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关于

关于

关于
关于

关于城市周边村落的宗教信仰在社会化进程中发展的思考——以小店区西柳林村和清徐县六合村为例摘要:新农村建设一直以来都受国家重视,而在农村中一直存在的集中信教群体却被忽视。在社会化进程中,这样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生活现状如何,他们在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潮流下发展如何?这些正是我们所要探讨研究的。

关键词:农村;宗教信仰;社会化;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而一直以来,农村问题都是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容忽视的大问题。当前,正在推进的新农村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它“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1】。而宗教信仰在农村社会历来就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新农村建设大潮下,城市周边的存在的一些集体信教村落很值得我们关注和重视。

从地理位置考虑,我们科研小组选取了位于小店区的西柳林村和位于清徐县的六合村为调查个案,采用实地参与和面对面交谈的社会学调查方式对两村的起源、演变、风土习俗、组织、宗教仪式、衣食住行、信教群体的分布和构成等进行了深入地调查了解,希望通过此研究能够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建言献策。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详述

1、两村的基本情况

(1)六合村地处清徐县城西南两公里处,全村总人口8000余人,1800余户,90%信仰天主教,是我国最大的天主教徒聚居村之一。在300多年前,这里还只是一片耕地,后由在北京经商信奉天主教的韩、王两姓的祖先,归乡后在自己的地边建起了小屋小舍,人口逐渐增多,后来其他地区的一些天主教徒也迁入此地,遂形成了村庄。1919年,经村民申请、当时的县政府批准,正式建村,以蕴含天地东南西北吉祥如意之韵而取名六合。

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的春风在给全国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也带来了人们观念和宗教政策的变化。1980年,太原市率先开放了10个天主教

徒聚居的大堂区,六合即为其中之一。1985年,村中信教群众自己设计施工,盖起了目前这座能容纳4000多人的天主教堂。至今,天主教太原教区神职人员队伍已达50多人,仅六合堂区就有3位年轻神甫在此工作。此外,由于太原市天主教圣召较多,先后支援了全国20多个教区,有的担任了北京、上海等地重要堂区的主任司铎。

(2)西柳林村位于太原南27公里处,位于小店区南部,属太原市小店区管辖。西柳林原名柳林庄,相传因古代草木繁茂、柳树成林而得名,后由汾河穿村分为东、西柳林两个村庄。该村有一座豪华的哥特式圣安多尼天主教堂,号称华北第一教堂。因为信仰天主教,成为小店区的一个特殊村庄。全村约5100人,教友占六成约3000人。堂区现有教友3800人,其中本村2950人,所辖堂口850人。

天主教自清初传入以来,迄今约有350年,是太原地区接受福音最早的村庄之一。天主的福音进入西柳林为时虽早,但前期发展非常缓慢,经过200多年艰辛而漫长的历程直到19世纪末,教友人数仅达200余名。随着改革开放,宗教政策逐渐自由,信教人数不断增加,至1992年发展到2900人。1992年7月28日起,开始动工重建圣殿,在本堂李友棠、孟满顺、武俊文神父的领导下,由太原张世杰设计,台籍牛志牺神父鼎力资助,全村教友踊跃出工出力,历经四年多的千辛万苦,终于建成了这座全国罕见的雄伟壮观,富丽堂皇的仿古圣殿。使用面积2000平方米,主钟楼高56米,它气势巍峨,耸立云端,为西柳林增添了一道靓丽的景观。

2、调查所得基本情况

(1)宗教风俗

两村教堂基本上每天都有弥撒活动(除非神父外出),届时男女老少教友都走进教堂,念经、祷告。在婚配弥撒和“开圣体”等圣事活动中,教友们会在教堂里为两位新人或已满十二、三岁的孩子或新入教者做见证并祷告。

在每年的圣诞节,教会都会组织安排重大的圣诞晚会。很有幸,我们科研小组成员这次能在教堂和信教群众一起度过一个真正的平安夜。今年,六合村有一台自己的圣诞晚会,教友们自己筹备节目,有教友自己编演的天主教题材的小品、相声节目,有歌伴舞,还有他们经典的各乐队节目(西柳林和六合村教会都有自

己的锣鼓队、民乐队、管乐队等团体,他们称这些团体为服务团体);而在西柳林村,今年未筹备晚会,只是安排教堂看录像和燃放烟花这两项活动。等到十二点,对于天主教教友来说都是重大的时刻,他们集中在教堂里,由神父主持,恭迎耶稣圣体,进行他们这一年来最大的一次弥撒。

(2)教会·村委

两村教会发展到现在,已经形成各自独具特色的系统的管理模式。教会没有政府拨款,也没有商业活动,其经费主要都来自信教群众的捐款。

两村村委里,也有信教群众,但是村务和教会事务向来都分得很清楚,村民对国家政策也持积极支持的态度。对于新农村建设的大政策,两村都积极落实。在2010年11月份,我们科研小组到西柳林村调查时,正赶上村里修路,村里主道正在进行硬化。

(3)经济状况

六合村和西柳林村在经济发展水平上虽然有很大的差距,但是两村的经济状况还是有很多共同点:两村村民的土地较之周边村子都较少;两村都没有集体企业;两村都曾以跑货运为主要生计手段等等。

六合村在当地是小有名气的亿元村,从80年代起,依托便利的地理位置很多村民就开始跑起了运输,而且在80、90年代货运很走俏,很多村民就通过此创下了自己的第一桶金。在货运业慢慢盈利变少时,六合村又成功的进行了行业的转型。他们依托货运赚得资金,转投向了第三产业,像六合村村民开得商业店铺,不仅开在本村,还开在了县城里和邻村。而西柳林村的货运起步比较晚,而且也没形成类似于六合村的大规模车队,再加上两村起初的经济水平的差异和地理位置优越的差异,导致两村目前经济发展水平有了较大的差距。但据我们了解,西柳林村最近几年的经济发展速度有了很明显的提高。

对于两村经济发展的问题,我们科研小组目前只是通过初步地观察和采访所得的一些知识来分析,还不够深入,这也是我们小组下一步要重点进行研究的问题。

(4)婚育观

信奉天主教教友一般选择有同样信仰的人为配偶,如果是无信仰者也会在婚前或婚后动员其入教。由于婚配弥撒的举行就意味着双方对此婚姻的绝对忠诚,

违背它就是在犯罪,会受到终极审判,所以,信教群众强调婚姻的忠诚度,村里的离婚现象也比较少见。

在信教群体里,传宗接代的观念不是很浓,对于不能生育者,村民们也不会有什么不好的看法。基于对天主教教义的尊重,教友们不太能够接受计划生育政策,平均每户家庭会有3 个孩子。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他们思想上也接受了计划生育政策,并积极主动地从台湾引进了一种更加自然的节育方法,与天主教教义不相违背,现在每户人家多是两三个孩子。

(5)民风民俗

通过我们科研小组成员实地观察,发现两村在房屋建造上,偏向于高门高窗,应该是受天主教教堂风格的影响。这两个村还有个特点,相信也是其他集中信教村落的特点,就是,很多户人家的大门外那个“匾”上写着类似“主赐安康”这样的话(一般村子里,房屋结构都有大门、院子,大门上有用瓷砖砌成的类似于古代门上的匾一样的造型,并写有吉祥、祈福的四字词。在信教群众的家门上,一般我们看到的都是与主有关的话。)

通过采访发现,两村的信教群众都比较团结友爱,民风淳朴。在两村教堂的重修中,靠得都是信教群众自己,他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慷慨大度。教堂里玻璃脏了,会有人主动去擦;院子里的花草,会有人主动去打理······这样一种团结友爱的精神力量,正是我们国家建设和谐社会所要求的,也是农村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经济水平提高的有效保障。

二、调查后的思考

1、作为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宗教对社会产生着深刻而巨大的影响,并且有着其特定的社会功能和作用,“宗教正负功能的二重性是由宗教与社会需要的关系决定的”【2】。一方面,我们要承认宗教在群众生活中起到的积极作用。成熟的宗教信仰体系均有着调节人们心理机能的功效。“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过去行之有效的缓解心理压力的机制在急速变化的社会面前显得力不从心,而适应市场经济的心理健康保障体系和压力疏通渠道正在建立过程中,远远不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3】。在农村则表现为乡村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尤其是老年人没有适当的娱乐场所,天主教教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能弥补这一不足,并提供人们诉说生活烦恼、释放生活压力的机会,从而让人们在精神上有所寄托。

而且“宗教正是通过宗教道德实现其进行道德教化的社会功能,宗教把世俗社会的道德转化为信仰,神化为神的意志和要求”【4】 ,形成教义、教规来规范人的个体行为和社会角色。譬如,诸多劝戒人们和睦相处、与人为善的天主教教教义,可以增进邻里之间的互助友爱,对于和谐农村大有裨益。从此种意义上而言,宗教有益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而另一方面,我们更应认识到宗教的消极方面,并通过科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来引导信教群众走向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的道路。比如宗教一般都有潜移默化性的宿命论思想,正如马克思所言“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5】。还有宗教使人思想有守旧主义倾向和对现实生活理解的迷信化,这些都不利于新农村建设。此外,当底层农民越来越依赖基督教获得精神上的慰藉与寄托、物质上救济与帮助的时候,农民就会将权威认同由基层政权转向神权,忠诚依附于基督教组织,这对地方政府和村委会组织的合法性与权威基础不能说不是一个挑战甚至讽刺。

2、六合村在人多地少这样的劣势条件下,经济发展依然优于周边村落,值得我国在发展农村经济上借鉴。西柳林村和六合村有很多相似的情况,但发展水平却存在一定的差距。正如全国多数农村一样,两村在经济发展上,还需要国家给予更多扶持和优惠政策。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国家和地方政府首先应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使农民摆脱对基督教精神方面的过于依附。其次应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农民生产生活的确定性与安全性。其一是健全农村社会保障相关法律法规,为农村社会保障提供制度化、规范化的法律依据与保证;其二努力增加农村社会保障资金投入,切实保障农村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并最终建构起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过最重要的还是农民自身的努力,要坚信一份更与一分收获,国家政府对农村加大教育投入,进行科学引导,这样农村经济才会有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问题的决定. 人民日报,2006 - 10 - 19 (01).

【2】陈麟书,陈霞. 宗教学原理.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3: 148.

【3】傅先伟. 基督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努力的途径

【4】张厚军. 苏北农村信教现象的分析及思考. 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5, (04) : 59 - 60.

【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 ].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