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直译意译与归化异化

直译意译与归化异化

直译意译与归化异化
直译意译与归化异化

直译:在基本保持原文的语言形式(词语,句子结构,修辞手法等)的同时,完整而准确地把意思表达出来,且译文流利晓畅。直译是不同于硬译,死译的重要方法。

Whoever comes will be welcome.谁来都欢迎。

I wish you to be happy.我希望你快乐。

cold war 冷战 acid rain 酸雨

sofa 沙发 pudding 布丁(这两个类似于音译,有利于传播英语文化)

丢脸Lose one’s face(注意这是汉译英)

优缺点:直译如实传达原文的意义和原文的风格,有助于我们了解外来文化,同时也有利于我们传播民族文化。但如果不顾语言条件和两种语言的差异而一味追求直译,必然会造成误译,或者翻译出来的文章晦涩难懂,不被大众接受。

意译:为了完整而准确地把意思表达出来,而抛弃原文的形式,按译入语的习惯重新遣词造句。更注重于意思的翻译,而不是拘泥于表面文字。意译是不同于胡译,乱译的重要翻译方法之一。

(以下的例子都要按照直译的方法来翻译一遍,再按照意译讲解一遍)

如:She was born with a silver spoon in her mouth.她含着金钥匙出生/她生长在富贵之家。(直译就是“她含着银汤匙出生”)

It’s a Smoking Free Area.这是无烟区。(直译:这里是吸烟自由区。意思是可以吸烟)

Darkness released him from his last restraint.在黑暗中他就无所顾忌了。(restraint本义是束缚)

优缺点:文意连贯,译文符合译语的表达习惯,容易被广大读者接受。但不能很好地保持原作的风格,不利于引进一些新鲜的表达(可以举前面sofa沙发,pu dding布丁的例子。)

归化:指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用译语的方式,包括在语言和文化规范上,来表现外来的作品。

Gone with the wind.飘。(归化的典例,《飘》英文名为Gone with the wind,直译为“随风而逝”.原意是说主人公的故乡已经“随风飘去”了。改为“乱世佳人”,那是为吸引眼球,让电影专用的。由傅东华翻译为“飘”,按照汉语文化的理解,“飘”的本义为“回风”,就是“暴风”,原名Wind本属广义,这里分

明是指暴风而说的;“飘”又有“飘扬”、“飘逝”之义,又把Gone的意味也包含在内了。所以我觉得有这一个字已经足够表达原名的蕴义和意境)

Every dog has its day.人人皆有得意日。(汉语和英语中“狗”这个意象的不同)

典故:20世纪50年代,周总理陪外宾看《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演出,翻译向外宾介绍剧情,说了半天客人仍然是似懂非懂。周总理见状,哈哈一笑,告诉外宾这出戏就是“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简单的一句话,大家就心领神会了。优缺点:译文生动形象,符合译语的习惯,容易被广大读者接受,方便读者理解。但不大能体现原语的文化特色,特别是用这种策略翻译文化著作时尤为明显。

异化:是指故意打破译语的惯例而保持原作的陌生感,保留原语的语言与文化差异。

经典例子:

才子佳人 beauty-and-talented 杨宪益翻译《红楼梦》时,对于“才子佳人”,他是这样翻译的,这在语言形式和文化特色方面都很好地保留了原作的味道。优缺点:有利于了解他国的文化特色和语言特点,有利于跨文化交际。但有时译作难于让读者读懂。

(以下部分讲解的时候要举例说明,自行举例)

联系:单纯从语言形式本身而言,两者很类似。直译和异化都强调遵循原文本来的表达形式,尊重原语的语法规范,尽量保持原文的味道(比如炒面chow mei n然后分析)。而意译和归化都要求译文都尽可能地通顺易懂,符合译语的语法规范,而不拘泥于原文的语言表达形式(比如爱屋及乌 love me,love my do g.然后分析)。

可以说,归化异化是直译意译在概念上的继承和延伸。

区别:

直译和意译:小方向,语言层面上的技术处理问题,称之为翻译的方法,是从语言层面即指称意义和言内意义来说的(奈达翻译理论)

异化和归化:大方向,称之为翻译的策略,都有一个化字,是从文化层面上来说的,强调跨文化交际的问题。

感悟(总结):

一篇文章或一部作品的翻译不可能只是直译(异化)或者意译(归化)的结果,而应是两者相结合的结果,所以两者是并行不悖的。

一篇文章或者一部作品的翻译可能只有一个主要的翻译策略(举例红楼梦的两种翻译),但每种策略中都可能用到直译和意译两种翻译方法,每一种方法都是为翻译策略这个大方向服务的。主要翻译策略的选择取决于这次翻译的目的,最大限度了解异域文化或者跨文化对比研究——异化为主;通过阅读来了解信息或欣赏故事情节——归化为主。(《红楼梦》杨宪益和霍克斯两种译本Even a clever housewife cannot cook a meal without rice./Even a clever housewife cannot make bread without flour.

译文中杨宪益先生采用了“异化”的手段来处理语言中的文化因素,即在译文中尽可能地保留源语文化。而霍克斯为了避免中英两种不同文化的冲突则采用了“归化”的翻译原则和方法。)

不管是用什么策略或者方法翻译,都不可能把原作的全部信息毫无误差的体现在译作中,这中间的差别姑且把它叫做翻译的损失,那么译者要做的,就是明晰翻译的目的,用最适合的翻译方法或策略,把这种损失降到最低,同时尽量避免产生cultural shock。

李白写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看月亮,必须得抬头看,不然你看见的月只是水中月,而思故乡,必须得低头,看着脚下的土地,土地连结深情,传递的思念感应才会自然。可见,李白对抬头和低头,有看似经典的认识,只是李白的脖颈不听使唤,该低头时却抬头,该抬头时却低头,搞得李白一辈子光碰头,有时被摔的鼻青脸肿的,但这时的李白爱喝酒,喝了酒就疯疯癫癫的,于是,李白就借着痛感籍着癫意把一肚子的酒吐出来,成就了“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诗句。

元萨都剌《北人冢上》诗:“低头下拜襟尽血,行路人情为惨切。”可见,古人从心里是不喜欢低头的,喜欢的是抬头。

记得我以前在学校操场里喜欢低头,体育老师说我是一个没有自信的学生,还说我是一个没有阳光心态的人。记得体育老师说过这样的一句话:“瓜子之所以长的粒粒饱满,那是因为向日葵始终抬头向着太阳。”

记得我第一次去应聘工作,应聘的工作人员看我低着头,直接就叫我回去了。

那我就抬起头吧,进家门的时候,由于我抬起头,我的头一下子就被碰出了血来,搞得我在家里好几天就不想出门的。

我走下坡的时候,依然是抬起头,这样显得自己有自信,冷不防,我一连向下栽了好几个跟斗,摔的我头破血流的。

我的头招谁惹谁了?干嘛都跟我的头过不去呢?

我究竟是该抬头做人还是该低头做人呢?

有人说走下坡路就必须低头,言下之意就是人走背时运的时候要低着头,就像罪犯低着头接受审判一样。那当年毛泽东同志遭到王明等人的排挤时干嘛就不低头呢?那当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长征干嘛就不低头举起手来呢?那赵一曼和江姐被敌人抓去明知只有无尽的酷刑干嘛就不低头屈服呢?那当年的灾荒岁月里全中国人民饿的吃粗糠啃树皮干嘛就不低头消沉下去呢?那有人第九次高考依然名落孙山干嘛就不低头认命了呢?有人写文章写了一百篇写了一千零一夜依然是没有读者依然是没有一个读者看好时干嘛就不低头呢?李嘉诚当初做生意是做一次亏一次时干嘛就不低头呢?你、我、他经过了这么多的困苦折磨干嘛还要坚强的活下去呢?我们的人类和整个社会经常就处在风雨飘摇里干嘛还要坚定不移向前进呢?

人的一生,几乎有过半的时候是在走下坡路,低着头走下坡路确实是不摔跟斗,但低着头只能看见脚下的一方寸路,却看不见天上的太阳和高空的明月,特别是最容易忽视身边的风景。

有人说走上坡路低着头最好,言下之意就是人走好运的时候要低调要谦虚谨慎。确实低着头走上坡路由于身体前倾走起路来更有劲而且更能看清脚下的路,但太阳会照在低头者的脸上吗?天上的神仙们真的就喜欢这些整天低着头的人吗?你看,孙悟空低着头只能做弼马温,但孙悟空抬起头来就成了齐天大圣;你看,刘邦把头低着,低了48年,只能是个混混,但刘邦把头一抬起来,三五年之后就开创了汉朝;你看,朱元璋低着头只能做乞丐,因为抬起头来是讨不到饭的,但朱元璋后来把头索性抬起来,结果就建立了明朝;当年美国有核武器,而中国没有,但毛泽东领导的中国人民就是不低头,中国人民就是要把头抬起来,抬起头的中国人民没有多久也有了属于自己的核武器……

关于低头和抬头,各有各的哲学。

爱低头的人,看似是低调的人和谦虚谨慎的人,实则是只看着自己眼前的人,窃喜着眼前的平安和太阳慷慨的一点光辉。

爱抬头的人,看似昂扬向上心里充满了自信,实则是脸上洋溢着阳光脑后却是布满了阴暗,即是摔了跟斗手里依然抓着一抹明媚。

有人说该低头时就低头,该抬头时就抬头,那敢问,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才该低头或才该抬头呢?倘若天上真的掉下了冰炮,你抬头被砸着,你低头还是会被砸着,只不过抬头是冰炮砸在了脸上,低头是冰炮砸在了头顶而已。只有做缩头乌龟,冰炮才只能砸在护身的壳壳上。

有人信仰低头,这也不错,低头自有低头的妙处。自然,你的人生就是低头人生,所谓中庸哲学,大概就是这个道理。

有人信仰抬头,这也很好,抬头自有抬头的灿烂。自然,你的人生就是抬头人生,所谓“生当作人杰,死也为鬼雄”大概是这个意思。

有人信仰一会儿低头一会儿抬头,这也是一个妙。一会儿低头一会儿抬头,脖颈得到了锻炼,因之肌肉和心理机能就更加的发达,展现给别人的是一会儿方型的一会儿圆型的,所谓圆滑,大概就是如此。

没有谁对谁错,也不存在谁高尚和谁卑微的问题,各有各的哲学,这就是多样的人和人的多样性。其实,不是人世太复杂,而是你只顾着自己的低头或抬头而不懂别人为什么会低头和抬头?

人的脑袋瓜不过三斤半,由于低头和抬头的缘故,造成有的人头成了“巨头”,而有的人头却成了“狗头”,还要来一点狗血喷头……唉,看来抬头与低头之间的学问确实太高深了,像我这样的孺子是搞不明白的,只能是舔一舔皮毛而已

写作时,只与写作为伴,就能听到内心的声音,飘忽的灵感也能捕捉,笔下就有了属于自己的文字和思想。

就我为例,大学期间,常一个人钻在图书馆,早进晚出,看完一本书,常有感悟到笔尖,亦能有几篇散文杂评登报。毕业后,到西双版纳工作,与内心的对话少之又少,每日工作之余,与友聚餐、喝酒、烧烤,不到凌晨绝不不回家,回家即一头醉晕埋进被子,日复一日,丧失了与灵魂独处的时间,自然再无创作灵感。

写作的人,几乎都远离正常人生活,也不遵守惯常的生活秩序。安妮宝贝曾说,只有死去的繁华,能让我安静,所以,她常在黑暗中敲打键盘。太温馨的生活,亦会使写作者陷于温柔之乡,懒得思考,更懒得动笔,路遥在写《平凡的世界》时,因为忽略家,忽略妻女,造成与林达的婚姻不睦,这或许不能怨路遥,因为他是个真正的写作者,是写作对孤独的需要,离间了他们的感情。

张爱玲,荒原上的孤独者,以23岁的人生阅历对人性作出冷酷、深邃、老道的剖析,生逢苍凉时代的孤独,成就了她文坛奇女的地位。一代文学大师川端康成亦是孤独成就了他,出生不久,父母去世,7岁,祖母去世,10岁,姐姐去世,14岁,祖父去世,孤独是他500多篇小说永远的笔调,最终,他也选择在孤独中毁灭了自己。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说,在我少年时期,吃不饱、穿不暖,牵着一头牛或者羊,在四面看不到人的荒凉土地上孤独地生存。饥饿和孤独是我写作的源泉。

所以说,很多人不是写不出来东西,只是缺乏独处的机会,一旦自处,孤独,下笔,无需微言大义,只需直言生活,定会渐渐文思汹涌,像有神魔推动。这种深入骨髓的孤独,能让人打开灵感的黑匣子,在里面不能看到多少美好东西,却能自由的在一片完全属于自己内在精神空间翱翔,在孤独中煎熬自己、消耗自己的过程,亦生脱胎换骨升华自己的过程。孤独的写作,让文学变得更具魅力。

所以,从现在开始,告别与日同醉,除去浮华,静下心来,提起笔与自己谈心,与孤独相伴,这是个决绝的行动,但是伟大作品都来自于孤独的写作,出自于决绝的人。

直译与意译这两种不同的译法

直译与意译这两种不同的译法,自古有之。然而自五四以来,人们围绕着这两种译法进行了激烈的争论。 1922年,茅盾在“…直译?与…死译?”一文中写道:“近来颇有人诟病…直译?;他们不是说…看不懂?,就是说…看起来很吃力?。我们以为直译的东西看起来较为吃力,或者有之,却决不会看不懂。看不懂的译文是…死译?的文字,不是直译的。 1934年,茅盾在“直译·顺译·歪译?一文中写道:“…直译?这名词,在…五四?以后方成为权威。这是反抗林琴南氏的…歪译?而起的。我们说林译是…歪译?,可丝毫没有糟蹋他的意思;我们是觉得…意译?这名词用在林译身上并不妥当,所以称它为…歪译?。” 1980年,茅盾在《茅盾译文选集》序中回忆这一段往事,他写道:“后来有的译者随意增删原著,不讲究忠实原文的…意译?,甚至…歪译?,那就比林译更不如了。” 从以上情况看,在二三十年代,反对直译的人所反对的是看不懂或看起来吃力的译文;反对意译的人所反对的是随意增删原著、不讲究忠实原文的译文。 鲁迅也是积极主张直译的。 后来有人提出直译和意译是一回事,是无法区分的。 1946年,朱光潜在“谈翻译”一文中写道:“所谓…直译?是指依原文的字面翻译,有一字一句就译一字一句,而且字句的次第也不更动。所谓…意译?是指把原文的意思用中文表达出来,不必完全依原文的字面和次第。…直译?偏重对于原文的忠实,…意译?偏重译文语气的顺畅。哪一种是最妥当的译法,人们争执得很厉害。依我看,直译和意译的分别根本不应存在。……想尽量表达原文的意思,必须尽量保存原文的语句组织。因此直译不能不是意译,而意译也不能不是直译。” 1953年,林汉达在“翻译的原则”一文中写道:“正确的翻译是直译,也就是意译。死译和胡译不同,呆译和曲译不同,这是可以划分的,它们都是错误的翻译。正确的翻译是分不出直译或意译的。” 1959年,周建人为《外语教学与翻译》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关于…直译”?。他在文中写道:“直译既不是…字典译法?,也不是死译、硬译,它是要求真正的意译,要求不失原文的语气与文情,确切地翻译过来的译法。换一句话说,当时所谓直译是指真正的意译。” 如果说四五十年代人们认为直译也就是意译,二者无法区分,那么到了七八十年代人们又对直译和意译分别作了分析。 1982年,周煦良在“翻译三论”一文中写道:直译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译音而不译意。如democracy 译为“德谟克拉西”,而不译为“民主”。第二类是照字面译。如crocodile tears译作“鳄鱼的眼泪”,而不译作“虚伪的眼泪”。第三类是不按照中国语言习惯和词序而按照原文的结构或词序的翻译。如“…你来了,?她说”。最后,他指出“这样一些直译好像为数不少,但就一篇文章,一部书来看,直译的成分毕竟是少数。” 1978年,许渊冲在“翻译中的几对矛盾”一文中也谈到直译与意译的问题,他说:“直译是把忠实于原文内容放在第一位,把忠实于原文形式放在第二位,把通顺的译文形式放在第三位的翻译方法。意译却是把忠实于原文的内容放在第一位,把通顺的译文形式放在第二位,而不拘泥于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最后他得出

浅析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的认识

浅析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的认识 发表时间:2009-10-15T16:49:57.200Z 来源:《赤子》第16期供稿作者:张艳平 [导读] 归化和异化是处理语言形式与文化因素的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 (安阳工学院外国语系,河南安阳 455000) 摘要:归化和异化是处理语言形式与文化因素的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它是意译和直译的进一步延伸,从二者的概念入手,用实例阐述了它们在翻译过程中相辅相成,并用互补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归化;异化;概念;辩证关系 1 归化、异化区别于意译、直译 异化和归化是在1995年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在《译者的隐形》(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提出来的。从历史上看,异化和归化可以视为直译和意译的概念延伸,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直译和意译。直译和意译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语言层面处理形式和意义,而异化和归化则突破了语言因素的局限,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和美学等因素。按韦努蒂(Venuti)的说法,归化法是“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而异化法则是“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Venuti,1995:20)由此可见,直译和意译主要是局限于语言层面的价值取向,异化和归化则是立足于文化大语境下的价值取向,两者之间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不能混为一谈。 2 归化、异化的概念 归化(domestication)是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译策略(Shuttleworth&Cowie,1997:43-44)。它应尽可能的使源语文本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语文化读者的世界,从而达到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文化对等”。异化(foreignization)是指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Venuti,2001:240);或指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的翻译(Shuttleworth&Cowie,1997:59)。它主张在译文中保留源语文化,丰富目的语文化和目的语的语言表达方式。 用通俗的语言概括,即归化法要求译者向译语读者靠拢,采取译语读者习惯的译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异化法则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使用的原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3 归化和异化并用互补、辩证统一 有些学者认为归化和异化,无论采取哪一种都必须坚持到底,不能将二者混淆使用。然而我们在实际的翻译中,是无法做到这么纯粹的。翻译要求我们忠实地再现原文作者的思想和风格,而这些都是带有浓厚的异国情调的,因此采用异化法是必然;同时译文又要考虑到读者的理解及原文的流畅,因此采用归化法也是必然。选取一个策略而完全排除另一种策略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也是不现实的。它们各有优势,也各有缺陷,因此顾此失彼不能达到最终翻译的目的。 我们在翻译中,始终面临着异化与归化的选择,通过选择使译文在接近读者和接近作者之间找一个“融会点”。这个“融会点”不是一成不变的“居中点”,它有时距离作者近些,有时距离读者近些,但无论接近哪一方,都要遵循一条原则:接近作者时,不能距离读者太远;接近读者时,不能距离作者太远。即异化时不妨碍译文的通顺易懂,归化时不失去原文的味道,同时,我们应坚持对语言形式采取归化的策略,而对其文化因素进行异化处理。这样,译文作品可兼两策略之长而避其短,使两者有共同发展的空间。由此,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归化与异化应该是相辅相成,并有互补的辩证统一关系。 4 从实例中看归化和异化的关系 我们可以在翻译中体会一下二者的关系: (1)胡太太叹了口气,看见胡国光还是一肚子心事似的踱方步。“张铁嘴怎么说的?” 胡太太惴惴的问。 ——“很好,不用瞎担心了,我还有委员的福分呢!” ——“么事的桂圆?”妻子没听清楚他的话。(茅盾《动摇》) 译文:——“He gave me a very good news. We need not worry about a job. I have the possibility of being a member of Committee! ” ——“What's common tea?” asked the wife, who only vaguely caught the sound. (钱歌川译)译者用目的语的语言表达形式清晰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属于归化译法。在处理带有源语文化特点的“委员”与“桂圆”的谐音时用异化的方法将其译为“Committee”与 “common tea”的谐音。两种译法的结合使译文通顺流畅,自然贴切,毫无斧凿之痕,达到了“情与貌,略相似”。 (2)She could not desert Tara; she belonged to the red acres far more than they could ever belong to her.(M. Mitchell: Gone with the Wind, p. 20) 译文:她不会放弃塔拉;她属于这些红土地,远比它们属于她更加真实。 上述的译文是按照原文的句法结构把far more than... 译成“远比它们属于她更加真实”,语言表达较生硬,意思不明确,让读者难理解。因此用归化法将其译成这样,似乎更合适:她不能放弃塔拉,这块红土地是属于她的,而她更是永远属于这块红土地。(3)As I remained in the Third Fourth three times as long as anyone else, I had three times as much of it. I learned it thoroughly. Thus I got into my bones the essential structure of the ordinary English sentence——which is a noble thing. (W. Churchill:“Harrow”)译文:因为我在四年级三班待得时间是别人的三倍,所以我所受的这种训练也是别人的三倍。我掌握得很彻底。就这样,普通英语句子的基本结构便深入到我的骨髓里——这可是件了不起的事。 get something into one's bones 意思是“牢固掌握”,如果这样归化翻译就舍弃了原文的形象语言,显不出原文的味道来。译者用异化法将其译为“深入到我的骨髓里”显得很生动。 (4)High buildings and large mansions are springing up like mushrooms in Beijing. 译文:在北京,高楼大厦犹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

直译、意译与归化、异化

直译、意译与归化、异化 一.直译与意译: 在谈到直译和意译时,人们常常用英文词语literal translation 和freetranslation。此时人们关心的是语言层面的技术处理问题,即如何在保持原语形式的同时,不让其意义失真;而意译则认为语言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和表达形式,当形式成为翻译的障碍时,就要采取意译。直译和意译之争的靶心是意义和形式的得失问题。在中国的翻译史上,赞成直译和意译的均有人在,初期佛典翻译中的文质说,唐代玄奘的“求真”与“喻俗”,近代有严复的“信达雅”及鲁迅的“宁信而不顺”与赵景深的“宁顺而不信”等,都是从直译和意译的角度来探讨翻译的原则。 1.直译 (literal translation) 英、汉语的结构有相同的一面,汉译时可照译,即直译。 直译既忠实原文内容,又符合原文的结构形式。 直译有不少优点,例如能传达原文意义,体现原文风格等。但是,直译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译文有时冗长罗唆,晦涩难懂,有时不能正确传达原文意义,有时甚至事与愿违。 Literal translation is where the forms of the original are retained as much as possible, even if those forms are not the most natural forms to preserve the original meaning. Literal translation is sometimes called word-for-word translation (as opposed to thought-for-thought translation). A more accurate, but less well-known, label for this approach is formal equivalence translation. Because literal translation focuses on forms of language, it sometimes misses some of the meaning of those forms, since meaning is found not only in the forms of individual words, but also in relationships among words, phrases, idiomatic uses of words, and influences of speaker-hearer,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contexts. Words often have different meanings in different contexts, but a literal translation often does not account for these differences. So literal translation often is not the most accurate form of translation. 直译的五大误区: ①否定句型中的直译误区 英语中有一些不同的否定句型,其中有一些句型不能完全采用直译法进行翻译,否则,就会造成误译,甚至与原意背道而驰,下列几种否定句型值得注意: A. 部分否定句型,这种句型不同于汉语的思维形式。 I do not know all of them. 误:对他们我都不认识。 正:对他们我不是个个都认识。 All the answers are not right. 误:所有答案都不对。 正:答案并非全对。 Every body wouldn't like it. 误:每个人都不会喜欢它。 正:并不是每上人都会喜欢它。 B. 单一否定中的部分句型 It is a long lane that had no turning. 误:那是一条没有弯的长巷。 正:无论多长的巷也有弯的地方(路必有弯,事必有变)。 It is a wise man that never makes mistakes. 误:聪明人从不犯错误。 正:无论怎样聪明的人也难免犯错误。 We cannot estimate the value of modern science too much. 误:我们不能过高地估计现代科学的价值。 正:对现代科学的价值无论如何重视也不过分。 It was not until years afterwards that he heard of Semmelweis. 误:没过几年他就听到了Semmelweis的消息。 正:直到数年之后他才听到Semmelweis 的消息。 ②长句直译的误区 在较长的英语句子中存在着比较复杂的关系,很难按原则顺序用一句汉语表达出来,这就要根据英文句子的特点和内

再解析直译与意译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外语教学与研究 再解析直译与意译 牛 谷 芳 (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山西晋中030600) 摘 要:翻译界直译与意译之争由来已久,走第三条道路的中间派也是古已有之。实践证明,直译与意译的区分是客观存在的。本文尝试进一步分析肯定派、否定派和中间派的观点,说明直译和意译是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两个对立面。 关键词:翻译;直译;意译 中图分类号:H31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8606(2003)外20040204 翻译界直译与意译之争由来已久,走第三条道路的中间派也是古已有之。晋代道安(314~385)、隋代彦腙(557~610)主张直译(质),苻秦鸠摩罗什(344~413)主张意译(文),唐代玄奘(602~664)则意译直译“圆满调和”,走的是第三条道路。梁启超对我国历史上直译意译消长调和的过程作了精辟的总结:“翻译文体之问题,则直译意译之得失,实为焦点……新本日出,玉石混淆。意识求真之念骤炽,而尊尚直译之论起。然而矫枉太过,诘鞠为病;复生反动,则意译之论转昌。卒乃两者调和,而中外醇化之新文体出焉。” 与古代一样,20世纪我国翻译界又重演了直译意译消长调和的过程。20、30年代,直译意译两派曾展开一场激烈的论战。50年代初,直译意译之争又起,但不如20、30年代的论战激烈。此后两派之争虽然并未完全停止,但主张调和的中间派占了统治地位。这次消长调和的过程不是简单地重复历史,而是在更高的水平上进行,触及的理论问题深而且广。走第三条道路的中间派,也不像古代那样在两派各领风骚之后才出现,而是一开始就出现了。然而,中间派内部远不是统一的。有些人根本否定直译意译的提法,可以称之为“持否定态度的中间派”,简称“否定派”;有些人承认直译意译两者并存且无优劣之分,可以称之为“持肯定态度 的中间派”,简称“肯定派”。 否定派认为,“以直译意译分作两类,在根本上似有问题”,“凡适当的翻译均系意译,又同时应为直译”。有的主张“不分裂直译和意译”,指出“真正主张意译的人所反对的也不是直译,而是呆译或死译”;“两派正面的主张,倒是相互接近的……正确的翻译是分不出直译或意译的”。 否定派中有些人在否定直译意译的同时又提出自己的译法。有的主张“译文学作品只有一个条件,那便是要“信”,说“信”有三种程度:形似、意似、神似,“不过在未说之前,对于时下流行的‘意译’或‘直译’说一句话。翻译就是翻译,本来无所谓什么译”。并把直译等同于“形似”,加以否定,主张“意似的译法”和“神似的译法”。有的在否定直译意译的提法之后,提出“字译”与“句译”的区分,“字译是以字解字及以字译字的方法”;“句译与此正相反……是取一种态度,先把原文整句的意思明白准确的体会,然后依此总意义,据本国语言之语法习惯重新表现出来”,“句译是对的,字译是不对的”。有的不仅否定直译意译,而且否定“句译”,并提出“五步法”:寻求原文字义,分析原文文句组织,把原文所代表的意义变成有意义的译文语言的话,按照译文文字的习惯和规则把话写出来,将译文文字加以适当的修饰。 收稿日期:2003210208 作者简介:牛谷芳(19652),女,山西榆次人,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讲师,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直译与意译的关系

直译与意译的关系 英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每种语言都有各自独立和分明的系统,在形态和句法方面二者存在很大差异。然而,两种语言之间又存在一些相似性。比如在主谓词序和动宾词序上是一致的。正是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所以在翻译实践中,我们不能千篇一律地使用一种方法进行翻译。直译和意译是重要的翻译理论和基本的研究主题。直译与意译相互关联、互为补充,同时,它们又互相协调、互相渗透,不可分割。通过对直译与意译二者关系的正确研究,更多地认识了解到什么时候采用直译、什么时候采用意译,在运用直译与意译的时候所应该掌握的技巧、遵循的原则和应该注意的问题,最终达到提高翻译能力及水平的目的。 (一)直译是什么 直译是既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或翻译文字。 直译出现于五四运动时期,它强调必须忠实于原文,这样,翻译才能实现“达”和“雅”。直译并不是机械地逐字翻译。由于英文和中文有着不同的结构,所以不可能都进行逐字翻译。直译就是既要全面准确地阐明原作的含义,又无任何失真或随意增加或删除原作的思想,同时还要保持原有的风格。有时甚至连原来的情绪或情感,比如愤怒或窘迫,挖苦或讽刺,喜悦或幸福都不应忽视。傅斯年、郑振铎都主张直译。在近现代中国翻译史上,直译是压倒一切的准则。鲁迅和其弟周作人的作品《域外小说集》被视为直译的代表。 直译常常被用来翻译一些术语和成语,有时局限于一些简单句和科技术语翻译。直译可以完全保持原作的风格和民族特色。但直译必须具有可读性,也就是说,译品不会引起读者的误解,并且也不违反表达方式。直译还适用于含有修辞的句子。在某种程度上,直译不仅能保持原作的特点,而且还可使读者逐步接受原作的文学风格。例如:angel“天使”,dark horse “黑马”,software“软件”,cold war“冷战”,等等。事实上,许多英语词汇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汉语中了。同样,许多汉语词汇也被翻译成英语。例如:铁饭碗“the iron rice - bowl”,丢脸“to lose one’s face”,大锅饭“big pot system”,等等。作为一种语言的社会功能,翻译是两种语言转化和文化移植的过程。例如:英语:All the world is a stage.译为:整个世界是个大舞台。汉语: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必须坚持和风细雨的方法,坚持“团结一批评一团结”的方法。译为:It is essential to persist in using methods as mild as a drizzle and as Gentle as a breeze, and to adhereto the formula of “unity- criticism- unity”in dealing with contradictions among the people.直译有助于我们了解西方文化,同时,也有助于传播我们的民族文化,使西方人了解中国。通过直译,读者更容易了解原作的思想和风格。在翻译过程中,相当多的句子不能采用直译来翻译,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意译,特别是文学著作。 (二)意译是什么 意译,也称为自由翻译,它是只保持原文内容、不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或翻译文字。意译则从意义出发,只要求将原文大意表达出来,不需过分注重细节,但要求译文自然流畅。在翻译时,如果不能直接采用原作的结构和表达形式,我们必须根据表达形式和特点改变句子结构和表达方式来传达原作的内涵。由于原语和译语在语序、语法、变化形式和修辞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我们只能用适当的方式来传达原作的意思和再现原作的效果。在翻译过程中,要使语言清晰、有说服力,并且符合语言习惯,译者必须尽量遵照所使用的语言习俗和正确的用法,而不是坚持原作的表达模式。赵景深先生曾经说过,“一个通顺流畅的版本比只注重于忠实于原作的版本更好”。显而易见,赵景深先生赞成意译,严复先生也喜欢意译。严复的许多经典作品都采用了意译,例如《天演论》就是意译典型的例子。 因为语言基础发生变化,所以大部分文学著作都要求采用意译。 例如:英语:He was seized with the despairing sense of his helplessness.译为:他忽然产生了束手无策的绝望感觉。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有一些修辞不能采用直译,我们

直译与意译,归化与异化

直译与意译,归化与异化 直译与意译之争 中国汉唐时期的“文”与“质”之争(实际上是意译与直译之争) 主张“文”的翻译家强调翻译的修辞和通顺强调译文的可读性(意译);主张“质”的翻译家则强调翻译的不增不减,强调翻译的忠实性(直译,甚至是硬译)。 两者都有片面性。 literal translation, generally speaking, means “not to alter the original words and sentences”; strictly speaking, it strives “to keep the sentiments and style of the original”. It takes sentences as its basic units and takes the whole text into consideration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course of translation. Furthermore, it strives to reproduce both the ideological content and the style of the original works and retains as much as possible the figures of speech.

Free translation, also called liberal translation, is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which is used mainly to convey the meaning and spirit of the original without trying to reproduce its sentence patterns or figure of speech. This approach is most frequently adopted when it is really impossible to translate the original literally. 直译与意译 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意译:free translation 直译的例子: crocodile tears 鳄鱼的眼泪; armed to the teeth 武装到牙齿; chain reaction 连锁反应; gentlemen’s agreement 君子协定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一国两制; The three religions and the nine schools of thought

浅析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的认识

摘要:归化和异化是处理语言形式与文化因素的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它是意译和直译的进一步延伸,从二者的概念入手,用实例阐述了它们在翻译过程中相辅相成,并用互补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归化;异化;概念;辩证关系 1 归化、异化区别于意译、直译 异化和归化是在1995年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在《译者的隐形》(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提出来的。从历史上看,异化和归化可以视为直译和意译的概念延伸,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直译和意译。直译和意译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语言层面处理形式和意义,而异化和归化则突破了语言因素的局限,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和美学等因素。按韦努蒂(Venuti)的说法,归化法是“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而异化法则是“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Venuti,1995:20)由此可见,直译和意译主要是局限于语言层面的价值取向,异化和归化则是立足于文化大语境下的价值取向,两者之间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不能混为一谈。 2 归化、异化的概念 归化(domestication)是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译策略(Shuttleworth&Cowie,1997:43-44)。它应尽可能的使源语文本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语文化读者的世界,从而达到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文化对等”。 异化(foreignization)是指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Venuti,2001:240);或指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的翻译(Shuttleworth&Cowie,1997:59)。它主张在译文中保留源语文化,丰富目的语文化和目的语的语言表达方式。 用通俗的语言概括,即归化法要求译者向译语读者靠拢,采取译语读者习惯的译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异化法则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使用的原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3 归化和异化并用互补、辩证统一 有些学者认为归化和异化,无论采取哪一种都必须坚持到底,不能将二者混淆使用。然而我们在实际的翻译中,是无法做到这么纯粹的。翻译要求我们忠实地再现原文作者的思想和风格,而这些都是带有浓厚的异国情调的,因此采用异化法是必然;同时译文又要考虑到读者的理解及原文的流畅,因此采用归化法也是必然。选取一个策略而完全排除另一种策略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也是不现实的。它们各有优势,也各有缺陷,因此顾此失彼不能达到最终翻译的目的。 我们在翻译中,始终面临着异化与归化的选择,通过选择使译文在接近读者和接近作者之间找一个“融会点”。这个“融会点”不是一成不变的“居中点”,它有时距离作者近些,有时距离读者近些,但无论接近哪一方,都要遵循一条原则:接近作者时,不能距离读者太远;接近读者时,不能距离作者太远。即异化时不妨碍译文的通顺易懂,归化时不失去原文的味道,同时,我们应坚持对语言形式采取归化的策略,而对其文化因素进行异化处理。这样,译文作品可兼两策略之长而避其短,使两者有共同发展的空间。由此,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归化与异化应该是相辅相成,并有互补的辩证统一关系。 4 从实例中看归化和异化的关系 我们可以在翻译中体会一下二者的关系: (1)胡太太叹了口气,看见胡国光还是一肚子心事似的踱方步。“张铁嘴怎么说的?”胡太太惴惴的问。 ——“很好,不用瞎担心了,我还有委员的福分呢!” ——“么事的桂圆?”妻子没听清楚他的话。(茅盾《动摇》)

浅谈英语翻译中的直译和意译

浅谈英语翻译中的直译和意译 一)、Literal translation 直译(异化法foreignization ) Free translation 意译(归化法domestication) 英、汉两种语言在结构和语义表达方面存在着雷同和差异,翻译时有时用直译,有时用意译。 (1)、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指不仅忠实于原文内容,而且忠实于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 直译把忠于原文内容放在第一位,把忠于原文形式放在第二位,要求 在保持原文内容的前提下,力求使译文与原文在选词用字、句法结构、形象比喻及风格特征等方面尽可能趋同(无限接近)。 直译把通顺的译文形式放在第三位。 (1.1)直译的应用: (1.1.1)某些习语和短语的翻译,例如 cold war 冷战hot line 热线spicy girl 辣妹black market 黑市 paper tigei纸老虎 Blood is thicker tha n water 血浓于水 The heart is see n in wi ne.酒后吐真言 (1.1.2)含义广为流传,读者较为熟悉的短语、习语等,直译可以丰富译语语言。例如: A. He walked at the head of the funeral procession, and every now and the n wiped hiscrocodile tears with a big han dkerchief. 他走在送葬队伍的前头,还不时用一条大手绢抹去那鳄鱼的眼泪。 B. The Sen ate Foreig n Relati ons Committee today exte nded theolive hranch to the Clinton Government by pleading for cooperation in develop ing foreig n policy. 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今天向克林顿政府伸出了橄榄枝、要求在发

英汉翻译的方法——直译意译与归化异化

英汉翻译的方法——直译、意译与归化、异化 一.直译与意译: 在谈到直译和意译时,人们常常用英文词语literal translation 和freetranslation。此时人们关心的是语言层面的技术处理问题,即如何在保持原语形式的同时,不让其意义失真;而意译则认为语言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和表达形式,当形式成为翻译的障碍时,就要采取意译。直译和意译之争的靶心是意义和形式的得失问题。在中国的翻译史上,赞成直译和意译的均有人在,初期佛典翻译中的文质说,唐代玄奘的“求真”与“喻俗”,近代有严复的“信达雅”及鲁迅的“宁信而不顺”与赵景深的“宁顺而不信”等,都是从直译和意译的角度来探讨翻译的原则。 1.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 英、汉语的结构有相同的一面,汉译时可照译,即直译。 直译既忠实原文内容,又符合原文的结构形式。 直译有不少优点,例如能传达原文意义,体现原文风格等。但是,直译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译文有时冗长罗唆,晦涩难懂,有时不能正确传达原文意义,有时甚至事与愿违。 Literal translation is where the forms of the original are retained as much as possible, even if those forms are not the most natural forms to preserve the original meaning. Literal translation is sometimes called word-for-word translation (as opposed to thought-for-thought translation). A more accurate, but less well-known, label for this

从有趣的直译与意译浅谈翻译

从有趣的直译与意译浅谈翻译 【引言】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络语言逐渐在青少年中盛行开来,其中一些传统的英文翻译更是完全被颠覆。 How are you? 怎么是你? How old are you? 怎么老是你? You have seed!I will give you some color to see see! 你有种!给你点颜色看看! Brothers, together up! 哥们儿,给我上! 虽然这些翻译有点荒唐,但不可否认,这也让很多青年人记住了这些英文。而到底此类现象的发生对翻译这个领域甚至是文化的交流到底有益还是有害呢?诚然,如此的翻译会带来很大的乐趣,但久而久之是否也会抹杀了它原本的意思呢?这也就引出了两个概念“直译”和“意译”。而今天要说的直译与意译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那种侧重形式与内容的关系的翻译,而是将视野拓展到语言、美学、和文化等方面,基本等同于中国古代所提出的“信、达、雅”三个层次的翻译。 朱光潜曾说过,“所谓‘直译’是指依原文的字面翻译,有一字一句就译一字一句,而且字句的次第也不更动。所谓‘意译’是指把原文的意思用中文表达出来,不必完全依原文的字面和次第。‘直译’偏重对于原文的忠实,‘意译’偏重译文语气的顺畅。哪一种是最妥当的译法,人们争执得很厉害。依我看,直译和意译的分别根本不应存在。……想尽量表达原文的意思,必须尽量保存原文的语句组织。因此直译不能不是意译,而意译也不能不是直译。” 而郭沫若也曾说过,“翻译是一种创作性的工作,好的翻译等于创作,甚至还可能超过创作。有时候翻译比创作还要困难。创作要有生活体验,翻译却要体验别人所体验的生活。” 由此得知翻译工作并非想像的那么简单。我们先从一首古诗看起,李白的《静夜思》相信是每一个中国人小时候必背的古诗之一,而当李白的《静夜思》被引入西方时: 例1.I saw the moonlight before my bed, 床前明月光, I wondered if it were the frost on the ground. 疑是地上霜。 I raised my head and looked at the full moon; and then 举头望明月, I dropped my head and thought of my far-away home. 低头思故乡。 很简单明了的英文翻译,也确实是按照诗的意思表达的,但这符合原作的创作么?直译是直译了,总会觉得缺少了古诗的那种韵味。而唐诗最精华的部分不也是那一份蕴含在诗中的意境么。故而,翻译的“信”固然重要,对于特定的民族文化精髓而言,“达”和“雅”也一样重要。而译者因为水平或是其他种种原因,不能完全表达原作者想表达的那种意蕴,这也是翻译的难点所在。诚如所言,一个优秀的翻译家必定在国学方面有着很深的造诣。而当其在引入一种文化或者推出一种文化时,必须同时对两个国家的语言环境,文化氛围等都

英语翻译中直译和意译

1、直译与意译 直译是基础,意译是补充能直译就尽量直译,不能直译就采取意译 1. Their accent couldn‘t fool a native speaker. A. 他们的口音不能愚弄本地人B.本地人是不会听不出他们是外乡人的。 C.本地人一听他们的口音便知道他们是外乡人的。 2. Smashing a mirror is no way to make an ugly person beautiful ,nor is it a way to make social problems evaporate.意译:砸镜子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直译:砸镜子并不能使丑八怪变漂亮,也不能使社会问题烟消云散。 3.He felt a rush of fear churning his stomach.直译:他感到一阵恐惧涌上胃口意译:他感到一阵恐惧涌上心头 4. He bent solely upon profit. A. 他只屈身与利润之前B.只有利润才使他低头。 C.他惟利是图 5. Would there be any possibility of having breakfast on the train before we are decanted in Munich ? A.当我们在慕尼黑被腾出车厢之前有任何在火车上吃早饭的可能性吗? B.我们在慕尼黑被腾出车厢之前,有可能在火车上吃早饭吗? 6. He had about as much chance of getting a job as of being chosen mayor of Chicago. A.他找到工作的机会和当选芝加哥市长的机会差不多B.他找到工作的机会简直跟当选芝加哥市长同样困难。 C.他找到工作的机会简直微乎其微。 拆句单词拆译26.Incidentally ,I suggest that you have the telephone moved to the sitting-room. 顺便说一句,我建议你把电话移至起居室。 27.He had a disconcerting habit of expressing contradictory ideas in rapid succession.他有个习惯叫人受不了,意思反复不定,一会一个主张。 短语拆译28. Throughout his life ,Benjamin Franklin continued his education,learning from human contacts as well as from books.本杰明。富兰克林整个一生都在受教育,他不仅从书本中学习,而且也从与人交往中学习。 29. Energy can neither he created nor destroyed ,a universally accepted law.能量即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这是一条公认的规律。 30. The meeting ended with protestations of friendship from everyone. 会议结束,人人表示彼此将友好相处。 31. His failure to observe the safety regulations resulted in an accident to the machinery.因为他没能遵守安全规则,机器出了故障。 32. His weak chest predisposes him to winter colds. 他的肺部很弱,冬天容易感冒。 33.He shook his head and his eyes were wide ,then narowed in in-dignation.他摇了摇头,两眼睁的圆圆的,接着有眯成一条线,脸上露出了愤怒的神情。 句子拆译这里主要指英语复合句,尤其是长句的拆译。 34. He had left a note of welcome for me,as sunny as his face.他留下一封段信,对我表示欢迎,那信写的热情洋溢,一如其人。 35. While I was waiting to enter university ,I saw advertised in a local newspaper a teaching post at a school in a suburb of London about ten miles from where I lived. 当我等着进大学期间,我在一份地方报纸上看到一则广告,说是在离我住处大约10英里的伦敦某郊区,有所学校要招聘一名教师。 顺序法36. Your presumption that I would want to share a flat with you is false. 你认为我会

直译与意译,归化与异化

---------------------------------------------------------------最新资料推荐------------------------------------------------------ 直译与意译,归化与异化 直译与意译,归化与异化直译与意译之争中国汉唐时期的文 与质之争(实际上是意译与直译之争)主张文的翻译家强调翻 译的修辞和通顺强调译文的可读性(意译);主张质的翻译家则强 调翻译的不增不减,强调翻译的忠实性(直译,甚至是硬译)。 两者都有片面性。 literal translation, generally speaking, means not to alter the original words and sentences ; strictly speaking, it strives to keep the sentiments and style of the original . It takes sentences as its basic units and takes the whole text into consideration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course of translation. Furthermore, it strives to reproduce both the ideological content and the style of the original works and retains as much as possible the figures of speech. Free translation, also called liberal translation, is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which is used mainly to convey the meaning and spirit of the original without trying to reproduce its sentence patterns or figure of speech. This approach is most frequently adopted when it is really impossible to translate the original literally. 直 译与意译直译: literal translation;意译: 1 / 12

直译意译归化异化翻译练习

1.“It’s an order from President Bush.” “I don’t care if it is from bush, tree, or grass.” 译:“这是从布什总统发出的命令。” “我才不关心它是从灌木发出的,树发出的还是草发出的。” 2.But Diana’s champions were overwhelmingly women. Like many of them, she had a heartless husband, in-laws from hell, and fickle boyfriends. 译:但是戴安娜的拥护者是绝大多数的女性。就像他们中的许多人一样,她有一个负心的丈夫,法律上虽然已是姻亲,实际上却只是一个薄情的男友而已。 3.There’s no pot so ugly that it can’t find a lid. 译:再丑的罐子也能找到盖子。 4.Little fish does not eat big fish. 译:小鱼(虾米)不吃大鱼/胳膊拧不过腿。 5. A gift is the key to open the door closed against you. 译:礼物是打开把你关在外面的门的钥匙/礼物到,门自开。 6.His wife held the purse string. 译:他妻子掌管财权。 7.Every life has its roses and thorns. 译:每个人的生活都有玫瑰和荆棘/生活有甜也有苦。 8.He was a dead shot. However, he met his Waterloo this time. 译:他是个神枪手,可是这次却遭遇了滑铁卢。 9.I’ll have Lisa where I want her. 译:只要我想丽莎了,她就会在我身边。 10.Yet China is a land of constant surprise and shifting impression. 译:中国是一个惊奇不断之地,她持续地改变着人们的印象。 11.It is the same old story of not being grateful for what we have until we lose it, of not being conscious of health until we are ill.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