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科里亚的木匣》案例评析

《科里亚的木匣》案例评析

《科里亚的木匣》案例评析
《科里亚的木匣》案例评析

《科里亚的木匣》案例评析

反馈、矫正当堂作业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但如果教师没有以学生为本,一昧地按照原有的教学设计进行课堂调控,就会错过了矫正的最佳时机,无法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现已《科里亚的木匣》的教学片断为例进行如下分析。

教学片段:

1——3自然段用“埋木匣”概括。

师:默读课文4——12自然段,改动课题一个字,概括出它们的大意。

生默读思考。

师:请把这个字写在黑板上。

生板书“挖”。(可巧的是,两位学生上台板书,都把“挖”字写错了)

师:“挖”的右下部不是“九”字,而是“乙”。

评析:

课堂教学要关注生成,利用生成点进行教学。在这堂课中,“挖”字原本是一个要会写的字,就是以往学过的字出现这样的错误,此时让学生写上一个两个,也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就因为教师在备课中没有准备让学生写,就错过了写字的最佳时机。我们的作业是否一定要按照教案的设计来上?当然是要及时调整的,一句话,作业也该注重生成教学。我们的教学要因地制宜,因生制宜,只有当学习是他们最需要时,或者是点燃了他们需要时,学习才会有效。

课堂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即便老师做了充分预设,也有“无法预知”的情况发生。教师要随时把握课堂教学中闪动的亮点,灵活驾驭教学过程,做一个合格的“导航员”,灵活驾驭实施过程的动态生成。

如片段中中,“挖”本是个生字,学生在概括出课文大意时正好出现错误,此时可以这样做:

1.教师也写一个“挖”字,引导学生观察对比两字的不同之处。

2.书写一、二个。

3.在后面的生字教学(原设计)中进行巩固:谁能用最快的方法告诉大家“挖”字的第九画是什么笔画?

这样借机巧妙矫正,学生又对“挖”字重温了一遍,并加深了最后“乙”的笔画,在教学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我听过这样一个片段:有位教师上《惊弓之鸟》一课,在请同学自由通读课文之后,教师抛出这样的问题大背景:“更羸不用箭只拉弓,就把天上飞的大雁射了下来,你佩服他吗?”

生1:“这有什么稀奇的,如果当时我在魏王身边的话,我也照样能把这只大雁射下来。”

师:“如果照他这么说,大家都有可能成为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喽,只是生不逢时啊!”有些同学咯咯地笑了起来。

师:“更羸的本领真的是显示在他能不用箭只拉弓就把大雁射下来吗?”

生2:“我以为更羸的本领显示在他能仔细观察,能从一只别人眼里看似极普通的大雁中看出它飞得慢,叫的声音也很悲惨。”

生3:“我以为更羸的本事还显示在他能根据自己观察到的情况,经过严密的推测,最终知道这不但是一只受过箭伤,伤口还没愈合的大雁,而且是一只离开同伴,孤单失群的大雁。”

师:那你就写下佩服更羸的原因吧。

片段中教师的设计原本在课末写佩服更羸的原因,但由于课堂中一个学生的回答背离了教师质疑提问的本意,看似一个“错误”的回答将原有设计打乱了,但是教师巧妙的回答使学生的思维直奔课文重点,将其带入一个更高的层次,此时进行练笔作业,学生由单一的佩服“更赢射箭的技巧”转而发展到佩服更赢的其他道德品质如“谦虚、实事求是、仔细观察”等多元价值观,其学习效果更是事半功倍。

总之,“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己。”好的课堂没有标准,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学生因喜欢而轻松愉快地自主参与!语文课堂提倡精心设计作业,着重于作业的反馈并进行巧妙的矫正,真正做到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实实在在发展学生语文能力能力。让我们的作业设计从学生需求出发,“精讲多练”,从“重讲轻练”的传统中解脱出来,在课堂上适时调整,多些务实,多些关注,多些真情,简简单单把学生教好。

科里亚的木匣

26 科里亚的木匣教案目标 1.会认3 个生字,会写13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冰鞋”“玩意” 等词 语。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科里亚是怎样埋木匠、挖木匣的,感悟时间在变 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初步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4.学习通过生活中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重点、难点重点:了解内容,感悟其中的道理。突破方法:学生通过字读课文,理清层次,了解科里亚埋木匣的原因和过程,解决重点。 难点: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教案准备 生字词卡片。 课时安排 建议2 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木匣”,学习“匣”的音、形、义。 2.完整板书课题。科里亚诗歌苏联小孩,这篇课文讲了他的什么事 呢? 自学课文,整体感知 1.摸底课文,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2.疏通字词。

学生读生字,读准字音,看清字形,并在课文中找出带有这些生字的词语,再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想想这些的意思。 3.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三、检查自学情况 1.生字 2.新词 3.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布置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边读边做记号,看看哪几自然段是讲科里亚埋木匣,哪几个自然段是讲科里亚挖木匣。 2.默读、思考、做记号,也可与同桌讨论。 3.全班交流 五、讲读第一部分。 1.指名朗读这一部分。 2.思考问题。 (1)克里亚和妈妈是么时候、怎样把东西埋起来的? (2)他们为什么要把东西埋起来? 3.讨论交流。 (1)克里亚怎么埋木匣的?妈妈是怎么埋木箱的? 六、朗读课文第1-3 自然段 四、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信息技术应用体验心得体会3篇

信息技术应用体验心得体会3篇 信息技术应用体验心得体会1 在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中,如何认识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整合的内涵?我们能切切实实地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做些什么? 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整合,就是以化学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化学学科的教学中去,使学生在学习化学学科知识的同时,学会解决其他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 因此,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从其它学科或者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引入,借助这些有实际背景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加深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还应安排一些实践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网络和其它信息手段获取信息,学会使用信息工具和信息手段来分析、处理信息,并且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完成任务,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兴趣是学习上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切创造发明活动最直接的动力。依据顾泠沅的情意原理“激发学习者的动机、兴趣和追求的意向,加强教师与学习者的感情交流,是促进认知和发展的支柱和动力”。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其好奇心是十分重要的。 信息技术的运用,能使许多抽象的化学概念、化学规

律,复杂的化学反应环境由静态变动态,无声变有声,抽象变具体,不仅能大大增强表现力而且易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有着极高的价值,从而促使学生更好、更快、更准、更深入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逼真的动画效果、听觉效果与视觉效果相融洽,学生眼耳手脑的全部调动并聚焦于一点,再加上软件的运用交错穿插在学生实验、老师讲解之间,教学效果达到了最佳状态,达到了教学的最优化,使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透彻、掌握准确,对实验现象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运用信息技术教学让学生拥有了更大的自由度,为他们提供了自由探索、尝试和创造的条件。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如我在讲授酸雨时,为了让学生了解酸雨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并寻求解决的方法,可通过因特网获取有关国内外酸雨研究的最新资料。学生通过网络浏览器查询各种信息,调用网上的资源来自学,同时通过电子邮件等形式参加有关问题的讨论或请示教师的指导。从而,使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培养他们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 新课程标准高度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而创新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人们的思维方式,启迪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创新教育的

小学老师信息技术应用体验心得体会

小学老师信息技术应用体验心得体会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使每个人都有机会面对整个信息大千世界,五彩缤纷呈现在面前,使许多人的理想能够很快实现。以下是由聘才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范文,欢迎阅读。 我是一名小学教师,很庆幸区教育部门为我们提供这次培训学习的机会,得到名师传授的教学经验和技术指点。从教以来,我接触教育技术有很长一段时间了,教学中总存在许多困惑,利用这次培训正好给我一个学习的机会,虽然学习很紧张只有六天的时间,但过得很充实,受益非浅,让我充分感受了教育技术应用的多样性,在学习体验中感悟了现代教育理念与运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学创新的魅力。这与以往的培训相比,本次培训具备很大的不同之处。 “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内容和我们平时的教学工作紧密联系,实用性很强。比如创建教学设计方案,规划主题单元等一系列学习活动对我们的教学思路进行了梳理,促使我们整合各方面的资源,更好的理解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意义,为我们今后能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在老师的有效点拨下,我们进一步理解了信息技术对现代教学产生的重大意义,了解了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优化方法。 这一堂堂授课虽然还略显生涩,但也雏形颇具,使我深

受启发,并理清了自己的收获: 1、接受了教育技术这个新的专业术语。以前每每谈到教育技术能力就想到信息技术,其实教育是一半科学一半艺术,现代教育技术首先致力于以科学观来考察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设计教学策略,力求发挥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通过优化教学过程来获得尽可能理想的教学效益。 2、深入领会了解了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以前我们的教学更多的是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技术、轻思想等。通过这次培训,使我体会到,要真正上好一堂课,课前的思考、准备及课后评价、反思与课堂上的组织、教学等环节同等重要。 3、学习领会了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环境。在这里,我是作为一个学生的角色在课堂里感受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对比自己的学生如插秧苗式的传统教学模式,有了更多合理利用身边的教育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致的思考。 4、矫正了一些有偏差的想法。以前学校教师每当喊更新教育教学方法时,都会以条件有限为借口。现在我更清晰地知道教育技术除了利用信息技术外,只要合理、科学地使用教育技术,同样通过传统的媒体也能上出一堂高质量的课。 培训只是一个手段,培训只是一个开端,对于培训给予的清泉,我要让它细水长流。我将因此而振作精神,在教育天

应用信息技术经验总结

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经验总结 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教师适时恰当地选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通过对动画、声音,颜色和传播速度的控制,使得教材内容变得生动、形象、直观。计算机辅助教学成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且正显示出它无以伦比的优势。 在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中,如何认识信息技术与化数学学科整合的内涵?我们能切切实实地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做些什么?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就是以数学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数学学科的教学中去,使学生在学习数学学科知识的同时,学会解决其他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从其它学科或者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引入,借助这些有实际背景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加深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还应安排一些实践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网络和其它信息手段获取信息,学会使用信息工具和信息手段来分析、处理信息,并且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完成任务,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的运用,能使许多抽象的数学概念、规律,复杂实际应用反应环境由静态变动态,无声变有声,抽象变具体,不仅能大大增强表现力而且易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有着极高的价值,从而促使学生更好、更快、更准、更深入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逼真的动画效果、听觉效果与视觉效果相融洽,学生眼耳手脑的全部调动并聚焦于一点,再加上软件的运用交错穿插在学

生实验、老师讲解之间,教学效果达到了最佳状态,达到了教学的最优化,使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透彻、掌握准确,印象深刻、记忆牢固。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运用信息技术教学让学生拥有了更大的自由度,为他们提供了自由探索、尝试和创造的条件。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如我在讲用代如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我们就可以运用课件来演示将二元转化成一元的过程,通过演示学生们掌握本节课的知识达到学习的目的。 新课程标准高度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而创新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人们的思维方式,启迪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创新教育的实质和核心。也就是勇于突破传统、习惯所形成的思维定势,重新组合既定的感受、体验,探索规律,得出新结论的思维过程。由此可见,创新思维具有生动性、求异性、发散性和独创性等特征,所以在化学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逆向思维能力,以达到启迪创新思维的目的。运用信息技术,能使课本中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化学反应过程,生动地、直观地演示出来,便于学生对化学反应的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分析,使思维得到适时地启迪。 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的整合为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我依据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这一新的教学结构去探究新的教学模式,把信息技术与化学

信息技术应用体验经验

信息技术应用体验心得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下文是聘才小编为大家介绍信息技术应用体验心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具体内容吧! 信息技术应用体验心得【1】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操作技巧。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初步学会计算机的使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几点反思。 一、从游戏入门,自觉学习。 小学生对游戏特别感兴趣,而计算机正具有能玩游戏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可以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例如学习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的很累,而且很不愿学,更加不能强迫其练习了。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游戏》,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老师比赛。学生在“太空打战”"拯救苹果"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于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够打得又对又快。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

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 二、直观演示,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天真活泼、好奇、顽皮好动,但他们形象思维能力强,抽象思维能力差。如果仅仅口头讲授计算机知识,显得比较枯燥,学生会没有兴趣,课堂效果肯定不理想,必须要采取用特殊的方法才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不是单纯讲解。比如在重大版四年级的幻灯片教学中,有一节是在幻灯片中插入背景音乐,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首先直观演示事先做好的课堂范例,一个“桂林山水”图文并茂的幻灯片课件自动播放,丰富的切换方式,学生耳目一新:“哇噻!真好!……”学生不由的赞叹。于是我出示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如何在幻灯片中插入背景音乐"学生迫不及待了,要学会这一招啊!课堂气氛活跃,学得很快。并要求展示,效果很好。 三、教学仅仅依照教学--学习--评价相结合的思想理念 教学紧扣教材,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围绕学习目标教学,及时反馈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让学生演示讲解,及时检查学习效果,同时又是对知识点的巩固提高的过程。信息技术教材内容较广泛,知识点很多很细,有的

信息技术应用培训心得

第一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应用培训心得 第一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心得体会 通过一个多月的信息技术培训学习,我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听了专家的讲座和培训老师的指导后,我感触最深的是微课的认识与制作方法。培训中,老师一方面要求我们以超脱姿态,踏实前行,坚持遵循教育规律,研究微课新思路;另一方面也要求我们自觉培养自学发展意识,力求适应现代教育技术的要求,促进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学上新的台阶。通过深入学习,下面谈一谈这次培训学习的一些感悟。 一、认识了新的课程——微课 在4月24日余德兴老师和25日陈展虹教授的讲解下,我初步认识了“微课”这一门新的课程。他们指出“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的全过

程。“微课”具有教学时间较短、教学内容较少、资源容量较小、资源使用方便等特点。对教师而言,微课将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突破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学生而言,微课能更好的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在网络时代,随着信息与通迅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随着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微课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 二、如何根据本学科的特点设计微课 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本人从别人的身上学习到一些有关微课设计的知识。一节 微课能否设计得好、教学效果佳,知识点的选择和分析处理非常重要。因此,在设计每一节微课时,我首先慎重选择知识点,并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处理,使它们更符合教学的认知规律,学习起来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尝试做到如下几点 1、知识点尽量选择教学的重点、难点。 2、知识点的选择要细,十分钟内能够讲解透彻。

科利亚的木匣优秀教案

科利亚的木匣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会认 3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手锯、玩意、免得、抢走、难过、算术、当初、随便、仍然、敌人、台阶、所以、懂得”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感悟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初步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4.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作者感悟到的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要按照事物变化的规律办事的道理。 2.让学生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让学生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1.生字词卡片 2.布置学生带自己小时候的照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大家看看自己和小伙伴小时候的照片,发现了什么? 生答,如:我们在慢慢地长大,我们的身体在不断变化。 师:是啊,不仅你们在一天天长大,很多事物都在时时刻刻变化着。你们看,我们开学时种的花已经开了,校园里的树也长高了。孩子们,随着时间的变化,我们周围的一切都在发生着变化。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科利亚的木匣》就是告诉我们这个道理的。 板书课题:科利亚的木匣,指导学习“匣”的音形义。 【说明】 生活小事中往往蕴藏着很深的道理。由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使很深的道理易于学生接受,同时也能够激起学生对生活现象的思考。这种导入方法自然生动,将生活和阅读有机地结合了起来,激发了学生对课文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感知 1.师:请同学们打开书认真读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通过查字典或问同学解决。 学生自由读课文,小组交流生字读音,教师巡视指导。 2.利用生字词卡片指名认读,齐读。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评议: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 4.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范读动画,纠正读音。 5.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围绕木匣讲了科利亚的哪些事? 提示:课文写了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发的事。 板书:埋木匣→挖木匣→受启发。

走进抽象艺术(教案)

走进抽象艺术(教案) 《走进抽象艺术》教案 课型:欣赏课 教学方法:展示法、探究讨论法、讲练结合法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和认识抽象艺术的基本概念。 2、区分抽象艺术的两种基本形态,即冷抽象和热抽象。 3、理解抽象艺术的表现语言,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4、比较区分具象意象抽象艺术的异同点 教学重点:介绍不同形式的抽象艺术以及代表画家,代表作品;归纳抽象艺术与具象艺术、意象艺术的异同点。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抽象艺术之美,学会欣赏抽象艺术。 教学用具:挂图,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话题(5-7分钟) 二、提出课题(5分钟) 二、内容讲解(约25分钟) 首先同学们来看两组图片(第3课图片和第五课图片),第3课图片是现实生活中具体存在的,真实的再现现实,即具象艺术。第5课图片在你们的生活中存在这样的物体吗, 学生回答:“不存在”。我们称这种没有现实形象的可辨性的作品为抽象艺术作品。怎样去欣赏抽象艺术作品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抽象艺术,去体会其独特的艺术美。

【教师总结】:抽象艺术和具象艺术、意象艺术不同的是,它不直接表现任何 现实中的可视物,但不能因此说它与现实就没有任何关系。 (一)抽象艺术及其两种形态(冷抽象,热抽象) 1、抽象艺术的含义 一种用美术的基本语言元素和语言手段进行独立创作的美术类型(像音乐的视 觉艺术,无清晰的形象可辨,由纯粹的点、线、面和色彩组成的艺术形式),产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盛行于美国五十年代。 【热抽象代表】 康定斯基,俄国人,居住于法国,抽象艺术的发现者。 【冷抽象代表】 蒙德里安,荷兰人,移居美国,为了把握世界普遍的美和本质,他认为艺术只有简化为最基本的形态,并从他们的内在关系中才能做到,这种基本形态就是直线和纯粹的色彩 【中国著名抽象艺术家】 赵无极,留学并居住与法国,艺术特点:将中国的传统水墨精神跟西方的油彩 艺术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新的有别于西方的艺术形式 (二)典型作品分析和作者介绍 冷抽象代表作赏析《百老汇的爵士乐》,蒙德里安(荷兰) 热抽象代表作赏析《即兴之31》(油画,1931年)康定斯基(俄国)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先鉴赏纽约百老汇夜景的照片,然后一边听爵士乐(爵士乐:《蓝色狂想曲》),一边欣赏蒙德里安的《百老汇的爵士乐》。 老师介绍:1、爵士音乐;2、蒙德里安生平简介;3、蒙德里安对百老汇城市面貌的感受及对爵士音乐的感受。 问题思考与探讨:

信息技术应用体验学习心得体会_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应用体验学习心得体会_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李老师的《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这门网络课程,我受益匪浅。我不仅学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而且学到了非常实用的现代教育技术,对我的学科教学很有帮助。 一、新的时代,中学教学需要信息技术 信息时代已经到来,信息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我认为,以信息技术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当计算机与各学科的教学进程密切结合时所具有的特性,为新型教学模式的创建提供了最理想的教学理念和媒体。应用信息技术来改进课堂教学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的一条必由之路。 二、现代的学生,学习离不开信息技术。 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兴趣,开拓思维。而使用信息技术,能创设贴进学生实际的数学情境,挖掘教材潜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关注情境,为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供支撑,为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土壤,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让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到处是数学,数学就在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练习,使每一位学生的数学学习得到提高。利用计算机进行练习,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适当的练习题,由易到难,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信心,挑战自我,提高学生完成任务的速度和准确性。 三、现代的课堂,需要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指通过计算机技术把文字、图形、图像、活动影像和声音等多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管理,使计算机成为能以人类习惯的方式提供信息服务的一种新技术。利用信息技术能给学生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能给学生提供图文声并茂的多重感官综合刺激,还能让学生按超文本方式组织与管理各种教学信息和学科知识,这将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现代的教师,需要掌握信息技术 教师与学生之间角色关系未来将发生本质的变化,学生将根据个人的需要实行自主学习,从而拓宽视野,发展思维。而教师则会成为学生学习活动过程的指导者、帮助者和合作者。在教师角色定位上,教师将成为“平等中的首席”。在教学手段上,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仅是“导”,更主要的是“引”,教师将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再为教师所掌握,而应由学生去理解、去研究、去发现。在教育理念上,教师将更注重“以生为本”,因为虚拟的网络世界中有着丰富的教学资源,除了传统的文本信息、图片信息,还包含大量的'声音、动画等动态资源,学生将通过媒体演示进行讨论或者建立 分享知识,欢迎下载使用!

学以致用.提升能力(信息技术提升心得)

学以致用,提升能力 ——信息技术提升工程培训心得体会 宁乡四中刘畅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提升,才会与时俱进,不被时代所淘汰。这次我有幸参加了宁乡县第二期信息技术提升工程培训,学习了新的理念与方法,观摩了优秀教师的技能课,我也在实践操作中提升了技能,做到了学以致用,感觉受益匪浅。 一、加强理论修养,是提升自己能力的基础。 在这几个月的集中学习时间里,为了加强我们在思想上的认识和理论上的修养,培训内容丰富多彩,在走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环节中,有《教育变革中的技术力量》《微课程的设计与应用》《微课程应用实践与思考》等精神大餐,还有来自各区县教师进修学校和一线教师的案例报告……这些都对我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大数据时代”、“云课堂”、“翻转课堂”、“微课”、“微课堂”、“饥饿教学法”等等无一不萦绕着整个脑海,不由感叹“我们被洗脑了”。从培训前的不知到现在知之,从刚开始的听说到现在的了解,我对此次提升工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都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也了解了自己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该如何去提升自己。 通过培训我了解到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能熟练运用信息工具,如手机、网络、电脑等,以及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加工、组织和运用。而这些素质的养成就要求我们不断地进行学习,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信息素养成了终生学习的必备素质,如果没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就不能成为一名满足现代教学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师,就不能与时俱进。 二、丰富专业知识,是学以致用的前提。 1、通过聆听《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环节优化》及《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师专业发展活》,使我充分认识到作为一名高中老师,首先要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掌握信息操作的基本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除此之外还应具备信息收集处理以及表达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深刻的认识到教育信息的重要性,明白什么是教育信息化发的发展情况,真正理解了信息化教学环境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掌握了几种常用的教学模式和软件的基本应用。 2、通过聆听专家们的讲座,我发现自己对专业知识极为缺乏,很多新技术和新信息都需要不了解,蓦然回首间,才发现自己原来已经OUT了,再不学习将被时代的潮流所掩埋。特别是学到《微课程的设计与应用》这些环节时,老师介

信息技术经验交流分享(1)

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创新校本研训汇报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领导们,亲爱的老师们: 大家下午好!我是福州市台江第三中心小学的分管教学副校长张力。非常荣幸能应邀来到书香四溢的罗源三中和教育界的同行们进行业务上的切磋交流。我今天主要任务是和大家汇报一下,在本学期我们台三小在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线下校本研修”活动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作为一所拥有一百多位教师的学校的教学引领者,我始终与学校老师们并肩作战在教学第一线,不过正如苏轼所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许我汇报的内容并不全面,所站的高度还不够,所以还请大家在倾听之后能提出宝贵的意见。 台三小“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线下校本研修”以下简称“线下三十课时”研修活动的顺利开展首先得益于台江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的专业引领,现在要改口成为“坊主”。是他们的精心策划才有我们今天的成果。所以我汇报的第一点标题就是: 一、高屋建瓴,明晰目标。 台江区做为“海西教育网”“福建省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中心”的协作单位,一直成为各项培训工作的先行区县。我区一直走在“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的各区县的前列。教师进修学校做为我区的教育教学科研单位,十分重视这项工作的开展。首先进修校培训处认真解读上级布置的任务,形成具体的任务目标,分多场会议部署这项工作。从吹风会到信息技术演示会到工作任务部署,从校

级领导到分管教学教导主任以及学科教研组长。每一次会议都自上而下向学校传递清晰的目标信息——这是在教师进修校举行的线下三十课时校本研训的培训动员会。这是10月10日,台江区进修校邀请到了来自台湾“中央大学”王绪溢博士围绕着“智慧教室”主题作了专题报告。王教授凭借着他清新、幽默的讲座风格向全区各所中小学校长、教导主任以及实验教师介绍了何为智慧课堂。他还指出智慧教育不仅是一种技术手段,还是一个必须整合教育理念、教学资源的全新教学模式。这是在宁小举行的全区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创新的部署会议,会上徐敏教授为我们详细讲授了本次线下三十课时的训练目标。最后进修校还以公文形式将任务细则传达到每一所学校,为学校开展工作指明方向。这是最终定稿的台江区教育局台教人〔2016〕18号文件《台江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实施方案》从指导目标,到任务措施,再到阶段目标都详尽地阐述。让每一位参与研训的老师一目了然,目标清晰。为我区信息技术提升工程的开展奠定基础。 二、上下齐心,融合创新 (一)认真解读,形成计划 以郑东秀校长为提升工程提升领导小组的核心,召开多场筹备组会议,制定出富有台三特色的“提升工程”线下校本教研研修活动方案。方案由研修目标、研修主题、“提升工程”线下研修内容组成。其中研修内容最为具体明了,在第一阶段活动中突出专家坊主的介入、教研组与参训教师的职责任务的分解、教学设计与说课的要求,以及

科里亚的木匣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从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获得启示,培养他们多动脑、勤思考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 2、体会课文哪些内容写得真实、具体。 3、学会本课生字和新词,练习用“仍然”“虽然”造句。 4、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柯里亚最后讲的话。使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哪些写得真实、具体。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二、预习课文。 1、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音。 2、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哪些人,他们做了哪些事? 三、检查预习。 1、认读生字。 2、指名回答预习中的问题。 四、结合课后第2题,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第一段(1—3)写柯里亚埋木匣。 第二段(4—12)写柯里亚挖木匣。 第三段(13)写柯里亚从这件事中受到的启发。 五、讲读第一段。 1、指名朗读。 2、读后评议。 3、默读第一段,思考: (1)柯里亚埋木匣是在什么时候?那时他几岁? (2)柯里亚是怎样将木匣埋起来的? (3)柯里亚为什么把东西埋起来?妈妈埋的东西同柯里亚的有什么不同? 4、讨论思考题,检查默读情况。 (1)讨论第1题,简介时代背景。 (2)讨论第2题,重点理解“刚学”“只会”两个词语。 (3)讨论第三题,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东西多不能都带走;受到妈妈埋东西的启示。 六、讲读第二段。 1、指名朗读。 2、提出默读思考题。 (1)他们什么时候挖埋藏的东西?从埋到挖经过了多长时间? (2)妈妈是怎样挖箱子的?结果怎样? (3)柯里亚开始是怎样挖的?结果怎样?后来为什么又挖着了? 3、讨论思考题。 4、指导朗读第二段。

七、讲读第三段。 1、指名朗读。 2、提问:怎样理解柯里亚最后说的这段话?(年龄小,步子小;年龄大,步子也大。) 3、学生自己结合生活实际谈认识。 第二课时 一、指名分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总结全文,加深理解。 1、课文写的是柯里亚埋木匣、挖木匣,为什么还要写妈妈埋木箱、挖木箱呢? 2、课文为什么要写小伙伴们的话呢? 三、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 1、引导学生通读全文,边读边想,哪些地方写得真实具体。 2、指名说哪些内容真实具体,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四、完成课后练习第5题。 1、指名朗读,齐读词语。 2、指导记忆字形。 3、抄写词语。 4、将课文中含有“仍然”“虽然”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5、指导口头造句,纠正不当之处。 6、将句子写下来。 五、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30柯里亚的木匣 时间变、年龄变、步子变 五步四年后 埋木匣挖 十步五步? 方法要变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设计之一 作者:郎老师日期:2005-7-21 阅读:2852次 一、素质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能从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的不同结果中,认识到“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我们应随着情况的变化采用不同的做法解决问题。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如果……就”、“不光……还”等关联词语造

第5课抽象艺术作品分析

第5课:走进抽象艺术 (一)作品分析 《即兴之31》(油画,1931年)康定斯基(俄国) 【康定斯基】出生于莫斯科,父亲是茶商,幼年时期与父母居住在罗马和佛罗伦萨,后来回敖德萨。少年时起就画画,写诗,弹钢琴,拉大提琴。曾在莫斯科大学获得社会科学和法律学的学位。1896年,即康定斯基30岁时,决意学习绘画。在慕尼黑美术学院学画直到1900年,此后即开始了活跃的艺术实践活动。 康定斯基倡导即兴作画,以表现艺术家的需要。他认为精神因素是艺术中最重要的东西,艺术不是对自然的模仿或精心制作,而是内心的需要。“艺术就像自然、科学、政治一样是一个自足的领域,它受到适合自己需要的自身规律的支配”。寻找这个规律正是画家终身奋斗的目标。他特别强调绘画同音乐的结合,音乐在所有的艺术种类中是最抽象的。康定斯基在《论艺术的精神》一书中详尽论述了音乐与绘画存在着的深刻联系。在康定斯基看来,绘画必须创造出一个与自然对象相和谐的新的现实。绘画中的色彩犹如音乐里的音符,它本身就能够打动观众。画家以这种抽象艺术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在观众中唤起音乐所产生的那种难以用语言表达的艺术情感。康定斯基追求绘画的音乐感,最后发展出情绪性的抽象绘画。 康定斯基的抽象作品带有很强的个人情感,因此有人称他的艺术为“热抽象”艺术。他的抽象作品大都完全脱离了客观对象,为避免标题给观众的引导性联想,他常常像音乐作品的标题那样给自己的画取上“即兴”、“作品X号”等名称。 《百老汇的爵士乐》(油画,127厘米×127厘米,1942—1943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藏)蒙德里安(荷兰) 荷兰的蒙得里安始终想象着用最简单的美术语言要素——直线和纯色组成他的画。他想让他的艺术去揭示在主观性的外形不断变化的背后隐藏着的永恒不变的实在。他自己说:“我一步一步地排除着曲线,直到作品最后只由直线和横线构成,形成十字形,……直线和横线是两相对立的力量的表现;这类对立物的平衡到处存在着,控制着一切。”他从大大小小的原色块和矩形直角形状的组合中寻求所谓“表里平衡,个性和集体平衡,自然与精神、物质与意识的平衡”等。他认为这才是反映了宇宙最本质的客观法则。人们称他的这种抽象画为“冷抽象”,也称几何风格派。 《百老汇的爵士乐》是蒙德里安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他极少直接来自现实感受的作品之一。在这幅作品中,蒙得里安把他对纽约百老汇音乐的感受和认识用他自己的语言方式表现出来,创作出了一种视觉音乐。像铜管乐器一样明亮的黄色线,在霓虹灯光般的红色、蓝色、灰色小点的闪烁下,呈现出一种爵士乐的节奏感。我们还能感受到纽约最繁华的百老汇夜晚的嘈杂。密如蜘蛛网的垂直和水平的线条,很容易使人联想到百老汇街都是直角相交的道路。 《红树》(油画,1908年) 蒙德里安(荷兰) 《灰树》(油画,1912年) 蒙德里安(荷兰) 《开花的苹果树》(油画,1912年) 蒙德里安(荷兰) 【蒙德里安】(1872—1944)荷兰画家,生于荷兰阿姆尔弗特,卒于美国纽约。父亲是一位喜爱绘画的小学校长,他从小受父亲的影响而喜欢绘画,并向父亲和画家叔父学习绘画。17岁时取得了小学绘画教师资格证书,三年后又拿到中学绘画教师资格证书。1892年他来到阿姆斯特丹,进入国立美术学院开始正式严格的写实绘画训练,成为颇受教师赏识的基本功扎实的好学生。1908年前,他画了大量的写实风景画,其笔法肯定、形象概括,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1908年后,他开始探索新的表现手法,1911年底他来到巴黎,马上受到立体主义影响,并开始以“树”为题不断探索抽象化的表现。1914年后又放弃立体主义,转向几何形符号式的绘画,终于20世纪初形成独特的纯几何形的抽象风格。最后他以绘画的基本元素的直线直角相交构成富有节奏感的大小不等的几何图形,再用最单纯原色的不见笔触的色块与其匹配,成为独树一帜的“新造型主义”艺术,而名扬世界。人们一见到粗黑的横竖直线构成大小不等的红、黄、蓝、灰的方形、矩形的画面,便知那就是蒙德里安的作品。他认为惟有这种抽象的几形图形形式,才是绘画最本质的。他将以往的所有传统技巧统统抛弃,在他的画中不见其他任何画派的影子,他以其新形式的作品开拓了人类的艺术眼界,引领人类追求最单纯的和谐。

信息技术应用经验分享

信息技术应用经验交流与分享 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能有这样的机会和大家交流沟通,我感到十分荣幸。 作为教育战线的一员,我和同事们一起,参加了“国培计划(2015)”----甘肃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远程研修学习。在本次培训中,我首先要求自己转变以前网络培训的学习观念,端正学习态度,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认真踏实地按照每个模块的要求去学习,去完成学习任务。我们是通过“观看视频、阅读资料—班级交流讨论、集中答疑—提交作业”这三个环节来细化学习任务。本次远程培训,可以说为我们一线教师搭建了一个学习、交流、提高的平台。培训模式新颖多样,扎实有效,充分发挥了远程教育的作用,让广大教师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到优质的学科培训资源,大大提高培训的质量。培训期间,我将信息技术手段积极主动地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当中,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真真切切体会到了信息技术手段给我自身,包括我的课堂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下面,我就将自己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一些具体的做法和心得体会跟大家交流分享。不妥之处,恳请各位领导和老师批评指正。 一、转变观念,提高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和自身素养。 在对信息技术逐步了解和应用的过程中,我才发觉自己以前的一些想法有些片面和狭隘。之前,我总是简单地认为所谓的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就是在课堂中运用多媒体教学而已。直到参加了本次培训,才深知自己知识的匮乏、认识的不足。原来信息技术包含着诸多的内容,而且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在培训中,我了解到一些信息技术基本工具的作用,再次重新认识了多媒体,同时也了解了计算机在其他学科学习中的一些应用。掌握了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设计方法,能够用信息技术有效设计学科教学方案。明确了课程改革与发展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新要求,能够在备课、上课、作业批改、学生辅导、学业测评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特别

走进抽象艺术案例评析

《走进抽象艺术》课例评析 案例评析 评析教师:闫梅(邯郸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美术作品可以什么都不像吗?——走进抽象艺术》是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五课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内容是继第三课《走进具象艺术》、第四课《走进意象艺术》之后美术绘画作品类型中第三种类型——抽象艺术。在所有的美术作品中,只有抽象艺术作品使用的是纯粹的美术语言来进行表达。 一、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把握 1.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所确定的教学目标,决定教什么,不教什么,以及怎么教,呈现出与教学目标无关的或不利于实现教学目的的讲授内容和教学方法,做了大胆的舍弃。反之,对教学目标有利的作品或想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掌握本课目标,又补充了一些素材是这节课的亮点。这节课能使学生具体了解和认识抽象艺术(三大美术类型之一),也能简单回顾意象、具象艺术,起到温故知新,并能让学生对抽象艺术的两种基本形态(冷抽象和热抽象),美术作品走向抽象的简单过程以及抽象艺术的语言和代表作品及作者有一个大致了解。在此基础上,老师还能适当补充相关知识,起到帮助学生理解或完善教材内容的作用。老师多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背景音乐来营造氛围等起到一定作用。

2.本课课时建议为1课时,内容为四个组成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述康定斯基发现抽象艺术的过程及与其他两种艺术类型的区别。这一点老师把握的很到位,甚至都能拿具象或意象的作品与抽象作品形成对比,使学生初步了解和感受抽象艺术;第二部分主要讲述两位抽象艺术家,两种抽象艺术。老师在授课过程中也能把握到位,对蒙德里安和康定斯基都进行了作者及作品分析,从而提出“冷抽象”和“热抽象”这两种抽象类型。并且都能以蒙德里安的“树”作为从具象到抽象的艺术变化过程。赵老师匠心独运,还找到了蒙德里安早期绘画作品,更鲜明地引起了作品对比及作者思想变化。第三部分主要讲述“艺术为什么会走向抽象?其艺术美有哪些表现?”在这一环节里老师能很好地利用音乐的类比,加深学生理解认识。在这里降低了抽象艺术具有的分析性这一特点。老师从五个方面分析了形式与色彩。第四部分是“谁都能创作抽象艺术吗”,老师是提前讲解与第三部分互换了一下,无论哪种方式都说明了美术鉴赏不仅是对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对培养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审美的眼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以及未来人生发展,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教与学活动设计的恰切性 人美版教材的1—8课都是在讲授怎样才能提高美术鉴赏能力呢?重点是增加美术鉴赏的基础知识,难点是了解各门类美术的艺术特点及其不同派别的艺术语言,才能与之交流与对话,进而知道怎样从感性入手进行美术作品分析,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并对美术作品进行价值判断。这节课基本做到了重难点突出,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也让学生参

走进抽象艺术

《走进抽象艺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比具象艺术和意象艺术,了解和认识抽象艺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特点。 2、理解抽象艺术的表现语言,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3、结合欣赏抽象艺术作品了解和认识抽象艺术的两种基本形态(冷抽象和热抽象),美术走向抽象的简单过程及抽象艺术的语言和艺术上的美的表现。 教学重点: 通过抽象艺术以及代表画家,代表作品的欣赏和了解,培养审美的眼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抽象艺术之美。 1、如何结合原有的美术语言的知识来理解认识抽象艺术的概念。 2、艺术如何发展到抽象的,如何欣赏抽象艺术。 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回顾前两节教学内容,欣赏具象艺术和意象艺术作品的同时讲解其艺术特点。那么美术作品可以什么都不像吗?抽象艺术已经渗透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我们面对一幅抽象作品时有因为看不懂而排斥,不知道怎么欣赏,因为抽象艺术和具象艺术、意象艺术不同的是,它不直接表现任何现实中的可视物,是否和生活毫无联系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抽象艺术,去体会抽象艺术独特的艺术美。出示课题,介绍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和设疑引起学生对抽象艺术的兴趣和想像 (二)讲授新课 美术史上第一幅抽象画是俄国艺术家康定斯基创作的,他在回忆其抽象创作的契机时说:“有一天傍晚,我回到画室,突然间看到一幅闪烁着内在光辉,栩栩如生,活跃画纸上的画,令我震惊!当我走进仔细看时,才明白原来是自己的画作倒置罢了!翌日,在白昼的光线下,我把画放正,昨日的那种美感竟消失了。画面上只留下一些‘无可名之形’?此事给我莫大的启示:即当画面的形象和色彩依附于自然主题时,观赏者总会在画面上寻找他画的是什么,而忽略了形象和色彩固有的特质和功能”。 总结抽象艺术的含义:在20世纪初才开始逐步形成的一种用美术的基本语言元素和语言手段进行独立创作的美术类型。 一)两位艺术家,两种抽象艺术 活动一:展示美术作品:《百老汇的爵士乐》、《即兴之31》两幅作品。 问题思考探讨:同学们分两组讨论,谈谈自己对这两幅作品的感受。分析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简介两位画家的生平,指出蒙德里安创造出了一种视觉音乐, 康定斯基注重了音乐与色彩结合.) 学生活动:分别请一位同学回答问题,然后找同组同学作补充。教师活动:老师总结后引出:抽象艺术的定义及两种形态抽象艺术及其两种形态(冷抽象,热抽象)冷抽象、热抽象艺术的代表艺术家及观点。冷抽象含义:代表人物:蒙德里安。热抽象含义:代表人物:康定斯基。作品赏析《即兴31号》 结合音乐《交响曲》感受热抽象的情绪表达和对康定斯基的了解。康定斯基是现代抽象艺术

信息技术应用体验心得体会优秀范文

摘要为提高教师教育技术水平,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贯彻执行教师继续教育的相关政策,我校开展了信息技术学习活动。以下是带来的信息技术应用体验心得体会,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信息技术应用体验心得体会(一) 全面实施信息技术素质教育,全面实施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作为这场变革中站在第一线的我在不断地学习新课标,尝试着正确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和理念,期望能更好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为信息技术课程建设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看了那篇文章我觉得有所感触,所以又去看了有关的知识现把学到的知识和大家一起来学习。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习方式的变革迫在眉睫!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我们今天必须倡导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标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新课标强调师生互动、互教互学。 引用沃德的一句话说“平庸的老师传达知识;水平一般的老师解释知识;好的老师演示知识;伟大的老师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教师们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要想让学生学到东西,学生自己得渴望学习,而不是要老师逼着学。实现这一学习目标的惟一办法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担任主角。任何老师都不能让人学好,学生必须愿意学习,而且努力学习才行。新课程理念认为学习是一项参与性的活动。学生学习的方式是实践——不断实践,直到学习成为他们的第二本性为止。而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学习亦或是探究学习体现的正是学生亲身的体验和实践。听新课标指导下的老师上课,你会明显地体会到他们很少这样做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让学生把每天的讲话记录下来。相反,让学生主 动学习的观念似乎是头脑中根深蒂固的理念,自然而然的行为。运用苏格拉底式的教学原则,向学生提问,鼓励学生讨论,对话和辩论,希望学生去思考、推 理和交流,其目的是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去尝试体验成功,品尝失败,得到提高和进步。这种方法给学生传达出信息是教师尊重学生的意见,而且相信学生的能力。有一句古话说,如果你认为他们行,他们就行。 多年来,学生已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做笔记、课后背。如何让学生“动”起来,老师们确实动了一番脑筋,可当学生真的“动”了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课堂纪律难以控制,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最令人担心的是考试怎么办?课改使学生思维变得活跃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增强了,甚至敢于向教师挑战,教师得放下架子,学会蹲下来欣赏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有勇气承认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愿意与学生共同探讨。因此一节课,无论怎么准备,都不会尽善尽美,课堂上会发生很多事先无法预知的情况,有时教学任务没有完成,这是很正常的,但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了充分的发展,就应当肯定。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开放性,并且采用了现在比较流行的任务驱动模式来设计教材。学生并非空着头脑进入教室,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他们已经形成了广泛而丰富的经验和背景知识,从自然现象到农家生活、社区活动,他们几乎都有自己的看法。而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