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PKPM电算

PKPM电算

PKPM电算
PKPM电算

PKPM计算书

项目编号: No.1项目名称: 维美德西安造纸

机械有限公司办公楼

计算人: 王川专业负责人: 王川

校核人: 王川日期: 2018-05-30

长安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目录

一. 设计依据 (4)

二. 计算软件信息 (4)

三. 结构模型概况 (4)

1. 系统总信息 (4)

2. 楼层信息 (10)

3. 各层等效尺寸 (11)

4. 层塔属性 (11)

四. 工况和组合 (12)

1. 工况设定 (12)

2. 工况信息 (12)

3. 构件内力基本组合系数 (13)

五. 质量信息 (13)

1. 结构质量分布 (13)

2. 各层刚心、偏心率信息 (15)

六. 立面规则性 (15)

1. 楼层侧向剪切刚度 (15)

2. [楼层剪力/层间位移]刚度 (16)

3. 各楼层受剪承载力 (17)

4. 楼层薄弱层调整系数 (18)

5. 楼层侧向剪弯刚度 (19)

七. 抗震分析及调整 (19)

1. 结构周期及振型方向 (19)

2. 各地震方向参与振型的有效质量系数 (21)

3. 地震作用下结构剪重比及其调整 (21)

4. 偶然偏心信息 (24)

5. 各振型的地震力(按抗规5.2.5调整前) (24)

6. 各振型的基底剪力 (25)

八. 结构体系指标及二道防线调整 (26)

1. 竖向构件倾覆力矩及百分比(抗规方式) (26)

2. 竖向构件地震剪力及百分比 (28)

3. 各层规定水平力 (30)

4. 竖向构件倾覆力矩及百分比(力学方式) (30)

九. 变形验算 (32)

1. 普通结构楼层位移指标统计 (32)

2. 大震下弹塑性层间位移角 (36)

十. 抗倾覆和稳定验算 (36)

1. 抗倾覆验算 (36)

2. 整体稳定刚重比验算 (37)

3. 二阶效应系数及内力放大 (37)

十一. 超筋超限信息 (38)

1. 超筋超限信息汇总 (38)

十二. 指标汇总 (38)

1. 指标汇总信息 (38)

十三. 结构分析及设计结果简图 (39)

1. 结构平面简图 (39)

2. 荷载简图 (42)

3. 配筋简图 (44)

一. 设计依据

本工程按照如下规范、规程进行设计:

1.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

2.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2015年版)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50068-2010,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S].北京:中国建

筑工业出版社,2010.

4.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5.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

6.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50009-2012,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

版社,2012.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223-2008,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S],北京:中国建

筑工业出版社, 2008.

二. 计算软件信息

本工程计算软件为SATWE V4.1.0版。

计算日期为2018年6月9日14时31分14秒。

三. 结构模型概况

1. 系统总信息

(一)总信息:

水平力与整体坐标夹角(度)0.00

混凝土容重(kN/m3)26.50

钢材容重(kN/m3)78.00

裙房层数0

转换层所在层号0

嵌固端所在层号1

地上部分层数5

地下室层数0

墙元细分最大控制长度(m) 1.00

弹性板细分最大控制长度(m) 1.00

转换层指定为薄弱层是

墙梁跨中节点作为刚性楼板从节点是

高位转换结构等效侧向刚度比计算传统方法

墙倾覆力矩计算方法考虑墙的所有内力贡献

考虑梁板顶面对齐否

构件偏心方式传统移动节点方式

结构材料信息钢筋混凝土结构

结构体系框架结构

恒活荷载计算信息模拟施工加载 1

风荷载计算信息不计算风荷载

地震作用计算信息计算水平地震作用

结构所在地区全国

规定水平力的确定方式楼层剪力差方法(规范方法)墙梁转框架梁的控制跨高比(0=不转)0.00

框架连梁按壳元计算控制跨高比0.00

扣除构件重叠质量和重量否

刚性楼板假定计算信息不强制采用刚性楼板假定

楼梯计算信息带楼梯参与整体计算

楼梯模型梁单元

采用指定的刚重比计算模型否

墙柱刚度折减系数 1.00

自动计算现浇楼板自重否

楼板按有限元方式进行面外设计否

(二)高级参数:

位移指标统计时考虑斜柱(仅限小于“支撑临界角”

的斜柱)否

按框架梁建模的连梁混凝土等级默认同墙否

二道防线调整时,调整与框架柱相连的框架梁端弯

矩、剪力是

主梁支座判断准则:

梁端相连墙厚度300.00

梁跨高比50.00

采用自定义位移指标统计节点范围否

薄弱层地震内力调整时不放大构件轴力放大

剪切刚度计算时考虑柱刚域影响否

(三)控制信息:

计算软件信息64位

线性方程组的解法Pardiso

地震作用分析方法总刚分析方法

位移输出方式详细输出

吊车荷载计算否

生成传给基础的刚度是

生成传给基础刚度时考虑的结构底部楼层数5

采用自定义范围统计指标否

(四)地震信息:

结构规则性信息规则

设防地震分组第一组

设防烈度8(0.2g)

场地类别II 类

砼框架抗震等级 2 二级

剪力墙抗震等级 5 不考虑

钢框架抗震等级 5 不考虑

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不改变

悬挑梁默认取框梁抗震等级是

按主振型确定地震内力符号否

按抗规(6.1.3-3)降低嵌固端以下抗震构造措施

的抗震等级是

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底部加强区剪力墙抗震等级

自动提高一级(高规表3.9.3、表3.9.4)是

程序自动考虑最不利水平地震作用否

考虑双向地震作用是

考虑偶然偏心是

考虑偶然偏心的方式相对于边长的偶然偏心X向相对偶然偏心0.05

Y向相对偶然偏心0.05

重力荷载代表值的活载组合值系数0.50

周期折减系数 1.00

特征周期(秒)0.45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0.1600

用于12层以下规则砼框架结构薄弱层验算的地震

影响系数最大值0.9000

结构阻尼比选取方法全楼统一

结构的阻尼比(%) 5.00

特征值分析参数:

分析类型子空间迭代法

计算振型个数15

斜交抗侧力构件方向附加地震数0

同时考虑相应角度的风荷载否

是否采用自定义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否

指定的隔震层个数0

阻尼比确定方法强制解耦

最大附加阻尼比0.50

迭代确定等效刚度和等效阻尼比否

(五)活荷信息:

楼面活荷载折减方式传统方式

柱、墙设计时活荷载不折减

传给基础的活荷载折减

柱、墙、基础活荷载折减系数:

计算截面以上层数折减系数

1 1.00

2-30.85

4-50.70

梁楼面活荷载折减设置不折减

梁活荷不利布置的最高层号5

墙、柱设计时消防车荷载折减

梁设计时消防车荷载折减

(六)调整信息:

梁活荷载内力放大系数 1.00

梁扭矩折减系数0.40

托墙梁刚度放大系数 1.00

支撑临界角(度)20.00

梁端负弯矩调幅系数0.85

梁端弯矩调幅方法通过竖向构件判断调幅梁支座

地震作用下连梁刚度折减系数0.60

柱实配钢筋超配系数 1.15

墙实配钢筋超配系数 1.15

砼矩形梁转T型(自动附加楼板翼缘)是

梁刚度放大系数按主梁计算否

自动考虑抗震规范(5.2.5)条(剪重比调整)按抗震规范(5.2.5)调整各楼层地震内力扭转效应是否明显否

弱轴方向动位移比例(0-1)0.00

强轴方向动位移比例(0-1)0.00

薄弱层调整:

按刚度比判断薄弱层的方式按抗规和高规从严判断

受剪承载力突变形成的薄弱层自动进行调整否

指定的薄弱层个数0

薄弱层地震内力放大系数 1.25

地震作用调整:

全楼地震作用放大系数 1.00

二道防线调整:

考虑双向地震时内力调整方式先考虑双向地震再调整0.2V0分段调整方法规范方法

alpha0.20

beta 1.50

调整分段数0

调整系数上限 2.00

调整与框支柱相连的梁的内力否

框支柱调整系数上限 5.00

指定的加强层个数0

采用SAUSAGE-Design计算的连梁刚度折减系数否

计算地震位移时不考虑连梁刚度折减否

(七)设计信息:

结构重要性系数 1.00

梁按压弯计算的最小轴压比0.15

梁按拉弯计算的最小轴拉比0.15

轴压比计算时考虑活荷载折减是

钢构件材料强度执行《高钢规》JGJ 99-2015是

框架梁端配筋考虑受压钢筋是

结构中的框架部分轴压比限值按照纯框架结构的

规定采用是

当边缘构件轴压比小于抗规6.4.5条规定的限值

时一律设置构造边缘构件是

按混凝土规范B.0.4条考虑柱二阶效应否

主梁进行简支梁控制的处理方法整跨计算

梁保护层厚度(mm)20.00

柱保护层厚度(mm)20.00

梁柱重叠部分简化为刚域:

梁端简化为刚域否

柱端简化为刚域是

是否考虑钢梁刚域否

钢柱计算长度系数:

X向:有侧移

Y向:有侧移

柱配筋计算原则按双偏压计算

柱双偏压配筋方式等比例放大

柱剪跨比计算原则通用方式(M/Vh0)过渡层信息:

过渡层个数0

采用二阶弹性设计方法否

二阶效应计算方法不考虑

柱长度系数置1.0否

考虑结构缺陷否

墙柱配筋采用考虑翼缘共同工作的设计方法否

执行《混规》GB50010-2010第9.2.6.1条有关规

定是

执行《混规》GB50010-2010第11.3.7条有关规定是

(八)配筋信息:

钢筋级别:

梁主筋级别HRB400[360]

梁箍筋级别HPB300[270]

柱主筋级别HRB400[360]

柱箍筋级别HPB300[270]

边缘构件箍筋级别HPB300[270]

板主筋级别HRB400[360]

箍筋间距:

柱箍筋间距(mm)100.00

梁抗剪配筋采用交叉斜筋方式时,箍筋与对角斜筋

的配筋强度比 1.00

(九)荷载组合:

地震与风同时组合否

考虑竖向地震为主的组合否

普通风与特殊风同时进行组合否

屋面活荷载、雪荷载和风荷载组合原则屋面活荷载不与雪荷载和风荷载同时组合(参考《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第5.3.3条)

温度作用考虑风荷载参与组合的组合值系数0.00

砼构件温度效应折减系数0.30

水平地震作用分项系数γEh(主控) 1.30

水平地震作用分项系数γEh(非主控)0.50

荷载组合方式采用默认组合(十)性能设计:

按照高规方法进行性能设计不考虑(十一)其他重要参数:

主控自由度总数13170 2. 楼层信息

表3-1 构件材料

层号

梁柱(含支撑)数量材料数量材料

5429C3552C35 3-4493C3552C35 1-2474C4052C40

表3-2 梁柱板钢筋强度及保护层厚度

层号柱纵筋柱箍筋柱保护层

厚度

梁纵筋梁箍筋梁保护层

厚度

楼板钢筋

1-53602702036027020360注: 保护层厚度单位为mm

表中为钢筋强度设计值,选择中、大震不屈服设计时,程序自动采用材料强度标准值进行计算。

表3-3 墙钢筋强度

层号墙主筋墙水平分布筋墙竖向分布筋边缘构件箍筋

1-5360270270270

表中为钢筋强度设计值,选择中、大震不屈服设计时,程序自动采用材料强度标准值进行计算。

图3-1 全楼构件材料简图

3. 各层等效尺寸

表3-5 各层等效尺寸(单位:m,m^2)

层号 层高 累计层高 面积

形心X,Y

等效宽B 等效高H 最大宽B MAX 最小宽B MIN 5 3.300 16.800 1404.00 46.65,-115.99 72.00 19.50 72.00 19.50 4 3.300 13.500 1404.00 46.65,-115.99 72.00 19.50 72.00 19.50 3 3.300 10.200 1404.00 46.65,-115.99 72.00 19.50 72.00 19.50 2 3.300 6.900 1404.00 46.65,-115.99 72.00 19.50

72.00 19.50 1

3.600

3.600

1404.00 46.65,-115.99

72.00

19.50

72.00

19.50

4. 层塔属性

表3-6 楼层属性表

层号 约束边缘构件层

过渡层

底部加强区楼层

转换层

加强层

薄弱层

顶部小塔楼

输出位移比 结构镂空

3-5

√ 2 √

√ 1

四. 工况和组合

1. 工况设定

表4-1 工况设定

工况编号工况简称工况详称

工况1DL恒荷载

工况2LL活荷载

工况3EXY X+Y地震(双向效应)

工况4EXP X向正偏心地震

工况5EXM X向负偏心地震

工况6EYX Y+X地震(双向效应)

工况7EYP Y向正偏心地震

工况8EYM Y向负偏心地震

工况9LL2考虑不利布置的活荷载(负包络)

工况10LL3考虑不利布置的活荷载(正包络)

工况11LX X向静震(规定水平力)

工况12LY Y向静震(规定水平力)

工况13PX X向正偏心静震(规定水平力)

工况14MX X向负偏心静震(规定水平力)

工况15PY Y向正偏心静震(规定水平力)

工况16MY Y向负偏心静震(规定水平力)

工况17EX X向地震

工况18EY Y向地震

2. 工况信息

表4-2 永久荷载信息

工况名称分项系数(不利

主控)分项系数(不利

非主控)

分项系数(有利)重力荷载代表值

系数

恒荷载 1.35 1.20 1.00 1.00

表4-3 可变荷载信息

工况名称分项系数抗震组合值系数组合值系数重力荷载代表值

系数

活荷载 1.40--0.700.50

表4-4 地震作用信息

工况名称分项系数(主控)分项系数(非主控)

水平地震 1.300.50

3. 构件内力基本组合系数

DL: 恒荷载LL: 活荷载EH: 水平地震

表4-5 工况组合原则

编号组合

1 1.35*DL 0.98*LL

2 1.20*DL 1.40*LL

3 1.00*DL 1.40*LL

4 1.20*DL 0.60*LL 1.30*EH

5 1.20*DL 0.60*LL -1.30*EH

6 1.00*DL 0.50*LL 1.30*EH

7 1.00*DL 0.50*LL -1.30*EH

五. 质量信息

1. 结构质量分布

表5-1 质量分布

层号恒载质量(t)活载质量(t)层质量(t)质量比

51382.4145.31527.7 1.00

3,41389.3145.31534.6 1.00

21389.3145.31534.60.93

11505.6146.81652.3 1.00

恒载产生的总质量 (t): 7055.974

活载产生的总质量 (t): 727.813

结构的总质量 (t): 7783.787

恒载产生的总质量包括结构自重和外加恒载

结构总质量包括恒载、活载产生的质量和附加质量以及自定义工况荷载产生的质量

活载产生的总质量、自定义工况荷载产生的总质量和结构的总质量是活载折减后的结果 (1t = 1000kg)

图5-1 恒载,活载,层质量分布曲线

图5-2 质量比分布曲线

2. 各层刚心、偏心率信息

Xstif、Ystif(m): 刚心的 X,Y 坐标值

Alf(Degree): 层刚性主轴的方向

Eex、Eey: X,Y 方向的偏心率

表5-2 各层刚心、偏心率信息

层号Xstif Ystif Alf Eex Eey

546.65-115.9945.000.00%0.66%

2-446.65-115.9945.000.00%0.69%

146.65-115.9945.000.11%0.71%

六. 立面规则性

1. 楼层侧向剪切刚度

Ratx,Raty(刚度比): X,Y 方向本层塔剪切刚度与下一层相应塔剪切刚度的比值

表6-1 楼层侧向剪切刚度比

层号Ratx Raty

3-5 1.00 1.00

20.670.67

1 1.00 1.00

图6-1 多方向刚度比简图

2. [楼层剪力/层间位移]刚度

Ratx1,Raty1(刚度比1):X、Y 方向本层塔侧移刚度与上一层相应塔侧移刚度70%的比值或上三层平均侧移刚度80%的比值中之较小值(按抗规3.4.3;高规3.5.2-1)

表6-2 楼层刚度比

层号Ratx1Raty1

5 1.00 1.00

4 1.46 1.50

3 1.43 1.45

2 1.34 1.36

1 2.3

2 2.17

图6-2 多方向刚度比1简图

3. 各楼层受剪承载力

Vx(kN)、Vy(kN): 楼层受剪承载力(X、Y方向)

Vx/Vxp、Vy/Vyp: 本层与上层楼层承载力的比值(X,Y方向)

表6-3 各楼层受剪承载力及承载力比值

层号Vx(kN)Vy(kN)Vx/Vxp Vy/Vyp比值判断

5 8953.3710884.94 1.00 1.00满足

411000.1716038.98 1.23 1.47满足314013.9820948.20 1.27 1.31满足216116.7724382.40 1.15 1.16满足122963.8630044.46 1.42 1.23满足

图6-3 多方向受剪承载力比简图

4. 楼层薄弱层调整系数

用户指定的薄弱层:在参数及多塔定义中指定的薄弱层

软弱层: 刚度比不满足规范要求的楼层

(刚度比判断方式: 抗规和高规从严判断)

(软弱层判断原则: “楼层剪力/层间位移”刚度的刚度比1)薄弱层: 受剪承载力不满足规范要求的楼层

C_def: 默认的薄弱层调整系数(综合以上三项判断得到)

C_user: 用户定义的薄弱层调整系数

C_final: 程序综合判断最终采用的薄弱层调整系数

表6-4 薄弱层调整系数

层号方向用户指定

薄弱层

软弱层薄弱层C_def C_user C_final

1-5X,Y 1.00 1.00

5. 楼层侧向剪弯刚度

Ratx,Raty(刚度比): X,Y 方向本层塔剪弯刚度与下一层相应塔剪弯刚度的比值

表6-5 楼层侧向剪弯刚度比

层号Ratx Raty

3-5 1.00 1.00

20.670.67

1 1.00 1.00

图6-4 多方向刚度比简图

七. 抗震分析及调整

1. 结构周期及振型方向

地震作用的最不利方向角: 0.00度

表7-1 结构周期及振型方向

振型号周期

(s)

方向角

(度)

类型

扭振成

X侧振

成份

Y侧振

成份

总侧振

成份

阻尼比

振型号周期

(s)

方向角

(度)

类型

扭振成

X侧振

成份

Y侧振

成份

总侧振

成份

阻尼比

10.7086179.98X 1% 99% 0% 99% 5.00% 20.6118 45.49T 99% 1% 1% 1% 5.00% 30.6073 90.33Y 1% 0% 99% 99% 5.00% 40.2292179.99X 1% 99% 0% 99% 5.00% 50.2023 89.70Y 1% 0% 99% 99% 5.00% 60.2013141.03T 99% 1% 0% 1% 5.00% 70.1312 0.00X 2% 98% 0% 98% 5.00% 80.1210 90.01Y 1% 0% 99% 99% 5.00% 90.1188 1.09T 99% 1% 0% 1% 5.00% 100.0910179.95X 3% 97% 0% 97% 5.00% 110.0883 89.90Y 1% 0% 99% 99% 5.00% 120.0856177.43T 98% 2% 0% 2% 5.00% 130.0738 95.07Y 2% 1% 98% 98% 5.00% 140.0737 5.50X 7% 92% 1% 93% 5.00% 150.0709177.52T 95% 5% 0% 5% 5.00%

图7-1 1-8振型周期简图

结构设计pkpm软件satwe计算结果分析 (2)

结构设计pkpm软件SATWE计算结果分析 SATWE软件计算结果分析 一、位移比、层间位移比控制 规范条文: 新高规的4.3.5条规定,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角,A、B级高度高层建筑均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且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5倍,B级高度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及复杂高层建筑,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4倍。高规4.6.3条规定,高度不大于150m的高层建筑,其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间之比(即最大层间位移角)Δu/h应满足以下要求: 结构休系Δu/h限值 框架 1/550 框架-剪力墙,框架-核心筒 1/800 筒中筒,剪力墙 1/1000 框支层 1/1000 名词释义: (1)位移比:即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与平均水平位移的比值。 (2)层间位移比:即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层间位移角与平均层间位移角的比值。 其中: 最大水平位移:墙顶、柱顶节点的最大水平位移。 平均水平位移:墙顶、柱顶节点的最大水平位移与最小水平位移之和除2。 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与层高的比值。 最大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角的最大值。 平均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角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和除2。 控制目的: 高层建筑层数多,高度大,为了保证高层建筑结构具有必要的刚度,应对其最大位移和层间位移加以控制,主要目的有以下几点: 1.保证主体结构基本处于弹性受力状态,避免混凝土墙柱出现裂缝,控制楼面梁板的裂缝数量,宽度。 2.保证填充墙,隔墙,幕墙等非结构构件的完好,避免产生明显的损坏。 3.控制结构平面规则性,以免形成扭转,对结构产生不利影响。 结构位移输出文件(WDISP.OUT) Max-(X)、Max-(Y)----最大X、Y向位移。(mm) Ave-(X)、Ave-(Y)----X、Y平均位移。(mm) Max-Dx ,Max-Dy : X,Y方向的最大层间位移

结构设计pkpm软件SATWE计算结果分析报告

学习笔记 PMCAD中--进入建筑模型与荷载输入: 板荷:点《楼面恒载》会有对话框出来,选上自动计算现浇楼板自重,然后在恒载和活载项输入数值即可,一般恒载要看楼面的做法,比如有抹灰,找平,瓷砖,吊顶什么的,在民用建筑中可以输2.0,活载就是查荷载规范。梁间荷载:PKPM中梁的自重是自己导入的,所以梁间荷载是指梁上有隔墙或者幕墙或者女儿墙之内在建模时不建的构建,把他们折算成均布荷载就行。比如,一根梁上有隔墙,墙厚200mm,层高3000mm,梁高500mm,如果隔墙自重为11KN/m3,那么恒载为11*(3000-500)*200+墙上抹灰的自重什么的即可。 结构设计pkpm软件SATWE计算结果分析 SATWE软件计算结果分析 一、位移比、层间位移比控制 规范条文: 新高规的4.3.5条规定,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角,A、B级高度高层建筑均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且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5倍,B级高度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及复杂高层建筑,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4倍。高规4.6.3条规定,高度不大于150m的高层建筑,其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间之比(即最大层间位移角)Δu/h应满足以下要求: 结构休系Δu/h限值 框架 1/550 框架-剪力墙,框架-核心筒 1/800 筒中筒,剪力墙 1/1000 框支层 1/1000 名词释义: (1)位移比:即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与平均水平位移的比值。 (2)层间位移比:即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层间位移角与平均层间位移角的比值。 其中: 最大水平位移:墙顶、柱顶节点的最大水平位移。 平均水平位移:墙顶、柱顶节点的最大水平位移与最小水平位移之和除2。 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与层高的比值。 最大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角的最大值。 平均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角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和除2。 控制目的: 高层建筑层数多,高度大,为了保证高层建筑结构具有必要的刚度,应对其最大位移和层间位移加以控制,主要目的有以下几点:

PKPM计算结果分析及注意的问题讲义(终审稿)

P K P M计算结果分析及注意的问题讲义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第一节结构整体性能控制 I、轴压比 一、规范要求 轴压比:柱( 墙)轴压比N/(fcA) 指柱( 墙) 轴压力设计值与柱( 墙) 的全截面面积和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乘积之比。它是影响墙柱抗 震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了使柱墙具有很好的延性和耗能能力,规范 采取的措施之一就是限制轴压比。规范对墙肢和柱均有相应限值要求, 见10 版高规和。 抗震设计时,钢筋混凝土柱轴压比不宜超过表的规定;对于Ⅳ类场 地上较高的高层建筑,其轴压比限值应适当减小。 二、电算结果的判别与调整要点: 混凝土构件配筋、钢构件验算输出文件(WPJ*.OUT) Uc --- 轴压比(N/Afc) 1.抗震等级越高的建筑结构,其延性要求也越高,因此对轴压比的 限制也越严格。对于框支柱、一字形剪力墙等情况而言,则要求更严 格。抗震等级低或非抗震时可适当放松,但任何情况下不得小于。

2.限制墙柱的轴压比,通常取底截面(最大轴力处)进行验算,若截面尺寸或混凝土强度等级变化时,还验算该位置的轴压比。SATWE验算结果,当计算结果与规范不符时,轴压比数值会自动以红色字符显示。 3.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墙肢轴压比的计算时,规范取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产生的轴压力设计值(即恒载分项系数取,活载分项系数取)来计算其名义轴压比,是为了保证地震作用下的墙肢具有足够的延性,避免受压区过大而出现小偏压的情况,而对于截面复杂的墙肢来说,计算受压区高度非常困难,故作以上简化计算。 4.试验证明,混凝土强度等级,箍筋配置的形式与数量,均与柱的轴压比有密切的关系,因此,规范针对情况的不同,对柱的轴压比限值作了适当的调整(抗规条注)。 5.当墙肢的轴压比虽未超过上表中限值,但又数值较大时,可在墙肢边缘应力较大的部位设置边缘构件,以提高墙肢端部混凝土极限压应变,改善剪力墙的延性。当为一级抗震(9度)时的墙肢轴压比大于,一级(8度)大于,二级大于时,应设置约束边缘构件,否则可设置构造边缘构件,程序对底部加强部位及其上一层所有墙肢端部均按约束边缘构件考虑。 三、轴压比不满足简便的调整方法: 1.程序调整:SATWE程序不能实现。 2.人工调整:增大该墙、柱截面或提高该楼层墙、柱混凝土强度。 II、位移和位移比 一、位移和位移比控制

PKPM计算结果及注意的问题-资料

第一节结构整体性能控制 I、轴压比 一、规范要求 轴压比:柱( 墙)轴压比N/(fcA) 指柱( 墙) 轴压力设计值与柱( 墙) 的全截面面积和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乘积之比。它是影响墙柱抗震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了使柱墙具有很好的延性和耗能能力,规范采取的措施之一就是限制轴压比。规范对墙肢和柱均有相应限值要求,见10 版高规6.4.2和7.2.13。 抗震设计时,钢筋混凝土柱轴压比不宜超过表6.3.6的规定;对于Ⅳ类场地上较高的高层建筑,其轴压比限值应适当减小。 二、电算结果的判别与调整要点: 混凝土构件配筋、钢构件验算输出文件(WPJ*.OUT) Uc --- 轴压比(N/Afc) 1.抗震等级越高的建筑结构,其延性要求也越高,因此对轴压比的限制也越严格。对于框支柱、一字形剪力墙等情况而言,则要求更严格。抗震等级低或非抗震时可适当放松,但任何情况下不得小于1.05。 2.限制墙柱的轴压比,通常取底截面(最大轴力处)进行验算,若截面尺寸或混凝土强度等级变化时,还验算该位置的轴压比。SATWE验算结果,当计算结果与规范不符时,轴压比数值会自动以红色字符显示。 3.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墙肢轴压比的计算时,规范取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产生的轴压力设计值(即恒载分项系数取1.2,活载分项系数取1.4)来计算其名义轴压比,是为了保证地震作用下的墙肢具有足够的延性,避免受压区过大而出现小偏压的情况,而对于截面复杂的墙肢来说,计算受压区高度非常困难,故作以上简化计算。 4.试验证明,混凝土强度等级,箍筋配置的形式与数量,均与柱的轴压比有密切的关系,因此,规范针对情况的不同,对柱的轴压比限值作了适当的调整(抗规6.3.6条注)。 5.当墙肢的轴压比虽未超过上表中限值,但又数值较大时,可在墙肢边缘应力较大的部位设置边缘构件,以提高墙肢端部混凝土极限压应变,改善剪力墙的延性。当为一级抗震(9度)时的墙肢轴压比大于0.3,一级(8度)大于0.2,二级大于0.1时,应设置约束边缘构件,否则可设置构造边缘构件,程序对底部加强部位及其上一层所有墙肢端部均按约束边缘构件考虑。 三、轴压比不满足简便的调整方法: 1.程序调整:SATWE程序不能实现。 2.人工调整:增大该墙、柱截面或提高该楼层墙、柱混凝土强度。

PKPM问题解析

1、在PKPM的JCCAD中设计剪力墙下的桩基和承台,如何建模? 答:剪力墙下承台,可按非承台桩布置,由围桩承台方式生成,也可以用布置筏板的方式生成,最后用桩筏有限元计算。 2、请问底层柱子配筋比上层小, 这种情况正常吗? 答:正常。如果底层柱为大偏心受压,起控制作用的内力为弯矩大、轴力小的组合内力,这样底层柱的配筋就可能比上层柱的配筋大。 3、SATWE内力与配筋计算,怎么运行到VSS模态分析时就运行不下去了? 答:如果选择模拟施工3或VSS求解,可能会出现计算到“VSS模态分析”停止,表明振 型数取的过多,超过了VSS求解器的限制。降低振型数试试看,再不行,选择“模拟施工1+LDLT分解”计算。 4、08版PKPM,独立基础怎么没有标注尺寸和独基编号了呢? 答:在基础施工图的下拉菜单,在“标注构件”与“标注字符”中分别标注独基尺寸与独基编号。 5、筏板后浇带如何设置? 答:在新版JCCAD,基础人机交互输入中筏板菜单下增加“布后浇带”功能,可直接输入后浇带宽度后进行布置。 6、08版PMCAD中楼板层间复制如何使用? 答:选择当前标准层,勾选需要复制的目标标准层号,即可把当前标准层的楼板开洞和板厚等信息复制到目标标准层里。 7、PKPM里面生成的吊筋有没有考虑人防荷载? 答:没有考虑。SATWE内力作整体分析,按照等效静力荷载考虑人防荷载,而次梁集中力属于局部内力计算,可以不考虑。目前程序只是考虑1.2恒+1.4活工况组合下的次梁集中力来计算次梁箍筋加密与吊筋。 8、PKPM楼梯建模,可以建剪刀梯吗? 答:楼梯布置菜单下暂时没有剪刀梯的楼梯类型,可按照斜杆来近似模拟剪刀梯板的作用。 9、请问WDISP.OUT文件中竖向恒载作用下的楼层最大位移为星号是什么原因? 答:模型输入有问题,请检查。局部构件没有竖向构件的支撑,形成长悬臂结构而导致恒载作用下竖向位移超大的现象。 10、用JCCAD筏板有限元计算的土最大反力出现超大的异常情况? 答:地质资料输入不完整,该部分筏板下无地质资料,增加孔点使输入的地质资料范围扩大至筏板所有区域。 11、混凝土梁做成型钢混凝土梁后,梁施工图中挠度反而变大? 答:型钢混凝土梁挠度的计算与内部型钢及配筋均有关。虽然变为型钢砼梁,但相应配筋也减小,导致挠度变化不大。可使用“考虑楼板作为翼缘的作用“来计算型钢混凝土梁的挠度,考虑会挠度有较明显减小。

PKPM计算结果,PKPM计算书合理性判定

PKPM计算结果,PKPM计算书合理性判定 PKPM计算结果,PKPM计算书合理性决定到设计的成败,要做到PKPM计算准确无误需要有PKPM计算结果,PKPM计算书合理性判定!我们杭州绿树结构施工图设计室在PKPM软件计算,提取计算书时对PKPM计算结果,PKPM计算书合理性判定有如下总结: 1.检查原始数据是否有误,特别是是否遗漏荷载; 2.计算简图是否与实际相符,计算程序是否选则正确 3.7大指标判定: (1).柱及剪力墙轴压比是否满足要求,主要为控制结构延性;见抗规6.3.7和6.4.6 (2).剪重比:主要为控制各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确保结构安全性;见抗规5.2.5 剪重比也就是地震剪力系数,由《抗规》(GB50011-2001)对5.2.5条的条文说明知,“对于扭转效应时显或基本周期小于3.5S的结构,剪力系数取0.2amax”,由此可据《抗规》表 5.1.4-1推算出各地震列度下的剪力系数:9度为0.2*0.32=0.064,8度为0.2*0.16(0.24)=0.032(0.048),7度为0.2*0.08(0.12)=0.016(0.024),6度为0.2*0.04=0.008。在计算时应注意《抗规》5.2.5条,对于6度区可不要求该剪力系数,可详读该条的条文说明。即6度区按0.8%较好,这样对结构来说是更安全的(类似于最小配筋率的概念)。 剪重比主要是考虑基本周期大于3s的长周期结构。地震对于此类结构的破坏相比短周期的结构有更大影响,但规范用的振型分解反应普法无法作出估计;而且对于此类长周期结构计算所得的水平地震作用下的结构效应可能偏小,这可能就是规范设定最小剪重比的原因。另外不要忘了对竖向不规则结构的薄弱层的水平剪力应增大1.15倍,即楼层最小剪力系数不小于《高规》表3.3.13(即上表)中相应数值的1.15倍。在抗震规范的抗震截面验算的条文说明中,明确指出,剪重比是一个调整系数,即这不是一个指标,计算结果出来后,若剪重比大于规定的最小值,计算结果不作调整,若小于,将地震剪力调大,使剪重比达到规定的最小值.类似框剪结构的0.2Qo,在satwe的结果文件Wmass.out,给出这一调整的信息,多看看这

PKPM 软件计算结果分析详细说明

PKPM软件计算结果分析详细说明 一、位移比、层间位移比控制 规范条文: 《高规》JGJ3-2010中第3.4.5条规定,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角,A、 B级高度高层建筑均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且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该楼层 平均值的1.5倍,B级高度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及复杂高层建筑,不应大于该楼层 平均值的1.4倍。 《高规》JGJ3-2010的第3.7.3条规定,高度不大于150m的高层建筑,其楼层层间最大 位移与层间之比(即最大层间位移角)Δu/h应满足以下要求: 结构休系Δu/h限值 框架 1/550 框架-剪力墙,框架-核心筒 1/800 筒中筒,剪力墙 1/1000 框支层 1/1000 《抗规》GB50011-2010中第3.4.4条第1款第一条:“扭转不规则时,应计入扭转影响, 且楼层竖向构件最大的弹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分别不宜大于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和层 间位移平均值的1.5倍,当最大层间位移远小于规范限值时,可适当放宽。” 名词释义: (1)位移比:即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与平均水平位移的比值。 (2)层间位移比:即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层间位移角与平均层间位移角的比值。 其中: 最大水平位移:墙顶、柱顶节点的最大水平位移。 平均水平位移:墙顶、柱顶节点的最大水平位移与最小水平位移之和除2。 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与层高的比值。 最大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角的最大值。 平均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角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和除2。

控制目的: 高层建筑层数多,高度大,为了保证高层建筑结构具有必要的刚度,应对其最大位移和层间位移加以控制,主要目的有以下几点: 1.保证主体结构基本处于弹性受力状态,避免混凝土墙柱出现裂缝,控制楼面梁板的裂缝数量,宽度。 2.保证填充墙,隔墙,幕墙等非结构构件的完好,避免产生明显的损坏。 3.控制结构平面规则性,以免形成扭转,对结构产生不利影响。 结构位移输出文件(WDISP.OUT) Max-(X)、Max-(Y)----最大X、Y向位移。(mm) Ave-(X)、Ave-(Y)----X、Y平均位移。(mm) Max-Dx ,Max-Dy : X,Y方向的最大层间位移 Ave-Dx ,Ave-Dy : X,Y方向的平均层间位移 Ratio-(X)、Ratio-(Y)---- X、Y向最大位移与平均位移的比值。 Ratio-Dx,Ratio-Dy : 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的比值 即要求: Ratio-(X)= Max-(X)/ Ave-(X) 最好<1.2 不能超过1.5 Ratio-Dx= Max-Dx/ Ave-Dx 最好<1.2 不能超过1.5 Y方向相同 电算结果的判别与调整要点: 1.若位移比(层间位移比)超过1.2,则需要在总信息参数设置中考虑双向地震作用;

PKPM结果输出文件说明

结构设计信息输出文件(WMASS ·OUT) 运行第二项菜单“结构整体分析”项时,首先计算各层的楼层质量和质心座标等有关信息,并将其存放在WMASS ·OUT 文件中,在整个结构整体分析计算中,各步所需要的时间亦写在该文件的最后,以便设计人员核对分析。 WMASS ·OUT 文件包括六部分容,其输出格式如下: 第一部分为结构总信息 这部分是用户在“参数定义”中设定的一些参数,把这些参数放在这个文件中输出,目的是为了便于用户存档。 第二部分为各层质量质心信息,其格式如下: Floor Tower X-Center Y-Center Dead-Mass Live-Mass Mass Moment 其中: Floor —— 层号 Tower —— 塔号 ? ??--center y center x —— 楼层质心座标(m) Dead-Mass —— 该楼层恒载产生的质量,其中包括结构自重和外加恒载(单位t) Live-Mass —— 该楼层活荷载产生的质量(已乘过活荷质量折减系数,单位t) Mass-Moment —— 该楼层的质量矩(t*m 2 ) 接后输出 Total Mass of Dead Load Wd —— 恒载产生的质量 Total Mass of Live Load Wl —— 活荷产生的质量 Total Mass of the Structure Wt —— 结构的总质量 第三部分为各层构件数量、构件材料和层高等信息,输出格式如下: Floor Tower Beams Columns Walls Height Total-Height 其中: Floor —— 层号 Tower —— 塔号 Beams (Icb ) —— 该层该塔的梁数,括号的数字为梁砼标号 Columns (Icc )—— 该层该塔的柱数,括号的数字为柱砼标号 Walls (Icw ) —— 该层该塔墙元数,括号的数字为墙砼标号 Height —— 该层该塔的层高(单位m), Total-Height —— 到该层为止的累计高度。 第四部分为风荷载信息 Floor Tower Wind-X Shear-X Moment-X Wind-Y Shear-Y Moment-Y 其中: Floor —— 层号 Tower —— 塔号

PKPM结果输出文件说明

结构设计信息输出文件(WMASS ·OUT) 运行第二项菜单“结构整体分析”项时,首先计算各层的楼层质量和质心座标等有关信息,并将其存放在WMASS ·OUT 文件中,在整个结构整体分析计算中,各步所需要的时间亦写在该文件的最后,以便设计人员核对分析。 WMASS ·OUT 文件包括六部分内容,其输出格式如下: 第一部分为结构总信息 这部分是用户在“参数定义”中设定的一些参数,把这些参数放在这个文件中输出,目的是为了便于用户存档。 第二部分为各层质量质心信息,其格式如下: Floor Tower X-Center Y-Center Dead-Mass Live-Mass Mass Moment 其中: Floor —— 层号 Tower —— 塔号 ? ??--center y center x —— 楼层质心座标(m) Dead-Mass —— 该楼层恒载产生的质量,其中包括结构自重和外 加恒载(单位t) Live-Mass —— 该楼层活荷载产生的质量(已乘过活荷质量折减系数,单位t) Mass-Moment —— 该楼层的质量矩(t*m 2) 接后输出 Total Mass of Dead Load Wd —— 恒载产生的质量 Total Mass of Live Load Wl —— 活荷产生的质量 Total Mass of the Structure Wt —— 结构的总质量 第三部分为各层构件数量、构件材料和层高等信息,输出格式如下: Floor Tower Beams Columns Walls Height Total-Height 其中: Floor —— 层号 Tower —— 塔号 Beams (Icb ) —— 该层该塔的梁数,括号内的数字为梁砼标号 Columns (Icc )—— 该层该塔的柱数,括号内的数字为柱砼标号 Walls (Icw ) —— 该层该塔墙元数,括号内的数字为墙砼标号 Height —— 该层该塔的层高(单位m), Total-Height —— 到该层为止的累计高度。 第四部分为风荷载信息 Floor Tower Wind-X Shear-X Moment-X Wind-Y Shear-Y Moment-Y

SATWE计算结果分析和调整方法

SATWE软件计算结果分析 一、位移比 1.位移 规范条文: 新高规3.4.5规定:结构平面布置应减少扭转的影响。在考虑偶然偏心影响的规定水平地震力作用下,楼层竖向构件最大的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5倍;B级高度高层建筑、超过A级高度的混合结构及本规程第10章所指的复杂高层建筑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4倍。 基本概念:位移比包含两项内容 (1)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与平均水平位移的比值; (2)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的比值; 计算位移比仅考虑墙顶,柱顶等竖向构件上节点的最大位移,不考虑其他节点的位移。位移比可以用结构刚心与质心的相对位置(偏心率)表示,二者相距较远的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扭转效应较大,位移比是控制结构整体抗扭特性和平面不规则性的重要指标。 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的最大适用高度应区分为A级和B级: 名词释义: 位移比:即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与平均水平位移的比值。 层间位移比:即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层间位移角与平均层间位移角的比值。 其中: 最大水平位移:墙顶、柱顶节点的最大水平位移。 平均水平位移:墙顶、柱顶节点的最大水平位移与最小水平位移之和除2。 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与层高的比值。 最大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角的最大值。 平均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角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和除2。 控制目的: 高层建筑层数多,高度大,为了保证高层建筑结构具有必要的刚度,应对其最大位移和层间位移加以控制,主要目的有以下几点: 1.保证主体结构基本处于弹性受力状态,避免混凝土墙柱出现裂缝,控制楼面梁板的裂缝数量,宽度。 2.保证填充墙,隔墙,幕墙等非结构构件的完好,避免产生明显的损坏。 3.控制结构平面规则性,以免形成扭转,对结构产生不利影响。 结构位移输出文件(WDISP.OUT) Max-(X)、Max-(Y)----最大X、Y向位移。(mm) Ave-(X)、Ave-(Y)----X、Y平均位移。(mm) Max-Dx ,Max-Dy : X,Y方向的最大层间位移 Ave-Dx ,Ave-Dy : X,Y方向的平均层间位移 Ratio-(X)、Ratio-(Y)---- X、Y向最大位移与平均位移的比值。 Ratio-Dx,Ratio-Dy : 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的比值 即要求: Ratio-(X)= Max-(X)/ Ave-(X) 最好<1.2 不能超过1.5 Ratio-Dx= Max-Dx/ Ave-Dx 最好<1.2 不能超过1.5

pkpm文本输出结果分析

pkpm文本输出结果分析

SATWE软件计算结果分析 土木2009-05-10 12:21:13 阅读881 评论1 字号:大中小订阅 一、位移比、层间位移比控制 规范条文: 新高规的4.3.5条规定,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角,A、B级高度高层建筑均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且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5倍,B级高度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及复杂高层建筑,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4倍。 高规4.6.3条规定,高度不大于150m的高层建筑,其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间之比(即最大层间位移角)Δu/h应满足以下要求: 结构休系Δu/h限值 框架1/550 框架-剪力墙,框架-核心筒 1/800 筒中筒,剪力墙 1/1000 框支层 1/1000 名词释义: (1)位移比:即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与平均水平位移的比值。 (2)层间位移比:即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层间位移角与平均层间位移角的比值。 其中: 最大水平位移:墙顶、柱顶节点的最大水平位移。 平均水平位移:墙顶、柱顶节点的最大水平位移与最小水平位移之和除2。 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与层高的比值。 最大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角的最大值。 平均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角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和除2。 控制目的: 高层建筑层数多,高度大,为了保证高层建筑结构具有必要的刚度,应对其最大位移和层间位移加以控制,主要目的有以下几点: 1.保证主体结构基本处于弹性受力状态,避免混凝土墙柱出现裂缝,控制楼面梁板的裂缝数量,宽度。 2.保证填充墙,隔墙,幕墙等非结构构件的完好,避免产生明显的损坏。 3.控制结构平面规则性,以免形成扭转,对结构产生不利影响。

PKPM计算结果分析与调整

PKPM计算结果分析与调整 1设定结构整体参数 1.1振型个数 结构的振型个数一般取楼层数的3倍且要满足有效质量系数的要求; 1.2最大地震力作用方向 最大地震力作用方向即结构最不利地震作用方向,若计算得出的角度大于15度则需要调整。 1.3结构基本周期 第一振型周期即为结构基本周期

2确定整体结构合理性 控制结构整体性的主要参数是:周期比,剪重比,位移比,位移角(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层间刚度比,层间受剪承载力比,刚重比 2.1周期比(WZQ.OUT) 周期比是控制结构扭转效应的重要指标,是结构扭转刚度,扭转惯量分布大小的综合反映。控制周期比的目的是是使抗侧力构件的平面布置更加有效,更加合理,以此控制地震作用下结构扭转激励震动效应不能成为主振动效应,避免了结构扭转破坏。 2.2剪重比(WZQ.OUT) 剪重比计算是因为在长周期作用下,地震影响系数下降较快,对于基本周期大于3.5秒的结构,由此计算出来的水平地震作用下的结构效应可能很小。而对于长周期结构,地震动态作用下的地面运动速度和位移可能对结构具有更大的破坏作用。 2.3位移比(WDISP.OUT) 位移比是控制整体扭转性和平面不规则性的重要指标。

2.4位移角(WDISP.OUT) 层间位移角是控制结构整体刚度和不规则性的主要指标。限制建筑物尤其是高层建筑的层间位移角主要目的有两点:一是保证主体结构基本处于弹性受力状态,避免混凝土受力构件出现裂缝或裂缝超过允许范围;二是保证填充墙和各种管线等非结构构件完好,避免产生明显的损伤。 2.5层间刚度比 层间刚度比是控制结构竖向不规则和判断薄弱层的重要指标。对于转换层,无论刚度比是多少,都应该设置为薄弱层

pkpm计算结果判断与分析

SATWE软件计算结果分析 土木2009-05-10 12:21:13 阅读881 评论1 字号:大中小订阅 一、位移比、层间位移比控制 规范条文: 新高规的4.3.5条规定,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角,A、B级高度高层建筑均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且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5倍,B级高度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及复杂高层建筑,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4倍。 高规4.6.3条规定,高度不大于150m的高层建筑,其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间之比(即最大层间位移角)Δu/h应满足以下要求: 结构休系Δu/h限值 框架1/550 框架-剪力墙,框架-核心筒 1/800 筒中筒,剪力墙 1/1000 框支层 1/1000 名词释义: (1)位移比:即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与平均水平位移的比值。 (2)层间位移比:即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层间位移角与平均层间位移角的比值。 其中: 最大水平位移:墙顶、柱顶节点的最大水平位移。 平均水平位移:墙顶、柱顶节点的最大水平位移与最小水平位移之和除2。 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与层高的比值。 最大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角的最大值。 平均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角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和除2。 控制目的: 高层建筑层数多,高度大,为了保证高层建筑结构具有必要的刚度,应对其最大位移和层间位移加以控制,主要目的有以下几点: 1.保证主体结构基本处于弹性受力状态,避免混凝土墙柱出现裂缝,控制楼面梁板的裂缝数量,宽度。 2.保证填充墙,隔墙,幕墙等非结构构件的完好,避免产生明显的损坏。 3.控制结构平面规则性,以免形成扭转,对结构产生不利影响。 结构位移输出文件(WDISP.OUT)

PKPM计算结果的分析

计算机的后处理结果,即最终打印结果指内力图、配筋图和详细的内力及配筋表(按构件编号依次输出),有抗震计算时还输出中间分析结果(如自震周期、振型、位移、底部总剪力等)设计人应认真对最终打印结果进行分析,确认无误或无异常情况后再绘制施工图,必要时应将最终确定的构件编号、构件截面和配筋数量、规格绘制成简单的平面图,供校核审定和归档用。对最终打印结果不进行分析,盲目采用其配筋直接绘制施工图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往往会造成不良的严重后果,既对工程不负责任、有不利于提高自己的设计水平。一、整体分析 一、对重力荷载作用下计算结果的分析 审查重力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图是否符合受力规律;可以利用结构底层检查竖向内外力的 平衡,即底层柱、墙在重力荷载作用下的轴力之和应等于总重量;如果结构对称、荷载对称,其结构内力图必然对称,即检查其对称性。当以上三者出现异常情况时,需要返回原始数据进行检查。 二、对风荷载作用下计算结果的分析 审查风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图和位移是否符合受力规律;可以利用结构底层检查侧向内外力的平衡,即底层柱、墙在风荷载作用下的剪力之和应等于全部风力值(需注意局部坐标与整体坐标的方向);如果结构沿竖向的刚度变化较均匀、且风荷载沿高度的变化也较均匀时,其结构的内力和位移沿高度的变化也应该是均匀的,不应有大正大负、大出大进等突变。三、对水平地震荷载作用下计算结果的分析 水平地震荷载作用下,可以利用其结果进行如同风荷载作用下的渐变性分析,但不能进行对称性分析,也不能利用结构底层进行内外力平衡的分析(因为振型组合后的内力与地震作用力不再平衡)。水平地震荷载作用下,对其计算结果的分析重点如下。 1.结构的自振周期 对一般的工程,结构的自振周期在考虑折减系数后应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如结构的基本自振周期(即第一周期)大致为: 框架结构T1≈ ( 0.12~0.15) n 框-剪和框-筒结构T1≈ ( 0.08~0.12) n 剪力墙和筒中筒结构T1≈(0.04~0.06)n 式中,n为建筑物的总层数。 第二周期、第三周期与第一周期的关系大致为: T2≈(1/3~1/5)T1 T3≈(1/5~1/7)T1 周期偏长,说明结构过“软”、所承担的地震剪力偏小,应考虑抗侧力构件(柱、墙)截面太小或布置不当;如周期偏短,说明结构过“刚”、所承担的地震力偏大,应考虑抗侧力构件截面太大或墙的布置太多或墙的刚度太大(宜设结构洞予以减小其刚度)。如果抗侧力构件的截面尺寸、布置都很正常,无特殊情况而自振周期偏离太远,则应检查输入数据是否有错误。对20层以上的高层建筑结构,如果一切正常,其基本自振周期往往在2.0~3.0之间(叫次长周期),则需要增加地震力(调整系数取1.5~1.8)重新进行计算。 以上的判断是根据平移振动振型分解方法得出来的。考虑弯扭耦连振动时情况要复杂得

PKPM必须检查的计算结果输出信息

PKPM必须检查的计算结果输出信息 1、轴压比:主要为控制结构的延性,规范对墙肢和柱均有相应限值要求,见抗规 6.3.6 和6.4.5 。 2、剪重比:主要为控制各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确保结构安全性,参见《高规》的表 3.3.13 ;地震规范的表5.2.5 同。程序对算出的“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 如果不满足规范的要求,将给出是否调整地震剪力的选择。根据规范组的解释,如果不满足,就应调整结构方案,直到达到规范的值为止,而不能简单的调大地震力。 3、刚度比:主要为控制结构竖向规则性,以免竖向刚度突变,形成薄弱层。 新抗震规范附录E2.1 规定,转换层结构上下层的侧向刚度比不宜大于2。 新高规的4.4.3 条规定,抗震设计的高层建筑结构,其楼层侧向刚度不宜小于相临上部楼层侧向刚度的70%或其上相临三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80% 新高规的5.3.7 条规定,高层建筑结构计算中,当地下室的顶板作为上部结构嵌固端时,地下室结构的楼层侧向刚度不应小于相邻上部结构楼层侧向刚度的2 倍。上述所有这些刚度比的控制,都涉及到楼层刚度的计算方法。目前,有三种方案可供选择: (1)高规附录E.0.1 建议的方法-- 剪切刚度Ki=GiAi/Hi (2)高规附录E.0.2 建议的方法-- 剪弯刚度Ki=Vi / △i (3)抗震规范3.4.2 和3.4.3 条文说明中建议的方法Ki=Vi/ △ui 选用方法如下: (1)对于多层(砌体、砖混底框),宜采用刚度1; (2)对于带斜撑的钢结构和底部大空间层数>1 层的结构宜采用刚度2; (3)多数结构宜采用刚度3。(所有的结构均可用刚度3) 竖向刚度不规则结构的程序处理: 抗震规范3.4.3 条规定,竖向不规则的建筑结构,其薄弱层的地震剪力应乘以 1.15 的增大系数; 新高规5.1.14 条规定,楼层侧向刚度小于上层的70%或其上三层平均值的80% 时,该楼层地震剪力应乘1.15 增大系数; 新抗震规范3.4.3 条规定,竖向不规则的建筑结构,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时,该构件传递给水平转换构件的地震内力应乘以1.25-1.5 的增大系数。

PKPM数据必须检查的计算结果输出信息

必须检查的计算结果输出信息 1、轴压比:主要为控制结构的延性,规范对墙肢和柱均有相应限值要求,见抗规6.3.7和6.4.6。 2、剪重比:主要为控制各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确保结构安全性,参见《高规》的表3.3.13;地 震规范的表 5.2.5同。程序对算出的“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如果不满足规范的要求,将 给出是否调整地震剪力的选择。根据规范组的解释,如果不满足,就应调整结构方案,直到 达到规范的值为止,而不能简单的调大地震力。(A级高度高层建筑的楼层层间抗侧力结构的 受剪承载力不宜小于其上一层受剪承载力的80%,不应小于其上一层受剪承载力的65%,B 级高度高层建筑的楼层层间抗侧力结构的受剪承载力不宜小于其上一层受剪承载力的75%。 注:楼层层间抗侧力结构受剪承载力是指在所考虑的水平地震作用方向上,该层全部柱及剪 力墙的受剪承载力之和。)见wmass.out 3、刚度比:主要为控制结构竖向规则性,以免竖向刚度突变,形成薄弱层。 新抗震规范附录E2.1规定,转换层结构上下层的侧向刚度比不宜大于2。 新高规的4.4.3条规定,抗震设计的高层建筑结构,其楼层侧向刚度不宜小于相临上部楼层侧 向刚度的70%或其上相临三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80% 新高规的5.3.7条规定,高层建筑结构计算中,当地下室的顶板作为上部结构嵌固端时,地下室结构的楼层侧向刚度不应小于相邻上部结构楼层侧向刚度的2倍。新高规的10.2.6条规定,底部大空间剪力墙结构,转换层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的侧向刚度,应符合高规附录D的规定。 D.0.1:底部大空间为一层的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可近似采用转换层上、下层结构等效刚度比γ表示转换层上、下层结构刚度的变化,非抗震设计时γ不应大于3,抗震设计时不应大于2 D.0.2:底部为2-5层大空间的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其转换层下部框架一剪力墙结构的等效 侧向刚度与相同或相近高度的上部剪力墙结构的等效侧向刚度比γe宜接近1,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大于2,抗震设计时不应大于1.3。 上述所有这些刚度比的控制,都涉及到楼层刚度的计算方法。目前,有三种方案可供选择: (1)高规附录E.0.1建议的方法——剪切刚度 Ki=GiAi/Hi (2)高规附录E.0.2建议的方法——剪弯刚度 Ki=Vi /△i (3)抗震规范3.4.2和3.4.3条文说明中建议的方法 Ki=Vi/△ui 选用方法如下: (1)对于多层(砌体、砖混底框),宜采用刚度1; (2)对于带斜撑的钢结构和底部大空间层数>1层的结构宜采用刚度2; (3)多数结构宜采用刚度3。(所有的结构均可用刚度3) 竖向刚度不规则结构的程序处理: 抗震规范3.4.3条规定,竖向不规则的建筑结构,其薄弱层的地震剪力应乘以1.15的增大系 数;

pkpm结果分析判断

对于PKPM计算结果的分析,对一个典型工程而言,使用结构软件进行结构计算分四步较为科学。 1.完成整体参数的正确设定计算开始以前,设计人员首先要根据新规范的具体规定和软件手册对参数意义的描述,以及工程的实际情况,对软件初始参数和特殊构件进行正确设置。但有几个参数是关系到整体计算结果的,必须首先确定其合理取值,才能保证后续计算结果的正确性。这些参数包括振型组合数、最大地震力作用方向和结构基本周期等,在计算前很难估计,需要经过试算才能得到。 (1)振型组合数是软件在做抗震计算时考虑振型的数量。该值取值太小不能正确反映模型应当考虑的振型数量,使计算结果失真;取值太大,不仅浪费时间,还可能使计算结果发生畸变。《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5.1.13-2条规定,抗震计算时,宜考虑平扭藕联计算结构的扭转效应,振型数不宜小于15,对多塔结构的振型数不应小于塔楼的9倍,且计算振型数应使振型参与质量不小于总质量的90%。一般而言,振型数的多少于结构层数及结构自由度有关,当结构层数较多或结构层刚度突变较大时,振型数应当取得多些,如有弹性节点、多塔楼、转换层等结构形式。振型组合数是否取值合理,可以看软件计算书中的x,y向的有效质量系数是否大于0.9。具体操作是,首先根据工程

实际情况及设计经验预设一个振型数计算后考察有效质量系数 是否大于0.9,若小于0.9,可逐步加大振型个数,直到x,y两个方向的有效质量系数都大于0.9为止。必须指出的是,结构的振型组合数并不是越大越好,其最大值不能超过结构得总自由度数。例如对采用刚性板假定得单塔结构,考虑扭转藕联作用时,其振型不得超过结构层数的3倍。如果选取的振型组合数已经增加到结构层数的3倍,其有效质量系数仍不能满足要求,也不能再增加振型数,而应认真分析原因,考虑结构方案是否合理。(2)最大地震力作用方向是指地震沿着不同方向作用,结构地震反映的大小也各不相同,那么必然存在某各角度使得结构地震反应值最大的最不利地震作用方向。设计软件可以自动计算出最大地震力作用方向并在计算书中输出,设计人员如发祥该角度绝对值大于15度,应将该数值回填到软件的“水平力与整体坐标夹角”选项里并重新计算,以体现最不利地震作用方向的影响。(3)结构基本周期是计算风荷载的重要指标。设计人员如果不能事先知道其准确值,可以保留软件的缺省值,待计算后从计算书中读取其值,填入软件的“结构基本周期”选项,重新计算即可。上述的计算目的是将这些对全局有控制作用的整体参数先行 计算出来,正确设置,否则其后的计算结果与实际差别很大。2.确定整体结构的合理性整体结构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是新规 范特别强调内容。新规范用于控制结构整体性的主要指标主要

pkpm计算结果分析及注意的问题-讲义

pkpm计算结果分析及注意的问题-讲义第一节结构整体性能控制 I、轴压比 一、规范要求 轴压比:柱( 墙)轴压比N/(fcA) 指柱( 墙) 轴压力设计值与柱( 墙) 的全截面面积和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乘积之比。它是影响墙柱抗震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了使柱墙具有很好的延性和耗能能力,规范采取的措施之一就是限制轴压比。规范对墙肢和柱均有相应限值要求,见10 版高规6.4.2和7.2.13。 抗震设计时,钢筋混凝土柱轴压比不宜超过表6.3.6的规定;对于?类场地上较高的高层建筑,其轴压比限值应适当减小。 二、电算结果的判别与调整要点: 混凝土构件配筋、钢构件验算输出文件(WPJ*.OUT) Uc --- 轴压比(N/Afc) 1.抗震等级越高的建筑结构,其延性要求也越高,因此对轴压比的限制也越严格。对于框支柱、一字形剪力墙等情况而言,则要求更严格。抗震等级低或非抗震时可适当放松,但任何情况下不得小于1.05。 2.限制墙柱的轴压比,通常取底截面(最大轴力处)进行验算,若截面尺寸或混凝土强度等级变化时,还验算该位置的轴压比。SATWE验算结果,当计算结果与规范不符时,轴压比数值会自动以红色字符显示。 3.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墙肢轴压比的计算时,规范取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产生的轴压力设计值(即恒载分项系数取1.2,活载分项系数取1.4)来计算其名义轴

压比,是为了保证地震作用下的墙肢具有足够的延性,避免受压区过大而出现小偏压的情况,而对于截面复杂的墙肢来说,计算受压区高度非常困难,故作以上简化计算。 4.试验证明,混凝土强度等级,箍筋配置的形式与数量,均与柱的轴压比有密切的关系,因此,规范针对情况的不同,对柱的轴压比限值作了适当的调整(抗规6.3.6条注)。 5.当墙肢的轴压比虽未超过上表中限值,但又数值较大时,可在墙肢边缘应力较大的部位设置边缘构件,以提高墙肢端部混凝土极限压应变,改善剪力墙的延性。当为一级抗震(9度)时的墙肢轴压比大于0.3,一级(8度)大于0.2,二级大于0.1时,应设置约束边缘构件,否则可设置构造边缘构件,程序对底部加强部位及其上一层所有墙肢端部均按约束边缘构件考虑。 三、轴压比不满足简便的调整方法: 1.程序调整:SATWE程序不能实现。 2.人工调整:增大该墙、柱截面或提高该楼层墙、柱混凝土强度。 1 II、位移和位移比 一、位移和位移比控制 位移比控制是层扭转效应控制,限制结构平面布置的不规则性,避免产生过大的偏心而导致结构产生较大的扭转效应;位移角控制室整体平动刚度控制。 1(规范条文及程序处理 楼层的层间位移角就是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的比值,《抗震规范》5.5.1条及《高规》3.7.3条规定不同结构的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按下表采用结构类型层间位移角 钢筋混泥土框架 1/550 钢筋混泥土框架-抗震墙、板柱-抗震墙、框架1/800 -核心筒

PKPM分析结果调整方法

高层结构设计需要控制的七个比值及调整方法 1、轴压比:主要为控制结构的延性,规范对墙肢和柱均有相应限值要求,见抗规6.3.7和6.4.6,高规6.4.2和7.2.14。 轴压比不满足时的调整方法: 1)程序调整:SATWE程序不能实现。 2)人工调整:增大该墙、柱截面或提高该楼层墙、柱混凝土强度。 2、剪重比:主要为控制各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确保结构安全性,见抗规5.2.5,高规3.3.13。这个要求如同最小配筋率的要求,算出来的地震剪力如果达不到规范的最低要求,就要人为提高,并按这个最低要求完成后续的计算。 剪重比不满足时的调整方法: 1)程序调整:在SATWE的“调整信息”中勾选“按抗震规范5.2.5调整各楼层地震内力”后,SATWE按抗规5.2.5自动将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直接乘以该层及以上重力荷载代表值之和,用以调整该楼层地震剪力,以满足剪重比要求。 2)人工调整:如果还需人工干预,可按下列三种情况进行调整: a)当地震剪力偏小而层间侧移角又偏大时,说明结构过柔,宜适当加大墙、柱截面,提高刚度; b)当地震剪力偏大而层间侧移角又偏小时,说明结构过刚,宜适当减小墙、柱截面,降低刚度以取得合适的经济技术指标; c)当地震剪力偏小而层间侧移角又恰当时,可在SATWE的“调整信息”中的“全楼地震作用放大系数”中输入大于1的系数增大地震作用,以满足剪重比要求。 3、刚度比:主要为控制结构竖向规则性,以免竖向刚度突变,形成薄弱层,见抗规3.4.2,高规4.4.2;对于形成的薄弱层则按高规5.1.14予以加强。 刚度比不满足时的调整方法: 1)程序调整:如果某楼层刚度比的计算结果不满足要求,SATWE自动将该楼层定义为薄弱层,并按高规5.1.14将该楼层地震剪力放大1.15倍。 2)人工调整:如果还需人工干预,可适当降低本层层高和加强本层墙、柱或梁的刚度,适当提高上部相关楼层的层高和削弱上部相关楼层墙、柱或梁的刚度。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