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路遥的文学成就与创作经验

路遥的文学成就与创作经验

路遥的文学成就与创作经验
路遥的文学成就与创作经验

收稿日期:2010-03-05

作者简介:詹歆睿(1975—),男,四川大邑人,渭南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编辑,文学硕士。基金项目:渭南师范学院专项科研计划项目(10YKI033)。

路遥的文学成就与创作经验

詹歆睿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陕西渭南714000)

要:路遥创造了“城乡交叉地带”的书写特色,其作品主人公的奋斗精神带给读者温暖和鼓励,爱情

描写真切朴实,路遥的小说真实地记录了社会变迁,加上自我形象的成功塑造和大众媒体的充分运用,使得路遥以为数不多的并不完美的作品拥有较大的读者群体。

关键词:路遥;文学创作;城乡交叉地带;社会变迁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871(2010)03-0054-04

在当代文学史上,路遥是一位比较特殊的作家。他的文学成就主要集中在小说创作上,散文、诗歌、剧本主要是作家早期的作品。从作品的数量看,路遥因为生命早逝,

其小说作品并不很多,短篇、中篇、长篇一共有22篇小说(2000年版《路遥全集》只收录20篇,

未收入《不会作诗的人》和《在新生活面前》),产生较大影响的只有《人生》、《平凡的世界》、《惊心动魄的一幕》、《在困难的日子里》等有限的几篇(部);从创作时间看,自1973年作者公开发表了第一篇小说《优胜红旗》

,到1992年去世,创作生涯共20年时间,相对于其他作家来说并不长。但是,从产生的影响和读者的接受层面来看,却是不得不提及的重要作家。中国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读者人人皆知刘巧珍和高加林,关于他们的讨论与研究今天仍然在继续。路遥在短暂的一生中,凭借着为数不多的作品在读者中享有较高声誉,在文学史上也占有自己的位置。路遥更因其对文学的献身精神得到读者的追忆与思念。

但是,路遥也受到了一些质疑与否定。时至今日,作家英年早逝的伤痛已渐渐平静,那些沉痛的往事也日益尘封,研究者开始以学术的、理性的目光评价路遥的生平与创作,得出了很多真知灼见。读者和研究者对路遥之所以有褒有贬,有扬有抑,是因为路遥在创作上有极其成功的一面,也有掩盖不住的缺点。本文讨论路遥文学创作的成功经验,另文专

门论述路遥文学创作的不足与局限。

一、开创了城乡交叉地带的书写特色

“城乡交叉地带”是路遥生活与徘徊的场所,也是他创作的核心词汇,

更是研究路遥的关键词汇。路遥是成长在农村的作家,他的思想意识与行为方式具有很大的传统性、

乡土性。路遥又受到过现代的高等教育,他一步步从延川走向延安,继而生活工作在省会城市西安。一边是原有的熟悉的精神家园,一边是五光十色的都市洪流。作家在这两者之间常常处于无法协调、

无法认同的焦虑之中。正如路遥所言

:“当历史要求我们拔腿走向新生活的彼岸时,

我们对生活过的‘老土地’是珍惜地告别还是无情地斩断?这是俄罗斯作家拉斯普京的命题,也是我的命题。

”[1](P66)

石天强也认为,城乡交叉地带

“是作家边缘化身份的空间表达,是作家没有心理归属感的文化符号;它暗示着路遥心理世界中的边缘化心理空间,还有这个心理空间中特有的尴尬与焦虑”

[2](P37)

。写个人的经历,同时也是写中国千千

万万由乡村走向城市的青年的经历,成为路遥的首要选择,也是必然选择。

“城乡交叉地带”的书写在中国具有典型意义,他是中国20世纪七八十年代社会发展的缩影。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在近代以前,中国少有现代化的机器大生产,乡村社会成为中国最庞大、最基本、最典型的社会结构形态。新中国成立后,又

2010年5月第20卷第3期榆林学院学报

JOURNAL OF YULIN UNIVERSITY May.2010Vol.20No.3

历经了很多坎坷,到改革开放中国农村才逐渐走向温饱和富足。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开始以各种方式脱离土地,中国的城市人口开始急剧增长。不管是通过上学、招工、招干进入城市参加工作的,还是外出打工想要通过劳动改变生活状况的,他们离开原有的乡土社会进入都市生活,都会不同程度地感受到身份认同带来的精神焦虑,都会体验到自身原有的乡村血统在灯红酒绿中的不适应。“像个农民一样!”一段时间成为骂人的口头禅。农民,这些支撑中国社会几千年发展,以自己的耕作为城市提供给养的人们,却成为落后、愚昧、可笑的代名词。中国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使得农村远远落后于城市,这是当时社会经济条件下无奈的选择,正如高加林对刘巧珍和黄亚萍的选择一样,是当前环境的两难选择。因此,“城乡交叉地带”的生活是大多数读者熟悉的,即使没有这样的生活经历,像高加林、孙少平那样为生活而挣扎、而奋斗的感受是每个年轻人都体会过的。因此,路遥的作品有那么多的读者就不足为怪了,他是一代人甚至是几代人的集体记忆。

二、小说文本带给读者以温暖和鼓励

与高加林生活在同一时代的年轻人,有多少为跨越城乡门槛而奋斗着,在这奋斗的过程中,又会有多少人像高加林那样经历着成长的伤痛,感受着在社会潮流中的渺小与卑微。高加林的故事在很多读者中产生认同,是因为很多很多的人与他有相同的经历、相同的故事。一位比路遥小20岁的文学博士表达了阅读《人生》得到的情感体验:

直到今天,重读《人生》,我仍然时不时为高加林那种痛楚的卑微感所灼伤。那种卑微的生活感觉,我曾经非常熟悉。我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完成了那种超越,但我知道,我身后还有很多人仍为那种卑微所压抑着,也许永世不得翻身。[3](P84)

比起高加林的盲目和冲动,孙少平对理想的追求显得更坚持、沉稳、内敛。孙少平没有更高的学历,也没有过人的才能,他是普通的一位农村青年,城乡差别的鸿沟使他即使跃过了也不能走得太远。但真正打动人的是孙少平在苦难生活中的坚持,以及在这坚持中始终不变的信仰,相信自己最终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换来美好的生活。孙少平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怀着对世界的赞美,怀着对他人的宽容,他在用发现美的眼睛来看待这个世界。就是在劳动最艰苦的时候,他每天都要看书、学习,补充心灵的养料;在别人需要他帮助时,他会慷慨解囊,挺身而出。孙少平追求理想的过程是艰辛的,却是明确的、坚定的。

路遥时期以及路遥之后的许多人,都经历了诸如高加林、孙少平那样为理想而奋斗的时期,路遥小说在中国当前的社会背景下能找到很多的共鸣者和认同者,这是路遥作品被读者认同和接受的感情基础。

文学带来什么?是精神与审美的愉悦,还是短暂的享乐后留下的精神空白?是个人的自我宣泄,还是带给读者精神的慰藉和前行的力量?李建军认为,路遥的写作是给予性的写作,而非占有性的写作。[4](P1)给予性的写作带给读者以温暖的鼓励,使读者获得生活的经验和克服困难的勇气,而占有性的写作是把读者放在低于自己的地位上,自说自话,自我发泄,读者成为作家利用的工具。高加林的自觉与盲动,他对理想的追求与受到的伤痛;孙少安孙少平兄弟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奋斗精神;黄土地上的人民在困难的条件下人与人之前的关怀与真诚,感动了无数读者,从而内化为读者继续前行的精神力量。

三、爱情描写真切朴实

爱情是文学的经典素材和创作母题,也是世俗人生中每个人都会遇到的人生命题。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悲剧,向我们展示了这一人生命题对于个体的难于选择。高加林在被辞回乡后的失意状态下碰到了巧珍,这个热情的农村姑娘大胆地追求爱情,主动向高加林表白。对高加林来说,无疑带来了很大的安慰,他这时无法拒绝巧珍的爱。对于大多数年轻人来说,谁能在拥有青春的同时正确把握人生把握爱情呢?在高加林的潜意识中,已慢慢地认可了自己未来可能的生活方式:与巧珍结婚,当一个普通的农民。如果真的是这样,得到巧珍的爱确实是非常幸福的,况且,巧珍曾说,“你在家里盛着,像国家干部一样工作七天休息一天”。然而,选择就意味着责任。当环境发生变化,高加林从一个青年农民变成一位国家干部时,何去何从就成为二难选择。读者也很难对高加林有一个明确的态度,是指责还

·

55

·

詹歆睿:路遥的文学成就与创作经验

是同情?

孙少平和田晓霞的爱情则更显得悲壮。作为农家子弟,孙少平身上有着男子汉的近乎完美的人格:勤劳朴实、好学上进、多才多艺,体育文艺等方面具有特长,在郝红梅偷手绢事件中更显现出了英雄般的气概。这些品质吸引了出身优越的干部子弟田晓霞。随着两人感情的逐渐深入,城乡和出身的差别成为孙少平内心的隐忧。尽管田晓霞还深爱着他这个“掏炭男人”,但孙少平内心无法逾越这道现实和心中都存在的“鸿沟”。作家路遥内心也存在矛盾,是让他们结合,还是因为现实的差别而分离?如果走向结合,作家路遥认为在中国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不可能的;走向分离,似乎与他们两情相悦的感情相违背。最终,田晓霞死在洪水中,路遥只能以这样的方式结束他们的感情。

田润叶和孙少安的感情则令人惋惜和伤感。两小无猜青梅竹马的青年人,有更多的理由走到一起。可是,明知润叶是真心的孙少安毅然选择了回避与退缩。孙少安心里清楚,田润叶是国家正式职工,而自己的身份是一位农民,现实原因使他无法选择润叶而选择同为农村人的贺秀莲。得知少安成婚,润叶内心的忧伤无法表达,只能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无奈地选择李向前,过着无爱无性的婚姻生活。正如小说中反复出现的陕北信天游一样,润叶和少安的爱情故事充满了忧伤与叹息。其他小说中描写的爱情故事,或是真挚,或是朴实,在爱情的选择中,显示了黄土地上儿女对生活、对黄土地的爱。

路遥所描写的爱情,不是城市青年的那种轰轰烈烈式的,也不是才子佳人缠绵悱恻式的。路遥笔下的情感世界是陕北人民那种内敛而坚韧性格的外化,这些爱情故事是朴素的、纯情的、真切的,感情基调是忧郁的、哀伤的,却不是颓废的、消极的。

四、真实地记录了社会变迁

路遥描写个体的追求与理想、爱情与亲情,却并不仅仅局限于此,而是放在社会大背景下进行描写,力图在“平凡的生活里面,平凡的人里面,发现一些真正值得记住的,带有历史意义的,或者是带有时代意义的事情”。[5]

路遥描写的故事与他的经历基本同步。从1973年至1992年,中国经历了很多大的变革。首先是文化大革命结束,继而拨乱反正,改革开放。路遥的作品也有记录文革岁月的,但大部分还是描写农村或是城乡结合部的生活。1978年至1985年这段时间,文学的主流是反思文学与伤痕文学,对于新生活的歌颂和对旧时代的告别是这一时期的主题。而路遥没有简单地将自己归为他们的行列,因为个人浓厚的政治情结,他对社会生活和国家政策有着特殊的敏感,因而他小说中的理想与失落、现实与奋斗、爱情与泪水无不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相联系。薛峰(《你怎么也想不到》)为了留在大城市,与爱人郑小芳分手;康庄为了厨师的工作而甘愿舍弃爱人冯玉琴(《风雪腊梅》);高加林为了自己的前程忍痛与巧珍分手(《人生》);孙少安因为城乡差别拒绝与田润叶两小无猜的感情(《平凡的世界》);路遥的小说成为我们了解并解读这一时期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一份史料。卡车司机、供销社主任、单位采购这些在当时令人羡慕的职业,自行车、收音机、手表、点心、三接头皮鞋,这些代表生活富足的物质符号,无不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而《在困难的日子里》马建强感受到的刻骨铭心的饥饿以及农村子弟求学的精神压力,《我和五叔的六次相遇》中五叔在不同时代的身份变化,田福堂孙玉亭这些“乡村政治家”的风光与失意,都是那个时代的集体记忆。

在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新农村建设成果卓著。越来越多的人生于城市,长于城市,即使是乡村成长的人,与城市的交往与认同也在增加。新成长起来的80后、90后们,听着安徒生和杰克逊、吃着肯德基和必胜客,在都市的、西化的背景下成长。各种媒体表现的生活也是富足的、小资的,似乎中国每个家庭拥有三室二厅和私家小车。我们承认这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在世的人们都在享受着这样的小康,这样的幸福,但是,在这种环境成长起来的读者能否了解父辈的生活,知道黄土地上发生的这些故事?即使知道与了解,是否发自内心地尊重和认同他们的理想与追求?新长成起来的作家们,描写的是《来来往往》《蜗居》《上海宝贝》等都市人的奋斗与情感,而真正身处农村的、城市底层的、处于低保水平的人们的生活状态,又有多少人了解和描写呢?在这样的背景下,路遥的小说就显得更有意义,他不仅展示那个年代青

·

65

·榆林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总第88期)

年人个体的情感与追求,更记录着时代的变迁。

五、自我形象的塑造和媒体的传播

从路遥小说的阅读、研究和评论以及出版情况可以看出,路遥小说至今仍然有很多的读者和市场。路遥的时代还是一个文学热的时代,也是一个大众信仰相对单一的年代,路遥因其文学成就,加之当时的社会环境,各种因素叠加、累积造就了路遥的影响与声誉。

首先,路遥具有一定的政治敏锐感。他在创作中会自觉不自觉地利用一些读者喜爱和接受的元素,比如爱情、亲情、理想、政治斗争、社会关系等。因此,路遥是主流话语与普通读者都认同的作家,路遥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就是一个明证。

第二,路遥在读者中成功地塑造了自我形象。正是路遥具有“宗教般的意志与初恋般的热情”

[1](P12)

他坚持六年,潜心创作,《平凡的世界》得

以完整地留存于世。路遥是文学的牺牲者和殉道者,尤如倒在途中的朝圣者一般。“路遥有强烈的个人宣抒倾向,他很早就有勇气通过小说讲述自己的伤痛的往事”

。[6](79)

《早晨从中午开始》更使读者

了解到了路遥创作的艰辛与痛苦,路遥将视文学为生命的作家形象长久地树立于读者心目中,引发了读者长久的追随与缅怀。路遥成功地在读者中树立作家为读者写作、为普通民众代言的形象。“迄今为止对路遥个人形象的分析始终没有超出路遥自我设计的范围,具体来说,始终没有超出路遥在《早晨从中午开始》中塑造的文学‘圣徒’和文学‘烈士’的形象。

”[7](P79)

第三,路遥小说借助现代传播媒介在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上获得了成功。他的主要作品《人生》《平凡的世界》

的传播方式涵盖了纸质、广播、影视各种媒体,只有网络没有涉及。如果当时网络普及的话,按照路遥的影响,触网实属必然。目前,通过网络仍然能够轻易地找到路遥小说的文本以及《平凡的世界》广播剧。杨阳执导的《人生》电视剧即将热播,相信路遥作品的影响还将继续。

[8]

为事业付出生命、对人民付出关爱的人必将得到尊敬与怀念。我们要怀念路遥,纪念路遥。

参考文献:

[1]路遥全集·中晨从中午开始[M ].广州:广州出版社,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

2000.[2]石天强.断裂地带的精神流亡———路遥的文学实践及其文化意义[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李美皆.《人生》中的两个路遥[J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83—86.[4]李建军.人们为什么怀念路遥·路遥十五年祭[M ].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

[5]雷达.《平凡的世界》:让我们前行的精神给养[EB /OL ].(2009-09-24)[2010-02-24].新浪网,ht-tp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b14253806.html, /c /sd /2009-09-24/141718718732.shtml.

[6]杨庆祥.路遥的自我意识和写作姿态———兼及1985年前后“文学场”的历史分析[J ].南方文坛,2007(6):73.

[7]梁颖.三个人的文学风景———多维视镜下的路遥、陈忠实、贾平凹比较论[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詹歆睿.论大众传媒对路遥小说的传播[J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责任编辑:李晓霞)

·

75·詹歆睿:路遥的文学成就与创作经验

路遥《平凡的世界》经典语录

路遥《平凡的世界》经典语录 1、往事不会像烟雾似的飘散,将永远像铅一般沉重地浇铸在心灵的深处。不过,日常生活的纷繁不会让人专注地沉湎于自己的痛苦不幸。即使人的心灵伤痕累累,也还得要去为现实中的生存和发展而挣扎。 2、痛苦啊,往往是人走向成熟的最好课程。 3、什么是人生?人生就是永不休止的奋斗!只有选定了目标,并在奋斗中感到自己的努力没有虚掷,这样的生活才是充实的,精神也会永远年轻! 4、这就是人生的心酸。在我们短促而又漫长的一生中,我们在苦苦地寻找人生的幸福,可幸福往往又与我们失之交臂。当我们为此而耗尽宝贵的青春年华,皱纹也悄悄地爬上了眼角的时候,我们或许才能稍稍懂得生活实际上意味着什么。。。 6、生活包含着更广阔的意义,而不在于我们实际得到了什么,关键是我们的心灵是否充实。对于生活理想,应该像教徒对待宗教一样充满虔诚与热情。 7、只有劳动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不论什么人,最终还是要崇尚那些能用双手创造生活的劳动者。如何对待劳动,这是人生最基本的课题。 8、没有爱情,人的生活就不堪设想。爱情啊!它使荒芜变为繁荣,平庸变为伟大;使死去的复活,活着的闪闪发光。即使爱情是不尽的煎熬,不尽的折磨,像冰霜般严厉,烈火般烤灼,但爱情对心理和身体健康的男女永远是那样的自然;同时又永远让我们感到新奇、神秘和不可思议。。。 10、一个人精神是否充实,或者说活得有无意义,主要取决于他对劳动的态度。当然,这不是说我愿意牛马般受苦。我也感到井下的劳动太沉重了。但要摆脱这种沉重是不可能的。再说,千百万人都这样沉重。你一旦成为这个沉重世界的一员,你的心绪就不可能只关注你自身。。。 11、人的痛苦只能在生活和劳动中慢慢消磨掉。劳动,在这个时候不仅仅是生活的要求,更是自身的需要。没有什么灵丹妙药比得上劳动更能医治人的精神创伤 了。 12、人生啊!是这样不可预测。没有永恒的痛苦,没有永恒的幸福。生活像流水一般,有时是那么平展,有时又那么曲折。 13、生活总是美好的,生命在其间又是如此短促;既然活着,就应该好好的活。思念早逝的亲人,应该更珍惜自己生命的每个时刻,精神上的消沉无异于自杀。像往日一样,正常的投入生活吧!即便是痛苦,也应该看作是人的正常情感;甚至它是组成我们人生幸福的一个不可欠缺的部分呢! 14、无论精神多么独立的人,感情却总是在寻找一种依附,寻找一种归宿。 15、一次邂逅,一次目光的交融,就是永远的合二为一,就是与上帝的契约;总是风暴雷电,也无法分解这种心灵的粘结。 17、生活的大轮在铿锵地前行,时间却在无声地流逝。

浅谈鲁迅小说《祝福》的语言美

浅谈鲁迅小说《祝福》的语言美 摘要:小说的语言是我们探寻小说主题,把握人物形象的一把钥匙,鲁迅先生正是用他富有个性化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小说《祝福》是一个语言的宝库,值得我们不断地去挖掘,去开拓。 关键词:鲁迅;小说;《祝福》;语言;祥林嫂 作为一篇传统课文,鲁迅小说《祝福》以其深邃的思想,启迪、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小说的主题就在于故意不把杀害祥林嫂的主凶明显地揭示出来,以此来表现封建制度的毒害已经广泛而深刻地浸透到当时每个人的精神里,所以,一方面以此来毒害别人,而另一方面,又以此来毒害他们自己。作者的意图是要更进一步地说明封建统治的残酷性,夫权、族权、神权等一切封建礼教,虽然没有锋刃,也不会一下子置人于死地,却可以不用刀而杀人,杀人而没有血迹,甚至于在无意中杀害人们的灵魂而不自觉。作者之所以这样写,无非是在告诉人们,不用刀的杀人,和不见血的杀人,实在比严刑酷法还要严酷,被杀害的人数也要更多更广泛,鲁迅先生用简洁、凝练、深刻、富有个性化的语言为我们叙述了祥林嫂充满辛酸、坎坷的一生,揭示了封建礼教杀人不见血这一深刻的主题。《祝福》语言最大的一个特点是简练而又传神,特别是描写祥林嫂的外貌变化,作者善用白描的手法,通过描写祥林嫂的眼睛,为我们展现了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变化。例如祥林嫂初到鲁镇时:头上

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第二次到鲁镇时: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先前那样精神了。柳妈告诉她将来到阴司去阎罗大王会把它锯开来时:她当时并不回答什么话,但大约非常苦闷了,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两眼上便都围着大黑圈。捐了门槛之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捐门槛后去摆祭品被四神拒绝后:“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最后一次见到祥林嫂: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三次外貌描写写出了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发展过程。第一次写出了她虽贫困,但还有活力,对生活抱有希望;第二次写出了她已经走投无路,对生活失去了希望;第三次写出了她对生活已经绝望。三次描写鲜明对照,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多次描画祥林嫂的眼睛,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反映了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几个过程,形象地反映了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逼到绝境的,也是对罪恶的封建社会的无声的控诉。 其次,《祝福》的语言不但简洁凝练而且深刻。例如祥林嫂的第

浅析《平凡的世界》语言特色

浅析《平凡的世界》语言特色

目录 摘要 (2) Abstract (2) 前言 (2) 正文 (3) 一、朴素平淡的语言色 (3) 二、幽默俏皮的语言风格 (4) 三、富于哲理的语体韵味 (5) 四、富有陕北风情的乡土语言 (5) 结语 (8) 参考文献 (8) 致谢 (9)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

摘要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有着鲜明独特的语言特色:一方面在小说创作中巧妙融入大量陕北方言,形成浓厚的地方色彩。其二,凭借路遥本身深厚的基础文化和知识,对陕北语言的深入研究及实地考察,经过全力的锻造与筛选,使小说既摒弃了方言土语低俗落后的元素,又保留了原始经典的风格,呈现给读者一种全新的阅读享受。路遥以《平凡的世界》为代表的小说既促进了陕北方言的宣传和传承,又展现了陕北的人文风情,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 关键词:《平凡的世界》;语言特色;陕北方言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

Abstract Lu Yao's ordinary world with distinct linguistic characteristics: on the one hand in the novels cleverly integrated into a large number of Northern Shaanxi dialect, forming a strong sense of local color. Secondly, by virtue of Lu Yao's own rich cultural and knowledge-based, language-intensive research and fieldwork in northern Shaanxi, after fully forged and screening, the novel is both abandoned the backwardness of vulgar dialect in a dialect element, preserving the original classic style, presented to the reader a new reading experience. Lu Yao's novels, as represented in the ordinary world, both contributed to advocacy and heritage of Northern Shaanxi dialect, humanistic style demonstrated in northern Shaanxi, has a very importan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 of the ordinary world; language features; In northern Shaanxi dialect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 前言 路遥小说语言具有自己独特的特色。其中最大的特色是对陕北方言的恰当利

论路遥作品中的乡土情结

论路遥文学作品中的乡土情结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詹兴雷) 内容摘要:路遥是来自农村的一位作家,是一个传统农民的儿子。他生长在农村,对农村生活的艰苦、落后有着深刻体验和体会。后来又从农村进了城,对从农村进入到城市的艰辛、困惑以及生活在城市的农村青年的艰难、心酸更是有着刻骨铭心的体验。在路遥的作品中着重表现了在城市物质文明冲击下农村青年想在城市里面奋斗的愿望和追求。没有过农村生活体验的人,很难理解路遥的世界。即使是在农村生活的人,如果没有那份真挚燃烧的爱也无法理解路遥。对于那曾经养育过他的广袤贫瘠的陕北黄土地,在苦难的生活中曾经给过他爱和温暖的父老乡亲以及兄弟姐妹,甚至包括那在夕阳中暮归的老牛,傍晚袅袅的炊烟以及小沟里潺潺的流水,牧童悠扬的笛声和信天游等充满温馨的生活情调和氛围,都成为作者一生中难以忘却的情感记忆。 关键词:乡土情结;农村生活;氛围;情感 在路遥的小说中,乡恋、乡情、乡思成为其重要的审美内容。他把自己整个生命和故土融为一体,把土地、家庭和亲人联系在一起,这种“乡土情结”渗透在他创作的每个角落,在不同的人物形象身上反映出来,是路遥作品中笔墨最为浓重的一部分。路遥对于农民的生活和困境具有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他始终把自己当做是农民的儿子来看待。他称自己“像个农民”,“生活习惯像个农民”,他的根是深深地扎在土地上的。因此,在路遥笔下的无数个小说世界里,那种与土地恋恋不舍的情意洋溢于每一个角落,因而构建了他作品鲜明的乡土风格。读路遥的作品,总有这样一种感受,他所有的小说背后似乎总有一颗不平静的心灵在急切地寻找什么,探索什么。 一、形成路遥“乡土情结”的因素 1.童年经验对路遥小说创作的影响

论路遥小说的悲剧意识

论路遥小说的悲剧意识(一) 路遥及其作品表现出的昂扬斗志曾经感染了一代代读者的灵魂,激励着许多青年走向了人生的辉煌。这与作家的曲折的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在当前的路遥研究中,对作家身世及对其创作的影响逐渐多了起来。本文将研究视角投向路遥小说的悲剧意识,从作家本人的人生悲剧中探究路遥创作中悲剧的艺术魅力,并尝试多角度对造成主人公悲剧的原因做出理性思考。研究认为,路遥小说中浓郁的悲剧意识和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相结合,使作品散发出悲壮而冷峻的悲剧美。 一、苦难的人生经历 在中国新时期文学的天幕上,路遥犹如一颗倏然而逝的流星,在短暂的写作生涯里,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一道难以磨灭的辉煌。他的成名作《人生》获第二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代表作《平凡的世界》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短短43年的人生历程,路遥一直与命运抗争着,艰辛与奋斗一直伴随着他。他是共和国的同龄人,经历了新中国社会变革的风风雨雨。小时候乞讨般的生活,被过继给伯父;学生时代面临着失学和饥饿的威胁;直到他临走的时候,他也未能完全摆脱成长过程中的阴影。这种生命体验,直接促成了《人生》、《平凡的世界》等其他小说的诞生?/span> (一)命运多舛的童年 1949年,当路遥降生到陕北清涧县一个很偏僻的荒山沟里时,他的家庭和社会生活的生存环境,并没有给他呈现艳丽色彩,一开始,人生于他就意味着残酷。 路遥的祖祖辈辈都是农民,家里十来口人,十分贫穷,共有一床被子,缺吃少穿。7岁的时候,为减轻家里负担,父亲带着他一路乞讨来到两百华里之外的延川县,把他过继给伯父。 ?????????“这时候,我有两种选择:一是大喊一声冲下去,死活要跟我父亲回去——我那时才是个七岁的孩子,离家乡几百里路,到了这样完全陌生的地方。我想起了家乡掏过野鸽蛋的树林,想起砍过柴的山坡,我特别伤心,觉得父亲把我出卖了……”⑴ ???? 尽管只有七八岁,贫困艰难的生活给路遥留下了永生难忘的印象。他幼小的心灵受到极大创伤。他曾这样描述自己的童年:“童年,不堪回首。贫穷饥饿,且又有了一颗敏感自尊心。”⑵路遥独立地做人就从这个时候开始了。 (二)饥饿中体验人生????? 路遥一直在伯父家度过了他的中学年代。伯父家也很穷,他时常为买不起几分钱一支的铅笔而发愁。六十年代初的困难时期,他常常独自跑到荒野地里,在收过的土地上去寻觅被遗留下的几粒玉米充饥。中考时,他从一千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伯父无力再供他上学,就找来劳动工具,让他砍柴、放羊。他愤愤地把绳子锄头扔进沟里,义无反顾地上学去了。 整个高中三年,是路遥人生中最困苦最难熬的时期。他没有生活保证,连五、六块钱的伙食费都交不起,有时连五分钱的清水煮萝卜菜也吃不起。他整天饿得发晕,似乎感到自己的生命到了最后时刻。

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

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 鲁迅先生一生写下了800多万字的著译,他的文章特别是他的小说给后人们带来了一笔宝贵的财富。鲁迅先生的小说具有鲜明的阶级观念、生动的文学性以及丰富的艺术特点。毛泽东认为:鲁迅是“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是“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本文就鲁迅先生小说的艺术特点展开讨论。 一、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首先在于真实。鲁迅先生主张文学创作用“白描”的手法,也就是主张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但这里的简练并不代表简单,而是用一条条细线勾勒出事情和事物的真实面貌。比如说在《祝福》中,小说一开头写“送灶的爆竹”,这既是点了“祝福”的题,同时也表现了鲁镇当时浓厚的节日气氛。这几句话也借自然环境写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当时的中国农村依然充溢着迷信的思想。接着,作者又进一步比较简要地写了一下“福礼”的过程:“拜的却只限于男人”、“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也自然如此”。这些描写充分说明了在“祝福”中充斥着封建礼教、“三纲五常”的内容,还点明了封建迷信在农村的流毒之久,影响之深,以至于在辛亥革命成功多年之后,还“家家如此”。最后,作者还对“祝福”的现场作了几笔描述“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这寥寥几笔的环境描写,既渲染了浓烈的“祝福”气氛,也和下文中祥林嫂凄凉悲惨的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反衬了祥林嫂的悲剧命运。鲁迅先生曾说,作文章要有真情,去粉饰,少做作,勿买弄。而在其作品中所展现出来的生活场景、水乡风情、民俗风貌、城镇景致、人物的言行姿态,确实像生活本身那样真实、自然、使人犹如身临其境。 二、鲁迅先生也十分擅长于发掘蕴涵深刻社会意义的生活片段和生活场景,来集中突出地展示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在他的大多数作品中,并没有对人物的生平作过详细的描绘,甚至不注意故事情节的完整性。通常在人物出场的时候来一段外貌描写,像《孔已己》中的“孔已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带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寥寥数笔,就使读者对孔已己有了一种大致的印象。接着通过情节的发展使人物的性格和命运与原先的印象相互叠加。于是乎一个生动的人物就诞生了。我们从孔已己的破烂长衫,接着联系到他的所谓“君子固穷”,以及知道“回”的四种写法,可以清晰地看出孔已己是个穷酸迂腐的落第秀才,而这使人们对孔已己最后的“大约的确死了”没有太大的意外。又如《故乡》中也没有对闰土的具体生活状态作出过详细的描写,而是通过闰土少年时“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了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和闰土长大后的“灰黄的圆脸,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很薄的棉衣”作对比。闰土从一个天真活泼的孩子变成了一个在海边种田,终日劳苦的人,这很明显地写出了闰土的近况不佳,从而使他的性格也发生了变化。也写出了但是的社会背景是十分严峻的。鲁迅小说的这个艺术特点,使这些短小的篇目得以展现出更加丰富的社会内涵,达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给予人们强烈的艺术感受。 三、鲁迅先生擅长用“画龙点睛”的手法描写人物形象,运用具有特征性的细节刻画人物的性格。像《药》中用夏瑜被狱卒打了嘴巴反而说打人者可怜的细节,突出了革命者夏瑜大义凛然的品格。又如《阿Q正传》用阿Q被闲人们打了,说是“儿子打老子”或是认为“自己是能自轻自贱的第一人,除去这‘自轻自贱’便是‘第一人’了”等等细节描写,鲜明地表现了阿Q自欺欺人的性格特征。再如《风波》中的九斤老太一次又一次地说:“真是一代不如一代”来反映出辛亥革命后农民的愚昧无知没有发生改变,又说明了辛亥革命的妥协性,没有联合起真正受苦受难的底层百姓。鲁迅先生用“画龙点睛”的艺术手法,使人物形

浅析《平凡的世界》语言特色

浅析《平凡的世界》语言特色 目录 摘要 (2) Abstract (2) 前言 (2) 正文 (3) 一、朴素平淡的语言色 (3) 二、幽默俏皮的语言风格 (4) 三、富于哲理的语体韵味 (5) 四、富有陕北风情的乡土语言 (5) 结语 (8) 参考文献 (8) 致谢 (9)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 摘要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有着鲜明独特的语言特色:一方面在小说创作中巧妙融入大量 陕北方言,形成浓厚的地方色彩。其二,凭借路遥本身深厚的基础文化和知识,对陕北语

言的深入研究及实地考察,经过全力的锻造与筛选,使小说既摒弃了方言土语低俗落后的元素,又保留了原始经典的风格,呈现给读者一种全新的阅读享受。路遥以《平凡的世界》为代表的小说既促进了陕北方言的宣传和传承,又展现了陕北的人文风情,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 关键词:《平凡的世界》;语言特色;陕北方言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 Abstract Lu Yao's ordinary world with distinct linguistic characteristics: on the one hand in the novels cleverly integrated into a large number of Northern Shaanxi dialect, forming a strong sense of local color. Secondly, by virtue of Lu Yao's own rich cultural and knowledge-based, language-intensive research and fieldwork in northern Shaanxi, after fully forged and screening, the novel is both abandoned the backwardness of vulgar dialect in a dialect element, preserving the original classic style, presented to the reader a new reading experience. Lu Yao's novels, as represented in the ordinary world, both contributed to advocacy and heritage of Northern Shaanxi dialect, humanistic style demonstrated in northern Shaanxi, has a very importan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 of the ordinary world; language features; In northern Shaanxi dialect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 前言

《路遥传》:一种新的文学研究路数

《路遥传》:一种新的文学研究路数 作者解读了梁向阳教授的《路遥传》,认为此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语文学习和文学研究的路数。一是写作的角度比较新奇;二是《路遥传》没有把路遥神话;三是《路遥传》再次告诉我们倔犟的路遥最终是以文学的业绩得到了文坛和社会的公认;四是从《路遥传》里我们可以看到,作家路遥的生活很困窘,但是精神永远保持着高贵,路遥的作品是“污泥里生长出来的莲花”。 标签:《路遥传》;语文学习;文学研究路数 《路遥传》是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延安大学文学院院长梁向阳教授撰写的最新力作。作者在文学传播和学术研究结合部用力,为我们还原了一个深刻而厚重的路遥,提供了一种新的文学学习和研究路数。 笔者读了《路遥传》,很长时间说不出话。震撼、敬佩的心情无以言表。书名叫《路遥传》,鲜明地呈现出了作者自己的学术观,从而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语文学习和文学研究的路数。下面笔者就将对这些文学研究路数进行阐述。 一、写作的角度比较新奇 路遥本身就是中国文坛不容忽视的文学现象,民众自发的而不是人造的、持续不断的路遥文学热使得路遥已经成为中国文坛深海里不折不扣的“航母”。要破解这个”巨无霸”,需要一定的文学体量。冰心散文奖获得者梁向阳既是全国著名散文作家,又是陕西学院派实力批评家。从这个意义上讲,《路遥传》写作实际上是强强结合,力上加力。而且,梁向阳教授没有从传统学理层面进行生硬刻板地解析路遥,而是通过发挥自己散文写作和学术评论两个领域的专长,学术与传播并行,为我们重现和还原了一个深刻厚重、可爱可敬的路遥。这种研究极富个性和开拓性,同时,更是极具有典范和推广意义的。我们说,真正的有价值的文学研究不仅在于阐释,更在于再造。梁向阳教授的《路遥传》正是这样的。 二、《路遥传》没有把路遥神话 梁向阳教授用大量珍贵的详实的史料告诉我们,“文学导师”路遥是人,不是神。路遥的成功除了具备雄厚的文学实力之外,更是遇到了他人生中的几个“贵人”“伯乐”,成就了他的文学创作。如:原延川县革委会通讯组副组长曹谷溪带领路遥走进了文学门槛;原延川县委书记申易和原延安大学校长申沛昌,力排众议让其上延安大学;原《陕西文艺》编辑董墨、王丕祥和贺抒玉等,将路遥推介到了省级文学平台上;还有,“李若冰在他心里,就是他的精神支柱,是他的精神教父”;另外,路遥文学的第一个金娃娃《惊心动魄的一幕》被《当代》刊发(后获全国首届优秀中篇小说奖),路遥的名字开始响亮中国文坛。在路遥心目中,《当代》主编秦兆阳和柳青是他共同的文学教父;正是《人生》责任编辑王维玲先生《人生》续集的极力催促,才使得《平凡的世界》的产出成为可能。还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节目编辑叶咏梅女士让《平凡的世界》通过电波传到了千家万户。

路遥小说 人生 读后感

路遥小说人生读后感 《人生》一书是以主人公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又回到土地,再离开土地,最后回到土地的坎坷的人生经历为线索,以高加林与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纷为矛盾,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状况。以下是路遥小说人生读后感,欢迎阅读参考。 路遥小说人生读后感人生在世,起起伏伏。犹如深邃的大海,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惊涛骇浪。而我们只要坚守一颗真挚而积极的心,乘风破浪会有时! 《人生》以新中国成立不久后大生产的农村为背景,很具有历史价值。以高加林的爱情和事业为主线,描述了当时社会现实状况。通过对高加林、巧珍、黄亚萍,顺德老汉等人物形象的刻画,而揭示了生命无常的悲凉道理。而且本书的坏境描写非常细腻、真实。最喜欢的就是《人生》叙事中,将每个人的想法都分别地用相应的篇幅深沉细腻地描述出来。这样使全文人物形象更鲜明突出。也许,以后的写作过程中可以尝试用此种方法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 失去后才懂得珍惜,可是懂得珍惜也没有用了。因为已经失去了!高加林因为贪恋大城市的繁华与更多的发展机会,而抛弃爱他如命的巧珍。但是在县城被遣送回生产队时,才懂得巧珍的好。但为时已晚,巧珍却早已嫁作他妇,与他今生是彻底无缘了。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悲哀。高加林空怀

一身才华却因没有考上大学而入民办小学教书,却因没有家庭背景而被迫下岗。最后,它回到自己的村,回到自己的生产队做农活。不久,他因叔父的调职,而被暗中调到县城当记者。人生状况,沉沉浮浮。加林只是因为没有实权,更因为社会的现实,而只能随波逐流,无法自己掌握人生。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若加林没有真才实学又怎么可能在县城大放异彩?在平时生活中我们唯有不断加强自己的文化水平和办事能力,才有可能抓紧每个试图与我们擦肩而过的机会。时代的悲哀更是个人的悲哀。而今,九零后的我们,更因九二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让如今社会金钱至上的理念浮出水面。对金钱、实权的追求,造成当今社会价值观的混乱与个人人生的苍凉与无奈。 我们无法精确地掌握生活的每次沉沉浮浮,但是我们能以一颗真挚而积极的平常心去面对每次的挑战。 路遥小说人生读后感《人生》以它所描绘出的浓厚的乡土气息、逼真的生活画面、活生生的人情世态以及主人公对理想、爱情的追求,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喜爱,尤其是男主人公高加林的形象,令人回味不已。 故事中的高加林,他有自己的理想、感情和人生观,他不愿像他的父辈们那样,为了温饱一辈子厮守匍匐在黄土地上,他有知识、有文化,他要发挥自己的才能,追求自己的理想,渴求一种新的人生。就这点来说,高加林具有新一代

鲁迅小说特点

鲁迅(1881-1936)小说的特色,可归纳为取材于病态的现实社会,旨在揭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他喜用白描的艺术手法,是集思想性、艺术性和战斗性高度统一的典范。 、 一、自觉选择反映时代风云的题材鲁迅称自己的创作是?遵命文学?,?不过我所遵奉的是那时革命先驱者的命令,也是我自己所愿遵奉的命令。 ??五四?前后文坛上的作家描写男女恋爱、风花雪月的小说占绝大多数。 鲁迅把他所见所闻的农村、农民和知识分子的景况再现于笔下,?将旧社会的病根暴露出来,催人留心,设法加以疗治。 鲁迅主张?选材要严,开掘要深?。 他的每一篇小说都深刻发掘题材的内在意义,突出一个或几个与社会和人民有关的问题。 如《药》、《阿Q正传》、《风波》、《头发的故事》等,是以辛刻革命、张勋复辟等政治事件为背景,反映这些政治事件的影响和后果,借以表现主题。 《孔乙已》、《祝福》、《伤逝》、《在酒楼上》、《孤独者》、《明天》、《离婚》等,作者把人物的悲剧原因与社会制度联系起来,揭示出这些人物的悲剧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社会制度。 可以说《呐喊》和《彷徨》从不同侧面描写了从辛刻革命到?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社会生活的风云变幻,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本质和时代的精神。 鲁迅在回顾自己的小说创作时说: ?我便将所谓上流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陆续用短篇小说的形式发表出来了。 ?又说:

?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福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鲁迅小说中所写的农民或知识分子的不幸遭遇: 有孔乙己受酒店里顾客和掌柜的嘲笑,后挨打伤残致死(《孔乙己》);阿Q求爱被断了生计,进城当了小偷,最后要?革命?,被枪决了(《阿Q正传》);祥林嫂一生勤劳,夫死,子被狼吃了,最后被赶出鲁四老爷家,沦为乞丐,死在除夕夜的街头(《祝福》)。 这些人的死亡悲剧,是旧社会封建统治势力的迫害、封建迷信和礼教对人们的毒害所造成的。 鲁迅把短篇小说比作大宫殿中的雕栏画础,?虽然细小,所得却更为分明,再以此推及全体,感受遂愈加切实?,能够?借一斑略知全貌,以一目尽传精神?。 《呐喊》和《彷徨》中的小说反映了人民在受苦和挣扎,中国要革命和解放,它反映了当时中国的时代精神。 《故事新编》中有八篇小说。 鲁迅只是取神话、史实中的?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所以?叙事有时也有一点旧书上的根据,有时却不过信口开河?。 可见鲁迅着力于发掘神话、史实素材中与现实斗争有密切关系的东西,提炼出有?为现在抗争?的题材。 《补天》、《奔月》、《铸剑》三篇取材于神话传说。 《补天》歌颂了劳动和创造,对?古衣冠的小丈夫?这种封建卫道者作了辛辣的讽刺;《奔月》刻划了羿这个古代英雄在艰难环境中的挣扎,也揭露了以怨报德、趁火打劫的逢蒙一类人物的嘴脸;《铸剑》歌颂了眉间尺、黑衣人两个英雄的复仇精神。 《理水》、《非攻》、《采薇》、《出关》、《起死》五篇,对大禹、墨子、伯夷和叔齐、老子、孔子和庄子等给予适当的评价,借历史上的人和事,

试论路遥文本中的自传色彩

试论路遥文本中的自传色彩 路遥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始终用其全部生命体验进行写作。他的一生虽然短暂,却充满着艰难坎坷。真实而又平凡的生活经历,造就了路遥独特的精神世界,对他以后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透过路遥的文本创作,我们可以清晰地窥视出其昔日生活的印迹,捕捉到他自己的影子。无论是童年极度匮乏的物质生活,还是青年强烈的自尊体验,以及中年对人生的真实感悟,都深深地影响着路遥的文学创作,使其文学创作活动充满了浓厚的自传色彩。本论文的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路遥及其文学创作活动的研究现状,指出本论文的创新之处。论文的主体部分由三方面建构而成,即:路遥的人生经历及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自传色彩在路遥作品中的具体体现以及路遥自传色彩文本所具有的 价值和意义。第一章论述路遥艺术化的人生道路以及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本章把路遥的人生经历划分为三个不同阶段:童年记忆、青年体验、中年感悟。首先,阐释了童年时代的人生经历给路遥带来了沉痛的心理创伤,它使路遥的性格变得敏感而自尊。其次,路遥的青年时代历经外出求学、文革斗争、农村劳动的磨砺,这三段不同的人生体验对其文学创作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不论是题材内容的选择,抑或艺术风格的呈现。最后,中年时段繁琐、无奈的世俗生活,使路遥对人生百态有了深刻的体悟,这进一步增添了其作品的现实性与厚重感。第二章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详细解读,论述路遥文本中体现出来的浓郁的自传色彩。本章分别从生活自传、性格自传和理想自传这三个

角度进行阐述,探析路遥文本中所蕴含的自传色彩。每一部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场景的设置、语言文字的表述以及作品的时代背景都与作者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每一位主人公身上都隐藏着作者路遥那种自卑而又自尊的性格特点,那种顽强拼搏的抗争精神;每一个主题都充满着作者所赋予的理想化的情感追求和精神境界。第三章论述了路遥自传色彩文本中彰显出来的现实意义和价值追寻。通过苦难生活的价值追寻、悲剧意蕴的人生体验和黄土情结的精神归宿这三个方面来阐释其文学创作中的价值。结论部分,主要通过上述论点的总结,探究路遥充满浓厚自传色彩的文学创作活动,对于中国当代文学所产生的意义。

书评--路遥《平凡的世界》

书评--路遥《平凡的世界》 平凡,是生活的本色。我们每一个人,对于这个浩缈的世界来说,都十分渺小、脆弱、微不足道。这个世界也是平凡的,悲与欢、生与死、穷与富、世事的变更,于历史的长河来说,无非是些平凡事。对于平凡,我素来都是这样认为的,直到读了一本书——《平凡的世界》,这才恍然大悟。 这一部伟大的巨著,为我们解说了平凡和苦难,阐释了生活的意义。书中为我们描述的是一个平凡的世界,一个黄土地上的世界。这里生活着一群世世代代面朝黄土北朝天的普通人,他们演绎着一幕幕生老病死、悲欢离合、贫穷与富裕、苦难与拼搏、世事变更的戏剧。是喜剧?悲剧?正剧?也许都有一点。在这本书里,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惊险离奇的情节,没有惊天动地的场面,有的只是平凡的人,平凡的生活,平凡的感情,平凡的故事。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人物是孙少平。这是一位对苦难有着深切的认识,对生活有着深邃的理解,对精神世界有着深刻追求的人,他有铮铮铁骨,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有巨大的勇气。从学生时代的"非洲人"到成年时代的"揽工汉",他经历的是艰苦卓绝的人生奋斗,然而在痛苦与磨砺中,他形成了一种对苦难的骄傲感、崇高感。我欣赏他的苦难的哲学,钦佩他对劳动的认识,羡慕他对生活的理解。 关于苦难的哲学,书中这样表达"……是的,他是在社会的最底层挣扎,为了几个钱而受尽折磨;但是他已经不仅仅将此看作是谋生、活命……他现在倒很“热爱”自己的苦难。通过这一段血火般的洗礼,他相信,自己经历千辛万苦而酿造出来的生活之蜜,肯定比轻而易举拿来的更有滋味——他自嘲地把自己的这种认识叫做‘关于苦难的学说’……"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认识啊?每到我们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也许这种困难与挫折只有孙少平所遭受的苦难的百万分之一——我们可曾有过这样的认识?就算是哪天放学是下了场雨,亦或是天气有些闷热而又停了电,我们往往会听到许多的怨天尤人。然而,我想只要是你读了《平凡的世界》以后,读懂了“苦难的哲学”,那么就算是你今后遭受再多的苦难,你也不会怨天尤人。 正如我们考到大学的时候,在学习方面,我们没有太多的差别。然而,经历了三年的大学生活之后,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又是何其巨大。宰相刘罗锅在和绅临终前对他说:“其实,每个人的结局,都是他自己一手精心设计的。”当我们读到这里的时候,我们都应当好好想想,我们是怎样对待劳动的。 孙少平,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啊。其实,他也就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一个比普通农民多读了几本书,一个对生活的意义有着更高层次追求的人。在写给妹妹孙兰香的信中充分表现了他对生活的认识: “……我们出生于贫苦的农民家庭——永远不要鄙薄我们的出身,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将使我们一生受用不尽;但我们一定又要从我们出身的局限中解脱出来,从意识上彻底背叛农民的狭隘性,追求更高的生活意义。…… 首先要自强自立,勇敢地面对我们不熟悉的世界。不要怕苦难!如果能深刻理解苦难,苦难就会给人带来崇高感。……如果生活需要你忍受痛苦,你一定要咬紧牙关坚持下去。有位了不起的人说过:痛苦难道会是白受的吗?它应该使我们伟大!什么是平凡?那种迷失在平凡的生活之中,眼中熟悉了平淡,思想上甘于平庸,生活上安于现状的人,才是真正的平凡。孙少平这样一个对生活的意义有着更高追求的人,又怎能称之为平凡的人。即使是平凡,也是一个更高层次的伟

论路遥小说《人生》

论路遥小说《人生》 路遥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他创作了许多风格独特、主题鲜明的脍炙人口的作品。路遥的小说文本大多呈现的是“城乡交叉地带”的变迁与冲突,路遥以现实主义手法勾勒了一方有地方特色的小说世界。作家将当下社会经济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呈现在了小说的创作里,体现了作家对我国在思想解放、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进行了独特、深刻的思索与探寻。中篇小说人《生》凸显了作家对民族传统美德的关注与思考。路遥认为这种优良的传统道德是美的、好的,他在《关于 (人生)的对话》里就曾说:“……不管发展到任何阶段,这样一种美好的品德,都是需要的,它是我们人类社会向前发展最基本的保证。”J但是,在现代化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已经有人正悄然远离这份美好的传统道德,作家为此感到了深深的失落与忧郁。作家在呼唤传统的回归,希望人们能够永远固守这份民族传统美德。小说《人生》的男主人公高加林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成功,在挣脱黄土地的贫苦与艰难时,看不到乡村农民身上的传统人性美和传统道德美的宝贵,作家是坚决否定的。因此,每当高加林试图远离那份传统美德时,他必将为自己选择的错误受到惩罚、付出代价。 《人生》发表于1982年,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构成了它的时空背景。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构成了其故事构架。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矛盾,也正是体现那种艰难选择的悲剧。 高加林正是作者着力塑造的复杂的人物。他身上既体现了现代青年那种不断向命运挑战,自信坚毅的品质,又同时具有辛勤、朴实的传统美德。他热爱生活,心性极高,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关心国际问题,爱好打篮球,并融入时代的潮流。他不像他的父亲那样忍气吞声、安守本分,而是有更高的精神追求,但是他的现实与他心中的理想总是相差极远,正是这样反差构成了他的复杂的性格特征。当他高中毕业回到村里后当上了民办小学的教师时,他很满足这个既能体现他的才能而又对他充满希望的职业,但是好景不长,他就被有权有势的大队书记高明楼的儿子顶替了,他重新回到了土地。正当他失意无奈,甚至有些绝望的时候,善良美丽的农村姑娘刘巧珍闯进了他的生活,刘巧珍虽然没有文化,但是却真心真意地爱上了高加林这个“文化人”,她的爱质朴纯真,她以她的那种充满激情而又实际的作法表白了她的炽烈的爱。而实际上她所得到的爱从一开始就是不平等,高加林在她的眼中是完美的,而她对于高加林来说只是在他失意时找到了精神上的慰籍。当机遇再次降临到了高加林身上,他终于抓住了这次机会,重新回到了城市。 城市生活给了高加林大显身手的机会,又让他重新遇到了他的同学黄亚萍。与巧珍相比,黄亚萍无疑是位现代女性,她开朗活泼,却又任性专横,她对高加林的爱炽烈大胆又有一种征服欲。高加林的确与她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他们有相同的知识背景,又有许多感兴趣的话题,当他们俩口若悬河、侃侃而谈时,高加林已经进入了一种艰难的选择之中。当高加林隐隐地有了这种想法时,他的念头很快便被另一种感情压下去了,他想起了巧珍那亲切可爱的脸庞,想起了巧珍那种无私而温柔的爱。当巧珍带着狗皮褥子来看他时,他的那种难以言说的复杂的感

论鲁迅小说的语言特色.

论鲁迅小说的语言特色 摘要:翻开近百年来的历史,我们看到,在文化战线上继往开来成为一代风范的,首推鲁迅。毕其一生,他以其非凡的贡献参与了一代历史的创造,成为一个时代特定的人格代表。作为一个文学家,他创出的作品,在海内外产生的巨大的影响,在新的时代仍不断展现着它们难以磨灭的现实意义。而在他为数不多的小说中,创作出的阿Q、祥林嫂、孔乙己这些形象,堪称现代的语文作品中的典范,至今仍鲜活地存在于我们的脑海中。走进这些人物形象,我们不难发现,鲁迅独具特色的语言艺术正是刻画人物形象,展示其性格的重要手段。本文试从这一角度,谈一谈鲁迅小说中的语言特色。 一、善于通过“白描”和“画眼睛”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展现人物性格,是鲁迅作品语言的一大显著特色。 鲁迅最善于运用“白描”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白描”是我国古代小说创作中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它要求作家用最精炼、最节省的文字,不加渲染、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传神的艺术表现手法,在鲁迅的笔下,常常准确地把握人物最主要的性格特征,不加渲染、不铺陈,用传神之笔加以点化,有如芙蓉出水,朴实自然。 例如在《孔乙己》中,对孔乙己出场时的肖像描写,反用寥寥几笔,便使人物神情华肖,栩栩如生: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它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是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 “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寥寥几字,看似平平淡淡,没有什么神奇的地方,然而却抓住了孔乙己与别人不同的特点,把孔乙己的思想、性格、经济及社会地位揭示了出来。“站着喝酒”说明他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属于“短衣帮”的;“穿长衫”则表明它是读书人,与“要酒要菜,慢慢地坐着喝的“长衫”客有某些共同之处,“唯一的”说明在酒店里只有他一个是这样的身份特殊的另类。他喝酒的方式与衣着的不相称,反映出它的经济地位和思想意识的矛盾:从经济上说,他的地位很低,是属于“短衣帮”的;但在思想意识上,他不愿与“短衣帮”为伍,仍然把自己

论路遥《平凡的世界》的创作特色范文

【虽然我还没有看过这部作品。不过有许多好朋友对我推荐过这部书。所以一直以来对它的感觉都很不错。便将此文献在这里了!!】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的大陆文学新潮迭起,各种全新的创作理念扑面而来。但举目文坛,你会发现颓败、绝望、平庸、无奈、商业炒作充斥其中,很少有能深深打动读者.震撼读者的文学作品出现。是文学远离了读者,还是读者远离了文学?应该说,都不是。人们照样在读作品,在读“依然神圣”的那些值得读的作家的作品,这其中就包括路遥的《平凡的世界》。 这部小说在发表和播讲以后,接到过成千上万封感奋的读者来信,尤其在农村、工矿、学校、基层单位的青年中激起了波澜,形成了文学的社会反应相对沉寂时期里的一个少见的高潮。而且时至今日,《平凡的世界》依然是广大读者,尤其是出身底层的年轻人最喜爱的作品。这从近年来各种畅销作家排行榜上赫然前列的路遥和近年来反复印行的各种版本的《路遥全集》,《路遥中短篇小说选》,《平凡的世界》以及连带出现的大面积的路遥作品盗板书中不难看出。尽管路遥之于当代文学尤其是新时期文坛不容忽视,《平凡的世界》名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榜首,但批评界对于路遥及这部小说仍然有太多的误解及由此导致的漠视,随着时间的推移,路遥被评论界淡忘了,他的名字已难得再从评论家的笔下出现,甚至我们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作为高校中文系教材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竟然也看不到他的身影。从这之中更可折射出学者们对路遥的关注和研究处在一种

什么样的程度。80年代以来的文坛上几乎找不到像《平凡的世界》这样一部读者之多,影响之广的作品,但是在理论研究上却没有达到相应的程度,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极度的反差恰恰验证了路遥的名言:“作家的劳动决不仅是为了取悦于当代,而更重要的是给历史一个深厚的交代。” 回到路遥,回到《平凡的世界》——是我们无可回避的事实。而本文将从创作特色方面对这部作品加以解构和分析。 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联系作者自身状况和他的其他作品,意在解构出《平凡的世界》的独特价值和个性风采,挖掘其丰富的内涵和永久的魅力。 一 任何故事的发生都有其特定的空间,而成功的作家往往从自己较熟悉的环境着手来刻画人物。路遥曾经说过:“我是一个血统的农民的儿子,一直是在农村长大的,又从那里出来,先到小城市,然后又到大城市参加了工作。农村可以说是基本熟悉的,城市我正在努力熟悉着。相比而言,我最熟悉的却是农村和城市的‘交叉地带’,因为我曾长时间生活在这个天地里,现在也经常‘往返’于其间。” “我较熟悉身上既带有‘农村味’又带有‘城市味’的人,以及在有些方面和这样的

路遥,贾平凹的文学作品对比

路遥,贾平凹的文学作品对比 【内容摘要】路遥、贾平凹都是中国现在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他们在写农村变革小说的这一问题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当然也有不同之处,下面我将从人物塑造、艺术风格这两个方面对他们的小说加以分析。 【关键字】人物塑造、艺术风格比较 首先,在人物塑造上:孙少平是路遥小说《平凡的世界》塑造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本文从人性、人格、情感世界探讨一下这个人物形象的立本、丰满和真切,挖掘这个《平凡的世界》里人性中的善于美,丑与恶。作者赋予了这个人物各种优良的品质,能在路遥的世界中出现的都是平凡的人物,但表现的是这些平凡的人物里所描写着人性中的善与美,丑与恶。在他的世界里,人的最大的优点就是认识到自己是平凡的,但他们对自己工作那种热情和眷恋却是不平凡的。 一、逆境中折射出的人性美。。他亲眼不目睹了师傅的遇难和惠英嫂遭受失去亲人的打击,他紧接着失去了“精神支柱”和思想导师自己心爱的女友晓霞,其间经历的坎坷和磨难是常人无法理解的但他没有诶眼前的困难吓倒,始终不改对理想生活和理想自我的执着追求,鼓足勇气去战胜自我,战胜生活,成为生活的强者,思想的强者。纵观整部小说,主人公孙少平走过的路都是布满荆棘的。不怕生活给他出尽的各种难题,他说过,“自己经历千辛万苦而酿造出的生活之蜜,肯定比轻易而取得来的更有滋味。”他有敢于主宰自我命运的勇气,敢于挑战现实困难和未知世界的胆识。 (二)对弱者的舍命相救所折射的宽厚和坦荡。在平凡的生活中,孙少平表现出的是不平凡的崇高境界,他的心灵是纯洁美好的,在生活与困难的磨砺中,形成了他的博大无私的胸怀。。他的坦荡、善良,无不使人佩服,作者笔下他的灵魂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永远发出熠熠的光芒。而在贾平凹的《浮躁》中,主人公金狗是作者所钟爱的人物形象,也是浮躁情绪的主要体现者。。金狗的出生带有相当的神话色彩,母亲在州河上淘米身亡,却生他于米筛之中,奇迹般地漂在水上。这样,金狗的生命就与这条“古怪得不可捉摸”、“性情暴戾”、“全中国最浮躁不安的河”结下了不解的缘分。。对于州河,我们不需要作过分赞美,同时也不需要做苛刻指责。州河就是金狗,金狗就是州河。在社会生活上,金狗从部队复员回乡,成为州河上的“浪里白条”,却卷入仙游川的种种纠葛之中。在金狗滋生了“回到河上”的念头之后,他身上的那种独特而又普遍的浮躁心绪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平息与抑制。与此相叠合的心态,还表现在金狗的情爱生活方面,或者说他对待异性的心理方面。金狗作为小农经济环境下长大的人,他无时无刻不受着传统文化意识的制约。金狗与三个女性的分分合合,都呈示出一种过程性的浮躁倾向,一种情爱满足与伦理道德的冲突趋势。伴随他的生活、感情变化的是心灵的蜕变过程。改革开放后西方文化涌进,与传统文化的强烈碰撞,引起了金狗的生命骚动,激活了他到社会中搏涛击浪的勇气和活力,而不再甘心于待在仙游川这个闭塞狭小的天地。他要为维护自我尊严、实现自我价值而努力拼搏一番了。。《浮躁》对金狗的心态变化和蜕变的描写,表现了改革过程中普通人所必然经历的由心灵失重到自我裂变的过程,揭示了改革并只不是完善我们的事业,更是为了完善、提高人自身这一深刻的道理,也提出了“人的改革”这一深远命题。,金狗这三个方面的历程,都不是简简单单的“活着”,也不是静止的循环往复,而是历史前进过程中心灵的升华和提高,是时代浮躁情绪由生发到逐渐平息而稳健突进的过程。很清楚,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