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二讲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二讲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二讲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二讲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讲练习题

一、概念解释

1.青春期:指以生殖器官发育成熟、第二性征发育为标志的初次有繁殖能力的时期,在人类及高等灵长类以雌性第一次月经出现为标志;泛指青春期的年龄。青春期是指由儿童逐渐发育成为成年人的过渡时期。青春期是人体迅速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继婴儿期后,人生第二个生长发育的高峰期。

2.神经系统:是机体内起主导作用的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大部分。

3.内分泌系统:是机体的重要调节系统,它与神经系统相辅相成,共同调节机体的生长发育和各种代谢,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并影响行为和控制生殖等。

4.激素:是一种由内分泌腺分泌并渗入血液或淋巴,从而影响身体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的重要化学物质。内分泌系统分泌激素并调节和控制着激素的水平。激素在血液中的含量甚微,但在机体内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发育在很大程度上受体内激素水平变化的影响,激素水平的变化影响到青少年身体外形的变化、内部机能的增强以及第二性征的出现和性成熟。

5.睡眠模式: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晚上睡觉太早,早上又睡得太多,这种称为时间段延迟偏好的睡眠模式的出现,是与青春期的生物性变化直接相关的。

6.早熟与晚熟:早熟指在遗传算法早期,在种群中出现了超级个体,该个体的适应值大大超过当前种群的平均个体适应值。从而使得该个体很快在种群中占有绝对的比例,种群的多样性迅速降低,群体进化能力基本丧失,从而使得算法较早收敛于局部最优解的现象。而晚熟恰好相反。青少年在青春期的开始时间和发育速度上存在个体差异,早熟与晚熟对青少年男女有着不同的影响。

7.第二性征:又称副性征。人和动物性成熟所表现的、与性别有关的外表特征。男女两性在到达青春期时,由于受性腺分泌的性激素影响,出现了一系列与性别有关的特征。

8.自我意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具体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体态等)、心理特征(如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

9.身体意象:是指一个人心目中对自己身体的美学。所有时代的人类社会对人体美学寄予了很大的价值,但一个人对自己身体的认知可能不符合社会的标准。身体意象的概念应用在许多学科,包括心理学、医学、精神病学、精神分析学、哲学、文化和女性主义研究。

10.饮食障碍:包括厌食,贪食,偏食等,以神经性厌食较多见。神经

性厌食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长期不愿进食、资源节和明显体重减轻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的心身疾病。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1.人生的第二个生长发育高峰在(A )。

A.青春期 B.童年期 C.少年期 D.青年期

2.青少年的脑电波,尤其是(B),在13~14岁时出现第二次飞跃,这说明大脑机能逐渐发育成熟。

3.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发育在很大程度上受体内( D )水平变化的影响,其变化影响到青少年身体外形的变化、内部机能的增强以及第二性征的出现和性成熟。

A.儿茶酚胺 B.胆固醇 C.五羟色胺 D.激素

4.经历青春期会导致女生的(A )会适度降低。

A.学习能力 B.情商 C.自尊 D.学习成绩

三、填空题

1.青少年的生理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即生长突增、第一性征的发育、_第二性征的发育__、身体结构的变化、__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发育__。

2.到青春期时,_ 脑和神经系统 _结构和机能逐步成熟完善,为青少年抽象逻辑思维等方面的发展提供了保证。

3.__内分泌系统_ 主要通过下丘脑、脑垂体和性腺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发挥其功能,三者不断循环调节构成了内分泌系统的反馈环。

4.与青春期的身高飞跃相伴的是体重的增加,其原因在于_肌肉__和__脂肪__增长。

5.那些能区分男女性别的,但对生殖能力无本质影响的身体外部形态特征称为_第二性征__。

6.青春期体内___激素___水平变化会影响青少年的心理机能与行为表现。

7.青少年在青春期的开始时间和发育速度上存在个体差异,_遗传生物因素_和__社会文化环境__对青少年男女有着不同的影响。

四、判断正误

1.到青春期结束,青少年神经系统的结构与机能已经完全发育成熟。(错)2.平均而言,女生成长的飞跃要比男生完出现大约两年左右。(对)

3.一般来说,青少年的心理变化大多都是由青春期的生理变化单独引起的。(错)

4.与男孩相比,女孩在整个青春期对自己的身体更不满意。(对)

5.青春期的青少年情绪的变化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有关。(错)

6.肥胖是青少年中最常见的一种饮食障碍。(对)

五、简答题

1.青少年的生理变化主要表现是什么?

答:一般来说,青少年的生理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生长突增,主要表现为身高和体重的迅速增加;(2)主要性征的发育,包括性腺的发育;(3)第二性征的发育,包括生殖器和乳房的发育变化,阴毛、胡须和体毛的生长;(4)身体组成成分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脂肪和肌肉的数量与分布上;(5)

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发育,这使得青少年活动的力量和耐力增强。上述每一项生理变化都受到内分泌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发育完善是个体青春期的身体生长发育和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

2.青春期青少年的内分泌系统的发育特点是什么?

答:在青春发育期开始以前,性腺的生长发育非常缓慢。随着年龄的增长,丘脑下部的细胞逐渐长大起来,它对性激素的刺激就不再那么敏感,少量的性激素不足以抑制丘脑下部,于是丘脑下部便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使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性腺受到这些激素的作用就迅速生长发育。

脑垂体是人体最重要的内分泌器官,是内分泌的枢纽。在青春期生长最为迅速,功能很活跃。它受丘脑下部的控制,能分泌九种激素,控制着肾上腺、甲状腺、性腺的活动。其中生长激素能促进体内蛋白质的合成和骨骼生长,对青少年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倘若分泌不足,会形成侏儒症;分泌过量,会发育成巨人症或肢端肥大症。另外,垂体分泌"促甲状腺素"、"促性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分别作用甲状腺、性腺和肾上腺等内分泌腺体的分泌活动。甲状腺位于喉结两旁,青春期发育达人一生中之高峰,正常约重20~40克,女性较男性稍重,机能也达到人一生中之高峰。甲状腺分泌甲状腺素,有兴奋神经、调节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的功能。若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不足,可引起呆小症;若分泌过量,可导致甲状腺机能亢进的病症。碘,是制造甲状腺素的重要原料之一,青春期间,为了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甲状腺对碘的需求量猛增,若摄取量不足,可发生甲状腺代偿性肥大。因此青少年应当多食用一些含碘丰富的食物(如海产品),以预防甲状腺缺碘性肿大。肾上腺位于肾脏上方,为一三角形腺体,重量仅10~15克。肾上腺能制造和分泌多种激素,与发育有关的是肾上腺雄激素、肾上腺起动素和几种肾上腺皮质类固醇。在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推动下,青春期肾上腺激素的分泌量猛增,有的调节糖和蛋白质代谢,有的调节水和电解质平衡,有的调节生长发育,和生长激素协同促进青春期生长突增和第二性征的发育。有些青少年女性的汗毛特别浓重,可能是肾上腺雄激素分泌过多的缘故。

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并非各行其是,而是有严密的控制体系,控制的轴心,就是"下丘脑-垂体-性腺系统"。这三者构成一体,管理着人体的青春期发育。

3.青春期生理变化对青少年的心理与行为会产生哪些影响?

答:首先,青春期的生理变化可以对青少年的行为产生直接影响。研究发现,体内激素水平变化会影响青少年的心理机能与行为表现。比如,青春期睾丸酮的增长就会直接导致处于青春期的男性性欲增强和性活动增多(Halpern,Udry, &Suchindran,1996)。还有研究者对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发现那些与同龄人相比体内激素水平较高的青少年报告了较多的消极情感和过剩的精力(Brooks - Gunn & Warren,1989)。

其次,青春期的生理变化导致青少年自我意象的转变,这会继而影响其行为。例如,刚开始经历青春期的男孩子在家中穿衣服或者洗澡的时候,可能会要求更多的私人空间。他关自己房间的房门要比以前更勤快,而且在父母面前也要比以前更加规矩。

最后,青春期的生理变化改变了青少年的外貌,这会进而引发别人与该青少年交往方式的转变。一个最近达到生理成熟的青春期少女可能会突然发现自己受到了年长男生的关注,而这些男生以前并没有太多的注意过她。她可能会因所有这些不曾有过的关注而感到紧张,也可能会对该如何应对感到困惑。

青少年生理变化对心理发展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个人、社会对这种身体变化的评价和态度而间接发生作用的。青春期身体变化对青少年的影响并不在于变化本身,而在于青少年对这些变化的意义和重要性的解释,在与青少年对他人反应的理解,以及对这些变化是否符合社会文化模式的认识。具体来说,在青春发育期,青少年的发育是早熟、晚熟还是正常发育本身并不会产生多大影响,真正起作用的是本人或他人对此所持的态度和看法。

青少年对自己和他人青春期变化的反应还受到更广阔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当代社会对于青春期和身体成熟的看法通过电视商业广告、报刊广告以及电影和其他媒体中对青少年的刻画而得以展现。人们难以抗拒这些形象的影响,这种影响改变了人们对对青春期的看法,进而决定了他们对青春期的反应。

4.青春期青少年体内激素的改变对其情绪会产生哪些影响?

答:一般认为,青少年比年幼儿童和成年人更加情绪化、更喜怒无常、波动大。有研究发现,青春期的激素变化同青春期的情绪及行为间有联系,但这一效应在青春早期最为明显,此时的系统刚刚“投入运行”,而且激素水平的变化幅度也很大。例如,研究表明,多种激素水平的快速增长都可能与脾气暴躁、易冲动和攻击行为有关系,尤其当这种增长发生在青春期刚开始的时候。对此发现的一种解释是,不是这些激素在青春期过程中的绝对增长量,而是它们在青春期早期的快速波动可能影响到了青少年的情绪。一旦激素水平在青春期晚期稳定在了一个较高的水平上,则它们的负面效应也就随之消退(Buchanan et al.,1992)。也有证据表明,脑部对情绪加工起作用的主要区域在青春期早期会发生重要的变化。

六、论述与案例解析题

1.如何开展青春期教育?

答:学生该如何进行青春期教育?在开放和信息多样化的社会环境下,加强对青少年学生青春期教育,特别是性的科学知识、伦理道德教育应当引起高度重视。面对各种途径传到学校和学生中的不健康、甚至淫秽的东西,必须采取禁和堵的措施。但同时必须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使青少年学生懂得科学知识,能分辨美与丑、是与非,增强免疫力。

鼓励青少年健康、宽松的交往

心理学家研究证明:“男女之间的交际在受到严厉压制的时候,男女相互间对异性的好奇心便会不正当强化,对任何异性都会着迷,一旦与异性交往,兴奋之余仍抱着若干的不安和罪恶感,而且经常对他人的异性交往投以强烈羡慕和妒忌的眼光。结果,在这种社会里的青年,一般都独自秘密阅读色情小说之类的读物,以追求性的满足。”要避免这种现象,就必须在班级内创造一种宽松的男女生自由交往的和谐环境。通过异性交往,消除男女生之间的神秘感。异性交往能起到个性的互补作用,从而有利于形成完善的人格。因此,班级必须为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提供一个建立异性友谊交往的机会,使他们在交往中逐步认识男女同学友谊的意义,从而破除男女交往与友谊就意味着早恋的狭隘观念,从积极方面防御两性交往中异常心理的出现。

加强青少年性文明行为的培养

班主任要给青少年符合他们特点的指导,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在帮助青少年形成健康性意识的过程中,要让青少年澄清西方国家“性开放”的错误观念,可列举一些事例,如西方国家和一些国家的性开放造成的艾滋病泛

滥等社会问题,给文明社会带来的灾难。让青少年懂得性问题决不仅仅是个人的事,而是要承担社会责任的大事。鼓励青少年多参加各种文体活动,把注意力转移到有兴趣有积极价值的对象上去并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欢乐。

加强学生情感的熏陶

一个班级,学习风气浓厚,文体活动丰富多彩,男女同学和睦相处,他们旺盛的精力得到有益的释放,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学生们身心就能得到健康发展。一个学生,如果他的生活充实,成才意识强烈,兴趣广泛,性兴趣就自然而然地被分散或迁移到奋发向上的兴趣上去了。初恋的青少年在他心灵深处虽有萌动,但不占有多少位置。初恋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必然规律,班主任的责任是遵循规律,谆谆诱导;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不同特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以不同指导。及时切准青少年的内心世界,体谅青少年的需要,用知识武装、榜样鞭策、理想鼓舞、自我教育、自我暗示等方法帮助青少年做到情感稳定,保持心理上平衡,做情感的主人。

长期以来,我们很少正视青少年性的发展和成长问题,班级工作采取的只是压制和回避,致使有些青少年因缺乏成人的正确引导,心中有疑惑而不愿与家长、教师交谈。现在,对青少年性知识、性道德的研究已提到了青春期教育的重要位置上来,只要持之以恒,定能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2.设计一个提高青春期青少年自我形象的教育活动。

答:青春期教育主题班会活动设计

一、设计目的

1.正处在青春期的学生讲解有关青春期的知识。

2.教育学生如何正确对待“网恋”和“早恋”。

3.通过对学生青春期的教育,加强学生认识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二、青春期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青春期是人生发展的最新阶段,是从性不成熟、不能生育的儿童时期,转变为性成熟、具有生育能力的成年期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是人的一生中身体成长发育的关键期,是身体发展的定性阶段。而青春期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早在1963年,周总理就在全国卫生科技规划会上指出:“开展青春期教育,不仅对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计划生育,提高人口素质也具有深远的影响,是关系到社会的进步,民族兴旺的大事。”据有关专家了解,14~16岁是犯罪的年龄。对八年级学生,他们正处在青春期的十字路口,可能人生观和世界观并没定型。在这个阶段,有的学生因为一件事可能会改变他一生的命运。

所以,我认为对八年级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三、青春期教育的内容设计

青春发育期简称青春期,是指少年开始发育,达到成熟期,即由少年到成年的过渡时期。在人体生长发育过程,青春期占一半或更多一些时间。青少年从11岁到17~18岁是青春期;从18岁到25岁是青年期,或叫青春后期。从广义上说,青春期和青春后期都可以叫青春期。在一般情况下,女孩比男孩的青春期要早开始、早结束2~3年。不论男女,偏早或偏晚2~3 年,都属于正常现象。

1. 青春期特征的教育。

男女孩进入青春期后,在神经内分泌的调节下,身体迅速生长,出现了人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突增阶段。随着生殖系统的发育和第二性征的出现。男女身体形态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最后形成了真正的两性分化。青春期生长突增的早晚、突增开始的年龄和突增侧重部位都显示着明显的性别差异和个体差别。一般来说,突增开始的年龄女孩为9~11岁,男孩为11~13岁。通过突增,男孩开始遗精,喉结突出,声音变粗,上唇出现茸毛,,肩部较宽,体态健壮,逐渐成为男子汉。通过突增,女孩开始有月经,声音变尖,乳房逐渐突起,盆骨较宽,体脂丰满,逐渐成为窈窕淑女。

女性多数先有乳房发育,大约1~2年后出现阴毛及月经初潮(即第一次月经),此后1~2年有排卵,月经变为有规律,生殖器官也逐渐发育长大,所以又称为性成熟期。国外医学界将青春期定为10~19岁,中国医学界定为13~18岁。青春期是人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身高、体重迅速增长,各脏器如心、肺、肝脏功能趋向成熟,各项指标达到或接近成人标准。青春期生理上和心理上有巨大变化,开始对异性爱慕,思维发展,世界观逐步形成。

青春期生理变化特点如下:

(1)身高、体重迅速增长,青春期女孩每年身高平均可增长9厘米,体重增加8~9公斤。

(2)身体各脏器功能逐步成熟,心脏重量比出生时增长10倍,心肌增厚,心肌纤维比童年显著增粗,张力增加,血压及心搏出量明显增加,脉博逐渐变慢,接近成人标准。肺脏重量增加为出生时的9倍,肺活量10~13岁为1400毫升,14~15岁为2000~2500毫升,到20岁时男孩可达4800毫升。脑的发育在重量和容量上的变化虽不大,但脑神经结构逐步发育到基本接近成年。因此,思维能力活跃,对事物的反应能力提高;求知欲旺盛,操作各种精细动作比较准确、协调;推理分析能力和记忆力都有加强。另外,丘脑下部、脑下垂体、甲状腺、肾上腺等的发育及各种激素的分泌,进一步促使全身组织的迅速发育。

(3)内分泌系统发育成熟,功能完备,肾上腺开始分泌雄激素,刺激毛发生长,出现阴毛、腋毛。

(4)生殖系统发育成熟,下丘脑--垂体--卵巢系统形成。卵巢开始分泌雌激素及少量雄激素,排卵后分泌孕激素。性激素经血液循环到达全身,出现第二性征及内、外性器官发育成熟。

(5)月经初潮是女孩青春期显著的标志,青春期的心理变化,女孩较男孩明显,青春早期,一般保持儿童的心理特征,较为幼稚,但已具有成人的某些心理特征。青春晚期,能有系统合乎逻辑地掌握知识,理解能力不断提高,并已接近成人。

青春期的开始年龄,发育速度、成熟年龄,以及发育程度和遗传、营养、情绪、社会经济因素等均有关。事实上,这一时期的身心健康是决定一生身体素质的关键时期,为壮年、老年的健康打下基础;对推迟衰老、延长寿命,能起积极作用。

2.青春期卫生教育。

进入青春期的学生,无论男女,都得注意个人卫生。分布在身体腋下、腹股沟和眼睑的油脂和汗腺激活,体臭随机出现。男孩活动量激增,女孩月经出现,使体臭更加突出。尤其上过体育课后教室,体臭会更明显。这时就得及时教他们学会勤洗澡、勤换内衣,练习自己洗衣服,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而不要用清香淡雅的化妆品来掩盖体臭!

3.青春期安全教育。

青春期在时间上、个体上、身体部位上发育是不平衡的,尤其是青春前期,孩子的神经系统尚未完善,而且他们又爱好活动,往往容易发生各种各样的意外身体伤害。同时,由于这类原因,学生损坏公物的现象也较普遍。因此,对他们进行安全教育时,对他们损坏公物的行为要查明原因,如果不是有意的,而是由于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造成的,则不宜过多地批评学生,避免冤枉,造成对立。所以对青春期的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时要给予具体的指导,细心的教育。

4.青春期性生理卫生科学知识教育。

对青春期的学生要适当地进行性生理卫生科学知识的传授,打破学生对某些生理现象的神秘感和恐惧感。否则他们在不懂得青春期发育规律的暗箱中,心中大起恐慌,如不经疏解,很可能发展为持续一生的心理障碍,严重的还会发展为性变态。有这样一个故事,据说是北京的两个16岁的学生,一男一女,由于缺乏性生理卫生的科学知识,他们竟偷尝禁果,自言做实验,最后致使那名女生宫外孕。此后,两人的精神、心理和身体上都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和压力。因此,对学生进行性生理卫生科学知识教育时,要细心、体贴,要针对男女不同生理特点,有区别地进行教育。

5.青春期生理保健教育。

教育学生注意营养,加强体育锻炼,注意饮食起居卫生,适度劳动和锻炼,强度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劳逸结合,并保证足够的睡眠,使学生的身体得到正常的发育成长。

6.青春期心理教育。

利用学生上进、求知欲强的特点,引导他们不断接受新知识和新事物,不断追求真理。通过学习、文体活动以及教师的表率等所起的作用,培养学生的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高级情操,并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受挫折时,学会用理智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同时,还要有意识地给学生提供独立生活、独立工作、独立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条件和机会,磨炼、培养学生的积极向上的意志品质。平时注意多组织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学习竞赛和文体活动,培养他们的友谊感和集体荣誉感。

7.青春期性心理教育。

性心理是指人在性方面的心理现象,如性意识、性欲望、性观念、性情感以及性梦等性心理活动。进行性心理教育时要帮助学生理智地对待性冲动,正确对待“早恋”,促进青少年男女同学之间正常交往。教师要适时、适度、有分寸地对学生进行疏导,以满足他们对性知识的正常合理需要,净化其心灵,教给他们必要的道德规范和礼仪方式,培养彼此关心、尊重、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良好作风。对有“早恋”现象的学生,要让他们珍惜光阴,勤奋学习,等到将来更加成熟,具备了条件时,再让爱的种子萌芽、开花、结果。总之,要让学生深切体会到教师对他的真诚、关心和爱护,自觉打开心灵之窗,主动接受老师指导。

8、例警示教育。

(1).武汉市东西湖区吴家山农场三位14岁的少年沉溺于游戏机,在近2个月时间盗窃作案十多起,盗得财物价值数万元,全部用于玩游戏。这一少年盗窃团伙已被公安机关破获,三位少年也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2).央电视台《今日说法》中曾报道过这样的一件事,有一女中学生,因爱上网聊天,竟迷上了网友,在与网友约会中被强奸,引来终身痛楚。

(3).小霞是某中学的学生,她的“青春期”比别的孩子来得早,在小学时就同一男生“好上了”,到中学仍来往频繁。后经老师与他们“密谈”多次,终于让他们把这种感情“冷冻”起来。最后那位男生给小霞写了一封信,但这封信除了最后一句“我永远不会忘记你,希望你也能永远记住我”有点“那个”外,通篇都是鼓励之词。

青春期膳食特点小学末期一部分孩子已开始进入青春发育期,大部分少年儿童是在上初中期间处在青春期的快速生长发育阶段。青春期是少年儿童从心理、生理、智力及行为变化最明显的时期,尤其是性器官的发育进入成熟期,此期的少年儿童食欲旺盛,就连平日食欲最不好的孩子此时的食量也会明显增加。

青春期的膳食特点:

1.要有充足的膳食钙。青春期是第二次生长发育高峰,身高的增长主要是长骨的生长,骨骼的发育要有充足的钙质。青春期每日要从膳食中摄入钙元素1200毫克,比其他年龄组都要高。钙的最好食物来源是奶、奶制品和虾皮,因此,每日膳食不可缺少奶类。

2.供给充足的蛋白质、能量和各种营养素。因为中学期间课程多,时间安排也紧,学生用脑强度大;中学生活泼好动,这些都要消耗大量的热能,同时还要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因此要供给营养丰富的平衡膳食。

3.青春期需补充铁。青春期女性开始来月经,铁的丢失多,膳食中要注意补充富含血红素铁的食物,如瘦肉、肝脏、血豆腐等,同时还要吃些含维生素C多的新鲜水果和菜,以促进铁的吸收。

4.微量元素锌可促进性发育和体格发育。青春期每日锌的摄入量为15毫克,较其他年龄的儿童多5毫克。含锌多的食物有海产品、瘦肉、坚果等。

最后还要注意的是,不论是学龄期还是青春期的孩子,安排好他们的早餐很重要。因为早餐与前一天的晚餐相隔时间比较长,此时胃早已排空,应及时进餐,使血糖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人的心脏和大脑活动所需的能量是直接由血中的葡萄糖供给的,如果不吃早餐或吃的很少,人体会出现饥饿感,学生上课会精力不集中,学习效率差等表现,严重者还会有头晕、乏力、出虚汗等低血糖反应。早餐既要吃好又要吃饱。吃饱才能提供充足的热量,吃好才能供给丰富的营养。主食要吃些含碳水化合物丰富的食物,如馒头、面包、豆沙包等,同时还要进食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鸡蛋、牛奶等,并应保证每天进食一定量的蔬菜和水果。

总之,整个青春期都处在生长发育阶段,其膳食的特点是要保证供给充足营养的平衡膳食。食物内容、制作形式、餐次安排、各种营养素所占的比例等都要根据孩子年龄特点、生理变化、人体的需要量及消化吸收能力等综合考虑。合理营养能促进健康,为孩子一生的幸福打下良好的基础。

青春期生理特点青春期是指一个人由童年向成年人过渡的生理、心理急剧变化的时期。年龄在10-20岁之间,女孩一般较男孩早两年进入青春期。我们整个中学时代都处于青春期。

青春期的生理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身体形态的发育;二是身体功能的增强;三是性器官、性功能的发育和成熟。

一、身体形态的发育(一)身高增长加速:

在进入青春初期,身高增长速度加快,一般持续2-3年。这期间身高每年以6~8厘米、多则以10~12厘米的速度增长。

(二)体重增长加速:在身高增长的同时,体重也迅速增加,每年可增加5~6公斤多则可增加8~10公斤。

(三)第二性征的出现:男女两性生殖器官的差异为第一性征,进入青春期后,男女除在性别以外的其它外部差异,叫做第二性征。如男性表现为喉结突出、声音变粗、长胡须,阴毛、腋毛先后出现。而女性则为声音高亢、乳房发达、骨盆变宽、臀部变大,阴毛、腋毛先后出现。

二、身体功能的增强

青春期不但身高、体重迅速增长,而且神经系统和内脏器官等生理功能都在迅速增强。

(一)脑:主要表现在脑对人体的调节功能大大增强,分析与判断、推理与论证等能力都逐步提高;易接受新鲜事物。与此同时,大脑皮层的兴奋性较强,遇事好冲动,思维和意志力较差,但可塑性强。

(二)心脏:心肌增厚,心缩力增强,心功能显著提高。到十七八岁心脏每搏输出量为60~70毫升,血压12~18 7/8-12(Kpa)(90-140/60-90〈毫米汞柱〉)已近成人。

(三)肺脏:10岁时肺活量还只有1400毫升左右,到十四五岁时增至2000~2500毫升。

三、性器官的发育和成熟性器官发育是青春期最重要的变化之一。男性睾丸发育最早,其次是阴茎、阴囊。性功能发育主要表现是遗精,首次遗精的年龄一般是12~19岁之间,很多人是在睡梦中不知不觉发生的。首次遗精发生后,体格发育已趋减慢,而睾丸、阴茎等却在迅速发育,较快接近成人水平。

女孩性器官如卵巢、子宫、阴道等,在青春前期基本处于静止状态。8-10岁起卵巢发育加快,10-18岁子宫的发育呈直线上升趋势。第一次月经(即初潮)是青春期的重要标志之一。月经初潮后,绝大多数女孩还能继续增高7~8厘米,极少数可超过10厘米。

相关案例分析

偷伯母内衣被发现侄儿下毒

【金陵晚报2006-11-17报道】17岁的少年怀着好奇的心理偷伯母内衣时,被伯母发现。因担心伯母会向父母告发,少年心生怨恨,竟将剧毒农药偷偷倒进了伯母家的水缸……

2005年7月的一天黄昏,农妇李小青像往常一样独自吃着晚饭。大约2小时后,李小青看电视里的图像渐渐模糊,房子旋转了起来,胃里似乎有东西烧着了一样,随之而来的是止不住的呕吐,还夹杂着一些白色泡沫。当晚,邻居将李小青送往医院救治,她丈夫也连夜赶回。经检查,医生在她胃里残留的米饭中发现了剧毒甲胺磷农药的成分。医生说,幸好抢救及时,否则李小青难逃这一劫。随后人们在李小青家厨房的水缸边,闻到一股残留的农药味。难道有人投毒?

李小青夫妇和邻居们的猜疑,让一个人慌了手脚。他就是李小青的侄子王大伟。第二天,王大伟向警方自首,承认农药是他投的。消息传开,就连受害人李小青都大感意外。王大伟,17岁,还是一个在校的学生。事实上,在此之前,他和伯母的关系一向不错。可事发当天上午,放暑假在家的王大伟闲来无事,瞄上了晾在院子里的女性内衣。长这么大,王大伟还没牵过女孩子的手,更别说接触过很私密的女性内衣了。他左右看了看,趁四下无人,偷偷地将一件内衣塞到怀里。没想到,这一切被内衣的主人——他的伯母李小青看在眼里。“你这孩子,拿女人的内衣干什么?不害羞啊,当心我告诉你爸妈!”李小青又气又恼地训斥了几句。其实李小青本不打算把这事告诉他的家人,却没想到王大伟听到这话后,恐慌地跑回家了。闷在屋子里的王大伟心想:“这事多丢人啊,要是传

开了,我这脸往哪搁呢?”他越想越急,越想越气。“既然你要把这事传出去,我也得让你吃点苦头!”头脑发热的王大伟从自家找来用剩的农药,趁伯母在卧室里的空儿,溜进厨房……(文中涉案人物均为化名)

小学六年级女生与初三男生发生关系怀孕生子

【金陵晚报2005-4-25报道】不满14岁的小学6年级女孩李某与不满16岁的初中3年级男孩朱某发生关系后怀孕,10个月后生下一个男婴。4月22日,初三男生朱某因涉嫌强奸罪被三原县警方取保候审。

少女生男婴无奈送人养据了解,4月11日上午,三原县陵前镇某小学6年级女孩李某上课期间突然觉得肚子疼,班主任急忙联系叫来其家长将她送到陵前镇一医院看病。开始,内科医生以为是结肠炎。女孩李某说其下身好像长了个东西,医生检查时却发现其腹中的胎儿头部已经出来了。医生赶紧将其送到妇产科,李某随后生下了一个男婴。婴儿足月而且身体正常。随后,因李某家人嫌是非婚生育,经男女双方家人同意后,在医院的联系介绍下将男婴送养给了一个结婚多年没有子女的家庭。那家人结清了李某的800元医疗费后将男婴抱走,目前正在民政局等有关部门申请办理收养手续。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试题答案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1.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对教育有何启示? 心理发展阶段是指按一定的标准将个体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几个以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有着质的差异的确定时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既有相对稳定性,又有一定程度的可变性。 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1)针对稳定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要有不同的要求和措施。要求不能过高或过低,措施不能成人化和模式化。 2)针对可变性:教育不应消极适应年龄特征,应积极创造条件,走在发展的前面,以促进年龄特征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向更高层次发展。 2.分析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的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的研究成果,会为哲学和心理科学的一般原理提供实际的材料和丰富的例证。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研究的各项成果,将为相关学科提供各种有用的材料。 2.实践意义: 一方面,可以为初、高中教师提供根据青少年心理活动规律组织教学、开展课内活动的理论依据,提高教育、教学工作效率。另一方面,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知识为教师提高自身修养,培养高尚的师德,改进教学方法提供帮助。 3.根据青少年心理发展理论分析:“揠苗助长”的做法为什么是错误的? 青少年心理发展既有相对稳定性,又有一定程度的可变性。 稳定性表现: 1)一定年龄阶段的大多数儿童总是处于一定的发展水平上,表现基本相似的心理特点。心理发展的水平同年龄之间的对应关系;心理的发展有一个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的趋势。 2)发展阶段的进程顺序和发展速度是相对不变的,不能超越也不能颠倒。 可变性的表现: 发展阶段出现的年龄可因特殊的条件提前或延迟。(发展速度有变化)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循序渐进地促进青少年的发展,不能“揠苗助长”,否则,欲速则不达。 4.试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分析,在品德教育中,为什么应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榜样?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道德行为是通过学习获得的,而且可以改变。他用模仿学习、抗拒诱惑等实验研究儿童品德的形成,指出决定儿童道德行为的因素是环境、社会文化关系、客观条件、榜样与强化作用等,认为通过奖励儿童的适当行为,有利于良好道德行为的发展,还认为通过榜样的影响可以抗拒外界的多种诱惑。 理论的启示: 这一理论观点和研究成果,为我们认识和训练道德行为提供有益的启示。在品德教育中,教育者应注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可供学习和借鉴的榜样,引导学生学习和保持榜样行为,并为学生创造再现榜样行为的机会,对好的行为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对错误的行为则给予批评和教育。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心得体会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心得 体会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学习心得体会 听了这个课以后收获是什么 对你教育的启示 听了这个课之后你的问题是什么参考文献 时间匆匆,不知不觉《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这门课程已经接近尾声了。回想起这门课,应算是本学期的一道美丽的彩虹,它又是那么的短暂,但短暂中也会有瞬间的美丽,学习《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也是对我们的一次升华,就正说老师所说学习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改变自己和教育孩子。对这次的学习,我受益匪浅。 一、学习收获 (一)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通过本学期的课程,学习了众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如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等。在学习中收获比较大的为: 1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将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信任对不信任;自主对羞怯;主动对内疚;勤奋对自卑;统合对混乱;亲密对孤独;繁殖对停滞;整合对失望。在发展的每个阶段都存在有发展危机,危机的成功解决就会产生相应的自我品质,并对以后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否则,就会造成发展障碍,一个阶段的危机没有解决好,会影响以后的发展。 自我统一性是人格发展的核心内容,贯穿人的一生,然而这个问题在青春期出现了危机。青少年的对自我的觉醒,以及及身体发展导致青少年急切想要认识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他人评价会对起产生重要影响。青少年会急切想要了解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印象,面对着自我与客我的冲突。生理、心理和社会压力共同导致了青少年的自我统一性危机。在人生的阶段有重要他人,而老师在学生的人生的阶段中,特别是在青春期统合对混乱中会对学生的心理发展造成重要的影响。 在皮亚杰看来,智力发展是一个主体的自我建构过程,即认知图式的进化过程。建构有两个基本含义:第一,认识建构既是一种发现,又是一种发明,建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自测题十二

第十二讲练习题 一、概念解释 1.青少年心理社会问题:是指青少年在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符合或违反社会准则与行为规范,或者不能良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从面给社会、他人或自身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危害的问题。 2.反社会行为:指的是一种故意或非故意、不顾他人观感,而且可能对社会造成危害、无法增进公众福祉的行为。因此世界各国都在民事和刑事上修订反制反社会行为的条文。 3.抑郁:抑郁常用来描述一种普遍的悲伤、隐晦、痛苦或者失望的情绪状态。大部分人都会在生命中的不同时期经历过短暂的抑郁,而这是青春期最普遍的心理困扰。 4.抑郁的素质—压力模型:抑郁的“素质——压力模型”模型认为,当面临一贯的易产生抑郁反应的压力源时,具有易产生内部问题素质的个体可能产生抑郁情绪。相反,不具有“先天素质”的个体,即对于抑郁没有——种先天倾向性的个体,能够承受大量的用力,反而不会导致任何心理问题。然而对抑郁有一种强烈的先天倾向性的个体,在面临大多我们都认为非常正常的“压力情景”时,也可能会产生抑郁。5.网络成瘾:网络成瘾,也称“网络成瘾综合症”,简称IAD。“网络成瘾”、“网络成瘾症”或“病态网络使用”,旨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

要求的选项) 1.不同的外部问题会反映出潜在的反社会综合症,各种内部问题的出现也是由共同的潜在因素所造成的。这种潜在因素通常被称为“(B)”。 A.外部问题综合症B.内部问题综合症C.消极侵扰D.问题行为综合症 2.以下哪项不是影响青少年吸烟行为的主要家庭因素?(B )。A.父母和同胞的吸烟行为和态度B.兄弟之间的关系 C.父母监控和亲子关系D.家庭的社会生活背景 3.为了降低“持续一生的反社会行为”的发生率,可以选择的比较有效的干预方法是(A )。 A.家庭疗法B.行为疗法C.认知疗法D.团体辅导 4.容易导致青少年自杀的个性特征不包括(B )。 A.过度敏感B.强迫性C.抑郁D易受暗示性 5.在干预网络成瘾的方法中,“人可以为他们的生活、所做的事情、感受和思维负责”是哪个治疗流派所强调的观点?(B) A.行为疗法B.现实疗法C.家庭疗法D.系统补偿疗法 三、填空题 1.心理社会问题具有聚类丛生性和蔓延性的特点,即一种类型的问题行为的出现会增加另一种类型的问题行为出现的可能性,这种现象被称为“___问题行为综合症___”。 2.青少年心理社会问题主要包括服用药物、___内部失调____和___

(完整版)2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序号填入题干的括号中.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少年期是指年龄在( )阶段的儿童。 A.6~1l、12岁 B.11、12岁~14、15岁 C.14、15~17、18岁 D.3~6、7岁2.青年初期的年龄在( )阶段。 A.6、7~11、12岁 B.11、12岁~14、15岁 C. 14、15~17、18岁 D.3~6、7岁3.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其思维特征是( )。 A.单维思维 B.多维思维 C.思维的不可逆性 D.以命题形式进行 4.最近发展区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 )。 A.可能性 B.观察性 C.目的性 D.可控制性 5.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提出者是( )。 A.皮亚杰 B.柯尔伯格 C.埃里克森 D.华生 6.“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特征.出现在(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7.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辨证思维,这些特征出现在( )。 A.少年期 B. 青年初期 C. 青年晚期 D.成年期 8.皮亚杰认为人类智慧的最高表现形式是( )。 A.抽象思维 B. 概括思维 C. 形象思维 D.逻辑思维 9.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提出者是( )。 A.列昂节夫 B.赞可夫 C. 维果斯基 D.鲁宾斯坦 10.最近发展区是指( )。 A. 最新获得的能力 B. 超出目前水平的能力 C. 儿童在现有发展水平与可能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 D. 需要在不发展阶段掌握的能力11.根据人格发展阶段论,4~5岁的发展任务是培养( )。 A. 信任感 B.自主感 C. 主动性 D.勤奋感 12.埃里克森认为12~18岁的发展任务是培养( )。 A. 自主感 B. 主动性 C. 勤奋感 D.自我同一性 13.儿童有不知足.不安全、忧虑、退缩、怀疑,不喜欢与同伴交往等特点是在( )教养方式下形成的。 A. 放纵型 B.专制型 C. 民主型 D.自由型 14. 具有缺乏自我控制力和探索精神、有极强的依赖性、遇到新奇事物或紧张事情就会退缩等品质,是( )教养方式导致的结果。 A.放纵型 B.专制型 C. 民主型 D.自由型 15.有能力、独立性强、自信、知足、爱探索、善于控制自己、喜欢交往、表现得最成熟,具有以上品质的儿童是在( )教养方式下成长起来的。 A.放纵型 B.专制型 C. 民主型 D.自由型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序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l. 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有( )。 A. 连续性与阶段性 B.定向性与顺序性 C. 不平衡性 D.独立性 E. 差异性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结业考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个名词1分) 1.青少年 青少年在英文中是“adolescence”,其含义是“成长为成年人”(grow up intoadulthood)。青少年期是人生发展的过渡期,是指11-20年龄段或11-22年龄段。青少年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青少年早期(11-14岁),初中阶段,即少年期阶段;青少年中期(15-18岁),高中阶段,即青年初期。青少年晚期(19-22岁),大学阶段,即青年中期。因此青少年时期包括从初中阶段到高中到大学阶段的时期。这里讲的青少年是指初中与高中阶段的时期,即初中生与高中生。 2.身体意向 3.认知发展 心理学将个体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功能系统不断完善的变化过程称为认知发展。认知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构成认知功能系统的各种不同心理成份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不完整到完整,不断发展;另一方面,构成认知功能系统的各种心理成份的关系逐渐趋于相互协调。 从教育的角度看,认知发展是个体心理发展最重要的一个层面,教育上一向重视知识的教学,而知识教学的心理基础就是认知发展。 4.假想观众 5.情感素质 6. 自律道德 7.同伴关系 8. 教养方式 9.学习方式 10.同一性延缓 二、选择填空(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计5分) 1.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青少年的消极情绪体验()。 A.减少 B.增多 C.不变 D.与积极情绪体验达到均衡 2.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发育在很大程度上受体内()水平变化的影响,其变化影响到青少年身体外形的变化、内部机能的增强以及第二性征的出现和性成熟。 A.儿茶酚胺 B.胆固醇 C.五羟色胺 D.激素 3.进入()以后,个体的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的转化初步完成,标志着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趋向成熟。 A.童年期 B.少年期 C.青年初期 D.成年期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章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1、心理发展的含义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是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的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应活动不断得到改善,日趋完善、复杂化的过程,是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连续而又稳定的变化。 2、个体心理发展包括认知能力的发展、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3、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①连续性与阶段性②方向性与顺序性③不平衡性④差异性 4、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1)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遗传素质奠定了个体差异的最初基础;生理成熟为心理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 (2)环境和教育因素.环境使心理发展的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教育在个体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3)心理发展的内在动力:个体在积极活动过程中,社会和教育不断向他们提出新的要求,新的要求引起新的需要,新需要与他们原有的心理水平之间发生矛盾,这种矛盾是个体心理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 为什么说教育在个体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答: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积极影响过程。教育为个体心理的发展提出全面而具体的要求,教育可以加速或者延缓儿童心理的发展过程,合理的要求和良好的教育条件能够加快心理发展的进程。中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个性发展、社会性发展等主要是通过教育来实现的。 5、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①过渡性②动荡性③社会性④闭锁性和文饰性 6、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①关于学习准备: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②关于关键期:关键期指的是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个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减弱或没有影响。 7、费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人格结构理论;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1)人格结构理论 ·人格结构是由意识和潜意识两部分组成。·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组成。·自我、本我、超我三者以动态的形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2)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①口唇期(0~1岁)②肛门期(1~3岁)③性器期(3~6岁)④潜伏期(6~11岁)⑤生殖期(11或13~20岁) 8、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论 ·信任对不信任(0~1岁)·自主行动对羞怯怀疑(1~3岁)·自动自发对退缩内疚(3~6岁)·勤奋自取对自贬自卑(6~12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友爱亲密对孤独疏离(18~25岁)·精力充沛对颓废迟滞(25~60岁)·完善无憾对悲观绝望(60~死亡) 9、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1)认知发展的阶段: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②前运算阶段(2~7岁)③具体运算阶段(7~11岁)④形式运算阶段(11~成人期) 10、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论 ①文化历史发展理论;②高级心理机能是由工具与符号为中介的;③心理发展的活动说;④最近发展区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心理发展水平:一种是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潜在的发展水平。维果茨基将最近发展区定义为“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有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是指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与能力较强的合作伙伴合作时,儿童能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章中小学生注意、感知和记忆的发展与教育 1、注意的含义: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 2、注意的功能:①选择功能②保持功能③调节和监督功能 3、注意的品质:①注意的广度②注意的稳定性③注意的分配④注意的转移 4、注意的种类:①无意注意②有意注意③有意后注意 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有必要时需要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前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5、感知的含义:感知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感觉和知觉的过程,是认知过程的开端。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6、知觉的特性: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和恒常性。 7、记忆的含义:记忆是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记忆是心理过程在时间上的延续,其内容可以是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绪和情感。记忆使心理活动各个方面成为相互联系的整体。 8、记忆的种类:①形象记忆②情景记忆③语词-逻辑记忆④情绪记忆 ⑤运动记忆 9、记忆的过程:识记;保持; 再认和回忆;遗忘 遗忘的原因:①衰退理论②干扰理论③线索依赖性遗忘理论④动机性遗忘理论 第三章中小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教育 1、思维的含义: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2、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①问题情境②知觉特点③知识经验 3、中小学生思维发展的总发展趋势:从具体到抽象,从不完善到完善,从低级到高级。 4、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1.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 (1)抽象思维逻辑在逐步发展,但任然带有很大的具体性 (2)抽象思维逻辑的自觉性开始发展,但是任然带有很大的不自觉性 (3)思维的发展再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中,存在着不平衡性 (4)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是思维发展过程中的质变 2思维的基本过程逐渐发展并日趋完善。3初步具备了逻辑思维的各种形式,辩证逻辑思维开始萌芽。4思维的品质不断发展表现出显著的个体性差异。 5、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1)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地位,并有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 (2)形式逻辑思维占优势,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 (3)思维独立性和批判性日益增强。 (4)思维的自我中心性。 6、想象的含义:想象人对头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7、想象的种类: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无意想象:也称不随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的想象。梦是无意想象的极端情况,它是人在睡眠状态下的一种漫无目的、不由自主的奇异想象。 有意想象:是由预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根据创造性的程度不同,有意想象又可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 再造想象产生所具备的两个主要条件:①要正确理解语言及图样标志的意义。既然再造想象是有一定的语言和图样的标志所引起,因此,语言符号的使用应清晰准确,符合事物的真相。②要有丰富的表象储备。表象是再造想象的基本材料,已有表象数量越多,再造想象的内容越丰富;已有表象质量越高,再造想象的内容越正确。 创造想象的产生所具备的条件:①创造需要与动机②表象的积累与储备③积极的思维活动④灵感与艰苦的劳动 幻想,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与个人愿望相联系并指向于未来事物的想象。 第四章中小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与教育 1、情绪与情感的定义:情绪与情感是个体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态度体验。狭义指有机体受到生活环境的刺激时,生理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产生的暂时性的较剧烈的态度及其体验。情感是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一种稳定的态度体验。 2、情绪与情感由三种成分构成:①主观体验②生理唤醒③情绪产生时的外部反应 3、情绪情感的功能:①信号功能②感染功能③动机功能 4、情绪状态(理解就好) 激情: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性的情绪状态。 心境:心境是一种使人的所有情绪体验都感染上某种侧色彩的、较持久的、微弱而平静的情绪状态,也叫心情。 应激: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5、情感的种类:①道德感②理智感③美感 (理解)美感:美感是人们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自然或社会现象及其在艺术上的表现予以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第五章中小学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与教育 1、个性的概念:个性是个性心理的简称,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2、个性特征:整体性、独特性、稳定性、社会制约性 3、个性结构:包括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三个子系统。 个性倾向性:个性倾向性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人活动的内在动力,它标志着个性活动的方向性和指向性,具体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价值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各成分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个性倾向性较少受生理因素的影响,主要在后天的社会化过程中形成。 自我意识:所谓自我意识是指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客观世界关系的一种意识,它具有复杂的心理结构,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 4、气质的概念:气质个体与生俱来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他使人的整个心理活动带上个人的独特色彩,也即我们平常所说的脾气、秉性。 5、气质的心理特征:感受性耐受性反映的敏捷性行为的可塑性情绪的兴奋性向性 6、性格:性格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体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性格具有相对稳定性;性格是后天形成的;性格是个性的核心。 7、性格的结构特征: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 8、能力的概念:能力是指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并且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9、能力的种类 (1)按其适应的活动范围,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2)根据活动中能力的创造性程度的大小不同,分为:模仿能力和创 造能力。 (3)根据能力在人一生中的不同发展趋势和能力与知识的关系,分为:液体能力和晶体能力。 (4)根据能力的功能不同,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10、智商=智力年龄(MA)/生理年龄X100% 11、自我意识的概念:是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客观世界关系的一种意识,它具有复杂的心理结构,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 第八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1、学习的一般概念:广义的学习是指因经验而导致的个体行为或行为 潜能发生相对一致变化的过程;狭义的学习主要指的是人类的学习。 理解学习定义要把握的几点: (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2)学习行为的变化是相对一致的变化; (3)学习是基于反复经验引起的。 2、学习分类 (1)依据学习结果分类(美国·加涅):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 (2)依据学习目标分类(美国·布鲁姆): ①知识,指能对具体事实、定义、原理等知识的简单回忆。 ②领会,指能解释所学的知识。 ③指在特殊和实际情况下应用概念和原理。 ④分析,指能区别和了解事物间的内部结构、内部联系。 ⑤综合,指把已有经验中的各部分或各要素组合成新的完整思想,从而产生新的知识结构。 ⑥评价,指根据内在证据和外部标准对所学的材料能作出判断,确定所学知识的价值。 (3)依据学习进行的方式分类(美国·奥苏泊尔):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4)根据学习内容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分为: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第二章 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答案

第二章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名词解释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图式:一种认知结构或心理结构,支配儿童行动的心理模式,儿童通过这种认知结构感性地适应并组织他们周围的环境。 同化: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使客体(外界事物)纳入已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中的过程。 顺应:个体在原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不能同化新经验时,调整原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 泛灵论:将人类的特征赋予无生命的物体,认为任何物体都有生命。 二、选择题 1.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其思维的典型特点是( A)。 A.自我中心性B.客体永久性C.守恒性D.可验证性 2.( B ) 阶段是青少年儿童开始发展自我同一性的时期。 A.小学B.初高中C.大学D.成年 3.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是( D )。 A.生理自我B.社会自我C.心理自我D.自我意识 4.已有研究表明,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一般在( A )。 A.2岁B.4岁C.5岁以前D.1~3岁 5.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提出者是( C )。 A.皮亚杰B.柯尔伯格C.埃里克森D.华生 6.自我意识的成分不包括( D )。 A.自我认识B.自我体验C.自我监控D.自我感觉 7.人格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 C )。 A.行为系统B.意识特点C.综合心理特征D.品德与修养8.有能力、独立性强、自信、知足、爱探索、善于控制自己、喜欢交往、表现得最成熟,具有以上品质的儿童是在( C ) 教养方式下成长起来的。 A.放纵型B.专制型C.民主型D.自由型

9.根据控制、成熟的要求、儿童与父母的交往、父母的教养水平等四个指标,将父母的教养行为分为三种教养模式,以下哪个不是以上的教养模 式( B )。 三、简答题 1、个体心理发展的特征有哪些 2、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一)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的选择 (二)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 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只是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中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 智力是学习成绩的一个可靠的预测指标,它主要影响学习的速度、数量、巩固程度和学习的迁移。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认知的特点,不断改革教学,努力因材施教。首先,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的教学组织形式;其次,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最后,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4、介绍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决定的发展危机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 (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6)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20-40) (7)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40-60) (8)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老年期) 5、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教育意义: 从理论上探讨了文化和社会因素对人发展的重要作用。不仅阐释了自我概念、同一性获得等基本概念,而且对个体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的诸多因素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

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 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

一、心理发展一般规律与教育 (一)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 1、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 (1)认知发展过程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但由于各种发展因素的相互作用,儿童心理发展又具有阶段性。 (2)各阶段都有它独特的结构,标志着一定阶段的年龄特征;由于各种因素,如环境、教育、文化以及主体的动机等的差异,阶段可以提前或推迟,但阶段的先后次序不变。 (3)各阶段的出现,从低到高是有一定次序的,每个阶段都是形成下一个阶段的必要条件,前一个阶段的结构是形成后一个阶段结构的基础,但前后两个阶段间具有质的差异。 (4)前后两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有一定的交叉。 (5)在同一发展阶段内,各种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是平衡的,即在不同的方面儿童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是和谐的,水平是相当的。 (6)由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发展的顺序是不能改变的,任何个体都将按着固定的次序经历相同的发展阶段。 2、教育应该遵循的规律 教育的发展应当遵循个体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行,既要看到认知发展的阶段性,注重选择适合儿童发展水平的教学内容,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也要考虑认知发展的连续性,教育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水平的基础上,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注重所教内容之间的联系,增强教学效果。 (二)人格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

1、人格发展的一般规律 个体的人格随着年龄的变化体现出一般规律。埃里克森将人格的 发展分为八个阶段,认为每个阶段都有相对应的心理危机,心理危机 的解决过程就是人格发展的过程:婴儿期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儿童早期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学前期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 疚感;学龄期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青年期建立同一感和防止同 一感混乱;成年早期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成年中期获得繁殖感 而避免停滞感;成年晚期获得完善感并避免失望和厌倦感。 2、教育应遵循的规律 埃里克森这个发展阶段论着重强调个体在身心发展上不仅具有纵 向性,也具有发展方向上的多维性。他的发展过程不是一维性的纵向 发展观---一个阶段不发展,另一个阶段就不能到来;而是多维性的, 每一个阶段实际上不存在发展不发展的问题,而是发展的方向问题。 即发展方向有好有坏,这种发展的好坏是在横向维度上两极之间进行的。 因此,教育要注意根据个体人格发展阶段的特点,为个体解决心 理危机提供良好的条件,促进个体的人格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二、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第二章 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 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策略,组织课堂教学时,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使教学的各个环节与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相适应,这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 心理发展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活动中,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形式不断地构建心理结构的过程。心理发展的动力是个体已有的心理结构与环境所提供的新的经验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使个体与环境处于一种不平衡状态,它推动个体以同化和顺应两种方式不断地解决矛盾,从而使个体与环境之间保持动态平衡。 发展:人类个体从诞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身心变化,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两方面。 生理发展:也叫生物因素的发展,指人类个体的生理结构与机能及其本能的变化。是一种内发过程,即个体按照自身预定的程序和节奏而自然成熟、成长的过程。外在环境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但无法改变其发展的内在程序和节奏。 心理发展:广义的心理发展指的是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中所发生的心理上的变化;狭义的个体心理发展指的是个体从出生到心理成熟阶段(成年期)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 自然成熟论:心理学家彪勒等人认为,心理发展的内部节奏与生物因素的自然成熟相联系,个体的心理发展是按生物因素自身预定的程序及节奏自然成熟的,外部环境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加速或减慢心理发展的速度,而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心理发展的内部节律。 环境决定论:心理学家华生等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是环境影响或塑造的结果。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心理和行为。 教育的准备性原则:又称教育的可接受性原则。教育不仅要考虑到个体的生理发展水平,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到个体的心理发展水平,即考虑个体当前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准备,唯此,才能使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措施等与个体的心理发展水平相适应,使教育具有可接受性。 发展性教学:由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认为教学不仅要根据儿童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而且还要预见儿童今后的心理发展,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头。发展性教学正确体现了教育与心理发展的辨证关系,既强调教学要依据个体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同时又强调教学要依据个体心理发展的新的可能来最大限度地促进个体心理发展,对教育和教学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因素是什么?①生物因素:遗传先天素质生理成熟②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教育因素③主观心理状态:主观因素活动因素④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 为什么说影响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儿童的主观心理状态?因为儿童心理是开放的自组织结构,任何外部因素都通过该组织系统发挥作用。心理一经产生便自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具有自己的组成要素,独特的结构和功能。任何环境因素,必须通过儿童已有的心理发展系统和心理状态才能发生作用。心理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而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主观心理状态更重要的作用是对自己目前的状态,以及未来发展的状态作出解释和判断,并主动采取措施向着预期的方向改变。 为什么说中小学生心理发展具有过渡性的特征?中小学生心理发展总趋势是上升的,这种上升如爬楼梯一般,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的不断升高,构成了有阶段的连续过程。以思维的发展为例,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正是思维发展的3个阶段。前一阶段的出现为后一阶段做好准备,后一阶段的出现又包含着前一阶段的特征。 如何认识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过渡性特征:品德与个性发展的过渡性;学习与认知发展的过渡性;自我与社会性发展的过渡性。初中生心理发展的过渡性特征:心理整体发展的加速与不平衡过程(认知能力发展个性成熟情绪情感意志言行的特征;心理发展的矛盾过程(闭锁性与开放性独立性与依赖性求知欲强与市别力低情感与理智理想与现实稳定性与 可塑性性意识发展与道德规范的矛 盾。高中生心理发展的过渡性特征: 智力水平接近成人高峰状态;情绪体 验较初中阶段强烈,情绪内容广泛, 易形成各种心境,并具有一定的连续 性;意志和动机的主动性,目的性增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的含义 (一)含义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受精卵开始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 第一,从时间跨度上讲,心理发展毕生持续,贯穿于生命全过程 第二,从内容上讲,心理发展主要表现为认知发展和社会性与人格发展两大方面 第三,从性质上讲,心理发展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变化 第四,从影响因素上讲,心理发展是天性和教养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五,心理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 (二)心理发展的几个基本特征(简答) 1.具有连续性与阶段性 2.具有方向性与顺序性 例如,在各种心理机能中,感知觉的发展最早,然后是运动技能、情绪、动机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抽象思维的发展通常最迟 3.具有不平衡性 如婴儿期与青春期发展较快,成人期发展较慢,表现出发展的不平衡性 4.具有个体差异性 二、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个体心理发展根据一定的标准被划分为几个以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有着质的差异的阶段,这些即: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11、12岁);少年期(11、12-14、15岁);青年期(14、15-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一)少年期:主要指初中阶段( 11、12-14、15岁) 这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性错综交织的矛盾。其抽象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仍要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开始出现了反省思维。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也有所发展,不过仍有不少的片面性和主观性 他们心理活动的随意性在显著增长,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也可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随着身体的急剧变化,成人感产生,独立意识强烈。并开始关心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同辈间的交往和认同增加,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道德行为更加自觉,能自己概括出一般伦理性原则,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但自我控制力不是很强,经常出现前后自相矛盾的行为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1)什么是心理发展?举例说明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四个基本特征:1、连续性和阶段性:连续性特征是指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后一阶段的发展总是以前一阶段的发展为基础的,而且又在此基础上萌发出下一阶段的新特征,表现出心理发展的连续性。阶段性特征是指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当某些代表新特征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取代旧特征,从而处于优势的主导地位,表现为阶段性的间断现象。2、定向性和顺序性:这是指在正常条件下,心理的发展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尽管发展的速度可以有个别差异,会加速或延缓,但发展是不可逆的,阶段与阶段之间也是不可逾越的。3、不平衡性:心理的发展可以因进行的速度、到达的时间和最终达到的水平而表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一方面表现为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的速度上、发展的起讫时间与到达成熟时期上的不同进程,另一方面也表现为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4、差异性:任何一个正常学生的心理发展总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在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往往不尽相同,表现出个体之间的差异性。。 2)简述中学生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特点。 (一)中学生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1、中学生认知结构体系基本形成,2、中学生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3、认知与情感、意志、个性得到协调发展。 (二)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1、目的更明确,2、持久性明显发展,3、精确性提高,4、概括性更强。 (三)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1、有意记忆占主导地位。2、理解记忆成为主要的识记方法。3、抽象记忆占优势。 (四)情感发展特点:1、初中生的情感发展特点(1)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产生了与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讲习题作业 马华逸

第一讲概论(自测练习) 一、概念解释 1.青春期:青春期(puberty)主要是一个生物学术语,反映的是个体在青少年时期生理的变化。主要指从个体第二性征出现到生育功能发育成熟的这一阶段。青春期发育存在性别差异,女生的青春期大约是在11-14岁,男生的青春期大约是在12-15岁。 2.青少年:青少年在英文中是“adolescence”,其含义是“成长为成年人”(grow up intoadulthood)。青少年期是人生发展的过渡期,是指11-20年龄段或11-22年龄段。青少年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青少年早期(11-14岁),初中阶段,即少年期阶段;青少年中期(15-18岁),高中阶段,即青年初期。青少年晚期(19-22岁),大学阶段,即青年中期。因此青少年时期包括从初中阶段到高中到大学阶段的时期。这里讲的青少年是指初中与高中阶段的时期,即初中生与高中生。 3.发展:个体发展是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过程中连续的和系统性的变化,包括生理、认知和社会情感等多方面的变化。儿童青少年的发展包括生理成长与心理发展。生理方面的发展包括大脑的发育、身高和体重的增强、生理机能的改变等。心理发展包括认知与语言的发展、人格与社会性发展等,其中认知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与学习等方面的成长与进步;语言发展则指儿童青少年习得语言系统,并达到比较高的水平。人格与社会性的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性格、道德品质、自我意识、社会行为的成长与转变。 4.心理发展:心理发展包括认知与语言的发展、人格与社会性发展等,其中认知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与学习等方面的成长与进步。 5.认知发展:认知发展是心理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同时它还是个体情感、道德、人际交往、社会行为等其他领域发展的基础和前提。青少年时期是个体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这一时期个体的认知不论在内容方面还是形式方面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6.社会性发展:随着青少年的生理成熟和思维能力的变化,他们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也随之发生变化。青少年阶段也是个体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的转折期,从这一时期开始,社会不再把他们看做是儿童,而是开始把他们当作成人来看待。换言之,这一时期个体的社会定义发生了变化。从儿童期直到成年期,影响个体社会过渡的具体因素在不同社会之问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所有社会都承认青少年阶段个体社会地位的变化。因此,许多理论家指出,与其说青少年期的生理或认知变化决定着青少年的本质特征,毋宁说社会对他们的定义产生了更大的影响。 7.心理发展特征:过渡性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最根本特点,与其它阶段比,青少年期的发展具有三大特点:青春期的开始,各项生理机能逐渐成熟;思维能力迅速发展;向新的社会角色转变。 8.生物性过渡:个体一生经历两个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一是从受精卵开始到一岁左右;二是在10-20岁的青少年期。青少年时期要经历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包括身高和体重的迅速增加,体形与面部特征成人化,第二性征的出现,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发育成熟等。经过这一系列的生理身体的变化,青少年在生理上基本完成了从儿童向成人的过渡。生理上的成熟导致青少年成人感的产生。但是,青少年生理发展水平与其心理成熟水平会形成很大的落差,往往会造成其心理上的成人感和幼稚性并存的矛盾,从而使青少年期特别是青少年早期的个体的心理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和矛盾性。 9.认知过渡:认知发展是心理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同时它还是个体情感、道德、人际交往、社会行为等其他领域发展的基础和前提。青少年时期是个体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教育心理学》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不定项选择题 1.()阶段是青少年儿童开始发展自我同一性的时期。 A.小学B.初高中C.大学D.成年 2.去过几次小朋友的家,就能画出具体的路线图来,认知发展到()阶段的儿童能做到这种程度。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 3.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2-3岁的发展任务是培养()。 A.自主性B.主动性C.勤奋感D.自我同一性 4.根据Piaget的观点,儿童能发现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与物体排开的水量有关,而与物体的质地无关,说明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已处在()。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 5.下列情形中没有使用支架的是()。 A.教师给学生做示范B.优秀生给差生讲解应用题 C.教师告诉学生,物理很难学D.计算机提示学生如何解题 6.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是指()。 A.最新获得的能力B.超出目前水平的能力 C.正处于掌握边缘的能力D.需要在下一发展阶段掌握的能力 7.Piaget提出的四个阶段由低向高的发展顺序是()。 A.不可改变的B.可以跳跃的C.因人而异的D.可人为改变的 8.有些中学生在学习抽象概念和规则时,仍需具体经验支持,从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来看这是因为()。A.他们尚未达到形式运算阶段B.这些概念、规则太复杂 C.具体经验可以帮助他们加深印象D.有利于他们进行发现式学习 9.Vygotsky提出“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的含义是()。 A.提前讲授下一阶段才能掌握的内容B.教学可以不考虑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 C.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创造最近发展区D.根据学生现有的水平进行教学 10.运用准备性原则进行教学意味着()。 A.了解学生的知识准备B.了解学习的认知发展准备 C.根据学生的准备状态教学D.以上都对 11.个体认为别人总是无理由的取笑自己是()阶段危机没有解决的表现。 A.信任对怀疑B.自主对羞愧C.主动对内疚D.勤奋对自卑 12.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Vygotsky B.布鲁纳C.加涅D.桑代克 13.个体倾向于利用自己身体或内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依据的学习风格属于()。 A.场依存型B.场独立型C.冲动型D.深思型 14.场依存性者喜欢的学习方式是()。 A.自主学习B.合作学习C.探究学习D.有意义学习 15.场独立且沉思型的学生适合选修的学科是()。 A.数学B.历史学C.教育学D.心理学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解读

学号姓名成绩 研究生课程作业 院系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专业学科教学(地理) 课程名称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任课教师谷传华

2015 年6 月20 日 作业1 你的青少年时期是如何度过的?试用从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发展规律分析自己当年的心理、行为或困惑。注意说明现象,分析原因,并说明如果是现在你会如何做。 (1000字以上) 我的青少年时期在心理上出现的问题我个人觉得是自卑心理比 较重。由于自己从小在农村长大,在小学四年级之前都是在家乡的小学上学,那个时候还是很活泼开朗的,每天都是和小伙伴打打闹闹。但是,自从小学五年级转学到镇上的小学,意识到自己和班上大多数镇里的小孩的差别,他们能歌善舞、多才多艺。他们玩的吃的都是自己以前没有见过的。因此很自卑,不敢和他们交流,怕被看不起。之后的中学也是这种心理,总是很羡慕那些每天可以回到家吃饭睡觉的孩子。

我觉得我的这种心理问题可以用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来解释。 埃里克森认为,发展是一个进化过程。一个人无论何时都兼为一个机体、一个自我、一个社会成员。自我就是个人的过去经验与当前认知范围内所面临的任务的综合,是个人的过去经验与现在经验的整合体。在人格发展中,自我起主导作用,它引导心理性欲向着合理的方向发展,把人在进化中的两股巨大力量即个人的内心生活和社会任务结合起来。因此,人的发展依存于三个变量:一是发展的内部规律,其发展过程与生物过程一样是不可逆的;二是文化背景的影响,它决定发展的速度;三是每个人的特异性反应及其对社会任务作出反应时的特殊发展方式。每个人在其成长过程中都普遍体现着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事件的发生顺序,按一定成熟程度分阶段地向前发展。 埃里克森以自我渐成为中心,把人格发展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其中前六个阶段属于人的成长过程,而后两个阶段是成人期和老年期。第一阶段从出生到1岁半,婴儿主要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和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第二阶段从1岁半到3岁,幼儿在心理成熟的基础上不再满足于停留在狭窄的空间之内,开始探索新的世界;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感,体验着意志的实现。第三阶段从3岁到7岁,儿童能从言语和行动上来探索和扩充他的环境,这时社会也向他提出挑战;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体验着目的的实现。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