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翻译小论文

翻译小论文

从目的论的视角看欧·亨利小说的幽默翻译

摘要:欧·亨利的短篇小说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以幽默的笔调广泛而真实地反映了美国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各种丑恶罪行和劳动人民的疾苦,奠定了欧·亨利幽默大师的地位。欧·亨利的小说语言生动简洁,朴实含蓄,而又诙谐有趣,幽默夸张,受到许多翻译家的青睐,并被译成中文介绍给中国的广大读者,目前,市场上流行的中译本有很多,都有值得借鉴和欣赏的地方。本文以目的论为理论依据,主要以王永年的译本为例,来赏析这些文本中对情景幽默以及通过一些文字手段所要达到的非情景幽默的翻译巧妙合理之处,并进一步探讨幽默翻译遇到的一些障碍,导致这些障碍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关键词:欧·亨利;目的论;情景幽默;非情景幽默;修辞

Abstract: Entitled as “humor encyclopedia of American life”, O·Henry’s short stories widely and vividly depict the way of life at all levels of society with a humorous tone. His novels also reveal all kinds of ugliness and crimes in the capitalist society and ordinary people’s sufferings, which lays the foundation for O·Henry’s status of being a great humorous master. The language is concise and plain but humorous and hyperbolic, which is admired by many translators who translate them into different versions to meet Chinese readers’expectation. This article, based on Skopos Theory mainly taking Wang Yongnian’s version as examples, aims at probing into the reasonableness and skillfulness in translating the situational humor and non-situational humor; it also further explores the potential barriers, the reasons and corresponding methods to address them.

Key Words: O·Henry; Skopos Theory; situational humor; non-situational humor; rhetoric device

1 引言

“一片枯叶飘落在苏贝的膝头。那是杰克·弗罗斯特的名片。”这也是欧·亨

利的名片之一—《警察和赞美诗》。被誉为“美国现代小说之父的”欧·亨利,其作品幽默风趣、诙谐机智,描写生动。他善于捕捉生活中令人啼笑皆非而又富于哲理的戏剧性场景,以玩世不恭的笔触,引人入胜的篇章结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欧式结局以及沉重悲怆的艺术格调吸引了无数读者“含泪微笑”。因而,他的小说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本文旨在从目的论的角度出发,主要以王永年的译本《麦琪的礼物》、《警察和赞美诗》、《供应家具的房间》和《爱的奉献》为例,来赏析欧·亨利小说中幽默色彩的翻译。

2 欧·亨利小说的创作背景---幽默的来源

幽默是美国文学的一个传统,是一种语调轻松却饱含讽刺的创作格调。“从华盛顿·欧文开始许多作家都擅长写那些有趣可笑而又意味深长的故事。欧文的幽默是在善意的揶揄中含有淡淡的讽刺;马克·吐温的幽默以充满俚语的口语,滑稽、俏皮的描写和极夸张的形象,揭示生活中的真理;欧文·肖的幽默则注重描写人物性格的幽默风趣上。欧·亨利承袭这一传统,受同时代作家的影响,加之一生坎坷经历,使他独特的幽默与众不同---充满了心酸的笑声,在夸张、嘲讽、风趣、机智的幽默中,含有抑郁凄楚的情绪。”(余明洋,杨德贵,2008:256)著名的哲人维特根斯坦曾说过:“幽默不是一种心情,而是观察世界的方式”(赵莉,黄春妮,2003:7),而欧·亨利就是以这种独特的方式来观察世界的。他的幽默看似是“友善和令人愉快的”,背后却蕴藏着无尽的酸楚,是下层人民慰藉穷苦生活的一剂解药。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现代化工业的冰冷齿轮绞碎了浪漫主义的理想王国,吞噬了人们原有的价值观,道德规范以及理想信念,利益熏心的拜金主义在整个社会弥漫。而欧·亨利生活的年代正值美国内战后的“镀金时代”,由贫富差距造成的“人间喜剧”随处可见,素材俯首即是,这为欧·亨利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3 理论依据

3.1 目的论

目的论(Skopos Theory)作为德国功能理论学派的重要理论之一,是由功能学派的代表人物汉斯·弗米尔(Hans J.Vermeer)提出来的。弗米尔认为,翻译是人类的一种行为,而一切人类行为都是有意图、有目的的。因此,翻译行为

的实施也是为了达到某种目标或目的,甚至会在目标语语境中产生结果和影响。弗米尔还指出,所有的翻译都指向预定的对象,翻译的意义就是为目的语受众创造出符合目的语社会规范文本,因此,译者采取何种翻译方法、翻译策略或翻译形式要视翻译目的而定。(Nord, 2001:29)。目的论包含三大法则:目的法则(skopos rule)、连贯法则(coherence rule )和忠实法则( fidelity rule)。其中目的法则是翻译的首要规则,忠实法则从属于连贯原则,二者共同从属于目的法则(Nord, 2001:32)。“这些法则呈等级排列,这样原文的中心地位就被瓦解,‘对等’不再是评判翻译的标准,取而代之的是译本实现预期目标的充分性(adequacy)。”(谢天振:136)此外,目的法则还强调翻译应在译语环境和文化中,按照目标语读者期待的方式进行。翻译的目的又可进一步分为三类:译者的基本目的、译文文本的交际目的和特定翻译策略或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Nord, 2001:27)。

3.2 目的论和幽默翻译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转换(cross-culture transfer),即使译者不能精通多种文化,但至少得精通两种文化。由于语言是文化的内在组成部分,这就要求译者掌握两种或多种语言。其次,翻译是一种人类行动,是一种“跨文化行动”这就要求译者要译出符合译语文化规范的译本。目的论强调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传递行动,是人际间有目的的互动,是一种涉及委托人、译者、目标语读者等多方面人士集体参与的整体的复杂行为。

因此,在目的论这一理论框架内,翻译就意味着要在目标背景中为目标语境内的目的和接受者创作一个文本,相比之下,原文本则处于从属地位。不同的译者为了实现不同的翻译目的,满足目的语受众的不同需求,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阐释原文本,进而创作出迎合目的语读者口味的译文。

谈到幽默文本,其目的是让人发笑,从而产生一种喜剧的效果,使目的语读者能获得与原语读者相同的幽默感受。因此,这一特定的目的要求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要把握好原作中风趣滑稽的“口吻”。一个成功的译者应传递或挽留原文的语气或口吻,做到既能忠实于原文,又要考虑到具体的目的语语境,使译文的读者也感受到幽默。

4 欧·亨利小说的幽默翻译赏析

通常来说,幽默可以分为两大类:情景幽默(situational humor)和非情景幽默(non-situational humor)。笔者按照目的论的法则将幽默分为幽默文本的首要功能与原文本的幽默功能相吻合和相冲突两种。即如果翻译的首要目的是为了感染读者,那么译者在翻译时要尽量保留原作的幽默语气或口吻。但由于源语和目的语文化及社会习俗的差异,译出的文本有时无法产生同样的幽默效果,这时,译者就应该以内容为主,按照忠实性原则或翻译充分实施翻译这一行为。

4.1 幽默文本的首要功能与原文本的幽默功能相吻合

幽默文本的首要功能与原文本的幽默功能相吻合这种情况又被称作以“幽默为核心”的翻译,即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使译文产生和原文相同的幽默效果,主要包括情景幽默和大部分的非情景幽默。

4.1.1 情景幽默

情景幽默通常指语言本身并不包含幽默的因素,但一旦被置于一定的语言氛围中,便会产生诙谐幽默的效果。而欧·亨利恰好善于捕捉生活中令人啼笑皆非的戏剧性场景,使得小说经常妙趣横生,笑料不断,但笑料的背后却隐藏着无尽的酸楚和悲哀,引人深思。他的小说中情景幽默随处可见。如《供应家具的房间》中充满了大量的环境描写,通过这种氛围的营造,我们可以更深刻地感受到幽默的背后所透漏出的辛酸和讽刺。

原文:The young man followed her up the stairs. A faint light from no particular source mitigated the shadows of the halls. They trod noiselessly upon a stair carpet that its own loom would have forsworn. It seemed to have become vegetable; to have degenerated in that rank, sunless air to lush lichen or spreading moss that grew in patches to the stair-case and was viscid under the foot like organic matter. At each turn of the stairs were vacant niches in the wall. Perhaps plants had once been set within them. If so they had died in that foul and tainted air. It may be that statues of the saints had stood there, but it was not difficult to conceive that imps and devils had dragged them forth in the darkness and down to the unholy depths of some furnished pit below. (O·Henry, 2003:59)

译文:年轻人跟他上楼,不知从哪儿来的一道微弱的光线冲淡了过道里的阴影。他们悄没声儿地踩在楼梯的毡毯上,那条毡毯已经完全走了样,就连原先制

造它的织布机也认不出它了。它仿佛变成了植物,在那腐臭阴暗的空气里化为一块块腻滑的地衣或是蔓延的苔藓,附着在楼梯上,踩在脚下活像是黏糊糊的有机体。楼梯拐角的墙上都有空着的壁龛。以前,这里面也许搁过花草,果真这样的话,那些花草准在污浊腐臭的空气中枯萎死去了。这里面也许搁过圣徒的塑像,但是不难想象,妖魔鬼怪在就在黑暗中把它们拉下来,拖到底下某个供应家具的地窖里,让它们呆在邪恶的深渊里了。(王永年,2003:35)

脏兮兮的地毯、伤痕累累的家具还有阴冷潮湿的恶臭构成了一个充满恐怖的世界。这种恐怖的渲染,更有力地衬托出一个绝望的处境:在无情的纽约城,贫穷的青年永远在做疲倦的旅客,永远从一个破旧的公寓转到另一个破旧的公寓,脆弱的爱情只不过点燃了同一悲惨的命运。这里,译者王永年根据目的论忠实性法则,采取了直译的方式,将原文中幽默背后的心酸和讽刺淋漓尽致地展现给了读者。

4.1.2 非情景幽默

非情景幽默又被叫做辞格幽默。这种幽默不存在或很少存在对情景的依赖性,往往通过语言要素的变异使用,如修辞格的使用而产生诙谐幽默的效果。欧·亨利在其小说中善于运用比喻、拟人、夸张、委婉语、反讽、夸张等修辞手法增添作品的生动性,而译者在翻译时,也应竭尽所能地把原作品中的幽默元素成功地再现给目标语读者。

1)明喻

原文:Neatly upon his left ear on the callous pavement two waiters pitched Soapy. He arose, joint by joint, as a carpenter’s rule opens, and beat the dust from his cloth. (O·Henry, 2003:23)

译文:两个侍者干净利索地把苏贝叉出门外,他左耳贴地摔在坚硬的人行道上。像打开一个木工曲尺似的,他一节一节地撑了起来,弹去衣服上的尘土。(王永年,2003:15)

这个例子来自《警察和赞美诗》,生动地刻画了流浪汉苏贝为去布莱克维尔岛而装成体面的绅士骗吃骗喝,遭到惩罚时的狼狈相。译者王永年尽量采用直译的方法把原文一幅惟妙惟肖的素描呈现在译文读者面前,使他们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的幽默感受。其中原文中“arose”原本是“起立”的意思,这里,译者把

其译为“撑了起来”,“beat”原意是“拍打”,此处被译为“弹去”。“撑”和“弹”这两个动作使苏贝狼狈不堪的形象更加生动,增强了作品的幽默效果。

2)转喻

①原文:Three months on the Island was what his soulcraved. (O·Henry, 2003:19)

译文:在岛上住三个月就是他所渴望的。(王永年,2003:32)

②原文:For years the hospitable Blackwell’s had been his winter quarters. (O·Henry, 2003:20)

译文:多年来,好客的布莱克韦尔岛监狱成了他的冬季寓所。(王永年,2003:13)

③原文:Some other way of entering limbo must be thought of. (O·Henry, 2003:22)

译文:要进监狱,还得另想办法。(王永年,2003:15)

④原文:In his fancy the Island seemed an unattainable Arcadia. (O·Henry, 2003:26)

译文:在他的想象中,那个岛简直像是可望不可即的世外桃源了。(王永年,2003:17)

在《警察和赞美诗》中原作者欧·亨利用“the Island”、“winter quarters”、“limbo”和“Arcadia”这些词来指代监狱,反映了对于苏贝而言,在这寒冷的冬季,监狱就是天堂,由此,一位穷困潦倒,无家可归的人物形象就展现在我们面前。译者王永年在前两个例子中采用了直译的方法,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去感受这些语言中包含的讽刺。对于后两个例子,采取意译,把“limbo”译成“监狱”,“limbo”在宗教里指地狱的边境,据传是基督降生之前未受洗礼的儿童及好人灵魂所居之处,这里用于指代苏贝安全度冬的监狱,其中的讽刺意味就不言而喻了。“Arcadia”原指阿卡狄亚,为古希腊一山区,在今天的伯罗奔尼撒半岛中部,以居民过田园牧歌式淳朴生活著称。这里,译者把指代监狱的“Arcadia”译为“世外桃源”,更能引起读者的兴趣。监狱本是一个惩治罪犯的阴暗场所,这里却被比作美好的“世外桃源”,其中的讽刺就显而易见了。因此,译者实现了其翻译目的,即把原作品中的幽默色彩成功地再现给了目标语读者。

3)拟人

原文:A dead leaf fell in Soapy’s lap. That was Jack Frost’s card. Jack is kind to the regular denizens of Mandison Square, and gives fair warning of his annual call. (O·Henry, 2003:19)

译文:一片枯叶飘落在苏贝的膝头。那是杰克·弗罗斯特的名片。杰克对麦迪逊广场的老房客倒是体贴入微的,每年要来之前,总是预先通知。(王永年,2003:13)

这段话节选自《警察和赞美诗》,欧·亨利把“霜冻”用人名的方式称作“杰克·弗罗斯特”把枯叶称作是“名片”,译者按照目的论忠实性法则,采取直译的方式,将原文中的拟人修辞生动地呈现给读者。这些拟人的语用,配上“体贴入微”、“预先通知”等诙谐幽默的语言,表面上看起来很轻松愉悦,但实质却包含了穷苦人的无限心酸。

4)委婉语

原文:Soapy’s mind became cognizant of the fact that the time had come for him to resolve himself into a singular Committee of Ways and Means to provide against the coming rigor. (O·Henry, 2003:19)

译文:苏贝理会到,为了应付即将来临的严冬,有他来组织一个单人筹备委员会的时候已经到了。(王永年,2003:13)

这句话出自《警察和赞美诗》,这里的“单人筹备委员会”实指苏贝本人,这个委婉语的使用使语言显得更加诙谐。译者王永年按照目的论的忠诚原则,采取直译的方法,使目标语读者获得和原文读者相同的幽默感受。

5)反讽

原文:The police hurried to assist a tall blonde in an opera cloak across the street in front of a street car that was approaching two blocks away. (O·Henry, 2003:27) 译文:警察赶过去搀扶一个穿晚礼服的高身材的金发女郎,陪她穿过街道,以免一辆还在两个街口以外的车子碰上她。(王永年,2003:17)

这句话选自《警察和赞美诗》,当苏贝禅精竭力地想引起警察对他流氓行为的注意时,没想到警察压根没把心思放到他那,而是“兢兢业业”去帮助他眼中的“弱势群体”,反讽的口吻产生了一种诙谐幽默的效果。译者王永年采取直译

的翻译策略,将原文反讽的语气形象地展现给了目标语读者。

6)夸张

原文:Had the Queen of Sheba lived in the flat across the airshaft, Della would have let her hair hang out the window some day to dry just to depreciate Her Majesty’s jewels and gifts. Had King Solomon been the janitor, with all his treasures piled up in the basement, Jim would have pulled out his watch every time he passed, just to see him pluck at his beard from envy. (O·Henry, 2003:5)

译文:如果示巴女王住在天井对面的公寓里,德拉总有一天会把她的头发悬在窗外去晾干,使那位女王的珠宝和礼物相形见绌。如果所罗门王当了看门人,把他所有的财富都堆在地下室里,吉姆每次经过那儿时准会掏出他的金表看看,好让所罗门嫉妒得吹胡子瞪眼。(王永年,2003:2)

这个例子选自《麦琪的礼物》。示巴女王和所罗门王都是旧约圣经中的人物,如果读者对它有所了解,就很容易明白为什么要引用这两个人物。示巴女王和所罗门王都是非常富有的人,在这里,作者使用了夸张的手法使读者对所描述的情景印象深刻。后文中夫妻双方为了真爱而放弃了如此珍贵的东西,使珠宝在真爱面前黯然失色。这正是作者使用夸张手法的真正意图。译者王永年采取了直译的方法,生动地再现了原文的夸张色彩,产生了诙谐幽默的效果。

4.2 幽默文本的首要功能与原文本的幽默功能相冲突

幽默文本的首要功能与原文本的幽默功能相冲突主要包括文化背景的冲突和文化对应中缺失的修辞手段。

4.2.1 文化背景的冲突

Peter Newmark曾指出喜剧和闹剧的翻译通常要采用归化方式,因为它们的幽默中可能会有一些难以驾驭的文化成分。翻译后,原文中原有的幽默在译文中便索然无味。一些幽默带有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在目的语中很难找到与之相吻合或相对应的语言手段将原文的幽默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根据目的论的连贯性和忠实性法则,应当在保留原文本信息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接近源语言的口吻和风格。如:

原文:“Now, get busy and call a cop,” said Soapy. “And don’t keep a gentleman waiting.” (O·Henry, 2003:25)

译文1:“现在快去找警察来,”苏贝说,“别让大爷久等。”(王永年,2003:15)译文2:“现在,赶紧去喊来一名巡警,”索比说到。“不要让一位绅士等待。”(英语学习大书虫研究室译:23)

这个例子选自《警察和赞美诗》。译文2与译文1相比,就逊色多了。王永年采用了归化翻译策略,使其译文的幽默效果更加显著。我们知道“大爷”是传统的中国人对自己的尊称,带有霸道、高人一等的语气。而“绅士”则是地道的英语国家对人的称呼,属于褒义词。根据目的论中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译文的接受者---这里是中文读者,所以采用归化的方式将其译为“大爷”比较恰当合理,使苏贝这个无赖耍泼皮的形象惟妙惟肖地展现在中文读者面前。

4.2.2 语言的冲突

1)语音的差异

虽然英汉两种语言都有谐音,但直译过来时有时原文的幽默就会失去韵味。如:

原文:But if home be the other kind, let it be wide and long-enter you at the Golden Gate, hang your hat on Hatteras, your cape on Cape Horn and go out by the Labrador. (O·Henry, 2003:42)

译文:可是倘若家庭不幸福,随它怎么宽敞—你从进门进去,把帽子挂在哈特拉斯,把披肩挂在合恩角,然后穿过拉布拉多出去,到头仍旧枉然。(王永年,2003:8)

这个例子出自《爱的奉献》。这里成功地运用了谐音的双关修辞手法。Hatteras (哈特拉斯),指美国北卡罗来纳州东海岸的一个岛屿,与英语中“挂帽架”(hatrack)谐音;Cape Horn(合恩角)指智利的一个海峡,与英语中“衣钩”(cape horse)谐音;Labrador(卡布拉多)指加拿大东部的拉布拉多半岛,与英语中“边门”(laborer door)谐音。欧·亨利利用夸张的手法,借助于谐音的优势,把一间稍微大的房间描述成了几大海峡的组合,幽默风趣。王永年的译本采用了加注的方法,“哈特拉斯与帽架谐音,和恩角与衣架谐音,拉布拉多与边门谐音”,解释出了原文的幽默表达,虽然读者不一定一下子就明白过来,但也不至于最后依然一头雾水。

2)修辞的对应缺失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一些英语的幽默修辞找不到相应的汉语表达,这时,就要考虑以忠实为首要目的,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

轭式搭配法是英语修辞中的一种,是指一个词同时修饰或支配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其中只有一个搭配合乎逻辑,而其它搭配看起来并不合理,但却能产生诙谐幽默的特殊效果。如:

原文:Its crockery and atmosphere were thick; its soup and napery thin. (O·Henry, 2003:23)

译文:它的盘碟和气氛都很粗厚;它的汤和餐巾却很稀薄。(王永年,2003:15)这句话选自《警察和赞美诗》。欧·亨利用“thick”搭配“crockery ”和“atmosphere”,用“thin”搭配“soup”和“napery”,巧妙运用了“thick”和“thin”的多重含义。事实上,这句话的最巧妙之处在于译者王永年对“thick”和“thin”的翻译。“粗厚”用于搭配盘碟是合理的,但用于形容气氛就别有意味了,“稀薄”似乎只能用于描述餐巾的质量差,但用来描述“汤”似乎有些勉强,这里,译者成功地创造出了原文没有明确表达的幽默,切合原文整体的幽默口吻。

总的来看,对于原文中幽默色彩的翻译,译者主要采取了直译,归化译法。但由于译语文化和源语文化的差异,为了使读者更多地了解有关的背景和风俗,“必要时,译者就要对有关的译文加以注释”(王宪生,1997:33)。

5 结语

欧·亨利作为一位幽默大师,用诙谐、戏谑的口吻描述了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对人性的弱点进行鞭笞、嘲弄、讽刺,但也不乏对其闪光点真诚地褒扬,在整个学术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有关他的小说的翻译版本也不胜枚举。本文以目的论为理论框架,以王永年的译本为例,来赏析欧·亨利小说中针对幽默这一特定目标的翻译。根据该理论,我们得出结论:王永年的译本很好地传达了原作者的意图,体现了忠实性、充分性和连贯性法则。在读他的译本时我们能深刻地体会到欧·亨利小说中“含泪的微笑”。当然,本文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如:由于资料不充足,只选取了王永年的译本为例,没有将之与其它译本进行更好地比较,缺乏一定的可信度,并且对于修辞所产生的幽默举例不是太充分,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充实。总之,目的论的引入不仅使我们以新的视角来欣赏和评判译文,还指导我们用不同的翻译手段来处理不同目的的文本,进而创

造出更好的译文。

参考文献:

[1] Nord Chrstiane.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2] O.Henry. A Short Story Collection of O.Henry [M], 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2011.

[3] <美> 欧·亨利. 欧·亨利短篇小说选[M],王永年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4] <美> 欧·亨利. 欧·亨利小说全集[M],王永年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5]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6] 赵莉,黄春妮. 欧·亨利作品导读[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7] <美> 欧·亨利. 麦琪的礼物[M],英语学习大书虫研究室译. 新疆:伊犁人民出版社,2003.

[8] 李宪瑜. 快读中外幽默文学名著[M], 四川:四川文艺出版社,2003.

[9] 谢天振. 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10] 仲伟合,钟钰.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J],中国翻译. 1999(3):47-49.

[11] 范祥涛,刘全福. 论翻译选择的目的性[J],中国翻译. 2002(6):25-28.

[12] 余明洋,杨德贵. 欧亨利的幽默和写作特色[J],科技创业月刊. 2008:256

[13] 王宪生. 翻译要对译文读者负责—谈翻译中两种文化的沟通[J],上海科技翻译. 1997(4):33-35.

地址:郑州大学新校区松园11号楼514

联系方式:136********

Email:qingkong0917@https://www.wendangku.net/doc/fc13998885.html,

邮政编码:450001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