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亚热带红壤丘陵区四种人工林凋落物分解动态及养分释放

亚热带红壤丘陵区四种人工林凋落物分解动态及养分释放

亚热带红壤丘陵区四种人工林凋落物分解动态及养分释放
亚热带红壤丘陵区四种人工林凋落物分解动态及养分释放

第27卷第3期2007年3月生态学报ACT A ECOLOGI CA SI N I CA Vol .27,No .3Mar .,2007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知识创新工程主干科学计划资助项目(CX10G 2E01202201)

收稿日期:2005212210;修订日期:2006209221

作者简介:李海涛(1968~),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E 2mail:liht@igsnrr .ac .cn

Founda ti on ite m :This work was financially supported by the backbone p r oject of knowledge innovati on p r ogra m of I 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 ources Research,Chinese Acade my of Sciences (No .CX10G 2E01202201)

Rece i ved da te:2005212210;Accepted da te:2006209221

B i ography:L I Hai 2Tao,Ph . D.,A ss ociate p r ofess or,mainly engaged in ecosyste m ecol ogy .E 2mail:liht@igsnrr .ac .cn

亚热带红壤丘陵区四种人工林凋落物

分解动态及养分释放

李海涛,于贵瑞,李家永,陈永瑞,梁涛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

摘要:应用网袋分解法,连续2a 对我国亚热带红壤丘陵区内有代表性的人工林类型马尾松(Pinus m assoniana )、湿地松(P inus elliottii )、杉木(Cunningham ia lanceolata )、木荷(Schi m a superba )+马尾松(P inus m assoniana )混交林的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及其C 、N 元素释放动态进行了研究,凋落物样品分地上、地下两组处理方式。4种林分凋落物地上组的第1、2年分解速率(凋落物的年失重率)依次为马尾松林>混交林>湿地松林>杉木林,马尾松林>混交林>杉木林>湿地松林;地下组的第1、2年分解速率顺序分别为马尾松林>混交林>杉木林>湿地松林,马尾松>杉木林>湿地松林>混交林。各林分地上组凋落物分解速率明显快于地下部分,马尾松林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在不同时期均高于其它林分。4种林分凋落物的分解动态符合O ls on 指数衰减模型。根据拟合方程得出的凋落物分解95%时间为4~10a,介于暖温带常见树种凋落物95%被分解所需时间8~17a,地处南亚热带季风区的鼎湖山凋落物分解95%所需的时间2~8a 。养分元素释放率的变化因不同林分和分解时期而异。C 在各林分中始终表现为净释放,地上组凋落物的释放率大多数时间均高于地下组。N 则于湿地松林、马尾松林和混交林中前期表现出富集现象,而后开始净释放,其中湿地松林凋落物的N 富集现象最为显著,释放速率在两个试验年度均为各林分中最低,凋落物中初始的高C /N 比是导致上述现象的原因。杉木林凋落物具有最低的初始C /N 比,没有出现N 富集现象,且在两个试验年度末期均维持了较高的N 释放率。

关键词:凋落物;分解;养分释放;林分;亚热带

文章编号:100020933(2007)0320898211 中图分类号:S718.55 文献标识码:A

D ecom positi on dynam i cs and nutr i en t relea se of litters for four arti f i c i a l forests i n the red so il and h illy reg i on of subtrop i ca l Ch i n a

L I Hai 2Tao,Y U Gui 2Rui,L I J ia 2Yong,CHEN Yong 2Rui,L I A NG Tao

Institute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and N 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Chinese A cade m y of Sciences,B eijing 100101,China

A cta Ecologica S in ica,2007,27(3):0898~0908.

Abstract:L itter decomposition and nutrient release of four artificial forests in the subtr op ical,red s oil and hilly region of China were exam ined using the litter bag method within t w o consecutive years in this paper .Decompositi on rates and the release dynam ics of carbon and nitr ogen of the four forests,Pinus m assoniana,Pinus elliotti,Cunningham ia lanceolata and Schi m a superba +Pinus m assoniana were measured .The experi m ents were conducted in t wo different decompositi on conditi ons of abovegr ound and bel owgr ound .The orders of litter decay rates (annual mass loss )of the four forest types for abovegr ound gr oup were P .m assoniana >S.superba +P.m assoniana >P .elliottii >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413520128.html,nceolata in the first

experi m ental year,and P.m assoniana >S.superba +P .m assoniana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413520128.html,nceolata >P .elliottii in the second year .The litter decay rates for abovegr ound gr oup were generally higher than those for belowgr ound gr oup in the above forests,and that for P .m assoniana forest was the highest among all during the whole experi m ental period .L itter decompositi on p r ocesses were si mulated using O lson ′s exponential models,which were found the best of fits to the data .According to the models,it needs 4210years t o reach the 95%of decay rate for the investigated forests in the experi mental regi on,and the ti m e is bet ween that of 8217years for the war m temperate forest and that of 228years for the s outh subtr op ical forest .Release dynam ics of nutrients differed in four forest types and als o by different decomposition peri ods .The release rates of carbon showed a continuously increasing pattern in all the forests and those for aboveground gr 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for belowgr ound gr oup.A t the earlier decompositi on stage,the abs olute content of nitr ogen was increased in P.elliottii forest,P.m assonian and the m ixed forest .Among all there was the most significant nitr ogen accumulati on,and therefore the lowest release rate of nitr ogen for litters in P.elliottii forest during the t wo experi mental years,which was strongly influenced by the initial ratio of carbon t o nitr ogen for litter samp les in the overhead forest .

The litter samp les for Cunningham ia lanceolata had the lowest C /N ratio and therefore a relatively high release rate for nitrogen during the t wo

experi m ental years .

Key W ords:litter;decompositi on;nutrient release;forest type;subtrop ical 森林从环境中吸收的养分,通过凋落物的形式归还给林地,而凋落物通过分解,逐渐向土壤和空气中释放营养元素,是森林地表层生物量和养分含量的主要决定因素,对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物质的循环和养分均衡起着重要的作用。自德国学者Eber mayer 阐述了森林凋落物在养分循环中的重要性以来

[1],国内外学者先后进行了大量的研究[2~26]。

我国南方亚热带红壤丘陵区由于历史上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模式,以常绿阔叶林为主的地带性植被遭到大量破坏。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各地通过植树造林恢复植被,出现了大量以马尾松、杉木、湿地松为主的人工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27]。目前对上述森林类型的凋落物分解动态的对比研究尚不多见。本文选取地处赣中亚热带红壤丘陵区的中国科学院千烟洲实验站几种常见的人工林类型———马尾松(P inus m asson iana )林、湿地松(P inus elliottii )林、杉木(Cunningham ia lanceolata )林、木荷(Sch i m a superba )+马尾松(P inus m assoniana )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网袋埋藏法,研究了凋落物在不同林分中地上和地下部位的分解动态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了凋落物的总体分解速率以及C 、N 元素的净释放率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以为全面了解不同类型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规律提供基础资料。

1 研究区概况

样地位于江西省泰和县的中国科学院千烟洲试验站区内(东径115°04′13″,北纬26°44′48″

)。站区总面积204.17hm 2

,海拔多在100m 左右,相对高度20~50m ,地形起伏,丘陵众多,坡度多在10°~30°之间。林地土壤为红壤,土层厚度多在50c m 以上,pH 值4.45~5.45,有机质含量0.67~1.93g/kg,母质由白垩系红色、紫红色砾岩、砂岩和泥岩组成,呈典型的亚热带红壤丘陵景观。

该地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受季风影响明显,年均气温16.5℃,极端最高温度29.3℃,极端最低温度8.5℃,最高温(7月份)平均气温29.7℃,最低温(1月份)平均气温6.6℃,无霜期为290d,热量资源丰富,年均相对湿度88.8%,年均降雨量1389.3mm ,多年平均降雨日为158d,年蒸发量1358.6mm 。降雨量丰富,但降雨季节分配不均匀,水热并不完全同期,3~6月份多雨,7~10月份干燥,其中4~6月份降雨量约占全年的一半,7~8月份高温少雨,易出现伏旱。无霜期290d,年日照时数1327.6h,日照百分率为44%,年太阳总辐射量为4349MJ /m 2。该地区植被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但原生植被已破坏殆尽,最主要为人工林或草、灌丛生植被,主要树种有湿地松、杉木、马尾松、樟、栎、木荷、枫香等,以及经济林果中的桔、橙、柚、板栗等。本试验中马尾松林、湿地松林、杉木林、木荷+马尾松针阔混交林4块样地均位于一个海拔为

998 3期 李海涛 等:亚热带红壤丘陵区四种人工林凋落物分解动态及养分释放 

100m 高的丘陵坡地上,为20世纪80年代初所造之人工林,坡向为南偏东40~45°,坡度在25~30°,下木层包括少量的白栎(Q uercu fabei )、美丽胡枝子(L espedeza for m osa )等灌木,草本层主要包括刺芒野古草(A rundinella setosa )、狗脊蕨(W oodw a rdia japon ica )等。样地概况见表1。

表1 各林分样地情况

Table 1 S ite situa ti on of the i n vesti ga ted forest types

树种

Species 平均高度Average height (m )

平均胸径Average DBH (c m )密度Density (ind /hm 2)林龄Age (a )郁闭度Cr own cl osure 马尾松Pinus m assoniana 18.0

11.52187180.75湿地松Pinus elliottii 212.3

16.11736180.75杉木Cunningham ia lanceolata 314.1

15.92051180.75木荷+马尾松Schi m a

superba +P .m assoniana 4

179.103503170.802 研究方法

2.1 凋落物收集

凋落物收集于分解实验开始前1a 进行。每块样方内均匀设置10~15个凋落物收集框,框的大小为2m (长)×2m (宽)×20c m (高),底部安装有孔径为8mm 的尼龙网。每月下旬收集1次,共计12次。将每次收集到的凋落物样品,去除果实后风干,将剩下的枝叶以枝与叶的重量比为1∶1的比例混合均匀,按不同林分区分,低温保存。

2.2 凋落物分解试验

凋落物分解速率用网袋法测定,此种方法简单易行,在实际应用中较广,但网孔的大小往往对凋落物的分解产生影响,大小应与实际情况相符。本次试验采用的为20(长)c m ×20(宽)c m 、网眼为1mm 的塑料网袋。将收集的枝叶样品在烘箱内按105℃,24h 或60℃,72h 烘干至恒重。用1/100g 天平称量枯枝落叶干重,每袋100g 放入分解袋。并对分解袋编号。

将分解袋分为两组,一组放置在地表,一组埋地下10c m 。每组按坡上、坡中和坡下3个区分别排列样袋,每月20日取1次,1次取6袋(地上3袋,地下3袋),2a 取完,每个样地共144个分解袋。取出后细心除去杂物,放入烘箱105℃,24h 或60℃,72h 烘干至恒重,然后进行称重。测重后将凋落物碾碎进行养分分析。实验从2002年1月起至2004年1月止,共进行2a 。

2.3 化学分析

全氮的测定用H 2S O 42H 2O 2消煮后,半微量开氏法测定;全磷的测定用H 2S O 42H 2O 2消煮后,钼锑抗比色法测定;全钾的测定用H 2S O 42H 2O 2消煮后,火焰光度计法测定;碳的测定用重铬酸钾容量法2外加热(油浴加热)法测定。样品中上述元素含量的测定于分解实验开始前测定1次,获得初始含量,而后在每月取回分解袋后进行测定并计算释放率。

2.4 失重率、释放率计算

凋落物失重率:

D w i =(ΔW /W 0)×100%

式中,D w i 为失重率,ΔW 为各月所取样品的失重量(g );W 0为投放时分解袋内样品重量(g )。

枯落物养分元素净释放率:

E i =[(e 0-e i )/e 0]×100%

式中,E i 为第i 个月营养元素的净释放率(%),e i 为第i 个月所取样品养分元素的残留量(g ),e 0为枯落物养分元素初始含量(g )。

009 生 态 学 报 27卷 

3结果与分析

3.1 凋落物的失重率

所做的几种林分凋落物失重情况如表2所示,每种林分分为地上、地下两组,地上组代表在通常情况下的上层凋落物分解,地下组为下层凋落物的分解。

表2 不同林分下凋落物分解模型

Table2 L itter decom positi on m odels i n d i fferen t forests

林分Forest types 项目

Ite m s

回归方程3

Regressi on models

相关系数

R2

t0.5

(Month)

t0.95

(Month)

马尾松林

P.m assoniana forest

湿地松林

P.elliottii f orest

混交林木荷+马尾松

S.superba+P.m assoniana f orest 杉木林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413520128.html,nceolata f orest 地上AG Y=0.9256e-0.05418t0.95667511.3753.86地下BG Y=0.9566e-0.03444t0.96949818.8485.70地上AG Y=0.9806e-0.03306t0.97834620.3790.02地下BG Y=1.0918e-0.02632t0.93534226.33113.81地上AG Y=0.9910e-0.04038t0.98268115.8869.32地下BG Y=0.9853e-0.02595t0.99264126.14114.88地上AG Y=1.069e-0.04236t0.98606917.9472.30地下BG Y=1.0580e-0.02968t0.98268125.26102.85

3Y 月残留率(%)Y denotes litter decompositi on re mains;AG and BG denote abovegr ound litter bags and bel owgr ound litter bags,res pectively,t 为分解时间t denotes ti m e of decompositi on

从图1可见,4种林分凋落物的分解状况总体表现出地上部分分解速率大于地下部分的明显特征。这主要是由于在凋落物表层,其受到的淋溶作用及其他外部环境条件的影响,要远强于底层的凋落物,使得表层凋落物分解明显快于地下部分。第1年只有马尾松地上部分的失重率超过了50%,其他林分各组凋落物分解均未超过初始重量的一半。第2年各林分不同组凋落物分解均接近或超过了50%,其中失重率最大的仍然是马尾松地上组,达71.52%。从地上组与地下组失重率之比来看,第1年各林分该比率的变化范围在1.49 (马尾松)与2.05(湿地松)之间,第2年各林分之间差异减小,变化范围为1.12(湿地松)至1.39(混交林),可见凋落物上下层的分解速率差异主要是在前期产生的,随着分解时间的加长,凋落物下层结构完全破坏,以及微生物等的活动,使得分解速率加快,各林分之间、上下层之间的失重率差距有所缩小。

由图1可见,4种林分地上组和地下组的分解曲线都表现出大体相同的变化趋势,即在前段分解较快,中段略趋于平缓,末段分解速度又有加快的趋势,不过由于试验只进行了两年,除马尾松林(图1a)分解率超过了70%以外,其他林分的凋落物分解均未超过三分之二,以后的趋势并不清楚。沈海龙对人工林针阔叶凋落物分解的研究中也提及失重率变化具有“快2慢2快”的趋势[14]。联系图1e和图1f给出的水热因子的变化,具体分析本研究的情形,认为这可能是因为在前段(2003年10月前)降水量较多,地表温度较高,凋落物此期的淋溶作用较大,元素淋失较多。而后转入冬季,降水量减少,地温降低,淋溶过程结束,随着翌年春季的来临,凋落物的失重逐渐变为由微生物主导的纯分解过程,加之该年较低的降水量,因而失重速率趋缓;再过一段时间后,组织结构崩溃,分解重新加速。

此外,除湿地松林(图1b)外,其余各林分凋落物地上组失重率和地下组失重率之间在前5个月(2002年6月之前)非常接近,而后则差异逐渐加大。由于地下组分解较慢,湿地松林则在前期就表现出地上组和地下组分解速率的差距。这可能与湿地松林凋落物在初始状态时较高的C/N比有关(表3),由于地下土壤微生物对N进行固持,使得具有高的初始C/N比的凋落物推迟了N的释放[28,29],加之其间地下组凋落物与地上组相比较少受到淋溶作用的影响,因而地下组凋落物在前期表现出较低的失重率。

3.1.1 凋落物分解速率模型

根据图1的凋落物失重率变化数据,采用O ls on指数衰减模型[3],拟合出这几种林分的凋落物分解动态。根据这个模型,还可用它来进一步估算各凋落物分解的半衰期(分解50%所需时间)t

0.5

和分解95%时所需时

间t

0.95(表3)。

109

 3期 李海涛 等:亚热带红壤丘陵区四种人工林凋落物分解动态及养分释放 

209 生 态 学 报 27卷 

图1 不同林分凋落物失重率(%)以及测区降水(mm)和地表温度(℃)的时间变化Fig.1 Te mporal change of litter decompositi on rate in different f orests,and p reci p itati on and s oil surface temperature in the investigated area a 马尾松林P inus m assoniana f orest,b 湿地松林P inus elliottii f orest,c 杉木林Cunningham ia lanceolata f orest,d 木荷+马尾松混交林Schina superba+Pinus m assoniana f orest,e 测区降水precipitation,f 测区地面温度soil surface te m perature;带菱形方块曲线为地上凋落物分解速率,带正方形方块曲线为地下凋落物分解速率the line with dia monds denotes abovegr ound litter decompositi on,and the line with squares denotes bel owgr ound litter decompositi on

O ls on模型Y=ae-k t

式中,Y凋落物月残留率(%),t为凋落物分解时间(月);k为凋落物分解指数,a为修正系数。

由表2可知,4种林分凋落物分解模型的相关系数均很高,拟合效果很好。从模型计算结果来看,马尾松林凋落分解的半衰期地上部分、地下部分分别为11.37/18.84个月,与图1a中分解试验结果约10/19个月相对应;杉木林17.94/25.56个月,与图1c中19/24个月相对应;湿地松地上部分分解半衰期为20.37个月,与图1b中试验结果21个月相对应;混交林地上部分分解半衰期15.88个月与图1d中试验结果17个月相对应,用O ls on模型估算的半衰期符合实际情况。由于凋落物完全分解所需时间较长,尚无法判断用O ls on模型估算这几种林分凋落物分解95%时所需年限是否符合实际情况,有待进一步验证。O ls on指数衰减模型在枯落物分解速率拟合方面目前在国内外应用非常广泛,也正是由于其在大多数情况下,同实际情况基本相符,试验结果再次验证了这一结论。

从表2中给出的模型可推算出千烟洲试验区这几种林分凋落物分解95%所需的时间为4~10a,我国暖温带常见树种凋落物95%被分解所需时间为8~17a[30,31],而地处南亚热带季风区的鼎湖山凋落物分解95%所需的时间绝大部分为2~8a[21],介于这两者之间。热带季风区高温高湿,较适合于参与分解过程的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对凋落物分解极为有利,这一地区凋落物分解速率远远高于温带的森林,地处亚热带红壤区的千烟洲地区则恰好位于上述两个气候带之间,由纬度所导致的水热环境等因素的差异是导致上述不同气候带森

林凋落物分解速率差异的主要原因。

3.1.2 

不同林分凋落分解速率比较

由图2、图3给出的实验结果可见,4种林分的凋落物分解速率的大小顺序,始终是马尾松林>混交林>湿地松林,地上组、地下组都是如此,其中只有杉木林凋落物的分解比较特殊,初期杉木林地上组凋落物的分解速率最低,但后来分解速率逐渐加快,第1年年底失重率即接近并随后超出湿地松林,第2年年底总失重率则接近了混交林,如果依此趋势继续分解,将很可能也超过混交林。而按照O ls on 方程模拟的结果(见表2),各林分地上组凋落物,无论是从t 0.5还是从t 0.95(失重率为50%、95%的时间)来看,失重率达到50%、95%的先后顺序均为马尾松林>混交林>杉木林>湿地松林。而从地下组凋落物分解来看,杉木林的凋落物初期分解速率仅高于湿地松,但后来分解速率加快,1a 后总失重率即超出混交林逐步接近马尾松林

图2 不同林分凋落物失重率(地上组)的对比

 Fig .2 Comparis on of decompositi on rates of abovegr ound litter bags

in different

forests 图3 不同林分凋落物失重率(地下组)的时间变化

 Fig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413520128.html,paris on of decompositi on rates of bel owgr ound litter bags in different f orests

曲线拟合的结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实验数据内在的规律性变化。按照O ls on 方程模拟的结果,则t 0.5时的先后顺序为马尾松林>杉木林>混交林>湿地松林,t 0.95时则为马尾松林>杉木林>湿地松林>混交林(其中混交林、湿地松林凋落物分解速率的差距并不明显)。由此可见,杉木林尽管在初期分解较慢,但后期分解速度非常快。此外湿地松林凋落物分解速率在后期也有迅速上升趋势,使得地下部分达到95%失重率的时间早于混交林,但并不比杉木林明显。这一点从实验结果来看,也有所体现,在试验将近结束时湿地松林凋落物的总失重率已接近并将超过混交林。

马尾松林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在不同时期均高于其他树种。何兴元等研究发现,固氮树种凋落物的分解速率显著高于非固氮树种

[32]。本研究中马尾松是可具有自生性固氮菌并因此具有高耐贫瘠能力的固氮树种,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何等的结果。

3.2 凋落物养分释放

3.2.1 凋落物初始养分含量如表3,各主要元素中C 在4种林分凋落物中含量最高,其余元素含量顺序依次为N 、P 、K 。不同林分凋落物间,初始主要元素含量有一定的差异。各林分凋落物中N 含量差别较大,杉木林凋落物中N 含量近湿地松林的2倍,其含量大小顺序为杉木林>混交林>马尾松林>湿地松林,P 、K 、C 含量差别并不很大,其含量顺序分别为混交林>马尾松林>杉木林>湿地松林、马尾松林>杉木林>混交林>湿地松林以及湿地松林>

309 3期 李海涛 等:亚热带红壤丘陵区四种人工林凋落物分解动态及养分释放 

马尾松林>杉木林>杉木林。其他指标木质素/N 比,其初始值的大小对凋落物分解养分释放有一定的影响,如湿地松林凋落物中木质素/N 比是几种林分中最高的,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其分解,使得它在几种林分凋落物中大多数时间分解最慢(图2、3)。

表3 不同林分凋落物分解前的元素组成

Table 3 Con ten ts of nutr i en t ele m en ts for litters i n the four i n vesti ga ted forests

林分Forest types

C (%)N (%)P (%)K (%)C /N 木质素/N L ignin /N itr ogen 马尾松林P .m assoniana f orest

57.75290.70370.21600.064882.066255.5884湿地松P .elliottii f orest

60.24510.50550.19700.0527119.174998.1923杉木林https://www.wendangku.net/doc/f413520128.html,nceolata f orest

53.5840 1.07610.20970.063649.794660.8358针阔混交林M ixed forest 52.73170.89420.26760.058458.969135.8111

图4 不同林分凋落物碳释放率的时间变化

Fig .4 Temporal change of carbon release rate of litter in different forests

a 马尾松林Pinus m assoniana f orest,

b 湿地松林Pinus elliottii f orest,

c 杉木林Cunningham ia lanceolata forest,

d 木荷+马尾松混交林Schina superba +Pinus m assoniana forest;带菱形方块曲线为地上凋落物碳释放率,带正方形方块曲线为地下凋落物碳释放率Th

e line with dia monds denotes abovegr ound carbon release rate,and the line with squares denotes bel owgr ound carbon release rate

3.2.2 凋落物养分元素释放率

在不同林分的凋落物中,不同元素C 、N 的释放规律也不同,N 元素还表现出富集的迹象。

C 在几种林分中表现为一直净释放,且呈比较稳定的上升态势(图4),各林分地上凋落物分解袋的释放率和地下相比,大多数时间均高于后者。马尾松林凋落物在第1年的C 释放率最高,地上组释放了总量的近2/3,地下组也释放总量的一半以上,与混交林持平,而湿地松林和杉木林凋落物的C 释放率则未达到总量的一半。这是由于杉木林和湿地松林凋落物中的初始木质素/N 比均高于其他林分,C 作为主要元素的分解释放过程受到了限制。而第2年各林分的C 释放率均接近或超过了70%,杉木林的释放率在分解末期超过马尾松跃居第一,地上组和地下组的C 释放率均接近90%。这是由于长期的微生物分解作用,前期的高木质素(木质素是复杂的苯丙烷单体聚合物,主要由C 链连接H 和O 构成)含量由于C 的释放被分解消耗,对微生物分解的屏障作用被解除,因而在分解末期出现了C 释放率的跃升现象。

由图5可知,除杉木林外,其余林分凋落物N 释放均有不同程度的富集现象,包括马尾松林地下组、木荷

409 生 态 学 报 27卷 

+马尾松混交林地下组、湿地松林地上组和地下组,其中以湿地松林凋落物的N 富集现象最为明显。由表3可知,上述3个林分凋落物的初始C /N 比很高,其中湿地松林更是远远超出其他林分。根据Aber 和Melill o 以及B ryant 的研究,在具有高C /N 比的凋落物中由于微生物对N 进行的固持作用,将推迟N 的释放[28,29]。微生物的分解需要合适的C /N 比环境

[33,34],在C /N 比失衡的情况下,上述林分是否可能在初期的淋溶过程中从降水和土壤中固持一部份N ,值得进一步研究。又据Roskoski 的研究,某些森林枯落物分解过程中可能会有自生固氮菌的侵入[35]。有的研究者认为这是许多分解实验[36~40]在前期产生N 富集的原因[32],而马尾松和湿地松均是可能在根际土壤产生自生固氮菌的松属植物,其凋落物分解时的固氮菌源并不缺乏,因而也不能排除是由于自生固氮菌侵入而导致其N 富集这一可能原因。微生物分解的进行需要相对稳定的环境条件,因而从图5中又可看出,地下组的N 富集比地上组更为显著。在分解实验结束时,初始C /N 比最低的杉木林凋落物地上组在各林分中具有最高的N 释放率,其大小顺序为杉木林(70.81%)>混交林(62.28%)>马尾松林(46.41%)>湿地松林(31.26%),而杉木林地下组N 释放率(58.25%)也几与混交林(59.06%)持平,均高于马尾松林(57.90%)和湿地松林(34.82%)

图5 不同林分凋落物氮释放率的时间变化

Fig .5 Te mporal change of nitr ogen release rate of litter in different f orests

a 马尾松林Pinus m assoniana f orest,

b 湿地松林Pinus elliottii forest,

c 杉木林Cunningham ia lanceolata f orest,

d 木荷+马尾松混交林Schina superba +P inus m assoniana forest;带菱形方块曲线为地上凋落物氮释放率,带正方形方块曲线为地下凋落物氮释放率Th

e line with dia monds denotes abovegr ound nitr ogen release rate,and the line with squares denotes bel owgr ound nitr ogen release rate

4 结论和讨论

4种人工林中不同林分凋落物其分解速率不同,同种林分的凋落物在不同时期期凋落物分解速率也不同。地上组凋落物第1年失重率由大到小排列为马尾松林>混交林>湿地松林>杉木林,第2年为马尾松林>混交林>杉木林>湿地松林;地下组凋落物第1年失重率的大小顺序是马尾松林>混交林>杉木林>湿地松林,第2年为马尾松>杉木林>湿地松林>混交林。马尾松林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在不同时期均高于其他树种,包括木荷与马尾松的混交林。

曾有研究表明,阔叶林凋落物的年失重率大于针叶林[23],一些针阔混交林如马尾松与栎树(Q uescus 509 3期 李海涛 等:亚热带红壤丘陵区四种人工林凋落物分解动态及养分释放 

609 生 态 学 报 27卷 

va riabilisBL.)混交林的凋落物分解快于针叶纯林[21],但是否阔叶树与针叶树的凋落物混合分解时就一定加快分解,由于也存在一些相反的证据[41,42],目前尚无定论。本研究中马尾松林、湿地松林、杉木林均为针叶林、只有混交林中的木荷为阔叶树种。从图2、图3中可见,在2a内的试验期内,木荷+马尾松混交林凋落物分解速率均小于马尾松人工纯林凋落物的分解速率。从实验结果来看,关于针阔混交林与针叶纯林凋落物分解孰快孰慢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仍需就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根据王瑾和黄建辉的研究,凋落物中较高的初始N浓度会降低其分解速率[22]。Tayl or等研究发现,木质素类物质会对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产生抑制,而这是因为木质素会在凋落物的全纤维素类复合物周围形成阻碍分解的屏障[43]。本实验中混交林凋落物在开始分解前的N浓度高出马尾松纯林达27%,木质素/N比率较马尾松林低36%(见表3),是导致其分解速率较后者慢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木荷是著名的阻燃防火树种,其枝叶化学惰性较高,与马尾松凋落物混合后如何影响了其分解过程,有待今后进一步分析。一个辅助性的证据是廖利平等在针阔叶凋落物分解的实验中发现木荷枝叶与其它针叶树种凋落物混合后对分解没有促进作用[44]。

用O ls on指数衰减模型对失重率实验结果进行拟合效果很好。根据该指数衰减模型可得4种林分地上凋落物分解95%所需的时间为4~10a,最快的马尾松林地上所需不到5a。水热因素、凋落物的初始N浓度以及木质素/N比率是导致上述试验及模拟结果中不同凋落物分解格局的主要原因。该结果同我国暖温带常见树种地上凋落物95%被分解所需时间为8~17a,而地处南亚热带季风区的鼎湖山地上凋落物分解95%所需的时间绝大部分为2~8a相比,介于此二者之间。不同分解位置对凋落物分解速率影响不同,4种林分凋落物地下组分解总体表现为滞后于地上部分。已有的研究表明,凋落物分解速率的大小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凋落物所含有机和无机物质的种类及含量、环境中的水热因素的变化以及凋落物分解时外界养分的可获得性。由于凋落物的分解主要通过土壤微生物的代谢活动而实现,黄建辉等则将上述因素归纳为一个更具普遍性的结论,即如果一地区的生物和非生物环境能够有利于该地的微生物的生长或活动,那么该地的生态系统的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就快[45]。郭忠玲等在长白山北坡不同水热条件下的红松阔叶林、云冷杉林和亚高山岳桦林凋落物分解的研究显示,由于海拔高度导致的水热因素的变化是决定凋落物分解速率的重要因子,海拔越高,水热条件越差,则分解越慢[46];而不同纬度带上植被生态系统的凋落物分解速率的变化特征与此类似,大致呈现由北向南不断增加的趋势,研究结果与上述结论相一致。诚然,由于不同研究者的试验中采用的凋落物分解时初始质量的差异以及凋落物自身的特点也会影响凋落物的分解,使得与已有试验结果之间更为细致的比较难于进行,其影响程度尚需设计进一步的试验加以探讨。

养分元素释放率的变化因不同林分和分解时期而异。C作为构成凋落物的主要元素其释放规律基本和凋落物分解速率的变化规律一致。C在各林分中始终表现为净释放,地上组凋落物的释放率大多数时间均高于地下组。第2个试验年度各林分不同组的C释放率均接近或超过了70%。N则于湿地松林、马尾松林和混交林中在第1年表现出富集现象,而后开始净释放,湿地松林凋落物的N富集现象最为显著,释放速率在两个试验年度均为各林分中最低,凋落物中初始的高C/N比是导致上述现象的原因。在试验末期除湿地松林外,其余3个林分凋落物的N净释放率均接近或超过了50%。杉木林凋落物具有最低的初始C/N比,没有出现N富集现象,且在两个试验年度末期均维持了较高的N释放率。由于各种元素在凋落物中含量的不同,以及土壤微生物在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对C、N等生命元素的选择性代谢,导致这些元素在不同林分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释放规律产生分异。国内目前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凋落物的总分解速率上,而详细涉及某个元素在分解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的实验报导较少,尚处于积累阶段,且由于实验材料性质(如树种的差异、凋落物自身性质的差异)以及研究者试验设计思路的不同,相互之间尚难进行过多的细致比较。进一步的研究应当注意与已有的实验研究之间的可比性,以期得出更具普遍意义的结论。

References:

[1] Eber mayer E.D ie gesa m te Lehre derW aldstreu m it R cksicht auf die che m ische Statik desW aldbaues.Berlin:Julius Sp ringer,1876.

[2] Nye P H.O rganic matter and nutrient cycles under moist tr op ical forest.Plant and Soil,1961,13:3332346.

[3] O ls on J S .Energy st orage and the balance of p r oducers and decompositi on in ecol ogical syste m.Ecol ogy,1963,443312332.

[4] B ray J R ,Gorha m E .L itter p r oducti on in forests of the world .Advances in Ecol ogical Research,1964,2:1012157.

[5] Madge D S .Leaffall and litter disappearance in a tr op ical f orest .Pedobi ol ogia,1965,5:2732288.

[6] W anner H.Soil res p irati on,litterfall and p r oductivity of tr op ical rain f orest .Journal of Ecol ogy,1970,58:5432547.

[7] John D M.Accumulati on and decay of litter and net p r oducti on of f orest in tr op icalW est Africa .O ikos,1973,24:4302435.

[8] Edwards P J.Studies of m ineral cycling in a montane rain forest in New Guinea Ⅱ.Pr oducti on and disappearance of litter .Journal of Ecol ogy,

1977,65:9712992.

[9] Lugo A E ,Mur phy P G .Nutrient dyna m ics of a Puert o R ican subtr op ical dry f orest .Journal of Tr op ical Ecol ogy,1986,2:55272.

[10] Lu J P ,L iu Q H.Research on Decompositi on Pr ocess of the Fallen Leaves in the Tr op ical Forests at Jianfengling,Hainan Island .Forest Research,

1989,2(1):25232.

[11] Zhao Q G,W angM Z ,He Y Q.L itters of tr op ical and subtr op ical f orests in China and their effects on s oil .Soil,1991,23(1):8215.

[12] Lu J P,L iu Q H.Study on rainforest litter and its decompositi on p r ocess in J ianfengling of Hainan p r ovince,in Locati onal Research of Forest

Ecosyste m s in China .Depart m 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 ogy,Chinese Forestry M inistry eds .Harbin:North 2eastern University Press,1994.1782191.

[13] YiW M ,D ing M M ,Zhang Z P .L itter Mass and Its N itr ogen Dyna m ics of Cryp t ocarya Concinna Community in the D inghushan B i os phere

Reserve .Acta Phyt oecol ogica Sinica,1994,18(3):2282235.

[14] Shen H L,D ing B Y,Shen G F,et al .Decompositi on dyna m ics of several conifer ous and br oadleaved litters in Mongolian scots p ine p lantati on .

Scientia Silvae Sinicae,1996,32(5):3932402.

[15] Mo J M,B r own S,Kong G H,et al .L itter Decompositi on and Its Nutrient Dynam ics of a Pine Forest in D inghushan B i os phere Reserve .Acta

Phyt oecol ogica Sinica,1996,20(6):5342542.

[16] Ma X Q,L iu A Q,He Z Y,et al .The L itter and Its Decompositi on in Young Chinese Fir Plantati on Ecosyste m.Acta Phyt oecol ogica Sinica,

1997,21(6):5642570.

[17] Zhang D Q,Yu Q F,Kong G H,et al .Che m ical Pr operties of Forest Fl oor L itter in D inghushan Mons oon Evergreen B r oad 2leaved Forest .Acta

Ecol ogica Sinica,1998,18(1):962100.

[18] Ren Y H,Cao M,Tang J W ,et al .A Comparative Study on L itterfall Dynam ics in a Seas onal Rain Forest and a Rubber Plantati on in

Xishuangbanna,S W China .Acta Phyt oecol ogica Sinica,1999,23(5):4182425.

[19] Zhang Q F,Song Y C,W u H Q,et al .Dyna m ics of L itter Amount and Its Decompositi on in D ifferent Successi onal Stages of Evergreen B r oad 2

leaved Forest in Tiant ong,Zhejiang Pr ovince .Acta Phyt oecol ogica Sinica,1999,23(3):2502255.

[20] W u C Z,Hong W ,J iang Z L,et al .Advances in Research of Forest L itter 2fall in China .Acta Agriculturae Universitatis J iangxiensis,2000,22

(3):4052410.

[21] Zhang D Q,Ye W H,Yu Q F,et al .The litter 2fall of rep resentative f orests of successi onal series in D inghushan .Acta Ecol ogica Sinica,2000,20

(6):9382944.

[22] W ang J ,Huang J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413520128.html,paris on of Maj or Nutrient Release Patterns in Leaf L itter Decompositi on in W ar m Te mperate Zone of China .Acta

Phyt oecol ogica Sinica,2001,25(3):3752380.

[23] Xiao C Y,HuangQ C ,Ruan H H.Characteristics of Decompositi on of L itter fr om Pine,Oak and Pine 2Oak M ixed Forests .Acta Pedol ogica Sinica,

2002,39(5):7632767.

[24] Peng S L ,L iu Q.The Dyna m ics of Forest L itter and Its Res ponses t o Gl obalW ar m ing .Acta Ecol ogica Sinica,2002,22(9):153421542.

[25] Yang X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413520128.html, ws of L itter 2fall Decompositi on and Nutrient Release in the P inus m assoniana Plantati on Ecosyste m.Journal of Fujian College of

Forestry,2002,22(1):86289.

[26] Tan F L.Study on litter decompositi on and nutrient release in Casuarina equisetif olia p r otective p lantati on ecosyste m.Scientia Silvae Sinicae,

2003,39(Special issue .1):21226.

[27] L iW H ,L i F .Research of forest res ources in China .Beijing:China Forestry Publishing House,1996.

[28] Aber J D ,Melill o J M.N itr ogen i m mobilizati onin decaying hardwood leaf litter as a functi on of initial nitr ogen and lignin content .Canadian Journal

of Botany,1982,60:226322269.

[29] B ryant D M,Elisabeth A H,Ti m othy R S,et al .Analysis of litter decompositi on in an al p ine tundra .Canadian Journal of Botany,1998,76:12952

1304.

[30] Hu Y H,Chen L Z,Kong F Z,et al .The Study on the L itter Decompositi on of Chinese Pine and O riental Oak .Acta Botanica Sinica,1986,28

(1):1022110.

[31] Hu Y H,Chen L Z,Chen Q L,et al .Studies on the L itter Decompositi on Rates of Several Plants .Acta Phyt oecol ogica Et Geobotanica Sinica,

1987,11(2):1242131.

[32] He X Y,Zhao S Q,Yang S H,et al .Role of nitr ogen 2fixing trees in m ixed f orest Ⅲ.Leaf litter decompositi on and itsN release of nitr ogen 2fixing

tree s pecies .Chinese Journal of App lied Ecol ogy,1999,10(4):4042406.

[33] Gorden J C ,W heeler C T .B i ol ogical nitr ogen fixati on of f orest ecosystem.Beijing:Chinese Forestry Publishing House,1990.2372280.

[34] SilvesterW B.D initr ogen fixati on by p lant ass ociati ons excluding legumes .New York:John W iley and Sons I nc,1977.1412190.

[35] Roskoski J.N itr ogen 2fixati on in hardwood forests of the north 2eastern united states .Plant and Soil,1980,54:33244.

[36] Cheng B R.B i ol ogical nutrient cycle in the br oad 2leaved and Korean p ine forest in ChangbaiMountain .Forest Ecosystem Research,1992,6:1852

7

09 3期 李海涛 等:亚热带红壤丘陵区四种人工林凋落物分解动态及养分释放 

809 生 态 学 报 27卷 

193.

[37] Cheng B R,D ing G F,Xu G S.Nutrient content and litters in main f orest ecosyste m s of ChangbaiMountain.Forest Ecosyste m Research,1984,

4:19224.

[38] Cheng B R,Xu G S,D ing G F.I ntensity of bi ol ogical cycle and litters in the br oad leaved and Korean p ine m ixed f orest and conifer ous forest in

the northern sl ope of Changbai mountain.Forest Ecosyste m Research,1992,6:2002204.

[39] Xu G S.Characteristics of accumulati on and decompositi on of litters in Korean p ine and the br oad leaved m ixed forest.Forest Ecosyste m Research,

1994,7:55261.

[40] Xu G S,Chang Y H,L iu C P.Nutrient cycle of Korean p ine and the br oad leaved m ixed f orest in temperate z one.Acta Ecol ogica Sinica,1995,

15(Supp.B):47253.

[41] B lair J M,Par malee R W,Beare M H.Decay rates,nitr ogen fluxes and decomposer communities of single and m ixed s pecies foliar litter.

Ecol ogy,1990,71(5):197621985.

[42] B ri onesM J I,I nes on P.Decompositi on of eucalyp tus leaves in litter m ixtures.Soil B i ol ogy and B i oche m istry,1996,28:138121388.

[43] Tayl or B R,Parkins on D,Pars onsW F J.N itr ogen and lignin content as p redict ors of litter decay rates:a m icr ocos m test.Ecol ogy,1989,70:972

104.

[44] L iao L P,Ma Y Q,W ang S L,et al.Decompositi on of Leaf L itter of Chinese Fir in M ixture with Maj or A ss ociated B r oad2Leaved Plantati on

Species.Acta Phyt oecol ogica Sinica,2000,24(1):272133.

[45] Huang J H,Chen L Z,Han X G.Changes of s ome maj or and m icr o nutrients during the decompositi on p r ocess of oak t w igs.Acta Ecol ogica Sinica,

2000,20(2):2292234.

[46] Guo Z L,Zheng J P,Ma Y D,et al.Researches on litterfall decompositi on rates and model si m ulating of main s pecies in vari ous f orest vegetati ons

of ChangbaiMountains,China.Acta Ecol ogica Sinica,2006,26(4):103721046.

参考文献:

[10] 卢俊培,刘其汉.海南岛尖峰岭热带林凋落叶分解过程的研究.林业科学研究,1989,2(1):25~32.

[11] 赵其国,王明珠,何园球.我国热带亚热带森林凋落物及其对土壤的影响.土壤,1991,23(1):8~15.

[12] 卢俊培,刘其汉.海南岛尖峰岭热带林凋落物及其分解过程的研究,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林业部科技司编.哈尔滨:东北林业

大学出版社,1994.178~191.

[13] 蚁伟民,丁明懋,张祝平.鼎湖山黄果厚壳桂群落的凋落物及其氮素动态.植物生态学报,1994,18(3):228~235.

[14] 沈海龙,丁宝永,沈国舫,等.樟子松人工林下针阔叶凋落物分解动态研究.林业科学,1996,32(5):393~402.

[15] 莫江明,布朗,孔国辉,等.鼎湖山生物圈保护区马尾松林凋落物的分解及其营养动态研究.植物生态学报,1996,20(6):534~542.

[16] 马祥庆,刘爱琴,何智英,等.杉木幼林生态系统凋落物及其分解作用研究.植物生态学报,1997,21(6):564~570.

[17] 张德强,余清发,孔国辉,等.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凋落物层化学性质的研究.生态学报,1998,18(1):96~100.

[18] 任泳红,曹敏,唐建维,等.西双版纳季节雨林与橡胶多层林凋落物动态的比较研究.植物生态学报,1999,23(5):418~425.

[19] 张庆费,宋永昌,吴化前,等.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演替过程凋落物数量及分解动态.植物生态学报,1999,23(3):250~255.

[20] 吴承祯,洪伟,姜志林,等.我国森林凋落物研究进展.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0,22(3):405~410.

[21] 张德强,叶万辉,余清发,等.鼎湖山演替系列中代表性森林凋落物研究.生态学报,2000,20(6):938~944.

[22] 王瑾,黄建辉.暖温带地区主要树种叶片凋落物分解过程中主要元素释放的比较.植物生态学报,2001,25(3):375~380.

[23] 肖慈英,黄青春,阮宏华.松、栎纯林及混交林凋落物分解特性研究.土壤学报,2002,39(5):763~767.

[24] 彭少麟,刘强.森林凋落物动态及其对全球变暖的响应.生态学报,2002,22(9):1534~1542.

[25] 杨细明.马尾松人工林凋落物分解及养分释放规律.福建林学院学报,2002,22(1):86~89.

[26] 谭芳林.木麻黄防护林生态系统凋落物及养分释放研究.林业科学,2003,39(专刊1):21~26.

[27] 李文华,李飞.中国森林资源研究.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

[30] 胡肄慧,陈灵芝,陈清朗,等.几种树木枯叶分解速率的试验研究.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1987,11(2):124~131.

[31] 胡肄慧,陈灵芝,孔繁志,等.油松和栓皮栎枯叶分解作用的研究.植物学报,1986,28(1):102~110.

[32] 何兴元,赵淑清,杨思河,等.固氮树种在混交林中的作用研究 Ⅲ.固氮树种凋落物分解及N的释放.应用生态学报,1999,10(4):

404~406.

[36] 程伯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的生物养分循环.森林生态系统研究,1992,6:185~193.

[37] 程伯容,丁桂芳,许广山,等.长白山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的凋落物及养分含量.森林生态系统研究,1984,4:19~24.

[38] 程伯容,许广山,丁桂芳,等.长白山北坡针叶林和阔叶红松林的凋落物和生物循环强度.森林生态系统研究,1992,6:200~204.

[39] 许广山.红松阔叶林凋落物的积累与分解特征.森林生态系统研究,1994,7:55~61.

[40] 许广山,长玉华,刘春萍.温带红松阔叶混交林的养分循环.生态学报,1995,15(Supp.B):47~53.

[44] 廖利平,马越强,汪思龙,等.杉木与主要阔叶造林树种叶凋落物的混合分解.植物生态学报,2000,24(1):27~33.

[45] 黄建辉,陈灵芝,韩兴国.几种常微量元素在辽东栎枝条分解过程中的变化特征.生态学报,2000,20(2):229~234.

[46] 郭忠玲,郑金萍,马元丹,等.长白山各植被带主要树种凋落物分解速率及模型模拟的试验研究.生态学报,2006,26(4):1037~1046.

土壤养分分级

土壤养分分级 土壤养分的重要指标主要包括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其含量的状况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方面。上世纪八十年代进行的第二次土壤普查,对北京市土壤进行了大规模的养分调查测定工作,获取了大量的农化分析结果,涉及的样品约有13000多个,对全市土壤养分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掌握。但由于土壤速效养分具有易变的特性,其中氮素养分变化相对磷钾的变化要更大些,土壤氮素需要适时监控,进行养分的及时调控,磷钾养分一般采用衡量监控,指导养分管理,一般3-5年进行一次即可,因此土壤养分氮素状况的调查可更密集一些,磷钾的相对少些。 有机质是土壤肥力的标志性物质,其含有丰富的植物所需要的养分,调节土壤的理化性状,是衡量土壤养分的重要指标。它主要来源于有机肥和植物的根、茎、枝、叶的腐化变质及各种微生物等,基本成分主要为纤维素、木质素、淀粉、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等,为植物提供丰富的C、H、O、S及微量元素,可以直接被植物所吸收利用。按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的分级标准将土壤养分划分为六级: 表1 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分级标准 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六级 很高高中等低很低极低 >44-33-22-11-0.6<0.6 据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及有关标准,将养分含量分为以下级别(见下表)。 表2 土壤养分分级标准 项目有机质 %全氮 % 速效氮 PPM 速效磷 PPM(P2O5) 速效钾 K2O 级别含量 1>4>0.2>150>40>200 23~40.15~0.2120~15020~40150~200 32~30.1~0.1590~12010~20100~150 41~20.07~0.160~905~1050~100 50.6~10.05~.07530~603~530~50

玉 溪 土 壤

玉溪土壤 玉溪市土壤有6个土纲、9个亚纲、11个土类,主要类型有 (1)赤红壤 赤红壤是南亚热带的地带性土壤,主要分布在元江、新平,海拔400~1500米的盆地边缘低山丘陵地带。主要植被为季雨林、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思茅松林,以樟科、木兰科为主的偏湿性植被。赤红壤又分赤红壤、黄色赤红壤和赤红壤土3个亚类。玉溪市元江、新平等地有赤红壤;赤红壤土零星分布在坡高较大,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 赤红壤分布区水热条件好,土体深厚,土壤自然肥力较高,是发展双季稻、陆稻、玉米、甘蔗、茶叶、紫胶、芒果等粮经作物和经济林木的基地,是玉溪市生产潜力最大的土壤资源。 (2)红壤 红壤是中亚热带的地带性土壤,广泛分布于全市8县1区海拔2300米以下的残存高原面、湖盆边缘和中低山地。是全市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土壤类型。原生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现以次生植被云南松林、华山松林或松栎混交林和灌草丛为主。 红壤的成土母质主要是第三纪末第四纪初的深厚古红色风化壳和古土壤。古风化壳可以由不同母岩形成。但以泥质岩类和碳酸盐岩类母质发育的红壤居多,红壤分布区水热条件好,耕地面积大,虽然土壤呈酸性,有机质含量低,缺磷,但增产潜力大,是全市粮、油、烟的主产区。 (3)黄棕壤 黄棕壤是红壤与棕壤之间的过渡类型。主要分布于本市海拔2300m以上山地。植被为常绿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成土母质主要是泥质岩类、酸性结晶岩类、紫色岩类和碳酸盐岩类风化物。土体深厚,有机质含量高,呈酸性反应。分布区雾露多,湿度大,适宜发展茶叶等经济林木。 (4)棕壤 棕壤一般分布在海拔2300~3000m的山地垂直带谱中。植被以湿性常绿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为主。成土母质以紫色岩类、酸性结晶岩类、基性结晶岩类和碳酸盐岩类风化物为主。一般土体较厚,有明显的粘化层,结构较好,自然肥力高。棕壤区森林资源丰富,是重要林区之一。 (5)暗棕壤 暗棕壤是温带山区针阔叶混交林下发育形成的森林土壤。集中分布在新平哀牢山海拔2700~3137m的山地垂直带谱上。成土母质主要有酸性结晶岩、泥质岩和灰岩等。腐殖质层聚积明显,有轻度淋溶和粘化现象。分布区为森林,湿度大,林下苔藓密布,是重要的林业生产基地。 (6)燥红土 燥红土是一个特殊土壤类型。主要分布在元江等干热河谷海拔1300m以下的地区。燥红土分布区多为封闭河谷,焚风效应明显,气候干燥,年干燥度1.9~2.8,蒸发量大于降水量2~3倍甚至以上。植被为稀树灌草丛,如明油子(坡柳)、余甘子、虾子花、扭黄茅、仙人掌、霸王鞭等耐旱植物。成土母质主要是石灰岩、花岗岩、老冲积物和玄武岩的风化物。燥红土矿物风化度低,土壤淋溶作用弱,盐基有表层聚积趋势,多呈微酸至微碱性反应,盐基饱和度较高,土壤粘粒硅铝率2.2~2.8。 分布区光热资源丰富,农作物可一年三熟,冬季气温高,是一个“天然温室”,可发展冬早蔬菜和咖啡、胡椒、芒果、青枣等热带经济作用。目前生产上的限制因素主要是干旱缺水,解决灌溉问题后,可充分发挥土壤生产潜力。 (7)紫色土 紫色土属岩性土,全市8县1区均有分布,以滇中红层区紫色土分布最为集中,植被滇中地区为云南松林、松栎混交林;成土母质为中生代紫色砂页岩风化物。紫色土一般磷、钾含量比较丰富,胶体品质较好,酸碱适中,宜种性广,适种多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是云南生产潜力较大的土壤资源。问题是土体薄,土壤侵蚀严重,要注意用养结合,加强水土保持工作。 (8)石灰(岩)土 石灰(岩)土是发育在石灰岩上的一种岩成土,广泛分布于全市8县1区的石灰岩地区。原生植被以常绿落叶阔叶林为主,多数遭到破坏;次生植被以稀树多刺灌丛和草被为主,多喜钙植物,如柏、黄连木、火把果、铁线草、蜈蚣蕨等。 (9)新积土(冲积土) 冲积土是在不同冲积母质上发育的非地带性土壤。主要分布在南盘江、元江水系及其主要支流沿岸和湖盆坝区及山谷出口处的冲积、洪积扇(裙)上,是全市面积较小而分布又广的一个土壤类型。成土母质为冲积、洪积和湖积物。冲积土系多次沉积成

土壤养分空间分析及综合评价最新版(2)

各省市年平均降雨量空间统计分析 ----基于R语言 朱青国佳欣 摘要:基于赣州市赣县2015年274份耕地土壤的土壤样本数据:有机质、土壤pH、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坡度、高程7个样本指标和县域尺度土壤养分的合理采样数。通过SPSS软件统计分析的方法,全氮、有机质两种养分呈现较强的空间相关性且为显著关系。有机质、土壤PH其贡献率分别为26.346%和20.458%,累积贡献率将近50%;当聚类距离扩大到25时,274个样点被聚一类;通过GS+,ArcGIS软件进行样点有机质数据地统计分析可得,高斯模型有机质样点的空间相关性很强烈,但变程不是很大;通过普通克里金插值算法表示样本有机质的空间分布特征。 关键词:赣州市赣县;土壤养分;统计分析;普通克里金; Abstract :Based on 274 soil sampled data from Gan county of Ganzhou city in 2005.Including seven sample indexes:organic matter,PH of the soil, total nitrogen,available phosphorus,rapidly available potassium,slope and elevation.And reasonable samples with soil nutrient in the county range.By using statistic analysis method of the SPSS software,total nitrogen and organic matter present quite strong spatial correlation and obvious negative relationship.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organic matter and pH of the soil are 26.346% and 20.458%,the accumulative contribution rate is nearly 50%.When clustering distance extending to 25,274 samples are gathered to one form.By using GS+ and ArcGIS softwareconducting geostatistical analysis on the organic matter statistics,we can conclude:available phosphorus of Gaussian Model has strong spatial correlation,but the codomain is not large ; And the Ordinary Kriging interpolation algorithm can display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rganic matter samples. Key words:Gan county of Ganzhou city; Soil nutrient; Statistical analysis; Ordinary Kriging; 前言 土壤养分是由土壤提供的植物生长所必须的营养元素,而土壤肥力则是土壤最重要的生态功能之一,实时掌握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是管理好土壤养分和合理施肥的基础。对土壤养分进行空间分析,研究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特征,对土壤进行综合评价。 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利用3S技术、地统计学和曲面建模(HASM)等方法围绕土壤变异已取得大量研究成果,对土壤pH值[1-2]、和土壤有机质、氮、磷、钾等养分[3-5]的空间变异特征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这些研究大都集中在田块尺度和特定区域。除此之外在县域尺度,苑小勇等[6]、王淑英等[7]分别对北京市平谷区的有机质和全氮、有效磷的空间变异特征进行了研究,杨奇勇等[3]对不同尺度上的有效磷和速效钾的空间变异进行了比较分析。综合国内外状况,针对县域土壤养分空间变异及采样数的统研究还相对缺乏。 本文基于赣州市赣县2015年274份耕地土壤的土壤养分数据(有机质、土壤pH、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坡度、高程),县域行政区划数字地图,采用统计分析方法,从空间上综合评价研究县土壤养分分布特征及规律和相互关系,为赣州市赣县土壤管理、科学研究和施肥决策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庐山植被与土壤

浅析庐山的植被与土壤 08地理科学一班张丹 0810030118 实习地点:庐山,位于中国江西省北部,东经115度52分——116度零8 分,北纬29度26分——29度41分,面积302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地带面积500平方公里。北濒一泻千里的长江,南襟烟波浩渺的鄱阳湖,大江、大湖、大山浑然一体,险峻与秀丽刚柔相济,素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 主要内容:庐山的植被与土壤。庐山植物概况、主要植被类型及组成、结构 动态和分布规律。庐山土壤地带性分布;庐山非地带性土壤;庐山土壤的分布规律。 一、植物概况: 庐山植物区系特征。庐山植物分布种类及丰富,据初步统计有2231种,1019属,其中蕨类植物41科83属217种,裸子植物9科34属94种,被子植物154科902属1017种,庐山野生植物中有不少的稀有和珍贵的植物,野生种的比例相当高,达91.8% 。由表 1 可以看出庐山植物区系的特征。 1)热带、亚热带植物种类丰富,特别是亚热带种类是庐山植被的主要成分。 2)温带、热带区系成分的渗入,反映了庐山植物区系过渡性的特点。 二、庐山群落类型: 庐山在自然植被上,由于它地处中亚热带,海拔1400多米,属于我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离海700公里左右,在植被分布上,其水平地带是常绿阔叶林,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地表水热状况的垂直分异,深刻地制约着植被的垂直分布,导致植物群落类型多种多样。从大的方面来分,主要分为两部分:阔叶林和针叶林。 (一)、阔叶林 在庐山,常绿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也有着广泛的分布。常绿阔叶林又叫照叶林,叶光亮、革质、墨绿色、而落叶阔叶林(夏绿阔叶林)

安徽省亳州市耕地土壤养分状况调查

安徽省亳州市耕地土壤养分状况调查 叶志刚,葛建军,周俊 安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安徽合肥(230036) E-mail:yzhgang@https://www.wendangku.net/doc/f413520128.html, 摘要:2006年对安徽省亳州市耕地土壤养分的调查表明,有机质含量较低,平均仅为16.01g/kg;全氮含量平均为1.13g/kg;有效磷含量为13.41mg/kg;速效钾含量为200mg/kg;土壤中有效磷与速效钾变异较大,而有机质与全氮变异较小。土壤的养分不平衡明显,需农田测土配方施肥的指导。 关键词:亳州;耕地土壤;全氮;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 中图分类号:S153.6 文献标识码:A 亳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属淮北平原,土壤类型主要以砂姜黑土(占33.64%)和黄潮土(占57.86%)为主,土壤呈碱性,PH值在7.5与8.3之间,一般在7.8左右。自上个世纪中期,我国化肥对耕地的投入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中国统计年鉴2001),到2003年,全国化肥消费量为4411.8×104t[1],预计到2010年我国化肥年施用量将达5000万t[2]。由于化肥施用量增加过快,相应的平衡施肥方法滞后,给我国的农业生产带来一系列的问题[3]。土壤中的养分,特别是大量元素有的已呈饱和,甚至出现过量,加重了水体的富营养化[4,5],造成地下水污染,而危及人类健康[6,7],为此,笔者在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土肥站的帮助下,于2006年对谯城区中的7个乡镇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调查,并进行了土壤样品的采集与测定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取样方式:在亳州市七个行政村按照各个农户地块设一个取样点,共获取土样2521个,取样深度为0~20cm[8]。土样在室内风干,去除杂质,磨碎过筛后供测定。 土壤养分主要测定土壤中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测定有机质用重铬酸钾法测定,测定值小于10g/kg为极低水平,10~20g/kg为低水平,20~30g/kg 为中等水平,30~40g/kg为高水平,大于40g/kg为极高水平[9];全氮用半微量开氏法测定,小于0.8g/kg为低水平,0.8~1.2g/kg为中等水平,1.2~1.6g/kg为高水平,大于1.6g/kg为极高水平;有效磷含量用钼锑抗比色法测定,测定值小于5mg/kg为极低水平,5~10mg/kg为低水平,10~15mg/kg为中等水平,15~20mg/kg为高水平,大于20mg/kg为极高水平[9];速效钾含量用火焰光度计法测定,测定值小于100mg/kg为低水平,100~150mg/kg为中等水平,200~250mg/kg为高水平,大于250mg/kg为极高水平。 表1 亳州市耕地土壤养分状况调查 区(县) 土样数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十河322 17.29 1.16 14.26 183 大杨399 15.15 1.23 14.46 214 立德285 15.42 1.01 12.75 172 古城385 15.37 1.01 11.66 174 城父338 20.57 1.36 15.95 270 双沟390 15.69 1.10 - 184 赵桥402 14.80 1.05 12.21 204 注:十河与城父的有机质没有全部测定,测定数分别为177个与252个。

山地红壤钼肥不同用法用量对花生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山地红壤钼肥不同用法用量对花生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作者:张莉杜红统 来源:《云南农业》 2019年第2期 摘要:为提高广南县山地红壤种植花生的产量和产值,采用钼酸铵不同用量拌种和不同浓度溶液在花生初花期、盛花期进行叶面喷施,研究钼肥对花生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山地红壤旱地种植花生,每千克花生种子用2 g 钼酸铵拌种或在花生初花期、盛花期各喷施一 次0.1% 浓度的钼酸铵溶液,能产生显著的增产作用。 关键词:山地红壤;钼酸铵;花生;产量;经济性状 花生是广南县主要的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其市场价格高于水稻、玉米、小麦、大豆、油菜等作物,具有经济价值高、用途广、营养好等特点,种植花生有助于农民增收脱贫,对当地扶贫开发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广南县旱地以酸性山地红壤为主,酸性红壤中有效钼易与游离铁铝作用形成沉淀,降低了土壤中有效钼的含量,从而造成酸性土壤很容易缺钼。为此,对广南县山地红壤种植花生进行钼肥用量用法田间试验,以期为钼肥在花生上的科学施用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供试作物: 花生, 品种为广南县本地小粒花生。 供试肥料:钼肥为(NH4)6Mo7O24·4H2O,化学纯试剂。 1.2 试验地概况 试验设在广南县珠琳镇阿卡黑村小组殷加友农户的承包旱地内,地块为山地,前茬为冬闲,土壤类型红壤,土壤质地中壤,土壤pH 值4.98,土壤有机质21.02 g/ kg, 水解氮126.7 mg/ kg, 有效磷6.5mg/ kg,速效钾104.5 mg/ kg,土壤肥力属中等水平。 1.3 试验设计 试验在配方施肥的基础上设置2 个因素,即钼酸铵拌种(B)和钼酸铵溶液喷施(P)。钼酸铵 拌种分2 个水平,即B1 每千克花生种拌钼酸铵1 g,B2每千克花生种拌钼酸铵2 g;钼酸铵溶液 喷施也分2 个水平,即P1 用0.05% 钼酸铵溶液在花生现蕾初期和盛花期各喷1 次, P2 用0.1% 钼酸铵溶液在花生现蕾初期和盛花期各喷1 次。对照区(B0P0)用等量的清水拌种和喷施。试验 采用随机区组设.0计,共设9 个处理,每个处理3 次重复,小区面积30 cm2。拌种时用少量的温水将钼酸铵溶解,喷洒在花生种子上,边喷边拌,然后播种。供试花生于2018 年3 月3 日播种, 株行距为27 cm×27 cm, 每亩播种9200 穴,每穴留苗1 株,各处理除了钼肥施用不同外,其他 管理措施一致。8 月6-8 日成熟,收获时分别对整小区进行记产,每个小区选择具有代表性的10 株进行室内考种,计算株高、单株结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等。各处理各小区分开收割,单独 晾晒、称重,最后对产量及经济性状进行统计分析。

山东省耕地土壤养分及酸碱状况调查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413520128.html, 山东省耕地土壤养分及酸碱状况调查分析 作者:王立华孙磊苏群张彦刘勇孙茂旭 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6年第01期 摘要通过对山东省主要耕地1 143个土壤样品测定,调查分析不同农作物种植耕地土壤养分及酸碱状况。结果表明:山东省耕地土壤酸碱分布规律为东部酸、西部碱、中部酸碱相间,部分地区土壤酸化现象不容忽视;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平均含量分别为 1.17%、104.60 mg/kg、84.98 mg/kg、113.18 mg/kg;根据山东省主要农作物种植耕地生产实际发现,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作物种植耕地中土壤有机质含量普遍处于低水平,耕地土壤中可被农作物直接吸收利用的速效养分中碱解氮、速效钾含量处于中等水平,有效磷含量处于高水平。 关键词农作物;耕地土壤;养分;酸碱度;山东省 中图分类号 S15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1-0244-02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Soil Nutrient and Acid Base Status of Cultivated Land in Shandong Province WANG Li-hua SUN Lei SU Qun ZHANG Yan LIU Yong SUN Mao-xu (Shandong Baoyuan Bio-Agri Technology Co.,Ltd.,Yantai Shandong 264006) Abstract The soil nutrient and acid base status of different crops were analyzed based on the determination of 1 143 soil samples of main cultivated land in Shandong Province.The results showed the soil pH value distribution rule of Shandong Province was acid in eastern part,alkali in western part,and chequered with acid and alkaline in central part.The soil acidification in some areas should not be ignored.The average content of soil organic matter,alkali-hydrolyzable nitrogen,available phosphorus and available potassium were 1.17%,104.60 mg/kg,84.98 mg/kg and 113.18 mg/kg respectively.In cultivated land of food crops,economic crops and vegetable crops,the content of soil organic matter was low generally,and the content of alkali-hydrolysable nitrogen and available potassium in soil were medium level,the content of available phosphorus in soil was high as a whole in the process of production. Key words crops;cultivated land soil;nutrients;acids and alkalis;Shandong Province 山东省农业历史悠久,属全国耕地率最高省份,是中国的农业大省,农业增加值长期稳居中国各省第一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山东省的粮食产量较高,同时山东地区耕地质量逐年下降的问题日渐凸显。1979—1985年开展的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 工作结束距今已有30年,在这期间,土壤养分含量变化较大,已有的土壤调查数据不足以反

中国区域划分

中国区域划分 一、按行政区域划分: 1、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及大连市; 2、西北地区:指中国西北内陆的一个区域,地理上包括黄土高原西部,渭河平原,河西走廊青藏高原北部内蒙古高原西部,柴达木盆地,和新疆大部的广大区域。通常简称“西北”,包括宁夏、新疆、青海、陕西、甘肃及内蒙古部分; 3、华北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的部分; 4、华中地区:中国中部地区的简称,包括湖北、湖南、河南; 5、华东地区:中国东部地区的简称,华东六省一市指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江西、上海及宁波、厦门、青岛; 6、华南地区:中国南部地区的简称,包括广东、广西、海南,广义上的华南地区还包括福建省中南部,台湾、香港、澳门; 7、西南地区:指中国西南部的广大腹地,地理上包括青藏高原东南部,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大部,包括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重庆(大西南); 注释:传统的西南——包括四川、云南、贵州、重庆

8、台港澳地区:包括台湾、香港、澳门。 注释:中南地区——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深圳(7个省、区、市) 二、八大区域 1、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总面积79万平方千米,2001年总人口10696万。这一地区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结构相近,历史上相互联系比较紧密,目前,面临的共同问题多,如资源枯竭问题、产业结构升级换代问题等。 2、北部沿海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两市两省。总面积37万平方千米,2001年总人口18127万。这一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科技教育文化事业发达,在对外开放中成绩显著。 3、东部沿海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一市两省。总面积21万平方千米,2001年总人口13582万。这一地区现代化起步早,历史上对外经济联系密切,在改革开放的许多领域先行一步,人力资源丰富,发展优势明显。 4、南部沿海地区:包括福建、广东、海南三省。总面积33万平方千米,2001年总人口12019万。这一地区面临港、澳、台,海外社会资源丰富,对外开放程度高。 5、黄河中游地区:包括陕西、山西、河南、内蒙三省一区。总面积160万平方千米,2001年总人口18863万。这一地区自然资源尤其是煤炭和天然气资源丰富,地处内陆,战略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 (一)、砖红壤 Ⅰ、分布地区→海南岛、雷州半岛、西双版纳和台湾岛南部,大致位于北纬22°以南地区Ⅱ、形成条件→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23~26℃,年平均降水量为1600~2000毫米。植被为热带季雨林。 Ⅲ、一般特征→风化淋溶作用强烈,易溶性无机养分大量流失,铁、铝残留在土中,颜色发红。土层深厚,质地粘重,肥力差,呈酸性至强酸性。 (二)、赤红壤 Ⅰ、分布地区→滇南的大部,广西、广东的南部,福建的东南部,以及台湾省的中南部,大致在北纬22°至25°之间。为砖红壤与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 Ⅱ、形成条件→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温较砖红壤地区略低,年平均气温为21~22℃,年降水量在1200~2000毫米之间,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Ⅲ、一般特征→风化淋溶作用略弱于砖红壤,颜色红。土层较厚,质地较粘重,肥力较差,呈酸性。 (三)、红壤和黄壤 Ⅰ、分布地区→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四川盆地周围的山地。 Ⅱ、形成条件→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26℃,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黄壤形成的热量条件比红壤略差,而水湿条件较好。 Ⅲ、一般特征→有机质来源丰富,但分解快,流失多,故土壤中腐殖质少,土性较粘,因淋溶作用较强,故钾、钠、钙、镁积存少,而含铁铝多,土呈均匀的红色。因黄壤中的氧化铁水化,土层呈黄色。 (四)、黄棕壤 Ⅰ、分布地区→北起秦岭、淮河,南到大巴山和长江,西自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东至长江下游地带。是黄红壤与棕壤之间过渡型土类。 Ⅱ、形成条件→亚热带季风区北缘。夏季高温,冬季较冷,年平均气温为15~18℃,年降水量为750~1000毫米。植被是落叶阔叶林,但杂生有常绿阔叶树种。 Ⅲ、一般特征→既具有黄壤与红壤富铝化作用的特点,又具有棕壤粘化作用的特点。呈弱酸性反应,自然肥力比较高, (五)、棕壤 Ⅰ、分布地区→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 Ⅱ、形成条件→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旱,年平均气温为5~14℃,年降水量约为500~1000厘米。植被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 Ⅲ、一般特征→土壤中的粘化作用强烈,还产生较明显的淋溶作用,使钾、钠、钙、镁都被淋失,粘粒向下淀积。土层较厚,质地比较粘重,表层有机质含量较高,呈微酸性反应。(六)、暗棕壤 Ⅰ、分布地区→东北地区大兴安岭东坡、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和长白山等地。 Ⅱ、形成条件→中温带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5℃,冬季寒冷而漫长,年降水量600~1100毫米。是温带针阔叶混交林下形成的土壤。 Ⅲ、一般特征→土壤呈酸性反应,它与棕壤比较,表层有较丰富的有机质,腐殖质的积累量多,是比较肥沃的森林土壤,

土壤养分

西南林业大学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2010届) 题目:澜沧江中游典型植被土壤养分特征研究教学院系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2006级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副教授) 评阅人

澜沧江中游典型植被土壤养分特征研究 (西南林业大学,昆明,650224) 摘要:土壤养分的分布特征,对于了解森林生态系统的土壤肥力和营养元素循环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澜沧江中游典型植被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采样、分析,对该区域4种不同森林类型(针叶林、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土壤养分状况进行了分析测定,研究4种典型的植被群落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特征,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各林型土壤养分状况进行了比较。并对不同森林类型植被下土壤养分状况进行测定与分析,在获取大量土壤养分数据的基础上,系统地分析不同典型植被对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四种不同植被类型下的土壤养分存在一定的差异,各种养分的变化规律也不一致;不同海拔同一种森林类型下的土壤养分也存在一定差异;同一海拔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差异明显;枯落物对土壤养分有一定的影响等。通过探讨植被类型、海拔、土壤类型等对土壤养分的影响,通过了解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养分的变化规律,为进一步改进不同植被类型的相应经营技术,提高林分的生产力提供依据,更为该地区森林资源的科学管理、土地资源的保护和持续利用及其森林生态系统的更新、恢复提供依据。关键词:植被;土壤养分;澜沧江 英文摘要

目录(目录字体太小) 目录 (3) 1前言 (4) 1.1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4) 1.2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4) 2 研究区概况与方法 (7) 2.1研究区概况 (7) 2.2 研究方法 (8) 2.2.1样品的采集 (8) 2.2.1测定项目和方法 (10) 3 结果分析 (12) 3.1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养分含量 (12) 3.2不同海拔常绿阔叶林的养分状况 (14) 3.3同一海拔不同植被类型的养分状况差异 (15) 3.4 不同植被类型枯落物与土壤养分的关系 (16) 4 结论 (18) 参考文献 (19) 致谢 (21) 指导教师简介.................................................................................................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中国各省份地区划分(整理)

北京(京)天津(津)上海(沪)重庆(渝)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维吾尔自治区(新)西藏自治区(藏)宁夏回族自治区(宁)广西壮族自治区(桂)香港特别行政区(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澳)黑龙江省(黑)吉林省(吉)辽宁省(辽)河北省(冀)山西省(晋)青海省(青)山东省(鲁)河南省(豫)江苏省(苏)安徽省(皖)浙江省(浙)福建省(闽)江西省(赣)湖南省(湘)湖北省(鄂)广东省(粤)台湾省(台)海南省(琼)甘肃省(甘或陇)陕西省(陕或秦)四川省(川或蜀)贵州省(贵或黔)云南省(云或滇)dian 华东:山东、江苏、江西、安徽、浙江、上海 华南:湖南、广东、广西、福建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山西 西南:云南、贵州、四川、重庆、西藏 西北:陕西、甘肃、宁夏、新疆、青海 中国各省份简称的由来 四个直辖市 1、北京(京)北京有据可查的第一个名称为“蓟”(ji),是春秋战国时燕国的都城。辽金是将北京作为陪都,称为燕京。金灭辽后,迁都于此,

称中都。元代改称大都。明成祖朱棣从南京迁都于此,改称“北京”。名称一直沿用至今。1949 年设为直辖市。取全称中的“京”字作为简称。 2、天津(津)唐宋以前,天津称为直沽。金代形成集市称“直沽寨”。元代设津海镇,这是天津建城的开始。明永乐 2 年(1404 年)筑城设卫,始称天津卫,取“天子经过的渡口”之意。1949 年设为直辖市。取全称中的“津”字作为简称。 3、上海(沪)上海之称始于宋代,当时上海已成为我国的一个新兴贸易港口,那时的上海地区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条叫上海浦,它的西岸设有上海镇。1292 年,上海改镇为县。这是上海这一名称的由来。1949 年,上海设为直辖市。古时,上海地区的渔民发明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扈”,当时还没有上海这一地名,因此,这一带被称为“沪渎”,故上海简称“沪”。春秋战国时上海是楚春申君黄歇封邑的一部分,故上海别称“申”。 4、重庆(渝)重庆古称“巴”。秦时称江州。隋称渝州。北宋称恭州。重庆之名始于1190 年,因南宋光宗赵敦先封恭王,后登帝位,遂将恭州升为重庆府,取“双重喜庆”之意。1997 年,重庆设为直辖市。隋时,嘉陵江称渝水,重庆因位于嘉陵江畔而置渝州,故重庆简称“渝”。 五个自治区 1、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呼和浩特市) 蒙古原为部落名,始见于唐代记载。1206 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国。元灭后,蒙古族退居塞北。明清形成内、外蒙古之称。晚清以后,泛指大漠以南、长城以北、东起哲里木盟、西至套西厄鲁特所以盟旗为内蒙古。取全称中“内蒙古”三字作为简称。

江西山地红壤土质改良

江西山地红壤土质改良 1.山地红壤主要问题 1.1土壤酸度大,PH一般在4-6左右。通常园林植物适应的在6-8 左右,喜酸植物在5.5左右。 1.2土壤养分缺乏,植物在低ph值下吸收NPK养分困难。尤其缺 乏P肥和中微量元素如镁,钙,硫等元素。土壤有机质含量低。 1.3土壤结构差,土壤持肥持水能力低。在干旱季节容易缺水。 1.4开垦后在雨季极易引起水土流失,养分淋失。 2.红壤改良主要技术措施 2.1水土保持 坡度大的保留原有植被,原有植被较稀疏的地方补种耐旱耐瘠薄树种;坡度较小的地块按照等高开垦,等高作畦,等高种植,或做成梯田状种植;坡度小的直接开垦种植。 地块设置排水沟渠,经沉沙坑后排入蓄水池或外部沟渠。一般在地块周边还要挖1-2米宽拦水沟。 2.2调节PH 一般使用石灰,石灰用量(7-PH)*20公斤每亩,分次施入。通常在50-100公斤每亩。如一次施入,需要在种植前提前一年施入。 施入季节一般在秋后春前。全部施入后一般在其后3-5年内,都无需施入。石灰长期施入容易导致土壤板结,二次施入时,要配合草木灰施入。一次性施入石灰较多时,易引起土壤有机质的快速

分解,所以通常与有机肥配合使用,按不能混合施入。 2.3有机肥调节土壤结构,改善土壤微生物环境 每亩施入有机肥或秸秆1.5-2吨,连续施入3年。 套种决明等绿肥直接翻入地中或套种花生,大豆等农作物。 2.4平衡施肥 由于养分含量差异大,测土施肥更有必要。一般施入生理碱性肥料如钙镁磷肥等,建议使用芭田的钙镁磷肥包裹NK的复合肥。 如果施入N肥,使用尿素比硫铵和硝铵对土壤酸性影响更小。 2.5耕作措施 深翻改土,一般深翻深度要超过根系范围分布区20公分以上,园林苗圃至少80公分以上。 3.红壤改良增加成本分析 土质较差的苗圃地土壤改良与一般苗圃用地比较需要增加以下费用: 1.石灰:100公斤*0.9=90元每亩 2.有机肥:2吨*2次*80=320元每亩(比一般地块多用2年) 3.人工费用:80元*2次=160元每亩(比一般地块多操作2年) 合计570元每亩。

最新中国大区划分方法及区域销售布局知识分享

中国大区划分方法及区域销售布局 A.省份方式划分 1、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 2、华北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 3、华中地区(包括湖北、湖南、江西、河南); 4、华东地区(包括上海、福建、浙江、江苏、安徽、山东); 5、华南地区(包括广东、广西、海南); 6、西南地区(包括重庆、云南、贵州、四川、西藏); 7、西北地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 8、台港澳地区(包括台湾、香港、澳门)。 B.重点城市经济板块划分 东北大区:中心城市:哈尔滨,长春,沈阳 环渤海大区:中心城市:北京,天津,大连,烟台,青岛,唐山,石家庄,太原,呼和浩特中原大区:中心城市:郑州,济南,洛阳,西安,徐州,淄博 长江中游大区:中心城市:武汉,长沙,南昌,芜湖 长三角大区:中心城市:上海,合肥,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宁波,温州 珠三角大区:中心城市:香港,澳门,广州,深圳,佛山,珠海 西南大区:中心城市:成都,重庆,贵阳,昆明,南宁 西北大区:中心城市:兰州,乌鲁木齐,银川,西宁 东南大区:中心城市:台北,高雄,厦门,福州,泉州 共9个大区, 每个大区的核心地区分别是沈阳,北京,西安,武汉,广州,上海,成都,乌鲁木齐,台北;其他省份没有列入的城市暂时属于自己的小区,主要包括,西藏,海南等。

目前,IT厂商划分销售区域,基本上是按我国行政区域来划分,由此来确定渠道的架构。因此,销售区域的划分是否合理,对厂商的销售会有很大影响。 一般在大区划分上,主要是华北、华东、华南、西南、西北、东北六个大区,有的厂商又增加华中大区,当地的分销商不管是独家还是多家,就设立在这些大区的中心城市。总的来看,这样的划分不错,如华北以北京为中心,华南以广州、深圳为中心,因为这些区域的分销商能够有效覆盖到各个省份。然而,也有一些区域,厂商的分销商的设立就不合适,如在华东,把分销商集中在上海,对上海、浙江市场能够很好覆盖,但在江苏、安徽等地,市场占有率却很低;同样,一些厂商在西南大区的分销商集中在成都,但这些分销商在云南、贵州却影响不大。因为虽然都是华东或者西南区域,不同的省份的消费能力、习惯有很大的不同,同时不同的分销商的有效势力范围也是不同的,有些省份很强,有些省份却很弱,这些大区分销商要覆盖到自己弱势的省份,不仅成本大,而且不容易被当地渠道接受。一些厂商已经意识到这一点,正在更细化销售区域的划分,比如把华东划为两个区域,上海、浙江是一个区域,江苏、安徽是一个区域。 而对那些已经深入到省一级市场的厂商,是不是就合理划分好了销售区域了?其实不然,因为不同省份的情况是不同的,有的省会城市的分销商能够影响到该省所有的地市,有的只能覆盖到部分地市。因此,根据各地情况合理划分销售区域就尤为重要。比如江苏,南京的辐射力是很强,但像苏州、无锡等城市本身的内需很大,当地渠道更愿意和厂商打交道,而如果通过南京的分销商去覆盖的话,当地大的渠道商的积极性就不高。清华同方在江苏的成功,就是在苏南有分销商,能够对当地的客户做出及时响应,比别的厂商反应更快。像福建,福州虽然是省会,但厦门在闽南的影响力非常巨大,如果厂商只在福州设立分销商,销售量会受到非常大的影响。山东的济南和青岛也是同样的情况,青岛因为自身的需求量大,对胶东半岛的辐射力很强,所以青岛的渠道不太买济南公司的账,在济南、青岛各设一家总代理或者分销商的厂商的销售情况要远远好于只在济南设立分销商的同类厂商。 还有那些夹在两个省份甚至是几个省份的区域,在考虑市场归属的时候,更是需要考虑到实际的情况,而不能简单处理。比如安徽的马鞍山,因为离南京很近,有不少人甚至直接到南京购买,因此,当地渠道受到南京公司的影响比较大,简单把马鞍山划归合肥的分销商不合适;如果划归南京的分销商管,一些行业单,可能又需要在合肥做关系,合肥的分销商又能起到作用,也不合适。 因此,合理划分销售区域需要厂商根据当地市场特点、渠道合作伙伴实力等综合考虑。

土壤地理学实习报告

本科学生野外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土壤地理学 专业班级14地理科学B 姓名(学号)尹永义1443206000113 指导教师(职称)王平(副教授) 实习时间2015年11月29日 实习地点吴家营松茂水库 开课学期2015-2016 学年第1学期 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地理系

一.实习概况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在课堂上,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了很多的理论知识,但是缺少实际的操作与认识。实习则是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能力,是教学内容不可缺少的环节。 2015年11月29日,我们地理科学B班在王平老师的带领从早上9点开始从学校出发到呈贡松茂水区库进行了长达一天的土壤实习。借助松茂水库的地理土壤类型,让我们更加清晰的了解土壤结构以及土壤的五大主要成土因素“气候、母质、生物、地形、时间”的功能。 实习目的: 1)通过实习复习和巩固课堂上已学过的基础知识; 2)掌握土壤地理学野外实习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3)学会分析土壤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和土壤类型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分布规律4)调查实习地区土壤类型及其主要形状特征,分布规律,改良利用和保育等5)学会应用调查资料和测定数据编写实习报告 实习工具:土铲、钢卷尺,取土刀,土 壤剖面记录表,标签,土壤标本盒,铅笔,尺 子,计算器照相机,擦头、背包等。 实习地区: 本次观察地点位于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 吴家营镇大松子园村松茂水库距公路15m地 区。地处东经102°53′24″,北纬24°52′ 53″,是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的一个地域,地 形分布有山地,丘陵,低处还有水沟等,地形 多样,易于用来分析各个成土因素,对不同的土壤形成的差别,我们随着老师的脚步来到了松茂水库周边的山麓地带,在不同的坡面,地域进行了挖坑,分析,讲解等一系列过程,每到一个区域,老师都会给我们进行认真的,孜孜不倦的讲解,有很多上课不懂得地方也能顿时茅塞顿开,但依旧有很多部分不清晰,实习激发了我去探索,去查阅的兴趣。激发了我对土壤地理学强烈的求知欲。 二.实习内容 1)通过对松茂部分地区土壤类型与形成的环境的考察及对典型土壤类型的剖 面观察和分析,结合周边环境和成土母质,掌握气候、母质、生物、地形、时间这五大主要自然成土因素和各个人为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类型的影响,深入的理解土 壤的垂直地带分布,人类活动对土壤农业生产的影 响等。 地形与气候松茂地区属于亚热带高原山

中国市场的区域划分

共享中国市场2015/1/22 目前中国市场的区域划分 七大经济区。包括东北、西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中国区域的划分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空间上相互毗邻;(2)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结构相近;(3)经济发展水平接近;(5)经济上相互联系密切或面临相似的发展问题;(5)社会结构相仿;(6)区块规模适度;(7)适当考虑历史延续性;(8)保持行政区划的完整型;(9)便于进行区域研究和区域政策分析。沈阳军区、北京军区、兰州军区、济南军区、南京军区、广州军区、成都军区 ★华北 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唐山秦皇岛承德张家口廊坊保定邢台邯郸沧州衡水内蒙古呼和浩特通辽赤峰呼伦贝尔包头山西太原大同朔州阳泉长治晋城忻州晋中临汾运城吕梁 ★华东 上海浙江杭州绍兴宁波湖州嘉兴金华丽水温州台州衢州舟山山东济南聊城烟台威海青岛泰安莱芜济宁临沂德州淄博潍坊日照东营滨州枣庄菏泽福建福州莆田南平厦门泉州漳州三明龙岩宁德江西南昌九江鹰潭宜春新余上饶萍乡景德镇吉安赣州抚州江苏南京徐州盐城扬州泰州镇江南通常州无锡苏州淮安宿迁连云港安徽合肥芜湖黄山淮北淮南阜阳蚌埠滁州宣城安庆池州铜陵六安巢湖亳州宿州马鞍山 ★华中 河南郑州洛阳平顶山许昌南阳驻马店周口商丘开封新乡三门峡濮阳信阳鹤壁安阳焦作漯河湖北武汉荆门荆州十堰随州襄樊宜昌孝感咸宁黄石黄冈鄂州仙桃潜江天门湖南长沙张家界株洲岳阳郴州常德衡阳邵阳湘潭益阳湘西永州娄底怀化 ★华南 广东广州清远深圳佛山肇庆中山东莞韶关汕头顺德珠海揭阳潮州惠州江门茂名湛江梅州河源汕尾阳江云浮海南海口三亚琼海文昌香港澳门 ★西北 宁夏银川吴忠石嘴山固原中卫青海西宁甘肃兰州张掖武威天水庆阳平凉酒泉金昌嘉峪关定西白银陇南新疆乌鲁木齐陕西西安咸阳榆林延安渭南铜川商洛汉中宝鸡安康 ★东北 黑龙江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大庆鹤岗绥化双鸭山七台河佳木斯鸡西黑河吉林长春吉林通化松原四平辽源白山白城辽宁沈阳阜新盘锦抚顺营口大连鞍山葫芦岛丹东铁岭辽阳锦州朝阳本溪 ★西南 重庆云南昆明玉溪楚雄德宏迪庆个旧临沧怒江曲靖思茅昭通普洱丽江保山西藏拉萨贵州贵阳遵义六盘水安顺四川成都泸州达州广安广元乐山内江遂宁宜宾攀枝花自贡绵阳雅安南充眉山德阳巴中广西南宁桂林百色玉林梧州钦州柳州贺州河池贵港防城港北海来宾崇左 真心感恩衣食父母诚信牵手健康生活QQ:XXXXXXX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