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印度政治文化:类型主题构成

印度政治文化:类型主题构成

印度政治文化:类型主题构成
印度政治文化:类型主题构成

印度政治文化:类型、主题、构成

印度政治文化:类型、主题、构成

[提要] 政治文化是打开印度政治奥妙的钥匙,是理解印度政治演进历程和现状的基础。本文就印度政治文化的几个主要问题,即印度政治文化的类型、印度政治文化的主题和印度政治文化的构成,做了概括探讨,揭示了印度政治发展的基本脉络和特点。[关键词] 印度;政治文化;类型派;主题派;构成派Indian Political Culture:Perspectives of Classifiers, Thematizers and ConstructivistsShang QuanyuAbstract: Political culture is the key to open the secret of Indian politics and the basis to understand the developing process and present situation of Indian politics.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major issues of Indian political culture, such as the forms and themes and constructions of Indian political culture, and reveals the basic threads and striking features of Indian political development.Key Words: India; political culture; classifiers; thematizers; constructivists. *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立项课题《南亚政治发展研究》(获准立项批准号:05JJDGJW007)成果。政治文化是现代经验主义政治学的一个重要概念。20世纪50年代末,加布里尔·阿尔蒙德(Gabriel Almond)、悉尼·沃

尔巴(Sidney Verba)和鲁西安W·蒲艾(Lucian W Pye)对美国、英国、西德、意大利和墨西哥的政治文化进行了颇有影响的研究,开创了政治文化类型学,推动了比较研究。在此基础上,迈伦·维纳(Myron Weiner)、莫里斯·琼斯(Morris-Jones)、拉吉尼·科塔里(Rajni Kothari)、斯坦利·柯阐尼克(Stanley A Kochanek)、阿西斯·南迪(Ashis Nandy)、帕塔·切特基(Partha Chatterjee)、阿姆拉提亚·穆克帕狄叶(Amratya Mukhopadhyay)等学者对印度政治文化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讨和研究,取得了可喜成果。本文综合这些学者的研究成果,就印度政治文化做一概论。一印度政治文化的类型迈伦·维纳和莫里斯·琼斯从不同的视角对印度政治文化的主要类型进行了研究,首开印度政治文化类型派(classifiers)先河。迈伦·维纳从印度城乡差别所体现出的印度政治文化“两重性”的视角,提出印度政治文化“两种类型”说,即“精英政治文化”(elite political culture)和“大众政治文化”(mass political culture)。“精英政治文化”主要盛行于首都新德里,存在于中产阶级政治领袖、计划者、官僚、军事领袖和讲英语的知识分子中间。这一政治文化从首都到邦首府逐渐减弱,到农村后几乎消失。这一政治文化具有明显的现代因素,同时也具有传统因素。“大众政治文化”盛行于农村地区、地方政治组织和地方行政部门。这是一种扩展性的政治文化,延伸到邦立法机构、邦政府、邦行政部

门乃至首都新德里。这一政治文化具有明显的传统因素,同时也具有现代因素。精英政治文化通过全国性政治机构和政治活动对地方产生影响,极大地改变了大众的认识,使印度人对国家和政治的态度与行为发生了变化,改变了公民与国家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政府管理与分配。由于政府开始使用其自身资源来发展基础设施,不仅个人而且社团和地区都竞相争取在政府这块蛋糕中得到更大的份额。由于政府分配决策中心远离乡村,村民经常到决策中心去影响政府政策的实施,并受到精英文化的影响。第二,权力分散。权力分散是通过新的地方政府或民主分权机构如村、区、县三级潘查亚特以及大规模发展农村合作社来实现的。执政党的地方政治家、地方有影响的农村精英和其他人赞成权力分散,因为权力分散提高了他们与地方政府打交道的权力和地位。第三,权力民主化。权力民主化是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诸如:1、几百个土邦并入印度联邦;2、通过土改立法废除大多数省邦中高度集中的农村经济和政治权力;3、实行成人普选,将这些新的政治机构置于民众控制之下,并将政治权力从任命的、挑选的行政机构中接收过来。上述政府管理与分配、权力分散与民主化的过程提高了民众参与程度,将新的社会集团引入政治,形成了新的大众文化。这一大众文化的要素有五。第一,地位政治。地位政治的社会根源有:传统社会和等级社会对权威的尊重;赋

予地位的权力传统标准如种姓制的淡化;低层政府政治权力的提高;做官带来的物质利益的考虑。第二,种姓主义、教派主义、地方主义。以成人普选为基础的议会民主导致了以种姓、教派、地方忠诚为基础的不仅涉及传统需求而且涉及现代需求的宗派利益组织的出现。民主政治没有削弱这种宗派倾向,相反它往往为村庄范围的宗派政治提供了出路,使其合法化。第三,传统调解方法。通过调解来解决冲突的传统方法不仅盛行于集体协商过程,而且盛行于国大党一党统治时期国大党内的冲突解决之中,同时也进入了党与村的关系之中,使调解能力成为从上层到基层党领袖的一个必备条件。第四,统治者-臣民关系向公仆-公民关系转变。这一大众政治文化也为从独立前继承来的脱离人民的官僚形态的统治者-臣民关系向公仆-公民关系的艰难转变提供了场所。官僚的僵硬态度和倾向使得这一转变困难重重,但是国大党以及后来的其他执政党所发挥的调和作用有助于这一转变。第五,统治文化的转变。印度“统治文化”的承载者对印度政治民主化做出了反应。古吉拉特的拉其普特人建立了一个叫做“刹帝利会”(Kshatriya Sabha)的协会,试图在不放弃他们的核心价值的情况下使他们的政治文化民主化和现代化。许多王公放弃了最初退出政治的打算,加入了国大党,也有一些王公加入了较小的反对党。这一大众文化既包含传统因素也包含现代因素,它是国家精英文化本身的产物,它

将来的去向如何取决于国家领导层如何阐释和对待它。国家政治领导层对这一大众文化的反应取决于许多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有:第一,国家政治领导层对种族忠诚的看法;第二,庇护(与牺牲相对)在推动公众行动中发挥的作用;第三,大众文化对政策实施的影响;第四,冲突在政治体系中的作用。虽然大众政治文化具有种种缺点,为实现现代化和建立稳定的民主政府设置了种种障碍,但它在印度政治中发挥着作用。精英们需要理解它,而不是固执地为印度的实际问题提供乌托邦式的解决方案。印度文化史上解决问题的旧方法,即保持政治领域两种文化之间的显著差别,在民主化和权力代表制的时代已经不可取了。二者之间的鸿沟必须弥补。莫里斯·琼斯则从印度政治话语的视角,提出印度政治文化“三种类型”说,即“传统文化”(Traditional idiom)、“现代文化”(Modern idiom)和“圣人文化”(Saintly idiom)。这三个类型相互关联,不可分割,共同构成印度政治文化的要素。“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区别源于现代政治体制与古代社会之间的差别。圣雄甘地在促使印度民族主义领袖们认识到不可接触制问题的时候,就明智地使“传统”与“现代”相会合。成人选举权在独立后的印度政治中的引入,使“传统”与“现代”永久地联系在一起。印度民族主义领袖们包括圣雄甘地在内,都精通“现代”印度政治语言话语。印度宪法、印度司法程序、议会辩论、上层官僚的讲话方式、

全国政党高层领袖的言辞等,再好不过地表达了“现代”印度政治语言话语。这一类型所使用的话语是政策、利益、方案和计划。有关印度公有经济的规模、政府控制的程度与形式、土地改革的方向与步伐、联邦制的性质与问题、国家机构如计划委员会和最高法院对联邦(和当今的议会)平衡的影响等,都是通过“现代”印度政治语言论述的。对政治组织的形式及其关系(政党制度和工会与政党的关系)的讨论,也是以“现代”印度政治话语表述的。在“现代文化”触及不到的时候和地方,“传统文化”处于主导地位。这一类型主要流行于印度农村,这一“传统”话语没有“现代”话语那么彰显,因为它更多地是一种“行为方式”而不是语言,更多地是行动而不是“谈论”。这一传统话语是以种姓区分为基础的高度等级化的等级社会的语言。在一个由种姓决定人的社会地位、行为准则、职业、择偶范围、权利、义务、对自己种姓成员和其他种姓成员的态度的社会里,种姓进入政治的后果不可能通过现代语言来评价。然而,种姓不能够只按照“传统”话语来理解。种姓本身在现代力量影响之下发生了变化,现代力量以一种与等级社会不相容的方式给政治体系带来了有组织的压力。当独立后种姓进入政治时,大众政治几乎成为来自传统社会的新的政治入侵的同名词。结果,引起了涉及政治权威性质的政治方向的转变。对传统政治文化而言,政治权威变成了等级地位的延伸。这一新发展,

要从“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来理解。印度政治的第三种话语,即“圣人文化”,存在于印度政治文化的边缘。“圣人”文化更多的是一种评论的语言,而不是描述的语言或实际行为。虽然“圣人文化”对印度人的政治行为只是产生了边缘性的影响,但并不是说它不重要。它不仅树立了判断政治家行为的标准,而且也是许多政治价值和态度的丰富源泉。主要表现在:第一,不完全赞同最受欢迎的领袖们的行为;第二,不信任并怀疑权威机构和权威人士;第三,偶尔怀有犬儒、受挫和绝望的情绪。虽然“圣人文化”的这些表现削弱了热情和努力,然而它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中获取营养,并继续诉诸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维奴巴·巴维(Vinoba Bhave)对政党政治腐败的反对,既源于公共精神和公民意识的现代观念,也源于权威的非竞争性和同感性的传统思想。纳拉扬(Jayapradash Narayan)对公众参与公有民主的关注,既激励了先进的激进主义者也激励了保守的传统主义者。“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和“圣人文化”这三种话语之间的相互作用既展示了印度政治生活的一般性,也展示了印度政治生活的特殊性。西方话语是用来描述政治过程的唯一语言,只有通过西方话语,印度政治生活才变得明确和自觉。但是,这并不妨碍在实际行为中走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当我们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开始认识到,声明与实践之间以及假定行为方式与实际行为方式之间的

差别并不意味着虚伪或腐败,而只不过是用一种政治文化行为来看待另一种政治文化行为罢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这两种话语在人们政治词汇中的比例变化不定。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两种话语存在着竞争,以支配一个人的行为和他人对其行为的判断。在这个时候使用第三种话语“圣人文化”,政治文化话语之间的观念分歧就增加了。人们期待,人类行为的最高境界(就像独立前民族主义运动中所展示出来的那样)会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当这一期待没有成为事实时,人们就抱怨行为标准衰落了。因此,正是这三种政治文化话语的“汇流、混合和对抗”,为印度政治提供了独特的色调。国大党是这三种政治文化话语会合的场所之一,国大党是现代政治文化话语从其精英基础开始迁移的载体。通过国大党,传统政治文化话语也开始从其“隐藏的栖息地”爬了出来。并不是党的高层领导讲的是现代话语,而党的低层领导讲的是传统话语。在党的低层,成人选举权基础上的选举政治的运作产生了新一代领导人,他们是非婆罗门、中等种姓、但精通“双语”。他们不是真正地讲传统话语,他们只是“利用”传统话语。甚至在印度代议民主机构,这两种政治文化话语开始了对话,而“圣人”政治文化话语经常介于其间,提供批评性的评论。二印度政治文化的主题拉吉尼·科塔里和斯坦利·柯阐尼克对印度政治文化的主题进行了研究,成为印度政治文化主题派(thematizers)的鼻

祖。拉吉尼·科塔里阐述了印度政治文化的前四个主题,斯坦利·柯阐尼克阐述了印度政治文化的第五个主题。这些主题实际上是一种“分析归纳”,“尚未证实”,尚显“粗糙”,并非适用于所有印度历史时期和所有印度社会阶层。第一个主题是“包容分歧”(tolerance of ambiguity)。印度社会对分歧采取高度包容的态度,其原因在于,在历史和文化上,印度社会长期具有折衷主义的特征,容纳各种差异和矛盾。印度社会通过创造一种新的统一观念,寻求处理可能产生结果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这不仅使得印度社会具有多样性,而且自觉地允许体制中有矛盾,并通过高度形式化的地位和角色等级制来疏导矛盾。印度社会曾面临或经受了外部挑战和影响,作为一种防御性的反应,它采取了“意识形态灵活性”和“道德伦理相对性”的态度。于是,它包容了不同的价值观和学说。它使一种道德观念合法化,在这一道德观念之下,生活中有多少个约定的身份地位,就有多少个道德规范。这一通向现实的“多种道路”(myriad paths)观念非常适合印度人的习性,即中央权威具有多重性而不是单一性。这一观念使印度人很容易接受个人自由、意识形态灵活性和子系统自治的民主观念。奇妙地是,这一意识形态包容态度在一个森严的制度(即种姓制)里运行。这一制度确立了严格而明确的等级制、形式化的规则和关系。这种分歧的双重性,即一方面是思想和价值观的多样化,另一方面是强

迫服从形式上的礼仪和规则,服务于两个不同的目的。第一,它使得社会能够吸收亚群体和教派。第二,它有助于容忍“不公平和两极分化,以及上层人士和团体的羞辱和剥夺”。这反过来有助于接受权威及权威的象征,不过它也要付出代价。这些代价是:一、集体道德的低落;二、过分的服从;

三、习惯于不经过认真努力就抵制或退出社会体系;四、即使面对滥用权力,也持犬儒态度。这种意识形态宽容和社会(以种姓为基础)刻板相并行的问题在于,当种姓制度在现代主义的冲击下瓦解时,意识形态宽容也经受严峻考验。但是,虽然如此,对分歧的包容和意识形态上的灵活继续充满和影响印度社会向民族国家的转变。它们影响了印度民族国家对少数派的态度、建立联盟的战略和对持不同政见者和反对派的宽容。第二个主题是“视权力为仲裁”。印度是一个上下级关系根深蒂固的社会,认为权力是“分化的、分散的和不连续的”。在这里,权利与义务的分配是正统社会等级制的特权。因此,需要一个特定的精英来专门仲裁纠纷。这样,在古代印度,国王的主要作用就是仲裁。即使在那个时候,仲裁的实施是不连续的,非制度化的。这种视权力为仲裁的观念一直延续到现代。这解释了为什么在印度政治中非常强调通过更高一层的行政官或政治家的干预来确保意见

一致。即使新的政治分权形式已经废除了地方机构在解决纠纷时的任意性之后,视权力为仲裁的观念仍然没有减弱。这

就是为什么虽然国大党中存在着广泛的宗派分歧,但是高层领导对大部分地方纠纷的裁决仍然被相互争斗的宗派团体看作是有约束力的。这些仲裁者也谨慎行事,避免施加正确的但却是呆板而生硬的解决方案。相反,他们通过慢慢调解和仲裁达成一致意见。目标是中间路线,它不是某个人的首选,而是人人都能接受。这一权力观念的消极面是,协商过程的制度化程度较低。但是它的积极面是,允许政府领域不知不觉地发展,并成为重大变革的催化剂。权力的分散使得其越来越接触实际,也提高了政治进程的合法性。第三个主题是意识形态与政治之间关系密切。据认为,意识形态与政治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源于精英的自我形象,即“道德引导者”、“尘世道德的提倡者”和“解释者”。这一自我形象源于婆罗门知识阶级作为社会道德标准的守卫者的历史和政治统治者(刹帝利)作为英雄业绩的履行者的历史。这两个角色期望(role-expectations)聚集在一起。结果,印度人将他们的政治家视为“有道德的人”,“诺言的倡导者、宣讲者和许诺者”。这些诺言能否兑现,在他们看来并不重要。因此,声明与实践之间的差距得到了容忍。作为结果而来的便是虚伪,这一点不难预料。这一政治中的言语化倾向一方面导致了对意识形态的强调,另一方面导致了对肉体继承来的所有缺点和瑕疵的宽恕。第四个主题也是最有争议的主题,是“对集体事业的信任与不信任模式”。在印度,对自我中

心行为的客观制约没有很好的制度化。对这种行为的主观宗教-文化约束也不是很有力。在这里,没有基督教的罪人和赎罪(通过忏悔赎罪)观念以及孔子的善人观念的支配,不能制约自我中心行为。羯磨(Karma,即行为)学说也没有提供防御这种行为的任何壁垒。因为,它所指向的是超度,而不是“对他人的正面道德帮助”。结果是对集体追求成果的普遍怀疑,是对同伴和权威人士活动的根本怀疑,是“担心他人秘密和迂回交易”的臆想。这种对同事信任的缺乏,在地位相同的人之间表现得特别明显。因此,信任只是在人们能够服从一个超凡权威的场合表现出来。这种不信任甚至延续到了现代政治领域,境界很高的领导人,从尼赫鲁到当代领导人,都从直系家族中选择继任者,对其他人持不信任的态度。第五个主题是“导致一种以逻辑顺序为基础的乐观主义的超理性”(hyperrationality)。斯坦利·柯阐尼克指出,在印度,决策者们深信决策应该取决于对公众利益的理性考虑,而不受直接相关集团的利益的影响。因此,他们对这些集团的要求的漠视迫使这些集团诉诸直接行动和暴力追求它们的利益。此外,这一超理性使得决策者们倾向于思想理论,倾向于过分关心形式而不是实质。这一形式主义的典型是印度的五年计划。这些计划充满了不现实的设想和无法实现的目标,是脱离印度现实的西方理论的避难所。

三印度政治文化的构成阿西斯·南迪等学者则强调印度政

治文化的选择和构成要素,开印度政治文化构成派(constructivists)之先。他们展示了印度精英们如何通过多样化的过去的选择过程,形成了独立前和独立后不同时期的不同政治文化。选择过程包括社会的独特政治化和政治参与方向。在印度,这个方向包括四个相互联系的特征。第一个特征是将政治视为“非道德的、残酷的权术或对自我利益的无情追求”的传统观点,在这里,许多非政治领域的准则完全没有容身之地。政治非道德性源于这个事实,即在很长一段时期政治是外国统治者专有的权利。因此,政治被视为一种远离人民日常生活的活动。第二个特征是“达磨”(Dharma)观念,或虔敬行为,它为不同的人生领域规定了不同的道德伦理体系。在关键时刻,它防止政治变动所释放出的混乱力量渗入其他生活领域。第三个特征是印度文明与中国文明和阿拉伯文明一样鄙视其他文化。但是,与中国文明和阿拉伯文明不同,印度文明并非不愿意向其他文明学习政治权术。第四个特征是虽然印度社会是围绕其文化建构的,但是很难找到它的核心。印度教既不是组织化的又不是制度化的,这一宗教没有确定的或权威的经文,这使得政治过程在不同时期支持不同的甚至是敌对的亚文化。这些文化特征不仅改变了社会与政治之间的关系,使政治居于突出的地位,而且使人们对政治持有一种特殊的看法。这一看法规定了权力、权威和异议(dissent)的性质。传统印度有其自己的权力哲学,

它具有强烈的“私人”涵义。它更关心的是权力以及对人的本能、情绪和物质自我的控制,而不是任何客观化的指标。结果,外部权力观念没有得到很好的规定。政治权力的限度、它在社会中的作用、从政者的职责与功能等问题,很少得到哲学上的辩论。这产生了两个后果。第一,缺乏对政治权力的道德认可,迫使统治者伪装苦行主义和自我牺牲。他们不将最微小的政治形式看作是宏大的道德工程的一部分。另一方面,由于人民将政治看作是非道德的权术,所以他们嘲弄和讥讽地认为政治家自以为是和假装神圣。第二,社会体系使异议中立化和惯例化的倾向根深蒂固,结果即使对权威进行挑战,也不寻求建立另一个权力中心。其目的是在现存体系内改变一致意见的核心,以便使异议本身成为权威的一部分。权威与异议之间的这一辩证统一,导致了奇特的结果。第一,人民期望超凡领袖不仅代表他们的大多数支持者而且代表全体人民。第二,真正的持异议者被当作真正的支持者。第三,由此而产生的一致意见体系使得来自外面的反对意见被看作是对领导者权威的不可容忍的和不公正的攻击。印度社会与政治关系中政治居于首要地位,这成为独立后印度政治中先兴起了一股新的理智主义,后来又兴起了更新的反理智主义的原因。独立前理智主义的背后原因在于,婆罗门的、以城市为中心的和亲英国的知识分子不仅仅通过唤起与现

代公民观念相一致的新的印度特性观念奠定了新的政治基

础。在狭小的城市中心之外,这些婆罗门精英阶层运用他们的特权和优势对印度政治文化做了传统的解释,在印度政治文化改革进程中起了带头作用。他们选择的方法是从西方借用来的,试图“复兴印度的过去”。自然,在最初,在参与性的政治中,有一种强烈的反理智主义的反应。这在甘地那里得到了最好的反映,他努力避免“自由派普救论和重新解释梵语文本”,赞同新的政治参与者的边缘化的非婆罗门文化,重新铸造他自己的政治文化形式。尼赫鲁在独立后努力确保知识分子在政治中占有一席之地,但是他的努力也没有完全缓和这一新的反理智主义趋势。随之而来的是,贬低了对政治、政策制定和信息加工进行智力评估的价值。这导致了长期不能正视政治决策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事实。政治居于首要地位本身是文化特征的产物,它不仅确定了不同政治文化形成的四个不同阶段,而且也决定了政治文化的风格。前三个阶段属于独立前时期。第一个阶段是“自我重新定义的政治”阶段。在这个阶段,世界大同主义者、亲英派、改革主义者、高等种姓或婆罗门,在英国统治者的帮助下,寻求将西方文化因素注入印度文化之中,借口是这些因素在本质上不是西方的,而是恒久不变的优良观念。他们强调国家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思想,寻求使印度教和印度特性作为印度精英自我认同的核心要素合法化,发起有关印度教和政治之间关系的辩论,试图将国家作为宗教和非宗教改革的手

段,将原婆罗门教作为政治力量。罗易(R M Roy)是其最著名的代表。第二个阶段是“自我肯定的政治”阶段。这源于日益增长的中产阶级中间因西方准则的借用和国际化而

产生的自卑感。他们的政治文化战略从伟大的孟加拉小说家和随笔作家班基姆(Bankim Chandra Chattopadhyay)关于印度教是一个有组织的宗教的化身的作品中获取鼓舞,也从“雅利安社”(Arya Samaj)和“罗摩克里希纳会”(Ramakrishna Mission)的活动中获取鼓舞。这些新的复兴主义者重新解释印度的圣典和历史,以表明西方文化的许多特征是印度被遗忘了的过去的遗产。这是在自我尊重和与西方平等的基础上锻造印度人自我形象的自觉尝试。第三个阶段的战略是寻求自主,与早期阶段的精英主义决裂。前两个阶段基本上是对外国文化、政策和政治的反应,而不是自主。自主是由甘地引入的,无论来自西方文化还是婆罗门文化。他没有停止从伟大的梵语传统中进行借鉴,而是利用无数民间文化挖掘其中隐藏的平淡而实际的政治态度。他的贡献不仅在于号召以和平主义或泛印度主义作为生活原则,或将鲁莽的、平常的和讲究实际的印度大众带入了政治舞台的中心。实际上,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许多印度政治主流与非主流方面都源于甘地的包容风格。主要包括:草根政治行动、权力分散和反国家主义。甘地的圣人品质赋予这些非主流风格以合法性。第四个阶段是“平凡”(Banality)政治文化阶段。

上述三个独立前的政治文化的意义在于,它们为独立后创造“平凡”政治文化的反智力运动铺垫了道路。但是,民族运动本身不能使政治摆脱其殖民特征。独立后所残留的一个殖民政治文化特征是,有意识地将政治作为团体动员和经济获益的一个渠道。这一政治传统的特征是,设想一方面经济合理性和政治权宜性之间完全相容,另一方面一个团体的利益和整个社会的利益之间完全相容。这一殖民政治文化在独立后由于三个过程而保持下来。第一个过程是,通过大众政治的中介,地区政治文化向全国中心过渡。第二个过程是,政治和其他社会亚体系之间的密切联系的发展,由于这一发展,政治将原本属于社会的一些功能纳入了它的范围。结果,政治在过度要求的压力下衰弱。第三个过程是,正如中央政治努力在国家舞台中重新确立其重要地位一样,低层政治家的责任也在发生变化。现在不再仅仅是来自下面的有组织的利益,而且也对中央领域负有责任。这一过程不仅导致了中央权力的增大,而且由于逐渐削弱所有地方创制权使得权力更加脆弱。这四个政治风格不是累积的,而是附加的,它们甚至并存于当代印度。

四评论与评价印度政治文化的类型派、主题派和构成派对印度政治文化的分析,无疑丰富了我们对印度政治文化的理解。但是,这些分析并非没有缺陷。阿姆拉提亚·穆克帕狄叶援引帕塔·切特等学者的观点,对这三个派别的得失做了

评论和评价。第一,类型派的得失迈伦·维纳虽然对印度政治文化做了出色的研究,但是他没有试图揭示大众文化建筑师们是如何选择社会的传统文化和国家的精英文化以形成

和创造这一大众文化的。莫里斯·琼斯没有充分论述是谁以及如何使现代文化适应印度条件,使传统文化符合民主政治要求,使圣人文化现代化。认为圣人文化是由一个甘地、纳拉扬和维奴巴·巴维创造的,这种假设是错误的。认为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内部没有具有完全自主存在的评论语言,就像认为圣人文化一直存在于其他两个文化之外一样,这种假设同样也是错误的。在印度,现代文化也包含着评论的成分。帕塔·切特基对西方现代性提出质疑,指出对西方现代性的评论不只是限于少数知识分子,而且也渗透到下层。帕塔·切特也指出,印度民族主义在政治领域之外发起了最有力的、创造性的和具有历史意义的计划,以形成非西方的现代民族文化。认为传统文化在殖民地时代是以原始的纯粹形式流传的,这种假设也是不恰当的。例如,为了反驳殖民主义者将印度批评为一个堕落的、种姓蹂躏的社会,许多民族主义精英寻求将种姓制度理想化为一种劳动分工。此外,许多民族主义者努力消除传统中的不良成分,使传统“纯化”。一些民族主义者也寻求使传统“古典化”。因此,即使在传统文化中,也有建构的成分。圣人文化也不是“现成的”,可以随时拣起和使用。它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建构过程,可追

溯到14-15世纪印度的“虔敬”(Bhakti)运动,以及普乐(Jyotitrao Phule)反对种姓压迫习俗的终生斗争和维迪阿萨格(Vidyasagar)、泰戈尔(Tagore)、辨喜(Vivekanakda)、甘地等人的著作。第二,主题派的得失印度政治文化主题派的观点最有争议,最值得商榷。他们指出了人性中的一些粗俗、阴暗、非理性、但却普遍、永久的方面,将它们作为印度所特有的。例如,拉吉尼·科塔里忽视了包容分歧不是印度所独有的特征,而是人类的普遍特征。不仅后结构派的“复性”思想使分歧的必要性合法化,而且著名文学评论家布鲁克斯(Cleanth Brooks)发现“分歧”(ambiguity)一词不准确,甚至有误导。著名哲学家艾姆普森(William Empson)也认为,“分歧”(ambiguity)是最有趣和最有价值的情势有可能得以证明的一种境界。同样,权力是“分化的、分散的和不连续的”概念也不仅仅限于印度的权力观。用韦伯里安(Weberian)的话说,只有“合理-合法的权力”是持续的。世袭的权力不仅个人化,而且也是“分化的、分散的和不连续的”。视权力为仲裁的观念也不能被认为只是印度生活观的一部分。斯克鲁顿(Roger Scruton)在《政治思想词典》中对“仲裁”一词做了解释,指出仲裁自从古典时代起就很重要,如小城邦将纠纷提交给罗马参议院。认为人际间不信任是印度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个观点也是非常错误的。不信任几乎是人性的定义。将意识形态倾向作为印

度精英的特征,也是不合适的。民主、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成为全世界政治领袖们的观念色彩。任何“意识形态终结”的建议都将受到反驳。第三,构成派的得失阿西斯·南迪探讨了印度政治文化的自觉选择和构成问题,但是他没有详细说明它的所有方面,只是将其最新趋势冠之为“平凡”(banality)。他对平凡政治特征的认定(精英政治文化和大众政治文化的混合,政治的意识形态化,政治的超负荷,中央权力和脆弱性的增加),也没有抓住印度独立后政治文化的整体构成。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平凡政治文化呈现出一系列新形式。一,通过“纯粹政治”(pure politics)脱离制度化。平凡政治文化的主要特征不仅仅是脱离意识形态化,而且是脱离制度化,它的高潮是英迪拉·甘地1975年6月25日实施的全国紧急状态法。英迪拉·甘地不仅通过大肆传播印度特性和顽固追求国家利益,而且通过引入一种纯粹政治风格,将权力集中到总理个人手中。她的这一个人主义中央集权风格,对最高政治机构与普通公民之间的制度和组织“临界面”是一个致命的打击,斩断了印度政治文化与民主政治踌躇蹒跚的联系,使其完全成为独裁。二,民粹主义(populism)。英迪拉·甘地在其任总理期间给印度政治文化带来的第一个转折是“民粹主义”,在英迪拉·甘地统治的第二个阶段,对内的罪犯政治(politics of criminalization at home)与对外的狂妄政治(politics of extravaganzas abroad)

印度电影推荐!(宝莱坞四大天王)

1沙鲁克·汗/ Shahrukh Khan /SRK /king khan 宝莱坞之王 1965.11.2 对于大部分印度人来说,沙鲁克·汗如同一个“印度梦”。他双亲早逝,出身平凡,凭借自身努力成为了宝莱坞近20年来最具影响和代表性的人物。1992年进入电影圈,第二年,1993年开始拿最佳男演员奖,此后凭着努力敬业的态度,出色的演技获奖无数,成为印度头号男影星。本世纪初,《阿育王》和《宝莱坞生死恋》成就了他的国际巨星身份,曾被《时代》评为“影响亚洲的人”。他每次去英国出席颁奖典礼都如同一场风暴来袭,2004年前往芝加哥取外景时曾造成万人围观交通堵塞,2008年被《商业周刊》世界最具影响力50位人物排名41位(唯一入围影星)。 2010年出品《我的名字叫汗》更像是他代表宝莱坞向好莱坞发起的一次宣言。 推荐! 2010 《我的名字叫可汗》宝莱坞电影海外票房纪录保持者 2009 《好运理发师》 2008 《天生一对》 2007 《宝莱坞传奇》/《轮回》/《爱在宝莱坞》 《加油印度》 2006 《追踪再现》/ 《夺面煞星宝莱坞》 《永不说再见》看的次数最多 2004 《爱无国界》 《宝莱坞不可完成的任务》 《故土》 2003 《爱没有明天》 2002 《宝莱坞生死恋》 2001 《阿育王》 《花无百日红》/《有时快乐有时悲伤》 《情字路上》大家熟悉印度歌曲《女友嫁人新郎不是我》就出自里面 1998 《怦然心动》 《迪尔·瑟》/《发自内心》 1997 《烈火恩仇》 《缘来是你》/《我心狂野》 1995 《勇夺芳心》一直到现在都没有下线向800周冲刺 2 阿米尔·汗Aamir Khan 宝莱坞完美主义者 1965.3.14 出身演艺世家,8岁时就是国民童星。随后却坚决不愿从影,但最终在九十年代初重返影坛。被许多业内人士认为是印度影坛最具才气和创造力的明星,2001年还以制片人的身份获得了奥斯卡外语片提名(《印度往事》),就艺术成就而言,他甚至高于沙鲁克·汗。他是片酬最高的印度演员(约2000万人民币),也是唯一主演一部电影时从不接受其他工作的明星,2007

浅析王家卫电影的主题与风格.

浅析王家卫电影的主题与风格 内容摘要:王家卫的电影凭借其非常出色的艺术风格,如独白、碎片式叙述结构以及对时间空间的迷恋,在表现中敏锐地勾勒出现代都市人的精神气质,成功地塑造了王氏的影视艺术风格。作品中拒绝与被拒绝、漂泊无根以及总是在塑造被遗忘的边缘人主题,更是将都市人的艰难处境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他电影中的主题选择与艺术风格无疑是与香港后现代的华丽苍凉和空洞喧哗密不可分的。 关键词:王家卫;主题选择;艺术风格 王家卫从1988年创作《旺角卡门》开始,一直以别具一格的主题选择和艺术手法,风格鲜明地揭示了后现代语境下当代人的生活状态:人与人的疏离、隔绝,沟通的缺乏与障碍以及人的漂泊无根。王家卫电影的主题与风格融会贯通,互相影响,所以有必要做一个相关的总结与回顾。 一、王家卫电影的主题选择。 1995年,在台湾金马奖的影展特刊上,王家卫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连续拍了五部戏下来后发现,自己一直在向大家说的,无非就是电影里所表现的一种拒绝,还有害怕被拒绝和被拒绝之后的一系列反应,在选择记忆还是逃避的反应。”在华语电影圈中,还没有人能够像王家卫一样把这种感觉表达得如此传神和细腻。 (一拒绝与被拒绝。 “要想不被人拒绝,最好的方法便是先拒绝了别人”。这是《东邪西毒》向我们展示的都是情感的种种悲剧。虽然这是一部上演在荒漠中的武侠片,但实际上反映的是现代都市人的情感状态。片中的侠客在江湖上漂泊,现代的都市人在情感上游离,都是无法找到自己的情感归宿,总是在拒绝与被拒绝,追寻与逃避中孤独地吊影自怜。当时的香港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随之压力也愈发得大,没有时间顾及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交流,从而导致了人们之间的疏离、隔绝以及沟通的缺乏与障碍。于是,渐渐地人们失去了与人交往的能力,长期饱受孤独的感觉,开始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害怕互相靠得太近。在处理感情上或无所适从或

企业文化活动策划书

企业文化活动策划书 企业文化活动策划书(一) 一、活动目的 企业文化是一具企业信奉的价值观,对企业的领导者和职工起引导和凝结作用,为进一步宣传和强调企业文化,培养企业职员对企业的责任意识,丰富职员业余文化日子,特开展本次企业文化活动。 二、活动主题 “安全、团结、和谐、进展” 三、活动时刻 四、活动内容 1)征文 材料:某公司车间角降放置了一架工作使用的梯子。为了防止梯子倒下伤着人,工作人员专门在旁边写了条幅“注意安全”。这事谁也没有放在心上,几年过去了,也没发生梯子倒下伤人的事件。有一次,一位客户来洽谈合作事宜,他留意到条幅并驻脚很久,最后建议将条幅改成“别用时请将梯子横放”。 奖励或奖品:一等奖为荣誉证书及200元现金奖励,二等奖为荣誉证书及100现金奖励,三等奖为荣誉证书及高级鼠标一具,参与奖没人获得一具鼠标垫。 参赛对象:全体职员,自由报名。 2)演说 要求:不管大到国家,小到企业,“和谐”是进展的全然前提和目的,惟独团队的和谐才干促成进展,而进展的目标也是为了最终的和谐。要求环绕“和谐”为主题做演说。演说结束后企业全体职员依据各自对演说的爱慕程度进行投票,并依照投票数决出最终的一、二和三等奖各一名。 奖励或奖品:一等奖500元现金奖励,二等奖200员现金奖励,三等奖100元现金奖励,参与奖没人获得一只茶杯。 参赛对象:30岁以上全体职员,自由报名。 3)篮球竞赛 要求:企业任何的进步与成功,都离别开一支强大的团队。而篮球竞赛正是一项团队运动,说究的是团队精神。竞赛共分为4节,每节竞赛12分钟。双方各派五名队员上场竞赛,竞赛过程中可任意替换队员。竞赛结束后,比分较高的队伍获得胜利。竞赛双方为人事部与财务部组成一队,市场部与行政部组成另一队。 奖励或奖品:胜利队伍将获得奖杯一座,且获胜方的每名队员获得运动T一件。失败方没人获得一瓶大瓶运动饮料作为鼓舞。 参赛对象:30岁以下全体男性职员,自由报名。 4)拔河竞赛 奖励或奖品:获胜方每名队员将获得玩偶一只,失利方没人获得一具卡套以鼓舞。参赛对象:40岁以下全体职员,自由报名。 5)趣味竞技 趣味竞技旨在使各部门的职员之间有进一步的熟悉和了解,别仅能使他们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还能在游戏中培养他们的能力以及分工意识和互助精神。趣味竞技共有两个项目; A.“衔纸杯传水(杯水马龙)” 人数:每组8名队员 道具:纸杯200个,小水桶4个,大刻度器皿杯2个

企业文化活动主题策划

企业文化活动主题策划 1.肯的乐聚餐年会暨新年联欢晚会。回馈员工,庆祝20*年度取得的成绩,继往开来,共同创造辉煌的20*年。20*年,又是一个新的起点。新的年程,新的开始,营造欢乐气氛,增强员工企业认同感和归属感,可从精神上激励员工在新的一年中努力工作,为肯的乐作贡献。形式:聚餐与联欢晚会。 主题:发展—在竞争中求发展 活动口号:全员参与,共谋发展。 活动精神:欢庆20*,肯的乐人一起乐。 时间:元旦20*年2月20日下午三点至晚上10点。 地点:同富裕饭堂。聚餐费用10—15元/人之间,联欢晚会舞台由同富裕饭堂免费搭建提供。 2.三八妇女节歌舞会,我的女员工。公司女性员工占70%左右,公司产品的终端客户主要是儿童,妈妈对儿童的消费有掌控的引导作用,女性员工,既是公司产品的生产者,又是消费者。所以对他们的贡献,我们要表示忠心的感谢。 主题:关爱 活动口号:让儿童与糖果一起健康发展。 活动精神:关爱儿童、亲情呵护 时间:三八节。

地点:厂区或龙华附近包场,包场费用3000元左右(待定)。其他费用控制在5000元内。 3.五一爬山。与公司产品所反映的健康主题息息相关。 主题:健康。 活动口号:健康食品、健康人生。 活动精神:增加体质,积极进取。 时间:5月1日,地点:羊台山或其他。费用人均50元左右。 4.国庆和中秋文体活动。 主题:忠诚与亲情 活动口号:致力糖果,关爱生活。 活动精神:爱岗敬业,勇于担当,和睦甜蜜。 时间:11月20-21日,地点:厂区广场,费用:5000元左右。 5.年度旅游。企业执行力的提升,企业文化的塑造,企业经营的导航,关键在于管理层是否认同公司的集体团队,用人留人不如留心。只有将管理人员打造成一个凝聚力和战斗力很强的团队,才能引领公司不断前进。 主题:快乐 活动口号:快乐工作,快乐生活。 活动精神:在沟通中营建信任,在协作中互利双赢 时间:4—5月份间,地点:三亚。

经典电影赏析资料讲解

经典电影赏析 如何解读一部影片呢?我们应该从主题和元素这两个角度来看。 主题:你应该知道一部电影想告诉我们什么,我们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元素:视觉和听觉的两方面组成了电影的元素,画面和声音就是电影语言的基本语汇。 1. 画面 A.镜头元素 (1)景别运用,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 特写:拍摄人像的面部、被摄对象的一个局部的镜头。它可使表现对象从周围环境中突现出来,造成清晰的视觉形象,得到强调的效果。特写镜头能表现人物细微的情绪变化,揭示人物心灵瞬间的动向,使观众在视觉和心理上受到强烈的感染。 近景:摄取人物胸部以上的电影画面。它能使观众看清人物的面部表情,或某种形体动作,有利于对人物的容貌、神态、衣着、仪表作细致的刻画。 中景:摄取人物膝盖以上部分的电影画面。它有利于显示人物的形体动作,有利于交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加深画面的纵深感,表现出一定的环境、气氛,而且通过镜头的组接,还能把某一冲突的经过叙述得有条不紊,常用以叙述剧情。 全景:摄取人物全身或场景全貌的电影画面。它可以充分展示人物的整个动作和人物的相互关系。在全景中,人物与环境常常融为一体,能创造出有人有景的生动画面。 远景:是指表现广阔空间或者开阔场面的画面的景别,是所有景别中视距最远、表现空间范围最大的一种景别。在电视节目中常用于表现地理环境、自然风貌和开阔的场景和场面。 大远景:通常是从高角度拍摄的画面,用来做为定场镜头或提示宽广开阔的空间。 (2)运动镜头——相对于固定镜头,通过相机的推,拉,摇,移和升降 来表现 推:分为变位置和变焦距(霸王别姬) 拉,相对与推 摇:借助三脚架来上下左右移动 移:横移,纵跟和斜移 升降:用升降车或升降臂(罗马假日) B、转场: 每个段落(构成电视片的最小单位是镜头,一个个镜头连接在一起形成的镜头序列)都具有某个单一的、相对完整的意思,如表现一个动作过程,表现一种相关

中国传统文化展活动策划书

中国传统文化展活动策划书 前言: 中国是世界上著名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她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在五千年文明史中,人们日常生活中靠口头和行为传承下来的文化模式可谓是数不胜数,这种文化模式我们将其称为民俗文化。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越来越进步,地球的范围越来越小,中西方文化接触越来越亲密,“全盘西化”、“拿来主义”在当代中国不可谓没有,中国的本土文化有的已濒临绝种,为了弘扬中国文化,在现伟大的民俗风景,谱写华传学子的风情,促进新闻传播学院学子团结协作、相互交流。2011届广电、摄影、汉语、传播策划将在三月举办首届新闻传播学院“中国传统文化展览会”。 春风拂面,欣欣向荣;夏季到来,万物繁盛…… 这个三月,请您关注来自文明古国的民族风情; 这个三月,请您支持我们学生自己的展会; 这个三月,请您光临延续千年的中国传统民俗; 这个三月,请您欣赏令人震撼的古朴纯美; 这个三月,请您感受内蕴深厚的民族文化,莘莘学子的一份激情…… 一、展会名称:新闻传播学院文化艺术节首届中国传统文化展 二、活动主题:舞动的中国传统文化 展会主题:年—再现民俗文化,谱写学子风情 三、展会标志:中国结 四、展会时间:2012年3月15日 五、展会地点:行政楼二楼大厅 六、主办单位:广电、摄影、汉语、传播班委 七、运筹资金:人民币3000元整 八、展品范围:1、饮食文化 2、建筑文化 3、服饰文化 4、民俗风情 5、民俗工艺品 展会形式则以:实物、图片、文字说明及现场书法展示为主 九、专业指导老师:黄鹏 项目总策划:广电、摄影、汉语、传播班委 十、办展目的:通过模拟整个专业展会的全部运作流程,巩固学生所学的专业理论 知识,丰富校园课余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适应当今社会会展业发展所需的人才,进一步扩大新闻传播学院的影响力,打出传媒专业的知名度。

中国和印度:不同绩效的制度根源

中国和印度:不同绩效的制度根源 作者:阿什瓦尼〃塞思 关键词:中国印度经济绩效制度根源 内容提要:60年前,中国与印度在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上非常接近,但在文化凝聚力、体制灵活性和政治定位上,两国则相去甚远。1978年,中国开始了体制改革,随后印度也开始了改革。在这一轮改革启动之初,中国就已经在竞赛中遥遥领先了。文章试图解释两国在不同的制度框架下的不同绩效,特别是在改革前的农业部门有诸多不同之处,并强调中国全民动员转型模式的力量与印度长期体制僵化和障碍之间的强烈对比。改革之后,在消极的社会功能中出现的一种融合进程,似乎正在取代传统的社会聚合而成为主导。 一、发展竞赛 自从1947年印度取得独立主权,1949年中国获得解放后,对亚洲两个大国的经济绩效进行比较就引起了人们的浓厚兴趣。中国展示的是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式的社会主义,而印度追求的是一种“社会的社会主义模式”,标榜议会民主。两者之中谁会胜出呢?世界各国都在关注这场竞赛。两个大国自己也在观察。 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在1953年的亚洲之行后,发表了他对中国和印度的看法:“这两个国家之间正在进行一场竞赛,来验证自由方式和警察国家方式到底哪一个能实现更好的社会进程。长

远来说,竞赛的结果将会影响到整个人类社会,包括我们自己。”(Bowles,1954:229)。印度总理尼赫鲁在1954年也同样直率地写道:“现在我最感兴趣的国家是印度和中国。我们的政治和经济结构显然不同,但是我们实际上却面临同样的问题。未来将会证明,哪个国家、哪种治理模式将在各方面取得更大的成功。”(Frankel,1978:120) 半个世纪后,印度总理辛格在独立日讲话中,回答了尼赫鲁关于未来的提问:“从独立到现在已经大约60年了。60年只是古老的文明史的一个短暂瞬间,但对于一个年轻的国家来说却是漫长的。在这60年中,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欧洲的帝国消失了。新的力量在亚洲出现。看看日本的今昔。看看中国的今昔。当看他们的时候,我在怀疑我们是否发挥了自己的所有潜能。”(辛格,2006) 在睦邻友好、和平共处的协议和反对帝国主义的一致论调之下,中印两国在地区和国际层面的政治经济竞争不断升级。两国都希望实现制度现代化和兼顾公平的长期发展。但是,印度更多的是和自己的过去对比,用殖民时代的苦难和凋敝对比新生的独立国家的成就。第二个尺度是与自己通过的计划目标做比较——虽然这些目标制定了,但是通常没有实现。而中国一开始就把自己的目标设定到世界性的高度,如1958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十五年超英赶美”的口号。 两个经济体始于相似的基础和发展水平,其后的发展发生了分化,中国在各项发展指标上全面领先。在过去十年里,印度的

印度电影的发展与启示

印度电影的发展与启示 在亚洲的电影市场上,除了经过早期成熟发展的日本电影,浓墨重彩的偶像剧韩国电影,温馨精湛的伊朗电影,日益发展的中国电影外,就要数独树一帜的印度电影了。在前一段时间获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中,虽然这部片子不是很地道的印度本地制造生产的影片,但是整个影片中充满了浓郁的印度风情,展现了其厚实的文化底蕴,特别是里面很纯粹的印度歌曲和舞蹈,即使是以孟买的贫民窟为背景,却也是那么的韵味深远,令人陶醉。 印度是一个开放与保守并存的国家,虽然经济发展迅速,特别是在软件开发、电影制造方面的成就与世瞩目。但由于其长期受到殖民统治,受西方影响较大,且自身的宗教与社会矛盾又是层出不穷,这也必然决定了印度电影的曲折发展历程。 一,印度电影的发展 (1)诞生 印度电影始于19世纪末,1896在孟买第一次放映的卢米埃尔兄弟的影片激起了一些印度人制片的兴趣。萨-达达以两位摔跤家的表演和训练猴子为素材拍摄了印度最早的两部短片,被誉为印度电影的先驱。可以说在电影刚刚诞生的翌年7月南亚港城孟买就响起了放映机的马达声,从此电影伴随着这片古老的土地度过了百年岁月。初期的印度电影主要以反映印度人民的生活、自然风光、重要的政治事件、趣闻或者是舞台剧为主的短片和纪录片。 (2)早期发展与顽强抗争 随着制片业的发展,出现了一些影片公司。1913年巴吉尔拍摄的印度第一部故事片<<哈里什昌德拉国王>>为其赢得了”印度电影之父”的美誉。1918年制定的“印度电影法”规定了对电影审查的制度.。在孟买、马德拉斯和加尔各答3个电影中心城市建立影片审查委员会,指定担任警察局长的英国人为主任,这样审查权力便落入英国人之手。但是,这一切都不能扼杀当时逐渐兴起的印度民族电影。这些电影以保卫祖国、宣扬民族精神、反抗外族侵略为内容,以豪华的场景、艳丽的服饰和惊险的情节见长,取得了极大的成功。特别是在30年代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活跃时期,现实主义倾向在电影中日渐增强。再加上此时有声电影在印度的出现与推广,使得印度传统歌舞与戏剧在电影中占据了支柱地位。对印度电影以后的发展有着相当大的影响。 (3)独立之后的曲折前进 1、对现实的呼喊 1947年印度自治,1950年独立成为共和国。此时的印度影片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一批新的电影艺术家成长起来。他们不愿被娱乐片的洪流所吞噬,要求真实的反映现实。这批青年导演举起“新电影”的旗帜,指出“电影不是低级水平的娱乐形式,而是一种严肃的表现手段”,强调“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室内布景和多拍外景,选择与人民密切相关的题材。” 2、动荡与寄托 70年代,印度政局动荡不定,阶级矛盾激化,社会问题严重,贫困的人民群众把摆脱重重困境的希望寄托于幻想之中,以寻求精神上的解脱。有些商业制片人为了迎合群众的这种心理和谋求更多利润,便模仿西方影片,拍摄了风行一时的“武打片”。影片的情节纯属虚构,大致相同,形成一种模式;影片摄制成本高,场景豪华,而且有强大的明星阵容参加演出,构

电影《一一》的审美主题分析

电影《一一》的审美主题分析 [摘要]杨德昌创作的电影《一一》是一部反映现代都 市中上阶层家庭生活的影片。影片并不仅仅停留在展示现实生活的层面,而是通过影片的内容表达了创作者自身对于生活的认识与态度。以平静的影像描绘了人生不同阶段的生活状态,表面波澜不惊的画面却难以掩盖创作者表达赤子之心的强烈愿望,而从容面对生活的观念、多视角考察生活的启示以及杜绝恶的心灵是本片最鲜明的审美主题。影片也通过这三个方面表现出心如止水的人生审美理念。 [关键词]心如止水;人生;审美;态度;理念 人生就像是一个经历万事万物后最终回到起点的过程。生命是一个轮回的过程,恰如电影的名字,生命平静地一一到来又平静地一一归去。尘世间的人对于生活应具有凝神关注的生命精神,康德曾经说过美是道德的理念,美是无功利的生存凝视,影片中从容面对生活的人生观念以及杜绝恶之心灵的审美主题恰是这一理念的现象表达。这是一种只有对生命大彻大悟后方能达到的人生顿悟。一次心灵的沉静观照,往往会造就人的生命动向,由此,荣格曾经说过人恰恰是应该在他忽略或者不能认真感受的现象中才能达到对心灵的 精神观照,因此,电影中多视角考察生活的启示这一审美主

题恰恰做了最完美的回应。尼采曾指出:“魔变(Verzauberung)是一切艺术的前提。”[1]杨德昌则将这一魔变充分运用到了 电影中,使《一一》和生命做了静默的联系,开始了一次生命的回归之旅。 一、从容面对生活的观念 正如影片的名字一样,现实生活中的一切都在从容不迫中展开,任何事件都在一一进行。现实生活可能是美好的,也可能是可悲的,这种美好或者悲哀取决于内心对待生活的审美理念,从杨德昌的心灵表达层面来看,无论是坚持还是放弃都应该以一种心如止水的态度去面对人生,生活中充满了不可控因素,过多地干涉或者掌控欲太强往往会得到适得其反的效应,在心如止水的平面荡起阵阵涟漪以致造成心灵的动荡。影片以阿弟和小燕的婚礼开始,当亲人和朋友漫步在充满阳光的林荫大道上时,一切显得那么和谐与美好,然而剧情中云云的出现使得婚礼的美好气氛戛然而止,看似美好的事物在背后掩藏着氤氲的因素。果不其然,在以后的生活中阿弟与小燕的婚姻一次次走向了婚外情与生活裂隙的 边缘。阿弟经济困顿的时候仍然需要云云的帮助,在阿弟喜得贵子之际却受到了生意失败的干扰。举办宴会的过程中,云云的到来再一次使欢乐的气氛尴尬起来,充满“欢乐”的喜宴却是导致阿弟自杀的由头,自杀未遂的阿弟又遇到了自己的流年,不明不白地发了一笔横财,生活仿佛永远在悲喜

创意文化活动策划方案

创意文化活动策划方案 一、活动名称: 河南城建学院“绿色青春”创意环保秀 二、活动主题: 张扬青春个性,展示自我创意,增强环保意识,共建低碳校园 三、活动背景: 低碳生活已经成为时下的流行时尚,在6月5日世界环境日到来之季,身为大学生的我们更应该有着强烈的环保意识,同时我们更应该开拓思维变废为宝,合理的对资源进行再次利用并通过设计环保服饰和diy创意以及舞台展示,增强自我的环保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活动目的: 为了提高同学们的环保意识,普及环保知识,展示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意风采,同时烘托大学生的青春、创意、活力的精神风貌,提倡低碳环保的大学生活,此次活动也将为广大学生提供自我展示、张扬绿色青春的平台,此外更有利于增强同学们的创新能力,加强自身责任感,并可以丰富校园文化,增强同学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合作精神,共创绿色校园。 五、活动时间: 6月5日

六、活动地点: 喷泉广场 七、活动组织单位: 主办单位:共青团河南城建学院委员会 策划承办单位:河南城建学院校学生会 八、活动对象: 河南城建学院全体在校大学生 九、参赛要求: 1、要求各系选手组成团队参加,各个团队最多4名成员,设计者要求要有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层出不穷的创造性思维,对款式、色彩和材料的掌握以及对一定结构设计的理解及裁剪和缝制的动手能力和相关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需注重自身形象。至少准备两名模特(男女不限,女生身高以上,男生身高以上,其余为设计者。比赛的设计要极具创意、穿着得体、个性突出,且紧扣环保主题,符合比赛流程要求。模特要求五官端正,形象大方,举止得体,有亲和力)。 2、比赛分初赛、决赛两场进行,初赛由各系自己进行,我们将对各系初赛的进行状况给予适当的监督,决赛时各系分别派一个团队参赛,其他同学也可以自由组合报名参加。决赛分精妙绝伦、别出心裁两个环节进行。 第一环节:精妙绝伦

印度电影的艺术特点及启示

大 众 文 艺 155 摘要:印度是世界上电影年产量最多的国家,印度“宝莱坞”电影以其产量多和特色鲜明闻名于世。本文主要从民族特色和现实主义传统两个方面分析印度电影的艺术特点,并揭示了其给我国电影业发展带来的一些启示。 关键词:印度电影;民族特色;现实主义传统 本论文属于咸阳师范学院院级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09XSYK319 自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印度电影《流浪者》引进我国以来,印度电影以其优美的舞蹈,动听的歌曲,真实感人的情节让我国观众耳目一新。进入二十一世纪,《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和《三傻大闹宝莱坞》等印度影片更是征服了全球观众。印度电影风靡全球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其鲜明的民族特色。 一、民族特色鲜明 提起印度电影,给人们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莫过于贯穿影片始终的富有印度民族特色的歌舞表演。印度自从有了有声片以来就听见了歌声:第一部有声片,1931年阿尔德希尔?伊拉尼的《世界之光》里有7首歌;另一部早期印地语影片则贯穿了40首歌曲;更有甚者,一部泰米尔语影片里面的歌曲竟然达到整整60首。据统计,目前印度故事片每年的产量达到700部左右。在这700部左右的影片当中,大约500部属于歌舞电影,充满丰富的歌舞元素(多于3个舞蹈场面,且每场歌舞的时间不少于3分钟)。 印度电影充满歌舞元素的根源在于其民族传统和宗教影响。印度人民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具有非常悠久的歌舞传统,在宗教领域,印度的歌舞在神庙与殿堂里传承了数千年之久。印度人大多信奉印度教。湿婆是印度教中的三大神之一,印度教认为,舞蹈是由湿婆创造的,湿婆神就是舞蹈的化身,因此,印度人把对湿婆神的崇拜表现为对舞蹈的热爱。歌舞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尤其受到印度人民的推崇,所以当它们在二十世纪与电影这一新奇的艺术形式“联姻”时,在印度电影人的努力下,理所当然地造就了具有独特魅力的印度电影。 从观影的角度来看,很多印度电影都在3小时以上,观众的注意力很难集中这么长的时间,所以在影片中适当地穿插一些歌舞有利于调节气氛。另一方面,印度是个多民族国家,民族语言众多,作为“世界通用语言”的歌曲和舞蹈容易为各种语言的观众所理解和接受。所以,影片制作的需要以及市场等因素的推动使得印度电影人十分重视对歌舞元素的编排,不仅要使歌舞赏心悦目,还要使歌舞完美地融入剧情当中。大受好评的印度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中一群大学生在洗澡遭遇停水时,男主角兰彻带领大家边唱边跳,特别是他们唱的歌曲“Aal izz well”,风趣且励志,既把剧情推向高潮,又让观众在大笑之后受到心灵的深深触动。 除了音乐和舞蹈,华丽的民族服装和鲜艳的色彩蒙太奇也彰显了印度电影的民族特色,一同构成了印度电影的绚丽多姿。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个原则同样适用于电影领域。虽然印度电影的民族性特色十分显著,主要针对本土观众,但这反而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使得印度电影业成为目前全球最大且最有魅力的电影产业之一。所以我国的电影人应该向印度电影人学习,充分发掘和巧妙利用自身的独特资源,如武侠文化,以及东方的审美观和道德观,这样我国的电影才能够真正吸引全世界观众的目光。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曾说,广阔的国土不会使一个国家成为大国,只有强大的文化才能够使一个国家成为大国。在大国 崛起的过程中,我国应该多利用电影等手段充分展示和传播我国丰富独特的文化,从而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 二、现实主义传统悠久 电影源于现实并反映现实。印度电影虽以“歌舞升平”的画面著称于世,但同时也敢于直面尖锐的社会问题并充满人文关怀。印度电影具有源远流长的现实主义传统,每个时期都出现了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二十世纪三十年代,1934年,巴夫纳尼导演的《工厂》大胆揭露了工人遭受的残酷剥削和他们与资本家进行的激烈斗争。20世纪40年代,随着社会变革的加剧,很多印度影片开始以现实为题材进行拍摄。兰吉特公司拍摄的《不可接触的人》关心印度地位低下的人民,抨击印度的贱民制度,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导演阿巴斯的《新世界》,则表达了反对英国殖民统治和要求民族独立的人民的呼声。奇坦?阿南德拍摄的《贫民区》,用对比的手法,展示了一个“上等”社会高级住宅区和“下等”社会肮脏的贫民区的巨大差别,反映了贫富差距所带来的社会矛盾。 从1950年代开始,受到《偷自行车的人》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影响,印度出现了一批反映现实社会问题的杰作。如比麦尔?洛伊的《两亩地》,讲述了一个农民流落到城市拉人力车的辛酸遭遇。卡塔克和雷伊等著名导演都提倡电影应在题材上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各方面问题,不能对尖锐的社会现实视而不见。1970年代,帕塔皮拉姆?雷迪监制和导演的《改革》揭露了婆罗门的保守思想和伪善本质,受到大众欢迎。1980年代,印度现实主义影片也有优秀作品涌现,导演谢克哈?普卡尔导演的《强盗女王》和女导演米拉?奈尔导演拍摄流浪小孩的《你好,孟买》都是现实主义的重要作品,并获得国内外观众的一致好评。进入二十一世纪,印度电影依然坚守其现实主义传统,从各个层面深刻反映了印度社会存在的问题和矛盾。2001年女导演米拉?奈尔执导的影片《季风婚宴》揭示了一个印度中产阶级家庭讳莫如深的乱伦问题,从历史的高度对印度民族进行了自省,反映了印度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所受到的冲击和变化。2011年的印度影片《自杀现场直播》虽是一部喜剧片,但尖锐揭露了近几年来印度农民自杀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印度现实主义电影不只是观众逃避生活烦恼的避难所,也是通过揭露社会矛盾来促进社会进步的助推器。 对比印度,反观我国。新世纪以来我国商业大片的题材大多是古装武侠或历史传奇,如《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和《三枪拍案惊奇》,这些影片仅仅依靠名导演和名演员以及去历史化的叙事来吸引观众,根本无法触及巨变中的我国社会现实。因此,借鉴印度电影的现实主义风格,我国的影片应该尝试与鲜活的社会现实进行有效互动,不仅要吸引观众创造高票房,而且应该承担起促进社会进步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张讴.《印度文化产业》.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2]拉利萨?高普兰,五七.“世纪之交的印度电影”.《世界电影》,2010年03期. [3]吴延熊,李晓丹.“印度歌舞片的市场特征分析”,《现代传播》,2010年06期. 作者简介: 赖春,作者单位:咸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研究方向:区域文化产业、文化产业集群。 印度电影的艺术特点及启示 赖 春 (咸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陕西咸阳 712000) 文艺评论

电影的作品风格及分析

xx电影的作品风格及分析 在xx,xx似乎是电影界的一个神话,他从来不拍电视剧,只拍电影;而他的电影、不论是xx题材还是农村题材,不论是现代还是当代,总是令人刮目相看。他认为,有些拍得好的商业电影有一定的艺术性,也有一定的商业性。他把自己的影片归结于类影片。不过,他的影片最大的特点还在于其所表现的情感,他认为,“人类的感情是相通的。人类共有的情感,不分,不分国界,感动你了,你就喜欢了。” xx是xx“第五代”电影人的顶尖人物,他以直觉把握的形式天才地表达社会心理愿望,传送、显现大众心中的密码,这种内在的传递和内在的约束的强制与类型化的在深层次正好相通。xx的本领在于他能强烈而不失准确,适时而又超前地拨动的心弦,展示中华大众心态。他拍过的影片题材广泛,有农村的、xx的,有历史的、现实的,无论是表现贫民生活还是描写宫廷贵族,他都注重挖掘人物内心的xx。 的在强烈的色彩、大量的构图背后,严格坚持了生活的真实,叙事和抒情是其所遵守的主线。 作为我国很少有的天才艺术家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如《xx》、《xx打官司》、《我的父亲母亲》、《大红灯笼xx》、《一个都不能少》等,它们可以和世界上最伟大的电影艺术作品相提并论而毫不逊色。xx的电影创作始终显示了他厚积薄发,对电影艺术的

xx态度。在他电影作品中始终如一的三个基本主题:对xx追求,对执著信念的描述,对城乡差别的关注。 xx电影中的红色和趣味xx作为他电影的一个基本主题,这是任何一个熟悉他电影的人所共同感受到的。他对完xx形式的追求在当代电影艺术中是绝无仅有的。最显著的是对视觉审xx效果的追求,可以这样说,他精心经营的电影的每一个镜头和画面都具有广告一般的xx。对视觉审xx效果的追求是电影相对于其他艺术形式所具有的根本的特征。他对视觉效果的刻意追求,甚至是苦心孤诣的追求,显示了他对电影艺术与众不同的理解。在xx的电影对xx追求中,《我的父亲母亲》、《大红灯笼xx》是最为突出的。电影的画面精致、对称、和谐,具有一种xx的xx。如《大红灯笼xx》中大公子做生意从外面回来,在楼上吹笛,最后和四姨太一同离开的场面,这种匠心独运不仅显示了xx对画面的刻意追求,与整个电影以四合院为基调的平整、稳定、压抑的画面既和谐一致,又显示了他内在的浪漫气息。与此相反,《我的父亲母亲》的画面则充满了一种不稳定的动感,显示了xx的活力,同时也显示了生命的一种悲壮与崇高的xx。特别是在画面与细节的处理上表现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根本特点。xx为血和火的颜色,它代表了对幸福和理想的向往。与国庆、生日、婚宴等各种xx中出现的红色所代表的稳定和平xx的寓意不同,xx电影中的红色大多具有民间文化所特有的跳跃、奔放、热烈、动荡的特点。

“我们的节日”主题系列文化活动方案

“我们的节日”主题系列文化活动方案 局属各单位: 根据文明委新一年工作安排,现策划2012年“我们的节日”主题系列文化活动,具体方案如下: 一、活动目的 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对于进一步增强对祖国、民族、家乡的热爱,增强对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信念具有重要作用。充分运用“我们的节日”,大力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弘扬和谐文明社会风尚,推动形成团结互助、融洽相处的人际关系和平等友爱、温馨和谐的社会环境,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推进祖国统一和民族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二、主要内容 (一)春节(元宵节) 节日主题:春节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元宵节也称灯节,这两个传统节日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观念。 要在春节及元宵节期间突出辞旧迎新、团圆平安、兴旺和祝福的主题,努力营造安定团结、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促进和谐家庭、和谐邻里、和谐社会建设,推动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不断发展壮大。 活动形式: 1、组织食品股、消保股、法制股集中示范活动。内容包括科普宣传、发放资料、技术指导、技术咨询等,活动时间为2012年1月30日至2月13日。 (牵头部门:县局办公室,配合单位:食品股、消保股、法制股等)

2、举办新春团拜会活动。内容包括:(1)到福利院、敬老院慰问、看望老年人和孤儿。(2)慰问困难家庭。(3)相互拜年,与辖区内的单位进行联欢活动。(4)慰问老干部。活动时间为2012年1月30日至2月13日。 (牵头单位:人教股,配合单位:办公室、监察室、财装股)(二)清明节 节日主题: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及离世亲人的节日,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并伴以踏青、植树等活动,节日体现饮水思源、凝聚族群、迎春健身及关爱自然的意义。要在清明节期间,努力普及传统节日和文明礼仪知识,纪念先人,慎终追远,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增进人们的情感交流,重视亲情伦理,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共创美好未来。 活动形式: 1、开展祭拜革命烈士活动。主要活动项目:(1)参观藕塘烈士林园。(2)追忆革命先烈光荣事迹。活动时间为2012年3月22日至4月5日。 (牵头单位:办公室,配合单位:人教股、财装股)2、开展文明祭扫活动。主要活动项目:(1)植树寄哀思活动。(2)网上祭拜先人活动等。活动时间为2012年3月。 (牵头单位:办公室,配合单位:各部门) (三)端午节 节日主题:端午节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以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诗人屈原胸怀祖国、心忧天下、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同时,端午节自古以来就是民间一年一度的“卫生防疫节”,有着赛龙舟、打扫庭院、悬白艾、挂菖蒲、喝雄黄酒等习俗。要充分挖掘端午节的深厚文化内涵,围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这个主题,积极组织群众性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和科普宣传活动。 活动形式:

公司企业文化活动方案

公司企业文化活动方案(一) 一、目的 为了丰富员工的业余生活,为大家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能够充分放松,促进加深员工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因此,公司拟成立康乐中心,如下: 二、主题 紧紧围绕公司“至诚、立信、尚学、创新”的核心价值观,突出反映“以人为本、安全生产”的理念,结合公司青年人的特点,通过征文、和座谈等形式,就以下一个或几个方面为题开展活动。 1、安全生产与公司发展; 2、就工作中的某些环节,我们怎样做好安全生产保障工作; 3、从“安全无界限”谈如何提高自身安全意识; 4、从“以人为本”的角度谈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5、发生在身边的体现至诚、立信、尚学、创新的先进事迹; 6、对“卓越品质、高尚品格、一流品牌”愿景的描述和理解; 7、做高质产品,塑高尚人品,营造企业品质文化; 8、感念与公司共同成长的心路历程分享; 9、我是公司的一员,我的青春同样精彩; 10、公司愿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 11、如何看待成长与公司发展之间的关系; 12、希望公司为青年人的成长搭建怎样的发展平台; 13、降低成本,从我做起; 14、我为公司发展献计策。 三、组织 本次活动由行政部主办,企业文化小组协办。以公司全体员工以个人投搞参加。 四、参赛对象 公司35岁以下所有员工 五、征文比赛参赛要求 1、征文内容应紧扣主题,切合公司实际,文学性和科学性相结合,自由抒发建议。 2、征文体裁不限,字数应不少于1000字; 3、参赛作品分别由各部门主管及文员汇总,按照文章的通用格式进行整理,于20xx年X月X日前将稿件及其电子版交至公司行政部处,逾期将不再接收。 六、评审及表彰办法 1、评审由各部门主管、经理及企业文化小组成员组成,以打分的方式选出最佳作品。

印度政治体制

印度政治体制 政体 印度是一个资本主义联邦制共和国,总统是国家元首,但其职责是象征性的,实权由总理掌握。国家的总统及副总统任期5年,由一个特设的选举机构间接选举产生。总统职位因去世、辞职或罢免等原因而出缺,印度宪法第65条规定由副总统代行总统职务。当新总统被选出及就职后,副总统恢复原有职务。总统如果因疾病或其它原因不能履行职务时,由副总统暂时代理总统职能直至总统返回办公。 行政权力由以总理为首的部长会议(即印度的内阁)行使。议会多数党向总统提名总理人选,由总统任命总理。然后再由总理向总统提名副总理及其他内阁成员。 印度国务院设国务卿一名、国务委员若干名。不设副国务卿。 宪法 宪法于1950年1月26日生效。宣称印度为联邦制国家,是主权的、世俗的、社会主义的民主共和国。采取英国式的议会民主制。公民不分种族、性别、出身、宗教信仰和出生地点,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总统为国家元首和武装部队的统帅,由联邦议会及邦议会组成选举团选出,每届任期五年。总统依照以总理为首的部长会议的建议行使职权。 议会 印度的立法权归议会所有。议会分为上下两院。上院称为联邦院,下院称为人民院。 联邦院议员不超过250人,其中,议长由共和国副总统担任,有12人由总统指定,其他由各邦议会选举产生。联邦院不能提前解散,每年改选1\3的议员。 人民院有议员545人,其中,530人由各邦选民直接选举,13人由中央直辖区选出,有2人由总统指定。人民院可以提出解散,议员任期5年。 政府 行政机构由总统、总理和各部部长组成。总统由上下两院和各邦议会的选举团选出。总统名义上是国家元首和武装部队统帅,但没有实权。印度现任总统为普拉纳布·慕克吉。总理领导的部长会议掌握实权。总理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各部部长由总理提名,总统委任。 最高法院是最高司法权力机关,有权解释宪法、审理中央政府与各邦之间的争议问题等。各邦设有高等法院,县设有县法院。最高法院法官由总统委任。总检察长由总统任命,其主要职责是就执法事项向政府提供咨询和建议,完成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检察权,对宪法和法律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等。 政党 (1)印度国民大会党(英迪拉·甘地派)(The Indian National Congress〔Indira Gandhi〕):简称国大党(英),通常称印度国大党。有初级党员3000万,积极党员150万。国大党成立于1885年12月,领导了反对英国殖民统治和争取印度独立的斗争。印独立后曾长期执政,

年度企业文化活动主题策划(20200523195248)

[标签:标题] 篇一:2014年度公司员工文化活动方案 2014年##公司员工文化活动方案(草案) 一、目的 为进一步打造具有##特色的企业文化;提高团队凝聚力,推动团队建设,增强员工满意度 与归属感,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热情。丰富员工业余文化生活。结合公司年度工作计划,现 拟订2014年####公司员工文化活动方案如下: 二、组织实施 由行政人事部做出活动方案计划,各部门按照计划执行。行政人事部事前提报活动细案和 预算。其他部门不在预算内的活动,另行提报活动签呈。 三、活动计划※节日类型文化活动※ 1 活动目的: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沟通交流、凝聚气氛活动时间:2014年1月1日 活动流程:公司组织在####举办,全体员工参加;晚餐免费加菜,免费提供饮料、酒品; (公司司机、自驾车员工严禁饮酒)领导到场讲话。 2 活动目的:歌舞汇演,总结表彰,辞旧迎新,欢庆春节;活动时间:2014年1月25日活动流程:公司组织在####酒店举办,全体员工参加,庆祝年会 晚宴、歌舞文娱节目汇演,中间穿插年终优秀员工表彰、抽奖游戏等环节。晚会前期的一个多月,由行政人事部下发通知,全体员工积极报名参加演出,自行准备节目,并上交综管部。凡是参加演出的,都有参与奖,比赛设一、二、三等奖励。 活动目的:欢乐、趣味、营造文化氛围 活动时间:2014年#月#日元宵节 活动流程:公司组织元宵节活动,活动当天中午由公司挂灯谜(提前制作);全体员工参加竞猜,猜中者奖礼品一份;公司为晚上食堂就餐员工发放免费元宵节汤元一份。 活动目的:关心、关爱、祝福 活动时间:2014年三月八日妇女节; 活动流程:公司全体女性员工,公司组织;节日当天由公司向在职女员工发放节日福利; 每人一份;以示公司对女员工的关爱。 活动目的:趣味娱乐、运动健身;团结协作,力争上游. 活动时间:2014年五月一日劳动节 活动流程:全体员工参加,公司组织,员工可结合自身优势报名参与运动会相关项目;比赛获奖者均按规定发放奖品; 活动目的:关怀温暖人心、营造和谐气氛 活动时间:2014年#月#日端午节 活动流程:全体员工参加;早上或中午食堂免费发放粽子,中午公司免费加餐加菜;不提供 酒类饮品。 活动目的:增强凝聚力,团结如家人活动时间:2014年#月#日中秋节 活动流程:全体员工参加;中午食堂免费加菜、加餐;提供饮品,公司为员工发放月饼等 福利;晚上为住宿员工加菜赏月;提供酒类饮品。 ※常态类型文化活动※ 活动目的:生日送祝福、感恩现真情,关爱员工无极限;活动时间:2014年每月度择日举

年度企业文化活动主题策划

人力资源组通过对员工进行《20xx 年度企业文化活动》调查, 并提交公司高层讨论后,对05 年度企业文化活动形式达成了一致。 人力资源组对20xx 年度企业文化活动主题策划如下: 1. 肯的乐聚餐年会暨新年联欢晚会。 回馈员工,庆祝20xx 年度取得的成绩,继往开来,共同创造辉 煌的 20xx 年。 20xx 年,又是一个新的起点。 新的年程,新的开始,营造欢乐气氛,增强员工企业认同感和归 属感,可从精神上激励员工在新的一年中努力工作,为肯的乐作贡献。 形式:聚餐与联欢晚会。 主题:发展—在竞争中求发展活动口号: 全员参与,共谋发展。 活动精神 : 欢庆 20xx,肯的乐人一起乐。 时间:元旦 20xx 年 2 月 20 日下午三点至晚上10 点。 地点:同富裕饭堂。 聚餐费用 10—15 元/ 人之间,联欢晚会舞台由同富裕饭堂免费搭 建提供。 2.三八妇女节歌舞会,我的女员工。 公司女性员工占 70 左右,公司产品的终端客户主要是儿童,妈妈 对儿童的消费有掌控的引导作用,女性员工,既是公司产品的生产者,又是消费者。 所以对他们的贡献,我们要表示忠心的感谢。 主题:关爱活动口号:让儿童与糖果一起健康发展。

活动精神:关爱儿童、亲情呵护时间:三八节。 地点:厂区或龙华附近包场,包场费用3000 元左右(待定)。 其他费用控制在5000 元内。 3.五一爬山。 与公司产品所反映的健康主题息息相关。 主题:健康。 活动口号:健康食品、健康人生。 活动精神:增加体质,积极进取。 时间:5 月1 日,地点:羊台山或其他。 费用人均 50 元左右。 4.国庆和中秋文体活动。 主题:忠诚与亲情活动口号:致力糖果,关爱生活。 活动精神:爱岗敬业,勇于担当,和睦甜蜜。 时间: 11 月 20-21 日,地点:厂区广场,费用: 5000 元左右。 5.年度旅游。 企业执行力的提升,企业文化的塑造,企业经营的导航,关键在 于管理层是否认同公司的集体团队,用人留人不如留心。 只有将管理人员打造成一个凝聚力和战斗力很强的团队,才能引领公司不断前进。 主题:快乐活动口号:快乐工作,快乐生活。 活动精神:在沟通中营建信任,在协作中互利双赢时间:4—5月份间,地点:三亚。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