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淮南地区地质认识实习报告

淮南地区地质认识实习报告

淮南地区地质认识实习报告
淮南地区地质认识实习报告

淮南地区地质认识实习报告

一、实习概况:

时间:2014年6月23日至2014年6月29日

参加人员:带领老师,13地质全体

实习目的及任务:使学生获得基本地质现象的感性认识,包含对三大岩类和地层剖面的认识,主要化石的识别,地质构造的判识,部分矿床的特征及形成条件的理解

以及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现象的认识,使已学的理论知识更好地与实践相结合。

此外,还要使学生在判读地质图,使用地质罗盘,记录地质现象和绘制地质素描图

及编写地质报告等方面的基础地质工作方法和技能受到初步训练。

实习要求:准备地质实习日志本、野外记录本以及做好记录和编写。实习结束后编写实习报告。

实习区的地质、地理资源环境等状况:淮南市境位于淮河中游,安徽省中部偏北,东与滁州市属凤阳、定远县毗邻,南与合肥市属长丰县接壤,西南与六安市属寿

县、霍邱县相连,西及西北与阜阳市属颍上县,亳州市属利辛、蒙城县交界,东

北与蚌埠市属怀远县相交,东与滁州市属凤阳、定远县搭界。实习区地处北

纬32°40′,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年平均降雨量969mm,属大陆温带

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淮南市是闻名中外的能源城市,以煤炭、电力、化工为支柱,

拥有工业产品万余种。农业南北特色兼有:盛产水稻、小麦、油菜,黄牛、奶牛、

山羊及淡水养殖也具有一定规模,更有“八公山豆腐”为其一绝,人称“走千走

万,不如淮河两岸”。淮河自西向东横贯市内。淮南以南为丘陵山区,八公山、舜

耕山、上窑山“三山鼎立”,海拔多在200m以下,最高峰为八公山区的白鹗

山,海拔242m。淮河以北为黄淮海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海拔20~40m。实

习区主要位于淮南市境内,恰好在我国南北地理、地质分界线附近。其地质特征

虽然属华北类型,但又有其特殊性。因煤炭资源丰富,更由于早期三胚层动物化

石——“淮南虫”的发现而蜚声海内外,引起了国内外地质界的重视。实习区

地质研究程度较高,资料丰富,为地质认识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淮南的矿产资源

主要为煤炭。淮南煤田跨淮河两岸,南岸分布于九龙岗、大通、蔡家岗、谢家

集、李嘴孜、孔集一带,北岸自东而西展布于潘集、顾桥、新集、张集、刘庄、

谢桥一带直抵阜阳市东侧,煤田东西长约200km,总面积达3600km2。淮南

煤田储量丰富,按现有的开采速度,尚可开采几百年。煤质优良,煤种齐全。

水资源主要是淮河及其他地表水。淮南市是一个典型的矿区城市,因采煤形成

的塌陷地总面积约133 km2,采空区面积约69 km2,造成耕地大量损失。地

质旅游资源主要有舜耕山、八公山、淮河茅仙古洞韭山洞。

二、实习内容:

(1)岩石矿物的野外识别。

6月23日,今天是实习的第一天,大家都是怀着激动而兴奋的心情来到了我们本次实习的第一站——洞山。天气多云,是一个适合登山的好天气。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从学校来到了洞山山北的山脚。望着这座山,总有一种亲切的感觉。可能是因为我是来自大山的缘故吧。在离山脚不远处我们就停了下来。刘老师向我们简单地介绍了淮南的地理知识,前面已做阐述,在此不再累赘。同时向我们介绍了这里的地层为奥陶纪的。

然后让我们在此处的岩石露头处用我们的地质锤获取一块新鲜面的岩石,并进行观察鉴定,最后,分小组进行岩石的描述和结论。在我们组六个人的讨论以及老师的指导下我

们所见到的岩石为石灰岩。

石灰岩,颜色为灰黑色,矿物成分主要为方解石,颗粒结构,块状构造,为沉积岩。

在这里我们进行了一些书本知识的回顾,使我们深深感受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深刻含义。矿物是指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具有稳定的化学成分和内部晶体结构的单质或无机化合物。而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它们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岩石的结构是指矿物的结晶程度、晶粒大小、形态及晶粒间的相互关系。它是岩石的内部关系。而岩石的构造是指岩石中矿物集合体的形态、大小及相互关系,是宏观上的表现。

随后我们便来到了半山腰的一处地方。经老师介绍,这里是寒武纪的土坝子组的地层。经鉴定,这里的岩石为白云岩。

白云岩,颜色为

白色,矿物成分为方

解石和白云石,细晶

结构,蜂窝状状构造。

具有玻璃光泽,糖粒

状断口。

石灰岩与白云岩

在野外识别时因有很

大的相似处,故较难

分辨。两者的区别主

要可从以下两个方面

来鉴别:一是在其上

滴加稀盐酸,能够冒

泡的则为石灰岩,反

之,则为白云岩。二

是看岩石的风化面,在白云岩的风化面上有明显的刀砍状溶沟。

硅质白云岩的蜂窝状构造主要是由于风化的结果,使得其中的石英保留,而白云石被风化。石英因为其无解理,硬度高,化学成分为二氧化硅而稳定,不致被风化。

石灰岩与白云岩均为碳酸盐岩,在野外,用小刀和稀盐酸很容易认识和区分它们。石灰岩的主要矿物成分为方解石,但其结构组分也可分为两部分:泥晶基质与颗粒。特殊情况下还有生物形成的架状结构,如淮南地区的叠层石灰岩。碳酸盐岩中的颗粒不是岩石风化的产物,而是沉积过程中由于机械的、化学的或生物作用形成的,如粒屑、鲕粒、生物碎屑、藻团等。颗粒含量50%以上者可定为颗粒石灰岩,如竹叶状灰岩、鲕粒灰岩、球粒灰岩、生物屑灰岩。一般颗粒含量高,沉积时水体能量高。泥晶或微晶含量50%以上者称泥晶或微晶灰岩,反映较为平静的水体环境。

太阳公公随着中午的到来也稍稍露脸了,便开始有些许的热了。脚步还在向前行。这是在山南的山腰处,有一处岩石露头。经老师介绍,此处为寒武纪张夏组的岩石。

灰岩,厚层状;主要矿物成分为方解石,滴稀盐酸剧烈起泡;鲕粒结构;鲕粒圆球状。

在此处我们还学习了罗盘的使用,用以测量岩体的产状,即岩石的产出状态。岩层的产状三要素为层面的走向、倾向及倾角。走向是指层面与假想水平面交线的方向,它标志着岩层延伸的方向。倾向是指层面上与走向垂直并指向下方的直线即倾斜线的水平投影所指的方向。它代表层面倾斜的方向,

恒与走向垂直。倾角是指层面与

假想水平面的最大交角。沿着倾

向方向测量的倾角为真倾角;沿

着其他方向测量的交角均比真倾

角小,称为视倾角。此处的岩层

产状为191°∠65°。形成环境

为热带浅海搅动环境。

海洋环境有滨海环境、浅海

环境、半深海环境、深海环境。

岩层的厚度是指岩层顶底面

间的垂直距离。

随后来到了寒武纪徐庄组的

一处岩石露头。粉砂岩,颜色为

灰黄色,矿物成分为石英和长石,粉砂状结构,块状构造。其与稀盐酸不反应。岩层的产状为188°∠

63°。在层面上

有生物遗迹。此

处的岩石较为

坚硬,是因为硅

质胶结。

沉积岩中

的碎屑结构按

照碎屑的粒径

大小分为粒状

结构、砂状结

构、粉砂状结构和泥状结构。碎屑颗粒粗细的均匀程度称为分选性。碎屑颗粒棱角的磨损度称为磨圆度。

我们一行人从山路走上了山间的柏油路。沿着柏油路我们看到了鲕粒灰岩、泥晶灰岩、核心石灰岩。

在我们第一天的终点站是寒武纪馒头组。紫红色的页岩,矿物为黏土矿物,泥质结构,页理构造。此处的岩层里含有大量的三叶虫化石,俯首即是。

三叶虫是最有代表性的远古动物,距今5.6亿年前的寒武纪就出现,5亿~4.3亿年前发展到高峰,至2.4亿年前的二叠纪完全灭绝,前后在地球上生存了3.2亿多年,可见这是一类生命力极强的生物。在漫长的时间长河中,它们演化出繁多的种类,有的长达70厘米,有的只有2毫米。背壳纵分为三部分,因此名为三叶虫。三叶虫的主要特征表现在它的背壳构造,其头部中央

有一个突起

的“头鞍”,可

能是安置脑

的处所。头鞍

的表面有的

光滑无饰,有

的瘤斑点缀,

还有的具有

为数不等的

横沟。这些横

沟被称为“头

鞍沟”。头鞍两

侧,一般有成

对的眼睛。沿

眼睛的前后

有一条沟,称

为“面线”,这

是三叶虫成

长过程中借

以脱壳钻出身体的地方。头部腹面的前端有一对分节的触须,既是行动器官,又是感觉器官。触须的后面是摄食的口,通常盖着“唇瓣”。口两侧有许多细小而分节的行动器官——附肢,附肢上有细密的纤毛,大概可以起到呼吸的作用。三叶虫的胸部分节,多者达十几节,少者只分两节。各节之间以覆瓦状(即像房顶的瓦片一样一片覆叠在另一片的上面)关联起来,便于卷曲活动。三叶虫腹面两侧有为数众多的分节附肢,附肢上具有纤毛,因此这些附肢也兼负行动和呼吸之用。三叶虫的尾部和胸部一样,纵向上分为中轴及其两侧的肋叶部,其形态多样;尾部的边缘有的带刺,有的不带刺。

6月24日,我们来到了罗山。在山脚下,我们看到了铁质胶结的长石石英砂岩,颜色为

紫红色,矿物成分为白云

母和石英,砂状结构,块状

构造。岩层厚度为厚层,

产状为350°∠61°。交

错层理。此处的岩层为二

叠系石千峰组。在山腰处

我们看到一些岩石露头,

是四顶山组的岩层,产状

为152°∠28°,厚度为

中厚层,水平层理。白云

岩,颜色为灰白色,矿物

成分为白云石,细晶结构,

块状构造,风化面为刀砍

状溶沟。此处为潮间带沉

积的岩石。

在快到山顶的地方我

们看到了九里桥组的岩石露头。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些沉积构造。水平层理,是形成于平静的水介质中,成分以泥质、粉砂泥质颗粒为主。渠模,为风暴浪沉积。

叠层石,是生物成因的构造。主要是因藻

类。叠层石是原核生物蓝藻等低等微生物在

生长和新陈代谢过程中引起周期性矿物沉

淀、捕获和胶结沉积物,从而形成的叠层状生

物沉积构造。构成叠层石的基本层通常由暗

层及亮层组成,藻类生活状况及自然条件的周

期性变化形成叠层石的原生亮暗层。基本层

构成集合体,呈层状、柱状、锥状等不同形态。

叠层石主要生长在潮间带。水体可以是正常

的海水,也可以是咸化的淡化的泻湖。叠层石

常常产出于灰岩和白云岩中。丘状交错层理

指示的是风暴浪沉积。

测得此处的一处产状为183°∠67°。泥灰岩,颜色为灰黑色,矿物成分主要为黏土矿物,泥晶结构,块状构造。岩层厚度为厚层。这里也是因“淮南虫”的发现而闻名。

在山顶上是四十里长山组的石英砂岩。岩层的产状为174°∠63°。

在离山脚不远处,我们来到了新元古界的霍邱组的岩层露头处,该处的地层为27亿年前。角闪斜长片麻岩,其中矿物成分主要有钾长石、石英、角闪石和斜长石。

6月25日,我们来到了淮南有名的八公山,却不料天公不作美,下着雨。我们便撑着雨伞在地质公园行进。一路上看到了凤台组的砾岩,猴家山组的磷块岩,凤台组的角砾岩等等。主要是在地质博物馆中参观。看到了很多的化石、矿物及一些模型等。如鱼龙、海百合、菊花石、肉石、萤石、七彩石、玛瑙、紫金砚、高岭石、和田玉、月光宝石、狼兽化石、怪兽化石、原始羚羊化石、鱼化石等精美的岩石。随后便到了茅仙洞,在山上远眺淮河,以及看到了刘老碑组的页岩。

以上所介绍的岩石均为沉积岩,是在地壳表层的条件下,由母岩的风化产物、生物物质、宇宙物质等,经过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按照岩石成因可分为陆源碎屑岩,火山源碎屑岩和內源碎屑岩。

6月26日,我们来到了光明市的女山。从空中鸟瞰女山,恰似一只玉环浮于水面,故又称玉环山,山中拥有大小景点二十余处,湖光山色,自然环境优美,人文景观丰富,素有“三村环抱一份水,四月葱茏千亩田”之美誉。火山口东西长1.1公里,南北宽1公里,海拔101.5米,占地1900亩。女山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具有独特的火山地貌,机构齐全,特征典型,内容丰富,构造组合完整,是观测地球结构的一面窗户。女山喷发时距今有50~70万年,其岩浆来源于地下40公里处,是一座死火山。沿着蜿蜒的山路,我们看到了火山口湖。火山口湖是由于火山喷发后岩浆热胀冷缩在中间形成一低凹的坑,最后因为不再喷发而积水形成了湖。在火山口湖旁边,我们看到了很多的气孔状的基性玄武岩,有些玄武岩中还含有杏仁构造。还看到了橄榄岩包裹体。喷出岩按照二氧化硅的含量对其做了划分:<45%,为超基性岩;45%~52%,基性岩;52%~65%,中性岩;>65%,酸性岩。玄武岩就是基性喷出岩的代表性岩石,一般具有气孔构造,柱状节理。

在女山湖旁我们看到了浮岩,密度小,能够浮在水面。还有火山弹,珍珠泉。在山脚处的一处岩石露头看到了橄榄岩、透明的具有玻璃光泽的长石。橄榄岩是暗色矿物,粒状集合体,颜色为橄榄绿色,具有玻璃光泽,是上地幔的判断依据。

6月27日,我们乘车来到了凤阳的韭山洞。这是一个喀斯特地貌的溶洞,其中岩石主

要为石灰岩。韭山洞东西主洞长一

千四百七十二米,侧洞与北山的蝙

蝠洞相通,长约四千多米,被专家

誉为江北第一洞,其特点是深、大、

险、奇、古。全洞分为虎踞龙蟠、

摘星揽月、峡谷幽深、清流碧影、

玉溪泛舟五大景区,重要景点二十

多处。其中“虎踞龙蟠”是王惟忠备

战屯兵的主要地段,“摘星揽月”是

古人所谓“石形如器物者甚众”的

景区,后三个景区曲折盘旋,奥妙

无穷,在开发前从无先人涉足。洞中有大量的钟乳石、石幔等。钟乳石包括石笋、石钟乳和石柱。岩石中含有方解石。无色透明的方解石称为冰洲石。

有利于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条件是:1.温湿的气候,2.易溶的岩石,3.岩石中的断裂破碎带及岩层平缓的部位,4.构造活动性微弱,地壳长期处于稳定状态。

溶洞沉积物是指通过化学方式沉积,形成钟乳石、石幔、石瀑布等。

(2)地质作用。

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是矿物和岩石在地表条件下发生机械破碎和化学分解的过程。根据风化作用的性质可分为物理、化学和生物风化三种类型。

地表岩石在原地发生的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其化学成分,也不形成新矿物的作用过程为物理风化。如矿物岩石的热胀冷缩、冰劈作用、层裂和盐类物质结晶等均使得岩石由大变小,以致完全破碎。

一方面由于温差影响,尤其短时间温度骤变,岩石强烈热胀冷缩发生破碎和剥落。在沙漠地区,昼夜温差达到70摄氏度以上。岩石由多种矿物组成,不同矿物具有不同的膨胀系数,差异性膨胀破坏了矿物间的结合力,是岩石发生碎裂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由于水结冰时体积增加,岩石裂隙中充满水,当温度降到0摄氏度时,水结冰过程发生膨胀,冻结和融化反复交替使岩石裂隙增多导致岩石崩裂。

受到水、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作用,地表岩石发生化学成分和矿物成分变化的作用过程是化学风化。作用方式有溶解、水化、水解、碳酸化和氧化作用等。水是溶剂,含有一定量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及其他物质,具有较强的溶解能力。温度对矿物的溶解度有显著影响。热带地区雨水充足,气温高,岩石风化速率高。

生物活动也会对岩石和矿物的风化起到破坏作用,这种作用称为生物风化。生物的生命活动使岩石机械破碎,如植物的根劈作用;生物新陈代谢及生物体腐烂分解产物会引起岩石的化学风化,如微生物分泌大量的有机酸,有利于岩石的

化学风化。

三类风化作用多数情况下相互伴生,相互影响,相互

促进。物理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为化学风化作用提供

了条件;化学风化溶解岩石中的易溶物质,改变岩石的物

理性质,加速了物理风化作用的进程。物理风化和化学

风化又为生物风化作用的深入进行创造了条件。

土壤是风化作用的产物。在霍邱群的岩层处,我们了

解到长石经过风化作用形成了黏土矿物,在风化作用的

过程中惰性离子如硅、铝、铁等保留下来,使得土壤含

有植物生长所需的矿物质。而土壤的形成需要经过很漫

长的时间,因此,可见土壤是极其珍贵的,我们在生活中要学会珍惜和保护土壤。

河流地质作用:

河流是地球表面最活跃的地质营力,将大量水体及风化产物从陆地输入到湖泊和海洋,是大自然水循环、碳循环和岩石循环中重要的环节和外部力量。河流以自身的动能并以搬运的碎屑物质破坏河床,作用方式有水动力作用、磨蚀作用和溶蚀作用。河流的侵蚀作用主要表现为下蚀和侧蚀。

下蚀作用是流水对河床底部岩石的侵蚀作用,使河床降低,河谷加深。发生下蚀的原因1.流水顺坡而下,其向下的垂直运动分量刷深河底;2.流水携带砂砾在河床底部滚动和跳跃,磨蚀河底基岩;3.流水的涡流和环流作用。

侧蚀作用表现为河水对两岸侵蚀,使河谷加宽,并不断发生侧向迁移。河流发生侧蚀的原因:1.是弯道离心力:河谷弯曲,流水在弯曲部位因惯性产生离心力,离心力使流水由凸岸向凹岸集聚形成环流,造成河谷弯道中水体螺旋式前进;2.再者是地球自转偏向力:由于地球

自转引起的作用于地球表面一切运动物体的力,在北半球其偏向运动方向右侧。

河流弯道处离心力和科氏力同时作用。北半球河流右弯,两力方向一致,凹岸侵蚀增强。河流左弯,两力相互抵消一部分,凹岸侵蚀减弱。凹岸的最大侵蚀点和凸岸的最大沉积点并不是在弯道位置的顶部,而是偏向前方。因此,随着环流的不断作用,河流的弯幅增大,并不断向下游方向迁移。

淮河自西向东流经淮南市区。在西部凤阳县城附近由于受到八公山的阻挡,迂回绕行形成“几”字形。绕行中河曲发育,河道狭窄,水深流急,河流以侵蚀为主。在茅仙洞附近,位于河流凹岸的八公山由于快速的侧蚀作用形成了悬崖。绕过八公山,河流进入淮北平原,这里地势平坦,河道变宽,河水流速减缓,泥沙携带能力降低,沉积作用增强,特别是流经八公山侵蚀、搬运的大量泥沙在此淤积,逐渐形成河心摊,导致河流分叉,形成所谓的“二道河”。河流淤泥的土地肥沃,适合农作物生长。

淮河河床内沉积物主要由石英碎屑组成,其

次为长石、白云母、岩屑、生物介壳碎片等。分

选较好,磨圆程度较高,多细砂,河漫滩主要为

粉砂和黏土。

地下水地质作用:

以各种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和松散堆积物

孔隙中水都是地下水,其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

冰雪融水、地面流水从地面渗入地下的渗透水;

水蒸气凝成水滴后渗于地下的凝结水;地下岩浆

活动释放的岩浆水和古老沉积物孔隙中的水。

岩石的透水性与孔隙大小有关,岩石中的孔

隙大、数量多、连通状况好,岩石的透水性就好。

岩石中孔隙粗大并相互连通,水能自由透过的岩

层为透水层,砂岩、砾岩及裂隙发育的其他岩石,

一般为透水层。透水层中如饱含地下水,则称其

为含水层。若岩石中孔隙细微,水难以甚至无法

透过的岩层称为隔水层或不透水层。黏土层透水

性差,常为隔水层。根据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地下水分为包气带水、潜水和承压水。根据含水层中的孔隙性质,地下水可划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和喀斯特水三类。广泛存在于松散沉积物及部分坚硬岩石孔隙中的水为孔隙水;存在于岩石裂隙中的地下水为裂隙水;存在于可溶

性岩石裂隙、洞穴和地下暗河中的水为喀

斯特水。

地下水沿着可溶性岩层构造面活动,

由于溶蚀、剥蚀和崩塌而形成的地下洞穴

称为溶洞。形成初期裂隙通道小,地下水以

溶蚀为主;随空洞扩大,互相连通,产生冲刷

作用,逐步形成规模较大的溶洞。潜水面

附近地下水活动强,溶洞迂回曲折,沿着

潜水面延伸常形成复杂的溶洞系统。

凤阳县的韭山洞就是一个巨大的溶

洞。地下水沉积作用形成的石钟乳、石笋、

石幔等因其奇特的外形而引出了许多美丽

的神话与传说。

淮南地区地质构造:

多旋回螺旋式发展是地壳构造的普遍规律。在不同的大地构造环境中,其表面形式和发育程度也不同。构造层是构造旋回的地质记录,它反映了构造旋回所影响的时间和空间的整体。

淮南地区自新太古代以来,可划分为蚌埠、凤阳、霍邱、加里东、海里—印支、燕山、喜马拉雅7个构造旋回。?多旋回的构造活动必然产生多旋回的构造层,实习区构造层自下而上划分为蚌埠构造层、凤阳构造层、后凤阳盖层和活动大陆边缘构造层。

蚌埠构造层包括上太古界霍邱群。主要为一套低角闪岩相的变质岩,是在中压或中低压环境下区域变质作用的产物,同时伴有混合岩化作用。霍邱群中沉积变质铁矿属条带状硅质建造,矿质主要来源于海底富铁火山岩的海解析离作用。

凤阳构造层包括古元古界凤阳群,与蚌埠构造层不整合接触。主要是低绿片岩相的区域变质岩,原岩为滨、浅海相陆源碎屑岩及富镁碳酸盐岩,沉积变质磷矿是构造层中的重要矿产。

实习区陆块的基底包括蚌埠构造层和凤阳构造层的双层结构。其上为后凤阳盖层,包括青白口系一下三叠统,总厚4537m。是一个浅海-滨海-海陆交互-陆相的巨型海退沉积旋回。后凤阳盖层构造层进一步划分为下、中、上3个构造层。下构造层(霍邱构造层)包括青白口系和震旦系,厚1883m。由4个海侵沉积旋回组成,属于陆屑石英砂岩建造一造礁碳酸盐建造组合,沉积相和建造的交替,说明当时陆壳的周期性振荡运动较显著,构造背景属稳定到次稳定的过渡环境,产赤铁矿、褐铁矿、大理岩等。中构造层(加里东构造层)包括寒武系和奥陶系,厚度超过1236m。形成于碳酸盐台地,属于蒸发式-异地碳酸盐建造组合,表明陆壳处于稳定状态,产磷、石膏矿。上构造层(海西印支构造层)包括石炭系、二叠系和三叠系,厚1418m。

三、实习感想

经过一个星期的地质实习,我初步认识到了地质工程这个专业的性质,也更加进一步了解了地质这门学科的性质。地质学是关于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外部特征、各层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的知识体系。是研究地球及其演变的一门自然科学。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地球包括固体地球及其外部的大气。固体地球包括最外层的地壳、中间的地幔及地核三个主要的层圈。目前,主要是研究固体地球的上层,即地壳和地幔的上部。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两大部分。地球外圈可进一步划分为四个基本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幔圈、外核液体圈和固体内核圈。此外在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之间还存在一个软流圈,它是地球外圈与地球内圈之间的一个过渡圈层,位于地面以下平均深度约150公里处。这样,整个地球总共包括八个圈层,其中岩石圈、软流圈和地球内圈一起构成了所谓的固体地球。

对于地球外圈中的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以及岩石圈的表面,一般用直接观测和测量的方法进行研究。而地球内圈,目前主要用地球物理的方法,例如地震学、重力学和高精度现代空间测地技术观测的反演等进行研究。地球各圈层在分布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固体地球内部与表面之上的高空基本上是上下平行分布的,而在地球表面附近,各圈层则是相互渗透甚至相互重叠的,其中生物圈表现最为显著,其次是水圈。

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地球的内外圈层,含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生物主要集中在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的交接带。②矿物和岩石。③地层和古生物。地层是地质历史的重要记录;古生物是指在地球上生存过的各类生物,一般已经绝灭,它们的少量遗体和遗迹形成化石保存在地层中。④地质构造和地质作用。地球表层的岩层和岩体,具有复杂的空间组合形态,断裂和褶皱是地质构造的两种最基本形式。地质作用包括内力和外力

地质作用。

地质学科不仅需要能够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的地质知识相结合的本领,更需要有强健的身体,才能够有体力和精力去进行地质研究工作。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要注意加强身体锻炼,增强体魄,拥有去研究的本钱。地质工作更是一项环境艰苦,条件较差,而且比较累的工作。在平时我们应该学好专业知识,注意身体锻炼。还有注意对身边的一些有关地质的现象或岩石进行观察。只有这样才能将地质学科更好地学好。

地质学科最好的实验室便是大自然,同时大自然也是最好的地质书籍,是我们学习地质的最好的资料。当然,书本与大自然有些许的不同,我们要学会在大自然这本书中找到学习的方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地质的路上走得更远。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经过对岩石的观察,鉴定,学习到了很多书本上不能够得到的东西,更加真实的感受到了地质就在我们的身边,生活处处有地质。学会了使用地质罗盘,学会了用盐酸鉴定石灰岩和白云岩,学会了怎样去描述一块岩石等等。我渐渐发现我喜欢上了我的专业,因为我开始懂它了。

四、实习小结:

一个星期的地质实习一晃而过,有许多的汗水,更多的是欢乐。我们在淮南地区实习的几天中了解了淮南地区的地质状况。从地质的眼光看到了淮南的另外一面。了解了淮南的整体概况、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地质旅游资源等。在罗山的山顶上我们俯瞰到几乎整个淮南市,是一个充满活力的一座城市。在地质公园中我们见识到了很多的地质现象,同时也学习到了很多很多。了解到岩石的鉴定,也认识了不少常见的岩石。更加系统的去了解一些东西或许会让我们有新的发现。我相信我会在地质的路上一直走下去,越走越远。

构造地质学综合复习.

《构造地质学》综合复习作业题 第一章 1、何为地质构造? 2、什么是构造地质学?共有哪些任务和基本研究方法? 3、什么是石油构造地质学?在石油地质勘查中的位置如何? 第二章 一、 1、岩层,地层、层理三者有何区别? 2、在垂向剖面中和地质图上海侵层位与海退层位有何表现? 3、什么是原始倾斜? 4、何为穿时现象? 5、水平岩层有何特征? 二、 1、什么是岩层产状三要素? 2、何为视倾角、视倾向?真倾角与视倾角如何换算? 3、“V”字形法则的内容和应用条件是什么? 三、 1、哪些标志可用于判断岩层的顶面和底面? 2、真厚度,铅直厚度、视厚度三者有何不同?

3、如何求取岩层的厚度、埋藏深度和露头宽度? 四、 1、整合与不整合反映在地壳运动性质上有何不同? 2、平行不整合与角度不整合有何异同? 3、嵌入不整合、超覆不整合,非整合各指什么? 4、何为古潜山? 5、哪些标志可用于确定不整合的存在? 6、怎样确定不整合的形成时代? 7、与不整合有关的油气圈闭有哪些基本类型? 第三章 一、 1、什么是内力?其与外力有何关系? 2、什么是应力?分为几种?怎样确定其正负? 二、 1、什么叫变形?什么叫应变? 2、线应变与扭应变的正负值是怎样规定的? 3、泊松效应指什么? 4、应变椭球体指什么? 三、

1、何为弹性、塑性? 2、岩石变形方式有哪几种? 3、均匀变形和非均匀变形有何特征?各包括哪几种变形方式? 4、什么是递进变形? 5、岩石变形可分为几个阶段? 6、弹性变形有何特征? 7、何为松弛?何为蠕变? 8、塑性变形有哪些基本的机制? 9、岩石的破裂方式有哪两种? 10、为什么剪裂角小于90°?它与哪些因素有关? 11、外界因素怎样影响岩石的力学性质和岩石的变形? 四、 1、何为构造应力场?通常用什么来表示? 2、在理想情况下,变形图像与应力网络有何对应关系? 3、边界条件包括哪些内容? 第四章 一、 1、什么是褶皱、背斜、向斜?它们之间有何关系? 2、褶皱有哪些基本要素?各表示什么?

构造地质学-西北大学地质学系

构造地质学 专业基础实验室 1.本实验室在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中的应用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学科古老,而又极具生命力和创新性。不仅自身发展活跃迅速,而且促进并带动着相关学科的发展,是地质学的领军学科。 构造地质学是地学类学生最早接触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课程内容既包括对地表表层丰富多彩的构造地质现象的客观认识,分析确定不同构造要素的产出状态、分布特点、组合的几何学规律,也包括以固体力学和流变学为理论基础对不同构造及其组合进行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进而确定与区域构造动力的时空关系。 构造地质研究为揭示地壳变形及其发展演化,客观认识地 .

壳结构构造特征,研究探索构造作用过程对沉积、岩浆、变质、成矿作用的控制均有重要意义。构造地质学以其丰富的内容,科学的理论、方法体系和与时俱进的开放思维,成功培养学生观察、研究、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创新意识的行之有效的基础课程。 构造地质学以实践性和理论探索性强为突出特点,根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构建的构造地质实验室包括了力学基础、构造模型、构造标本、构造模拟实验四大部分,并将实验内容融会贯通于教学课程,构成不同章节内容的自然组成部分,并以实验促进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参予,同时在实践过程中,完成自我设计,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承担实验课程人员 于在平教授 .

●周鼎武教授 ●董云鹏教授 ●罗金海副教授 3.本实验室所能够开出的实验目录 ●力学基础实验 ●不同构造要素示教 褶皱 断层 节理 ●不同构造要素样品标本示教 不同类型褶皱样品 不同类型构造岩样品(主要包括糜棱岩和构造片岩) 不同类型面状构造样品 ●构造模拟实验 .

广州大坦沙地区三维地质结构模型建成及其对城市建设和规划的指导性意义

广州大坦沙地区三维地质结构模型建成及其对城市建设和规划的指 导性意义 摘要:广州市城市地质调查项目本着以地质工作服务于城市建设需要的目的,在大坦沙设计了大量的钻探工作量,通过对岩芯的对比分析和多种测试成果,以及对周边金沙洲地区出露基岩和构造的多次验证分析,对大坦沙地表以下的三维地质结构特征有了新的认识,并构建了高精度三维地质结构模型,对近年来大坦沙地区频发的地面塌陷灾害的成因机制做了专业剖析。对大坦沙区域的前景规划从地质专业角度给了适当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广州城市地质大坦沙三维地质结构地质灾害城市建设 Achivement of 3D geological structure model in Guangzhou Datansha area And Meaning of Guiding City Construction Abstract:Urban Geological Survey Project of Guangzhou is working on service of the city-building needs.We drill a lot in Datansha of Guangzhou.Then we have some new knowledges about 3D geological structure below Datansha.In another way,we construct a high-precision three-dimensional model of geological structure there.From the model,we can analysis how can surface collapse hazards of Datansha area happen in recent years professionally.So from the view of geological staff,we

地质构造的发展演化

地质构造的发展演化 中国自始太古代开始孕育陆核以来,大致可划分为古陆壳生长发展时期、古板块早期活动与中国古陆块形成时期、古板块主要活动与中国古大陆镶合时期、中生代板块活动与陆内构造时期等4个大地构造发展演化时期,特别是随着陆块的形成,于中晚元古代开始板块活动以来,出现一系列重大的地质构造事件(表5-2)。 太古代-早元古代古陆壳生长时期 始太古代鞍山白家坟深成侵入岩的形成是我国已知最古老的构造热事件,说明华北原始陆核已开始生长,塔里木陆核也在稍晚进入孕育时期。陈台沟运动(任纪舜,1997)和迁西运动至中太古代末阜平运动,华北、塔里木也可能包括上扬子有陆核形成。这时陆壳已有一定刚度,于晚太古代五台期和早古元古代滹沱纪时已开始有大规模裂陷作用发生。此后陆壳继续生长,至早元古代末,经吕梁运动中国早前寒武纪克拉通基本形成。其中华北陆块已基本固结,塔里木陆块也已初步成型。 中晚元古代古板块早期活动与中国古陆块形成时期 中晚元古代时期开始了古板块活动,经裂解-汇聚,中国古陆块基本形成,也是罗迪亚超大陆的形成时期。 四堡-晋宁期 1 中元古代早期裂谷期 华北、塔里木、扬子等早前寒武纪古克拉通离散,华北与扬子间有中元古代松树沟等蛇绿岩带发现,其间当有洋盆相隔。华夏早前寒武纪克拉通这时从扬子克拉通分离出来,出现了华南小洋盆。各克拉通内部或边缘广泛发生裂陷,华北陆块北部形成了渣尔泰-白云鄂博裂谷带,中部有太行-燕山裂谷带,南缘有汉高-熊耳裂谷带。晋冀鲁三省发育的岩墙群主要岩脉K-Ar年龄值1 680 Ma~1 775 Ma。在塔里木板块周缘如阿尔金北侧和中天山地区的中元古界为含火山岩的砂泥质复理石,均属不稳定型沉积,扬子地区在早前寒武纪古克拉通的基础上,大部分地区形成了巨厚的浊流沉积,在江南陆缘桂北、湘北有科马提岩分布。华

-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地壳:是地球硬表面以下到莫霍面之间由各类岩石构成的壳层,在大陆上平均厚度35km,在大洋下平均厚5km。 克拉克值:把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百分比称为克拉克值,即元素的丰度。 解理:是指矿物受外力作用沿一定结晶方向分裂为解理面的能力。 岩石:造岩矿物按一定结构集合而成的地质体,根据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岩浆岩:是由岩浆凝结形成的岩石。岩浆的发生、运移、聚集、变化及冷凝成岩的全部过程,称为岩浆作用。岩浆作用主要有两种方式:①岩浆在地壳深处冷凝→深层侵入岩;在浅层冷凝→浅层侵入岩②岩浆喷出地表→喷出岩(火山岩)。 沉积岩:是由成层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胶体和有机物质等疏松沉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 层理:是指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粒度、颜色等表现出来的成层性。 成岩过程:先成岩石的破坏(风化作用与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等四个阶段。暴露在地壳表部的岩石,在地球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各种外力作用的剥蚀破坏,然后再把破坏产物在原地或经搬运沉积下来,再经过复杂的成岩作用等四个阶段而形成岩石,称沉积岩。可分为碎屑岩类、粘土岩类、生物化学岩类 变质作用:固态原岩因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而导致矿物成分、化学结构与构造的变化统称为变质作用,其形成的岩石就是变质岩岩相:反映沉积环境的岩性、结构、构造、化石及其组合特征叫做岩相。通常分为:海相、陆相和过渡相,以下又可各自细分。沉积建造:是彼此共生关系的地层或岩相的组合,或岩性大致相同的沉积物组合。类型有地槽、地台、过渡型建造。地质构造:岩层或岩体经构造运动而发生的变形与变位称为地质。地质构造是地质运动的形迹。引起地质构造的力主要有压应力、张应力、扭应力三类构造。分别形成压性、张性与扭性构造。层次岩石受地应力的作用后,构造变动表现最明显,主要有水平构造、倾斜构造、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褶皱:岩层在侧向压应力作用下发生弯曲的现象成为褶皱,其中的单个弯曲则叫褶曲。褶皱能直接反映构造运动的性质和特征。主要是由于构造运动形成的,可能是由升降运动使岩层向上拱起和向下坳曲,但 大多数是在水平运动下受到挤压而形 成的,而且缩短了岩层的水平距离。基 本形态只有背斜(上凸)和向斜(下凹) 两种。 断裂:岩石因所受应力超过自身强度而 发生破裂,使岩层连续性遭到破坏的现 象称为断裂。虽破裂但破裂面两侧岩块 未发生明显滑动、位移的断裂构造叫做 节理。岩块沿着断裂面有明显位移的则 称断层。断层面两侧的岩块称为断层 盘,其中位于倾斜断面之上者为上盘, 位于倾斜面之下的为下盘,两盘沿水平 方向相对位移为水平断层;上盘相对上 升的是逆断层而上盘相对下降的断层 称为正断层。正断层与逆断层相间分布 时上升盘形成地垒,下降盘形成地堑。 火山地震都是快速构造运动。火山喷 发:即岩浆喷出地表,是地球内部物质 和能量快速猛烈的释放形式。火山喷出 物很复杂,有气体、液体和固体。火山 喷发形式有两类:①裂隙式喷发;②中 心式(或管状)喷发。火山喷发则形成 火山,无一例外分布在大小板块边界 上。 地震:是构造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即 大地的快速震动。当地球聚集的应力超 过岩层或岩体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地壳 发生断裂、错动,急剧的释放积聚的能 量,并以弹性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引 起地表的震动。地震只发生于地球表面 至700km深度以内的脆性圈层中。地 震时,地下岩石最先开始破裂的部位叫 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位置叫 震中。从震源发出的地震波在地球内部 传播的称为体波(纵波和横波)沿地面 传播的称面波,实际上也是一种纵波, 对地表建筑物破坏性最大。地震释放能 量的大小用震级表示,通常采用美国里 克特提出的标准来划分称为里氏级。世 界地震区呈带状分布并与板块边界非 常一致,板块间的相互作用是引起地震 的主要因素。 板块: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岩石圈并非 是整体一块,而是被许多构造活动带如 大洋中脊、海沟、深大断裂等分割成不 连续的独立单元(块体),这些块体就 是所说的板块。板块浮在软流层上,其 内部稳定,边缘是比较活跃的活动带, 有强烈的构造运动。 板块的边界有三种类型: ①扩张(或增生)型边界:是新地壳增 生的地方,也是海底扩张的中心地带, 主要以大洋中脊为代表,如美洲板块与 非洲板块之间的边界。喷出物多为玄武 岩,以张应力产生的正断层和节理为 主。震源浅烈度小。大洋中脊:由于海 底扩张形成的,位于大洋中间、纵贯世 界大洋的巨大海底山脉。是大洋板块新 生的地方,是板块发散型边界。 ②俯冲(或汇聚)型边界:见于两个板 块挤压、汇聚、俯冲、消减的地方。又 分为海沟岛弧型(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 块之间的边界)和地缝合线型(印度洋 板块和亚欧板块之间的边界)。地缝合 线:两陆地板块的碰撞结合地带就是地 缝合线。两个大陆板块汇聚时,在原弧 沟系中发生碰撞,于是产生大规模的水 平挤压,褶皱成巨大的山系。现在阿尔 卑斯—喜马拉雅地带,就是古特提斯海 消失形成的一条地缝合线。 ③转换断层(或次生)型边界:在这种 边界上,没有板块的新生和消亡,是由 于前两类边界的活动导致板块间的其 他部分作剪切向水平错动而形成,仅见 于大洋地壳中。 地质年代:在内外力作用下,地壳的组 成、构造及外部形态不免经常发生变 化,一系列变化构成的连续时间,可以 清晰的反映地壳演化的历史,通常以地 质年代表示这种演化的时间和顺序,地 质年代又有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之分。 相对年代法(古生物地层法):依据地 层下老上新的沉积顺序,地层剖面中的 整合与不整合关系,标准古生物化石与 生物群体进行对比,确定某个地层或事 件的相对年代的方法。此法虽能分清地 质时间的先后,却不能确定其具体时 间。 绝对年代法:通过矿物或岩石的放射性 同位素的测定,依据放射性元素蜕变规 律计算其绝对年龄,即距今天的年数。 第三章:大气和气候 大气:连续包围地球的ˉ气态物质称为 大气。地球大气是多种物质的混合物, 由干洁空气(是指除去水汽、液体和固 体杂质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简称干空 气)、水汽、悬浮尘粒或杂质组成。大 气中悬浮均匀分布的固体杂质和液体 微粒,如海盐粉粒、灰尘(特别是硅酸 盐)、烟尘和有机物等多种物质,所构 成的稳定混合物,称为气溶胶粒子。半 径10ˉ2——10ˉ8 cm主要来源有自 然源和人工源两种。 气压:定义从观测高度到大气上界单位 面积上(横截面积1平方cm)铅直空 气柱的重量为大气压强,简称气压。国 际单位制用帕斯卡(Pa),气象学采用 白帕(hPa)为单位。1hPa=10ˉ2N∕ cm2 对流层:是大气的最底层。平均高度 11km。①以空气垂直运动旺盛为典型 特点,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②云、雾、雨、雪等主要天气现象都出 现在此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③气温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平均每升高 100m下降0.65℃。 平流层:从对流层到55km左右的大气 层,气流稳定。温度随高度不变或微升, 由等温分布变为逆温分布。水汽、尘埃 等非常少,很少出现云和降水,大气透 明度良好。 中间层:从平流层到85km高度的气层, 也叫高空对流层。温度随高度升高迅速 下降。80km高度上,有一个白天出现 的电离层,也叫D层。暖层和散逸层。 太阳常数:在日地平均距离 (D=1.496×108km)上,大气顶界垂 直于太阳光线的单位面积上每分钟接 受的太阳辐射,称为太阳常数。事实上, 由于太阳光谱辐照度随波长的变化曲 线而有年际变化,太阳常数并非保持恒 定。 温室效应(花房效应):大气本身太阳 辐射直接吸收很少,而水陆植被等下垫 面却能大量吸收太阳辐射,并经潜热和 感热转化给大气。大气获得热能后依据 本身温度向外辐射,称为大气辐射。其 中一部分外逸到宇宙空间,一部分向下 投向地面。后者既是大气逆辐射,他的 存在使地面实际损失的热量略少于长 波辐射放出的热量,地面得以保持一定 的温度。这种保温作用,即大气的温室 效应(花房效应)。使地球表面温度 及近地面大气温度维持在一定的范围 内,以适合地球生物和人类的生存,这 些气体被称为温室气体。既包括自然大 气中固有的CO2、水汽、O3、CH4、 N2O等成分,也包括人类活动释放的污 染物质,主要有氟氯烃化合物(CFCs) 及CO2、CH4等。在某一时段内物体 能量收支的差值,称为辐射平衡或辐射 差额。一天之内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之 差叫气温日较差。在等温线图上垂直 等温线方向上,单位距离内温度的变化 值,称为水平温度梯度,方向从高值指 向低值。等温线愈密,温度梯度愈大; 反之愈小。封闭等温线表示存在温暖或 寒冷中心。 饱和空气:温度一定时,单位体积空气 中容纳的水汽量有一定的限度,达到这 个限度,空气呈饱和状态。饱和空气的

构造地质学期末复习重点总结(完整版)

1、地质构造:组成地壳或岩石圈的岩层或岩体等,在内外地质动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各种变形 2、构造地质学:研究地壳上各级各类地质构造的发生、发展、演化及其与矿产分布、地震、工程稳定性、环境演化等的关系的一门学科。 3、面状构造产状要素:走向、倾向、倾角。 走向:某一倾斜构造面和任意水平面的交线。倾向:在构造面上,沿倾斜面引出垂直走向线的直线,称倾斜线,倾斜现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向下倾斜一段的方位角 倾角:构造面上的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投影线之间的夹角 4、方位角法:倾向+倾角(45 °∠30 °) 5、象限角法:走向+倾角+倾向(N30°E, 45 °SE) 6、线状构造产状要素:倾伏、侧伏。 7、倾伏:倾伏向+倾伏角,如:330 °∠20 °或N30°W,20° 8、侧伏:侧伏角+侧伏向/构造面产状,如: 20°S/N30°E,45 °SE 。 注意:学会将方位角换成象限角 9、水平岩层与倾斜岩层的区别:①水平岩层:老下新上,沟谷老,山脊新。倾斜岩层:在没有发生倒转的前提下,顺着岩层的倾向,岩层的时代由老到新排列;②水平岩层:地质界限随着地形等高线的弯曲而弯曲。倾斜岩层在野外和地形地质图上呈条带状分布,切割地形等高线;③水平岩层的厚度等于岩层顶面和底面的标高差;④水平岩层露头宽度的变化受岩层厚度和地面坡度的影响。(地缓而宽大,地陡而窄小)。倾斜岩层:横穿沟谷的岩层倾角越大,岩层的条带越接近条带状,若岩层的倾角越小,则岩层越弯曲。 10、倾斜岩层的厚度:真厚度(h)=铅直厚度(H)×cosa (真厚度永远小于或等于铅直厚度) 11视厚度(h’)=铅直厚度(H)×cosb (真厚度永远小于视厚度) 12、V字形法则:①岩层的倾向与地面的坡向相反时,岩层的界限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同,即“相反相同”,但岩层界限弯曲的曲率小于地形等高线的曲率;②当岩层的倾向与地面的坡向相同时,岩层的倾角大于地面坡度角时,岩层的露头界限与地向等高线成相反方向,即“相同相反”;③当岩层的倾向与地面的坡向相同时,岩层倾角小于地面坡度角时,岩层界限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同,即“相同相同”,岩层界限弯曲的曲率大于地形等高线的曲率。 13、平行不整合接触特征:1假整合面上下两套岩层的产状,在大范围内彼此平行排列;2缺失部分地

中科院博士入学考试构造地质学重要知识点和论述题汇总..

中科院博士入学考试构造地质学重要知识点和论述题汇总 (一)补充简答题 1.简述如何确定褶皱在空间的方位? 答:褶皱在空间的方位可由褶皱的轴面产状、枢纽产状、两翼产状和翼间角确定。两翼和轴面的产状要测量其倾向和倾角。垂直面状要素的走向线向下所引的直线为倾斜线,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即为倾角,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向下所指岩层向下倾向的方向即为倾向。翼间角为褶皱正交剖面上两翼间的内夹角。圆弧形褶皱的翼间角是指过两翼两个拐点处的切线的夹角。枢纽产状要测量枢纽的倾伏和侧伏。倾伏包括倾伏向和倾伏角。前者指枢纽在直立面内的水平投影线所指枢纽向下的方向,后者指枢纽与其在直立面内的水平投影线之间的锐夹角。侧伏包括侧伏向和侧伏角,前者指轴面的走向线所指枢纽向下的方向,后者指枢纽与轴面的走向线之间的锐夹角。对于规模较小,出露完整的褶皱,可以从露头上直接测量以上各要素。对于规模较大,出露不完整的褶皱,往往需要系统测量其褶皱面的产状,然后通过计算方法或赤平投影方法才能较精确地确定其枢纽和轴面的产状。 2.简述重力滑动构造的基本结构。 答:重力滑动构造是由重力作用引发的滑动推覆构造,它是某些逆冲推覆构造的重要成因。重力滑动构造基本结构为:下伏系统、滑动面、润滑层、滑动系统。分带:后缘拉伸带、中部滑动带和前缘推挤带。形成条件为:一定的坡度;滑动系统要有一定的厚度和重量;应由软弱层和孔隙流体的参加。下伏系统构造较简单,基本保留了早期或基底构造的特征;滑动面沿原始地质界面(如层理面、不整合面、侵入体与围岩接触面)或破裂面发育,剖面和平面上均呈弧形,剖面上常呈犁式、铲式或勺形。润滑层能降低滑动摩擦力,使滑动系统长距离搬运,常由软弱岩层或面理化岩层构成,如泥岩层、煤层、膏岩层、片岩、片理化的蛇纹岩、辉绿岩等。中部滑动带岩层和构造比较复杂,往往为一系列互相叠置或切割的滑体、滑块,褶皱,断层发育。前缘推挤带常又一系列逆冲断层叠置而成,后缘拉伸带常出露下伏系统的岩层。 3.蠕变和塑性变形之间有哪些区别和联系? 答:两者的区别是:蠕变是岩石在一较小恒定应力的长期作用下发生的变形。塑性变形是岩石在超过其弹性极限的应力作用下发生的变形。蠕变是缓慢发生的,

构造地质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 地质构造:组成地壳的岩层或岩体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发生的变形,从而形成诸如褶皱、节理、断层、劈理以及其他各种面状和线状构造等。 第二章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及其产状 层理:通过岩石成分、结构和颜色在剖面上的突变或渐变所显现出来的一种成层构造。 有:平行层理,波状层理,斜层理 几个概念:岩层、沉积岩层、层面(顶面、底面)、厚度、原生构造。 岩层与地层概念的区别 岩层的产状要素 走向:岩层面与水平面相交的线叫走向线。 倾向:岩层最大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方向。 倾角:岩层最大倾斜线与水平面的夹角。 整合:上、下两套地层层序没有间断。 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层序有间断,有地层缺失 1.平行不整合:表现为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彼此平行,但在两套地层之间缺失了一些时代的地层。 2.角度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之间既缺失部分地层,产状又不相同 第三章地质构造分析的力学基础 外力:对于一个物体来说,另一个物体施加于这个物体的力,有面力和体力。 内力:是同一物体内部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分固有内力和附加内力。 应力:作用于单位面积上的内力。 应力场:一系列点的瞬时应力状态 均匀应力场、非均匀应力场 构造应力场:地壳内一定范围内某一瞬时的应力状态 规模上:局部构造应力场、区域构造应力场、全球构造应力场 时间上:古构造应力场、现代构造应力场 应力轨迹:表示构造应力场中主应力和最大剪应力的作用方位的应力迹线 应力集中:在均匀应力场中局部的应力异常增大现象 应力集中一般出现在以下部位: 断裂的端点、拐点、分枝点、错列点和待交会点及空洞周围等。 光弹实验和数值计算可以显示出应力集中现象。 均匀变形:岩石的各个部分的变形性质、方向和大小都相同的变形称为均匀变形。 非均匀变形:岩石各点变形的方向、大小和性质变化的变形称为非均匀变形。 线应变:单位长度的改变量 横向线应变/纵向线应变=泊松比泊松比<=0.5 弹性变形: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变形,当外力解除后,又完全恢复到变形前的状态,这种变形称为弹性变形。 微观机制:岩石内部质点位移后获得一定的位能,外力解除后,可发生弹性变形回复或弹性回跳。 塑性变形(剩余变形或永久变形):当应力超过岩石的弹性极限后,即使再将应力解除,变形的岩石也不能完全恢复其原来的形状,这种变形称塑性变形。

东北地区地质构造演化

东北地区地质构造基本特征 摘要:东北地区属于古亚洲洋与滨太平洋两大构造域的构造作用叠加区。前中生代时期,其地质构造格局以南北分异为主,南部为华北陆块区,北部为兴蒙造山区,总体上以古亚洲洋构造域东部的华北与西伯利亚两大古陆、中间地块与造山褶皱带交织分布为特征。中生代以来,由于受洋-陆体制相互作用引起的地幔上隆和大陆边缘地壳减薄影响,形成北东向分布的山脉和盆地构造格局。古亚洲洋与滨太平洋构造域的发展、演化、相互作用与叠加,不但对我国大陆边缘北部地区的地壳结构构造产生重大影响,造就并控制了本区矿产资源的形成与时空配置;新构造运动制约着本区山、水和土地资源的分布,以及现代地质环境与灾害的发生与发展。 关键词:区域地质东北地区 东北地区包括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四盟(市)地区。该区属于古亚洲洋与滨太平洋两大构造域的构造作用叠加区,其地质构造极为复杂。 前中生代南部为华北陆块(华北克拉通)区,北部为兴蒙造山区。中生代以来(主要是晚中生代以来)发育和叠加了东亚大陆边缘与太平洋板块相互作用,形成了呈北东-北北东向展布的巨型陆缘断裂系统、岩浆岩带和盆-山体系。 1.华北陆块区 东北地区南部的陆块区属于华北陆块区的东段,其主体分布于辽宁和吉林省的南部。根据目前的调查研究成果,可将该区进一步划分为鞍山-本溪-龙岗、辽南及辽西(晋冀古陆块)等不同的块体;鞍山-本溪-龙岗地区是我国最古老岩石出露区,具有38亿年的地质发展历史,除发育少量中太古代花岗岩以外,其主体岩石为形成于新太古代的TTG杂岩,表壳岩也较为发育。南部的辽南地块主要为新太古代的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岩石组合。在龙岗和辽南地块之间为近东西向延伸,并伴有早元古代花岗岩侵位的元古代辽河群-集安群-老岭群分布区。南部地区新元古代地层发育,显示了其在年代、岩石组合与大地构造发展历史上与北部鞍山-本溪-龙岗地块的差异。古生代地质建造主要分布在太子河-浑江一带,其地层层序与华北地块的其它地区大体可比。突出的特点是辽吉东部地区的中生代花岗岩岩浆活动极为发育,分布面积达数万平方千米,各种岩石类型齐全,并伴有大量不同规模的内生金属矿床产出。中生代火山岩局部发育,形成规模不等、展布方向不同的火山-沉积盆地。 1.1 区域地层 本区属于华北地层大区(Ⅴ)的晋、冀、鲁、豫地层区。 1.1.1 太古宇(Ar) 始太古界(>3600Ma)的地质记录仅见于冀东黄柏峪和辽宁鞍山附近白家坟地区,代表着华北陆块最古老的硅铝质地壳,但未见具有确切依据的始太古代地层。 古太古界(3600Ma~3200Ma)零星出露于辽宁鞍山地区,岩性为片麻状斜长角闪岩类、片麻状-条纹状镁铁闪石石英岩类和糜棱岩化长英质片麻岩,条带状磁铁石英岩等。 中太古界(3200Ma~2800Ma)主要分布于辽西、辽东和吉南,以大小不等的残留体分布于中、晚太古代变质深成侵入体中。岩石组合以斜长角闪岩、黑云角闪变粒岩、磁铁石英岩为主,有时出现麻粒岩和含特殊变质矿物的各种片岩;在辽西还出现大理岩。 新太古界(2800Ma~2500Ma)包括辽宁北部的红透山岩组、金风铃岩组、沈家堡子岩组以及吉林南部的夹皮沟岩群、辽西零星出露的红旗营子岩群、崇礼岩群及遵化岩群。新太古代岩石经历了绿片岩相到角闪岩相的变质作用及其相关的TTG岩套的侵入,形成了我国

大地构造学知识点总结

《大地构造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 一、大地构造学的研究对象、内容、方法、意义 研究对象:大地构造学,是研究地球过程的综合学科。 研究内容:①区域或全球尺度的地壳与岩石圈构造变形特征及圈层相互作用,如:大洋-大陆相互作用、地球内部圈层相互作用、造山带与盆地的形成过程等;②构造变形与岩浆作用-沉积作用-变质作用的相互关系;③地壳与岩石圈的形成与演化过程;④地球表面海-陆的形成与演变方式及过程;⑤地球深部作用过程及其机制。 研究方法:大地构造学研究方法需要综合利用地质学其他学科以及地球物理探测、地球化学的研究手段与研究成果。 研究意义:大地构造学研究可以为认识和分析构造地质学的研究背景和形成机制提供宏观的上成因解释。 二、固体地球构造的主要研究方法 主要包括固体构造几何学与构造运动学的研究。 固体地球的构造几何学:主要研究地球的组成成分及结构。方法有:①研究暴露在地表的中、下层地壳乃至地幔顶部剖面,通过地质、地物、地化综合研究,揭示地壳深部物质组成、结构构造、物理性质、岩石矿物及元素的物化行为、温压条件、地热增温率、有关元素及矿物成分的聚散规律;②研究火山喷发携带到地表的深源包裹体,揭示深部物质与构造特征;③人工超深钻探直接取样(目前为止涉及最深深度12km);④地震探测:分为天然地震探测和人工地震探测,利用地震波的折射与反射可揭示地球深部构造特征。 固体地球构造运动学:主要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大地构造运动学与现今固体地球表面的构造运动。地质历史时期的大地构造运动学可以利用古地理学(岩相、生物、构造)、古气候分区、地球物理学与古地磁学进行研究;现今固体地球表面的构造运动可以利用空间对地的观测与分析技术。 三、大地构造学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可以为认识和分析构造地质学的研究背景和形成机制提供宏观的上成因解释; 实际应用意义:①大型成矿集中区(矿集区)等成矿构造背景、资源规划;②大规模破坏性地震产生于形成的地质构造背景与稳定性评价;③绝大对数大型、灾难性地震都发生在活动板块边缘带(区)上,或与板块相互作用有关的次级活动构造单元边界区域。 第二章固体地球主要构造特征 一、地球表面基本面貌:海陆分布、高程分布及其意义 海陆分布特征:陆地面积占%;海水覆盖面积%; 高程分布特征:陆地主要分布在海平面以上数百米高程范围,大洋的主体分布在海平面以下5km的高程上;

[构造地质学]构造地质学试题及答案

复习思考题 一、填空题 1、岩层的接触关系从成因上可分为整和接触、不整合接触两种基本类型。 2、不整合可分为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两种基本类型。 3、成岩前形成的构造称为原生构造,成岩后形成的构造称为次生构造。 4、在地质图上,岩层产状要素是用符号来表示。125°∠45°中的125°表示倾向、45°表示倾角。倾斜岩层的符号为,直立岩层的符号为,水平岩层的符号为,倒转岩层的符号为。 5、在外力作用下,岩石变形一般经历弹性变形、塑性变形和断裂变形三个阶段。 6、物体内一点单轴应力状态的二维应力分析,在与挤压或拉伸方向垂直的截面上,正应力最大;剪应力为0 。在距主应力面45°的截面上,正应力等于主应力的一半,剪应力值也等于主应力的一半。在平行于单轴作用力的截面上,正应力为最小,剪应力为0 。 7、根据褶皱的轴面产状和两翼岩层产状,褶皱类型可以划分为:直立褶皱、斜歪褶皱、倒转褶皱、平卧褶皱和翻卷褶皱等五种类型。 8、褶皱岩层的等倾斜线从核部向外均匀撒开,并和层面正交,各线长度大致相等,这是典型的平行褶皱,是由于纵弯褶皱作用形成。 9、褶皱在平面上的组合类型有线状褶皱、短轴褶皱、穹窿构造和构造盆地。 10、当一套层状岩石受到顺层挤压时,岩层通过弯滑作用和弯流作用两种不同方式形成褶皱。 11、两组节理的交切关系主要表现为错开、限制和互切三种,据此可确定节理的形成先后。 12、剪节理的尾端变化和连接形式通常有:折尾、菱形结环和交叉。 1

13、根据节理产状与岩层产状的关系,节理可划分:走向节理、倾向节理、斜向节理和顺层节理四种类型。 14、平移断层中,根据其相对平移方向可分为左行平移断层和右行平移断层两类。 15、断层碎裂岩是脆性变形产物;断层糜棱岩是韧性变形产物。 16、根据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向的几何关系,断层可以分为纵断层、横断层、和斜断层三类。 17、根据剪切带发育的物理环境和变形机制,可划分为:脆性剪切带、脆—韧性剪切带、韧—脆性剪切带和韧性剪切带四种。 18、根据劈理的构造特点和形成方式,将劈理划分为三个基本类型流劈理、破劈理、和滑劈理。 19、不连续劈理按微劈石域的结构,可分为结构分间隔劈理和褶劈理。 20、大型线理构造主要有:石香肠构造、窗棂构造、铅笔构造、杆状构造和压力影构造等。 二、名词解释 1、岩层的走向与倾向:岩层面与水平面相交的线叫走向线,走向线两端所指的方向即为岩 层的走向。层面上与走向线相垂直并沿斜面向下所引的直线叫倾斜 线,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所指层面向下倾斜的方向,就是岩 层的真倾向,简称倾向。 2、整合与不整合:上、下地层在沉积层序上没有间断,岩性或所含化石都是一致的或递变 的,其产状基本一致,它们是连续沉积形成的。这种上、下地层之间的 接触关系成为整合接触。上下地层间的层序发生间断,即先后沉积的地 层之间缺失了一部分地层。这种沉积间断的时期可能代表没有沉积作用 的时期,也可能代表以前沉积了的岩石被侵蚀的时期。地层之间这种接 1

构造地质学

名词解释: 右列:垂直节理走向观察时远处节理向右侧错列,或在右端重叠 地质构造: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或岩体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发生的变形,从而形成诸如褶皱节理断层劈理以及其他各种面状和线状构造等 构造尺度:对地质构造的观察研究可以按规模大小划分为许多级别,称为构造尺度,一般把构造尺度划分为巨型大型中型小型微型以及超微型等级别 原生构造:沉积岩在沉积和成岩作用过程中没有产生构造变动的构造特点 岩层:由两个平行或近于平行的界面所限制的岩性基本一致的层状岩体 沉积岩层:由沉积作用形成的岩层 岩层产状:指在产出地点的岩层面在三维空间的方位其主要包括岩层的走向倾向和倾角 断层:是岩层或岩体顺破裂面发生明显唯一的构造 断层线:是指断层面与断层线的交线 整合接触:上下底层与沉积层序上没有间断,岩性或所含化石都是一致的或递变的,其产状基本一致,他们是连续沉积形成的, 不整合接触:上下地层间的层序有了间断,先后沉积的地层间缺失了一部分地层。 平行不整合:一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彼此平行,但在两套地层间缺失了一些时代的地层的不整合接触。角度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之间既缺失部分地层,且产状不同的接解关系。 应力:在应力均匀分布的情况下作用于单位面积上的内力。 变形: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后其内部各点间相互位置发生改变称力变形。主要有拉申,挤压,弯曲,扭转均匀变形:岩石的各个部分的变形性质方向和大小都相同的变形。 非均匀变形:岩石的各点变形方大小和性质都变化的变形 构造应力场:地壳内一定范围内某一瞬时的瞬时的应力状态 剪裂角:最大主应力轴方向与剪工破裂面之间的夹角 共轭剪切破裂角:当岩石发生剪切破裂时,包含最大主应力轴象限的共轭剪切破裂面之间的夹角 褶皱:地壳中岩石岩体在受内动力地质作用后发生弯曲变形而成的一种构造 同沉积褶皱:一些在岩层沉积同时而逐渐形成的褶皱 纵弯褶皱作用:岩层受到顺层挤压的作用而发生的褶皱 横弯褶皱作用:岩层爱到与层面垂直的外力作用而发生的褶皱. 节理:有明显破裂面而无位移的断层。 断层:有明显破裂面,岩体发生明显位移的断层。 节理组:指在一次构造作用的统一应力场中形成的,产状基本一致和力学性质相同的一群节理。 节理系:在一次构造作用的统一构造应力场的作用下形成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节理组。

各种地质构造现象的描述

地质资料要点 1.变质核杂岩 目录 概念: 特征: 变质核杂岩 变质核杂岩是构造上被低角度正断层(剥离断层)拆离的、呈孤立的平缓穹形或拱形强烈变形的变质岩和侵入岩构成的隆起、其剥离上盘是年轻的沉积岩系,往往出现在造山带的核部。 编辑本段概念: 由于岩石圈的伸展拆离基底隆升和地表的剥蚀作用使地壳深部的变质岩和深成岩逐渐上升而出露地表,这套深部岩石称为变质核杂岩。也称为火山侵入杂岩。 编辑本段特征: (1)形态特征:外形近圆形或椭圆形 (2)结构特征:上拆离盘,拆离断层,下拆离盘。 (3)拆离断层特征:分隔上拆离盘与下拆离盘,由下之上断层岩由糜棱岩变为断层角砾岩 (4)变质特征:下拆离盘岩石变形变质程度深,上拆离盘岩石基本未变质变形相对较弱 (5)地层缺失:盖层底部缺失部分地层或地层厚度减薄 开放分类: 2.剪切带 剪切带shear zone

发育在岩石圈中具剪切应变的强烈变形带。这一变形带可以是应变不连续的面状构造(断层),或者在露头尺度上见不到几何不连续性而呈连续应变的韧性剪切带。自然界存在不同尺度的剪切带,可以从微观的 剪切带 剪切面到几十米、几十公里、甚至几百公里长的巨型剪切带。小者仅见于岩石薄片中,大者可延伸上千千米。 按照剪切应变发生时的岩石的力学行为不同和应变速率的差异,剪切带可以分为3种类型:①脆性剪切带。即断层。一般在不高的温度、压力和高应变速率的条件下形成,碎裂岩系列代表地壳7~10千米以上脆性剪切带的产物。②韧性剪切带。产在较深部位的剪切应变带,其伴生的长英质糜棱岩的形成深度通常不小于15千米。③脆-韧性剪切带。宏观上在一韧性剪切变形带内,但可见到把剪切带岩石错开或带内出现羽状拉张裂隙。一般认为,此类剪切带的形成环境介于前两者之间的过渡带内。对这类剪切带发育机制的研究,有助于对脆-韧性的转化及地震带和非地震带的存在边界等问题的认识。 通常认为,从脆性到韧性剪切带是不同构造层次之间剪切滑动的表现。1977年R.H.西布森提出剪切带双层模式,将剪切带自上而下划分为脆性域和准塑性域,两域之间也就是地 3.剪切应变 shear strain 剪切时物体所产生的相对形变量。即指在简单剪切的情况下,材料受到的力F是与截面A0相平行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两个力,在此剪切力作用下,材料将发生偏斜。偏斜角θ的正切定义为剪切应变γ:即 γ=tanθ。当剪切应变足够小时,γ=θ,相应地剪切应力为τ=F/A。 4.夷平面 夷平面 各种夷平作用形成的陆地表面。是一种陆地抬升或侵蚀基面下降,侵蚀作用重新活跃,经过一个时期后所残留的地表形态。

构造地质学_大题(超全)

构造运动类型?答:(1)按照运动方向:①水平运动②垂直运动(升降运动)(2)根据构造运动发生时期划分为:①古构造运动: 发生在第三纪之前的构造运动②新构造运动:发生在第三纪以来的构造运动③现代构造运动:人类历史时期以来所发生的构造运动称现代构造运动。 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方法?答:1、野外观察、地质填图2、物探、钻探3、遥感、航片、卫片4、数理统计5、力学分析6、地质构造模拟实验(物理模拟(泥料模拟、光弹模拟)数值模拟 )7、构造历史分析8、多学科综合分析 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意义?答:理论意义 (1) 研究地球运动的规律(2) 探讨地壳运动的动力方向和来源实践意义:应用地质构造的客观规律去指导生产实践, 解决工程地质问题、水文地质问题、地震问题、矿产资源的分布、环境问题等。 岩层产状有哪些?及其相对应的概念?答:水平岩层、倾斜岩层、直立岩层、倒转岩层。水平岩层:岩层层面保持近水平状态,即同一层面上各点的海拔标高相同或基本相同时岩层称为水平岩层。倾斜岩层:由于地壳运动或岩浆运动,使原始水平产状的岩层发生构造运动,形成了与水平面有一定交角的岩层。直立岩层:沉积岩岩层形成的初期处于原始水平状态,后来可遭受构造运动的影响发生构造变位,形成了岩层面与水平面垂直的岩层。倒转岩层:沉积岩岩层形成的初期处于原始水平状态,后来可遭受构造运动的影响发生构造变位,使岩层的顶、底面的相对位置发生了变化,其岩层面也是水平或近水平的岩层。 沉积岩的顶底面包括哪些?如何识别新老岩层?答:利用沉积岩原生构造确定岩层的顶面和底面,可用于判断岩层顶、底面的原生构造有:斜层理、粒级层理、波痕、泥裂、雨痕、冲刷痕迹、古生物化石的生长和埋藏状态等 不整合的识别标志?答:(1)地层古生物方面的标志:上下地层中的化石所代表的时代相差较远,或生物演化的不连续或种、属的突变,说明当地在某时期自然地理环境发生过巨大变化,发生过沉积间断。(2) 沉积方面的标志:上覆地层的底部常有由下伏地层的碎块,砂砾组成的底砾层,此外,上下地层在岩性和岩相上的截然不同;在两套地层之间有一个较平整的或高低不平的剥蚀面(3) 构造方面的标志★上,下两套地层的的产状不一致★下伏地层中的构造变形较上覆的新地层要强,构造变形的期次也要多于上覆的新地层★下伏地层中的地质构造,如断层,褶皱等,延伸到不整合面时就被上覆地层所截交覆盖★一般来说,上,下

构造地质学期末复习资料修改版

《构造地质学》复习资料 地质学:研究地球物质组成,结构,物理化学变化,演化历史的学科。 构造地质学:主要研究由内力地质作用所形成的诸如褶皱,断层,节理等各种地质构造的形态产状,规模,形成条件,成因机制,分配规律和演化历史。 产状三要素:走向、倾向、倾角。 岩层产状类型:水平岩层、倾斜岩层、直立岩层、倒转岩层。 水平岩层特征:1、水平岩层在地质图中的表现为其地质界线与等高线平行或重合,水平岩层出露和分布状态完全受地形控制。2、水平岩层的成层顺序为上新下老3、水平岩层厚度为该岩层顶底面的标高差4、水平岩层在地质图上的露头宽度取决于地面坡度和岩层厚度,厚度相同,坡度越缓,露头宽度越大;坡度相同,厚度大,露头宽度越大。 露头宽度:岩层上下层面在地面上的出露界线之间的水平距离。 倾斜岩层的露头宽度取决于地形(坡向和坡角),岩层产状(倾向和倾角),以及该岩层的厚度。V字形法则: ① 水平岩层的出露形态真实的反映等高线的弯曲特征,地质界线随等高线的弯曲而弯曲。 ② 直立岩层的出露形态不受地形的影响,呈直线状。 ③对于倾斜岩层: 相反相同:地层倾向与地面坡度方向相反时,地质界线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同,且等高线的弯曲曲率大于地质界线的弯曲曲率。 相同相反:地层倾向与地面坡度方向相同,且地层倾角大于地面坡度时,地质界线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反。 相同相同:地层倾向与地面坡度方向相同,且地层倾角小于地面坡角时,地质界线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同,地层界线的弯曲曲率大于等高线的弯曲曲率。 倾斜岩层的主要特征 1 倾斜岩层的露头形态受产状和地形影响,并符合V字型法则 2 倾斜岩层的地质界限在平面上呈条带状(弯曲也是条带的一种) 3 正常情况下,岩层沿倾向方向逐渐变新 4 倾斜岩层的露头宽度取决于产状、地形和岩层厚度 5 倾斜岩层的厚度有三种分别是:真厚度、视厚度、铅直厚度。铅直厚度>视厚度>真厚度。 倾斜岩层的厚度和埋藏深度: 真厚度(h):顶底面之间垂直距离 铅直厚度(H):顶底面之间沿铅直方向的距离h=Hcosα 视厚度:在不垂直于岩层走向的剖面上岩层的顶底面线之间的垂直距离 埋藏深度:地面某一点到目的层的铅直距离倾斜岩层的露头宽度:取决于地形岩层厚度、岩层产状三者之间的关系 整合接触:上、下地层在沉积层序上没有间断,产状基本一致,岩性或所含化石一致或递变。它们是在地壳相对稳定情况下缓慢下降接受连续沉积形成的。 不整合接触:上、下地层间的层序发生间断,即先后沉积的地层之间存在地层缺失。 平行不整合: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间有地层缺失,产状一致。 角度不整合: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间不仅有地层缺失,而且产状不同。 角度不整合的形成过程:先平稳下降接受沉积,后褶皱上升(常伴有断裂活动、岩浆活动、区域变质作用等)或差异上升(变形与隆升、剥蚀),沉积间断遭受风化剥蚀,再平稳下降接受沉积。

华南地质构造的再认识

2006年12月,第12卷,第4期,457-465页高 校 地 质 学 报   Dece mber 2006,Vol .12,No .4,p.457-465Geol ogical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ies 收稿日期:2006-09-01;修回日期:2006-09-30 作者简介:王鹤年,男,1935年生,教授,博导,地球化学专业;E 2mail:wanghn@nju .edu .cn 华南地质构造的再认识 王鹤年1 ,周丽娅 2 (1.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93; 2.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海岸海洋科学系,海岸与海岛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93) 摘要:近年来地质构造理论及测试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华南地质构造的研究积累了不少新资料和同位素年龄测试新数据,为检验以往对华南地质构造的认识提供了更多的科学依据,也为推动华南地质构造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根据以往的工作成果,提供了闽北及云开大山的有关资料,对华南地质构造格局进行了再认识。认为华夏古陆应该肯定,但范围还需探讨,华南大地构造基本格局为两陆夹一盆。晋宁运动时,扬子地块与华夏地块对接;加里东运动使两陆块间洋盆褶皱迴返,形成统一陆块;海西-印支期,华南地质构造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关键词:华南;华夏地块;地质构造;云开地体;加里东褶皱带 中图分类号:P5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93(2006)04-0457-09 1 前言 20世纪80~90年代承担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 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时,为了阐明矿床成因及成矿地质背景,对华南地质构造作了一些工作。 发表了“粤西金矿矿床地球化学” (王鹤年等,1991)及“华夏地块韧性剪切带型金矿地质” (王鹤年等,1992)等专著。著作中涉及华夏地块及云开大山等区域地质构造。90年代以后,地质构造理论及测试技术飞速发展,为该区积累了不少新的资料(李献华等,1998;李献华,1999;甘晓春等,1993;袁忠信等,1991;叶伯丹,1989),这对于认识华夏地块及华南地质构造格架将起极大的推动作用。 本文在回顾以往工作的基础上,提供了闽北及云开大山的有关地质资料,结合近年来发表的同位素年龄数据,对华南的地质构造格架进行了再认识。 2 华夏古陆应该肯定,但范围还需探 讨 华夏地块存在与否争论的焦点是:①基底岩石(原陈蔡群和建瓯群)的时代问题;②沿政和—大埔断裂带的变质火山岩是否为加里东期蛇绿混杂岩。 一些学者根据80年代初建瓯群、陈蔡群变质岩的同位素年龄数据未逾8亿年这一事实,认为建瓯群、陈蔡群构成的基底不再是“华夏古陆”,而是震旦纪—早古生代加里东早期优地槽褶皱带或称“华南震旦-加里东造山带”。他们又根据沿政和—大埔深大断裂带分布、延伸长达60km ,厚达800m 的变质火山岩,加上一些附近的镁铁质-超镁铁质小岩体,确定为加里东期蛇绿混杂岩带。将它作为华南加里东造山带与海西-印支造山带的分界线,据此否定华夏古陆的存在(胡受奚等,2006)。 作者在研究福建尤溪梅仙变质火山岩中块状硫化物矿床时,沿政和—大埔断裂带对变质火山岩进行了一些研究工作。2.1 关于福建政和—大埔断裂带变质火山岩的时代 作者沿政和—大埔断裂带变质火山岩分布的三个标准剖面从北到南进行了系统观测及取样(图1),对北部的政和马面山剖面、中部的东岩龙北溪剖面和南部的尤溪梅仙剖面分别进行了S m 2Nd 全岩等时线年龄测定(王鹤年等,2003)。结果表明,各个剖面及剖面综合的年龄均在1730~1770Ma 范围内(图2)。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