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_我们的思维方式_述评

_我们的思维方式_述评

_我们的思维方式_述评
_我们的思维方式_述评

《当代语言学》第7卷2005年第1期80-85页,北京

《我们的思维方式》述评

G.Fauconnier,M.Turner著姚岚述评

《我们的思维方式》(The W ay W e Th ink)一书的作者是G.Fauconnier和M.Turner,2002年由Basic Books出版社出版。本书分为两部分,共十八章。第一部分论述网络模式,包括一至八章。第二部分论述概念整合是如何造就了认知意义上的现代人,从而使人与其他动物区分开来,包括九至十八章。

第一章,形式时代和想象时代。本章在陈述二十世纪形式理论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指出形式方法论的缺陷在于把经过30亿年进化的人脑的活动认为是理所当然的,结果只注重事物的表面,而没有重视表面之下的复杂认知活动,原因是,这些认知活动大多在我们意识之外。作者在本章中开宗明义,认为最简单的意义构建也离不开复杂的认知过程,并指出本书的中心是心理活动的三个I,即,等同(identity)、整合(integrati on)和想象(i m aginati on)。这些基本的活动是理解日常意义的构建和人类非凡创造力的关键。

第二章,冰山一角。本章以the ti p of the iceberg为题,意指我们通常感知到的只是事物表面的一小部分,真正重要的是隐藏着的概念整合过程,它对意义构建的力量虽然通常是看不见的,却是强大的。作者以丰富的例证说明了概念整合普遍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铁腕夫人撒切尔在美国是不会当选的,因为工党不能容忍她。”在概念上整合了两个输入空间,产生了一个虚拟的合成空间,这种整合让我们看到了英美政治的不同。“滑雪服务员”整合了滑雪场景和饭店服务员托盘场景,说明了概念整合在规范运动员姿势中的作用。“电脑操作”整合了办公室空间和电脑空间,使我们更加有效地使用电脑硬件和软件。“复数”整合了数字空间和二维空间,不仅具有“数”的一般特征(加、减、乘),而且具有二维空间向量的特征(长度、方向、用坐标表示),这说明了概念整合对于科学发现和发展的重要作用,尽管这种整合过程可能经历很多年,甚至几个世纪。通过这些以及其他一些例子,作者不仅强调概念整合的重要性和普遍性,而且揭示了概念整合的运行机制,如等同、压缩、整合、想象。

第三章,整合的要素。本章以这样一个谜面开始:一个和尚清晨上山,日落之时到达山顶,打坐几日后,一日清晨下山,日落时分到达山脚。如果和尚的速度等因素不变,那么,途中有无这么一点,即和尚上山、下山到达此处时是同一时间?作者通过解谜过程详细阐明了概念整合的构成性原则,即概念整合网络中的基本要素:心理空间(mental s paces)、输入空间(input s paces)、跨空间映射(cr oss2s pace mapp ing)、通用空间(generic s pace)、选择投射(selective p r ojecti on)、合成(blend)、呈现结构(e mergent structure)、组合(compositi on)、完成(comp leti on)、细化(elaborati on)等。

08本刊网址:htt p://https://www.wendangku.net/doc/fa9281215.html,/chinese/s18yys/dangdai/index.ht m

第四章,深层问题探索。作者通过“与康德辩论”、“帆船比赛”和“分流术”进一步论证了概念整合在不同领域中的运用。“与康德辩论”是关于一位当代哲学家阐发与康德不同的观点。这位当代哲学家在主持研讨会时说:“理性是自我发展的能力。在这个问题上,康德与我观点相左;他说理性是固有的。但我的回答是,他的辩解只是以假设为依据。他在《纯理性批判》中反驳说,只有固有的思想才有力量。然而,我的问题是,神经细胞的群体选择(neur onal gr oup selecti on)是否也是如此呢?他无以对答。”这场虚拟的辩论将不同时期的两个哲人“整合”在一起,他们使用相同语言,为寻求真理相互争论。“帆船比赛”使我们看到不同时期经历同一航程的两艘船只参与了一场虚构的比赛。北灯号于1853年从旧金山出发前往波士顿,历时76天8小时,这在1993年之前一直是最快的记录。而在1993年,大美洲二号航行了同样的历程,只用了71天20小时。于是,有人说大美洲二号比北灯号提前4天半到达。这句话其实将1853年和1993年两个不同的航行事件整合成了同一个事件。不同的船只、不同的航行时间、航程上不同的位置等通过跨空间映射而联系起来,并经过选择投射使两艘船只、航程、两只船的具体位置、航行时间出现于合成空间(1853年,当时的天气等却没有得到选择投射)。于是在合成空间出现创新结构:两艘船只的位置可以比较,从而分出孰先孰后,它们仿佛参与一场航行比赛。“分流术”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图片。画面中,三个7岁左右幼稚的面孔身着医生的装束站在手术台旁,准备做手术。他们面视读者,这不禁使读者产生将自身视为病人之感,而且也产生了忧虑和恐惧———如果让这些孩子来做手术,我们会有性命之忧。这幅图画涉及的一个输入空间里,是有待教育的孩子。而在另一个输入空间里,是受过正规教育的医生。跨空间映射将孩子和成人联系起来,而且,两者通过选择投射在合成空间合而为一,同时得到投射的还有做手术的框架结构。于是,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年幼医生准备做手术的合成空间,这不禁使我们对他们的能力产生怀疑。这种将孩童空间与成年医生空间的整合,旨在告诫人们儿童教育的重要性———如果不提高今天学校的教育标准,将意味着明天无穷的痛苦。

第五章,因果关系。要深入理解整合,必须研究概念整合网络中的压缩活动,特别是因果关系的压缩。压缩通常是我们达到对事件的整体理解(gl obal insight)的必要手段。“勾股定理(a2=b2+c2)”、“新生儿童从楼下被抱到楼上的象征仪式”、“吸烟导致阳痿的图示戒烟广告”、“但丁《神曲》中的伯特兰(Bertran)身首分离”等,都说明了因果压缩在我们思维中的普遍存在。比如,在但丁《神曲》的《地狱篇》中,罪人伯特兰像提灯笼一样提着自己的头颅。这种形象的创造是通过对因果关系的压缩而获得的。伯特兰在世期间挑起了英国国王和王子之间的纷争,这构成了整合网络中的一个输入空间,另一个输入空间是人们将物体一分为二的图式框架。由于社会分离和物体分离之间存在隐喻关系,通过跨空间隐喻映射,伯特兰与分离物体的人联系起来,国王和王子原来融洽的关系与物体整体联系起来,伯特兰分离国王和王子与分离物体联系起来,国王和王子与一分为二的两个半体联系起来。于是,在合成空间,伯特兰与被分离的物体整合在一起,这样,就将一个输入空间的“因”(伯特兰)与另一个输入空间的“果”(被分离的物体)压缩在一起。这种意象的创造使我们从罪孽本身看到了罪孽的后果。概念整合中压缩因果关系是我们在控制一连串松散的逻辑思维的同时抓住

18 2005年第1期

整体意义的关键。

第六章,根本关系及其压缩。正如原子结合成分子这一原则不能预示化学产品,心理空间整合成具有创新意义的新空间这一原则也同样不能预示通过整合而形成的产品。在概念整合的可能性背后存在一整套相互作用的原则,我们必须抓住这一整套系统原则来解释通过整合而形成的产品。这一整套系统主要涉及概念压缩。概念压缩不仅涉及因果关系,还涉及其他一些根本关系(vital relati ons),包括变化、时间、空间、等同、意向(intenti onality)、表征、部分-整体、角色、类比(anal ogy)、逆类比(disanal ogy)、相似、特性(p r operty)、范畴等。这些关系在整合过程中都可以通过压缩而在合成空间达到惟一性(uniqueness),即不同输入空间中的元素或关系通过投射在合成空间合而为一。比如,在“分流术”中,一个输入空间包含在校儿童和教育质量,另一个输入空间包含医生和医疗水平。在这两个输入空间存在因果联系。从儿童到医生至少存在几十年的时间间隔,这是两个输入空间的时间联系。教室和手术室存在空间差异,这是两个输入空间的空间联系。从一个阶段的儿童变成另一阶段的医生,存在着变化与等同联系。这些输入空间之间的联系在合成空间中得到压缩而成为合成空间内部的联系。在合成空间里,因果关系被压缩,儿童急速学成;几十年的时间间隔也压缩成手术前的短暂时间间隔;空间关系的压缩使得学校和手术室合而为一;儿童和医生相隔几十年的变化与等同也通过压缩合而为一。整合是完美的压缩工具。压缩需要达到的一个总的目标就是使合成空间达到“人所能及的范围”(at hu man scale)。

第七章,压缩与冲突。概念整合离不开对根本关系的压缩,然而,整合和压缩只是理解事物所涉及的一个方面。要获得全面的理解,我们还需要分解和解压。换句话说,我们理解事物不仅仅依赖合成空间,而需要将合成空间和输入空间联系起来。作者以“往日掠食者的魔影”为例,通过分析“等同、意向”等根本关系的压缩和解压为美洲叉角羚的进化提供了科学的解释。在本章中,作者还根据输入空间和合成空间的组织框架把整合网络划分为四种类型:单一网络、镜像网络(m irr or net w orks)、单域网络(single2scope net w orks)和双域网络,并分析了压缩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框架、元素冲突及解决方法。在单一网络中,一个输入空间提供组织框架(organizing fra me),另一个输入空间提供价值元素(elements as values),合成空间借用前者提供的框架来组织后者提供的元素。比如,“保尔是莎莉的父亲”,一个输入空间提供“家庭”这个框架,含有父亲、母亲、孩子等角色,另一个输入空间包含两个人:保尔和莎莉。在镜像网络中,所有空间(包括输入空间、通用空间、合成空间)都具有相同的组织框架。输入空间在组织框架层次上不存在冲突,但是在该框架下面的具体层次上显然存在冲突,例如“帆船比赛”。在“单域网络”中,输入空间具有不同的组织框架,而合成空间只是借用其中一个框架来组织自己的结构。当我们说“某公司老总将另一个公司老总击败了”,我们可能整合的两个输入空间分别是拳击空间和商业空间,而合成空间借用的是拳击空间的组织框架。单域网络因输入空间具有不同组织框架而存在冲突。通常,一个输入空间提供现成的框架,另一个输入空间因结构较为松散而成为理解的焦点。“双域网络”不仅输入空间具有不同的组织框架,存在强烈的冲突,而且合成空间也有自己的组织框架。合成空间的框架既含有部分输入空间的框架,也有自己的创新结构。比如,“自掘坟墓”(dig oneπs

28当代语言学

own grave)。这里,“无意识错误”和“挖掘坟墓”这两个输入空间在因果关系、意向等结构框架上存在冲突。我们知道,错误导致失败,而挖掘坟墓却并不导致死亡,相反,死亡是挖掘坟墓的原因;无意识犯错者不知道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而挖掘坟墓的行为预设了某人的死亡。合成空间虽然从两个输入空间都继承了部分结构,但却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创新结构。这种结构虽然吸收了“无意识错误”的因果关系和无意识性,但强化了因果关系和无意识错误的愚蠢性———坟墓挖得越深、越接近完成,死亡的可能性越大;对自己错误行为的无知是十分愚蠢的。同样,这种结构虽然继承了“挖掘坟墓”的具体框架,但这里不是死亡导致坟墓的出现,而是坟墓的出现产生死亡;不是他人挖掘坟墓,而是自己挖掘坟墓可能导致自己死亡。正是因为双域网络中输入空间的组织框架存在巨大差异才给我们的想象力提出了挑战,因此,双域整合才更具有创造性。事实上,上述四种网络类型构成一个连续体,最复杂的一端是双域网络。双域整合是科学发现和文学艺术创新中常见的活动,是我们人类最突出的创造性特征。

第八章,多样性背后的连续性。概念整合产生的心理产品通常彼此完全不同,这使得人们误以为这些产品产生于不同的心理能力、不同的心理活动、不同的模块。事实上,它们产生于相同的心理活动。在这些表面不同的概念和表达的背后存在系统的映射机制和系统的组合方式。作者以英语中常见的XYZ(X be Y of Z)句法结构展示了father的不同含义不是该词所固有的,而是概念整合中相同映射机制下不同投射的结果。同时强调了第七章中四种类型整合网络的划分是相对的。事实上,网络类型构成一个连续体,在这四种典型的类型之间存在过渡类型。另外,作者还利用XYZ结构中Y的递归性(如:She is the secretary of the wife of the p resident.),即XY n Z结构,阐发了相同映射机制可以重复运用的思想。

第九章,语言的起源。作者批判了天赋论(Cho m sky1957)、联通论(Calvin and B icker2 t on2000;W ils on1999;Deacon1997)等关于语言能力的观点,认为语言能力不是独立的,而是整体认知能力的一部分。语言的产生不同于物种的进化,语言从无到有不存在中间过渡阶段;在语法复杂程度上不存在一种语言比另一种语言更加简单的现象。当然,这并不否认人的认知能力随着进化而提高,也不否认语言的产生需要文化意义上的时间。因此,必须批判两种错误的思想:因果同构(cause2effect is omor phis m)和功能器官同构(functi on2organ is o2 mor phis m)。一个不同寻常的结果的产生,并不一定需要一个不同寻常的原因。正如向一个杯子里倒水一样,倒水过程始终没有什么不同,但是总存在这么关键一刻———多倒一滴水会使很多水溢出杯子。所以,语言的突发性与生物及其能力进化的连续性并不矛盾。同样,一种功能的产生并非要求一种新的器官的进化。当认知能力达到双域整合的水平时,语言便产生了。这种整合能力解释了为什么语言表达的意义要比语言形式丰富得多。语言、艺术、宗教、科学等是这种整合能力的平行产品。诚然,它们之间存在相互强化作用。这种解释为近年来考古学、人类学和基因学关于现代人起源的研究所验证。

第十章,物。我们生活中的许多物体都是概念整合的寄存之所。以我们日常使用的手表为例。手表本身只是一个物体,然而,它却是奇妙的概念整合所依赖的物质据点(material anchor)。每一个具体的日子都是一个输入空间,每个日子里的相对应时间经过压缩,在合

38 2005年第1期

成空间里合而为一。于是,在每个输入空间里,一个日子只有一个周期,而在合成空间里,日子的周期是无限的。这种整合的结果是以钟表为物质据点的。此外,如各种计量仪、货币、纪念品、坟墓、教堂、书面文字、口头语言等都是概念整合的物质据点。

第十一章,虚拟构建。人能够假装、模仿、说谎、幻想、欺骗、选择、建模、假设。我们生活在一个虚拟空间,那里有不存在的、反面的东西。我们的心理在各个方面都依赖于虚拟思维,这种思维的核心机制就是概念整合。在虚拟整合中,不同的输入空间具有不相容性,合成空间通常具有荒谬性。整合的目的不是关注如何改变现实世界使其符合非现实的世界,而是得出与现实相关的推断或具有指导作用的启示等等。虚拟思维进行的概念整合能够激发科学思想。

第十二章,身份特征。一个人的身份特征是一个人在各种环境中各种行为的规律性的抽象和概括。这种特征具有稳定性,它在不同的组织框架内可以保持不变。正因如此,我们才会提出“奥德赛在这些情况下会怎么做”这类的虚拟问题,我们的心理活动才会经常涉及两个不同身份的整合,比如“如果我是你,我会放弃。”一些文化范畴(如个人赎罪、恢复名誉、报复、世仇、诅咒)事实上都是涉及个人身份特征的整合结构。由于身份特征的稳定性,我们甚至能够通过概念整合使实际上不存在的人物进入我们的生活。

第十三章,范畴变化。人们在使用一个范畴时,往往是在进行概念整合。概念整合导致合成空间产生创新结构,于是使原来范畴的结构和组织原则发生变化。比如“同性结婚、复数、电脑病毒”等都体现的范畴变化。正因为概念整合可以导致范畴的变化,我们才能创造性地在不同场合使用同一词语,使得词语意义朝着多义化方向发展。

第十四章,多重整合。概念整合总是涉及一个合成空间、至少两个输入空间以及一个通用空间。这就是说,一个整合网络事实上可能要复杂得多。或者是很多输入空间同时参与整合,或者是整合过程反复应用,即经过一轮整合而获得的合成空间可能成为下一轮整合活动的输入空间。不论何种整合方式,整合的基本特征不变,总是涉及输入空间之间的映射、通用空间、输入空间向合成空间的选择投射。只是在复杂整合网络中可能不止一个通用空间或合成空间。作者通过“吸血鬼和他的病人、布什总统在第三垒、我自己就是一个不想要的孩子”和“死神”等实例,以详细的图解剖析了不同方式的多重整合。

第十五章,多域创造性。这里的多域整合是指以双域整合为基础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输入空间的整合活动。本章的焦点是多域整合所产生的合成空间的创造性。这种创造性主要是基于合成空间的创新结构与输入空间的联系。作者以“发怒、死亡、公司之间竞争、双刃利剑、垃圾筒篮球”为例,详细分析了多域整合过程中的创造性。

第十六章,构建原则和支配原则。本章关注人的双域创造力是如何受到限制和支配的。有趣的是,正是这些限制为整合过程提供了动力。认知意义上的现代人利用概念整合进行创新,创造丰富多彩的概念世界,给我们生活带来意义。比如:性幻想、语法、复数、个人赎罪、彩票沮丧。但是,人类繁多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一个问题:我们或许认为无论什么都可以进行概念整合,概念整合无所不能。相反,概念整合不仅遵循一套构建原则,而且遵循一套相互作用的支配原则。构建原则包括映射、通用空间、整合、选择投射和创新结构。支配

48当代语言学

原则有两组,一组包括类型、模式完善、整合、根本关系最大化、根本关系的强化、维持整合网络中的联系、合成空间在多大程度上激发解析、合成空间中元素的关联。而另一组支配原则涉及如何将复杂的概念网络压缩成为一个“人所能及范围”的合成空间。本章还复述了概念整合的总体目标,并揭示了四种常见的概念整合网络(单一整合、镜像整合、单域整合、双域整合)是如何因为满足支配原则而反复出现的。

第十七章,形式与意义。人的语言能力以及其他复杂的表达能力是5万年前高级概念整合能力发展的结果,即人的认知能力达到了双域整合的水平。语言表达激发概念整合模式,我们通过表达激发他人进行概念整合。概念整合产生新的意义通常不需要语言形式的变化,这一点,关联理论(Sperber and W ils on1986)从不同的角度曾作过详细的阐释。但是有时概念整合也同时涉及语言形式的整合,如用于指英吉利海峡(the English Channel)的Channel。

第十八章,我们的生活方式。本章作为总结性一章,概述了概念整合在我们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中的中心作用。

与作者以前关于心理空间的著作相比,本书不仅发展原有的思想,扩展了概念整合的普遍作用和中心地位,而且突出了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这个古老的问题,批评了语言能力天赋和语言产生渐进性等理论,对人类思维的整合能力的发展模式提出了假设,并以心理学研究的成果论证了整合能力发展的渐进性和语言产生的突然性,强调了双域整合是语言和现代人类产生的必要前提,是语言和人类其他特有现象同步发展的基础。本书详尽论述了思维活动的三个I在意义构建中的核心作用,无疑是认知领域关于语言和思维研究的一部创新之作。

参考文献

Calvin,W.and D.B ickert on.2000.L ingua ex M achina:Reconciling D ar w in and Cho m sky w ith the Hum an

B rain.Cambridge,M ass.:M I T Press.

Cho m sky,Noa m.1957.Syntactic S tructures.Berlin/Ne w York:Mout on de Gruyter.

Deacon,Terrence.1997.The Sym bolic Species:The Co2evolution of L anguage and the B rain.Ne w York:WW Nort on.

Fauconnier,Gilles.1985.M ental Spaces:A spects of M eaning Construction in N atural L anguage.M assachu2 setts:The M I T Press.

.1997.M appings in Thought and L anguage.Ca mbridge:Ca 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auconnier,Gilles and M ark Turner.2002.The W ay W e Think:Conceptual B lending and the M indπs H idden Co m plexities.Ne w York:Basic Books.

Sperber, D.and D.W ils on.1986.R elevance:Co mm unication and Cognition.Ca 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W ils on,F.R.1999.The Hand.Ne w York:V intage.

作者通讯地址:210016江苏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语系

58 2005年第1期

13个故事彻底颠覆你的思维方式

13个故事彻底颠覆你的思维方式 故事一 有个老人爱清静,可附近常有小孩玩,吵得他要命,于是他把小孩召集过来,说:我这很冷清,谢谢你们让这更热闹,说完每人发三颗糖。孩子们很开心,天天来玩。几天后,每人只给2颗,再后来给1颗,最后就不给了。孩子们生气说:以后再也不来这给你热闹了。老人清静了。 点评 抓住人性的弱点,无事不成。 故事二 两马各拉一货车。一马走得快,一马慢吞吞。于是主人把后面的货全搬到前面。后面的马笑了:“切!越努力越遭折磨!”谁知主人后来想:既然一匹马就能拉车,干嘛养两匹?最后懒马被宰掉吃了。这就是经济学中的懒马效应。 点评 如果让你的老板觉得你已经可有可无,那你已经站在即将离去的边缘。 故事三 夜市有两个面线摊位。摊位相邻、座位相同。一年后,甲赚钱买了房子,乙仍无力购屋。为何?原来,乙摊位生意虽好,但刚煮的面线很烫,顾客要15分钟吃一碗。而甲摊位,把煮好的面线在冰水里泡30秒再端给顾客,温度刚好。

点评 为客户节省时间,钱才能进来快些。 故事四 一禅师见一蝎子掉到水里,决心救它。谁知一碰,蝎子蛰了他手指。禅师无惧,再次出手,岂知又被蝎子狠狠蛰了一次。旁有一人说:它老蜇人,何必救它?禅师答:蜇人是蝎子的天性,而善是我的天性,我岂能因为它的天性,而放弃了我的天性。 点评 我们的错误在于,因为外界过多地改变了自己。 故事五 曼德拉曾被关压27年,受尽虐待。他就任总统时,邀请了三名曾虐待过他的看守到场。当曼德拉起身恭敬地向看守致敬时,在场所有人乃至整个世界都静了下来。他说:当我走出囚室,迈过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仍在狱中。 点评 原谅他人,其实是升华自己。 故事六 有人问农夫:“种了麦子了吗?”农夫:“没,我担心天不下雨。”那人又问:“那你种棉花没?”农夫:“没,我担心虫子吃了棉花。”那人再问:“那你种了什么?”农

马克思主义实践论

论 马 克 思 主 义 实 践 观 学院:管理与经济学院专业: 学号: 姓名:

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实践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 它使马克思在生产力理论研究中创立了独树一帜的实践的生产力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使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实践包括生产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科学实验活动等三个基本形式。 马克思认为: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 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对于生产力的研究不能只从客体方面去理解, 而应从实践去理解。就是说, 生产力本身已内在地包括了客体、主体和实践, 而对于实践, 不仅要从“客观的活动”去理解, 而且要从“主体的方面”去理解, 把“主体”和实践联系起来。实践就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 这就肯定了主体的能动性; 同时, 实践又是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 这又否定了抽象能动性, 把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等关系在实践基础上统一了起来。这也就是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双重统一过程中去理解和诠释生产力。由此, 马克思进一步从实践思维方式的高度加以概括, 认为生产力是人们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矛盾的实践能力, 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使其适应人类需要的实践力量。马克思研究生产力的出发点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 生产力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能力。人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要维持自己的生活、创造自己的历史。从事物质和精神生产活动, 既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物质和信息的变换过程, 又是主客体之间的物质与观念的变换过程。这样, 马克思从人类的基本实践活动中找到了把客观性、自主性、创造性和现实性统一起来的基础, 从而解决了先前生产力理论无法解决的矛盾, 实现了生产力理论的革命性变革。 中国的现代化是新全球化时代的“后发现代化”,尚未走完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路程,因而它的发展必然关涉到西方国家原初的经典现代性模式的参照系问题。从现代化的发展史来看,现代性生成的基础是社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的现实诉求。传统的自然经济和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不利于社会的物质生产系统的扩张和升级,早发国家现代性生成的动力是创新性地采取了市场和资本这一扩张发展型经济体制。市场和资本体系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创造了人类历史的一个又一个奇迹。但这种经典现代性模式具有“物”的价值和人的贬值之间深刻的悖论性质,造成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和“无家可归的命运”,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它既带来了人类生产力与人类社会的巨大历史进步,又带来了经济危机与生态灾难;既带来了理性秩序对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也带来了非理性的拜金主义和唯GDP发展观的混乱与疯癫;既带来了人类个性的自由与张扬,又带来了社会理性机器对人的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培训资料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众所周知,不同民族的思维既有共同相似之处,同时也具有单一特殊之处。因为作为一种生物,人类具有共同的生理属性,即人类的大脑功能。此外,由于人类发展的进程大体一致,很自然地就奠定了不同民族思维的共同基础。同时,由于人类大脑功能的复杂性,使得具有相同或者不同经历的不同种族和文化背景的人,形成了具有差异性的思维方式。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在体现着人类思维方式共性的同时,也呈现出其独特的韵味。 一思维方式的概念 世界上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不同的思维方式。刘长林将思维方式定义为:“在一个民族的发展过程中,那些长久地、稳定地、普遍地起作用的思维习惯、思维方法、对待事物的审视趋向和公认的观点,就叫作该民族的思维方式”(刘长林,1990)。一直以来,许多专家和学者孜孜以求地从各个方面和角度对思维方式不断地进行研究。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思维方式是一个复杂的双层结构。其深层结构表现为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和观点,这包含人的情感、意志和潜意识等;而其表层结构的外观表现就是我们熟知的语言。事实上,任何一种类型思维方式的形成都离不开一定的自然环境、生产环境和社会组织环境交织而成的人类生活背景,其形成过程非一朝一夕的,而是长期的、逐步的演变过程。 思维方式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主体,固定了思维的基本属性,包括思维结构、认知形式、民族文化、个性表达以及现实运用等。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产生背景和发展过程来看,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恪守着独特的传统形式,固守着极富个性化的文化本位,坚持着自己对自然和社会特殊的认知方式。 二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 法国学者列维?布留尔认为,原始思维方式是一种“情感的和激情的因素简直不让真正的思维获得任何优势”的思维方式。 冯天瑜先生把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概括为“观物取象”,认为“它是以未经分化的表象联系代替因果关系,必然性与偶然性尚未分化,人们不承认偶然性,而确信神秘的支配力量”。显然,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方式这一特征与其原始的思维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也就是说,它是一种直观的、情感的、感悟性的思维方式,这与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和生活习惯方式是密不可分的。古代中国人热衷于“现象”。例如,古人用以测吉凶的观察卦爻之象和用以生产生活的观测天象。此外,中国人对其他自然现象和人类现象也很关注,并以文字或者图像将其记载下来。然而,依据哲学的观点,现象本身既具有多样性,又具有复杂性。所谓复杂性,是指各种各样的现象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所以,多样性和变化性这两个重要的概念便在中国人的思维中凸显出来。在各种各样的现象中,中国人又格外关注对立和联系的现象,并由此产生了对立统一思维,进而发展成中国人所特有的思维特点。 此外,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也更倾向于实用性。中国漫长的传统社会结构和小农经济生产方式,使得中国人很早就有了天文学的萌芽,其目的就是要为农业生产提供时间服务。因此,中国人热衷于通过观天象而知农时,形成了独特的“观象授时”的文明形式,并确定了阴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等重要节气。中国人的这种依赖自然的生存方式,从根本上决定和限

浅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_姜勇

浅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姜勇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 思维方式是指人们用以处理信息和感知周围世界的一种思维习惯。心理学将思维定义为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具体地说就是人们在头脑中运用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知识经验,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的高级元认知过程。人类通过思维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从而形成概念和解决遇到的问题。思维方式是一个民族或区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一种较为固定的元认知模式,反映了处在不同文化中的个体和群体在看待和处理问题时的认知特性。 尽管人类的思维方式伴随着人类文明产生并发展,但在心理学框架内对思维方式进行分析却始于上个世纪。心理学家荣格的“人格类型”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一个人的思维特性。荣格的人格类型包括内倾与外倾,从功能上又可以组合成8种,分别为内外倾的感觉、直觉、思维和情感型。荣格的理论成为后来西方心理学家探讨思维方式问题最直接的启发者。20世纪30年代,精神分析学派的另一个主要人物阿德勒提出的“生活风格”也包含了思维方式的成份。在阿德勒看来,个体由于生活环境不同,每个人都发展了一套自己独特的适应生活的方式,这种方式决定着一个人对待他人与世界的反应方式,进而体现在个体对人生三大问题(社交、职业和恋爱)的解决上。到20世纪60年代,“个人建构心理学”创始人乔治?凯利进一步强调了这种风格的影响,他认为个体与其生活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人独特的看待和处理问题的方式,而这种方式是很难改变的。心理学家迈尔斯等人在研究管理者人格问题时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路,提出了著名的梅比人格类型指标,用以衡量个体的认知风格。心理学家斯腾伯格的“心理自我管理”理论也探讨了思维方式的问题。按照斯腾伯格的观点,我们的日常生活受许多方式的统治和操纵,这些管理我们日常的活动或使用哪些能力的方式就是思维方式,个体的思维方式随着情境要求的不同而不同,并在一定程度上依赖社会化的过程。斯腾伯格把思维方式分成了13种,这13种思维方式又可以汇聚到5个维度上,分别是: 功能——强调新思想的产生、管理和对问题的分析与评价,包括制定、执行和判断。 形式——强调激励的目标是单一的、层级的、竞争的或者是非系统的,包括等级、专制、独裁和无政府主义式的思维方式。 水平——包括整体和局部的思维方式。范围——包括内部人际取向和外部工作取向的思维方式。 学习——包括开放和保守的思维方式。斯腾伯格以上述理论为基础编制了著名的《思维方式测查表》,该表是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效果而设计的,后来心理学家费奥纳等人又将思维方式引入管理咨询并编制了一套测量个体思维方式的量表,应用该量表可以区分出26个维度的思维特性。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思维作为高级的元认知活动具有跨文化一致性。人们普遍假设所有 人群都具有相同的诸如归类、学习、演绎、推理、归因等基本的认知过程。从18、19世纪欧洲的经验主义哲学家开始,到派尔盖特的认知理论、20世纪中期的学习理论,再到现代认知科学都接受这一假设。然而,文化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基于不同本体认识论的思维方式在不同的文化中并不一样。文化是生活在一定地域内的人们的思想、信念及生活与行为方式的总称,它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社会行为,而且也影响人们的认知过程与思维方式。文化对人的影响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对人们可观察的外在物品的影响;第二层次是对人们价值观的影响;第三层次是对人们的潜在假设的影响。斯腾伯格等人编制的思维方式测量工具是针对西方人的,没有考虑到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不能反映不同文化中人们的心理与行为模式的差异。 著名哲学家李泽厚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对形成、塑造、影响中国人心理结构和思维模式时提出中国传统文化建立在血缘根基基础上,以儒道互补,追求内圣外王,是讲求天人合一的乐感文化,具有实用理性的特点。以农业为基础的中国新石器时代延续很长,氏族社会的组织结构发展得十分充分和牢固,在此基础上的文明发达得很早,血缘亲属纽带极为稳定和强大,没有为诸如航海(希腊)、游牧或其他因素所削弱或冲击,虽历经各种经济政治制度的变迁,但以血缘宗法为纽带的社会生活和社会结构很少变动。这种血缘根基让中国人注重人际关系,尊重经验,而忽视开拓创新。儒家思想正是建构在这样的社会基础之上,成为中国文化的轴心。天人合一是指人与自然、个体与群体的顺从、适应的协调关系,天既不是人匍匐顶礼的神圣上帝,也不是人征伐改造的对象,天人合一既包含着人对自然规律的能动适应和遵循,也意味着人对主宰、命定的被动地顺从和崇拜。天人合一的传统观念形成了中国人思维方式里和谐、折中、矛盾的特点。中国的传统文化反映在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生活信仰方面是有别于西方“罪感文化”的“乐感文化”。西方文化强调人生是原罪,重个人奋斗,期望以赎罪来获得神眷。由于信奉独立上帝的存在,西方人认为人人都是平等的。而以心理的情感原则作为伦理学、世界观、宇宙论的基石是自孔子开始的儒家精神的基本特征,天地宇宙和人类社会都必须处在情感性的群体人际的和谐关系之中,人们享乐于尘世之中,很少有真正彻底的悲观主义,他们总愿意乐观地眺望未来。体用不二、天人合一、情理交融、主客同构是中国的传统精神,也即是所谓的中国智慧。这种智慧表现在思维方式上,更重视整体性的直观把握、领悟和体验,而不重视分析性的知性逻辑,认为事情总是变化的。儒家文化本身的多因素多层次结构就具有乐观的包容性质,这使它能不断地吸取溶化各家,构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由于有这种稳定的反馈系统以适应环境,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上也反映为强调求同,所谓“通而同之”,“求大同存小异”,注重事物之间的联系。中国人的实用主义重视从长远的、系统的角度客观地考察和思索,而不重眼下的、短暂的得 失胜负与成败利害。这是一种历史(经验)加 情感(人际)的理性。情感不越出人际界限,理智不越出经验界限,即中庸。中国人倾向于用模糊笼统的全局性的整体思维和直观把握,去追求和获得某种非逻辑、非纯思辨、非形式分析所能得到的真理和领悟,而缺乏严格的推理形式和抽象的理论探索。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实用理性使中国人在认识论和价值观上保持一种中庸的方式:贵领悟、轻逻辑、重经验、好历史,以服务于现实生活、保持现有的有机系统的和谐稳定为目标,珍视人际,讲求关系,反对冒险,轻视创新。这些传统文化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认识论和思维方式。心理学家在研究美国人和中国人对社会事件归因中发现美国人对事件做内归因,强调行动者,忽略其所处的环境,而中国人做外归因即强调情境因素的影响。在棒框实验中,中国人的成绩比美国人差一些,就是因为中国人把判断目标和背景当作一个整体。中国人在评价他人的时候往往把一个人的生活背景、家庭出身以及他成长与生活的环境联系起来,而不是从他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去评价与衡量。在对比中英文报纸报道卢岗(留美学生杀人事件)与McIlvane(美国一投递公司职员,因为失业而枪杀上司)事件我们发现,中文报道更多地强调环境因素对此二人行为的影响,而英文报道更多地强调个人内在特征的作用。 在对比中美大学生看待问题方式的研究中发现中国人与美国人在认识论方面的差异如表1所示: 表1 中美大学生认识论的差异 在以中国和美国大学生为被试,研究大学生对辩证格言的评价、在解决社会冲突时所采用的方法、在与人争论时所偏好的论据形式、处理矛盾信息时的方法时发现与美国人相比,中国大学生表现出明显的辩证思维倾向。在其中一项关于东西方辩证思维差异的实验研究中,给出了两个情境:母——女价值冲突(valueconflict:3位母亲在如何教育孩子上观念不同,现在她们的女儿长大了,反对母亲的观点)和上学--玩耍冲突(school-fun conflict:3个大学三年级的学生由于作业与考试的压力,觉得目前的教育很没意思),让被试评价在冲突中谁应负责,如果被试认为母女双方或是学生与学校双方都有责任就被认为采用的是辩证思维。从下表的结果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人比美国人更倾向采用辩证思维方式。 通过对东西方文化与思维方式的比较我们发现,西方文化起源于古希腊,关注个体的 (下转第191页)

颠覆人生的六种思维方式

颠覆人生的六种思维方式,学会一个受益终身 人总是在尝试合理化自己的行为,意图为自己的一举一动找到推卸责任的解释,从而维护自己的自尊、或者减少自己的焦虑,这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 这是日本企业家稻盛和夫在《思维方式》一书中,提出的一个公式。 在他看来,拥有正确的思维方式,甚至比拥有智商、体魄等其他能力更为重要。 为什么自己很努力,却还是不行? 为什么有的人不聪明,却总能取得成功? 许多情况下,处理事情的逻辑和方法,才是带人跳出困境的首要因素。 为了更好的开始,别再被自己的思维给坑了。 了解以下六点,也许对打破你的固有思维,有所启发。 1、斯坦纳定理 正确的沟通法则是少说多听 心理学家Stainer提出,一个人在哪里说的越多,在哪里听到的就越少。 古希腊有这样一则传说。 一位年轻人向苏格拉底求教,学习如何演讲。为了表现自己口才好,他半句未歇,讲了很多话。

苏格拉底默默听完后对他说,“看来你需要缴纳两份学费。” 年轻人不解,“您为什么要我交双份呢?” 苏格拉底解释:“因为我需要教你两件事,第一件事是如何闭嘴,第二件事才是如何开口演讲。” “要做一个善于辞令的人,只有一种办法,就是学会听人家说话。” 太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常会错失别人的建议。 声音专家朱利安在TED演讲《五种令倾听更有效的方法》里谈到,日常生活中,我们花60%的时间去听,但真正被接收的只有25%。 他举了这样一个例子,结婚时,他向妻子承诺每天听从她,像第一次一样。 “现在,这是我每天功亏一篑的事情。”

表达自己的意见很容易,专心听别人讲话却很难。 有研究表明,实际沟通过程中,只有20%的人能排开主客观干扰,做到倾听。 而每一次认真听别人讲话,都是一次“韬光养晦”。 成功的沟通,往往靠的是准确把握别人的观点。美国心理学家P·F·古德提出的这个定律,完美阐释了倾听的重要性。 2、忌鸵鸟综合征 不找借口是改正错误的第一步 没兴趣、做了也没用、我不懂…… 遇事总找客观因素推诿,是一个人的致命弱点。

实践观点思维模式.pdf

一、实践是一种思维方式 “实践唯物论”、“实践本体论”和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都是以实践为核心范畴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理论,但在对实践范畴的不同理解中却蕴含着值得深入研究的学理上的区别。马克思把人的存在方式理解为实践,并以此为基础来理解以往所有的哲学。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第一次提出了实践的概念,实践范畴的提出,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天才世界观的诞生。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公开以实践作为“新唯物主义”的建构原则和全部哲学变革的出发点。他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纳入到实践的解释框架中去理解,指出过去旧唯物主义的缺点在于:“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而唯心主义的缺点则是:“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_2这段话充分表明了马克思是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置于实践这一全新的解释原则之下,从实践的观点出发看待整个西方传统哲学,去理解传统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并且从这一角度阐明了自己的哲学与以往哲学的不同。 马克思不仅从实践观点出发去看待整个哲学史,而且还进一步把所有的理论问题都归结为实践的问题。所以,马克思认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紧接着,马克思又进一步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即便是观念的东西,包括整个社会的精神生活,也要从物质实践来予以说明。这样,实践范畴便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范畴,不仅社会物质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而且社会精神生活在本质上也是实践的,所以,马克思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样,实践不仅成为马克思理解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而且也成为马克思理解所有哲学问题的思维方式。与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相比,实践观点作为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待一切问题的思维逻辑。 从实践的观点出发去理解人的社会生活,并以人的实践活动的观点去批判“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这是“实践唯物论”、“实践本体论”和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这三种解释模式的共同之处,但是,“实践唯物论”和“实践本体论”所理解的实践和所强调的实践,是人的实践活动本身,也就是从人的实践活动的特性——诸如实践活动的客观性、历史性、能动性、目的性等出发去解释各种哲学问题。这就是说,在“实践唯物论”和“实践本体论”这里,实践是一个被描述的对象,是一个实体性的哲学范畴,尚未构成一种哲学意义的解释原则或思维方式。因此,“实践唯物论”和“实践本体论”既试图把实践作为核心范畴而贯穿于各种哲学问题之中,又无法把实践作为解释原则而重新解释全部哲学问题。与“实践唯物论”和“实践本体论”不同,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所理解的实践和所强调的实践,是马克思所说的“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也是把实践观点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来理解人、理解人与实践的关系,从而理解和看待一切哲学问题。正因为是把实践的哲学意义理解为“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所以,这里的实践既不是一种“实体”范畴,也不是客体意义上的“关系”范畴,而是一种哲学意义上的解释原则。这种解释原则,就是从“现实的个人”即“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出发,去理解和解释全部哲学问题。因此,马克思的实践观点是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是一种哲学解释原则的创新,这才是实践观点的真实意蕴。 二、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的内涵 “思维方式是人们思维活动中用以理解、把握和评价客观对象的基本依据和模式”。所以,观点仅仅属于哲学理论的个别表现,思维方式才代表哲学家思想的精神实质。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实质,关键就在于理解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的内涵。任何一种哲学,都主要是因它的思维方式而与其他哲学相区别的。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是否贯彻实践观点这种思维方式,是判定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非马克思主义哲学原则界限的基本依据。就哲学传统而言,马克思继承的虽然是历史上的唯物主义思想传统,但是他的“新唯物主义”与传统的唯物主义却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个区别就在于马克思提出的实践观点,而不在于他具有的辩证法思想,这是因为马克思的辩证法思想也是以实践观点为理论基础的。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的最根本之处就在于对人的本质进行了重新理解,把实践看作人的存在方式,从而实现了从抽象的、虚幻的人到具体的、现实的人的转换。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就“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得到的现成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出发点的“现实的个人”与西方传统哲学的“主体”概念有着本质的区别,传统哲学的“主体”概念是以主客二分为前提的,而在马克思的哲学中,实践成为人的存在方式,人就不再是一个抽象的主体,而成为“现实的个人”,从而超越了主客二元对立,达到了主客同一。 近代西方哲学自笛卡尔以来,便形成了主体性哲学的传统。康德在批判地总结传统主体概念的基础上,正式确立了哲学的主体性原则,把主体概念改造、规定为先验主体或主体性。所以,在康德哲学那里,主体就是逻辑主体,是绝对的、先验的自我或意识,而不是一个实体性的存在者。但是,在康德哲学中,主体概念基本上仅仅是一个认识论的概念,而没有进入存在论的领域。与康德关于主体的概念不同,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的序言中明确地提出了“实体在本质上即是主体”的思想,并且进一步指出:“活的实体,只当它是建立自身的运动时,或者说,只当它是自身转化与其

浅谈思维方式的变革

浅谈思维方式的变革 【摘要】思维方式的产生是人类实践的结果。从产生到发展,思维方式经历了拟人化思维方式和模糊整体性思维方式,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和辨证思维方式四个主要的阶段。中国的思维方式作为人类思维方式的一个整要组成部分,也经历了一些转变。随着我国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社会的进步要求一种与之相适应的、全新的思维方式。本文对我国思维方式现状进行了分析,讨论了其构成和变革的价值,最后提出了变革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思维方式;中国;变革;价值 一、我国思维方式的发展现状 (一)思维方式的哲学含义 根据不同的方面,思维方式有不同的解释,主要可以分为日常生活的思维方式,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哲学思维方式。哲学思维方式主要是指人类在超越了自身的感觉的基础上以宽广无边的视角对客观的世界和主观世界及两者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问题进行完整的和最根本的把握。它并不局限于我们平常的生活中,同时也不受科学研究的限制,是一最程度最大思维,思考宇宙无限性,以超越前两种思维方式去把握具体的事物。 (二)我国思维方式现状 对于我国的思维方式,过去在学术界有一种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它是一种单一的、静态的,封闭的和反创造的思维方式,是我们传统思维方式影响下产生的结果。这个观点比较粗略,它忽视了近现代传入我国的辨证思维方式以我国思维方式的作用。而且它无法解释与这种思维方式对应的古代文化可以如此骄人的人类文明。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使我国思维方式的有了进展,步入第三阶段。它是一种否定近现思维方式,同时恢复了一些朴素观点的新思维方式。这种辨证法的思维方式随后经过了中国化,更好地被国人接受。在这一百年左右的时问中,我国社会接受了这两次思维方式的冲击,但是两次冲击都欠缺强有力的物质基础。这种情况下就形成了今天的比较怪异的中国思维方式。 二、我国思维方式变革的艰巨性 (一)目前思维方式的稳定性 思维方式的形成和固定下来,是事物长时间作用的结果,需要一个过程。当-旦形成,必须具有稳定性,成为人们脑海中的一种内化思维习惯,难以动摇。所以,如果想要改变一种旧的思维方式去建立新的方式,从这个角度来看比较艰巨。一定要花足够的力气才能够把这种思维的定势扭转。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众所周知,不同民族的思维既有共同相似之处,同时也具有单一特殊之处。因为作为一种生物,人类具有共同的生理属性,即人类的大脑功能。此外,由于人类发展的进程大体一致,很自然地就奠定了不同民族思维的共同基础。同时,由于人类大脑功能的复杂性,使得具有相同或者不同经历的不同种族和文化背景的人,形成了具有差异性的思维方式。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在体现着人类思维方式共性的同时,也呈现出其独特的韵味。 一思维方式的概念 世界上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不同的思维方式。刘长林将思维方式定义为:“在一个民族的发展过程中,那些长久地、稳定地、普遍地起作用的思维习惯、思维方法、对待事物的审视趋向和公认的观点,就叫作该民族的思维方式”(刘长林,1990)。一直以来,许多专家和学者孜孜以求地从各个方面和角度对思维方式不断地进行研究。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思维方式是一个复杂的双层结构。其深层结构表现为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和观点,这包含人的情感、意志和潜意识等;而其表层结构的外观表现就是我们熟知的语言。事实上,任何一种类型思维方式的形成都离不开一定的自然环境、生产环境和社会组织环境交织而成的人类生活背景,其形成过程非一朝一夕的,而是长期的、逐步的演变过程。 思维方式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主体,固定了思维的基本属性,包括思维结构、认知形式、民族文化、个性表达以及现实运用等。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产生背景和发展过程来看,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恪守着独特的传统形式,固守着极富个性化的文化本位,坚持着自己对自然和社会特殊的认知方式。 二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 法国学者列维?布留尔认为,原始思维方式是一种“情感的和激情的因素简直不让真正的思维获得任何优势”的思维方式。 冯天瑜先生把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概括为“观物取象”,认为“它是以未经分化的表象联系代替因果关系,必然性与偶然性尚未分化,人们不承认偶然性,而确信神秘的支配力量”。显然,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方式这一特征与其原始的思维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也就是说,它是一种直观的、情感的、感悟性的思维方式,这与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和生活习惯方式是密不可分的。古代中国人热衷于“现象”。例如,古人用以测吉凶的观察卦爻之象和用以生产生活的观测天象。此外,中国人对其他自然现象和人类现象也很关注,并以文字或者图像将其记载下来。然而,依据哲学的观点,现象本身既具有多样性,又具有复杂性。所谓复杂性,是指各种各样的现象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所以,多样性和变化性这两个重要的概念便在中国人的思维中凸显出来。在各种各样的现象中,中国人又格外关注对立和联系的现象,并由此产生了对立统一思维,进而发展成中国人所特有的思维特点。 此外,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也更倾向于实用性。中国漫长的传统社会结构和小农经济生产方式,使得中国人很早就有了天文学的萌芽,其目的就是要为农业生产提供时间服务。因此,中国人热衷于通过观天象而知农时,形成了独特的“观象授时”的文明形式,并确定了阴历二十四节气中的

浅谈中国人的传统思维定式(一)

浅谈中国人的传统思维定式(一) 论文关键词:思维定式传统民俗 论文摘要:中国人在传统社会里,通过长期的民俗的传承,形成独特的思维定式。主要表现有家族本位、差序格局、平均主义等。寻找这些思维定式的源头,就成为理解中国人的一把钥匙。 心理定式,是指人们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时的心理出发点。由民间传统到心理定式,实在是因为在历史的长河里,民俗对人们心理上的影响是巨大的。民众在无意识地“履行”着民俗活动的同,在其心理上、思维上打下了深深的传统的烙印。这样的烙印使得人们在思考问题时会下意识地运用某种心理去采取相对固定的方式和手段。这些表现主要有家族本位、差序格局、平均主义等。现借讲授民俗学之机,整理思路,草成此文,就传统民俗在人们心理上的几种表现略抒拙见,以就教于方家。 一、家族本位 传统社会中的中国人,自出生就处于一个家族(宗族)的包围之中。诞生礼、成人礼、婚礼、葬礼,人一生的四个阶段,处处展现著作为地域小社会成员的位置。而作为更重要家庭(家族)的一员,他的行为不仅仅是个人的行为,而是作为整个家庭(家族)整体利益中的一环而存在。 先以家庭(家族)中的婚姻为例。在我们的传统社会中,历来是以两家结“秦晋之好”来代指这种婚姻关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两家结成了“亲家”。而这词的本意却是指秦国和晋国结成了政治联盟,它是以秦国国君用自己的女儿嫁给晋国国君为代价的。国君女儿实际上就成为政治的牺牲品。纵观历史的长河,两汉以下,历朝历代未尝不以这种方式作为政治手段来使用的。不管是求得和平,抑或是出于笼络人心,都是将女子作为政治利益的交换来使用的。对于这样的女子来说,又如何说不是悲哀的,这样的事情说明,婚姻,在我国传统社会里,不再是两个人简单的结婚,而是代之以更大的利益驱动。 我们传统社会对儿女的婚姻,向来都是“父母之命,媒灼之言”,把父母的好恶放在第一位,而把儿女的感情放在次要位置。父母往往可以横加干涉儿女的婚姻生活,以至于出现了哀叹千古的“焦仲卿与刘兰芝”、“陆游与唐婉”的凄婉故事。而父母的出发点是想找个“门当户对”的亲家,不考虑子女的意愿。这样的结果.结婚的儿女双方家庭,甚至是家族(或宗族),都随着他们的婚姻结合而成为牢固的联盟。而子女在这样的环境中,也就被抹杀了自己的个人感情,甚至是个性。家庭、家族(或宗族)的利益,每每放在第一位,而个人的利益被放在次要位置。再者,传统社会中的“门户”观念,亦是造成此种观念的源头之一。“门户”,一般来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宗族一姓中之一支,狭义指中国传统的小家庭。延续“门户”,成为历史上的家庭生育后代的目标和理想。将家族比做树木,而保证树枝的繁茂,防止枝干的断节,就是家族最大的任务。没有子嗣,也要纳妾,甚至是过继一个来承继所谓的“门户”。实在也是古人观念的典型反映。而作为家族中的一员,他负有保护整个家族不受外界侵犯、保证家族延续繁茂的艰巨任务。所以,在困难面前,个人与家族的利益密切相关。因个人是家族中的个人,没有家族也就没有所谓的个人。故为了保全家族,个人牺牲自己生命也在所不惜。北魏末年,杨侃参与了诛杀尔朱荣的谋划。在尔朱荣的侄子尔朱兆带兵人洛阳时,他潜逃关西回家。后来,尔朱兆的堂弟尔朱夭光到关西,派杨侃的亲家招抚他,并立盟誓许诺饶恕他。侃的从兄“恐为家祸,令侃出应,假其食言,不过一人身段,冀全百口。侃往赴之,秋七月,为天光所害。”(魏书》卷58《杨播列传附子侃传》)这样的事例在史书上真的数不胜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曾盛行“君”、“父”先后的辩论,“君”是指国君,代指朝廷;“父”即指父亲,代指家族。这是关于朝廷和家族利益先后的讨论。 最后还是“父”占了上风。这也就有了为了家族利益而无视南北朝朝代更替的各个世家大族。但是这样的观念对于各个王朝的统治毕竟是有害而无利的,所以在后来,折中为众所周知的

有效提高酒店管理者领导力的四种思维方式

有效提高酒店管理者领导力的四种思维方式有效提高酒店管理者领导力的四种思维方式 换位思考思维 无论多大的组织,都是由一群不同的个体组成,如果要想这群个体发挥出强大而一致的力量,就必须理解他人,通过满足组织利益 带来个人利益的满足。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管理者不学会换位思考,怎么会理解个人利益,又怎么能让个人利益服从团队利益?在现代社会的企业中,那种 完全靠权利和行政思维领导员工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管理问题的复 杂性、个体思维的灵活性,都需要领导者学会换位思考。 换位思考的思维方式常用的修炼模式就是经常问自己:“如果我是他,这件事我会怎么看?” 战略性思维 战略性思维也叫前瞻性思维,就是你能够看到多远的未来的能力。不同的领导层级看到的未来长远是不同的,老板一般看10年,高管 一般看3到5年,部门长一般看1-2年,而作为国家管理的政治家 去需要看到30-50年,所以如果你想提高领导力,提升自己的领导 力和领导层级,战略性思维也是非常关键。 战略性思维除了看远,也需要看整体和全局,也就是要会筹划,会筹划的领导者,眼界会高,起点会高,做事情的结果也就非常有 质量。 战略性思维的'修炼方式就是多看书和多走出去,锻炼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眼界。 目标导向思维

管理者一般是团队管理,需要指挥一群人去完成一个一个的目标任务,如果不了解团队的目标,不处处以目标为中心,自然会抓不 住重点,团队任务完成不了,成员的斗志也会分散和消弱,自然领 导力就不强了。 另外在日常的团队任务中,除了公司制定的总目标,还需管理者针对团队特点,制定很多分阶段的子目标、不同层面的辅目标,这 样对完成总目标是非常要帮助的,这也需要管理者要学会自己制定 目标和分解目标。 所以要提升目标导向思维,一定要学会先问为什么,再问怎么做,这样的逻辑习惯养成了,目标和手段思维也就自然形成了。 经常反省思维 反省是领导力修炼中最关键也是最难的一种思考力,但是如果经常坚持运用,会让自己的领导力得到质的飞跃。 由于团队每个团队的人是不断变化的,团队需要处理的问题也是日新月异的,更重要的是每个人每天也是不断受各种环境影响的, 不可能只有一种管理模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一劳永逸的,只有不 断反省,才能不断调整自己的管理方式,适应环境的变化,领导力 也就会具有生命力。 反省最好的修炼方式就是在每次重大事件或者问题解决发生成败之后,多问自己为什么会成功或者失败,有那些外界环境因素影响 这次事件,是否因为自己的能力而成功或者失败,能得到什么样的 教训和思考?

领导思维方式转变

早在3000多年前,我们的先人就提出“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思就是说每天都有新气象。自然界如此,当今世界亦是如此,知识经济已扑面而来,整个社会进入了人才竞争、思维竞争的新时代。不断进取的创新开拓能力,是现代企业领导者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 人们事事把成败归于命运,实际上却不是这样。有个故事讲的是,两个农民进城打工,口渴了在饮料摊前买水喝,摊主告诉他们水两块钱一瓶,此时,一个农民在想,我们村的水是不要钱的,城里连水都要钱,看来在这儿不好生活,我要回去。另一个农民却想,我们村里水是不值钱的,城里连水都能卖钱,看来在这儿好生活,我要留下。结果走的还是农民,留下的成了企业家。这个故事启迪我们,人的思维方式决定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众人一脑,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壮大。 一位美国着名企业管理家曾说过:“在90年代或是21世纪时,价格低、品质差的产品根本没有生存的空间”。“现今世界中,每一个行业的产品寿命周期愈来愈短,因此不断创新便成为维系企业生命的活力”。创新是当今世界的主旋律,惟有转变思维方式、创新领导观念,才能使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面对错综复杂的环境,如何进行领导思维创新,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领导思维方式应由经验型转变为学习型 海涅说:思想走在行动之前,就象闪电走在雷鸣之前一样。强调了思维的重要性,一本由金哲、邓伟等着名专家编写的《21世纪世界预测》在“世界企业及其管理的未来变化”,一章中明确指出:“未来的企业将是学习型企业”。学习型企业的目的就是通过学习超越自我、创新思路,拓展创造企业未来的能量。专家们认为: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正以加速度进行,领导思维方式必须与时俱进全面创新,今天的企业不创新就没有出路。学习型企业是未来成功企业的模式,作为领导必须把思维开发放到战略性地位,深刻认识学习是不可缺少的竞争战略。世界着名的美国微软公司,创立不到20年,市值达到5000多亿美元,超过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的资产总和。其总裁比尔·盖茨已连续多年成为世界首富。微软公司为何如此成功,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创建学习型企业。据有关资料介绍,在世界排名前100家的企业中40%已按“学习型企业”模式进行彻底改造。作为领导必须倡导学习型战略,高度理解学习的过程就是思维升华的过程,学习是一种新的工作方式,通过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模式,实现持续的超越、提高,以变应变、以变制变达到管理的最高境界。 二、领导思维方式应由单维型转变为多维型 创造性思维对领导极为重要,很多时候并不是领导者的人才能力成就了某项事业,相反,而是由于那些事情本身极具挑战性,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的利益取向都复杂无比,迫使领导者不得不从多个角度思考同一问题,在选择衡量最佳方法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了应对各种挑战的有效方式,培养成了多面性、系统性思考问题的能力,成就了领导者的卓越才能。竞技体育的发展就证明了这一点,足球从最早的简单阵型到现在的442、433、532阵型,而且创新的频率在不断加快。为什么?原因就在于作为一个集体运动项目,需要一种整体的团队精神,而为此就要制定各种战术、打法,这些战术、打法一旦被对方了解、掌握,就很难取胜。因此领导思维方式的不断突破、求新制胜、拓宽视野、提升跨度,从是与非、对与错的简单两维世界,扩大到全方位多维世界思考问题是极其重要的。

简述中国人的思维特点

简述中国人的思维特点 中国人的思维特点 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以直觉、体验、类比、象征取代了理性、逻辑,感性强,理性弱。 中国人的思维有比较强的直觉思维能力,这种思维方式对事物的整体把握上十分有帮助。西方的科学重理性分析与逻辑推理,注重方法与技术上的操作与实验,要求用精确的数字来把握所认识的对象,同时通过归纳法概括出一般性的原理与规律。特别是在伽利略与牛顿时代,思辨的、演绎的人们和技术的、归纳的人们建立了紧密联系,使得这些科学家们既是实验家,又是理论家与思想家。但是,中国人的思维基本上说是浑沌的、粗疏的,同时也是凭直觉性的整体性把握事物 中国人的思维 1、“天人合一”:推崇“整体思维” 2、“塞翁失马,焉知祸福”:善用“辩证思维” 3、“叩其两端”:喜欢“中庸思维” 4、“顿悟成佛”:偏好“直觉思维” 5、“唯上是从”:习惯“权威思维” 6、“这有什么用?”:讲究“实用思维” 7、“月印万川”:爱用“形象思维” 8、“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偏爱“循环思维”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最基本特征 象形文字中的象思维与超常感知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们一直在关注和找寻着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与流程。然而,一个多甲子过去了,中国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们尚没有在中国传统思维的基本方式与基本特征上凝聚出共识。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遇到一位研究古汉字多年的老先生。这位老先生认为:其实,中国的象形字就是最好的老师,东汉文字学家许慎的《说文解字》是一部好书。顺着老人家提供的思路,在《说文解字》中找到了许慎对象形文字的精解:“象形文字,先象后形”。接着,又在老子《道德经》中找到了三处关于“象”的阐解,如第21章的“惚兮恍兮,其中有象”;第35章的“执大象,天下往”;第41章的“大象无形”。仔细揣摩许慎与老子所言,人们也许会问,许慎和老子所说的“象”指的是什么?华夏古人在始创汉字时是否真的看到了宇宙自然的“象”?几千年前的古人对“象”的认知是否真的超过了今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需的创新思维、创新潜能与华夏古人的象思维是否有所关联呢?下面就对上述几个问题谈谈微浅看法。 中国的一位艺术史学家认为:许慎与老子在谈及“象”时虽不是针对美学问题所言,但这些话却是华夏古人审视人与自然过程中获得的特殊体验。在绘画艺术或美术创作中,中国古代的艺术大师们之所以能在“象与非象”、“形与非形”中得到超越,正是在于他们在观察人与自然的诸多的“形”时获得了“象”的灵感。中央美术学院的一位美学教授指出:“象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中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人类思维的共同的表现方式。而所

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有什么不同

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有什么不同 中国学术思想的特点是在与其他文明的比较中凸现出 来的,所以我们不妨以西方乃至印度的学术思想为背景探讨这个问题。 一、文字、思维、文化 对中西文化系统上的差异,近代以来,学术界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反复讨论。笔者试图从文字对思维、思维对文化的影响方面作一尝试性探索。 现代脑科学研究证实,大脑左右两半球的分工是不同的。右半球主要处理各种各样的形象,左半球主要处理形形色色的语言符号。这表明左右两半球的思维工具不同,右半球的主要思维工具是形象,我们可以称这种思维为形象思维;左半球的主要思维工具是语言,我们可以称这种思维为语言思维。语言是形象的象征性符号,形象是语言代表的意义。在大脑中,形象和语言、形象思维和语言思维之间并不是漠不关心的。相反,连接大脑两半球的胼胝体以难以想象的速度传递左右脑的信息。 人们常说,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不同。这是毫无疑问的。然而,它们到底是如何不同呢?这种不同是怎样形成的呢? 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我认为,中西书写文字的差异,

是造成两者思维方式不同的根本原因。固然,文字是语言的书写符号,它不同于语言,不等于思维的工具。但是作为人们最经常使用的交流工具,文字对思维无疑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西方语言的书写形式是字母文字,这种文字既不表形,也不表意,而仅仅表音;也就是说,它完全割断了与形象的直接联系,是一种纯粹的记录语言的符号。这种纯粹记录语言的字母文字频繁地、广泛地刺激人们的大脑,就逐渐地形成了西方人长于语言思维的特点,使之语言思维特别发达。而汉语书写符号是方块汉字,它不仅表音,而且还能表形、表意。这种音、形、意互相联系的文字,为形象思维提供了方便的工具,使中国人长于形象思维。 文字影响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又影响文化的发展特点。中西文字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使中西文化表现出各自的独特风貌。西方学者认为,语言和思维是相互依赖的。如黑格尔就声称:“思维形式首先表现和记载在人们的语言里。”杜威也指出:“吾谓思维无语言则不能自存。” 而我们的语言学教科书则反复强调,语言和思维是外壳和内核的关系。与此相反,许多中国学者却认为自己思想的最高境界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今本《老子》一章)、“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 ”(《庄子·秋水》)、“书不尽言,言不尽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