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关于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述评

关于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述评

关于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述评
关于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述评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15, 5, 193-197

Published Online March 2015 in Han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613965517.html,/journal/ap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613965517.html,/10.12677/ap.2015.53027

Comments on Grounded Theory

Research Method

Chuanjun Gao, Yuelong Zhu

Institute of Education,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Jiangsu

Email: xiayula111@https://www.wendangku.net/doc/f613965517.html,

Received: Mar. 6th, 2015; accepted: Mar. 23rd, 2015; published: Mar. 30th, 2015

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613965517.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Grounded theory has been hailed as a naturalistic research paradigm under the methodology of scientific logic. It has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from the education researcher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ethod are deriving theory from phenomenon and creating or enriching the existing theory systems. This paper introduces in detail the concept of grounded theory, characteristics, basic process and compares it with other qualitative researches, so as to objectively evaluate its contribution to the psychology, pedagogy. 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still many limitations. Researchers need to improve and perfect it continually.

Keywords

Grounded Theory, Qualitative Research, Operation Process

关于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述评

高传俊,朱月龙

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江苏苏州

Email: xiayula111@https://www.wendangku.net/doc/f613965517.html,

收稿日期:2015年3月6日;录用日期:2015年3月23日;发布日期:2015年3月30日

摘要

扎根理论被誉为自然主义研究范式下最具有科学逻辑的方法论,已被国内外越来越多的教育研究者所重

关于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述评

视,该方法的特点是从现象中提炼理论,从而创建或丰富既有的理论体系,本文对扎根理论的概念、特征以及基本流程进行了阐释,比较了其与其他质性研究的不同,从而客观的评价其对心理学、教育学的贡献,但同时仍有许多局限性,需要研究者不断的去改进、完善。

关键词

扎根理论,质性研究,操作过程

1. 引言

定性研究是一组各类研究方法的统称,如民族志法、自然探究法、片段分析法、个案研究法以及生态样本记录分析法等等都属于定性研究的范畴(Dumas, M., 2014)。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被视为是定性研究方法中比较科学有效的一种方法(Jeong H, Hmelo-Silver et al.,2014),扎根理论这要是整合“理论与经验研究之间的天堑”(Charmaz, K., 2011),因为扎根理论不仅强调系统地收集和分析经验事实,同时还注重在经验事实上抽象出理论,就像Strauss & Corbin 指出的,扎根理论强调理论的发展,而且该理论植根于所搜集的现实资料,以及资料与分析的持续互动(Corbin & Strauss, 2014)。但同时该方法论也被称为在社会科学中使用最为广泛却误解最深的研究方法论之一(Suddaby, 2006)。

2. 扎根理论的概述

扎根理论是一种质性方法,而不是理论(张敬伟,马东俊,2009;张敬伟,2010),“扎根”意指研究的分析和结果根植于所收集的资料基础之上;“理论”是指将一组已经充分发展了的概念、类别及其关系的陈述,形成一个理论架构,用以解释一些与社会、心理、教育、护理或其他有关的现象(孟娟,2008),扎根理论作为一种质的研究的方式,其主要宗旨是从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Strauss, 1987)。研究者在研究开始之前一般没有理论假设,直接从实际观察入手,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经验概括,然后上升到理论。这是一种从下往上建立实质理论的方法,即在系统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寻找反映社会现象的核心概念,然后通过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建构相关的社会理论。扎根理论一定要有经验证据的支持,但是它的主要特点不在其经验性,而在于它从经验事实中抽象出了新的概念和思想(陈向明,1999)。

最早发现和提出这一研究方法的人是格拉斯和施特劳斯(1965, 1968),20世纪60年代,格拉斯和施特劳斯在一所医院里对医务人员处理即将去世的病人的一项实地观察研究。正是这一实地研究萌生了一种新的质化研究方法,也就是扎根理论。后来格拉斯(Glaser)和斯特劳斯(Strauss)于1967年专著《扎根理论之发现:质化研究的策略》中提出,从而宣告扎根理论从此诞生(Glaser, Strauss, &Strutzel, 1968)。然而这两位学者在不同年代所出版的有关扎根理论描述时,对其进行了一定的补充与修改。其发展拥有三个时期,每个时期的内容分别如下(王敏顺,1995):如在1967年认为,扎根理论强调其在社会研究中经由系统化的施行与分析来获得理论(Glaser, Strauss, & Strutzel, 1968)。其次Strauss在1987年所出版的书中对于扎根理论的定义是,扎根理论方法论的出现在质化资料上是朝向发展一个理论,无需要委托任何特别形式的资料,研究的管道。扎根理论并非是一个特别的方法或技能,它是进行质化分析的一种方式,它包含了一些区分的特征,例如理论性抽样(theoretical sampling);某种方法论的引导,例如持续的比较及使用译码的典范(coding paradigm),确立概念化发展(Strauss, 1987)。

最后Strauss与Corbin在1990年所著一书中,认为扎根理论是用归纳的方式,对现象加以分析整理所得的结果。换言之,扎根理论是经由系统化的资料搜集与分析而发掘、发展,并已暂时地验证过的理

关于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述评

论。因此,资料的搜集和分析,与理论的发展是彼此相关、彼此影响的。发展扎根理论的人,不是先有一个理论然后去证实它;而是他先有一个待研究的领域,然后自此领域中萌生出概念和理论(白蓉,2014),而此时,扎根理论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中已经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Bryant,Charmaz之后再经过后面的研究者不断完善,进而形成了现在有着自己的理论基础,操作程序研究方法——扎根研究。

3. 扎根理论的理论渊源与发展

扎根理论渊源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芝加哥社会学派的影响。该学派强调实地观察、深度访谈等收集第一手资料的方法。其次,是美国杜威、米德、皮尔斯等人提出的实用主义的深刻影响,因为实用主义强调理论应当来源于实践,并能够解决实际间题,反对空洞的、抽象的理论。实用主义提出的最著名的研究方法,是杜威的反省思维:首先,是需要有一个经验情景;再从经验情景中产生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研究中凭个人的经验和知识,提出多个假设;占有详尽的资料;根据资料,检验假设,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上述步骤,扎根理论汲取了要从现实情景中产生问题、要占有详尽的第一手资料、所提出的理论要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等思想,但是反对假设检验的思想。因为,在正式拥有资料之前,一个人提出的假设往往是有限度的;而且,假设也可能成为一种偏见,使研究者看不到假设之外的种种缘由(冯生尧,谢瑶妮,2001)。然而同时,扎根理论同样受到符号互动论的影响,具体体现在,符号互动论中“修正的理论主张”;“互动的观点”“扎根的观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目前,扎根理论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格局:一是具有客观主义精神的由格拉斯(Glaser)开创的“经典扎根理论”,其致力于一套系统的方法论建设;二是斯特劳斯(Strauss)所主张的作为质性研究具体操作方法的“程序化扎根理论”;三是美国社会学家卡麦兹(Charmaz)为代表的“建构主义扎根理论”(Charmaz, K., 2011)。至此,扎根理论进入了“多元发展时代”。

不同领域的学者由于研究问题上的差异,选择扎根理论版本上缺乏相应的共识(Wells, 1995)。在现有的诸多关于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的文献中,绝大部分是被认为违背和脱离原始版本的(Eaves, 2001)。4. 扎根理论的特征

扎根理论既不像实证研究那样将经验数据量化处理后就藏于理论论述之后,不再多角度挖掘其深层含义,结果使其数据的真实性、可再现性无从考证;也不像其他质性研究那样,将经验事实推向理论前台,让读者在费尽周折之后才能领略其真谛(薛晶心,2011)。而关于扎根理论研究的特征,列出以下六点:

1) 扎根理论研究为建立理论提供了一个如何发展概念的程序,能以一个基于现实数据的方式发展概念,从而避免研究者受之前的框架束缚

2) 扎根理论研究以现实的数据挑战既有的理论,达到微观和宏观的契合。主要以归纳为主,慢慢建立概念

3) 扎根理论的数据指微观的发展中的、脉络中的、扎根的、社会互动的,是隐约、暧昧、非正式、私下领域互动活动过程中的资料。

4) 就扎根理论研究的策略而言,它是由当事人的眼光搜集数据,此数据是藉由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不断地互动,搜集在发展中、变化中、富有意义之过程的、脉络式的数据。

5) 研究策略的弹性使得被研究者有机会提供回馈,使研究能切合现实状况与被研究者的需要,使研究者能妥善的利用任何资料。

6) 扎根理论研究主张由日常生活经验中孕育研究,也将研究回馈于日常生活问题的解决中,换言之,正如质化研究方法要求研究者深入了解之后也能幡然更新,对所研究之现象有着观点上的改变(王敏顺,1995)。

关于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述评

扎根理论研究作为质性研究生最具代表性的研究之一,就与其他质性研究不同,扎根理论与一般的质性研究方法的区别就在于强调“社会学需要建构理论”的目标,认为社会学需要建立理论,认为质性研究应当重视资料分析以及理论建立(齐玲,漆昌柱,2007)。因此,扎根理论就诠释角色、强调数据搜集和持续互动、概念丰富性使其更具影响力(王舒芸,余汉仪,1995; 徐亚瑛,1996)。

5. 扎根理论的操作过程

扎根理论不提倡仅仅依靠具体流程对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一套清晰的实施步骤,主要包括了资料收集过程,分层次编码过程和理论生成与检验三个阶段。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图1展示的是扎根理论归纳式思维的自下而上的研究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进行比较,建立分类,建立联系和发现理论的过程(张敬伟,马东俊,2009)。

1) 资料收集过程

扎根理论是一种从现象归纳理论的研究方法,需要搜集大量的资料。资料搜集包括访谈记录,文献资料和视频录像等多种形式。但对于文献的依赖程度不是特别高,但前期的研究文献也是资料集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基于文献回顾和分析,才可以找出研究领域的盲点,或者已有的理论是否能够有效的解释现象,不可能存在完全孤立的现象和理论(李志刚,2007)。

2) 编码过程

编码过程是扎根理论研究中最重要环节。编码就是把资料分解-概念化-组合的过程。编码过程包括开放性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三个阶段。开放式编码是分析的初始水平,需要打破原先的资料,进行逐级概念化,即识别各个概念的属性及其维度(苏彦捷译,2010);主轴编码是第二个阶段,需要简历概念与其范畴间的联系,用全新的方式将揉碎的数据进行整合。选择性编码是最后一个阶段,指选择核心范畴,主要指将概念化没有发展完备的范畴填补完整,可以通过故事开发等形式,说明需要阐述的对象(李志刚,2006)。

3) 理论生成与检验阶段

理论的形成具体有实质性理论和形式理论两种。实质性理论来源于原始资料,适用于特定研究对象

Figure 1. The thinking process of grounded theory

图1.扎根理论思维流程

关于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述评

的解释,形式理论则相对于新研究者,是一个系统的逻辑框架和理念体系。之后将对理论进行检验,检查理论是否已经完善和饱和。

6. 评价

扎根理为研究者提供了步骤清晰严谨,有着高度结构化的研究方法,帮助总结和发展研究观点;同时由于注重定性和定量的联系,使其拥有更强的实践性,强调团队成员的参与;最后扎根理论还涉及了大量质性研究、搜集资料的方法,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尽管扎根研究在范式上、方法上拥有很大的弹性,但始终基于实际材料而发展起来的,仍有一定的局限性(吴芝仪,李奉儒译,1990),首先,很少有人真正把“概念”上升到“理论”程度,面对大量的资料,难以即刻整理、分析;其次,研究者基本会进行一种“事后诸葛”的解释,即自己难以保持在搜集资料和理论分析的互动;最后,其非学术性的预备工作耗费的资源实在太大,忽略了实地研究需要大量的准备,让自己前后为难。

参考文献(References)

白蓉(2014). 扎根理论在民族心理研究中的应用探讨.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期, 023.

陈向明(1999). 扎根理论的思路和方法. 教育研究与实验, 4期, 58-63.

冯生尧, 谢瑶妮(2001). 扎根理论: 一种新颖的质化研究方法. 现代教育论丛, 6期, 51-53.

李志刚(2007). 扎根理论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运用分析. 东方论坛: 青岛大学学报, 4期, 90-94.

李志刚, 李兴旺(2006). 蒙牛公司快速成长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运用. 管理科学, 3期, 2-7. 孟娟(2008). 心理学扎根理论研究方法. 吉首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3期, 170-176.

齐玲, 漆昌柱(2007). 扎根理论: 心理学本土化的有效途径. 体育世界: 学术版, 2期, 65-67.

王敏顺(1995). 扎根理论研究法之评述.规画学报, 22期.

王舒芸, 余汉仪(1995). 奶爸难为——双薪家庭之父职角色初探. 妇女与两性学刊, 8期, 115-141.

徐亚瑛(1996). 扎根理论之介绍——以台湾地区残病老人家庭照顾质量研究为例. 护理研究, 3期, 263-278.

薛晶心(2011). 扎根理论方法与高等教育研究. 大学教育科学, 6期, 85-88.

詹妮弗·埃文斯, 著, 苏彦捷, 译(2010). 心理学研究要义.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张敬伟(2010). 扎根理论研究法在管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科技管理研究, 1期, 235-237.

张敬伟, 马东俊(2009). 扎根理论研究法与管理学研究. 现代管理科学, 2期, 115-117.

Charmaz, K. (2011). Grounded theory methods in social justice research. The Sage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4, 359-380.

Charmaz, K. (2014). Constructing grounded theory. Thousand Oaks, CA: Sage.

Corbin, J., & Strauss, A. (2014). 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echniques and procedures for developing grounded theory.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Dumas, M. J., & Anderson, G. (2014). Qualitative research as policy knowledge: framing policy problems and transforming education from the ground up. Education Policy Analysis Archives.

Eaves, Y. D. (2001). A synthesis technique for grounded theory data analysis.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35, 654-663 Glaser, B. G., Strauss, A. L., & Strutzel, E. (1968). 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 strategi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 Nursing Research, 17, 364.

Jeong, H., Hmelo-Silver, C. E., & Yu, Y. (2014). An examination of CSCL methodological practices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oretical frameworks 2005-2009.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9, 305-334. Strauss, A. (1987). Qualitative analysis for social scientist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trauss, A., & Corbin, J. (2000). Methodological issues in grounded theory.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31, 1476-1484. Suddaby, R. (2006). From the editors: What grounded theory is not.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49, 633-642. Wells, K. (1995). The strategy of grounded theory: Possibilities and problems. Social Work Research, 19, 33-37.

领导理论 简介

定义 交易型领导(Transactional Leadership):贺兰德(Hollander)于1978年所提出。Hollander认为领导行为乃发生在特定情境之下时,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相互满足的交易过程,即领导者藉由明确的任务及角色的需求来引导与激励部属完成组织目标。 交易型领导的特征是强调交换,在领导者与部下之间存在着一种契约式的交易。在交换中,领导给部下提供报酬、实物奖励、晋升机会、荣誉等,以满足部下的需要与愿望;而部下则以服从领导的命令指挥,完成其所交给的任务作为回报。 特征: 1.明确的界限——在角色和功能、技术流程、控制幅度、决策权以及影响力范围等方面都有划分清晰的界限,所有的因素及其相互作用都被置于管理和控制之下,以期达到预想的商业结果。 2.井然的秩序——对交易型领导来说,任何事情都有时间上的要求,地点上的规定,以及流程上的实用意义。通过维系一个高度有序的体制,交易型领导得以长时间、系统性地获得比较一致的结果。 3.规则的信守——交易型领导十分注重规则,对业务经营的每一层面都设定了具体的操作标准与方式,任何背离程序、方法和流程的行为都被视为问题,要加以解决和清除。也就是说,工作结果必须是可预测的,不允许意外发生。 4.执着的控制——交易型领导厌恶混乱的和不可控的环境,他们力图使企业获得有序结构。所以,他们的领导方式往往是强力型的,企业内部通常缺乏“湿润感”。 弊端 交易型领导看重“一物换一物”,欣赏“你为我干活,我为你办事”。他们只懂得用有形、无形的条件与下属交换而取得领导,不能够赋予员工工作上的意义,从而无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开发员工的创造性。 一、真实型领导的理论内容 真实型领导是一种将领导者的人生经历、积极心理能量、道德观念与高度发展的支持性组织气氛结合起来发挥作用的过程。这种过程将形成和促进领导者及下属更高水平的自我认知与积极的自我调节行为,促成积极的个人成长和自我发展,最终达成具体而长期的绩效表现。 Luthans等人(2003)认为真诚领导者具有高水平的自我认知、积极的自我调节、积极的心理资本和积极的自我发展等显著特点。对于真诚领导者而言,了解自我、忠于自我是他们的本质特征。真诚领导者的自我认知包含对自己的情绪、价值观和信念的深刻了解,以及对自己的优势与不足的准确评估。这种认知既是真诚领导者发展的先决条件,也为积极的自我调节奠定了基础。 二、真诚型领导的相关研究和实证例子 目前对真诚型领导理论模型的研究,主要考察它的前因变量和结果变量。Gardner(2005)等学者在整合已有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领导和下属真诚行为发展模型。该模型通过研究真诚型领导的前因变量(个人经历、触发事件)、内部结构及结果变量(下属产出、绩效),较全面地考虑到了真诚型领导的内在结构及外部影响因素。

服务质量理论研究综述.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 学生姓名潘炳英 学号200808020321 所在院系商学院营销系 专业市场营销 任课老师汪嘉彬 课程名称服务营销学 考试时间2010年10月21日考试方法提交课程论文 服务质量理论研究综述 1. 服务质量的概念 ?服务质量是产品生产的服务或服务业满足规定或潜在要求(或需要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 ?无论是有形产品的生产企业还是服务业,服务质量都是企业在竞争中致胜的法宝。 ?服务质量的内涵应包括以下内容: (1服务质量是顾客感知的对象; (2服务质量既要有客观方法加以制定和衡量,更多地要按顾客主观的认识衡量和检验; (3服务质量发生在服务生产和交易过程之中 (4服务质量是在服务企业与顾客交易的真实瞬间实现的;

(5服务质量的提高需要内部形成有效管理和支持系统。 2.国内外研究历史背景 2.1国外研究历史背景 国外的服务质量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处于西方国家服务营销发展的第二阶段--奠基阶段,这时服务营销已经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孕育阶段,并且在这一阶段,来自外部环境的两大因素使服务营销的研究成果迅速增加。一是西方特别是北美服务业的全面解禁。二是美国市场营销协会(AMA于1981、1982、1983、1985年召开的一系列关于服务研究的国际性学术会议,为学术界和企业界提供了较好的国际间交流与对话的机会。 这一阶段主要是以服务的特征引起的管理问题为主线展开研究的。其中服务质量(因异质性引起和服务接触(因同时性引起以及营销的功能是这一阶段研究的主要问题。20世纪80年代初期,众多学者对服务的特征如何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尤其是对服务的品质、优缺点以及潜在的购买风险的评估方面进行了广泛地研究。 2.2国外服务质量理论研究的前人工作 2.21 起步阶段(1980~1988 服务质量作为一个术语早就有之,然而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人们往往从内部效率的角度将其内涵界定为服务结果应符合规范。服务业的质量管理实践基本上援用基于制造业发展起来的质量管理理论与方法。随着上世纪70年代开始的服务业全面解禁,已有学者开始注意到服务与产品是不同的,并意识到服务质量有别于产品质量,如Saeesr等人(1978提出了服务质量不仅涉及结果,还包括服务交付过程 的观点。Zeithaml(1981则归纳出了顾客在评价产品与服务好坏时的不同点。不过当时对服务质量的概念及其属性并没有一个清晰的界定。对这一问题的突破,要归功于芬兰的教授。在1982年,他提出了顾客感知的服务质量概念,并明确了其构成要素,同时指出内部营销是创建企业质量文化的有效手段。他认为质量应是顾客感知的质量,是指顾客对服务期望与感知的服务绩效之间的比较。若感知的服务绩效大

国家与社会互动理论研究述评

作者简介:李姿姿(1976-),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中央编译局世界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公民社会、中国政府与政治、国家与社会关系。 《学术界》 (双月刊)总第128期,2008.1 ACADE M I CS IN CH INA No .1Jan .2008 国家与社会互动理论研究述评 ○李姿姿 (中央编译局 世界所,北京 100032) 〔摘 要〕经历了社会中心论和国家中心论之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研究在20世 纪90年代进入了“国家与社会互动”的新时期,相继提出了“国家在社会中”、“国家与社会共治”、“国家嵌入社会”等理论,重新思考国家与社会、国家与市场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这表明人们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看法走出了零和博弈的传统观念,标志着一种新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视角的出现,对加深人们对社会的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国家;社会;国家在社会中 国家与社会关系是政治学长期以来关注的一个话题。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往往通过国家-社会二分法来看待问题,认为国家与社会是零和博弈的关系。但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逐渐打破了这种二分的视角,以米格代尔(Joel S .M igdal )、埃文斯(Peter B.Evans )、奥斯特罗姆(Elinor O str om )为代表的学者提出了国家在社会中、国家与社会共治、公与私合作伙伴关系等理论,认为 国家与社会存在合作与互补的关系,二者是互相形塑的。〔1〕在这一理论的影响 下,产生了有关国家与社会互动的形形色色的研究。国家与社会互动理论超越了传统二分法对单方面的片面强调,反映了社会变迁过程中人们对国家权力和作用的认识转变,对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现实世界有着重要影响。 一、国家与社会互动理论的主要内容 国家与社会互动理论的核心是讨论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合作— 072—

扎根理论研究

二、扎根理论研究的步骤 扎根理论研究虽然遵循一般研究步骤,包括选题、文献探讨、撰写研究计划书、收集和整理资料、分析资料、撰写论文,但是也有其独特的特点。①选题:适合于扎根理论研究的问题是过程类问题,即研究人的行为、相互作用和过程的问题。②文献探讨:扎根理论研究的文献探讨的特点是强调原则上研究前或研究初期不进行文献探讨,当研究到出现理论解释的阶段时在进行探讨。③研究计划:扎根理论研究开始前虽然也有研究计划,但研究并不是自始至终都需要严格按其计划执行,特点是计划可随着研究问题的出现而进行修改,如访谈和观察的问题,入选研究对象的标准等不是一成不变的,可随着研究的进展、出现新问题的重要程度而变化。④收集和整理资料:扎根理论研究主要是通过访谈和观察的方法收集资料,其方法和其他质性研究相同。⑤分析资料:扎根理论研究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同时进行,使用持续比较法分析资料是扎根理论的特点。⑥撰写论文。 Strauss和Corbin的扎根理论分析资料的方法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开放式登录、轴心式登录、选择式登录。登录是资料分析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是一个将收集的资料打散,赋予概念和意义,然后再以新的方式重新组合在一起的操作化过程。值得注意的是。三种登陆并不是严格按其步骤分阶段进行,这一点在开放式登陆和轴心式登录中经常看到。 (一)一级编码(开放式登录) 开放式登陆是从资料中找出编码或类属的过程。即找出资料的异同点,提炼编码和类属是将资料分解、验证、比较、概念化,然后进行登录的过程。 在一级编码(开放式登录)中,研究者要求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尽量“悬置”个人的“偏见”和研究界的“定见”,将所有的资料按其本身所呈现的状态进行登录。登录的目的是从资料中发现概念类属,对类属加以命名,确定类属的属性和维度,然后对研究的现象加以命名及类属化。开放式登录的过程类似一个漏斗,开始时登录的范围比较宽,随后不断地缩小范围,直至码号出现了饱和。在对资料进行登录时,研究者应该就资料的内容询问一些具体的、概念上有一定联系的问题。提问的时候要牢记自己的最初研究目的,同时留有余地让那些事先没有预想到的目标从资料中冒出来。在这个阶段研究者应该遵守的一个重要原则是:既什么都相信,又什么都不相信(S trauss ,1987:29)。 1.开放式登录的具体步骤 (1)给资料编码 编码是从资料中提取引起注意的、重复出现的、强烈情感反应的概念,为其命名,贴标签,编上号,此时形成的即为编码。例如“协商”、“监督”、“信息传递”等标签,给这些标签编上号码,这些标签就成了编码。编码是分析资料最初形成的最基本的意义单位,常用调查对象叙述的语言或用研究者使用的一个抽象层次较高的单词或词组来概括某一方面的现象。 (2)将编码归类,形成类属 将意义相同或近似的编码归为同一类别,起名为类属。有的类属

现代西方的领导理论

第一章第三节详案:现代西方的领导理论 一、现代西方领导理论研究的基本概况 现代西方领导科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 世纪的资产阶级产业革命时期,迄今为止,有一百余年的历史。研究人员运用各种科学方法,对领导科学的基本内容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探索和研究,其基本情况如下:1.一个研究的基本宗旨现代西方领导理论的研究不论有多少流派,有多少观点,经历了多少不同的发展阶段,但不论其理论的差异有多大,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其研究的基本宗旨就是一个:通过辨识影响领导有效性的各种因素,寻求提高领导绩效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几乎所有的研究都围绕着这样一个目的而展开,无论是领导的特质理论、行为理论,还是领导的权变理论、价值理论,都概莫能外。围绕着这样一个核心和宗旨,研究者不断探索制约领导有效性的各种因素,从领导的素质特征到领导的行为模式,从领导活动与环境的互动到领导的价值取向等,拓展了领导科学研究的领域和范围,在领导科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在领导科学研究的方法上也不断创新,使领导科学的研究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热点问题。 2.两大研究领域西方领导科学的研究从诞生起就主要集中在两大领域:企业领导理论研究领域和政府行政领导理论研究领域。其中,企业领导理论的研究得到更多的重视,所取得的成果也最为丰富,也最引人注目。如:世界管理学大师德鲁克的《管理实践》、《有效的管理者》等,K.布兰查德和S.约翰逊的《一分钟经理》 约翰.科特的《总经理》、《领导变革》、《变革的力量》、《现代领导的艺术》等,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等。在政府领导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对就少一点,如塔克的《政治领导》,尼克松的《领导者》,詹姆斯.麦格雷戈.伯恩斯的《领袖论》等。这种状况与西方社会实际的生活特征是一致的。西方社会企业高度发达,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影响上、规模上,都占绝对优势,并且,企业的生存竞争非常激烈,这迫使企业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不断改进管理方式,不断创新领导模式,这推动了企业领导科学的深入发展。西方一般领导理论主要来源于企业的领导研究成果,然后在此基础上促进政府的领导改革,推动政府行政领导科学的发展。企业的领导活动与政府的行政领导活动有着许多共通的地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是如此,如企业要决定未来的发展方向,确定战略发展计划,政府也要为国家确定社会的发展方向,决定社会的发展战略;企业要为顾客提供优质价廉的产品和服务,政府也要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企业要关注效率,政府也要注重效率,等等。因此,在西方的政府行政改革中经常借鉴企业领导的一些理论和方法。如当前西方比较盛行的“政府再造”活动,就是运用企业的领导方法和精神来改造政府,提高政府的效率,改善政府形象。但是,毕竟两者属于不同的领域,在领导的本质、领导的原则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不能完全等同与互相照搬照抄,只能借鉴和改造。 3.两种研究范式 西方尤其是美国领导理论的研究,主要有两种研究范式:一是从研究领导者(Leader)的角度入手来 研究领导理论(Leadership),二是从领导活动(Lead )的角度来研究领导理论。领导科学创立的初期,主要是从领导者的视角出发来进行研究,不仅时间长,研究者多,而且成果多,影响大。西方领导理论在20 世纪80年代以前基本上都是从领导主体的角度来研究领导素质、领导作用、领导方法的。尽管研究者也离不开领导活动,但研究的重点在于领导者的能力和素质、领导权力和权威、领导方法和艺术等,这些内容不仅构成了领导理论的传统内容,而且成为领导理论不断创新的生长点。近20 多年来,这种情况有所改变,不少学者从领导活动的角度来研究领导理论。尤

扎根理论的思路和方法

扎根理论的思路和方法陈向明 发表日期:2005年9月29日作者:本页面已被访问 735 次 在质的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领域,一个十分著名的方法是格拉斯(Glaser )和斯特劳斯(Str auss )提出的“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1967)。扎根理论是一种作质的研究的方式,其主要宗旨是从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Strauss,1987:5)。研究者在研究开始之前一般没有理论假设,直接从实际观察入手,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经验概括,然后上升到理论。这是一种从下往上建立实质理论的方法,即在系统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寻找反映社会现象的核心概念,然后通过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建构相关的社会理论。扎根理论一定要有经验证据的支持,但是它的主要特点不在其经验性,而在于它从经验事实中抽象出了新的概念和思想。在哲学思想上,扎根理论方法基于的是后实证主义的范式,强调对目前已经建构的理论进行证伪。 扎根理论的方法起源于格拉斯和斯特劳斯两人(1965,1968)60年代在一所医院里对医务人员处理即将去世的病人的一项实地观察。这个方面的形成与两方面的理论思想有关,分别来自哲学和社会学:一是美国的实用主义,特别是杜威、G.米德和皮尔士的思想,他们强调行动的重要性,注重对有问题的情境进行处理,在问题解决中产生方法;另外一个影响来自芝加哥社会学派,该学派广泛使用实地观察和深度访谈的方法收集资料,强调从行动者的角度理解社会互动、社会过程和社会变化。 一、扎根理论的基本思路 扎根理论的基本思路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从资料中产生理论 扎根理论特别强调从资料中提升理论,认为只有通过对资料的深入分析,才能逐步形成理论框架。这是一个归纳的过程,从下往上将资料不断地进行浓缩。与一般的宏大理论不同的是,扎根理论不对研究者自己事先设定的假设进行逻辑推演,而是从资料入手进行归纳分析。理论一定要可以追溯到其产生的原始资料,一定要有经验事实作为依据。这是因为扎根理论者认为,只有从资料中产生的理论才具有生命力。如果理论与资料相吻合,理论便具有了实际的用途,可以被用来指导人们具体的生活实践。 扎根理论的首要任务是建立介于宏大理论和微观操作性假设之间的实质理论(即适用于

领导理论研究综述

领导理论研究综述 摘要: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人才的时代;是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当今,和平与发展早已成为时代的主题,在经济全球化及区域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跨国公司迅猛发展的今天,人才是企业关键的竞争优势来源,随着无形资本的重要性逐渐升高,如何将人力资本转化为生产力,其中一个影响因素就是领导的领导理论。领导理论影响着员工绩效,形成组织氛围,潜移默化构成组织文化,那么什么样的领导理论才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更好地发挥员工积极性,提高领导的有效性呢?从而提高员工绩效呢?带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在中国背景下,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来研究领导理论更具实际意义,也是国内外企业管理理论和实际领域中的重要课题。 对领导理论的研究有斯托格迪尔[Stogdill],鲍莫尔为代表的特质理论,E.Fleishman(1948)为首的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领导行为的四分图理论,怀特和李皮特的三种领导方式理论,美国管理学家利克特(Rensis Likert)及密歇根大学社会研究所的有关研究人员提出的“工作中心”与“员中心”理论,里斯(Chris Argyris)的不成熟—成熟连续流理论,三隅二不二的PM模型,及中国的相关领导行为理论PM研究, 费德勒模式,豪斯的路径—目标理论,佛鲁姆(V.H.Vroum)和耶顿(P.W.Yeton)又提出了领导-参与模式等为代表的领导权变理论。 本研究综述上述领导理论,希望在这瞬息万变的社会,能够提升中国管理者的领导行为。 关键词:领导理论,特质理论,领导行为理论,领导权变理论

目录 前言 (4) 第一章领导理论的发展历程 (4) 第二章领导理论的研究成果 (4) 第一节领导特质理论 (4) 第二节领导行为理论 (6) 第三节领导权变理论 (11) 第四节领导风格理论 (16) 第三章领导理论研究的新动向 (17) 第四章对各领导理论的评价 (18) 参考文献 (19)

金融生态理论研究述评及展望_傅昌銮

Financial View | 金融视线 MODERN BUSINESS 现代商业52金融生态理论研究述评及展望 傅昌銮 浙江外国语学院国际工商管理学院 310012 摘要:本文对金融生态理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回顾与梳理。这一领域的理论探讨主要有三个层次:对“金融生态”内涵的界定;评价和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探讨金融生态与金融主体之间的关系。本文通过对上述三个方面的文献梳理与总结,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关键词:金融生态;金融生态环境;金融发展 一、引言 在金融生态理论出现之前,金融理论主要存在着金融发展论、金融功能论、金融结构论以及金融中介论等,这些理论主要是围绕着金融体系、金融中介的存在和发展等角度进行研究的。(Goldsmith,1969;Mckinnon,1973;Shaw,1973;Leland and Pyle,1977)。这些金融理论从不同的侧面描绘了金融系统的运行与发展,为深化了解金融提供了一些方法与工具。然而,以上金融理论没有把金融看做具有生命的一个主体去研究,这必然忽视了金融主体与其所处的环境之间的互动作用。 “金融生态”作为一个仿生学概念,借用了生态学的概念来比喻金融运行的外部环境,较早是由周小川(2004)在“中国经济50人论坛”中提出。之后理论界涌现出了一系列有关文献,围绕这一概念的内涵以及相关领域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与研究,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 对“金融生态”内涵的界定与理论阐述;(2) 评价与优化金融生态及相关实证研究;(3) 探讨金融生态与金融主体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已有的关于“金融生态”理论研究的一个梳理,可以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分析方向,进而为更好地优化我国的金融生态提供理论指导与未来关于金融生态理论研究的展望。 二、金融生态的界定 参照生态学,“金融生态”这一概念被引入金融分析中,用以描述所处的外部的经济、社会、地理环境,但正是由于概念的参照性,对于“金融生态”内涵并没有达成一致的界定,许多学者都进行了不同的阐述。 周小川在2004年提出了 “金融生态”的概念,并认为其是金融运行的基础条件或外部环境;同时,强调了法律、制度环境等因素是金融生态的主要构成要素。李扬等(2005)参照生态学对生态系统的分析,在其专著中较系统的对“金融生态”进行了研究,他把金融生态界定为由金融主体及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金融生态环境构成的一个系统,而且它们是彼此依存、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一个动态平衡系统。许诺金(2005a,2006)更进一步地将金融生态系统划分为三个部分,即金融主体、金融生态环境以及金融生态调节系统。他指出金融生态系统是具有一定结构特征并执行特定功能的一个动态平衡系统。为了更好的生存与发展,在平衡系统内,各种金融组织与其生存环境以及内部金融组织等相互影响。 以上对金融生态的界定指出了“金融生态”与“金融生态环境”之间的区别及其联系:“金融生态环境”是“金融生态”中的一部分,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朱德位(2006)也特别强 调了两者之间的区别。然而曾康霖则认为从金融本身产生发展和消亡来看,“金融生态”实质是指“金融企业的生命力状态和生存环境”,“金融生态环境”是这一概念的外延。后来众多学者对“金融系统”含义的阐述均没有脱离李扬等(2005)或徐诺金(2005a,2006)的论述。 对于“金融生态环境”,徐诺金(2005b,2006)将其划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其中硬环境指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的制度;而软环境则指社会习俗、文化传统以及价值观念等方面。李扬等(2005)不仅从社会、经济、法治和文化环境四个方面定义金融生态环境,同时还认为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者也属于金融生态环境。较之李扬等(2005),徐诺金(2006)还论述了“金融生态的调节”,并将其分为内调节和外调解:内调节是指一种自发调节,它是金融生态内部通过价格机制和竞争来调节的;外调解则是外部主动对金融生态系统施加影响。 综上所述,金融生态是一个完备的生态体系,通过金融生态的调节机制,金融生态主体与金融生态环境之间动态地相互依存、彼此影响。 三、金融生态的评价与优化 作为一个完备的生态体系,金融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是有相当影响的,一个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能促进金融的健康发展,从而可以有力支持经济的发展。因此,科学合理地评价金融生态环境,可以为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提供必要的基础。 最早提出评价金融生态环境指标与方法的是李扬等(2005),他们从9个方面共35个指标对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这9个方面主要是从经济基础、地方金融发展、法制环境、诚信文化、社会中介服务、社会保障程度、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和金融部门独立性、企业诚信等。后续的研究借鉴了他们的研究思路,分别对区域、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提出了不同的评价体系。徐小林(2005) 以山东省三个城市为例,提出以经济资本回报率作为第一层核心指标,并依层次构建相关的利润和资本的第二层指标以及法律环境、社会信用水平、政策环境等第三层指标来衡量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由于多指标和层次分析的方法在赋予权重时具有较大的主观性,胡滨(2009)利用因子分析法对选取的20个指标构造主因子和综合因子评价了黑龙江各区域的金融生态环境。许多学者在对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评价中主要也还是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对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进行评估。 对于如何优化金融生态,特别是对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学者也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相关研究。林永军(2005)提出了基于金融生态建设的系统论观念,其中包括了完善金融法律 本论文获得浙江省社科规划基金的资助,课题名称为“浙江农村中小企业融资行为实证研究”,课题编号为11JCYJ09YB

现代西方的领导理论

第一章第三节详案:现代西方的领导理论 =========================================================== 一、现代西方领导理论研究的基本概况 现代西方领导科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资产阶级产业革命时期,迄今为止,有一百余年的历史。研究人员运用各种科学方法,对领导科学的基本内容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探索和研究,其基本情况如下:1.一个研究的基本宗旨 现代西方领导理论的研究不论有多少流派,有多少观点,经历了多少不同的发展阶段,但不论其理论的差异有多大,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其研究的基本宗旨就是一个:通过辨识影响领导有效性的各种因素,寻求提高领导绩效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几乎所有的研究都围绕着这样一个目的而展开,无论是领导的特质理论、行为理论,还是领导的权变理论、价值理论,都概莫能外。围绕着这样一个核心和宗旨,研究者不断探索制约领导有效性的各种因素,从领导的素质特征到领导的行为模式,从领导活动与环境的互动到领导的价值取向等,拓展了领导科学研究的领域和范围,在领导科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在领导科学研究的方法上也不断创新,使领导科学的研究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热点问题。 2.两大研究领域 西方领导科学的研究从诞生起就主要集中在两大领域:企业领导理论研究领域和政府行政领导理论研究领域。其中,企业领导理论的研究得到更多的重视,所取得的成果也最为丰富,也最引人注目。如:世界管理学大师德鲁克的《管理实践》、《有效的管理者》等,K.布兰查德和S.约翰逊的《一分钟经理》、约翰.科特的《总经理》、《领导变革》、《变革的力量》、《现代领导的艺术》等,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等。在政府领导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对就少一点,如塔克的《政治领导》,尼克松的《领导者》,詹姆斯.麦格雷戈.伯恩斯的《领袖论》等。这种状况与西方社会实际的生活特征是一致的。西方社会企业高度发达,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影响上、规模上,都占绝对优势,并且,企业的生存竞争非常激烈,这迫使企业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不断改进管理方式,不断创新领导模式,这推动了企业领导科学的深入发展。西方一般领导理论主要来源于企业的领导研究成果,然后在此基础上促进政府的领导改革,推动政府行政领导科学的发展。企业的领导活动与政府的行政领导活动有着许多共通的地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是如此,如企业要决定未来的发展方向,确定战略发展计划,政府也要为国家确定社会的发展方向,决定社会的发展战略;企业要为顾客提供优质价廉的产品和服务,政府也要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企业要关注效率,政府也要注重效率,等等。因此,在西方的政府行政改革中经常借鉴企业领导的一些理论和方法。如当前西方比较盛行的“政府再造”活动,就是运用企业的领导方法和精神来改造政府,提高政府的效率,改善政府形象。但是,毕竟两者属于不同的领域,在领导的本质、领导的原则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不能完全等同与互相照搬照抄,只能借鉴和改造。 3.两种研究范式 西方尤其是美国领导理论的研究,主要有两种研究范式:一是从研究领导者(Leader)的角度入手来研究领导理论(Leadership),二是从领导活动(Lead)的角度来研究领导理论。领导科学创立的初期,主要是从领导者的视角出发来进行研究,不仅时间长,研究者多,而且成果多,影响大。西方领导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基本上都是从领导主体的角度来研究领导素质、领导作用、领导方法的。尽管研究者

扎根理论的程序和技巧

《第3节扎根理论的程序和技巧》读书笔记 一、背景 年正式提出 质:后于经验的理论 量:先于经验的理论 变成“只有叙事没有研究”的批评 二、扎根理论的形成过程 (一)分析资料,分类并编码 (1)收集资料与分析资料的互动 收集资料与分析资料的好处:在分析资料的过程中生成相关的概念和假设,并围绕这些概念和假设去进一步收集资料。 (2)分类及其编码 编码: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登录、分析和分类,以便突出这些概念并由这些概念形成扎根理论。 ○1随意编码/一级编码(开放式登录) ○2分类编码/二级编码(关联式登录/轴心式登录) ○ 3核心编码/三级编码(核心式登录/选择式登录) 编码的方式主要有: ○ 1用某个关键词来概括资料中每一句话的意义 ○ 2用资料中的某个句子来概括某份资料的段落大意

(3)一次编码和二次编码的差异: 结构和分类有差异,形式无差异 (二)寻找“关键事件”与“本土概念” (1)发现“关键事件” 发现“关键事件”就有可能因此而进入正式的调查研究。 按照费孝通的说法:“在实地观察中去捉住关键,一半是靠研究者理论的训练,一半是靠研究者的悟性” (2)倾听“本土概念” “本土概念”是指本地人(或称之为当地人)所使用某些特别有影响力的词语。 频繁出现、被重复使用 隐含本地人的生活信念、思维习惯与文化特色 是否隐含了当地人的某种生活“冲突”以及相关的“关键事件” 寻找本土概念的目的: 是为了为当地人的生活故事找到一个或几个主题,或者说,每一个“本土概念”都是当地人生活故事的某个主题。 本土概念与经验事实的差别在于: “本土概念”是经验事实的“关键事件”,它是经验事件的“节点”,它可以将相关的经验事实连接、贯穿起来。 (3)寻找故事背后的问题、冲突与疑惑 “本土概念”不仅出身于经验事实,而且, 本身就属于经验事实

主管承诺理论研究述评

心理科学进展 2005,13(3):356~365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主管承诺理论研究述评 周明建宝贡敏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杭州 310027) 摘要主管承诺(supervisory commitment or commitment to supervisor)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组织承诺(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or commitment to organization)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员工承诺理论的一个分支。对它的测量,学者们主要是借鉴Allen和Meyer与O’Reilly和Chatman对组织承诺的测量方法,目前属香港学者陈振雄的测量最为细致和全面。对影响主管承诺的前因,学者们目前探索到文化、感受主管支持(PSS)和领导—成员交换(LMX)三个因素。对主管承诺的结果,学者们普遍认为,主管承诺比组织承诺更能影响员工的工作绩效和组织公民行为(OCB),但在对工作满意感和跳槽意图的影响上还存在不同的意见。另外,在目前大多数学者的研究中,主管承诺与组织承诺是并列关系,但Hunt和Morgan更主张二者是因果关系,而且是主管承诺带来组织承诺。在全面述评的基础上,作者对未来的研究提出了四点展望。 关键词主管承诺,组织承诺,测量方法,前因与结果。 分类号B849:C93 1 理论背景 西方对员工承诺(Employee Commitment)理论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主要是研究员工的组织承诺。时至今日,组织承诺依然是研究的主流。但从80年代开始,部分学者开始注意到,在组织中,员工承诺的对象可以是多元化的。如1983年Morrow把员工的工作承诺(work commitment)分为五种形式:价值(value)承诺、职业(career)承诺、工作(job)承诺、组织承诺和工会(union)承诺[1]。Reichers 在1985年认为,员工对组织的承诺最好理解为是“一组承诺的集合”(a collection of commitments)。她继而把员工承诺的对象分为高级管理层(top management)、同事(co-workers)、主管(supervisor)、下属(subordinate)、顾客(customer)以及组织中的其他群体和个人[2]。 收稿日期:2004-11-0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资助(批准号:03bj1025)。通讯作者:周明建,E-mail: zjhzzmj@https://www.wendangku.net/doc/f613965517.html, 循着Morrow和Reichers的足迹,学者们开始研究员工对组织中其他对象的承诺。 其中,员工对主管的承诺尤其吸引了学者,特别是华人学者的目光。香港学者陈振雄等人2002年解释了这其中的原因:在华人社会,由于上下级权力差距大,主管比组织更接近员工,对员工的影响也就更大,所以在华人组织中员工承诺的对象更倾向于离自己近的主管而不是离自己较远的组织 [3]。 本文的目的在于总结前人在这方面的研究,并对下一步的研究提出展望。 2 主管承诺的表述与定义 对“主管承诺”(Supervisory commitment 356

利益集团理论研究综述

利益集团理论研究综述 徐加根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成都,610074) 内容摘要:对于利益集团的理论研究可以从多学科的角度进行,本文主要侧重于从政治学和经济学的两个角度对关于利益集团的理论研究进行梳理,并且阐述了中国的学者在中国经济转轨时期具有丰富的学术研究资源的有利条件下,创造性地运用了西方的利益集团理论来解释中国的经济制度变革。 关键字:利益集团理论 多元主义 政治学 经济学 关于利益集团的理论研究可以从多学科角度进行,如政治学、法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本文侧重于从政治学和经济学两个角度进行梳理。因为政治学和经济学对利益集团的理论研究比较完整和系统,法学和社会学比较侧重对与公平正义有关的社会利益、与社会结构有关的社会阶层的研究,直接针对利益集团的研究并不多见,且并未形成完整的理论框架。 一、政治学角度的利益集团理论 政治学研究的是在制度均衡状态下的利益集团,假定政府的角色是在利益集团之间寻找平衡。在美国,利益集团的发展较早,并迅速发展成熟,因此关于利益集团的政治理论内容丰富。这些理论反映了理论家们对利益集团政治的不同看法,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政治生活的现实。 1、早期利益集团政治理论 詹姆斯·麦迪逊被称为美国“宪法之父”,早在美国制定宪法的时候,他就认识到派别或利益集团的存在,给政府带来了“不稳定和不公平的影响”。他以个人的利益作为分析的出发点,得出利益集团的活动是“美国政治发展之动力”的结论。他认为美国是建立在利益集团基础上的社会,政策的制定是利益集团竞争的结果,多数利益集团可能会在获得权力后损害少数利益集团的权利。 利益 集 团 理 论 利益集团 政治学理论 利益集团 经济学理论 1、早期利益集团政治理论 2、多元主义的利益集团政治理论 3、精英主义的利益集团政治理论 4、多元精英主义的利益集团政治理论 5、后多元主义的利益集团政治理论 1、古典经济学关于利益集团的观点 2. 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的利益集团3. 政府管制的利益集团理论 4、政治企业家理论 5、新制度经济学的利益集团理论

领导理论论文

内蒙古医学院计算机信息学院实习论文 关于管理学基础之领导理论的论文 题目领导理论 作者------------ 系别------------------------- 专业-------------------------------- 年级--------------------- 学号----------------------- 指导教师------------- 教师职称

关于管理学基础之领导理论的实习论文 ——领导理论的学习心得 作者:王智会所在单位:内蒙古医学院计算机学院邮编:010110 关键词:领导理论领导四分图理论管理方格图领导寿命周期曲线图 领导者在组织活动过程中应处于核心位置,是组织内一切事物兴衰成败的关键。因此,人们十分重视对领导者的素质、性格、行为、修养、等方面的研究,提出了许多领导理论。 一、领导理论 早期的领导倾向于采用任务中心式领导风格,后来批判者提出了与之对立的人员中心式的领导风格。从表面上看,任务与人员结合式应是最可取的,但是在复杂的现实中真正实现关心任务和人员的高度结合又谈何容易。事实上领导者态度方面的关注并不意味着在行动上就一定表现出这样的倾向。因此提出了领导方式与特定情境相结合的问题,认为有效的领导方式是由情境不同而权变的,这样就形成了权变领导理论。从管理学角度出发,研究领导理论可分为:领导特质理论、领导行为理论与领导权变理论三类。 (一)领导特质理论 领导特质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领导者与非领导者、有效地领导者与无效领导者之间的素质差别上。该理论认为只要找出成功的领导人应具备的特点,再观察某个组织的领导人是否具有这些特点,就能断定它是否是一个优秀的领导者。 特质理论对领导的特质来源有不同的解释,一种是传统特质论。另一种是现代特质论。传统特质理论认为领导者所具有的特质是天生的,是由遗传决定的,甚至将人的相貌、体型作为评价领导者是否称职的标准,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赞同这样的观点。现代特质理论则认为领导者的特质和品格是在实践中形成的,是可以通过教育和训练培养的。最具代表性的领导者应该具有的特质和品格是由谢里和洛克共同提出成功领导者的六项核心特质: 1.进取心 2.领导愿望 3.诚实与正直 4.自信 5.智慧 6.工作相关知识 当然领导特质理论也有它的缺陷,首先,领导特质理论无法解释有效领导的真正原因,一个领导者的成功是其恰当行为的结果,而非内在本质的结果。其次,领导特质理论否定了人们可以通过学习来进行有效管理。 (二)领导行为理论 领导行为理论主张,考察领导好坏的标准是他的领导行为,而不是他的内在素质。领导特质理论试图用领导者是什么人来识别领导,而领导行为理论则用领导者做什么和怎么做来识别领导,特质理论主张只有挑选“合适的人”才能胜任领导岗位,而行为理论认为由于领导取决于行为,所以人们通过培训、训练即可成

扎根理论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运用分析

扎根理论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运用分析* 2014年07月14日13:59 来源:《东方论坛》(青岛)2007年4期作者:李志刚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58 【英文标题】The Study of Grounded Theory in Business Research LI Zhi-gang (College of Management,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266071,China)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110(2007)04-0090-05 定性研究是一组各类研究方法的统称,如民族志法、自然探究法、片段分析法、个案研究法和生态样本记录分析法等等都属于定性研究的范畴[1](p27)。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被视为是定性研究方法中比较科学有效的一种方法[2](p105),此理论最早由二位社会学者Galsser & Strauss在1976年发展出来。所谓扎根理论,是指经由系统化的资料搜集与分析,而发掘、发展,并已暂时地验证过的理论,它在某一场合可能指代一种研究方法,在另一场合则可能指代基于该方法得出的研究结论。Strauss & Corbin指出,扎根理论强调理论的发展,而且该理论植根于所搜集的现实资料,以及资料与分析的持续互动[3](p65)。 一、扎根方法适用的领域及研究前提 科学研究的各种方法,都有各自不同的优劣势,都有不同的擅长领域。研究者选择不同的研究方法,往往意味着采取了不同的研究思路。同时,方法的选取和使用更要源于研究主题的性质,恰当的将研究问题与方法有机结合,是得出有价值的研究结论的必要条件。 (1)扎根理论法的特点在于其认为社会学需要建立理论,它认为定性研究或任何研究都应着重资料分析与理论建立[4](p34-36)。因此,该研究方法比较适用于那些现有理论体系不是很完善、很难有效解释实践现象的领域,或者也可以说是存在理论的空白点、出现了一些全新现象的领域。 比如,笔者曾参与了科技部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和挪威国家应用科学研究所(Faro)的一项合作研究,该课题基于深入访谈实地调研了四川和青海两省的大样本企业,获得了大量有价值的资料信息。在资料整理分析时,课题组发现存在一种创业者多次直接或间接参与创建新企业的“连次创业”现象(笔者给此现象的命名),这引起了研究者的极大兴趣。国内外对企业创业行为的研究由来已久,并且成果颇多,各种原因所致,研究者们得出的结论与研究目的、研究地域、研究样本和研究方法高度相关,从而显得千姿百态。鉴于“连次创业”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社会现象,相应的研究比较少,而我国西部地区又具有独特的区情,于是,在掌握了翔实的企业访谈资料基础上,笔者运用扎根理论法进行了资料分析,得出了一些关于“连次创业”问题的初步结论[5](p87)。 (2)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是一个不断比较、思考、分析、转化资料成概念以建立理论的过程[6](p113)。这种重视资料、重视互动的方法特性,使得研究者可以借助和事件当事人的连续、亲密互动和抵近观察来

政治学理论研究综述

政治学理论研究综述 高建、佟德志 2009年,我市政治学理论研究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一批政治学理论的重大立项取得进展,并逐渐形成系列成果,这包括公开发表的系列论文,也包括专著、教材、译著等多种成果。限于篇幅,仅选其中部分相对集中的主题做以研究综述。 一、政府管理研究 政府管理研究是我国政治学界研究中极为重要,具有很强应用性的主题,一直是我市政治学、行政学学者研究的重要主题。在政府改革、政府过程、公务员比例、政府职能等多个方面,我市学者都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在《回顾与建议:政府机构改革三十年》一文中,朱光磊、李利平回顾了政府30年来的机构改革,提出应努力通过适当拉大改革周期、重新确定机构改革目标、加强政府职能分类分层次指导等途径,推动政府机构改革向更具实质的阶段发展。 在《从“利益综合”环节入手深化中国政府过程研究——对近三十年中国政治发展的一个技术性分析》一文中,张彬、朱光磊从比较的视角和技术的层面分析了中国与西方国家在政府过程的利益综合问题。作者认为,中国的利益综合是一个多方参与、多渠道输入、多层级过滤、综合平衡考虑多方利益需求的有序化统合过程,这一过程对中国政府过程的理论与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①在《公务员占人口的适当比例问题刍议》一文中,朱光磊、李利平认为,中国目前公务员占总人口的比例一直维持在接近1%的水平上,基本符合公务员规模配置的一般规律,中国的主要问题并不是公务员的总量,而是其内部存在着的某些结构性和功能性难题。② 在《理解中国地方政府合作》一文中,杨龙、彭彦强从行政管辖权让渡的视角,对中国地方政府的合作做了深入的研究。作者认为,从中国地方政府合作的实践来看,地方政府间让渡的行政管辖权主要涉及关于经济要素在辖区间流动的行政管辖权、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规划的行政管辖权、跨界公共问题治理和区域公共物品的提供权。地方政府合作过程中对于合作收益的讨价还价,最终都要通过地方政府间行政管辖权让渡达成共识,并通过形成文本的方式将利益分配方案固定下来。③ 在《论管理性政府形态的管理模式和理论的演化》一文中,仲崇盛将管理性政府形态可以区分为统治型政府、管理型政府和治理型政府三种基本类型,与此相应的政府管理模式和政府管理理论分别为统治行政模式与专制统治理论、公共行政模式与公共行政理论、治理行政模式与治理理论。这三种管理性政府形态、政府管理模式和政府管理理论类型之间有联系,更有区别,各自的内涵和时代特 ①张彬、朱光磊:《从“利益综合”环节入手深化中国政府过程研究——对近三十年中国政治发展的一个技术性分析》,《天津社会科学》,2009年01期。 ②朱光磊、李利平:《公务员占人口的适当比例问题刍议》,《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09期。 ③杨龙、彭彦强:《理解中国地方政府合作——行政管辖权让渡的视角》,《政治学研究》,2009年04期。

扎根理论研究

扎根理论研究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二、扎根理论研究的步骤 扎根理论研究虽然遵循一般研究步骤,包括选题、文献探讨、撰写研究计划书、收集和整理资料、分析资料、撰写论文,但是也有其独特的特点。①选题:适合于扎根理论研究的问题是过程类问题,即研究人的行为、相互作用和过程的问题。②文献探讨:扎根理论研究的文献探讨的特点是强调原则上研究前或研究初期不进行文献探讨,当研究到出现理论解释的阶段时在进行探讨。③研究计划:扎根理论研究开始前虽然也有研究计划,但研究并不是自始至终都需要严格按其计划执行,特点是计划可随着研究问题的出现而进行修改,如访谈和观察的问题,入选研究对象的标准等不是一成不变的,可随着研究的进展、出现新问题的重要程度而变化。④收集和整理资料:扎根理论研究主要是通过访谈和观察的方法收集资料,其方法和其他质性研究相同。⑤分析资料:扎根理论研究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同时进行,使用持续比较法分析资料是扎根理论的特点。⑥撰写论文。 Strauss和Corbin的扎根理论分析资料的方法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开放式登录、轴心式登录、选择式登录。登录是资料分析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是一个将收集的资料打散,赋予概念和意义,然后再以新的方式重新组合在一起的操作化过程。值得注意的是。三种登陆并不是严格按其步骤分阶段进行,这一点在开放式登陆和轴心式登录中经常看到。 (一)一级编码(开放式登录) 开放式登陆是从资料中找出编码或类属的过程。即找出资料的异同点, 提炼编码和类属是将资料分解、验证、比较、概念化,然后进行登录的过程。 在一级编码(开放式登录)中,研究者要求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尽量“悬置”个人的“偏见”和研究界的“定见”,将所有的资料按其本身所呈现的状态进行登录。登录的目的是从资料中发现概念类属,对类属加以命名,确定类属的属性和维度,然后对研究的现象加以命名及类属化。开放式登录的过程类似一个漏斗,开始时登录的范围比较宽,随后不断地缩小范围,直至码号出现了饱和。在对资料进行登录时,研究者应该就资料的内容询问一些具体的、概念上有一定联系的问题。提问的时候要牢记自己的最初研究目的,同时留有余地让那些事先没有预想到的目标从资料中冒出来。在这个阶段研究者应该遵守的一个重要原则是:既什么都相信,又什么都不相信(S trauss ,1987:29)。 1.开放式登录的具体步骤 (1)给资料编码 编码是从资料中提取引起注意的、重复出现的、强烈情感反应的概念,为其命名,贴标签,编上号,此时形成的即为编码。例如“协商”、“监督”、“信息传递”等标签,给这些标签编上号码,这些标签就成了编码。编码是分析资料最初形成的最基本的意义单位,常用调查对象叙述的语言或用研究者使用的一个抽象层次较高的单词或词组来概括某一方面的现象。 (2)将编码归类,形成类属 将意义相同或近似的编码归为同一类别,起名为类属。有的类属 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下位类属。例如,“管理者的工作类型”、“优秀餐饮管理着的条件”等归纳为“餐饮管理者”,这个“餐饮管理者”就是类属。将编码“协商”、“监督”、“注视”归类为评估和维持工作流程而进行的“工作类型”,这个“工作类型”就是下位类属,它是由多个意义相近的编码组成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