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浙江乡土地理 简介

浙江乡土地理 简介

浙江乡土地理 简介
浙江乡土地理 简介

浙江省,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东临东海,南接福建,西与安徽、江西相连,北与上海、江苏、安徽接壤,并有太湖位于江、浙两省之间。人口5442.69万(2010年).海拔1929米的黄茅尖为浙江省最高峰。境内最大的河流为钱塘江,因江流曲折,称之江,又称浙江,省以江名,简称“浙”。省会杭州,其与上海两地高速公路距离为130多公里。钱江潮常被媒体用作比喻浙江人的“拼搏精神”。

2009年确定樟树为省树、兰花为省花;金钱松(吉祥之树)、银杏(长寿之树)、毛竹(富民之竹)、榧树(造福之树)为浙江省特色树;梅花(高洁之花)、荷花(清纯之花)、桂花(天香之花)、山茶花(幸福之花)为浙江省特色花。

浙江省陆域面积104141平方公里,为全国的1.08%,是中国面积最小的省份之一。浙江省海域面积26万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和海岛岸线长达6500公里,占全国海岸线总长的20.3%,居中国第一。全省有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3061个,是中国岛屿最多的一个省份。

浙江有会稽山、雁荡山、普陀山、括苍山、雪窦山、天目山、天台山等名山;有钱塘江、楠溪江等名江;有杭州西湖、绍兴东湖、嘉兴南湖等名湖;亦有中国最大的人工湖——千岛湖。京杭大运河穿越浙江北部,在杭州与钱塘江汇合。

浙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降水充沛。年平均气温15℃-18℃。1月、7月分别为全年气温最低和最高的月份,5月、6月为集中降雨期。

浙江水资源量居全国第4位。经济林、竹林资源丰富,毛竹产量居全国前列。名优特产多。茶、柑橘等中外著名,山核桃、香榧等干果占全国产量的70%以上。树种资源丰富,素有中国“东南植物宝库”之称,“活化石”银杏等50多种野生植物列入国家珍稀保护名录。浙江矿产以非金属矿产为主。在探明储量的矿产中,石煤、明矾石、叶蜡石、水泥用凝灰岩、建筑用凝灰岩居中国第1位,萤石居中国第2位。大陆架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开发前景良好。浙江海域渔业资源丰富,舟山群岛是中国最大的海洋渔业基地。

浙江历史悠久,早在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原始人类“建德人”在今天的浙江西部山区一带活动。进入新石器时代,浙江境内人类活动的范围已相当广泛。全省境内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达百处以上。浙江简称浙,越。地处江南故地,古为吴越境地,属会稽郡(今绍兴)。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浙江作为一个省级行政区的雏形成形。南宋王朝(1127-1279年)历时150年。明朝(1368-1644年),浙江省名正式出现。

历史上浙江经济较为发达。丝绸、制瓷、造纸、印刷和造船业等居当时中国领先地位。浙江人才辈出。思想家王充、王阳明、黄宗羲、龚自珍,诗人贺知章、骆宾王、孟郊、陆游,科学家沈括,戏剧家李渔、洪升等都是杰出代表。20世纪,中国文学巨匠鲁迅、茅盾,教育家蔡元培,著名科学家茅以升、竺可桢、钱学森、陈省身,以及李叔同、王国维、夏衍、艾青、徐志摩、陈望道、马寅初、金庸等一批名人均为浙江人。

地形

浙江省地理特征非常丰富,从浙北地区水网密集的冲积平原,到浙东地区的沿海丘陵,再到浙南地区的山区,另还有舟山市的海岛地貌,可谓山河湖海无所不有。浙江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呈阶梯状倾斜。西南多为千米以上的群山盘结,其中位于龙泉市境内的黄茅尖,海拔1929米,为全省最高峰。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占全省总面积70.4%。主要山脉自北而南分别有怀玉山脉,天目山脉,括苍山脉。平原面积23.2%,五大平原杭嘉湖平原(杭州、嘉兴、湖州),萧绍虞甬平原(绍兴、宁波)、温黄平原(温岭、黄岩)、温瑞平原(温州、瑞安)、柳市平原;盆地主要是金衢盆地。浙江海岸线总长6400余公里,居全国首位。有沿海岛屿3000余个,水深在200米以内的大陆架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土壤以黄壤和红壤为主,占全省面积70%以上,多分布在丘陵山地,平原和河谷多为水稻土,沿海有盐土和脱盐土分布。

气候

浙江气候总的特点是: 季风显著, 四季分明,年气温适中, 光照较多, 雨量丰沛, 空气湿润, 雨热季节变化

同步,气候资源配制多样,气象灾害繁多。浙江年平均气温15~18℃, 极端最高气温33~43℃, 极端最低气温-2.2~-8℃;全省年平均雨量在980~2000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1710~2100小时。

春季,东亚季风处于冬季风向夏季风转换的交替季节,南北气流交会频繁,低气压和锋面活动加剧。浙江春季气候特点为阴冷多雨,沿海和近海时常出现大风,全省雨水增多,天气晴雨不定,正所谓“春天孩儿脸,一日变三变”。浙江春季平均气温13~18℃,气温分布特点为由内陆地区向沿海及海岛地区递减;全省降水量320~700毫米,降水量分布为由西南地区向东北沿海地区逐步递减;全省雨日41~62天。春季主要气象灾害有暴雨、冰雹、大风、倒春寒等。

夏季,随着夏季风环流系统建立,浙江境内盛行东南风,西北太平洋上的副热带高压活动对浙江天气有重要影响,而北方南下冷空气对浙江天气仍有一定影响。初夏,浙江各地逐步进入汛期,俗称“梅雨”季节,暴雨、大暴雨出现概率增加,易造成洪涝灾害;盛夏,受副热带高压影响,浙江易出现晴热干燥天气,造成干旱现象;夏季是热带风暴影响浙江概率最大的时期。浙江夏季气候特点为气温高、降水多、光照强、空气湿润,气象灾害频繁。全省夏季平均气温24~28℃,气温分布特点为中部地区向周边地区递减;各地降水量290~750毫米,东部山区降水量较多,如天台山、雁荡山、四明山等,海岛和中部地区降水相对较少;全省各地雨日为32~55天。夏季主要气象灾害有台风、暴雨、干旱、高温、雷暴、大风、龙卷风等。

秋季,夏季风逐步减弱,并向冬季风的过渡,气旋活动频繁,锋面降水较多,气温冷暖变化较大。浙江秋季气候特点:初秋,浙江易出现淅淅沥沥的阴雨天气,俗称“秋拉撒”;仲秋,受高压天气系统控制,浙江易出现天高云淡、风和日丽的秋高气爽天气,即所谓“十月小阳春”天气;深秋,北方冷空气影响开始增多,冷与暖、晴与雨的天气转换过程频繁,气温起伏较大。全省秋季平均气温16~21℃,东南沿海和中部地区气温度偏高,西北山区气温偏低;降水量210~430毫米,中部和南部的沿海山区降水量较多,东北部地区虽降水量略偏少,但其年际变化较大;全省各地雨日28~42天。秋季主要气象灾害有台风、暴雨、低温、阴雨寡照、大雾等。

冬季,东亚冬季风的强弱主要取决于蒙古冷高压的活动情况,浙江天气受制于北方冷气团(即冬季风)的影响,天气过程种类相对较少。浙江冬季气候特点是晴冷少雨、空气干燥。全省冬季平均气温3~9℃,气温分布特点为由南向北递减,由东向西递减;各地降水量140~250毫米,除东北部海岛偏少明显外,其余各地差异不大;全省各地雨日为28~41天。冬季主要气象灾害有寒潮、冻害、大风、大雪、大雾等。

资源

动植物资源:浙江是我国高产综合性农业区,茶叶、蚕丝、柑橘、竹制品等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森林覆盖率达59.4%,植被资源在3000种以上,属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有45种。树种资源丰富,素有"东南植物宝库"之称。野生动物种类繁多,有123种动物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野生动物有兽类80多种,鸟类300-400种,其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2种,二级保护动物103种,省级保护动物44种。

矿产资源:种类繁多,有铁、铜、铅、锌、金、钼、铝、锑、钨、锰等,以及明矾石,萤石、叶蜡石、石灰石、煤、大理石、膨润土、砩石等。明矾石矿储量居全国第一,萤石矿储量居全国第二。

水资源:浙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适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937亿立方米,按单位面积计算居全国第4位,但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2004立方米,低于全国人均水平。

海洋:浙江海域面积26万平方公里。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海岛有3061个,是全国岛屿最多的省份,其中面积495.4平方公里的舟山岛为我国第四大岛。海岸线总长6486.24公里,居全国首位,其中大陆海岸线2200公里,居全国第5位。岸长水深,可建万吨级以上泊位的深水岸线290.4公里,占全国的1/3以上,10万吨级以上泊位的深水岸线105.8公里。东海大陆架盆地有着良好的石油和天然气开发前景。

旅游:浙江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素有"鱼米之乡、丝茶之府、文物之邦、旅游胜地"之称。全省有重要地貌景观800多处、水域景观200多处、生物景观100多处。人文景观100多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特色明显,知名度高。

浙江省2020版高考地理第23讲中国区域差异与浙江乡土地理教师备用题库

第23讲中国区域差异与浙江乡土地理 教师备用题库 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据此完成下题。 1.(2017课标Ⅰ,11,4分)该地可能位于( ) A.吉林省 B.河北省 C.山西省 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答案 D 图示最高气温在北京时间(我国使用的时间)16时左右,而一般地方时午后2时(即14时)气温最高,故该地与北京时间相差2小时左右,即当地在90°E附近;结合四个备选项可判定该地可能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故D正确。 据微信大数据分析,2017年春节期间,全国微信红包收发总量突破460亿个。下图为“省际间红包单向流量前五位省份分布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2.(2017江苏单科,1,2分)省际间红包单向流量最大的是( ) A.京→冀 B.闽→川 C.桂→黔 D.粤→湘 答案 D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省区空间分布状况。读图分析可知广东发向湖南的红包流量最大。 3.(2017江苏单科,2,2分)省际间红包单向流量分布状况反映了地理( ) A.要素综合性 B.环境复杂性

C.空间邻近性 D.条件相似性 答案 C 本题主要考查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点。读图可发现广东的微信红包主要流向邻近的湖南、广西等省区,北京的微信红包主要流向河北,反映了地理空间的邻近性。 19世纪50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黄河结束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1999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下图)。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4.(2017课标Ⅱ,1,4分)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线( ) A.无划分指标依据 B.与自然河道一致 C.无对应的自然标志 D.两侧地理差异显著 答案 C 本题考查区域划分及我国区域地理知识。区域的划分都有一定的依据,秦岭—淮河线是我国重要地理分界线,是综合了自然和人文多项指标的结果,A项错误;由图文材料可知,在洪泽湖以东地区无自然河道,B项错误;区域界线多与某些自然地理事物的分布相吻合,为便于认知,而借用这些自然地理事物来表达区域划分界线,秦岭—淮河线因黄河夺淮入海,现在无对应的自然标志,C项正确;综合区域界线往往有明显的过渡性,即两侧地理差异是渐变的,D项错误。 5.(2017课标Ⅱ,2,4分)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 ) A.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 B.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 C.相互联系的促进作用 D.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 答案 D 本题考查地理事物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区域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其界线在分布上可能与某自然地理事物比较吻合,作为区域界线的地理事物不是划分指标,故长江对两岸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分异没有明显影响,A、B项错误;长江分隔了苏南、苏北两区域,对两区域人文交流的阻隔作用明显,不利于两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故C项错误、D项正确。 6.(2017课标Ⅱ,3,4分)进入21世纪,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的主导因素是( ) A.市场 B.技术 C.资金 D.交通 答案 D 本题考查区域联系的因素。由材料可知,自1999年,江苏境内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大大减弱了长江对两岸地区联系的阻隔作用,两岸经济合作也广泛开展,故D项正确;两岸地区在市场、技术、资金方面的交流一直存在。

2018年高中地理会考题及答案

2018年高中地理会考 题及答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2019年高中地理会考题及答案 2019年最新的高中地理会考题,能带你什么样的启发呢?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今天所分享的2019年高中地理会考题及答案,答案仅供参考。2019年高中地理会考题: 第一部分选择题 (共50分) 下列各小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要求的。请将所选答案前的字母,按规定要求填涂在答题卡第1~50题的相应位置上。(每小题1分,选对一项得1分,多选则该小题不得分。) 北京时间2019年11月18日14点07分,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安全着陆,航天员景海鹏、陈冬状态良好,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阅读材料,完成1~4题。 1. “神舟十一号”返回舱着陆时,中时区处于 A.凌晨 B.早上 C.中午 D.下午 2. “天宫二号”所处的天体系统中,级别最低的是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总星系 3.地球存在生命的根本原因在于 ①具有适宜生命生存的温度和水②与太阳距离适中 ③具有适宜生命生存的大气④体积和质量适中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4.下列有关太阳活动对空间站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太阳活动对空间站的影响可以忽略 B.空间站在地面实验过程中不会受到太阳活动的影响 C.太阳黑子比耀斑对空间站的影响大 D.太阳活动会影响空间站的安全及地空联系(通信) 将一盏灯放在桌子上代表太阳,在电灯旁放置一个地球仪代表地球,拨动地球仪模拟地球运动。读图1,回答第5、6题。 5.该实验能够演示的地理现象是 A.水平运动物体偏向 B.四季的更替 C. 昼夜的更替 D.极夜范围变化 6.在演示该实验的过程中,需要注意 ①使灯泡中心与地球仪球心在同一水平面上②保持地轴的空间指向不变 ③面向地球仪,从右向左拨动地球仪④拨动地球仪的同时转动灯泡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7.关于地球各圈层的主要特点,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内部可分为四大圈层 B.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2012年高刘中学安徽乡土地理统一测试题(附答案)

2012年高刘中学安徽乡土地理统一测试题(含答 案) 一、选择题: 1、安徽地跨三大流域,下列流域没有经过安徽的是() A、长江 B、黄河 C、淮河 D、钱塘江 2、下列铁路,没有经过安徽的是() A、陇海线 B、京沪线 C、京九线 D、京广线 3、下列省份中,不与安徽接壤的是() A、河南省 B、江西省 C、湖南省 D、浙江省 4、合肥市电话区号是() A、0550 B、0551 C、0559 D、0566 5、安徽总人口居全国第() A、8 B、6 C、5 D、3 6、下列少数民族中,不在安徽省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行列的是() A、畲族 B、壮族 C、藏族 D、满族 7、大别山区盘结于三省边界,下列不属于这“三省”的是() A、皖 B、豫 C、赣 D、鄂

8、安徽省有全国最大的灌区,它是() A、淠史杭 B、江淮运河 C、巢湖 D、太平湖 9、主要产地不在安徽的茶叶是() A、黄山毛峰 B、太平猴魁 C、祁红 D、普洱 10、安徽省主要能源是() A、煤炭 B、石油 C、水电 D、天然气 11、安徽有“古铜都”之称的是() A、铜陵 B、淮南 C、合肥 D、马鞍山 12、安徽省著名的“钢城”是() A、铜陵 B、淮南 C、合肥 D、马鞍山 13、“奇瑞”汽车是我国第一个自主品牌轿车,总部设在() A、合肥市 B、芜湖市 C、马鞍山市 D、滁州市 14、()是安徽省内属于国家一类空港口岸。 A、芜湖、蚌埠 B、安庆、淮南 C、合肥、黄山 D、合肥、芜湖 15、()对京剧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A、黄梅戏 B、庐剧 C、徽剧 D、凤阳花鼓 二、填空题:

1、安徽省纬度位置位于 2、2011年安徽省行政区化做了调整,市并入合肥。 3、安徽省人口形势十分严峻,其特点是。 4、合肥市位于安徽省地形区。 5、安徽省行政区化调整后,湖成为合肥市的内湖。 6、安徽省危害最大、次数最多、范围最广的自然灾害是,这种自然灾害发生最严重地区是。 7、每年六、七月间江淮地区阴雨绵绵,此时正值黄梅成熟季节,故称 为。 8、中国农村改革的“发祥地”是安徽省的。 9、被称为豆腐故乡的安徽城市是。 10、中国第一个同时作为文化、自然双重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是安徽省的著名旅游景点。 11、安徽省行政中心合肥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简称。 12、合肥市地处我国东南部,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属于气候。 13、合肥市市树是;市花是、。 14、被称为安徽第一街的是合肥市的。 15、合肥市正在兴建的新的国际机场是。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全汇总

高中地理必修一、二、三复习要点 必修模块1(自然地理)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 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 (2 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 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地转偏向力: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 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 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6、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铁镍物质组成。 (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岩石分三大类: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③变质岩(变质作用)。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 (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流水侵蚀地貌(V型谷)、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 3、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

2020版高考浙江选考地理一轮教师备用题库:第23讲中国区域差异与浙江乡土地理

教师备用题库 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 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据此完成下题。 1.(2017课标Ⅰ,11,4分)该地可能位于( ) A.吉林省 B.河北省 C.山西省 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答案 D 图示最高气温在北京时间(我国使用的时间)16时左右,而一般地方时午后2时(即14时)气温最高,故该地与北京时间相差2小时左右,即当地在90°E附近;结合四个备选项可判定该 地可能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故D正确。 据微信大数据分析,2017年春节期间,全国微信红包收发总量突破460亿个。下图为“省际 间红包单向流量前五位省份分布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2.(2017江苏单科,1,2分)省际间红包单向流量最大的是( ) A.京→冀 B.闽→川 C.桂→黔 D.粤→湘 答案 D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省区空间分布状况。读图分析可知广东发向湖南的红包流量最大。 3.(2017江苏单科,2,2分)省际间红包单向流量分布状况反映了地理( ) A.要素综合性 B.环境复杂性 C.空间邻近性 D.条件相似性

答案 C 本题主要考查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点。读图可发现广东的微信红包主要流向邻近的湖 南、广西等省区,北京的微信红包主要流向河北,反映了地理空间的邻近性。 19世纪50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黄河结束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1999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 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下图)。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4.(2017课标Ⅱ,1,4分)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线( ) A.无划分指标依据 B.与自然河道一致 C.无对应的自然标志 D.两侧地理差异显著 答案 C 本题考查区域划分及我国区域地理知识。区域的划分都有一定的依据,秦岭—淮河线是 我国重要地理分界线,是综合了自然和人文多项指标的结果,A项错误;由图文材料可知,在洪泽湖 以东地区无自然河道,B项错误;区域界线多与某些自然地理事物的分布相吻合,为便于认知,而借用这些自然地理事物来表达区域划分界线,秦岭—淮河线因黄河夺淮入海,现在无对应的自然标 志,C项正确;综合区域界线往往有明显的过渡性,即两侧地理差异是渐变的,D项错误。 5.(2017课标Ⅱ,2,4分)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 ) A.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 B.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 C.相互联系的促进作用 D.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 答案 D 本题考查地理事物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区域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其界线在分布上可能与某自然地理事物比较吻合,作为区域界线的地理事物不 是划分指标,故长江对两岸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分异没有明显影响,A、B项错误;长江分隔了苏南、苏北两区域,对两区域人文交流的阻隔作用明显,不利于两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故C项错误、D项正确。 6.(2017课标Ⅱ,3,4分)进入21世纪,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的主导因素是( ) A.市场 B.技术 C.资金 D.交通 答案 D 本题考查区域联系的因素。由材料可知,自1999年,江苏境内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大大减弱了长江对两岸地区联系的阻隔作用,两岸经济合作也广泛开展,故D项正确;两岸地区在 市场、技术、资金方面的交流一直存在。

2020年高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

2020年高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 知识分类复习打破传统按章节或会考条目复习的方法,是将11章44节必修内容中的229个会考知识条目分为地理基本概念、地理事物演变、地理基本规律和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等四部分,并将能力融于其中进行复习,具体作法如下: 地理基本概念 地理基本概念主要包括地理数据、地理名称和地理名词。按会考考试要求,它可分为记忆和理解两个层次。不同层次的地理概念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复习。 (1)重要比例数据用归类法。 要求学生将所学的地物: ①可见光区能量占太阳辐射总能量比例 ②地壳中氧元素的含量 ③中东石油储量占世界的比例 ④我国平地占全国总面积的比例 ⑤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占世界人均的比例 ⑥东北林区林木蓄积量占全国的比例 ⑦山西煤炭储量占全国的比例 ⑧乡镇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 ⑨地壳中硅的含量 (10)我国宜林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比例 (11)西南林区林木蓄积量占全国的比例

(12)我国浅海渔场面积占世界浅海渔场面积的比例等,填入图下方相应方框内进行归类 (3)相对和绝对的地理名词用图解法。如下经纬网图中:E点位 于高纬度、C点位于低纬度,这是绝对概念,而A点比C点的纬度 高是相对概念,这是指AC两地纬度相比较而言,所以高纬度与纬度 高是相对概念和绝对概念的关系。从A点到B点是沿纬线方向或是 沿经度方向,指的是东西相对方向,从C到E是沿经线方向或是沿 纬度方向,指的是南北绝对方向。再如气温高与高气温、高气压与 气压高,寒流与暖流等相对和绝对地理名词都要用图解法,帮助学 生加以理解。 (4)相似地理名词用比较法。如下表比较天气和气候的异同: 不同点相同点天气影响因素是气团、锋面 大气物理状况长期变化理状况的变化 再如恒星与星云,寒流与寒潮,矿物与矿产,水能与水资源,土地与国土,国土与国土资源,国土整治与国土规划等都可一一效法。 一、地理基本原理 地理基本原理主要包括地理事物的特点、成因和规律。它们虽有着密切关联,但按会考考试要求则有所侧重。 1、地理事物的特点用归纳比较法许多同类地理事物的特点既有 共性又有差异,用归纳比较法区分它们的异同。如冷锋与暖锋天气 特点,归纳比较可抓出其异同点。 2、事物的成因用知识结构图表以果导因法地理事物的形成必有 其因,有一因一果,一因多果,也有多因一果。如下四季更替的因 果关系知识结构图: 3、地理基本规律用投影演示法地理事物的规律往往在普遍性中,又包含着局部性。如昼夜长短变化投影(①—⑤曲线代表太阳直射点 回归运动轨迹):演示太阳直射点由①—③曲线,揭示北半球昼渐短 夜渐长的普遍规律,包含着由①到②北半球昼长于夜,南半球昼短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大全

(会考)地理基础知识总结 1、天体及主要类型 天体是指宇宙中各种形态物质的总称。 几种常见的天体: 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 2、天体系统 (1)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宇宙天体系统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按由近及远依次为: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星、海王星。小行星带位于火木之间。 三、存在生命的星球——地球是一颗特殊的行星 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1、宇宙环境 2、地球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温度)、地球的质量适中(大气)、液态水 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的概念:太阳源源不断的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 2、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3、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二、影响太阳辐射能的因素 1、太阳高度角(纬度) 2、海拔高度 3、天气状况 三、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大气结构:太阳的大气层由里到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 2、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①黑子(光球)②耀斑(色球)③太阳风(日冕) 3、对地球的影响:①扰动地球上空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②对地球磁场的影响,产生磁暴现象;③作用于两极上空大气,产生极光;④对气候的影响 地球运动 方向 周期 速度 角速度 线速度 自转 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一个恒星日23时56分4秒 除极点都是15每小时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公转 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一个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约1度每天 近日点最快 远日点最慢 正午太阳高度角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达到最大值,南半球达到最小值 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达到最大值,北半球达到最小值 昼夜长短分布:夏之日:北半球达昼达到最大值。越往北越长,南半球相反 冬至日:南半球昼达到最大值,越往南昼越长,北半球相反 岩石圈厚度大于地壳厚度 根据地震波的这种变化特征,我们把地球分成三层(地壳17km 、地幔2900km 、地核) 大气的受热过程(自己写出): 地震波 传播介质 通过莫霍界面 通过古登堡界面 纵波P 固液气 明显加快 突然下降 横波S 固体 明显加快 突然消失 总星系 银河系 河外星太阳系 其他恒星 地月其他行星

高中地理会考必过

一.农业的两个特点 1. 地域性:因地制宜2:季节性和周期性 二.农业投入中必须投入自然条件和动植物 三.在发达国家的新增产值中,科技投入占了很大的比例 四.农业的分类 五.区位的含义 1. 指该事物的位置 2. 该事物与其他事物在空间上的联系 六.农业中主要的区位因素 地形。气候。土壤(自然条件。必须投入) 七.我国东南丘陵广泛分布着酸性的红壤,适宜种植茶树 八.市场的需求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九.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 塑料大棚(改造温度) 梯田:在缓坡上修筑梯田,不仅可以扩大种植面积,而且有助于保持水土,但是陡坡上不适合种植梯田。十.对农业影响的因素 市场的区位及需求量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 交通运输条件的发展和农产品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得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大。十一 A小麦,因为小麦所需土地面积大,对运输的要求不迫切,可离城市远一些;B乳牛,因为产品易变质,需方便快捷的运输;C花卉,因为花卉不宜远距离运输,且需接近水源。 十二.水稻种植业 1. 水稻种植业的分类 A.按劳动对象:种植业 B.按产品用途:商品农业 C.按投入多少:密集农业 2. 水稻种植业的分布 A.东亚,东南亚,南亚的季风气候区 B.东南亚的热带雨林气候区 3. 水稻种植业的条件 A.自然条件 1)。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2)。雨热同期 3). 灌溉水源充足 B.社会条件 1).劳动密集型农业,劳动强度大,需要大量劳动力去精耕细作 2).单位面积产量大,因为人均耕地少,从而缓解了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和人口对粮食的需求 3).水稻种植业有着悠久的种植史,并且当地居民喜好吃稻米 4水稻种植业的特点 一大:水利工程量大 一小:小农经营 一高:单位面积产量高 三低:商品率低,科技水平低,机械化程度低 4. 美国采用大规模的旱地直播技术

乡土地理

乡土地理《信丰红瓜子》教案设计 乡土地理解读 乡土地理指省区以下较小地区的综合地理。内容包括本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湖、土壤、植被的特征及其相互联系,各种自然资源的利用以及改造自然的成就和当地的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名胜古迹、人民生活情况等。 进行乡土地理教学,首先应明确乡土地理的区域范围。“乡土”一词,按《辞海》的解释,是指“家乡、故土”,“亦泛指地方”。可见,“乡土”是一个边界模糊的地域概念。乡土地理作为区域地理学中的一个特定的科学概念。乡土地理的教学讲授本省地理,或者本地区(地级市)地理”。 教学目的 一般说来,乡土是学生自幼生活并在这里成长的地方,因而也是学生所熟悉的地方。通过乡土地理学习,能使学生亲身感受到家乡伴随自己成长而发生的变化。也就是说,乡土地理具有更贴近学生生活的特点。因此象家乡的山山水水、家乡人民的勤劳奋发的精神、家乡的变化等等,这些都是学生能切身感受到的生动事实,其远胜于一般地理教学中那些只有文字描述、图片展示或录像等音像展现的知识。因而也就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同时,家乡的故土情结,可以激发学生树立改造家乡、建设家乡的崇高志向,这就有助于促进学生将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付诸实践。 乡土地理的学习,因其可紧密联系当地社会和经济建设的实践从而能有力地促进课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联系。地理教学中所涉及的诸如区域地理位置的评价、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分析影响区域农业或工业生产的地理因素、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防灾减灾等地理基础知识以及绘制地图、地理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等地理基本技能,学生都可紧密结合乡土地理的学习应用于地理实践。 教学方法 从多方面、多角度讲述关于家乡江西省信丰县及红瓜子的自然和人文地理方面的知识。 采取幻灯片展示,举例法,对比法,讨论活动等方式进行教学。 教学重点难点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全汇总

高中地理必修一、二、三复习要点 必修2 人文地理 第一章人口 一、人口增长 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三低(发达国家)、“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 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二、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 (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②加强文化交流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②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 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1、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四、地域文化与人口 第二章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 3、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 ★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 ★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二、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一)、自然方面 1、地形——平原地区城市密度大 2、气候——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城市密度大 3、河流——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决定城市区位。 (二)社会经济方面 1、农业基础 2、交通条件:沿海、沿江、沿铁路线、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轴线。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汇合处。 ★交通线的变化,会给城市发展带来影响。(如扬州:运河通航时—兴,运河淤塞后—衰)。 3、政治(如行政中心)、军事防卫、宗教、科技、旅游等也能促进城市的形成和壮大。 三、城市化 1、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①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市;②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③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快。——大城市化趋势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①特点: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汇总

1、天体及主要类型 天体是指宇宙中各种形态物质的总称。 几种常见的天体: 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 2、天体系统 (1)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宇宙天体系统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按由近及远依次为: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星、海王星。小行星带位于火木之间。 三、存在生命的星球——地球是一颗特殊的行星 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1、宇宙环境 2、地球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温度)、地球的质量适中(大气)、液态水 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的概念:太阳源源不断的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 2、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3、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二、影响太阳辐射能的因素 1、太阳高度角(纬度) 2、海拔高度 3、天气状况 三、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大气结构:太阳的大气层由里到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 2、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①黑子(光球)②耀斑(色球)③太阳风(日冕) 3、对地球的影响:①扰动地球上空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②对地球磁场的影响, 产生磁暴现象;③作用于两极上空大气,产生极光;④对气候的影响 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达到最大值,北半球达到最小值 昼夜长短分布:夏之日:北半球达昼达到最大值。越往北越长,南半球相反

至日:南半球昼达到最大值,越往南昼越长,北半球 岩石圈厚度大于地 壳厚度 根据地震波的这种变化特征,我们把地球分成三层(地壳17km 、地幔2900km 、地核) 大气的受热过程(自己写出): 地震波 传播介质 通过古登堡界面 纵波P 固液气 突然下降 横波S 固体 突然消失 出

上海初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汇总(上海乡土地理说课讲解

上海市乡土地理 上海的位置:地处长江三角洲东缘,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西接江、浙江两省,北界长江入海口。 上海市面积:6340.5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0.06%。上海市南北长约120千米,东西宽约100千米。市中心面积:289.44,郊区:3655.16,郊县:1185.49(单位:平方千米) 上海的四至:最北端:崇明,最南端:金山,最东端:鸡骨礁,最西端:青浦上海市2013年户籍人口:1425.14万人,外来人口:990.01万人 上海的地势:坦荡地平,地势最高点:大金山岛(103.4米)地势最低点:淀山湖 上海的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2℃,全年无霜期237天,降水量主要集中在5-9月份(63%). 上海的河流:黄浦江是上海最大的河流,其上游发源于浙江的龙王山(海拔:1587.4千米),在上海境内长113.4千米,其中干流长82.5千米,在外滩汇合成吴淞江注入长江,江面平均宽度400米,吴淞口宽约800米。 与江河有关的路名列举:乔家路、陆家浜路、肇嘉浜路、人民路、中华路 上海市市标:以白玉兰、沙船和螺旋桨三者组成的三角形图案。 上海市市花:白玉兰 专题一:从滨海到大都市 20世纪50年代初,上海市面积:618平方千米。1958年上海 市的面积扩大10倍。现在上海有1个新区,8个市中心区,7个城乡一体化的郊区和一个郊县组成。 GDP:国内生产总值,2012年上海人均GDP为13524美元,2000年为4000美元左右。 上海的CBD:商务中心区,位于包括浦东的陆家嘴和浦西的外滩在内的5平方千米的市中心地区。 世界著名大港:上海市洋山深水港,有东海大桥连接。

2017年高中地理会考资料汇总

2017年高中地理会考资料一) 主要经线及穿过的地理事物: 0o经线:穿过欧洲和非洲西部。附近的地理事物有伦敦、英吉利海峡、 巴黎(0o东侧)、伊比利亚半岛东侧、地中海、撒哈拉沙漠、西非、几内亚湾等。 30oE:穿过欧洲中部、非洲东部。主要的地理事物有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最北端、芬兰与俄罗斯的国界、摩尔曼斯克(30o东侧)、莫斯科(30o东侧)、 东欧平原和波德平原交界处、黑海海峡东侧、小亚细亚半岛(西侧)、地中海、 开罗、尼罗河、苏伊士运河、东非高原(西侧)、南非高原东海岸等。 60oE :穿过亚洲西部。主要的地理事物有乌拉尔山脉、咸海、伊朗高原(伊朗与阿富汗的国界)、阿拉伯半岛东侧、阿拉伯海等。 90oE :穿过亚洲中部。主要的地理事物有叶尼塞河(西西伯利亚平原与中西伯利亚高原界河)、阿尔泰山、准噶尔盆地、吐鲁番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青藏高原、昆仑山东侧(青海与新疆、西藏的界线)、不丹、恒河河口三角洲、孟加拉湾等。 100oE :祁连山脉、青海湖、横断山脉(大理) 110o E:包头、晋陕交界、华山、巫峡、桂林、雷州半岛、琼州海峡、海南岛中部 120oE:穿过亚洲东部和澳大利亚西侧。主要的地理事物有勒拿河(东侧)、漠河西侧、大兴安岭(东侧)、秦皇岛、渤海中部、青岛、太湖、上海(东侧)、杭州、福州、台湾西侧、菲律宾群岛西侧、马来群岛、澳大利亚西部。 150o E:穿过亚洲、澳大利亚东部。主要的地理事物有东西伯利亚山地、 千岛群岛、日本群岛东侧、新几内亚岛东侧、大分水岭、澳大利亚东侧(堪 培 拉、悉尼)等。 180o经线:与国际日期变更线基本吻合,穿过太平洋中部。主要的地理事

高中地理会考条目解析

地理会考条目解释 a为识记:识记重要地理事物的名称、概念、特点和地理数据等基础知识,重大地理新闻与地理有关的法规;在地图上正确识别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 b为理解:简述、简释、比较地理基本概念、规律、原理以与地理事物的特点(包括分布、结构、演变、成因等)和与地理有关的基本国情、国策;解读地理统计数据和图表; c为应用:利用各类信息材料说明地理基本原理;运用地理基本规律、原理分析地理问题;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在图上正确填绘重要地理事物名称;比较和分析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与其内在联系;运用所学知识和观点,阐释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地理现象和地理事实。 必修一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1、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①天体系统的级别和层次(a) ②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与图示( c )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行星,它位于金星和火星轨道之间。

读图要求(必修ⅠP8图1-3):识别地球在八大绕日行星中的位置、运动方向、相邻行星的名称。 2、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与原因(b)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基本条件:适宜的太阳光照和温度范围,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充足的水分。 原因:(1)地球处于一个比较稳定和安全的宇宙环境之中;(2)距日远近适宜,有适宜的温度,有利于生命过程的发生和发展;(3)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形成适中的大气层,有以氮、氧为主的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4)地球内部水汽的生成与外逸凝结导致了液态水的存在。 3、太阳辐射与地球 ①太阳辐射的含义与能量分配(a) 太阳辐射是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太阳辐射可分为紫外光、可见光和红外光三部分。太阳辐射约50%的能量集中在可见光区。 ②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b) 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生物的活动和变化,是地理环境形成和变化的主要动力。太阳辐射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所用的能量的主要来源,如煤炭、石油、水能等。 4、太阳活动与地球 ①太阳活动的类型(a) 太阳活动的类型:黑子、耀斑、日珥、太阳风。黑子发生在光球层,耀斑和日珥发生在色球层,太阳风发生在日冕层。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提纲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提纲 湘教版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提纲 一、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主要功能分区: ①住宅区:最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分化:中高级住宅区,低级住宅区。 ②商业区:位置:市中心、干道两侧或街角路口。 形状:点状、条状。特殊形式:CBD中心商务区。特点:建筑物 高大稠密。 ③工业区:运输量大→寻求交通便捷的地带→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形成因素:收入、知名度、种族或宗教等。 ⑴经济因素:①距市中心远近②交通便捷程度⑵社会因素⑶历史因素 ⑷行政因素:如我国的经济开发区多是先建基础设施后招商引资。 付租水平:商业区变化最急剧,工业区变化最和缓。 二、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等级划分标准: ①超级大城市:人口1000万以上②特大城市:人口100万以上 ③大城市:人口50~100万④中等城市:人口20~50万

⑤小城市:人口20万以下⑥城镇型居民点:县城、建制镇、工 矿区 城市的服务范围:城市等级越高,服务范围越大。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少,彼此间间隔越大 城市发展的条件:地形、资源、交通。 三、城市化 城市化的概念:城市人口增加,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所占比例增加(衡量城市化高低标准)。 城市化发展特点: 1、工业革命后,城市化进程加快2.发达国家起步早3.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城市化水平较低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近代城市化的国家。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过快的城市化:环境质量下降。 建设生态城市:节能建筑,绿色交通,与自然协调。 1.天体系统的级别 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其他恒星系统)——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外部: (1)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 自身: (3)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安徽乡土地理

安徽乡土地理 刘瑜 一、基本概况: 安徽位于华东腹地,是我国东部襟江近海的内陆省份,跨长江、淮河中下游,东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邻江西,北靠山东。安徽清初(康熙6年:公元1667年)建省时,取当时安庆、徽州两府首字得名。境内有皖山、皖水,即现今的天柱山和皖河,春秋时称为皖国,故安徽简称皖。 安徽位于东经114°54′一119°37′与北纬29°41′—34°38′之间,全省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东界距海洋最近处不到200公里,西界距海最远处约600余公里,总面积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居华东第 3位,全国第22位。全省共有17个地级市,44个市辖区,5个县级市,56个县。省会为合肥市。 二、人口: 安徽省是全国人口较多,人口较密的省份之一。2009年末,全省户籍人口6700多万人,常住人口6120多万人,流动人口较多,常年在外打工的人口有近800万人,城镇化率约40%。受自然环境、社会历史和经济条件的影响,全省人口分布、密度差异较为显着。淮北平原、沿江平原、江淮丘陵人口分布较为密集,皖南山区、大别山区人口较少。沿江河、矿区、交通线人口密集,反之人口较少。安徽省劳动力资源丰富,但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人口平均受教育的文化水平较低,城市化水平较低。安徽基本属于汉族聚集区,少数民族不到全省人口的1%,主要有回族、壮族、满族、畲族、蒙古族、苗族、彝族等,主要分布在阜阳市、亳州市、滁州市和六安市。 三、河流、气候: 安徽省地跨淮河、长江、钱塘江三大流域,河湖众多。全省共有河流2000多条,湖泊110多个,着名的有长江、淮河、新安江(钱塘江正源)和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长江在南、淮河在北横贯省境,分别流经我省长达416公里和43O公里。沿江、沿淮湖泊众多,为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由于受太阳辐射、季风环流、地理位置和地形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形成了暖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气候类型(在中国气候区划中,安徽淮河以北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淮河以南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具有雨热同期,四季分明,春暖多变,夏雨集中,秋高气爽,冬季寒冷的气候特点。典型的天气和气候现象有梅雨、伏旱、寒潮等。安徽各地年平均气温在14℃-17℃。淮北平原、大别山区在15℃以下,沿江和皖南南部在16℃以上,南北相差2°C左右。一月平均气温在-1℃至4℃,七月平均气温在28℃至29℃,全省年平均无霜期200-250天,除少数年份外,严寒期和酷热期较为短促。日平均气温低于0℃的天数仅20?至50?天,有利于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喜温作物的安全越冬。年平均降水量800-1800毫米,有南多北少,山区多、平原丘陵少的特点。夏季雨水丰沛,沿江和江南雨季偏早,春夏雨量相当;江淮之间夏雨占年降水量的40%至50%,淮北大部份地区占50%以上。淮北正常年份降水偏少,以种植耐旱作物为主。因山区日照少,云雾多,湿度大,宜种植茶、林等作物。 由于安徽省属暖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气候类型,冷暖气团活动频繁,天气多变,降水年际变化大,常造成旱涝、暴雨、台风、寒潮、冰雹、霜冻、连阴雨、干热风等自然灾害。旱涝为安徽省自然灾害中范围最广、危害最大的灾害性天气,沿淮和淮北南部是全省旱涝最严重的地区。本省山区由于降水的突发性和集中性,以及大面积砍伐森林,导致山洪暴发,水土流失严重,易引起水灾,有时还会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台风影响程度南部重于北部、东部重于西部、山区重于平原。冰雹分布淮北多于淮南,常伴有狂风暴雨甚至龙卷风,危害极大。宿州市是安徽多冰雹区。干热风多发于淮北和沿淮一带,大多在5、6月,对小麦丰歉影响很大。连阴雨多出现在春秋两季,容易造成低温冻害和渍涝,无论春季或秋季出

高中地理会考练习题大全解析

1.读12月22日太阳光照射地球表面示意图(图1)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移动示意图(图2),完成下列要求。 (1)在图1上画出晨昏线,用阴影表示夜半球。 (2)这一天,图17中A 、B 两地先见到日出的是 ;A 、B 、C 三地白昼最长的是 。 (3)这一天,正午太阳高度由 向南北两侧降低;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的范围是 。 (4)这一天,太阳直射点在图(图18)中的 位置上;该日以后,太 阳直射点向 (方向)移动。 (5)在图18的①、②、③、④四点中, 能够表示全球昼夜平分现象的有 、 。[易 ] 2.读图3“某日太阳光照地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3中画出晨昏线,用阴影表示夜半球。 (2)图3表示的日期是 ,该日A 、B 、C 三 地中最先见到日出的是 地,白昼最长的是 地。 (3)图4中正确表示图3中B 地该日正午太阳高 度的是 。 (4)该日,北极圈以北的昼夜状况是 ,该日 后一个月内,其范围逐渐 ,太阳直射点向 (方向)移动,北京地区正午太阳高度逐渐 。 赤道 ② 图 2 图 1 图4

3.图5为北半球冬至日太阳光照示意图,图6是中国局部区域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在图5中画出晨昏线,并用 表示夜半球。 (2)该日以后,太阳直射点向 (方向)移动。 (3)图5中,①处昼长为 小时,下列各点的夜长由长到短的正确排序是 (选择填空)。) A. ①、②、③ B .②、③、① C .③、①、② D. ③、②、① (4)该日,对图6中三城市正午太阳高度进行比较,结果正确的是 (选择填空)。 A .北京小于汕头 B .汕头大于海口 C .海口小于北京 D .汕头小于北京 (5)描述从图示日期起到次年3月1日时间段内北京昼夜长短的变化状况。 4.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图7),完成下列要求。 (1)从春分日到夏至日,地球运行在公 转轨道①②③④中的 段,该时段 北极圈内极昼的范围将逐渐 。 (2)在地球公转轨道①②③④四个时段中,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的有 。 (3)当地球运行到Ⅰ位置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 ,此时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的范围是 。在 Ⅰ、Ⅱ、Ⅲ、Ⅳ四个位置中全球昼夜平分的有 。 (4)当地球处于Ⅲ位置时,北京地区可能出现的地理现象有 (选择填空)。 A .昼短夜长 B .昼长夜短 C .正午时人的影子最长 D .正午时人的影子最短 ③ ④ ① ② B D C A Ⅰ Ⅳ Ⅲ Ⅱ ¤ 图5 图6

高中地理会考常考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会考常考知识点 1.太阳系:水金地火(类地)小行星带木土(巨)天王海王(远日) 2.太阳辐射: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生物的活动和变化,是地理环境形成和变化的主要动力。太阳辐射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所用的能量的主要来源,如煤炭、石油、水能等 3.太阳活动:黑子发生在光球层,耀斑和日冕发生在色球层,造成短波通讯受干扰甚至中断。太阳风发生在日冕层,产生极光。当太阳活动强烈时,太阳大气向外抛射大量的带电粒子流,使地球磁场受到干扰,产生“磁暴”现象 4.地球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周期有恒星日(23时56分4秒,真正自转周期)和太阳日(24小时,一个昼夜的周期),速度是15°/小时(两极点除外) 5.晨昏线:由昼进入夜的界线是昏线、由夜进入昼的界线是晨线 6.地转偏向力:北顺南逆(北半球顺时针方向偏转,南半球逆时针方向偏转) 7.地球公转:方向为自西向东,在近日点(1月初)最快,远日点(7月初)最慢。黄赤交角为23.50(23°26`),也是回归线的纬度 8.正午太阳高度:地方时为12点时,太阳光线相对于当地地平面的倾角。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9.昼夜长短的变化:这个其实不需要死记硬背,我一般用这种方法:连接太阳直射点和地球中心,作晨线(或昏线)与连线垂直,标出昼半球和夜半球,直接看出昼夜长短 10.太阳直射点: 11.四季:四季更替的原因是地球公转和直射点的移动,产生四季的根本原因是黄赤交角的存在 12.五带:北寒带(>66°34`)、北温带、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南温带、南寒带 13.岩石圈:岩石圈的范围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平均厚度为100-110千米。 14.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 15.地壳的物质循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