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十七课《不平常的信》教学设计

十七课《不平常的信》教学设计

十七课《不平常的信》教学设计
十七课《不平常的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人间真情,体会战士们的细心及英雄妈妈的坚强意志和博大胸怀。

教学重、难点

感受人间真情,体会英雄妈妈的坚强意志和博大胸怀。

教学准备

课件;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抗日战争的相关资料;了解书信常识。

教学时数

2课时。

17不平常的信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辩词导入,引生入文

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认为“说谎”对不对?为什么呢?(不对,骗人,不诚实等)可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有了一大群人在说谎。想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吗?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吧。

板书:17 不平常的信

二、初读,寻找兴奋点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想办法先把课文读通,然后再想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小组内交流。

2、全班汇报总结:初步明白课文内容,他们不是撒谎,而是为了安慰抗日英雄赵蒙生的妈妈不要伤心难过而写的信,这是善意的谎言。(从定期写信、模仿笔迹等方面也看出战士们的细心。)

三、细读,找准情感持续点

1、找出课文中一共写了几封信,分别是谁写给谁的。

一共三封信:(1)排长写给蒙生母亲的信。

(2)蒙生母亲的回信。

(3)蒙生母亲让人代写的给战士们的信。

2、初读课文,我们已经明白了这些人写信“撒谎”的原因,再读课文。

课件出示前两封信:第一次假设自己的身份,你们是其中的一个角色,当发生这样的事情时会想些什么?用简单的词或句子概括写下来。

A、和排长一起写第一封信给蒙生妈妈的战士们。

B、战士们想象蒙生妈妈收到这封信的情景。

C、收到蒙生妈妈回信的战士们。全班交流。

3、带着自己的想象,再读这两封信,想:他们是士兵。

4、我们给蒙生妈妈写了很多信,从哪里看出来的?“我们一直和英雄……1946年春天。”抓重点词:一直。复习巩固过渡句的作用。

5、自读文中的最后一封信,谈谈自己的感受。想:这是一封怎样的信。

6、课件出示这最后一封信:再次假设自己的身份,你们是其中的一个角色,当发生这样的事情时会想些什么?用简单的词或句子概括写下来。

7、两次假设对比,说说自己的感受。带着这样的感受再读文中两封给战士们的回信。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到了文章所涉及到的信件,以及围绕信件所发生的感人的故事,我们感受到了战士们和英雄母亲之间的相互关爱、彼此间的深情厚谊以及英雄母亲的高尚品质。

五、布置作业。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几封不平常的信,初步感受到了人物的高尚品质和军民之间的深情厚意,这节课,让我们进一步探究文本,体会英雄母亲的坚强意志和博大胸怀。

二、回忆巩固,温故而知新。

1、听写词语。

2、说说你对课文人物的评价。

三、小组合作、探究文本。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最后的一封信是怎样的一封信?

3、为什么这是一封不平常的信?

4、你对英雄母亲有着怎样的评价?

英雄的母亲是一位了不起的母亲,我们为蒙生有这样的一位母亲而感到骄傲、自豪,同时被这位英雄的母亲所表现出来的坚强、博大胸怀、高尚人格所深深感动。

5、带着对英雄母亲的无限崇敬朗读课文。

四、拓展交流,提升感情。

1、你想对那位坚强而伟大的母亲说点什么?

2、你想对自己说点什么?

五、课堂小结。

我们祖国正是因为有了像萌生母亲这样伟大、高尚的人们,才有了无穷的力量,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继承和发扬这些品质,让我们的祖国得到更大的发展。

六、布置作业。

1、感受英雄母亲的爱国热情。

2、搜集相关的英雄资料,讲述给同学们听。

最新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15 《古诗二首》教案

17 古诗两首 教材分析: 本课由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杜甫的《绝句》两首古诗组成。两首诗均为七言绝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描绘和赞美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诗句情景交融,诗中形象生动逼真,是古诗中写景名作。两诗虽然都是写景,但手法各异。《绝句》则以朴实自然的语句,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仿佛一幅生机无限的早春图。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图文对照,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编写特点,以读带讲,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句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进而受到美和感染,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深切热爱和赞美。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并背诵古诗。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文化,其中古诗词就是一个万紫千红的百花园,多少文人墨客在这里挥洒笔墨,留下许多优秀的诗篇。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古诗园,走进南宋诗人杨万里,去看一看他眼中的西湖是一种怎样的境界,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板书课题。介绍作者杨万里。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句 (一)初读 1、自由练读 2、指名读(注意断句,读出古诗的韵律美)课件出示古诗 3、齐读 (二)理解诗句 1、读了诗句你看到了什么? 2、诗中有哪些词语不理解?(毕竟、四时)相机理解前两句诗的大意 3、理解后两句诗的大意。出示图片说一说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感受?(引导学生说出荷叶绿得充满生机,绿的无边无际。荷花格外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教案

20 古诗两首 教学要求1.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2.认识生字,会写生字。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理解诗句的意 思。 3.背诵两首古诗。理解诗句,体会情感。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习惯。 重点难点1.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教具 准备 有关李白、孟浩然和王维的生平材料教学 课时 两课时 课文详解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 2.读懂诗句,理解诗意。 3.背诵本诗,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二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2.他俩是什么关系? 3.本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三读本诗,要求读准字音 四理解诗意 1.学生自学古诗。 自学要求: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 (2)借助文后注释,理解字、词、诗句的意思。 (3)标画出疑惑之处。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3.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两名同学讲解古诗。 重点指导:“西辞”“尽”“唯”“天际”等重点词语。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①送:送别。②之:去,到。③广陵:扬州。 释义: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去广陵。 (2)故人西辞黄鹤楼 ①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②辞:辞别。 释义:老朋友在西边辞别黄鹤楼。 (3)烟花三月下扬州 ①烟花:形容花开得繁茂,像浮动的烟雾。②下:去, 到。 释义:阳春三月,顺流东下到扬州去。 (4)孤帆远影碧空尽 ①孤帆:单独的一条船。②远影:远远的影子。 ③碧空:晴朗的天空。④尽:消失了,没有了。 释义:孤独的小船渐渐消失在水天尽头。 (5)唯见长江天际流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认识“浙、簇”等6个生字,会写“浙、罗”等15个字,正确读写“浙江、罗店”等17个词语。 2.朗读课文,理清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画出路线图,体会路上景色的特点。 3.学习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怎样把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的。?教学重点 1.理清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 2.学习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怎样把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的。?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让学生读准字音,并通过联系上下文以及提出疑难的方式,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笔画较多的生字如“簇、臀、蜿、蜒”,重点指导识记。引导学生根据旅游见闻理解“石钟乳”“石笋”等词语的意思。 2.阅读理解 读通课文后理清文章思路,通过画示意图的方法,理清作者游览的顺序;深入研读,分别找到途中、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体会作者是怎样把事物的特点写清楚的,引导学生反复揣摩、品味重点词句,体会其准确与贴切。 3.表达运用 学生读懂课文以后,设计一些语言运用的训练,如,用“时而……时而……”句式造句;出示写景物某一特点的一句话,然后用几句具体的话把这一特点描写出来。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游览过程示意图。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浙、簇”等7个生字,会写“浙、罗”等15个字,正确读写“浙江、罗店”等17个词语。 2.初读课文,理清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画出路线图,体会路上景色的特点。 ?教学过程

板块一导入新课,初读感知 1.导入新课,板出课题。 (1)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跟着叶圣陶爷爷到浙江的金华去旅游,让我们即刻出发吧! (2)(出示金华双龙洞图片)师引导:叶圣陶爷爷游览过这儿,写下了一篇游记。(板书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 2.了解课题中的“记”的意思。(课件出示:记,即记录的意思) 3.师:本文是一篇游记,游记就是记录旅行的见闻和感受的文章,一般是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写的,也叫移步换景。(板书:游记) 4.检查预习:展示课前制作的作者游览过程示意图,对照课文,四人一组交流讨论。 5.师指名汇报。(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6.师小结:课前预习是学习的一种好方法,通过预习,我们了解了作者游览双龙洞的顺序。交代游程是游记的一大特点。(板书:游程)所到之处,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有怎样独特的感受呢?(板书:见闻感受)让我们走进课文,跟随叶圣陶爷爷的脚步,到字里行间去游历一番。 【设计意图】这样直奔主题导入新课的方式,新颖、直观,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板块二学习字词,了解洞名 1.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习生字新词。(课件出示含要求会认、会写的字的词语) (1)师指名认读,相机指导:注意“浙”读翘舌音。 (2)全班齐读,思考:怎样记住这些字? (3)师指名交流,重点指导:“浙”,形声字,左边是“氵”,右边是“折”,不要多写一点。 (4)师指导生书写“乳”字。 ①视频出示书写笔顺。生书空练习。 ②师在田字格中范写;生在田字格中练写。 (5)结合旧知,联系生活,理解“蜿蜒”。 ①(课件出示:蜿蜒)师指名读后全班齐读。 ②师:这个词并不陌生,你之前在哪儿见过?(课件出示长城图及《长城》一文中的句子)

教学设计1:古诗两首

第5课《古诗二首<宿新市徐公店>》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诗句 2.通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喜悦的心情 3.有感情朗读、背诵这首诗 4.培养学生运用方法理解诗句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题、释题、了解作者: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春景的古诗?《咏柳》、《绝句》、《春晓》,这些古诗都从不同侧面、角度向我们展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和美丽。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有关描写春景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2.以前学习古诗理解诗句时常用哪些方法?(释、调、连、补、留) 3.今天也用这“五字法”理解这首诗。范读。同时大屏幕打出背景图。配乐范读、齐读 4.介绍诗人: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写的。他一生为官清廉,为奸相所害,被罢官闲居十五年。他的诗大量吸收民间语言,描述细腻,形象鲜明,平易自然。因为他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写自然景物也就更加真切感人,别有风趣。 5.下面光看题目意思: 宿:过夜新市:地名。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作者住在新市徐公店时见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二、小组自学,初读理解。要求: 1.不理解的字、词划出讨论,初步理解每句诗意。 2.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丽。 三、导读古诗,感受诗意。 1.指名读,检查读的情况。 2.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一起讨论、交流。 3.齐读一、二句:

A.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什么特点? 篱落:篱笆疏疏:稀疏径:小路深:深远 理解时“调”一下: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深向远方。 板书:篱笆一径 这句诗是作者站在徐公店外,远望到的。紧接着作者收回视线,从远望到近观,又看到了什么呢? B.齐读第二句,又抓住了什么景物? 板书:树头 理解:树头:树枝头未:没有阴:树荫 为什么没形成树荫?(因为叶子未长大)。理解时应“补”枝头上的花已经落了,但叶子还未长大,还没有形成树荫。这一点,可见这一天天气怎样?(丽日当空,地面上有斑驳的树影,星星点点的光斑。) C.同桌对说这两句诗意——指句说——齐读这两句(多媒体出示画面) D.这稀疏的篱笆,长长的小路,叶儿不浓密的树,构成了一幅清新、质朴的农村景色图,你们看画面,这叫静态描写(板书)。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又看到一幅更为活泼生动的图画,那就是后两句所表达的。 多媒体出示后两句画面(齐读三、四句) 4.理解三、四句: A.抓住哪些景?板书:儿童黄蝶菜花 走:跑急走:快跑 诗意: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追到没有? B.女生读第4句:处:地方寻:寻找为什么无处寻? 诗意:黄色的蝴蝶飞入金黄色的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C.两句诗意连起来,指名说诗意 D.再看图(后两句动画图)这两句写儿童捕蝶的情景。“跑、寻”这叫动态描写(板书),儿童奔跑、扑蝶……读来使我们倍感亲切、耳目一新。 E.自由读全诗,体会诗人心情? F.检查:指名读全诗,齐读板书:喜爱 四、补充重点赏析,体会情感。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组第17课《可贵的沉默》同步练习B卷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组第17课《可贵的沉默》同步练习B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17题;共121分) 1. (5分)给下面划线的词语换个说法。 ①几个男孩子索性站了起来,我也不阻止他们。 ②我想去寻找蕴藏在他们心灵深处的、他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的极为珍贵的东西。 ③我把问题重复了一遍,教室里依然很安静。 2. (8分)根据课文《欢庆》组词。 旗________、________ 祖________、________ 洁________、________ 庆________、________ 3. (8分)比一比,再组词。 粮________洞________干________东________ 浪________同________汗________冬________ 4. (4分)“外”字共________笔,第二笔________,偏旁是________,组词________。 5. (10分)按课文内容填空。 《可贵的沉默》主要讲的是上课时老师从孩子们那里了解到,几乎所有的爸爸妈妈都知道自己孩子的________并向他们________,孩子们因此而感到________和________;知道爸爸妈妈生日的孩子________,而________向爸爸妈妈祝贺生日。强烈________之下,孩子们________,老师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孩子们懂得了要________父母,并学会以行动________父母对自己的爱。 6. (8分)给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优质教案

四下第五单元 17.《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一、文本解读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叶圣陶先生游览金华双龙洞的事,是按照游览顺序写的,先写沿途所见的美景,继而来到双龙洞,按照空间顺序先后介绍了外洞、孔隙和内洞,以表达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锦绣山河的热爱。 作为习作单元的第二课,既可作精读课文品读,也可当习作例文学习写作。本课条理清晰,按照游览顺序把作者游双龙洞的经过写得清楚明了,且景物之间过渡自然贴切,是引导学生学习按照游览顺序介绍景物的好载体。课文对于“孔隙”的特点描写,匠心独具,写小船的形状,使人对孔隙的窄小有了清晰的认识;写自己的感受,让人对孔隙的危险有了身临其境般的切身体会。而“内洞”的描写,突出了“大”和“奇”,既点明了“双龙洞”得名的由来,又展现了各种形态和颜色的石钟乳、石笋构成的奇景,却又言犹未尽,适合引导学生充分想象,实施语言实践。 二、教学要点 1.生字识写。 课文22个生字,7个要求会读、15个要求会写,其中,“浙、臀”两字,既要求会读,又要求会写。 2.品味语言。 课文是一篇游记,是学习游览顺序行文的典范文本。教学时可让学生借助路线图,理清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同时关注景物之间的自然过渡。抓住重点语段,探究作者通过多种手段将景物特点写具体的方法,重点品味“孔隙”的“小”与“险”、“内洞”的“奇”与“大”。 3.习作策略。 学习按游览顺序写景物是这个习作主题单元教学重点。本文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是一篇学习按游览顺序习作的范文,围绕习作主题,需要开展三个层次的习作学习:(1)“游览路线图”,理清游览顺序;(2)“交流平台”,梳理归纳习作方法与策略;(3)“初试身手”,按一定的游览顺序介绍景物,并尝试把特别吸引你的景物特点写出来。 三、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6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 2.能借助路线图理清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并学习按游览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一处景物。 3.聚焦重点语段,品味“孔隙”的“小”与“险”和“内洞”的“奇”与“大”,学习把景物特点写出来的方法。 4.通过有感情朗读,感受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锦绣山河的热爱。 教学重点: 1.能正确认读6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 2.能借助路线图理清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并学习按游览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一处景物。

二年级下语文教案17古诗两首_语文s版

《古诗两首》教案 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一、教学目标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1、认识“垂、客、借、落、挑、应”6个生字并会写。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

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2、过程与方法:(1)能正确流利的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借助资料了解作者,理解古诗含义,感受作者描借物描写人物心理的写作手法。 (3)领悟诗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①理解诗句内容; ②联系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去理解作者描写人物时所表达的自己的思想感情。 二、教材分析 这两首古诗都是描写人物的诗句。《小儿垂钓》是一首描写儿童情趣的七绝诗,首诗描画了一个小孩儿初学钓鱼时的情景。孩子认真专注、天真烂漫的神态跃然纸上。诗句通俗易懂,活灵活现地勾画出了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孩儿形象,使人感到逼真、亲切,是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夜书所见》写的是诗人在外游历思念故乡的诗句。诗人先是写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三、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感受诗句中诗人描写的人物情感。 四、教学难点 1、让学生提前搜集一些有关描写人物情感的句子。 2、难点是感悟诗人写作的意境。 五、教学准备 1、布置同学搜集一些关于钓鱼和捉促织的知识。 2、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等。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图片导入(演示第2张幻灯片) 师:同学们,在夏天的时候你们最喜欢玩什么呀? 生:多种回答。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可贵的沉默教案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可贵的沉默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会认9个生字,会读“迅速、蕴藏”等词语,理清课文条理。 2、让学生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学习如何去关心和爱护别人,从而使学生懂得做子女的也应当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 3、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体会为什么说这种沉默是可贵的。 教法学法:启发、质疑;自学、朗读、讨论。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文。 我知道大家听歌!(放生日快乐歌).知道这是什么歌吗?(生日快乐歌).熟悉吗?那么听到这首<<生日快乐>>,你想到了什么?(指名说:过生日,我想到了爸爸妈妈带我去过生日,生日礼物,切蛋糕…..) 的确,关于生日这个话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受,这其中也有许多感人的故事,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板书课题:17.可贵的沉默).下面请同学们来听一听这个故事吧! 二、学生自学,解决疑惑。 1.请同学们自己来学习这篇课文,老师给大家自学提示:第一点:认真自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第二点:借助字典学习理解生字,新词.第三点:同学之间互相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请

同学帮助解答.同学们自学之后,老师再来检查,听明白了吗?(听明白了)开始吧! 2.检查自学情况。 ⑴出示生词: 迅速蕴藏霎时寂静恰好犯错稚拙烦恼 ⑵指名认读,纠音。 (3)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自由说,教师小结) 三、朗读感悟,唤发爱意。 (一)学习课文(1~9自然段)。 1、当我们读到老师问,你们的爸爸妈妈知道你的生日是哪一天吗?他们是怎么向你祝贺的?这个时候课堂上出现了怎样的场面?(指 名回答,师板书:热闹)。 2、课件出示第一幅插图,这幅图就是当时课堂热闹的场面,课文那几个自然段描写的这个热闹的场面呢?(指名回答) 3、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一至九自然段,从中找找描写课堂上“热闹”的语句。 4.指名回答(教师课件出示句子): ①自由句子,读完以后,感受到了什么? ②你能找到描述这种心情的词吗? ③找找从哪些词中还能体会到他们的兴奋?(神气十足、左顾右盼) ④你们能体会他们当时的心情吗?齐读 ⑤从这这几句话中,“我”知道孩子们是——快乐幸福的。 ⑥他们的快乐是谁给的?

小学语文_20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20《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2.了解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 3、比较诗的不同表达方法,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重点:领悟诗中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比较诗的不同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国古代交通很不方便,朋友一旦分离,再见非常不易,甚至可能再也见不到面了,所以,文人们在分别的时候常常以送别的诗、词相赠,这已成为当时的一种习俗。古人们流传下来的送别诗很多,这节课我们就走进送别诗,一起去感受古人离别时的真情实感。 二、解诗题 1、读诗题 请同学们齐读题目。 “陵”这个字是后鼻音。跟老师读“ling”“陵”“广陵”。 再把第一首诗的题目读一遍。这次就读准了。 2、找相同,解诗题。 (1)读了题目,你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之处吗? 生:都有“送”字。 送的是谁啊?先看第一首,送的是——孟浩然 再看第二首,送的是——元二 (2)那么朋友分别又要去哪儿呢? 生:广陵安西

题目中哪个字表示去、到的意思呢? 生:之 师:之的意思有很多,在这里表示去、到的意思。 师:第二首诗的题目里也有一个字表示这个意思,你发现吗? 生:使 师:使的意思是——出使 师:它与之还是有区别的,指的是奉朝廷之命出差。 下面谁能把题目的意思完整地说一说。 (3)师:理解了这些我们再读题目,相信这次你就知道在哪儿停顿了。 三、知作者 昨天下午布置同学们根据学习单进行了自学,下面我们就来交流。这两位诗人大家都很熟悉,因为我们学过他们的很多诗。谁能介绍介绍这两位诗人。 1、李白谁来介绍 生介绍 那你知道李白是怎么和孟浩然成为好朋友的吗? 老师这里有个小故事,谁来读?(你读得真有感情) 2、谁再来介绍王维? 老师搜集资料,了解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谁来读? (你读得真流利) 师:了解了写作背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读懂古诗 四、读古诗 1、下面我们就来读读这两首诗,第一首,谁来读? (读得正确流利,如果能读出停顿和节奏就更好了。) 2、谁再来,注意读出节奏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优质教案

17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这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也是小学阶段学生接触的第一篇游记。文章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欣赏大自然的审美情趣。 文章按游览顺序记叙,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通过描写路上景色的明艳、溪流的欢唱、外洞的宽敞,以及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低、小”,内洞的“黑、奇、大”,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轮美奂,令人感到身临其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本课是一篇游记,在写作顺序及语言的运用上是一大特色,也是学生学习的好范本。教学本课时,抓住“学习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这一语文要素,帮助学生感悟游记的特点,掌握写作的方法。本文的另一大特色是作者观察仔细,语言朴实准确,描写生动形象,叙述有详有略,能用常见的事物和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使人感觉身临其境。所以,教学时采用“以读促学,读写结合”的方法,注重看、听、说、读、写、练的有机结合,帮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溶洞的景观图片,金华双龙洞的图片。 2.相关资料,制作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溶洞的相关资料。 教学重难点:1.理清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 2.学习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的。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景色优美,你们瞧! 2.课件出示祖国的山川图片。(例如:西湖、庐山瀑布、黄山、洞庭湖等。) 3.看图交流诗句。(“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展示祖国山川美景图片,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情境导入,质疑激趣 1.导语:大自然是一位神奇的雕塑大师,它鬼斧神工,不仅在地面上向人们呈现出一幅幅美丽的作品,而且在地下也展示出奇妙的景观。 课件出示溶洞景观的图片,相机介绍关于溶洞、石钟乳、石笋等知识。 今天,让我们随同叶圣陶爷爷去欣赏那让人叹为观止的迷人世界吧。齐读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 2.读题质疑。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 这篇课文是游记。游记就是记叙旅行的见闻和感受的文章。读了题目后你有什么疑问? (双龙洞在哪里?作者是怎么去的?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双龙洞都有哪些景观?有什么特点?关于双龙洞有哪些美丽的传说?) 3.教师归纳问题,同时板书:游览的顺序、景观特点。就让我们快速跟随叶老的文字一起去游览一番。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设语言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欲望,为深入学文奠定基础。每个人都是在问题的驱使下学习的,让学生读题质疑,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归纳出典型问题就会理清学习的重点,明确学习的目标,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过渡: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我们刚才提出的问题认真读文。 课件出示初读要求:(1)自由朗读课文,标上自然段号。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17课教案

刘桥乡小学“高效课堂”语文教﹙学﹚案 孟店小学二年级 单元:17 古诗两首课时:2 授课时间:2013.4.27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初步了解诗歌写作的时代背景、杜甫简单生平以及他的几篇著作。2、过程与方法: 初步读懂诗歌的含义,理解诗句中“鸣”、“上”、“含”、“泊”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意思,体会作者喜悦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积累杜甫名诗的兴趣,能背诵学到的一到二首课外杜甫的诗。 二、教学策略 教法:启发引导 学法:合作探究 三、教学过程 环节1:自主学习———课堂主人 1、在音乐声中,老师让学生汇报寻找春天的收获。 2、揭题: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看看古人是怎样用诗的语言描绘春天的美景,板书课题。 环节2:激趣提问———点燃智慧 (1)课件播放《绝句》录音,学生谈谈听后的感受,体会诗歌欢快的

意境。 (2)请学生简单介绍对诗人的了解(课件出示诗人简介)。 环节3:合作答疑———体验成功 谁知道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诗的?(教师简介历史背景:当时,安史之乱平定了,天下太平,诗人回到了自己居住的成都草堂,看到草堂前生机勃勃的景色,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诗。课件出示古诗及课文插图)环节4:探究新知———追根问底. 初读古诗,学习生字词。 要求: (1)自由读古诗,遇到生字或不认识的字多读几次,争取把古诗读通顺。(2)想想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的。 环节5:知识链接———拓展补充 (课件出示)我会认:鹭、含、岭、泊、吴(指名认读、齐读,并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 环节6:当堂达标———点平面面观 指名朗读古诗(检查读通情况,结合纠音) 环节7:T台秀场———交流收获 读古诗、悟诗意。

2017年新版一年级下《古诗两首》教案

12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 2、理解重点词语和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力,进行审美教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语气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描写的意境,体会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教学过程: (一)创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美丽的大自然的录像片断,并配上优美的音乐。) 同学们,看看这大自然吧,万物总是那么和谐的相处,使大自然如此的美丽。从古至今不知道有多少诗人用他们的笔来赞美过大自然的万物。如我们刚学过的(1)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让我们看到了春风的神力。 (2)宋代诗人王令笔下的《送春》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又把我们带到了花开花落三月- (3)还有前几天我们学过的南宋诗人翁卷写的《乡村四月》中的《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等等,让我们走过了春天,又步入了四月初夏时节,过渡:今天我就再来学习一首描写初夏时节的诗句《小池》。 (二)初读诗,感受意境。 1、有积累过这首诗的吗?背给大家听听。 2、很多同学都熟悉这首诗,其实它描写的就是一处初夏的小池塘(出示课件)。美吗?著名的宋代诗人杨万里当年看到了这个小池塘,在周围的景物映衬下,被深深的吸引、陶醉,于是便挥笔写下了这首千古吟诵的诗句《小池》。 3、介绍作者:杨万里是南宋著名诗人,最善长写山水诗,一生写诗二万多首,与大诗人陆游,范成大齐名。 4、听录音范读。注意听清每个字的读音,听清读诗的停顿与节奏。 5、学生自由试读。你能试着读一读吗?

6、相机认识生字及纠正字音。(惜露蜓。强调lǜ字的读音)师(刚才老师听同学读,有几个字不太准,在这里再强调下。) 7、生再读。请同学们再读一下古诗,注意生字,注意读诗的语气和节奏。 8、指生读。 (三)理解诗,领悟意境: 1、整体提问:在诗中都描写了哪些景物?(板书:泉眼树阴小荷蜻蜓) 2、理解一、二句古诗。读中悟情。 (1)你知道泉眼是什么吗?(泉水的出口)。泉水是怎么流的呢?(无声、惜细流)无声指泉水流得很慢。惜指爱惜,谁爱惜谁呢?泉眼爱惜甘甜的泉水,舍不得多流一点儿。 (2)宁静悠美的景色应用什么语气来读呢?(舒缓,爱惜……)找生试读。 (3)泉眼在作者的头脑中想象得如此舒缓而美丽,那作者又是怎么想象池塘边大树的呢?树阴照水爱晴柔,借助注释理解一下。(生自由说二句意思,理通顺后,师小结)爱指喜欢,谁喜谁呢? (4)这样柔和的美景谁能来读出?(读出柔美、喜爱……)找生读,师指导读。 3、理解三、四句诗,体会“立”的深意。 (1)同学们读得不错,后两句谁能来试着读一读。找一生读。 (2)你能从读中体会诗的意思吗?很浅显,同桌间交流下。 (3)汇报,师相机纠正。 (4),在评议中随机体会“立”巧妙用法。 “立”:(1)小晴蜓飞过来了,立在了荷叶上,你能给立换个词吗?(落、停、站……) (2)你认为哪个字最好,为什么?师强调“立”字的用法,使诗句更生动,形象,体现了蜻蜓的可爱。 (5)蜻蜓立在了小荷之上,你能想象一下它们会交流什么吗?(谢谢你,看到你真高兴,我等你好久了……) (6)其实诗人杨万里曾多次写过荷花,如上学期积累中《闲居初夏午睡起》中也描写了荷花,你还记得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组第17课《可贵的沉默》同步练习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组第17课《可贵的沉默》同步练习 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一、xx题 (每空xx 分,共xx分) 一、基础题 1.读一读,写一写。 chóng fù huǎn hé wài pó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jiàn yì biǎo dá fánnǎo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比一比,组词语。 稚________顾________ 议________ 讯________ 暖________ 高________ 恰________ 贺________

唯________ 烦________蚁________迅________ 缓________ 享________ 哈________ 架________ 3.比一比,再组词。 骄________ 阻________ 免________ 神________ 贺________ 异________ 绪________ 情________ 娇________ 祖________ 兔________ 伸________ 驾________ 导________ l fán nǎo fàn cuò xùn sù huǎn hé xiǎng shòu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7.多音字组词。 传:chuán________ zhuàn________ 兴:xìng________ xīng________ 8.生字锤炼。 zhù hè shén qì shízú zuǒ ɡù yòu pàn lxiǎnɡ shòu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20课古诗两首

四年级下册第20 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学校:张庄完全小学教师姓名: 教学目标: 一、日积月累 (一)重点字词: 1.应会读字:鹤、孟、陵、辞、唯 2.趣味识字:回忆学过的“陵”“唯”的形近字,通过区分偏旁来理解“陵” “唯”的意思,从而记住“陵”“唯”的音形义。 3.易读错字:“陵”与“棱” 4.多音字:朝、舍、更、尽 5.应会写字:孟、浩、陵、辞、唯、舍、君 (1)写正确:易写错字,“陵”右下部分是折文, (2)写美观: ①指导书写的字:浩、唯 ②指导要点:浩的三点水中间点靠左一些,唯字口居于左部右上方, 6.需要重点积累的词语:(1)地名:黄鹤楼、渭城 (2)景色:孤帆、碧空、天际、 (二)重点读背内容: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二、理解运用: (一)共性目标:

1.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课文主要内容:两首诗都描写了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的情景 (2)概括方法:整体概括法 2.体会重点段的表达顺序 (1)重点段及表达顺序:全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2)体会方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3. 学习体会重点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1)重点词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体会方法:“尽”和“唯”字将孤帆远去,江流天际的景象以及诗人目注神驰的情形巧妙地展现出来。 (2)重点词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体会方法:“更”字表明酒已劝了多次,尽了多杯、这依依惜别之情虽只字未提,但都见于言外。 4.迁移运用,仿写段落或句子:仿写古诗(送别诗,借景抒情) (二)本课重点问题: 1.课后思考题:(1)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体会体会其中的情感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背一背你了解的别的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句 2.学生质疑提出的问题:为什么说是“西辞” 三、情感体验: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15-17课(平铺式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15-17课教案) 15.生物与非生物 【课标落实】 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观察、比较、实验、测量、交流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 知道生物与非生物具有不同特点。 科学探究: 在教师引导下,能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可探究的问题。 在教师引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陈述生物的共同特征。 在教师引导下,观察并描述生物的特征。 科学态度: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事件发生的探究兴趣; 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 乐于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具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愿意采取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2)本课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生命科学领域”的中年段要求。 7.1生物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描述生物的特征;知道生物与非生物具有不同特点。 【教材分析】 《生物与非生物》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5单元《生物与环境》的第一课时。通过一年级下册第4单元《动物与植物》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并发现了动物和植物分别具有某些特征。通过三年级下册第1、2单元《植物的一生》、《植物与环境》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植物的生长,并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本课带领学生认识生物的共同特征并让学生了解动植物的生存依赖周围环境的各种条件。 本课教学内容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调动学生已经的知识和经验,对植物和动物的特点进行整理,然后概括出有生命物体的共同特征并形成生物的概念。第二部分,观察相关图

片,判断石笋和青苔等,它们的特征是否符合生物的概念;再出示地衣、松萝、水绵等图片请学生思考怎样才能知道它们是不是生物,进行交流后出示资料进行判断。第三部分,观察大自然中的画面,识别图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思考并表达出生物和周围非生物之间有着密切而复杂的联系。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植物和动物的特点会有所了解,也知道植物和动物都是生物,但对于什么是生物,生物的共同特征有是什么,没有系统的认识和总结,比较模糊不清。对于这个物体是不是的生物的判断,没有明确的判断依据。对于生物与周围环境中非生物的密切而复杂的关系,没有有意识的去发现过。但学生对于动物和植物的最基本的特点是有所了解的,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建立生物的概念,认识生物的共同特征,并理解生物和非生物之间密切的关系。本课教学的重点就是让学生明确生物的共同特征,会判断生物和非生物。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四年级的小学生自然事物充满好奇心,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他们乐于去交流,对于如何交流也有一定的经验。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什么是生物。 2.知道生物和非生物具有不同的特点。 3.认识生物与非生物的密切关系。 科学探究: 能运用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方法,发现生物的共同特点。 科学态度: 在活动中乐于交流,分享出自己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具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愿意采取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教学重点】知道生物和非生物具有不同的特点。 【教学难点】认识生物与非生物密切而复杂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和视频。 学生材料:学习活动单。 【教学时间】 1课时

新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古诗二首》教案

1、古诗二首 (1)村居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8个生字,会认11个生字。 2、通过朗读,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能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生字的音、形、义;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 2、难点:通过朗读,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并通过想象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法:创设情景,进行层进式的引导与点拨。 学法: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感悟诗意诗情。 教具准备:朗诵音频、生字卡片。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在二三月间,公园里、学校中,到处都是春暖花开的景象。今天,老师还想带大家到一首古诗中去找一找小山村的春天呢! 二、自读古诗 1、请大家自由读古诗,用自己的学习符号标记应重点注意的地方。(如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难写的字等)

2、大家瞧,这么多的风筝多美呀,你能将它们放飞得更高吗?(指名认读生字) 提示:“莺”的韵母是“ing”,不要念成了“in”。 “趁”是的韵母是“en”,不是“eng”。 3、同学们真不错,将漂亮的风筝都放上了天。让我们再来认认它们! 4、进行自学,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记住字形。 5、互相交流。 6、师针对难字进行指导。 三、品悟古诗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师:早春二月的小山村是冰冷沉静的吗?它有怎样的美景? 1、自由读读古诗,你会有很多的发现的。 2、学生自由读诗。 3、你看到了什么?学生生汇报。 4、(PPT上的诗句)你能把你看到的这些带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文。重点引导学生通过“长”“飞”“拂”“醉”等字眼体会早春二月的勃勃生机。 5、瞧,草儿吐出嫩绿的新芽,黄莺也飞来快乐地歌唱,河堤上的杨柳也陶醉在这迷人的春色中,在春风的吹拂下轻轻柔柔的。我们的小山村变成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世界。想配合这美丽的画面再来读读吗? 6、你还有什么发现,有什么感受?能说给大家听吗? 7、这么多美妙的感觉,我想大家一定能读好这一句的。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7、古诗两首∣人教新课标

《古诗两首》教案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在观察过程中指导。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

察对象。一、教学目标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知识与技能: 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认识“庐、瀑”等9个生字,会写“吴”“含”等12个生字。背诵古诗,积累词语。 过程与方法: 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感受瀑布的雄伟壮丽,想象杜甫草堂生机无限的早春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古诗内容,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体会诗句的韵味和美好意境,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二、教材分析 本课的两首古诗是由《望庐山瀑布》和《绝句》组成,两首古诗分别从不同角度描写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诗句情景交融,语言简洁。其中《望庐山瀑布》动静结合,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庐山瀑布的雄奇迅猛,描写了一幅生机勃勃、气势雄伟的山水图。《绝句》朴实自然的语句,一句一景,描绘出了杜甫草堂多姿多彩、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观。

小学语文_20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20《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课型】精读引领课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2.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3.激发兴趣,积累和交流送别诗,体会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 在反复诵读与展开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情绪,体会其中感情。【教学难点】 1.如何让学生理解叙事、写景与抒情的关系,体会“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师: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两首关于“送别”的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师板书,让学生一起书写“鹤”和“孟”字,注意笔顺和笔画。) 一、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上节课已经学习了生字的读音以及写法,同桌间互相朗读和背诵古诗,注意读音和停顿。 (2)学习方法小提示:借助注释理解意思。生再自由朗读。 看看诗的题目:“黄鹤楼”“广陵”都是--,“之”的意思是-- 2.参读感悟,品味“别情”。 (1)读诗想画,画中入情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依依惜别,别情依依!让我们一起《黄鹤楼送孟洗然之广陵》(读)你看到什么场面,令你印象最深刻?(预设点是两点) a.烟花三月下扬州。 b.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联想“烟花三月”。 孩子们,他们是在一个怎样的季节分别呀? 烟花三月,那样的季节该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呢? 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你脑中出现了什么画面? “阳春三月,河岸边上绿树成荫,到处都开满了五颜六色的鲜花,天空中弥漫着淡淡的雾气,到处繁花似锦、莺歌燕舞,好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 在如此烟雾缭绕,繁花似锦的美景中,好友却将分离,心中更加—— (3)品“孤帆”和“尽” 在那样春意浓浓,繁花似锦的三月,长江上该是百舸争流,千帆竞渡,可为什么李白眼中却是“孤帆”呢? 是呀,在这样别情依依的时刻,李白他是“过尽千帆皆不是,一心只送孟浩然,”他的眼中只看得见那“孤帆远影”!读! 那船儿的影子是“尽”了,可不尽的是什么? (4)诉离情 这时,李白心中肯定思绪万千,他在心底可能在想写什么呢? 是啊,“唯见长江天际流”。江水滚滚,我对孟兄的感情犹如那滚滚江水,滔滔不绝。 (板书:依依惜别情谊深厚)读全诗! 3.总结学法,回顾全文 学习古诗,我们学会了:借助注释和资料,读通读懂,了解诗歌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读诗想画,画中入情。 参悟名句,体会诗情。 二、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1.交流学法,自学古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临水远眺,望极天涯,让我们体会到了那份离情杳杳,别情依依。同样的深情,不一样的故事,让我们走进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小组合作学习《送元二使安西》,可以边读边交流资料和读通、读懂。 注意“朝”“舍”“渭”和“浥”的读音。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