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关于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人力资源及绩效现状对比分析

关于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人力资源及绩效现状对比分析

关于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人力资源及绩效现状对比分析
本文来源:论文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613293377.html,/
论文摘要:分别对黑龙江省2000-2008年的7个地级资源型城市和7个县级资源型城市的人力资源状况进行对比分析,然后对14个资源型城市的人力资源绩效状况进行综合分析,为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人力资源管理和绩效提升提供决策借鉴。
论文关键词:资源型城市;人力资源;绩效;现状;黑龙江省
黑龙江省是全国拥有资源型城市最多的省份,共有资源型城市14个,即伊春、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大庆、黑河、五大连池、铁力、尚志、海林、穆棱、宁安、虎林。其中有地级城市7个,即伊春、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大庆、黑河。黑龙江省的资源型城市大都处于衰退时期。资源型城市转型问题突出,持续产业发展缓慢。石油、森林资源衰退,可采储量急剧减少,开采成本增加。资源型产业结构单一,持续产业规模小,难以弥补采掘业下降带来的增长缺口。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煤矿城市采煤沉陷区问题突出,油田植被和地质环境破坏严重,土地“三化”、水土流失加剧,林木蓄积量减少,森林生态功能减弱。同大多数资源型城市一样,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面临着资源危机、经济危机、生态危机、人才危机、社会危机等五种危机。五种危机的存在为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提出了迫切要求。然而,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关键是人才,只有人才结构转型成功才能保证经济转型后的可持续发展。由于矿产开发时间长短不同和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异,黑龙江省各资源型城市的人力资源和绩效开发状况也不同。而黑龙江省要在分辨各资源型城市的自身特征的基础上进行统一的人力资源管理及其绩效开发,显然有较大难度。为此,本文对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的人力资源及其绩效现状进行分析,为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的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与开发提供决策借鉴。
一、黑龙江省地级资源型城市的人力资源状况对比分析
(一)人力资源总体状况
黑龙江省7个地级资源型城市中,人口数最多的是大庆,2008年年末总人口为277.23万人,人口数最少的是七台河,2008年年末总人口为90.22万人。从人口增长趋势上来看,资源型城市人口增长基本保持零增长甚至负增长状态,只有大庆保持一个相对较高的增长率。7个地级资源型城市中,非农业人口数差距非常大,最高的还是大庆,最低的还是七台河,但2008年大庆非农业人口数为136.8万人,七台河非农业人口数为50.91万人,相差2.7倍。从趋势上来看,非农业人口均呈增长趋势

,表明这些城市的城市化率也在提高。7个地级资源型城市的从业人员数也存在较大差异,而大庆作为唯一的石油城市,其人力资源总量体现出显著的优势。总体而言,从业人员数量和总人口数量基本趋势一致,说明这些资源型城市在从业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上差异较小。相对而言,大部分资源型城市在在岗职工平均人数上发展比较平稳,但需要注意的是黑河和伊春,这两个森工城市的在岗职工平均人数一直在减少。而大庆2008年在岗职工人数为52.71万人,黑河在岗职工人数为10.93万人,相差4.82倍,相对于总人口、非农业人口等其差距在加大,因此,伊春、黑河等森工城市在发展中处于相对劣势,而大庆则依然具有优势。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在资源型城市之间差距要相对较少,但大庆却也同样基本是失业人口最多的城市,这和其人口基数大有一定联系。7大地级资源型城市中,从2000-2008年,大部分城市的采掘业从业人员数量都在增长。从采掘业从业人员总量上比较,大庆市具有绝对优势,而鸡西、鹤岗、七台河等三个煤炭城市在采掘业人力资源上无论在总量还是增长率上都比较趋同。
(二)人力资源三次产业结构状况
鹤岗、鸡西、七台河、黑河等资源型城市在第一产业中的人力资源数量基本保持稳定状态,而大庆则是加大资源型产业的代表,在第一产业中的从业人员数量依然急剧增加。伊春则是经济转型成功的代表,由于采取森林、生态旅游的产业战略,在森林建设(第一产业)方面加大人力资源投入力度是正常的。而双鸭山则是经济转型中的典型代表,由于政府一直在采取积极应对煤炭资源枯竭的对策,并努力进行经济转型,但在此转型过程中,产业结构极不稳定,因此造成了第一产业人力资源剧烈波动的状况。伊春、黑河等森工城市在第一产业人力资源上具有相对优势。大部分资源型城市的第二产业人力资源水平是比较平稳发展的,甚至包括大庆这样的资源型城市。而伊春则通过成功的经济转型,将大量的第二产业从业人员转为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是人力资源结构转型成功的范式。另外,黑河的产业结构调整也值得关注。而双鸭山政府的经济转型则需要进一步加强,要在充分考虑经济稳定的基础上实施经济转型。七台河、大庆、鸡西等城市在第二产业人力资源上具有相对优势,大部分资源型城市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在30%-60%之间,产业结构较为平衡。在第三产业人力资源上占有相对优势的是大庆、黑河、鸡西等城市,而缺乏优势的是伊春、七台河、鹤岗等城市。伊春要发展森林旅游业,第三产业人力资源比重必须提高,

但近年伊春的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确实呈增长趋势,显示出伊春市在经济转型上的成功。
二、黑龙江省县级资源型城市的人力资源状况对比分析
(一)人力资源总体状况
7个县级资源型城市在总人口上存在较大差异,如尚志2008年总人口为61.6万人,而虎林2008年总人口为20.5万人,刚好是3倍。而其他5个资源型城市则总人口数相对比较集中,都在30-45万人之间。其中,总人口占相对优势的资源型城市有尚志、海林、宁安等,而总人口不具优势的资源型城市则包括虎林、穆棱、五大连池等。从时间序列发展趋势上来看,除了五大连池在2002和2003年有较大幅度增长,而虎林在2002和2003年有较大幅度下降以外,其他资源型城市的人口增长率基本稳定。县级资源型城市的年末单位从业人员数量在总体趋势上呈下降态势,在2003-2008年间,各资源型城市的年末单位从业人员数量相对比较平衡,在22000-38000人之间。其中存在人力资源优势的有海林、尚志、宁安等,而存在相对劣势的主要是虎林、穆棱、五大连池等。年末单位从业人员下降趋势比较稳定,但由总人口基本稳定,而从业人员数量下降可知,各资源型城市的社会负担也在逐年加重。 (二)三次产业人力资源状况
县级资源型城市在第一产业单位从业人数上均有增加趋势,且增长率也基本是一致的。从2001-2008年,基本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1-2005年,是高速增长期,此时间段内第一产业单位从业人员增长迅速,尤其是尚志、铁力、海林等城市;第二阶段为2006-2008年,为回调期,第一产业的单位从业人员数量有所下降,但仍要比2001年要高较多。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量的增多说明对于县级资源型城市,仍旧是以农业、采掘业等粗放型经济为主。县级资源型城市在第二产业上的单位从业人数则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也就意味着县级资源型城市的工业在退化。同样,也可以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时期是从2001-2005年,第二产业单位从业人数迅速下降;第二时期是回调期,即达到最低点后第二产业从业人数又有所回调,第二产业发展回暖。
三、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的人力资源绩效状况对比分析
(一)人力资源总体绩效状况
14个资源型城市中,大庆、虎林、尚志等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相对较高,而五大连池、铁力、黑河等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相对较低。由时间序列发展趋势上分析,大部分资源型城市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是逐渐提升的,五大连池是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最低也是增长最为缓慢的。值得注意的是,虎林在2001-2006年曾经出现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迅速提

升的现象,但到了2007-2008年,却又开始迅速下降,呈现出不稳定发展的迹象。综合而言,各资源型城市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上是比较趋同的,大多在1-2万元之间,这说明资源型城市人力资源绩效还是较为均衡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是从产出的视角分析人力资源绩效,如果从收入视角来研究,可采用职工平均工资水平来反映一个城市的人力资源绩效水平。14个资源型城市中,大庆仍旧处于遥遥领先优势,而且其平均工资增长迅猛。职工工资较高的城市有大庆、鹤岗、七台河、黑河等,而职工工资比较低的城市主要有铁力、伊春、海林、虎林等,职工工资越高的城市,就对人力资源越有吸引力,也越能留住人才。从增长趋势上分析,增长较快的城市有大庆、鹤岗、七台河等,而铁力、伊春、海林等增长较为缓慢。
(二)三次产业人力资源绩效状况
第一产业人均增加值较高的资源型城市包括大庆、双鸭山、伊春、铁力等,而较低的资源型城市包括鸡西、鹤岗和黑河等;第一产业人均增加值增长较快的资源型城市包括尚志、宁安、五大连池等,而人均增加值增长缓慢的资源型城市包括鹤岗和黑河等。总体而言,第一产业人均增加值是呈增长趋势的,意味着第一产业人力资源绩效是提升的。14个资源型城市在第二产业上的人均增加值要比第一产业人均增加值高,而且资源型城市间的第二产业人均增加值差异也要比第一产业人均增加值的差异要大。第二产业人均增加值较高的资源型城市包括大庆、尚志、铁力、海林、穆棱、五大连池等,而第二产业人均增加值较低的资源型城市包括鸡西、鹤岗、双鸭山、伊春、鹤岗、七台河等;第二产业人均增加值增长较快的资源型城市包括尚志、铁力、海林、宁安、穆棱、五大连池等,而第二产业人均增加值增长缓慢的资源型城市主要有鸡西、鹤岗、双鸭山、伊春、七台河、黑河等。第三产业人均增加值较高的资源型城市主要有尚志、虎林、铁力、海林、宁安、穆棱等,可以明显看出,县级资源型城市的第三产业人均增加值较高,而地级资源型城市的第三产业人均增加值较低。
四、结语
黑龙江省的资源型城市曾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近年来,随着资源逐渐枯竭,资源型城市相继出现了经济结构失衡、职工生活困难、就业压力增大等问题。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势在必行,在此过程中,关键是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而产业结构调整则必然意味着资源型产业从业人员结构的调整。人力资源的流动、转移必然带来诸多人力资源管理难题,而人力资源的管理与绩效开发则

是转型过程的关键性保障。政府在此过程中为经济、市场、产业、企业提供优良的转型环境、人力资源支持,加大对人力资源管理与绩效开发的政策支持力度,将有效提升资源型城市产业、企业面临的人力资源绩效,减轻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阵痛”,实现经济转型、产业转型的“软着陆”。本文对黑龙江省14个资源型城市的人力资源及其绩效现状进行分析,对资源型城市人力资源管理、绩效提升和促进经济转型具有重要的决策指导价值。
中国论文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613293377.html,/1/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