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完整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一卷在手百分不愁

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

《专题1 空气》

氮气( 78% )

氧气 ( 21% )

一、组成稀有气体(氦、氖、氩、氪、氙的总称)( 0.94% )(体积分数) 二氧化碳(0.03% )

其它气体和杂质(0.03%)

污染物质粉尘

有害气体:SO

2、CO、NO

2

污染来源:煤和石油化石燃料的燃烧

二、污染工厂排放的废气

与防治汽车排放的尾气

建筑工地的扬尘

大量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伐

工厂排放的废气经过处理后再排放

防治措施:汽车尾气经过处理后再排放

城市居民该燃煤为燃气,采用集中供热

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积极开发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

加大空气质量的监测力度,实行空气质量日报制★空气质量日报:级别越高,空气质量越差。首要污染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

化氮、可吸入颗粒物、臭氧等)

氮气性质:通常情况下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化学性质不活泼

作保护气用于填充食品包装袋、焊接金属、填充灯泡等

用途重要的化工原料,用于制化肥和硝酸

三、用途制造低温环境,用于冷冻麻醉和超导体。

氧气供给呼吸:(如潜水、登山、医疗急救、宇航等)

支持燃烧:(利用氧气易于与其他物质反应放出热量)如炼钢、气焊、宇航等。

作保护气,用于焊接金属、填充灯泡等

稀有气体做电光源(通电后产生不同颜色的光)验电笔内充入的是氖气。

氙气用于麻醉;液氦冷冻机

四、化学史: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主要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五、重要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药品:红磷(过量)消耗尽空气中的氧气

2、原理:

3、仪器:集气瓶、燃烧匙、橡皮塞、导管、弹簧夹、烧杯、酒精灯

4、步骤: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弹簧夹夹紧乳胶管,点燃红磷后,立即伸入到集气瓶中

5、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待冷却室温后,打开止水夹,烧杯中水进入集气瓶中

约1/5体积。

6、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7、注意事项

①集气瓶中预先加少量水?降温减压、溶解吸收生成的五氧化二磷

②红磷量不足:

③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测量值偏小

④燃烧匙伸入过高:

⑤装置气密性不好:

⑥红磷燃烧时未夹上弹簧夹测量值偏大(集气瓶内气体受热膨胀逸出)

⑦燃着的红磷没有迅速伸入集气瓶

8、不能用硫和碳代替红磷。

答:因为它们燃烧消耗氧气,生成同体积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气体,使集气瓶内气体体积几乎不变。若用硫和碳代替红磷应把水改为NaOH溶液

9、铁丝不能代替红磷,因为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10、实验的不足之处:(1)燃着的红磷伸入集气瓶时会使部分空气因受热膨胀而逸出,造成

误差。(2)在空气中点燃红磷会产生白烟,污染空气。

11、实验还可得出的结论是:氮气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12、选择药品的要求:只能跟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且生成物不能是气体

13、能用作食品保护气的气体应具备的性质:①化学性质稳定,不与食品发生反应②无毒无

害③价廉易制备④无色无味

14: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各物质之间相互不发生反应,各自保持原物质有的化学性质。如空气、稀有气体、盐水等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如:氧气、氮气、二氧化碳、水等。

《专题2 氧气的性质》

一、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降温加

压,可变成淡蓝色液体,雪花状淡蓝色的固体

二、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在化学反应中提供氧,具有氧化性。

三、重要实验:

空气中:无烟、无焰、持续红热、生成无色无味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现象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无色无味可

1、木炭燃烧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原理:C+O

2 = CO

2

注意事项:燃着的木炭应由上到下缓慢伸入集气瓶中(便于充分利用氧气,较长时间观察现象)

空气中: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

现象氧气中: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2、硫燃烧原理:S+O

2 = SO

2

注意事项:集气瓶中应预先放少量的水(溶解吸收产物SO

2

,防止污染空气)

燃烧时燃烧匙中的硫为(液态)。

3、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现象: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一种白色粉末状固体

原理:2Mg+O

2

= 2MgO

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一种黑色固体物质

原理:3Fe + 2O

2 = Fe

3

O

4

4、细铁丝燃烧细铁丝应用砂纸打磨,除去表面的锈和油污。

细铁丝应绕成螺旋状: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提高局部温度。

注意事项待火柴梗将燃尽时再伸入盛氧气的集气瓶:

防止木梗过长消耗过多氧气

集气瓶底部应预先放少量的水或细沙

(防止生成物熔化后溅落下来炸裂集气瓶)

问题:

1、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没有看到火星四射的现象(即实验失败),可能的原因有哪些?答:①氧气浓度不够;②铁丝未用砂纸打磨去掉表面的锈或油污;③铁丝太粗;

④未待火柴梗将燃尽时就伸入集气瓶中。

2、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集气瓶炸裂的原因有哪些?

答:①集气瓶底部没有预先装少量的水②燃着的铁丝接触了集气瓶壁

3、通过上述实验,可知燃烧程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答:(1)与可燃物的本身性质有关;(2)与氧气的浓度有关(氧气的浓度越大,可燃物燃烧越剧烈)(3)与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有关(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四、两种反应类型

定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1、化合反应表达式:A+B=AB

特点:化合价不一定改变。一定符合“绿色化学”的理念。

定义: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

2、氧化反应剧烈氧化---燃烧

分类缓慢氧化例子:动植物的呼吸、食物腐烂、酒和醋的酿造、农

家肥的腐熟

特点:放热、不发光、缓慢

3、两种反应的关系

(1)氧化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化合反应不一定是氧化反应。

(2)氧化反应不一定有氧气参加;有氧气参加的化合反应一定是氧化反应。

《专题3 氧气的制法》

一、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原理:利用液氮和液氧沸点的不同,采用蒸发的方法使氮

气首先蒸发出来,余下的主要是液氧。)

二、实验室制法

药品高锰酸钾(紫黑色粉末)或过氧化氢溶液(5%,无色液体)或氯酸钾(白色固体)

原理

步骤连、检、装、夹、加、收、移、熄

收集

方法

向上排空气法(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

排水法(氧气不易溶于水)

装置H2O2:反应物为固液反应,不需要加热。选择装置

KClO3和KMnO4:反应物为固体,需要加热。选择装置

验满

方法

向上排空气法: 将带火星的小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木条火焰立即复燃,证明氧气已满

排水法:集气瓶内水被全部排出,有气泡从瓶口冒出时,证明氧气已满

★问题:

1、某同学制得的氧气不纯,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答:①装置漏气;②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导管口刚出现气泡就开始收集气体;③用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导管没有伸到集气瓶底部;

2、加入高锰酸钾,反应一段时间后,剩余固体成分可能有2种情况,选择一种情况设计实验,

验证你的猜想。

发生装置:选择的依据是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

三、实验装置选择的依据是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

收集装置排水法(不易或难溶于水,不与水反应)

方法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大)

排空气法

向下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小)

四、催化剂:

1.催化剂必须满足一变(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二不变(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

变)

★注意:

①催化剂不能改变生成物的质量,不能决定反应的进行②催化剂不是反应物、也不是生成物

③催化剂仅针对某一反应,并不是所有反应的催化剂④某一反应的催化剂可能不只一种

⑤二氧化锰在一些反应中不只作催化剂,催化剂不一定就只有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溶

液制取氧气中,催化剂可以用硫酸铜溶液、氧化铁、氧化铜、红砖粉末)。

⑥在氯酸钾制取氧气中,二氧化锰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但质量分数变大。

定义: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

五、分解反应表达式:AB=A+B

特点:化合价不一定改变。

六、思考问题:

1、“把二氧化锰加入装有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与“把过氧化氢溶液逐滴滴入盛有少量二

氧化锰的试管中”的实验现象是否相同?哪种方法可以得到平稳的氧气流?

答:前者过氧化氢迅速反应,产生大量气泡。后者可以得到平稳的氧气流

2、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时,如果装置气密性很好,在导管移出水面之前松开手,会有什么现象

发生?答:少量水会进入导管或试管。并在导管中形成一段液柱。

3、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过程中,试管炸裂,其原因可能是:

答:①试管外壁有水,加热时未擦干;②加热时未先使试管均匀受热;③实验结束时先灭酒精灯,后将导管移出水面。④试管口未略向下倾斜;⑤加热时,试管底部触及

灯芯。

《专题4 水的组成》

一、水的性质

1、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无色无味的液体40C时密度最大,

为1g/cm3,标准状况下,沸点1000C,凝固点为00C

二、水的组成(实验)

1、装置:如右图

2、现象:通电后,电极上产生气泡,一段时间后,正负两极气体体积比约为1:2。

3、原理:

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4、结论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再分,原子不能再分。

5.注意事项:

(1)在水中加入少量的稀硫酸或氢氧化钠(增强水的导电性,加快水的分解速率)

(2)应用直流电源

6、18世纪末,拉瓦锡通过对水的生成和分解实验的研究,确认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7、设计实验,证明植物体内含有水。

答:方法一:把新鲜的植物密封在塑料袋中,不久塑料袋中出现水珠。

方法二:直接从植物体中挤压液体。

《专题5 最轻的气体》

1、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是一种无色无嗅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

常温下,化学性质比较稳定。

现象: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安静的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烧杯壁上有水珠生成,放出大量的热。

具有可燃性原理:

2、化学性质注意事项:点燃前一定要检验氢气的纯度。

现象:黑色粉末逐渐变成光亮的红色,试管口有水滴出现。

具有还原性原理:

注意事项: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

★注意:任何可燃性气体或可燃性的粉尘如果跟空气充分混合,遇火时都有可能发生爆炸。因此当可燃性气体发生泄漏时,应杜绝一切火源、火星,以防发生爆炸。应

立即打开门窗、关闭阀门。

3、氢气的爆炸极限为:4%---74.2%

4、用途:作高能燃料;冶炼金属、制备单晶硅;填充气球;制盐酸、合成氨等的原料。

5、实验室制法:

药品:常用锌粒和稀硫酸

原理:Zn+H

2SO

4

==ZnSO

4

+H

2

现象:锌粒表面产生气泡,固体逐渐减少。

装置:请选择BD或BE

★6、注意事项:

(1)不能用盐酸来代替硫酸。因为浓盐酸具有挥发性,使制得的氢气不纯。

(2)不用铁或镁来制取氢气。因为镁反应速率太快,铁反应速率太慢,都不利于气体的收集。

《专题6 水的净化》

过程:天然水→沉淀→过滤→吸附→消毒→自来水→蒸馏→蒸馏水。

沉淀静置沉淀目的:除去部分难溶性杂质

一、水的净化吸附沉淀目的:利用明矾溶于水生成胶状物,吸附水中悬浮的杂

现象:产生白色絮状沉淀。

方法过滤:除去不溶性杂质。

吸附:利用活性炭吸附一些可溶性杂质,除去臭味。

消毒:除去有毒物和有害细菌。属于化学变化

原理:利用自来水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采用蒸发的方法进行分

离。

蒸馏冷凝管冷水由下方进水,上方出水(充分进行热交换)。

装置烧瓶中预先加入几粒沸石(或碎瓷片)(防止暴沸)

加热时不要使液体沸腾的太剧烈

收集时,应弃去开始馏出的部分液体。

★问题:水的净化效果由低到高的是 _____ ______________(均为方法),其中净化效果最好的操作是;既有过滤作用又有吸附作用的净水剂是。

二、实验基本操作---过滤

仪器或用品:漏斗、烧杯、玻璃棒、铁架台(带铁圈)、滤纸

操作(1)制作过滤器:取一张圆形滤纸,对折两次,展开呈圆锥形,尖端向下

放入漏斗中,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中间不要留有气泡)。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加快过滤速度)

(2)过滤二低:①漏斗内滤纸边缘低于漏斗口边缘

②漏斗内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1、过滤(防止液体溅出或冲破滤纸)

三靠②玻璃棒末端轻靠漏斗内三层滤纸一侧

③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防止滤液飞

溅)

①若过滤液体浑浊可静置片刻后,先过滤上层清液:

注意事项②保护滤纸完好无损

③滤液浑浊时可再次过滤

★问题:

1、玻璃棒的作用:引流,防止液滴溅出或冲破滤纸。

2、经过两次过滤滤液仍然浑浊可能的原因有:

答:滤纸破损;漏斗内液面高于滤纸边缘;仪器不干净

区别:硬水含较多的可溶性的钙镁化合物;软水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

硬水的危害:洗涤时,既浪费肥皂也洗不干净衣物,时间长了还会使衣物

变硬。硬水加热后易形成水垢,烧锅炉时浪费燃料,可能

发生爆炸。损害人体健康

三、硬水和软水软、硬水的检验方法:加入等质量肥皂水,搅拌。产生丰富泡沫的是软

水,

不产生或产生较少泡沫的是硬水。

硬水软化的方法:(生活中)加热煮沸或(工业上)蒸馏。

★问题:

自然界中的水为什么都不是纯净水?

答:自然界的水始终处于开放的环境中,其中必然含有可溶性和不溶性的杂质。

《专题7 爱护水资源》

1、地球表面约71%被水覆盖,淡水只约占全球水储量的2.53%,可利用的淡水只约占其中的30.4%。

★问题: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储水库。海水中含有80多种元素。海水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水,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钠,最多的元素是氧。

定义:水体污染是指大量污染物质排入水体,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质恶

化,水体及其周围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对人类健康、生活和生产活

动等造成损失和威胁的情况。

2、水体污染工业废水、废物未经处理任意排放

来源:生活污水未经处理任意排放

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

工业上: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同时对废

水处理符合排放标准后再排放。

防治措施农业上:提倡使用农家肥,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

生活污水应逐步实现集中处理和排放。不使用含磷洗衣粉。

水资源丰富,但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有限,其分布不均。

原因:淡水资源短缺:工业、生活上未经处理的废水任意排放;农业上

不合理施用化肥农药,使水体污染严重;人类

生活、生产的用水量不断增加

3、爱护水资源生活:使用节水型马桶;洗菜、淘米、洗用水用来浇

花、拖地、冲厕所;洗碗筷时不用不间断的水

冲洗;不用水时及时关闭水龙头;水龙头漏水

时应及时维修等。;

措施节约用水农业:该漫灌为喷灌、滴灌。

工业:工业用水重复利用

防止水体污染

《专题8 物质的构成》

一、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和氢气、氧气等单质。如:CO

2、CO、H

2

O

2、由原子构成的物质:金属单质、稀有气体单质、固态非金属单质,如金刚石、石墨等物质

3、由离子直接构成的物质:离子化合物(如碱、盐)如:NaCl、KCl等

4、物质构成的描述:物质由××分子(或原子)构成。如:水由水分子构成;氧气由氧分子构成;铁由铁原子构成;氯化钠由Na+ 和Cl_

二、分子

1、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基本性质:

①质量、体积都很小;

②在不停地运动且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例:水的挥发、品红的扩散;

③分子间有间隔。同一物质气态时分子间隔最大,固体时分子间隔最小

④同种分子的性质相同,不同分子的性质不同。

⑤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3、分子的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

分子构成的描述:

①××分子由××原子和××原子构成。如: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②一个××分子由几个××原子和几个××原子构成。如:1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

1个氧原子构成的

4、从分子和原子角度来区别下列几组概念

⑴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种类不变,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改变;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

⑵纯净物与混合物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5、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再分,原子不能再分。

6、分子和原子的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三、原子

1、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

3、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4、原子的构成

原子核质子

原子中子

核外电子

①原子核:体积非常小,其直径大约为原子直径的十万分之一。但原子的质量主要集

中在原子核上。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所以原子不显电性。

②电子:在原子核外有一个相对来说很大的空间作高速运动。质量非常小,电子质量

等于质子或中子质量的1/1836。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是分层排布的。

③中子:不带电;有的原子核内没有中子,如氢原子。

④质子: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质子质量==中子质量==一个氢原子的质量,

⑤同类原子质子数一定相同,中子数不一定相同。

定义: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他相比较

所得的比。

⑥相对原子质量

公式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符号:A

r

⑧张青莲教授主持测定了铟、铱、锌、锗等几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

⑨以氧原子为例,说明构成原子的粒子有哪几种。他们是怎样构成原子的?为什么整个

原子不显电性?

答:一种氧原子是由8个质子,8个中子和8个电子构成的。8个质子和8个中子构成原子核,8个电子围绕原子核做高速运动,从而构成氧原子。因为中子不带电,

质子和电子数相等,所带电荷相反,所以整个氧原子不显电性。

5、核外电子的排布

①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可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如图其中小圈和圈内数

字表示原子核和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n”表示最外层电子数。

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形成阳离子,达到相对稳定结构。

②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个,在化学反应中得到电子,形

成阴离子,达到相对稳定结构。

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都是8个(氦为2个),均达到相对

相对稳定结构。

③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即一般来说,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元素化学性质相似。

四、离子

1、概念: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2、分类及形成:阳离子(由于原子失去电子而形成)带正电

阴离子(由于原子得到电子而形成)带负电

注意:原子在变为离子时,质子数、元素种类没有改变;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元素化学性质发生了改变。

3、表示方法:离子符号(意义:表示一个某种离子)如:Mg2+:一个镁离子

4、离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与电子数的关系:

阳离子: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阴离子: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

5、物质的组成、构成的描述:①物质的组成:××物质由××元素和××元素组成

②物质的构成:××物质由××分子(或原子、离子)构成

如:1、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2、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五、重要实验:

某兴趣小组做以下实验探究分子的运动。请回答实验中的有关问题。

(1)实验I:在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滴~3滴酚酞试液,再向其中滴加浓氨水。由实验I得出的结论有水不能使酚酞溶液变色;氨水

能使酚酞溶液变色。

(2)实验II(如图所示):烧杯B中的现象是液体变红;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分子不断运动。

(3)由该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六、化学用语的使用:1、说出下列数字“2”的含义

O:表示在氧化镁中镁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2O: 2个氧原子

O2: 一个氧分子是由2个氧原子构成的

2O2: 前2:2个氧分子;后2表示:1个氧分子是由2个氧原子构成的化学用语周围CO2:一个二氧化碳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

数字的意义Fe2+ :表示一个亚铁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

:表示一氧化碳中氧元素化合价为-2价

2、几种常见用语的区分:

①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②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⑤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

③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④1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3、元素符号的意义:O:氧元素;1个氧原子 Fe:铁元素;1个铁原子;铁单质

《专题9 物质的组成》

一、物质的组成-----元素

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1、元素特点:属于宏观概念,只有种类之分,没有个数之分。

元素的种类由质子数决定。质子数不同,元素种类不同。

2、元素的分布

地壳中含量居前四位的元素是:氧、硅、铝、铁。宇宙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氢。

生物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生物体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钙。

3、元素的表示方法:元素符号

(1)书写原则: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2)表示的意义;表示一种元素、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第一张元素周期表是由门捷列夫绘制的。

结构 7个横行—7个周期

二、元素 18个纵行---16个族

周期表每一周期:电子层数相同,从左到右,最外层电子数由1~8依次递增;

排布规律以金属元素开头,逐渐过渡到非金属元素,最后以稀有气体元素结

尾。

每一族: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从上到下,电子层数依次递增

元素周期表中每一方格提供的信息:

四、常见的元素符号

五、常见原子团及其化合价

《专题10 化学用语》

1、化学用语包括:元素符号、离子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

原子结构示意图、化合价。

规定: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如相同,再加一个小写字母。

2、元素符号书写:“一大二小”

意义:表示一种元素和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组成:由元素符号和数字组成

3、化学式意义:宏观:①表示一种物质;②表示该物质由什么元素组成。

微观:③表示一个分子;④表示一个分子中原子的构成。

金属单质、稀有气体单质、固态非金属单质--用元素符号

书写气态非金属单质----X

n

化合物---“排序、标价、交叉、化简、检验”

①表示硫酸;

②表示硫酸由氢、硫、氧三种元素组成;

例:H

2SO

4

③表示一个硫酸分子;

④表示一个硫酸分子由2个氢原子、1个硫原子、4个氧原子构成

实质:元素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来的一种性质。

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

4、化合价原则:在单质里,元素的化合价为0。

在原子团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等于根价(即原子团的化合价)。

意义:表示某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

记忆: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

附:①、常见元素的化合价顺口溜:

氟氯溴碘负一价,正一氢银和钾钠,钙钡镁锌铜二价,铝三硅四磷五价,

负二氧,铁二三,二四六硫二四碳,2345全是氮、2467锰齐全。

②、元素化合价的原则

化合价实质要记住,金正非负单质零,氢一氧二要记准,

化和总价和为零,许多元素有变价,条件不同价不同。

5、离子符号:书写:元素符号右上角加所带电荷数。如:Fe2+、Cl―、NH

4

+

意义:表示一个某种离子

右上角数字:一个离子带多少单位的正(或)电荷。

※友情提示:离子所带电荷与其化合价相同。只是写法不同。

元素符号前的数字:原子个数。如:2H表示2个氢原子。

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化合价。如:表示一氧化碳中氧化合价为-2价

6、元素符号周围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一个离子所带电荷数

数字的含义如:Fe2+表示一个亚铁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

元素符号左下角的数字:一个分子中原子的个数

7、离子符号前的数字:离子的个数。如: 2Fe2+表示2个亚铁离子。

8、化学式周围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原子的数目。

数字的含义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数目

9、特例:某些单质的化学式,同时也是它的元素符号,因此它既有化学式又有元素符号的

意义。如:“C”表示碳单质;碳元素;一个碳原子。

初中化学重点难点知识点总结(全)

初中化学重难点 单质 化合物 氧化物 酸 碱 盐

有机物 其他:氨气NH3常见物质的俗名

碳酸钠苏打、纯碱Na2CO3氧化钙生石灰CaO 碳酸钠晶体天然碱、石碱、口碱Na2CO3·10H2O固体二氧化碳干冰CO2 碳酸氢钠小苏打NaHCO一氧化碳和氢气水煤气CO和H2 氢氧化钠烧碱、火碱、苛性钠NaOH硫酸铜晶体胆矾、蓝矾CuSO4·5H2O 氢氧化钙熟石灰Ca(OH)2甲烷沼气CH4 常见的化学方程式 化合反应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白烟:4P+5O22P2O5 白磷自燃:4P+5O2=2P2O5 木炭充分燃烧:C+O2CO2 木炭不充分燃烧:2C+O22CO 硫在空气(氧气)中燃烧:S+O2SO2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3Fe+2O2Fe3O4 铝在氧气中燃烧:4Al+3O22Al2O3 铝不易生锈的原因:4Al+3O2=2Al2O3 镁在空气中燃烧:2Mg+O22MgO 铜在空气中加热:2Cu+O22CuO 氢气在氧气中燃烧:2H2+O22H2O 将CO2变成CO:C+CO22CO 二氧化碳溶于水形成碳酸:CO2+H2O=H2CO3 用生石灰制取熟石灰:CaO+H2O=Ca(OH)2 一氧化碳燃烧:2CO+O22CO2 向澄清的石灰水中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变浑浊的石灰水又变澄清:CaCO3+CO2+H2O=Ca(HCO3)2氢气在氯气中燃烧:H2+Cl22HCl 钠在氯气中燃烧:2Na+Cl22NaCl 镁在氮气中燃烧:3Mg+N2Mg3N2(注意氮元素的化合价) 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2Mg+CO2→点燃2MgO+C 上面三个化学方程式给我们的启示是:燃烧不一定有氧气参与。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 一、基本概念: 1、化学变化: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 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3、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密度、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水溶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 5、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6、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纯净物组成,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 7、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8、原子:是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 9、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10、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11、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12、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 13、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14、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值 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 + 中子数 (因为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 15、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16、离子:带有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17、原子的结构: 原子、离子的关系: 注:在离子里,核电荷数 =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18、四种化学反应基本类型:(见文末具体总结) 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如:A + B = AB

②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 如:AB = A + B ③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如:A + BC = AC + B ④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如:AB + CD = AD + CB 19、还原反应:在反应中,含氧化合物的氧被夺去的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 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 缓慢氧化:进行得很慢的,甚至不容易察觉的氧化反应 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 20、催化剂:在化学变化里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身的质量和化学性在化学变化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注:2H2O2 === 2H2O + O2 ↑此反应MnO2是催化剂) 21、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物质的质量总和。 (反应的前后,原子的数目、种类、质量都不变;元素的种类也不变) 22、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溶液的组成:溶剂和溶质。(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固、气溶于液体时,固、气是溶质,液体是溶剂;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量多的一种是溶剂,量少的是溶质当溶液中有水存在时,不论水的量有多少,我们习惯上都把水当成溶剂,其它为溶质。) 23、固体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就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24、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如:HCl==H+ + Cl - HNO3==H+ + NO3- H2SO4==2H+ + SO42- 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部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

并不同意这一种说法,第一,按照当时项羽和刘邦两军兵力对比.项羽在解赵国之围后,收编了其他诸侯国的军队,兵力达到40万,而刘邦虽然占据了咸阳城,但是兵力只有10万,而且由刘邦军队把守着的函谷关已经被项羽攻破,可以讲,项羽消灭刘邦是指日可待.所以,鸿门宴,并不是唯一一次消灭刘邦的机会.第二,鸿门宴的出现的原因.由于当时项羽来到鸿门后,听到刘邦一个下属讲刘邦准备据关中为王,一怒之下便决定对刘邦发动一场军事行动,其实就是打击报复刘邦.但是由于项羽集团里面,一个人的出现,项伯.他和张良是老朋友.所以当他得知项羽要攻打刘邦时,连夜偷偷地跑到张良那里(当时张良跟随在刘邦的身边),叫张良快跑.而张良,则和刘邦在项伯面前演了一出戏,让刘邦在项伯面前诉冤,并告诉项伯,刘邦很希望化解这段误会,自己亲自到鸿门向项羽赔罪.而项伯这个糊涂虫,回去后把刘邦的”冤“告诉了项羽,项羽一听心软了,居然取消了第二天对刘邦的军事行动,从而催生了鸿门宴.第三,鸿门宴上的刺杀行动.此次刺杀行动的主谋,便是项羽手下谋士范增,此事还得到项羽的默许.当刘邦一见到项羽时,便对项羽大拍马屁,让项羽的虚荣心和骄傲得到最大的满足,此时的项羽居然还对刘邦有一点点悔意,压根就没有想过要刺杀刘邦.在宴席上,范增频频发出暗号示意项羽杀死刘邦,但是项羽却“不忍心”杀掉刘邦,而在项伯和樊哙的掩护下,项羽对刘邦的“悔意”越加严重.最后刘邦丢下张良和二百多随从,只带着四员大将,在陈平的协助下偷偷地逃出项羽的军营,回到自己的驻地灞上,从而结束了鸿门宴.所以,鸿门宴对于刘邦集团而言,是化解项羽对他的一场迫在眉睫的军事行动,而采取的一种妥协的行为,在项伯,张良和樊哙的精彩演出下,这场戏演的非常成功.而对项羽

中考化学知识点汇总人教版

中考化学知识点汇总人教版 中考化学知识点总结 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变化和性质的区别:性质中有“能”“可以”“容易”等字眼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 (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 ①四特点P6(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 (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 (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 (3)检验产物 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 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 (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 5、吸入空气及呼出气体的比较 结论:及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2和H2O的量增多(吸入空气及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 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 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及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及结论→反思及评价 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一)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 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二)测容器--量筒 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 视线及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选择合适的量程:所测液体不能超过量程,也不能比量程太小为宜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 (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一般药品称量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 称量。潮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加盖的玻璃器皿 (如小烧杯、表面皿)中称量。 (4)砝码用镊子夹取。添加砝码时,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后加质量小的砝码(先大后小) (5)称量结束后,应使游码归零。砝码放回砝码盒。 (四)加热器皿--酒精灯 (1)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三不”:①不可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②用火柴从侧面点燃酒精灯,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盏酒精灯;③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熄,不可吹熄。 (2)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可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应少于1/4。 (3)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物体。

最新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复习(非常详细)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原子论(道尔顿)和分子学说(阿伏加德罗)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3、1869年,俄国的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物质的种类繁多(达2000多万种),但组成它们的基本成分——元素只有100多种。水、氧气、二氧化碳的一个共同点:都含有氧元素。 4、我国的某些化学工艺像造纸、制火药、烧瓷器,发明很早,对世界文明作出过巨大贡献。 5、用高分子薄膜做的鸟笼:隔水、透气 6、用纳米技术制造出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直径6mm的尼龙绳能吊起2t的汽车) (1nm=10-9m) 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考点要求: 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理解反应现象和本质之间的联系 考点一、物质的变化 1、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 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 2、判断变化依据:是否有其它(新)物质生成。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 3、相互关系:常常伴随发生,有化学变化一定有物理变化,有物理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考点二、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 它们的区别是:物理性质在静止状态中就能表现出来,而物质的化学性质则要在物质运动状态中才能表现出来 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在变化语句中加“能”或“可以”或“易”“会”“难于”等词语,变成了相应的

初三化学复习重点知识点归纳

物质俗名及其对应的化学式和化学名 1. 常见物质的名称、化学式、俗称及主要物理性质 2. 几种常见药品的存放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Al)。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O2)。 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氮气(N2) 4.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C)。 5.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CH4) 6.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活动性最强的金属是钾(K)。 7.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H2O)。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CH4 常见物质的颜色的状态 1.白色固体:MgO、P2O5、CaO、NaOH、Ca(OH)2、KClO3、KCl、Na2CO3、NaCl、无水CuSO4;铁、镁为银白色(汞为银白色液态) 2.黑色固体:石墨、炭粉、铁粉、CuO、MnO2、Fe3O4 KMnO4为紫黑色。 3.红色固体:Cu、Fe2O3 、HgO、红磷▲硫:淡黄色▲ Cu2(OH)2CO3为绿色 4.溶液的颜色:凡含Cu2+的溶液呈蓝色;凡含Fe2+的溶液呈浅绿色;凡含Fe3+的溶液呈棕黄色,其余溶液一般为无色。(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 5.沉淀(即不溶于水的盐和碱): ①盐:白色↓:CaCO3、BaCO3(溶于酸) AgCl、BaSO4(不溶于稀HNO3) 等 ②碱:蓝色↓:Cu(OH)2 红褐色↓:Fe(OH)3白色↓:Mg(OH)2。 6.(1)具有刺激性气体的气体:NH3、SO2、HCl(皆为无色) (2)无色无味的气体:O2、H2、N2、CO2、CH4、CO(剧毒) ▲注意: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盐酸、硝酸、醋酸。酒精为有特殊气体的液体。 7.有毒的,气体:CO 液体:CH3OH;固体:NaNO2 CuSO4(可作杀菌剂,与熟石灰混合配成天蓝色的粘稠状物质--波尔多液) 解题技巧和说明 推断题解题技巧 看其颜色,观其状态,察其变化,初代验之,验而得之。 黑色:MnO2、CuO、Fe3O4、C、FeS(硫化亚铁) 蓝色:CuSO4?5H2O、Cu(OH)2.CuCO3.含Cu2+ 溶液、液态固态O2(淡蓝色) 红色:Cu(亮红色)、Fe2O3(红棕色)、红磷(暗红色) 黄色:硫磺(单质S)、含Fe3+ 的溶液(棕黄色) 绿色:FeSO4?7H2O、含Fe2+ 的溶液(浅绿色)、碱式碳酸铜[Cu2(OH)2CO3] 无色气体:N2、CO2、CO、O2、H2、CH4 有色气体:Cl2(黄绿色)、NO2(红棕色) 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NH3(此气体可使湿润pH试纸变蓝色)、SO2 有臭鸡蛋气味:H2S (二) 解实验题 看清题目要求是什么,要做的是什么,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实验用到的气体要求是比较纯净,除去常见杂质具体方法: ①除水蒸气可用:浓流酸、CaCl2固体、碱石灰、无水CuSO4(并且可以检验杂质中有无水蒸气,有则颜色由白色→蓝色)、生石灰等; ②除CO2可用:澄清石灰水(可检验出杂质中有无CO2)、NaOH溶液、KOH溶

中考必背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 1、常见元素、原子图化合价口诀 正一氢锂钠钾银铵根;负一氟氯溴碘氢氧根;二价氧钙镁钡锌;三铝四硅五价磷;二三铁、二四碳,二四六硫都齐全;锰有二四六和七,铜汞二价最常见,单质为0永不变;酸根负,一价硝酸根,二价硫酸碳酸根,三价就是磷酸根。 一些常见元素、原子团(根)的化合价 2、初中常见物质的化学式

) 白色沉淀:CaCO3、BaCO3、Mg(OH)2、Al(OH)3、Zn(OH)2、AgCl、BaSO4(其中仅BaSO4、AgCl是不溶于HNO3的白色沉淀)微溶于水:Ca(OH)2、CaSO4、Ag2SO4 3、物质的学名、俗名及化学式 (1)金刚石、石墨:C (2)水银、汞:Hg (3)生石灰、氧化钙:CaO (4)干冰(固体二氧化碳):CO2 (5))盐酸、氢氯酸:HCl (6)亚硫酸:H2SO3 S (7)氢硫酸:H 2 (8)熟石灰、消石灰:Ca(OH)2 (9)苛性钠、火碱、烧碱:NaOH (10)纯碱、苏打:Na2CO3碳酸钠晶体、纯碱晶体:Na2CO3?10H2O (11)碳酸氢钠、酸式碳酸钠、小苏打:NaHCO3 (12)胆矾、蓝矾、硫酸铜晶体:CuSO4?5H2O (13)铜绿、孔雀石:Cu2(OH)2CO3(分解生成三种氧化物的物质) (14)甲醇(有毒、误食造成失明甚至死亡):CH3OH (15)酒精、乙醇:C2H5OH (16)醋酸、乙酸(具有酸的通性)CH3COOH(CH3COO—醋酸根离子) (17)氨气:NH3(碱性气体) (18)氨水、一水合氨:NH3?H2O(为常见的碱,具有碱的通性,是一种不含金 属离子的碱) (19)亚硝酸钠:NaNO2 (工业用盐、有毒) 4、常见物质的颜色 (1)固体物质颜色 A 、白色固体:氧化钙、氢氧化钙、碳酸钠、碳酸钙、氢氧化钠、五 氧化二磷、白磷、氧化镁、氯酸钾、氯化钾、氯化钠、 B、黄色固体:硫粉(S) C、红色固体:红磷(P)、氧化铁、铜(Cu)、氧化汞(HgO) .5H2O D、蓝色固体:胆矾CuSO 4 E、黑色固体:木炭、石墨、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铁粉、 F 、绿色固体:碱式碳酸铜Cu2(OH)2CO3、锰酸钾K2MnO4 G、紫黑色固体:高锰酸钾 H、无色固体:冰,干冰,金刚石 I 、银白色固体:银、铁、镁、铝、锌等金属。

初中化学必背重点知识归纳

初中化学必背重点知识归纳 初中化学必背重点知识归纳 1、化学变化: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 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3、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密度、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水溶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 5、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6、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纯净物组成,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 7、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8、原子:是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 9、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10、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11、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12、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 13、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14、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值 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因为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 15、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16、离子:带有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17、原子的结构: 原子、离子的关系: 注:在离子里,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18、四种化学反应基本类型:(见文末具体总结) 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如:A+B=AB ②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 如:AB=A+B ③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如:A+BC=AC+B ④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如:AB+CD=AD+CB 19、还原反应:在反应中,含氧化合物的氧被夺去的.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 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 缓慢氧化:进行得很慢的,甚至不容易察觉的氧化反应

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学科。 2、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 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3、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色、味、态、密度、硬度、 熔点、沸点、挥发等。 化学性质:需要经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 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金属活动性、活泼性、腐蚀性、毒性等。 4、蜡烛及其燃烧现象的探究 蜡烛火焰分为三层:外焰(温度最高)、内焰、焰心(温度最低) 蜡烛的燃烧既是物理变化又是化学变化。 蜡烛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5、人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相同点:都有水、氧气、二氧化碳 不同点:吸入气体:氧气多呼出气体:二氧化碳、水多结论:二氧化碳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6、各种常见仪器: (1)固体药品的取用:①存放:广口瓶。 ②取用:粉状药品—药匙或纸槽(一倾二送三直立) 块状—镊子(一横二放三慢滑) (2)液体药品的取用:①存放:细口瓶。 ②取用:瓶塞倒放;标签朝手心;口对口紧挨着慢倒;试管略倾斜(3)量筒:①无‘0’刻度;②正确读数:视线与凹液面下端平视(否则俯大仰小)(4)酒精灯:①注意事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添加酒精;禁止“灯对灯”点燃酒精灯; 必须用灯帽熄灭酒精灯,禁止用嘴吹。 ②火焰分三层:外焰(温度最高)、内焰、焰心(温度最低) 对物质加热用外焰 (5)给物质加热的方法:

对液体加热:试管外壁保持干燥,试管中液体不超过试管1/3,试管口向上与桌面成45°, 先预热再加热,加热用外焰,试管口不可对人。 对固体加热:试管外壁保持干燥,试管口略下倾,先预热再加热,加热用外焰。 (6)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7)可直接加热的仪器: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可间接加热的仪器:烧杯、烧瓶 不能加热的仪器:量筒、集气瓶 (8)取用药品时做到:口不尝、手不摸、鼻不闻(闻的方法:扇闻) 未说明药品用量时:液体一般取1~2毫升,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即可。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1、空气的组成: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 气体及杂质(0.03%) 2、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1)药品:红磷 (2)步骤:①检查气密性;②集气瓶中加少量水;③点燃红磷 后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塞紧塞子。 (3)实验关键:红磷必须过量;装置必须密封;冷却至室温再 打开弹簧夹。 物质的分类 一定是混合物:合金、溶液、空气 3、氧气 (1)物理性质:通常状态下,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 (2)化学性质:①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 制取氧气: ①反应方程式: ①高锰酸钾制氧气2KMnO4加热K2MnO4+MnO2+O2↑ ②氯酸钾2KClO3加热2KCl+3O2↑ ③过氧化氢2H2O2MnO2 2H2O+O2↑ ②收集方法:向上排气法:排水法: ③装置:固固加热型(高锰酸钾制氧气、氯酸钾与二氧化锰制氧气)固液不加热型(过氧化氢制氧气) ④验满:利用排水法:水面有大量气泡说明已收集满:利用向上排气法:带火星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则满。 ⑤气密性检查:连接好仪器,手紧握试管,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松开手导管中能形成水柱,则气密性好。 ⑥高锰酸钾或氯酸钾与二氧化锰制氧气步骤:查装定点收离熄(谐音巧记:茶庄定点收利息) 物 质 纯净物 混合物 (按物质种类) 单质 化合物 (按元素种类) MnO2

初中化学酸碱盐知识点总结

初中化学酸碱盐知识点总结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312-EUATWW-MWUB-WUNN-INNUL- DQQTY-

初化学酸碱盐知识点 一、物质的分类: 每类物质各举最少两个例子 二、各类物质的主要化学性质: 1.单质: 各写出最少一个化学方程式 1)金属: 2)非金属 + 氧气 → 氧化物 2.氧化物: 3.酸: 4.碱: 5.盐: 氧气→氧化物 金属+ 酸→盐+氢气(①H 前面的金属;②不能是浓硫酸和硝酸) 盐→盐+金属(①排在前面的金属;②可溶性盐) 石蕊变红;酚酞不变色 金属→盐+氢气(①H 前面的金属;②不能是浓硫酸和硝酸) 酸+ 金属氧化物→盐+水 碱→盐+水 盐→酸+盐(可溶反应物能生成↓、↑、H 2O ;难溶反应物能生成↑、H 2O ) 石蕊变蓝;酚酞变红(可溶性碱) 氧化物→盐+水 酸→盐+水 盐→盐+碱(反应物必须可溶且生成物之一必须是不溶物) 碱+ 金属→盐+金属(①排在前面的金属;②可溶性盐) 酸→盐+酸(可溶反应物能生成↓、↑、H 2O ;难溶反应物能生成↑、H 2O ) 碱→盐+ 碱(反应物必须可溶且生成物之一必须是不溶物) 盐→盐+盐(反应物必须可溶且生成物之一必须是不溶物) 盐+ 金 属:Fe 、 单 质 稀有气体:He 、 非金属 纯净物 CO 2 氧化物 Fe 3O 4 化合物 酸 物质 碱 盐 混合物:空气 可溶盐:SO 42-(除BaSO 4)、Cl - (除AgCl) 难溶盐:AgCl 、BaSO 4、 NaOH Cu(OH)2 HCl H 2SO 4 固态非金属:C 气态非金属:H 2

三、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1)化合反应:(有单质时化合价改变) ⑴单质+单质→化合物 Mg + O2 = P + O2 = ⑵单质+化合物→化合物 C + CO2 = ⑶化合物+化合物→化合物 CaO + H2O = 2)分解反应:(有单质时化合价改变) H2O = HgO = H2CO3 = KClO3 = KMnO4 = CaCO3 = 3)置换反应:(化合价一定改变) ⑴金属+酸→盐+氢气(①H前面的金属;②不能是浓硫酸和硝酸) Fe + HCl = Al + H2SO4 = ⑵金属+盐→盐+金属(①排在前面的金属;②可溶性盐) Fe + CuSO4 = Cu + AgNO3 = ⑶金属氧化物+H2(或C)→金属+水(或CO2) CuO + H2 = C + Fe2O3 = 4)复分解反应:(化合价一定不变) ⑴金属氧化物+酸→盐+水 Fe2O3 + HCl = CuO + H2SO4 = ⑵酸+碱→盐+水 NaOH + H2SO4 = Fe(OH)3 + HCl = ⑶酸+盐→盐+酸(可溶反应物能生成↓、↑、H2O;难溶反应物能生成↑、H2O) H2SO4 + BaCl2 = HCl + CaCO3 = ⑷碱+盐→碱+盐(反应物必须可溶且生成物之一必须是不溶物) Ca(OH)2 + Na2CO3 = NaOH + FeCl3 = ⑸盐+盐→盐+盐(反应物必须可溶且生成物之一必须是不溶物) CaCl2 + K2CO3 = Ba(NO3)2 + Na2SO4 = ※不属于四种基本类型的反应: ⑴金属氧化物+CO→金属+CO2 Fe2O3 + CO = ⑵碱+非金属氧化物→盐+水(可溶性碱) NaOH + CO2 = ⑶有机物+O2→H2O+CO2 C2H5OH + O2 = ☆氧化还原反应: 得到氧的物质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是还原剂; 失去氧的物质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是氧化剂。 如:在2Mg+CO2点燃 2MgO+C中,是氧化剂,是还原剂,被氧化,被还原。 ☆常见的原子团及其化合价: +1 -1 -2 -2 -1 NH4Cl NaOH H2SO4 H2CO3 HNO3 铵根氢氧根硫酸根碳酸根硝酸根 铵根中N为-3价;硫酸根中S为+6价;碳酸根中C为+4价;硝酸根中N为+5价。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归 纳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化学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一、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的颜色 (一)、固体的颜色 1、红色固体:铜,氧化铁 2、绿色固体:碱式碳酸铜 3、蓝色固体:氢氧化铜,硫酸铜晶体 4、紫黑色固体:高锰酸钾 5、淡黄色固体:硫磺 6、无色固体:冰,干冰,金刚石 7、银白色固体:银,铁,镁,铝,汞等金属 8、黑色固体:铁粉,木炭,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碳黑,活性炭) 9、红褐色固体:氢氧化铁 10、白色固体:氯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氧化钙,硫酸铜,五氧化二磷,氧化镁 (二)、液体的颜色 11、无色液体:水,双氧水 12、蓝色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铜溶液,硝酸铜溶液 13、浅绿色溶液:硫酸亚铁溶液,氯化亚铁溶液,硝酸亚铁溶液 14、黄色溶液:硫酸铁溶液,氯化铁溶液,硝酸铁溶液 15、紫红色溶液:高锰酸钾溶液 16、紫色溶液:石蕊溶液 (三)、气体的颜色 17、红棕色气体:二氧化氮 18、黄绿色气体:氯气 19、无色气体:氧气,氮气,氢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氯化氢气体等大多数气体。 二、初中化学之三 1、我国古代三大化学工艺: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2、氧化反应的三种类型:爆炸,燃烧,缓慢氧化。 3、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离子。 4、不带电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中子。 5、物质组成与构成的三种说法: (1)、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2)、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 (3)、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6、构成原子的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7、造成水污染的三种原因: (1)工业“三废”任意排放, (2)生活污水任意排放 (3)农药化肥任意施放 8、收集气体的三种方法:排水法(不容于水的气体),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 9、质量守恒定律的三个不改变:原子种类不变,原子数目不变,原子质量不变。 10、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三种方法:增加溶质,减少溶剂,改变温度(升高或降低)。 11、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的三个条件:生成水、气体或者沉淀 12、三大化学肥料:N、P、K

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复习(非常详细)

2014届初三寒假培训资料。全力以赴备战2014年中考,为梦想,全力以赴! 知识点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化学变化实质:(1)有新物质生成(2)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2、原子论(道尔顿)和分子学说(阿伏加德罗)的创立 考点一、物质的变化 1、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 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 2、判断变化依据:是否有其它(新)物质生成。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 3、相互关系:常常伴随发生,有化学变化一定有物理变化,有物理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考点二、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 它们的区别是:物理性质在静止状态中就能表现出来,而物质的化学性质则要在物质运动状态中才能表现出来 考点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 知识点2 走进化学实验室 考点一、常用的仪器(仪器名称不能写错别字) (一)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 反应容器可直接受热的: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等 能间接受热的:烧杯、烧瓶、锥形瓶(加热时,需加石棉网) 常、细口瓶(液体)、滴瓶(少量液体)、集气瓶(气体) 用加热仪器:酒精灯 计量仪器:托盘天平(称固体质量)、量筒(量液体体积) 仪分离仪器:漏斗 取用仪器:药匙(粉末或小晶粒状)、镊子(块状或较大颗粒)、胶头滴管(少量液体) 器夹持仪器:试管夹、铁架台(带铁夹、铁圈)、坩埚钳 其他仪器:长颈漏斗、石棉网、玻璃棒、试管刷、水槽 不能加热:量筒、集气瓶、漏斗、温度计、滴瓶、表面皿、广口瓶、细口瓶等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化学式)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 一基本概念: 1、化学变化: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 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3、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密度、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水溶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 5、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6、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纯净物组成,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 7、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8、原子:是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 9、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10、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11、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12、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 13、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14、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值 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数 + 中子数 (因为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 15、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16、离子:带有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17、原子的结构: 原子、离子的关系: 注:在离子里,核电荷数 = 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18、四种化学反应基本类型:(见文末具体总结) 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如:A + B = AB ②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 如:AB = A + B ③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如: A + BC = AC + B ④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如:AB + CD = AD + CB 19、还原反应:在反应中,含氧化合物的氧被夺去的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 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 缓慢氧化:进行得很慢的,甚至不容易察觉的氧化反应 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 20、催化剂:在化学变化里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在化学变化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注:2H2O2 === 2H2O + O2 ↑ 此反应MnO2是催化剂)21、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物质的质量总和。 (反应的前后,原子的数目、种类、质量都不变;元素的种类也不变) 22、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溶液的组成:溶剂和溶质。(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固、气溶于液体时,固、气是溶质,液体是溶剂;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量多的一种是溶剂,量少的是溶质;当溶液中有水存在时,不论水的量有多少,我们习惯上都把水当成溶剂,其它为溶质。) 23、固体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就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25、酸性氧化物(属于非金属氧化物):凡能跟碱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属于金属氧化物):凡能跟酸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26、结晶水合物:含有结晶水的物质(如:Na2CO3 .10H2O、CuSO4 . 5H2O) 27、潮解:某物质能吸收空气里的水分而变潮的现象 风化:结晶水合物在常温下放在干燥的空气里, 能逐渐失去结晶水而成为粉末的现象 28、燃烧: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燃烧的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可燃物的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人教版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绝对全,中考必备)

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 (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 ①四特点P6(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 (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 (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 (3)检验产物 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 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 (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 (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 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 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 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 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 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 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 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 (二)测容器--量筒 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 (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一般药品称量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潮湿 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加盖的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 中称量。 (4)砝码用镊子夹取。添加砝码时,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后加质量小的砝码(先大后小)(5)称量结束后,应使游码归零。砝码放回砝码盒。 (四)加热器皿--酒精灯 (1)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三不”:①不可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②用火柴从侧面点燃酒精灯,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盏酒精灯;③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熄,不可吹熄。 (2)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可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应少于1/4。 (3)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物体。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归纳(上下册全)71675

第九单元溶液 课题一、溶液的形成 一、溶液: 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 做溶液。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可以是一种或几种,可以是固、液、气三态。 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只能是一种,可以是固、液、气三态。 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 均一性:指溶液各部分的性质、组成完全相同,外观表现为透明、澄清、颜色一致。 稳定性:指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不论放置多久,溶质与溶剂都不会分层。 3、溶液的组成: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注意:(1)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为蓝色FeSO4为浅绿色Fe2(SO4)3为黄色(2)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3)溶液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 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 溶剂的体积。 (4)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4、、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1)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固体、气体是溶质。 (2)液体溶于液体:有水,水为溶剂,其它为溶质;无水,量多的为溶剂,量少的为溶质。 (3)根据名称:溶液的名称一般为溶质的溶剂溶液,即溶质在前,溶剂在后。 (4)如果物质在溶解时发生了化学变化,那么在形成的溶液中,溶质是反应后生成的能溶解的物质。 二、乳浊液与乳化: 1、乳浊液:指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形成的不均匀、不稳定的混合物。 2、常用的乳化剂: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 三、物质溶解时的热效应: (1)溶解吸热:如NH4NO3溶解。 (2)溶解放热: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 (3)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溶解。 课题二、溶解度 一、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概念: 饱和溶液:指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指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还能继续溶解时

最新初三化学复习重点知识点总结-形象记忆

初三化学复习重点知识点总结-形象记忆 1. 常见物质的名称、化学式、俗称及主要物理性质

2. 几种常见药品的存放

常见物质的颜色的状态 1.白色固体:MgO、P2O5、CaO、NaOH、Ca(OH)2、KClO3、KCl、Na2CO3、NaCl、无水CuSO4;铁、镁为银白色(汞为银白色液态) 2.黑色固体:石墨、炭粉、铁粉、CuO、MnO2、Fe3O4 KMnO4为紫黑色。 3.红色固体:Cu、Fe2O3、HgO、红磷▲硫:淡黄色▲ Cu2(OH)2CO3为绿色 4.溶液的颜色:凡含Cu2+的溶液呈蓝色;凡含Fe2+的溶液呈浅绿色;凡含Fe3+的溶液呈棕黄色,其余溶液一般为无色。(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 5.沉淀(即不溶于水的盐和碱): ①盐:白色↓:CaCO3、BaCO3(溶于酸)AgCl、BaSO4(不溶于稀HNO3) 等 ②碱:蓝色↓:Cu(OH)2红褐色↓:Fe(OH)3 白色↓:Mg(OH)2。 6.(1)具有刺激性气体的气体:NH3、SO2、HCl(皆为无色) (2)无色无味的气体:O2、H2、N2、CO2、CH4、CO(剧毒) ▲注意: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盐酸、硝酸、醋酸。酒精为有特殊气体的液体。 7.有毒的,气体:CO 液体:CH3OH;固体:NaNO2CuSO4(可作杀菌剂,与熟石灰混合配成天蓝色的粘稠状物质——波尔多液) 解题技巧和说明 推断题解题技巧 看其颜色,观其状态,察其变化,初代验之,验而得之。 黑色:MnO2、CuO、Fe3O4、C、FeS(硫化亚铁) 蓝色:CuSO4?5H2O、Cu(OH)2.CuCO3.含Cu2+溶液、液态固态O2(淡蓝色) 红色:Cu(亮红色)、Fe2O3(红棕色)、红磷(暗红色) 黄色:硫磺(单质S)、含Fe3+的溶液(棕黄色) 绿色:FeSO4?7H2O、含Fe2+的溶液(浅绿色)、碱式碳酸铜[Cu2(OH)2CO3] 无色气体:N2、CO2、CO、O2、H2、CH4 有色气体:Cl2(黄绿色)、NO2(红棕色) 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NH3(此气体可使湿润pH试纸变蓝色)、SO2 有臭鸡蛋气味:H2S (二) 解实验题 看清题目要求是什么,要做的是什么,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实验用到的气体要求是比较纯净,除去常见杂质具体方法: ①除水蒸气可用:浓流酸、CaCl2固体、碱石灰、无水CuSO4(并且可以检验杂质中有无水蒸气,有则颜色由白色→蓝色)、生石灰等; ②除CO2可用:澄清石灰水(可检验出杂质中有无CO2)、NaOH溶液、KOH溶液、碱石灰等; ③除HCl气体可用:AgNO3溶液(可检验出杂质中有无HCl)、石灰水、NaOH溶液、KOH 溶液; 除气体杂质的原则:用某物质吸收杂质或跟杂质反应,但不能吸收或跟有效成份反应,或者生成新的杂质。 2.实验注意的地方: ①防爆炸:点燃可燃性气体(如H2、CO、CH4)前,要检验气体纯度。

人教版初三化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一、碳的几种单质 1、金刚石(C)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可用于制钻石、刻划玻璃、钻探机的钻头等。 2、石墨(C)是最软的矿物之一(质软),有优良的导电性,润滑性。可用于制 铅笔芯、干电池的电极、润滑剂等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CO和CO 2 的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分子的构成不 同。 3、无定形碳: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主要有: 焦炭,木炭,活性炭,炭黑等. 活性炭、木炭具有强烈的吸附性,焦炭用于冶铁金属。 二、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单质碳的物理性质各异,而各种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却相同 1、常温下的稳定性强 2、可燃性: 完全燃烧(氧气充足),生成CO 2: C+O 2 点燃CO 2 不完全燃烧(氧气不充足),生成CO:2C+O 2 点燃2CO 3、还原性:C+2CuO 高温 2Cu+CO 2 ↑ 现象:黑色粉末逐渐变成红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应用:冶金工业 2Fe 2O 3 +3C 高温 4Fe+3CO 2 ↑ 三、二氧化碳的制法 1、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原理、装置、检验) (1)发生装置:由反应物状态及反应条件决定: (A) (B) (C) (D) 反应物是固体,需加热,制气体时则用(A)装置。 反应物是固体与液体,不需要加热,制气体时则用(B)(C)(D)装置。(2)收集方法:气体的密度及溶解性决定: (A) (B) (C) 排水法:气体难溶于水(A) 向上排空气法:气体密度比空气大 (B) 向下排空气法:气体密度比空气小 (C) CO只能用排水法(有毒,密度与空气相近,不能用排空气法) CO 2 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要溶于水、跟水反应,不能用排水法) 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1)原理: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CaCO 3+2HCl==CaCl 2 +H 2 O+CO 2 ↑ 2) 发生装置:左图 3)气体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