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如何修禅

如何修禅

如何修禅

修禅的条件:

1.持戒清净——弃恶行善,约束行为,涵养道德

2.衣食丰足——一个温饱尚且难以保证的人是谈不上修禅的

3.闲居静处——昼无多人,夜晚寂静,远离野兽毒虫,冤家仇人扰乱等的地方

4.断诸杂务——修禅前尽量把当天事务处理结束,修禅时放下对一切事务的考虑

5.少欲知足——安于朴素恬淡的生活,不奢求依自己条件能力达不到的东西,一个孜孜追求金钱名位的人很难想象他摄心入定

6.近善知识——亲近堪以指导自己的师友,选择有水平志趣相投者为助伴

五调:

1.调饮食

2.调睡眠

3.调身

4.调息

5.调心

五盖——障碍修禅,使人难以入定的五种心理活动

1.贪欲盖——修禅忽生贪求名利食色权等念

2.嗔恚盖——修禅忽然想起别人的无礼讥毁等,生愤恨,报复等心

3.睡眠盖——修禅时昏沉欲睡

4.掉悔盖——掉指摇动,想游走戏耍为身掉,好谈天说地歌吟辩论为口掉,心猿意马,杂念丛生为心掉;悔指修禅时心生悔意,一种是知掉后懊恼生悔,一种是心理负担,悔恨怖畏,负疚悔罪,从而难以入定

5.疑盖——一疑自己素质非入定之器,二疑师无功夫,不堪教我,三疑所修禅法有问题,见异思迁。

五盖不弃,难有成就!

五种修禅方式:坐、立、行、卧、随意

只说下坐式:跏趺(jiafu)坐<莲花坐>,左腿在右腿上,名吉祥坐,令气血心意平和;右腿在左腿上,名降魔坐,降服杂念,调和气血;掌心向上,一掌置于一掌上,两掌相合,左右拇指相触,置于脐下足上,吉祥坐时两手左上右下,降魔坐时,左下右上;手足摆好后,

左右摇动身体七八次,令脊柱自然挺直,不曲不僵;鼻与脐对,不偏不斜,头不低不昂。开口吐出浊气三次,想象身体病邪之气排出;吐毕,上下唇齿微微相抵,舌抵上颚,微微含眼,或半闭——坐姿摆好,才可开始修禅

系缘——把新系于特定对象,意守身体一点

系心于顶,能治昏睡沉没,但久修令人发昏,或似得神通欲飞,故不可常用

系心于发际,从额开始。。。久修能令人眼好上瞻,或见赤黄等色如花如云,使人情虑颠倒,故此法不可常用;

系心鼻柱,可悟出入息无常,利于修数息观,久修能发诸禅;

系心于脐,脐是气海中宫,尤脐下二寸,即道教“丹田”,治百病,发诸禅内视身中脏腑,最为稳妥;

系心地轮(足),令气随心下,身体阴阳调和,治百病

意守一缘,本为收摄心念,若心已定,则不需再修系缘,只要微微凝心,不令散乱沉没,不必系心于一缘。

如何修禅

下面我给大家讲一讲如何修禅:

【禅】《参禅的要旨》 [ 禅 ] 说到禅大家都知道,但是,你们不了解禅的真正奥秘

在何处啊!禅并不是坐一坐就完了,真正的禅是在《行、住、坐、卧》之中啊!有的人不

明白禅,就随便的去坐禅,反而坐来坐去便走火入魔,这是因为你不了解禅的道理。如果,

你想修禅学,那么,你必须要先了解禅,下面就给大家讲解如何去了解禅学。

《参禅的先决条件》我们参禅的目的,是要明心见性啊!就是要去除自心之中的污染,

实见自性的面目,污染就是妄想执着。自性就是如来智慧的德相,如来智慧德相,为诸佛

与众生所都具有的,无二无别。如果我们离开了,妄想与执着分别心,那么,我们马上就

可以证得自己的智慧德相。那你就是佛。如果你不去除污染,否则你就是众生,这个《执》

字为你我从无量劫以来,迷轮生死,总在生死之中受那无边的痛苦。在这六道之中污染《贪、

嗔、痴、慢、疑、我执、我见、分别心、执着心、妄想心》久了,便不能当下顿脱妄想。在

我们修行之中,要实见本性,所以要参禅,参这个禅不是坐在那里啊!而是在世间的逆境之

中啊!真正的禅是在心中,行动之中,话语之中,比如说:《和尚点的哪个心》有一天,

六祖慧能大师,带着五祖弘忍大师传给他的衣钵,他向南方奔去。便有人说:禅法南传了,

真意在南方弟子啊!可是,神秀不以为然,在五祖弘忍大师迁化后,神秀继续在北方传道,

於是,六祖慧能大师出道传法之后,禅宗便有了南北之分,势力近百年不分上下。德山宣

鉴剃度后,禅家这种南北之争还很激烈,他便开始入禅门。他便开始在北方参禅悟道,对於南方禅宗的兴趣不以为然。有人在他面前提到这件事的时候,他就会心有不平地说:“佛学博大精深,就算仿;修行一辈子,也难以成佛。南方的这些人竟然胡诌什么《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我有一天,一定要捣毁他们的老巢,灭绝这些妖魔鬼怪,以报答佛恩”。终于有一天,他觉得自己的功德很不错了,于是,他便挑着《青龙疏钞》离开了四川,准备到佛法鼎盛之地驱除,那些南方禅师的邪念。德山准备先到湖南澧阳。这天,她走在路上,他看到一位妇女在卖饼,这时,他也觉得肚子有点饿了,就停了下来,放下书箱,向那位夫人买饼。这时,德山师走了过去,问道:“阿弥陀佛!能卖给我两个饼吗?”这时,那位妇女说道:“我不卖饼,只卖点心啊!”正在这个时候,德山师听了,那位妇女说的话,他莫名其妙地感到奇怪,刚才明明是在卖饼,她却说只卖点心。想到这里,可能是这里的人们都是这么叫的啊!也就没有在意,就说:“那就来两个点心吧”!可是,那位夫人好像没有听见德山宣鉴的话一样,反而指着他的担子问道:“你背着这么重的书箱,里面装的是什么书啊”?这时,德山师随口答道:“是《青龙疏钞》”。那位夫人又问道:“它讲的是什么经”?这时,德山宣鉴一听,就疑问顿时生起,心想:难道这位夫人还明白佛理不成?他便回答道:“它讲的是《金刚经》”。这位夫人说道:“我有一个问题,你要是答得上来,我就送你点心吃,如果你答不上来,就请你走开,没有点心吃”。德山宣鉴一听反而乐了,心想:“你可是找对人了,还有什么问题能难道我的呢?於是,他就静静地站着,等着她来问。正在这个时候,那位夫人问道:“《金刚经》上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请问和尚点的是那个心啊”?这个时候,德山宣鉴顿时无言应答。所以,禅家讲究的是,以己心映照万物,以己心安宁来安宁世界。所以,禅非常注重明己心。这个故事里,那位夫人正是问中了要害。这就是《德山宣鉴禅师》还没有悟透《自己的心》。所以,佛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说法。因此,参禅的先决条件,就是除妄想,妄想如何除法呢?释迦牟尼佛说的很多,最简单的莫如《歇即菩提》,一个《歇》字。禅宗由达摩祖师传来东土,又传到六祖慧能大师后,禅风广为传播,震烁古今。但是,达摩祖师与六祖慧能大师开示学佛之人,最要紧的话,莫如《屏息诸缘,一念不生》,‘屏息诸缘’,就是万缘放下。所以,《万缘放下,一念不生》,这两句话,实在是参禅的先决条件,如果,连这两句话都做不到,那么参禅,不但是说没有成功,就是入门都不可能。盖万缘缠绕,念念生灭,你还能谈得上参禅吗?《万缘放下,一念不生》,是参禅的先决之条件,我们既然知道了。那么,如何才能够做到呢?上焉者云:一念永歇。直至无生顿证菩提。毫无络索。其次则以理处事,憭知自性,本来清净,烦恼菩提,生死涅槃,皆是假名,原不与我自性相干,事事物物,皆是

梦幻泡影。

我此四大之色身,与山河大地,在自性之中,如海中的浮沤一样,随起随灭。《生灭就在一念间》玄觉在佛门之中修悟多年,但是他一直都不能,知道自己的禅悟高低。尽管他也不在乎这些,但有机会见到高僧,他还是很高兴的,但是,他很佩服六祖慧能大师的,参悟与境界。於是,他就去参见慧能大师。当他来到漕溪,见到了慧能大师之后,看着那简朴担忧庄严的相貌,安详而又精神的慧能大师,玄觉就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但是,他并不参拜,而是绕着慧能大师走了三圈。然后执锡杖而立。慧能大师看了之后对他说道:“一个和尚,应该具有三知千威仪,八万细行。你从什么地方来,竟然如此傲慢”?慧能大师这是要考考玄觉,想知道这位和尚有什么修行。玄觉答道:“世间的生命只是一瞬间而已,呼吸之间就匆匆而逝了;万物在世界上迅速的变化着,转瞬间就不再是自身了。我哪里顾得了那么多”?六祖慧能大师听了之后,便对他说道:“既然你担心生死,体察了万物的变化,何不证取不生不灭的大道呢?看世间不还有悠悠千古的云烟和山河吗”?玄觉有点佩服六祖慧能大师,便说道:“大道本来就是无生无灭的,我参悟了大道,何来生死的担心呢?万物本来也没有迟速可言,也没必要执着不放了”。在那一瞬之间,在慧能大师与玄觉大师的心中,世间的万物与生死的烦恼统统不再有意义了,时间好像停顿了一样,永恒的只有那两颗智慧的心灵和禅家的真谛。那一瞬间,玄觉大师多年的奔波和参证化为氤yin氲yun 的云烟,化为佛堂上沉香那淡淡的香气,在大厅中,在寺院之中,在世间飘荡着。玄觉大师顿悟之后,就要执礼向六祖慧能大师告辞。六祖慧能大师就说:“你为什么要急着离去”?玄觉大师说道:“我本来就没有动过,怎么谈得上匆忙呢”?六祖慧能大师又问道:“谁知道你有没有动过”?玄觉大师回答道:“我自己知道,迟速是你自己产生的分别观念啊!我动的只是尘土躯壳”。六祖慧能大师,很高兴的对玄觉大师说道:“你已经完全懂得无生的意思了”。《既然是无生,哪里还有意思可言呢》?《如果无生没有意思,叫人如何能分别它呢》?六祖慧能大师再问。玄觉大师回答说:“分别本身也没有意思啊”!六祖慧能大师方知玄觉大师确实悟道了,很是珍惜和他见面,坚留他住了一宿。这便是后来成了一段佳话:漕溪一觉,了之生死不相干。

禅的超脱要脱离生死之轮回,超脱大千世界的东西,了悟生死,把整个世界都忘记,无分别心,人就逍遥自在了。无碍本体,不应随一切幻事的《生、住、异、灭》,而起欣厌取舍。通身放下如死人一样。自然根尘识心消落,《贪、嗔、痴、爱、泯、灭》。所有这身子的《痛、痒、苦、乐、饥、寒、饱、暖、荣、辱、生、死、祸、福、吉、凶、毁、誉、得、丧、安、危、险、夷》,一概置之度外,这样才算放下。一放下,一切放下,永永远

远放下,叫做《万缘放下》,万缘放下了,妄想自消,分别不起,执著远离,至此,一念不生,自性光明,全体显露至是,参禅的条件具备了,再用功真参实究,明心见性才有份。

古大德云:《日来常有禅人来问话。夫法本无法。一落言诠。即非实义。憭此一心。本来是佛。直下无事。各各现成。说修说证。都是魔话。达摩东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直下认得此清净自性。随顺无染。二六时中。‘行、住、坐、卧’。心都无异。就是现成的佛。不须用心用力。更不要有作有为。不劳纤毫言说思惟》。所以说,成佛是最容易的事,是最自在的事。而且操之在我,不假外求。大地一切众生,如果,不甘长劫轮转於四生六道之中,永沈苦海,而愿成佛,常乐我净。谛信佛祖诚言,善恶都莫思量,各各可以立地成佛。诸佛菩萨及历代祖师,发愿度尽一切众生,不是无凭无据,不是空发大愿,也不是空讲大话。

上来所说:上来,就是古大德。《法尔如此。且经中佛祖反复阐明。叮咛嘱咐。真语实语。并无丝毫虚诳。无柰大地一切众生。从无量劫来。迷沦生死苦海。头出头没。轮转不已。迷惑颠倒。背觉合尘。犹如精金投入粪坑啊!不惟不得受用。而且污染不堪》。佛以大慈悲,不得已,说出八万四千法门,俾各色各样根器不同的众生,用来对治《贪、嗔、痴、慢、疑、爱》等等八万四千种习气毛病。犹如金子染上了各种污垢,乃教你们用《铲子、用刷、用水、用布》等等,来洗刷琢抹一样。所以,佛陀说的法门,门门都是妙法,都可以了生死,成佛之道,就看你当机不当机的问题啊!不必强分法门的高下。那么,你就把佛陀的身体全部都给分开了,《把头分一下、手分一下、脚分一下、身子分一下》,你们这不是把佛陀的身体全部都给拆开了吗?那还叫做佛吗?所以啊!你们千万不要去分别法门啊!如果,你分别法门,那样你们是百千万劫都成不了佛的。

【善恶正反】有一位沙弥满怀疑虑地向无名禅师问道:“阿弥陀佛!禅师!您说发心普渡众生,如果,是个坏人,但是,他已经失去了善人的条件,那就不是善人了,还要度他吗?”禅师没有作答,只是拿起笔来,在纸上写了一个《我》字,但字是反写的,如同印章上的阳暗文字。禅师问道:“这是什么”?沙弥说:“是一个‘我’字”。禅师追问道:“写反的‘我’字,算不算字”?沙弥说:“不算”!禅师问道:“既然不算,那你为什么说它是个‘我’字呢”?那位沙弥又立刻改口说道:“算”!禅师又问:“既然算是个字,你为什么说它反了呢”?这时小沙弥愣住了,不知如何回答。禅师说道:“正写是字,反写也是字,你说它是‘我’字,又认得出那是反写,主要是心里真正认得‘我’字;相反的,如果你原本不认识字,就算我写反了,你也无法分辨,只怕当别人告诉你那个是‘我’字以后,遇到反写的‘我’字,你倒要说写反了。”无名禅师说:“与正反字同样的道理,好

人是人,坏人也是人,最重要的在于你必须要认清人的本性,於是,当你遇到恶人的时候,仍然一眼便能见到他的善恶,并唤出他的‘本性’,本性既明,便不难度化了”。善人要度,恶人更要度,越是污泥,越是可以长出清净莲花,放下屠刀,可以立地成佛,所谓善恶正反,只在一念之间。

自从佛法,流传到中国时,最普通的法门,为《宗、教、侓、净、密》,这五种法门,是随个人的根性与兴趣,任行一门都可以的。总在一门深入,历久不变,就可以成就的。不是什么书不可以看,如果大家这样想,这是错误的。如果,那位法师说:“你修这个法门,就不可以看别法门的书》。这是错误的关点。那么我想问这位法师啊?如果你不看别法门的经典啊!你如何明白宇宙之中的道理啊?所以啊!我劝各位大德们啊!要《多看、多听、多问、多学》才能够明白道理啊!就像这禅学,你不明白就乱坐,你不走火入魔往哪里跑啊?就连念佛也有很大的学问啊!主要是念佛,要明白念得是谁,谁在念佛?而是在念自性佛,念的从自性之中产生无量光,无量寿,你得念出三昧,三昧便是《念而无念,无念而有念》。达到明心见性,你才够成就的。如果你不懂啊!你可以去请教善知识啊!没人把你当哑巴的,什么不敢问啊!不好意思啊!如果是这样啊!那你就整个鸡蛋壳把自己装起来,以后就别见人了。我劝各位一定要《多学、多问、多看、多听》啊!如果,在有哪位法师说修这个法门,别的法门经典不能看,这是魔说,他就是魔。佛陀留下来的每一部经典,都是在教导我们如何修行的宝典啊!你想成佛必须要修《禅宗、净宗、侓宗、密宗》啊!这是缺一不可少的,这样不是杂修啊!我拿我释弘戒的人头作保证!宗门主要是参禅,参禅在於《明心见性》。就是要参透自己的本来面目,所谓《明悟自心,彻见本性》。这个法门,自佛拈花起,至达摩祖师传来东土以后,下手功夫,鲁有变迁,在唐宋以前的禅德,多是由一言半句,就悟道了。师徒之间的传授,不过是以心印心,并没有什么法宝啊!

【我不识字】在一座藏经楼里面,有一位禅者从来也不看经典,每日只是打坐而已。有一天,管理藏经楼的藏主就问道:“大德每天打坐,为何不看经呢”?禅者坦诚地回答道:“我不识字”。藏主问道:“为什么不请教人呢”?禅者反问道:“要请教谁呢”?藏主便不客气地说道:“你可以向我请教呀”!禅者听到藏主这句话之后,马上起立,作礼,合掌,然后向藏主问道:“请问这个是什么”?这个时候,藏主经禅者这一问,藏主当时无言一对。

【公鸡与小虫】有一位只有七岁的童子,他常常去找无德禅师,和禅师东南西北乱说一通。无德禅师认为这个童子机智不凡,出言吐语,常有一些禅味。有一天,无德禅师对童子说道:“老僧每天很忙,没时间跟你在这里辩论胡扯啊!现在和你再辩论一次,假如你

输了,那么,你就要买饼来供养我。假如我输了,我就买饼和你结缘啊”!童子听了无德禅师的话之后说道:“那就请师傅先拿钱来啊”!无德禅师说道:“辩败了才要出钱啊!我辩胜是不成问题的。首先,假设我老僧是一只大公鸡”。那位童子接着说道:“那我就是小虫儿”。这时,无德禅师抓住机会,便对小童子说道:“哦!你是小虫儿,那你应该买饼给我这只大公鸡吃了”!小童子不认输,跟无德禅师辩道:“不对啊!师傅!你要买饼给我吃才行啊!你是大公鸡,我是小虫儿,我一见到你,我可以飞走的,那你不是输了吗”?无德禅师与那位小童子的辩论引来了许多民众围观,无德禅师拉着小童子的手说道:“这里有三百村民,那就请你们为我老僧和童子判断一下吧!看我们谁更有理啊”?在当场的大众,谁也不能够判断,於是,无德禅师庄严地说道:“看来必须是闭着眼睛的禅师才能判断的了啊”!过了几天,寺里的僧人们才注意到,无德禅师悄悄地买饼送给那位七岁的小童子。公鸡与虫儿,这一对老少禅者之间,一定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趣事吧。平日参问酬答,也不过随方解缚,因病予药而已。在宋代以后,大众的根基陋劣了,讲了做不到。比如说:《放下一切》,《善恶莫思》,但总是放不下,不是思善,就是思恶。到了这个时候,祖师们不得已,采取以毒攻毒的办法,教导学佛之人参公案,或者是看话头。甚至於要咬定一个死话头,教你咬得紧紧的,刹那不要放松。比如,那老鼠啃棺材相似,咬定一处,不同不止。目的在以一念抵制万念。这是实在是不得已的办法。如恶毒在身,非开刀治疗,要不然难以生效。古人的公案多得很哪!后来专讲看话头。有的《看托死尸的是谁》,有的《看父母未生以前,如何是我本来的面目》,晚近诸方多用《看念佛的是谁》,这一话头,其实都是一样的,都很平常,并无奇特。如果,你要是说:《看念经的是谁、看持咒的是谁、看拜佛的是谁、看吃饭的是谁、看穿衣服的是谁、看走路的是谁,看睡觉的是谁》,都是一样子的。谁字下的答案,就是心。

【师姑是女人】智通禅师在归宗禅师那里参禅时,有一天,晚上巡堂那里,大叫:《我开悟了!我开悟了》!众人闻言都吓了一跳,不知道他怎么了。第二天上堂,归宗禅师集合大众问道:“昨夜是谁自称开悟了,请站出来”!智通禅师走了出来,直下承担地说道:“是我”!归宗禅师问道:“你悟了什么呢”?智通禅师摇摇头,说道:“我悟的道不能说啊”!归宗禅师说道:“如来降世,为的是方便示教。你悟了什么,总是可以说一说吧”!智通禅师於是低声细语地说道:“师姑原来是女人啊”!

【谁是禅师】佛光禅师在参禅的生活中,经常忘记自我。从各地前来参学的禅者,要求拜见禅师,面请教义,侍者通报时往往说,某位学僧从某地来,想见禅师问禅。佛光禅师便总是自然地反问:“谁是禅师”?有时,佛光禅师在吃饭的时候,侍者问:“禅师!

您吃饱了吗”?禅师也茫然地问:“谁在吃饭呀”?有一次,佛光禅师夏天除草,从早到晚,都没有休息一下,大家见到他都前来慰问道:“禅师!您辛苦了”!佛光禅师礼貌地回答道:“谁在辛苦”?《“谁是禅师”、“谁在吃饭”、“谁在辛苦”》佛光禅师经常这样忘我地回答别人,也反问别人。话从心起,心是话之头。念从心起,心是念之头。万法皆从心生,心是万法之头。其实话头,即是念头,念之前头就是心。直言之,念未生以前就是话头由此,你我知道看话头就是观心。

【观心是禅、观心是戒、观心是定、观心是慧、观心是净观心是信、观心是愿、观心是行、观心是正、观心是法观心是证、观心是道、观心是果、观心是无、观心是空。】【找禅心】有一天,南天寺无德禅师问诸位学僧:“各位来此参学,长者数年,短者也有数月,不知各位找到禅心没有”?学僧甲说道:“我是主观意识很强烈的人,除了‘我’或者‘我所’之外,世界上没有什么值得我关心的。但自参禅以后,我才发觉世上的万事万物都要靠姻缘才能成就,除了我以外,还有人,还有佛,我想我把握住禅心了”。学僧乙说道:“以前我的眼光总以能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到的具体实质为标准。但自参禅以后,我不再目光短浅,不再心胸狭小,我想我找到禅心了”。学僧丙说道:“以前如果说我一天能行三十里路,我绝不去走五十里。但自参禅以后,才感受到自己是以有限的生命去证悟永恒的法身,恨不得不眠不食,日行百里,我想我已知道什么叫禅心了”。学僧丁说道:“我由於学历低,经验少,在处事方面总显得非常笨拙,有时甚至会很自卑。但自参禅以后,才发觉自己可以担当弘法利生的重责大任,因此,也不自觉笨拙,也不再感觉自卑了,我想这就是禅心了”。无德禅师听了大众的话语之后,点头说道:“你们所说的,只是只是一种参究的《初心》而非《禅心》。真正的禅心,在於明心见性啊!好好精进修持吧!参吧”!学僧们听了之后,各各敛lian目内省,继续去寻找禅心。大家已经看了很多的禅师们的对话,但是,对心的《面貌》还是不了解。父母未生以前的本来面目就是心,看父母未生以前的面目,那么,就要观心啊!性即是心,《反闻闻自性》即是反观观自心。《圆照清净觉相》,清净觉相即是心,《照》:即观也,查看自心,即检查之意。心即是佛,念佛即是观佛,观佛即是观心。所以说《看话头》,或者是说《看念佛是谁》,就是观心,即是观照自心清净觉体,即是观照自性佛。《心即性、即觉、即佛》,无有形相方所,了不可得,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不出不入,无往无来,就是本来现成的清净法身佛。行人都摄六根,从一念始生之处看去,照顾此一话头,看到离念的清净自心。再绵绵密密,恰恰淡淡,寂而照之,直下五蕴皆空,身心俱寂,了无一事。从此书夜六时,《行、住、坐、卧》,如如不动。日久功深,见性成佛,苦已度尽。昔日高峯祖师云《学者能看个话头,如同投一片瓦块在万

丈深渊之中,直下落底,若七日不得开悟,当截取我僧头去》。同修们啊!这都是过来人的话啊!是《真语实语》啊!不是骗人的诳语啊!我的徒弟问我啊!师傅啊!你说的是真的吗?所以啊!你们连老佛爷所讲的法都起疑心,你们如何成就啊?

【当下之时】在古时,有一位大将军,一直困惑於三个问题,於是,便装扮一名平民,自行上山去找禅师以求得解脱。当这位大将军找到禅师的时候,这位禅师正在菜园里挖地,於是,这位大将军说道:阿弥陀佛!禅师!我有三个问题,请禅师为我开示:一、是做是最好的时间是什么时候?二、是共事的最重要的人是谁?三、是在每个时间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禅师没有回答他的问话,只是继续挖地。大将军见其年老瘦弱,便接过锄头替禅师挖地,说:“如禅师无以回答。请您告诉我,我好返回啊!”正在此时,一个受重伤的人闯入,大将军便为他包扎好,让其卧於草棚。第二天,当这个人醒来之后,不知身在何处,看到将军便请求原谅,大将军疑惑不解地问她原由。这个人说:“在一次战争之中,您杀死我兄,夺我家财,我便立誓要杀了您。得知将军自行上山,於是便埋伏於途中,不料被您的手下所伤。本想必会丧命,可今得您的解救,我愿余生为您的仆人”。这位大将军没想到这件事,让他与一个多年的夙敌的恩怨就这样化解了。那位大将军在离开之前,又重复问了老禅师那三个问题,老禅师说道:“我已经解答了”。可是,那位大将军还是疑惑。老禅师对大将军说道:“昨天你如果没有怜悯我,替我锄地,你必返回,在路上难免遭到此人的袭击。所以,挖地之时是你最重要的时间,昨日如果你没有救此人,他便会丧命,就不能与他和好。因此,他就是你最重要的人,而最重要的事是你照看他。记住,最重要的时间莫过於当下,它是唯一能支配的,最重要的人便是当下与你在一起的人,而最重要的事,就是使你身边的人快乐。这便是生活的追求“。这个时候,大将军顿时大悟,於那个人欣然下山去了。缘起缘灭,起灭之中,唯有当下。

【心能大能小】有一位居士问无德禅师道:“同样是一颗心,为什么心量有大小的分别呢”?无德禅师并未直接作答,回答信徒说:“请你将眼睛闭起来在心中建一座城坦啊”!於是这位信徒闭目冥思,心中构想了一座城坦。这位信徒对无德禅师说道:“师傅!城坦造好了”。无德禅师对这位信徒说道:“请你在闭眼睛黙造一根毫毛”。这位信徒说道:“师傅!毫毛造好了”。无德禅师对那位信徒说道:“当你造城坦时,是只用你一个人的心去造的吗?还是借用别人的心共同去造呢”?那位信徒说:“只用我一个人的心去造啊”!无德禅师对那位信徒问道:“当你造毫毛时,使用你全部的心去造呢?还是只用了一部分的心去造呢”?那位信徒回答说:“是用全部的心去造的”。於是,无德禅师就对那位信徒讲禅:“你造一座大的城坦,只用一个心,造一根小的毫毛,还是用一个心,可见你的心,时能大能小啊”!人

心可大可小。禅的世界可以包容天地,禅心如宝藏,应善於开发,用禅心去体会人生,渐渐地净化为一颗大彻大悟的平常心。心界本广阔无边,唯靠自心所悟,悟大则大,悟小则小,并无定数。用禅之心一一启化,方可大彻大悟。然而为什么现代的人,看话头得多,而悟道的人没有几个呢?这个是由於现代的人,根基不及古人啊!亦由学者对参禅看话头的理路,多是没有摸清啊!有的人东参西访,南奔北走,结果走到老,对一个话头还没有弄明白啊!不知什么是话头,一生总是执着《言、句、名、相》,在话尾上用心,这样你何时才能明心见性啊?如何才算看话头呢?看话头要从《看参佛的是谁》呀!要《照顾话头》呀!有的人啊!看来看去,参来参去,与话头东西背驰。哪里会悟此本然的无为大道呢?金屑放在眼里,那么眼睛只有瞎了,哪里还会放大光明呢?可怜啊!可怜啊!好好的儿女,离家学道,志愿非凡,结果空劳一场啊!殊可悲悯。

【我是谁】弥兰陀王非常尊敬有过禅悟的那先比丘,那先比丘从禅修中证悟的智能,出言吐语充满了智慧。一日,弥兰陀王向那先比丘说道:“眼睛是你的吗”?那先比丘笑笑,回答说道:“不是”!弥兰陀王问:“耳朵是你的吗”?那先比丘回答说:“不是”!弥兰陀王问:“鼻子是你的吗”?那先比丘说:“不是”!弥兰陀王问:“舌头是你的吗”?那先比丘说:“不是”!弥兰陀王问:“那么,真正的你就只有身体了吗”?那先比丘回答说:“不,色身只是假相的存在”。弥兰陀王又问:“那么,‘意’是真正的你吗”?那先比丘回答说:“也不是”!弥兰陀王最后问道:“既然《眼、耳、鼻、舌、身、意》都不是你,那么你在哪里啊”?那先比丘微微一笑,反问道:“窗子是房子吗”?弥兰陀王一愣,勉强的回答道:“不是”!那先比丘问:“门是房子吗”?弥兰陀王说:“不是”!那先比丘问:“砖瓦是房子吗”?弥兰陀王说:“不是”!那先比丘又问道:“床椅是房子吗”?弥兰陀王说:“不是”!那先比丘最后问道:“那么,梁柱才是房子吗”?弥兰陀王回答说:“也不是”!那先比丘坦然一笑,问道:“既然《窗、门、砖、瓦、梁柱、床、椅》都不是房子,也不能代表这个房子,那么,房子在哪里呢“?弥兰陀王恍然大悟!《我》是一个整体,任何割裂都是对《我》的扭曲。

【悟禅】唐代的智闲和尚曾拜灵佑禅师为师。有一次,灵佑禅师问智闲:“你还在娘胎里的时候,在做什么事呢”?智闲心想:“还在娘胎里的时候,能做什么事呢?他冥思苦想,无言以对。於是说:“弟子愚钝,请师傅赐教”!灵佑禅师笑着说:“我不能说,我想听的是你的见解”。这个时候,智闲只好回去,翻箱倒柜查阅经典,但没有一本是有用的。他这才感悟道:“本以为饱读诗书,就可以体味佛法,参透人生的哲理,不想都是一场空啊”!在他灰心之余,智闲一把火将佛籍经典全部烧掉了,并发誓说:“从今以后再也不学佛法了

省得浪费力气”!於是,他前去辞别灵佑禅师,准备下山。灵佑禅师没有任何安慰的话,也没有挽留他,任由他到自己想去的地方。智闲来到一个破损的寺庙里,还过着和原来一样的生活。但是,心里还总是放不下灵佑禅师问他的话。一日,他随便把一片碎瓦片抛了出去,那块瓦片正好打在一棵竹子上,那棵竹子发出清脆的声音。智闲的大脑之中,突然一片空明,内心澎湃。他感到了一种从未体验过的颤抖与喜悦,他体验到了禅悟的境界。他终于醒悟了:“只有在生活实践之中,自悟自证,才能获得禅旨的真谛”。於是,智闲立即赶到灵佑禅师身边,对禅师说道:“禅师如果当时为我说破了题意,我今天怎么会体会到顿悟的感觉呢”?古人云::《宁可千年不悟,不可一日错路》。‘修行悟道,易亦难,难亦易’。例如你开电灯一样,会则弹指之间,大放光明,万年之黑暗顿除。不会则机坏灯毁,烦恼转增。有些参禅看话头的人,著魔发狂,吐血罹li病,无明火大,人我见深,这不是很显著的例子吗?所以,用功修行的人,要善于调和身心,必须要心平气和,无挂无碍,无我无人,《行、住、坐、卧》,妙合玄机。

【洗耳未能入心】有以学僧,法号道念,出家数十年,到处参访,皆未能开悟。一日,他请示石楼禅师道:“未识自己的本性,请禅师开恩点拨”。石楼禅师说道:“石楼没嘴巴”。道念说道:“学僧至诚,洗耳恭听”。石楼禅师问道:“听到何物”?道念说道:“学僧自知罪孽深重”。石楼禅师说道:“老僧罪过也不少啊”!这时,道念向石楼禅师问道:“禅师过在什么地方”?石楼禅师回答道:“过在汝非处”。道念问道:“可以忏悔吗”?石楼禅师说道:“罪孽本空由心造,心若灭时罪也亡”。道念随即礼拜,石楼禅师便打他,打完之后问道:“你最近离开何处才到此”?道念向石楼禅师说道:“《梁、唐、晋、汉、周》,到处行脚云游”。石楼禅师问道:“这些主人还重佛法吗”?道念说道:“好在禅师问到我,若问别人,恐怕就若祸”。石楼禅师问道:“为什么呢”?道念说道:“因为这些君主,不想让人置疑”。石楼禅师说道:“人尙不见,有何佛法可重”?道念说道:“请禅师告诉我,怎么样重佛法”?石楼禅师问道:“你入佛门多少年了”?道念回答道:“十多年了”。石楼禅师说道:“十多年了,还不知重法,今日问我,我的嘴巴怎么说的清楚?你的耳朵又怎么能听得进去呢“?这时,道念终於顿悟。有的在禅门之中,参学几十年也透不到一点的消息,机缘一到,得来又不费功夫。石楼禅师无嘴巴,只是说禅乃无言。道念的洗耳恭听,就算洗耳但未进入心中,又有什么效果呢?参禅这一法门,本来无可分别,但是做起功夫来,初参有初参的难易,老参有老参的难易。初参的难处在什么地方呢?身心不纯熟,门路找不清,功夫用不上,不是心中着急,就是打盹度日,结果成为《头年初参、二年老参、三年不参》。‘易’的地方是什么呢?只要我们具足一个信心,长永心与无心。所谓信心

者。第一:信自我此心,本来是佛,与十方三世诸佛众生无异。第二:信《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一切诸佛》所说的法,法法都可以了生死,成佛道。所谓长永心者,就是选定一法,终生行之,乃至来生又来生,都如此行持。参禅的总是如此参去,念佛的总是如此念去,持咒的总是如此持去,学教的总是从思闻修去。修任何一种法门,必须要以戒为根本。如果大众以这种方法修行啊!将来没有不成的。沩山老人说:“若有人能行此法,三生若能不退,佛阶jie决定可期”。永嘉老人说:“若将妄语诳众生,永堕拔舌尘沙劫”。所谓无心者,就是放下一切,如死人一般,终日随众起倒,不再起一点分别执著,成为一个无心道人。初发心的人,具足了这三心,若是参禅看话头,就是《看念佛的是谁》。你自己默念几声《阿弥陀佛》,看这念佛的是谁,这一念是从何处起的。当知这一念是从我之口中起的,也不是从我肉身起的。若是从我身,或口起的,我若死了,我的身口犹在,何以不能念了呢?当知此一念是从我心起的,即从心念起处,一觑qu觑定,蓦mo直看去。例如,猫捕捉老鼠一样,全副精神集中于此,没有二念。但要缓急适度,不可操之过急啊!那样会发生病障。《行、住、坐、卧》,都是如此,日久功深,瓜熟蒂落,因缘时至,触着拼着,忽然大悟。此时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直至无疑之地,例如十字街头见亲爷,得大安乐。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