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生物群落

生物群落

生物群落
生物群落

第4章生物群落

要点:本章主要介绍生物群落的基本概念、种类组成、群落外貌与结构以及群落动态变化的形式与规律等。

4.1 生物群落的概念

4.2 生物群落的种类组成

4.3 群落的外貌与结构

4.4 群落的动态

4.5 群落的演替

4.6 植物群落的分类

4.1 生物群落的概念

●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各种生物种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规律的一种结构单元。

●生物群落因其组成成分中生物类别的不同通常又分为植物群落、动物群落和微生物群落。

●在生物群落中,植物群落是动物的食物资源库、隐蔽所和繁衍生息的地方。所以,地球上几乎没有毫无动物栖居的植物群落,也没有不与植物群落发生关系的动物群落。生物群落中又以植物群落在其结构和功能中所起作用最大,尤其是陆地植物群落它的群落外貌最突出,常常决定了生物群落的外貌特征。

●生物群落是比种群更高一级的生命组织层次或生物系统。

生物群落景观

4.2 生物群落的种类组成

每一个相对稳定的群落都是由一定数量的生物种类组成,它是形成群落的物质基础,是决定群落性质的最重要因素,也是鉴别不同群落类型的基本特征。群落学研究一般都是从种类组成开始。

4.2.1 物种的丰富性

●物种的丰富性通常与其生存环境的多样性存在密切的正相关关系。

●物种的丰富性与环境的优越性也存在正相关关系

●通常山地的生物种类比平原的多,湿润区的比干旱区的多,林地的比草地的多。

●物种的丰富性还与生物群落间的相互联系有很大关系。如陆生生物群落中植物种类的多样性和结构的复杂性能直接影响动物种类和数量。

我国三省份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种类数量

4.2.2 群落优势种和建群种

●优势种:生物群落中个体数量多、体积和(或)生物量大、覆盖地面程度也大的物种。

●一个生物群落中优势种可有多种动植物和微生物种类。

赤松林下的优势种——杜鹃湿生群落中的芦苇优势种

●建群种:指优势种中的最优势者,在建设群落、决定群落内部结构和特殊环境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物种。

●需要说明的是建群种一定是优势种,但优势种不一定是建群种。

●共建种:生物群落中两个以上的建群种。通常出现在生态环境优越、种类复杂的生物群落中。

●偶见种:生物群落中只偶然出现的物种。

●伴生种:生物群落中经常出现的非优势种。

4.2.3 群落种类组成的有关量化指标

(1)最小面积

物种数量随面积的增大而增多,当物种数量增加达到一个相对稳定量时面积。

●通常西双版纳雨林最小面积需2500m2,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500-600m2 ,北方针叶林400m2,草原1~4m2。

(2)盖度(C)与相对盖度(RC)

物种生物体垂直覆盖地表的比例。通常乔木层用郁闭度表示,按十等分划分,以1为全郁闭;灌木和草本层以覆盖度表示,以100%为全覆盖。

相对盖度是指群落中各物种盖度占各物种盖度之和的比例。

(3)密度(D)与相对密度(RD)

密度是指物种数量占群落面积的百分比。相对密度则是分密度占群落中各物种总密度的百分比。

(4)多度

多度是指表示物种在群落中数量多少的一种半定量方式。不同学者提出三种不同的表示法。(5)频度(F)与相对频度(RF)

指物种在群落调查中出现的概率。相对频度则是某一物种的频度与各物种总频度的百分比。(6)优势度、相对优势度

(7)重要值(IV)

综合反映各物种在群落中优势程度与重要性大小的定量计算方法。其计算公式为:IV = RC + RD + RF

群落中重要值最大的一或两个物种一般就是群落的建群种。

(8)群落系数

(CC coefficient of community)

又称群落的相似度。CC = 2W / (a+b)

4.2.4 生态位

生态位是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或者说是一个允许物种在n维资源中生存的超体积。生态位除了物种栖息环境的各种生态位(如温度、湿度、水分、光照、PH、O2等)外,还有物种在该生物群落中所处的营养地位。

对于不同物种而言其生态位宽度一般是不同的,它影响到物种在生物群落中的地位、角色以及该物种的分布范围等。

生态位是生态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已在种间关系、种的多样性、种群进化、群落结构、群落演替以及环境梯度分析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基础生态位:指在生物群落中,若无任何竞争者和捕食者存在时,物种所占据的全部空间的最大值。

●实际生态位:在生物群落中因存在竞争者,而使得物种只占据基础生态位的一部分空间的生态位。

基础生态位与实际生态位

4.3 群落的外貌与结构

4.3.1 群落外貌

(1)概念

通常是针对陆地群落而言,它是群落长期适应自然环境的一种可见的外部表相,主要取决于植被的特征。不同的群落其外貌特征也不同,人们很容易依据群落外貌来区分陆地群落类型,如森林、灌丛、草原以及森林中的针叶林、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等。

(2)植物群落外貌的主要决定因素

●植物的生活型(生长型):生活型是植物对外界环境适应的外部表现形式,主要是依据休眠芽在不良季节的着生位置做为划分标准。生活型一般分为高位芽植物、地上芽植物、地面芽植物、地面芽植物、隐芽植物和一年生植物。生长型一般分为乔木、灌木、草本、藤本等。

●物种的组成:物种的组成尤其是优势植物及优势种的多少常对群落外貌起决定性作用。

●植物的季相:即在不同季节植物通过发芽、展叶、开花、结果和休眠等不同的物候阶段,使整个群落在各季表现出不同的外貌。

●植物的生活期:因组成种类生活期(如一年生、二年生和多年生植物)的变化,所组成的

群落外貌常会不同。

4.3.2 群落的结构

(1)群落的垂直结构

生物群落形成过程中,由于环境的逐渐分化,导致对环境有不同需求的物种生活在一起,各自占据群落中一定空间的垂直分化现象称为群落的垂直成层现象。

群落的垂直结构主要就是指成层现象,它是群落与环境条件相协调的结果。一般群落所在地的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层次越多,层次结构也越复杂。成层性包括地上与地下(陆生群落)。地上部分的分层主要决定于光照、温度和湿度等生态因素;地下分层主要决定于土壤的理化性质,尤其是水分和养分。

●农业生产中的间作、套作和多层楼等就是利用成层性,充分利用生存空间和环境资源的范例。

●水生群落因透光状况、水温和水中溶氧量等变化也出现分层现象,一般可分为漂浮生物、浮游生物、游泳生物、底栖生物和底内动物等。

(2)群落的水平结构

陆地群落的水平格局主要决定于植物的分布格局。除了成群分布、随机分布和均匀分布外,常见的还有群落的镶嵌性,即群落内部分化出的许多由一种或若干种植物组成小斑块的现象。它是由于小地形、土壤条件、光照条件或生物种类的生物学特性等的不同,使群落内部的环境在水平方向上出现不一致的现象。

动物群落同样存在镶嵌性。主要原因有:

●亲代的分布习性;

●对环境的选择;

●种间相互关系的作用。

镶嵌是绝对的,而均匀性却是相对的。

(3)群落的交错区和边缘效应

●群落交错区

指不同区域的交界区域,即群落的过渡地带。

●边缘效应

由于群落交错区的环境条件复杂,使得单位面积内的生物种类和种群密度较之与相邻群落有所增加的现象。如美国Illinois州森林内部的鸟仅发现14种,但在林缘地带达22种。

●群落交错区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条件。如相邻群落的渗透力应大致相似;其过渡带需相对稳定;具有两个群落交错的生物类群等。

●边缘效应的形成,必须在具有特性的两个群落或环境之间,还需要一定的稳定时间。

4.4 群落的动态

任何一个生物群落都不是静止的,而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中。这个变化是多方面的,它既有季节性变化和年际变化,又有群落的演替和演化等。其中以群落的季节性变化和演替更为重要。

4.4.1 群落的季节变化

群落的季节变化是指生物受环境条件(特别是气候)周期性变化的制约,并与生物种的生活周期相协调的结果。它是群落内部本身的变化,并不影响整个群落的性质。因此又被称为群落内部的变化。

群落的季相变化是最易观察到的季节变化,此外,还包括群落在生产力、生物的营养成分和群落内部的环境等方面的周期性变化。

青海湖边油菜群落夏季景观

川西五花草甸群落夏季景观

4.4.2 群落的年际变化

在不同年度之间,生物群落只于群落内部变化,而不产生群落更替的年际变化现象。一般也称为波动。

群落的波动多数是由于群落所在地气候条件的不规则变动引起的,其特点是群落种类组成

的相对稳定性、群落数量特征变化的不定性以及变化的可逆性。如在乌克兰草原,遇干旱年份旱生植物针茅等占优势,草原旅鼠和社会田鼠繁盛起来;而在气温较高且降水丰富年份,群落以中生植物占优势,喜湿性动物普通田鼠和林姬鼠便增多。

应指出的是群落波动的可逆性并不是完全的,而只是向平衡状态靠近。

通常群落结构越稳定、环境条件越严酷,群落的波动性越大。如我国北方较湿润的草甸草原地上产量年度波动为20%,典型草原达40%,干旱的荒漠草原则达50%。

4.5 群落的演替

(1)演替概念

演替是指在一定地段上一个群落被性质上不同的另一个群落所替代的现象。研究群落的演替对于认识它们的性质,预测群落未来发展趋向,以及合理利用、改造和保护生物资源等都有重要意义。

(2)演替动力

●群落外部环境条件的改变(如气候、地貌、土壤等)

●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

●动物的活动

●群落本身活动对内部环境的改变

●种间种内关系

●人类活动

(3)演替类型(按演替基质状况分)

①原生演替:指发生于以前没有植被覆盖过的原生裸地上的群落演替。

●原生演替可分为发生于干燥地面的旱生演替系列和发生于水域里的水生演替系列。

●典型旱生演替系列序列为:裸岩→地衣群落→苔藓群落→草本群落→灌木群落→乔木群落;相应的动物群落演替序列为:螨类出现→螨类等无脊椎动物繁盛→土表动物、昆虫、蜘蛛等繁盛→蜗牛、啮齿类等小型哺乳动物的入侵到繁盛→昆虫减少和鸟类、中小型哺乳类增多→动物种类最多,大型动物开始定居繁殖。

●水生原生演替系列

开敞水体

→自由漂浮植物阶段→沉水植物阶段→浮叶与挺水植物群落阶段→湿生草本植物阶段→陆地中生或旱生植物群落阶段。

动物同样逐渐由水生动物最终演替为陆生动物。

水生演替系列与湖泊演化

②次生演替:指发生在有过植被覆盖和动物生存,后来由于某种原因原有生物被消灭,环境中(主要为土壤中)常常还保留着植物种子或其它繁殖体的次生裸地上的群落演替。

(4)演替方向

●顺向演替

朝着群落结构由简单向复杂,生物种类由少到多,群落由不稳定向稳定,并逐渐符合当地主要生态环境条件的演替方向。

●逆向演替

指群落由于受到干扰破坏超过一定限度后,朝着群落更加简单化、不稳定的方向发展的演替。云杉林采伐迹地演替

●云杉林采伐迹地上的演替序列

采伐迹地阶段:

→先锋树种阶段(小叶树种阶段)

→阴性树种定居阶段(云杉定居阶段)

→阴性树种阶段(云杉恢复阶段)

内蒙古草原的放牧演替(逆向演替)

美北卡州一弃耕农田的次生演替(顺向演替)

(5)演替顶级

●顶极群落(或演替顶极):指生物群落通过顺向演替最终发展成为与当地环境条件相适应,结构稳定的群落。如上述云杉林就是当地的顶极群落。

●在不同自然区域里,其顶极群落是不同的,它主要受气候、土壤、地形和生物等因素分别控制,相应地出现许多顶极群落。其中分布面积很广、且与自然带的水热条件最相适应、稳定的群落叫做气候顶极、也即通常所称的显域群落或地带性群落;而其它自然要素占主导控制的顶极群落则为土壤顶极、地形顶极等。

●顶极群落并非静止不变,只是保持相对稳定。

藏北的荒漠草原顶级群落

4.6 植物群落的分类

4.6.1 群落的分类原则

●按群落外貌

●按优势度分类

●按景观分类

●按种类组成分类

4.6.2 中国植被的分类系统

植被型组(Vegetation type group)

植被型(Vegetation type)

植被亚型(Vegetation subtype)

群系组( Formation group )

群系( Formation )

亚群系( Subformation )

群丛组( Association group )

亚群丛( Association )

植被型组

凡建群种生活型相近,且群落形态外貌相似的植物群落的联合,如针叶林、荒漠等;

植被型

在植被型组内把建群种生活型(一或二级)相似或近似,同时对水热条件一致的植物群落联合,如常绿针叶林、落叶阔叶林等。

植被亚型

在植被型内根据优势层片进一步划分的

群系组

在植被型、亚型范围内,根据建群种亲缘的关系近似、生活型近似或生境相近而划分,如典型草原可分出丛生禾草草原、根茎禾草草原和小半灌木草原群系组;

群系

凡建群种或共建种相同的植物群落的联合,如兴安落叶松、黄山松林等;

亚群系

在群系中根据次优势层片及其所反映的生境条件的差异而划分的;

群丛组

凡优势层片和次优势层片的优势种或共优种相同的植物群落的联合,如羊草+ 大针茅草原;群丛

凡层片结构相同,各层片的优势种或共优种相同的植物群落的联合。

生物种群和群落的区别

生物种群和群落的区别 生物种群和群落的区别 1、种群: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如: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鲤鱼就是一个种群) 2、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3、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4、性别比例:是指雌雄个体数目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5、出生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 6、死亡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 7、生物群落: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群落的总和。 8、生物群落的结构:是指群落中各种生物在空间上的配置情况,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方面。 9、垂直结构: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就是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如森林群落、湖泊群落垂直结构。 10、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区段现象,就是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如:林地中的植物沿着水平方向分布成不同小群落的现象。 生物种群和群落的区别

1、种群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种群数量变化是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种群密度是种群的重要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以及迁人和迁出等都可以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 2、种群密度的测定:对于动物采用标志重捕法,其公式为种群数量N=(标志个体数X重捕个体数)/重捕标志数。 3种群密度的特点:①相同的环境条件下,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不同。②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不同。 4、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和种群大小的重要因素。出生率高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加;出生率低于死亡率,种群密度下降。;出生率与死亡率大体相等,则种群密度不会有大的变动。 5、年龄组成的类型: (1)增长型:年轻的个体较多,年老的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 (2)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3)衰退型:种群中年轻的个体较少,而成体和年老的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6、性别比例有三种类型:

(完整word版)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习题

作业三种群和群落

导致出生率的下降,达到控制福寿螺数量的目的。 答案:(1)捕食 种群密度(种群数量增长) (2)天敌 “J” 样方 (3)①6月中旬~7月中旬 成年(生殖期) ②出生率基本为零(出生率非常低) ③中华鳖对控制福寿螺种群数量十分明显 9. (10分)下图中甲表示某森林植物的景观,乙表示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甲 乙 (1)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的最重要因素。为了统计群落的植物种类组成,在群落的中心部位选取样地,用随机法取样,首先要确定样方面积。系列取样统计结果如图乙。 ①试写出该研究的课题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研究方法叫做__________。 ②图乙显示:在一定范围内,随样方面积的增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调查该森林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__________m 2。 ③若选取3个合适的样方对某种乔木计数的结果分别是n 1、n 2、n 3,则该乔木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__株/m 2。 (2)导致景观图中植物分层现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__________,森林对太阳能的利用率高于农田的主要原因是森林具有复杂的__________结构。若要调查景观图中森林群落的结构,请写出主要的调查项目(调查设备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群落由不同的物种组成,样方法不仅可用于种群密度的研究,也可用于群落物种丰富度的研究,且物种丰富度的计算方法与种群密度的计算方法一样,也只求平均值。群落的结构中植物的分布由非生物因素所决定,而植物的分布又决定了动物的分布,在结构调查中,既要注意物种组成,又要注意不同种群的密度。 答案:(1)①某森林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研究(只要合理均可) 样方法 ②物种 数迅速增多,并逐渐达到最多后保持稳定 S 0 ③(n 1+n 2+n 3)3S 0 (2)光 垂直 ①垂直结构:动植物的分层,不同层次上生物的种类和种群密度等 ②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的群落物种组成和种群密度等 10.)(9分)用一定量的培养液在适宜条 件下培养酵母菌,将其数量随时间的变化绘制如下图1,a 表示每3 h 更换一次培养液的培养曲线,b 表示不更换培养液的一段时间内的培养曲线。 图1

自然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 Natural Geography (070501) ●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培养研究生具有扎实的自然地理专业基础理论素养、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具有较强独立工作和研究能力、适应城市规划和生态建设的教学、科研与管理的高级专业人才。 (二)研究方向 1、城市生态规划与设计Planning and Designing of Urban Ecology 2、城市环境信息系统Information Systems of Urban Environment (三)学制 三年 (四)课程设置 1、必修课程: (1)学位公共课: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Theory and Practice of Scientific Socialism 哲学Philosophy 第一外国语First Foreign Language 计算机应用Computer Application (2)学位基础课: 现代自然地理基本问题Fundamental Problems of Modern Natural Geology 地理信息系统Geological Information System 城市生态学Urban Ecology 环境资源遥感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3)学位专业课:

城市水文环境Urban Hydrological Environment 城市土地利用与规划Urban Land Use and Planning 宏观生态学研究途径与方法Approaches and Means of Macro-ecology Studies 城市生态学Urban Ecology 测量与地图学Measuring and Cartography 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Designing and Exploration of Geological Information System 城市土地利用与规划Using and Planning of Urban Land 专业外语Specialized Foreign Language 专题讲座Lectures on Special Topics 2、选修课程: 环境资源遥感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 生态经济学Ecological Economics 程序设计Programming 数据库结构原理Principles of Data Structure 网络基础应用Basic Applications of Network 第二外国语(日语)Second Foreign Language (Japanese) 3、实习 4、专业调查 (五)教学和培养方式 采取自学(系统阅读参考文献)为主,课堂讲学为辅,着重组织范例讲解、答疑及专题调查讨论研究等方式开展教学。 第一学年第二学期举行译文报告会,研究所结合所学语种全文翻译近期本专业外文文选一篇,并公开报告,由导师组作出评语。 第2学年第2学期举行研究生科研论文报告会,结合专业撰写论文,公开报告,由导师组给出评语。用4周时间在导师指导下进行实践及教学实习。 定期举办研究生专题讲座,经考核后给予一定的学分,同时要求研究生积极参加院校的学术活动,参与指导大学生的科研活动,鼓励研究生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 (六)成绩考核 采用闭卷、撰写专题论文的方式进行;成绩记百分制,分优(90-100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圣才出品】

第7章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因子[西南大学2015年研][福建师范大学2014年研] 答:生态因子是在一个由多种要素组成的综合体的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和分布有影响的环境要素,即对生物影响产生强烈显著因素的环境作用。例如太阳辐射、气温、水温、土温。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所不可缺少的那些因子称为生存条件。例如对绿色植物来说,光、热、水、矿质营养元素、氧气和二氧化碳等就是保证其正常生存而不可缺少的生存条件。 2.生态位和生态幅[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研] 答:①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 ②生物在其生存过程中,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称为生态幅,其中包括最适生存范围,在这里生物生产发育得最好。各种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不同,根据耐受范围的宽广或狭小,把生物分为广生态幅生物和狭生态幅生物。 3.生态平衡[中科院2015年研] 答: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也

就是说当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时,系统内各组成成分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能量、物质的输入与输出在较长时间内趋于相等,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在受到外来干扰时,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初始的稳定状态。 4.生物群落[中科院2015年研;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15年研] 答:生物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其基本特征包括群落中物种的多样性、群落的生长形式和结构、优势种、相对丰盛度、营养结构等。生物群落中的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主要有营养关系、成境关系和助布关系三类。营养关系和成境关系在生物群落中具有最大意义,是生物群落存在的基础,正是这两种相互关系把不同种的生物聚集在一起,把它们结合成不同规模的相对稳定的群落。 5.温带草原[西南大学2015年研] 答:温带草原是主要的陆地生态系统之一,分布于内陆干旱到半湿润区,主要有欧亚大陆草原、北美洲草原和南美洲草原等,具大陆气候,四季分明,夏季温暖、冬季严寒,年降水量约250~500mm,多集中于夏季且年际变化较大。 6.生态系统[兰州大学2013年研] 答:生态系统是在一个特定环境内,其间的所有生物和此环境的统称。具体来说,它是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其范围可大可小,相互交错,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最为复杂的生态系统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类型众多,一般可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人类主要生活在以城市和农田为主

《自然地理学III》(生物与土壤)试题(一)

《自然地理学III 》(生物与土壤)试题(一) 一、填空:(每空1分,共25分) 1、土壤次生矿物根据构造和性质大体可分为 、 和 三类。 2、土壤的热状况可分为 、 和 三 个类型。 3、《中国土壤分类暂行草案》是以土壤 原则,以 作 为分类基础。 4、生物进化的方式主要有 、 两种。 5、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生态类型有 、 和 。 6、种群根据其年龄结构可分为 、 和 三 个基本类型。 7 、相同自然带内,草地的生物种类比林地 ,远离大陆的岛屿比 靠近大陆的岛屿生物种类 。 8、世界上最大的鸟类是 ,最大的陆栖动物是 。 9、从整个生物圈角度可把物质循环分为 和 两大类型。 10、自然地理环境组成主要包括 、 和 等 三个方面。 1、土壤肥力 2、生态系统 3、自然区划 4、竟争 5、生物多样性 三、比较题(每题5分,共10分) 1、棕壤与褐土

2、热带雨林和寒温带针叶林生物群落。 四、问答题(每题6分,共30分) 1、土壤粒级,土壤质地和土壤结构的概念有何不同? 2、生物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3、群落的演替分几种,各有什么特点? 4、什么是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机制? 5、什么是土地分等?分等的依据是什么? 五、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试述土壤矿物质风化的阶段性和地带性。 2、试述欧亚大陆生物群落水平分布规律及成因。

《自然地理学III 》(生物与土壤)试题(二)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1、土壤矿物按其成因类型,可分为 和 两大类。 2、土壤有机质通常分为两大类: 、 。 3、土壤的水平分布规律,包括 和 。 4、在生物进化史上, 是高等植物的祖先; 纪是 生物界由水生到陆生的转折点。 5、根据植物对光周期的适应,可分为 、 和 三个基本类型。 6、生态系统的平衡包括 、 和 三个方面。 7、造成自然地理环境地域分异和差异的因素可归纳为 和 两大类。 8、我国的草原有 、 和 三种类型。 9、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是: 、 和 。 10、生物多样性是指 、 和 三个主要层次。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土壤质地 2、土壤分类 3、生活型 4、土地 5、地域分异规律 三、比较题(每题5分,共10分) 1、灰化过程与钙化过程。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一、种群 1: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 群落: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 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种群密度(最基本) 出生率、死亡率 迁入率、迁出率 2、种群特征增长型 年龄组稳定型 衰退型 性别比例 1)种群密度 a、定义: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b、调查方法: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离取样法 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2)出生率、死亡率: a、定义: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b、意义:是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3)迁入率和迁出率: a、定义: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b、意义: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针对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起决定作用。 4)年龄组成: a、定义: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b、类型:增长型(A)、稳定型(B)、衰退型(C); 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种群密度会增大。 稳定型: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 衰退型:幼年个体较少,而中老年个体较多,种群密度会减小。 c、意义: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5)性别比例: a、定义: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b、意义: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3、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

① “J 型增长” a 、数学模型:(1)(2)曲线(如右图) b 、条件:理想条件指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 c 、举例:自然界中确有,如一个新物种到适应的新环境。 ② “S 型增长”: 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 a 、条件:自然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 b 、曲线中注意点: (1)K 值为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 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2)K/2处增长率最大。 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 的数量会急剧下降甚至消失。 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 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临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有 重要意义。 二、群落的结构 1、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2、种间关系比较 (1)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2)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3)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时间

高中生物种群与群落知识点总结分析

种群和群落 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 种群: 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注意】 (1)两个要素:“同种生物”和“全部个体” 各个年龄段的个体/雌雄个体(有性别差异的生物) (2)两个条件: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存在的种群必须有一定时空限制(种群的时空界限随研究工作方便性划分) (3)两个方面:宏观: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微观: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辨析】种群、个体、物种 (1)种群所具有的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特征是个体所不具备的,个体只能由出生、死亡、年龄、性别等特征。 (2)同一物种在不同区域内可以有多个种群,但同一种群内的个体都为同一物种。 特征:数量特征、空间特征、遗传特征 种群的数量特征: (一)种群密度(最基本数量特征): 含义: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表示方法:种群密度=种群的个体数量/面积或体积 特点: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差别很大;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也有差异。 意义: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内的数量。 应用:农林害虫的监测、预报;渔业捕捞强度的确定 (二)出生率和死亡率: 含义:出生率:单位时间内新个体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死亡个体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意义: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 (三)迁入率和迁出率: 含义:一个种群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分别称为迁入率或迁出率。 意义: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 【学科交叉】中国人口增长:出生率>死亡率 城市人口增长:迁入率>迁出率 计划生育政策控制出生率,使增长率下降。 (四)年龄组成: 含义: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1.处于生殖前年龄的个体称为幼年个体(幼体);处于生殖年龄的个体称为成年个体;处于生殖后年龄的个体称为老年个体。

自然地理学课后重点考点习题答案

名词解释 第一章地球 第二章地壳 岩石:造岩矿物按一定的结构集合而成的地质体 矿物: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物理化学性质的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成分。 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的岩石组成的圈层。 地质构造:岩层或岩体经构造运动而发生的变形与变位。 解理:矿物晶体受力后常沿一定方向的平面破裂的性质 构造运动:由地球内动力引起岩石圈地质体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 断层:岩块沿断裂面发生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 节理:岩块沿断裂面没有发生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 褶皱:指岩层在侧向压应力作用下发生弯曲的现象 变质作用:岩浆岩、沉积岩或先成变质岩等固态原岩在构造运动、岩浆活动等作用下,导致其矿物成分、化学结构和构造发生变化 第三章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温室效应:大气逆辐射几乎全部为地面所吸收,这对地面因辐射而损耗的能量得到一定的补偿而形成的大地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季风:由于大陆和海洋在一年之中增热和冷却程度不同,在大陆和海洋之间大范围的、风向随季节有规律改变的风 气候:指一年内气温的高低变化。 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 气旋与反气旋:大气中占据三度空间的大尺度水平空气涡旋,中心气压比周围低的称为气旋中心气压比周围高的,称为反气旋 焚风:背风坡气温比迎风坡同高度上的气温高很多、干燥很多。 大气环流:大气环流是指地球上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各种气流运行的综合现象 局地环流:指由于局部环境如地形起伏、受热不均等而产生的小范围环流,也称地方性风系洋流:海洋中除了由引潮力引起的潮汐运动外,海水沿一定途径的大规模流动。 沃克环流:赤道海洋表面因水温的东西面差异而产生的一种纬圈热力环流。 第四章海洋和陆地水 水循环:水不断的蒸发、输送、凝结、降落的往返运动过程 流域:河流或湖泊由分水岭所包围的集水区域 河流阶地:由河流作用形成沿河谷两侧伸展、且高出洪水位的阶梯状地形。阶地高度由阶地面与河流平水期水面间的垂直距离来确定。 河漫滩:河谷底部河床两侧,大汛时常被洪水淹没的平坦低地,由河流自身带来的泥沙堆积而成。河流劫夺:一条河流溯源侵蚀导致分水岭外移,从而占据相邻河流流域的过程 准平原:一个地区的地面在经长期的侵蚀和剥蚀之后,所形成的起伏和缓,但还保留一些孤立残丘的近似平原的地貌 山麓面: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坡面洪流不断搬运风化碎屑而致山坡大体保持原有坡面平行后退,山体逐渐缩小时在山麓形成的大片基岩夷平地面 第五章地貌 荒漠化:干旱、半干旱区和有干旱季节的半湿润地区由于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等导致的土地退化 喀斯特地貌:喀斯特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形态和地下形态

自然地理学-第七章 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第一节生物分类 生物分类系统中采用的等级单位是界、门、纲、目、科、属、种。 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 一,原核生物界:是一类起源古老、细胞结构简单、不具备核膜、没有明显细胞核的原始生物: 细菌和蓝藻; 存活于所有水体和湿润陆地环境。 二,原生生物界:由原核细胞进化而来的另一类微生物,其有机体以单细胞的为主,也有一些群体。 三,植物界: 1,细胞中具有明显细胞核的真核生物,包括全部藻类植物(蓝藻除外)和所有高等植物。 2,高等植物分为①苔藓植物和②维管植物。而维管植物包括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四,真菌界:真核生物,体内不含可行光合作用的任何色素而系营腐生或寄生生活的异养生物。 五,动物界:包括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两大类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 一,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点 1,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态因素:在环境中对生物的生命活动起直接作用的环境要素。如日光、热、水、风、矿物盐类和其他生物等。 3,生境:生物或其群体具体居住地段的所有生态因素的总体。 4,生态因子对生物作用的几个特点:综合性,非等价性,不可替代性,限制性。 二,生态因子(光,温,水,气,土)与生物 (一)光与生物 1、地球上一切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源。 2、对植物的影响:光的性质、强度和日照长短直接影响着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结构。 3、光对动物的生存、行为和分布具有直接作用。 (二)温度与生物 1、温度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形态结构、行为、数量和地理分布。 2、植物一般生活在0—45℃的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上升,生长加快,温度降低,生长减慢。当温度超过最低和最高限度时就停止生长,甚至受到伤害。 (三)水与生物 1,根据植物需水程度不同,可分为水生植物、湿生植物、中生植物和旱生植物等生态类型。 2,动物对干旱环境适应的方式:迁移;保持体内水分;夏眠。 (四)空气与生物 1,空气对生物的影响可从空气的化学成分和空气运动两个方面考察,而且前者尤其重要。 2,植物具有吸收大气中污染物的能力,具净化环境作用。 3,风的有利影响:是植物孢子、花粉、种子和果实传播的动力 (五)土壤与生物 1,土壤的机械组成:粘土多生长浅根性植物;沙土发育深根系为主的植物;在基质流动性很大的沙地上只有沙生植物才能够生存。 2,土壤的酸碱度(pH) 3,土壤盐渍化:红树、盐角草、盐爪爪等。 (六)生物之间的关系 1、互助(原始合作):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或种群,彼此均受到利益,它们并不须互相依赖,可以单独生存。 2、互惠(利)共生:两个不同物种的有机体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在共同的生活中互相依赖,均获得一定的利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圣才出品】

第7章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7.1复习笔记 一、地球的生物界 生物圈是指在地球上存在生物并受其生命活动影响的区域,包括大气圈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上部,厚度约达20km。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魏泰克把生物划分为原核生物、原生生物、植物、真菌和动物五个界。 1.原核生物界 (1)定义 原核生物是一类起源古老、细胞结构简单、不具备核膜,没有明显细胞核的原始生物,包括细菌和蓝藻。 (2)主要原核生物 ①细菌 细菌是自然界中分布最广、繁殖最快、个体数量最多的一类单细胞微生物,按其营养方式可分为异养、光自养和化能自养三类。 ②蓝藻 蓝藻是细胞中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可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生物,有机体有单细胞的群体的和多细胞丝状体等结构。 2.原生生物界 原生生物是由原核生物进化而来的另一类微生物,其有机体以单细胞的为主,也有一些群体,主要生活于水中和潮湿的陆地环境中。其特征有:

(1)细胞内具有由核膜包围的真正的细胞核,属真核生物。 (2)有些原生生物细胞内含有叶绿素和其他色素,为光合作用的自养生物;有些不含有色素,为非光合作用的异养生物。 3.植物界 (1)概况 真核多细胞生物,单细胞者很少。绝大多数植物的细胞中含有叶绿素和其他色素,属于能够利用太阳能制造有机物质的自养生物,极少数为非绿色的寄生物。 (2)主要生物 植物界包括藻类和高等植物。 ①藻类 藻类是无胚发育、植物体没有根、茎、叶分化的低等植物,主要生活在咸、淡水中,约有20000种。 ②高等植物 高等植物可能起源于低等植物中的绿藻类,由于演化方向不同和营养体的来源与结构有明显差异,该类植物分为两支: a.苔藓植物 其个体很小,高度一般不超过10cm,有类似茎、叶的分化而无真根,体内也无维管束组织,多分布于潮湿阴暗地方,是高等植物演化的一个盲枝。 b.维管植物 包括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是高等植物演化的主干。其最大特征是体内出现了维管束组织,具有高度适应环境的能力。其中,被子植物在陆地植被景观中居主导地位。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1.什么是种群? 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 如一片森林中的全部猕猴是一个种群,一片草地中的全部蒲公英是一个种群。 2.种群的特征有哪些? 种群的最基本特征是什么? 决定种群的大小和密度的特征有哪些? .s.5.u.c.o.m 种群的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决定种群的大小和密度的特征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3.种群的年龄组成分为哪些类型?有何用途? 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4.可以用哪些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分别适用对象是什么? 样方法:植物和运动能力弱的动物 标志重捕法:活动能力强的动物 用血球计数板记数法:微生物用取样器进行采集、调查的方法:土壤中的小动物 5.样方法中取样的大小一般是多大? 样方法中取样的关键是什么?取样的方法有哪些?如何计算所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 样方法中取样的大小一般是1m×1m。 样方法中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 取样的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等。 计算所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应取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 6.在对某种鼠的调查中,调查范围是1公顷,第一次捕获并标记m只鼠,第二次捕获n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x只,如何计算结果? 该范围内鼠的种群密度=mn/x(单位:只/公顷) 7.种群增长在什么条件会呈J型增长? 增长的公式是什么? 自然界中存在这种增长方式吗?举例说明? 种群长时间呈J型增长会造成什么后果? J型增长的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 J型增长的公式:Nt=Noλt No为种群起始数量,Nt为t年后种群数量,λ为种群数 量为前一年的倍数,即种群增长率。J型增长的条件下种群增长率保持不变。 自然界中存在这种增长方式,通常发生在一个种群新迁入一个适宜的新环境后在一段时间内往往呈J型增长。 种群长时间呈J型增长会造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被破坏。 8.什么是环境容纳量?环境容纳量会发生改变吗? 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 环境容纳量也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如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的减少

2020年(生物科技行业)高中自然地理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名词解释

(生物科技行业)高中自然地理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名词解释

高中自然地理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名词解释 生物圈:在地球上存在有生物且受其生命活动影响的区域叫做生物圈,它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的上部,厚度20公里。生物圈存在所需要的条件,首先需要有大量液态水,其次要有物质的液态、固态和气态三相变化和其间的变化;仍要有必须能得到来自太阳的充足能量。 环境:从生态学观点来见,所谓环境是指生物有机体或生物群体所在空间内壹切事物和要素的综合。即包括非生物的所有自然要素,也包括主体生物之外的其他壹切动植物。环境对于生物的影响是很大的,它控制和塑造着生物的全部生理过程、形态构造和地理分布。生物也对环境产生明显的改造作用,所有地理过程都受生物的直接或间接影响。 生态因子:环境是壹个由多种要素组成的综合体,其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和分布有影响的环境要素叫做生态因子。即对生物影响产生强烈显著因素的环境作用,例如太阳辐射、气温、水温、土温。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所不可缺少的那些因子称作生存条件。例如对绿色植物来说,光、热、水、矿质营养元素、氧气和二氧化碳等就是保证其正常生存而不可缺少的生存条件。 限制因子:生态因子对于生物的生存且非总是适宜的,因为地球上各种生态因子的变动幅度非常大,而每种生物所能耐受的范围却有壹定的限度,如果当壹个或几个生态因子的质或量,低于或高于生物的生存所能忍受的临界限度时,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就会受到限制,甚至引起死亡,这种接近或超过耐性上下限的生态因子称作限制因子。例如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水分条件往往是植物生存的限制因子。限制因子和限制强度随时间地点而变化,也因生物种类和其发育阶段不同而异。即凡是限制其他生态因素对生命活动发挥正常显著作用的生态因素。 生态幅:生物在其生存过程中,对每壹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或称作生态幅,其中包括最适生存范围,在这里生物生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习题

作业三种群和群落 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1.下图为在一密封环境中不同培养阶段酵母菌种群数量、葡萄糖浓度和乙醇浓度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T1后持续通入无菌空气,酵母菌种群数量将持续上升 B.T2时对应的酵母菌数量为该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K值 C.T2后酵母菌种群数量下降与葡萄糖浓度迅速下降有关 D.此实验结果证明酵母菌有氧呼吸和厌氧呼吸都产生CO2 解析:酵母菌种群数量开始下降的主要原因除葡萄糖大量消耗外,还有乙醇含量过高,培养液的pH下降等原因。 答案:C 2.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关于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有曲线图和数学方程式。下列关于种群的“J”型曲线增长的叙述,错误的是() A.数学方程式模型可表示为:t年后种群数量为:N t=N0λt B.条件是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C.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 D.K值是固定的 解析:种群的“S”型增长过程中,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是K值。“J”型增长是理想的条件下发生的,因此没有K值。 答案:D 3.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种间关系属于群落水平的研究内容 B.随着时间的推移,弃耕的农田可能演替成森林 C.群落中动物的垂直分层现象与植物有关 D.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解析:种间关系属于群落水平研究的内容之一;群落演替的总趋势:自然条件下,群落的演替一般朝着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化、有机物总量(能量)增加、稳定性增强的方向发展,只要此地的自然环境允许,是可能演替成森林的;植物的分层现象为动物提供了食物条件和栖息场所,所以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自然地理学伍光和第三版目录打印版

绪论 1、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 2、自然地理学的任务 3、自然地理学与其他一些学科的关系 4、本书的内容和结构 第一章地球 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宇宙和天体 2、太阳和太阳系 3、地球在天体中的位置 第二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的形状及其地理意义 2、地球的大小及其地理意义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自转 2、地球的公转 3、岁差、章动和极移 第四节地理坐标 1、纬线与纬度 2、经线与经度 第五节地球的圈层构造 1、地球的圈层分化 2、地球的内部构造 3、地球的外部构造 第六节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 1、海陆分布 2、海陆起伏曲线 3、岛屿 4、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地壳 第一节地壳的组成物质 1、化学成分与矿物 2、岩浆岩 3、沉积岩 4、变质岩 第二节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1、构造运动的特点与基本方式 2、构造运动与岩相、建造和地层接触关系 3、地质构造 第三节大地构造学说 1、板块构造学说 2、槽台说与地洼说 3、地质力学学说 第四节火山与地震 1、火山 2、地震 第五节地壳的演变

1、地质年代 2、地壳演化简史 第三章大气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 1、大气的成分 2、大气的结构 3、大气的热能 4、气温 第二节大气水分和降水 1、大气湿度 2、蒸发和凝结 3、水汽的凝结现象 4、大气降水 第三节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 1、大气的水平运动 2、大气环流 3、主要天气系统 第四节气候的形成 1、气候和气候系统 2、气候的形成 3、气候带和气候型 第五节气候变化 1、气候变化简史 2、气候变化原因 3、未来气候的可能变化 第四章海洋和陆地水 第一节地球循环与水量平衡 1、地球上水的分布 2、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第二节海洋起源与海水理化性质 1、海洋的起源 2、世界大洋及其区别 3、海及其分类 4、海水的组成 5、海水的温度、密度和透明度第三节海水的运动 1、潮汐与潮流 2、海洋中的波浪 3、洋面流和水团运动 第四节海平面变化 1、7万年来的海平面变化 2、近百年的海平面变化 3、21世纪海平面上升预测 第五节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保护 1、海洋资源 2、海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海洋环境保护

高中生物 种群和群落(填空和判断)

高考生物基础知识回扣 考点回扣11种群和群落 [基础知识填空] 1.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估算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有法和法。 2.和、和决定种群的大小,和也能影响种群的大小。 3.在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呈“J”型,种群增长率保持不变。 4.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量,又称K值。 5.K值不是定值,K值的大小与、生存空间、天敌数量等环境条件有关。 6.种群数量变化包括、稳定、波动和下降等。 7.群落的特征包括: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和以及群落的演替。 8.群落的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9.种间关系包括、捕食、互利共生和寄生等。 10.群落的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群落的结构与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光照强度、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有关。 11.群落的演替包括演替和演替。人类活动会改变群落演替的和。 12.一般来说,群落演替的结果是物种丰富度变大,群落结构,稳定性。 [易错易误判断] 1.种群是由许多同种个体组成的,它是个体的简单相加。() 2.一个种群内的不同个体一定属于同一物种。() 3.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有的动物的种群密度调查也可用样方法。() 4.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方格内的菌体数量。() 5.对于“S”型曲线,同一种群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 6.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密度一定增加。() 7.种群的“S”型增长,在达到K值之前就是“J”型增长。() 8.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 9.群落的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 10.群落的特征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11.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 12.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 13.人类活动对自然群落的影响总是破坏性的。() 14.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进行。()

安师大自然地理学考研真题00-08

2000年招收硕士研究生考题 招生专业:自然地理学考试科目:自然地理学 一、名词解释:(共40分) 1.生态因数与生态系统2.潮汐与潮流3.生物的适应性与生物的指示现象4.流水作用与岩溶作用5.冲积平原与准平原6.大地水准面 二、问答题:(共60分) 1.绘出全球近地面风带和气压带,并说明各风带和气压带的形成。2.简述地壳运动的基本特点。 3.试述气候、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4.简述区域性的地域分异规律的三种表现形式? 5.试述水情各要素的基本概念及影响各水情要素的因数 2002年招收硕士研究生考题 招生专业:自然地理学考试科目:自然地理学 一、名词解释:(共24分) 1.梯度风与地转风 2.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3.相对湿度与饱和水汽压 4.内海与外海 二、问答题:(共76分) 1.什么是变质作用?变质作用有哪五个类型? 2.海平面上全球气温的水平分布有何特点?

3.试述土壤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产生的后果,以及你对控制和解决这些问题的看法 4.举例分析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与生态调节 5.生物在土壤形成中起何作用? 2003年招收硕士研究生考题 招生专业:自然地理学考试科目:自然地理学 一、名词解释:(共30分) 1.太阳常数2.土壤肥力3.生物的适应4.生物群落 5.地理系统6.种群7.气温直减率8.地转风 二、简答题:(6×10′) 1.自然地理学的任务是什么 2.简述构造运动的特点与基本方式 3.全球主要地震带有哪几个? 4.气候系统由哪几个部分构成? 5.海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何? 6.简述河流的分类原则 三:详答题:(4×15′) 1.全球气温分布有何特点 2.地貌对地理环境影响主要有哪些表现+ 3.土壤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哪些问题?你认为应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壤资源? 4.生态系统具有哪些功能? 2004年招收硕士研究生考题 招生专业:自然地理学与GIS 考试科目:自然地理学 一、名词解释:(1-6题各4分,7-8题各3分,共30分) 1.太阳总辐射2.梯度风3.“海”和“洋”4.大陆架 5.群落环境6.地质大循环7.食物链8.生态学

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

.种群:在一定地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地全部个体形成种群. 如一片森林中地全部猕猴是一个种群,一片草地中地全部蒲公英是一个种群. .种群地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地数量特征. 决定种群地大小和密度地特征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种群地年龄结构包括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可用来预测种群密度地变化趋势. .可以用哪些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分别适用对象是什么? (、、、) 样方法:植物和运动能力弱地动物标志重捕法:活动能力强地动物(掌握计算和误差分析) 用血球计数板记数法:微生物(如培养液中地酵母菌) .样方法中草本植物取样地大小一般是1m×1m. 样方法中取样地关键是随机取样. 取样地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等. 计算所调查植物地种群密度应取所有样方种群密度地平均值. .种群数量型增长地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 型增长地公式:=λ 为种群起始数量,为年后种群数量,λ为种群数量为前一年地倍数,即种群增长倍数.λ不是增长率,增长率为(λ).型增长地条件下种群增长率保持不变,无值.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自然界中存在这种增长方式,通常发生在一个种群新迁入一个适宜地新环境后开始一段时间内. .种群数量型增长曲线和型增长曲线地比较: 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地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地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值. 环境容纳量不是固定不变地,会随着环境地变化而发生改变.如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地减少和活动范围地缩小,其值就会变小.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在自然界中,影响种群数量地因素有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研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地因素地意义:对于有害动物地防治、野生生物资源地保护和利用,以及濒危动物种群地拯救和恢复,都有着重要意义.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生物群落地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地集合叫做群落. 群落地特征包括:群落地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群落地空间结构(即水平结构和空间结构)等方面. 垂直结构表现为具有明显地分层现象,水平结构表现为群落常呈镶嵌分布. 森林群落中影响植物垂直分层现象地主要因素是:光照.植物又可以给动物提供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所以动物也有分层现象. 注意:区分种群地空间特征和群落地空间特征.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群落地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地重要特征. 群落中物种数目地多少称为丰富度.不同群落地物种丰富度不同,热带地区最大,向地球两极延伸则逐渐减少.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地研究中,采集调查采用取样器取样法;丰富度地统计方法两种:记名计算法、目测估计法.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种间关系共分为四种常见类型: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 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例如兔和草,狼和羊 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生活习性越相近,竞争越激烈.竞争地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分为“一强一弱”和“一死一活”两种型.例如牛和羊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地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地养分以维持生活.例如噬菌体和大肠杆菌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例如,豆科植物和根瘤菌. .群落演替主要类型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地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地地方发生地演替.如裸岩上演替,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

2017年中科院自然地理学考研参考书

中国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自然地理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科目基本要求及适用范围概述 自然地理学是地理科学的主要分支学科,是许多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地球与地质基础、大气与气候、海洋与陆地水、地貌、土壤基础与土壤地理、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综合自然地理研究。要求考生具备以下能力:对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概念有较深入了解,掌握自然地理各分支部门的研究内容,并理解其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掌握自然地理学综合分析的基本方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某一熟悉区域自然地理现象并解决实际问题。本《自然地理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大学自然地理学及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等相关分支专业,同时也适用于土地科学、生态学等相邻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二、考试形式(闭卷,笔试,考试时间180分钟,总分150分)和试卷结构(题型) 《自然地理学》考试为闭卷形式,考试时间总共为180分钟,满分为150分。 试卷结构包括三个部分: 1)名词解释,共10题,每题5分,总分50分。 2)简答题,共5题,每题10分,总分50分。 3)论述题,共2题,每题25分,总分50分 三、考试内容 (一)地球与地质基础 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3.地球的运转 4.地理坐标 5.地球的圈层构造 6.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 7.地壳的物质组成 8.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9.大地构造学说

10.火山与地震 11.地壳的演变 (二)大气与气候 1.大气的组成与热能 2.大气水分和降水 3.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 4.气候形成因子分析 5.气候变化 6.气候变化的影响与响应(三)海洋与陆地水 1.地球水循环和水量平衡 2.海洋起源与海水物理化学性质 3.海水的运动 4.海平面变化 5.海洋资源与海洋环境保护 6.河流,包括流域 7.湖泊与沼泽 8.地下水 9.冰川 (四)地貌 1.地貌的成因与类型 2.风化作用与块体运动 3.流水地貌 4.喀斯特地貌 5.冰川与冰缘地貌 6.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 7.海岸与海底地貌 (五)土壤基础与土壤地理 1.土壤圈的物质组成及特性 2.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 3.土壤分类及空间分布规律 4.土壤类型特征 5.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六)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1.地球上的生物界 2.生物与环境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