法及语言特点。齐读第一段,思考:本层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论证的?

2、从第二层或第三层中任选一层,分析论证思路。

3、语言赏析(投影)

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运用句,三个“足以”表明。)(2)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用三个动词极为准确有深刻地分析了不同人,通过对比突出

了。)

(3)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用“自然花草”比喻,“修剪移栽”比喻,生动形象地论证

了的作用及相互关系。论述的道理通俗易懂。)

五、读课文,找出你喜欢的语句,说说你的赏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一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出自谁之口?(16世纪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著名的文章——《谈读书》。设计意图:由熟知的名言导入,拉近读者与作者距离,同时介绍了作者。

二、检查导学案完成情况。

1、“谈读书”是一个范围型题目,相当于一个。

2找学生朗读课文。(2-3人)

3、请学生就导学案中的词语质疑。

设计意图:借该环节检查学生课下自学完成导学案的情况,了解并解决学生在字音、生词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

三、概括文章内容,梳理文章层次

1、默读课文,思考:文章主要从哪些方面谈了有关读书的问题?结合导学案第三题完成此题,将课文划分层次。

设计意图:借助该环节,使学生静心阅读,从内容上读懂文本,从结构上能正确梳理。文本内容繁杂,不容易正确地划分层次,结合结合导学案第三题来完成此题,降低学生的阅读难度。预设:

完成导学案第三题

1、⑴文中谈到读书的目的有哪几种?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正确的目的是: 长才。读书容易出现哪三种偏向?

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过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⑵不同的人对读书的态度不同: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

2、读书的方法有哪些?

换言之,书有可浅尝辄者(读其部分),有可吞食者(大体涉猎),咀嚼消化(全神贯注全读)。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摘要。(选读、浏览、精读、摘要)读书要与讨论、作文结合起来。因为“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

3、读书的作用如下

⑴读史人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2)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设计意图:借助该环节,使学生能更用心的读书,静心完成摘录任务的同时,对文章内容和结构,有了整体的把握,为下一个环节梳理层次打下基础,降低难度。请同学划分层次,概括层意。(板书) 第一层:阐述正确的读书目的。

第二层: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层: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弥补精神上的缺陷。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准确地梳理层次,学会对随笔性的文字,进行结构的能力。为阅读其它议论文,梳理结构,做一次实践训练,以便进行能力的迁移。四、赏析论证方法及语言特点

我们借助第一层来赏析本文的论证方法及语言特点。

1、齐读第一段,思考:

①本层论点是什么?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②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预设答案:

①比喻论证,“自然花草”比喻天生的才干,“修剪移接”比喻读书学习,生动形象地论证读书和经验的作用及相互关系。论述的道理通俗易懂。

对比论证,将三种人对读书的不同态度加以对比,突出正确的读书目的——用读书。②首先提出论点: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之后紧承上文,从正面阐释读书的好处,再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然后运用比喻论证,论证读书和经验的作用及相互关系;最后对比论证,突出正确的读书目的——用书。

小结:一层中运用了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两种方法,巧妙论证自己的观点。

2、从第二层和第三层中任选一层,分析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预设答案)

第二层论证方法及作用

比喻论证,“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消化”,用对待不同食物的食用方式,来比喻对待不同内容的书可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选读、浏览、精读。”“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做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用比喻论证极为生动地说明书经提炼后就容易丧失掉大量精华,读者所能获取的知识、信息减少,价值降低。

第三层论证方法及作用

比喻论证生动的论证了读书可以弥补精神上的缺陷,就像身体百病可以通过运动祛除一样。

举例论证列举了各门学科知识的作用,最后总结:|“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的观点。

设计意图:借助该环节训练学生解构议论文论证思路的能力,养成严谨的语言表达习惯。

2、语言赏析(投影)

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运用排比句,三个“足以”表明读书的作用之大、之多。)

(2)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用三个动词极为准确有深刻地分析了不同人对读书的不同态度,通过对比突出了正确的读书目的——用书)

(3)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用“自然花草”比喻天生的才敢,“修剪移栽”比喻读书学习,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读书和经验的作用及相互关系。论述的道理通俗易懂。)

设计意图:通过该环节,引领学生体会文章运用词语、句式、修辞的恰当得宜之处,品析文章语言的精炼优美,论证的生动巧妙。

3、读课文,找出你喜欢的语句,说说你的赏析。

设计意图:让学生独立品析语言,自主的体会文本语言精炼优美的特点。

五、课堂总结

1、论证方法灵活多样

大量运用排比的句式,这样使所说的道理十分鲜明,读起来富有气势,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恰当使用了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鲜明有力地阐明了作者的观点,告诉我们要正确读书,学会用书。

2、脉络井然,语言精炼

文章围绕“谈读书”这个话题,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方法和作用,脉络清晰,语言精炼,富有哲理。

设计意图:借助该环节,将文章在论证方面的特点系统清晰的概括出来,使学生由零散的学习知识到系统领会文章论证方法及语言的特点。

六、作业:背诵课文

设计意图:背诵经典,积累好词佳句,进一步体会文章之美。板书设计:

人教版精编九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教案

下册第四单元读书鉴赏 13 短文两篇 1.比较阅读这两篇文章,理解、积累文中精辟的语句,理解文章的思路。 2.学习文中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3.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一、导入新课 读书有径。著名作家刘心武有所谓“狼式读法”,即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一目十行,匆匆翻页,颇似“狼吞”;“牛式读法”,即不但细嚼慢咽,而且通过反刍,再加以精磨详研;“猫式读法”,即慎重选择,分清良莠,吸取精华,抛弃糟粕。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短文两篇》,看看培根和马南邨又教给我们哪些读书方法。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理清思路,把握观点 1.《谈读书》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的? 明确:作者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谈的。 第一方面(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2)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 第二方面(“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方面(“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2.《谈读书》中说“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这几句话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表达了什么? 明确:主要介绍了三种具体的读书方法,即浏览、精读和摘要。“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运用了比喻论证。极为生动地说明书经提炼后就容易丧失掉大量的精华,读者能获取的知识、信息、价值就会减少、降低。 3.《不求甚解》一文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批驳的观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作者的观点: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理由。

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短文两篇

下册第四单元读书鉴赏 13短文两篇 1.比较阅读这两篇文章,理解、积累文中精辟的语句,理解文章的思路。 2.学习文中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3.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一、导入新课 读书有径。著名作家刘心武有所谓“狼式读法”,即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一目十行,匆匆翻页,颇似“狼吞”;“牛式读法”,即不但细嚼慢咽,而且通过反刍,再加以精磨详研;“猫式读法”,即慎重选择,分清良莠,吸取精华,抛弃糟粕。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短文两篇》,看看培根和马南邨又教给我们哪些读书方法。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理清思路,把握观点 1.《谈读书》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的? 明确:作者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谈的。 第一方面(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2)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 第二方面(“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方面(“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2.《谈读书》中说“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这几句话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表达了什么? 明确:主要介绍了三种具体的读书方法,即浏览、精读和摘要。“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运用了比喻论证。极为生动地说明书经提炼后就容易丧失掉大量的精华,读者能获取的知识、信息、价值就会减少、降低。 3.《不求甚解》一文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批驳的观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作者的观点: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理由。 4.《不求甚解》一文分析了陶渊明怎样的读书态度,请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明确:态度:养成“好读书”的习惯;读书要诀在于“会意”。含义:第一,虚心,书不一定都能读懂;第二,读书方法:不固执一点,而要了解大意。 5.《不求甚解》一文是驳论文还是立论文?又是如何驳或者立的?

《短文两篇》教案设计二

《短文两篇》教案设计二 一、教学目标 1、扩写、续写、创写一个句子,来欣赏、感悟《日》。 2、对比阅读、分析《月》。 3、体会日月所表达的作者热情洋溢和细腻幽静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创写句子的模式来教学课文 三、教学课时:二课时 四、指导思想: 1、培养学生对作品直观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设一种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讨论环境。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看导语,介绍作者巴金。 巴金生平: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1904年11月25日生,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无党派。1921年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1923年到上海,后到南京,在东南大学附中学习,1925年毕业。1927年旅居法国。1928年回国,曾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平明出版社总编辑,《文学季刊》编委。1934年到日本。1935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出版“文化生活丛刊”、“文学丛刊”、“文学小丛刊”。1936年与靳以创办《文学月刊》。抗日战争时期,与茅盾创办《烽火》,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1950年后,历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主席,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代主席、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文艺月报》、《收获》、《上海文学》主编,茅盾文学奖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文学基金会会长,中国田汉基金会名誉理事长,1983年、1988年当选为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93年3月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96年12月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委员会主席。1998年3月当选为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2001年12月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六届委员会主席。是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 1922年在《时事新报·文学旬刊》上发表《被虐者的哭声》等新诗。1927年旅居法国期间,创作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1931年《激流三部曲》之一的《家》在《时报》连载,是巴金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被译成20多种文字。1934年写了《神》、《鬼》、《人》三部短篇。长篇小说有《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及《抗战三部曲》(《火》之一、之二、之三;中篇小说《憩园》、《寒夜》)。译有赫尔岑回忆录《往事与随想》。1978年底—1986年8月,创作了五卷本散文《随想录》。1958年─196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两小儿辩日

《短文两篇》教案设计 中国烟台格迈纳尔中学 【教材分析】 《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夸父这一神话人物形象,具有超现实的想像、夸张的浪漫主义魅力。《两小儿辩日》写两个小孩儿对太阳在早上和中午时离地球上人的远近有不同的看法,各持一端,争执不下,连孔子也不能作出判断,以此说明人们懂得的东西总是有限的,知识无穷尽,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这篇短文还反映了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学情分析】 学生相对来说比较愿意学习带有神话色彩的文章,哪怕是文言文也兴趣盎然。《夸父逐日》学生并不陌生,故事很熟悉,可以让学生独立学习完成。《两小儿辩日》在小学阶段,学生已经学习过,本次学习我没有把字词句解释、翻译放在首位,而是注重让学生去探究理解。并结合课本剧表演,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教案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多角度理解短文的内涵

2、学习积累文言文词语。 3、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小组合作竞赛形式背诵巩固。 1 / 6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案重点难点】 1.诵读课文,积累文言文词语。 2.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口语表达能力。 3.理解短文的内涵。 【教法】 自主、合作、探究。小组间竞赛。班内展示交流。故事讲述。课本剧表演。 【教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案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夸父追赶太阳的神话,这节课,我们还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

《短文两篇》 一、积累与运用 1. 给下面的字注音。 陋()铭()馨()牍()鸿()儒()淤()涟()蔓()苔()蜀()逸(噫() 2. 下列句中加点的单音节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哪个双音节词,并填入括号内。 (1)有仙则名()(2)有龙则灵()(3)惟吾德馨()(4)苔痕上阶绿() (5)可以调素琴()(6)出淤泥而不染()(7)香远益清()(8)宜乎众矣() 3.选择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恰当的一项。 (1)无案牍之劳形 A.无/案牍之劳形B.无案牍/之劳形C.无案牍之/劳形D.无案牍/之/劳形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4.给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选择正确义项。 (1)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A.应当 B.适宜 C.当然 (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A.新鲜 B.少 C.鲜艳 (3)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A.否则 B.却 C.那么,就 (4)无丝竹之乱耳 A.助词、的B.代词,它C.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5)可以调素琴 A.能够,用现代汉语“可以” B.可以用 C.能凭借 (6)濯清涟而不妖 A.美丽而不庄重 B.妖气 C.装束奇异 (7)同予者何人 A.赞成 B.同意 C.和……一样 (8)亭亭净植 A.植物 B.栽种 C.树立 6.指出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词性变化及在句中的意思。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3)无丝竹之乱耳(4)无案牍之劳形 (5)不蔓不枝(6)香远益清 7.写出下列加点字的古义和今义 (1)无案牍之劳形古义:今义:(2)惟吾德馨古义:今义: (3)谈笑有鸿儒古义:今义:(4)无丝竹之乱耳古义:今义:

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3.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 4.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3.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德育目标 1.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2.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

感情。 ●教学难点 1.《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 2.《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描绘了优美的山川景色,语言精美,描写生动;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描绘了一幅庭院月夜小景,语言朴素自然,富有诗情画意。教师应指导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在诵读中仔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入作品意境,获得美的享受。教学中宜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教学环节。 2.比较法。两篇短文作者不同、题材不同、语言风格也不同。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注意比较两篇文章,欣赏两篇写景短文的画面,品味不同的语言风格,体会不同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部编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 (含答案)

最美的姿态(张鸣) 锦,一面必定是一望无际的、令人窒息的荒凉和寂寥。 ②一种人认为:人既然作为人,存在着就必须阅读。肉体的滋长、强壮与满足只需五谷与酒肉,但五谷与酒肉所饲养的只是一具没有灵魂、可以行走、可以叫嚣的躯体。人应该是一种追求精神并从精神上获得愉悦的动物,这种动物是需要通过修炼的,而修炼的重要方式之一便是阅读。 ③另一种人,即使书籍堆成山耸立在他们面前,他们也不可能思考一下这些书与他们自己的人生与生活有何关系。吸引这些人的只是物质与金钱,再有便是各种各样的“娱乐”。 ④人这一辈子,无论怎样辛劳、勤勉,实际上只能在极小的范围内经历生活,经历人生。由于如此,人认知世界,十有八九是盲人摸象,很难有对世界的完整把握,而图书呈现了人类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不同经验。一个识字的人,只需有书在手,坐在家中,或案前,或榻上,或瓜棚豆架之下,便可走出生活圈栏,进入一个无边的疆域。明明是身居斗室,却从别人的文字里看到了沙漠驼影、雪山马迹、深宫秘事、坊间趣闻……读书渐久,经验渐丰,你会发现,读书使人的心灵宛如秋天雨中的池塘,逐渐充盈。 ⑤读书人的高贵气质是由连绵不断的阅读潜移默化养就的。有些人,就造物主创造的毛坯而言,也许是没有魅力的,甚至是有缺陷、不完美的。然而,读书生涯使他们由内到外地获得了新生。虽然还是从前的身材与面孔,却有了一种比身材、面孔高贵得多的叫“气质”的东西。一些以读书为生的先生,当他们安坐在藤椅里向你平易近人地叙事或论理,当他们站在讲台上条分缕析地讲述他们的发现,当他们在餐桌上很随意地诙谐了一下时,你会觉得这些先生真是很有神采。此时,你就会真正领略“书卷气”的迷人之处。 ⑥人类无疑是一切动物中最善于展示自身的动物,体育场、舞台、T型台……这一切场所,都是人类展示自己身体以及姿态的地方,但你知道吗?人类最优美的姿态是读书。 (选文有删改)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①~③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答题技法详见P60考点解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④⑤段论证了读书的好处,请你再为“读书有益”补充一个道理论据。(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三九年级语文短文两篇

供你自主研学 一、积累与运用 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狡黠.( ) 诘难 ..( ) 滞.碍( ) 寻章摘.句( ) 吹毛求疵.( ) 豁.然贯通( ) 2 辨析近义词,选择恰当词语填在横线上。 (1)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满充足充实充分)的理由。 (2)要想把经典著作读(懂完透),懂得其中的道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 (3)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丢弃丢失放弃放松)了整体。 3.选出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 ) A.《白杨礼赞》语言流畅,文笔优美,是一篇脍炙人口 ....的散文佳作。 B.中华民族在任何外患、艰难险阻面前,都表现出了坚忍不拔 ....、不可战胜的英雄气概。 C.一提到环城河近几年的变化,管委会的老马夸夸其谈 ....,充满了建设者的自豪。 D.面对激烈的竞争,我们不应该怨天尤人,更不应该妄自菲薄 ....。 4 读右图,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我国人口增长情况。(不超过3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按要求表达。 从除例句以外的23个大写英文字母中任选一个,发挥想象,仿写 句子。 例句:A是一座金字塔,是进取。 B是两个联结在一起的心,是友谊。C是未满的月牙儿,是 缺憾。 仿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思考领悟 阅读下边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谈读书 培根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 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 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 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非好学深思者莫属。读书费 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 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 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 范之,则又大而无当。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惟明智 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 书外,全凭观察得之。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

》》》》》》》》》积一时之跬步臻千里之遥程《《《《《《《《《《《《 初中语文试卷 马鸣风萧萧 《短文两篇》 一、积累与运用 1. 给下面的字注音。 陋()铭()馨()牍()鸿()儒()淤()涟()蔓()苔()蜀()逸(噫() 2. 下列句中加点的单音节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哪个双音节词,并填入括号内。 (1)有仙则名()(2)有龙则灵()(3)惟吾德馨()(4)苔痕上阶绿()(5)可以调素琴()(6)出淤泥而不染()(7)香远益清()(8)宜乎众矣() 3.选择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恰当的一项。 (1)无案牍之劳形 A.无/案牍之劳形B.无案牍/之劳形C.无案牍之/劳形D.无案牍/之/劳形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4.给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选择正确义项。 (1)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A.应当 B.适宜 C.当然 (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A.新鲜 B.少 C.鲜艳 (3)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A.否则 B.却 C.那么,就 (4)无丝竹之乱耳 A.助词、的B.代词,它C.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5)可以调素琴 A.能够,用现代汉语“可以” B.可以用 C.能凭借 (6)濯清涟而不妖 A.美丽而不庄重 B.妖气 C.装束奇异 (7)同予者何人 A.赞成 B.同意 C.和……一样 (8)亭亭净植 A.植物 B.栽种 C.树立 6.指出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词性变化及在句中的意思。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3)无丝竹之乱耳(4)无案牍之劳形 (5)不蔓不枝(6)香远益清

短文两篇 精品教案(大赛一等奖作品)

16短文两篇 1.了解“铭”“说”这两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高洁志趣。 3.学习古代仁人志士的高尚品格和情操。 第1课时《陋室铭》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的诸多文化遗迹当中,有很多帝王将相的宫府宅邸,它们或者以豪华气派让人惊叹不已,或者以设计精巧让人流连忘返。但有一处居所,它既小且陋,却因主人的一篇铭文而传颂千载。这就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下面让我们学习《陋室铭》,一起走进“陋室”,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背景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有“诗豪”之称。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多次被贬。本篇是他被贬后写的。 2.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铭”,原来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押韵,内容上多有颂扬或鉴戒之意。陋室,即简陋的房子。“陋室铭”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目标导学二:分类积累,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同学们相互帮助解答。 2.听录音,学生小声跟读并找出韵脚。 明确:名、灵、青、丁、经、形、亭。 3.自主学习。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将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标出。 (1)一词多义 之无丝竹之.乱耳(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2)词类活用 ①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出名,有名) ②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 ③无案牍之劳.形(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 ④苔痕上.阶绿(方位名词作动词,长到) 4.翻译课文。

13《短文两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3《短文两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这两篇短文谈的都是读书。比较阅读两篇短文,分别概括其主要内容,然后说说它们在论述角度、写作方法等方面有哪些异同。 参考答案: 《谈读书》围绕读书的话题,探讨了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态度和方法、读书的价值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观点;《不求甚解》通过对“不求甚解”语源的回溯分析,推求出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的本质,引导读者认真体会“不求甚解”的含义,树立正确的读书态度,选择正确的读书方法。 从论述角度看,《谈读书》论述较为全面,侧重对读书方方面面问题的探讨;《不求甚解》则选取一个角度,侧重对具体读书方法的探讨。二者也有相同之处,比如都谈及读书方法。 从写作方法看,《谈读书》往往先提出观点,再做阐释说明;《不求甚解》则顺着思考的路径,一步步提出观点,做出阐释,得出结论。 二、下面两段文字的核心观点各是什么?作者分别是怎样论述的?思考并与同学交流。 1.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2.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 参考答案: 1.核心观点是“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即不同的书会塑造人不同的性格特质。作者先分别论述史书、诗歌、数学、科学、伦理学和逻辑修辞之学的价值,然后做出总结归纳。 2.核心观点:读书能够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这是用类比的方式进行论述的。 三、《不求甚解》一文提出,读书时“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结合你自己的读书经验,说说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练习

探究练习 一、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运用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德馨( ) 苔痕( ) 鸿儒( ) 案牍( ) 西蜀( ) 蕃( ) 淤泥( ) 濯清涟( ) 亵( ) 鲜有闻( ) 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读音或解释有误的一项( ) A.斯是陋室,惟吾德馨(lòu简陋) 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hóng大) C.濯清涟而不妖(ér却) D.香远益清(yì好处) 3.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 )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 (3)可爱者甚蕃( ) (4)濯清涟而不妖( ) (5)亭亭净植 ( ) (6)宜乎众矣 ( ) (7)无案牍之劳形( ) (8)无丝竹之乱耳( ) 4.下列句子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C.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D.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5.下列与课文不一致的是( ) A.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D.予谓菊,花之君子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6.选出对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 A.对于菊花来说,花中的隐士啊。B.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 C.我说菊花是花中的隐士 D.菊花,即所谓花中的隐士 (2)何陋之有?( ) A.有什么地方简陋呢? B.哪些地方简陋呢? C.简陋又有什么呢? D.有什么简陋的呢? 7.根据课文默写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中通外直,,香远益清,。 (3)可以,。无丝竹之乱耳,。 (4)菊之爱,。 8.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爱莲说》选自《》作者,代哲学家 (2)《陋室铭》作者是朝。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或者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的。 (3)“说”“铭”是古代一种文体,请你再举出二例与之相类似的文体。 二、教材探究 1.《陋室铭》一文中,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陋室的? 2.作者为什么先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3.用原文语句回答 (1)文章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 (2)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 (3)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 (4)与“惟吾德馨”相呼应的句子是: 4.文章结尾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有什么作用? 5.文章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本文作者所表达的“惟吾德馨”的道理?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2、过程与方法: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陋室铭》(刘禹锡) 一、检查预习 朗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宫接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2.关于“铭”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三、正课 1.朗读课文。可采取多种方法朗读,如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学生个别读、集体凌等。 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有仙则名:著名。有龙则灵:灵异:斯是陋室:这。 惟吾德馨:惟:只是,德馨:品德高尚。苔痕上阶绿:长到。草色入带青:映入。 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往来无白丁: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无丝竹之乱耳:指琴瑟、策管等乐器,这里借代奏乐的声音。 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 何随之有:是有何陋的倒装句,有什么简陋的呢? 3.提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4.提问:“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5.提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6.提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 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7.提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8.提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 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9.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四、小结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胜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法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教案人教版

答谢中书书 【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重点:教学目标1、2 难点:教学目标3 【课前准备】 1、借助注释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 2、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的生平。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让学生齐背郦道元的《山峡》 2、教师充满感情的导言 同学们,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其实,莽莽神州,茫茫九派,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3、学生交流所查到的资料,教师补充。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二、整体感知 1、反复朗读课文 2、以同座为单位交流自学情况,疏通文意,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3、班级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 (解释以下加点词,翻译粗字体句子)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 ..俱 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 ....。实是欲界 ..之仙都 能与.其奇者。 4、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三、合作探究 1、以小小组为单位欣赏作者是怎样写景的(参考《山峡》的各种描写角度) 2、古人善于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其中的适己之 意。想想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教案新人教版

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城关镇初级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 教案新人教版 1.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理解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陋室铭(刘禹锡) 一、预习 朗读课文,查字典,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2.关于“铭”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三、正课 1.朗读课文。可采取多种方法朗读,如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学生个别读、集体读等。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3.提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4.提问: “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5.提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6.提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7.提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8.提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9.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四、小结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胜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法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第二课时 爱莲说(周敦颐) 一、预习 朗读课文,查字典,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2.题解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轮读均可。读时注意节奏、重音,正确、流利、有感情。 2.学生翻译课文,补充课文注释。 3.请再次朗读课文。 4提问: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5.提问: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讨论并归纳: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但“我”爱莲又与陶渊明的爱菊又有所不同。 6.提问:“我”爱莲花什么呢?讨论并归纳: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7.提问:具体地说说作者写莲的哪些美好形象。讨论并归纳: (1)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灌清涟而不妖的质朴;(2)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 远益清”的芳香;(3)从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这些描写,是将莲人格化了,是把她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 8.提问: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哪三种人?讨论并归纳:作者把菊花比喻象征成隐士,把牡丹比喻象征成富贵的人,把莲花比喻象征成君子。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22.短文两篇

22.短文两篇 一、基础知识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1)有仙则名.。 (2)惟吾德馨.。 (3)可以调.素琴。 (4)无案牍之劳形.。 (5)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 (6)濯.清涟而不妖.。。 (7)亭亭净植.。 2、理解性默写 (1)《陋室铭》中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 (2)《陋室铭》中从反面写陋室主人高雅脱俗的生活情致的句 是,。 (3)《爱莲说》中从生长环境表现莲高洁质朴的句子 是,。 (4)《爱莲说》中从体态香气方面写莲正直、芳香的句子 是,,。 (5)《爱莲说》中写莲的清高风度的句子是,。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答: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答: (3)何陋之有? 有什么简陋的呢? 答: (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答: 二、语言运用 4.班级以“我爱文学”为主题出一期手抄报,为积累更多的文学知识,办好手抄报,小明前

往图书馆查阅资料,在图书馆他遇到了管理员王老师,他该怎样说?(3分) 答: 5.李容是班上的语文科代表,因病住院。她的同桌好友张林星期天到医院探望她。李容请张林把自己写的作文转交给语文老师赵老师,并请张林代自己向赵老师表示迟交作文的歉意,希望赵老师能批改好,让张林后天来时带给她。 第二天,张林把李容的作文交给赵老师时,对赵老师说: 根据语境,写出张林的转述语,要简明连贯得体,不超过45个字。 答: 三、课内阅读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6.解释加点的字词。 (1)名: (2)灵: (3)德馨: (4)鸿儒: 7.这篇短文的主旨句是:。 8.从上文找出3句对偶句。 (1),。 (2),。 (3),。 四、课外阅读 《陋室铭》阅读训练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6 短文两篇教案与教学反思

16 短文两篇青海一中李清 课题短文两篇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 课时 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一些文言字词。 2.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过程与方法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2.把握两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1.学习《陋室铭》,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 傲岸的节操。 2.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 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课 前 预 习 作者 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学家。和柳宗元交谊甚厚,世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世称“刘白”。白居易 称之为“诗豪”。有《刘梦得文集》传世。著名的诗作有《竹枝词》《西塞山 怀古》《秋词》《江南春》《浪淘沙》等。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他用故乡营道濂溪给自己的书堂命 名为“濂溪书堂”,世称“濂溪先生”。与李宽、韩愈、张栻、黄干、朱熹、 李士真,并称为“石鼓七贤”。著有《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等。 写作 背景 《陋室铭》选自《刘禹锡集》卷三(中华书局2009年版)。唐顺宗时,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权贵,失败后被降职为朗

州司马,以后又任连州、和州刺史。按当时的规定,他本应住衙门三间三厦 的官邸。但是,和州策知县是个势利之徒,他见刘禹锡贬官而来,便百般刁 难,半年之间,让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由原先的三间屋缩小到一间半,一家老小无法安身,刘禹锡觉得这县官欺人太甚,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一文。 《爱莲说》选自《周敦颐集》卷三(中华书局2009年版),是周敦颐于熙宁元年(1068)擢为南康(现在江西星子县)郡守时写的。他曾于府治东 侧开辟一块40余丈宽的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 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每当微风吹过,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 颔首,阵阵馨香扑鼻。作者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洁白,感宦海之 污浊,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 读准 字音 今异义谈笑有鸿.儒(古义:大今义:鸿雁) 惟吾德馨.(古义:品德高尚今义:芳香) 无案牍之劳形.(古义:形体、身体今义:形状)亭亭净植.(古义:立今义:栽种) 一词多义

最新13.短文两篇

13.短文两篇 ◇教材分析◇ 《谈读书》主要谈论了读书的益处。文章是浅近的文言,语言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便于学生积累名言警句,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体会,感受读书的乐趣,且有利于培养学 生的创造性思维,训练学生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能力。 《不求甚解》是一篇谈论学习方法的文章。它是一篇杂文,也是一篇驳论文。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了否定,正面阐述了读书贵在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观点。 两篇文章都是围绕读书的话题来谈的,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两篇短文虽短,但思路清晰、有理有据、论证严密,论证方法灵活多样,是学生学习议论文的范本。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比较阅读这两篇文章,掌握、积累文中精辟的语句,理清两文的论证思路。 2.掌握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 3.体会语言的意蕴美和形式美。 4.学习驳论文的相关知识。 【过程与方法】 1.导入激趣,激发学生读书的乐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围绕“读书”这个话题进行探究。 2.自主感知、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阅读和体验中去感受读书的快乐,有利于学生的自我理解和个性表达。 3.引导学生跳出文本,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4.比较阅读,小组进行合作探究《谈读书》和《不求甚解》的异同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体验,感受读书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品质及高尚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 1.重点:(1)理解两篇短文的观点,掌握其论证方法。(2)运用比较阅读法,分析两文论证方式的不同。(3)初步领会驳论文的写法。 2.难点:(1)理清培根《谈读书》的论证思路。(2)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现在已经进入“读图时代”,各种各样的图铺天盖地呈现在人们眼前,读图已经成 为时尚。有人认为,读图是造成全民族阅读水平低下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回归读书,尤其是中学生更要多读书,读好书。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读书?该怎样读书呢?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几百年前的先哲的高论吧。 二、预习检测 (一)了解作者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教案

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词句。 (2)理解本文的主题。 (3)了解铭文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朗读、背诵全文。 (2)领会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3.情感与价值观 (1)理解作者描述陋室和莲的情怀 (2)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重点难点】 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法学法】 1.释义法:积累文言词句。 2.品读法:理解本文的主题。了解铭文的特点 3.模拟写作:领会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提高认识并尝试写作。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陋室铭) 刘禹锡 一、解题 1.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

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二、作者简介(板书:刘禹锡) 1.刘禹锡,是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赏析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板书:学习目的:赏析写作特色) 2.给下列字注音并解词。 德馨( ) 案牍( ) 鸿儒( ) 乱耳( ) 三、翻译下列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孔子云:“何陋之有?” 四、课文分析 1.出示胶片(与本文有关的山水画),齐读课文两遍。 (1)文中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 (2)写陋室中人的句子是: (3)写陋室中事的句子是: 2.提问:这篇短文可分为几个层次? 回答: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山不在高一惟吾德馨”;第二层:“苔痕上阶绿一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南阳诸葛庐一孔子云:何陋之有?”我们一层层讲解。(出示与第一层意义相吻合的山水画胶片) 3.教师讲解 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呢? 回答:山水写起。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