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与印度农村非正规金融的比较与启示

中国与印度农村非正规金融的比较与启示

中国与印度农村非正规金融的比较与启示
中国与印度农村非正规金融的比较与启示

 2009年第4期No 14 

2009

南亚研究季刊

South Asian Studies Quarterly 总第139期Sum No 1139

中国与印度农村非正规金融的比较与启示

陈 东3

 陈小亮

33

[内容提要]本文首先从供需缺口、政策扭曲和制度缺陷出发,比较中印两国农村非正规金融产生和发

展的内在根源与外在动因,然后分析非正规金融高速成长所带来的经济绩效和制度效应,以及两国政府对待非正规金融的态度转变与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借鉴印度经验教训、完善中国非正规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中印;农村;非正规金融;比较

[中图分类号]F83016[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1508(2009)04-0078-05

随着中印两国经济的快速崛起,对两国经济

增长、产业结构、金融市场、吸引外资等众多领域竞争与潜力的比较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但是,这些研究均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一个重要事实,即两国都缺乏为维持经济高速增长所必需的配套金融结构,而这种缺失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农村金融体系中非正规金融的长期存在与角色尴尬。

所谓非正规金融,是指金融体系中没有受到国家信用控制和监管当局监管的金融交易活动,

包括非正规的金融中介和非正规的金融市场。

①在中国,非正规金融主要包括自由借贷、私人钱庄、合会、典当、民间集资、民间贴现等组织形式;印度的非正规金融形式则与中国基本相

同。

②回顾过去,中印两国的非正规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改善均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

用,但是未来发展何去何从,如何兴利除弊,都是两国金融改革必须直面的问题。特别是对于中国而言,中印两国的非正规金融发展道路虽然拥有很多共性,但是印度在其体系建设、制度衔接、政府定位等方面所积累起来的经验,值得中国借鉴与学习;而印度在非正规金融领域的政策设计、执行效率等方面所遭受的困境,则需要中国反思与防范,从而引导非正规金融在良性、规

范的制度框架中得以成长与完善。

一、非正规金融产生的内在

根源与规模对比

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印度,都存在农村正规金融供给与农村资金需求之间的巨大缺口。这种正规金融的供给缺口,是非正规金融产生的内在根源。

在中国,农村的资金需求主体为农户和农村企业,其中农户对资金的需求大致可分为:为满足家庭日常生活需要的短期资金需求;为改良耕地、购买农业器具所需的中期资金需求;为购买土地及大型农业器械的长期资金需求;以及对人身、财产保险等保险市场产品的需求。从正规金融供给来看,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不断收缩在农村地区的网点,农村信用社不得不成为仅存的农业正规金融机构。但是,农村信用社所提供的金融产品不仅局限于传统的存贷业务,而且贷款也以短期小额贷款为主,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等其他形式金融产品的供给十分匮乏,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品种上,都难以满足农村市场的需求。以经营网点覆盖率为例,虽然我国农村信用社的

?

87?33

3①②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山东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生

Isaksson A ,The Importance of Informal Finance in Kenyan Manufacturing ,Working Paper 5120021Tsai ,K 1S ,Imperfect Substitutes :The Local Political Economy of Informal Finance and Microfinance in Rural

China and India ,World Development 32,pp 11487–1507,20041

中国与印度农村非正规金融的比较与启示

营业网点是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中最多的,但是县以及县以下农村地区平均每万人拥有的机构网点数只有1126个。①如果以城市2个机构网点/万人的现有标准来衡量,那么农村人均金融机构网点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相比之下,印度则拥有可以与发达国家相媲美的农村金融体系,包括监管机构(RB I)、信贷机构(商业银行)、农村开发金融机构(土地开发银行、国家农业和农村开发银行)、农村保险机构(存款保险、信贷保险公司)等,农村金融覆盖率很高,大大削弱了高利贷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垄断程度。据统计,印度以放高利贷为主的非机构贷款在农户借贷中的份额已经从1951年的9217%降至2002年的3819%。②但是,和中国情形相似的是,尽管印度十分注重金融机构的多样化建设,但是其金融体系向农村实际提供的产品数量和品种也不丰富,同样无法满足农民的多样化需求。例如,印度农村有87%的最底层农民无法获得正规金融信贷;有73%的家庭想办理人身保险,但是仅有13%能够最终如愿以偿;希望获得农作物保险的家庭占18%,而实际保险供给仅有012%。③

不仅如此,中国和印度农户由于贷款额度小、交易频繁、差异性大、受教育程度低等原因,导致正规金融机构在农村的业务成本过高;农户资金支出多样化、收入不稳定、信息不对称、缺乏贷款抵押物,又导致农民违约率较高。这些因素必然会降低正规金融机构在农村市场拓展业务的热情,从而导致农村金融供给严重不足。资料显示,在中国农村,虽然正规金融在信贷支农政策中实行较低的贷款利率,但是贷款中介费用居高不下,仅房屋抵押过程中的评估费、登记费和过户费就超过申请贷款额度的3%,有时还需1%―2%的商业保险费。无独有偶,印度农村的贷款成本更是高达申请贷款额度的10%,甚至是40%,而且批复期限极长,平均需要33周。④

正是基于上述供需矛盾,非正规金融不仅应运而生,而且这种供需缺口直接决定了两国非正规金融的规模大小。由于中国的农村经济总量和资金需求远远高于印度,所以无论是从绝对规模看,还是从相对规模看,中国的农村非正规金融均比印度大得多。从绝对规模来看,印度当前农村非正规金融大约为850亿美元左右,⑤而中国早在2003年,这一指标就达到了7400亿元―8300亿元之间,⑥绝对规模之悬殊可见一斑。从相对规模(非正规信贷在农村信贷总额中的所占比例)来看,印度农村信贷中约有40%为非正规金融;⑦中国1999年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只占农民总贷款的3016%,2006年这一比例更是降至2717%,其他几乎全部来源于非正规金融组织。因此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相对规模也要明显高于印度。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非正规金融改革的任务和难度都要超过印度。

二、非正规金融发展的外在动因与制度环境

如果说供需缺口是两国非正规金融产生的内在根源,那么一系列政策与制度安排上的缺陷则成为两国非正规金融持续增长的外在推动力。这种制度环境的缺陷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源自农业信贷的政策扭曲与执行低效率,二是源自金融抑制与市场分割。

1.政策扭曲与执行低效率

为了解决农村金融市场的资金供需矛盾,中印两国政府都采取了农业信贷贴息及其他优惠政策,但是囿于执行效率的低下和支农政策的扭曲,这些政策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非正规金融的进一步发展。

在中国,政府部门通过农村正规金融向农村提供廉价贴息贷款,由于贷款管理和配给不当,优惠贷款主要流向较富裕农户,且主要供其消费所用,这与政府利用优惠贷款发展农业生产的初

?

9

7

?

①②

③④⑤⑥⑦中国银监会:《中国银行业农村金融服务分布图集》,2007。

Reddy1Y1V1,G overnor of RBI:Future of Rural Baking,Lectures on Economic and Financial Sector Reforms in India,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1

World Bank,RFAS,20031

World Bank,RFAS,20031

戴安娜?法雷尔、苏珊?隆德:“变化趋势”,《米尔肯学会评论》,2007年第一季刊。

李建军:《中国地下金融调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World Bank,Rural Finance Access Survey(RFAS),20031

South Asian Studies Quarterly No 14 2009

衷极为相悖,从而进一步扭曲了农村金融资源的

配置。

①与此同时,农业发展银行作为中国目前唯一的政策性农村金融机构,其业务范围较窄,主要负责粮棉油收购、储运等环节的资金提供。因此在粮食购销体制改革基本完成后,其业务必然面临严重萎缩的问题,无法真正起到支持农业开发、落实政策实施的作用。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承担的农业保险任务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也因缺乏政策补贴支持,经营出现亏损,收缩业务范围,从而减少了农民受灾后恢复生产的资金来源。

在印度,农业信贷贴息政策的实施效果更差,这是因为:一方面,由于政府财政赤字严重,不得不经常挪用计划流向农村的贴息资金。更糟糕的是,印度信贷体系严重腐败,农民要花费所得贷款数额的10%,甚至20%用于对政府人员行贿,才能得到贷款,从而彻底抵消了政府

给予农业的信贷补贴。

②另一方面,印度是一个施行议会民主制的农业大国,农民是最重要的选票来源,因此农村信贷政策便成为政党争取选票的重要手段。一些政客为了获得选票,经常运用手中的权利有选择地私自发放和勾销贷款,也使得正规金融资金不能准确到位。据印度储备银行(RB I )调研结果显示,农村正规金融机构贷款大多被农村富裕家庭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农民获得,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很难得到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不仅如此,农户将所获得资金的60%以上用于婚丧嫁娶、社交等日常消费性支出,与

政府鼓励农业生产的政策初衷背道而驰。③两国政府上述优惠政策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扭

曲低效,而农业和乡镇企业的资金需求巨大,这使得正规金融机构不得不把原本属于自己的农村市场让位于履约效率更高的非正规金融,也促进了两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发展。

2.金融抑制、市场分割与制度缺陷

回顾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兴起的历史,不难

发现,非正规金融也是农村为满足经济发展资金需求自发创造的制度安排,是在渐进式改革的过程中农村金融制度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矛盾的产

物。建国之初,由于建设资金的匮乏,政府将绝大多数资金注入国有经济,不得不对农村经济发展进行干预和管制,如实行金融信贷配额制,保证资金重点流向城市和工业、高新技术产业,限制金融资金向农村的流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所有制结构的变革,一系列非公有制经济成分逐步产生并迅速发展起来,乡镇企业更是成为农村资金市场上重要的需求主体。但是,由于国内正规金融机构贷款方向中的绝大多数是面向政府和国有企业的。相比之下,大多数乡镇企业没有真正建立健全的财会制度,不能及时为农村金融机构提供企业真实财务信息,严重削弱了乡镇企业从正规金融机构融通资金的能力,因此乡镇企业的发展只能转向非正规金融。加之非正规金融的发展对地方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增加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因此地方政府对非正规金融的态度更加宽容和支持,为非正规金融的发展提供了一定

的制度保障。

④无独有偶,这种金融抑制和市场分割问题在印度同样表现得淋漓尽致。一方面,印度政府实施金融抑制政策的基础是银行业国有化及其信用垄断地位,并对其分支机构的设立、准备金制度、贷款投向和利率等进行了严格管制。另一方面,为优先扶持国民经济计划所规定的重点部门和行业,政府部门还专门成立信贷委员会,用行政手段干预信贷资金的流向。例如,RBI 通过信贷指导政策给分支机构指定服务村庄区域,限制了乡村银行的竞争,也造成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分割,降低了印度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履约效率。

由此可见,两国政府的金融抑制政策弱化了农村金融市场机制与农村金融机构自身的决策能力,导致整个农村正规金融体系效率低下,成本高昂,迫使农户和农村企业不得不求助于履约效率更高的非正规金融。因此,对两国来说,一方面,非正规金融的履约效率和角色定位值得政府去进一步反思;另一方面,农村金融体系的重建,必须要考量现有支农政策的设计、执行与监督。

?

08?①②③④吴国宝:“扶贫贴息贷款政策讨论”,《中国农村观察》,1997年第4期,第7-13页。World Bank ,RFAS ,20031

Rakesh M ,Agricultural Credit in India :Status ,Issues and Future Agenda ,Economic and Political Weekly ,

New Delhi ,Mar.18-24,20061

姚耀军、陈德付:“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兴起:理论及其实证研究”,《中国农村经济》,2005年第8期,第

45-51页。

中国与印度农村非正规金融的比较与启示

三、非正规金融成长的经济绩效与制度效应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印度,都存在农村正规金融供给与农村资金需求之间的巨大缺口。因此非正规金融已经成长为一种满足农村金融需求的内生性金融制度安排,呈现出非常显著的经济绩效与制度效应。

一方面,非正规金融作为一种有效的融资安排,不仅为农村地区的众多乡镇企业融通了资金,在很大程度弥补了正规信贷资金的不足,而且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在农村生产方面,2000年以来中国正规金融机构向农业和乡镇企业的贷款占总贷款的比例,已经从2001年的1018%下降到2007年的816%。其中,国家三农政策约束下的农业贷款份额基本保持在5%左右,虽没有减少,但也几乎没有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农业和乡镇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主要来自非正规金融。换言之,农业和乡镇企业在此期间的产值增加间接反映了农村非正规金融的融资贡献。在农民生活方面,据测算,中国农村非正规信贷的数量每增加1%,农民收入就会实现高达2%的增长。①相比之下,印度非正规金融的这种经济效应更为明显:不仅83%的商业性农户和高达87%的底层农民通过非正规金融获得生活与生产所需要的资金,而且不论从哪个角度考察,非正规金融都远远大于正规金融机构向农村经济提供的金融支持。②另一方面,非正规金融的进驻不仅打破了长期以来农村金融市场由正规金融垄断的局面,给整个金融体系注入了市场因素和竞争因素,而且体制外非正规金融的压力也衍化为体制内正规金融改革的动力。非正规金融和正规金融之间的这种良性互动,促进了两国农村金融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但是也需要注意到,农村非正规金融的非规范性、隐蔽性和地域性也给中印两国的经济运行、社会公平和政府宏观调控带来了诸多负面效应。其一,由于农村金融市场中非正规金融和正规金融市场分隔,非正规金融市场利率水平较

高,加重了借款成本,给农村借款人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不利影响。以2008年底为例,中国东南沿海的农村非正规信贷利率已经达到20%,某些地区甚至高达35%,远远超过了同期的正规金融利率。其二,在高利率的驱使下,大量资金流出银行体系参与到非正规金融市场,加大了资金“体外循环”,降低了整个国民经济的透明度,造成金融信号失真。其三,当政府为了特定的目标而对货币金融实施调控时,农村非正规金融体系的反应可能与调控的目标背道而驰,从而削弱了两国政府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其四,农村非正规金融是基于农村族缘、地缘、血缘等文化因素而嵌入农村乡土社会之中的,导致了农村非正规金融在规模和范围上的劣势。而小范围内经济主体面临的风险难以有效分散,必然会产生较高的关联风险,为农村金融体系导入了更多的不稳定因素。

四、政府对待非正规金融的态度与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对农村非正规金融一直持严格管理的态度,从国务院1998年发布《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到取缔农村合作基金会,再到中国人民银行2002年下发《关于取缔地下钱庄及打击高利贷行为的通知》,均可视为这一态度的表现。但是,随着四大国有银行大规模从农村撤出,农村信用社逐渐成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垄断供给商,而基于产权界定、法人治理、监管模式等制度性制约,农村信用社无法独自承担起农村金融资金供给的重任,农村经济发展出现了严重的“金融真空”。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对非正规金融的态度也逐渐发生了变化。2006年银监会发布调整银行业准入政策,放宽金融机构准入标准,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农村金融系统。《2008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强化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为“三农”服务的功能,并积极推进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目前,中国人民银行正在制定《放

?

1

8

?

①②姚耀军、陈德付:“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兴起:理论及其实证研究”,《中国农村经济》,2005年第8期,第45-51页。

Aliber M,“Informal Finance in the Informal Economy:Promoting Decent Work among the Working Poor”,In2 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 Working Paper on the Informal Economy,20021

South Asian Studies Quarterly No 14 2009

贷人条例》,该条例的最大亮点是允许符合条件

的个人和企业,以自有资金注册成立“只贷不存”的放贷机构,以此引导非正规金融的法律地位“阳光化”,成为农村金融市场的重要竞争主体。

相比之下,印度政府对待农村非正规金融的态度则更为宽松和积极。鉴于农村债务情况的恶化和土地转让的增加,印度政府早在20世纪初期就制定了针对高利贷行为的法规,要求职业放贷者进行登记和注册,同时要对其交易状况、银行账户以及债务人付款的收据进行详细的记录,以此来规范非正规金融在农村的运作。印度储备银行的最新报告也强调了非正规金融机构的注册机制,以增加非正规金融的透明度,使之与正规金融机构公平竞争,加快农村金融市场的规范化

和市场化进程。

①在此基础上,印度政府近年来正在逐步进行金融创新,如实施农业和农村开发银行与自助团体(SH Gs )联系计划、组建小额信贷机构、发行农民信用卡、拓展与农业相关各种保险业务,以此实现正规金融的安全、可靠性

与非正规金融便利、灵活性的有效衔接。

②可见,随着中印经济发展和金融改革的深化,两国政府都更加重视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发展,不仅通过制定相应法规来规范非正规金融市场运作,而且通过一系列金融创新来加快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这说明,两国农村非正规金融正面临着一个关键的调整机遇和发展阶段。

五、相关启示及政策建议

通过上述比较可以看出,尽管中印两国的农村非正规金融规模不尽相同,但是究其发展的根源与路径,确实大同小异,各有优劣。与此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印度农村金融体系既在体系

建设、政府定位、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创新衔接等方面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也在制度设计、执行效率等方面存在诸多失败的教训,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与反思。

1.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一方面,中国应当借鉴印度经验,构建涵盖信贷机构、开发机构、保险机构、监管机构等在内的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另一方面,也应该汲取印度农村金融有效供给不足的教训,设法降低农村信贷成本、提高履约效率,真正实现多种金融产品的高效供给,满足农户日益多元化的金融需求。

2.加强政府对非正规金融的监管。从中印两国现有金融监管的重心来看,主要放在正规金融机构方面,对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监管基本属于盲区。因此,相关金融机构应当规范非正规金融的活动范围、内容和审批程序,加快非正规金融的正规化。也就是说,需要通过法律形式,赋予有效的非正规金融活动合法的地位,从而为交易双方建立一种稳定的政策预期,降低非正规金融活动的交易成本,促使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在市场机制调控下,共同实现农村资本的高效配置。

3.实现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有效衔接。基于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各有优劣,印度政府采取了很多有效衔接的方式和手段,这些经验颇值得中国借鉴。为此,中国也可以考虑通过组建自助团体、小额信贷组织、发行农民信用卡等金融创新,实现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优势互补,为农民提供既安全可靠、又便利灵活的贷款;还可以利用正规金融机构的资金优势和非正规金融的信息与履约机制优势,共同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

28?①

②Howard J 1J ,Informal Finance and Rural Finance Policy in India :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 ,Contemporary South Asia ,Iss 116,2008,pp 1269-2851

World Bank ,Improving Access to Finance for India πs Rural Poor ,2006,p 1821

 

mental alteration,controlling big enterprises and f reeing small ones,and meager of big state2owned enterprises.As com2 pared,India has tried to relax private sectors,change ownership structure and reform public sectors.There is something in common but difference can be visibly identified in their ownership reforms.

A Comparison of Sino2Indian Rural In formal Finance

Chen Dong Chen X iaoliang

This paper compares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reasons of Sino2Indian rural informal finance emerged as a result of ex2 cessive demand and resulting policy distortion and institutional drawbacks.The economic performance and institutional effect of rural informal finance in both countries,and attitude change towards informal finance by both governments over years are analytically examined.The author makes some suggestions on what to learn from India and how to perfect Chinaπs rural informal finance.

Economy and Trade Cooperation between Chengdu2Chongqing Economic Z one and South Asia

Yu J inchuan

This paper is an attempt to analyze the necessity and advantages/disadvantages of economic and trade cooperation be2 tween the Yangtze River2Chengdu2Chongqing Economic Z one and South Asia.Some tentative suggestions for promoting economic and trade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two regions are presented based on the empirical examination.

Conversion between H indus and Christians:The H induism2Christianity Dialogue in the Colonial India

Qi u Yonghui

Academics have long ignored the dialogue between Hindu and Christian group s.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debate a2 bout conversion between Hindu and Christian and identifies three views on the attitude and practice of Hindus and Chris2 tians:First,on the basis of core cannons of two religions,Christian was the synonym to Hinduism.Second,both Hindus and Christians had their rightf ulness to do so but they took different approaches.Third,Hindus was more advantageous than Christians.The author argues that what Indian leaders really cared about was how to preserve their unique cultural i2 dentities and cultural powers while witnessing the socio2cultural change in India.

The Idea of“the War in Self”in H induism

Ou Dongming

The thought about the inner difference of self and“the war in self”is found in the basic doctrine of Hinduism of“The Identity of Brahman and Atmen”,and this reveals the mysterious“extremes meeting”of ultimate reality:it is either unit2 ed in itself and at the same time is inner different.Thus the Hindu idea of war implies at first religious inwardness and then has its secular meanings,and between both there lacks a sort of direct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512659552.html,ed to explain the sutras of other major religions(include Islamism),the words about war and the synonyms principally also have religious connotations, which should not be explained as an actual war in the world and be applied simply in daily life.

Policy and Law on Disaster Management in India

H uang Yunsong H uang M in

India,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developing countries having population ranking the2nd and land size the7th in the world,has seen a rapid growth in economy,national strength,and its international status.However,Indiaπs geogra2 phy and climate makes it a disaster2prone country,which forces India to give priority to disaster management in its nation2 al development policy and legal system.Indiaπs experience in this regard is quite helpf ul for other scenario2like countries to follow.

Library and Librarian Service in India

L i L i

Indiaπs library in its modern sense was born in the colonial period.After independence,Ranganathan,known as the founding father of Indiaπs library,contributed much to librarian service and development in the country.Since then the In2 dian government has paid enormous attention to the public service that brings about its systematic progress.Among the advantages is the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of library in a scientific and institutional way.

中国和印度经济发展态势比较(龙和象的竞赛)

龙和象的竞赛 中国和印度经济发展态势比较 (草稿) 徐滇庆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一、印度经济的高速增长 在2006年初的达沃斯论坛上,许多人认为,在中国改革开放十年之后印度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他们认为:“印度在关键领域正在超过中国,这些领域的成功可能促使印度最终赶上甚至超越中国。”1 世界各国各有所长。印度也具有独特的比较优势。和中国相比,印度有着比较完善的市场制度和法制体系,印度的银行系统制度健全,不良贷款率很低。印度的资本市场运转良好,印度的中小企业的管理良好,有一批具有国际声誉的公司,例如Infosys Technologies Ltd,Dr. Reddy’s Laboratories Ltd 等。印度有一批很好的工程学院,在IT产业上具有令人羡慕的优势等等。印度在2003年的经济增长率高达8.2%,在2004年又创造了7.1%的好记录。近年来,印度确实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可喜可贺。毫无疑问,印度的繁荣对于亚洲地区乃至整个世界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希望印度能够保持良好的发展趋势,尽快摆脱贫穷。 可是,在比较中国和印度着两个大国的经济发展的时候,断言印度将赶上或者超过中国,这个结论却来得有些仓促,缺乏理论和经济实践的支持。 如同人们在评论体育竞赛时固然也会谈论运动员身高,速度等等,但是,最关键的还是要看他在竞赛中的表现。脱离竞赛去讨论运动员的长短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在研究中国和印度的经济竞争潜力的时候,不仅要知道他们各自的的优点和缺点,更重要的是要观察他们在市场竞争中表现,要研究竞争格局和他们各自的竞争对手。 二、不同的竞争组别,不同的优势 在当今国际市场竞争中,市场份额的占有率至关重要。市场占有率从需求方约束着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空间。在西方工业国家中产能远远大于实际的产出,在很多时候,不是生产不出来,而是 1有人举例说,印度有着高素质的劳动力队伍,有较好的教育,同时,他们又说,印度缺乏就业机会,失业率太高,文盲率太高。显然,这样的叙述自相矛盾。比较准确地说,印度的IT产业员工的素质比较高,不过,充其量也只有10万多员工。对于拥有10亿人口的印度来说,这个比例实在低得可怜。不能以点代面,只见独木不见树林。

中国与印度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比较研究

中国与印度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比较研究 (高等教育组) 研究方法:历史分析法、文献法、比较法 主要理论依据:1、比较教育的主客观基础。比较的主观基础是独立于人们意识之外的万事万物的存在及其运动。通过对两国高等教育的时间、空间上的考察,可以对各个方面进行比较。人们大脑中储存的知识单元及其知识单元的相互作用过程的相似和差异,便是比较教育得以进行的主观基础。通过对中、印两国教育的过去、现在状况的比较分析,预测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2、心理学基础。心理学理论的研究任务主要是描述、解释、预测、控制。通过对中、印高等教育各个方面的描述、解释,对其发展趋势做出预测,并对所能避免的问题和错误加以控制。 3、教育学理论。教育是在一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活动。教育形态、教育目的、教育功能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它们之间具有可比性。 研究思路:进入二十一世纪,我们眼前的世界宛如一个活生生的大舞台,国家社会形形色色的生、旦、净、末、丑角,一幕幕地不停上演。我们期盼了解外国的教育,可是,当我们将目光投向世界时,映入眼帘的图景却是那样令人眼花缭乱,那样扑朔迷离。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处于什么样的地位?世界教育将何去何从?中国和印度作为亚洲两个超级人口大国、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四大文明古国之二,印度与我国内地经济发展水平相近,高等教育规模在世界上名列第三,它们有着自己优良的传统,在教育上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特别是高等教育发展为教育体系中较有特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建立起了自己庞大而复杂的高等教育体系。 1、区域比较 (1)空间层次:从宏观(如地理位置等)、中观(如教育理 念、教育基础、习惯等)、微观(如各国不同的心理差 异等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 (2)时间维度:从两国的过去、现在、将来的教育状况进行 比较。 2、制度比较 (1)学制:印度的高校分两类:大学(237所,为世界之 最);学院有大学学院和附属学院(10600所),此外还 设有研究生院。印度的大学实行自治,可自行决定课程

中国与南亚的关系

新中国自成立以来,没有一天不是头顶暴风雨,脚踏泥泞沼泽,艰难前行。 南亚共有七个国家,其中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为临海国,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为岛国,尼泊尔、不丹为内陆国。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和克什米尔地区同中国相邻;南亚北部为喜马拉雅山脉,东、西和南三面为孟加拉湾、阿拉伯海和印度洋所环绕。起源于我国的印度河和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的恒河流经南亚人口稠密的地区,汇入孟加拉湾。 中国和印度同属于世界文明古国,但近代以来的发展又同为举世瞩目。中印同为亚洲大国,但双方在外交上一直是风诡云谲、暗潮汹涌。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位于东部,对远在边陲的西藏,无论是军事还是经济文化都不可同日而语,对中国发展的戒心,对领土资源的执着,印度再也按捺不住。漫长的国界线,33500平方公里的争议面积,外交上的沉默,军事上的克制,助长了印度的气焰,最终导致了六十年代的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但印度并不死心,不断蚕食争议区,建立军事隔离带,增派军队,迁入人口,总理视察,印度的实控范围更加的扩大,中国坚定主权,印度不还土地,边境问题最终成为一桩悬案,也成为中印外交的一块心病。中印领土之争实际上亚洲大国领导地位之争,是殖民主义思想对特权的维护,印度经历了英国的殖民统治,思想行动基本与它的主人步调一致,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怀有强烈的不安全感,对非法领土的得寸进尺心理,使中印双方的战略伙伴关系受的挑战,同时也加剧了双方的不信任度,中印关系进入到了相持阶段,印度积极寻求美国的支持,妄图利用国际舆论压制住中国,拖住中国经济的发展,削弱中国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信誉。随着中印俩个人口大国的崛起,中印关系将成为二十年后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中国作为南亚的首要对话国,凸显出印度没有能力领导自己所在的南亚次大陆地区,这会侵蚀印度作为地区地区大国的信誉。强敌环恃,岂可安寝? 巴基斯坦和印度、和中国的关系都非常微妙。巴基斯坦和印度的克什米尔之争,美国的抑巴扬印,使巴基斯坦走入了中国的阵营。三十年来,双方经常进行各种互访和合作,无论天灾还是人祸,双方都在第一时间为对方提供无偿援助。随着国际反恐,美英等国的势力渐渐深入,中巴关系的巩固也是有必要的。 尼泊尔和斯里兰卡从我国建国以来,就一直保持着友好关系,渴望同中国培养出更深的友谊,中国也对此积极回应。马尔代夫作为旅游胜地,中国游客慕名而来的同时,也为中马发展关系揭开了序幕。 中国一贯以沉稳、中庸的大国形象来消除周边国家的不安全感,制订明确的行动计划以继续推动同南亚邻国的合作,以事实说话。而印度除美国外,同周边国家的经济合作潜力仍远远没有开发,除却军事带来的威慑作用,中国的“软实力”将为中国外交带来光明的前景。

中国与印度引进外资比较分析

中国与印度引进外资比较分析 之文献综述 摘要:中国和印度不仅在地理位置上相邻,在基本国情上也极为相似。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与印度的经济也在快速发展,成为最具吸引外资魅力的国家,但两者利用外资格局具有明显不同。FDI在中国主要流入到加工制造业,在印度则更多流向离岸服务业。比较两个国家引进外资的现状,中国在流入量上大于印度,但在流入的产业结构和侧重点,及对外资的利用效率上印度都是优于中国的。因此,中国应当借鉴印度的经验,以便在利用外资的过程中获取更多的收益。 关键词:中国印度引进外资比较 引言 在发展国内经济的要求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参与到国际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是本国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在全球化的条件下,资本的跨国流动性大大增强。于是,各发展中国家对引进外资方面都采取积极态度,大力支持外商投资,提供优惠政策,改善国内投资环境。中国与印度也开始把引进外资作为发展本国经济的重要途径。 中印两国在历史、地域、社会发展水平上,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两国在吸引外资的方面却大有不同。中国利用FDI的规模远大于印度,印度近几年在利用外资方面更具有自身特色。中国和印度同位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迅速,但两国在利用外格局方面具有明显的不同点,本文就两国引进外资作一个比较分析。 一、中国和印度吸引外资的原因及特点 (一)中印吸引外资的原因 引进外资最主要的目的是利用国外资本,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 就中国引进外资的原因,张静在《中国与印度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比较分析》中指出中国自身经济的发展与环境使外商看好中国市场。中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持续快速地增长,极大地提升了经济发展水平。而一国对国际直接投资的吸引能力,正取决于经济发展程度,所能创造的国际直接投资激励结构也在

中国与印度出口竞争力比较

中国与印度纺织品出口竞争力比较 中国与印度是世界两大纺织品服装出口国家,在纺织品配额取消以后, 中国和印度被认为是最大的受益国。两国在劳动力、原料等方面的要素禀赋具有相似性,在纺织品服装出口方面存在着激烈的竞争。 本文依据联合国贸易数据库2006-2010 年的统计数据,从出口竞争力指数( TCI) 、国际市场占有率和出口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RCA) 三方面对中国与印度在纺织品服装出口竞争力进行了比较,为中国纺织品服装行业提高竞争力提出了建议。 一、中印纺织品出口现状比较 文中从出口规模、产品结构及市场结构三方面比较中印纺织产品的出口现状。其中纺织产品的统计口径采用HS2007 的六位税号, 贸易数据来源于联合国 近年来,中印纺织品贸易都发展迅速,2006—2010 年中印两国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0.48%和9.58%,但中国纺织品的出口贸易规模远远大于印度, 详情见柱状图( 见图1) 。虽然近几年中国与印度的纺织品出口占全部出口额的比重均有所下降, 但纺织品还是两国出口创汇的主要来源。 图1

2.中印纺织品出口的产品结构十分相似, 表现出竞争性的关系 本文通过计算中印各类纺织产品在纺织品总出口中所占的比例, 来比较中印纺织品出口的产品结构。如下饼状图所示(见图2、图3) 图2 图3 中国与印度除了在52棉花、57 地毯及其他纺织地板覆盖物、60针织或钩编织物这三类产品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其他类型的纺织产品的出口份额都很相近。61针织或钩编的服装及衣着附件、62非针织或非钩编的服装及衣着附件这两类产品在两国的出口份额中所占的比重都较大, 两者合计中国和印度分别为64%和45%, 但印度的出口份额与中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2006—2010年两国各类纺织品的出口份额之间的相关系数,两国纺织品出口的产品结构十分相似。因此, 中印出口的纺织产品之间有很强的替代性,表现出竞争性的关系。 本文进一步将这14 类纺织产品按照《纺织服装商品分类》分为纺织原料和制成品, 纺织原料包括50—55 类, 制成品包括56—63类。由下表(见图4)可以看出, 我国在纺织制成品的出口上占有较强优势,在纺织品原料上买有明显优势。

中国和印度的国力比较

中印各方面的比较 中国和印度的国力比较是多大差距,经济上从汇率GDP 比较印度大约是中国的40%,另外,印度的农业占GDP 的28%,中国占12%。而印度粮食产量大约是中国的40%到45%,印度的农业产值从好的方面估计也不会超过中国农业产值的30%,差的估计大约也就20%到25%。中国实际上GDP 应该超过印度至少4倍。工业生产中国占GDP 的56%,印度占5 30%左右。但实际上中国的工业超过印度大约6到8倍。中国在1978年其主要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能源产业都远远超过2000年印度的产量。 在军事上,首先看军事技术。印度的导弹技术大约相当中国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水平,差距在20年以上。当时中国已经拥有洲际导弹和核潜艇,而印度到现在还不具备独立发展这两项技术的能力。 10 航空技术是印度与中国差距最小的军 事技术领域。因为中国主要精力投入导弹方面,相对航空技术投入少,独立能力比较导弹和航天技术差一些。但是来自国外的技术封锁使中国的航空工业获得了非常宝贵的独立开发能力。印度航空工业一直依靠外国的技术援助,依靠外国产品生产许可证生产先进战斗机,15 因此虽然在一段时期内印度装备战斗机比中国先进,但是印度一直没有获得完整的航空技术能力。在开放以后得到国外先进技术的支持以后,最近10几年中国航空技术突飞猛进已经远远将印度抛在身后。这是综合国力和综合技术能力和工业能力的差距。 在海军装备方面,印度根本没有一个强大的造船工业,因此印度强大的海军只能是沙滩上的大厦。印度的国产军舰必须依靠外国提供全部技术,包括设计、船体材料和建造工艺、20 动力、武器、雷达以及总体等等。一旦失去外国技术援助印度立即一筹莫展。如核潜艇是印度一直梦寐以求的装备,但外国由于防止核扩散条约的限制无法提供印度技术援助,几十年印度只好干等这毫无办法。中国核潜艇在1971年就下水了。现在中国海军舰艇的技术水平已经基本达到欧洲的水平,超过俄罗斯。 一. 在陆军技术方面,印度到现在还不能生产155毫米重炮,自己搞的坦克陆军不想要。 25 进口重炮还要进口炮弹。总之在低技术的陆军武器装备上印度仍然没有自主生产能 力。 二. 总体上看,印度的军事技术主要依赖进口。只是在个别的方面如计算机方面可以自 己生产,当然IC 还要进口。 印度的军事能力,依靠进口装备和技术,印度保持了与中国相当的军事技术装备。但是印30 度的军事力量的发展极度不平衡。中国军费使用上大致装备采购、人员开支、训练和装备维护各占三分之一。而西方发达国家在人员和训练、装备维护的开支比例更大一些。而印度的军费开支主要是人头费和装备采购费,而训练和装备维护费占比例不和理。海军航母舰队基本上是驻港舰队,空军飞机事故率居高不下,陆军坦克等装备的完好率极低都是这种情况的体现。印度的装备体系非常混乱,表现出缺乏军事管理能力。 35 从历史上看,印度从来是在战争发动前突击在国际军火市场上采购弹药和武器零部件来提高装备的完好率和战备率。这样的情况使得印度非常难以应付突发的大规模军事冲突。从这种情况来看,印军虽然装备比较先进,但后勤和管理非常落后,印军没有能力进行一场较大规模的局部战争。 从以上分析,印度的硬实力比中国有非常大的差距,特别是长期竞争的潜力方面差距更大。40 局部冲突中双方的技术差距不明显。但可以运用的战术方面的差距和后勤能力仍然存在着显著差距。 印度这些年发展很快,尤其是军事方面。但是我认为不必太把印度放在心上。原因如下:

印度人看中国

印度人看中国 在2005年以前,印度媒体常驻中国的记者只有一位,很难将中国 大量的信息传回国内。为了弥补不足,印度媒体大多从西方媒体转载 有关中国的信息,致使信息经常失真。 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印度教徒报》常驻北京的记者帕拉维·艾 亚尔在中国生活了5年,写下《烟与镜:亲历中国》。她在书中谈了 自己对中国的见解,可以说是一部很有代表性的印度人看中国的作品。帕拉维·艾亚尔坦言,她原本对中国所知甚少:作为一个在新德里长 大的印度人,家庭中接受的又是英国牛津剑桥式的教育,对我来说,中 国尽管在地理上与我们毗邻而居,却几乎从来没在我脑中的世界地图 上浮现过,有关中国的知识几乎也是一片空白(其实,很多印度人跟帕 拉维·艾亚尔一样,对中国并不了解)。 帕拉维·艾亚尔来到北京之后,她很有感触地把北京与新德里进 行相比:在我看来,中国算是相当秩序井然了。相比起新德里随处走 动的牛和拥挤的白人轿车,以及与耗油高、噪声大的巨大公交车分享 混乱的街道,北京的清洁、树木成排、宽阔的林荫道看上去就像是另 一个世界。 帕拉维·艾亚尔对中国的农民与印度的农民也进行了比较:在中国,所有农民都有一小块土地,土地并不归他们所有,归国家所有,不 过他们有土地租赁权,所以农民不存在没有土地的问题。今天的中国,绝对贫困──那种没有衣裤穿、苍蝇停在嘴角的贫困已经很难找到了,而这样的绝对贫困在印度还大量存在。中国农村的相对贫困依然 存在,收入不公现象也存在,不过穷人也还是在逐渐变富裕。农业用 地的灌溉情况比印度好得多,印度的农民基本上是靠天吃饭。 帕拉维·艾亚尔还就中国和印度的旅游业做了比较:中国是亚洲 最大的旅游输出国。2007年有4000万中国人出境旅行,而印度2007 年只吸引了6.8万中国游客。

中国和印度IT产业发展比较报告

本文摘抄赛迪IT经济研究所的《中国和印度IT产业发展比较报告》一文目录纲要,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对大家更了解印度有所帮助。 中国和印度IT产业发展比较报告 上篇国民经济比较篇 中印两国在经济发展领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和互补性。2001年11月26日,印国防部长费尔南德斯在全国军校联合会成立52周年纪念会上说,印度将在下个世纪成为世界领袖之一,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是印度的最大竞争对手。 一、地理位置与资源环境 (一)地理位置 1.印度:盘踞在南亚次大陆的雄狮,扼印度洋咽喉 2.中国:太平洋西岸最大的国家,有漫长的海岸线 (二)资源与能源 1.印度:印度自然资源潜力大,海洋资源丰富 2.中国:中国能源蕴藏量大,但开发程度较低,人均量少 二、中印两国经济发展概况 (一)中国比印度经济起点低,发展速度快,规模总量大 1.1950年印度经济水平比中国高(印度国民收入为美国的 2.3%,中国为美国的1%) 2.1980年两国GDP总量几乎差不多,而且印度还稍领先 3.2001年,印度GDP为4980亿美元,不到中国的一半 (二)两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共性 1.人口负担重,经济结构层次低 2.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经济结构不合理 (三)中印同为农业大国,中国农业生产水平高于印度 1.印度是农业大国,但生产率水平低,增长速度慢 2.中国农业生产水平略高于印度,但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四)提高工业生产水平是两国经济发展的共同核心 1. 中国和印度共性是工业化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工业尤其是制造业,装备和技术水平落后,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 2. 印度30多年来工业平均增长率5.8% 3. 中国从1952年以来工业年均增长率达到11.5% 三、中印对外经贸情况比较 (一)对外贸易规模中国占绝对优势 1.1978年中国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32位;2001年提升至第6位 2.中国出口总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4%,而印度不到1% (二)对外经济活动能力中国远胜印度 1.2001年中国直接利用外资(FDI)468亿美元 2.印度利用外资不足,2000年利用外资2 3.2亿美元 3.中国外汇储备多,抗国际风险能力强(2000年末中国外汇储备1656亿美元,2001年底突破2000亿美元 4.印度外贸长期处于逆差,积累的外汇极为有限(2001年印度外汇储备约450亿美元

中国人和印度人沟通篇

中国人和印度人,谁更会沟通? 对于中国人来说,人际关系是门学问,自古以来就很讲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维护。同样作为世界上最古老国家之一的印度,在古老的社会传统和宗教信仰下,他们也有独特而稳定的人际交往模式和特点。那么,如果将当代中国人和印度人的人际沟通状况做一个比较,又有哪些相似点,哪些差异之处呢? 来自零点研究咨询集团的《2007年零点中印居民沟通指数报告》就以独特的国际视角,对中印两国居民的沟通模式和沟通水平进行了跨文化比较。该项目基于2005年中国沟通指数的起始性研究,于2006年10月-2007年1月在中国城乡和印度城市地区,同时进行普通居民大规模的入户抽样调查。并报告中,研究人员选取了中国城市和印度城市居民的调查数据进行定量方式的对比研究。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中印两国城市居民具有相似的“亚洲亲缘小圈”特点,但相比之下,中国居民的人际交往规模明显高于印度居民,对于“熟人维护”也更加擅长,而印度居民在陌生人社交和外圈关系的交往能力方面则更胜一筹。 相似的“亲缘核心”,人际外围空间结构有差异 沟通指数报告表明,中国和印度的人际圈带有相似的亚洲社会文化特点,亲缘关系在整个人际网络中占有绝对核心位置,人们与家人小圈的心理距离最近,和亲缘关系的交往频率、深度及收益均超过了业缘,地缘和其它社会交往。对于中印居民来说,亲缘小圈是封闭的人际交往内核区域。 然而,由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中印居民的社会网络结构也表现出很多差异:在中国,划分鲜明的人际关系网络是一个以个人为中心原点,从家庭亲缘关系——业缘关系——社会交往关系逐渐疏远的一个圈层结构。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三类关系可以清楚区分,并且亲疏距离有所差异。而在印度,对家庭的依赖和沟通程度更强,但对于家庭亲缘关系以外的人际关系(包括业缘和社会交往关系)之间的区隔并不十分明显,它们共同构成了家庭亲缘关系以外的人际外围空间。 中国人表现出独特的“同学社交”情缘 中国人的社交半径平均长度为43人,超过了印度人的社交半径36人。这主要是因为,中国人的业缘关系要比印度人更为丰富一些,平均每个中国人经常来往的分别有9个同学和9个同事,而印度人则只和4个同学和6个同事经常来往。 同时调查数据还发现,中国居民同学圈的沟通频率、沟通深度明显高于社会圈,而在印度则正好相反,人们与同学交往的频率、深度最低;中国居民与从同学交往中获益较多,尤其在沟通情感上,同学关系的作用明显高于同事圈和社会圈,而社会圈则并没有发挥很大作用,在事业发展、沟通情感、交流信息的帮助上得分均为最低值。相反,印度居民社会圈帮助明显高于中国居民,而同学圈发挥的作用则不大。 研究人员认为,在中国,同学关系不仅仅是人们在校期间一种短期而特定的人际关系,相当一部中国人在离开学校后的长时间内,都会与同学保持联系。由于结识渠道和感情上的特殊性,同学往往有别于其他人际关系,而在生活中形成一个稳定而特殊的“同学”关系网。可以说,同学关系在中国居民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甚至在人际交往中有一种特殊的“同学情缘”。相比之下,印度社会并没有类似的固定的“同学关系”,同学圈的交往规模、交往频率、交往深度和帮助都要低于其他人际关系。 印度人更善于积累从“社交外圈”积累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是将人际网络资本化的一种衡量方式,它展现的是一个人的社会关系网络所能调动的资源。如果对中印社会资本积累情况的比较,我们可以对两国居民的人际网络应用能力进行对比,结果发现, 中国人的社会半径为43人,其中具有社会资本价值的人数为20人(包括现有社会资本11人和潜在社会资本9人);印度居民的社会半径为36人,其中具有社会资本价值的人数为29人(包括现有社会资本16人和潜在社会资本12人)。尽管中国人的社交半径更长(43人),但是在对社交资源的利用上,印度人却更占优势,社会资本转化率更高(81%),从这个角度上来看,虽然社交规模无法和中国人相比,但印度居民的社交却更“有用”。

中国与印度的比较 政治经济文化

中印比较 1.政治 中印政治文化的相似性 中国和印度均被西方称为“崛起国家”,中印的政治文化也伴随着国家崛起而逐步扩大影响。中国和印度新兴经济体身份和特殊文化蕴育的政治文化必然异于西方式的主流政治文化,中印现代政治文化有着多方面的相似之处。 ①中印现代政治文化多元化特点显著。 ②中印政治文化均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 中印政治文化的差异性 政治文化对各自公民的政治态度,政治生活习惯,决策思维模式,甚至对国家与民族的和平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国际政治斗争中,政治文化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手段或工具,抑或被用来宣传、推行本国的对外战略和政策,政治文化的差异被认为是引起国家间对立关系和冲突的动因之一。中国和印度基于自身的历史发展和外来影响,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政治文化,中印现代政治文化既有相似性,也存在着差异性,对中印两国的政治生活有着重要影响。 ①中印政治文化结构不同。印度现代政治文化始终处于世俗主义与宗教教派(主 要是印度教)主义的博弈中。中国的现代政治文化从结构上可以概括为“一元指导,多元并存”。 ②中印政治文化本质属性的差异。印度现代政治文化在其形成中近乎全盘接 受英国殖民统治时期的政治文化传统,政治体制上也实行着类似西方的政治制度。中国现代政治文化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政治文化,这是其本质属性和基本政治价值 (一)中国政治的主要原则 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唯一执政党 2、人民民主专政 3、社会主义制度 4、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5、国家的根本任务和目的 6、民主集中制 7、武装力量属于人民 8、依法治国 9、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印度政治 印度为联邦国家,实行民主议会制;印度总统是国家元首;以总理为首的部长会议协助总统并向总统提供建议,总统根据部长会议的建议行使或授权从属官员行使行政权利;国会行使立法权’联邦司法权属于以最高法院为主的联邦司法机构.)

中国与印度的经济发展对比及前景展望

中国与印度的经济发展对比及前景展望 2014年5月印度新任总理莫迪执政以来,印度经济增长逐步走出低谷,GDP增速已连续两年超过中国(2014财年增长7.3%,2015财年增长7.6%),且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GDP 总量已位列世界第三,21世纪的“中国龙”与“印度象”之间的竞争将日趋激烈。为前瞻性开展战略研判,谋划对策,我们从中印两国的发展基础、历史沿革、发展现状(共11大类指标)进行全面对比,分析了上一轮中印竞争中印度落败的原因,梳理了莫迪改革的主要措施。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未来中印发展中双方各自的优势、以及竞争与合作的领域,并选取高、中、低三种假设情景对到本世纪中叶两国经济发展进行预测,得出印度到本世纪中叶难以在经济规模上超越中国,但全球仍将形成中、美、印三个大国角力的新“G3”格局的结论。 一、发展基础对比:中国发展基础总体占优,印度具有特色优势 (一)中国拥有更大的战略纵深和更多样的地理条件 中国的国土面积约是印度的3倍,拥有更大的战略纵深。中印两国在区位上各有优势,中国是欧亚大陆上唯一与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中亚及俄罗斯直接为邻的国家,是亚太各地区间物质和精神文明交流的纽带;印度则位于欧亚大陆东、西方文明的交汇处和印度洋的核心位置,是东西方沟通的桥梁和扼守印度洋航线的枢纽。中国的气候与地形条件比印度更具多样性,使得中国同时适于发展内陆与海洋经济,并能够形成全面的产业结构,发挥互补优势;印度气候为南亚地区独有的热带季风气候,更适于发展农业与外向型海洋经济。 (二)中印自然禀赋相当,各具优势 从自然资源看,中印两国水资源与森林资源均较为稀缺,2013年中国和印度的人均水资源量分别为2072.4立方米/人和1130.1立方米/人,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和1/5左右;森林覆盖率分别为21.9%和23.7%,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3左右。得益于多样复杂的地理

真实的中印对比:穷印度让我们中国无地自容

真实的中印对比:穷印度让我们中国无地自容 2011年11月23日07:30华声在线 最近网上有一帖子“印度最新人口12亿,将为1.2亿学生提供免费午餐”。这不免让身在教育行业大半生的笔者内心再起波澜。医疗、教育是国民两大基本的人权保障,可时至今日我们还在用“国情”来搪塞。中国大陆的国人知情权有限,无关于特权阶层利益的知道的也许比自由的美国人知道的都多,可是一涉及特权阶层利益的想知道点就难了。笔者也不想用臆测的一家之说来娱乐读者。就整理一下被允许国人知道的信息,看看我们的那刀枪不入的国情究竟是什么国情吧! 全民免费医疗,听起来是很难的一件事。中国十三亿人口,似乎根本不现实。是这样吗?印度1947年才从英国殖民统治下独立,就在1949年通过的宪法中确立了全民免费医疗的政策。虽然当时的全民免费医疗还未能完全落实,重大疾病还需要个人负担一部分,可是却规定先看病后补交费用,所以大多数困难患者补交不上的费用,也就都由政府买单了。人家经过与我们“新中国”同样的时间,全民免费医疗已经实至名归了。并且政府办的医院对于所有在印度的人都不收费,无论你是外国人还是印度人,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民,都享受免费医疗。我们的以人为本是折腾人,人家的以人为本是服务人。被咱们整天吹嘘的医疗保障政绩,是要国民先得忍着病痛,迟误最佳的治疗时机,以牺牲健康为代价自筹昂贵的医疗费,没钱就只能等死。筹到钱后也很难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并且要被折腾个六门到底去报销。还常常被以没钱为由一推六二五,最终也只能报销实际费用中的一小部分。 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的国人大概不知道让许多国人蔑视的穷印度却已经几十年以前就做到有病先看病,治好病再谈钱,而且困难的国民,实际上还都由政府买单,医疗费用的麻烦都留给政府了。即便如此,人家也没有敢称“人民政府”! 德里大学一名社会学教授很为印度这种福利制度感到骄傲,他说:“谁都可能生病,但大部分起初只是得一些小病。如果小病能够得到及时治疗,则可有效防止发展成大病,这对于国家来说可以节省更多医疗支出,对于民众来说可以减少对其它相关开支的担忧。从长远来看,是一项小投入大回报的利国利民的好事,最终的结果是人民健康得以保证,国家经济持续发展。” 印度独立以来,尽管人均收入在世界上排名仍不靠前,但全国人口预期寿命已增长了一倍,婴儿死亡率也下降了70个百分点。民选政府拼命讨好民众,印度财政部一位官员对记者说:“政府每年用于免费医疗的费用占政府支出的比例很大,但政府为了落实宪法赋予人民的权利,一直在尽力而为。再说,政府的钱也是取之于民,现在以这种形式用之于民,也是用得其所。”他认为,人民的健康高于一切,政府应该在保障人民健康方面不惜代价、不遗余力。这与我们顽固地用“国情”搪塞国民的健康保障需求形成鲜明的对比。 许多中国特色的阿Q们甚至不惜到印度的犄角旮旯拍些设备简陋的医疗环境来给自己没有医疗保障找借口。笔者有时也比较理解这种自欺欺人的行为,不这样怎么活呀!与印度比我们的国人特色是什么?难道是没有被完全殖民过(中国只是半殖民地)? 印度虽然不太富裕,并且人口众多,但医疗保障体系还是比较完善的。除了国家级医院、邦(省)级医院、地区级医院、县级医院和乡级医院之外还有各级医疗中心。据统计,印度共有1.2万所医院、2.2万个初级医疗中心、2000多个社区医疗中心和2.7万个诊疗所。固定数量的民众要配备一定数量的医务人员。这些遍布全国的政府医疗机构满足了大多数国民的基本医疗需求。 印度的医疗体制也与大锅饭时代的中国不同,医疗保障照顾到不同层次的需要。是即遵循价值规律,又兼顾全体国民的福利体制。印度人认识到,医疗卫生体制如果完全按商业化、市场化运作,难以实现医疗保障的公平,不利于社会稳定。因此,印度医疗保障制度始终坚持“两手抓”:既扶持政府医院稳定运转,又鼓励私立医院健康发展。政府医院不以营利为优先目的,条件相对较差;经济条件较好的患者很自然地“分流”到条件更好的私立医院。 政府设立的医院条件虽然相对较差,但这种差别是相对的,不是一些国民臆测的简陋得无法保障国民对于医疗保障的需求。距离全印医学院几公里远的私立阿波罗医院看上去就好像一座五星级宾馆,院子里绿草如茵,病房宽敞明亮,各种先进医疗设备一应俱全。私立医院拥有高水平的医务人员,很多医生持有英国皇家医学院等著名医学院校颁发的高级资质证书。在高水准的私立医院就诊,当然比公立医院费用高,但按照一般国际标准衡量,价格仍然是相对便宜的。因此常有大批西方国家的患者不远万里到印度求医。 2008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是印度同年度国民生产总值的3.41倍,印度以中国三分一的国土,负担与中国相当的人口,以中国近三分之一的国民生产总值,在相同的时间内,都能为十多亿人口免费医疗,免费义务教育,哪怕这些福利再不完善,我们有脸再去找人家的瑕疵么?然而每当有人大代表在全国“人大”会上提到教育与医疗问题时,国人的耳旁就时常响起官员们:全民免费义务教育不符合中国国情,全民免费

简析中国与印度关系

论中国与印度两国关系 中国和印度同为历史文明古国,同为发展中国家,同为人口大国,同为金砖四国之一,同处亚洲,边界彼此紧邻,历史上文化交流甚多,诸多的相同之处与意识形态上的相近本应造就两国对彼此的认同感与友好情谊,然而,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国间的关系并非一帆风顺,在整体友好的大体局面中摩擦不断,甚至发生军事冲突。 查阅资料,我才发现原来中国与印度在历史上仅发生过三次军事冲突,第一次是648-649年间唐王朝与印度卡瑙季王朝的冲突,第二次是1221-1329一百多年中蒙古汗国对印度的侵略,最后一次就是196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印度的自卫反击战。相对于欧洲大陆的名族间的征战,历史上的三次冲突也许只算是和平之道上的小坑小洼,毕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印两国同为反法西斯同盟国,毕竟两国在帝国主义侵略运动中同为受难国也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运动,毕竟两国长期处于和平友好的关系。 通过资料的查找与借鉴,可以知道至新中国成立以来,深沉次的意识形态方面且不考虑,中印两国不稳定的关系表现在多方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等方面。 首先,政治上,印度于1947年宣布独立然而却是在1950年1月26日才真正成立为“独立自主的共和国”,然而印度至成立独立国家之时都没有真正摆脱英国,最为明显的是其政治体制基本上都是由英联邦主导设定的,其政治路线更是由英国统治者为其谋划而成。英国作为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当然与刚成立的新中国不能共谋一席,于是在政治上设下中印两国最为尖锐的问题——政治体制的对立。政治体制的对立必定造成两国投靠不同的阵营,甚至是国际性的问题上相互抨击与不信任。 在经济上,由于两国成立的时间与经济发展历程大致相同,例如两国都在前期的发展中不约而同地发展了工业,当然目的在于维护国家的稳定;两国也进行经济的发展计划,也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污染了环境。发展模式的相似必定给两国带来经济层面的冲突与不稳定因素。当然,不可否定,印度到80年代后出现了发展的不平衡,其轻工业相对较弱却极大地提高了电子科技的发展力。虽然在经济发展中存在不稳定时刻,但是总体上是贸易关系逐步紧密、贸易额逐年提升,同时也必须强调,经济上关系的不稳定原因与政治上关系不稳定有着较强的相关关系。 说到文化,不得不提宗教问题,这也是造成两国关系紧张与恶化的重

中国对印度直接投资的现状和前景分析

中国对印度直接投资的现状和前景分析 摘要:自2000年我国政府正式实施企业“走出去”战略以来,我国对外投资取得了很大成效,成为全球三大对外投资国家之一。但是,我国对外投资的国家和地区存在着很大的不均衡性,依旧有大的发展空间。文章选取中国对印度直接投资这一角度,从近几年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入手,首先简单介绍了中国对印度直接投资的现状,接着分析了中国对印度直接投资存在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并且在此基础上,简单的对中国对印度直接投资的前景做了预测分析,提出中国对印直接投资不可盲目乐观,两国因政治互信度低以及两国不同的经济体制,法律等制约因素,中国对印直接投资依旧困难重重。 关键词:直接投资;有利条件;不利因素;前景预测 一、中国对印度直接投资的现状 (一)中印两国的贸易发展迅速、直接投资比例加大 近几年,中印两国的经贸合作发展更为迅速,从两国双边贸易额的数字变化可以看出显著变化。2000年中印的双边贸易额仅仅只有29亿元,而到了2010年,竟翻了20倍之多,突破600亿元。据商务部统计显示,在2012年中印双 边贸易总额为644.72亿元,2013年贸易额达到654.7亿元。

虽说每年相对上年,同比都有所下降,但是中印双边贸易额整体发展趋势向好。两国较好的经贸合作间接反映出,中印两国的相互投资比例也在不断提升。贸易是投资的先导因素,贸易与投资是相互依存、相互伴生的国际经济活动。 (二)中国对印度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的集中与分散 从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来看,中印两国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双边贸易和投资的空间很大。印度的发展并没有遵循传统国家意义上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到第三产业,即从农业到工业再到服务业的一般发展规律。印度的基础设施差,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中国有丰富的廉价劳动力,在制造业等实业方面的发展优于印度,并且鉴于和印度的地缘优势,近些年,我国在印度大力发展了工程承包和以钢铁业为主的印度较为落后和缺少的行业领域。 在近几年,中国企业投资印度的家电等轻工业的比例飙升。除此之外,中国在通讯行业对印度的投资比例也较大。比如中国华为、中兴等通讯行业已经在印度建立起自己的海外市场。中国电信设备制造商中兴通讯公司计划在印度建立一个全球网络运营中心(GNOC),该中心将努力实现在亚洲和非洲的多个电信运营商网络和无线业务。 二、中国对印度直接投资的有利条件 (一)全球经济危机以来,中印两国宏观经济形势向好 中国与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两国人口

中国与印度的优劣势比较

在未来竞争中,中国与印度的优劣势比较 姓名:班级:学号: 一、中国主要优势 1、庞大外汇储备和稳定的货币体系,世界上最强大的中央地方财政体系; 2、主要工业品产量均居世界首位,国内消费市场巨大; 3、城市建设兴旺,农村居民生活整体在改善; 4、吸引外资居世界首位,对外开放逐步向内陆省份拓展; 5、在航天、计算机、医药等领域取得快速进步;6对外贸易相对稳定成长,国际合作不断深化;7、西部有丰富的水电资源和水能资源、北方有丰富的煤炭资源;8、与上海合作组织国家逐步向经济政治、军事联盟方向发展。 二、中国主要劣势 1、中国受到台湾、西藏、新疆分裂势力的威胁和西方的牵制; 2、贫富分化显著,局部地区社会矛盾尖锐; 3、集成技术和超大规模制造业集成技术体系薄弱; 4、航空工业、先进制造业与发达国家有差距; 5、房地产泡沫威胁经济健康发展,影响了向科技和制造业的投资; 6、一党执政缺乏监督,政务缺乏公开透明和社会监督,造成贪污受贿、公款挥霍; 7、中国缺乏对南海、东海、印度洋的制海权,海军仍薄弱,中国周边国家军事实力都在显著增长对中国构成了越来越严重的威胁。 三、印度主要优势 1、铁矿和有色金属资源丰富; 2、钢铁、汽车、IT、软件、化学工业已成规模有国际竞争力; 3、距离欧洲和波斯湾比中国日本近,有控制印度洋制海权的前景; 4、在航天、软件、计算机科技领域有突出的成果和产业集群; 5、通用英语的人口众多,与西方经济技术融合有显著优势; 6、是民主国家,不存在严重的国际意识形态冲突对抗; 7、没有邻国构成重大军事威胁,对邻国有比较多的威胁; 8、与阿拉伯国家、欧洲、美国、日本、俄罗斯等主要强国和重要经济体都有良好合作关系。 四、印度主要劣势 1、部族宗教种姓势力过强,文化一致性差,通用语言过多过杂; 2、 地主阶级仍存在,束缚劳动力的解放,,农村人口贫困;3、缺乏推进现代化的政党和明确的国家发展战略体系;4、现代制造业薄弱重工业基础差,装备制造业落后;9、西部地区严重的干旱缺水,贫困人口多;11、国民教育基础差,儿童入学率低,成人识字率也低;12、医疗卫生设施落后,民间缺医少药。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都过高,人均寿命过低。

中国和印度的发展比较

中国和印度的发展分析 朱林林 (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关键词:古代华夏文明;古代印度文明;文明;文化;科学发展观。 提要:中国和印度拥有极为相仿的历史,在历史上都拥有极为耀眼的文明,都曾引领过世界文明前进的方向。现在两国同样是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如今两国都走在改革发展不断前进的道路上,但两国选择的发展道路并不完全相同。通过对两国历史上和目前改革途中异同点的分析,让我们更好的了解和认识两国的发展。曾经文明灿烂耀眼、文化影响深远的两个古老国家,随着时代的发展,在近代都走向了衰落。两个同样地处大河流域的国家,两个同样拥有灿烂文化的国度,在现阶段发展过程中的不同策略与取得的成就,以及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值得我们探究和思考。 一、灿烂闪耀的古代文明。 1、古代华夏文明: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勤劳朴实的华夏儿女在长江黄河流域缔造了异常灿烂的华夏文明。华夏文明的主要特征是礼仪道德,华夏文明自炎黄二帝开始,经过不断的发展,形成了非常完善的体制。中国文化中的文字发展独树一帜,自甲骨文开始,便走上了与西方的拼音文字截然不同的道路。古代中国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明,青铜文明是在两河流域文明兴起后,经过刀耕火种,石器时代,通过粗浅冶炼得到的铜器见证了第二次人类文明的大发展的独特文明。中国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出现了青铜器,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也盛行过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三星堆"文化。那里出土的青铜面具,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引起了中外人士的瞩目。古代华夏文明在思想文化上也产生了深刻的认识,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争鸣为我国各种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各种思想文化中著名的有“五行说”、“八卦”、“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等,这些思想现在仍受很多人的追捧。古代华夏文明的绚丽灿烂充分展现出了古老华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2、古代印度文明:古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古印度文明以其异常丰富、玄奥和神奇深深地吸引着世人,对亚洲诸国包括中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古代印度文明在各种文化的冲击中不断发展,在不断地吸收发展中成为独树一帜的灿烂文明。古代印度在文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对人类文明作出了独创性的贡献。在文学方面,创作了不朽的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在哲学方面,创立了“因明学”。在自然科学方面,最杰出的贡献是发明了世界通用的计数法。古代印度文明最显著的特征是其宗教性,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的诞生在这块古老的土地。古印度文明最早在印度河流域兴起,它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古印度人建立了严密的社会等级制度——种姓制度,创作了精美的绘画和雕塑。印度河流域发展的古印度文明深深地影响了世界。 古代华夏文明和古代印度文明都是异常灿烂的,但两者并不相同。华夏文明有很强的生命力,同时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同化性,对于外界文明的融合具有选择的能力。而印度文明本身就是从多种文化里整合出的,印度文化缺少了华夏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中国文化在全面遭受外族文化的入侵同化中,都是外族文

中印关系的现状与未来

中印关系的现状与未来 关于《中印关系的现状与未来》,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如果不能获得足够的传统能源与矿产资源供给,完成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就是一句空话。所以中国必须从现在起就着眼于未来二十年,布好与世界主要资源竞争国的这个局,对印度的长期战略关系安排更是其中的重要环节 下载论文网 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或许将接替美国的地位走向世界顶峰。要实现这一点,中国和两个亚洲大国的关系必须处理好,那就是日本和印度。中印的海外资源主要来自中东与非洲,而印度的地理位置又方便他获取海外资源并控制中国的海上通道,所以若印度成为中国的敌人,或者被利用成为中国的敌人,都会阻碍中国顺利获取海外资源而完成现代化。这些因素决定着中国必须在深刻了解印度的基础上,在战略与策略上处理好与印度的关系。 中印存在资源竞争关系 未来20年,中国城市化将有持续的高增长,但中国自身的资源无法支撑这么高的增长速度,需要大量进口。印度是世界第

二人口大国,对资源的进口需求同样旺盛,不可避免地将与中国形成竞争关系。 首先,中国进口石油有80%取道印度洋。10年前中国进口石油占全部石油需求的比例仅6%,现在已经过半,到2030年预期将有80%的石油来自进口。中国石油进口中80%以上要经过印度洋一马六甲海峡一南海航线。过去我们由于与南海部分国家有些矛盾,因此比较注意马六甲海峡通航的安全问题,也产生了许多设想,比如从中国西南方向通过缅甸或巴基斯坦寻找新出海口,以绕过马六甲海峡。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即使绕过了马六甲,也绕不过印度洋,因此对中国海上通道真正的挑战可能不仅在南海,更在印度洋。 其次,围绕资源需求,中印存在潜在矛盾。未来20年,中国将依靠内需引领新一轮经济增长,GDP年均增长率仍可能在9%左右。发达国家也会逐渐从危机中走出来,出现新的全球经济增长过程,全球资源的需求就会恢复,并且逐渐超过危机前水平。这一状况在未来5到10年之间很可能会出现,届时,资源的争夺比现在要激烈得多。 印度与中国都是人口大国,都是发展中国家,如果印度走向工业化,中国与印度就必然有资源竞争。在某种意义上,能给中国提供资源和资源通道的国家可能将成为朋友,而存在着资源需求冲突的国家和地区,或许将成为竞争者。那么,中国潜在的资源竞争者是谁?一个是欧盟,一个就是印度。日本作为发达国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