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一章 教育学概述

第一章 教育学概述

第一章  教育学概述
第一章  教育学概述

第一章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是一门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归根到底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为教育问题,反映了教育学在建构中的科学取向。

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在于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的价值取向,其根本原则是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补充: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的区别

教育方针政策是指根据一定社会发展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制定的,它体现了国家意志,具有法律效力,是必须遵照执行的。(国家意志)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它可能成为制定方针政策的依据,但不一定体现国家意志,更不具法律效力。(无国家意志)

同时,教育学也要阐明一些教育方针政策的问题,但没有对教育方针政策的解释权,教育方针政策也不是教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依据。(交叉不决定)

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萌芽

1.古代中国:

①《论语》关于哲学、政治、伦理和教育等方面的言行语录和思想的著作;

②《学记》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被称为“教育学雏形”。

2.古代欧洲:

①古希腊: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和谐发展思想;

②古罗马: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培养》)西方最早的教育学著作。(比《学记》晚三百多年)

总结:在这一阶段,还不存在独立形态的教育(学)著作,有关教育的论述多是论文形式的散论,停留于经验的描述,缺乏科学的理论分析,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因而只可以说是教育学的萌芽。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

1.1623年培根的《论科学的价值与发展》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的想法;

2.1632年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采用“自然类比”的方法)近代第一部教育学著作,标志着教育学从哲学分化出来;

3.1693年洛克的《教育漫话》基于“白板说”提出了“绅士教育”,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将教育分为体育、德育和智育三部分;

4.1762年卢梭的《爱弥儿》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依次阐明了对于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一系列问题的独特见解;

5.1776年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四次讲授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成为大学的学习科目;

6.1806年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7.独立形态教育学时期的特点

①在研究对象上,教育问题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②在使用概念和范畴上,有专门的教育概念与范畴。

③在研究方法上,有了教育学专门的研究方法,主要以思辨式的演绎和推理为主。

④在研究结果上,有了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⑤在组织机构上,有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三)20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

1.教育学流派;

(1)实证主义教育学

实证主义教育学起兴于19世纪中后期,主张运用实证的方法研究教育问题,代表人物英国的斯宾塞,代表作《教育论》,基本观点如下:

①主张运用实证的方法研究知识的价值问题,认为直接保全自己的知识最有价值,其次是间接保全自己的知识,其他的知识价值次第下降;

②强调实用学科的重要性,特别重视体育,反对古典语言和文学的教育;

③主张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反对形式主义的教学。

评价:实证主义教育学重视实科教育的思想反映了19世纪大工业生产对教育发展的要求,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

(2)实用主义教育学

实用主义教育学起兴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儿童生活、以教师为中心的基础上形成的,代表人物杜威和克伯屈,代表作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基本观点如下:

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连续不断的改组或改造;

②学校即社会,是社会的雏形;

③从做中学,重视儿童的独立探索和经验;

④以儿童为中心组织学校生活。

评价:实用主义教育学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对20世纪整个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实验主义教育学

实验教育学起兴于20世纪初的欧美,主张运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研究教育问题,代表人物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代表作拉伊的《实验教育学》,基本观点如下:

①反对概念化的教育学,认为毫无用途;

②主张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

③认为教育的基本原则是活动和表现,每个活动单元都有三个过程,即刺激—联想—反应;

④倡导采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儿童的生活和学习。

评价:实验教育学采用实验的方法研究教育问题,是教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进步,但它把实验研究法夸大为教育学研究的唯一方法,最终走上了“唯科学主义”的迷途。

(4)文化教育学

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教育学,起兴于20世纪初的德国,逐渐影响到欧洲大陆和美国,代表人物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福利特纳等,代表作斯普朗格的《教育与文化》,基本观点如下:

①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人类历史是一部文化的历史;

②教育是一种历史文化的过程;

③教育研究必须采用精神科学和文化科学的方法,即理解与解释的方法;

④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外在的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体文化转变,培养完整的人格;

⑤培养完整人格的主要途径就是“陶冶”与“唤醒”,要发挥教师与学生双方的积极性,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评价:文化教育学在教育本质、教育目的、教育方法、师生关系等方面的思考对20世纪的德国乃至整个世界的教育学都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思辨气息太浓,很难对现实问题提出针对性和操作性的建议。

(5)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起兴于19世纪末,直到今天仍然对教育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代表人物马克思和恩格斯、凯洛夫、杨贤江,代表作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凯洛夫的《教育学》、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基本观点如下:

①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②教育起源于劳动;

③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⑤教育既受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制约,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

⑥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评价: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是社会主义国家制定教育目的和方针政策的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教育科学的理论基础。

(6)批判教育学

批判教育学起兴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一种教育思潮,也是当前西方教育理论界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潮,代表人物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代表作鲍尔斯、金蒂斯的《资本主义美国教育》,基本观点如下:

①教育没有促进社会公平和实现社会公正,而是现实社会不公平、社会差别和对立的根源;

②教育再生产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文化关系和经济结构;

③批判教育学的目的就是要对师生进行启蒙,实现意识解放;

④教育是充满利益纷争的,因此要采用实践批判的态度和方法揭示背后的利益关系;

评价:批判教育学致力于建立一个确保人的解放的社会志业,然而存在着陷入批判性话语的困陷,缺乏可能性的意义,注重社会正义,却忽视生态正义。

2.教育学分支学科

(1)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①把所运用的学科作为一种理论分析框架,如:教育哲学、教育经济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政治学、教育法学、教育人类学、教育生态学、教育文化学、教育伦理学、教育美学等;

②所运用的学科是一种具体的方法为特征,如:比较教育学、教育史学、教育未来学,或具有工具性,如:教育统计学、教育测量学、教育评价学、教育评价学、教育实验学、教育信息学等;

③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的解释或成果来解决教育某一相对具体的问题,如,课程论、教学论、教育管理学、教育技术学、教育规划学、教育卫生学等;

④按照教育研究领域所派生出来的学科,如学前教育学、小学教育学、中学教育学、成人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学、家庭教育学等。

(2)以教育理论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在第一类学科的基础上产生的,是第一类学科发展“自我意识”产生的标志,如教育学史、元教育。

(3)元教育

①元教育的概念:对教育学进行元研究的学科。

②元教育的特征

第一,以教育学自身以及教育学的研究状态为对象,而不是教育学传统问题或经典问题为对象;

第二,以元理论和对象理论的区分为前提;

第三,注重对教育学的历史与逻辑的形式化研究,而不是对教育学问题作实质性探讨;

第四,通过诉诸语言来分析、检验和判断教育学,尤其是存在者各种教育学的合理性、正当性和有效性;

第五,研究教育学理论不是直接为了重建教育学体系,至少不是为了重建传统教育学的体系。

③元教育的性质:

首先,元教育是一门学科,至少它是试图充当一门学科或者教育科学中的独立领域;

其次,元教育学是一种方法论元理论,它是一种逻辑形式化、自动化和解释化的研究;

最后,元教育也可以作为一种观察点或视界,在这个意义上,元教育的观点是对教育学的超越。

④研究对象:

元教育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教育学理论的对象论、教育学理论的范畴论、教育学理论的解释论、教育学理论的性质论、教育学理论的动力论、教育学理论的实践论及其他。此外也探讨教育学理论的覆盖面问题,研究教育学理论的方法论问题。

四、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教育学理论的形成,主要建立在三大学科基础之上,即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教育学正是吸收了这三个学科的营养,才搭建成了当前教育学的理论体系。

(一)哲学基础

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最一般规律的学问。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正是从哲学当中分化出来建立的学科体系。

哲学对教育实践起着指导作用,首先,表现在哲学的整体认识功能上,如,认识世界的本质、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等,只有认识了整体世界,才能更有助于我么了解教育领域。其次,哲学对教育实践也有预见、解释说明和规范的作用。

(二)心理学基础

研究教育现象、解释教育规律的教育学,同研究心理现象、解释心理规律的心理学之间,存在着一种天然的联系。

教育有待于心理学的指导,而心理学有待于教育所得的经验的帮助,不同的心理学流派往往有着不同的教育观和教育方法论,从不同的角度促进教育学的科学化。

(三)社会学基础

社会与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人口等都是我们现代教育重要的社会基础,也是现代教育主要的社会功能。现代社会与现代教育有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同时,社会学是对社会的各种社会问题进行研究的学问,教育学也是从社会学中分化而来,专门研究教育领域的学问。此外,社会学研究的其他领域与教育学构成交叉学科,它们之间形成了的各种交叉学科,极大地拓展了教育学的研究领域,让更多的研究问题进入人们的视野。

五、教育学的价值

(一)教育学的理论价值

1.反思日常教育经验。教育学是对日常教育经验的一种理性反思和历史性超越,是教育习俗性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

2.科学解释教育问题。教育学是对教育问题的“科学解释”,它的基本任务就是促进教育知识的增长,提供对于教育问题的新的、更有效的解释。

(二)教育学的实践价值

1.教育学对教育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开展教育实践,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教育学本身就是一门实践科学。

2教育学实践价值的作用

①激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促进他们不断地领悟教育的真谛;

②借由大量教育理论知识的获取,拓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

③养成科学的教育态度,培养坚定的教育信仰;

④提高教育实践工作者的自我反思能力,促进他们更好地进行专业发展;

⑤引导教育实践工作者开展教育研究,为成为研究性的教师奠定基础。

(三)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①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逐渐扩大。

②教育学研究范式的多样化。

③教育学的进一步分化与综合。

④教育学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⑤教育学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

⑥教育学的学科基础进一步扩展。

教育学概论(按题型整理)讲课教案

教育学概论 名词解释、选择题 ·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是研究如何更有效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一门科学。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思想的提出者是----孔子 ·《爱弥儿》的作者是-----卢梭 ·教育学的研究目的是揭示----教育规律 ·将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是------赫尔巴特 ·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 ·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这种教育起源论被称为---心理起源论 ·对终身教育提出系统阐述的是----保罗*朗格朗(法) ·下列不是原始教育的特点的是-----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提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的文件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世界上最早推行义务教育的国家是-----德国 ·教育的本质:培养人 ·教育:是通过培养人的活动而作用于社会,它的特定功能或基本职能是通过人类已有文明的传授促使受教育者从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从智力的沉睡状态进入激活状态,使其沉睡状态的潜能发展为动态的潜能,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 ·教育活动的构成:从宏观角度看,教育活动由教育主体、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环境、教育途径六个要素构成;从微观角度看,教育活动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四个要素构成。 ·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从狭义的角度来解释的教育,即社会通过学校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所施加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当代社会构成要素:自然环境、人口和生产方式。 ·人的特征: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 ·人的身心发展的含义:指的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期间在身心两个方面所发生的积极变化,即个体在身心诸方面及其整体结构与特征方面的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

山香版教育学第一章教育概述

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得概念、属性与基本要素 (一)教育得概念 教育就是人类有H得地培养人得一种社会活动,就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得一种途径。 “教育”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得“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 从两种角度来对教育得定义: 1 ?从社会得角度来定义,可以把“教育”得定义分为三个层次: (1)广义得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 (2)狭义得教育:指学校教育,就是教育者依据一定得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得身心发展规律,有11得、有机会、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得方向发展变化得活动。 (3)更狭义得教育:德育 2、从个体得角度来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学习与发展得过程。 兼顾社会与个体两个方面给教育下定义: 教育就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展得促使个体社会化与社会得个性化得实践活动。(也有个体得个性化) (二)教育得属性 1、本质属性: 教育得本质属性就是育人,即教育就是一种有U得地培养人得社会活动。这就是教育区别与其她事物得根本特征,就是教育质得规定性,也就是具体而实在得规定性。 具体而实在得规定性体现在: (1)教育就是人类所特有得一种有意识得社会活动;(H得性) (2)教育就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得活动;(社会性) (3)教育就是以人得培养为直接L1标得社会实践活动。(育人性) 2、教育得社会属性 (1)永恒性。人类社会——教育 (2)历史性。古与今——不同 (3)继承性。古与今一一不同 (4)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5)相对独立性。超前”或“滞后” (6)生产性。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 (7)民族性。国与国-不同 (三)教育得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者)与教育媒介(教育影响)就是构成教育活动得基本要素。 1、教育者 在社会教育活动中,有II得地影响她人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得人,统称为教育者。 广义得教育者指对受教育者态度、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

教育学原理-基本知识

教育学原理-基本知识

第一章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a理论建设的任务b实践指导的任务 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 教育学萌芽:《学记》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 部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古罗马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教育学著作。 苏格拉底“知识就是道德”“产婆术” 柏拉图《理想国》是一部重要的哲学政 治学著作,也是著名的教育理论著作, 其教育目的是培养“哲学王”。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623英国科学家培根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 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 出。 1632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近代 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标志独立形态 的教育学产生。 1776德国哲学家康德在柯尼斯堡大学开始教授

的一种文化历史。②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又是在一定 社会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因此教育的过 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③教育研究要 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即理 解与解释的方法进行。④教育的目的就 是要培养完整的人格。 c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克伯 屈《设计教学法》 d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和 民主主义》是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 阐述教育学和教育史的专著。凯洛夫 《教育学》。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 国第一部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 述教育学的著作。 e 批判教育学:美国鲍尔斯金蒂斯《资本主义美 国的学校教育》阿普尔《教育与权利》 法国布迪厄《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 生产》 第二章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定义:广义: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活动,都是教育。狭

教育学原理重点(一)——教育学概述

教育学原理重点 第一章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 (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①揭示教育规律;②科学地解释教育问题;③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 (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的萌芽;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创立标志是: ①对象方面,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1623年英国哲学家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划分出来,意味着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②概念和术语方面; ③研究方法方面; ④结果方面,出现了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如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1806年出版,标志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⑤组织方面,产生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1776年在哥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 3.二十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 出现了分化与综合两大趋势;表现在 ①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日益扩大;

②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 ③教育学日益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 ④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日益密切; ⑤教育学加强了自身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研究; ⑥教育学的若干基本问题; ⑦教育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本土化与国际化、科学性与价值性关系问题。 (四)20世纪以来主流的教育派别 1.实验教育学: 代表人物:德国的梅伊曼、拉伊等; 基本观点: ①反对思辩教育学; ②提倡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应用到教育研究; ③提出教育实验提出假设、进行实验和确证三个基本阶段; ④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提出将实验数据作为教育改革的基本依据; 2.文化教育学: 代表人物:德国的狄尔泰、斯普朗格和利特等 基本观点: ①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 ②教育的对象是人,因此教育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 ③教育研究既不能采用思辩的方法也不能采用实验的方法,而只能采用精神/文化科学的方法即理解和解释的方法; ④教育的(首的就是通过文化培养完整人格;教育的主要方法是“唤醒”和“陶冶”; 3.实用主义教育学: 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等 基本观点: ①教育即生活; ②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③学校即社会; ④课堂组织应以儿童的经验为中心;师生关系要以儿童为中心;教学过程要

(完整版)教育学第一章练习题与参考答案

第一章教育学概述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世界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我国的()。 A、《论语》 B、《学记》 C、《中庸》 D、《大学》 2.古罗马昆体良的教育著作是()。 A、《论演说家的教育》 B、《理想国》 C、《大教学论》 D、《教育论》 3.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著作是()。 A、《教育论》 B、《教育漫话》 C、《大教学论》 D、《爱弥尔》 4.《普通教育学》的作者是()。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卢梭 D、斯宾塞 5.《民主主义与教育》的作者是()。 A、杜威 B、斯宾塞 C、布鲁纳 D、克鲁普斯卡娅 6.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杨贤江的()。 A、《教育学》 B、《论共产主义教育》 C、《新教育大纲》 D、《民主主义与教育》 7.提出结构教学理论和发现法的教育家是()。 A、赞科夫 B、布鲁纳 C、根舍因 D、杜威

8.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著作是()。 A、《教育学》 B、《论共产主义教育》 C、《普通教育学》 D、《教育论》 9.最早对课堂教学从理论上加以阐述的教育著作是(?)。 A、斯宾塞的《教育论》B、洛克的《教育漫话》 C、马卡连柯的《教育诗篇》D、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10.标志着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诞生的《教育学》专著的主编是()。 A、凯洛夫B、赞可夫C、马卡连科D、苏霍姆林斯基 11.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总体,是我们所称的()。 A.教育学 B.教育科学 C.普通教育学 D.教育原理 12.产生教育的最具基础性的条件是() A.人类学会制造工具 B.人类生产劳动的进行 C.语言的形成 D.教育起源于劳动 13.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 A.生产劳动 B.家庭活动 C.交往活动 D.社会现象 14.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确定年限的学校教育,这是() A.学校教育 B.义务教育 C.学年教育 D.基础教育 15.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他的思想集中体现在() A.《大学》 B.《中庸》 C.《论语》 D.《孟子》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学概述 概念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根本任务) 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研究任务教育规律(基本规律:教育与人(内部),教育与社会(外部)) 发展概述萌芽时期(只是思想,不是学科),创立时期,发展时期 萌芽时期:中国 儒家孔子 人性论性相近,习相远 人性三等:一等生而知之者:上智,二等学而知之者:中人,三等困而不学者:下愚办学方针有教无类: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悔也 孔子的教育思想并未体现绝对的教育平等 教育功能国家发展的三个条件:庶(劳动力),富(生产力),教(政治伦理教育)孔子的治国大纲,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教育家 教育目的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子夏说: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君子的三方面培养: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教育内容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教学方法学思行并重:“学而知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 因材施教:“闻斯行诸”朱熹总结:夫子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人弃也 启发性教学:世界上最早使用启发性教学的教育家。“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 与三隅反,则不复也”。“愤”是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是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道德教育立志(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克己、力行、中庸、内省、改过 孟子 人性论“性善论”:人有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教育的作用是扩充善性(内发论)教育的作用“明人伦”,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封建社会的教育目的) 理想人格“大丈夫”,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品德内化) 内心修养方式: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己 教学思想深造自得: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内发) 盈科后进: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循序渐进原则) 因材施教(教亦多术):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 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 专心致志: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社会分工与教育劳心者治人,劳力者之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教育学概论(答案)

一、判断题 1、“自有人生,便有教育”,这里的教育是狭义的教育概念。(×) 2、“成均”、“痒”是古代萌芽时期的学校称谓(√) 3、中国的私学发展始于战国时期。(×) 4、古代由朝廷直接办理的官学称为中央官学,由历代官府按行政区域在地方设置的学校称地方官学。(√) 5、私学按其程度和所授内容可以分成经馆和小学两类。(×) 6、教育以创造社会物质财富为直接目的,为经济服务是其本质的功能。(×) 7、参与式学习是指学生有机会讨论关于环境问题的见解,鼓励他们辨别自己的观点。(×) 8、政治与教育之间并不是只有单向的决定作用,他们之间是彼此制约的。(√) 9、罗马俱乐部的《增长的极限》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真正形成。(×) 10、现代社会中,教育是使科学技术转化为劳动者精神财富的手段。(√) 11、能否培养出社会文明与进步的引导者与促进者,能否为未来社会培养未知的新人,这是现代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一个根本标志。(×) 12、现代教育不仅要把个体当作必要的工具塑造,更重要的是要把个体当作目的本身来加以培养。(√) 13、自治教育体现了“自由与责任”、“自由与纪律”的统一。(√) 14、清末洋务派和维新派在教育目的上均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他们所讲的“中学”与“西学”含义基本相同。(×) 15、关于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表述,“五育”说在逻辑上比“三育”、“四育”说更趋合理。(×) 16、学生掌握知识是提高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而后者又是前者条件。(√) 17、教师行为的真正适应是以对学生的适应和为学生所接纳开始的。(√) 18、布鲁纳曾经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19、教师的专业成熟不是独立个体的成熟,而是置身于班集体的环境中。(√) 20、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支配儿童心理的因素是环境与学习。(×) 21、美国教育家杜威倡导活动课程强调学生从“做”中学,这里所讲的“做”就是“动手操作”的意思。(×) 22、所谓教材的心理化是指将教材上包含的逻辑经验还原为儿童的心理经验。(√) 23、对于学龄前儿童或小学低年级儿童而言,开设活动课程是比较适合的,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及思维能力的逐步成熟,他们就应当开始学习比较系统化、理论化的科学知识了。(√) 24、学科课程是按学生心理发展的顺序与特点组织而成的课程,活动课程是按学科知识固有的内在逻辑与体系组织而成的课程。(×) 25、综合课程不可能表现为学科课程。(√) 26、“教是为了不教”的基本含义是教的目的就是要达到让学生最终能独立地学习。(√) 27、学生结合教材采取的自学和家庭作业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 28、教师不在现场而学生学校进行的自习不是教学活动。(×) 29、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因此它不应该首先是一种认识过程。(×) 30、教学过程应该受到认识过程的一般规律所制约。(√) 31、在实施自觉纪律教育中,教师应尽量多采用奖励,而避免使用处罚的方式。(×) 32、受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既是德育的客体又是德育的主体。(√) 33、“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过程”的规律,它提示教育者在实施德育中应按照“知、情、意、行”的顺序来进行。(×) 3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复杂性和曲折性是由于受到学生各种思想品德的不稳定性与社会各种影响的复杂性决定的。(√) 35、强调教学是德育最基本、最经常、最主要的途径,但并不否定其他德育途径的重要性。(√) 36、学校管理的机构包括决策机构、咨询机构、执行机构和反馈机构。(√) 37、教研组是学校组织系统中最基层的正式组织。(×) 38、正确的集体舆论标志着班级成员在自治管理的意识和能力方面达到一定的水平。(×) 39、教育评价的功能主要是对教育、教学活动实施有效的控制与管理。(×)

第1章教育学概述(思考与练习)

第一章教育学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项是正确的,把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写在括号内) 1.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以()的《大教学论》的发表为标志。 A.赫尔巴特B.夸美纽斯C.凯洛夫D.苏霍姆林斯基 2.“教学与发展”的思想是()提出来的。 A.赫尔巴特B.巴班斯基C.布鲁纳D.赞可夫 3.“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思想是()提出来的。 A.赫尔巴特B.布鲁纳C.巴班斯基D.赞可夫 4.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 A.《学记》 B.《论语》 C.《大教学论》 D.《普通教育学》 5.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进行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家是()。 A.柏拉图 B.昆体良 C.皮亚杰 D.亚里士多德 6.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 A.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 B.认知结构理论 C.教学与发展理论 D.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7.最早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 A.凯洛夫的《教育学》 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C.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D.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 8.“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句话出自()。 A.《学记》 B.《论语》 C.五经四书 D.《说文解字》 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思想出自()。 A.《学记》 B.《论语》 C.《大学》 D.《师说》 10.首先提出普及教育的思想,并详细论证班级上课制的教育著作是()。 A.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 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C.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D.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11.检验教育理论正确与否的标准是()。 A.教育自身 B.教育评价 C.教育实践 D.培养的人才质量 12.标志着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诞生的《教育学》专著的主编是()。 A.凯洛夫B.赞可夫 C.马卡连科 D.苏霍姆林斯基 13.强调“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的教育家是()。 A.陶行知 B.杜威 C.康德 D.马卡连柯 14.提倡终身教育的是法国的()。 A.郎格郎 B.斯金纳 C.布鲁姆 D.赞可夫 15.教育理论来源于()。 A.社会实践 B.生产劳动 C.教育实践 D.科学实验 16.范例教学认为教学的主体是()。 A.学生 B.教师 C.教材 D.教学手段 17.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学科的总称是()。

教育学第一章教育学概述(附答案)(同名43308)

教育学第一章教育学概述(附答案)(同名43308)

第一章教育学概述练习题 一、填空题: 1.教育学是一门研究___ ____,揭示教育规律的社会科学。 2.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__ ___》。 3.1632年,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了《____ _》,它是近代最早的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4.1806年,德国教育家的《普通教育学》的出版,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5.实验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有拉伊和。 6.实用主义教育的创始人是_____________,其代表作是_______________,他被视为“”的代表。 7.1939年,前苏联教育家主编的《教育学》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代表性著作。 8.批判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有美国的和

法国的布厄迪尔。 二、单项选择题 1.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记载在() A.《中庸》 B.《礼记》 C.《论语》 D.《学记》 2.西方最早的教育论著是() A.《雄辩术原理》 B.《理想国》 C.《大教学论》 D.《普通教育学》 3.教育学被正式列入大学课程始于十八世纪()在哥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 A.卢梭 C.康德 B.裴斯泰洛齐 D.赫尔巴特 4.赫尔巴特的教育主张被称作() A.现代教育派 B.传统教育派 C.形势教育派 D.实质教育派 5.“产婆术”是由()创立的教学方法。 A.柏拉图 B.亚里斯多德 C.苏格拉底 D.卢梭 6.下列对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阐述,正确的是()。 A.其代表作是《政治学》,是教育史上第一位划分年龄分期的教育家

B.其代表作是《理想国》 C.主动脉张胎教 D.强调早期教育 7.《理想国》是()的主要代表作。 A.亚里士多德 B.柏拉图 C.苏格拉底 D.卢梭 8.卢梭的教育著作是()。 A.《大教学论》 B.《爱弥尔》 C.《普通教育学》 D.《民主主义与教育》 9.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著作是()。 A.《教育论》 B.《教育漫话》 C.《大教学论》 D.《爱弥尔》 10.《民主主义与教育》的作者是()。 A.克鲁普斯卡娅 B.斯宾塞 C.布鲁纳 D. 杜威 11.提出结构教学理论和发现法的教育家是()。 A.赞科夫 B.布鲁纳 C.根舍因 D.杜威 12.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形成于()。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欧洲文艺复兴后 13.1963年,()出版了《教育过程》一书,提出了“结构教学论”。

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原理大题

第一章教育学概述 二、简答题 1、请联系实际,评述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 2、试述教育学的未来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试述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主要观点,并谈一下你对它的认识。 三、分析论述题 试述教育学包含了哪些基本问题,并结合实际谈一下你对这些基本问题的认识。 第二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二、简答题 1、试述80 年代以来我国理论界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并说明对教育本质的探讨有何重要意义。 2、教育的历史发展分为那几个时期?各个时期的教育有什么特点? 3、试列举中西方历史上有关教育的代表性定义并谈一下你对这些不同教育定义的看法。 三、分析论述题 试论述教育的起源并谈一下你对各种不同教育起源说的认识。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二、简答题 简述教育对社会文化的选择功能。 三、分析论述题 运用现代教育功能的原理说明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第四章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 二、简答题 1、为什么说环境在儿童身心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但不起决定作用? 2、试述个体主观能动性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并说明对此我们所应采取的教育策略。 三、分析论述题 1、论述学校教育在儿童发展过程中起何作用。 2、试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并说明它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有哪些重要启示? 3、试用有关教育理论分析下文中所述事例: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可观者,邑人奇之,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竭于邑人.不使学。予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人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归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第五章教育目的 二、简答题 简述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三、分析论述题 1、试结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谈一下你对我国当代教育实践的认识。 2、试根据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公布的教育目的,说明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是什么,应如何去实施教育目的? 第六章教育制度 二、辨析 通常我们所说的教育制度实际上所指称的就是学校教育制度 三、简答题 简述学制确立的依据。 四、论述题 论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你能从中得到什么经验,这对我国当前学制改革有哪些重要启示? 七章课程 二、简答题 1、联系实际,说明影响课程改革的因素有哪些? 2、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 3、举例说明校本课程的利弊。 4、试分析课程目标的主要特征,并说明应如何确定课程目标? 三、论述题 1、试述泰勒关于课程评价模式的基本观点。 2、联系实际,分析影响课程实施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第八章教学 二、辨析题 辨析教学与教育、智育、上课的关系 三、简答题 1、列出五种国外主要的教学模式并说明当前在我国教学实践中采用的教学模式主要有哪些?

教育学概论知识点

1.我国目前使用的是三级课程管理模式。 2.学科课程论它又称作分科课程论。 3.教育在全世界的发展正倾向于先于经济的发展。 4.“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体现了教师劳动的效果具有长期性。 5.不同类型层次的学校所培养人才的具体要求是指培养目标。 6.古代的教育具有阶级性、等级性。 7.我国最早的教育专著是《学记》 8.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了教育的性质 9.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论著《新教育大纲》的作者是杨贤江 10.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11.“启发”一词来源于孔子所讲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句话。 12.从个体发展的的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这个意义上说,个体的主动能动性是决定因素。 13.因材施教原则我的精神实质是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 14.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15.学校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是教育者、教育措施和受教育者 16.被人们看作是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标志性著作是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17.杜威和他的《民本主义教育》是20世纪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 18.由于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因而教育具有生产性 19.“应试教育”的根本错误是违背了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 20.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1.教育所要解决的特殊矛盾是受教育者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 22.教学所要解决的特殊矛盾是知与不知的矛盾 23.社会生产力对教育起制约作用 24.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目前教育落后的状况,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在于教育体制 25.制约教育目的的最终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 26.校本课程是学校教师开发的课程 27.中国教育目的实现的基本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28.“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最早出自《论语》 29.“活到老学到老“是现代教育终身性的特点的要求 30.教育史上两大对立学派---传统教育学派和现代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赫尔巴特和杜威 31.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进行德智体多方面和谐发展教育的教育思想家是亚里士多德 32.我国倡导启发式教学的第一人是古代教育家孔子 33.教师劳动手段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劳动具有示范性的特点 34.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的是内发论 35.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提出面向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 36.遗传因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 37.在一个人的发展过程中,有的素质在较低的年龄阶段就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有的素质则要到较高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这反映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均衡性 38.赫尔巴特所代表的传统教育思想的核心一般被概括为:教材中心、课堂中心和教师中心 39.涂尔干说:”教育是成年一代对社会生活尚未成熟的年轻一代所实施的影响。其目的在于使儿童的身体,智力和道德状况都得到激励与发展,以适应整个政治社会在总体上对儿童的

第一章学前教育概述

第一章学前教育概述(第三、四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学前教育的类型; 2、理解学前教育的含义、特点和任务; 3、运用学前教育的原则。 教学重点:学前教育的含义、特点和任务。 教学难点:学前教育的原则。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学前教育的含义、要素、类型与发展趋势 一、学前教育的含义: 学前教育是对学龄前儿童所实施的保育和教育活动的总称。 对学前教育这一概念的定义要抓住以下两个要件: 1、学前教育的对象是学龄前儿童或称学前儿童。从对象来看,我们在广义上可以把出生到入学之前的儿童都视为学前教育的对象,但也必须记住,学前教育存在因入学标准、学前起点的差异而造成的多样性。 2、学前教育的基本内容是保育和教育活动。从活动的内容来看,学前教育除了一般意义上的教育外,还需特别注重保育。学前教育在当今国际上普遍被称为“早期儿童保育和教育(Early Childhood Care and Education,简称ECCE)。 二、学前教育的三个组成要素: 人类社会的教育活动作为一个整体,是由参与活动各要素的有机联系构成的。学前教育作为人类教育活动的一部分,是由学前儿童、学前教育者、学前教育措施三项基本要素及其有机联系构成的。 1、学前儿童:学前儿童是指学前教育活动中参与保育和教育活动并直接承受其影响的学龄前儿童,是组成学前教育活动的核心要素。 (1)学前教育活动围绕学前儿童而展开, 因学前儿童的存在而存在。 (2)如何准确认识、把握和尊重不同年龄段学前儿童的特点与需要,是学前教育活动适宜与否的关键。 2、学前教育者:学前教育者是指学前教育活动中直接或间接承担设计、组织、实施保育和教育工作的人, 是构成学前教育活动的组织性要素。 (1)学前教育活动因学前儿童这个核心要素而存在,并不意味着有了学前儿童,学前教育活动就可以自为、自然地出现。 (2)从承担学前教育责任的角度看,学前教育者的存在是广泛的。但是,不同场景中的成人所承担的学前教育职责是不同的。 3、学前教育措施: 学前教育措施是学前教育活动中支持、联结学前儿童和学前教育者开展保育和教育工作的一切中介,是构成学前教育活动的支持性要素。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新增考点一:教育的基本形式 从纵向看:落后的、原始的、以四大文明古国为核心的古代教育现象 从横向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自然形态的教育(指渗透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口授身传生产生活经验的现象) 新增考点二:教育平等 教育平等是人类的基本理念之一,是人类价值的基本尺度,也是衡量社会公正程度的基本标准。 其含义包括四个重点:1.人即目的,人受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个体自由和谐的发展;2.教育权利平等;3.教育机会均等;4.差别性对待原则 教育平等的理论:1.古代朴素(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2.古典自由主义(夸美纽斯“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类”) 3.民主主义学派(强调个人自由,教育平等) 新增考点三:三纲领和八条目《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 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新增考点四:韩愈的师道 1.由“人非生而知之者”,肯定“学者必有师”。 2.“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基本任务。传道是仁义之道,授业是儒家的六艺经传与古文,解惑是解决学“道”与“业”过程中的疑问。 3.以“道”为求师的标准,主张“学无常师”。 4.提倡“相师”,确立民主性的师生关系。

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属性和基本要素 (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品德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的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体现在: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教育是人类有意识的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相对独立性、生产性、民族性(三)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介(教育影响) 现代学校的教育者具有以下特征:主体性、目的性、社会性(P11) 教育媒介是建构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起桥梁和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是教育活动的中介。从内容上说,主要就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从形式上说,主要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和教育组织形式。 有人认为,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是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教育措施是实现教育目的所采取的办法,它主要包括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构成了教育中三对最为基本的矛盾。其中,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是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因为它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 二.教育的功能 教育功能指教育者在教育活动过程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2.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3.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三.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朱熹) 2.生物起源说(法国的利托尔诺、英国的沛西能) 生物起源说是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根本错误在于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把教育起源问题生物学化。 3.心理起源说(美国的孟禄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心理起源说把人类有意识的教育行为混同于无意识模仿,同样导致了教育的生物学化,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3.劳动起源说(苏联和中国)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2019年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教育心理学概述

2019年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教 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心理 学和教育学的交叉学科,拥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那就是如何学、 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展开的。主要包括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习与教学的过程两个大的方面,其中 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又涵盖了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 环境等因素。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包括学习过程、教学过程以及评价/反 思过程。 (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学生是学习的主要要素,学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教师在 教与学的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教育心理学研究教师主要涉及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 及教学风格等基本的心理特性。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 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 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前者涉及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以及空间布置等,后者涉及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 (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实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评价/反思过程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测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和反思。 3.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教学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它在实际应用中能够协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协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协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实行研究。 4.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简况 (1)萌芽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继承了众多教育家和思想家对教育与心理相互关系研究的成果,在自己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使教育心理学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教育心理学的体系越来越完善,内容越来越丰富。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教育学复习题1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概述 一、填空题: 1、教育既是人类特有的、也是人类永恒的社会现象。 2、教育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即古代社会的教育、 __近代社会的教育___________ 和 ___现代社会的教育_ _____ 3、西周时期,中国的学校教育制度已经比较完备,建立了___政教合一_________ 的官学体系。 4、教育学是一门研究 __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________________ ,揭示 ___教育规律__________ 的科学。 5、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其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言论集___《论语》_____ 里。 6、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于1632年写成了一部重要的教育理论专著_《大教学论》____________ 。 7、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出版的_《普通教育学》____________一书,被称为是规范教育学建立的真正标志。 8、美国教育家杜威从实用主义认识论出发,反对传统的教育以学科教材为中心和脱离现实生活,主张学生在_实际生活_______________ 中学习。 二、选择填空题: 1、关于教育的发展,一般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的教育,即 B 。 A、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B、古代教育、近代教育和现代教育; C、短期教育、中期教育和长期教育; D、身体教育、心理教育和知识教育 2、关于教育学的发展,一般也分为三个发展时期,即 C 。 A、古代时期、近代时期和现代时期; B、上古时期、中古时期和现代时期; C、萌芽时期、成形时期和发展时期; D、农业时期、工业时期和信息化时期 3、关于中国第一部教育学专著,人们一般认为是 D 。 A、《论语》; B、《中庸》; C、《大学》; D、《礼记 学记》 4、大工业生产的发展对国家实施 A 提出了要求,也提供了物质条件。 A、初等义务教育; B、中等专业教育; C、高等教育; D、学前教育 5、现代化发展中的科技竞争本质上是 D 。 A、科学技术竞争; B、经济实力的竞争; C、现代化设备的竞争; D、人才和教育的竞争 6、在国际教育界,现代教育被赋予三种形态,即 C 。 A、德育、智育和体育; B、职前教育、职后教育和继续教育; C、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 D、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 7、苏格拉底的 B 成为西方教育史上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渊源。 A、教育思想; B、问答法; C、哲学方法; D、育人方法 8、赫尔巴特是第一个提出应以B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从而建立起科学化的教育体 系的教育家。 A、哲学和心理学; B、心理学和伦理学; C、心理学和科学; D、伦理学和哲学 三、名词解释: 1、教育:教育既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也是人类永恒的社会现象。 2、教育学: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第一章 学前教育概述

第一章学前教育概述 第一节学前教育及其意义 教学目的:通过本节的学习,理解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区别学前教育和学前教育学的概念,理解幼儿身心发展的含义、特征和内容,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各种因素及其作用。 教学重点:学前教育学的概念;幼儿身心发展的概念 教学难点:客观辨证地对待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一、教育与学前教育 (一)教育和教育学 教育史上,不同的人对“教育”有不同的解释。《教育学》对教育的解释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一切能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观念或改变人的行为的活动。它的任务就是把原本作为自然人而降生的孩子培养成合格的社会成员。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狭义:指学校教育,如幼儿园教育,小学、中学和大学教育以及其他人们为了某种目的而特别组织的教育。它是教师根据社会的要求,对受教育者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体力和智力的活动,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的变化,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由专业的教师承担,教育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系统性很强,是一种可控性很强的、规范的教育,因此一般来说效率、效果也更好。 【观点辨析】 问题:教育是人和动物共有的生存活动吗? 分析: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的“教育”是两种表面类似而本质不同的活动。因为动物的“教育”是一种基于亲子和生存本能的自发行为,而人类的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动物界没有人类这样高级的语言、符号系统,思维不够发达,活动只能停留在个体的层次上,不能类化;动物的教育也基本上随着生理的成熟而结束。所以说,教育是人类特有的活动,社会性是人的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归纳总结】 理解教育概念,须注意三点,即要注意从三个方面来确定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1、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3、学校教育活动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学——研究教育这一社会现象并揭示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观点辨析】 问题1:教育孩子是母鸡也会做的事情,因此,每个人都懂教育,教育谈不上是什么科学。 问题2:“如果教育学想从各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它就应该从各个方面了解人。”——乌申斯基 提问思考:教育学是不是科学?为什么? 分析:教育是十分复杂的社会实践,又是特殊的人——人活动,有它独特的规律性。不按教育规律办事,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对受教育者造成的伤害将非常严重,甚至无法补救。 【理论研讨】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这一社会现象并揭示其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学在17世纪形成了独

山香版 教育学 第一章 教育概述

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和发展 一丶教育的概念、属性与基本要素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从两种角度来对教育的定义: 1.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可以把“教育”的定义分为三个层次: (1)广义的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2)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机会、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3)更狭义的教育:德育 2.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学习与发展的过程。 兼顾社会和个体两个方面给教育下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展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也有个体的个性化) (二)教育的属性 1.本质属性: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与其他事物的根本特征,是教育质的规定性,也是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 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体现在: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目的性) (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社会性)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育人性)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人类社会——教育 (2)历史性。古与今——不同 (3)继承性。古与今——不同 (4)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5)相对独立性。“超前”或“滞后” (6)生产性。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 (7)民族性。国与国--不同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