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工程《新闻学概论》复习重点

马工程《新闻学概论》复习重点

马工程《新闻学概论》复习重点
马工程《新闻学概论》复习重点

第一章新闻本源

第一节新闻起源于人类的信息需求

唯心主义的新闻起源观——人类自身本能的需要

唯物主义的新闻起源观——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实践中信息交往的需要

第二节新闻的本源是事实

一、新闻内容以事实为依据

1. 事实的特点:事实是客观的、可认知的、可反映的。

2. 作为新闻本源的事实可分为两类: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发生的事;纯粹的自然现象

二、新闻事实是经过选择的事实

是否承认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是区分唯物论新闻本源观和唯心论新闻本源观的分水岭。第三节新闻的定义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第四节新闻的基本特征

一、真实准确

二、内容新鲜

三、报道及时

四、传播公开

第二章新闻真实

第一节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1. 真实是新闻存在的根本条件

2. 真实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

第二节在新闻工作中坚持真实性原则

一、对事实的报道必须准确无误

1. 构成新闻要素的“ 5W ”要准确无误;

2. 事实的细节描述要有根有据,符合实际;

3. 新闻中使用的背景材料要真实可靠;

4. 新闻中所概括的事实要符合客观实际。

二、从整体上、本质上和发展趋势上反映事实

1. 从总体上反映事实:新闻所反映的局部情况是真实的,而且它们的总和所反映的整体情况也是真实的;

2. 从整体上和发展趋势上反映事实:在真实、准确报道事实的基础上,透过事实以及事实与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准确把握其发展趋势,使整个新闻报道与事实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相符合,与社会生活的本质相符合。

三、对事实的报道必须全面、客观、公正

1. 全面:从事实的全部总和中去把握事实,从事实的相互联系中准确描述事实,不孤立、静止、片面看待事实。

2. 客观:对事实呈客观描述,如实呈现事实原貌,用事实说话;事实原委及根据,应有据可查;消息来源真实可靠。

3. 公正:尊重民众知情权,不以主观意愿为先导,平衡反映多方意见,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审慎审视大局。

四、坚持新闻报道客观性和倾向性的统一

——关键在于尊重事实。

客观性:事实的客观性、新闻实践的客观性、新闻报道的客观报道形式。

倾向性: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体反映客观事实时的立场、态度在新闻中所表现的一种特性。

?新闻为何会有倾向性?

1 、报道者个人——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2 、新闻事业——为统治阶级服务

第三节新闻真实是新闻媒体公信力的前提

一、人民群众的信任是新闻媒体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二、新闻真实是评价新闻媒体公信力的首要标准

公信力:指新闻媒体通过提供以新闻报道为主的信息产品(包括广告)能够获得受众信赖的能力和程度。

三、反对虚假新闻,提高媒体的公信力

1. 产生虚假新闻的原因:

既有新闻媒体自身职业道德、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等方面的问题,也有深刻的思想根源和社会根源。

2 . 虚假新闻的危害:

极大损害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破坏了新闻工作者的形象,使之失去了人民群众的信任;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威信,给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损失。

3 . 虚假新闻的治理对策:

?经常进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学习和教育。

?强化新闻职业道德意识,提高新闻职业道德水准,增强社会责任感。

?完善新闻媒体内部的管理制度,健全监督机制,提高有效制约的能力。

第三章新闻价值

第一节新闻价值的内涵

一、新闻价值的定义

新闻价值是事实所具有的、能满足社会与公众对新闻需要的要素的总和。

二、新闻价值的一般要素

1. 新鲜性:事实在时间上“新进”,在内容上“新鲜”。

2. 重要性:事实所具有的社会意义和大多数人关注的重要程度,即事实涉及面广、影响力大的性质。

3. 显著性:事实能引起大多数人关注的程度。

4. 接近性:事实在地理上和心理上与受众接近的程度。

5. 趣味性:新闻事件新奇、反常、巧合、感染性、有趣、怡情等性质。

——新鲜性必备,其他要素可多可少。

三、新闻价值的客观性

首先,新闻事实及价值要素是客观的;其次,社会与受众的新闻需要具有客观性;再次,社会与公众对新闻价值的检验是客观的。

第二节新闻价值实现的过程

一、新闻价值的发现(取决于客观存在的事实)

把事实放在社会与公众需要的坐标上衡量。

二、新闻价值的呈现

准确判断各种价值要素及其相互关系;选择恰当的表现形式,制成新闻文本;寻求恰当的传播方式,展示新闻文本。

三、新闻价值的检验

关键在于新闻文本所报道的事实是否符合社会与公众的需要。

——实践过程中,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

1. 不顾及可能出现的负面效果,片面突出某个或某些要素;

2. 对新闻价值要素非常明显的事实,疏于精心选择和呈现。

第三节新闻价值取向

一、影响新闻价值取向的因素

1. 阶级立场是决定新闻价值取向的根本因素;

2. 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对新闻价值取向有影响;

3. 新闻政策和新闻宣传价值对新闻价值取向有影响;

4. 新闻媒体定位对新闻价值取向有影响。

?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的关系?

?事实能否报道,取决于二者是否兼备,缺一不可。

?相辅相成,互为制约。

?避免两种不良倾向:

1. 偏重新闻政策,忽略新闻价值

2. 只求新闻价值,不顾新闻政策

?新闻价值更具稳定性和普适性

?新闻政策更具多变性,受政治制度和法律制约

二、坚持正确的新闻价值取向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形成有利于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新闻价值取向。

第四章新闻事业

新闻事业是一切新闻机构及其全部业务活动的总称。

第一节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

一、商品经济的发展催生近代新闻业务

新闻事业产生的标志是,在社会分工中出现了专职的新闻从业人员及其行业性组织。

二、社会生产力和科技文化的进步决定新闻事业的发展水平

1. 社会生产力和科技文化的进步,制约着新闻事业具体媒体形态及传播手段的发展水平。

?世界第一张近代报纸: 1609 年德国《报道与新闻报》

?世界第一座新闻广播电台: 1920 年美国匹兹堡 KDKA 电台

?世界第一家电视台: 1936 年 11 月 2 日英国 BBC

2. 社会生产力和科技文化的进步,决定着新闻事业的发展水平,影响着新闻传播者和接受者的能动性发挥及其相互关系。

三、社会和阶级的需要决定新闻事业的基本属性

新闻事业是适应一定历史阶段下特定阶级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决定新闻事业的生产和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

1. 社会生产力和科技文化技术的发展水平,决定了新闻事业的存在形式及其所能提供帮助的传播手段;

2. 社会交往和阶级斗争的现实需要,决定着新闻事业的根本性质及新闻传播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新闻事业的性质和功能

一、性质

1. 新闻事业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经济属性)

2. 新闻事业是以传播新闻信息为主要手段满足人们新闻需要的社会文化事业(社会属性)

3. 新闻事业是一定阶级传播新闻、引导舆论、服务社会的舆论工具(政治属性)

——社会属性决定着新闻事业的存在形式和行为方式,政治属性决定着新闻事业的政治方向和工作原则,经济属性决定着新闻事业的生存基础和发展潜力。

二、新闻事业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

硬实力(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科技实力)

“软实力”指的是一个国家的传播力、凝聚力、影响力等,包括文化、政治、外交三个部分,文化是核心部分。

三、新闻事业的基本功能

1. 传播信息,报道新闻(最基本、最主要的功能)

2. 反映舆论,引导舆论

3. 服务受众,服务社会

第三节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性质与任务

一、性质

1. 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3. 动员和组织群众的重要舆论工具

二、任务

1. 推动经济发展

2. 引导人民思想

3. 培育社会风尚

4. 促进社会和谐

此外,在维护国家利益,促进祖国统一,树立国家形象,不断提高我国国际影响力方面也担负着重要职责。

第五章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和基本方针

第一节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

一、党性原则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根本原则

1. 新闻工作具有阶级性和党性是一种普遍现象

?新闻工作的党性指的是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在从事新闻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阶级属性和政党立场。

?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指的是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在从事新闻活动时必须遵守所属阶级或政党所规定的各项行为准则。

2. 坚持党性原则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党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一)在思想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二)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

(三)在组织上坚持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

第二节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

体现了党的性质、宗旨和历史使命

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新闻工作的根本要求

规范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全部活动的行动指南

一、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立场

1. 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

2. 牢固树立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观点;

3. 牢固树立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观点;

4. 牢固树立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相一致的观点。

二、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方向

1. 坚定不移地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 为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服务;

3. 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三、不断提高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的自觉意识

深入宣传大局,不断提高人民群众为大局服务的自觉性;

深入宣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深入宣传四项基本原则;

深入宣传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深入宣传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保持稳定;

深入宣传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和工作部署。

第三节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核心和本质——三为方针

是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原则,也是新闻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

一、“三贴近”的内涵

贴近实际,就是新闻工作要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

贴近生活,就是新闻工作者要深入到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去;

贴近群众,就是要扎根于群众之中,更好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新闻工作坚持“三贴近”原则的意义

“三贴近”是新闻工作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的根本途径。

三、新闻工作贯彻“三贴近”的基本要求

1. 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

2. 立足于基本国情

3. 体现社会生活主流和本质

4. 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

5. 改进工作作风和文风

第四节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

一、何谓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

指新闻报道要及时准确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实事求是的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主流,让人民群众用创造新生活的业绩教育自己,形成鼓舞人们前进的巨大精神力量。

二、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意义 / 为何坚持此方针

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决定

三、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的要求

1. 弘扬主旋律,打好主动仗;

2. 把正面宣传和批评报道有机结合起来;

3. 讲求宣传的艺术性,把指导性和可读性有机结合起来,把增强精品意识和提高宣传质量结合起来。

第六章新闻宣传

第一节新闻宣传的内涵、特点及作用

一、宣传是一种有目的地影响他人意识和行为的社会传播活动

(一)宣传的含义及要素

宣传是行为主体借助媒体传播特定内容,旨在影响他人意识和行为的一种社会传播活动。

宣传的五要素:主体(宣传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内容。媒体。形式。对象。

(二)宣传的特点

1. 长期进行、潜移默化

2. 公开表达、扩散传播、影响对象

形态的多样性:新闻宣传、思想理论宣传、文艺宣传、广告宣传、标语口号宣传

3. 宣传主体倾向与意见的表达

(三)宣传的作用

传播革命真理,引导广大人民群众为自身解放而奋斗。

二、新闻宣传是通过报道和评述事实进行的宣传

(一)新闻宣传与宣传的联系与区别

1. 联系:新闻宣传包含在广义的宣传之中,具备广义宣传的一部分特质,属于社会传播活动,旨在影响他人的意识和行为。广义宣传中遵循新闻报道规律、体现新闻特质的那一部分,被称为新闻宣传。

2. 区别:新闻宣传是通过报道和评述事实而进行的宣传,其基础是对事实的真实报道。(二)特点

新闻宣传必须用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说话”;

要求所报道的事实具有很强的时效性。

三、新闻宣传是一定阶级、政党和社会组织实现自身利益的手段

新闻宣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自身利益的重要手段。

第二节我国新闻宣传的基本理念

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根植于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实践

二、新闻宣传的主要使命是动员和组织群众(体现在上传下达)

三、新闻宣传要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依据及重要内容

第三节新闻宣传要善于谋求动机与效果的统一

一、新闻宣传效果要以人民群众是否接受和满意作为检验标准

受众需求新闻的心理:获知真相信息;获求益己信息

二、新闻宣传要讲求艺术,端正文风

(一)兼顾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

关键在于对新闻事实材料的选择。

(二)善于用事实说话

(三)善于从群众容易理解的角度说话(吃透两头)

三、新闻宣传要力戒虚夸,防止片面性

——影响新闻宣传效果的重要原因

1. 学会用辩证唯物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观察、分析和报道事物,辩证地、历史地描述事实,如实反映客观事物的完整面貌;

2. 要有宏观意识和大局观念,对整个新闻宣传作统筹考虑和整体安排;

3. 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全方位、立体式地去反映事物。

第四节对外新闻宣传

一、对外新闻宣传

是指通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向国际社会传播有关中国的信息和中国对国际

事务的认识、观点和态度。

二、基本任务

1. 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主张

2. 展示国家形象,提升国际地位

3. 有针对性地开展国际舆论斗争

4. 增进了解,消除误解

三、基本要求

1. 坚持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

2. 坚持以我为主,用事实说话

3. 有的放矢,讲求实效

4. 努力掌握主动权、话语权

5. 讲求传播艺术

6.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第七章新闻舆论导向

第一节新闻舆论的内涵和特征

一、新闻舆论的内涵

舆论是社会生活中公众对某一事态所持的意见和看法。

新闻舆论是通过新闻手段反映公众意见而形成的舆论。

新闻舆论的三个基本要素:

公众——新闻舆论的主体。

最新事态——新闻舆论的客体。

媒体表达——新闻舆论的表现形式。

二、新闻舆论产生的条件和形成的过程

1. 产生条件:

?要具备诱发新闻舆论的新闻事件;

?要具备有利于媒体表达舆情的社会环境;

?要具备有助于舆论传播的新闻媒体。

2. 形成过程:

酝酿——形成——产生效应。

三、新闻舆论的基本特征

现实性,是指新闻舆论反映对象的时新性和传播效果的现实指导作用。

导向性,是指新闻舆论引导作用。

影响力,是指新闻舆论对公众精神和道义上的感染力与感召力。

第二节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舆论导向是指新闻媒体依据一定的思想和立场,运用新闻手段引导社会舆论的传播行为。

一、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重大意义

1. 舆论导向正确与否关系党和人民的祸与福;

2.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是巩固和加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

3. 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

二、政治导向是新闻舆论导向的核心

1. 把理论导向放在首位

2. 大力宣传党的基本理论、路线、纲领、经验

3. 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4. 同时重视文化、消费、生活、行为、知识导向三、做好重大主题宣传

三、做好重大主题新闻宣传

1. 善于将主题具体化(用事实说话)

2. 善于策划重大主题宣传

3. 善于整合媒体资源形成报道合力

4. 善于运用各类新闻表现方法和形式

四、做好典型宣传

典型宣传是指对一定时期内出现的同类事物和人物中最突出、最具代表性的事物和人物所作的重点报道。

特征:具有时代性、先进性;对全局具有普遍意义。

做好典型宣传要注意: 1. 要真实、可信。 2. 要深入挖掘。 3. 要不断创新宣传方式。

五、积极引导社会舆论

(一)对社会热点的引导

1. 不回避热点,把握该热与该冷的判断标准

2. 不仅提出问题,更科学分析问题、正确回答问题

3. 运用多种方式,促进问题的解决

4. 研究受众接受习惯和心理

5. 遵循热点引导的可信性、权威性、接近性和渐进性原则,把握好舆论引导的时机节奏和力度(二)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引导

突发公共事件: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机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四大类: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

报道原则:及时准确、公开透明、有序开放、有效管理、正确引导

六、积极引导网上舆论

1. 对网上具有倾向性的、处于萌芽状态的问题应及早主动地进行引导;

2. 加强正面引导,唱响网上主旋律;

3. 着力增强网上正面引导的亲和力、感染力。

第三节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一、遵循舆论引导规律,准确把握新形势下舆论引导的特点

1. 传媒体制的改革给舆论引导工作带来了影响;

2. 利益格局的调整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增大了舆论引导的难度;

3. 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和受众需求的多样化改变了舆论引导的格局;

4. 统筹国际国内宣传两个大局的要求,使得舆论引导工作更为复杂艰巨。

二、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 坚持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

2. 把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

3 坚持把正面宣传为主和加强改进舆论监督统一起来

三、增强舆论引导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1. 增强舆论引导的权威性

2. 增强舆论引导的时效性

3. 提高舆论引导的艺术性

四、建立健全舆论引导工作的新格局和新机制

第八章新闻舆论监督

第一节新闻舆论监督的含义、功能和作用

一、新闻舆论监督的含义

广义的舆论监督,是指公民通过各种公开形式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监督的行为。

新闻舆论监督(狭义的舆论监督),即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体,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监督的行为。

特征:公开性。群众性(公开性的基础是群众性)。广泛性。及时性(新闻报道及时、信息反馈及时、重塑形象及时)。

二、新闻舆论监督的功能

监测功能,约束功能,警示功能,反馈功能。

三、新闻舆论监督的地位和作用

(一)新闻舆论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具体体现

(二)新闻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有效途径

(三)新闻舆论监督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四)重视新闻舆论监督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优良传统

第二节新闻舆论监督的主体、客体和任务

一、新闻舆论监督的主体

——人民群众。

新闻媒体是舆论监督的重要载体。

媒体代表人民群众形式舆论监督权力

二、新闻舆论监督的客体

新闻舆论批评、监督的对象:公共权力、公共事务、公众人物。

三、新闻舆论监督的任务

1. 对党和政府方针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

2. 对违法违规行为的监督

3. 对党纪、政纪执行情况的监督

4. 对侵害人民群众利益行为的监督

5. 对社会丑恶现象。不道德行为和不良社会风气的监督

第三节新闻舆论监督的原则与方法

一、新闻舆论监督的原则

(一)准确监督

(二)科学监督

(三)依法监督

(四)建设性监督

二、新闻舆论监督的方法

1. 批评与表扬相结合

2. 点名批评与不点名批评

3. 反映群众意见,引导群众参与

4. 既要适时,又要适度

5. 依靠党的领导,争取被监督部门上级党委的支持

6. 公开批评与“内参”相结合

7. 争取执法执纪部门的配合

第四节新闻舆论监督的社会责任

一、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

1. 正确观察、分析问题

2. 理性引导社会热点,区分主流与支流

3. 防止人为炒作带来消极影响

4. 不能为单位或个人私利左右监督

5. 严格执行保密规定

二、遵守纪律和法律,恪守新闻道德

注意两个问题:媒体审判、舆论监督的异化

三、接受党、政府和人民群众的监督

第九章新闻出版自由

第一节新闻出版自由及其发展

新闻出版自由是公民政治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民言论、出版自由权利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和运用。

言论自由:公民在法律规定范围内,享有按照自己的意愿,通过语言形式自由发表意见和交流信息的权利。

出版自由:公民在法律规定范围内,享有创办印刷媒体或电子媒体并通过它们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发表意见、交流信息的权利。

第二节新闻出版自由的具体性和相对性

一、新闻出版自由的具体性

1. 新闻出版自由是具体的阶级的自由。

2. 新闻出版自由的内容是具体的。

3. 新闻出版自由总是处于特定的时空环境中,其实现程度与具体的历史条件紧密相连。

二、新闻出版自由的相对性

1. 新闻出版自由受到宪法和法律的制约。

2. 新闻出版自由受到国家利益的制约。

3. 新闻出版自由受到社会伦理道德和风俗习惯等各方面的制约。

第三节两种社会制度下的新闻出版自由

一、资本主义新闻出版自由的实质

(一)资本主义新闻出版自由是资产阶级垄断财团充分享有的权利

(二)资本主义新闻出版自由是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资本主义新闻出版自由是西方某些发达国家利用新闻媒体干涉其他国家内政的重要工具。

二、我国社会主义新闻出版自由的性质和特点

(一)性质

1. 社会主义新闻出版自由是最广大人民共同享有的自由

2. 社会主义新闻出版自由是社会主义民主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

3. 社会主义新闻出版自由以剥夺敌对阶级和敌对势力的新闻出版自由为前提

(二)特点

1. 社会主义新闻出版自由摆脱了资本的奴役

2. 社会主义新闻出版自由强调充分自由和正确导向的统一

3. 社会主义新闻出版自由坚持民主和法制、自由和纪律的统一

三、不断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新闻出版自由

第十章新闻法治

第一节新闻法治的内涵

一、新闻法治的含义

新闻法治就是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制度和管理体系,调整新闻传播活动中各种权利义务关系的状态与手段。

二、新闻法治的法律依据

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

其他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国际条约;国家行政机关的行政命令、重要文件等。

第二节新闻传播活动主体的权利与义务

新闻传播活动的主体是公民、新闻媒体及新闻工作者。

一、公民、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从事新闻传播活动的权利

(一)新闻工作者的采访权与公民的知情权

?新闻工作者的采访权是实现公民知情权的手段;

?采访权是言论自由的应有之义;

?采访权是新闻工作者的工作权利。

(二)新闻媒体的报道权与公民的言论出版自由

(三)公民、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权与政府的信息公开义务

(四)新闻作品的著作权

二、公民、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从事新闻传播活动的义务

(一)新闻报道不得危害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

(二)新闻报道不得危害社会公共利益

(三)新闻报道不得妨害司法公正和司法秩序

第三节依法规范新闻传播行为

依法规范新闻传播行为是依法行政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具体体现。

一、规范新闻管理者的管理行为

1. 新闻管理行为以《宪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为准绳;

2. 新闻管理行为以有利于新闻媒体正常发挥其功能为原则;

3. 新闻管理行为以有效发挥调控作用为标尺;

4. 新闻管理行为以有利于媒体健康发展为目标。

二、保护被报道者的合法权益

新闻报道不得侵害采访对象的名誉权、隐私权、肖像权、债权和其他权利。

?如何协调公民的隐私权与公众的知情权的矛盾关系?

1. 划清一般公民与政治人物的界限;

2. 划清普通公民与社会知名人士的界限;

3. 划清普通人在正常与特殊两种不同情况下的不同的隐私范围。

第四节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法制建设

一、高度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法制建设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法制的基本特征

1.坚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则

2.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社会效应与经济效益相统一,追求两者兼顾的全面效果。(二)充实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法制内容

二、增强新闻传播者的守法意识

——新闻工作者要学法、懂法、守法:

在法律明文规定的进去,绝对禁止使用隐性采访手段;

增强新闻写作者记者的自觉守法意识;

增强新闻编排工作中编辑的自觉守法意识。

第十一章新闻事业管理

第一节新闻事业管理的内涵及意义

1、新闻事业管理的含义

(一)新闻事业管理的界定

新闻事业管理是指对新闻传播活动所实施的领导、调控、规范等职能行为,包括对新闻媒体、新闻从业人员及其职业行为和所制作传播的精神产品等进行的管理。

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由党和政府的新闻主管部门、机构及相关团体从外部对新闻事业进行的管理;二是各新闻媒体管理层对本媒体的内部管理。

(二)新闻事业管理的对象

新闻产品;新闻传播活动;从新闻媒体中剥离出来单独经营的部分。

二、世界各国加强新闻事业管理的通行做法

1.政府行政管理;

2.法律法规管理

3.行业内部管理

三、我国新闻事业管理的意义

1.加强新闻事业管理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有力保障;

2.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舆论环境的需要;

3. 加强新闻事业管理有利于保护媒体之间的有序竞争;

4.有利于保障和维护新闻工作者的合法权益及职业准则。

第二节我国新闻事业管理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一、我国新闻事业管理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党管媒体

(二)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

(三)坚持依法管理

(四)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五)坚持群众参与管理

二、我国新闻事业管理的主要内容

(一)新闻事业宏观管理的基本内容

舆论导向管理;(最核心、最重要的工作)

媒体领导班子和新闻队伍管理;

媒体布局与规模结构管理;

法制建设和监管执法管理;

产业政策制定与产业政策调整管理;

文化市场体系建设与新闻资源配置管理;

与新闻事业密切相关领域的管理。

(二)新闻事业微观管理的主要内容

新闻业务管理:报道内容采制、版面语言应用、栏目策划设计。

媒体经营管理:报纸发行管理、广播电视节目推广管理、通讯社的稿件营销管理、媒体广告的经营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三、加强互联网建设与管理

坚持“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方针。

1.深刻认识互联网的正反两方面作用

2.积极利用,大力发展

3.科学管理,为我所用

第三节我国新闻事业管理的体制机制及管理特点

一、我国新闻事业管理体制

党委政治领导,政府依法管理,行业规范协调,单位自我约束。

二、我国的新闻事业管理机制

1.舆情分析机制

2.调研引导机制

3.调控统筹机制

4.协调互动机制

5.内部激励机制

三、我国新闻事业管理的特点

1.党委管理与行政管理相结合

2.事业管理与企业管理相结合

3.法律法规管理与政策管理相结合

4.社会管理和行业自律相结合

5.新闻从业行为规范管理与道德准则学习教育管理相结合

四、我国新闻事业管理的改革创新

1.大力推动管理观念的创新

2.深化新闻事业宏观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

3.深化新闻事业微观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

第十二章新闻队伍建设

第一节加强新闻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一、加强新闻队伍建设是新闻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新闻事业管理人员队伍建设;(重点)

新闻事业从业人员队伍建设;

新闻事业后备人员队伍建设

二、新闻队伍建设必须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

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

“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才”是人才素质的基础。

第二节加强新闻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建设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理论素养(理论素质)

1.理论学习是正确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需要——寓观点与报道事实中

2.学习理论是正确宣传和贯彻党的政策的需要

3.学习理论是坚持新闻事业社会主义方向的需要

二、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政治素质)

(一)政治意识

新闻工作是一项政治性和思想性都很强的工作,因此,新闻工作者要保持坚定的政治方向、鲜明的政治立场、较强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善于从政治上思考、判断和处理问题。

(二)大局意识

新闻工作关系党和政府工作的全局,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局,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新闻工作者要增强为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服务的意识。

(三)责任意识

新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人民的根本利益,新闻工作者的言论和行动,对党和人民负有严肃的政治责任。在当前社会转型期,新闻工作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因此,新闻工作者要有强烈的政治责任感,要有对党、对人民、对社会高度负责的精神。

提倡“慎独”,克己奉公,洁身自好,遵纪守法,严格自律——关键在于自我约束,勤于自勉。

第三节加强新闻队伍的职业道德素质建设

一、新闻职业道德的特点

具有更为鲜明的政治色彩;

具有深刻的新闻职业内涵的要求、秩序和理想。

二、新闻职业道德的规范和要求

《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遵守宪法、法律和纪律;维护新闻的真实性;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

(一)忠诚敬业(新闻职业道德的核心)

做到“乐其业,尽其职,负其责,精其术,竭其力”。

(二)坚守责任

守责、尽责、负责。

(三)服务人民

坚持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为人民着想,为人民办事,为人民提供高质量的精神食粮。

(四)廉洁自律

禁止有偿新闻、虚假报道、低俗之风、不良广告等“四大公害”。

第四节加强新闻队伍的业务素质建设

一、良好的知识素养和专业素养

1.深入掌握党的理论和路线

2.认真学习政策、法律、纪律

3.虚心向群众学习

4.广泛涉猎各方面知识

5.学好新闻业务知识:

掌握基本的新闻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熟悉新闻工作的专业分工;

马原知识点整理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P3) (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它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有机统一基本组成部分。 (2)①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它既包括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和列宁等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也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②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③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 2、思考并归纳意识能动作用及其表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P29-P33) (1)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①辩证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的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②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表现为如下四个方面:第一,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反映世界时会表现出主体选择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非凡创造性。人能在思维中建构一个现实中没有的理想世界。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可变客观为现实。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2)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首先,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认识和改造自然界,要尊重自然界的规律;认识和改造社会,要尊重社会规律。其次,只有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必然导致对人的价值性的否定,导致对历史发展动力的否定。 3、当前中国一再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试结合有关矛盾原理谈谈看法。(P42-P43) (1)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的基本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21世纪,掌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

(完整版)西方经济学第9章-马工程教材答案

第九章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 1.何为GDP?如何理解GDP? 答案要点:GDP是指一定时期内在一国(或地区)境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对于GDP的理解,以下几点要注意: (1)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为了解决经济中不同产品和服务的 实物量一般不能加总的问题,人们转而研究它们的货币价值,这就意味着,GDP一般是用某种货币单位来表示的。 (2)GDP衡量的是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中间产品和服务价值不计 入GDP。最终产品和服务是指直接出售给最终消费者的那些产品和服务,而中间产品和服务是指由一家企业生产来被另一家企业当作投入品的那些服务和产品。 (3)GDP是一国(或地区)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也就是说,只有那些在指定的国家和地区生产出来的产品和服务才被计算到该国或该地区的GDP中。 (4)GDP衡量的是一定时间内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这意味着GDP属 于流量,而不是存量。 2.说明核算GDP的支出法。 答案要点:支出法核算GDP的基本依据是:对于整个经济体来说,收入必定等于支出。具体说来,该方法将一国经济从对产品和服务需求的角度划分为了四个部门,即家庭部门、企业部门、政府部门

和国际部门。对家庭部门而言,其对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支出称为消费支出,用字母C表示;对企业部门而言,其支出称为投资支出,用字母I表示;对政府部门而言,将各级政府购买产品和服务的支出定义为政府购买,用字母G表示;对于国际部门,引入净出口NX来衡量其支出,净出口被定义为出口额与进口额的差额。将上述四部门支出项目加总,用Y表示GDP,则支出法核算GDP的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为: Y=C+I+G+NX。 3.说明GDP这一指标的缺陷。 答案要点:(1)GDP并不能反映经济中的收入分配状况。GDP 高低或人均GDP高低并不能说明一个经济体中的收入分配状况是否理想或良好。 (2)由于GDP只涉及与市场活动有关的那些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因此它忽略了家庭劳动和地下经济因素。 (3)GDP不能反映经济增长方式付出的代价。 (4)GDP不能反映人们的生活质量。 4.何为通货膨胀?怎样描述它? 答案要点:通货膨胀是指一个经济体在一定时期内价格水平持续地上升的情况。通货膨胀的程度是用通货膨胀率来反映的,通货膨胀率被定义为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如果以

大学期末复习试题资料整理《马原》期末复习资料考点完整

《马原》复习资料 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理论来源、经典著作、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含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 答:含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承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经典著作:两人《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新莱茵报》 马《资本论》《法兰西内战》《哥达纲领批判》 恩《反杜林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整理出版《资本论》二三卷 鲜明特征: (1)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应。(表现在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 观性) (2)革命性, 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按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 的,它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政治立场(表现在坚持唯物辩证法)。 (3)实践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以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为基础,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 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含义 (1)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2)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3)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派别的划分及各派别的基本思想和代表人物(唯物主义VS唯心主义;可知论VS不可知论;唯物史观VS唯心史观;辩证法VS形而上学) 答:哲学的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

大学马原第一章要点整理

第一章 * (名)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 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 * (名)哲学: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也是方法论。万事万物:物质现象精神现象活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名)哲学的基本问题 : 1、物质和意识、思维和存在,谁是世界的本源(第一性) 2、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哲学研究一般、共相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为什么会成为哲学基本问题?宏观角度:世界由物质和思维这两类现象构成微观角度:个人的“精神”和“物质”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是贯穿人一生的问题. *(名)唯物主义:物质是世界的本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特征:强调外在力量的客观性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世界的本原由某种或几种“初始元素”构成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世界的本原是原子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名)唯心主义 :精神是世界的本质,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特征:强调精神力量的创造性 主观唯心主义:个人的主观精神(心灵、感觉、观念、意志)是世界的本原客观唯心主义:世界的本原是某种客观精神(理念、绝对精神、 ) 可知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不可知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历史唯心主义: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只有坚持唯物主义、辩证法,才能全面的认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马义哲学的伟大变革: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解决哲学的基本问题,实现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 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 (名)物质: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通过感觉感知,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为人感觉所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存在于人意识之外,为人意识所反映意识: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的本质看时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马义哲学基石)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名) 运动: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 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意义: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出发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坚持了可知论和能动反映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理论意义:唯物主义哲学的逻辑起点现实意义: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尊重客观事实、认识客观事实、利用客观事实才能达成我们的目的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函数,随物质运动的改变而改变

马原期末复习 重点整理

马原期末复习重点整理 单元: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理论意义:P2 2. ●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2.怎样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P24-25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 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实践史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 3.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P41.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旧质向新质的飞跃。 ●否定时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 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 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4.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P44-45 ●矛盾分析法是对立统一规律在方法论上的体现,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

中居于核心地位,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矛盾分析方法的重要作用,是由对立统一规律在唯物辩证法中的地位决定 的。 ●矛盾分析方法的具体体现:a.把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方法b.“两 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c.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d.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等 ●矛盾分析方法的核心要求是善于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做到具体矛盾具体分 析,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分析方法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就要求我们不断强化 问题意识,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善于认识和化解矛盾,尤其是优先解决主要矛盾作为打开局面的突破口,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 单元: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1.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P61-63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感性认识与理想认识的关系:P68-69 a.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b.理性认识必须依赖于感性认识。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宏观经济学:马建工程教材》第10章短期经济波动模型第01节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西方经济学下篇)宏观经济学:马建工程教材》 第九章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 第十章短期经济波动模型:产品市场的均衡 第十一章短期经济波动模型: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共同均衡 第十二章短期经济波动模型:总需求—总供给分析 第十三章失业、通货膨胀和经济周期 第十四章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 第十五章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 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 第十章短期经济波动模型:产品市场的均衡 第一节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第二节短期国民收入的决定因素:消费需求和储蓄 第三节短期国收收入的决定因素:投资需求 第四节短期国收收入的决定因素:政府需求 第五节短期国民收入的决定因素:国外需求 第六节影响需求的重要因素:乘数 第七节本章评析 在第九章介绍了观察和衡量宏观经济的几个重要概念及度量指标之后,我们从本章开始说明宏观经济运行状态及其整体产出水平如何决定和变动。国民经济核算是对宏观经济运行结果的衡量,而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则是对国民收入决定原理和决定因素的理论阐述。从某种意义上说,国民收入核算的

恒等式是对一定时期宏观经济活动结果的表达,而宏观经济运行的均衡公式则是为达到事后均衡结果所要求的实现条件。 以凯恩斯经济理论为基础的凯恩斯主义短期经济波动理论涉及四个市场: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劳动市场和国际市场。凯恩斯认为,只要解决了总需求不足的问题,就业问题就会得到解决。本章介绍的短期经济波动模型,是以产品市场为代表的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和模型,通过这个模型来说明总需求不足的必然性。在第十一章将其扩展为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结合,从更为贴近实际的角度说明总需求的不足,并在分析需求影响因素的同时,寻求解决需求不足的出路。在第十二章从总供求的角度阐述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关系,进而在更全面的角度上说明总需求变化的作用。 第一节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一、均衡国民收入决定原理 二、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关于均衡国民收入决定的基本原理 三、凯恩斯主义关于均衡国民收入决定的基本原理:经济萧条情况下“有效需求”的决定性作用 一、均衡国民收入决定原理 (一)宏观经济各部分的循环流程 (二)国民收入和国民财富的生产 (三)国民收入和国民财富的分配

(完整版)马原重点(必背)按章节整理

马原重点(必背)按章节整理 绪论 1.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鲜明的政治立场 第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第四、实现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第一、学习理论武装头脑努力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基本原理及基精神实质 第二、理论联系实际 第三、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一章 1.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在批判继承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合理因素并对现代科学成果进行科学总结基础上形成的的科学理论成果,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不但为以往的实践检验所证实,且随着未来的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而深化。 第一,物质概念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列宁的物质概念及其意义。 第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它被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发展所证实和丰富,并提供了理论思维的方向原则和基本方法。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3.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是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能力。 客观规律性是指物质运动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4.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马原期末测验考试重点内容

马原期末考试重点内容 黄宇晗 一、考试题型 1.单选20分 2.多选20分 3.简答题4题×6分 4.辨析题4题×6分(判断正误2分,理由4分) 5.材料分析题12分 二、考试范围 1.绪论四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不考 2.§1.3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不考,其中第三点(P53)考一道多选题,详见重点问题(一) 3.§2.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考 4.§4.3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不考 5.第七章考§7.1的两个问题(下方重点) 三、重点问题 (一)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增强哪些能力?(P53五点,多选题) 1 / 10

战略思维能力、历史唯物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底线思维能力。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P22) 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方面:其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其二,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三)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概念(P2、P3) 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它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体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1总+4分,P10-15) 1.总: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分:①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②鲜明的政治立场;③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④崇高的社会理想。 (五)物质和意识的关系(P28-31) 1.物质决定意识 2.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2 / 10

《西方经济学(精要本,第二版)》思考与练习解答49333

《西方经济学(马工程版)》思考与练习解答 导论 一、简答论述题 1.西方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案要点: 微观经济学是研究个体行为,宏观经济学研究总体行为。具体而言,微观教学研究单个的居民户如何做出消费和劳动供给决策,研究单个的厂商如何做出产品供给和要素需求决策。与此相对应,宏观经济学研究一个经济体的总体消费、总的就业、总的供给。在上述基础上,微观经济学研究某一类商品的供求均衡与价格水平是如何决定的,宏观经济学则是研究一个经济体所有商品与服务的总供求、总产量和一般物价。另一方面,宏观经济学是以微观经济学为基础的,宏观经济学的结论是通过微观分析得出来的。 2.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案要点: 西方经济学研究资源的配置与利用问题。 3.西方经济学一般方法论与具体研究方法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答案要点: 一般方法论包括演绎推理、方法论个人主义、理性原理假设和求解均衡,这些属于根本性的方法,是基础层面的,是目前所谓主流经

济学都要遵循的一种研究范式,是一种原理。而具体研究方法则是用来实现上述研究方式的工具,研究者会根据自己的研究主题和目的而从各种研究工具中选择合适的工具。一个理论有没有采用上述一般方法论决定了这个理论是不是经济学,而上述各种具体研究方法则不具有这个性质。 4.什么是方法论个人主义?它在西方经济学研究中是怎样体现的?它的局限性是什么? 答案要点: 方法论个人主义是经济学研究问题的一种思路,不是鼓励个人主义行为。方法论个人主义相信,不管是哪个层面的总体经济结果,都是由经济体中每一个参与者的决策带来的。简单来说,它认为总体是个体的加总。因此,不管是研究一个市场或是一个行业,还是研究总体经济,都需要从分析单个经济决策者如居民户和厂商等的选择行为着手展开研究,由此推断他们的选择会带来什么样的经济后果。 例如,西方经济学研究商品的需求时,它会讨论一个代表性的消费者是如何在价格与收入约束下选择各个商品的消费需求,然后由此推知所有的消费者对该商品的市场需求是什么。如果要研究的是一个经济体的总需求,那还是按照上述思路研究,然后把所有人对各个商品的需求加总起来。 方法论个人主义的局限性在于,总体往往并不是个体的简单加总。例如,当每个人都采取对自己有利的行动时,他们的互动会带来

(完整版)马原主要知识点归纳

绪论知识点 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的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2、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 组成部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3.科学社会主义。来源:1德国古典哲学;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3.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哲学。 3、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论 第一章知识点 1.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派系;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两种

基本形态: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哲学理论依据?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的区别?(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所以我们必须从存在客观事实出发,也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世界是物质的。 (3)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共同点是多层运用发展都是运动观;区别:A运动变化主题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主体是物质,唯心主义运动主体是精神与意识;B运动变化根源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在于物质,唯心主义运动根源在于观念,意识。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为什么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B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5.实践及其特点、形式?A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B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C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等。 6.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和根本方法?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分析法是根本方法 7.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

马原期末考试复习资料总结

马原期末复习资料总结 绪论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三个角度:a、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 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 的体系。 b、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 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性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来讲,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 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 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分别对应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首先,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该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第一章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意识形成经历的三个阶段:及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映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意识。 实践活动的诸要素:实践的主体(人)、实践的对象(客体)和实践的手段(工具等)。实践具有客观性、 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 实践是人的存在的特有方式:一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二实践是人的自觉能动的集中体现三实践是人的现实社会关系的基础 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事物的普遍联系:首先,联系具有普遍性多样性;其次,联系具有客观性条件性;最后,联系具有系统性。 发展、新事物、旧事物: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世界的运动和发展:运动是物质的本质属性和存在方式。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物质不能离开运动而存在另一方面,运动时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一,偶然之中有必然,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 二,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没有离开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 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回相互转化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的原因:

中国人民大学宏观经济学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

1)奥肯定律 [答案]:奥肯定律的含义是失业率与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之间存在一种高度负相关关系。奥肯定律的主要内容是:失业率如果超过充分就业界限(通常以4%的失业率为标准)时,每使失业率降低1%,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则增加3%。反之,失业率每增加1%,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则减少3%。 2)一个农民种植了 1 蒲式耳小麦,并以1 美元的价格卖给磨坊主。磨坊主把小麦磨成面粉,然后以3 美元的价格卖给面包师。面包师用面粉制造面包,并以6 美元的价格卖给一个工程师,工程师吃了面包。每个人的增加值是多少?GDP 是多少? [答案] 每个人的增值等于成品的价值减去每个人支付的原材料的成本。因此农民的增值S1(1刀);面粉厂的增值为S2(3-1=2刀);面包店的增值为S3(6-3=3刀)。GPD 是总的价值增量,即1+2+3=6刀。注意:GDP与最终产品(面包)价值相等。 3)把下列交易归入四个支出部分之一: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以及净出口。 A、波音公司向空军出售一架飞机(政府购买) B、波音公司向美国航空公司出售一架飞机(投资) C、波音公司向法国航空公司出售一架飞机(净出口) D、波音飞机向阿密拉?埃尔哈特出售了一架飞机(消费) E、波音公司制造了一架下半年出售的飞机(投资) 4)考虑有三种投入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K 是资本(机器数 量)、L 是劳动(工人人数)、H 是人力资本(工人中大学毕业生人数)。生产函数为: A、推导出劳动的边际产量。人力资本量的增加如何影响劳动的边际产量? B、推导出人力资本的边际产量的表达式。人力资本量的增加怎样影响人力资本的边际 产量? C、支付给劳动的收入份额是多少?支付给人力资本的收入份额是多少?在这个经济 的国民收入核算中。你认为工人会得到多大的总收入份额?

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马原必背知识点 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或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同唯物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为创 立马克思主义奠定思想前提 4、在马克思主义创立过程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著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 5、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著作是《资本论》 6、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剩余价值理论 7、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共产主义者同盟 8、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是实践性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9、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中交织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10、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专门的哲学术语有着特定的含义和确定的标准,不能随意乱用,也不能另立标准,否则会造成混乱。这里所说的特定含义和确定标准是指对世界本原究竟是物质还是精 神的回答;存在和思维是否具有同一性,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内容,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11、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世界本原问题 1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是指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 转移 13、相信“意念移物” ,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主张精神主宰 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14、“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15、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16、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西方经济学(马工程第二版)上(微观经济)-教学大纲

《西方经济学》(第二版)上册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三、课程目标任务及基本要求 1. 课程目标任务 ^ 根据微观经济学课程所面对的教学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目标 ①掌握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发展历程; ②掌握需求和供给以及市场价格作用原理; ③掌握基数效用理论和序数效用理论的基本内容; ④掌握生产要素合理投入的分析方法; ⑤掌握成本和收益理论及其分析方法; ⑥掌握四种市场结构类型中产量和价格的确定; ! ⑦掌握市场失灵原因和各种微观经济政策。

(2)技能目标 ①能运用需求、供给分析方法对简单的经济现象进行分析; ②能运用基数效用理论和序数效用理论对消费者行为进行简单分析; ③能对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进行分析; ④能运用成本与收益理论对企业的长期和短期成本进行分析; ⑤能运用市场理论对四种市场结构类型中产量和价格的确定进行分析; ⑥能运用各种微观经济政策、市场因素和政府作用解决市场失灵问题进行分析。 } 2. 基本要求 本课程重在讲授微观经济的基本范畴、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以培养起学生对现代经济理论的兴趣和经济学思维,并能掌握基本的经济学分析方法。 (1)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整体优化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贯彻精讲的原则,突出重点,简化推导,图文并貌,重在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 (3)贯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讲述中辅以一定量的习题讨论课,给学生出一定量的思考题和习题,并要求学生完成一定量的作业,以提高学生对微观经济学课程基本概念的深入理解; (4)分析与总结相结合,宏观讲授与微观分析相结合,对讲授内容及时总结,对重点内容深入分析,深入浅出,循序渐进。 四、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1. 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与方法,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 | 2. 供求理论与价格的决定,政府价格政策及其应用; 3. 需求价格弹性的概念及运用,其他需求弹性与供给弹性; 4. 边际效用分析法和无差异曲线分析法,消费者剩余的概念,消费者的其他决策; 5. 企业生产要素最优投入与规模经济,两种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 6. 短期成本概念与分类和利润最大化原则,长期成本概念,机会成本在企业决策中的作用; 7. 四种市场结构的特征,完全竞争市场上的短期与长期均衡,垄断市场上的歧视价格,垄断竞争市场上的产品差别竞争,寡头市场均衡的特点,围绕垄断的争论; 8. 衡量收入分配平等状况的标准与收入再分配政策,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原因; 9. 市场失灵的原因及相关微观经济政策。

马工程经济学原理习题

《经济学原理》习题集 一、供求一般原理 (一)、填空题: 1.需求量随着价格的上升而_____________;或随着价格的下降而 ________________。 2.供求量随着价格的上升而_____________;或随着价格的下降而 ________________。 3.供给的增加和需求的减少将引起均衡价格_______________。 4.供给的减少和需求的增加将引起均衡价格_______________。 5.当某种商品的价格高于均衡价格时,需求量__________供给量,市场上出现________现象,价格将趋于____________。 6.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低于均衡价格时,需求量__________供给量,市场上出现______现象,价格将趋于_______________。 7.某种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为无穷大,当价格稍有上升时,需求量就会 ___________。 8.某种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为零,当价格稍有上升时,需求量 _______________。 9.某种商品的供给价格弹性为无穷大,当价格稍有下降时,供给量就会 ____________。

10.某种商品的供给价格弹性为零,当价格稍有下降时,供给量 ________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中选择一个最合适的答案) 1、某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化大于其价格的变化,这意味着该商品的需求弹性系数______。 A.大于1 B。小于1 C。等于1 D。无穷大 2、某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化小于其价格的变化,这意味着该商品的需求弹性系数______。 A.大于1 B。小于1 C。等于1 D。为零 3、某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化等于其价格的变化,这意味着该商品的需求弹性系数_______。 A.大于1 B。小于1 C。等于1 D。为零 4、某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化不随其价格的变化而变化,这意味着该商品的需求弹性系数_______。 A.大于1 B。小于1 C。等于1 D。为零 5、某商品的价格微小变化会引起其需求量的无穷大的变化,这意味着该商品的需求弹性系数___C______。 A.大于1 B。小于1 C。等于1 D。为零 6、某商品的供给量的变化不随其价格的变化而变化,这意味着该商品的供给弹性系数________。

【马原】重要知识点整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一章 1、哲学的基本问题 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社会的物质性表现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综上所述,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3、社会生活的实践性表现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4、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第一、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是自然、社会以及人类思维中客观的普遍的现象;是指矛盾的共性、绝对性。 第二、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以及矛盾的每一个侧面都有自己的特点;是指矛盾的个性、相对性。 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对立统一关系。 第四、矛盾的普遍性即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特殊性即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共性包括的是个性中本质的东西,它比个性深刻,个性比共性丰富。 第五、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性寓于(存在于)个性之中,共性只能通过个性而存在;共性统摄着个性,个性总是与共性相联系而存在。割裂了这种联系,就会导致类似“白马非马”的诡辩命题。 第六、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随事物的发展和条件的改变,共性与个性可以相互过渡,相互转化。 5、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6、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马原期末考试复习重点整理

马原重点知识点 题型:1、选择(1x10*)2、判断(1x10*)3、材料分析(20x4*) (1、反应什么理论简述即可。2、感想结合理论展开) 绪论 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的产物 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 史条件。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需求。 2.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①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②无产阶级作为一只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③自然科学前提:三大发明为代表的近代科学新成就④ 思想理论来源、⑤资本主义矛盾尖锐化 3.马克思主义、恩格斯在创立自己的哲学过程中。对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采取的态度是批判地继承(吸收唯物主义) 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和理论来源: ①科学前提: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巨大影响。 ②理论来源:a、德国古典哲学b、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c、英国古典经济学d、19世纪英、法两国的空想主义。 5.马克思主义是理论品质:开拓创新、与时俱进 6.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7.树立科学人生观的意义:①科学的人生理想对现实活动具有指导意义②理想是人生前进的灯塔③理想是人生前进的动力④理想是人生是精神支柱 8.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②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③全面提高人的素质。④提高工人马克思主义修养 9.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主的理论基础,

马工程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国内生产总值: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 和。 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收入减去个人所得税即为个人可支配收入。 投资乘数:收入的变化量与带来收入变化量的投资变化量的比率。 价格粘性:指价格不能随着总需求的变动而迅速变化。 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消费在增加的可支配收入中所占比例。 边际储蓄倾向:增加的储蓄在增加的可支配收入中所占比例。 棘轮效应:指消费者的消费容易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不易随收入的减少而减少。 均衡产出:均衡产出就是指与社会总需求或社会总支出相等的产出。 相对收入消费理论:消费习惯和消费者周围的消费水平决定消费者的消费,当期消费是相 对地被决定的。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利创立。 流动偏好陷阱:当利率非常低时,人们认为利率不会再降低而只能上升,或者说有价证券的价格不会再上升而只会跌落,因而会将所持有的有价证券售出来换成货币,即使手中又另外新增了货币,也决不肯再去购买有价证券,以免证券价格下跌而遭受损失,即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会持在手中,这种情况叫做“凯恩斯陷阱”,也叫“流动偏好陷阱”。 IS曲线:表示在投资与储蓄相等的产品市场均衡条件下,利率与收入组合点的轨迹。 LM曲线:表示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相等的货币市场均衡条件下,利率与收入组合点的轨迹。资本边际效率:资本边际效率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使一项资本品的使用期内各个预期 收益的现值之和正好等于该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重置成本。 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使提高国民收入水平的同时也引起利率的提高,从而使得私人 部门的消费与投资减少。 货币幻觉:人们不对货币的实际价值作出反应,而是对用货币来表示的名义价值作出反应。 自动稳定器: 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减少对国民收入冲击和干扰的机制。 自愿失业:指劳动者不愿意接受现有的工资水平而找不到工作岗位的现象。 非自愿失业:指劳动者愿意接受现有的工资水平但找不到工作岗位的现象。 法定准备率:银行法(或中央银行)所规定的存款金融银行(商业银行)所吸收的存款中 必须向中央银行缴存的准备金比例。 货币政策: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调节金融市场信贷供给与利率, 从而影响投资和社会总需求,以实现既定的宏观经济目标的经济政策。 财政政策:为了促进就业水平的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 政府收支、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出的决策。 再贴现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办理贴现贷款时所收取的利率。 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是指既定的政府预算在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即潜在的国民收入水平

马原考试期末重点

马原考试期末重点【详尽版三稿修改稿】 重点内容:绪论,一到五章。 一.绪论 马克思主义的含义 ①狭义: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②广义: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也包括了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重点,参见书P】 2.马克思主义起源:①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代表人物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英国古典经济学,代 表人物是大卫李嘉图和亚当斯密;英法两国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是圣西门和欧文【重点】)②产生 的社会历史背景(社会经济条件: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无产阶级斗争——三大工人运动,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了解】 3.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在实践的基础上革命性和科学性的高度统一。 4.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5.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二.辩证法与唯物论 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是人们在实际活动中的基本 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第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的关系又是怎么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的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的反映现实?及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实践的含义: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和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3实践的特征: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4.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类的生产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5.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这是意识的本质) 物质与意识之间的联系:物质决定意识,同时意识依赖于物质又反作用于物质。 6.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能动性的表现:①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④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