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历史:5.2《外交关系的突破》素材2(人民版必修一)

历史:5.2《外交关系的突破》素材2(人民版必修一)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二节外交关系的突破

素材

周恩来与1972年日本田中首相访华

1972年9月,时任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应邀访华并与中国政府签署了《中日两国政府联合声明》。这是当年继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及中美《联合公报》公布后又一举世瞩目的外交事件,这一事件开创了中日关系的新局面,并对未来远东局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当年田中访华是如何成行的?其背后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周恩来盛情相邀田中首相决定“冒死”访华

1972年2月21日至28日,美国总统尼克松一行抵达北京,对中国进行了为期7天的历史性访问,并在上海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这一外交事件在日本引起了强烈反响,要求日本同中国复交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在此情形下,时任日本自民党总裁、内阁首相的佐藤荣作为了保住自己的权位,缓和舆论的攻击,秘密派东京都知事给中国总理周恩来捎信,表示要“亲自访华”。由于佐藤自1964年11月9日当政以来始终采取敌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策,早已失去了中国政府和人民的信任,他的这一请求当即被周恩来以“佐藤政府说了不做”为由断然拒绝了,周恩来还明确宣布:中日谈判不以佐藤为对象。

中方这一态度对佐藤内阁无疑是一个沉重打击。1972年7月6日,在日本各界要求日中邦交正常化的强大压力下,佐藤被迫宣布内阁总辞职,新任自民党总裁田中角荣随后当选为内阁首相。7月7日田中内阁成立,在当晚的内阁会议上,田中角荣就中日关系发表演说称:“目前当务之急是同中华人民共和国举行邦交正常化谈判,我们要在激烈动荡的世界形势下,积极推行和平外交……要一口气解决日中关系。”在随后召开的记者招待会上,他又表示:“日中邦交正常化问题,时机正在成熟,我要认真地谋求日中邦交正常化。”新任外相大平正芳也向记者发表谈话称:“日本同美国、中国和苏联的关系是彼此相联系的。”“日本跟着美国脚步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日本现在应该为采取负责的行动,独立做出决定。”

田中上台以后之所以急于谋求中日关系正常化,除了当时的国内舆论呼声外,还是他“日本列岛改造论”内政思想在外交上的体现。他说:“日中关系问题,既是日本的外交问题,更是日本的内政问题,是明治百年来最大难题,解决了中日关系,日本国内三分之二纷争就没有了。不解决日中关系问题,根本谈不上日本的安定,日本不仅要依靠《日美安全保障条约》,而且要与中国缔结友好条约,日中邦交正常化

是日本强有力的安全保障。”

谋求中日关系正常化也是中国政府和人民企盼已久的。对田中的表态,周恩来迅速作出反应:“长期以来一直坚持敌视中国政策的佐藤政府,不到期就下台了。田中内阁组成后,表明在外交上尽早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这是值得欢迎的。”毛泽东也指出:“对中日恢复邦交问题应采取积极的态度,谈得成也好,谈不成也好,总之,现在到了火候,要加紧。”在此情形下,为了加快中日关系正常化的步伐,7月16日,周恩来在会见日本社会党前委员长佐佐木更三时明确向田中发出了访华邀请:“如果日本现任首相、外相或其他大臣来谈恢复邦交问题,北京机场准备向他们开放,欢迎田中本人来。”

对于周恩来的访华邀请,田中甚为重视。7月22日,大平外相破例会见了正在日本访问的中日友好协会秘书长孙平化和肖向前。大平转达了田中对周恩来邀请他访华的谢意之后,说:“日本政府也在考虑,到了一定阶段要实现政府首脑访华。这要选择一个适当的时机,日方正在为此做准备,要去北京,一定要有丰硕的成果。因为田中首相和我都是政治家,这是有关我们政治生命的重大问题,也是关系日本命运的重大问题,对日中两国也均事关重大。”

周恩来对田中访华的顾虑表示理解。为了保证田中访华成功,1972年7月25日,他在北京会见了田中首相派来的特使日本公明党委员长竹入义胜,在向田中再次发出访华邀请的同时,周恩来还通过竹入义胜把中方草拟的中日联合声明草案带回去,以便日方对中方关于中日邦交正常化条件有了一个明确的了解。中方认真细致的工作打消了田中对访华能否成功的顾虑。8月11日,大平外相在再一次会见孙平化和肖向前时,正式表示:田中首相已决定访华,并对周恩来的邀请表示感谢。8月12日,中国外交部部长姬鹏飞通过新闻媒介向全世界正式宣布:中国总理周恩来“欢迎并邀请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问中国,谈判并解决中日邦交正常化问题”。和当年尼克松访华一样,这一消息立即震惊了世界。

这次访问是新中国成立后日本首相的首次访华,田中对此自然也是十分重视。为使访问取得成功,在正式访问前,田中还派来了先遣组和政府特使访华,并与中国政府几次磋商访华的活动日程和细节。不仅如此,田中还阅读了大量有关中国的书籍,其中包括《毛泽东,他的诗和人生》、《周恩来——中国幕后的杰出人物》、《周恩来谈日本》、《日中问题》以及《中国手册》、《中国要览》、《中国指南》等。对于此次访华,田中后来曾对人说:“中日关系正常化是两国人民的愿望。中国人当时经常讲人心所向,大势所趋。我呢,只不过是在这个时候拍板,然后执行而已。”实际上,在当时情形下,田中这个“拍板”也是需要很大勇气的。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笔记(精华版)

必修二复习提纲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课程标准】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一、“神农”传说★古代农业文明 1、农耕经济黄河流域粟 长江流域水稻 2、神农氏创制原始农具耒耜 3、地位: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社会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国古代的一切文明成就,都建立在农业经济正常发展的基础之上。 Ps:最早的铁犁具是战国时期的 三、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①商周时期:实行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ps:北魏到唐均田制(国家授予无主荒地) ▲井田制瓦解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 ②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 ③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 四、赋税制度★ 五、水利工程★ 1、春秋战国: ①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都江堰 ②水工郑国在秦国修郑国渠 ③西门豹在河北修西门豹渠 2、秦:灵渠(湘江——珠江) 3、两汉:①关中农民创造“井渠”,今:新疆,吐鲁番-坎儿井 ②东汉王景治黄河基本解除黄河水患 5、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6、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兴修水利工程,创制新灌溉工具筒车

★灌溉工具 ①春秋战国:戽斗翻车 ②隋唐五代:北:立井水车南:高转筒车 ③宋:水转翻车 ④明清:风力水车 ▲人力→水力→风力 六、古代不利农业发展的因素 1、“泰半之赋”:赋税沉重 2、“沉重的力役”:徭役繁重 3、“贫者无立锥之地”:土地兼并严重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①经济构成: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为辅的特点。 ②生产力发展: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水利工程发达。 ③生产方式:以家庭为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始终在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基本模式) “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小农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小农是封建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④土地所有制: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土地私有制。 (封建国家为稳定小农,大都采取了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 △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6课完整教学提纲

第6 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学案 年级:学科:主备人:组长: 【学习目标】: 1、了解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2、识记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维系罗马帝国统治的作用 3、掌握罗马法对世界各国立法的影响及局限性。 4、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中的价值。 【学习重点】: 简析罗马法的含义、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实质及其影响 【学习难点】: 习惯法与成文法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知识点一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1.习惯法: (1)背景: (2)特点:法律与习惯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 (3)局限:贵族常常随意解释法律,保护自己,损害 _______ 利益。 2.成文法——《十二铜表法》 (1)特点:内容广泛,条理清晰。 (2)作用: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受到限制, _____ 利益得到保护3.公民法

(1)适用时间:罗马共和国时期 (2)适用范围:罗马公民 知识点二罗马法的发展与完善 1. 从公民发到万民法(1)原因:①罗马帝国征服过程中,矛盾显现出来。 ②版图的拓展,国际交往的扩大。 ③商品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④______ 在活动中也产生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 (2)形成:①罗马帝国的_____ 高度重视法律的制定。 ②______ 编纂法典,进行法律解释,充实罗马法律。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帝国对行省上层阶级大量授予,对无罗马公民权的外邦人给与适当 的司法保障。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世纪,万民法成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的法 律。 2. 罗马法体系完成:6 世纪,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编纂汇编成《》。 知识点三维系统治影响后世 1.维系统治: (1)积极性:①它为国家权力提供法律依据,稳定了社会秩序保护了 ________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②有利于调整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纠纷,缓解 ____________________ 。 (2)局限性:保护___________________ ,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 2. 影响后世: (1)对近代欧美国家的 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_ 产生了重要影响。 (2)资产阶级把罗马法作为反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武器。 二、小组合作探究 1、材料一共和国初期罗马并无成文法。习惯法的解释和司法权的行使完全属于贵族,这些权利也成为贵族压迫平民的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优质教案

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一、教学目标

二、教材分析 维系现代社会正常运转的两大支柱,一是民主,二是法制。新课标必修1第二单元第1课介绍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第2课介绍古代罗马的法制,这正是

现代民主法制的源头,学习好这两课显得十分重要。 罗马法指公元前6世纪末至公元7世纪古代罗马制定和实施的全部罗马法律,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它对维系罗马帝国的统治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对于后世尤其是欧美资产阶级革命以及近代各国的立法都影响深远。本课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罗马法的发展与完善;罗马法的作用和影响。 三、教学重点: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维系罗马国家机关的统治所起的作用 四、教学难点:罗马法的历史作用和现实价值。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电视剧《别动我的抽屉》有这样一段剧情:贝蕾收到了同班男生米乐的情书,她把情书锁在了自己的抽屉里,匆忙中却把锁给锁歪了。母亲田枫打扫房间时看见锁歪的抽屉,终于忍不住打开它,发现了女儿的秘密。田枫不敢去问女儿,只好冲她发些无名火,贝

蕾却很快就发现了妈妈偷看过自己的“情书”。母女俩生平第一次爆发了强烈的冲突…… 你怎样看待贝蕾这种情况呢? (1.多数人反感并谴责父母的行为。2.个别人理解父母的行为。) 生甲:这是父母在关心我们,没什么。生乙:我觉得我们应该理解父母。 生丙:我觉得父母侵犯了我们的隐私,违法了。 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父母偷看子女们的信件违背了法律赋予每个公民的隐私权。其实,现代社会的法制最早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法制。 一、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给学生案例: 罗莫洛是一个仁慈、善良的贵族,也是罗马一支军队的首领。生前立遗嘱,希望把他一半的财产捐给那些跟随他作战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但罗莫落死后,他的家人却不履行罗莫洛的遗嘱,受伤或战死士兵的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整本书知识点总结

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了解古代中国的主要农具: (1)原始社会:刀耕火种;(2)奴隶社会:石器锄耕:耒耜; (3)封建社会:铁犁牛耕:①西汉赵过推广耦犁(二牛抬杠);②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③隋唐,江东出现曲辕犁,标志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2、了解古代中国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溉工具 ⑴我国古代一直很重视农业灌溉,著名的水利工程有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代人民创造了一种“井渠”(龙首渠),后来传到西北地区称为坎儿井。 ⑵人们还创制和改进农业灌溉工具。 ①曹魏时,经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②唐朝时创制了筒车; ③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水转翻车); ④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这些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溉工具的应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3.了解古代中国基本的土地制度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2)奴隶社会(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3)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确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相继进行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这种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4.理解古代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含义 ⑴小农经济的形成条件:①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⑵小农经济的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③生产为满足家庭消费和交纳赋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局限:具有分散性、落后性、封闭性、脆弱性。 ⑶小农经济的地位(影响):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历代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扶植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发展 1.了解古代中国在丝织、冶金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丝织: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 ①新石器时代:丝织技术已经出现。 ②商朝:已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 ③汉代纺织业已相当发达,通过丝绸之路,外销丝绸(被称为丝国); ④唐朝:技术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⑤明清时苏州、杭州、南京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江南纺织业发达的地区还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冶金: ①商周时期青铜铸造业进入了繁荣时期,出现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精美青铜器。

【教育资料】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二单元 第6课 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同步测试学习专用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二单元第6课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一、单选题(共15题;共30分) 1.梭伦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A. 实行陶片放逐法,以民主的方式反对民主的敌人 B. 颁布《十二铜表法》,打破贵族对法律知识的垄断 C. 把以血缘为基础的政治结构改变为以财产为基础的政治结构 D. 使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构,所有官职对公民开放 2.英国史学家约翰在谈到古希腊政治文明时说:“如今有个趋势,人们怀念她的民主制度,并将其视为所有现代民主制度的源头。”以下关于古希腊政治文明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古希腊雅典的民主政治体现了分权的原则 B. 近代英国的制度创新借鉴了古希腊的政体形式 C. 主权在民(公民)是古希腊雅典城邦民主制的基本特征 D. 古希腊雅典民主选举原则成为现代民主政治的运作方式 3.史学家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写下了“男人就是城邦”之句。根据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以下解释最为确切的是( ) A. 妇女地位低下,属于奴隶阶层,无权参与政治 B. 男人参军,保卫国家,确保了雅典城邦的安全 C. 全体男性皆为公民,他们拥有国家管理的权利 D. 男性公民共同分享城邦的权利,承担社会义务解析: 4.古代雅典政治的一个特点是“公民是轮流地统治或被统治”。下列雅典的机构中,不能反映这一特点的是 A. 公民大会 B. 五百人议事会 C. 民众法庭 D. 十将军委员会 5.为雅典的民主制度奠定基础的改革是() A. 梭伦改革 B. 克利斯提尼改革 C. 伯利克里改革 D. 亚历山大改革 6.威尔·杜兰在《世界文明史·希腊人的生活》写道:“几乎30年的时光中,除了短时期外,一代雅典人曾一再选举他为十名司令官之一……雅典在他的领导下,享受一切民主的权利。”材料中的“他”是( ) A. 梭伦 B. 克里斯提尼 C. 伯里克利 D. 屋大维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五知识总结(人民版)

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本专题的线索:本单元的主题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形成(15世纪末—16世纪初) (二)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手段和途径)——世界市场得以拓展(16世纪初—19世纪)(三)“蒸汽”的力量——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9世纪中后期) (四)走向整体的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的三大要素是:市场、资本与劳动力; 资本主义经济的两大特点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贪婪性与扩张性。 第1课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 一、★开辟新航路的背景: (一)必要性(原因): 1、客观条件:文明的分散 2、根本原因: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经济根源) 3、动力:欧洲人对“香料”和“黄金”等商品的追求;传播天主教(社会根源) 4、直接原因:奥斯曼土耳其占领传统商路(商业危机) (二)可能性(条件): 1、航海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发展; 2、地理知识的提高; 3、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三、★新航路开辟的意义? 答:四条路: 1、世界市场联系之路: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 2、人类文明交流之路:世界各大洲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成为联系紧密整体; 3、思想震撼之路:证实地圆学说,冲击了神学理论; 4、殖民掠夺之路:西方国家对外殖民扩张的开始,导致东方国家日益贫困和落后。 四★新航路的开辟(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答: 1、加强了欧洲同亚、非、拉美洲的经济和贸易联系; 2、地区性贸易开始向世界性贸易扩展,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形成; 3、欧洲的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4、世界各地文明交融,日益联结成一个整体; 第2课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一、荷兰 1、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的国家是:荷兰; 2、荷兰能够成为世界范围内殖民帝国的条件: (1)地理优势:新航路开辟后,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2)经济方面:对外贸易发达,造船业发达,商船总吨位居世界首位;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知识总结(人民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专题线索: 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从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有重大成就, 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背景 1、政治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经济上: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 1、内容:一化三改造(一化: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造: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 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实质: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即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三、“一五计划”: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一五计划”: 1、基本任务: 一是集中发展重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这是从中国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薄弱的国情出发做出的必然选择; 二是建立对农业、手工业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三改造的基础。 四、第一个五年计划 1、标志着我国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是: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 年); 2、第一个五年计划目的: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3、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工矿业建设的突出成就有: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制造 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 4、“一五计划”的意义: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五、★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1、时间:1953——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 2、内容:(1)农业——农业生产合作社 (2)手工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3)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

3、实质: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4、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六、《论十大关系》(1956年9月):提出了开辟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 题的是。 七、中共八大 1、时间:1956年9月 2、背景: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1)国内形势: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即三大改造的完成; (2)国内主要矛盾:即阶级矛盾已基本解决, 3、内容: (1)★八大确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先 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2)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4、评价:中共八在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和正确性,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 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八、“左”倾错误泛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 义”。 2、大跃进: (1)表现:大办工业、农业,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和高指标——完全违反客观经济 规律。 (2)启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 3、人民公社化运动: (1)内容:一大二公:公有制程度高;绝对平均主义; (2)启示: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4、★主要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5、后果:是我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一次严重的失误,造成1959—1961三 年经济困难。 6、面对三年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提出“调 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其中核心为调整。调整的含义是:调整国民经济的 比例。 7、1966年国民经济呈上升趋势的原因有: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经济建设 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文革”动乱海没有扩展到经济领域。 九、文化大革命(1966—1976) 1、1973年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是:复苏。原因是: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 调整国民经济。 2、1975年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是:迅速回升。原因是: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提出 全面整顿的思想。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 十、★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1、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 2、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3、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不能急于求成,片面追求高速度 4、保持社会安定团结,及时抓住发展机遇。

2020人教版历史必修一 第6课 随堂

第二单元第六课 一、选择题 1.(2019·无锡高一期末)古罗马《十二铜表法》中的《神圣法》规定:“火葬的柴薪不得用斧头削平,不得在死者之前放置没带药的饮料。”这反映出《十二铜表法》(A) A.带有比较浓厚的原始色彩 B.落后于当时社会发展水平 C.仍保留习惯法的某些特征 D.力图显示氏族贵族的特权 [解析]材料中“《神圣法》”“火葬的柴薪不得用斧头削平”“不得在死者之前放置没带药的饮料”说明《十二铜表法》带有原始宗教色彩,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当时的经济发展状况,故B项错误;材料所列出的这些具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但体现不出习惯法的特征,故C项错误;材料并没有突出这些规定适用的人群,所以并不能显示氏族贵族的特权,故D项错误。 2.《十二铜表法》颁布后,一般人并不知道法律具体规定,完全由祭司集团确定哪一天是黄道吉日可开会或可开庭。因此,罗马史学家李维说,罗马“市民法深藏于祭司集团的神龛之中”。这一现象说明(B) A.罗马法的实施须倚借神的权威 B.贵族仍主导着共和国的司法体系 C.市民法操作程序繁琐缺乏变通 D.罗马法已渗透到共和国的各个角落 [解析]“一般人并不知道法律具体规定,完全由祭司集团确定……”“市民法深藏于祭司集团的神龛之中”表明以祭司集团为代表的奴隶主贵族仍然掌握着法律解释权,仍主导着罗马共和国的司法体系,故B项正确。 3.罗马帝国212年颁布的《卡拉卡拉敕令》,授予帝国所有被征服者公民权,享有罗马公民的法律地位。上述规定有利于(A) A.稳固帝国的统治B.保护奴隶利益 C.缓和贵族和平民的矛盾D.区别公民与非公民 [解析]“授予帝国所有被征服者公民权”,对无罗马公民权的外邦人给以适当的司法保障,有利于解决版图不断扩大的帝国境内产生的新问题、新矛盾,从而稳固统治,故A项正确;罗马法保护奴隶制度,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材料中“所有被征服者”是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而非奴隶,故B项错误;该敕令缓和了帝国境内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的矛盾,而非贵族和平民之间的矛盾,故C项错误;材料中“授予帝国所有被征服者公民权”表明帝国境内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不复存在,万民法成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故D项错误。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知识结构

必修二经济(物质文明)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提示】 本专题主要涉及古代农业、古代手工业、古代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古代经济政策四部分内容。古代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小农经济是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模式。古代手工业主要有三种形态: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古代手工业发展技艺世界领先。在重农抑商的古代社会,商业及明朝中后期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受到压抑,发展缓慢。 【知识结构】 1、农业的起源:“神农”的传说 ①耕作方式:“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2、耕作技术的演进②生产工具:汉代的生产工具、牛耕的演变、灌溉工具。 ③水利事业:战国时期兴修的都江堰、郑国渠 一、农业经济①商周时期的井田制; 3、古代土地制度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三种形式; ③封建社会土地兼并现象 4、古代赋役制度 5、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三种形态:家庭手工业、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 古①纺织业:类型、发展概况 代二、手工业经济 2、主要成就②冶炼业:类型、发展概况 中③陶瓷业:发展概况 国 3、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经 济 1、古代历朝商业活动概况: 在三、商业经济 2、历代“市”的发展: 基 3、商业都会的崛起: 本 4、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特点:结 构①含义: 与 1、重农抑商政策②产生标志: 特③产生原因: 点四、经济政策④特点(表现): ⑤评价 ①秦朝:统一度量衡和统一货币 ②历代对私营工商业的管理 2、工商业的管理 A含义 ③“海禁”政策 B产生原因: C影响 ①产生概况: 3、资本主义萌芽②特征:雇佣关系 ③发展状况及原因: 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重点把握民族工业发展历程:①产生: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创办一批军事工业企业。②初步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③短暂春天:一战期间;④短暂发展:国民党统治前期;⑤陷入困境:国民党统治后期;注意:资本主义的产生需要几个基本要素:①资本的原始积累;②自由劳动力;③市场;④技术。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八知识总结(人民版)

专题八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本专题主题: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经济区域集团化、经济全球化的加强 第一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1、背景: (1)二战后,除美国外,各国的社会经济都遭到严重的破坏。 (2)美国凭借其经济、政治和军事优势地位,积极筹建一个受美国控制的国际经济秩序。 2、过程: (1)1943年,美国和英国分别提出了“凯恩斯计划”“怀特计划”,英国最后基本上接受了美国的方案。(反映的实质是:美英两国经济地位的变化和争夺世界金融霸主地位的目的。) (2)1944年,44国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召开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它包括:《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 (3)★建立的标志:1945年,根据《布雷顿森林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成立,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的建立。 3、特点: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 4、影响:①适应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 ②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扩大了世界贸易 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1、时间、地点、实施:《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于1947年在日内瓦签字,1948年1月1日实施。 2、性质:既是一项临时适用的多边协定,还是一个由各缔约国组成的组织。(了解即可) 3、宗旨:削减、消除、取消、促进。(由八个字再扩大) 4、★“作用: 积极——客观上为资本主义世界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从而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消极——便于美国操纵世界贸易,向外扩张经济。 三、★以美国为主导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是如何形成的? (1)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了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货币、金融体系。 (2)通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建立了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 四、★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的标志和影响? 1、标志: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与贸易的三大支柱,标志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2、影响: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它适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反映了世界经济体系化和制度化的发展方向。 第二课当今世界的经济区域集团化 一、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的背景:80年代中期以来,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和国际经济竞争日益加剧。 二、对世界经济影响最大的三大区域集团: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三、★欧盟的成立。 1、原因:(1)西欧各国力量削弱,国际地位下降。美苏冷战的威胁。 (2)欧洲政治家的推动。 (3)西欧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文化联系的增强,是欧洲一体化的根本动因。 (4)直接原因:法德和解。 (5)思想渊源:源远流长的欧洲统一思想(地域相连,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 2、过程: (1)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签订: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套教案[整理]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套教案[整理]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标要求: 知道古代屮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就占据了主导经济的地位。了解古代屮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了解屮国古代赋税和徭役,进而明白古代屮国的农民承受的沉重负担。了解古代屮国的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问题。了解古代屮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屮的重大作用。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理解古代屮国农业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的原因,从而锻炼历史分析和历史概括的能力。通过对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的了解,理解工具变革在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屮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屮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

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课时: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和认识屮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难点:理解屮国古代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的深层次关系;理解土地集屮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导入新课: 打出二生肖的图片,:二生肖屮有哪些与农业有关的动物?;:为什么有如此多与农业相关的生肖?,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专题一第一节:古代农业经济。 鉴于本节内容较松散,可以先让学生快速阅读各目标题,归 纳出本节主要内容。然后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明白本节主要讲述了以下几方面内容:农业的起源、农耕方式和农耕工具的改进、赋税和徭役繁重、土地兼并问题、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 二、教学过程“神农”的传说投影“神农氏”的图像及其相关传说。引导学生分析神农传说的意义以及农业在屮国古代的积极作用。 投影半坡遗址屮“粟和菜子”的图片,通过新石器时代的遗存,了解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屮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

必修二历史知识点总结(人民版)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古代中国农业 1、中国原始农业的创始人:神农氏“制耒耜,教民耕作” 2、耕作方式的发展 ①原始社会:刀耕火种 ②春秋战国:精耕细作(铁犁牛耕) ▲春秋战国时期农用动力方面的革命:牛耕的出现 ③汉代的发展:汉代牛耕普遍使用二牛抬杠法,东汉某些地区已出现一牛挽犁 3、水利的兴修:战国时秦国蜀守李冰,修建了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了“天府之国”。现在都江堰还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4、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①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以农为本) ②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经济的基本形态 二、古代中国手工业 1、丝织业: ①汉代:丝织品经丝绸之路远销欧洲、中国被称为“丝国” ②明清:在纺织业部门首先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冶金业 ①商周时期:是青铜时代的繁荣时期 ②春秋时期:铁器时代的到来(春秋冶铁技术的进步:冶炼生铁技术、铸铁柔化处理技术,炼钢技术。意义:促进了铁器的普及,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③汉代: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 3.陶瓷业 ①唐代:制瓷业成为独立生产部门(越窑青瓷,邢窑白瓷)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名句赞美的是越窑青瓷(高考常考题) ②宋代:景德镇“瓷都” ③清代:粉彩瓷器 4、古代手工业的特点: ①官营、私营、农民个体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发展; ②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 ③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还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 ④手工业生产规模大、分工细; ⑤手工业经济是农耕经济的附属; ⑥明清时期手工业生产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三、古代中国商业 1、商业的发展 ①唐:政治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商旅往来频繁 ②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海外商运发展迅速 ③明清:商帮和会馆的出现(晋商和徽商势力最为强大) 2、城市与“市”的发展 (1)唐代长安: ①布局整齐,经营商业的“市”严格规定在东西两“市”,“市”与“坊”界限分明 ②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商业交易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 ③县城以下,禁止设市 ④出现夜市, (2)宋代东京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P5 (1)原始阶段采用“刀耕火种”。 (2)春秋战国时期采用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形成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 (3)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到全国,铁制农具数量大增。出现播种工具耧车、耦犁、一牛挽犁。 (4)唐代出现曲辕犁,可控制耕土的深浅。 附:铁犁牛耕方式推广的影响: 提高农产品亩产量,是农业动力的革命,使农业生产力得到飞跃性提高。促进一家一户的小农个体经济和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产生、发展。 2.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P6 (1)商周:井田制,名为国家公有,实为国王所有。 (2)战国: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 (3)战国以后:土地大部分为地主所有,农民占有土地较少 (4)北魏到唐前期:推行均田制,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赋役 附一:战国以后中国社会存在的主要土地制度: ①国家土地所有制 ②地主土地所有制 ③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④君主土地私有制 附二:土地兼并问题 P6 (1)产生原因:①官僚地主依靠特权,把公田据为己有 ②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役使贫民 ③农民因天灾人祸被迫卖地逃亡 ④国家不抑兼并的政策 ⑤(根本原因)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土地可以买卖 (2)危害:①地权和劳动者分离,导致农耕生产秩序的严重破坏 ②使无数小农破产,社会动荡不安 ③使国家赋税减少和劳役征发困难,国力削弱 ④社会资金流向土地和农民的贫困又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 长 (3)解决方案:①开明政治家:改革田制,缓和兼并 ②民众暴动:提出均田口号 3.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战国以后): (1)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要经营方式。 (2)以鉄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 (3)主导的土地制度是地主土地所有制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5.4《走向整体的世界》教案

《走向整体的世界》教案 各师说课 课标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态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更快地转化为生产力,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重大影响,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在比较两次科技革命的基础上,了解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历程。 教材分析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是教材的重点,要根据第二次业革命成果分析世界连接成一体的原因;整体世界到来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积极影响和导致世界动荡,体现了一体化过程的两面性,要指导学生学会用批判的眼光看待世界一体化进程。 学情分析 虽然学生在初中历史教材中已经学过第二次科技革命的过程和影响,但对问题的认识仅停留在表面,并没有深入揭示第二次科技革命对世界市场形成的决定性影响,对第二次科技革命发生的原因理解得也不到位,教师要在学生已有认识的基础上作正确引导,实现课标要求。 教学方法 1.在引导学生回顾工业革命史实和影响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自学第二次工业革命过程,对比两次工业革命的异同点,培养学生用比较的万法掌握历史知识的习惯。 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设计图表资料分析两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阐明科学技术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巨大影响。 3.引导学生概括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归纳阶段特征,使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世界一体化进程。 学习方法 1.预习教材,按照原因、进程、重大成果、影响的顺序列出知识要点,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增强提取信息、归纳概括的能力。 2.积极思考问题,与同学展开讨论,交流意见,在合作中主富、充实、完

善自己的看法,提高合作探究的能力。 3.以世界一体化进程为题,写历史小短文,概括新航路开辟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锻炼自己调动运用已学知识论证观点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就,认识“电气时代”的到来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巨大影响。 2.了解科技革命对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促进作用,认识西方殖民手段的变化。 3.从世界交流的频率、规模、联系方式等方面认识整体世界到来的含义。总结世界市场形成的历史阶段及各阶段的基本特点。 过程与方法 1.比较两次科技革命的不同,探究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特点,让学生养成比较的思维习惯。 2.利用图表使教学内容直观化,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 3.学会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世界一体化进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认识世界一体化进程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影响和其中的罪恶活动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形成正确的世界意识,尊重经济文化发展的多样性。 2.学习西门子、爱迪生等人为科学不断探索的精神和执著追求的人生态度,树立崇尚科学的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3.结合人类对世界白穹分割从暴力手段逐渐向和平方式过渡的史实,树立和平与发展并重的意识。 重难点分析 重点 电气时代到来促进世界联系更加紧密,世界连接成为一体。 难点 整体世界的到来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积极影响和导致世界动荡。 教学过程

历史必修一第六课笔记

第六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罗马法主要指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7世纪中叶罗马制定和实行的全部法律制度) 一、从罗马共和国到罗马帝国 1、罗马共和国的建立:公元前509 年,罗马共和国在意大利半岛建立起来。 2、罗马帝国的建立:公元前27 年,罗马帝国建立起来。 二、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1、起源:习惯法—→成文法(从形式上看) (1)习惯法 时间:罗马共和国早期(公元前6世纪末——公元前5世纪中期)。 特点:法律和习惯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具有随意性、伸缩性、不确定性。(局限) 评价:贵族随心所欲地解释法律,保护贵族自已,损害平民利益。 (2)成文法的诞生—→《十二铜表法》 时间:公元前5世纪中期 原因:平民与贵族的矛盾不断激化,平民进行反对贵族的斗争; 特点:内容广泛,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法律条文明晰,审判、量刑有法可依; 评价:a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为罗马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b限制贵族特权,保护平民利益。 c局限:也保留了一些比较野蛮的习惯法。 d实质: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巩固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2、发展:公民法—→万民法(从结构上看) (1)公民法 时间:罗马共和国时期及罗马帝国统治前期 概念: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关系的法律 适用范围:罗马公民 作用:罗马公民受到法律的保护,并享受法律赋予的权利。 (2)万民法 时间:公元3世纪,帝国境内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不复存在 概念: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的国际法 适用范围:帝国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 原因:A随着对外扩张,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显现出来。(罗马帝国对外扩张的结果——主要原因)B随着版图的拓展,国际交往的扩大,商品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在政治经济活动中也产生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 C 公民法无法适应新变化 目的:为维护罗马帝国的统治 过程:A、皇帝重视:罗马皇帝重视法律的制定,他们颁布的法令成为罗马法的组成部分。 B、法学家充实:法学家充实罗马法律。 C、广授公民权:帝国对行省上层阶级大量授予公民权,对无罗马公民权的外邦人给以适当的司法保障。 结果:公元3世纪,帝国境内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不复存在,万民法成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 3、完善: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汇编成《民法大全》,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三、罗马法的评价: 1、本质:为了维护罗马帝国统治,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法律本质上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2、核心内容:(1)保护私有财产;(2)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 3、地位: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 4、作用和影响 积极:( 1)维系统治(对罗马即现实):维护了罗马帝国的统治,保护了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 2)影响后世(对西方即后世): A、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当代很多法律制度中的原则和做法,都可在罗马法中找 到源头。(如陪审制度、律师制度、诉讼制度) B、近代资产阶级还利用罗马法作为反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武器。 C、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中国等国的立法产生影响 局限:罗马法保护奴隶制度,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 1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六知识总结(人民版)

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 第一节“自由放任”的美国 一、1929-1933世界经济大危机 ★1、原因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②直接原因:生产与销售的矛盾激化 ③具体原因:贫富差距过大、分期付款盛行、股票投资过度 2、爆发:1929年,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市场大崩溃为先导,出现疯狂的股票抛售风 3、席卷:股市崩溃迅速席卷美国整个经济部门,并在资本主义世界引起连锁反应 4、表现: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失业剧增、生产下降 ★5、特点:范围广、时间长、破坏大 ★6、影响 (1)经济危机:破坏了社会生产力和浪费社会资源。 (2)社会危机: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工人罢工运动、农民运动不断高涨。 (3)国际局势紧张:激化了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 二、胡佛政府的反危机措施 1、一贯措施:继续奉行自由放任主义,反对政府干预经济 2、特点:自由放任政策,反对政府干预经济 三、经济危机对美国的影响 1、金融和信用危机 2、工农业生产遭到巨大损失和倒退 3、对外贸易额急剧下降 4、国民收入锐减,失业剧增,贪富悬殊加剧,阶级矛盾尖锐 5、美国社会出现全面危机。 第二节罗斯福新政 ★一、罗斯福新政实施的背景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的沉重打击 2、胡佛的反危机措施杯水车薪 3、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 二、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1、目的 ①直接目的:结束经济混乱,摆脱危机 ②根本目的:巩固资本主义制度 ★2、新政的内容 ★三、评价罗斯福新政 1、实质: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填空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1)演变过程:经历了从_______到________的演变过程。前者是中国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后者从________时期开始,长期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演变原因——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 传说中神农氏创制_____教导民众耕作;________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开始采用铁农具和牛耕技术;___代铁制农具数量大大超过前代,出现曲柄锄和大镰和___犁、_______犁等先进的耕作方式;唐代江东(长江中下游)出现曲辕犁。综观中国古代农具和生产技术的演变,多为量的增加,质的突破不多,长期以来农业耕作技术没有________的进步。 2、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 (1)过程:夏商西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私田大量出现。战国时期_____变法废除井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和买卖,打破了土地国有制度。此后,私有土地一直呈上升趋势,土地私有制成为传统社会中主要的土地制度。 (2)特点: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是两个最基本的阶级。①地主占有大量土地,通过_____的方式剥削农民。农民在土地上艰辛劳动,只能获得耕作收获的很少一部分。②土地_________,是中国古代经济生活中普遍的现象。 (3)影响:①___________导致耕者无其田,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并且往往激起民众暴动。②“_____”的理念和要求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经济意识中十分重要的内容。 3、以____________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1、春秋战国以前,手工业由官府经营,即所谓“工商食官”。春秋战国以后,“工商食官”制度瓦解,形成_____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等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的格局。______手工业由官府直接经营,长期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统治地位。私营手工业由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一种____业,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很少进入市场。________和_________紧密结合的自然经济,是古代中国社会经济的根本特征。 2、以西汉“工官”制度为例说明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的利弊。 利:利用国家权力,征调最优秀的工匠,控制最上等的原料,产品大多十分精美。 弊:①产品主要供____专用和____私用,使得水准较高的手工业技术局限于为______服务,技术发明和革新不能服务于社会;②实行_____制度,_____没有人身自由,劳动积极性受到严重束缚;③行业间相互_____,新技术难以推广,技术工艺的传承是封闭性的,往往导致失传。 3、在新石器时代,纺织技术已经萌芽。纺织原料最初用的是___和___。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丝的国家,有出土文物表明,约在四五千年已出现了丝织物的生产。秦汉以后,中国丝织生产进入兴盛时期。汉代丝织品经过_______远销到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中国因此被称为“_____”。唐代中期以后,随着城市和________的发展,私营纺织作坊兴起。___代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区。___代在一些纺织业发达的地区还出现了具有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 4、(1)冶铜技术:_______时期是我国青铜器铸造业高度发展的时期,被称为“青铜时代”。_____时掌握了青铜防锈蚀的技术。(2)冶铁炼钢技术:_____晚期出现人工冶炼铁器。战国中期炼钢和淬火工艺已经有所发展。________时推行铁业官营制度。汉代冶铁开始使用_____做燃料,供风形式经历了自然通风到_______鼓风然后又发展到_______鼓风的进步。东汉初,南阳太守_____创造出以水力为动力的鼓风装置,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 5、早期的瓷器又称原始青瓷,是一种____。从____中期到____晚期,是陶发展到瓷的过渡阶段。东汉末期墓葬中,出土了____瓷器。___代制瓷业已经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除越窑的青瓷享有盛名外,____窑的白瓷制作精美。江西______和四川大邑的白瓷也十分著名。唐代晚期,长沙_____窑首创釉下彩绘,并且把绘画和诗文用于瓷器装饰。清代____年间出现了粉彩瓷器工艺并在_____年间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1、中国古代的商品生产和转运贸易:汉代商运活跃。唐代商旅往来频繁。宋元时期,_____商运发展迅速,中国商品远销到东亚、南亚、西亚以及东欧和北非等地区。明代,在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会馆的出现,与按地域结成的_____有关。其中,___商和___商的势力最为强大。 2、古代中国“市”的发展:(1)___代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2)___代的市作为集中贸易地,有专门的管理机构。(3)_____时期出现了民间集市“草市”,政府设立“草市尉”等官职施行经济管理。(4)___代草市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商业中心,还出现了___市。(5)___代的“市”不再有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不再封闭在政府规定的墙垣之内,而是分散于宅屋之间;原本不许设立市的城郊和乡村也出现了“市”;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的直接监视;草市、夜市更加繁荣,草市内还有完备的饮食设施。 3、_____时期,有的城市已经表现出商业集中的趋势。___代以繁荣的“市”为重要标志的全国性商业中心已经形成。唐朝除长安、洛阳最为繁盛外,_____也是“雄富冠天下”。宋代都市商业繁盛,_____夜市三更结束,晓市五更又开,此外还有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清代繁华的都市有_____、汉口镇、_____镇、_____镇、朱仙镇等。 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1)提出:_____时期的____变法,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2)含义:重农抑商,或者说“重本抑末”、“强本弱末”、“进本退末”都是强调发展____,限制_____和______的发展。(3)目的:根本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外也有政治文化方面的考虑。(4)具体表现(抑商):出台歧视商人的规定;以国家行政手段打击富商大贾;征收____;实行____制度限制从商的行业部门;禁奢侈;对城市商业经济进行严格管理和限制,如限制“市”的时间、地点、派官员进行监督等。(5)评价:(1)有助于稳定_____经济;(2)使社会经济的活力受到压抑,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长期得不到正常的发育。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2、为了防范外国侵略势力的骚扰,明清王朝长期推行_____政策,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限制外国商人来华贸易,从而扼杀了中国对外贸易进步的可能性,成为资本主义萌 芽发展缓慢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