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部编九年级下册语文课件诗词曲五首十五从军征.pdf

部编九年级下册语文课件诗词曲五首十五从军征.pdf

十五从军征(1)

《十五从军征》教学反思 《十五从军征》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六单元以《战争》为主题的课文《古诗二首》中的其中一首,十五从军征教学反思。描述了一位老人征战65年后回到家乡,看到家中一片凄凉的情景。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及对和平的向往,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词的意思,弄懂诗意的基础上,采用“画—读—想—议—读”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抓住诗中的细节描写,多角度地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建构起诗中生动的情境画面,感知人物形象和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重点引导学生探究两个问题:问题一:诗人是如何描述老人返乡历程的?问题二:造成老人悲惨一生的原因是什么?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最后通过一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对战争有个准确的理解,实现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比较成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学反思《十五从军征教学反思》因为只有学生充分的感知、感悟文本内容,才会有自己的发自内心的阅读体验,才能真正达到与文本的交流。我采用自读,指名读,范读,齐读,分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引领学生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在读中表露自己阅读过程中体验到的情感,进而表达自己的阅读所得。

二、展开想象,营造意境 为学生创设了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大胆地实行想象。如:让学生想象老人征战几十年的戎马生涯,体会服役时间久。让学生想象“松柏冢累累”的景象,感受整个村子的凄凉。我引导学生想象老兵走进“家”里边所看到的惨不忍睹的画面;让学生想象了老兵小时一家虽穷,但一家人相亲相爱的场面;让学生想象了老兵悲哀的动作、神情,以及对战争的控诉;体会到了古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三、合作探究形成水平 我自始至终都是以一名学生的学习伙伴姿态出现,每一个教学环节,只作恰如其分的点拨,并未一问一答的大包大揽,真正做到了让学生“学会”变为“会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创设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了学生,让学生获得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并主动去使用,形成水平,如:理解词义时,先让学生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然后尝试着自己解决,最后记下自己解决不了的师生共同解决。让学生学会借助工具书,或问同学解决古诗中不理解字词的方法,在后面的学习中自觉应用。 四板书新颖凸现主题 本首诗的主题是为了表达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围绕老人的返乡经历描述了三个画面,即:回家前,归途中,回家后。在描述返乡历程时,采用不同的描写方法,抓住了细节描写。所以在板书设计上我主要从这三个画面入手,对每个画面采用的描写方法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件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件1. 沁园春雪PPT课件3.rar 1. 沁园春雪PPT课件 2.rar 1 沁园春雪PPT课件.rar 2. 雨说PPT课件 3.rar 2. 雨说PPT课件2.rar 2 雨说PPT课件.rar 3. 星星变奏曲PPT课件3.rar 3 星星变奏曲PPT课件.rar 3 星星变奏曲PPT课件2.rar 4. 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夜 PPT 2.rar 4. 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夜 PPT 3.rar 4. 外国诗两首夜PPT课件.rar 4 外国诗两首PPT课件.rar 5. 敬业与乐业PPT课件2.rar 5. 敬业与乐业PPT课件3.rar 5 敬业与乐业PPT课件.rar 6.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 2.rar

6.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 3.rar 6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rar 7. 傅雷家书两则PPT课件2.rar 7. 傅雷家书两则PPT课件3.rar 7 傅雷家书两则PPT课件.rar 8. 致女儿的信PPT课件2.rar 8. 致女儿的信PPT课件3.rar 8 致女儿的信PPT课件.rar 9. 故乡PPT课件2.rar 9. 故乡PPT课件3.rar 9 故乡PPT课件.rar 10. 孤独之旅PPT课件2.rar 10. 孤独之旅PPT课件3.rar 10 孤独之旅PPT课件.rar 11. 我的叔叔于勒PPT课件2.rar 11. 我的叔叔于勒PPT课件3.rar 11 我的叔叔于勒PPT课件.rar 12. 心声PPT课件2.rar 12. 心声PPT课件3.rar 12 心声PPT课件.rar 13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rar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 诗词曲五首十五从军征当堂达标题

十五从军征当堂达标题 一、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冢.()窦.()雉.()舂.()羹.()饴.() 2.《十五从军征》节选自,由代所编。被称为“乐府双璧”(又名长篇叙事诗双璧)的两篇是为与。 3.默写。 ,。,。 二、阅读《十五从军征》,完成问题。 4.对《十五从军征》理解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十五从军征》描写了一个服役六十五年的老兵回乡后无家可归、满目惨况的悲惨遭遇。 B.作者选取了象征死亡的松柏、坟墓来暗示老人的凄凉;通过对兔、雉栖身于家屋,谷、葵丛生于庭院的景物描写,来说明老兵家园的残破。 C.这是一首抒情诗,诗歌依照人物回家的情景,由远及近,逐层描写。 D.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家破人亡的老兵形象,控诉了封建兵役制度给人们带来的苦难。 5.作者返乡的经历如何?情感有何变化?请结合诗歌内容略作分析。 6.这首诗是如何通过景物和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悲剧命运的? 7.全诗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 参考答案: 1.zhǒnɡ dòu zhì chōnɡɡēnɡ yí 2.《乐府诗集》宋郭茂倩《木兰诗》《孔雀东南飞》 3.(1)兔从狗窦入(2)采葵持作羹(3)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4)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4.C 5.返乡经历: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 情感变化:急想回家,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希望落空→彻底失望→悲哀流泪,心茫然。 6.选取了象征死亡的松柏、坟墓来暗示老兵亲友凋零;通过对兔雉栖身于家屋、谷葵丛生于庭院的景物描写,来说明老兵家园的残破。而采葵作羹、“不知饴阿谁”的动作,则表现出老兵的孤苦伶仃;尤其是“出门东向望”这一动作,更写出了老兵悲哀至甚,以至精神恍惚、表情呆滞的情态。(意近即可) 7.封建社会的兵役制度的不合理,劳动人民身受其害,以及战争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意思对即可)

《十五从军征》教学反思

《十五从军征》教学反思 我执教的《十五从军征》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7单元《战争》中课文《古诗二首》中的其中一首。描述了一位老人征战多年回到家乡,看到家中一片凄凉的情景。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及对和平的向往。 参考教师教学用书,本首诗我预设用一课时完成如下教学目标: 1、看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边读边想象诗所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本节课教学,我发现自己以下几个方面做的比较成功。 1、按照“激趣阅读---感知理解---积累运用”这样的流程进行教学,我感到得心应手,同时学生也易于接受。 2、学生能够切实地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寻找原因,是教师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创设了条件,给予了充足的机会,教给了方法。主要表现在: ①初读诗歌后让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自己解决字音问题。 ②理解词义时,先让学生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然后尝试着自己解决,最后记下自己解决不了的师生共同解决。这一环节中 ③为学生创设了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大胆地进行想象。如:让学生想象老人征战几十年的戎马生涯,体会服役时间久。让学生想象“松柏冢累累”的景象,感受整个村子的凄凉。让学生想象老人一边做饭,一边会想些什么,体会老人此时绝望的心情。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等等。这样的机会就为学生插上了思维的翅膀。 3、学生在课堂上真正理解了诗的意思,能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4、在想象的基础上对学生又进行了拓展训练,想象六十五年前老人家中的情景,对比想象加深对市局的理解。 5、能顺学而导在高潮处揭示课文主题。 6、最后让学生发表对战争的看法,提升主题。 能达到此预设效果的原因是:首先朗读是我教学本首诗贯穿始终的方法,使学生很自然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其次我的朗读训练设计有梯度:初读,正确、流利;再读,理解词义;又读,明白诗意;反复读,体会情感。最后是运用了多种指导朗读的方法:①教师范读。②重读重点字词。③边读边想象画面。④根据内容变化语气、语速、语调。⑤最主要的是教师充满激qing的渲染很快把学生带入课文所描述的氛围中。 教学中所显出的最大的不足就是我与学生没有完全融在一起,交流不是很默契。根据学生的特点我不断地在修改自己的教案、课件,但仍然对学生已有知识水平,思维习惯掌握的不透,使有些课堂预设效果不佳。这时,我切身地理解了我们在教学中为什么要备学生,所有的借鉴都要与自己的学生实际结合起来,适合自己学生的才是最好的。在学生交流联想时,预设用第一人称讲述,在课堂上由于时间关系删掉这一环节,有点可惜。当堂应达到背诵全诗的任务没有落实,课堂环节不太紧凑是我最大的弱点,以后还需不断研究。 我执教的《十五从军征》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7单元《战争》中课文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能运用联想和想象,深入诗歌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3、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加强对和平生活的热爱。 4、体会边塞诗的风格,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目的1、2 教学难点:目的3、4及背诵、默写 教学方法:诵读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我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文学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其中有吟诵边塞风光的(如王维的《使至塞上》),有叙述边关战事的(如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有借以倾诉思乡之情的(如范仲淹的《渔家傲》,更有畅谈从军壮志抒发爱国之情的(如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那么我们今天来看一看这两首诗歌又是从哪方面来反映战争的? 一、交流资料 乐府诗:乐府,原是古代掌握音乐的官署,汉武帝时规模较大。后来将其演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 二、诵读诗歌,感知诗歌大意 1、诵读:可教师范读、学生诵读、自由散读、全班齐读 2、诗歌大意:

《十五从军征》这首乐府诗描述的是一位少年从征65年后返回故里的情景。一位衣衫褴褛、鬓发全白、手拄拐杖的老人茫然地站在曾经是那么熟悉,而今却家破人亡的,绝望地望着东方……这首诗通过主人公的遭遇揭示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 三、讨论探究: 1、请同学有感情地读出自己所喜欢的诗句,及喜欢的理由。 2、诗歌是怎样揭示出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的?(板书) 3、你是怎样看待战争的? 四、学生小结 五、推荐阅读 xx——xx(一、二) xx——xx词 六、作业背诵默写 板书: 兵役的残酷 无限的凄凉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 不尽的悲哀 教后记: 第二课时 导入: 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始终有战争在相随,无论是哪一个朝代都有战争的刀痕,印在文学的诗词中,反映战争的作品便不可封盖地长成为一颗艺苑奇葩。

十五从军征(小学语文六年级)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 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语文教案 / 小学语文 /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十五从军征(小学语文六年级)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小学六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一、教学设计学科名称十五从军征(小学语文六年级) 二、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1.班级情况 我所在班级共有31名学生,其中男生18人,女生13人。整体上学生学习风气较好,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对基础知识掌握较好。但学生学习方法比较呆板,个别学生学习不求上进,大多数学生对课外知识了解不多,仅仅局限于教材内容。 2.学情分析 现在的孩子们生活在和平年代,离战争比较遥远,炮火纷飞的镜头只在电视、电影中见过。学习本篇课文,教师要借助多媒体课件,给学生比较广阔的视野,比较翔实的资料,比较感性的材料,让学生走近战争,更多地了解战争中孩子的生活,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体会古代兵役制的残酷性。 三、教学内容分析

《十五从军征》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古诗二首》其中之一。这首诗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65年返回故里时家破人亡的情景,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也同时说明了作者讨厌战争,渴望和平,关心劳动人民。 四、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五、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六、教学课时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交流资料

诗词曲五首《十五从军征》教学实录

诗词曲五首《十五从军征》教学实录 一、引入 1、师:今天我们将进入“战争”这个单元,说到战争你会想到谁? 师:说到战争,我们眼前总会出现一个个的英雄人物,或英勇善战,或神机妙算。我想,学完今天的课文会让你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战争,齐读课题 生:十五从军征 二、初读 1、交流部分重点字词读音、解释: 师:昨天孩子们已经按要求预习了课文,老师要考考大家了,有信心吗?出示“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2、师:下面老师想听听大家读课文了,请翻开书。(生读) 3、了解乐府诗及叙事诗 师:这首诗选自汉乐府,能说说你对乐府诗的了解吗? 师:乐府诗有很多来自民间,没有确定的作者,咱们这首十五从军征就是这样。还记得咱们以前学过的一首乐府诗吗?出示《江南》生读。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江南美景,恬静、

悠闲;可今天这首十五从军征呢?一样吗?对,不一样,它不是写景的,那是写......(生答)不同于我们以前学过的很多诗,它是一首叙事诗。(板书) 4、理解诗意,理清线索: 师:那它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谁来为我们讲讲?(生讲全班读诗)师相机板书,理清线索:年老回家(准备)——回家路上(听到)——走进家门(看到、做)——走出家门(看、泪) 5、感知人物形象 师:孩子们读得很流畅,看来都赞同他的讲述。请孩子们结合诗意再读课文,告诉我,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老兵?你能用一个词形容这首诗,这个人物带给你最大的感受 三、精读,体会“悲” 1、师:大家的感受不约而同,都是凄惨悲凉,(板书悲惨)。那现在就跟随你的这种感受,跟随着这位老兵,和他一起踏上回乡之旅(出示自读提示:再次默读课文,细细品味文字想象画面,找出带给你悲惨凄凉感受的词句,做好批注。) 生:默读,批注。 2、汇报分享 第一句

古诗二首(第七单元)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之一 教学目的: 1、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能运用联想和想象,深入诗歌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3、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加强对和平生活的热爱。 4、体会边塞诗的风格,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目的1、2 教学难点:目的3、4及背诵、默写 教学方法:诵读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我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文学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其中有吟诵边塞风光的(如王维的《使至塞上》),有叙述边关战事的(如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有借以倾诉思乡之情的(如范仲淹的《渔家傲》,更有畅谈从军壮志抒发爱国之情的(如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那么我们今天来看一看这两首诗歌又是从哪方面来反映战争的? 一、交流资料 乐府诗:乐府,原是古代掌握音乐的官署,汉武帝时规模较大。后来将其演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 二、诵读诗歌,感知诗歌大意 1、诵读:可教师范读、学生诵读、自由散读、全班齐读 2、诗歌大意: 《十五从军征》这首乐府诗描述的是一位少年从征65年后返回故里的情景。一位衣衫褴褛、鬓发全白、手拄拐杖的老人茫然地站在曾经是那么熟悉,而今却家破人亡的,绝望地望着东方……这首诗通过主人公的遭遇揭示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 三、讨论探究: 1、请同学有感情地读出自己所喜欢的诗句,及喜欢的理由。 2、诗歌是怎样揭示出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的?(板书) 3、你是怎样看待战争的? 四、学生小结 五、推荐阅读 王昌龄——从军行(一、二) 王翰——凉州词 六、作业背诵默写 板书: 兵役的残酷 无限的凄凉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 不尽的悲哀 教后记:

十五从军征说课稿

《十五从军征》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十五从军征》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7单元《战争》中课文《古诗二首》中的其中一首。描述了一位老人征战多年回到家乡,看到家中一片凄凉的情景。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及对和平的向往。 2、说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根据新课标对六年级语文教学的要求和高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的现状,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会诗歌丰富的情感。 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3、说重点难点: 古诗教学的主旨是让学生在诗情画意中品味语言的韵律美,在吟诵想象中感悟诗歌的意境美。教诗的最好方法便是诵读、想象、因此,我把“指导学生有层次地读诗、通过想象,体会诗歌丰富的情感。”作为教学重点难点。 二、说教法: (1)想象法:美好的意境,总给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古诗教学也是这样,古诗教学最忌一句一句地翻译诗意,因此,理解诗意的最好方法便是激发学生的想象。本节课,我一共安排了五次想象,帮助学生更本质、更内源、更切身地感知诗歌的意境。 (2)以诗解诗法:为了使课堂更充实,提高40分钟课堂效率,我借其它表现战争苦难的名句丰富了学生的语感,知识与情感,并为理解本诗做了很好的引申。这种借鉴对比也是一种理解诗意的捷径。 5、教具使用: 一堂精彩、成功的语文课也离不开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作用,我选择了精美的古诗配画,再配以如泣如诉的音乐,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联想。在有着诗情、画意、音韵的课堂中,学生的心智受到了启迪,情感受到了熏陶。 三、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想象解题,营造意境。 新课标明确指出,古诗教学要求学生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十五从军征”这个题目本身就含有丰富的意象,课一开始,我便在学生理解“征”的意思之后,引导学生用一个词,一句话,一句古诗描述自己想象的画面,从而感知战争的残酷。第二环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古诗讲究韵律,读起来琅琅上口,作为小学教材中的必读课文,更以其优美的节律与独特的意境著称,是小学生阅读、赏析的典范。因此,我教这首诗的第一步骤,便是引领学生读准字音,做到字正腔圆,教给学生简单的平仄规律,在老师的范读、老师做手势学生读、学生读、这样有层次的读中,指导学生把古诗的节奏读出来,先声夺人。 第三环节:读中想象,读出情感。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古诗教学已由一字一句地教诗意转变为通过看注释,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读,大体把握诗意。古诗教学最忌一句一句地讲解诗意,可不讲诗意,怎样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与情感?在解与不解之间,我找到了一个更好的途径——想象。 在本节课,我一共安排了不同类型的五次想象:读诗后谈脑海中的印象是一种再造想象;紧扣“冢累累”“家凄凉”谈想到的情景是一种联想想象。引导学生站在老人的角度揣度他的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十五从军征》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7单元《战争》中课文《古诗二首》中的其中一首。描述了一位老人征战多年回到家乡,看到家中一片凄凉的情景。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及对和平的向往。设计理念:教学中使学生在积极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掌握学习古诗文的方法,体会诗中的情感,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地去诵读,注重学生的自主感悟,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总之在教学中,始终要注重把握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使学生在掌握语文基本技能中受到感情的熏陶。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教学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大意。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和平的热爱。教具准备:ppt课件教 一、激趣导入师:从古到今,在人类历史上可以说战争不计其数,有人曾做过这样的统计,在人类五千年文明史里,和平年只有392年,打个比方,如果把五千年当作一天的话,天中有23个小时在打仗。我国古代战争的频繁,给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一位十五岁从军到了头发苍白才拖着伤残的身躯回到故乡,这又是一个怎样的悲剧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首与战争有关的古诗《十五从军征》。(师板题《十五从军征》,学生齐读诗题。)二、初读诗歌,了解诗意会读(初读古诗,了解古诗大意)1.师:在读诗的题目中,从哪儿可以看出是与战争有关的?出的,意思是被征到军队里打仗。师:当你在预习时第一次读到诗的题目时,有没有问题想问?1:我想知道是谁在15岁的时候去打什么仗?2:他为什么要去打仗?2、师:这是一个80岁的老兵的回家经历师范读(配乐)师:你仿佛感受到了什么?(是呀,悲呀,惨呀)你们也来读一读体会一下他的心情。 同学们可以借用工具书给它注上拼音。咱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容易读错的字:(出示课件,生跟读:冢,窦,雉,舂,羹,贻.)3、师:在预习中,除了字音,还有哪些词不太理解呢?请大家先在小组里互相交流解决。(生在小组里交流) 以提出来。1:我想知道舂是什么意思?2:就是把谷类放进器皿里捣碎。 师:你是怎么知道这个词的意思?2:我用的是查工具书的办法。 管课文后面没有注释,但我们也能想办法了解到词语的意思。3:我还想知道什么叫做旅葵、旅谷?4:在这里,旅是野生的意思,旅葵就是野生的葵菜,旅谷就是野生的谷子的意思。5:贻是什么意思呢?6:贻就是给的意思,文中指老人煮好了了饭菜去不知道给谁吃。4、师:了解了词语的意思,请大家结合刚才的交流,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生自己试着说一说) 意思?1:一个人在15岁时应征去打仗,80岁才回到家乡。路上遇到乡里人,便问:我家还剩下哪些亲人?那个乡里人说道:远远望过去,松树和柏树相连的地方,就是你的家。老人回到家里,看见野兔在狗洞里爬进爬出,野鸡在房梁上飞去飞来;庭院中间长满了野生的谷子,井台边围绕着一簇簇野生的葵菜。老人捋了几把野生的谷子舂成米做饭,采几把野菜煮汤算是菜,一会儿饭菜就做好了,却不知道还能给谁吃。老人走出家门望着东方,泪水洒落在征衣上。过渡语:熟读古诗,初步读懂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把古诗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1、师:这是一位15岁参军,80岁才得以回乡的老兵。这首诗开篇第一句就给我们介绍了老兵一生的经历。(生接读: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他服了多少年的兵役?(生:65年)。这是人生绝大部分的岁月。在汉朝,男子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五十六岁止。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这位老兵十五岁参军,80岁才离开战场踏上回乡的路程,体会一下:此时的他心情怎么样?1:我觉得他一

2016年六年级语文上册6.1古诗二首十五从军征 出塞练习题及答案

古诗二首 基础训练 一、看拼音,写词语。 1.我家门前的树林里种植了许多bǎi shù()。 2.kuíhuǎ()籽是一种可以榨 油的原料。 3.妈妈做的ròu gēng()特别好喝。 4.我们没有理由yíwù()这千 载难逢的好机会。 二、判断正误。 1.汉乐府是继《诗经》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汇集。() 2.《十五从军征》和《出塞》都是描写边塞美景的。() 3.《十五从军征》用景物描写,侧面烘托了老兵命运的悲凉、凄惨。() 4.《出塞》一诗中写的是秦朝的明月和汉朝的边关。() 三、选择填空。 1.八十始.得归() A.最初,开头 B.才 2.采葵持.作羹() A.主管,料理 B.控制,挟持 C.用来,拿着 3.“飞将”指的是()。 A.李广 B.岳飞 C.文天祥 四、写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1.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2.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3.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五、填空。 1.《十五从军征》描写了 ,揭露了。 2.《出塞》中融抒情和议论为一体的句子是:, 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阅读提升 六、阅读理解。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1.作者在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 意境? 2.诗歌中以动衬静、声色相间的句子是: , 对其中的动静和声色略作分析。 3.你是如何理解“竹喧归浣女,莲动 下渔舟”两句的艺术特色的? 4.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两句 表达了诗人隐居的闲适和对山水 田园的喜爱之情。 B.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之所 以有名,只是因为用了照流两个动 词。 C.这首诗以空山为背景,写出了清幽 静美的意境。是一幅色彩冲淡的山 水画,具有鲜明的画面感。 D.竹喧归浣女写浣纱女子归来路过 竹林传出欢声笑语。 5.尾联中王孙指谁?表达了诗人怎样 的思想感情?

十五从军征教学反思_教学反思.doc

十五从军征教学反思_教学反思 篇一:十五从军征教学反思 我执教《十五从军征》描述了一位老人征战多年回到家乡,看到家中一片凄凉情景。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苦难。表达了诗人对战争控诉及对和平向往。 通过本节课教学,我发现自己以下几个方面做比较成功。 学生能够切实地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寻找原因,是教师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创设了条件,给予了充足机会,教给了方法。主要表现在: 1初读诗歌后让学生用学过方法自己解决字音问题。 2理解词义时,先让学生画出自己不理解字词,然后尝试着自己解决,最后记下自己解决不了师生共同解决。 3为学生创设了想象空间,让学生大胆地进行想象。如:让学生想象老人征战几十年戎马生涯,体会服役时间久。让学生想象“松柏冢累累”景象,感受整个村子凄凉。让学生想象老人一边做饭,一边会想些什么,体会老人此时绝望心情。 4、学生在课堂上真正理解了诗意思,能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5、在想象基础上对学生又进行了拓展训练,进行片段写作。 教学中所显出最大不足就是我与学生没有完全融在一起,交流不是很默契。仍然对学生已有知识水平,思维习惯掌握不透,使有些课堂预设效果不佳。这时,我切身地理解了我们在教学中为什么要备学生,所有借鉴都要与自己学生实际结合起来,适合自己学生才是最好。当堂应达到背诵全诗任务没有落实,课堂环节不太紧凑是我最大弱点,以后还需不断研究。 篇二:十五从军征教学反思 《十五从军征》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7单元《战争》中课文《古诗二首》中其中一首。描述了一位老人征战多年回到家乡,看到家中一片凄凉情景。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苦难。 初读诗歌后让学生用学过方法自己解决字音问题。理解词义时,先让学生画出自己不理解字词,然后尝试着自己解决,最后记下自己解决不了师生共同解决。这一环节中学生理解了“冢”就是“坟墓”意思;“窦”是“洞”意思;“贻”是“赠送”意思。 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了全诗意思,但对古代战争残酷体会得不够深刻,怎样解决这

23 诗词曲五首-十五从军征【教案】

23《诗词曲五首》 教学目标: 1.朗读并背诵诗词,理解诗词的内容。 2.通过反复吟诵,把握诗词中的意象,进而体悟诗词的意境。 3.联系作者身世处境,结合诗词中的描写抒情,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背诵默写诗词。 2.通过反复吟诵,联想和想象,把握诗词中的意象,进而体悟诗词的意境。 教学难点: 联系作者身世处境,结合诗词中的描写抒情,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学案、课前搜集资料、电脑、投影仪。 教学课时:五课时 第一课时 十五从军征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同学们,在讲新课前,请回顾一下,我们曾经学过哪些有关战争的课文? 2.这仅仅是我们在课本上学的有关战争的课文。其实,描写战争的文章远不止这些。因为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十五从军征》,也是与战争有关。 二、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乐府”,本是掌管音乐的机关名称,最早设立于汉武帝时,南北朝也有乐府机关,其具体任务是制作乐谱,收集歌词和训练音乐人才。后来,

人们将乐府机关采集的诗篇称为乐府,或称乐府诗、乐府歌词,于是乐府便由官府名称变成了诗体名称。乐府诗集是继《诗经·风》之后,一部总括中国古代乐府歌辞的著名诗歌总集,由宋代郭茂倩所编。现存100卷,是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主要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共5000多首。“乐府双璧”(又名长篇叙事诗双璧)为《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 2.创作背景 此诗晋时已谱入乐府,当可视之为汉魏战乱之际的作品。在汉朝,男子23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56岁止。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这位老兵身处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是一个野心勃勃、好大喜功的人,年年对匈奴发起战争,造成了该老兵的悲惨遭遇。于是,文中的主人公就“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三、朗读诗歌,感知诗意 1.老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注意字音、节奏,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2.明确生字的音和形。 冢(zhǒnɡ)窦(dòu)雉(zhì)舂(chōnɡ)羹(ɡēnɡ)饴(yí) 3.自由放声朗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节奏。 4.学生朗读。个别展示,注意正音;齐读。 朗读节奏划分: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5.借助课后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诗意。有疑问的地方作下标记,小组讨论交流。 (1)冢,坟墓。 (2)“饴”同“贻”,送给。 6.请一位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补充明确: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二首:敕勒歌》教案

18古诗二首 《敕勒歌》教学设计 一、歌曲导入: 播放腾格尔《天堂》,课件展示草原图片。 师:一曲《天堂》唱尽了游牧民族对家乡的热爱,令人心潮澎湃,一首《敕勒歌》写尽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让人为之陶醉。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敕勒歌》。(课件中出示标题) 二、作家作品常识: 《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方敕勒族的民歌。敕勒族又名丁零、高车、回鹘,是今天维吾尔族的主要族源。 《乐府诗集》将《敕勒歌》收入《杂歌谣辞》。《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总集,主要集录了两汉到唐五代的乐府诗,兼集先秦歌谣,共一百卷。***名篇佳作众多,如《木兰辞》、《陌上桑》、《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等。 三、朗读指导: 1、播放示范朗读动画(听一遍) 2、指导朗读:朗读时应注意什么?(课件出示问题,生答,然后归纳,利用课件出示答案)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 师生共同朗读一遍。 3、自由朗读:可以大声朗读,也可低声吟唱,注意朗读要求模仿示范朗读把诗歌读通、读懂。(两分钟) 4、跟读:放示范朗读学生小声跟读两遍,体会诗歌的韵律。

5、汇报朗读:找3人单独朗读,及时指导评价。 四、重点分析: 1、请快速把诗朗读一遍,然后讨论一下你在诗中都看到了什么?在哪里看到的?从诗中看到了什么?(草地、天空、蒙古包、牛羊等) 师:我们看见了天空,是什么样子的呢?(生:苍苍及时板书) 师:还能看到草地,又是什么样子的啊?(生:茫茫及时板书) 师:这苍苍的天空、茫茫的草地,看上去显得怎么样? 生:很大、望不到边等顺势总结板书:辽阔无边 还能看到什么?牛羊风吹过来草低下头看见了许多牛羊 草怎么样?茂盛牛羊怎么样?肥壮板书:茂盛肥壮 回头再看一看,天空、草地是什么状态的景物描写?静态描写 草低、见牛羊呢?动态描写动静结合的写法 诗中有静有动,形成了一种动静结合的美,使诗显得有生气,今后同学们在写作的过程中也要多运用这种写作方法,这样我们的作文会写得更好。 板书设计: 敕勒歌 苍苍茫茫静 (辽阔无边) 草低见牛羊动 (茂盛肥壮) 2、“敕勒川,阴山下”一句有何作用? 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

十五从军征(小学语文六年级)_教案教学设计

十五从军征(小学语文六年级) 本文是关于十五从军征(小学语文六年级),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一、教学设计学科名称十五从军征(小学语文六年级) 二、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1.班级情况 我所在班级共有31名学生,其中男生18人,女生13人。整体上学生学习风气较好,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对基础知识掌握较好。但学生学习方法比较呆板,个别学生学习不求上进,大多数学生对课外知识了解不多,仅仅局限于教材内容。 2.学情分析 现在的孩子们生活在和平年代,离战争比较遥远,炮火纷飞的镜头只在电视、电影中见过。学习本篇课文,教师要借助多媒体课件,给学生比较广阔的视野,比较翔实的资料,比较感性的材料,让学生走近战争,更多地了解战争中孩子的生活,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体会古代兵役制的残酷性。 三、教学内容分析 《十五从军征》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古诗二首》其中之一。这首诗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65年返回故里时家破人亡的情景,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也同时说明了作者讨厌战争,渴望和平,关心劳动人民。 四、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五、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六、教学课时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交流资料 1、同学们,在讲新课前,请回顾一下,我们曾经学过哪些有关战争的诗词?(李贺的《雁门太守行》,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些诗词有的描写了边塞风光,有的叙述了战争故事,有的倾诉了思乡之情,有的抒发了将士的爱国情怀。 2、这仅仅是我们在课本上学的有关战争的课文。其实,描写战争的文章远不止这些。因为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是与战争有关,题目是:(齐读诗名)《十五从军征》。 3.交流资料,了解乐府 乐府诗:乐府原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汉武帝时规模较大。后来将其演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 (二)、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1.我请一个同学来读读这首诗,看看大家预习的情况怎么样。(指名读诗歌) 2、这首诗歌有很多生字比较难,咱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容易读错的字:(出示课件,生跟读:冢,窦,雉,舂,羹,贻.) 3、通过预习,诗中的词语你都理解了哪些,我们来共同讨论一下? 4、了解了词语的意思,请大家结合刚才的交流,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生自己说一说) 5、谁能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三)、再读诗歌,感知诗歌大意 默读诗歌,边读边想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十五从军征》这首乐府诗描述的是一位少年从军65年后返回故里的情景,诗中通过主人公的遭遇揭示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四)、深入诵读,展开联想:

《十五从军征》阅读答案

《十五从军征》阅读答案 篇一:十五从军征阅读答案 十五从军征阅读答案 版本一 1.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描写一个幼年从军的老兵晚年归乡时无亲可依,家园荒芜的悲剧。 2.老兵现在的家的环境的语句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3.这首乐府诗通过明白如话的语言,讲述了一个老兵的悲惨遭遇,以此揭露了“不义的战争给百姓家庭带来骨肉分离的罪恶”这一作品主题,表达了诗人同情百姓遭遇,反对不义之战的情感。 版本二 1、高度概括士兵军旅生涯的两句诗: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2、用自己的话写出老兵回家时看到的荒凉景象: 走到家门前却看见兔子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3、诗中所运用的最突出的修辞手法是:(互文),这样写的好处是:(加强语气,使语言连贯)。 4、全是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 这首乐府诗通过明白如话的语言,讲述了一个老兵的悲惨遭遇,

以此揭露了“不义的战争给百姓家庭带来骨肉分离的罪恶”这一作品主题,表达了诗人同情百姓遭遇,反对不义之战的情感。 注释 始:才。 归:回家。 道逢:在路上遇到 阿(ē):在文章中是一个语音词 君:你,表示尊敬的称呼。 遥看:远远的看 柏(bǎi):松树。 冢(zhǒng):坟墓。 累累:与“垒垒”通,形容丘坟一个连一个的样子。 狗窦(gǒud?u):给狗出入的墙洞,窦,孔穴。 雉(zhì):野鸡 中庭:屋前的院子 生:长 旅谷:植物未经播种叫“旅生”。旅生的谷叫“旅谷”。 旅葵(kuí):即野葵。 舂(chōng):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皮壳或捣碎。 持:用。 作:当作 羹(gēng):菜。糊状的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六单元 阅读 23 诗词曲五首 十五从军征》研讨课教案_1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战争诗”群文阅读 教学内容:《十五从军征》《春望》《梁甫行》《蒿里行》 学习目标: 1、通过抒情句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2、多诵读,从意象角度鉴赏诗歌。 3、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明确主题 战争诗是极具典范的诗歌类型之一。和学生一起回顾和战争有关的诗,比如“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比如“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又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等。这些古诗大多表达不胜不还的征愿,但“一将功成万骨枯”,将军的战功是千千万万百姓的生命换来的。“相对于战争来说,我们更希望所有的战争本就没有爆发。”富兰克林这句名言也表达了对战争的厌弃。古诗中关于战争对百姓带来的苦难也多有记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样一组战争诗:《十五从军征》《春望》《梁甫行》《蒿里行》。 二、学习《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乐府诗,汉朝时,北部边界时时受到匈奴的威胁,战乱频繁。统治阶级大量征兵,兵役沉重,有的人的一生几乎都葬送在服兵役的痛苦生活中。《十五从军征》就写了一个从军老兵回家后的悲苦经历。 1、读诗文。 提问朗读。朗读要求:注意节奏,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明诗意。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内容。 点拨: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半路上碰到一个故乡的村民,问:“我家里面还有什么人?”“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梁上飞来飞去。院子

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菜环绕着井台。捋些野谷舂米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应该送给谁一起分享。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衣服上。 3、悟诗情。 找出诗中抒情句,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明确:“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突出老兵“出门东向看”与“泪落沾我衣”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4、找意象。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点? 明确:意象:松柏、丛冢、跳兔、飞雉、庭院、旅谷、水井、旅葵。 特点:荒凉寂静,无人的踪迹 5、析主题。 明确:这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不合理的乐府民歌,诗中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六十多年后返回故里时,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表现出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三、群文阅读 回顾《十五从军征》的学习方法:读诗文——悟诗情——找意象——析主题自主学习《春望》《梁甫行》《蒿里行》。 1、读诗文。 多媒体同步出示: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战争26古诗二首(十五从军征出塞)教案北师大版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战争26古诗二首(十五从军征出塞) 教案北师大版 教学目的: 1.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能运用联想和想象,深入诗歌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3.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加强对和平生活的热爱。 4.体会边塞诗的风格,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目的1、2 教学难点:目的3、4及背诵、默写两首古诗。 教学方法:诵读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我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文学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其中有吟诵边塞风光的(如王维的《使至塞上》),有叙述边关战事的(如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有借以倾诉思乡之情的(如范仲淹的《渔家傲》,更有畅谈从军壮志抒发爱国之情的(如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那么我们今天来看一看这两首诗歌又是从哪方面来反映战争的? 一、交流资料: 乐府诗:乐府,原是古代掌握音乐的官署,汉武帝时规模较大。后来将其演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 二、诵读诗歌,感知诗歌大意: 1.诵读:可教师范读、学生诵读、自由散读、全班齐读 2.诗歌大意: 《十五从军征》这首乐府诗描述的是一位少年从征65年后返回故里的情景。一位衣衫褴褛、鬓发全白、手拄拐杖的老人茫然地站在曾经是那么熟悉,而今却家破人亡的,绝望地望着东方……这首诗通过主人公的遭遇揭示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 三、讨论探究: 1.请同学有感情地读出自己所喜欢的诗句,及喜欢的理由。 2.诗歌是怎样揭示出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的?(板书) 3.你是怎样看待战争的? 四、学生小结: 五、推荐阅读: 王昌龄——从军行(一、二) 王翰——凉州词 六、作业:背诵默写。 板书: 兵役的残酷 十五从军行无限的凄凉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 不尽的悲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