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关于黑色幽默的句子

关于黑色幽默的句子

关于黑色幽默的句子
关于黑色幽默的句子

关于黑色幽默的句子

关于黑色幽默的句子

如果你给我的,和你给别人的是一样的,那我就不要了。

最近一切都好,就心情不好,为什么心情不好,因为以为一切都好!

我以看星星的角度温柔的看你,你也用看猩猩的角度温柔的看着我。

心事不能随便说,就像现在我想你了,但我不告诉别人。

有些人死了他还活着有些人活着他却装死!

好好对待身体别让身体哪天罢工他不走了你就该走了!

想让手上的火柴燃的久一些这是一件很烫手的事。

一把伞,三人行,必有我湿焉!

有时夜很短,刚游入一场美梦不久天已亮;有时夜很长,长到有数不完的绵羊后面排着数不完的狼……今夜,好长!

亲爱的是谁打通了你的任督二脉让你对我任性嘟嘴

没钱的那个礼拜我熬过了那个礼拜兄弟们都佩服的叫我:熬拜!

我良心是有的,只不过一般放在保险箱里罢了。

平安夜,睡前记得床头挂条香袜子,早晨起来,地上躺着一口吐白沫的花胡子老头。。。。

奔跑,为何奔跑!夸父为梦想而奔跑;运动员为荣誉而奔跑;羚羊为生存而奔跑;连驴也要奔跑,才能得到一捆干草。

幸福没敲门,我出去找找!

快乐是个奢侈的保养品免费赠送给心灵富有的人

生活总要继续,睡觉也是!

发烧。。。输液。。。开盖有奖再来一瓶滴滴香醇。。。。

马路上,若干的关二爷向我走近,只能看清他们冻得通红的脸…

孤独正在数钱,他出卖了自由!

论黑色幽默的特点

论黑色幽默的特点 摘要:黑色幽默文学是世界文学中重要的现代派文学,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盛极一时。黑色幽默诉诸于人类形而上的灾难命运,厚重的悲剧意味与浓烈的喜剧色彩之间分外矛盾,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描绘出了美国历史上的这个荒诞世界。它在文学艺术上表现的特征也值得剖析和探讨。 关键词:黑色幽默;荒诞;喜剧;论文下载 上世纪60年代美国文坛,许多作家的创作风格呈现出相似性:单纬性的人物性格,人物与感情被有意地割裂,滑稽、怪诞,对悲剧材料异乎寻常地处理,散乱、分离的叙述结构;对现实不可靠的清醒认识和超脱的观望;不分善恶,无功无利的模仿、嘲笑等等。他们引起了读者和批评家的注意。1965年,弗里德曼出版了包括他自己在内的十三位作家的作品片段选集,名为《黑色幽默》。这些作家没有集会、结社,也没有共同纲领、宣言,但他们的作品却以相似的面貌出现在当时的美国文坛。由于这种相似性,他们被称为“黑色幽默”派。 黑色幽默是一种用喜剧形式表现悲剧内容的文学方法。“黑色”代表死亡,是可怕滑稽的现实,“幽默”是有意志的个体对这种现实的嘲讽态度。幽默加上黑色,就成了绝望的幽默。这派作家调动一切可调动的艺术手法,将周围的世界和自我的滑稽、丑恶、畸形、阴暗等放大、扭曲,使其更加荒诞不经。 一、题材 黑色幽默的题材选择涉及到它产生的土壤。美国社会在上世纪60年代发生了激烈的变化,出现了大量的社会异质。传统小说江河日下,嬉皮士、战争忧郁症、两性混杂、荒谬的社会现实成了热门题材。这都为黑色幽默的产生提供了基础。黑色幽默选择意义不明,摇摆不定,似梦似醒的场景。这种场景为作家提供了否认旧标准,树立新标准的无穷题材。这些题材大都超越表面,形成对人的精神和社会的关注。以约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为例,它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支美国空军中队的经历为题材。根据第二十二条军规,只有疯子才能获准免于飞行,但必须由本人提出申请,而一旦提出申请,恰好证明了你是一个正常人,还是在劫难逃。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战争小说,海勒并没有真心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战,而是试图通过第二十二条军规下的军人,刻画人类在敌对环境中的内心体验,揭露社会现实的丑陋。其最终目的是阐述人生哲理,而非历史。 以外,黑色幽默作家还在科技领域里挖掘题材。他们大都是大学教师,有渊博的知识,喜欢把自然科学领域的概念带进文学。如,《五号屠场》里主人公毕利·皮尔格里姆有超时空的能力,还被飞碟绑架到541号大众星。 二、人物形象

浅谈《许三观卖血记》中的黑色幽默

浅谈《许三观卖血记》中的黑色幽默余华说过:“作为作家本人,主观上总是想往前走,总是想变化。”的确,余华是一个在创作上不断求新求变的作家。在写作初期,余华的创作风格追求沈从文的古典美。1985年以《十八岁出门远行》为起点,开始他的先锋文学道路,追求内心的真实,演绎暴力与血腥,叙事手法也变得极其自由。而到了九十年代,余华的创作风格又大变,叙事回归传统和现实,内容也变得温和。(新世纪的《兄弟》和《第七天》也有很大变化,因与本文无关。略去)其中九十年代中期的《许三观卖血记》,在叙事手法上多了一层“黑色幽默”,个人觉得是开创余华小说创作之先河,研究它有一定的意义。所以下面我想从其表现、意义和生成原因三个方面,浅谈个人的粗略看法。 一黑色幽默的表现 读罢《许三观卖血记》(下面简称《许》),让人有种想哭不能哭想笑不能笑得感觉,究其原因便是其中蕴含的黑色幽默。苦难让幽默变成黑色,幽默使苦难多了一层色彩。观其全文,个人把黑色幽默的表现归为两点——“童话式对话”与叙事上的重复。 《许》是一部“对话体”的小说,全本只有简单的描写和人物动作,剩下的全是人物对话。《许》的对话追求简单明了,很多人批评说对话如白开水一样无味,但我读后却发现不然,我更愿意把它归纳成“童话式对话”。(余华也说过《许》是一部寓言)例如文中写道:

“他们说,方铁匠的儿子被丝厂许三观的儿子砸破脑袋了…..那孩子的脑袋就跟没拿住掉到地上的西瓜一样…...那脑浆就像煮熟了的豆腐,还呼呼地往外冒热气……听说钢针用小榔头敲进去的……”此段对话如果跟西方童话中小约翰讲巨人的手臂、脑袋如何一件一件往下掉对比,我们会发现很相似,简单却有童话式的喜剧风格,让人忍俊不禁。《许》中的人物细细想来,就是如童话中人物一样,只有简单的动作,没有心理描写,对话简单而且单纯到天真,所以单个对话看来或许无味,但组合在一起就有一种童话般的幽默。 《许》在叙事上运用了重复的手法。在喜剧中,重复就是一种常用的手法,重复往往带来诙谐的效果。在大的方面,《许》十一次的卖血就是一种重复,而每一次的买血中许三观都重复着喝几大碗水,重复着膀胱被水撑满,重复着吃猪肝和黄酒,重复着黄酒需要温一温。这种搞笑的如“仪式”般的过程自然就成了一种幽默。在小的方面,许玉兰叫一乐帮忙一乐重复着的相似的推脱,许玉兰三次生孩子都在大骂许三观中生出,还有许玉兰每次都重复着在家门口的哭骂,都让人开怀大笑。可以说,不管是《许》中重复的内容和重复本身都是其幽默的表现之一。 其实文中的重复和“童话式对话”是相辅相成的,重复造成简单机械,也就使对话有了童话风格,而“童话式对话”本身便含有重复的“品质”。综上,所以个人认为《许》中叙事上的重复和“童话式对话”便是其幽默的两大原因。

马克吐温的黑色幽默

作者简介: 李晓莉,在读硕士,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山东济南研究方向: 英美文学邮政编码: 文章编号: ( ) 浅析马克吐温的黑色幽默 以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家庭对儿童成长的扭曲影响为例 李晓莉 摘要: 世纪年代盛行于美国文坛的黑色幽默文学可谓历史悠久,其源头可追溯到马克吐温时 代在其代表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尖刻辛酸的黑色幽默随处可见其中,马克吐温从家庭与儿 童成长关系的角度入手,揭露社会的丑恶与道德的伪善,刻画出家庭对儿童成长的扭曲影响,堪称黑色幽默 文学的经典之作 关键词: 黑色幽默; 家庭; 哈克; 汤姆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黑色幽默,又称病态幽默,绝望的喜剧,它不 仅带有家族相似的喜剧性特征,更由于浓重的悲剧性因 素的渗透而表现出某种基因变异的征兆 [] 美国韦氏 大辞典的补编六千词将黑色幽默解释为经常用病 态的讽刺的荒唐而可笑的情节来嘲笑人类的愚蠢法 国的彩色拉鲁斯词典对黑色幽默的定义是用尖刻 的辛酸的有时甚至是绝望的笔调着重刻画人世间的荒 谬黑色幽默一词最早随着法国作家安布莱顿黑 色幽默文选的出版而出现在人们视野之中布莱顿 将其描述为一种态度一种立场,或者说是一种独立于文 学而又能体现于文学的观点从而使黑色幽默首先 在法国作为一个特定的文学批评概念而引起关注 [] 至世纪年代,黑色幽默文学成为风行于美国文坛 的现代主义流派,与法国的荒诞派戏剧相呼应,在文学领 域大放异彩 其实,黑色幽默文学历史悠久在美国小说界,其源 头可以追溯到马克吐温时代,当代黑色幽默作品中的 许多风格题材和写作技巧都可以在他的作品中找到根 源本文将以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哈克贝利费恩历 险记为例,从家庭对儿童成长的扭曲影响入手,来探源 马克吐温的黑色幽默风格 一文章简介 黑色幽默繁荣昌盛之时一般是社会动荡不安之 日 []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正是在这种社会状况

从文化角度浅析中美两国幽默的特点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中美时间观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2 象征在表现主题方面的作用——分析爱伦坡的《一桶白葡萄酒》 3 《欲望都市》中的女性语言分析 4 论《弗兰肯斯坦》中贾斯汀的悲剧 5 《老人与海》中的象征主义 6 从功能翻译理论看科技英语与科普英语的汉译 7 《儿子与情人》与《雷雨》中母子关系的对比 8 从礼貌原则看《威尔与格蕾丝》的对话 9 Charlotte Bronte’s Concept of Marriage--Comment on Jane Eyre from angle of true love 10 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之对比研究 11 从话语权力的角度看电影《换子疑云》 12 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初探 13 跨文化交际策略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应用 14 An Interpretation to The Characters in Nella Larsen’s Novel—Passing 15 汉英习语翻译及其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16 从世纪后服饰发展比较中西文化差异 17 《红楼梦》中文化词的翻译 18 中国奢侈品的营销之道 19 美国电影与文化霸权—以好莱坞大片《阿凡达》为例 20 游戏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21 论《海浪》中体现的死亡意识和生命意识 22 从《透明的东西》探讨纳博科夫的时间意识 23 论《呼啸山庄》中希斯克里夫性格的双重性 24 跨文化营销策略研究--以宝洁为例(开题报告+论) 25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二元主角的运用 26 浅读不同语境下的跨文化沟通 27 中国民族主义的新表现:“中国威胁论”——构建民族认同的一种手段 28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玛姬的性格 29 电影名称的翻译特点 30 理智胜于情感 31 “庸人”自扰——《普鲁弗洛克情歌》主题探究 32 反思《夜访吸血鬼》中的同性恋现象 33 交际教学法在中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 34 论影视字幕翻译的特点及应注意的方面——以美剧绝望主妇为题材 35 浅析《小王子》的象征与哲学 36 守望爱情的孤独勇士--论电影《暮光之城》爱德华的永恒魅力 37 论《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的悲剧之源 38 《哈利?波特》的成功销售及其对中国儿童文学营销的启示 39 从文化角度看英汉习语翻译 40 从“鱼”浅谈中西文化差异 41 Grammatical Analysis of Academic Writing 42 从接受美学视角看中式菜肴的英译

“黑色幽默”的艺术特征

“黑色幽默”的艺术特征 综述 黑色幽默不同于一般幽默的地方在于,它的荒诞不经、冷嘲热讽、玩世不恭之中包含了沉重和苦闷、眼泪和痛苦、忧郁和残酷,因此,在它的苦涩的笑声中包含着泪水,甚至愤怒。后来,人们通常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黑色幽默”这个词。 强调世界的荒谬和社会的疯狂 “黑色幽默”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强调世界的荒谬和社会的疯狂。它是一种哭笑不得的幽默,悲剧内容和喜剧形式交织的混杂,表现世界的荒诞、社会对人的异化、理性原则破灭后的惶惑、自我挣扎的徒劳,是其中心内容。面对这一切,人们发出玩世不恭的笑声,用幽默的人生态度拉开与现实的距离,以维护饱受摧残的人的尊严,即所谓的“黑色幽默”。 描写的人物形象 描写一些病态、畸形的人物形象,是“黑色幽默”派文学的又一特征,“黑色幽默”派作家笔下的人物形象大都是病态的,不正常的,库特·冯尼格的《第五号屠场》中的毕利、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主人公尤索林,都是被迫扮演小丑的角色。这与传统小说中的正面人物,理想人物截然相反,这些卑鄙无耻,神经不正常的人成为作品的主人翁,并在世界文学的人物画廊中占有一席之地并不奇怪。人物形象的创造就是为了作品的主题服务的,只要能够更好地表现主题,尽管是荒诞不经,滑稽可笑的人物形象也无不可。《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主人公尤索林是一个卑微猥琐的怕死鬼,为了逃避轰炸任务而装疯卖傻,最后逃跑到了瑞典。这些人物形象是当时社会某一侧面的化身。 故事具有隐寓和象征的艺术特征 “黑色幽默”大都是离奇的寓言故事,具有隐寓和象征的艺术特征。《第二十二条军规》、《第五号屠场》都是借第二次世界大战来隐喻现实。“黑色幽默”作家往往渲染一种虚幻的环境、塑造一些畸形的人物形象,而不是追求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冯尼格的《猫的摇篮》通过霍尼克博士同他的小侏儒儿子的描写,来隐喻世界上的一切都只不过是象哄孩子一样的骗局。而“猫的摇蓝”也就成了谎言和欺骗的象征;而托马斯?品钦在《万有引力之虹》中写到火箭在万有引力作用下,虹弧般堕落,借此来隐喻人类必然灭绝的命运,而“万有引力之虹”也就成了死亡的象征。所以说,“黑色幽默”小说是一种接近寓言的文体。它一般都带有很深的象征意义。 悲剧性喜剧

论余华小说创作的特点

论余华小说创作的特点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在先锋派小说家当中,余华是较为独特的,他的小说对传统的叙事方式和美学风格给予彻底的否定,传达出对现实世界异于常人的认识和感受。他的小说不断地叙说着对自己现实世界中人及人的命运思考、怀疑、迷惑……讲述着一个个人们无法逃离的厄运,展示一幕幕的人生悲剧。以下笔者尝试从哪些方面来阐述余华的小说创作特点。 一、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形式的意义,在于它对内容的塑造作用。恰当的形式能使内容得到恰如其分的表现,不恰当的形式,不仅不能使内容充分表现出来,而且会损害内容的表达。 艺术表现形式一般是指叙述手法和语言的运用,余华的作品对形式的偏好和新形式的创作极大地引起了读者的注意。其实好的故事并不排斥适当的形式,鲁迅的作品就是形式和故事内容的巧妙结合。余华在写《活着》时,由于形式上的装饰意味消失了,叙述重心倾向到人们的命运本身。《活着》以平实的手法,将富贵的苦难一生娓娓道来,尽管他经历了儿子、妻子、女儿、女婿,外孙众多亲人死去的打击,饱尝着孤独无依的痛苦,终日与老牛为伴,但仍以豁达坚韧的人生态度生活在世间。尽管这篇小说与余华八十年代的作品一样,写出许多死亡和那令人发指的暴虐残忍的场面,但往昔梦幻、神秘的感觉已经消退,也摆脱了那阴暗的氛围,从虚幻天空回落到现实大地,小说中完整的故事,清晰的情节线索,达观乐生的生活态度与冷静平实的写作手法,把生存的人生价值包容在从容的形式叙述之中。 随着《许三观卖血记》的出版,人们又一次惊叹,余华不仅把故事讲述得精彩绝伦,而且形式感也很强。余华自己也坦言:“我觉得我是从内心深处把握分寸去写作,这不是技巧能够解决的。”[1]《许三观卖血记》昭示了余华崭新的精神气象,悲悯、温情接纳勾销了冷漠无端的暴力,彰显了人生存的艰难和价值。而且余华为表达“这是一本平等的书”[2]而采取取消作者身份的叙述方式,这也是决定了叙述的节奏和规律,像民歌般迁流漫衍,流淌着作者平民化、生活化的平和节奏。《许三观卖血记》的形式中最值得提的是幽默的叙述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幽默不仅是一种缓解苦难的方式,而且又是一种叙述策略。因而有了乐观、智慧和平等的思想。通过幽默的方式余华缓解了文本与内容的紧张关系,并建立了文本与现实的新型关系。选择了幽默意味着余华自己经历了与现实的各种冲突之后,开始获得某种宁静、平和与宽广的境界。小说当中,许三观在天灾之年为儿子们炒红烧肉;许三观因与林芳芳的私情被揭露后,天天被罚在家煮饭炒菜的情形;许三观和阿方及根龙因卖血而喝了太多水之后的走路情形;这些对苦难所进行的喜剧化处理,有效地缓解了八十年代余华的暴力与叙事的紧张关系,形成自己艺术的又一次突破。 《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的相继面世标志着余华在小说创作中的某种突破。当血肉充盈的意义深度支撑起小说丰满的身躯之后,人们又一次感到在余华的小说中新的

“黑色幽默”的形成及其基本特征

“黑色幽默”的形成及其基本特征 “黑色幽默”文学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决不是偶然的,这是与当时美国矛盾重重的社会历史分不开的。美国在50年代侵朝战争失败后,又发动侵越战争。到了60年代,侵越战争升级,美军伤亡惨重。这种穷兵黩武的帝国主义政策,引起了国内广大人民的不满,全国各地反战运动高涨,使整个国家处于动荡不安之中,同样发生在香港也不是偶然的,香港长期被殖民,多少也受着西方文化的影响,从上世纪到21世纪,黑色幽默电影就层出不穷,包括最近上映的《家有僵尸少爷》,香港的编剧导演们从未停止过追求黑色幽默的探讨。说回美国,由于长期种族歧视,美国黑人受到种种不公平的待遇,甚至在光天化日之下惨遭杀害。饱受欺凌的黑人为了维护自己的人权而奋起反抗,黑人民权运动风起云涌,一浪高一浪。民族矛盾的日益尖锐,加深了整个国家的政治危机。美国在外交和军事方面节节失利,国际上热核战争的威胁使美国人民深感不安。加上美国物质文明日益发展而精神文明危机日显,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使人进一步变成了机器的奴隶,人的异化现象严重。许多人物质生活虽然富裕,精神生活却愈来愈贫乏空虚。人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丧失了个性和自我。人的内心象大旱之后的田野,成了枯燥的、寂寞的、缺乏生机的荒原。美国学者奥尔德曼说:“荒原人的特点是神经过敏的浅薄卑劣,肉体和精神都十分衰弱,缺乏创造性,没有热爱和渴求的能力,以及充满恐惧的愿望。他们……疏远一切,毫无目的,厌倦人世,飘忽不定;他们渴求逃脱,盼望死亡。他们沉溺于重商主义和物质主义;他们生活空虚、虚伪、没有意义。他们相当迟钝呆滞,在社会准则全面瓦解的情况下,束手无策,毫无办法。”(奥尔德曼《越过荒原·序》)当时的美国,内外交困,问题成堆,社会上邪恶势力横行,社会风气败坏。整个社会秩序混乱,人心惶惶。统治阶级关于自由、平等、正义、爱国的谎言被戳穿了,人们对上帝的信仰动摇了,许多人对真理产生了怀疑。置身这种社会环境的知识分子们心烦意乱,无所适从,四顾茫然。感到世界是荒谬的,是不可理解的。他们失望、愤懑、悲观、痛苦。这种消极颓废的思想情绪反映在创作中,就形成了“黑色幽默”文学。 “黑色幽默”文学形成的理论基础,是现代主义反理性的种种哲学思潮和社会思潮,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柏格森的直觉主义,特别是萨特的存在主义等。弗洛伊德主义早在战前就传入了美国,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对理性认识的贬抑,在二次大战后,加深了美国知识界对传统价值观念的怀疑和否定。弗洛伊德关于“潜意识”和“艺术即做梦”的说法,使“黑色幽默”作家获得了理论上和表现手法上的新武器。柏格森关于“心理时间”的说法,促使“黑色幽默”小说家大胆破除传统小说以时间先后为序的叙述方法,而采用过去、现在和将来相互颠倒、彼此渗透的结构。存在主义的“存在先于本质”、“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自由选择”、“他人即地狱”等观点在美国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中特别拥有市场。它不但促成了美国的存在主义,还成为“黑色幽默”的主要思想理论基础。“黑色幽默”作家大都受到了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小说中那些光怪陆离、艰涩难懂的寓意,基本上脱胎于存在主义哲学。在他们看来,宇宙和人类的存在本来就没有什么意义,人类的处境总是冷酷而荒谬的,无论是自然、社会,还是人类本身,都在迫使人失去自己的本性,因而,人由于始终觉得自己是被遗弃的而带有孤独、焦虑、痛苦、迷惘和恐惧感。存在主义在美国的代表人物诺曼·梅勒在他著名的《白色黑人》中宣称:“社会是谋杀者”,“对人的信仰已经消失了”,人类接受的唯一命运就是“死亡”,“不是由原子弹造成的立即死亡,就是由作为一个集中世界的国家造成的较快的死亡,要不就是对内压制人的一切创造和反抗本能的那种顺从性所造成的慢性死亡!”这种思想来源于萨特的存在主义,却又超出了存在主义,这正是“黑色幽默”文学的精髓。 “黑色幽默”文学在60年代初兴起后,很快就厕身于美国,乃至整个西方重要的文学流派的行列。它之所以能得到社会的重视,除了它深刻的思想内蕴和审美价值以外,还表现为它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到之处。综合起来,具有如下艺术特色。

必读英美文学经典作品20本

必读英美文学经典作品20本 American Literature 1、The Scarlet Letter by Nathaniel Howthorne《红字》霍桑著 小说惯用象征手法,人物、情节和语言都颇具主观想象色彩,在描写中又常把人的心理活

动和直觉放在首位。因此,它不仅是美利坚合众国浪漫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同时也被称作 是美利坚合众国心理分析小说的开创篇。 2、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by Mark Twain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 简称《赫克》是美国文学中的珍品,也是美国文化中的珍品。十六年前【1984】 ,美国文坛为《赫克》出版一百周年举行了广泛的庆祝活动和学术讨论,也出版了一些研究马克吐温,特别是他的《赫克》的专著。专门为一位大作家的一本名著而举行如此广泛的纪念和专门的研究,这在世界文坛上也是少有的盛事。这是因为《赫克》的意义不一般. 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说, "一切现代美国文学来自一本书, 即马克吐温的《赫克尔贝里芬历险记》……这是我们所有书中最好的。一切美国文学都来自这本书,在它之前,或在它之后,都不曾有

过能与之媲美的作品。 3、The Portrait of a Lady by Henry James 《贵妇画像》 亨利.詹姆斯著】 美国小说家亨利·詹姆斯的《贵妇画像》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文学评论界的关注,专家学者已从各个不同角度对女主人伊莎贝尔·阿切尔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本文试图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即跨文化交际角度,剖析伊莎贝尔在婚姻方面所作的选择。文章指出她是该小说中跨文化交际的最大失败者,并对其失败原因作了分析。希望在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的今天我们都能从伊莎贝尔的生活经历中得到某种启发。

“黑色幽默”作品的艺术特色

“黑色幽默”作品的艺术特色 中文摘要: 约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是“黑色幽默”的代表作,作者借战争去嘲讽那些统治社会的军事官僚体制和控制人的生存权的大人物。以及美国社会的混乱和疯狂。通篇的荒诞与讽刺是该小说的一大亮点。本文从漫画式的夸张、寓言式的象征、深刻的比喻、荒诞的逻辑等修辞手法来探讨小说的语言特色,旨在揭示《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特定语言技巧以及它对主题的深刻影响。 一引言 当代美国被誉为后现代作家“新一代之父”的著名作家唐纳德·巴塞尔姆就声明:“我的歌中之歌是不确定原则。”这里所说的不确定性包括作品的主题、形象、青节和语言的不确定。其中语言是后现代主义的最重用的因素,甚至上升到主体的位置,即倡导以语言为中心的创作方法,热衷于开发语言的符号和代码功能,并试图通过语言自治的方式使作品成为一个独立的“自身指涉”和完全自足的语言体系(曾艳兵2002)。作为后现代主义文学一大流派的“黑色幽默”(Black Hu-mor)作家,用强烈的夸张到荒诞程度的幽默、嘲讽的手法,以非逻辑的语言游戏的形式展现出一幅幅绝望的画面。把自我滑稽、丑恶、畸形、残忍以及一切阴暗东西加

以放大、扭曲、延伸,促使读者产生一种惊恐不安的苦笑,禁不住对本质发生怀疑(赵乐牲1986)。这种打破传统的语言模式,只有语言游戏和语言实验的后现代手法,也恰好揭露了现实世界的破碎,“自我”的虚无与绝望。 二小说主题及简介 这里就约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作为例子,分析其语言艺术是如何揭示其主题的。《第二十二条军规》,是“黑色幽默”文学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它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驻扎在皮亚诺扎岛的一支美国空军飞行大队的活动为题材。海勒借用战争这个宽广而又充满混乱感的舞台,表现他主观感受到的社会的荒谬和个人在这个社会中的处境与命运(赵乐牲1986)。在这里,各种怪诞的事件不停地发生,各种怪癖的人物不停地蹿动,演出了一幕幕狂想型的人间闹剧。(Magill 1975) 海勒的“反英雄”,即小说的主人公约塞连上尉是一名轰炸手,他置一切权威、信条于不顾,为保存自己的生命而进行着几近疯狂的努力。在这个岛上,发生的一切都那么令人绝望:关于作战飞行次数的规定没有一点严肃性,可以被任意增加;一个大活人被宣布已经死了,而一个明明已死的人在官方的名单上还活着。为了逃离这个荒唐的世界,主人公一次次地装病住进医院。最后,他终于开了小差,逃到了瑞典。 三鲜明的语言艺术

论余华小说的戏仿

论余华小说的戏仿 内容摘要:余华是中国先锋小说创作较有成就的一位作家,戏仿是其先锋实验的重要技巧,本文将试着从模仿与颠覆等几个方面论述余华小说中的戏仿,从而揭示其文本的内在意蕴与本质。 关键词:戏仿隐痛真实突围 戏仿,又被称为谐仿,是指在自己的创作中对他人的文本进行模仿和借用,以达到调侃、嘲讽、游戏甚至致敬的目的,它是属于二次创作的一种。在世界上的许多国家,戏仿都是文本创作的一种重要形式,例如英国莎士比亚的戏剧就是经常被戏仿的对象,人们对莎的剧作进行解构和再创作,达到了改写经典的目的。在中国,戏仿也并不是什么新鲜的创作方式,“五四”新文学时代,鲁迅的小说集《故事新编》里的许多故事都可以看成是那个时代戏仿作品的代表作,而到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戏仿作为一种创作方法在中国可谓是出现了一个高潮,许多作家都取得了不小的建树,余华同样走在了前列。余华作品戏仿的对象大都是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文本,这些文本在人们心目中的价值评判已经根深蒂固,而余华正是通过自己的改写和颠覆,达到他渴望人们重新认识经典以及重新审视传统价值的目的。 一、戏仿,“戏”与“仿”完美结合: 戏仿,它不仅是一种具有现代精神的文学创作,同时它也是一种具有后现代精神的文学创作,它是二者融合的结晶。余华在小说创作时套用经典文本的内容和形式,同时借用了被戏仿作品先前给读者留下的印象和期待,这个我们可以称之为”仿”;另一方面,他又在模仿过程中进行一定程度的颠覆,从而达到最终的滑稽、荒诞和游戏性、讽刺性效果,这个我们可以称之为“戏”,二者都包含了丰富的意蕴和内涵。 (一) “仿”:现代精神的模仿 一个作家在进行戏仿文本创作的时候,必须要有被模仿的对象,余华模仿的对象类别较多,有才子佳人小说,有侦探小说,也有武侠小说,他在整体框架上继承了这些小说的传统模式,在人物安排上和角色定位上也紧随经典。从他的小说《古典爱情》的命名上我们就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十足的模仿文本,是以一个现代人的视角重新对所谓的“古典爱情”进行诠释,从中窥视另外的不相雷同的价值观念与精神意蕴。在文中,作者主要描绘的是柳生和小姐惠之间的故事,二者的角色出场和古代才子佳人的角色如出一辙,柳生“身穿一件青色布衣,下截打着密褶,头戴一顶褪色小帽,腰束一条青丝织带”,可见他是一个正宗的寒衣士子,同时他“能写一手好字,也能画几支风流花卉”,这是才子应该具备的共性特征。在明代的才子佳人小说《玉娇梨》中,苏友白的境况是“父母俱已亡过,家下贫寒,尚未娶妻,祖籍不是金陵人,也没甚么亲戚”,也可谓是茕茕孑立,落魄不已,但是他“美如冠玉,润比明珠。山川秀气直萃其躬,锦绣文心有如其面。宛卫玠之清癯,俨潘安之妙丽。并无纨袴行藏,自是风流人物”(1),可以说是仪表非凡,满腹经纶。当然,这些才子寄托了作者的人生理想,他们似曾相识几乎雷同的形象无一不带上作者自己的影子。作者赋予他们才识的同时,也赋予了他们孜孜追求的精神品格,柳生一而再再而三的考取功名,虽然屡战屡败可仍旧是

推荐-论黑色幽默的特点 精品

摘要:黑色幽默文学是世界文学中重要的现代派文学,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盛极一时。黑色幽默诉诸于人类形而上的灾难命运,厚重的悲剧意味与浓烈的喜剧色彩之间分外矛盾,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描绘出了美国历史上的这个荒诞世界。它在文学艺术上表现的特征也值得剖析和探讨。 关键词:黑色幽默;荒诞;喜剧;下载 上世纪60年代美国文坛,许多作家的创作风格呈现出相似性:单纬性的人物性格,人物与感情被有意地割裂,滑稽、怪诞,对悲剧材料异乎寻常地处理,散乱、分离的叙述结构;对现实不可靠的清醒认识和超脱的观望;不分善恶,无功无利的模仿、嘲笑等等。他们引起了读者和批评家的注意。1965年,弗里德曼出版了包括他自己在内的十三位作家的作品片段选集,名为《黑色幽默》。这些作家没有集会、结社,也没有共同纲领、宣言,但他们的作品却以相似的面貌出现在当时的美国文坛。由于这种相似性,他们被称为“黑色幽默”派。 黑色幽默是一种用喜剧形式表现悲剧内容的文学方法。“黑色”代表死亡,是可怕滑稽的现实,“幽默”是有意志的个体对这种现实的嘲讽态度。幽默加上黑色,就成了绝望的幽默。这派作家调动一切可调动的艺术手法,将周围的世界和自我的滑稽、丑恶、畸形、阴暗等放大、扭曲,使其更加荒诞不经。 一、题材 黑色幽默的题材选择涉及到它产生的土壤。美国社会在上世纪60年代发生了激烈的变化,出现了大量的社会异质。传统小说江河日下,嬉皮士、战争忧郁症、两性混杂、荒谬的社会现实成了热门题材。这都为黑色幽默的产生提供了基础。黑色幽默选择意义不明,摇摆不定,似梦似醒的场景。这种场景为作家提供了否认旧标准,树立新标准的无穷题材。这些题材大都超越表面,形成对人的精神和社会的关注。以约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为例,它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支美国空军中队的经历为题材。根据第二十二条军规,只有疯子才能获准免于飞行,但必须由本人提出申请,而一旦提出申请,恰好证明了你是一个正常人,还 是在劫难逃。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战争小说,海勒并没有真心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战,而是试图通过第二十二条军规下的军人,刻画人类在敌对环境中的内心体验,揭露社会现实的丑陋。其最终目的是阐述人生哲理,而非历史。 以外,黑色幽默作家还在科技领域里挖掘题材。他们大都是大学教师,有渊博的知识,喜欢把自然科学领域的概念带进文学。如,《五号屠场》里主人公毕利·皮尔格里姆有超时空的能力,还被飞碟绑架到541号大众星。 二、人物形象 传统小说的主角一般都体现小说主旨,并与历史的主流意识保持一致性,具 有正面性。而这正是黑色幽默所背离的。黑色幽默作品的人物没有严格的正反面定义。一方面,这些人物荒诞懦弱,企图逃避责任,另一方面,他们又走在潮流的反面,揭示人性的荒诞与丑恶,成为一种另类的英雄形象。这些反英雄形象怀疑一切传统价值,有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感。《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尤索林是反体制的斗士,也是懦弱的逃兵。这样的人物形象成了黑色幽默独特的风景,是其艺术表现手法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三、叙事结构

黑色幽默与约瑟夫·海勒

黑色幽默与约瑟夫·海勒(1) 黑色幽默与海勒 黑色幽默是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兴起的小说流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西方文坛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早在1939年法国超现实主义作家布勒东就发表了名为《黑色幽默文选》的作品的但在当时这个名称还没有得到广泛的重视。1965年,美国作家弗里德曼编辑了一本短篇小说集,收入十二位作家的作品,取名《黑色的幽默》,该派名称由此流传开来。那么,什么是“黑色幽默”呢?美国作家尼克曾举了一个例子,通俗地解释了这种幽默的性质。某个被判绞刑的人,在临上绞架前,指着绞刑架故作轻松地询问刽子手:“你肯定这玩艺结实吗?”于是引起轰笑。因此黑色幽默又被称为“绞刑架下的幽默”,也可意译为“大难临头的幽默”。此外,它还被称为“病态幽默”、“黑色喜剧”、“绝望喜剧”等。“黑色”含有绝望、痛苦、恐怖和残酷的意思。“黑色幽默”与传统正常的幽默区别很大:传统幽默的思想基础是乐观主义的,人们相信善最终能战胜恶,引发轻松、欢快、明朗的笑;黑色幽默的思想基础却是悲观主义的,既然面对的是死亡、是荒诞,那只能痛极而笑,化痛为笑,只能不以为然地拿痛苦开玩笑,以喜剧的方式去表现悲剧的内涵,从而酿就了苦涩阴郁的笑。 黑色幽默深受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它的主要内容在于表现世界的荒谬。所不同的是黑色幽默作家更加消极悲观,他们否定个人选择积极行动的可能性。面对荒诞,唯一可做的事仅仅是玩世不恭地发出无可奈何的苦笑,以便暂时舒缓一下痛苦不堪的心情。正因为他们以幽默的人生态度与惨淡的现实拉开了距离,所以一改以往荒诞文学作家的惊愕、困惑、愤闷的心态,而是把荒诞当做一种合理的存在,然后进行从容地描绘,在绝境中保持心理平衡。 黑色幽默素有“荒诞小说”之称,也是采用荒诞的形式去表现荒诞的内容。作家抛弃了传统小说的叙事原则,打破一般语法规则,采用夸张、悖论、反讽的手法和克制性冷漠的叙述进行创作。场景奇异超常、情节散乱怪诞、人物滑稽可笑、语言睿智尖刻。以喜写悲,成就蜚然。 黑色幽默代表性的作家作品有: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1961)、《出了毛病》(1974)、《像高尔基一样好》(1979),库尔特·冯尼古特的《猫的摇篮》(1963)、《第五号屠场》(1969)、《顶呱呱的早餐》(1973),托马斯·品钦的《V》(1963)、《万有引力之虹》(1973),约翰·巴思的《烟草经纪人》(1960)、《牧羊童贾尔斯》(1966),唐纳德·巴塞尔姆的《白雪公主》(1967)、《亡父》(1975)。此外,法国作家博里斯·维昂里也被认为是黑色的幽默小说家。他的短篇小说《回忆》运用幽默的笔调描写主人公的跳楼自杀。一个弃世轻生的人轻盈得像只鸟儿飞离耸入云端的大厦顶层,“空气在他耳畔欢唱”。作家荒诞地极大延长了他的坠楼时间,插入了意识流式的回忆。此君美哉悠哉,飘飘欲仙,每下降一层就尽情欣赏玻璃窗内或公开、或隐蔽的、妙不可言的情景,他还和一妙龄美女共饮美酒。他回忆完了一生,淡忘了死亡,最后坠落街头,摔成了一个"红色的美杜萨"。作者以调侃的态度人死亡中找到幽默,是以喜写悲的典型。

浅析余华小说 (精选)

浅析余华小说《活着》与张艺谋电影《活着》 绪论: 从国民党统治后期到解放战争、土改运动,再到大炼钢铁运动,自然灾害时期等,作者经历了从大富大贵到赤贫如洗的物质生活的巨大变迁,经历了多次运动给他带来的窘迫和不幸,更是一次次目睹妻儿老小先他而去。后来,作者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地打动了作者,作者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于是就有了1992年的《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张艺谋最初看中的是余华的另一篇小说《河边的错误》,因为想全面了解他,所以张艺谋要求看他所有作品。余华就给了张艺谋《活着》的清样。张艺谋看完了这篇小说后,被小说写出的中国人身上那种默默承受的韧性和顽强求生存的精神而感动。张艺谋决定拍《活着》之后,花了将近半年的时间和剧组主创人员讨论故事、人物、影片结构和语言。最后张艺谋确定用最平常的方法讲一个平常家庭的故事。 正文: 小说和电影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段,虽然可以讲述同一个故事,表现同一种精神内核,但是在相互转换的时候要保持着完全的一致难度是极高的,也就是说,任何一部小说要拍成电影都会不可避免的要进行不同程度的改编。小说的基调无疑是沉重与黑暗的,这是 主人公所在的时代决定的,也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人和命运的关系”这个主题的特性所决定的。余华说:“《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

10部必读美国文学经典作品

10部必读美国文学经典作品 1. The Scarlet Letter by Nathaniel Howthorne《红字》霍桑著小说惯用象征手法,人物、情节和语言都颇具主观想象色彩,在描写中又常把人的心理活动和直觉放在首位。因此,它不仅是美利坚合众国浪漫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同时也被称作是美利坚合众国心理分析小说的开创篇。 2.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by Mark Twain《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马克·吐温著《哈克》是美国文学中的珍品,也是美国文化中的珍品。1984 ,美国文坛为《哈克》出版一百周年举行了广泛的庆祝活动和学术讨论,这在世界文坛上也是少有的盛事。这是因为《哈克》的意义不一般。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说:“一切现代美国文学来自一本书,即马克·吐温的《赫克尔贝里芬历险记》……这是我们所有书中最好的。一切美国文学都来自这本书,在它之前,或在它之后,都不曾有过能与之媲美的作品”。 3. The Portrait of a Lady by Henry James《贵妇画像》亨利·詹姆斯著美国小说家亨利·詹姆斯的《贵妇画像》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文学评论界的关注,专家学者已从各个不同角度对女主人伊莎贝尔·阿切尔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本文试图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即跨文化交际角度,剖析伊莎贝尔在婚姻方面所作的选择。文章指出她是该小说中跨文化交际的最大失败者,并对其失败原因作了分析。希望在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的今天我们都能从伊莎贝尔的生活经历中得到某种启发。 4. Moby Dick by Herman Melville《白鲸》麦尔维尔著小说描写了亚哈船长为了追逐并杀死白鲸莫比·迪克的经历,最终与白鲸同归于尽的故事。故事营造了一种让人置身海上航行、随时遭遇各种危险甚至是死亡的氛围,是作者的代表作。小说场面宏阔博大,思想内涵复杂,哲理性很强,而且文笔沉郁瑰奇,堪称杰作。 5. Martin Eden by Jack London《马丁.伊登》杰克.伦敦著在美国文学发展史上,《马丁·伊登》起着先驱作用,后来不少描写“美国梦”破灭的作品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它的影响。围绕这部书引起的争论首先是在主题上,按照杰克·伦敦的本意,写这部属的宗旨之一乃是攻击个人主义,但大多数评论家都认为他是在为个人主义辩护,而相当多的读者是把马丁·伊登当作“个人奋斗”的典型来接受的。其次是语言,有人认为“充满元气和力量”,也有人认为“粗糙”、“变化少”。杰克·伦敦是以“超人”自居的,他并没有成为超人,但《马丁·伊登》的确是一部超越了时代的作品。 6.The Great Gatsby by F.S. Fitzgerald《了不起的盖茨比》菲茨杰拉德著二十世纪的二十和三十年代是美国小说的黄金时代,群星璀璨,各放异彩。先是作家德莱塞出版了一部又一部长篇巨著,并且在一九二五年又发表了他的代表作《美国的悲剧》。同年四月,《了不起的盖茨比》在纽约出版,著名诗人兼文艺评论家T·S ·艾略特立刻称之为“美国小说自亨利·詹姆斯以来迈出的第一步”。海明威在回忆菲氏时写道:“既然他能够写出一本像《了不起的盖茨比》这样好的书,我相信他一定能够写出更好的书。”艾略特和海明威都是以苛刻闻名的批评家,因此我们就不难领会这些评价的分量了。直到今天,《了不起的盖茨比》还是美国一部家喻户晓的经典。

浅谈《论余华小说中的兄弟关系》

浅谈《论余华小说中的兄弟关系》摘要:就《论余华小说中的兄弟关系》这篇论文,进行评论并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余华兄弟关系 《论余华小说中的兄弟关系》这篇论文是黎保荣、曾宽二人所写。个人觉得这是一篇挺不错的论文。以下,就围绕着这篇论文,谈论一下自己对这篇论文的看法。 一、格式上 这篇论文格式很规范。题名、署名、摘要和关键词、引言、正文、结论、参考文献都俱全。题目用二号宋体加粗居中;论文正文宋体小四号字,小标题加粗,行间距1.5倍;署名用三号楷体字居中,行距为1.5倍行距。“摘要:”用五号宋体加粗,摘要正文用宋体小四号字;“关键词:”用五号宋体加粗,关键词正文用五号宋体,行距为1.5倍行距;“参考文献:”用小四号宋体加粗,参考文献正文宋体,五号 二、选题 论文写作从选题开始,没有研究对象、目标,论文写作就无从开始。从本质上看,选题也就是选择所要研究的某一个问题。首先,发现某一个问题应该是值得研究的、发现某一个通说存在错误需要纠正、发现某一个问题前人论述还不够全面完善、发现某个理论与实践存在着脱节……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去进一步研究。研究有价值的问题,论文才有意义,这就是写论文的第一步,确定自己要研究的领域;其次,是要确定自己要研究的对象。这个对象不能太大,如果题目太大,就无法深入剖析;其三,是确立研究的突破口;其四,是初步确定自己的思路;其五,是要通过选题论证能够使自己的选题确立。唯有完成以上五步,才可算是真正选好了题目。《论余华小说中的兄弟关系》就是这样的一篇有价值意义的论文。余华小说中罪恶、血腥、暴力等等成分为大多论者高度关注,然而,其小说中的兄弟间关系的表现方式与成因如何,它们又是如何随着余华小说创作不断发展成熟? 它与余华的创作思维和人生观有何关系? 这一直被人忽略。作者就是沿着这样的一条思路,展开自己的论述。 三、研究的对象 研究对象的确定是要遵循三条原则:一、价值型原则;二、可行性原则;三、可持续性原则。《论余华小说中的兄弟关系》就是从“兄弟”两字入手。大多论者认为余华小说分前后两阶段,也就是1986 年之前的写作策略是先锋式,而之后所写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以及近年发表的《兄弟》却实现了一个转型,那是先锋式写作向现实写作方式的转型。我们无法忽略的一个基本事实是,余华小说主要以男性视角为中心进行写作,那也就是说余华对生活中男性观察比较多,突出表现为作品中典型的父子冲突、朋友情义,还有兄弟间手足情等等,大多数论者表现出对前两个方面的高度关注,而对后一方面的兄弟手足情义却一直处于遮蔽状态。作者就是从这个遮蔽的状态中结合三原则发现研究的亮点,从而确定研究的对象。不得不说这个切入点很好,角度小且新。 四、论证

小谈美国文学黑色幽默

小谈美国文学黑色幽默 一、引言 “黑色幽默”一词来自法语“humor noir”,英译为“black humor”,这一术语的创造人是超现实主义者安德列布雷顿。他认为幽默是保卫个人,反抗社会和个人生理、心理的紧张状态的一种方法。人在现实中是会受理性、感情等约束的,而幽默能使人超出现实的环境。所谓“黑色幽默”,指的是在荒谬、丑恶、残酷等一切“黑色”的东西中,看出他们的喜剧性,以幽默的手法抒发反对现存社会秩序、道德标准、暴力、非正义、屠杀等现象,并且以一种冷漠的、逗笑的、无可奈何嘲讽和自我嘲讽的态度对待他们。 本文的研究方法是调查法。通过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网的搜索,我阅读了各类名家论文,从中摘选自己需要的资料。研究目的是了解在上世纪中期的美国,特殊的社会背景下缔造的“黑色幽默”文学,总结它的基本特征并思考其深远意义。通过研究,我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美国当时的特定环境决定了“黑色幽默”文学的诞生,但文学不是解决社会问题政治问题的武器,不能因为“黑色幽默”没有歌颂美好的事物就否定它的社会价值,我们应该从它所反映的黑暗和问题去探索去思考 二、黑色幽默产生的根源 “黑色幽默”文学产生并盛行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的美国,有着极为深刻的社会根源。当时的美国人并没有忘却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他们心灵中造成的震动,对纳粹集中营、原子弹记忆犹新,许多人对人类的处境和未来惶惶不安。战后由于冷战格局的形成,使人们始终处于战争的阴云之下。再加之种族歧视、性别歧视,以及盗窃、凶杀和色情的泛滥等一系列重大社会问题,使人们对政治和社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失望,感到世界的冷漠和社会存在的荒谬。于是人们开始对“社会和谐与进步”的梦想以及人类的“完美境界”产生了质疑,对现存的社会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根本性的怀疑,并对人类的处境和未来惶惶不安。加之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产生和传播,宣扬只有人的自我存在才是唯一的真实存在。这种抑郁、沮丧及绝望的社会心理使一代人从各种社会灾难中产生绝望感,又表现在文学领域里,那便是“黑色幽默”作品的诞生。 三、黑色幽默的特征: 第一、特殊的幽默风格。 黑色幽默与传统幽默一个重要区别是, 传统幽默是一种喜剧, 黑色幽默却是一种变形喜剧,是以喜剧的形式来表现悲剧的内容。喜剧一般都强调人的社会性, 从时尚中找出滑稽的情趣。与传统幽默不同的是, 现实问题经过“黑色幽默”的处理, 并不是变成了真正的玩笑, 而是被强调到浓黑的程度, 成为一种阴暗的、病态的幽默。在传统幽默中, 作家们用一种健康的笑, 来唤起读者对美好事物的赞许和对丑恶事物的蔑视, 它的思想基础是乐观主义, 对嘲笑对象有一种优越感、崇高感,相信美能压倒丑, 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像马克吐温笔下的艾颂喜这样的人物, 虽然事实上受到美国邪恶势力的百般迫害, 但作者仍然相信他们总有一天会结束这种不公平的待遇。虽然笑中带泪, 却有信心, 有希望,这种笑能唤起读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然而黑色幽默就完全不同了, 它是一种病态的苦笑, 一种绝望的苦笑, 它的思想基础是悲观主义。当一个痛苦至极的人发出的不是悲怆的哭声, 而是哈哈大笑声的时候, 听者不是更感到揪心的难受吗?所以黑色幽默作家冯尼格说:“最大的笑声是建筑在最大的失望和最大的恐惧之上的。”奥尔德曼在他著名的评论著作《超越荒原》中也说:“黑色幽默家和斯威夫特不一样, 永远不能居高临下, 高瞻远瞩; 他永远只能是自己题材的一部分。他必须承认周围的疯狂, 同时还必须承认对于这种疯狂他也有所贡献; 然后他用大笑来控制所承认的痛苦; 同时也控制自己, 从而停止促进世界的疯狂。”《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尤索林的故事是绝望的、痛苦的、自嘲的, 它体现了黑色幽默的美学特征, 即喜剧与悲剧的融和, 滑稽与痛苦的融和, 诙谐与恐惧的融和, 异想天开的事实与不动声色的反应的融和, 具有寓言式的讽刺幽默风格。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