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合法的边缘性参与_网络环境下翻译新手提升翻译能力的新取向_舒晓杨

合法的边缘性参与_网络环境下翻译新手提升翻译能力的新取向_舒晓杨

合法的边缘性参与_网络环境下翻译新手提升翻译能力的新取向_舒晓杨
合法的边缘性参与_网络环境下翻译新手提升翻译能力的新取向_舒晓杨

2011年11月

第6期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JOURNAL OF ZHEJIA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November 2011No.6

收稿日期:2011-09-10

课题项目:浙江省教育厅课题(Y200907664);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zc09161)

作者简介:舒晓杨(1978-),女,江西玉山人,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文学硕士。

合法的边缘性参与:

网络环境下翻译新手提升翻译能力的新取向

舒晓杨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310012)

摘要:网络环境下基于“合法边缘性参与”视角提升翻译新手翻译能力的策略是:组建

虚拟实践共同体、创建翻译工作坊、促进人际性支持服务以形成共同价值规范。为期一年的

教学实验研究表明,

翻译能力并非是由教师灌输给翻译新手,而是隐含于与教师、专家、同伴以及情境产生互动的虚拟实践共同体中。翻译新手在翻译实践的相互协作中不断反思、重

新认识自我、形成共同的价值规范,努力把隐形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翻译能力,最终实现翻译

新手到专家的转变。

关键词:翻译能力;合法的边缘性参与;虚拟实践共同体;翻译工作坊;共同价值规范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074(2011)06-0058-05

一、引言

翻译教学的核心任务是通过大量翻译实践培养翻译新手的翻译能力

[1]。关于翻译能力,国内外学者众说纷纭,而本文拟采用张瑞娥[2]48对于翻译能力的宏观划分:(1)对翻译本体的认知能力,即翻

译新手对翻译活动的认知能力,这是一种理论导向能力。目前部分笔译教师似乎对翻译本体的认知能力(即理论)的作用与意义持怀疑态度,但克罗宁(M.Cronin )指出,没有理论基础的翻译教学是盲目的,无法设定理性目标,无法为教学任务创造或应用恰当的方法,无法测量和评估教学效果[3],因此,翻译能力的体现是基于高度理论基础之上的,而非随心所欲凭直觉的翻译。(2)对翻译客体的驾

驭处理能力,

即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大量的翻译实践,使翻译新手对翻译客体的直观经验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知和积累。传统的翻译教学忽视了翻译新手的主体性,往往把重心放在讲解语言上,认为翻译新手记住翻译技巧,配合翻译练习就能提高翻译能力,使翻译教学变为知识传播,实际上这种脱离真正交际语境的方式是无法体现翻译活动中跨文化交流的高度,更别谈把对翻译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的认知。(3)对翻译主体的认知把握能力,即翻译新手将自己置于翻译行为当中,对自己在翻译行为中的角色进行客观评价与能动性的发挥,这种能力的提高以前两种能力的培养为前提。

事实上,翻译能力属于缄默知识或隐形知识,这些知识不是由教师灌输给翻译新手,而是可以通过与教师、专家、同伴以及情境产生互动的实践共同体之间的合法的边缘性参与来实现。翻译新手通

过与共同体中的其他成员相互协作,

不断反思、重新认识自我、形成共同的价值规范,进而实现把隐形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能力,最终实现翻译新手到专家的转变。

、“合法的边缘性参与”:网络学习环境下翻译新手提升翻译能力的一种新途径(一)“合法的边缘性参与”的内涵

“合法的边缘性参与”是情境学习与情境认知理论的中心概念和基本特征。20世纪80年代,人

类学家莱夫提出,“学习是实践共同体中合法的边缘性参与”。实践共同体(community of practice ),指

的是由从事实际工作的人们组成的“圈子”,而新来者将进入这个圈子并试图从中获得这个圈子中的

社会文化实践。所谓合法,是指实践共同体中的各方都愿意接受新来的不够资格的人成为共同体中的一员。所谓边缘,是指学习者开始只能以重要的成员为中心,做一些外围的工作,然后随着技能的

增长,

才被允许做重要的工作,进入圈子的核心。所谓参与包含两种意思:(1)边缘性参与,主要指新成员的学习、

模仿和练习,参与者的角色仅作为学习者;(2)长期充分参与,是指作为正式成员的合法地位,参与者是专家的角色[4]13。两者是渐进的关系,而且参与的终极目标是:从合法的边缘性参与

到合法的长期充分参与,从新手逐步到专家,这意味着翻译新手身份已被共同体所认可,得到社会给他们的一个合法的角色(活动中具有真实意义的身份)或真实的任务,这也是合法的边缘性参与的关键所在,因为在共同体中,我们不能仅把注意力放在翻译知识和技能上,当然这样的知识固然很重要,

但参与的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

“成为共同体中的一员”。(二)“合法的边缘性参与”:网络学习环境下翻译新手提升翻译能力的可能性分析

论及提高学习者的翻译能力,国内外不少学者对其进行了探索。鉴于“一切学习是情境性活动,

学习者是在情境中通过活动获得知识的”,因此,情境认知理论的核心概念“合法的边缘性参与”为我

们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

第一,翻译知识的性质所决定。翻译本身就是一门技艺,而技艺的传授存在大量的缄默知识,而

缄默知识是不能用语言系统表述的知识,不能详细描述的技巧,不能通过规则的方式加以传递[5],因

此,

只向翻译学习者传递显性知识是不够的,缄默知识比显性的书本知识更能影响学习者的信念和行为,更关注人作为实践的主体,而并非把翻译能力作为可灌输的条文。合法的边缘性参与就是为了获

取与习得这些缄默知识而提出的,

这也是引入“合法的边缘性参与”来分析提升翻译新手翻译能力的前提条件。

第二,由于知识的缄默本质,教育心理学家布朗和杜吉德利用情境原则,设计出能成功支持缄默

的但是重要的知识学习的真实学习环境,以便学习者有可能“偷窃”到他们所需要的知识

[6]15。这恰恰符合人类学情境理论提出的

“合法的边缘性参与”概念,它意味着翻译学习者在知识产生的真实情境中,让隐含在人的行动模式和处理时间的情感中的缄默知识在与人与情境的互动中发挥作用

[6]15,真正地参与到翻译实践当中,从而有效地进行翻译学习,提高综合翻译能力。

第三,情境认知理论认为,合法的边缘性参与往往是在实践共同体中产生和运行

[6]4。我们认为,翻译新手并非在获得孤立的抽象知识,然后再将这些抽象的知识传送和运用到以后的情境中去,而是在知识产生的真实情境中,通过在实践共同体中与专家、同伴进行各种形式的学习、互动、探索才能明白其内在的意义,通过知识共享,实现知识再生产,自我身份的再生产,人际关系的再生产,以及共同体自身的再生产,最终实现从翻译新手逐步到专家,这与合法的边缘性参与的要求是一致的。

对翻译新手而言,“合法的边缘性参与”为他们提供的不仅仅是一个用于“观察的”瞭望台,关键

是它包含了

“参与”[6]43,把参与作为学习“实践文化”的前提,把翻译实践作为基础,把共同体作为载体。在共同体中,以与日常生活和实践紧密相连的真实情境为条件,以知识共享为目的,让具有共享的文化历史背景和真实任务的共同体成员进行再生产循环,从而使合法的边缘性参与被减弱,通过实际参与整个翻译学习过程而获得翻译能力。

三、网络学习环境下基于“合法的边缘性参与”提升翻译新手翻译能力的策略

(一)组建虚拟实践共同体

“实践共同体是情境认知与学习在人类学研究领域中的核心要素”[6]4,它是指参与者基于相互

9

5第6期舒晓杨:合法的边缘性参与:网络环境下翻译新手提升翻译能力的新取向

06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年

明确的实践和信念以及对所属团队的归属感、互惠感,以共同学习、探索为形式,在团队情境中通过相互沟通与交流,最终实现所有成员共同成长的学习团体。信息技术的运用改变了我们对实践共同体的狭隘理解。网络学习环境下,我们尝试构建一种新的生态系统———教师、学生、专家虚拟实践共同体。实际上,虚拟实践共同体并非是为了完成某一项具体的活动而临时聚散的松散结构,而是一种教师、同伴、翻译新手、翻译专家以及翻译实务人员相互学习、合作、进行持续交流的场所。参与人员有不同年龄、经历与技能背景,但拥有共同的兴趣和对“共同利益”的追求。他们参与同一对话,通过网络(QQ群、MSN、智能电话、PDA等工具)创设一个安全的环境来探讨和反思翻译案例、翻译前沿学术理论及翻译最新动向等问题,一起提升理论修养和实践技能,让虚拟实践共同体成为翻译新手从“边缘性参与”转化为共同体中“核心成员”的发源地。当然,翻译师资培训是翻译教学成功的关键[7]。翻译教学属于一种实践性的活动,包含各种不确定性的因素,因此教师要使自己的教学和自身实践技能得到提升,必须要在实践中去把握。而翻译教师实践性知识本身就是一种缄默知识,因此翻译教师也可以通过虚拟实践共同体进行互动学习、沟通和探索,从而潜移默化地使自己成为一个不仅有教学经验的教师,更为重要的是一个具备翻译教学实践性知识的教师。

在虚拟实践共同体创建之初,无论是翻译教师还是学生都处于一种原生态,关注的只是个人的需要。然而,随着学习过程的推进,参与者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多,于是他们会不自觉地在共同体中寻求帮助,关注他人,主动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随着参与者之间关系的稳定,互相产生了信任的心理关系,参与者对共同体的认同感、归属感逐渐加深,大家感到自己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员,最终当新成员与同伴、专家一起进入成熟的实践中时,随着时间的推移,新成员充实到了虚拟实践共同体的共同实践中,甚至可能替代老成员[6]5。

(二)创建“翻译工作坊”

翻译是一个复杂、变化的动态过程,在翻译教学中,翻译能力不是教会的,而是练就的,翻译新手仅凭翻译和语言知识是无法胜任笔译任务的[8],只有在翻译真实情境的实践中去感受与体验方能习得与运用这些实践性知识。而合法的边缘性参与正是倡导采用情境学习的方式来获取这类知识,认为在翻译学习和教学中应当提倡“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最后翻译新手能实现从实践中获取的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和科学认知。“翻译工作坊”恰好适合这个理念。

“翻译工作坊”(translation workshop)属于体验式课程。体验式学习是触及心灵的学习方式,它尽可能地将学习内容的选取贴近现实问题的情境,即学生遇到的问题和进行的实践与今后校外所遇到的是一致的,使学生通过虚拟或仿真的情境来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探索,因为在无背景的情境下获得的知识经常是惰性的和不具备实践作用的。皮亚杰也认为在真实或类似于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可以使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在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通过“同化”与“顺应”逐步建构,使学生借助社会性交互作用,运用信息资源,有效完成翻译知识的意义建构。在翻译时,我们可以改变以往由老师规定实践材料的做法,而是由“翻译工作坊”自主选材,但选材的文体类型要求参照原有课文,以此保证翻译材料的系统性,当然有条件时,可以采用承接翻译市场笔译项目材料作为学生翻译的原始材料,以便让翻译教学跟翻译市场接轨,促进知识向真实生活转化。在预翻译过程中,遇到困难,可以借助网络查找“近似”信息,同时通过研读原文、浏览老师和专家的谈论、阅读专家的相关文章和博客,关联同伴来解决翻译中的实际问题,但由于地位、身份、时间等综合因素,专家和教师只能给予一部分的帮助,新手更多还是与其他同伴进行相互学习。因此,我们鼓励学生互相讨论自己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逐步厘清和归纳自我的翻译思路。实际上,在“翻译工作坊”中,翻译理论很少会真正浮出水面,但我们不应该禁止翻译理论的应用,而应想方设法让翻译理论出现在房屋中远处的某个角落,在急需时让它真正露面[9]。翻译新手对自我翻译思路或翻译心得的厘清和归纳实际上就是翻译理论的雏形,通过大量的翻译实践,发现并解决问题,产生感性经验的积累,最后提高对翻译本体和客体的认知和驾驭能力。在译后阶段,各“翻译工作坊”之间根据翻译理论提供的基本原理对翻译实践进行分析和评价,

这一阶段有助于培养翻译新手的翻译批评能力,促使

“自己对译文的评价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系统的理性认识”[2]54,

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能力。总之,在“翻译工作坊”中,我们既注重翻译材料的真实性、语篇性,又以学习者未来就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让学生在相对真实的环境中给学生提供‘感悟’‘顿悟’的

条件,实施行为后进行有效的‘自省’和‘讨论’”[10],这无疑有利于他们综合翻译能力的养成。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新手通过合法的边缘性参与,获得可观察、模仿、参与的机会。同时,翻译新

手通过担任“与人沟通、与人协商、工作坊责任人”等角色,充分感受自己不再是个学生,而是个译者,

以及成为一个熟练从业者(熟手)不断增强的身份感,逐渐完成由边缘性参与到熟手的转换过程。

(三)促进人际性支持服务

翻译教师、学生要想实现在实践共同体中的合法的边缘性参与,就要进行自我身份的再生产循

环,他们会沿着旁观者、参与者到成熟实践的示范者的轨迹前进

[6]4。合法的边缘性参与的必然要求是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它也是人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在翻译实践教学中,翻译新手既需要

一般的认知能力,

也需要成员间积极的互动、协商、交流等社会交往能力,他们通过自己能力的提升实现共同体中人际关系的改善,实现人际关系的再生产循环。然而,封一函[11]指出,因为网络环境要求

学生对他人做出即时反应,

网络环境中的教学活动在技术操作和心理上都会对师生造成一种压力———交流焦虑(communication anxiety ),比如学生不愿自己的翻译过程被督看,不愿在网上公开自己

的作业,

在共同体的交互中参与程度不高,他们更多的是习惯于通过观察他人交互进行学习或只愿意与熟悉的学习者进行讨论。然而,

Keith Stenning 和Jean Mckendree 认为这种通过观察他人交互进行学习的“替代交互”能帮助新手逐步建构自己的观点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从而尝试发表自己的言论,慢慢地从合法的边缘性参与过渡到积极的参与者。这种通过与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即合法的边缘性参与的本质要求,逐渐消除了翻译新手的焦虑、丧失学习动力的不良情绪,通过各种互动与联结,在

协作中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规范,

从而“最终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获取与提升”[4]15。四、教学实验研究

对从“合法的边缘性参与”视角提升翻译新手翻译能力的三个策略进行教学实验,时间为两个学期,对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前后的翻译成绩进行对比,

检验该策略是否能有效地提升翻译新手的翻译能力。本研究随机抽取的实验组(50人)和对照组(45人)受试者均为浙江省某高校英语专业学生,

T 检验发现两组学生的综合英语成绩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 =0.523>0.05),这说明两组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对等。实验开始,我们帮助实验组学生组建虚拟实践共同体,邀请其他翻译教师、专家加入共同

体中,布置翻译任务以“翻译工作坊”的形式进行,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给予他们人际性的支持服务。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翻译教学,即教师布置翻译作业,学生递交译文,教师评阅后给予反馈。本研究还进行问卷调查,主要围绕以下问题进行:(1)你认为虚拟实践共同体对你是否有帮助?(2)你是否喜

欢以

“翻译工作坊”的形式完成翻译任务?有哪些不足的方面?(3)你是否愿意继续采用这种方式提高自己的翻译能力?

经过两个学期的翻译练习之后,

T 检验发现两个组的翻译成绩有了显著性差异(P =0.001<0.05)。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约80%的学生和老师认为虚拟实践共同体对于提高翻译能力有一定的

帮助。比如,

专家可以为翻译新手、教师进行理论培训,提供各种实际案例,展示各种不同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提高他们的翻译理论素养;翻译实务人员可以交流他们的实践经验,为新手提供各种实际例子、个案研究,以及与所学内容相关的最新信息资源,提高对翻译客体的驾驭处理能力;85%的

学生对“翻译工作坊”的形式持肯定态度,觉得真实的翻译材料让自己有了完成任务的使命感,也能更好地为以后跟翻译市场接轨奠定基础;86%的学生表示愿意继续采用这种方式提高自己的翻译能力。

对于这三个策略提升翻译能力的不足之处,实验组学生认为:“虚拟共同体中专家、翻译实务人员由于

时间的关系,不能随时提供帮助。”“虽然翻译材料有真实性,但由于涉及领域过多,觉得有点难,最好

老师在布置翻译任务时,能提供相关的平行文本或资料。”从反映的问题中可以看出,学生自主学习的

1

6第6期舒晓杨:合法的边缘性参与:网络环境下翻译新手提升翻译能力的新取向

26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年

能力还不足,对老师的依赖性比较强。

在教学实验中,有些问题值得继续思考和探索,比如,如何选择难度适中的翻译材料,才能维持学生翻译的动力和兴趣,鉴于专家的身份和时间,是否可以邀请几个资深的翻译教师加入虚拟实践共同体,尽量随时提供帮助和与学生交流的机会等。

五、结论

“合法的边缘性参与”不是一种教育形式,更不是一种教育策略或教育技术,而是一种分析学习的观点,一种理解学习的方式[6]3。网络环境下,从“合法的边缘性参与”视角对翻译新手提升翻译能力作尝试性的探析,其焦点在于强调大家有共同的学习信念和学习意愿,强调交流和分享各自的见解与信息[12]。在虚拟实践共同体中,翻译新手和翻译教师与各成员之间开放地讨论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倾听其他成员的意见,并逐渐形成一种内部组织文化共同解决问题的现象。新手正是在这样一种虚拟实践共同体之中获得该共同体具体体现的信念和行为,最终从合法的边缘性参与转变为共同体的核心成员。

参考文献:

[1]穆雷.翻译能力与翻译测试[J].上海翻译,2006(2):46.

[2]张瑞娥,陈德用.英语专业本科生翻译能力的复合培养教学模式[J].外语界,2008(2).

[3]廖七一.MTI中的翻译理论教学[J].中国翻译,2011(3):25-26.

[4]程勇,王丹.合法的边缘性参与: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的新视点[J].教育学术月刊,2009(12).

[5]申连云.中国翻译教学中译者主体的缺失[J].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139.

[6]莱夫,E·温格.情境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M].王文静,译,高文,审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7]鲍川运.翻译师资培训:翻译教学成功的关键[J].中国翻译,2009(2):46.

[8]刘和平.论本科翻译教学的原则与方法[J].中国翻译,2009(6):36.

[9]Keeley E.The state of translation[J].Modern Poetry in Translations,1981(3):7.

[10]刘和平.翻译能力发展的阶段性及其教学法研究[J].中国翻译,2011(1):43.

[11]封一函.教室网络中的交互式翻译教学[J].中国翻译,2001(2):39.

[12]陈君贤.网络学习环境下新手求解劣构问题的新取向———基于“合法的边缘性参与”视角[J].中国电化教育,2010(4):43.

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

A New Vision for Novice Translator to Improve

Translation Competence Based on Network

SHU Xiaoya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Zhejiang Radio&TV University,Hangzhou310012,China)

Abstract: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 helps devise three 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a novice’s translation competence,namely building virtual community of practice;creating translation workshop;and of-fering interpersonal support service to form common value criterion.Through a two-term study,the results show that instead of being pumped into a novice by teachers,translation competence underlies virtual commu-nity of practice where teachers,scholars and classmates interact.The novice,with continual self-reflection and self-assessment,forms common value criterion in translation practice.In so doing,tacit knowledge can be converted into a novice’s translation competence,and then a novice in translation is shifted into a profession-al translator.

Key words:translation competence;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virtual community of practice;translation workshop;common value criterion

文本翻译的互文性研究

文本翻译的互文性研究 摘要:在文本的互文性研究的基础之上,本文对翻译的互文性进行了尝试性的探讨,并结合翻译的互文性提出了一些翻译策略以供译者参考。 关键字:文本互文性;翻译互文性;翻译策略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 是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产物,它的提出对于文学创作,翻译研究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Intertextuality 一词来源于拉丁语Intertexto, 意思是“纺织时线与线的交错纵横”。在文学领域内最早提出互文性概念的是保加利亚裔的法国符号学家和文学评论家茱莉亚·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她认为:“任何文本都是马赛克似的引文拼嵌而成,每个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吸收和转化”。也就是说,任何文本都是建立在其他文本的基础之上的,是其他文本的延伸和发展。任何一个文本都处在与其它文本的关系网络之中:或是与同时代的其它文本存在相通之处,或是与历史上的特定文本相呼应。除了在文学创作及文学评论中的运用,互文性研究对翻译的发展中也具有重要的意义。翻译过程中译者不仅仅要考虑原文所要表达的情感,还要考虑原文中涉及到的其它文本的内涵。此外,译者还要将目的语读者的接受能力考虑进来,将源语言中的一些特有的文化意象替换成目的语使用者所熟知的意象,这样的译文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而要想完成这样的翻译工作,译者就必须考虑原文的互文性,还要兼顾译文的互文性。本文将对翻译时应考虑的这两种互文性加以分析,并提出解决这些差异的翻译策略以供广大译者参考。 一、文本与翻译 从严格意义上说,任何一个文本都不是某位作家的原创,而是对多个文本中包含的元素的整合,所以对某一文本的理解就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其它的文本中的信息。例如:对于广告品牌的理解就需要涉及很多文本:中国的“白象”方便面在迈出国门走向国外的超级市场的时候并不畅销。仔细调查之后才发现:产品的名字“white elephant”就是罪魁祸首。由于“white elephant”在英语中意为“大而无用的东西”,那么这样的产品又怎么可能收到欢迎呢?这里对于白象的理解就涉及了一个典故:暹罗王国(即今天的泰国)里白象是一种极为罕有的动物,所以只有国王才有权利驾驭。倘若哪位官员惹恼了国王,国王就会借着赠送一匹名贵的白象之名来惩罚他。之所以说赐予白象是惩罚是因为大臣对于国王的赏赐是不

外文翻译---基于模糊逻辑技术图像上边缘检测

译文二: 1基于模糊逻辑技术图像上边缘检测[2] 摘要:模糊技术是经营者为了模拟在数学水平的代偿行为过程的决策或主观评价而引入的。下面介绍经营商已经完成了的计算机视觉应用。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逻辑推理战略为基础的新方法,它被建议使用在没有确定阈值的数字图像边缘检测上。这种方法首先将用3?3的浮点二进制矩阵将图像分割成几个区域。边缘像素被映射到一个属性值与彼此不同的范围。该方法的鲁棒性所得到的不同拍摄图像将与线性Sobel运算所得到的图像相比较。并且该方法给出了直线的线条平滑度、平直度和弧形线条的良好弧度这些永久的效果。同时角位可以更清晰并且可以更容易的定义。关键词:模糊逻辑,边缘检测,图像处理,电脑视觉,机械的部位,测量 1.引言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对计算机视觉系统的兴趣,研究和发展已经增长了不少。如今,它们出现在各个生活领域,从停车场,街道和商场各角落的监测系统到主要食品生产的分类和质量控制系统。因此,引进自动化的视觉检测和测量系统是有必要的,特别是二维机械对象[1,8]。部分原因是由于那些每天产生的数字图像大幅度的增加(比如,从X光片到卫星影像),并且对于这样图片的自动处理有增加的需求[9,10,11]。因此,现在的许多应用例如对医学图像进行计算机辅助诊断,将遥感图像分割和分类成土地类别(比如,对麦田,非法大麻种植园的鉴定,以及对作物生长的估计判断),光学字符识别,闭环控制,基于目录检索的多媒体应用,电影产业上的图像处理,汽车车牌的详细记录的鉴定,以及许多工业检测任务(比如,纺织品,钢材,平板玻璃等的缺陷检测)。历史上的许多数据已经被生成图像,以帮助人们分析(相比较于数字表之类的,图像显然容易理解多了)[12]。所以这鼓励了数字分析技术在数据处理方面的使用。此外,由于人类善于理解图像,基于图像的分析法在算法发展上提供了一些帮助(比如,它鼓励几何分析),并且也有助于非正式确认的结果。虽然计算机视觉可以被总结为一个自动(或半自动)分析图像的系统,一些变化也是可能的[9,13]。这些图像可以来自超出正常灰度和色彩的照片,例如红外光,X射线,以及新一代的高光谱 [1]Abdallah A. Alshennawy, A yman A. Aly. Edge Detection in Digital Images Using Fuzzy Logic Technique[]J. World Academy of Science,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2009, 51:178-186.

毕业论文外文翻译-图像分割

图像分割 前一章的资料使我们所研究的图像处理方法开始发生了转变。从输人输出均为图像的处理方法转变为输人为图像而输出为从这些图像中提取出来的属性的处理方法〔这方面在1.1节中定义过)。图像分割是这一方向的另一主要步骤。 分割将图像细分为构成它的子区域或对象。分割的程度取决于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说当感兴趣的对象已经被分离出来时就停止分割。例如,在电子元件的自动检测方面,我们关注的是分析产品的图像,检测是否存在特定的异常状态,比如,缺失的元件或断裂的连接线路。超过识别这此元件所需的分割是没有意义的。 异常图像的分割是图像处理中最困难的任务之一。精确的分割决定着计算分析过程的成败。因此,应该特别的关注分割的稳定性。在某些情况下,比如工业检测应用,至少有可能对环境进行适度控制的检测。有经验的图像处理系统设计师总是将相当大的注意力放在这类可能性上。在其他应用方面,比如自动目标采集,系统设计者无法对环境进行控制。所以,通常的方法是将注意力集中于传感器类型的选择上,这样可以增强获取所关注对象的能力,从而减少图像无关细节的影响。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军方利用红外线图像发现有很强热信号的目标,比如移动中的装备和部队。 图像分割算法一般是基于亮度值的不连续性和相似性两个基本特性之一。第一类性质的应用途径是基于亮度的不连续变化分割图像,比如图像的边缘。第二类的主要应用途径是依据事先制定的准则将图像分割为相似的区域,门限处理、区域生长、区域分离和聚合都是这类方法的实例。 本章中,我们将对刚刚提到的两类特性各讨论一些方法。我们先从适合于检测灰度级的不连续性的方法展开,如点、线和边缘。特别是边缘检测近年来已经成为分割算法的主题。除了边缘检测本身,我们还会讨论一些连接边缘线段和把边缘“组装”为边界的方法。关于边缘检测的讨论将在介绍了各种门限处理技术之后进行。门限处理也是一种人们普遍关注的用于分割处理的基础性方法,特别是在速度因素占重要地位的应用中。关于门限处理的讨论将在几种面向区域的分割方法展开的讨论之后进行。之后,我们将讨论一种称为分水岭分割法的形态学

中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

中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逝世 时间:2009年11月24日作者:看世界分类: [ 墙旮旮 - 零碎的其他 ] 永久地址:https://www.wendangku.net/doc/f613448117.html,/user/kanshijie/200911248099 11月23日电中国著名翻译家、《红楼梦》英译本作者、外国文学研究专家、诗人杨宪益23日在北京煤炭总医院逝世,享年95岁。 杨宪益先生 杨宪益1915年生于天津。1934年天津英国教会学校新学书院毕业后到牛津大学莫顿学院研究古希腊罗马文学、中古法国文学及英国文学。1940年回国任重庆大学副教授。1941至1942年任贵州贵阳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1942年至1943年任成都光华大学教授,1943年后在重庆北碚及南京任编译馆编纂。 自1953年起,杨宪益任外文出版社翻译专家,与夫人戴乃迭翻译了中国古典小说《魏晋南北朝小说选》《唐代传奇选》《宋明平话小说选》《聊斋选》《儒林外史》《老残游记》及《离骚》《资治通鉴》《长生殿》《牡丹亭》《唐宋诗歌文选》等经典作品。

上世纪60年代初,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开始翻译《红楼梦》,最终于1974年完成并由外文出版社分三卷出版。该三卷本《红楼梦》在国外皆获好评,有着广泛影响,与英国两位汉学家合译的五卷本(译名《石头记》),被誉为西方世界最认可的《红楼梦》英译本。1993年,杨宪益获香港大学名誉博士学位。 1982年,杨宪益发起并主持了旨在弥补西方对中国文学了解的空白“熊猫丛书”系列,重新打开了中国文学对外沟通窗口。这套丛书里,既有《诗经》《聊斋志异》《西游记》《三国演义》《镜花缘》等中国古典文学经典,也收录了《芙蓉镇》《沉重的翅膀》以及巴金、沈从文、孙犁、新凤霞、王蒙等人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 杨宪益和夫人戴乃迭 24岁译《离骚》惊动周恩来

互文性与诗歌翻译_刘军平

作者简介:刘军平(1962-),博士生,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比较文化 收稿日期:2002-10-11 2003年第1期 总第166期 外语与外语教学 F 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 eaching 2003,№1Serial №166 互文性与诗歌翻译 刘军平 (武汉大学外语学院,湖北武汉 430072) 摘 要:本文审视了互文性与诗歌翻译的关系。互文性强调文本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克里斯蒂娃认为,每个 文本都是用马赛克般引文拼嵌起来的图案,每个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本文认为,中西诗歌翻译在音韵、意象及意向性方面具有大量的互文性特点,作为译者既要充分认识到中外诗歌中互文特点,又要采取适当的策略传递互文的契合。 关键词:互文性;诗歌;文本;翻译;意象;意向性 Abstract :The paper mainly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textuality and poetry translation.Intertextuality is the precondition for understanding all texts and it highlights the inter 2dependence and impact on the intertext.By quoting Julia K risteva ’s view that every text is constructed as a m osaic of citations and every text is an absorption and trans formation of other texts ,the author considers that there exist abundant intertextualities in East 2West poetry in terms of verse rhythm ,imagery and intentionality.As a translator ,on the one hand ,one must be appreciative of the intertextualities in poetry and on the other hand ,he must adopt adequate strategies to convey faithfully the inter 2textual affinities.The author concludes that the study between intertextuality and poetry translation will shed new perspective and light on translation studies. K ey words :intertextuality ,poetry ,text ,translation ,image ,intentionality 中图分类号:I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03)01-0055-05 1.概述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 )指文本间的相互关系。Basil Hatim (1996)认为,广义互文性是所有文本理解的先决条件,它包括作为符号学整体的甲文本对其它文本的依赖。其他文本作为一个预先独立存在的文本,可能与甲文本发生联系、产生影响。互文指涉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存在于文本之内的互文关系(内互文性);第二类是存在于不同文本之间的关系(外互文性);第三类是通过滑稽模仿提出相反观点的反互文性指涉(contratextuality )。本文探讨的重点是第二类。 朱丽亚?克里丝蒂娃(Julia K risteva ,1941— )于1969年首先提出这一概念,她认为先前话语的存在是所指行为的前提条件。 朱丽亚?克里丝蒂娃在《符号学》和《诗歌语言革命》中用互文性、现象文本、生成文本(intertextualit ′e ,phenotexte ,geno 2texte )等术语说明文本间相互补充和交流。她认为互文性既包括文本之间空间的组合关系(syntagmatic relationship ),又包括此时文本与彼时文本在时间上的聚合关系(association rela 2tionship ),它体现空间与时间、历时与共时的统一。她说:“任 何语音链都具有一种发送源,它使身体与其生物学的和社会 的历史相联系,任何文学史、美学或风格学,如果它们仍囿于 彼此分割的状态的,都是不可想象的。” (张首映,1999:442)解构主义赋予互文许多独特的使命和意义,藉此取代结构主义锲而不舍地追寻的模式。解构主义希望批评家同时阅读多种文本,在不同文本之间印证某种相似性和类似性。因为世界上没有绝然独立的作品,也没有单一的独创性作品。传统所说“第一部”、“独创的”、“无与伦比的”等评价作品的形象性词语,不仅言过其实,而且不符合“互文性”特点。解构主义认为,只有通过“双重解读”、“双重文本”、“双重批评”,才能呈现“互文性”。罗兰?巴特扩展了文本理解的条件,互文性对巴特来说不仅仅包含文化及意识形态的意义,而且超越了“语言代码”概念的中立意义。巴特(1970)说:“任何文本都是互文本;在一个文本之中,不同程度地并以各种多少能辨认的形式存在着其他文本。例如,先前文化的文本和周围文化的文本。任何文本都是过去引文的一个新织 体。” (王一川,1994:222)罗兰?巴特的这一观点与克里丝蒂娃(1969)的原意不谋而合:every text is constructed as a m osaic of citations ,every text is

外文翻译---图像的边缘检测

附:英文资料翻译 图像的边缘检测 To image edge examination algorithm research academic report Abstract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took a relative quite young discipline, is following the computer technology rapid development, day by day obtains the widespread application.The edge took the image one kind of basic characteristic, in the pattern recognition, the image division, the image intensification as well as the image compression and so on in the domain has a more widespread application.Image edge detection method many and varied, in which based on brightness algorithm, is studies the time to be most long, the theory develops the maturest method, it mainly is through some difference operator, calculates its gradient based on image brightness the change, thus examines the edge, mainly has Robert, Laplacian, Sobel, Canny, operators and so on LOG. First as a whole introduced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and the edge detection survey, has enumerated several kind of at present commonly used edge detection technology and the algorithm, and selects two kinds to use Visual the C language programming realization, through withdraws the image result to two algorithms the comparison, the research discusses their good and bad points. 对图像边缘检测算法的研究学术报告摘要 数字图像处理作为一门相对比较年轻的学科,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 日益得到广泛的应用. 边缘作为图像的一种基本特征, 在图像识别,图像分割,图像增强以及图像压缩等的领域中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图像边缘提取的手段多种多样,其中基于亮度的算法,是研究时间最久,理论发展最成熟的方法, 它主要是通过一些差分算子, 由图像的亮度计算其梯度的变化, 从而检测出边缘, 主要有Robert, Laplacian, Sobel, Canny, LOG 等算子. 首先从总体上介绍了数字图像处理及边缘提取的概况, 列举了几种目前常用的边缘提取技术和算法,并选取其中两种使用Visual C++语言编程实现,通过对两种算法所提取图像结果的比较,研究探讨它们的优缺点. First chapter introduction §1.1 image edge examination introduction The image edge is one of image most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ten is carrying image majority of informations.But the edge exists in the image irregular structure and in

文化意象的互文性与文化意象翻译_舒奇志

文化意象的互文性与文化意象翻译 舒奇志 (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湘潭 411105) 摘 要:文化意象翻译的实质是体现文本间文化意蕴的吸收与转化。为保存源语文化意象原有的文化特质和蕴含,采用异化手段是一种必然,但这种异化必须权衡译语文化的互文接受能力,才能将源语文化意象的互文性融合至译语文化,体现出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相互作用后的一种互文关系,生产出文化意象新的表现形式。这一异化的本质是一种协调式的异化。本文着眼于文化意象的互文性,试图揭示文化意象翻译中协调式异化的原则。 关键词:互文性;文化意象;源语文化;译语文化;协调式异化 Abstract:The translati on of cultural i mages is,in nature,the absorp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cultural meanings betw een texts.In this process,the translator has to take into account the cultural images intertextual relation between the two cultures concerned.In order to reserve the cultural flavor,it is necessary to apply the method of foreignization,in w hich the intertextuali ty of the source cultural i mages has to be merged into the target culture.S uch foreignization is actually a variation of the cultural images by applying intertextuali ty based on the cultural contexts of both the source culture and the target culture.It reflects the intertextual relation betw een the tw o cultures after they have been mediatively foreignized.The paper attempts to expose the principles governing the mediated foreignizati on of cultural images from the concept of intertextuality. Key Words:intertextuality;cultural image;source culture;target culture;m ediated foreignization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07)08-0058-03 0.引言 任何语言都包含着广袤而深邃的文化蕴涵,呈现出丰富而多姿的文化意象。如 莎士比亚 不仅是人名标签,更是中古英语语言和文学的意象符号。杜牧诗句 十年一觉扬州梦 中的扬州决不是一个简单的地名,而是中国历代文人骚客的憧憬之地,包孕着既深沉又沁心的文化积淀。这些文化意象依赖其文化母体以语言为载体承传衍变,成为各民族文化宝藏中的珍贵遗产。当这些文化意象需要转换至另一种语言中时,完全的文化对等是难以实现的,但文化意象的翻译和传递一直是文化交流和传播的重要形式。尤其在当今全球化的文化语境中,东、西方文化日渐形成了一种互渗、互融、互补的文化格局,探讨文化意象互文性和文化意象的翻译和转换问题更具有一种现实的意义。 1.文化意象的互文性 文化意象是文化记录的语言符号,它凝聚着人类的经验和智慧,是世界各民族观察、分析外部世界的心灵果实,是各民族的历史沉淀和文化结晶,它高度体现了各民族的文化精神,反映出各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但是文化意象并非孤立的语言符号,互文性理论关于任一文本的构成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的观点,启示出文化意象的构成与文化意象语言符号内部和外部的文化所指彼此联结,表征出文化意象的过去、现在、甚至是将来的意旨,实践着文化意象在语言和文化间的化合过程,这就是文化意象的互文本质。这一互文本质体现了文化意象在某种文化话语空间中的参与价值,揭示了文化意 象与赋予该文化意象意义的语言、知识代码和文化表意之间的关系,并由此形成一个潜力无限的文化意象网络。 文化意象网络的意义或文化意象的互文性来源于其存在的文化母体。法国符号学家里法泰尔认为,一切互文关系都必须置于每一个文本的结构母体中予以考察,文本和它的互文文本是同一结构母体的变体,并认为母体结构对文本变体具有约束作用(黄念然1999)。由此可见,文化母体约束了文化意象的互文性,但文化意象的 互涉 、 互为释义 从广义的角度看,不只是存在于语内文本和文化内,由于人类经验的普遍性,文化意象的互文性可扩展至人类文明的母体中,并以其文化本色构成对其他文化母体的吸引和渗透,使文化意象跨越语际文本和文化成为可能。所以当我们将文化意象翻译至另一文化母体时,既要体现源语文化母体的约束作用以保存其互文意义,又须在译语文化中重建一套约束机制,增加源语文化意象在译语文本中的可接受性。文化意象的互文性因此成为文化意象翻译 过程中的关键点。 2.文化意象互文性与 归化 、 异化 策略 文化意象的互文性在翻译过程中具有双重性:它首先是一种内互文性(intratextuality),这种内互文性对源语文化具开放性,相对译语文化却具封闭性。当我们将文化意象翻译至译语文化并使其互文性得以实现时,其互文性在本质上已体现出不同文化间的参照关系,表现为一种超出其内互文性的外互文性(extratextuali ty)。这种外互文性表达了将文化意象互文性对译语文化的封闭性转换为对译语文化的开放性的过程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所以文化意象的翻译就是作者简介:舒奇志(1967-),副教授,南京大学博士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翻译理论研究收稿日期:2007-05-06(修改稿) 2007年第8期总第221期外语与外语教学 Foreign Languages and T heir T eaching 2007, 8 Serial 221

文学翻译和外互文性反思

文学翻译和外互文性反思 近年来,互文性之于翻译的作用与意义引起一些学者的关注与探讨(杨衍松,1994;蒋晓华,1998)。笔者在学习研究这些成果时,发现关于互文性与翻译的研析多从源语文化角度展开。具体说,就是将外互文性(extl习textuallty)之于翻译的探讨定格在源语文化的框架之内来阐述如何在译人语中转存源语文本中的外互文因素。然而,关涉到两种语言转换、两种文化传通的翻译活动是在译者这一能动因素的参与下进行的,在翻译实践中,译者为提高译文的表达效果,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感染力,常常诉诸于“跨文化互文”这一手段,即译者将外互文性定格在目的语文化的框架内。 这是翻译实践中转存外互文性因素的另一类文化互文现象,值得研究与探讨。 所谓外互文性,是指互文性被看作是不同文本之间的参照关系,在这种互文参照里融进了文化内涵与知识结构(B田tlles,1970;玩.人e,1985)。翻译实践中,外互文性之于源语文化文本与目的语文化文本的功能是相似的,都旨在增加言外之意、增强感情色彩、引发读者的联想,从而深化读者对原作题旨的感悟与解读。 但其实质则有差别,外互文性之于源语文化文本是源语文本本身

所固有的,是源语文本作者的创造;而外互文性之于目的语文化文本并非指源语文本中存在的外互文性因素在目的语文本中的转存,而是指译者在不失原作题旨的情况下,为影响和感染目的语读者而创造出来的与目的语文化形成互文的东西,即前面所说的“跨文化互文”因素。因此,此时此地的外互文性因素不再是源语文化文本所固有的。以下从词语、短语/句子、篇章等几个层面对文学翻译中跨文化互文因素作尝试性讨论。 一、词语的跨文化互文 词语是表情达意最基本的语言材料,语言的文化意义也最易于在词语层面上体现出来。 词语的意义一般分为概念意义与内涵意义。 前者是其本身原有的意义;后者则与其历史沿革有紧密关系,有时其涵义经前人提炼、加工和创造变得较为固定而在语言实践中相递沿袭下来,成为被人们所接受的一种情韵符号。 在翻译实践中,译者为了取得更好的达意传情效果,往往会对这些承载着诸多情韵的语词符号十分喜爱,特别在诗歌翻译中更是如此。

科技英语翻译Unit 1—Unit 7

Unit 1 Electronics:Analog and Digital 1.As with series resonance, the greater the resistance in the circuit the lower the Q and, accordingly, the flatter and broader the resonance curve of either line current or circuit impedance. 对于串联谐振,电路中的电阻愈大Q值就愈低,相应地线路电流或电路阻抗的谐振曲线也就愈平、愈宽。 2.A wire carrying a current looks exactly the same and weighs exactly the same as it does when it is not carrying a current. 一根带电的导线其外表与重量都与不带电导线完全一样。 3.Click mouse on the waveform and drag it to change the pulse repetition rate, or directly enter a new value of the period in the provided dialogue box, while keeping the pulse width unchanged. 在波形上点击鼠标并拖动来改变脉冲重复频率,或者在提供的对话框中直接输入新的周期值,而保持脉冲宽度不变。 4.Electronics is the science and the technology of the passage of charged particles in a gas, in a vacuum, or in a semiconductor. Please note that particle motion confined within a metal only is not considered electronics. 电子学是一门有关带电粒子在气体、真空或半导体中运动的科学技术。注意,在本书中粒子运动仅限于金属的情况不属于电子学。 5.Hardware technologies have played vital roles in our ability to use electronic properties to process information, but software and data processing aspects have not developed at the same speed. 硬件技术在我们使用电子特性来处理信息的能力中一直起着重要作用,而软件及数字处理方面却没能与硬件同步发展。 6.However, in a properly designed DC amplifier the effect of transistor parameter variation, other than Ico, may be practically eliminated if the operation point of each stage is adjusted so that it remains in the linear operation range of the transistor as temperature varies. 然而在设计得当的直流放大器中,若调节每一级的工作点使之在温度变化时保持在晶体管线性区,就能在实际上消除Ico以外的晶体管参数变化所造成的影响。

浅谈互文性与翻译的关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613448117.html, 浅谈互文性与翻译的关系 作者:张朦朦魏雪春 来源:《神州·上旬刊》2017年第03期 摘要:在翻译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要去关注类似文本特征或类似语类特征。文本之间或者类似的语类之间都存在着很大的相关性,即互文性。现在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对文本,尤其是文学文本的分析和翻译的研究之中。本文从互文性的缘起出发,重点探讨互文性同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的关系。 关键词:互文性;翻译;文本;关联性 1互文性的缘起及界定 任何特定文本,从表面上看似乎自成一体,与其他文本没有任何联系,但实际上,它们总是具备互涉文本的维度。换句话说,它们总是要么暂时以强化我们所知道的各种文本的方式,要么是从侧面联系当代其他文本的方式,向自己赖以生存的其他文本扩散。文本的这种特性就是“互文性”。“互文性”,亦称“文间性”、“文本互涉”、“互文关系”或“文本互指性”,是篇章语言学中的七个重要概念之一。互文性这个概念是法国后结构主义文艺批评家茱莉娅·克里斯蒂娃于20世纪60年代晚期首次提出的。她在将巴赫金对于文本分析的研究成果介绍到西方的同时,发展了巴氏的理论,并在她晚期出版的《词语、对话与小说》一文里,首创了这个术语。 2互文性同翻译研究的关系 早在20世纪70年代,人们就已经将翻译同互文性研究联系在一起了。人们认为,除了其他类型的互文性关系如引用、仿拟、摘要、改编等之外,翻译同源语文本和目的语中的其他文本之间同样具有互文性。这是因为,“翻译实践的过程中不仅包含语言之间、文本之间、意义之间的转换,而且诸多原文和诸多译文还在更广阔的时空进行着互相补充、互相指涉,从而创造出比单纯的翻译或是复制更为丰富的意义”。 首先,作为译文的文本,正如巴赫金在其作品中所强调的,具备不同文本之间的“对话性”。巴赫金认为,由于一个文本总是给先前的文本提供答案,同时也为后续文本提出问题,因此,一个文本总是被迫同其他文本发生着互文性的联系。克里斯蒂娃也认为,任何文本都是一系列文本链条中的一个环节,它是在对其他文本的回应、吸收和转化中生成的。 其次,译文同文本一样,都可以被看作言谈。只有当我们考虑到该言谈在具体情景中的运用,理解到其内在的规约和法则,能够辨明它如何嵌入到某一特定文化和观念形态中,并且尤其重要的是,知道该言谈与过去的内容相关时,言谈才真正地具有意义。 再者,就像任何文本一样,译文本身也不是作为封闭的、独立自足的实体而存在的。

图像处理外文翻译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外文文献翻译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基于遗传算法的自动图像分割软件开发 翻译(1)题目Image Segmentation by Using Threshold Techniques 翻译(2)题目 A Review on Otsu Image Segmentation Algorithm 学院计算机学院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姓名刘xx 班级11xxxxxx 学号1115xxxx 指导教师孔xx

使用阈值技术的图像分割 1 摘要 本文试图通过5阈值法作为平均法,P-tile算法,直方图相关技术(HDT),边缘最大化技术(EMT)和可视化技术进行了分割图像技术的研究,彼此比较从而选择合的阈值分割图像的最佳技术。这些技术适用于三个卫星图像选择作为阈值分割图像的基本猜测。 关键词:图像分割,阈值,自动阈值 1 引言 分割算法是基于不连续性和相似性这两个基本属性之一的强度值。第一类是基于在强度的突然变化,如在图像的边缘进行分区的图像。第二类是根据预定义标准基于分割的图像转换成类似的区域。直方图阈值的方法属于这一类。本文研究第二类(阈值技术)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这项课题可以给予这些研究简要介绍。阈分割技术可分为三个不同的类: 首先局部技术基于像素和它们临近地区的局部性质。其次采用全局技术分割图像可以获得图像的全局信息(通过使用图像直方图,例如;全局纹理属性)。并且拆分,合并,生长技术,为了获得良好的分割效果同时使用的同质化和几何近似的概念。最后的图像分割,在图像分析的领域中,常用于将像素划分成区域,以确定一个图像的组成[1][2]。 他们提出了一种二维(2-D)的直方图基于多分辨率分析(MRA)的自适应阈值的方法,降低了计算的二维直方图的复杂而提高了多分辨率阈值法的搜索精度。这样的方法源于通过灰度级和灵活性的空间相关性的多分辨率阈值分割方法中的阈值的寻找以及效率由二维直方图阈值分割方法所取得的非凡分割效果。实验的结果表明,这种方法可以得到的分割结果与详尽二维直方图方法相类似,而计算复杂度与分辨率等级的增加而呈指数下降[3]。 图像的阈值问题,被视为在图像处理的一个重要问题,它不仅可以减少图像数据,同时也奠定了多目标识别和图像认知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全局阈值分割和局部阈值的字符图像分割进行了分析。一个新的阈值统计迭代算法,提出要克服的直接阈值,针对一些光照不对称和明显的缺陷,或者更大的数字比例在各种各样的背景灰度图像中。统计迭代阈值分割,基于图像灰度直方图和高斯分布的统计,获得统计迭代法理论表达和最值得阈值法和步骤。航空图像通过分别使用统计迭代算法,直方图技术和自适应方法进行阈值分割。比较三种阈值结果,它表明统计迭代方法大大提高了图像分割的抗噪能力,并且有更好的图像结果,并且不容易在阈值方法中分段[4]。 模糊C均值改进算法和遥感图像分割策略,可以提供较少的迭代次数收敛到全局1Salem Saleh Al-amri1, N.V. Kalyankar2 and Khamitkar S.D 3JOURNAL OF COMPUTING,

《边城》英译本中杨宪益的翻译策略分析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浅析《瓦尔登湖》中的生态思想 2 美国黑人社会地位的历史演变 3 4 海明威《雨中猫》的文体分析 5 关于高中生英语听力理解中非语言因素的研究 6 一场失败革命的反思——《动物庄园》的主题浅析 7 《野性的呼唤》中的生态观 8 An Analysis on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ranslation 9 基于精细加工理论的英语词汇学习研究 10 生态翻译学视野下《背影》两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11 The Horror Elements in Harry Potter and the Sorcerer's Stone 12 “龙”和“Dragon”的语义与文化内涵比较 13 14 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文化冲突 15 Multiple Interpretations of Love in Charles Dickens’s A Tale of Two Cities 16 从《一间自己的房间》看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 17 福克纳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以《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和《士兵的报酬》为例 18 简析译者文化背景对其处理习语翻译的影响--《水浒传》赛珍珠译本中的习语翻译 19 The Comparison of Diet Culture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20 从《劝导》看简?奥斯汀创作思想的发展 21 透析《劝导》中的新女性形象 22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rketing 23 中西文化对红颜色的理解及翻译 24 图式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25 化妆品商标的文化内涵与翻译 26 Pragmatic Consciousness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27 28 汉语公示语英译之跨文化交际研究 29 从《绝望主妇》各主角看美国家庭问题 30 广告语篇中的预设分析 31 从接受美学看广告翻译 32 从《唐老鸭》看赵健秀的男性主义 33 中美隐私观的跨文化视角分析 34 任务型教学在高中英语阅读课中应用的调查 35 艾米丽?狄金斯诗歌死亡主题分析 36 李清照“声声慢”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37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38 任务型教学理念下的教材分析--以《牛津高中英语》为例 39 EFL Learning Strategies on Web-based Autonomous Learning 40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兴趣教学法 41 科马克?麦卡锡的小说《路》中的象征艺术手法 42 从翻译角度浅析英语写作中的中式英语问题

互文性理论在广告翻译中的应用

摘要: 在信息时代,广告无处不在,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广告翻译已成为不同语言翻译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互文性理论原被英国论文写作用于文学领域,但在当今它也同样适用于实用文本,例如广告文本及其翻译的研究;它为广告的翻译理论与实践提供了新的策略和视角。 关键词: 互文性理论; 广告; 广告翻译;论文格式 一、互文性理论 互文性理论是在西方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思潮中产生的一种文本理论。这一概念是法国后结构主义文艺批评家朱莉娅·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于1969年出版的《符号学》一书中首先提出的,意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探讨语言、文化的关联性。她宣称任何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与变形。克里斯蒂娃曾说:“每一个文本把它自己建构为一种引用语的马赛克;每一个文本都是对另一个文本的吸收和改造。”克里斯蒂娃对互文性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她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互文性的引文从来就不是单纯的或直接的,而总是按某种方式加以改造、扭曲、错位、浓缩或编辑,以适合讲话主体的价值系统。 另一位对互文性理论有所贡献的先行者,是T·s·艾略特。他早就以调侃的口吻说过:“小诗人借,大诗人偷。”这种“偷”是指文本在“互文性的镜子”里的相互反映,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艾略特本人的《荒原》。他认为一位诗人的个性不在于他的创新,也不在于他的模仿,而在于他把一切先前文学囊括在他的作品之中的能力,这样,过去与现在的话语同时共存。他说:“我们常常会发现:在他的作品中,不仅最好的部分,而且最具有个性的部分都是他前辈诗人最有力地表明他们的不朽的地方。” 互文性不仅指一部作品在立意、艺术手法等方面受到其他作品的影响,而且指明显仿拟前人辞句和典故的现象。互文性理论不仅仅注重文本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而且更注重文本内容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由于文化差异,这些互文性的关联往往比较难以为另一文化体系的读者知晓,因此它们成为语际转换的“超语言因素”和理解的障碍。译者若没有把握住互文性,就会造成误译。 互文指涉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存在于文本之内的互文关系(内互文性intratextuality);第二类是存在于不同文本之间的关系(外互文性extratextuality);第三类是通过滑稽模仿提出相反观点的反互文性指涉(eontratextuality)。由于广告吸收和转化了文学文本的艺术形式或语言,是文本之间的关系,广告中体现的是外互文性指涉。尽管互文性的概念来源于文学批评和文化研究,但近年来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其他领域,极大地拓宽了研究视野和思路。本文拟在探讨互文性在广告创作中的运用,重点阐明广告翻译中所涉及的互文现象。 二、互文性与广告语 广告一词源自拉丁语,是“引起注意”的意思。广告,亦即广而告之,目的在于给目标对象留下深刻印象,以激起人们的购买欲望。广告中的语言丰富多彩,为达到吸引消费者,令其感到既熟悉又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常引经据典或引用诗歌等。因此广告与文学作品或词语句篇达成互文关系。广告中互文手段的运用可以巧妙地暗示所推销产品的特征,更重要的是可以引发消费者进行思考,产生相关的联想,从而吸引受众注意,传递广告信息,实施有效传播广告的目的。 在广告口号中,引用、典故、仿拟是最常用的三种互文手法:引用(citations and quotations),即直接引用前文本;典故(allusion),即在文本中使用出自圣经、历史故事、神话、民间传说、宗教故事及经典作品等等之中的原型;仿拟(parody),即故意模仿现成的语言形式(如人们所熟悉的谚语、俗语、成语、名诗、名歌、名句等),形成新的词语句篇。 例1:仁者近山,智者近水(房屋销售广告) 这则广告采用了互文中的“典故”及“仿拟”,是一则房屋开发公司仿拟引用孔子的话做的广告语。实际上,在《论语》中,其原文本是“仁者乐山,知者乐水”(The wise man delights in water, the Goodman delights in mountains),广告设计者对此进行了仿拟,变成了“仁者近山,智者近水”。广告对于这样的山水景色做出了美好的描绘:一望无边、碧蓝清澈的湖水令人神往,背后连绵起伏、苍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