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教课标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组教材 公开课教学设计

人教课标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组教材 公开课教学设计

人教课标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组教材 公开课教学设计
人教课标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组教材 公开课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教材简析

教材简析:

本单元教材是以“成长的故事”为专题进行编排的,安排了两篇精读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两篇略读课文《乌塔》、《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语文园地七》是综合训练。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讲述了周恩来少年时代在感受到中华不振的现实之后,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故事,表现了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那片绿油油的爬山虎》是作家肖复兴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为他修改一篇作文并请他到他家做客的故事。《乌塔》讲的是14岁的德国女孩独自一人游欧洲的故事。《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则以书信的形式,讲了一个小朋友向一位作家请教如何与人和睦相处平等交流的故事。

教学目标:

1、认识本组生字,会写要求写的字和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抓住重点词、句、段,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4、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学生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懂得学作文应先学做人。

5、能对课文中的人和事进行评价,增强独立生活、自强、自立的意识。

6、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7、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8、通过口语交际和习作,回忆成长中体验到的快乐,思考成长中的问题,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1、在阅读中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学习修改作文的具体方法。

3、对文中的人或事进行评价,阐述自己的独特看法。

4、学习书信的正确格式及写法。

5、体会“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

6、围绕成长的故事,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

教学课时: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两课时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两课时

27、《乌塔》...................................................一课时

28、《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一课时

《语文园地七》................................................五课时

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文本简析:

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课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先写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接着写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然后写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了自己的心迹: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最后写周恩来在少年时代就心系中华的振兴,立下远大志向。

课文各层次之间过渡自然,层层推进。文中写了三件事,中间有两次过渡。第一次是过渡句:“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这句话承接的上文是周恩来在听到伯父说的话之后经常想问题,说明正是这些问题激起了他的好奇心,他要去租界看个究竟,这也就很自然地交代了周恩来闯入租界这件事情的起因。第二次是过渡段,即课文的第9自然段。“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紧承上文周恩来在租界里切身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这一句话巧妙地把课文引入了下文对修身课上这件事的叙述。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志向,引发学生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二是引导学生继续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理解字词含义。

教学难点: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引起思考

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要读书?(学生自由回答。)

同学们,有一个12岁的少年,他的回答是——【课件出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多么铿锵有力、振奋人心的回答。他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周恩来。【课件出示:周恩来照片】这节课我们一同走进他的少年时代,去感悟他的崇高理想——【课件出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齐读课题。

【课件出示:崛jué】齐读,注意读准字音。【课件出示:崛起】“崛起”是什么意思?【课件出示:兴起】【课件出示:之】“之”是什么意思?【课件出示:的】整个题目的意思是什么?【课件出示:为了中华民族的兴起而努力读书。】

同学们,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学生自由交流)

教师归纳:【课件出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同学们,你们了解周恩来吗?【课件出示资料袋:

周恩来(1898-1976),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淮安。1917年在天津南开学校毕业后赴日本求学。1919年回国,9月入南开大学,在五四运动中成为天津学生界的领导人。1920年去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任政府总理,1949~1958年曾兼任外交部长。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第一届副主席,第二、三、四届主席。】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吗?老师看出来了,你们早已迫不及待了,赶快打开书,到文本中去寻找答案吧!同学们,别着急,老师还有要求哦!【课件出示:

1、通读全文,借助字典、词典学字词。借助语境了解词语的大意。

2、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3、不理解的地方做好批注。】

同学们,课文读完了吗?任务完成了吗?老师来检查检查。

【课件出示生字:崛帝范巡嚷惩铿锵】自己打打招呼。

同学们,谁来当小老师带领大家读读?

同学们,这些生字哪些容易读错,给大家提个醒?

同学们,“嚷、惩、铿、锵”是后鼻音,“范、巡”是前鼻音。“嚷”是多音字,在这里读三声。“惩处”中的“惩”是二声,要读准。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读,别忘了刚才同学们的友情提示哦!

同学们,生字会读了,还不够,还有牢记字形。你有什么绝招吗?与大家分享分享。

同学们,现在我们我们来PK一下,看看哪个组读得更精彩?

漂亮的女孩子们,你们先来。

帅气的男孩子们,开始吧。

女孩子们读得漂亮,男孩子们读得帅气,老师为你们骄傲!

同学们,又到了快乐写字的时间了。【课件出示:帝义伯租振范闯凡巡嚷妇惩】

同学们,会读吗?自己打打招呼。

同学们,睁开你们的火眼金睛,看看这些字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提醒提醒大家。【课件出示:“巡”的动态笔顺】

学生练写生字各两遍,师巡导。

同学们,刚才你们读了课文,课文中有难读的或不理解的词语吗?我们一起来讨论讨论?

【课件出示:焦点、诸生、疑惑不解、衣衫褴褛、肇事、训斥了一通、铿锵有力、欺凌、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

【课件出示:疑惑不解】什么是“疑惑不解”?【课件出示:因为有疑问而不明白,不理解。】文中周恩来对什么“疑惑不解”?(周恩来对外国租借地在中国的土地上,外国人可以住在那儿,而中国人却不能去“疑惑不解”)

【课件出示:衣衫褴褛】读读。“衣衫褴褛”就是衣服破破烂烂。读着这个词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肇事】课文中谁“肇事”?他肇了什么事?(洋人的汽车轧死了中国妇女的亲人。)

【课件出示:训斥了一通】“通”在这里读第四声。

【课件出示:铿锵有力】“铿锵有力”就是声音有力、响亮而有节奏。读出“铿锵有力”

的气势。

【课件出示:欺凌】“凌”是后鼻音。“欺凌”就是欺压;凌辱。课文中的洋人是怎样欺凌中国人的?(洋人的汽车轧死了中国妇女的亲人,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顿。)

【课件出示:“焦点”比喻引人注意的集中点。】这里指当时东北是帝国主义争夺在华利益的一个重点地区,是民族危机极其深重的地方。

【课件出示:“耀武扬威”指巡警凭借帝国主义的势力在租界里炫耀武力,显示威风。】【课件出示:“得意扬扬”指那个大个子洋人看到租界里的中国巡警不给受伤害的中国人撑腰而显得十分得意,神气十足。】

【课件出示:“诸生”是敬辞,总称教室里的所有学生。】“诸”是“众、许多”的意思,类似的用法还有“诸位”等。

【课件出示:“胸怀”是胸襟。】这里指少年周恩来博大宽广的内心世界。

三、再读课文,把握思路

同学们,生字词语我们已经解决了,现在读起课文来一定和很顺畅。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课件出示阅读提示:

1、认真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想一想,文章写了哪几件事?用语言简单概括一下。】

同学们,课文读完了吗?那文章写了哪几件事?谁来与大家分享分享?

【课件出示:

第一件:伯父嘱咐周恩来,不要到外国租界去,周恩来感到疑惑不解。

第二件:周恩来和同学在租界看到中国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中国巡警不但不帮助,反而训斥她,周恩来理解了“中华不振”。

第三件: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四、整体回顾,布置作业

1、谈谈你在本节课的收获。

2、作业设计:

【课件出示:

(1)抄写生字组成的词语。

(2)阅读《大地的儿子》。

(3)搜集关于近代中国饱受欺凌的历史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情境引读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件出示: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周恩来立下的誓言。请你们清晰而坚定地齐读课题。这更是他终身奋斗的目标,请大家用铿锵有力的声音再读课题。

同学们,是什么原因让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呢?快速浏览课文,用课文中的一个词回答。【课件出示:中华不振】

二、围绕“不振”,自主学习

齐读“中华不振”,谁来说说你对这个词的理解?

同学们,【课件出示:课文的哪些地方让你们感受到了“中华不振”?】自由读课文,拿出笔在书上轻轻地画一画,还可以在你画的句子旁边写上为什么这句话让你体会到“中华不振”。

三、直奔重点,研读“不振”

同学们,课文的哪些地方让你们感受到了“中华不振”?

【课件出示: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1、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此时妇女会对哪些人哭诉?她会哭诉些什么?

2、假如你就是巡警,面对不幸的妇女,你会怎样做?

【课件出示:

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同学们,这位妇女的亲人被轧死了,她本来以为巡警局会如何给她撑腰?结果呢?

同学们,想象一下巡警会怎样训斥这位妇女?

同学们,面对这样意外的结局,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小结:

同学们,这真是一个黑白不分,是非颠倒的世界啊!有感情地读读这两句话。

同学们,自己的亲人被轧死了,却还要遭到训斥,这个妇女的心里该是多么痛苦啊!也许死去的是她活泼可爱的孩子,她心如刀绞。引读: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

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也许死去的是她相依为命的丈夫,她悲痛欲绝,引读: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也许死去的是她白发苍苍的母亲,她的心都要碎了,引读: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小结:

同学们,这位可怜的妇女,遭受了如此大的不幸,她多么希望有人能帮帮自己呀。可是,这个可恶的巡警竟借助洋人的势力在自己同胞面前显示威风,真是可耻至极,这就是——【课件出示:中华不振!】

同学们,这位妇女的亲人被轧死了,那个肇事者到哪儿去了?【课件出示:大个子洋人“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大个子洋人“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莫非他做了什么好事?

同学们,轧死了人,人命关天啊,在当今社会,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呀,可他呢,却在一旁——【课件出示:得意扬扬。】

小结:

同学们,为什么?为什么在我们中国的土地上,洋人轧死了中国人,却在一旁得意扬扬,那都是因为——【课件出示:中华不振!】

【课件出示: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齐读。

同学们,知道是什么让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吗?你能用一个词语形容当时围观的中国人的心情吗?【义愤填膺】

同学们,知道他们紧握着拳头最想干什么吗?用课文中的一个词语,那就是——【课件出示:惩处。】惩处谁?该不该惩处?想不想惩处?敢不敢惩处?为什么?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课件出示: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同学们,为什么在外国租界里,我们中国人谁都不敢怎么样?那不是我们中国的土地吗?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租界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地方?【课件出示: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同学们,租界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同学们,周恩来和他的同学是怎样进入租界的?【课件出示:闯进】】你从“闯进”这个词了解到租界还是什么样的地方?

小结:

同学们,这就是租界,这就是灯红酒绿的租界,这就是不允许中国人随便进入的租界。就在这租界里,看着自己的同胞遭受欺凌,围观的中国人却什么也不敢说,什么也不敢做,这一切都是因为——【课件出示:中华不振!】

【课件出示第八自然段:

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正大声吵嚷着什么。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一旁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洋洋的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替他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顿。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的租借地里,谁又干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个不幸的妇女。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齐读。

同学们,看到这一切,周恩来才真正体会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同学们,你们体会“中华不振”的含义了吗?

四、展示资料,激发情感

同学们,在当时,租界已经成了洋人的天下。在租界里,洋人是为所欲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课件依次出示:

在上海某公园的门口竟然挂出这样一块刺目的牌子:“华人与狗不准入内!”

上海租界的电车,头等车厢供洋人乘坐,中国人只能坐三等车厢。

在汉口租界,中国人力车夫必须穿上像犯人一样的“号衣”。

租界成了“洋人的天堂”“中国人的地狱”。】

同学们,看着这一幕一幕,作为中国人,你的心能平静吗?而亲身经历这样一幕的周恩来更是难以平静。引读:【课件出示: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同学们,他到底在沉思什么呢?请你联系他在修身课上的回答写一写。【课件出示:从租界回来后,周恩来想了很多很多,他想________。】

五、品读誓言,深化认识

同学们,在修身课上,魏校长问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周恩来的回答是一时冲动吗?同学们,请你们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为什么而读书?【课件出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请你们铿锵有力地回答:为什么而读书?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看周恩来的部分年表:

【课件出示周恩来的部分年表:

1898年生于江苏淮安。

1910年秋,到东关模范学校学习,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誓言。

1913年,考入天津南开学校。

1917年,赴日本留学。去日本之前,他写下了著名的爱国诗《大江歌罢掉头东》。

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是天津学生界主要领导人之一。

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

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小结:

同学们,在少年时代,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青年时代,为中华之崛起而工作;他的一生,都在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

同学们,我们一起走进中学时代的周恩来,去了解了解他吧。【课件出示阅读链接:1917年,周恩来中学毕业,在同学和师友的帮助下,筹到一笔赴日本留学的经费。出国前,他回到母校,与小学时的老师和同学话别。他给同学写下的临别赠言是“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由天津乘船东渡日本前夕,他又写下了一首抒发救国抱负的著名诗篇:“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筹蹈海亦英雄。”】齐读。

小结:

同学们,周恩来正因为有如此博大的胸怀,才成为我国伟大的总理!也正因为如此,他得到全国人民的爱戴,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尊重!

六、拓展阅读,升华情感

同学们,【课件出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誓言不仅激励着周恩来,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老师把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的一句话送给大家【课件出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相信它对大家思考“自己为什么而读书”会有所帮助。

同学们,20世纪初,中国受帝国主义欺凌、压迫之时,周恩来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志愿,如今21世纪了,我们的祖国已不再是那个任人宰割、任人欺凌的中国了,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作为新时代的少年,你可曾想过,今天的你是为什么而读书?【课件出示:为中华之腾飞而读书!】齐读。

七、快乐作业。【课件出示:

任选其一:

(1)阅读周恩来或其他伟人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2)办一张手抄报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

(3)把名人的成长故事编一个短剧演一演。

(4)了解一下熟悉的亲人或小伙伴的成长故事。】

附板书设计:

26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

文本简析:

这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课文先写叶圣陶先生给“我”修改作文的事:“我”看到了叶老对作文的修改,阅读了叶老的简短评语,对叶老的人品产生了初步印象,也树立了写作的信心。

然后写“我”到叶老家里做客,两次具体描写了叶老家院子里满墙的爬山虎:下午刚进院时见到的阳光照耀下的爬山虎和黄昏时落日余辉映照下的爬山虎,作者通过写爬山虎表达了自己当时的心情。

最后写这件事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作者说:“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与题目呼应,含蓄地写出了15岁那个夏天的事情一直留在作者的脑海中,叶圣陶先生的音容笑貌、亲切教诲一直激励着他前进。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作家肖复兴的成长故事,体会学作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学习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同时感悟如何修改作文。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推荐、眼帘、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4、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懂得学作文应先学做人。

教学重难点:

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并从叶老对《一张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推荐、眼帘、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修改作文部分,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修改作文部分含义深刻的语句。

4、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体会文中修改作文部分含义深刻的语句,并从叶老对《一张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新旧联系,激发期待

【课件出示:爬山虎图文】同学们,爬山虎这种植物大家一定不陌生吧,谁来说说我们曾在哪篇课文中学过?【课件出示:6 爬山虎的脚图文】同学们,《爬山虎的脚》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课件出示:那片绿绿的】同学们,连起来读读,读着“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题目就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齐读课题,注意读好“那片”和“绿绿”。猜猜看:【课件出示:这篇课文是写什么内容的?课文真的是写爬山虎吗?如果不是,那是写什么?“那片”是“哪一片”?为什么会给作者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同学们,我们一起走进文本中去看看课文写了些什么?

【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1、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画出文中的生字新词,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弄懂意思。

3、课文主要写了谁和谁之间的事?哪几件事?】

同学们,自学任务完成了吗?小组内分享分享吧。

同学们,你们的分享很精彩!下面,老师来检查检查你们的自学情况。

【课件出示:

推荐删掉动词融洽黄昏余晖握手

楷模一篇翻到眼帘几页燥热客厅

模模糊糊春风拂面莫名其妙密密麻麻】

谁来当小老师带领大家读读?齐读。

同学们,哪些字在读或者写的时候需要注意些什么?互相提提醒。

预设:

【课件出示:推荐】“推荐”是什么意思?(介绍,建议最好去选择你看中的答案,推举。)能不能给它找个近义词?【课件出示:推举】课文中谁推荐什么?(语文老师推荐肖复兴)你能推荐一位同学来读读这个词语吗?

【课件出示:融洽】“融洽”你理解吗?【课件出示:感情好,没有隔阂和抵触】课文中讲谁和谁很融洽?(叶老先生和肖复兴)生活中你经历过融洽的时候吗?

【课件出示:楷模】“楷模”什么意思?(值得学习的人或事物。)也给它找个近义词。【课件出示:榜样】课文中讲谁是楷模?(叶老先生)我们的生活中有楷模吗?他(她)是什么方面的楷模?

【课件出示:春风拂面】“春风拂面”是一种怎样的感觉?【课件出示:很惬意的一种感觉。】课文中作者为什么有这种感觉?你有过吗?

同学们,词语关我们顺利通过了,读课文应该更顺畅了。自己再读读课文,思考:【课件出示:课文写了谁和谁之间的事?哪几件事?】

同学们,课文读完了吗?谁来说说课文写了谁和谁之间的事??

【课件出示:课文写了叶圣陶和肖复兴之间的事。】

同学们,你能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简要介绍一下叶圣陶和肖复兴吗?

【课件出示:

肖复兴北京人,1947年生,1966年高中毕业于北京汇文中学,1968年到北大荒插队,1982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当过大中小学教师,曾任《小说选刊》副主编,现任《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已出版50余种书,曾多次获全国及北京、上海地区优秀文学奖。作品主要有系列长篇小说《中学生三部曲》、长篇报告文学《与当代中学生的对话》《和当代中学生通信录》等。近著有《肖复兴自选集》3卷,《肖复兴散文》艺术卷、情感卷等。《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写于1992年,原文题目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怀念叶圣陶先生》,选入教材时有删改。

叶圣陶(1894—1988),原名绍钧,字秉臣,后字圣陶。江苏省苏州市人,著名文学家、教育家、编辑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1912年中学毕业后,因家境清贫即开始当小学教师并从事文学创作。1921年,与沈雁冰、郑振铎等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的文学观。1923年,叶圣陶进入商务印书馆,开始从事编辑出版工作。1930年,他转入开明书店。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副署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辑,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和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叶圣陶创作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发表了长篇小说《倪焕之》,并写出了大量有关教育、教学的专著和文章,为我国现代教育、现代文学和现代出版事业都

作出了重大贡献。】

课文写了叶圣陶和肖复兴之间的哪几件事?【课件出示:写了两件事:一是修改作文;二是做客交谈。】

同学们,课文读完了,课文中有难读的句子吗?我们一起来读读。

【课件出示:

1、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删掉原句中“包”这个动词,使得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

2、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3、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三、品读“修改作文”,感受“认真关爱”之人品

【课件出示:我非常庆幸,自己第一次见到作家,竟是这样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齐读。

同学们,叶圣陶爷爷的作品堪称楷模,大家通过刚才的介绍和学过的《爬山虎的脚》已经有所领会了。那么,为什么说他的人品也堪称楷模呢?就让我们先走进课文,从文章中的第一件事中去具体感受一下吧。

自读课文第一至五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课件出示:叶老是怎样修改“我”的作文的?“我”看到了之后有什么感受?可以边读书边用笔画出修改处,再用不同的符号把表达作者感受的句子标出来。】

同学们,任务完成了吗?我们一起来分享分享吧!

【课件出示: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同学们,你觉得叶老修改得怎么样?(认真)从哪些词体会出来的?【课件出示:密密麻麻、到处】

同学们,我们看看叶老为“我”修改的作文吧。【课件出示资料袋】这上面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真是密密麻麻。我们体会了叶圣陶先生认真的态度,谁能再来读一读这句话?【课件出示: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同学们,如果是你,看到这样密密麻麻的圈、钩或直线、曲线,你的心情会怎样?带着

这样的心情再读这段话。

【课件出示: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类似这样的修改很多,长句断成短句的地方也不少。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删掉原句中“包”这个动词,使得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而且“书皮”改成“包书纸”更确切,因为书皮可以认为是书的封面。】

同学们,你从这段话中能学到哪些修改作文的方法?【课件出示:用字注意准确;长句断成短句;删掉多余词语等。】

同学们,比较一下:“一张”和“一幅”有什么不同?经过这样修改有什么好处?(用字更准确)你从这里体会到什么?(写作用字要准确,叶老修改作文非常细致。) 同学们,对比读读:【课件出示:

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

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

同学们,改动后的句子好在哪里。(使句子干净规范,意思更确切。)

【课件出示: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类似这样的修改很多,长句断成短句的地方也不少。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删掉原句中“包”这个动词,使得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而且“书皮”改成“包书纸”更确切,因为书皮可以认为是书的封面。】齐读这段话,再次感受叶老修改作文的细致认真。

同学们,一个年近七十岁的老人,这样认真地给一个素不相识的十几岁的中学生修改作文,作者当时有什么感受?【课件出示: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同学们,看到叶老这么为“我”修改作文,春风不仅吹到脸上,都吹到心里了,同学们,我们该怎么读呀?自己试试。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叶老先生给“我”修改的这篇作文有1500多字,可叶老就是把这1500多字的文章修改了100多处呢!所以,“我”这样说——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同学们,叶老先生当时是教育部的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总编,他的工作可忙了,可他仍然会挤出时间来,为我们这些孩子一篇一篇地修改作文。所以,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当时的叶老已经是年近70岁的人了,可老人还在牵挂着我们这

些孩子们的成长呢!所以——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同学们,叶老不仅认真修改了“我”的作文,还在后面写了一则评语。【课件出示: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儿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谁来读读?你从叶老的评语中知道怎样才能写好作文了吗?

同学们,叶老给“我”的评语中没有提出不足啊,可是前面说叶老对作文进行了多处修改,读到这里,你体会到叶老写这则评语的用意了吗?所以作者自己说——【课件出示:这则短短的评语,树立了我写作的信心】。

同学们,此时,叶老在你心里还仅仅是个认真写作的老人吗?(他给予青少年无尽的关爱。)

四、整合课文,升华情感

同学们,叶老的评语树立了“我”写作的信心,激励“我”继续写作,使“我”走上了文学之路,也成了一位作家。几十年后,肖复兴仍然不能忘记这件事,今天就让我们和肖复兴一起,再次回忆当年的一幕幕。

【课件出示:

(1)当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时,“我”(一下子愣住了),我想: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2)当仔细看了叶老的修改后,我(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我

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看到叶老简短的评语后,我(树立了写作的信心),我想: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学们,选择其中的一句,写写“我”的心理活动。

同学们,写完了吗?我们一起来分享分享吧。

五、读写结合,练习修改

同学们,今天我们和肖复兴一起,感受了叶老的认真,同时还学到了修改作文的方法。试着用学过的修改符号修改下面这段话。

【课件出示:“哈里·波特”这本书情节曲折生动,我很早就想看了。今天终于借到了这本书,我非常高兴极了。一拿到书,我就迫不急待地拿起书读了起来。读了这本书,受到不少启发。我要像哈里·波特那样,敢于向邪恶势力挑战的好思想。】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客交谈部分,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做客交谈部分含义深刻的语句。

3、懂得学作文应先学做人。

教学重难点:体会文中做客交谈部分含义深刻的语句,懂得学作文应先学做人。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推荐一篇删掉动词密密麻麻春风拂面

眼帘黄昏余晖融洽客厅握手楷模燥热模模糊糊】

谁来读读?

同学们,第一组词语让你想到了哪件事?第二组呢?

同学们,叶老为“我”修改作文这件事,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二、品读“做客交谈”,感悟“亲切质朴”之人品

同学们,“修改作文”一事让作者感受到了这位蜚声国内外文坛的大作家认真、平和,以及对青少年儿童关爱的人品。那么,“做客交谈”又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六至十自然段,画出课文中描写“我”和叶老会面前、会面时、会面后“我”心理感受的句子,想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同学们,你们画出来了吗?小组同学交流交流吧。

同学们,你们的交流真精彩,老师为你们骄傲!谁来与大家分享分享你们小组的成果?;

【课件出示句一:我感到意外:像叶圣陶先生那样的大作家,居然要见一个初中生!】【课件出示:居然】“居然”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会感到意外?从这一“意外”中其实可以感受到什么?(叶老的平易近人,对少年儿童的关爱、期待等。) 同学们,除了“意外”,在这句话中你还能体会到作者一种怎样的心情?(惊喜、激动等)读出这种心情。

【课件出示句二:叶老先生见了我,像会见大人一样同我握了握手,一下子让我觉得距离缩短不少。】

同学们,生活中、电视中你见到什么情况下要“握手”?叶老同“我”握手,你体会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距离缩短不少】“距离缩短不少”是指什么距离?此刻,我的心情是怎样

的?带着这种心情读读。

【课件出示句三: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的到来。】同学们,【课件出示:我小小的心融化了】“我小小的心融化了”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作者的心会“融化”呢?用“因为……所以……”回答。

同学们,【课件出示: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叶老对“我”有怎样的期待?结合课文最后:【课件出示:他跟我的谈话,让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想想:叶老都跟“我”谈了哪些内容?

【课件出示:以至不知黄昏的到来】“以至不知黄昏的到来”这句话写与不写有什么不同?(说明我俩交谈得融洽、投入。)

谁来读读这段话?【课件出示: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的到来。】

【课件出示句四:我非常庆幸,自己第一次见到作家,竟是这样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他跟我的谈话,让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

同学们,“我”为什么非常庆幸?叶老具有什么样的人品?

你懂得了作家应该怎么做?作品应该怎么写?

同学们,面对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文学大师,面对这样亲切的话语,面对这样热切的期待,“我”怎能不感到非常幸运呢?让我们满怀感激之情读读这段话。

三、聚焦景物,突破难点

同学们,作者与叶老会面,他在院子里看到了什么?找找看。

同学们,找到了吗?我们分享分享吧!

【课件出示句段一: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少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同学们,这一墙爬山虎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葱绿,充满生命力)

为什么说“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而不用“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映入眼帘”?【课件出示:爬山虎的图片】边读边想象画面。

同学们,叶圣陶爷爷写的《爬山虎的脚》,描写的就是自家院落里这一墙绿绿的爬山虎。那时,肖复兴刚读过叶老先生写的《爬山虎的脚》,当他亲眼目睹这一墙爬山虎,当他想到

马上就要见到自己所崇拜的大作家时,心情是怎样的?(激动、愉快、兴奋等) 是啊,眼前的景色是多么的美好,一如作者现在美好的心情一样。带着这样的心情来读读这段话。

【课件出示句段二: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同学们,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同学们,这一段景物描写是作者与叶老交谈了一下午即将离开的时候写的,想想:当作者听了叶老的“亲切之中蕴含认真,质朴之中包含期待”的话语以及看到这样的景物之后,会想些什么?

是啊,那“不停摇曳,虎虎有生气”的爬山虎一如充满朝气的“我”一样,在叶老等老一辈的关爱下茁壮成长。

同学们,带着这样的情感再读读这段话。

【课件出示句子:我15岁时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

同学们,“我”15岁的这个夏天,获得了哪些“意义”?

同学们,让我们来看看,那个夏天以后肖复兴的文学之路吧,相信大家对“意义非凡”会有更多的理解。【课件出示补充资料:

肖复兴,《人民文学》杂志副主编,已出版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报告文学集、散文随笔集和理论集80余部。著作有《音乐笔记》《日子的回忆》《总有一处让你感动》《纸的生命》《父亲的手记》等。曾经获得过全国以及北京上海优秀文学奖多种,《音乐笔记》获首届冰心散文奖。《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向往奥运》《荔枝》《银色的心愿》《寻找贝多芬》等入选大中小学课本。他还是我们语文教材编写委员会的委员呢!】

同学们,至此,我想你们一定已经明白,课文就是要借这绿绿的、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爬山虎【课件出示: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图文】来赞叶老——【课件出示:认真、平和、亲切、质朴、堪称楷模!】

同学们,美的景色与美的人格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了!这时,在作者眼里,在作者心中,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蕴含了更深的意义。【课件出示最后一句话: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齐读。

同学们,你怎么理解这句话?(叶老教诲“我”的情景令“我”终生难忘,始终激励“我”努力学习,刻苦写作。)

(小结:

同学们,表面讲爬山虎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实际写15岁时那个夏天的事情一直留在

作者的脑海里,叶老先生的音容笑貌和亲切教诲一直激励着他前进。叶老的谆谆教诲使他懂得了许多,特别是对作文和做人方面有了具体的认识,那就是像叶老那样一丝不苟地写作、真诚宽厚地待人。

同学们,当肖复兴的第一本作品集出版时,他忘不了叶老先生对他的教诲,也忘不了——【课件出示: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图文】齐读。

当肖复兴的第一部作品获得大奖,他再次想起叶老先生对他的教诲,眼前又一次浮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同学们,1988年,叶老先生永远离开了我们。1992年,45岁的肖复兴提笔写下这篇文章,往事历历在目,他满怀深情地写下文章的标题——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同学们,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绿在他的生命中。那份情浓缩成一份永远抹不去的回忆——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四、拓展资料,深化文本

【课件出示:在叶老先生诞辰100周年会上,一位作家这样说:“谈起叶老,我觉得与他相对,永远如沐春风!他那谦和慈蔼的言谈、态度和容颜,永远悬挂在我的面前。他的‘爱护后代就是爱护祖国的未来’之类的发言,永远在我心中震颤。”】

同学们,面对这位真诚质朴、平易近人的老人,我们也一定有很多话要说,拿起你手中的笔把你要说的话写出来吧。

同学们,老师看出来了,你们已经写好了。谁来带着你对叶老的敬佩读读自己所写的自己想对叶老说的话。

五、快乐作业:

【课件出示: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推荐阅读:《我教儿子学作文》(肖复兴著)。‘

附板书设计:

27*乌塔教学设计

文本简析:

这篇课文写的是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故事,表现了这个少年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以及她对生活的热爱。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公开课教案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公开课教案 24*《麦哨》 教学目标: 1、认识“畔、兜、穗、裹、嚼、肺、腑、撩”八个生字,能准确认读。 2、感悟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能有感情朗读。 3、体会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热恋。 教学重点:感悟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能有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乡村生活的欢快、柔美,和我们这些整天忙忙碌碌的现代人相比较,他们才是真正的生活的主人,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是真正快乐、幸福、自由的主人。 教学准备:《牧童短笛》的音乐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 1、直观激趣 播放课件,观看乡村生活的场面,让学生对乡村生活的情趣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有助于学生接下来理解课文的意境。 2、读激情 教师配乐读全文。要求学生闭目静听,全身心地感受课文的美好意境。 3、初读感受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学新词,读通课文,初步感受课文大意。 4、互助识字 相互交流生字学习情况,出示生字“畔、兜、穗、裹、嚼、肺、腑、撩”,要求每位学生至少选择一个生字(越多越好)准备参与交流,多音字的分析(和、应),形近字的比较(“俯”和“腑”)。发挥学生主体性,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说说自己曾经见过的字,自己容易写错读错的字,自己发现很特别、很有趣的字,(尽量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二、感悟文章 1、步入“欢快、柔美”的课堂 《麦哨》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读起来很有情趣,很有味道,令人醉。课文有两个词语特别重要,只要我们抓住并真正理解了这两个关键词,就可以说理解了整篇课文,到底是哪两个词语呢? 学生快速地默读课文后,请同学们来猜一猜,看看谁是老师“心心相印”的好朋友。 2、理解“欢快、柔美” (1)教师板书“欢快、柔美”,然后问学生:“欢快、柔美”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是谁在什么环境下“欢快、柔美”地干什么? (2)学生“欢快、柔美”地自由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第一次感受人们的“欢快、柔美”。 (3)你平时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人、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是“欢快、柔美”? 从文本向生活拓展,使学生认识到“欢快、柔美的生活”是建立在一定的环境下和一定的基础上的,需要一定的条件,不是每个人随随便便就能过上“欢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颐和园优质课教学设计获奖 (3)

语文《颐和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长廊、神清气爽、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隐隐约约、姿态不一”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有序观察,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实际,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的教学方法,采用以读促悟、小组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导语:提到北京,大家能想到什么?同学积极回答。 北京不仅仅是我国的首都,她还有很多的灿烂的文化,优美的风景,是中外游客向往的地方,而有《颐和园》就是其中一个著名的景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颐和园里有哪些独特的风光。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检测掌握生字的情况,纠正错字,正确读写生字。 3、颐和园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通过初读课文,你对颐和园都有了哪 些了解? 板书:美丽大公园 三、研读课文 (一)学习课文第二段。 1、默读课文,思考讨论: (1)长廊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把长廊这处景观写具体的?你体会到了什么? ①长:一眼望不到头,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②美:五彩的画,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栽满了花木,神 清气爽…… (2)“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用具体的数据来表现长廊的“长”、“间数多”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一) 1 2 1 古诗词三首 3 课型:古诗词 4 教学目标 5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6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7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8 话 说说诗句的意思。 9 10 德育目标:让学生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11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理解句意。 12 教学方法:运用插图和教师的导语带入诗的意境—理解词句、想象画13 面—吟诵诗词、体验诗情。 14 教学准备: 1、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白居易和他的作品。 15 16 2、多媒体课件 17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18 19 第一课时 20 独坐敬亭山 教学目标: 21 22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独坐敬亭山》 23 24 3.能通过朗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5 教学过程: 一、导入 26 27 1.同学们以前学过李白的诗吗?谁来给大家背一首呢?这节课,我们就来28 学习一首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 29 2.解题。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 30 独坐:单独地坐。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 31 二、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 32 33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34 ②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35 36 2.检查自学。 37 ①指读全诗。(正音) 38 ②交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师生评议) 39 (尽:没有了。孤云:孤单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闲:休闲,休息。 40 厌:满足。) 诗句意思:后两句意思怎样说才通顺?(“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说语意才 41 42 顺。这是理解古诗诗句意思的一种方法。) 43 (句意:一群群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谁也不厌烦谁。) 44 45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一年级】一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x

【关键字】一年级 第一册教案——5《g k h》 教学目标 1、学会g、k、h3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读准g、k、h与单韵母相拼的音节。 3、初步掌握三拼连读的拼音方法。 4、认识5个生字,会读儿歌。 教材分析 本课包括五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是三个声母g、k、h,配有一幅图。图上一只和平鸽衔着弯曲的橄榄枝飞来,鸽子的“鸽”提示g的音,橄榄枝的形状提示g的形。湖边有水草和小蝌蚪,蝌蚪的“蝌”提示k 的音,小蝌蚪和水草构成的形状提示k的形。两个小孩坐在靠背椅上喝饮料,“喝”提示h的音,椅子正面的形状提示h的形。 第二部分是g、k、h与单韵母的拼音练习。 第三部分是g、k、h的书写格式和笔画笔顺。 第四部分是三拼音,包括两项内容:一是以音节guā为例,借助图画教学三拼音的方法;二是三拼音的练习。 第五部分是认字,配有图画和一首儿歌。画面上一个小哥哥在湖边画荷花,弟弟拉着妈妈在一边看。 教学重点难点: g、k、h的发音及三拼音的拼音方法。 教学准备

1配合学习g、k、h发音的录音带;g、k、h的字母卡片;画有四线格的小黑板。 2本课的生字、生词卡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单韵母和学过的声母 (二)学习声母g 1看图,.教学声母g。 (1) 指导看图。提问:图上画的什么?谁能给小朋友讲一讲鸽子。 (2) 出示声母g。谁认识?请读对的同学当老师示范发音,让学生模仿、感悟,体会发音要领。(教师指导把鸽子的“鸽”读轻一点、短一点,就是g音。可以边读边讲解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 (3) 指名试读 2学生练习发音,体会发音要领。 3利用图上的橄榄枝 学习g的形。还可以用“9字带钩就是g”来记忆g的形。 小结:图上的“鸽”标音,用弯曲的树枝表示g形。讨论一下自己还有什么办法记住g的形。 4、教顺口溜:9字弯钩g、g、g。 比较读g—e、g,让学生进行感知比较,进一步掌握g的发音要领。 (三)练习拼音

优质课一等奖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小英雄雨来》

优质课一等奖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小英雄雨来》 教学目标: 通过指导,引导学生借助文本,掌握准确用词,细致分解,巧妙修饰,恰当表达感受的方法进行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特点。 学情分析: 在写人的习作训练中,学生对于动作的刻画缺乏一定的技巧。 重点难点: 抓住特点,准确运用动词刻画人物的连贯动作。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活动1【导入】导言揭题 法国大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也有人说:“我们的文章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品读美的心境。”今天这节课 ,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小英雄雨来》,去探索美,欣赏美,感悟美,书写美。 活动2【讲授】活动2【讲授】探索美 在《小英雄雨来》中有很多美的句段。今天我们就来探索这一段的美吧。(幻灯出示语段) 向子鹏,你来当播音员!(生读)你的声音真好听!同学们,想想看, 这段话主要抓住了雨来哪个方面的细节进

行描写?(生答)对,动作描写正是它的精彩之处。(板书:动作描写)说说看 ,文中用了哪些动词描写雨来一连串的动作? 活动3【导入】活动3【讲授】欣赏美 从这一连串的动作中,你们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雨来?(生交流) 听到外面有声音,雨来一骨碌就下了炕,动作多么敏捷呀! 往外跑的时候, 一头撞在李大叔的怀里, 这一撞,让我们看到雨来还有一个特点,是什么呢?生答,对,就是冒失。 可以说动作敏捷、头脑灵活的雨来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一连串的动作。你们说我们该以什么样的节奏来读好这些动词呢?那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再读快点试试! 你们的朗读让我看到了一个既敏捷、灵活又略有冒失的雨来,是你们读得好还是作者写的好呀?对,这就是动作描写的魅力。你想掌握它吗?那我就教你们几招吧! 活动4【讲授】活动4【讲授】感悟美 刻画人物的动作方法有很多, 今天我们只学其中的几点。 板书抓特点细分解巧修饰加感受…… 如何理解并运用呢?让我们来看一段范例吧! 幻灯出示板书和范例语段。指导学生结合范例语段具体感受、理解如何抓特点、细分解、巧修饰、表感受。 活动5【讲授】活动5【迁移】运用美 小英雄雨来生活在抗日战争时期, 如果他活到今天已经是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了。我们该管他叫雨来爷爷了。让我们来设想一

新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优质公开课创新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小学语文 (2019年新教材) 全册优质公开课创新教案 【创新教案】 1.《观潮》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通过研读探究,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能力,陶冶情趣。 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40分钟时间,让学生多读,并且积累词句,减轻学生负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都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观潮》这篇课文,还学习了生字新词,现在我们就比比谁的记忆力最强,好吗? 课件出示:复习词语,理清脉络。 平静 闷雷滚动一条白线 白浪翻滚山崩地裂 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师:这四组词语都是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那么,大家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呢?(这四组词语分别描写了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潮水的样子和声音。) 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钱塘江观潮。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吧! 师:江潮还没有来,江面是什么样子的?谁能找出描写江面的句子读一读?师:那么,海塘大堤上又是怎样的景象呢?谁能找出描写海塘大堤上景象的句子读一读? 人们等啊,盼啊!那么,如果你就是这人群中的一员,你会等什么,盼什么?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二、品读课文。

初中语文《故乡》公开课教案

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故乡》 一、教材说明、分析: 1、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本篇课文为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本节课的讲授内容是第二课时的内容,着重讲授“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该篇作为鲁迅的短篇小说名篇,具备了写作赋形思维训练中“起、承、转、合”的写作思路,作为短篇小说的典范之作,该课书首先要求学生进一步掌握小说的相关知识及对小说的简单鉴赏分析,学会并力求掌握从人物分析推知小说主题的鉴赏原则,再通过后面几课的学习,构建小说鉴赏的基本框架,具备小说鉴赏的基本能力,为以后学习、鉴赏,乃至创作小说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该篇小说中多次用到“重复”和“对比”的手法,熟练掌握这两种手法对于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的提高势必起到积极的作用。其教学内容、地位和作用可作以下图示: 2、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了解、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 明确作者是如何运用“重复”、“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和展现主题的能力目标:掌握从细节、动作、语言、外貌、心理等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并由此推知文章主题的鉴赏方法。 情感目标:理解人物形象的复杂感情。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人物形象特征及其形成原因。“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分析。 难点:从分析人物到提升主题的思维训练。“重复”、“对比”手法在实际写作中的运用。 二、教法说明: 在这节课中我将努力为学生展示较为详细的“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分析,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模拟片段操作、改进几个步骤来掌握这两种手法的运用。第一课时简单回忆作者,重点完成课文内容分析和人物分析;第二课时简单回忆第一课时所讲要点,重点完成写法分析和写作片段训练。在教学步骤中坚持以学生实际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学生思维操作为主,运用启发式教学法、灵感诱发法、直观教学法和操作训练法,并注重教师示范。 三、学法说明: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乡下人家》公开课教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乡下人家》公开 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檐”、“饰”等5个生字,会认写“棚”、“冠”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屋檐”、“和谐”等词语。 2、通过合作交流、品读感悟等方式,了解文章叙述顺序,学习作者通过描写和乡下人家最密切相关的景、物来抒发情感的表达方法。 3、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由衷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在看似平淡的文字中读出美感,感受语言表达魅力,体会从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面展现出来的乡村生活的美。 (三)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我们都生活在美丽的乡村,乡村的美景很多,谁来说说你平时看到的乡村美景?生答。师:同学们说的景色可真迷人,的确,乡村真是美不胜收,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乡下人家》一文,更是充满了诗情画意(揭题板书)让我们一起跟随陈醉云先生的脚步,去领略乡村生活的美妙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请同学们拿起书,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读完后想一想:乡下人家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概括。 2、多种方式检查学生认识字词情况。(完成学习任务单第一题) 3、师:现在,让我们来说说乡下人家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指生答。其实啊,作者也在文章中用了一段话来表达自己对乡下人家的感受,是哪个自然段?(最后一段)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读一读这段话。 4、乡下人家的风景是独特的、美丽的,有的同学的表情告诉老师,你们都迫不及待地想去看看了。这样吧,我们一起四处走一走,找一找乡下人家独特、迷人的风景吧!(PPT) 3、研读探讨,感知文本 1、师:我们首先来到的是乡下人家的屋前(生答并板书)乡下人家喜欢在屋前干什么?(搭瓜架)对了,乡下人家总爱在屋前搭瓜架(板书)这是文章的第几自然段?这就是作者最先给我们展示的景色,接着作者把我们带到了那儿?(用同样地方法引出“门前种鲜花”一景)。 2、 A、作者还写了其他许多景色,请同学们四人小组合作,在文中2-6自然段找一找作者描绘的乡下人家的其他风景,并根据老

(完整word版)小学二年级语文公开课优秀教案

6、《一封信》教学设计 (一)课标分析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理解课文内容,对比露西的前后两封信,想想你更喜欢哪封信呢?学会语言的运用技巧。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懂得凡事都往好处想,这样生活才能过得更美好。引导学生多种方法识字,规范书写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安排了八个单元的学习,其中识字教学是一个个单元(第二单元)课文学习七个单元。本册教材除去一个单元的识字学习(4课),共有课文25篇。每个单元里包含着口语交际和语文园地。每个语文园地都以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巩固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识字的安排,实行认写分开,多认少写。全册要求认识450个常用字,写会250个生字。第三单元课文围绕“故事”这个主题,《一封信》写了与妈妈独居的露西要写信给出门在外的爸爸,在妈妈的指导下,写下了一封阳光快乐的信,最好还在信尾画了一大束鲜花,免去了爸爸对家庭的牵挂。露西真是个细心、体贴爸爸的好女儿。分析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每本教材和每个模块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学生分析 1. 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经过一年的语文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好多生字,积累了一些词汇,语言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2. 分析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但部分同学学习没有自觉性,依赖性较重,所以班级中学习成绩层次分明。对于这部分学生有待于今后教学中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引导其主动地发现、探究。使他们感到学习语文的快乐,进而不断产生学习的动力,并逐渐使学习成为自身发展的需要。 3. 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本学期的语文教学教育任务还是十分艰巨,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语文学习的能力。尤其是学生的书写习惯要花时间纠正、培养,学写一手端正、美观的铅笔字。另外还要引导学生多背诵中华古诗文,养成每日阅读书籍的习惯,注重课外识字的能力培养,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四)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对比露西的前后两封信,想想你更喜欢哪封信呢?学会语言的运用技巧。 3、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凡事都往好处想,这样生活才能过得更美好。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多种方法识字,规范书写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初步体会当说话人在话语后面时的标点符号的使用方法。 2、懂得在亲人面前要报喜不报忧的道理。 (五)教学策略 1、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悟课文。 2、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识字。 (六)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四年级语文上册公开课教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公开课 教案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四年级语文上册公开课教案《观潮》 1、观潮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3.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了解大自然的神奇。 学习重难点: 理解生字新词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课前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教师进行充满感情的介绍:钱塘江它是我们浙江省的第一大河,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三,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着名江流。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钱塘江边一睹为快。 2.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说得真不错,这篇课文的作者在他眼里的钱塘又是怎么样的?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特点的词语。(让学生让黑板板书)3.(板书:天下奇观)理解奇观。 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天下奇观的观呢? 师:很少有人能看到这壮丽的景观,你们想不想把自己了解到的说给大家听?课文中有许多形象的词语,咱们讲的时候会用到,打开书,在写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用了很多形象的词语,你动笔画一画,然后在找小组读一读。要放弃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听取别人的建议。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请查阅资料的同学介绍“潮的形成”、“潮的气势”“或观潮最佳地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1古诗词三首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二)过程与方法: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语言美。 重点难点 品位诗句,指导朗诵,积累语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整体诵读古诗三首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借助诗文注释,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⑴敬亭山:你能说说古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⑵作者是唐代的李白:那你能背一首李白写的古诗吗? ⑶景物描写:众鸟、孤云、敬亭山 二、分步解读,感悟诗情 1、学习“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⑴、画一画这两句。 ⑵、理解“众鸟”:说一说为什么画好多只鸟? ⑶、理解“孤云”:说一说为什么只画一片云? ⑷、理解“尽”和“去”:看一看老师的画面(空白的画面)。 ⑸、品析: 并不是同学们画错了,而是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动态的画面,而我们所画的是静止的画面,可见作者用字的精妙。 过渡:众鸟飞走了,孤云离去了,现在只剩下诗人李白一个人了,难怪题目里是──“独”坐敬亭山。 2、品读“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⑴、悟:原本陪伴在李白身边的景物都离李白远去了,李白看起来非常?(板书:独) ⑵、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孤独的味道: 过渡:前两句看起来李白很孤独,后两句还是写孤独吗?难道李白心里真的很孤独吗?读后两句。 三、学习“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⑴、理解“相看”:李白眼里“只有敬亭山”,可见这里的“相看两不厌”是谁和谁互相看不满足呢? ⑵、理解“看不厌”: ①看敬亭山为什么看不满足?──景美 ②李白仅仅把敬亭山当作一个景物来看吗? ⑶、品析: 李白把敬亭山当作了──神,所以看不厌,而敬亭山看李白看不厌,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小学语文 第1课 古诗词三首 公开课教学反思

《1.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 《古诗词三首》是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一课所编排的内容是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和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三首诗词组成。这三首诗词都是描绘农村生活景象的,但描写的景象各有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各有差异。 教学重点: 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1.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2.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农村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重点,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自学为主,方法引路。 我认为学生在学习古诗时,除了要学会字词句的意思,还要学习学习古诗的方法,为以后的古诗学习做铺垫。于是,在课堂预设中,我想大胆“放”手让学生借助注释,自主质疑,协作解疑,了解古诗的大意。然后在交流中巧妙地引导,在疑惑处启发,思维阻塞处疏导,词句关键处点拨,让学生在众多信息交流中,疏通整首诗的意思。在实际的讲课环节中,我发现学生已经学会了掌握运用注释理解古诗的方法,感到很欣慰。 (二)反复朗读,想象体会意境。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总是给出学生意境,让学生去领会诗歌的意境,在这节课中我打算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意境并说出意境。于是,在讲课中我注重让学生反复读,读后说感受,在小组内交流古诗词的意境,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讲自己的读后感受,小组长汇总,各个小组在汇报交流,在交流中互相补充,学生对古诗词意境体会更深刻,再加上后面的朗读,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在朗读中再次感受诗歌意境,理解得更透彻。 二、成功之处 这节课我觉得成功的地方有两个: (一)教给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方法,我认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样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就能运用已知的方法去学习别的诗歌。 (二)尊重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地位,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地朗读古诗词,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古诗词的意思,并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提出问题,其他学生来回答,老师只是起引导的作用。 三、不足之处

郑州实验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5.《琥珀》公开课教学设计(两课时)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 5.《琥珀》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文章先叙述了琥珀的形成过程,接着叙述了琥珀被发现的过程,最后描写了琥珀的形态,交代了推测琥珀形成过程的依据和琥珀的科学价值。文章语言生动形象,趣味性十足。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自主识字的能力,在字词的理解上,已经学会了多种方法,但是对于多音字在不同语境中的读音变化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在阅读方面,学生已经能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尝试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建议 1.课前可以让学生找一找琥珀的图片,从课题入手,说说什么是琥珀。 2.指导学生展开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教学要紧紧抓住琥珀形成的过程这一重点来突破,围绕着“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有哪几个阶段”让学生讨论。文章内容和课件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使学生明白琥珀的成因和形态。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的生字,会写本课的生字。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培养学生的想象。 3.抓住重点词语品读、感悟,展开合理想象,理解琥珀的形成。 4.学习按照一定的顺序写作的表达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启发学生展开合理想象,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 难点:学习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写作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视频、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琥珀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 2.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重点: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感知课文大意。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质疑 1.揭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可能提出:琥珀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谁发现的?) 2.认识琥珀。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琥珀的资料。 设计意图:根据课題提问,交流资料,了解琥珀。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习生字新词 1.检查生字自学情况 (1)学生自学生字。 (2)汇报自学情况。 教师指导记生字的方法,提醒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或字形。 (3)同桌互相读,并互相纠正。 (4)全班齐读。 2.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把字、词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然后思考课文讲了有关琥珀的哪些内容? 3.小组内讨论交流. 4.集体交流。(推测琥珀的形成过程→叙述琥珀被发现的过→描写琥珀的形态→科学价值) 设计意图:扫除生字障碍,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思路2】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教师出示要求: (1)读准字音,读不准的借助工具书或询问老师和同学。

五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

五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做到会读、会写并理解其含义。 (2)领会作品深刻的象征内涵,理解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 用及其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理解作品的诗情、诗理和诗味,品味 语言激越奔放强烈的特点。 (2)体会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对表达思想情感的 作用;理解对比、衬托的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海燕搏击风浪的战斗精神,培养学生不怕困难、迎难而 上的无畏而乐观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课文所描绘的海上景象和海燕形象。 2、难点:理解象征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语:在第7课,我们学习了《雷电颂》,谁能说说文中的风、雷、电代表了哪类人物呢?可以说,在革命战争年代,在 白色恐怖时期,我们的革命先烈常常借自然界中生物的呼喊来表 达对革命的向往与呼唤,比如,前苏联无产阶级文学家高尔基就 是借海燕对暴风雨的呼唤来表达对革命的渴望。那么作者高尔基 是怎样借海燕对暴风雨的呼唤来表达对革命的渴望的呢?让我们 一起来感受高尔基所写的《海燕》吧! 2、形象感知,领略海燕风采。教师出示“海燕形象图课件”,让学生认识、感受海燕的形象,让学生对海燕有初步的认识。 3、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 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也是 前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出生于木匠家庭,四 岁丧父,十岁就为生活所迫,走向社会,到处流浪。他当过鞋铺 学徒,轮船杂役,面包工人等,备尝人间苦难。他亲眼看到劳动 人民在沙皇统治下所遭受的压迫和剥削,这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 富的题材。他第一次投稿时具名为马克西姆·高尔基(俄文意为“苦难”)。著名作品有长篇小说《母亲》和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是一篇著名的散文诗,是高尔基早期的代表 作品。它写于1901年,那时正是俄国1905年革命夕前夕最黑暗 的年代,俄国的革命运动正不断高涨。高尔基参加了种种反沙皇

小学 语文 公开课 应该怎样上

小学语文公开课应该怎样上 一堂成功的公开课需要充分的准备和较强 的课堂组织能力,需要教师在平时工作中不断的积累、磨练。那么小学语文公开课应该怎样上呢? 一、说课要抓住重点 “说课”是一堂公开课的开始,是教师把即将要上的内容简明扼要地向听课教师陈述的环节。目的是为了让听课教师了解在这堂课中执教教师要达到何种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是什么,用什么教学方法去进行教学等。所以,在说课时我们应该抓住以下几方面去说:一是说教材,二是说内容,三是说重难点,四是说教法,五是说效果。总的来说,在说课中要避免长篇大论,应简明扼要、抓住重点去说,不用面面俱到。 二、注重课文的选择 公开课中选取一篇好的课文是成功的基础。有的教师不注意课文的选择,去选择那些篇幅较长、内容深奥的课文,教学中花在读课文的时间相对较多,而且读后学生对课文内容难于理解,导致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学生一问三不

知,就形成了教师唱独角戏、满堂灌,这样的公开课是失败的。我们应该选择篇幅简短、内容浅显易懂的课文去上,这样在读课文上节约时间,学生也较容易理解课文内容,为师生课堂上的互动奠定基础。 三、课前准备要充分 课前准备就是“备课”。备课不仅备教材,还要备学生。我们应该根据所选的内容和所面对的学生来进行课前准备,一般应该准备以下几方面: 1、教案的设计。课堂成功与否,教案的设计取着决定性因素。所以我们在设计教案时要把握好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从而围绕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设计教案,力争突破难点、突出重点,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如在我校开展的语文公开课《比尾巴》中,这位教师在设计教案时,没有把握好教学目标和重点,什么都讲,形成了广而不精、多而不实,把握不住重点,最终达不到教学目标。 2、课件的准备。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信息化的教学已成为当今课堂教学的主流。

四年级语文乡下人家公开课教案

《乡下人家》公开课教案 【教材分析】: 《乡下人家》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六组“走进田园,热爱乡村”的第一篇讲读课文。作者陈醉云多次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抓住乡村生活中最平凡的事物和场景,呈现出自然质朴、亲切祥和的农家画面,展现了乡下人家风景的独特、迷人,赞扬了乡下人家热爱生活、善于用勤劳的双手装点家园、装点生活的美好品质。本文语言生动、优美,字里行间充满着诗情画意,饱含着作者对乡村田园生活由衷地热爱与赞美。通过本文的学习,不仅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情怀,带给他们美好的情感体验,更有助于学生通过朗读积累语言,理解语言,进而运用语言。 【学情分析】: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方法与过程,但此年龄阶段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身边的景物不太关注。课文中的平凡景物、普通场面,他们司空见惯,觉得平凡无奇,可能不能深入体味文中的意境。因此,在教学时充分尊重学生阅读中的独特体验和理解,在学生领悟文章的基础上给予及时的点拨和提升,使学生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画面。【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鸡冠花、归巢、率领”等词语。 2、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语言,摘录积累好词佳句,感受乡下人家风景的独 特迷人,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由衷的热爱之情。 3、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通过描写和乡下人家最密切相关的景、物来抒发情感的 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能随文章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在空间、时间上交叉叙述的顺序,体会从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面展现出来的乡村生活的美。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音乐情景体验导入 1、在上课前请同学们听一首歌曲,你知道这首歌叫什么名字吗? 这首歌叫《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唱的是乡间田野生活,我相信听完这首歌大家一定很有感触,都会回想起自己淳朴的老家风光,有没有同学愿意分享一下他的乡下生活呢?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这首乡间小曲,一起去欣赏陈醉云先生描述的乡下风光,开始我们和他的乡间之旅 (出世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检查生字词情况、写字教学( 出示课件) 棚饰冠菊瞧率觅耸捣搬巢谐眠辛檐 2、多音字、形近字 jiē结瓜结巴jié结束结尾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 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概貌 本册教材分组编排。全册共分8组。每组包括导语、课例、语文园地三大部分 教材继续按专题编组。专题内涵丰富,贴近儿童生活,既富有教育价值与时代感,又突出学习语文的特点。8个专题依次是:自然奇观、观察与发现、中外童话、作家笔下的动物、我国的世界遗产、人间真情、成长的故事、科技成就。其中第三组(中外童话)和第七组(成长的故事)还安排了综合性学习,使这两组的学习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每组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并提示学习要求。课例由3—5篇课文组成。课文均围绕专题编选,分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两类。全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18篇,略读课文14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在课文前有一段连接语,将前后课文连接起来,并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在部分课文后面,安排有“资料袋”或“阅读链接”,以帮助了解相关资料或丰富学生的阅读。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 每个语文园地由5个栏目组成。其中4个是固定栏目:“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另有“宽带网”“趣味语文”“展示台”“成语故事”,分别在8个语文园地中各安排两次。两个“宽带网”安排在第五组和第八组,引导搜集、了解有关我国的世界遗产和科技成就方面的资料;两个“展示台”安排在进行综合性学习的第三组和第七组,为学生交流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提供舞台。 本册要求认识200字,会写200字。要求认识的字,分散安排在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在课后生字条里列出;要求会写的字只在精读课文中安排,列在课后的方格里。教材后面附有两个生字表,“生字表一”是要求认识的字,“生字表二”是要求会写的字。每组课文后有“词语盘点”,分“读读写写”与“读读记记”两栏。“读读写写”中列的是本组精读课文中出现的由会读会

小学语文公开课教案丰碑

小学语文公开课教案丰碑 2、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通过学习对军需处长冻死时的神态、动作、穿着及神态的描写,体会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献身精神。 3、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二、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军需处长冻死时神态、动作、穿着及将军的神态的描写,体会军需处长的献身精神。 2、理解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同学们,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多少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今天,我们将把纷飞的思绪再一次拉回那艰苦的战争岁月,去聆听发生在长征途中的那个感人肺腑的

故事! 二、紧扣题目、直奔中心。 1、(板书碑)同学们见过碑吗?在哪见过?有什么用?(板书丰)什么是“丰碑”?在课文中“丰碑”指什么?你从课文什么地方知道的?(生找出第13自然段) 2、课件(大屏幕出示军需处长变成丰碑的画面,下面出示重点句: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变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3、引导质疑:此时的你最想弄明白什么?(学生问题预设: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丰碑?为什么说是晶莹的丰碑?) 三、研读“愤怒”,感悟可贵 1、(出示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红军艰难在雪山爬行的画面,播放狂风呼啸的录音)。这就是那支装备极差的队伍在雪地中艰难的前行,风雪似乎要吞噬一切生命。

2、你有什么感受?环境如何?找到课文中的环境描写。自己读读,看看从哪句话、哪些词中感受到云中山的冰雪漫天迷茫? 3、通过朗读再现文中的环境。 4、这样一支装备很差的队伍,等待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可能()可能()可能()可能(),想象一下,还可能遇到什么困难?在恶劣的环境中,他们面临着许许多多不可预知的可能,你能把这种严峻的形势读出来吗?(学生读) 5、我们的忧虑正是将军的忧虑。环境如此恶劣、装备如此之差,将军能不思索吗?正当这时候,发生了什么事?(冻死了一个人)作为一个军队的统帅将军,当他亲眼目睹这一画面时有什么表现?画出文中的相关语句。 6、交流语句,抓将军的神态、心理变化,体会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精神。 预设:1、“将军的脸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忽然他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到: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

优质课一等奖小学语文四年级下《触摸春天》

优质课一等奖小学语文四年级下《触摸春天》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道理,体会其表达效果,增加语言积累。 2.过程与方法:运用联系上下文和生活体会的方法理解字词;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情感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懂得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能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的含义,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但是学生对于盲人的内心世界没有深刻的体会,这对理解课文,感受人物内心活动有一下的障碍。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课文中的生动精妙语句所表达的情感,对盲童的内心感受上升至对“道理”的理解。 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验盲童的内心世界,体会盲童安静对生命的热爱,感悟作者所提示的深刻道理。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图画创境,整体感知

1.说说你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样的【播放FLASH课件】【设计意图:古代教育家朱熹说:“教人不见情趣,必不乐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春天的图画,生动的情境极富感染力,能够调动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 2.【出示课件】这是我们上节课结识的一位新朋友——盲童安静。一个清香袅袅的早晨,小区的绿地上安静正在干什么?(放蝴蝶)在这之前还干了什么?(拢蝴蝶)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整体把握是阅读理解的起点,又是阅读理解的归宿。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知识,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过渡:今天,我们将走进盲童安静的内心世界,和她一起触摸春天。(师板书课题生书空)生轻声读课题。 活动2【讲授】问题创境,品句悟情 一)哪个自然段写了盲童在抓蝴蝶时创造了奇迹? 1.学生回答后,【课件出示】第四自然段。 (1)同座两人练读 (2)师生对读 (3)男女生对读 (4)指名两人读 2.问:为什么这样读?(黑字是安静凭触觉听觉拢蝶的动作行为,红字是作者对安静行为的感受、评价。) 【设计意图:朗读是阅读教学重要的训练内容。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多种形式地朗读,读悟结合,既能促进学生理解人物情感,又能使学生表情达意,进而体会本段的写法。】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 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概貌 本册教材分组编排。全册共分8组。每组包括导语、课例、语文园地三大部分 教材继续按专题编组。专题内涵丰富,贴近儿童生活,既富有教育价值与时代感,又突出学习语文的特点。8个专题依次是:自然奇观、观察与发现、中外童话、作家笔下的动物、我国的世界遗产、人间真情、成长的故事、科技成就。其中第三组(中外童话)和第七组(成长的故事)还安排了综合性学习,使这两组的学习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每组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并提示学习要求。课例由3—5篇课文组成。课文均围绕专题编选,分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两类。全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18篇,略读课文14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在课文前有一段连接语,将前后课文连接起来,并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在部分课文后面,安排有“资料袋”或“阅读链接”,以帮助了解相关资料或丰富学生的阅读。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 每个语文园地由5个栏目组成。其中4个是固定栏目:“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另有“宽带网”“趣味语文”“展示台”“成语故事”,分别在8个语文园地中各安排两次。两个“宽带网”安排在第五组和第八组,引导搜集、了解有关我国的世界遗产和科技成就方面的资料;两个“展示台”安排在进行综合性学习的第三组和第七组,为学生交流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提供舞台。 本册要求认识200字,会写200字。要求认识的字,分散安排在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在课后生字条里列出;要求会写的字只在精读课文中安排,列在课后的方格里。教材后面附有两个生字表,“生字表一”是要求认识的字,“生字表二”是要求会写的字。每组课文后有“词语盘点”,分“读读写写”与“读读记记”两栏。“读读写写”中列的是本组精读课文中出现的由会读会

小学语文优质课教案

《海上日出》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其意义是:阅读课上师生的基本语文实践活动形式是“对话”,而这一过程中,参与对话的一共有三方。因此,我认为阅读教学的关键在于精心设计并组织好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活动。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强调知识、技能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重视多种信息资源、手段的利用,体现新学科进展,要求贴近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的《海上日出》是著名作家巴金的名作,主要写了作者站在海边观看日出的情景和经过,作者用贴切、朴实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拟人手法,简捷明快的笔墨,色彩鲜明的描绘,向我们描绘出了一幅《海上日出》的壮丽画卷。作者在四周清静的环境中,独自观赏日出美景,更显悠然尽兴,也只有在这样的环境和情趣中,才能更好地表现出作者与山、水、云霞相融的情怀,更好地表达作者对美好世界的向往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最后一句:“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么?”更充分流露出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赞美之情。全文条理清楚、语言流畅、文字优美、动静相宜,很适合朗读、背诵,让我们在自然知识的学习中得到了美的享受。

本文是学生积累词汇、学习写作方法、提高写作技能的佳作,学生在朗读时要注意情感投入和视觉变化,要求学生把自己当成文中的“我”,身临其境地看到“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观,朗读起来既能投入感情,又能理解课文。课文中每一句就象画中勾勒的每一线条或渲染的色彩,每一段就是无光十色的一个画面,全文就是一幅完整的绚丽多彩的“海上日出”的壮丽画卷。 基于以上认识,根据本文特点,我以朗读和描绘作为贯穿全文的主线,引导学生随文入境,随境生情,以境促读,让学生既在水天相融、霞光万道的晨曦画卷中去朗读书中语段来流放自己的感情,又在贴切生动的句、线、段、面的语言中感受朝晖霞彩的动静变化之美。充分发挥以朗读、描绘代替烦琐讲解的功能,创造性地把读、想、看、问、思、说聚合交融,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景中读文、读中看景的主体建构活动。 教学目标: 1、学会文中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品读课文,在脑海里构 建“海上日出”美景 3、通过学习、理解文中“伟大”、“奇观”的涵义,从而培养学生 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难点: 1、学生能感悟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观 2、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