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正悄悄发生一场革命》读书笔记

《教育正悄悄发生一场革命》读书笔记

《教育正悄悄发生一场革命》读书笔记

魏忠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1

托夫勒——美国,世界著名未来学家——未来学巨擘。1970年,《未来的冲击》一书,支持杜威所代表的面向现实世界的教育,创造性的提倡了明确的面向未来的教育:

小班化、多师学堂、在家上学趋势、在线和多媒体教育、回到社区——教育模式的变化。

培养学生适应临时组织的能力、培养作出重大判断的人、在新环境迂回前行的人、敏捷地在变化的现实中发现新关系的人、在未来反复、或然和长期设想下的通用技能。——学生培养目标的转变。

未来教育在互联网教育的推动下,会更加个性化和更加普及,教师和学校的定义和内涵需要重新定位。

未来教育的主流模式必将是:视频成为主要载体,教育资源极其丰富,翻转课堂,按需学习,终身学习,不以年龄划线,远程教育的提法将消失,距离不再是问题,教育在学校之外发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翻转课堂:

创立者——美教师乔纳森·伯尔曼翻转课堂,又翻译为”反转课堂“,2011年在美国各地兴起的“翻转课堂(反转课堂)”,很快就吸引了多方的关注。这种新型的教育教学形式,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模式,也让处于课程教学改革焦灼状态的人们看到了课堂改革的新希望。有如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第一,教学视频短小精悍。第二,教学信息清晰明确。第三,重新建构学习流程。第四,复习检测方便快捷。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课,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练习。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在家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老师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翻转课堂、翻转观念、翻转的年龄、翻转的城市和社会——翻转的理念。

翻转课堂实验——斯坦福大学。实现了学生的共同学习。

开源软件Moodle

——澳大利亚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马丁——为了解决学生隔着沙漠乘飞机上课问题。

可汗学院

——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

教育模式的改变:

传统的学习教育模式——铃声、班级授课、标准化的课堂、统一的教材、按照时间编排的流水线。

大数据教育将呈现另外的特征——弹性学制、个性化辅导、社区和家庭学习、每个人的成功。师生关系通过人与技术的关系实现。

大数据带来的挑战

米特拉实验——自组织实验:印度教育科学家苏迦特·米特拉于1999年,去印度很多偏僻乡村,那里的人既不懂英语也没见过电脑。他在孩子们经常聚集的街头的墙上装上连接互联网的电脑屏幕,配上鼠标,然后离开。几个月后,试验表明,孩子们无师自通,学会了使用电脑。——孩子有潜在学习能力。

自组织学习:

在不需要老师或科学家输入逻辑和程序的情况下,学习者可以独立自主地完成学习。

教育是一种自组织行为——苏迦特.米特拉对教育进行的重新构建。

苏迦特实验——颠覆教育学定律的实验。

2012年联合国教育大奖获得者——苏迦特。

苏迦特对于现代教育提出一个革命性的提法:“互联网时代为了孩子最重要的三种技能——搜索、阅读、辨别真伪。”

随着信息学和行为学的研究深入,人们逐渐才认识到,教育真正的最高境界,是发掘学生自身原有的动力和天分。自组织逐渐被学者开始研究。

越是没有成年人参与的实验,孩子们的学习效率越好。

——苏迦特.米特拉在乡村实验的结论。

当孩子有兴趣的时候,教育就发生了。

如果世界是属于孩子们的,那么为什么不还给他们呢?(If the Word Belongs tu Our Children Then Why Don’t We It tu Them?)

——苏迦特.米特拉我发现了一个自组织的系统,教育是一个自组织的系统,而学校成功是一个显性的结果,也许建构主义应该改写。

——苏迦特.米特拉学习分类:

NMC(新媒体教育联盟)通过历史研究,将人类的学习行为归为:社会学习、可视化学习、移动(位置)学习、游戏学习、讲习学习。信息技术限制了人们的学习方式。一旦有了新的技术改变信息和知识的传播模式,人类的学习的方式马上回产生根本性的变化。

社会学习:社会网络学习、实践、实验学习、互动学习。

移动学习:移动学习、云学习、物联网学习。

讲习学习:课程教育、教师讲授、书本学习。

讲习方式是教育最稳定的方式,讲习教育技术也是教育得到推广最多的技术。

可视化学习:数据挖掘、展现技术。

人类最早和最有效的学习是社会学习。

——Ruben Puentedura(鲁本.普特杜拉,是Hippasus咨询公司的创始人和总裁,也是

著名的SAMR模型的创始人)博士社会学习是人类最古老和最基础的学习能力。

在信息技术革命的今天,教化在撤退,支持在推进。教育的真正目标不是技术方法的教化,而是支持与服务。

大数据:美国太空总署工程师库克斯(Michael Cox)和大卫(David Ellsworth)带来的。1997年,两名工程师为了解决空气动力学问题,将解决此问题的难度归结为“大数据”。并准确无误的阐述大数据的关键词:分布、远程、大量信息、可视化和处理。

大数据的重要来源——物联网。

大数据使教育悄悄发生一场革命。

物联网:物联网通俗来讲就是物物相连的网络,根本上还是以互联网为基础,只是在它的基础上做了一些延伸和扩展,延伸到了任何物体和物体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

云计算:云计算(英语:Cloud Computing),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共享的软硬件资源和信息可以按需提供给计算机和其他设备。典型的云计算提供商往往提供通用的网络业务应用,可以通过浏览器等软件或者其他Web服务来访问,而软件和数据都存储在服务器上。云计算服务通常提供通用的通过浏览器访问的在线商业应用,软件和数据可存储在数据中心。

1998年,博客诞生,从而产生了社会网络数据。

2002年,被称为大数据元年。11月,大数据、云、物联网第一次完成合作——看着图像点击鼠标的美国将军,瞬间通过无人发射的导弹将位于也门的拉登同伙远程消灭。

在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的人不用呆在学校里被动地接受学习,他们会把自组织学习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美国在线教育的浪潮中,给学校的启示是:再不顺应潮流,那么校园将不是最优秀教师的聚集地。

获得新生的教育,需要理念发生变化:教师的功能应该吧低层次的和可拷贝的交给大投入的电影模式去做,而未来,教师将成为教练,师生将走向训练场。

在教育变革中最严重的问题已经不是教育资源的缺乏,而是毫无天分的教师在错误的方向上还在“勤奋的工作”。教育界将“重新洗牌”。

苏迦特分析,在大数据时代,孩子需要掌握三项技能:阅读、搜索、辨别真伪。

大数据时代,学校就会成为创新的阻碍力量。互联网教育与学校教育将逐渐分离,成熟后会各得其所。“颠倒课堂”提供了学校教育鹄互联网教育共存的新模式。

未来学校:得益于互联网得到新生——

更少的课堂与更多的实验室、更多的交往与更少的讲授、更多的互动与更少的灌输、更个性化的服务于更灵活的学制。

失败的优等生与辍学的成功者

2011到2012年,美国出现一次教育史上较大的关于大学的争论。

彼得·蒂尔,成功投资了YoTube(影片分享网站)和Facebookd(变脸)的投资家,身价27亿美金,做了一件令人吃惊的事情:他决定给予具有创新精神的

大学生以10万美金的资助,前提条件是这个学生必须辍学,而不是复制自己在哈佛大学拿到两个学位的优等生的经历。

——彼得可称为另类人物,有过人的远见卓识。

甲骨文公司的创始人埃里森——退学学生。

比尔盖茨——退学的学生。

乔布斯——退学学生。

艾伦——退学的学生。

戴尔——退学学生。

美国前十大富翁,辍学成了必要条件。

“目前的大学,正在成为创新的阻碍力量。”

——美国扎克伯格(创建网站者)。

“所谓的教育,就是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忘掉,剩下的那一部分才是教育。”

——爱因斯坦

在线教育平台

2012年5月,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共同宣布,开发在线教育平台——edX。

之所以说教育界在发生一场革命,是因为世界几大洲不约而同地都在反思教育、讨论教育,都对大学不满意。

原本只有在大学里才能学到的知识,现在在大学之外更新、更多、更优!——学习型社会的到来,学习平台的开放,学习资源的日新月异——掌握学习的方法,端正学习态度才是很关键的。

第三次工业革命,进入信息时代,教育变化——在线教育

哈佛和麻省理工学院在线教育资源免费,学校通过“微学位”认证费用来实现学校和学生互赢目的。

斯坦福名教授特隆创办“Udacity”在线教育网站,对学生全免费,而将1﹪的最好学生输送给全世界最好的公司,从中取得中介费,实现三赢目的。

在线教育——特隆——人机智能技术

随着在线教育的普及,上课在家,讨论在校将成为主流模式。

NBA给了教育一个崭新的启示:在线教育无论如何竞争,现场的教育如同演出现场,永远会焕发体验的活力,只不过,在线教育带来的“季后赛”,不不会让所有的球队入场。

对个人来说,知识的获得和传播,未来的边际成本将趋于零状态。

美国教育

“微学校”:

美国出现专门辅导的家教网站,学习者可以在网站上列明的专家中按科目寻找自己所需要的辅导者,在十分钟的视频交流之后,辅导服务开始按分钟计费。学习者和辅导者可以通过很低的成本、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有效的对接,构造一

对一的学习情境。

微学校的兴起,现有的学校的教育功能将在这一场革命中巨幅衰减。教育的责任将从学校时代的国家,再度回归到学徒时代的个人。不同的是,这是螺旋性的上升,个人将对自己的学习和教育享有更多的自由、承担更大的责任,学习将彻底变成一件自我可以主导并完成的任务。

在学校的逐步衰减中,受最大冲击的高等院校将迎来变革:幸存者将有旧知识的传播中心发展为新知识的生产中心。

教育变革将对现有体制的行政化和官僚化有一定的瓦解作用。

市场是最好的学校。

——著名建筑师亚历山大(美)《建筑模式语言》社会是最好的学校。教育改变行为。

美国建国以来对教育的不断重视早就了美国,美国人又不断地将教育提升到整个经济社会生活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一切国家竞争力的灵丹妙药。

——美国里根政府工作报告《美国教育改革三十年》

2002年,小布什总统签署《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掀起来基础教育改革序幕。法案评估公立中小学基础课程的听说读写的熟练能力,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学校的评分很高,只能证明这个学校熟练程度达标的孩子比例高而已,并不能证明该校是名校和该校的高升学率。这个法案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拨款。

此法案使学校的工作的重点放在差生身上,而不是优等生。

——使学校足够的重视,达到不让每一个孩子掉队的目的。

“人类历史中的许多灾难都源于这样一个事实,即社会的变化总是远远落后于技术的变化,这是不难理解的,因为人们十分自然地欢迎和采纳那些提高生产率和生活水平的新技术,却拒绝接受新技术所带来的社会变化——因为采纳新思想、新制度和新做法总是令人不快的。”

——斯塔夫里阿诺斯《世界通史》

美国教育评估标准和中国有很大不同,不评估精英和单科竞赛,只评估落队的孩子,这样对于社会更有意义。

美国教材的变化:随着技术的变革,教材的核心内容越来越简单,而支撑体系越来越庞大,教材似乎变得不再经典和重要,而会集中在知识点背后的逻辑和理解。

信息不仅仅是一种视觉和感官的东西,更是可捕捉、可量化、可传递的数字存在。

带来教育革命的原因——大数据。

教育的时空及传播的方式变了,知识、空间和技术多变的结合使教育更加多元多样。

大学的主要精力和教学方法不是将转向电子教育。?知识成为了普适,课程随意得到,学习习惯和行为是大学的重点,大学更加成为构建一个同质化的社区网络和个性化网络的校友平台,品牌大学将规模更小,网点更多、品牌更强。

大学是目前我们能够想到的最好的交往和创新碰撞的场所。寻求好的合作伙伴。

笔者通过网络工程课程学生点击行为发现:班级70位学生中成绩优异的前10位学生不是因为聪明,而是行为正确。

建立更好的学校;培养更有技术的劳动力;指定明确的规则和竞技平台。

——2012年4月26日《经济学人》《经济学人》(英语:The Economist)1843年创刊于英国,1843年9月由詹姆士·威尔逊创办。是一份以报道新闻与国际关系为主的英文刊物,每周出版一期,采用杂志专用的光面纸印刷,由伦敦的经济学人报纸有限公司出版。虽然它的发行方式更像是周刊,但是《经济学人》将自己定位为报纸,因此,它每一期除了提供分析与意见外,还报道整周发生的所有重要政经新闻。

美国教材很细,很多例子,很多佐证,只摆事实,不讲道理。

作为美国社会创新引擎的批判性思维在教材中无处不在。美国的教材甚至超级黑似的挖自己的东西,美国历史教科书中,会大比例地罗列美国历史上犯的错误,而这一点也没用影响学生们。

美国教育积极践行杜威“教育即社会,学校即生活”理念。

美国课程特征

教师有教什么的权利,美国的课程论非常发达,教育理念精彩纷呈,教材市场十分活跃。

课程的弹性化和多样化成为美国教育的显著特征。

美国社区教育:

46﹪的学生就读于社区学院。高中生开始就与社区融入,成绩不再是衡量一切的标准,领导力和特长、公益和爱心活动、学业成绩、学校的过程性考试成绩等形成综合的考评体系。大学生在校甚至辞职创业成为家常便饭。

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研究教育的界面更加模糊和错位,终身教育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需求。

杜威的理论推广到教育制度层面,教育的成功就是受教育者的教育能够持续。

社区大学几乎不需要高考成绩的零门槛和小班化教育。

美国的数学教师:

当中国学生口算出结果时,美国的数学老师会告诉全班学生:“你们不要自己算,只要会算就可以了,把这些事情交给计算器。”“下次课你一定要带一个TI-84的德州仪器的图形计算器,很多功能都要交给计算器的。”

减轻学生不必要的学业负担,更多的精力用在创新、应用工具上。

美国教育政策导向

更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云技术、物联网、大数据带来的改变:

这些新名词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改变了各行各业,改变了大学校园的环境、教学场景和管理模式,改变了大学教育的时空,改变了我们的学习方式。

教育资源正在经历平台开放、内容开放、校园开放的时代,知识无处不在、信息无处不在、数据无处不在、资源唾手可得。

信息技术会把教育引向何方?

第一,被技术改变的环境。——校园环境

教育必须适应现实的需要,教育应该注重时用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实用主义教育观点。

信息技术会使校园(学习环境)发生悄悄的变革:越来越少的课堂,越来越多的网络;越来越少的教室,越来越多的咖啡厅和厨房;越来越少的讲授,越来越多的交互;越来越少的编制,越来越多的合作;越来越少的办公室,越来越多的实验室。

信息技术的存在,使教师和学生之间不再只是单纯的教育学,更多的是沟通和合作。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沟通活动越来越重要。

——合作学习成为必然趋势,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会合作,才会学习。

第二,被技术改变的场景。——教学场景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建构主义观点。

学习将成为一直自组织的、自主的、快乐的行为。

教学场景发生悄悄的变革:支架走向网络,信息走向聚合;传统走向现代,配置走向集约;师生走向互动,虚实走向结合;记录走向电子,实训走向真实。

集约:集约化原是经济领域中的一句术语,本意是指在最充分利用一切资源的基础上,更集中合理地运用现代管理与技术,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积极效应,以提高工作效益和效率的一种形式。

教学场景不再只是说教,不再只是简单的实训,而是在仿真模拟的环境中越来越接近的真实。

第三,被技术改变的时空。——学校教育时空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学习教育的时空发生悄悄的改变:虚拟——虚拟现实与现实虚拟;远程——基于云的教育;物联——基于RFID(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简称RFID)技术,是一种无线通信技术,可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而无需识别系统与特定目标之间建立机械或光学接触。)和传感网;开放——实验室开放和校园开放;智能——动作与行为智能;聚合——信息聚合;协作——团队协作。

第四,被技术改变的学习。——学生学习方式

学习需经过三个过程:同化、顺应、平衡。

——情境支架理论观点。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学生的学习方式悄悄变革:学习是一种自主的行为;学习是一种自组织的行为;学习是一种协作的行为;学习是一种可视的行为;学习是一种轻松快乐的行为;学习是一种可控的行为。

自组织——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拥有了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后,学习就变成了一种自组织的行为。

可视——视频技术。

快乐——探索性、趣味性。

可控——教师可以看到学生的每一个动作,可以控制他。

美国学徒制认知教育的创始人柯林斯认为,人类正字从僵化封闭的学习向随时随地的学习转变。家庭和个人都在重新收回教育的责任。学校不会消失,但他们在教育上的责任正在减弱。

第五,被技术改变的管理。——教育管理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校园教育管理发生悄悄的变革:管理是一种服务;管理是一种评估;管理是一种决策;管理是一种组织;管理是一种流程务;管理是一种控制。

集中的、与世隔绝的大学扼杀各种学习机会;大学如同传统的市场,成百上千个小摊点,来者不拒,能者为师,有人去授课,这门课就算开设了;他们可以去上课,上到一半可以去小便,小便之后不回去。

——著名建筑师亚历山大(美)《建筑模式语言》

快乐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体现个性化和人性化,从而使得学习和研究的效率最大化。

游戏、协作、任务等相对轻松的模式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未来校园中的教学要体现可视化、个性化、人性化。

未来的教育是“学生到哪里,教育就会在哪里。”

邻座的关系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日本学者调查结果。

台湾学者认为:互动、提供真实世界的问题、自组织,对于网络学习会有影响。

社会网络:

与传统的万维网不同在于:传统的网络的主体是内容信息,依靠内容组织在一起,呈现给用户;而社会网络的主体是人,依靠人与人之间的朋友关系组织在一起。

社会网络必须具备三项基本功能:创建和维护朋友关系;上传自己预分享的内容信息;浏览其他用户分享其他的内容信息。

如果在教育行业充分发挥社会化网络的作用,必须把社会化网络的密度、深度、紧密度和;链接性技术得到加强。

师生交流的增加,对于教学效果是有正面影响的。

“没有普遍适用的信息,只有在合适时间出现在合适的人群中,信息才会产生价值。”

——互联网观察家Keso(洪波)资源共享是社会化搜索的前提。分享使得我们更容易找到更多的创意和机

会。

社会化网络的教育应用——“资源共享”——课件和知识点的创建。

前几年,多媒体和交流技术的进步为教与学中自我成长,分享个人环境提供机会。——随时随地传递任何人精心设计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交互的和便捷的学习环境。

信息技术的发展(WEB2.0技术)保障了更好的学习目标达成,并且在搜索合适学习资源的时候花的时间更少。

在网络学习中,成功的平台都有赖于反馈系统。学校则是最好的交流平台,组建团队,完成互动。

世界是平的,城乡不再被隔绝,距离不是问题。只要面对电脑、ipad、智能手机等终端设备,就可以入机对话,在社会化网络中实现人人对话,家庭和社区成为学习中心。

教师的未来命运

技术,让教师这个职业,越来越远离话剧般的舞台(或者讲台),而走向荧屏。

面对着荧屏的浪潮,三尺讲台的教师们,一部分会争取成为主角,更多的将成为助教,传统的课堂模式以及教师的权威,将发生根本性的逆转。

教练可能是教师不多出路中的主流出路。

最可怕的教育不是没有教育资源,也许是毫无天分的教师还在勤奋的工作。

未来的教师,可能会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讲授者。

微课程

微课程(microlecture)这个术语并不是指为微型教学而开发的微内容,而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化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

软件教育,首先成为教育的突破口。

黑客----创客------极客

创客的成长,与互联网带来的沟通方式和共享方式有密切的关联:

动力——资源——圈子——渠道——分享——自学——实践。

中外教育的变革发展

《论语》中孔子与《小匡》中管仲的教育思想比较

教育地点:课堂、朝堂、庙堂;市井、厅堂、弄堂。

教育方法:传道、授业、解惑;实训、交流、建构。

信息载体:简牍、讲坛、传说;父子、帮派、情景。

实训方法:游学、评论、实习;职业、分业、教化。

古希腊柏拉图教育思想:

教育地点:学园、游学、庙堂。

教育方法:互动、顺应、引导。

信息载体:草纸、大学、对话。

实训方法:启发、理性、价值。

1260年朱熹的教育思想:

教育地点:书院、私塾、厅堂。

教育方法:教事、穷理、灌输。

信息载体:书本、教材、训诫。

实训方法:背诵、程序、模仿。

1760年卢梭《爱弥儿》教育思想:

教育地点:家庭、社会、自然。

教育方法:启发、本体、平等。

信息载体:小说、媒体、声誉。

1800年德国教育部长洪堡德教育思想:

教育地点:大学、科研、学科。

教育方法:自由、独立、人文。

信息载体:课程、科学、考试。

实训方法:建构、学科、纯净。

1918年杜威实用主义和自由主义教育思想:

教育地点:家庭、社会、自然。

教育方法:认知、道德、实干。

信息载体:社会、实践、活动。

实训方法:实践、程序、模仿。

中外教育共同点——四种理论:教堂理论、厅堂理论、弄堂理论、食堂理论

教堂理论:培养和改变人本身,成为有品格的人。

厅堂理论:培养道德和修养,选拔社会精英。

弄堂理论: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适应社会。

食堂理论:培养自食其力有用有技能的人。

从信息载体视角看教育变革:

简牍时代:格言教育,教化人品。

草纸时代:对话教育,探讨社会。

活字时代:典籍教育,传承文化。

印刷时代:课程教育,留存经验。

信息在教育中的作用:

1、研讨会理论(Seminar)——团队之间的语言信息的一种创新模式;

2、实用主义理论——工业世界与大学之间的信息价值的释放和互动;——杜威

做中学,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

杜威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教育进行下去”。“如果一个学生学完9年级的数学,由于某种原因教育突然停止,他还愿意继续学习下去,那么这个教育就是成功的。

美国教育深受杜威思想影响。

3、资源依赖理论——大学和大学所处环境之间的信息的交换方式的解读;

4、建构主义理论——知识背后的学习者的行为信息;——皮亚杰

建构主义理论

瑞士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核心思想: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在他们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主动构建的,课程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及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二实现意义的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观:学习四大要素——情境、协作、会话、意义构建。

建构主义学习目的:完成更高知识的建构过程。——有了信息技术的发展,在物联和云技术的背景下,在实践的过程中,可以快速进行理论的校验与提升,更加方便的完成新一轮意义的构建。

电脑在改革传统课堂教育中起到关键作用。

建构主义理论发挥作用的最好媒介——多媒体技术,电脑、网络等新媒体技术对于学生自主学习是一个完美的媒介。

5、混合学习理论——多模态学习者的行为信息;

混合学习理论:

混合学习——是指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心理倾向比较持久的变化。必须有技术的支持,包括基础设施技术,教学的技术和支持学习的技术。

混合学习理论集合了建构主义理论、WebQuesi理论的特点和优点,把面对面教学和在线学习两种学习模式有机的整合,已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目标。

与单纯的课堂面授教学、单纯的远程在线学习相比,混合学习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

新型的校园,教育也会学习电子商务发展成熟阶段的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源的应用:

学校实体资源和虚拟资源的混合、校内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混合、现实和虚拟的混合、硬件和软件的混合、私有云和公有云的混合、现实增强和增强现实的混合等等。

今后的教育空间,将会整合实体和虚拟的资源,围绕学习空间,营造一个放下身段的服务模式——学校更加依赖于公共社会的第三方服务,自身更加关注核心教育流程和教育资源的组织。学校不仅仅不会消失,反而会得到加强。

6、网络寻求(WebQuest)理论——海量知识和互动信息。——创始人伯尼.道奇和汤姆.马奇。

网络寻求(WebQuest)理论

此理论强调建构主义的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理念,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教师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协助和促进作用,并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

为学生提供了多种途径、多种方式,提供了学习知识的开放式的环境。

倡导协作学习——在学习过程中相互帮助,分工协作,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WebQuest理论中教师的作用:

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引导者、帮助者、诱导者;是群体的协作者;是信息资源的设计者、查询者、提供者;是学生的学术顾问;是课程的设计者和开发者。

学生、教师、教务管理人员利用平台实时互动,这是云华物联技术带来的信息时代革命。

从信息视角来看教育变革:

3000年来的所有教育学变革,没有任何新鲜内容,而信息载体的成本和社会主流需求是影响教育思想的关键因素。

知识载体——数据的计算、数据的共享、多媒体和云计算的应用,越来越成为免费的。

历史知识的贬值,创新和技能的升值。

人与人的沟通成本越来越昂贵和高价值。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倾向于社会化网络和大数据。

对人才的能力评估成为更加重要的事情。——创造了多少财富?

在线数据的研究将成为研究的重点。

“目前这场教育的浪潮,是印刷术发明之后,教育领域面临的最重大变革。”

——哈佛大学在线教育负责人

教育的含义

西方:educare 引出之意,引导。德文教育还有训育之意。

中文:教育出现在《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教化、教课、养育的含义。

关键词:教师——教、育、养、诲、训;学生——学、习、练;内容——技、艺、知、识、智、慧。

教——教师的传授过程、教化养——生长、养育育——引导,精心呵护诲——教学训——行为规范的明确

学——效法习——反复练习练——训练,以形成技能

技——技能艺——有天赋层面的要求,通过人体带来美感知——传递的像箭一样快识——识别,搜索引擎智——将才能准确的表达出来慧——国事与天下事和家事,心理装着家事,才能把国事和天下事放心上

教育中的信息技术条件是教育转型成功与否的关键,也必要的前提和支撑,转型过程中的许多问题,可以用信息技术来解决。

——Toom Mooij《关于用教育和信息技术来整合学习中的差异:以教育转型

为切合点》

教育是社会的一部分,不改变社会的环境,教育的成功只能是短视和急功近利的。

教育信息化的特点:

教材多媒化——多媒体使教学内容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

资源全球化——全世界信息成为一个海洋,供大教育用户共享。

教学个性化——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和需求进行教学和提供帮助。

学习自主化——支持学生自主学习。

任务合作化——通过合作方式进行学习活动。

管理自动化——计算机管理系统操作。

教育环境虚拟化——教学活动脱离物理空间和时间限制。

新型的校园,教育也会学习电子商务发展成熟阶段的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源的应用:

学校实体资源和虚拟资源的混合、校内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混合、现实和虚拟的混合、硬件和软件的混合、私有云和公有云的混合、现实增强和增强现实的混合等等。

任务教学法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学生的学习活动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去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能动的引导和激励,是学生真正掌握所学内容,并通过任务举一反三。

互联网的发展,通过网络探究模式,为学生准备大量资源,通过线上线下互动的任务教学,达到好一定的效果。

任务教学与网络探究的完美结合

1、任务要“聚”——搜索、阅读、辨别真伪。

充分发挥网络探究平台的作用;教师最应该设计学生锻炼辨别真伪的能力;利用教师的资源系统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相关的标准,不单单教会学生知识。

2、任务要“分”——任务搜索的4种策略。

不是教师将资源放到网上,不只真实作用,任务教学就完事了,要根据学生状态和知识的不同,分四种任务教学策略:

支架式教学——给学生搭建知识资源的脚手架——比较适合处子态如饥似渴的学生和状态。

抛锚式教育策略——寻找学生能够理解的就近知识发展区布置任务——学生处于学步态,兴趣未必有那么浓厚难度却很大。

随机进入教育策略——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某个知识的建构,需要从不同侧面去看待同样一个事物。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出问题,提供充分的资源,让学生制作作品——学生成熟、具有自制力和自学能力或者具有这样特点的课程。

3、任务要“真”。

真问题特别容易让学生感兴趣,也更容易让学生跨过一门课程的起步门槛。

4、任务要“实”。

解决问题后所得的结论最好是实际有用的。

5、任务要“简”。

要求教师布置任务要非常明确的让学生知道学完后达到什么作用。

6、任务要“明”。

学期开始就要让学生明白无误的告诉学生评价标准:网络、实践、作品。

7、任务要“串”。

把不同的任务串联起来,从简至难进行设计,发挥网络平台的优势,为学生提供典型案例和最佳实践。

8、任务要“扶”。

网络资源平台就是一个扶持学生学习的支持系统。教师要充分发挥科研和资源的优势,为学生提供更加专业和一线的资源支持。

9、任务要“透”。

在网络支持环境和任务教学环境下,最容易疏忽学生的基础知识,要求学生完成在线的知识测试,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要透彻。

10、任务要“动”。

师生互动、现实和虚拟互动、课堂和实践互动,混合教育模式给了非常多的方法和手段,不但提高教学效果,还能够增强学习过程的趣味性。

中国教育审视

——中国高等教育又一个伟大而艰巨的使命,那就是把一批满怀热望经过严格高考筛选的莘莘学子,培养成堆工作一无是处的毕业生。

——作者魏忠感悟中国高等教育中国的实验室——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学生不能得到非常更加有益的全方位帮助,实验室多数时间在闲置,老师不敢上课。

实验论文中外比对,没有什么参考价值,立脚点根本不对。外国论文,是基于教育学的信息化实验搭建,不忽悠,直面问题,解决问题。

实验回归教育本质,理解和支持教育和教育学者,是根本的根本。

实践能力不等同于动手能力。——专业协作能力、专业写作能力、专业搜索能力、专业外语能力。

中国教育弊端:

试图延长孩子的学习时间或者压缩孩子的成长期来达到“效率”目标。

如何提高学习效率,成了学校和教师的重要目标。

今日中国的高效课堂的追求,是偏离科学而只强化时间的效率,补课和课外辅导盛行。

一位省重点中学校长(郑州二中校长王瑞):“我从教这么多年,发现在应试环境下,应试成绩好的答案是,学生智力中上,愿意配合应试,比别人学得多,比别人学得早,除此别无办法。”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这种表面的效率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危机。

人的成长和教育的复杂性被简单的处理,人的发展的可能性变得非常窄。

考试竞争带来的结果——一方面制造众多升学方面的失败者,一方面,升学成功的人,成了机体、心理、升学能力不正常的人,同样是教育的牺牲品和失败者。

从筛选理论出发,学而优则仕,考上重点高中、大学就优了。

从人力资本论出发,上学是为了你的健康,为了你的能力的提升。

学校和教师都“异化”了,本末倒置。学校的目标变成学生步步高的升迁,学生的健康和自我完善并不是学校工作的出发点。

我们的教育最后的一块遮羞布——基础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公民、专家、教授所犯的错误越来越“基础”,越来越远离常识——这就是我们面对的更加残酷的现实。

中国层层筛选的精英们,根本没有见识过社会,等到他们成材以后,好的就只能搞科学,一般的,道理社会上别说影响社会,一般是被流氓起伏的家伙(夸张)。

工业时代结束后,“全世界的公立学校于是将所有的培养人才的目光聚焦于教授:顶级的科学研究人才,人们开始普遍以学术能力来衡量智力。”然而问题是,如此大规模的人才培养体系,其副产品就是让绝大多数学生成为“牺牲品”吗?简单的目标体系的后果就是,很多才华横溢、具有创造力的学生郁郁寡欢,因为在学校里面他们的价值无法得到体现。最好的结果是,最具创新的人才,不是来自于教育机构。

1952年,以院系调整为代表的教育改革,并非完全一片废墟的新中国,也推翻原来的教育体系,重建了计划教育体制。到今天,这套体制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成为全世界最“维护工业文明的教育”,也成为全世界“最扼杀创造力的

强大教育体系。”

(苏联:1945年,经过二战的苏联,迅速在废墟上建立起工业问题的计划经济制度,以及与之配套的“顶层设计的计划教育制度”。)

未来的社会的竞争是以服务和创新为和核心的,而我们的教育还围绕着减少犯罪和标准化来进行。

(比尔盖茨打牌输掉数千美金。)

中国近十年教育改革启示:

自上而下行政的建构一种最好的教育体系,使得所有学生都不会掉队,不可能。

自上而下行政的推行一种课程理念和方法,使得所有学生都得到发展,不可能。

自下而上经验地建构一种最好的教学方法,使得所有学生都达到优良,不可能。

——教育学者查有梁研究中美教育所得结论

教育是复杂的,没有标准答案。教育不可能短期见效,也不应该只追求效率目标,或者让高效的追求遮蔽其他的可能性,急功近利不是教育的应由状态。

——大众化教育观亟待普及。

在中国这样的一个大国,尊重教育的区域性和差异性,教育才能够真正有好的体系出现。

教育应该按照地区和人群差异性进行独立的体系建设。

学生的优秀并不能证明教育质量的优秀,因为生源本身就是一个不平等的竞争。

中国在教育技术方面和教学技术方面的花样翻新几乎是全球最高的,在教育改革的不断折腾中,上演了一出又一出“你方唱罢我登台”的形式主义和花样翻新。

在面对今后的行为世界,我们的教育界采用什么样的理念,而不是技术,才是我们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

这场被技术革命改变的教育,已经有很多人对于中国传统的应试教育产生极大的反思,这种反思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效率的反思,更是一种教育评价、教育行为、管理方式的反思。

虽然其研究还非常匮乏,然而我们看到一些可喜的变化,很多发达地区的教育改革,已经脱离了应试、脱离了高考,脱离了教育行政的政绩,变成“我要做”的选择。

在当今的信息社会的信息压力下,我们的基础教育到底需要培养什么样的基础?什么样的呢能力和什么样的情商呢?

“尽管中国的中小学为学生奠定了很扎实的知识基础,但未必是学生进一步发展和学习的必要基础,相反,过多过重的知识学习,常常会压抑和挫伤学生金鱼不发展的动力和后劲。”

“很多研究已经表明,创新所需要的基础,并不是知识性基础而是美国中小学特别关注的好奇、探究、兴趣、质疑等为核心的能力性基础。”

——王红教授

“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并不是出研究成果的主要因素。”

“对科学的好奇和热爱是进行研究工作最重要的思想条件。”

——剑桥教授贝弗里《科学研究的艺术》

杜威——教育即社会,学校即生活;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教材即社会,一书一世界。

教育公平问题,是所有大国教与遇到的焦点,美国也不例外。

中西方对教育均衡的看法

西方教育

注重于“衡”,中国注重于“均”,换句话说,中国的均衡教育的基点事“中庸”;不宦官而患不均,西方的均衡基点是“制衡”,在基本和基础公平的基础上,倡导个性。

美国教育:

教育的目标和导向是为了教育进行下去;

美国教育制衡体现在大学选材标准的多元化上。大学的录取标准,总体有四项:SAT成绩、GPA分数(平时作业、日常表现、考试成绩)(GPA入网可方便查询)、志愿者和爱心、领导力和特长。

志愿者和爱心,之所以成为名校要求条件,以待学生毕业后捐款给母校,校友捐款决定了大学的生存。

美国教育更多的是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和“让教育继续下去”。

西方教育悄悄的革命:A西方教育的小班化逐渐成为主流、B原先围绕数理化教材逐渐变成“以应用为核心的课程资源系统”、C逐渐加强人文学科的建设和教育、D大量的服务社区和以服务性和本地人才为重点的社区学院的规模和水平不断加强、E大学的录取开始更多的采取更加灵活的多元指标。

中国教育:

在教育导向上,选拔精英和培养社会有用的人,深深地植入中国人的脑海。

个性化、教育继续以及教育本身就是“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没有得到重视。

中国的一考定终身伤害了真正的“创新的天才”,造就了大量的“失败的考生。

“政府抓公平、教育主体趋向个性”——国际教育的趋势。

大数据可以把教育搞活,也可能把教育搞死。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唤醒,是种手段。父母和教不要总是叮咛、检查、监督、审查他们。孩子们一旦得到更多的信任和期待,内在动力就会被激发,会更聪明、

能干、有悟性。”

——德国教育学家斯普朗格

在对不同的大学师生问卷调查,得出的一个震惊的结论:虽然每个人都希望教育改革,虽然每个人都指责教育行政化和官僚化,然而在中国目前这场教育改革最大的阻力来自于教师,其次是学生,而最大的推动力量是校长们。中国如此,美国也是如此,改革的最大推动力量也来自于政府。要想改变现实,首先改变精英,人类改革是人们群众改革的,而改革的领头人一定是精英才行。

——作者感悟

教育就是经过多年你除了课本而记起的东西。

——爱因斯坦教育的本质是改变人,而人的本质是改变社会。

我认为世界的竞技场已变得更加平坦,这是当今世界发生的嘴重要的事件,如果我们只用国际贸易的统计数字去衡量全球,而不去了解全球化的每个人、每种文化以及对传统的等级制度的冲击,我们就会忽视全球化的真正影响。

——美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

小群体的核心特征在于其成员可以更加紧密的互动,因为小型群体比大型群体更容易支持密集的社会交往,比大型群体提供了更好的交谈环境,并且更容易出现趋同思维。

——美克莱.舍基《未来是湿的》

中国教育的未来为什么是湿的?

原因无他,中国的社会太干巴巴了,需要加湿。互联网就是中国的加湿器,未来的加湿器。

湿,是协同合作的态度;湿,是社会资本的累积;湿,是思维范式由一维到多维;湿,是交流空间打破鸦雀无声,走向众声喧哗。

——胡泳《未来是湿的——无组织的组织力量》(翻译)

人类的组织转型远远落后于技术转型。全世界目前的教育组织,更多地体现出的是工业时代的特征。

美国孩子都是天使的艺术家,可难就难在在长大的同时继续保持这种身份。

——毕加索西班牙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

越来越小的班级、越来越近的学校、越来越有针对性的教育支持、越来越个性化的培养方式,将使教育拜托工业化时代。

“为什么数学课每天都有,而舞蹈、音乐、体育课一周一次呢?”

——罗宾逊——美篮球运动员

信息时代,只有教师的指导权可能在增大。

指导权的提升是建立在教师区分责任的增加上的,面对着成百上千的不同的学生,今后的教育的重点在于区分学生的行为,进行更加针对性的指导,这既是在线教育的机会,更是实体教师的机会。

随着教育的普及,教师地位的降低是历史趋势。随着信息和知识的功能从教头脑中逐步转移到由技术改变的介质上,教师知识垄断宣告瓦解。教师的服务功能逐渐在强化。

由于翻转课堂的出现,再加上完成学习后发现的问题越来越多,今后一个班将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辅导老师。

用一句话总结”翻转课堂”是什么?

可汗:翻转课堂指的是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进度在家中上课,然后再到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一起解决疑问。

在1个班级超过1个教师的情况下,无论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年龄不应该再是班级划分的依据。

———萨尔曼.可汗《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

(《The one world school house》)

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

1999年,9月3日到6日,轰动互联网的“72小时网络生存实验”。

72小时网络生存测试是1999年9月由10多家媒体、梦想中文网联合主办的,8848网赞助的网络生存测试,于9月3日开始,6日结束。12名参与者在独立的房间内,通过网络来满足他们需求。72小时网络生存测试是监测当时电子商务发展的一次活动,同时大大助推了8848电子商务网站的发展。

通过网上报名、网友投票、媒体推选三关产生的北京、上海、广州各4位自愿者,被异地“发配”到这三个城市12个完全陌生的房间里。

他们的生存空间为酒店标准房,有基本的生活工具,包括起居设备、沐浴设备,但没有生活饮水,没有电话、电视等电器,有一个“没有内存”的冰箱,卫生间中只有厕纸,与外界的沟通,只是一台可以上网的电脑。

在这72小时中,测试者不能携带任何物品进入房间,主办者提供1500元现金以及限额1500元的信用卡,还有当地ISP的上网帐号和密码。直至测试结束,测试者不能离开房间,他必须通过网络获取食物、水以维生。当生存不成为问题之后,测试者可以尝试通过网络获取或满足生活上或者精神上的需求 .

测试现场装备有摄像机和Web Cam(网上摄像机),详细记录测试者每天的活动内容及上网记录。主办单位将依测试者的网络购物能力、网络社交能力、网络应用能力及网络学习能力等项目进行评判。

宅男、宅女成为上网不出门一类人群的代名词。

电子商务飞速发展

2012年11月11日,淘宝一天销售额达191亿元,相当于上海最繁华的商业区徐家汇商圈全部19家零售企业去年(2013?)国庆期间总和的近50倍。

未来的很多年,让一群孩子围在一个教室里听课将是一件很可笑的事情。

——比尔.盖茨

上网读书将代替传统的读书。从1999年开始,中国的网民们上网的时间已经超过了读书的时间,并呈上升趋势。

学生到哪里,教育就会到哪里。

医院看病流程信息化,如上海的瑞金医院。

忽略的问题

在教育方面,除了教师大量的重复劳动、资源共享外,最重要的信息化功能:排队问题,似乎教育界没有花大功夫去研究。

在学校,传统的每个班级几十个学生以及每个老师讲45分钟,无异于让程度不同的学生在排着队接受教师的“专家门诊”。与此同时,大量的学校实验室和美丽校园,却在排着队浪费着等着学生下课去体验。

美国一种典型的大学教育的价值观——大学仅仅是工具,如果有好的事业和好的工作,为什么要继续读书呢?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