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常见不同类型益生菌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防治效果研究

常见不同类型益生菌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防治效果研究

常见不同类型益生菌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防治效果研究
常见不同类型益生菌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防治效果研究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临床特征分析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临床特征分析 发表时间:2017-10-27T16:00:06.163Z 来源:《医师在线》2017年7月上第13期作者:王卉群 [导读] 早产儿的生理功能没有发育成熟,身体的各项指标都没有达到标准,死亡率是很高的,对其高质量的喂养是关键。 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湖北省黄冈市 438200 摘要:早产儿的生理功能没有发育成熟,身体的各项指标都没有达到标准,死亡率是很高的,对其高质量的喂养是关键,但是在实际的临床中,喂养不耐受的情况时有发生,对婴儿的发育是不利的,因此,我们要对患儿进行周到细致的护理,在临床诊疗中要早期发现导致喂养不耐受的相关因素,并依据实际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诱导他们胃肠功能的成熟,加快早产儿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提升临床的护理质量,积极处理喂养不耐受问题,确保早产儿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 早产儿; 喂养不耐受; 临床特征; 影响因素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2年2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64例早产儿纳入本次研究,并选取同期出生的64例早产儿喂养耐受组作为对照。两组入选的早产儿消化道均发育正常,排除先天性消化系统畸形、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遗传代谢性疾病,日龄超过7d 的胎儿。不耐受组男 40 例,女24例;出生孕周30~ 36周,平均孕周( 32.5± 3.6)周。耐受组男44例,女 20 例; 出生孕周 31~36 周,平均孕周( 32.8 ± 3.8)周。两组早产儿在性别比、孕周比较上P> 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研究方法: 针对我院 2012 年 2 月至 2014 年10 月收治的 64 例早产儿出生时的胎龄、体重、有无窒息等影响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相关因素,根据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临床治疗方法: 对入院后的早产儿进行保暖护理,如有早产儿缺氧,则予以吸氧治疗,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以预防早产儿的各种临床并发症,以达到对症处理,并以《中国新生儿临床营养支持应用指南》中的相关规定为参照依据,为 64 例早产儿提供健康合理的营养支持方案。若早产儿胎龄小于34周,体重小于 1.5 kg,吮吸能力较弱或者完全无吮吸能力,则采取间歇性鼻胃管予以喂养; 若早产儿吮吸能力较好,又或体重大于1.5 kg,胎龄超过34周,则采取橡胶乳头予以吮吸喂养。提倡早产儿尽量进行母乳喂养,如果没有产生母乳,则应采取以上相应的方案对早产儿予以临床配方奶喂养。 2.结果 经上述单因素分析,2 组患儿在性别、民族、产妇年龄、产妇孕产次数、分娩方式、胎儿宫内窘迫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 P > 0.05),而在胎龄、出生体质量、开奶时间、排便时间、呼吸机使用、新生儿黄疸、胎膜早破、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等方面比较有显著差异( P < 0.05) 。将上述单因素分析中具有显著差异的变量赋值进行 Logistic 回归分析发现,早产儿出生体质量较轻、开奶时间较晚、排便时间较晚、呼吸机使用、新生儿疾病及母亲妊娠期特有疾病等均为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独立危险因素( P < 0.05) 。 3.讨论 早产儿呕吐、腹胀、胃潴留等喂养不耐受表现,是由于早产儿食管括约肌发育不成熟及胃肠动力、胃排空能力等胃肠功能不成熟而引起,临床资料分析显示,早产儿胎龄越小,其消化系统的运动协调能力越差,胃肠激素水平也相对越低,因此,与足月儿相比,早产儿的胃排空能力相对延迟,并且由于早产儿食管功能障碍,也容易造成胃食管反流。在早产儿开始喂养后 1 周内,多开始发生喂养不耐受,国内外关于新生儿喂养的有关实验研究表明,新生儿在开始喂养的 1 周内,其胃肠激素水平明显升高,此研究亦从临床角度证明了早产儿喂养的最关键的时间是肠道喂养后 1 周,所以,作为临床医生,此时更要注意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现象的观察与监测。本次研究发现,作为观察组的不耐受早产儿,其窒息率的情况显著高于耐受组( P < 0.05) ,且不耐受组的胎儿在胎龄与体重情况上均显著低于耐受组( P <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影响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因素与早产儿的胎龄、体重密切相关,出生时缺氧窒息等因素会促使早产儿发生喂养不耐受的情况。因此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因素尽早的进行干预,将有利于改善早产儿喂养的耐受性。 4.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护理措施 4.1选择合适的乳类 早产的母乳中的成分和足月的母乳是不一样的,其中的营养价值的生物学功能更加适合早产儿的需求,对早产儿的消化与促进胃排空都是很有利的,选择对应母乳能够很好减轻早产儿的喂养不耐受情况。早产儿的配方奶:若喂牛奶或者是奶粉就需要从稀到稠的喂养,早期喂养早产儿应用 2:1或者是 3:1 的奶进行喂养,随着早产儿的日龄增加,早产儿胃肠道能够适应后就可以改为全奶喂养了。 4.2合理的开奶时间 因为早产儿的生理、解剖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他们的消化系统功能还不成熟,喂养方法就要根据早产儿的实际情况来选择。若体重小于 1500g、吸吮力很差、吞咽反射弱并时有青紫的早产儿,喂养时间可以适当进行延长。若是一般情况良好,没有并发症产生的极低体重儿,在出生后 4 小时开奶是最好的,低出生体重儿的开奶时间要依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尽早开奶,如果发生了宫内窘迫、窒息的早产儿,要在禁食1-2d 后再开奶,这些需要禁食的早产儿出生12-24h内要静脉补充氨基酸,24h后进行脂肪乳的补充。开奶的奶液为母乳或者是早产儿的配方奶,开奶量一次为 1-2ml,每 3h 进行喂养 1 次。若在喂养时发生了不耐受的情况要马上停止喂养。 4.3早期微量喂养与非营养性吸吮 早期的微量喂养指的是早产儿在出生后 24 小时之内给予的较少量的奶水喂养,奶量要从 0.1-24ml/(kg?d) 开始喂养。有相关的研究表明:对喂养时胃残余量大于 40% 的早产儿分别应用禁食与微量喂养 6-12ml/(kg?d), 发现微量喂养恢复出生体重的时间、住院时间等都比禁食早产儿显著缩短了,结果表示:早期微量喂养在早产儿中是比较适合使用的。非营养性吸吮(NNS)指的是早产儿不能经口喂养的情况下,让他们吸吮未开孔的橡胶乳头的做法,这样对早产儿的胃肠道分泌能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4.4加强环境管理 光线要适宜,要降低光源对早产儿的刺激,比如,在晚上时可以应用较暗的壁灯,培养早产儿的日夜作息规律,或者可以在早产儿的暖箱外面盖上一条毯子,使光线暗下来,使光线对视网膜造成的病变机会降低。要减少噪音、器械活动的声音,不要突然的发出高频的声

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不耐受预防及管理

最佳证据总结: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不耐受预防及管理 证据级别依据澳大利亚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的文献评价标准和证据分级系统(2014版),对证据级别评定。 评估 1.推荐每天评估患者的肠内营养的喂养耐受性,评估内容包括体格检查、排气和大便通畅情况、放射学评估、和患者主诉的症状(如疼痛或腹胀等)、血糖控制状况及镇静水平,避免不适当的停止肠内营养。若GRV>500ml时,应重新评估。(A级推荐) 2.建议采用《重症患者喂养不耐受性评估量表》对危重症肠内营养支持的患者进行喂养不耐受性评估。(B级推荐) 喂养不耐受相关因素 3.高水平的胃残余量(GRV监测值超过前2h喂养量的50%)和高水平的腹内压(1API>20mmHg)均是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原因。(A级推荐)

4.喂养不耐受与营养制剂污染、药物一营养相互作用、鼻胃管下移、高渗药物经鼻十二指肠管输注有关。(A级推荐) 营养制剂配方选择与添加 5.肠内营养制剂中含有中链脂肪乳、肉毒碱和谷氨酰胺氨基酸可提高危重患者的喂养耐受性。(B级推荐) 6.在肠内营养输注前1h内,建议给予半固态剂(甲氧基果胶或水溶性膳食纤维),可提高喂养耐受性。(B级推荐) 7.根据患者的疾病状况、胃肠道功能状况及营养需求,选择适合患者的营养制剂。若全胃肠道功能良好的患者,推荐选择整蛋白营养制剂;若有部分胃肠道功能的患者或胃肠道功能耐受性不佳者(存在肠梗阻风险、肠道缺血或严重肠蠕动障碍者,持续性腹泻不能耐受其他肠内营养制剂者,吸收不良及对膳食纤维反应较差者,重症胰腺炎或短肠综合征等重症患者),推荐使用预消化的短肽型肠内营养制剂;若胃肠道功能完全丧失或大型手术的重症患者,可考虑肠外/静脉营养支持。(A级推荐)

婴幼儿喂养指导

婴幼儿喂养指导 一、目的 ㈠普及母乳喂养、辅食添加等科学喂养知识,指导家长对儿童进行合理喂养。㈡传授儿童营养的相关知识,指导家长早期预防儿童营养性疾病。 二、内容与方法 ㈠母乳喂养 1、母乳喂养的重要性 母乳含有全面充足的营养,是生后六个月内婴儿的最佳食品。母乳中脂肪、蛋白质和乳糖比例适宜,有助于婴儿消化吸收,并不增加婴儿肾脏的负担。母乳乳清蛋白中富含抗感染因子,可保护婴儿免于感染。母乳中钙磷比例适宜,有利于钙的吸收。 初乳是母亲分娩后最初几天内产生的母乳,粘稠,颜色发黄或清亮,比成熟乳含有更多的蛋白质。初乳中含有大量分泌型IgA及白细胞,可为婴儿提供被动免疫,提高婴儿的抗感染能力。初乳有助于婴儿胎便的排出,可预防病理性黄疸。初乳含有生长因子,有助于婴儿肠腔发育,预防婴儿发生过敏或不耐受。初乳富含维生素A,可以减少婴儿发生严重感染的危险。 母乳喂养有利于母子间亲子关系的建立,使婴儿具有安全感。母乳喂养还可促进母亲产后机体的康复。 生后第二年,母乳仍然是儿童能量和高质量营养素的重要来源,可提供儿童每日所需能量的40%以及相当比例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应鼓励母乳喂养至儿童2岁或1岁以上。 正确的喂奶姿势是成功进行母乳喂养的重要因素,母亲哺乳时抱婴儿的要点是,婴儿的头和身体呈一条直线,婴儿身体贴近母亲,婴儿头和颈得到支撑,婴儿贴近乳房、鼻子对着乳头。母乳喂养时要特别注意婴儿嘴和母亲乳房的含接,确保婴儿口腔上方露出的乳晕比下方多、口张大、下唇朝外突出、下颌接触乳房。婴儿有效吸吮时可见慢而深的吸吮,并可闻及吞咽声。 3、母乳喂养的常见问题

母乳不足是母乳喂养中最常见的问题。婴儿吸吮不够或没有进行有效的吸吮是最常见的原因,母乳不足时应首先检查母亲喂养姿势是否正确、婴儿含接是否良好。婴儿没有吃到足够母乳的可靠指征是每月体重增长少于500克;尿量少且浓,每日少于6次。其它提示母乳喂养量可能不足的指征是婴儿在喂奶后不满足、经常哭闹、需要频繁地喂奶、每次喂奶持续时间过长、婴儿拒吃母乳、婴儿大便干硬、不经常排便且排便量少、母亲挤奶时挤不出奶、怀孕期间乳房不增大、产后不下奶。应分析母乳不足的原因并根据具体情况予以解决,若确因母乳不足影响婴儿生长,应在继续母乳喂养的同时适当添加配方奶。 乳头皲裂导致母亲喂奶时疼痛,是母亲放弃母乳喂养的原因之一。每次喂奶后挤出几滴乳汁涂抹于乳头上,可有效地促进皲裂的愈合。乳头内陷的母亲可通过配戴特制的乳罩予以矫正。 ㈡人工喂养和混合喂养 1、人工喂养和部分母乳喂养的指征 母亲患乳腺炎或乳腺脓肿应暂停喂母乳;母亲患慢性病需长期服药时不宜喂母乳;母亲患艾滋病、乙型肝炎等传染病时应不喂母乳。出生2周后母乳仍不足,婴儿满月时体重增长不足500克时,可选择部分母乳喂养。 2、注意事项 应首选婴儿配方奶作为人工喂养和部分母乳喂养的乳类。若选择非配方奶,应注意补充铁、维生素AD等制剂,以预防营养缺乏性疾病。应特别注意使用清洁饮用水和奶具的消毒;应依据产品标签说明进行冲调,奶粉与水的比例,体积比约为4比1、重量比约为8比1。 ㈢辅食添加 1、辅食添加的月龄 应在婴儿满6个月(180天)时添加辅食。辅食添加的时间有个体差异,若单纯乳类喂养的婴儿出现体重增长不良、频繁喂乳婴儿仍表现饥饿、对泥糊状食物表现出明显兴趣等现象时,可视具体情况酌情在4-6个月时添加辅食。 2、辅食添加的原则 辅食是婴儿乳类喂养必需补充的食品,所有婴儿在满6个月时均应添加辅食,辅食提供的能量在6个月以后将逐渐成为儿童能量摄入的主要部分,但婴儿6个月以前应避免添加固体食物。辅食添加应遵循的原则为:①及时频繁纯母

危重患者肠内营养期间喂养不耐受护理干预探讨

危重患者肠内营养期间喂养不耐受护理干预探讨 发表时间:2016-04-13T13:47:35.407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30期供稿作者:彭蓉 [导读] 四川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ICU 规范化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地预防危重患者肠内营养期间喂养不耐受的发生,有效地提高临床护理效果,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四川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ICU 618000 摘要:目的:探讨危重患者肠内营养期间喂养不耐受期间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分析临床护理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26例肠内营养危重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析总结肠内营养期间喂养不耐受的护理方法。结论:规范化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地预防危重患者肠内营养期间喂养不耐受的发生,有效地提高临床护理效果,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危重患者;肠内营养不耐受;护理干预 肠内营养是通过口、喂养管来给予人体需要营养物质,维持新陈代谢的一种方法。临床上,大部分的危重症患者都是通过给予肠内营养来供给人体所需营养,肠内营养是目前支撑患者营养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安全性、高效性、经济性、便捷性等优势。但是在临床上,实施肠内营养期间,极易发生喂养不耐受的情况,一般表现为腹胀、腹泻、呕吐、便秘、胃排空延迟、肠运动功能下降等临床症状,如果在进行营养液输注时,所选择的方式不恰当,会引发耐受性及多种并发症的发生。对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126肠内营养危重患者喂养不耐期间,实施了护理干预措施,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26例肠内营养危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92例,女30例,年龄21-63岁,平均年龄(52.81±8.72)岁,所有患者都是到我院救治的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同时都实施管饲肠内营养,均伴有喂养指征:APACH E评分>12分。所有患者都已经排除存在禁忌证、服用口服剂、有胃动力不足疾病史患者。 1.2方法 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后,根据其肠鸣音的情况来制定给予喂养的时间。所有患者使用鼻胃管,开始速度控制在 20-50 ml/ h,同时要密切注意患者的耐受情况,逐渐增加速度至 80-100ml/ h。确定全量时,结合患者体重、实际情况计算。 2.护理干预 要对重症监护病房的护理人员加强相关知识的培训,结合临床实践不断的完善肠内营养实施流程,强化护士的肠内营养安全培训,降低重症监护病房患者肠内营养期间不耐受的发生比例。危重患者在实施肠内营养期间,护理人员要做好体位护理工作,对于没有禁忌要求的患者,要将其头部抬高,以免反流。在肠内营养期间,给予患者鼻饲药物时,护理人员一定要详细了解药物的剂型、理化性质,具有特殊性的口服药物要区分给药,要尽量避免药物及营养液一起喂养,在给予鼻饲药物后一定要冲洗管道,避免鼻饲管堵塞和细菌滋生。在临床上,肠内营养实施的重要指标是进行胃残留量监测与指导,普遍采用抽取胃残留进行检测。患者的胃残余量多,很容易引发呕吐、返流等症状的发生,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有呕吐、误吸等风险患者,定时抽吸一次胃残余量,结合胃残余量并根据相关的操作规范调整输注速度。紧密观察患者,采取抬高床头、适时吸痰、遵医嘱使用促胃动力药等措施防止吸入性肺炎的发生。 护士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要能正确识别有液体限制的患者,详细了解其营养制剂的具体配方,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营养液相互反应。使用肠内营养专用管道要24小时进行更换。对于特殊患者要给予特殊护理,特别是老年患者,要选择比较适当的肠内营养制剂,平衡患者的饮食,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少量脂肪,易于消化吸收的营养剂。在进行肠内营养的过程中,要优先采用连续喂养滴注,调节营养液输注的速度,提高患者对营养素吸收的能力,减少胃肠不良反应发生。针对吸收能力较弱的老年患者,应给予胃肠道 4-6小时的休息时间。 3.讨论 危重患者肠内营养期间喂养不耐受的发生和患者自身的疾病因素及护理因素等因素的影响,本文对我院收治的126肠内营养危重患者喂养不耐期间,ICU 患者肠内营养期间护理干预对耐受性的影响进行了探讨。护理人员可通过给药护理、体位护理、胃内残留抽吸护理及特殊护理等多种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护理。规范化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地预防危重患者肠内营养期间喂养不耐受的发生,有效地提高临床护理效果,促进康复,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戴四英.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肠内营养不耐受的原因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1,08. [2]蒋洋洋.肠内营养病人喂养不耐受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J].肠外与肠内营养,2011,18:46-49. [3]蒋洋洋,许勤,宋燕波.危重患者肠内营养期间床头抬高的实施现状分析[J].护理学杂志,2010,25:3-5. [4]俞新芬.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循证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 [5]陈秋君.危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干预[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2446-2447.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影响因素分析及处理对策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影响因素分析及处理对策 目的探讨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因素及处理对策。方法随机抽取我院600例新生儿,并根据喂养耐受情况分为喂养耐受组511例与喂养不耐受组89例,采用χ2与Logistics回归分析进行喂养不耐受影响因素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并对喂养不耐受患儿采取相应治疗措施。结果胎龄小、出生体重低、开奶时间迟、出生窒息、围生期感染,新生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越高(P<0.01)。其中出生窒息、开奶时间迟是喂养不耐受的高危因素,胎龄、出生体重是喂养不耐受的保护因素。结论胎龄、出生体重、窒息、开奶时间是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独立影响因素,适当药物治疗、非营养性吸吮、抚触疗法等可有效改善新生儿喂养不耐受。 标签:新生儿;喂养不耐受;影响因素;处理对策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指的是新生儿因不同疾病引发的胃肠功能紊乱进而导致的喂养障碍的一组症候群,多见于早产儿,临床主要表现为呕吐、胃残留物增多、腹胀及加奶困难等[1]。喂养不耐受发生后可影响新生儿营养吸收及疾病恢复,严重者甚至引起死亡。了解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因素,并据此进行针对性防护措施可有效减少及改善喂养不耐受情况,提高高危新生儿的存活率。对此,本研究对我院600例新生儿进行喂养不耐受影响因素单因素及Logistics多因素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5月~2014年1月在我院出生的600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89例被诊断为喂养不耐受。排除胃肠道先天畸形、严重的多发畸形、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其他遗传代谢性疾病、死亡或出院时日龄5d、转科及放弃治疗者。 1.2诊断标准符合下列情况之一即可诊断为喂养不耐受:①喂奶后出现胃食管返流,呕吐频繁(≥3次/d);②奶量无增加或减少(>3d);③残余奶≥1/3或>2ml/kg;④回抽有咖啡样物,且大便潜血呈阳性;⑤腹胀,24h腹围增大1.5cm,伴肠型;⑥体质量无增加,出生10d后体重增加<15g/d。 1.3方法 1.3.1喂养方法参照《中国新生儿营养支持临床应用指南》[2]进行。新生儿出生后及早开奶,对身体状况良好,吮吸力好的新生儿给予经口母乳喂养,若无母乳者给予橡胶奶头吸吮配方奶粉。对早产儿或低出生体重儿,早期进行微量喂养(奶量<20ml/(kg·d),并尽快过渡至正常喂养。对无法经胃肠道喂养的新生儿采取鼻饲喂养。对经胃肠道喂养难以维持生长所需热量的给予胃肠外静脉营养支持至经口喂养可满足其生长所需能量为止。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 刘霞200051 上海市长宁区妇幼保健院儿科李志奇(审校者) 200051 上海市长宁区妇幼保健院儿科 国际儿科学杂志, 2015,42(04): 385-388. DOI: 10.3760/cma.j.issn.1673-4408.2015.04.007 摘要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可导致早期营养不良、生长受限,对以后的行为和认知产生影响,是目前新生儿科医生面临的重要问题。喂养不耐受与早产儿胃肠功能不成熟、围生期窒息、感染等疾病因素相关。临床治疗常采用微量喂养,促胃肠动力药、口服益生菌等方法,但目前尚无统一的预防和治疗指南。 2012年世界卫生组织全球早产儿报告指出:全球每年有1 500万早产儿出生,早产儿发生率超过10%,早产是新生儿第一大死亡原因。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高频机械通气、持续正压通气的应用,产前激素的使用,产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使用,及新生儿医生经验的逐渐丰富、护理的进步,早产儿的死亡率逐步下降,随之而来是一系列的营养策略问题,如配方奶、奶强化剂和静脉营养液的临床应用。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是早产儿的一个重要的死亡原因,NEC在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 low birth weigh,VLBW)中的发生率达7% [1,2]。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主要表现为频繁呕吐、腹胀、胃潴留、便秘等;喂养不耐受是NEC的早期表现,胃潴留>3.5 ml或大于一次喂养量的33%提示NEC高风险[3]。因此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诊断及有效的治疗尤为重要。 1 喂养不耐受的诊断 目前国际上喂养不耐受的诊断尚无统一诊断标准。2000年上海黄瑛首次提出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诊断标准:在新生儿经胃肠喂养时出现频繁呕吐(≥3次/d);奶量不增或减少(>3 d);胃潴留量>前次喂养量的1/3。2005年Neu和Zhang[4]提出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诊断依据:空腹腹围增长超过2 cm,或较前一次显著增加;或一次胃潴留量>3 ml/kg;或反复呕吐;或粪便愈创木脂反应阳性。 2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原因 2.1 早产儿胃肠功能不成熟 早产儿由于胃肠神经肌肉及激素受体发育不成熟,胃肠功能弱尤其是胃肠动力差。胎龄小于31周的早产儿,小肠呈低幅而无规律地收缩,几乎没有推进性活动,随着胎龄的增长,蠕动的频率、振幅和时间逐渐增加,并能向下移行;早产儿结肠动力也不成熟,易出现胎粪排出延迟。另外早产儿的胎粪的成分(糖蛋白、糖类、钙、铜、铁和磷)较足月儿有所不同,胎粪较稠厚、黏稠,难于排出,胎粪易积聚在乙状结肠及直肠内,阻塞肠腔,引起肠道功能功能障碍,患儿逐渐表现不安、喂养不耐受,严重者可有呕吐、腹胀等低位肠梗阻表现。因而胎龄越小,胃肠功能发育越不成熟,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越高。有研究表明早产儿中小于胎龄儿有更高的发生喂养不耐受的概率[5]。 2.2 疾病因素 国内不少研究表明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与疾病因素相关:围生期窒息、胎盘异常、围生期感染、呼吸系统疾病、机械通气等是喂养不耐受危险因素,而产前糖皮质激素的使用、胎龄、体重、早期开奶是喂养不耐受的保护性因素[6,7]。伴有较大动脉导管未闭的早产儿发生喂养不耐受的机会增多[8]。Bora等[9]研究表明低血糖和脐动脉舒张末期无血流是喂养不耐受的独立危险因素,进食后60 min内连续的肠系膜上动脉血流监测可能帮助鉴别哪些发生喂养不耐受。 2.3 喂养方式 很多早产儿接受大量的肠道喂养不耐受,需要肠外营养的支持。Berseth等[10]对141例

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喂养流程(草案)详细注释版

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喂养流程(草案)详细注释版 本公众号已成功申请评论功能和原创保护功能,再次推送本喂养流程草案希望能征求到更多同道的意见。欢迎您在评论区留言,帮助我们完善本流程! 营养治疗已经成为重症患者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重症患者的救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重症营养理论和实践有较大差距。 提高肠内营养耐受性以及规范医护人员的喂养流程是当前重症营养面临的重要课题。 国外多项研究显示可执行的喂养流程将改变临床实践,显著提高肠内营养耐受性,并改善病人预后。 因此,出台一个适用于国内重症患者的有中国特色的肠内营养喂养流程显得尤为重要。本喂养流程由中国人民解放军重症医学委员会、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部分专家结合国际国内实践,由李维勤教授牵头的工作组初步制定了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喂养流程初稿。 经过六轮讨论和八个省市专家的意见征集,目前形成初步方案如下,并准备了详细注释。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喂养流程(草案)营养治疗的适应人群高营养风险:参考2016 ASPEN指南,我们将高营养风险的定义根据NRS评分表/NUTRIC评分:NRS 2002评分≥5分或者NUTRIC(不纳入IL-6)评分

≥5分。 营养支持时机:血流动力学标准血流动力学稳定:参考2016 ASPEN指南以及SEPSIS 3.0对血流动力学稳定及休克的 定义,我们将血流动力学稳定定义为:血压企稳 MAP>65mmHg,且血管活性药物在减量或撤除过程中。营养支持时机:胃肠功能评估胃肠功能评估:重症患者大多会出现胃肠功能障碍,表现为消化吸收功能的损伤,但是目前国内尚未有关于重症患者胃肠功能的评估分级标准,2012 年出台的急性胃肠损伤(AGI)分级标准是国内外首个重症 患者胃肠功能障碍评分标准。 同时结合临床实践,我们将流程中患者的胃肠功能分为三组:胃肠功能正常或轻度损害;胃肠功能中度损害;胃肠功能重度损害。这三组的区分主要依据医生的临床判断和AGI分级:AGI I级:有明确病因并出现部分胃肠功能丧失,表现为短 暂的、自限的胃肠道症状。AGI II级:胃肠道消化和吸收功能部分丧失,无法满足机体对营养物质和水的需求,需要人工干预。AGI III级:即使人工干预胃肠功能也无法恢复,表现为持续的肠内喂养不耐受。AGI IV级:胃肠功能丧失,并导致远隔器官损伤,并危及生命。 AGI I级的患者属于胃肠功能正常或轻度损害,AGI II-III级 的患者属于胃肠功能中度损害,AGI IV级的患者属于胃肠功能重度损害。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表现及相关高危因素分析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表现及相关高危因素分析目的:探究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表现及相关高危因素分析。方法:对 2011年8月-2014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2286例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 顾性分析。结果:2286例新生儿中,发生新生儿喂养不耐受210例(9.2%),其中足月儿FI发生率为4.4%(93/2133),早产儿FI发生率为76.5%(117/153),且胎龄越小,FI发生率越高。210例FI患儿出生时胎龄较小者发生喂养不耐受时以腹胀、胃潴留和排便不畅多见,而胎龄较大者以呕吐多见;喂养不耐受主要症状多发生于开奶喂养后的7 d内;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得出,低体重、早产儿、开奶时间、开始排便时间、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感染性疾病是FI 的危险因素。结论:FI好发于早产儿,经肠道喂养后的第1周是其发生的高危时期,临床需密切观察FI发生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并针对相关风险因素加以防治,以此改善FI患儿的临床预后。 标签:新生儿;喂养不耐受;临床表现;高危因素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FI)是新生儿时期胃肠功能紊乱所致的喂养障碍症候群,常影响新生儿营养的摄入,进而易诱发新生儿其他并发症,降低新生儿存活率,因此积极防治FI,以提高新生儿生存质量[1]。本文将对2011年8月-2014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210例FI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观察FI临床表现,分析相关风险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8月-2014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出生的新生儿,排除先天性消化系统畸形者、合并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需禁食>5 d者、出院或死亡日龄≤7 d内者及入院日龄≥7 d者、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者。共有2286例符合筛选要求而作为本文被选对象。 1.2 喂养不耐受评定标准 经喂养后有不同程度呕吐、腹胀、排便不畅等体征;日均呕吐≥3次;连续3 d喂养的奶量未增加,甚至奶量减少;腹胀但肠鸣音正常;每次喂养前检查胃潴留量超过前次喂养量的1/3;有排便动作,但12 h内无自主排便,经灌肠可排出较多大便。有上述症状一项或多项,且经给予促胃动力药和对症处理后,上述症状及体征在48 h内明显好转者,即可诊断为新生儿喂养不耐受[2]。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新生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及早产儿、足月儿比例;观察符合FI 诊断标准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不耐受临床表现、胎龄分布、不耐受发生时间,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相关因素分析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相关因素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病情况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昆明同仁医院儿科出生的487例新生儿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spss软件进行检验。结果487例新生儿中,有72例发生了新生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为 14.78%,随胎龄和出生体重降低,新生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增加,增加新生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的危险因素为胎龄和出生体重低,感染, 窒息。结论必须采取各项综合措施降低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关键词】新生儿喂养不耐受 【中图分类号】r72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006-027-01 the factors of neonatal feeding intolerance yang xiao yun abstract:object to explore the factors and clinical features of neonatal feeding intolerance . methods 487 infants born in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09 to december 2009 composed the study population. their maternal,perinatal,or postnatal variable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spss software was used to do statistical tests. results among 487 infants,seventy-two were neonatal feeding intolerance,the rate was 14.78% .the incidence of neonatal feeding intolerance was increased with the gestational age and birth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