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西方美学史读书笔记

西方美学史读书笔记

西方美学史读书笔记
西方美学史读书笔记

西方美学史读书笔记

【篇一:《西方美学史》读书笔记】

古希腊美学思想萌芽

毕达哥拉斯学派

主要由数学家组成,他们以自然现象为研究对象,认为宇宙中最基

本的原素是树,数的原则统治宇宙一切现象。因此,他们得出美就

是和谐的结论。首先他们从数学的观点去研究音乐节奏的和谐,认

为音乐的基本原则在数量关系,音乐节奏的和谐就是各种不同的音

调按一定数量的比例组成。由此得出一个辩证原则,音乐是对立因

素的和谐统一,这是希腊辩证思想的最早萌芽,也是“寓杂多于整一”文艺思想的最早萌芽。其次,他们将数与和谐的原则推广到雕塑,

建筑,总结得出一些经验性规范,如“黄金分割”等,这是美学形式

主义的萌芽。第三,他们还把这一原则应用到天文学方面,形成“宇

宙和谐”的概念,把整个宇宙看做美学的对象,而并不限于艺术。最后,毕达哥拉斯学派还注意到艺术对人的影响,他们认为人体也有

数与和谐的原则统辖,当人内在的和谐与外在的和谐“同声相应”时,人就可以爱美和欣赏艺术。另外,人的内在和谐还会受到外在和谐

的影响。

赫拉克利特

朴素唯物主义:世界由水风火地四大原素构成,其中火最重要,而且

这四种原素还会不断转变。

辩证观点:毕达哥拉斯学派侧重对立的和谐,而赫拉克利特则侧重对

立的斗争,因此他认为美的标准具有相对性,一切都在变动,美不

是绝对永恒的。“比起人来,最美的猴子也还是丑的”。

德谟克利特

近似“余力说”:音乐并不产生于需要,而是产生与正在发展的奢侈,

这是近代schiller和斯宾塞“余力说”的萌芽,并说明他开始从社会

发展方面看艺术的起源。

原子论和认识论:物体表面分泌出的液体微粒,通过空气影响人的感官,使人对物体产生感性认识,但这种认识必须经过理智,才能达

到理性认识。这说明他认识到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以及感性认识

是理性认识的基础,为美学打下唯物主义认识论基础。

苏格拉底

由从自然科学观点去看美学转变为从社会科学观点去看待美学,这

是希腊美学思想的重大转变。

美即效用:有用则美,无用则丑,但由于不同的人对应不同的效用,

因此美具有相对性。这说明美不完全在事物,与人也有关系。

艺术摹仿自然,但模仿并非抄袭,艺术不应只描绘自然外貌的细节,而是应该“现出生命”“表现出心灵”。另外,还应该从自然形体中选

择一些要素,构成美的整体,使艺术刻画出的形象比原来更美。

plato

文艺对现实的关系:

理式说:理式是指最高的绝对理念,是永恒真实的,独立于人而存在。客观世界只是理式世界的摹本,至于艺术,又是客观世界的摹本,

因此相对于真实的理式世界来说,是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所

以否定了艺术的真实性。换句话说,艺术世界依存与客观现实世界,而客观现实世界又依存于理式世界,艺术世界与真实的理式世界隔

了三层,从而不具备真实性,不能真实地表现现实。plato的这种观

点以其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观为基础的。plato所谓的理式世界其实正

是神的世界,而神权正式没落贵族阶级所利用的思想武器。plato强

调理式世界的永恒性,实即强调贵族政体的永恒性。

鄙视艺术的根源:由于plato否定艺术的真实性,认为艺术见不出事

物的本质,因此在plato将人所分为的九种等级中,诗人和艺术家位列第六,而“达到美感教育最高成就的人”,即“爱智慧者、爱美者、

诗神和爱神的顶礼者”位列第一。这种等级区别根源于plato对艺术

的鄙视,表现在:艺术包括手艺,一般由奴隶从事,艺术家的地位是

卑微的,他们所创作的只是手艺活儿。而第一等人是贵族中文化修

养的最高代表,他们无需亲身创作,他们只要静观,因为plato认为审美活动的极境是凝神观照,此时产生的“无限欣喜”是最高的美感,而且这种美是认识的对象而不是实践的对象;他们所观照

的对象不是具体的感性的不真实的艺术品,而是最高的永恒的理式,是不带感性形象的美,是一种抽象道理,即哲学。

关于艺术美:既然美来自绝对理式,且艺术是不真实的,那艺术作品

可否用“美”来形容?plato认为,艺术是摹本的摹本,然而毕竟间接

摹仿了理式世界,因此还是能够分得一点理式的美,但却是微不足

道的。另外,根据灵魂轮回说,感性事物之美是灵魂隐约回忆到它

在未依附肉体之前所见到的理式世界的美,因此与理式美还是有一

点联系的。但plato始终将艺术美看作绝对美零星模糊的摹本,并且认为现实美高于艺术美,因为现实世界比艺术世界更接近理式世界。对美育的看法:美育首先使一个人认识到个别具体形象中的美;接着

又使其“学会了解此一形体或彼一形体的与其他一切形体的美都是贯

通的”,即从许多个别的美的形体中见出的美的形式;再进一步又使

其学会“把心灵的美看的比形体的美更可珍贵”,即达到理式世界的

最高的美。

文艺的社会功用

plato对诗和艺术的社会影响具有深刻认识,因此在制定理想国计划时,他充分考虑了艺术对理想国的影响和作用。建设理想国,就要

培养保卫城邦的正义的人,各类公民应各司其职。其中第一类是哲

学家,他们拥有理智;第二中是战士,他们具有意志;第三种是农

工商,他们具有情欲。要达到正义,意志和情欲都必须要为理智所

统治。艺术是否能发挥这种作用呢?

plato首先对文艺作品的内容进行讨论。第一,荷马史诗和悲剧、喜剧的影响都是坏的,因为它们既破坏了希蜡宗教崇拜神和英雄的中

心信仰,又使人性格中的理智失去控制,所以破坏了正义。第二,

文艺摹仿的方式对人性格的影响也是坏的,反对理想国的保卫者从

事戏剧摹仿和扮演,原因有二,一是保卫者应专心保卫国家,一心

不能二用;二是摹仿的对象通常都是坏人或软弱的人,长此以往,

保卫者的性格也会受到玷污。因此,plato对诗人下了逐客令。他认

为诗总能歌颂神和英雄,内容上只能说好,另外形式要简朴,并且

要固守几种类型。其次plato又对音乐进行了检查,检查的结果是只有两

种类型的音乐可以保留,一是用于逆境,表现勇敢;二是用于顺境,表现聪慧。

总之,根据政治教育效果的标准,plato否定文艺的社会功用。但plato确是西方将政治教育效果作为文艺评价标准的第一人。

文艺才能的来源——灵感说

第一种解释:神灵依附到诗人或艺术家身上,使其处于迷狂状态,并

将灵感传输给他,暗中操纵其进行创作,即诗人是神的代言人。

第二种解释:灵魂隐约回忆到它未依附到肉体之前在理式世界所见到

的理式美,文艺才能来自于不朽的灵魂从生前带来的回忆。

这种观点强调文艺的无理性,带有强烈的神秘主义色彩,是反动的,但对后世影响深远,如新plato主义的plotinus。

plato将理智与灵感完全对立,否定文艺创作中理智的作用;将天才与人力完全对立,这里天才等同于灵感,人力等同于创作技巧,因

此否定艺术技巧在文艺创作中的作用,因为单凭技巧不能创造文艺。但plato承认艺术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就像磁石吸铁一样。但他所谓的感染力以灵感为基础,而不是实践生活和作品的艺术性,归根到

底仍在宣扬神的伟大。

aristotle

摹仿的艺术对现实的关系

肯定艺术真实性:

aristotle将我们现代所谓的艺术(如诗歌、绘画等)等称作摹仿的

艺术,并由此见出艺术的共同特征在与摹仿。与plato截然相反,aristotle肯定艺术的真实性,并且认为艺术比现实更为真实,因为

艺术摹仿的是现象世界的内在本质和规律,具有必然性和普遍性。

这是现实主义的基本原则,是aristotle对美学最有价值的贡献。对

于艺术摹仿自然的方法,aristotle认为有三种,一是按照事物本来

的样子去模仿,这是简单摹仿自然;二是照人们所说所想那样去摹仿,即根据神话传说;三是照事物应有的样子去摹仿,即按照客观

规律描写可能发生的事情。这就是“艺术幻觉说”的起源,

即艺术逼真不等于事实真实,艺术作品的内容即使是虚构的,但只

要合情合理,也是可以接受的。这就要我们区分出不合理的可能和

合情合理的不可能。不合理的可能具有偶然性,见不出事物本质和

内在规律;而合情合理的可能事实上虽不真实,但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aristotle之所以认为诗比历史更为真实,就是因为所写的现实是经过提炼的现实,比带有偶然性的历史中的

个别事件具有更高一层的真实,更具有普遍性。另外,由于必然性

和普遍性要在发展过程中才能得以体现,因此人也只有在行动中才

能见出典型性。所以诗要通过行动揭示人物事迹中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艺术有机整体思想:

形式上的有机整体就是内容上内在规律的反映。整体有部分构成,

而部分组合的原则就是事物的内在规律。在有机整体中,各部分紧

密相关,见出秩序,因此,各部分在整体中不但不可缺少,而且连

位置也不可随意移动。一个整体中一切都是必然的、合理的,无任

何偶然或不合理的因素夹杂其中。基于这一思想,aristotle认为希

腊文艺的最高成就是悲剧,因为它的结构比诗更严密。而诗和戏剧

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情节结构,而非人物性格。因此,诗的结构要见

出内在联系的单一完整性,即动作的整一。后来新古典主义又在次基础上增加了空间的整一和时间的整一,从而形成了著名的“三一律”。和谐概念:各部分的安排见出大小比例和秩序,形成融贯的整体,才能见出整体。但与后来许多美学家(如kant)将次概念视作单纯形式美因素不同,aristotle认为形式由内容决定,因为各部分组合的原则要以事物的内在逻辑为基础。因此,音乐是最具摹仿性的艺术,音乐的节奏与和谐不是由形式见出,它之所以被称为“和谐”,是因其所表现的内容与人的心情具有一致性。

文艺的心理基础和社会功用

肯定文艺色社会功用:

plato强调绝对理智,因此人的本能情感欲望都应当加以抑制,而文艺正好迎合这方面的需要,所以文艺具有败坏道德的负面作用。与此相反,aristotle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当中也包括人的本能情感欲望,文艺满足这些需要,因而能够使人得到健康发展。

【篇二:朱光潜《西方美学史》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之《西方美学史》

[ 朱光潜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年第一版 ]

第一章希腊文化概况和美学思想的萌

芽 (1)

一、希腊文化的概

况 ....................................................................................................... .. (1)

二、毕达哥拉斯学

派 ....................................................................................................... .. (1)

三、赫拉克利

特 ....................................................................................................... . (1)

四、德谟克利

特 ....................................................................................................... . (2)

五、苏格拉

底 ....................................................................................................... .. (2)

第二章柏拉

图 ....................................................................................................... .. (2)

一、美学的基本观

点 ....................................................................................................... .. (2)

1.文艺对客观现实的关

系 (2)

2.鄙视艺术的根源:阶级根

源 (3)

3.关于艺术

美 ....................................................................................................... . (3)

4.对美育的看法 .3

二、文艺的社会功用 .3

三、文艺才能的来源——灵感 .4

第三章亚里士多德 .4

一、亚里士多德 .4

二、摹仿的艺术对现实的关系 .5

1.肯定艺术真实性 .5

2.艺术有机整体思想 .5

3.和谐概念 .5

三、文艺的心理基础和社会功用 .6

1.肯定文艺的社会功用 .6

2. .6

3.文艺的目的 .6

4.喜剧与丑 .6

第四章 (7)

.7

.7 (7)

.8

1.关于崇高 .8

2. (8)

3. (8)

4.文艺的社会功

用 ....................................................................................................... .. (9)

5.音乐与文

学 ....................................................................................................... . (9)

三、普洛

丁 ....................................................................................................... (9)

1.“分享说”(“放射

说”) (9)

2.认识与评

价 ....................................................................................................... .. (10)

一、奴隶社会的解体与封建制度的奠

定 (10)

二、基督教的传播和基督教会对欧洲的封建统

治 (10)

三、中世纪文化的落后,教会对文艺的仇

视 (10)

读书笔记之《西方美学史》

[ 朱光潜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年第一版 ]

四、圣奥古斯丁和圣托玛斯的美学思

想 (11)

1.圣奥古斯

丁 ....................................................................................................... .. (11)

2. 圣托玛

斯 ....................................................................................................... . (11)

五、但丁的文艺思

想 ....................................................................................................... (11)

1.诗为寓言

说 ....................................................................................................... .. (12)

2.《论俗

语》 .................................................................................................... .. (12)

一、文化历史背

景 ....................................................................................................... . (12)

二、文艺复兴时代意大利的领导地

位 (13)

三、意大利的文艺理论和美学思

想 (13)

1.古典的批判与继

承 (13)

2.文艺对现实的关系 .13

3.对艺术技巧的追求 .14

4.文艺的社会功用 .14

5.美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14

第七章法国古典主义:笛卡尔和布瓦罗 .15

一、经济政治文化背景 .15

15

1.论美的定义 .15

2.论文章的风格 .15

三、布瓦罗的《论诗艺》 15

1.理性主义 .15

2.普遍人性论 .16

第八章 (16)

一、培根 .17

.17

.18

.18 (18)

.19

四、哈奇生 .19

1. (19)

2. (19)

3.绝对美与相对

美 ....................................................................................................... (19)

五、休

谟 ....................................................................................................... .. (20)

1.美的本

质 ....................................................................................................... (20)

2.审美趣味的标

准 ....................................................................................................... (20)

3.文艺发展的历史规

律 (21)

六、博

克 ....................................................................................................... .. (21)

1.崇高感和美感的生理心理基

础 (21)

2.崇高和美的客观性

质 (22)

3.诗与画的区

别 ....................................................................................................... . (22)

读书笔记之《西方美学史》

[ 朱光潜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年第一版 ]

4.审美趣味的性质和标

准 (22)

第九章法国启蒙运动:伏尔泰,卢梭和狄德

罗 (22)

一、启蒙运动的背景和意

义 (23)

二、启蒙运动者对文艺的基本态

度 (23)

三、狄德罗的文艺理论和美学思

想 (23)

1.戏剧理

论 ....................................................................................................... (23)

2.关于艺术、自然和美的看

法 (24)

第十章德国启蒙运动:高特雪特,鲍姆嘉通,文克尔,莱

辛 (25)

一、德国启蒙运动的历史背

景 (25)

二、几个先驱人

物 ....................................................................................................... . (25)

1.高特雪

特 ....................................................................................................... (25)

2.鲍姆嘉通 .25

3.文克尔曼 .26

4.莱辛 .26

第十一章意大利历史哲学派:维柯 .27

一、十八世纪意大利历史背景和文化概况 .27

二、维柯的生平和思想体系 .28

三、维柯的基本美学观点 .28

1.形象思维的原始性和普遍性28

2. .28

3. 28

4. 28

第十二章康德 .29

.29

二、《判断力批判》 .29

1. .29

.30

.31 (31)

第十三章 32

1. p413 (32)

2. (33)

3. ........................................................................................................ . (33)

4.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历史发展观

点 (33)

第十四章席

勒 ....................................................................................................... . (34)

一、《论美书简》和《审美教育书

简》 (34)

1.艺术家与被表现对象的关

系 (34)

2.诗——如何用形式征服材

料 (34)

3.《审美教育书

简》 .................................................................................................... .. 34

二、《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

诗》 (35)

1.感伤诗人的产生原因和心理特

征 (35)

2.古代素朴诗人的心理情

况 (35)

读书笔记之《西方美学史》

[ 朱光潜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年第一版 ]

3.感伤诗与素朴诗的区

别 (35)

第十五章黑格

尔 ....................................................................................................... . (36)

一、黑格尔美学的基本观

点 (36)

1.美是理念的感性显

现 (36)

2.美学中实践观点的萌

芽 (37)

3.艺术美与自然

美 ....................................................................................................... (37)

4.艺术的发展史:类型与种类的区

分 (37)

5.人物性格与环境的辩证关系:情致

说 (38)

6.冲突论和悲剧

论 ....................................................................................................... (38)

7.理想的人物性

格 ....................................................................................................... (39)

第十六章俄国革命民主主义和现实主义时期美

学 (39)

一、别林斯基 .39

1.思想的转变问题 .39

2.艺术的本质和目的 .39

3.主观与客观的关系:现实诗与理想诗,40

4.典型说 .40

5.内容和形式:美 .40

二、车尔尼雪夫斯基 .40

1.关于美的定义 .41

2.关于艺术 .41

3. 41

第十八章 (41)

.41

二、立普斯 .42

三、谷鲁斯 .42

1.42

.42

.43

43

第十九章齐 .43

一、 ................................................................................................. 43 .. (44)

1. (44)

2.直觉即艺

术 ....................................................................................................... .. (44)

3.直觉与艺术的统一还包括创造与欣赏的统

一 (44)

4.美即成

功 ....................................................................................................... (44)

5.语言就是艺术,语言学即美

学 (45)

6.艺术不是物理的事

实 (45)

7.艺术不是功利的活

动 (45)

8.艺术不是道德的活

动 (45)

9.艺术不是概念的或逻辑的活

动 (45)

10.艺术不能分

类 ....................................................................................................... .. (45)

读书笔记之《西方美学史》

[ 朱光潜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年第一版 ]

第一章希腊文化概况和美学思想的萌芽

一、希腊文化的概况 p29

发源期 bc6 代表:毕达哥拉斯学派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

转型期 bc5 雅典的黄金时代(伯力克里期时代)希腊文化由传统思想统治转变成自由批判,有文艺时代转变到哲学时代。(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工商业的发展;贸易战争中的文化思想交流。)

极盛于 bc(5-4) 代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p.s. ,即奴隶主内部的民主。除德谟克利特外器物大部分美学思想家都是贵族党。

二、毕达哥拉斯学派 p32

盛行于bc6因此,他们得出美就是和谐的结论。

音音乐是的最早萌芽。

《论法规》 p33

其次,建筑,总结得出一些经验性规范,如“黄金分割”,

(“诸天音乐”)的概念,认也产生一种和谐的音乐。即把整个宇宙

看做美学

最后,他们认为人体就像天体也有数与和谐的原)的和谐与外在(“大宇宙”)的和谐“同声相应”时,人才爱

三、赫拉克利特(bc530-bc470) p34

早期哲学中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观点的最大代表。《论自然》

朴素唯物主义:世界由水风火地四大原素构成,其中火是最基本的,而且这四种原素还会不断转变。

辩证观点:毕达哥拉斯学派侧重对立的和谐,而赫拉克利特则侧重

对立的斗争,“自然趋向差异对立,协调是从差异对立而不是从类似

的东西产生的,”因此他认为美的标准具有相对性,一切都在变动,

美不是绝对永恒的。强调世界的不断变动和更新。“比起人来,最美

的猴子也还是丑的”。

1

【篇三:西方美学史读书笔记】

古希腊:一、前苏格拉底:美在和谐

二、柏拉图:美的理念说。区分文艺世界、现实世界和理式世界,

真正的美来源于理式世界。通过审美教育,有智慧的人能在灵魂的

回忆中把握理式的美。此理式美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亚里士多德:美是和谐的整体。美的整体性表现在理式赋予事物形式,在开端中

间结尾的整一性中不参杂任何多余成分。而此整体性又是由各个部

分和谐组合而成的,既有形式的方面,又有形式与内容的相统一。

中世纪:普洛丁:此岸彼岸之美都存在,真正的美是彼岸美,来源

于上帝。通过反驳古希腊传统的美学观点,尤其是西塞罗的,论证

了真正的美来源于上帝,此岸的美之所以美是分享了上帝的光辉。

人要用更接近上帝的灵魂通过内在感官来感受真正的美。

近代:康德:美的四契机说。首先从质的方面来说,美是主观的,

无厉害的快感。从量的方面来看,审美判断是无概念而具有普遍性的,也就是说美不是凭借概念而普遍令人愉快的。从关系上来看,

审美判断没有目的又合目的。也就是说审美判断不带有客观的目的

也不带有主观的目的。从模态来看,审美判断是可能性,现实性和

必然性的合一。

席勒:从人性入手探讨美。在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中,人受到来自

自然与道德的束缚,是不自由的。只有在第三种冲动中,也就是游

戏冲动中,人才能由必然王国到达自由王国,在审美中获得自由。

黑格尔:美学是艺术哲学。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其中就包含三个

部分:理念、感性显现、理念与感性显现的统一。一、理念,黑格

尔认为整个世界都是理念自我认识和自我实现的过程,美和艺术也

是理念创造出来的。在此意义上美的本质就是理念。二、感性显现:理念根据自身的必然需要,凭借外在的感性形象来关照,认识和发

展自身。但是即使美是理性感性显现,必须与感性事物发生联系,

却不等同于具体的感性事物,没有具体事物的属性。三、理念与感

性两者统一。理念通过艺术表现为具体形式,从而达到理念为自己

而存在,自己与自己发生关系,依然还是精神性的独立自在,无限的,自由的整体。美就是无限与自由的,艺术根据美的这种属性摆

脱了有限事物的束缚,让人在审美中解放,把握现实,认识真理,

追求自由

别林斯基:首先确定了美学的任务:“真正的美学任务不在于解决艺术

是什么而在于艺术实际是怎样。但他在实践中并未能够坚持这一美

学任务的正确原则,最后还是排除了将理念作为艺术出发点的原则,继而转变为艺术要面对现实生活。

车尔尼雪夫斯基:关于美的定义美是生活;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

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美的。关于美的三大

命题和艺术的三大作用r奠定了现实主义文艺的理论基础;纠正了黑格尔从理念出发,转为从现实出发,从生活出发。

立普斯:对于移情作用是否可用观念联想来解释,立普斯认为移情

作用有类似联想的作用,但二者毕竟不同。首先,引起移情作用的

是过去类似经验凝结成的规律,是一种抽象的情感,而非具体经验

细节的联想;其次,移情作用中对象与其所表现事物之间的关系是

象征的。只有能引起共鸣的事物才能引起审美移情作用,而类似联

想是由具体对象本身所引起,并非对象所象征的意义。另外立普斯

还指出,反面事物很难引起审美移情作用,因为审美移情作用所引

起的美感是一种在对象中感觉到的自我价值感。可见美与善是紧密

联系的。

谷鲁斯:谷鲁斯把游戏和摹仿都看做人的本能,而且认为在一般审

美活动中游戏和摹仿总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他指出凡是知觉都要

以摹仿为基础,不过审美的知觉虽然同样建立在摹仿基础之上,但审美的摹仿只内在而不外观,是一种“内摹仿”。谷鲁斯把内摹仿看做审美活动的主要内容,正如立普斯把移情作用看作审美活动的主要内容一样。但二者侧重点不同巴西:美感来源于对事物形状的同情。巴希在美感中分出三种因素:一是由简单的光和色引起的感官快感,即感性因素;二是由形状的形式引起的理性快感,即“形式因素”;三是由

联想到内容意义与其他事物的关系所引起的快感,即“联想因素”。对于审美象征作用(移情作用)与联想的关系,巴希认为联想是移情作用的前提,但移情作用不等于联想,因为移情作用还包括同情克罗齐:肯定直觉就是抒情的表现:但是他否定物质的存在,在他的词汇里,物质只是材料,即心灵实践活动所伴随的情感。直觉的来源是情感。情感本来无形式的,经过直觉后,情感便获得了形式,继而转化成为意象,即我们所说的客观事物。从此可以看出,直觉不但表现了情感,还创造了客观事物。这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中国美学史-读书笔记

中国美学史 两汉美学 先秦时期产生了不少美学派别,其中最重要的是儒家和道家。它们互相对立又互相补充,奠定了整个中国古代美学的根基 儒家美学的创始者和重要代表是孔子。他的美学思想建立在他的“仁”学的基础上。他把外在形式的美称为“文”,把内在道德的善称为“质”,认为文、质应该统一起来,外在形式的美可以给人感官愉悦,但只有与善统一起来才具有真正的价值。真正的美就是人与人之间有亲疏差等的互助互爱,即实现“仁”这个最高原则。 孟子宣扬了儒家所提倡的人格精神的美,提出了“理义之悦我心,并且在有关个人道德修养的所谓“养吾浩然之气”的说法中,涉及了艺术创造中个体的情感和意志作用等问题。 荀子则提出了“无伪则性不能自美”的说法,涉及到主体能动活动同美的关系,特别是它要求对立面统一的素朴辩证法观念和对刚健之美的提倡,对中国古代的艺术创作理论和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发生了重要影响。 墨家和法家都从狭隘的功利主义出发,对审美与艺术采取蔑视以至否定的态度墨家主张“非乐”,即否定艺术,认为审美与艺术活动只能“亏夺民之衣食之财”,无补于“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它反映了古代小生产者的观念和狭隘眼界,但又有揭露批判剥削者的一面。 道家哲学和美学的创始人是老子,但道家美学的真正代表者是庄子及其学派。道家美学的全部思想建立在关于“道”的理论基础之上。儒家美学充分地肯定美与善、善与真的统一,认为这种统一是绝对合理和不容置疑的。而道家美学则相反,它处处致力于揭露美与善、美与真的尖锐矛盾以及美丑对立的相对性、虚幻性和不确实性。 屈原之美学 在战国后期,随着南方楚国文艺的发展,出现了以屈原(约前340~前277)为代表的楚骚美学思想。它汲取了儒家积极入世的人格精神和主张“文”与“质”、美与善相统一的思想,但又不受儒家严格的礼法束缚,在美的追求上,非常重视情感的热烈表现和想象的自由抒发。 两汉美学在一些重要问题上丰富了先秦美学。魏晋南北朝时期对美的追求,对个人的才能风貌的讲求以及对人生意义、价值的思索,都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使人的个性、爱好、趣味等等在封建制度所能容许的范围之内,第一次得到了真正的注意和重视。上层社会士大夫对审美与艺术问题的重视,人物品藻和玄学思辨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各门文艺理论的品评。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复习笔记(第6章 荀子的美学)【圣才出品】

第6章荀子的美学 6.1复习笔记 一、荀子的哲学和美学 (一)荀子的“明于天人之分”的命题 1.自然界没有意志、目的,但有其客观规律,且不以人的意志和愿望为转移 (1)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荀子·天论》)” (2)这些话都是说自然界本身是没有目的、没有意志的,自然界的规律是独立于社会人事的变化而存在的。这是十分明确的唯物主义思想。 2.人在自然界面前并不是无所作为的,人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 荀子认为,人们不应该盲目地崇拜和畏惧自然的力量,不应该消极地等待自然界的恩赐,也不应该只在自己的幻想中役使万物(“思物而物之”),而应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骋能而化之”),利用自然界的规律,改造自然界,来为人类谋福利(“物畜而制之”、“制天命而用之”、“应时而使之”)。 (二)荀子的“明于天人之分”的命题的影响 1.在哲学史上的伟大贡献 荀子的“明于天人之分”的命题,一方面批判了宗教唯心主义、神秘主义的有神论、目的论和“天人感应”论,一方面又批判了庄子一派所谓“勿以人灭天”、“勿以故灭常”之类的宿命论。这是荀子在哲学史上的伟大贡献。 2.对后代美学家正确理解审美主客体关系、艺术和现实关系,产生了积极影响 荀子的这个命题,对于后代美学家正确地理解审美主客体的关系、艺术和现实的关系,

产生了十分重要的积极的影响。清初叶燮的美学就是一例。 (三)荀子的认识论思想 1.人的认识要依赖于人的感觉器官(“天官”)和思维器官(“天君”) 人的认识开始于人的感官对于外物的感觉。但是感觉还必须加上思维的作用,才能有对于外物的认识。 2.比起感觉器官来,“心”在认识中的作用更为重要 (1)形成理性认识时不仅要依靠“心”这个器官,就是在感知外物的时候也离不开“心”这个器官。 (2)《管子》四篇中就已经有这个思想,荀子作了进一步的发挥。他认为“心”这个器官在审美感受中也起着统帅的作用。 (3)这一思想对后代美学家研究审美创造和审美欣赏的规律,提供了重要的启发。 (四)荀子的“虚壹而静”命题 1.“虚壹而静”,是管子学派提出的认识论命题 (1)管子学派讲“虚”,是指“无己”、“无臧”。“无己”,是指去掉主观欲念;“无臧”,是指去掉主观成见。但是“无臧”也可以被理解为不要已经积累的知识。 (2)管子学派对已经取得的知识和将要取得的知识之间的关系没有讲清楚。同样,管子学派强调“专于意,一于心”,强调心静,但对于一和多的关系,对于静和动的关系,也没有讲得很清楚。 2.荀子继承了管子学派的这个命题,并作了重要的发挥 (1)荀子认为,“虚”并不是排除已有的知识,而是“不以所已臧害所将受”,即不以已有的知识来妨碍将要接受的新知识。“壹”,并不是排除兼知各种事物(“两”),而是“不以夫一害此一”,即不要因为兼知多种事物而妨碍对这一事物的专心研究。

编导班读书笔记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课外阅读名著名片推荐目录 一年级阅读书目—— 《诗经》 《楚辞》 《论语》 《老子》 《庄子》 《史记》 吴承恩,《西游记》,人民文学出版社 罗贯中,《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 施耐庵、罗贯中,《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 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 蘅塘退士、陈婉俊,《唐诗三百首》,中华书局 吕明涛、谷学彝,《宋词三百首》,中华书局 爱森斯坦,《蒙太奇论》,中国电影出版社 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 约翰·菲斯克,《电视文化》,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 波兹曼,《娱乐至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约翰·菲斯克,《电视文化》,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 沃尔特·麦克道尔、艾伦·巴滕,《塑造电视品牌:原则与实践》,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周小普主编,《广电传统的缔造者 :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解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艾伦·B.阿尔巴朗,《电子媒介经营管理》,北京大学出版社 迈克尔·拉毕格,《影视导演技术与美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布莱恩·布朗,《影视照明技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电影电视专业杂志(11种) 《当代电影》、《电影艺术》、《世界电影》、《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人大复印资料《影视艺术》、《中国电视》、《中国广播电视》、《电视研究》、《当代电视》、《现代传播》、《南方电视学刊》 二年级阅读书目—— 《荷马史诗》 柏拉图,《理想国》,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 《圣经》 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 雨果,《悲惨世界》,人民文学出版社 塞万提斯,《唐吉珂德》,人民文学出版社 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人民文学出版社 雨果,《悲惨世界》,人民文学出版社 夏洛蒂·勃朗特,《简爱》,人民文学出版社

冰心的诗集《繁星春水》读书笔记

冰心的诗集《繁星春水》读书笔记 导读:《繁星·春水》的作者冰心,赢得了广泛的读者和众多的赞誉。下面是关于《繁星·春水》的读书笔记范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读书笔记篇1: 繁星闪烁着---- 深蓝的天空, 何曾听得见他们对语? 沉默中, 微光里, 他们深深地互相赞颂了。 冰心奶奶的这首诗写得十分巧妙,“何曾”,“对语”,“沉默”,“赞颂”这几个看似没有关联的词却起到了贯穿全诗的作用,意思是:虽然没有听见星星们在说话,却在他们的沉默中听出了它们的互相赞美。不用听到对方的声音却能知道对方说的是什么,这就是心灵相通吧! 小联想:冰心奶奶的诗写得虽然短小,却十分具有美感,而且非常善于使用修辞手法,让人们不会轻易地察觉到,只有细细品味,才能知晓其中的奥妙,这首诗就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使整首诗读起来既生动,又透出一种小孩子的顽皮和可爱。让人每看到一句话,眼前都

会浮现出一幅画面。读完这首诗后,我眼前立刻浮现出这样一幅景象:深蓝的天空浩瀚无垠,星星就如孩子一般,调皮的眨着眼睛,一些小星星三五成群地做着游戏。玩累了,它们就把月亮妈妈簇拥在中间,安静的坐着,大家都不需要用语言交流却知道彼此在说什么,汇成了天空中最美丽的最美丽的风景线,多么美妙啊! 感悟:这首诗虽然简短,但是却告诉了我一个非常重要且深刻的人生道理:发自内心的赞美才是最动听的。赞美有很多种形式,可无论是以什么方式,只有真心的才会使人感觉到开心,同时在真心赞美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找到学习的榜样,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呢?其实,真正的赞美有时候不需要语言,一个眼神,一个掌声,一个微笑,其实都能使他人感受到温暖,如果不是发自真心的赞美反而会让人感到不舒服。在社会上的为人处事也是如此,对别人真心的人才会得到别人的真心。只有对别人真诚的人才会让他人觉得舒服,才会有人愿意和他成为朋友,谁会和一个虚假的伪君子成为朋友呢?其实有的时候没有发自内心的话语比真话让人听了还要难受。古语说:“知过必改,闻过则喜”。只有别人对你说了真话,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得到改正。我们的'祖先在许多年前就知道为人处事要真心,更何况是现在呢?所以,读完这首小诗,我明白了:无论是做人处事,都要付出100%的真心,因为这样才能获得成功,赢得别人的尊敬。 读书笔记篇2: 今天,我看了冰心奶奶写的《繁星春水》中的《繁星》里的第二

美学散步读书笔记

美学散步读书笔记 美学散步读书笔记(一) 《美学散步》是宗白华美学论文的第一次结集出版。他在书中展示了一个美的人生和宇宙,充满了亲切感和家园感。他从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中发现了“宇宙是无尽的生命”,也发现了它是“平整的世界,圆满的和谐”。英国诗人勃莱克的“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就是这种描述的最景致的诗句。没有一种以天地为庐而又悠悠自足的博大情怀,没有一种能澄情以观道的空明澄澈,是不可能发现这种生动与清和的美的统一。而他似乎轻而易举地领悟到了美的神韵,如在拈花微笑间顿悟了一切声光,色彩和形象中微妙精深的律动和气韵。 中国人讲“虚实相生,天人合一”的思想,“于空寂处见流行,于流行处见空寂”,从而获得对于“道”的体悟,“唯道集虚”。这在传统的艺术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因此中国古代的绘画,提倡“留白”、“布白”,用空白来表现丰富多彩的想象空间和广博深广的人生意味,

体现了包纳万物、吞吐一切的胸襟和情怀。宗白华用翔实丰富的例子,提出了中国诗画、书法所表现的虚空要素以及从此形成的宇宙意识,他认为“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是中国艺术最后的理想和最高的成就。他在我们面前舒展开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带我们去玩味古代名画的内蕴,画家所写的自然生命,集中在一片虚空之上。空中则荡漾着“视而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道”,在这片虚空上的一草一木,一鸟一虫,一山一水,都负载着无尽的深意。《美学散步》让我们体悟到中国画的“气韵生动,迁得妙想”之精髓。前者是说一幅画要涌动着宇宙万物的“气”的节奏、和谐,给人一种音乐感;而“迁得妙想”则是通往“气韵生动”的途径。所谓迁得妙想,就是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用本心去体味外物的内在精神,把自己的想象迁入内部,经过一番曲折,才可把握对象的真正特质和精神。 这种对“绚烂之后归于平淡的清新淡雅之美”的追求,体现了宗白华内心深沉孤寂之感。在现代文明高度高度发达下,人们的传统文化和生命精神日益失落,徘徊于这种矛盾的忧郁和苦痛的边缘,宗百华悲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复习笔记(第18章 明清园林美学)【圣才出品】

第18章明清园林美学 18.1复习笔记 一、明清园林艺术与园林美学 (一)明清园林艺术 1.明清两代,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皇家园林最有名的有北京的圆明园、颐和园,承德的避暑山庄等。私家园林多集中于经济文化发达的城市,除北京、南京外,以苏州、扬州、杭州等地数量最多。 2.明清园林艺术的发展,在明清小说和戏曲中也有反映 (1)汤显祖的《牡丹亭》写了一座园林,并且借剧中主人公杜丽娘的口说了一句名言:“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汤显祖的审美理想是追求春天。在他看来,园林正是把“春色”引到人间的艺术。 (2)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创造了一座大观园。大观园是明清私家园林的典范,曹雪芹在这座园林中寄托着他的审美理想。 (3)蒲松龄在《聊斋志异》的《婴宁》篇也描绘了一座园林,寄托了他的审美理想。 (二)明清园林美学 1.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虽然悠久,但是中国古典园林美学方面的著作却很少。 2.到了明清两代,由于园林艺术有很大的发展,吸引了很多知识分子关心这门艺术,甚至亲自从事这门艺术,这才陆续产生了一些有关园林艺术的著作。 3.其中比较有名的,有计成的《园冶》、文震亨的《长物志》、李渔《闲情偶寄》中的《居室部》和《种植部》。从美学的角度看,这三部著作的理论性和系统性都很差。

二、古典园林的意境 (一)中国古典园林在美学上的最大特点是重视艺术意境的创造 1.中国古典园林在美学上的最大特点:重视艺术意境的创造 中国古典园林的美是艺术意境的美。因此,园林意境的创造和欣赏就成了明清园林美学的中心内容。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说,在园林艺术、园林美学中得到了独特的体现。在一定意义上,“意境”的内涵,在园林艺术中的显现,比较在其他艺术门类中的显现,要更为清晰,也更容易把握。 2.园林的意境和诗歌、绘画的意境不同 (1)诗歌、绘画的意境是借助于语言或线条、色彩构成的; (2)园林的意境则是借助于实物构成的。 3.园境和诗境、画境在美学上有共同之处:“境生于象外” (1)诗境、画境都不是局限于有限的物象,而是要在有限中见出无限。 (2)同样,园林的意境,也不是一个孤立的物象,不是一座孤立的建筑,不是一片有限的风景,而是要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这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比之一个孤立的物象,能够给予游览者更丰富的美的感受。 (二)明清园林美学着重强调园林的意境 1.采取虚实相生、分景、隔景、借景等手法,组织空间,扩大空间,丰富美的感受(1)沈复的《浮生六记》谈到虚实相生的手法。“虚中有实”、“实中有虚”,都是为了在观赏者的心理上扩大空间感。 (2)分景、隔景都是通过分隔空间在观赏者心理上扩大空间感。空间本来是小的,通过分隔,可以增加景色的层次,使景色的趣味多样化。这样,在观赏者的心理上,空间的容量就增大了。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笔记

古希腊美学思想萌芽 毕达哥拉斯学派 主要由数学家组成,他们以自然现象为研究对象,认为宇宙中最基本的原素是树,数的原则统治宇宙一切现象。因此,他们得出美就是和谐的结论。首先他们从数学的观点去研究音乐节奏的和谐,认为音乐的基本原则在数量关系,音乐节奏的和谐就是各种不同的音调按一定数量的比例组成。由此得出一个辩证原则,音乐是对立因素的和谐统一,这是希腊辩证思想的最早萌芽,也是“寓杂多于整一”文艺思想的最早萌芽。其次,他们将数与和谐的原则推广到雕塑,建筑,总结得出一些经验性规范,如“黄金分割”等,这是美学形式主义的萌芽。第三,他们还把这一原则应用到天文学方面,形成“宇宙和谐”的概念,把整个宇宙看做美学的对象,而并不限于艺术。最后,毕达哥拉斯学派还注意到艺术对人的影响,他们认为人体也有数与和谐的原则统辖,当人内在的和谐与外在的和谐“同声相应”时,人就可以爱美和欣赏艺术。另外,人的内在和谐还会受到外在和谐的影响。 赫拉克利特 朴素唯物主义:世界由水风火地四大原素构成,其中火最重要,而且这四种原素还会不断转变。辩证观点:毕达哥拉斯学派侧重对立的和谐,而赫拉克利特则侧重对立的斗争,因此他认为美的标准具有相对性,一切都在变动,美不是绝对永恒的。“比起人来,最美的猴子也还是丑的”。德谟克利特 近似“余力说”:音乐并不产生于需要,而是产生与正在发展的奢侈,这是近代SCHILLER和斯宾塞“余力说”的萌芽,并说明他开始从社会发展方面看艺术的起源。 原子论和认识论:物体表面分泌出的液体微粒,通过空气影响人的感官,使人对物体产生感性认识,但这种认识必须经过理智,才能达到理性认识。这说明他认识到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以及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为美学打下唯物主义认识论基础。 苏格拉底 由从自然科学观点去看美学转变为从社会科学观点去看待美学,这是希腊美学思想的重大转变。 美即效用:有用则美,无用则丑,但由于不同的人对应不同的效用,因此美具有相对性。这说明美不完全在事物,与人也有关系。 艺术摹仿自然,但模仿并非抄袭,艺术不应只描绘自然外貌的细节,而是应该“现出生命”“表现出心灵”。另外,还应该从自然形体中选择一些要素,构成美的整体,使艺术刻画出的形象比原来更美。 PLATO 文艺对现实的关系: 理式说:理式是指最高的绝对理念,是永恒真实的,独立于人而存在。客观世界只是理式世界的摹本,至于艺术,又是客观世界的摹本,因此相对于真实的理式世界来说,是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所以否定了艺术的真实性。换句话说,艺术世界依存与客观现实世界,而客观现实世界又依存于理式世界,艺术世界与真实的理式世界隔了三层,从而不具备真实性,不能真实地表现现实。PLATO的这种观点以其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观为基础的。PLATO所谓的理式世界其实正是神的世界,而神权正式没落贵族阶级所利用的思想武器。PLATO强调理式世界的永恒性,实即强调贵族政体的永恒性。 鄙视艺术的根源:由于PLATO否定艺术的真实性,认为艺术见不出事物的本质,因此在PLATO将人所分为的九种等级中,诗人和艺术家位列第六,而“达到美感教育最高成就的人”,即“爱智慧者、爱美者、诗神和爱神的顶礼者”位列第一。这种等级区别根源于PLATO对艺术的鄙视,表现在:艺术包括手艺,一般由奴隶从事,艺术家的地位是卑微的,他们所创作的只是手艺活儿。而第一等人是贵族中文化修养的最高代表,他们无需亲身创作,他们只要静观,因为PLATO认为审美活动的极境是凝神观照,此时产生的“无限欣喜”是最高的美感,而且这

繁星春水读书笔记

繁星春水好词好句好段摘抄大全 颂赞朦胧憔悴缥渺嗔恨慰乐潺潺料峭堪怜禁锢缄默萎谢郁倦黯谈凄动迷惘寥廓诓弄壅塞踽踽怅惘 《繁星》之九十八:青年人!相信自己罢!只有你自己是真实的,也只有你能创造自己。 [赏析] 这首诗重在劝诫青年人要树立自信心。要相信自己,战胜自己,超越自己,不怕人生路上的艰难坎坷,不畏生活中的风霜雨雪。不要遇到一点困难就鸣金收兵,不要受到一点挫折就灰心丧气,不要经受一点委屈就意志消沉,不要遭到一点打击就萎靡不振。还是《国际歌》唱得好“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全靠我们自己”。朋友,“相信自己罢”,“只有你能创造自己”,只有你自己才能在世人面前亮出自己亮丽的风采,展现一个全新的自我。 仿句:小孩子呵!成长罢!只有你自己最完美,也只有你能发展你自己。 《春水》之三: 你不能像风般飞扬,便应当像山般静止,浮云似的,无力的生涯,只做了诗人的资料呵! [赏析] 仿句: 你不要爱羡慕成功者,他们是经历了努力的,尽管光彩,若是你沉寂下去,只做了诗人的资料呵! 这是一首非常精彩的哲理诗。诗人以风儿飞扬、云儿飘浮和高山静止

巧妙设喻,对比比照,告诉我们立身养性的真谛。诸葛亮曾在《诚子书》中谆谆告诫其子诸葛瞻“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可见神静气定,戒除浮躁,对于我们修身养性是多么重要啊! 二、背景链接 冰心在后来回忆了自己当初写诗时的情景。在她求知欲最旺盛的时候,课上课下贪婪地读着各种书报,遇到自己喜欢的句子,就三言两语歪歪斜斜地抄在笔记本的眉批上,这样做惯了,有时也把自己随时随地的杂感和回忆写上去,日子多了,数量也就相当可观。虽然大致不过三五行,但这三五行背后,总有些与亲身经历有关的事,看到这些字,便想起很亲切很真实的情景,舍不得丢掉。 这时她偶然在一本什么杂志上,看到郑振铎译的泰戈尔的《飞鸟集》连载,都是充满诗意和哲理的三言两语。她心里一动,觉得自己记在笔记本眉批上的那些三言两语,也可以整理一下,抄录出来。在抄的时候,她选择那些更有诗意的,更含蓄一些的,放在一起,因为是零碎的思想,就选了其中的一段,以繁星两个字起头的,放在第一部,命名为《繁星》。 当时的许多评论家也认为,冰心受了泰戈尔的影响。但也许说她在泰戈尔的启示下,发现了自己的诗才更准确些,真正的源头还在于她自己那些“零碎的思想”。

美学读后感

美学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美学读后感(一) 《华夏美学》关于历史的文化的书籍。还是第一次这样去阅读这样一本经典的关于我国的思想文化的发展。之前有看到同学抱着满满是字的国学类的书籍还是很钦佩他们的耐心。这次读一读,还是终于领会到了一点我国家华夏思想文化的特点以及发展脉络。我有点喜欢国学。但是,也没有多少时间去通读或去研究,总是粗略的读一读,也看不到文章背科学后的思想,只是单纯的喜欢,也不是很了解内涵,不知如何领略。作者从审美角度来分析,能让我们更容易理解华夏文化在追求心灵自由的过程中不断体会社会和大自然的道理。我一开始是怀着好奇和不了解去看这本书,一方面我认为中国人自己去研究,可能缺乏比较和客观性,并且也缺乏西方人做研究时的科学精神和方法,往往主观意识较强。 另一方面,中国历史的封建制度很长,历史很长,没有西方的各种教对权利的制约作用,所以中国的思想文化的发展往往有消极避世的特点。刚开始阅读时,作者在介绍礼乐文化时,往往把结果当过程来说明,我个人觉得还好有点体会了。后来到在孔孟还有对统治阶级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以后,到后来庄子完全避世,屈原被权利流放,似乎印证了中国士大夫只是在追求自己个人的心灵解脱与广大人民的脱节。后来随着作者的进一步的叙述,特别是讲当禅被中国文人消

化后在思想文化上的发展改变,开始又体会到在儒家文化逐渐融合庄、屈、玄、禅之后,华夏文化思想上是那么的美。当历史进入明朝时,华夏文化开始进入近代,更加注重对个人欲望或者是个人感情的合理辩护。 华夏美学是指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华传统美学;它的悠久历史根据在于礼乐传统之中,它的一些基本观点、范畴,它所要解决的问题,它所包含的内容,早已蕴含在传统根源里。从而,如何处理社会与自然、艺术与政治、天与人等等的关系,成为华夏美学的重心所在。作者依次论述远古的礼乐、孔孟的人道、庄子的逍遥和禅宗的形上追索,得出结论:中国哲学、美学和文艺,以至伦理政治等,都是建立在一种心理主义上,这种心理主义是以情感为本体的哲学命题。这个本体,不是道德,不是理智,而是情理相融的人性心理。它是为审美的形而上学。花了很久才读完,这确实是一本既要踏下心来,还要细细品味的书籍。 美学读后感(二) 闲闲的碎语,但字字珠玑,品味雕琢的文字,畅游美学的境界,仿佛美玉一般,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体会一份清闲的淡泊,感悟一遭情景交融,宁静的心中,独恋一份美的意韵。 宗白华先生美的态度即是超俗的,又是入世的。他在书中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美的人生和宇宙,这里充满了亲切感与家园感。宇宙之大,无非虚实相生,美无处不在。 宗先生从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中发现了“宇宙是无尽的生命,丰富

中国美学史读书笔记

中国美学史读书笔记 对于中国美学史的对象和范围的这种看法,我以为太狭窄了。 这涉及对美学对象的看法。美学不限于研究“美”。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审美活动的本质、特点和规律。随着社会的发展,美学的范围日益扩大,美学的分支学科越来越多。现代美学的体系,不仅包括哲学美学(基础科学),而且包括审美心理学、审美社会学、审美发生学、审美文艺学以及审美应用科学。美学的这些分支学科,有的在古代就已得到相当的发展,有的在古代仅仅有某种萌芽。我们研究美学史,应该站在现代的高度,把自己的视野放宽一些。 中国古典美学体系是以审美意象为中心的。它也包含有哲学美学、审美心理学、审美社会学、审美文艺学、审美教育学等多方面的内容,而以审美文艺学(文艺美学)的内容占的比重最大。在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美”并不是中心的范畴,也不是最高层次的范畴。“美”这个范畴在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地位远不如在西方美学中那样重要。如果仅仅抓住“美”字来研究中国美学史,或者以“美”这个范畴为中心来研究中国美学史,那么一部中国美学史就将变得十分单调、贫乏,索然无味。 关于中国美学史的对象和范围的另一种看法,认为中国

美学史是研究中国人的审美意识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历史。因此,中国美学史不仅要研究历史上那些美学理论著作,而且要研究历史上各个时代的文学艺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审美意识(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等等)。 后记在结束本书的时候,我想对本书的体例以及有关的几个问题作一些说明。 中国美学史上下两千多年,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内容极为丰富。但是一本书的篇幅终究是有限的。这就产生一个矛盾。解决这个矛盾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对每个时代的每一个美学思想家(或每一本有关美学的著作),不分大小主次地排列起来,一一加以简略的介绍。这种方法容易把历史变成流水账。我觉得不很可取。另一种方法是突出重点,。抓住每个时代最有代表性的美学思想家和美学著作,尽量把它们讲充分一点。对于那些次要的、二三流的思想家,或者略去,或者附在重点人物的前后作简略的介绍,或者作为背景材料来处理。这就是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说的“略小而存大,举重以明轻”的方法。我决定采用这种方法。我觉得这种处理方法,比那种不分轻重主次,把大大小小的人物、著作并列起来介绍的方法,更能显示中国美学遗产的精华和价值,也更便于我们把握中国古典美学的体系和中国美学史的发展规律。因为如本书《绪论》所说的,每个时代的美学思潮,总是集中地反映在那个时代最有代表性的美学思想家的著

中国美学史大纲前6章笔记

中国美学史大纲 第一篇中国古典美学的发端 第一章老子的美学 第二节老子论道、气、象 含义: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范畴和最高范畴。道是原始混沌,道产生七物,没有意志和目的,自己运动,是无和有的统一。 道不是绝对的虚无,包含有象、物、精。道是真实的存在。 精,就是气。象(物的形象),不能脱离道和气,否则就失 去了本体和生命,毫无意义。 第三节老子论有、无、虚、实 含义:天地七物是有无、虚实的统一。天地七物才能流动、 运化,生生不息。虚实结合成了中国古典美学的一条重要原 则。 第四节老子论美、妙、味 含义:美,与善区别开,相对于恶(丑)而存在。对美和艺 术采取简单的否定。味,听别人说话(言语)的味道,是一 种审美的享受。“淡乎其无味”。提倡一种平淡的趣味。妙,体现道德无觃定性、无限性的一面。老子否定美。但不否定 妙。不能执着于有限的物象来求妙。

第五节老子论“涤除玄鉴” 含义:涤除,洗除垢尘,洗去人们的主观欲念、成见和迷信,使头脑变得像镜子一样纯净清明。鉴是观照,玄是道,玄鉴 就是对于道德观照。1把观照道作为认识的最高目的2 要求人们排除主观欲念和主观成见,保持内心的虚静。是 审美心胸的最早源头。 第二章孔子的美学 第一节孔子论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内容:审美和艺术在人们为达到“仁”的精神境界而进行的 主观修养中就能起一种特殊的作用。在主观意识的修养中, 在为了达到仁而进行的努力中,审美的境界高于知识的境 界。 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重视和提倡美育的思想家。 第二节孔子论美与善、文与质 内容:艺术必须符合道德要求,必须包含道德内容,才能引 起美感。美与善的统一,在一种意义上,也就是形式与内容 的统一。文和质的统一,也就是美和善的统一。反对质胜文 和文胜质。“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审美标准。艺术包含 的情感必须是一种有节制的、有限度的情感。这样的情感符

西亚斯读书笔记推荐书目

大学生必读书推荐书目名称: 1.《语言问题》赵元任著,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2.《语言与文化》罗常培著,语文出版社,1989年版 3.《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吕叔湘著,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4.《修辞学发凡》陈望道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5.《汉语方言概要》袁家骅等著,文字改革出版社,1983年版 6.《马氏文通》马建忠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7.《汉语音韵》王力著,中华书局,1980年版 8.《训诂简论》陆宗达著,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 9.《中国语言学史》王力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0.《中国文字学》唐兰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11.《中国历代语言学论文选注》吴文祺、张世禄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12.《普通语言学教程》(瑞士)索绪尔著,高名凯译,岑麒祥、叶蜚声校注,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13.《语言论》高名凯著,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14.《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胡明扬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15.《应用语言学》刘涌泉、乔毅编者,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6.《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与艺术》陆梅林辑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17.《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著,见《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8.《邓小平论文艺》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19.《中国历代文论选》郭绍虞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20.《文心雕龙选译》刘勰著,周振甫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21.《诗学》亚里斯多德著,罗念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22.《西方文艺理论史精读文献》章安祺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美学散步的读书笔记

美学散步的读书笔记 美学散步的读书笔记在《美学散步》一书中,作者宗白华对审美现象的价值本性进行了深入挖掘。作者从人的本质与价值的本质入手,论证了审美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活动的思想,论证了作为审美现象的“美”与价值现象的相关性与本质联系,作者令人信服地将审美界定于价值范畴内。作者在强调审美现象的精神性和文化性的同时指出,“审美的秘密可能隐藏于主体客体的关系之中,表现于那可感受、可体味的意义、意蕴、意味之中。它是一种特殊的价值形态。” 读宗先生的《美学散步》,感到扑面而来的生命气息,是生命的节奏和对人生的关怀。就像刘小枫总结的:“作为美学家,宗白华的基本立场是探寻使人生的生活成为艺术品似的创造……在宗白华那里,艺术问题首先是人生问题,艺术是一种人生观,‘艺术式的人生’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 当我们用审美的眼光看学问时,学问已不再是学问,而是艺术,是人生。 美学散步的读书笔记《美学散步》是宗白华美学论文的第一次结集出版。他在书中展示了一个美的人生和宇宙,充满了亲切感和家园感。他从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中发现了“宇宙是无尽的生命”,也发现了它是“平整的世界,圆满

的和谐”。英国诗人勃莱克的“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就是这种描述的最景致的诗句。没有一种以天地为庐而又悠悠自足的博大情怀,没有一种能澄情以观道的空明澄澈,是不可能发现这种生动与清和的美的统一。而他似乎轻而易举地领悟到了美的神韵,如在拈花微笑间顿悟了一切声光,色彩和形象中微妙精深的律动和气韵。 中国人讲“虚实相生,天人合一”的思想,“于空寂处见流行,于流行处见空寂”,从而获得对于“道”的体悟,“唯道集虚”。这在传统的艺术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因此中国古代的绘画,提倡“留白”、“布白”,用空白来表现丰富多彩的想象空间和广博深广的人生意味,体现了包纳万物、吞吐一切的胸襟和情怀。宗白华用翔实丰富的例子,提出了中国诗画、书法所表现的虚空要素以及从此形成的宇宙意识,他认为“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是中国艺术最后的理想和最高的成就。他在我们面前舒展开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带我们去玩味古代名画的内蕴,画家所写的自然生命,集中在一片虚空之上。空中则荡漾着“视而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道”,在这片虚空上的一草一木,一鸟一虫,一山一水,都负载着无尽的深意。《美学散步》让我们体悟到中国画的“气韵生动,迁得妙想”之精髓。前者是说一幅画要涌动着宇宙万物的“气”的节奏、和谐,给人一种音乐感;而“迁得妙想”则是通往“气韵生动”的途径。

中国美学史大纲笔记

《中国美学史大纲》 叶朗 上海人民出版社 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了“身即山川而取之”的命题。这个命题是和张燥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命题是一脉相承的。 (一)郭熙“身即山川而取之”的命题,首先强调画家要对自然山水作直接的审美观照……只有直接的观照,才能发现自然山水的审美形象……“身即山川而取之,则山水之意度见矣”。所谓“山水之意度”就是山水的审美形象,也就是审美的自然。 (二)强调画家要有一个审美的心胸(林泉之心)……没有审美心胸,就没有不可能实现审美的观照,即便是直接面对自然山水,也仍然不可能发现审美的自然…… (三)要求画家对自然山水作多角度的观照。所谓“山形步步移”,“山形面面看”,画家的观察点和观察角度不同,山水所显示的的审美形象也就不同。苏轼的名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也是说的这个道理。所以画家必须对自然山水作多角度的观照:近看,远看,正面看,侧面看,反面看,朝看,暮看,阴天看,晴天看,春夏看,秋冬看。在这多角度中,郭熙最看重的是远望。近看可以把握山水的特点,只有远望才可以把握山水的气势,从而创造高远、深远、平远的山水画的意境。 (四)还要求画家对山水的审美观照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郭熙认为,只有“饱游饫看”,审美观照只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才能“夺其造化”,创造出“磊磊落落,杳杳漠漠”的审美意象来。 在郭熙看来,山水画家创造是审美意象应该达到四条要求,而这四条要求每一条要求都不能离开“饱游饫看”: 第一,水画的意象应该把自然山水的“奇崛神秀”充分表现出来。只有“饱游饫看”,审美观照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才能真正发现和领略山水的“奇崛神秀”,“穷其要妙”,从而 使神奇的山水“历历罗列于胸中”。 第二,山水画的意象应该是自然山水的提炼和概括。“千里之山,不能尽奇;万里之水岂能尽秀?“一概画之,版图何异?” 第三,山水画的意象应该具有“浑然相应”、“宛然自足”的整体性。 第四,山水画的意象应该是“意”和“象”的契合,应该包含有“景外意”、“意外妙”,从而引发观画者的无限情思。郭熙说:“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 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看此画令人生此意,如真山在此山中,此画之景外

繁星春水读书笔记

作者简介:享年99岁,籍贯福建福州长乐横岭村人,原名为谢婉莹,笔名为冰心。取“一片冰心在玉壶”为意。被称为“世纪老人”。现代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等职。代表作《繁星》《春水》《寄小读者》等。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 内容简介:繁星》、《春水》的主题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二是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三是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这首诗把对母爱的歌颂,对童真的呼唤,对自然的咏叹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营造出一个至善至美的世界,感情沉挚深沉,语言清新典雅,给人以无穷的回味和启迪,是冰心小诗中最美的篇章之一。 精彩片段:一繁星闪烁着——深蓝的太空何曾听得见它们对话?沉默中微光里它们深深的互相颂赞了。二童年呵!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五黑暗怎么的描写呢? 心灵的深深处宇宙的深深处灿烂光中的休息处。八残花缀在繁枝上鸟儿飞去了。撒的落红满地——生

命也是这般的一瞥么?一一无限的神秘何处寻它?微笑之后言语之前便是无限的神秘了。 读后感:的诗主要以母爱,童真,自然著称。从《繁星》中“童年呵,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可想而知,冰心的童年充满着梦,充满着童稚的幻想。“小弟弟呵,……灵魂深处的孩子呵。”更诠释冰心与兄弟姐妹之间那不可言喻的深情厚谊。这些是冰心充满童稚的渴望与幸福。 她后来出洋留学,一去便是多年,她便通过笔来叙述自己的思念,迫切希望能够早点回家。她幻想着与母亲见面,幻想着回家,她很快乐。但是一旦没了幻想,那么她就会变得更加的失落与失望。背井离乡,又离开了至爱的母亲,怎会没有思乡之情呢?“故乡的波浪呵!你那飞溅的浪花,从前是怎么一滴滴的敲我的盘石,现在也怎么一滴滴的敲我的心弦。”那波浪不断的拍打岸,我无动于衷,可是一旦离开了家乡.那 一滴滴的波浪,无不在触动我内心的一根快要绷断的弦,思乡的弦。的确,世上只有妈妈好,母爱的爱是最伟大,母亲的爱是最纯洁。

街道的美学读书笔记

《街道的美学》读书笔记 2012级文化产业管理付超 12140051011 一、概述 芦原义信在《街道的美学》一书中深刻地剖析了城市街道和外部空间的美学构成要素,认为在城市街道等外部空间的设计当中,需要肯定人的存在这一基本要素;强调外部空间与内部空间同样重要;列举大量日本和西方经典案例的设计手法上的异同支撑自己的设计理论。此书对我们在对城市街道等外部空间进行规划设计具有相当重要的借鉴意义。 作者把当代许多建筑理论、丰富的知识寓于通俗易懂的流畅文字之中,通俗而不浅薄。并且,作者又把这些理论应用于自己的建筑创作,通过大量作品来说明这些理论,理论性强但又不脱离实践,很有说服力,这是本书的一大特点。《街道的美学》成书于1978年,是作者多年来对街道广场空间构成面的研究成果。这本关于外部空间理论分析的重要文献并不仅仅是理论和实例的罗列,而是以街道的视觉秩序作为建筑空间布局形成的出发点,分别从街道的自然特征、美学规律、人文特色出发,由浅至深论述如何形成不同的建筑外部空间的视觉秩序规律。书中应用格式塔心理学中的“图形”与“背景”的概念以及其他现代建筑理论,并引用中国的“阴阳”之说,对日本和意大利、法国、德国等西欧国家的建筑环境与街道、广场等外部空间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比较,从而归纳出东方和西方在文化体系、空间观念、哲学思想以及美学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并对如何接受外来文化和继承民族传统问题,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所以说,这本书不仅在理论上为建筑及相关领域奠定了研究模式,也在实践上为建筑创作和城市规划设计者提供了具体的指导。 本书虽然属于专业书籍,但是语言通俗,行文流畅,对于初涉建筑领域和相关领域的读者来说也很适宜。读完这本书我们很容易在生活中认同作者的观点,一个好的建筑,它和所处的场所应有着天然的契合,不然,再美观的建筑都让人不舒服。我想在我们的城市中这并不难理解。 二、街道空间的构成要素 芦原义信在《街道的美学》的第一章中充分辨析了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内

中国美学史读书笔记

《中国美学史》读书笔记 对于中国美学史的对象和范围的这种看法,我以为太狭窄了。 这涉及对美学对象的看法。美学不限于研究“美”。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审美活动的本质、特点和规律。随着社会的发展,美学的范围日益扩大,美学的分支学科越来越多。现代美学的体系,不仅包括哲学美学(基础科学),而且包括审美心理学、审美社会学、审美发生学、审美文艺学以及审美应用科学。美学的这些分支学科,有的在古代就已得到相当的发展,有的在古代仅仅有某种萌芽。我们研究美学史,应该站在现代的高度,把自己的视野放宽一些。 中国古典美学体系是以审美意象为中心的。它也包含有哲学美学、审美心理学、审美社会学、审美文艺学、审美教育学等多方面的内容,而以审美文艺学(文艺美学)的内容占的比重最大。在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美”并不是中心的范畴,也不是最高层次的范畴。“美”这个范畴在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地位远不如在西方美学中那样重要。如果仅仅抓住“美”字来研究中国美学史,或者以“美”这个范畴为中心来研究中国美学史,那么一部中国美学史就将变得十分单调、贫乏,索然无味。 关于中国美学史的对象和范围的另一种看法,认为中国

美学史是研究中国人的审美意识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历史。因此,中国美学史不仅要研究历史上那些美学理论著作,而且要研究历史上各个时代的文学艺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审美意识(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等等)。 后记在结束本书的时候,我想对本书的体例以及有关的几个问题作一些说明。 中国美学史上下两千多年,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内容极为丰富。但是一本书的篇幅终究是有限的。这就产生一个矛盾。解决这个矛盾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对每个时代的每一个美学思想家(或每一本有关美学的著作),不分大小主次地排列起来,一一加以简略的介绍。这种方法容易把历史变成流水账。我觉得不很可取。另一种方法是突出重点,。抓住每个时代最有代表性的美学思想家和美学著作,尽量把它们讲充分一点。对于那些次要的、二三流的思想家,或者略去,或者附在重点人物的前后作简略的介绍,或者作为背景材料来处理。这就是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说的“略小而存大,举重以明轻”的方法。我决定采用这种方法。我觉得这种处理方法,比那种不分轻重主次,把大大小小的人物、著作并列起来介绍的方法,更能显示中国美学遗产的精华和价值,也更便于我们把握中国古典美学的体系和中国美学史的发展规律。因为如本书《绪论》所说的,每个时代的美学思潮,总是集中地反映在那个时代最有代表性的美学思想家的著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8章 汉代美学)【圣才出品】

第8章汉代美学 8.1复习笔记 一、汉代美学的过渡性特点 (一)《淮南子》和《论衡》 1.从美学史的角度看,汉代思想家最重要的著作有两部:一部是西汉的《淮南子》,一部是东汉的《论衡》。 2.《淮南子》和《论衡》包含丰富的美学思想,在美学史上有重要影响 (1)《淮南子》是淮南王刘安组织他门下的宾客集体编著的一部论文集 《淮南子》原名《淮南鸿烈》,大约成书于汉景帝之时。《淮南子》一书的思想很庞杂,但主要倾向接近老子的学说,所以东汉为《淮南子》作注的高诱说它“旨近老子”。 (2)《论衡》是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的著作,共85篇,现存84篇。 (二)汉代美学过渡性特点的主要表现 汉代美学是从先秦美学发展到魏晋南北朝美学的一个过渡环节,这主要表现在: 1.美学思想发展的演变 (1)孔子和儒家学派强调礼乐文章、艺术的政治教化作用、审美和道德观念的联系。 (2)汉代的官方宗教神学体系又把儒家的这种美学发展成为神秘主义的美学。 (3)魏晋南北朝出现了一种新的倾向,强调观赏自然本身的美,强调艺术要通向自然之道。宗炳的“澄怀味象”的命题就是这种倾向的集中表现。所以,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魏晋南北朝美学的发展是对于孔子美学的否定,是一个回到老、庄美学的运动。 (4)魏晋南北朝美学的这种回到老、庄美学的运动,正是在《淮南子》、《论衡》等著作的诱发下产生的。《淮南子》和《论衡》都发挥老子的哲学,推崇“自然”,以对抗和批判

汉代官方的宗教神学体系。这对于魏晋南北朝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先秦哲学范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转化 (1)先秦哲学中的一批哲学范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转化成了极为重要的美学范畴。 (2)汉代处于这一转化的前夜,汉代美学构成了这种转化的中间环节 ①先秦哲学中的“气”的范畴,经过《淮南子》和王充的元气自然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转化成了美学范畴,出现了“气韵生动”的美学思想。 ②先秦哲学中的“形”与“神”这一对范畴,经过《淮南子》和王充的形神论,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转化成了美学范畴,出现了“传神写照”的美学思想。 二、汉代的元气自然论 (一)王充的元气自然论 1.元气自然论 (1)王充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元气”构成的,“元气”是原始的物质元素。他认为,世界万物所以有多种多样的形态,就是因为它们各自禀受的元气有厚薄精粗的不同。 (2)人和万物一样,也是禀受元气而生。但是人所禀受的是元气中最精微的部分,即“精气”,所以人有智慧。 2.王充通过元气自然论对汉代宗教神学体系的批判 (1)王充的元气自然论是同汉代官方的宗教神学体系相对立的。他反对把道德属性加到天地万物身上,反对神秘主义的天人感应说,强调“天道自然”。 (2)王充运用这种元气自然论,对官方的宗教唯心主义、神秘主义哲学展开了尖锐的批判,这种批判涉及美学领域。 3.王充元气自然论在美学史上的地位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