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体育概论名词解释

体育概论名词解释

体育概论名词解释
体育概论名词解释

体育概论名词解释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

1、体育:是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身心发展的文化活动。

2、体育科学: 研究体育现象和揭示体育规律的知识体系。

3、运动训练:是为了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而专门组织的一种教育过程,其主要目标是创造优异的运

动成绩。

4、竞技体育:是以竞技运动为手段来促进人的身、心和精神的协调发展的一种体育活动。

5、体育体制:是关于体育事业的机构设置、隶属关系和职责、权益划分的体系和制度的总称。此

处的制度

1、体育运动技术:为了达到某种具体的体育目的而完成身体运动的方法就称为体育运动技术。

2、体育科学: 研究体育现象和揭示体育规律的知识体系。

3、体育教学:是一个传授和掌握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的教育过程。其主要目标是通过教学传授

体育的知识、技术和技能,以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4、技术基础:是根据动力学、运动学和节奏性的要求,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的各种技术环节

的总称。

5、体育体制:是关于体育事业的机构设置、隶属关系和职责、权益划分的体系和制度的总称。此

处的制度指狭义的或具体的制度。

2体育中介:体育中介是指体育活动过程中支持“体育人”与体育学习者相互作用的全部媒

介。

3体育科学体系:体育科学体系是指体育科学内部的结构及各学科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关系。

4体育体制:体育体制是指国家组织管理体育的各种机构、各项制度和准则的总和。它包括体育

的组织机构,各级体育行政机构、事业机构的责、权、利划分及处理其相互间关系的准则,以及

体育管理制度。

判断题

1、体育过程的的过程要素主要包括体育目的、体育方法、体育内容、体育环境、活动时间和空间等。√

2、体育的功能是指体育这一文化现象对人和社会所能发挥的有利作用和效能。√

3、实现我国体育目的目标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

4、竞技体育是以竞技运动为手段来促进人的身、心和精神的协调发展的一种体育活动。所以,竞技体育就是

竞技运动。╳

5、体育功能具有流动性和变化性。√

6、体育科学体系是指体育科学内部的结构及各学科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关系。√

7、体育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一种教育过程,体育科学则是研究和揭示这种现象发展规律的知识体

系。√

8、体育运动是一种无需翻译就可以交流的“世界语”,具有国际性特点。√

9、体育产业属于第二产业。╳

10、体育是体育科学研究的客体,体育实践是检验体育科学的唯一标准。√

1、体育过程就是健身过程。()

2、虽然社会在发展,生产力在不断提高,但体育的功能是不会变化的。()

3、类在进化过程中自然形成的走、跑、跳、投、攀登、爬越、悬垂和负重等各种运动方式对人类

所产生的功效,就是体育最基本的功能。()

4、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及其成员物质、精神需要的不断增长,体育目

的也要发展变化。()

5、体育比赛要求公平、公正,而这一准则延伸到生活中,就是要求平等、反对特权,说明体育具

有教导社会规范、促进人的社会化的功能。()

6、17—18世纪,人们主要从教育的角度去认识体育,体育是当时几乎所有知名教育家教育理论的组成部分。()

7、西方体育文化强调以人为中心,以个人为社会本位。()

8、体育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一种教育过程,体育科学则是研究和揭示这种现象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

9、体育目标反映并服务于体育目的。()

10、按实施体育的场所来分,可以将体育分为工人体育、农民体育、军人体育、知识分子体育

等。()

1、╳

2、╳

3、√

4、√

5、√

6、√

7、√

8、√

9、

√10、╳

1.适应能力:是指人体在适应外界环境时所表现出来的机能能力,它包括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2.体质:指人的质量,它是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素质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

3.技术基础:是根据动力学、运动学和节奏性的要求,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的各种技术环节的总称。

4.国际体育:是指国家之间进行的双边或多边的,以竞技运动为主体的一系列体育文化交往活动。

5.动作的速率:周期性动作在单位时间内重复的次数。

1.体育概论:是从宏观上、整体上综合研究体育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的学科。

2.体育(广义):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为目的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

3.体育制度:是指负责管理体育事业的领导机构和组织,以及由它们制度和实施的各种体育法规制度和措施的总和。

4.动作的轨迹:是指身体或身体某一部分在做动作时所移动的路线,包括形式、方向和幅度。

5。体育手段:是人们为了强身祛病,娱乐身心以及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而采取的各种内容和方法的总称。

4、身体姿势是指身体和身体的各个部分在做动作过程中所处的状态和位置。

5、体育中介是指体育活动过程中支持“体育人”与体育学习者相互作用的全部媒介。

2、体育科学

答:体育科学是研究体育现象和揭示体育规律的知识体系。

3、运动节奏

答:运动节奏是动作的快慢、用力的大小、肌肉的收缩与舒张以及时间间隔的长短合理交替的一种综合特征。

4、体育文化

答:广义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综合各种利用身体文化锻炼来提高人的生物学和精神潜力的范畴、规律、制度和物质设施

5、体育体制

答:体育体制是指国家组织管理体育的各种机构、各项制度和准则的总和。

体育教师考试名词解释

体育名词解释 1、体育:一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结合日光、空气、水等自然因素和卫生措施,达到增强体能、增进健康、丰富社会文化娱乐生活为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体育对于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二是指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使他们形成体育锻炼意识,提高体育活动能力,增进健康的教育活动。体育既是教育的有效手段,又是教育的重要内容。 2、竞技体育:指为培养优秀运动人才、创造优异成绩而进行系统的、科学的训练和竞赛。 3、社会体育:指公民自愿参加的以增进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群众性体育活动。 4、社区体育:主要是在街道办事处的辖区内,以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要对象,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群众体育。 5、终身体育:是人们在一生中为了多种需要,不间断地进行的体育的总和。 6、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它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 7、健康:指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并且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完美的状态。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保持良好的状态,才算得上真正的健康。体育是促进健康的重要手段。 8、身体健康:指人的体能良好、机能正常、精力充沛的状态。作为学习领域的身体健康,要求学生了解与运动有关的营养、环境、卫生保健等知识,发展体能,提高身体健康水平。 9、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一种是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感觉良好,而且与社会处于契合和谐的状态;另一种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原则和措施。体育活动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作为学习领域的心理健康,要求学生学会通过体育活动调节情绪状态,增强自尊和自信,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 10、社会适应:指个体为了适应社会生活环境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习惯或态度的过程。在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方式,都有人际交往、合作、友情、尊重、名誉及取得成就的愿望和需要,所有这些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个体的社会适应,同时,它们又能促进个体的社会适应。个体社会适应包括一系列自主的适应性行为,通

体育概论名词解释

---------------------------------------------------------------最新资料推荐------------------------------------------------------ 体育概论名词解释 体育概论研究对象: 从宏观上整体上综合研究体育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的学科。 体育(广义的,也称体育运动)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为目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 体育(狭义的,身体教育)是通过身体活动,增强体质,传授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技术,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过程。 体育文化:广义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综合利用身体文化锻炼来提高人的生物学和精神潜力的范畴. 竞技运动是指为了最大限度发挥和提高人体在体格、体能、心理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的潜力,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而进行的科学的系统的训练和竞赛。 身体锻炼是指以健身、医疗、卫生为目的的身体活动。 身体娱乐是指以休闲、娱乐、发展兴趣爱好、培养审美能力而进行的身体活动。 体育科学体系的结构分为几个部分: 1 指导科学 2 基础科学 3 体育的应用学科: 1)自然科学类 2)社会科学类 3)人文科学类 4)管理科学类 4 体育的专项技术学科,它是最接近于实践的一个层次。 体育科学体系是一个开放的体系。 1 / 12

中国体育发展的几个阶段: 1 初建基业阶段(49 年56 年): 52 年毛泽东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题词: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52 年贺龙为体委主任, 51 年颁布第一套广播体操。 2 两个高潮,一个低谷(57 年66 年)第一个高潮: 59 年第一界全运会,低谷见奇峰 60 年起三年困难时期,两个奇峰: 60 年登上珠峰; 61 年, 26 届世乒赛三项冠军。 第二个高潮: 65 年第二届全运会。 3 十年动乱,十年挫折(66 年76 年) 4 迅速恢复,阔步前进阶段(76 年后)体育目的任务提出的三点依据: 1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体育目的任务的制约或称社会需要。 2 必须反映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或称人的需要。 3 体育的特点和功能,它是确定体育目的任务的主要依据。 体质: 指人体的质量。 它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素质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 (体质的好坏受遗传变异、营养条件、身体锻炼、生活环境

体育考试名词解释培训讲学

1、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身体锻炼时应遵循那些原则? 答:体育锻炼方法虽然简单易学,但要想科学地安排体育锻炼,提高锻炼效果,避免伤病事故,就必须遵循体育锻炼的基本原则。 (1)循序渐进原则。体育锻炼的秩序渐进是指在学习体育技能和安排运动量时,要由小到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渐进行。 (2)全面发展原则。在体育锻炼时,要注意活动内容的多样性和身体机能的全面提高。如果只单纯发展某一局部的生理机能,不仅提高生理机能的作用不明显,而且还会对和身体机能产生不利影响。 (3)区别对待原则。体育锻炼时,还要根据每个锻炼者的年龄、性别、爱好、身体条件、职业特点、锻炼基础等不同情况做到区别对待,使体育锻炼更具有针对性。 (4)经常性原则。经常参加体育活动,锻炼的效果才明显、持久,所以体育锻炼要经常化,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5)安全性原则。从事任何形式的体育锻炼都要注意安全,如果体育锻炼安排得不合理,违背科学规律,就可能出现伤害事故。(准备活动与整理活动相结合的原则)(要进行自我监督的原则) 2、体育锻炼前后为什么要做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 答:每次参加体育锻炼前,要根据体育项目的特点,相应活动一下身体各部位,这叫准备活动。人体各器官的机能又有一定的生理惰性,准备活动是使人体从相对安静状态到活动状态,就是使人体的“后勤部”(血液循环、呼吸等器官)动员起来,发挥最大的工作能力。 在体育运动之后,要做好整理活动,特别是做放松动作和调整呼吸的动作(如深呼吸),能帮助补偿身体所欠的氧债,使呼吸和血液循环畅通,氧和养料供应充分,这样代谢产物消除也快,并有利于消除疲劳,使机体逐渐过渡到相对的安静状态。 3、说出侧向原地推铅球的技术动作要领,并画出一个铅球场地示意图。 答:1)握球:推球的手五指自然分开,将铅球放在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指根处,拇指和小指扶住球的两侧,手腕背屈。 2)持球:将球放在锁骨窝处,铅球紧贴颈部和下颌,肘关节抬起自然外展略低于肩,投掷手臂放松。3)预备姿势:握持好球后,侧对投掷方向,两脚左右开立比肩稍宽,左脚尖与右脚跟在同一条直线上,右脚与投掷方向成90-135°,左脚与投掷方向约成45°,身体向右倾斜,重心在右腿上,左臂微屈置于体前,低头、含胸目视右下方2m-3m处。 4)最后用力:铅球出手角度:38-42°,球离手时手腕要用力,并用手指拨球。与推球的同时,左腿用力向上蹬直,以增加铅球向前和向上的力量。球出手后,右腿迅速与左脚交换,左腿后举,降低身体重心,缓冲向前的力量,以维持身体的平衡。 4、在日常体育教学中,请举出5个学生最喜欢的发展灵敏素质的练习方法。 答:灵敏协调素质是只人体在各种突然变化的条件下,迅速、正确、协调改变身体运动的能力,是人的一种综合素质,是田径运动员不可缺少的身体素质之一。 立卧撑测试、象限跳测试、十字变向跑、快速急停、迅速转体、改变方向的追逐、对信号做出反应 5、在弯道上起跑,你应站在什么位置上?如何克服弯道跑中的离心力? 答:在弯道上起跑,教师应站在扇点位置上。 为了克服弯道跑中的离心力,弯道跑时,整个身体向内倾斜,摆动腿前摆时,左膝稍向外展,以前脚掌外侧着地;右膝稍向内扣,以脚掌内侧着地,同时,并加大右腿前摆的幅度。弯道跑摆臂时,左臂摆动幅度稍小,靠近体侧前后摆动;右臂摆动的幅度和力量稍大,且前摆时稍向左前方,后摆时肘关节稍向外。以便利用重心,产生向心力,克服离心力。从弯道进入直道时,身体逐渐减小内倾程度,放松跑2~3步,然后全力跑完全程。 6、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答: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4)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体育考试资料一(名词解释)

体育考试资料一(名词解释) 1、体育:一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结合日光、空气、水等自然因素和卫生措施,达到增强体能、增进健康、丰富社会文化娱乐生活为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体育对于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二是指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使他们形成体育锻炼意识,提高体育活动能力,增进健康的教育活动。体育既是教育的有效手段,又是教育的重要内容。 2、竞技体育:指为培养优秀运动人才、创造优异成绩而进行系统的、科学的训练和竞赛。 3、社会体育:指公民自愿参加的以增进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群众性体育活动。 4、社区体育:主要是在街道办事处的辖区内,以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要对象,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群众体育。 5、终身体育:是人们在一生中为了多种需要,不间断地进行的体育的总和。 6、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它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 7、健康:指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并且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完美的状态。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保持良好的状态,才算得上真正的健康。体育是促进健康的重要手段。

8、身体健康:指人的体能良好、机能正常、精力充沛的状态。作为学习领域的身体健康,要求学生了解与运动有关的营养、环境、卫生保健等知识,发展体能,提高身体健康水平。 9、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一种是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感觉良好,而且与社会处于契合和谐的状态;另一种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原则和措施。体育活动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作为学习领域的心理健康,要求学生学会通过体育活动调节情绪状态,增强自尊和自信,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 10、社会适应:指个体为了适应社会生活环境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习惯或态 度的过程。在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方式,都有人际交往、合作、友情、尊重、名誉及取得成就的愿望和需要,所有这些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个体的社会适应,同时,它们又能促进个体的社会适应。个体社会适应包括一系列自主的适应性行为,通常表现为顺应、自制、同化、遵从、服从等具体的顺应方式。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其社会适应能力会提高。作为学习领域的社会适应,要求学生培养良好的合作和竞争精神,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11、运动参与:指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与行为表现。经常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可以培养和发展对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使体育活动成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学习领域的运动参与,要求学生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掌握科学健身的知识与方法,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 12、运动技能:指在体育运动中有效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包括神经系统调节下不同肌肉群间的协调工作的能力。作为学习领域的运动技能,要求学生学习、掌握和运用基本的运动知识和技能,形成一定的运动特长,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校体育学名词解释_共2页

名词解释 1.学校体育:是整个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指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 健等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2.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必修课。 3.学校体育工作:是指体育与健康课、课外体育活动、课外运动训练和体育竞赛,是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 标的基本途径。通常表现为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两大组织形式。 4.健康教育:是以传授健康知识、建立卫生行为、改善环境为核心内容的教育。 5.体育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中 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必修课。 6.体育课程的基础:是指影响与制约体育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的基本领域。 7.体育课程设计:是体育课程工作者根据学校教育和体育目标制定体育课程目标、设计体育课程方案、制 定体育课程标准的过程。 8.课程设计包括:课程编制的目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如何制定教学大纲和编写教科书。 9.体育课程实施:是调和各种影响体育课程实施诸因素,平衡体育课程理想与实施情境的系列关系,创造 体育课程教学新文化的过程。 10.体育课程实施的现实性:是指在一定的具体现实条件下,一切从体育课程实施的现实情境出发,包括 充分开发和利用一切体育课程资源,进行体育课程改革的探索 11.体育课程实施的适应性: 体育课程实施是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对体育课程目标、内容和方法进行调整的过程。 体育学习:体育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学习体育知识、运动技术,形成运动技能,培养品德和发展个性的过程, 运动技能:是一种习得的能力,是按一定技术要求,通过练习而获得的迅速、准确、流畅和娴熟身体运动能力 体育学习策略:是指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为了达到特定的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果,而主动采取的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程序、方法和技能。 课外体育活动:学校在课余时间开展的面向全体学生的,以健身、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以班级为基本组织单位,以满足广大学生多种身心需要为目的,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和谐发展的体育锻炼活动。 课余体育训练: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利用课余时间,对部分在体育方面有一定天赋或有某项运动特长的学生,以运动队、代表队、俱乐部等形式对他们进行较为系统的训练,旨在全面发展他们的体能和身心素质,提高某项运动技术和水平,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课余体育竞赛:课余体育竞赛是指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以争取优胜为目的,以运动项目、游戏活动、身体练习为内容,根据正规的、简化的或自定的规则所进行个人或集体的体力、技艺、智力和心理的相互比赛。 体育课程规划:体育课程规划就是体育课程工作者根据学校教育和体育目标制定体育课程目标、设计体育课程方案、制定体育课程标准和编写体育教材的过程。 体育课程评价:体育课程评价就是对体育课程规划和体育课程实施活动以及整个教学过程所进行的评价活动,以期对已有体育课程进行反馈,为体育课程编制、修正和完善提供事实依据。 体育课程实施:体育课程实施是根据体育课程标准所确定的课程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和所指导的教学原则、评价建议等,参照所选用教科书的体系结构、内容材料,呈现方式等,结合体育教师自身的教学素养、经验、风格,从学生学习水平、志趣、习惯以及教学的设备、资源、环境等条件出发,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实践显现体育课程本质、体现体育课程价值、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综合过程。

体育专业知识名词解释

1、体育: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结合日光、空气、水等自然因素和卫生措施,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为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体育既是教育的有效手段,又是教育的重要内容。 2、体质:体质是个体的质量。它是人的有机体在遗传变异和后天获得性的基础上新表现出来的机能和形态上相对稳定的特征。 3、体能:是指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肌肉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 4、健康:指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并且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完美的状态。 5、心理健康:一种是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感觉良好,而且与社会处于契合和谐的状态;另一种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原则和措施。 6、社会适应:指个体为了适应社会生活环境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习惯和态度的过程。 7、运动参与:指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与行为表现。 8、运动技能:指在体育活动中有效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包括神经系统调节不同肌肉群间的协调工作的能力。 9、竞技体育:是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个人或集体的运动能力,争取优异成绩而进行的运动训练和竞赛。 10、终身体育:学校体育教学注重学生身体基础,关注学生学会自主练习和锻炼,养成习惯,掌握一两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方法,培养学生自我体育意识。 11、快乐体育:把身体锻炼建立在自身愿望、需要的基础上,注意体验运动中的内在乐趣。 12、学习领域:指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按学习内容性质的不同划分的学习范畴。 13、领域目标:指期望学生在特定学习领域达到的学习结果。课程目标通过各个领域目标的达成而实现。 14、水平目标:指不同阶段学生在各个学习领域中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领域目标通过各个水平目标的达成而实现。 15、运动处方:由指导医生或教练员给运动锻炼的人,按其年龄、性别、心肺或运动器官的功能、运动经历和健康状况等特点,用处方的形式,规定适当的运动内容和运动量。 16、运动密度:是指一节课中,练习的时间与与实际上课的总时间的比例。 17:运动负荷:是指身体练习给予人体的生理负荷,决定运动负荷效果的主要因素是量和强度。 18:体育教学常规:为保证体育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而制定的一系列常规和制度。 19:教学案例:一个案例就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20.水平目标:指不同阶段学生在各个学习领域中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 21.运动负荷:又叫运动量,包括负荷量和负荷强度。负荷量一般学用练习的次数、时间、距离、重量来表示;负荷强度一般以练习的速度、密度、难度来表示,这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22.体育与健康: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它是对原有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身目标的一门课程。它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中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 23、体能:指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身体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体能包括与健康有关的体能和与运动技能有关的体能。前者包括心肺耐力、柔韧性、肌肉力量、肌肉耐力、身体成份等。,后者包括从事运动所需要的速度、力量、灵敏性、平衡、反应等。其中一些体能成份即是与健康有关的体能,又是提高运动技能所需要的体能。 24、运动技能:指在体育运动中有效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包括神经系统调节下不同肌肉群间的协调工作的能力。作为学习领域的运动技能,要求学生学习、掌握和运用基本的运动知识和技能,形成一定的运用特长,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25、体育教学设计:体育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体育教学的问题,确定体育教学目标,建立解决体育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法,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它以优化体育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学、体育教育学为理论基础。同时,它也是一个系统计划的过程,应用系统方法研究、探索体育教学系统中各个要素(如体育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目标、教学媒体、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活动)之间的本质联系,并通过一套具体的操作程序来协调、配置,使各要素有机结合以完成体育教学系统的功能。 26、体育教学设计过程的要素构成:体育教学主体对象、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策略、体育教学评价构成现代体育教学设计的五大要素,也是新课程教学设计过程的共同特征要素。 27、设置教学目标的要求:深刻理解课程性质,正确认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体系;五个目标并重,充分体现身体练习为主的三维健康观;目标制订要具体、明确、有层次和可操作性;学校设置教学目标时,应考虑主体发展目标。

《体育概论》简答题-名词解释教案资料

名词解释第一章 1、体育:是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身心发展的文化活动。 2、竞技体育:是以竞技运动为手段来促进人身体和精神的协调发展的一种体育活动。 3、体育的本质:是指体育本身特有的不同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 第二章 1、体育的功能:是指体育这一文化现象对人和社会所发生会的有力作用和效能。 2、自然质功能:人类在进化过程中自然形成的走、跑、跳、投、攀登、爬越、悬垂和负重等各种运动形式, 可以看是体育最原始的形式。 第三章 1.目的:所谓目的,是实践主体在活动之前有意识设计的活动结果,是人的主体需要和客观事物发展规律 整合后产生并存在于人们观念之中的一种预期结果,是人们实践活动的一个必然的内在的规律性。 2.家庭体育:家庭体育是指以家庭成员为活动对象,家庭居室及其周围环境为主要活动场所,根据居室环 境条件与成员的需要与爱好,利用属于自己的余暇选择健身内容和方法达到增进身心健康的 目的,以促进家庭和睦和社会稳定发展。 3、社区体育:社区体育是指以基层(微型)社区为区域范围,以辖区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 全体社区成员为主体,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感情为目的,就地就近开展的 区域性体育活动。 第四章 体育手段:是人们为了强身祛病.娱乐身心以及提高运动技术水平采取的各种内容和方法的总称。 体育运动技术:为达到某种具体体育目的而完成的身体运动方法。 第五章 1、国际体育情报协会名词术语委员会出版的《体育运动词汇》把 体育科学定义:有关身体练习的全部知识,这些知识是同整个概念体系相联系并作为一种理论—它确定哪些可以预见,评价与证实社会生活实践中生物学的和精神的效果的原则。 2、体育科学体系:体育科学内部的结构及各学科之间相同联系和作用的关系。 第六章 体育人:(是指从事体育传播活动和体育教学的工作者)。 体育中介:(是指体育活动过程中支持‘体育人’与体育学习者相互作用的全部媒介)。 体育学习者:(是指那些通过参与体育活动学习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的人)。 第七章 1.体育文化:体育文化是在增加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过程中形成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点财富,包括与之相 适应的社会组织及规范体育活动中的跟中思想、制度、伦理道德、审美观念,还包括为达成 目标的各种改革举措及相应成果 2.体育文化的创新:实际上就是体育文化特质和从结的产生及社会的融入,由此引起的体育文化局捕获总 体性改变. 第八章 1、体育体制的长期性:是指体育体制的建设过程涵盖人们思想观念的进步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2、体育体制的稳定性:是指体育体制一旦确立,不易受现实的短期需求而随意更改,这种体制要能够科学 地反映体育体制的运行的基本规律。 3、体育体制:是指国家组织管理体育的各种机构,各项制度和准则的总和。 4、机构:是指由专职人员组成的,专门从事某一工作的专业部门的构成。 5、职能:一般指人,事物和机构所具有的功能。 第九章 1.变商:指人处在变化不定的环境中的适应能力,人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成功的机会越大。 2.逆商:指人在逆境中的承受能力和能力,能承受逆境的压力,变逆境为顺境者就能成功。 简答题 第一章 1、体育概论学科的发展概况。(1)引进与移植 (2)探索与终结阶段 (3)挫折与停顿阶 (4)发展与丰富阶段 2、体育概论具有哪些特点?(1)宏观性和普遍性 (2)概括性或抽象性 (3)综合性(4)应用性 (5)创新性 3、体育概论课程学习的意义。(1)更新体育观念 (2)促进学科建设 (3)指导体育教学和体育改革实践 4、体育的多种属性。 ①健身性②教育性 ③文化性④竞赛性

体育专业名词解释

体育专业名词解释 1、健康:不仅指没有疾病和不虚弱,并且指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良好的状态。 2、极点:在耐久跑过程中,由于机体在激烈的运动中,出现氧供给的暂时困难。机体表现为呼吸困难、心跳加快、心慌、胸闷、四肢无力等,并相伴产生想停下来,跑不下去的心理反应,这就是极点,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3、列:左右并成一排称为列。 4、翼:队形的左右两端。 5、学习方式: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 6、体育教学模式: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建立的相对稳定的体育教学结构和活动程序。 6.体育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参加下,按照教育计划和体育教学大纲,由教师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发展学生身体、增强体质,对学生进行良好思想、道德、意志品质教育的过程。 7、快乐三要素:简单的,没有附加条件的,发自内心的。 8、生物年龄:人体在解剖结构和生理机能等生物方面达到的实际年龄,它反映人体生长发育程度的快慢。 9、运动训练:凡是培养运动员一切准备过程。 10、运动指数:课内的平均每分脉搏数除以安静时的每分脉搏数。 11、诱导性练习:体育活动中正确掌握运动技术所采取的过渡性练习。 11.一般性身体练习:指为了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或充分全面调动学生的机体,使之进入良好工作状态而进行的活动。 12、体适能:个体各器官系统机能在身体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 13、练习轨迹:在体育锻炼中,身体或身体某些部位移动的路线。 14、终身体育:人们在一生中为了多种需要,不间断地进行多种形式的体育的总和。 15、水平目标:不同阶段的学生在各个学习领域中预期达到的学习效果。 16、社会适应:个体为了适应社会生活环境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习惯或态度的过程。 17、路:前后叠成一行称为路。 18、异质分组:分组后同一组内的学生在体能和运动技能上均存在差异,各组之间整体实力上相差不大。 19、单元教学:在一个相对集中的时期内,对某个练习内容进行系统的学习或分阶段学习的教学方法。 20体育与健康课程: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增进中小学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 21、超量恢复:是指人体在运动中消耗的能源物质在运动后一段时间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有水平。 22、休克:人体遭受体内外强烈的刺激所发生的严重的综合症。 23、同质分组:分组后同一组内的学生在体能和运动技能上大致相同。 24、体质:人体的质量,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人体所表现出机能和形态上相对稳定的特征。 25、氧债:在剧烈的运动中,机体的需氧量超过最大的摄氧量,能量供应靠无氧分解代谢所造成的氧亏。 26、绕环:身体某部位做360度或360度以上的圆形动作。 27、支撑:身体某环节握器械时,肩轴高于或平于器械轴并对握点产生压力的动作。 28、学习领域:按学习内容的不同划分为五个领域,即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 29、田赛:以高度和远度计算成绩的跳跃和投掷项目。 30、径赛:以时间计算成绩的竞走和跑的项目。 31、地域性运动项目:流行于某些区域、带有地方特色或形成传统的运动项目。 32、体育与健康课堂常规:为了使课堂教学有一个严密的组织和正常秩序,确保体育教学正常进行,对师生提出一系列的基本要求。 33、力量:身体或身体某部位肌肉工作克服阻力的能力。 34、整理运动:体育运动后,为了使精神和身体得到放松而采取的练习。 35、悬垂:握于器械时,肩轴低于器械轴并对握点产生拉力的动作。 36、间隔:学生或成队彼此之间相互的间隙。 37、基准学生:集体做动作时,按教师指定的作为目标的学生。 38、徒手体操:在均匀节奏指挥下,徒手进行身体各部位简单的、对称动作的练习。 39、单循环赛:参加比赛的各队(人)之间轮流比赛一次。 40、练习密度:课中学生练习的时间与上课总时间的比例。 41、肺活量:最大吸气时,竭尽全力所能呼出的气体量。 42、身体素质:人们在运动、劳动和日常生活中,在中枢神经的调节下,所表现出来的机能能力,它通常包括如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五大素质。 43、心理健康:包括两曾含义,一是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感觉良好,而且与社会处于契合和谐的状态;另一种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措施和原则。 44、运动技能:在体育运动中有效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包括神经系统调节下不同肌肉群间的协调工作的能力。 45、心率: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正常的是70-90次/分。 46、淘汰制:失败一次或两次以后就被淘汰出去,获胜者进入下一轮比赛,直到最后决出优胜者为止。

学校体育学(名词解释)

1.学校体育:是整个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指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等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2.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必修课。 3.学校体育工作:是指体育与健康课、课外体育活动、课外运动训练和体育竞赛,是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通常表现为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两大组织形式。 4.健康教育:是以传授健康知识、建立卫生行为、改善环境为核心内容的教育。 5.体育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必修课。 6.体育课程的基础:是指影响与制约体育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的基本领域。 7.体育课程设计:是体育课程工作者根据学校教育和体育目标制定体育课程目标、设计体育课程方案、制定体育课程标准的过程。 8.课程设计包括:课程编制的目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如何制定教学大纲和编写教科书。 9.体育课程实施:是调和各种影响体育课程实施诸因素,平衡体育课程理想与实施情境的系列关系,创造体育课程教学新文化的过程。 10.体育课程实施的现实性:是指在一定的具体现实条件下,一切从体育课程实施的现实情境出发,包括充分开发和利用一切体育课程资源,进行体育课程改革的探索 11.体育课程实施的适应性: 体育课程实施是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对体育课程目标、内容和方法进行调整的过程。 12.体育学习:体育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学习体育知识、运动技术,形成运动技能,培养品德和发展个性的过程, 13运动技能:是一种习得的能力,是按一定技术要求,通过练习而获得的迅速、准确、流畅和娴熟身体运动能力 14体育学习策略:是指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为了达到特定的学习目标,提

体育基础知识之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路——前后重叠成一行叫路 2、异质分组——是指分组后同一小组内的学生在体能和运动技能方面均存在差异,各组之间在整体实力上差距不大。它是人为地将不同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的学生分成一组,或根据某种特别的需要对“异质”进行分组,从而缩小各小组之间的差距。 3、单元数学——在一个相对集中的时期内,对某个练习的内容进行系统学习或阶段学习的教学方法称之为单元教学。 4、健康——指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并且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各方面都完善或安定的良好状态。 5.立定跳远:预备姿势(两腿稍分开,两脚平行站在踏跳板上,膝微屈,身体前倾。)预摆(两臂自然前后预摆2-3次,两腿随摆臂动作屈伸)起跳(当两臂从后向前上方做有力摆动时,两脚用前脚掌迅猛蹬踏跳板(或地面),膝关节充分蹬直,同时展髋向前上方跳起。)腾空(起跳后身体尽量前送,在空中成一斜线). 6.爆发力:人体在最短时间所完成的最大做功能力 7.技巧:翻腾动作(滚动、滚翻、侧手翻、手翻、空翻)、平衡动作、抛接动作。 8.拳术六法:手法、步法、身法、腿法、眼法、呼吸方法 9.超量恢复:恢复过程有个特殊现象,即不但能恢复到原来的水平,而且经过合理的休息后,在一定的时间内,机体的能量物质储备及体能等方面还会超过原来的水平。这种现象叫超量恢复。 10.运动负荷:又叫运动量,包括负荷量和负荷强度,负荷量常用练习次数、时间、距离、重量表示;负荷强度以练习的速度、负重量、密度、难度表示。 11.调节情绪的方法:参加有氧运动、呼吸法、肌肉放松法、自我暗示法、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 12.站立式起跑:各就位(放松走到起跑线后,两脚前后自然开立, 前脚靠近起跑线,上体稍前倾, 两腿微屈,前脚异侧臂自然垂于 体前)跑(两脚用力后蹬,迅速 向前跑出,上体保持前倾) 13.蹲踞式跳远:助跑(自然轻松 有弹性。逐渐加速,节奏明显, 步点准确)起跳(起跳腿踏上起 跳板,在快速摆动两臂和摆动腿 的配合下,身体重心向前上方移, 用力蹬伸起跳腿完成起跳)腾空 (腾空步后,摆动腿向上提举, 起跳腿屈膝向前上方提抬与摆动 腿并拢,身体呈团身蹲踞姿势) 落地(两脚前伸脚落沙坑,屈膝 缓冲,安全着地) 14.分(屈)腿腾越:积极踏跳, 顶肩推手,提臀分(屈)腿,展 髋挺身,缓冲落地。 21.侧腾越:跳撑提臀,单臂推撑, 侧摆挺身,推手越箱,落地站稳。 15.行进间单手低手投篮:第一步 大,第二步小,用力蹬地向前上 方起跳,出手前单手托球要稳, 用腕指上挑的力量使球向前上柔 和旋转投出。 16.二攻一难点:一是在接近防守 时持球人的强行上篮意识,二是 传球的时机与技巧,传球时机要 掌握在防守人真的上前防守时再 传,而且传球要避开防守人,准 确及时传给同伴。 17.快攻:发动与接应、推进、结 束。 25.3大排球比赛:世界排球锦标 赛、奥运会排球赛、世界杯排球 赛。 18.中一二进攻:由3号位队员作 二传,将球传给4号位或2号位 队员扣球的进攻形式。 19抽筋:脚趾(马上将腿屈起, 用力用力将足趾拉开、扳直)小 腿(先吸足一口气,仰卧在水面, 用手扳住足趾,并使小腿用力向 前伸蹬,让收缩的肌肉伸展和放 松)手指(手握成拳头,然后用 力张开,如此反复,即可解脱) 20.科学锻炼的基本原则:了解自 己,实事求是;树立目标,积极 进取;全面锻炼,注重实效;运 动有恒,坚持经常;运动有度, 循序渐进;遵循规律,自我保健。 21耐久跑练习方法:定时跑、变 速跑、间歇跑、越野跑。 22越位:进攻队员在对方半场踢 球一瞬间,在至对方端线区域内, 对方队员少于2人,即为处于越 位位置。 23足球技术:踢球、接球、运球、 头顶球、掷界外球、抢截球、守 门员技术。 24.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一跨大 步拿球牢,二跨小步用力跳,三 要翻腕托球高,四要指腕用力巧 25.马步:挺胸、塌腰、脚跟外蹬。 两脚尖不要外撇。要收臀、沉髋。 26四击:踢、打、摔、拿。八法: 手、眼、身法、步、精神、气、 力、功。 27.运动训练凡是培养运动员 的一切准备过程都可称之为运动 训练。 28.运动指数课内的平均每分 钟脉搏数除安静时的每分钟脉搏 数 29.诱导性练习体育活动中正确 掌握运动技术所采用的过渡性练 习。 30.体适能(体能)指人体各器 官系统的机能在身体活动中表现 出来的能力。 31.练习轨迹指在体育锻炼 中,身体和身体某些部位的移动 路线。 32.水平目标:指不同阶段学生 在各个学习领域中预期达到的学 习结果。 33.运动负荷:又叫运动量,包 括负荷量和负荷强度。负荷量一 般学用练习的次数、时间、距离、 重量来表示;负荷强度一般以练 习的速度、密度、难度来表示, 这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34.体育与健康:是以身体练习 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 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它是 对原有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 突出健身目标的一门课程。它是 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施素质教育中培德、智、体、 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必不可少的重 要途径。 35.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 任务过程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 取向。 36.体育教学模式 体育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 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 来的、较为稳定的体育教学活动 结构和活动程序。 37.快乐三要素 简单的,没有附加条件的,发自 内心的。 38.生物年龄 指个体在解剖结构、生理机能等 生物方面达到的实际年龄,它反 映了每个人生长发育的快慢程 度。 39.练习轨迹 指在体育锻炼中,身体和身体某 些部位的移动路线。 体质:是指人体的质量,是在遗 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表现出 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 心理因素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 征。 需氧量:人体为了维持某种生理 活动,提供足够的能量,体内要 氧化某些能源物质,所必不可少 的氧量。 40.健康 指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并 且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 完善的状态。 41.运动指数 课内的平均每分钟脉搏数除安 静时的每分钟脉搏数。 42.诱导性练习 体育活动中正确掌握运动技术 所采用的过渡性练习。 43课堂常规:教师和学生上课时 所必须遵守的规章制度。包括课 前、课中、课后常规。 44体育方法:是指体育教学、训 练、锻炼的途径和办法。 速度:是人体快速运动的一种能 力。 力量:是指肌肉紧张或收缩时所 表现出来的一种能力。

体育保健学名词解释

体育保健学名词解释 1体育保健学:体育保健学是研究人体运动过程中保健规律与措施的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 5过度运动:过度运动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运动负荷超过人体的承载能力,机体在精神、能量等方面过度消耗,使其无法在正常时间内恢复体力;二是指当身体的某些功能发生改变时,恢复手段无效、营养不良、情绪变化、思想波动等,使正常的负荷变成超量负荷,从而是主动运动变成被动的应激刺激。 8自我监督:自我监督是指体育运动参加者在训练和比赛期间采用自我观察和简单易行的医学检查方法,对健康状况、身体反应、功能状况及比赛成绩进行记录和分析。 9过度训练:过度训练是指运动负荷与身体功能状况不相适应,以至于疲劳长期积累而引起功能紊乱或病理状态,或疲劳伴有健康损害。 10运动性疲劳:运动性疲劳是指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维持其机能在一定特定水平上和/或各器官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 11营养:人类为维持生命必须从外界摄取食物,合理膳食是维持机体生命活动和健康的物质基础,人体不断从外界摄取食物,经消化、吸收、代谢和利用食物中身体需要的物质(养分或养料)来维持生命活动的全过程即为营养。 12营养素:人类为维持生命必须从外界摄取食物,食物中的养分成为营养素,营养素是维持人类生命活动和健康最根本的物质 15完全蛋白质:是指蛋白质中所含的的必须氨基酸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恰当,它们在人体内利用率高,也成为优质蛋白质。半完全蛋白:是指蛋白质中所含的必须氨基酸种类虽然齐全,但其中某一中或几种必须氨基酸的含量相对较低。不完全蛋白质:是指蛋白质中所含必须氨基酸种类不全,不能促进人体生长发育,也不能维持生命的蛋白质。 19运动性应激综合症:是指运动负荷超过一定范围,超出体育运动参加者的最大耐受能力时(或过度负荷时)而引起的一系列生理功能紊乱或病理过程。 20运动性猝死:有或无症状的运动员和进行体育锻炼的人在运动中或运动后24小时内意外死亡。 1. 关节脱位:是指凡相连两骨之间失去正常的连接关系 22开放性软组织损伤:是指受伤部位皮肤或黏膜的完整性遭到破坏,破裂伤口与外界相通,常有组织液渗出或有血液从创口流出。 23闭合性软组织损伤:是指局部皮肤或黏膜完整,无裂口与外界相通,损伤时的出血积聚在组织内,这种损伤在体育运动中最为常见 10、急救:急救是指在运动现场对受伤的人员进行紧急处理,属于损伤救治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17、衰老:是一切多细胞生物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发的必然过程,它表现为一定的组织改变,器官衰老及其功能、适应能力和抵抗力的减弱。 1、过度紧张:过度的或长时间的持续性紧张。 22、人工月经周期:改变周期办法,推迟或提前月经来潮。 23、骨折:指骨与骨小梁的连续性发生断裂。 27、按摩: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利用专门的手法或器械所产生的作用力,直接作用于人体的皮肤,以达到调节人体生理机能和防治伤病的一种自然物理疗法。1 28、中暑:中暑是由高温环境引起的,以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丢失过多为特点的疾病。

体育社会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 孔德:孔德是社会学史上最早对社会学的对象、方法和理论提出基本构想的,他的社会学以实证主义为思想基础,以进化主义和自然主义为基本研究方法。然而他推导出了许多错误的结论。 2. 结构功能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帕森斯和默顿。主要观点是认为社会中的各个组织、各个职业、各个机构以及社会的各个部分都是相互依赖的,对共同具有的价值的意见一致是社会秩序形成的基本因素。 3. 冲突论: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科泽尔。主要观点是社会处处是矛盾、竞争和争权夺利,一部分人得势就意味着另一部分人遭受压抑。在一定条件下,冲突具有保证社会连续性、减少对立两级产生的可能性,防止社会系统的僵化,增强社会组织的适应性和促进社会的整合等正功能。 4. 体育社会学:是介于体育科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既是社会学的分支学科,又是体育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它是一门把体育这种社会文化现象作为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整体,在外部研究体育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内部研究体育与人的社会行为、社会观念的关系,以及体育运动的结构、功能、发展动力和制约因素,用以推动体育和社会合理发展的综合性的科学。 5. 体育社会科学:是有关体育的社会科学群的总称,它包含着众多的学科,如体育经济学、体育法学、体育伦理学、体育美学等,体育社会学也是其中的一门学科。 6. 社会体育学/群众体育学:是关于职工、农民、居民体育活动原理与方法的一门学科,与体育社会学在研究对象和领域上明显不同。 7. 社会变迁:指一切社会现象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及其结果。这一概念比社会发展、社会进化具有更广泛的含义。 8. 社会团体:简称社团,就是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人相聚而成的互益组织。我国当今的社团除了具备互益性和同类相聚性外,还具有民间性和非赢利性。 9. 社区:指一定地域内,按一定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组织起来的,具有共同人口特征的生活共同体。 10. 社区体育:指以基层(微型)社区为区域范围,以辖区内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社区成员为主体,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感情为主要目的,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体育。 11. 社会流动:指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地位向另一种社会地位,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转变过程。 12. 体育人口:指在一定时期,一定地域里,经常从事身体锻炼、身体娱乐,接受体育教育、参加运动训练和竞赛,以及其他与体育事业有密切关系的、具有统计意义的一种社会群体。 13. 社会体育:指职工、农民和街道居民自愿参加的、以增加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社会体育活动。 14. 竞技体育:指在全面发展身体,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人在体力、心理、智力等方面潜力的基础上,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为主要目的一种体育活动。 15. 体育群体:指为了达到某种体育的目的,而自发地或人为的组织起来的具有结构性特征的小群体。 16. 社会化:指作为个体的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正是经由这一过程,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 17. 生活方式:指人们在某种价值观念指导下,各种生活活动的形式,它包括人们的物

体育健康知识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高中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 2、健康:指个体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各方面都处于良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保持良好的状态,才算的上真正的健康。体育是促进健康的主要手段。 3、新兴运动类项目:指国际上比较流行但在我国开展不久的或国内新创的、深受青少年喜爱并适合在学校开展的运动项目。 4、运动量:指人体在身体练习中所完成的生理负荷量。 4、体格:指人体形态结构方面,包括人体生长发育水平,身体整体指数与比例及身体形态。 5、体能(体适能):指人体各器官的机能在肌肉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包括身体素质和身体基本活动能力。 6、水平目标:指不同阶段学生在各个学习领域中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 7、运动负荷:包括负荷量和负荷强度。负荷量一般学用练习的次数、时间、距离、重量来表示;负荷强度一般以练习的速度、密度、难度来表示,这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8、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 9、运动技能:指在体育运动中有效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包括神经系统调节下不同肌肉群间的协调工作的能力。作为学习领域的运动技能,要求学生学习、掌握和运用基本的运动知识和技能,形成一定的运用特长,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10.体育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与掌握体育、卫生保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技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发展运动能力,培养思想品德的一种有组织的教育过程,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之一。 11.身体素质:指人体在体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机能能力。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 12.完整法:是指整套动作或单个动作不分部分地进行教学的方法,它常用于比较简单的动作或者结构严谨、难以分解的动作的教学。 16、体育与健康课堂常规:是为使课堂教学有一个严密的组织和正常秩序,保证体育与健康教学的正常进行,对师生所提出的一系列基本要求。它一般包括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部分。 30、课堂常规:教师和学生上课时所必须遵守的规章制度。包括课前、课中、课后常规。 14、社会适应:是指个体为了适应社会生活环境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习惯或态度的过程。作为学习领域的的这会领域,要求学生培养良好的合作和竞争精神,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15、体育:以发展体能、锻炼体魄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16.运动表象:在过去运动感知觉的基础上,在头脑中重现出来的动作形象。 18.身体健康:指人的体能良好,机能正常,精力充沛的状态。 19.有氧耐力:指长时间进行有氧工作的能力。 20、体育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体育教学活动结构和活动程序。 21、快乐三要素:简单的,没有附加条件的,发自内心的。 22、生物年龄:指个体在解剖结构、生理机能等生物方面达到的实际年龄,它反映了每个人生长发育的快慢程度。称之为运动训练。 23、运动指数:课内的平均每分钟脉搏数除安静时的每分钟脉搏数。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