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四章第二节

第四章第二节

第四章第二节
第四章第二节

第二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第一,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如何巩固和发展这一制度?

1、但由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艰巨繁重。

当时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对内——改善人民生活,争取人民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拥护

对外——打破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威慑,增强民族自立自强意识

2、党带领全国人民,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开始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例:10年新修铁路8000公里,全国除西藏外,各省、市、自治区都有了铁路,宁夏、青海、新疆等第一次通了火车。

1958年洛阳拖拉机厂生产出第一批拖拉机

1959年试制成功的中国第一台大型快速通用数字计算机

1964年10月16日,成功地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有力地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导弹和人造卫星的研制也取得突破性进展。

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1966年,从贵阳至昆明的贵昆铁路建成通车。这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条重要通道。

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第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1、中国革命和建设胜利的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实现了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一次结合,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又探索马列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实践的第二次结合。苏共二十大后,毛泽东提出“以苏为鉴”,指出现在中国处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要求“进行第二次结合”,强调“在结合上下功夫”,“努力找出在中国这块大地上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为此进行了艰辛探索,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

2、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是一个富有中国特色的创举。毛泽东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为和平实现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新经验。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都曾设想过,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可以对资产阶级采取“赎买”的办法。但是,马克思、恩格斯没有机会实践他们的设想。列宁虽在1918年和1921年两次提出“赎买”的主张,但也因受到俄国资本家的抵制而失败。只有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在世界的东方大国采取“赎买”办法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并取得了成功。

3、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是以后一切进步和发展的基础。除此而外,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奠基作用还有许多方面: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和《论十大关系》等著作,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毛泽东领导建立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主持制定的1954年《宪法》,确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保证;毛泽东

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又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纠正了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贯彻执行总路线中出现的偏差和错误,制订出一整套具体路线和具体政策,毛泽东开创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初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培养了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为改革开放新时期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在毛泽东领导下,我们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1976年毛泽东逝世时,中国同11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外交关系,恢复了在联合国和安理会的席位,突破了中美之间长期对抗的局面,确立了中国在国际上政治大国的地位,为中国以后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国际条件。

第三,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探索的成就表明,社会主义建设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各个国家应该根据自己的国情,独立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这丰富了中国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也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第一,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遭遇严重曲折的原因

1.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的理解不够深入

2.对中国的基本国情缺乏深刻认识

3.没有完全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

第二,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实践证明,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始终坚持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第三,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大跃进”发生的原因:一是在发展经济问题上太急了。1954年毛泽东:我们的工业很落后,落后到什么程度呢?飞机、汽车、拖拉机、坦克这些东西造不了,我们只能造桌椅板凳、能造茶碗茶壶,还能够把麦子磨成面,就这个水平。毛泽东后来更加尖锐的提出,如果我们不迅速改变落后面貌,就有被开除球籍的危险。

二是缺乏经验。我们打仗的经验很丰富;搞政治斗争,经验也丰富;发展农业生产,也可以说有一定的经验。但就是搞现代化工业没经验,过去基本上没有搞过。以为靠打仗冲锋的办法,就能把工业搞好,现在看来显然没那么简单。

公社化运动原因:一是适应所谓“大跃进”的需要

二是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

第四,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党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经验不足,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民主,怎样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认识上也不是完全清楚的,导致在实践中出现了很多违背人民民主、甚至搞“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等“大民主”的极端现象。虽然制定了法律,却没有树立起法律的权威。由于民主和法制都不健全,党内外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意见受到压制和打击,正确的主张得不到采纳甚至被贴上资本主义的标签遭到批判,错误的决策得不到及时制止甚至被当作社会主义的原则加以固守。

第五,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

民主集中制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指导党内生活的基本准则。我国的民主集中制和党的集体领导制度一度遭到了严重破坏,“一言堂”、“家长制”代替了集体领导制度。对这个问题长期没有足够的认识,成为发生‘文化大革命’的一个重要原因,使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实践证明,无产阶级政党在执政以

后,必须认真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反对个人崇拜,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保证党的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必须大力发扬党内民主,确保党员的民主权利,避免少数人说了算、个人说了算的现象。

第六,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要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建设社会主义。

毛泽东曾多次指出,要在平等的基础上开展同一切国家的经济技术交流,包括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济贸易关系,提出要学习一切国家和民族的长处。但是由于帝国主义实行敌视封锁和禁运政策,以及后来“左”的错误,导致我们一度关起门来搞建设,使我国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拉大。邓小平在总结这段历史经验时指出:“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

三、总结全文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确立以后,党对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行了艰辛的探索,既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又经历了严重曲折。这一探索具有重要意义,也留下了深刻的经验教训。党在这一艰辛探索中形成的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是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发展,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来源。

七年级地理下册 第四章 第二节 土地资源与农业教案 中图版

《第二节土地资源与农业》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主要的土地类型及其特点:知道我国耕地、草地、林地的分布。 2.使学生了解我国土地资源在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 3.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土地资源与人类的关系,以及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土地资源的意义,从而使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教学重点 耕地、草地、林地的分布与“十分珍惜每一寸土地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是本节的重点。 教学难点 土地资源利用中产生的问题及对策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方法 直观法、讨论法与谈话法。 教学媒体 中国地形挂图,投影片“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百分比”图、“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示意图”、“草原自东向西的变化”、“水土流失与小草的哀求”漫画、及“三北防护林的分布”图。三大林区的录像。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教师提问:我国有哪些主要的自然资源?可更新的自然资源有哪些?我们脚下的土地属于什么资源?它可更新吗? 学生回答问题略。 【板书】第二节土地资源与农业 一、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教师讲解】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知道“土地是人类生存的空间和活动的场所”、是“重要的自然资源”。那么我国的土地资源状况又如何哪? 【承转】我们了解了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知道了我国土地资源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那么我国的耕地、林地和草地又是如何分布的呢? 【教师引导】现在请同学们看“中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思考以下问题: (1)我国的耕地在干湿地区的划分上是如何分布的?在地形上又是如何分布的?在作物的品种上南北方有什么区别? (2)我国的草原在干湿地区的划分上是如何分布的?在地形上又是如何分布的?草原自东向西是如何变化的? (3)我国的林地在干湿地区的划分上是如何分布的?在地形上又是如何分布的?在林地的品种上有什么区别?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四章第五章测试题

高二生物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80分) 1.一条多肽链中有1000个氨基酸,则作为合成多肽链的信使RNA分子和用来转录该信使RNA分子的基因中,分别至少要有碱基多少个( ) A.1000和2000 B.2000和4000 C.3000和3000 D.3000和6000 2.细胞内与遗传有关的物质,从复杂到简单的结构层次是 () A.DNA→染色体→脱氧核苷酸→基因 B.染色体→脱氧核苷酸→DNA→基因 C.DNA→染色体→基因→脱氧核苷酸 D.染色体→DNA→基因→脱氧核苷酸3.下列哪一组物质是RNA的组成成分() A.脱氧核糖、核酸和磷酸 B.脱氧核糖、碱基和磷酸 C.核糖、碱基和磷酸 D.核糖、嘧啶和核酸 4.DNA转录形成的mRNA从细胞核中出来进入细胞质中,穿过磷脂双分子层 () A.6层 B.4层 C.2层 D.0层 5.某基因中含有1200个碱基对,则由它控制合成的含有两条肽链的蛋白质分子中最多含有肽键的个数是() A.198个 B.398个 C.400个 D.798个 6.在下列细胞结构中,有可能发生碱基配对行为的一组是() A.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中心体 B.细胞核、核糖体、中心体、线粒体 C.线粒体、叶绿体、细胞核、高尔基体D.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细胞核7.有丝分裂间期由于某种原因DNA复制中途停止,使一条染色体上的DNA分子缺少若干基因,这属于 ( ) A.基因突变 B.染色体变异 C.基因重组 D.基因的自由组合 8.若一对夫妇所生的子女中,性状上差异甚多,这种差异主要来自于()A.基因突变 B.基因重组 C.环境影响 D.染色体变异9.DNA分子模板链上的碱基序列携带的遗传信息最终翻译的氨基酸如下表,则 A.赖氨酸 B.丙氨酸 C.半胱氨酸 D.苏氨酸 10、下列各细胞结构中,可能存在碱基互补配对现象的有() ①染色体②中心体③纺锤体④核糖体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1、如图所示,给以适宜的条件各试管均有产物生成,则能生成DNA的试管是()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四章

第四章 基因的表达 ★第一节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一、RNA 的结构: 1、组成元素:C 、H 、O 、N 、P 2、基本单位:核糖 核苷酸( 4种) 3、结构:一般为单链 的比较比较项目 DNA RNA 基本单位 脱氧核糖核苷酸 核糖核苷酸 五碳糖 脱氧核糖 核糖 含氮碱基 A T G C A U G C 结构 多为双链 多为单链 主要存在部位 细胞核 细胞质 产生途径 DNA 复制、逆转录 转录、RNA 复制 二、RNA 分类 1.信使RNA (mRNA ):转录遗传信息,翻译的模板 2.转运RNA (tRNA ):运输特定氨基酸 3.核糖体RNA (rRNA ):核糖体的组成成分 三、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 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 片段。主要在染色体上 1、转录: (1)概念:在细胞核中,以DNA 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 的过程。 (2)场所:主要在细胞核中 (注:叶绿体、线粒体也有转录) (3)过程:①解旋;②配对;③连接;④释放(具体看书P 63页) (4)条件:模板:DNA 的一条链(模板链) 原料:4种核糖核苷酸 能量:ATP 酶:解旋酶、RNA 聚合酶等 (5)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 —U 、T —A 、G —C 、C —G ) mRNA rRNA tRNA

假设以b链为模板,则转录出的RNA碱基排列为 (6)产物:信使RNA(mRNA)、核糖体RNA(rRNA)、转运RNA(tRNA)转录与DNA复制的异同 阶段 项目 复制转录 时间细胞有丝分裂的间期 或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 生长发育的连续过程 进行场所主要细胞核主要细胞核 模板以DNA的两条链为模板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原料4种脱氧核苷酸4种核糖核苷酸 条件需要特定的酶和ATP需要特定的酶和ATP 过程在酶的作用下,两条扭成螺旋的双链 解开,以解开的每段链为模板,按碱 基互补配对原则(A—T、C—G、T— A、G—C)合成与模板互补的子链; 子链与对应的母链盘绕成双螺旋结构 在细胞核中,以DNA解旋后的一条链为 模板,按照A—U、G—C、T—A、C—G 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形成mRNA,mRNA 从细胞核进入细胞质中,与核糖体结合 产物两个双链的DNA分子一条单链的mRNA 特点边解旋边复制;半保留式复制(每个 子代DNA含一条母链和一条子链) 边解旋边转录;DNA双链分子全保留式 转录(转录后DNA仍保留原来的双链结 构) 遗传信息的 传递方向 亲代DNA 子代DNA DNA mRNA 2、密码子 ①概念:mRNA上3个相邻的碱基决定1个氨基酸。每3个这样的碱基又称为1个密码子. ②特点:专一性、简并性、通用性 ③密码子起始密码:AUG、GUG (64个)终止密码:UAA、UAG、UGA 注: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有61个,终止密码不编码氨基酸。 3、翻译: (1)概念: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注:叶绿体、线粒体也有翻译) (2)场所:细胞质的核糖体上 mRNA

第四章 第二节工业二

1.2 中国工业(二)课型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 1.了解并掌握中国钢铁工业、机械工业分布和纺织工业分布 2.了解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 3.掌握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地域分布特点及未来发展趋势。【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国钢铁工业、机械工业和纺织工业分布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地域分布特点 难点:中国钢铁工业、机械工业分布和纺织工业分布 【自主学习】要求:自学课本P95-100,独立完成学案,“独立自主,勤于思考,让学习事半功倍”。 1、我国大型的钢铁工业基地,在东部沿海有、、、、 、等,在中部地区有、、、、等,在西部地区有的有、等 2、全国性的大型机械工业基地主要分布在、、、、 、、等全国大型机械工业基地。。 3、我国纺织工业体系为完整,其中以最为重要、、 、、、、等地是主要的棉纺织工业基地 4、中国的移动电话用户数已跃居世界位。 5、当前,我国的高技术产业主要布局在三角洲、三角洲和地区。 6、我国主要有高新技术产业四大密集区:(1)以为中心的环渤海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2)以为中心的沿长江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3)以为中心的东南沿海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4)以 为中心的沿亚欧大陆桥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 【合作探究】我参与,我快乐(一).课本第95页-96页活动题 1.阅读课本第95页表,想一想,为什么中国一边在大量生产石油和铁矿石,一边还要大量进口石油和铁矿石? 2.阅读课本第96页材料,说一说首钢为什么要搬迁?议一议,首钢迁至曹妃甸新址对其转型发展有哪些有利条件? (二).课本第98页活动题完成下列任务 1..读图4-25,结合图4-10说一说中国棉纺织工业基地的分布特点 2.辽中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区内丰富的煤、铁、石油等资源,便利的交 通和良好的工业基础,为发展重工业提供了有利条件。读课本图4-26,完成下列任务。 (1)辽中南地区有哪些重要的自然资源? (2)辽中南地区有哪些重要的工业部门? (3)联系资源与工业的分布,议一议矿产资源对辽中南地区工业分布的影响。【自主测试】“一试身手,展‘亮剑’风采”。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最重要的纺织工业部门是() A、毛纺织业 B、棉纺织业 C、麻纺织业 D、化纤 2、下列棉纺织工业基地中,位于长江中下游棉花产区的是() A、天津和青岛 B、郑州和西安 C、武汉和上海 D、石家庄和邯郸 3、下列工业城市与工业部门的组合不正确的是() A、长春—汽车 B、郑州—纺织 C、大连—造船 D、重庆—石油 4、下列城市既是大型钢铁工业基地,同时又是主要棉纺织工业中心的是( ) A、成都 B、重庆 C、上海 D、西安 5、下列城市所在区域,能源紧张的是()A、北京 B、哈尔滨 C、上海 D、攀枝花 6、我国棉纺织工业中心布局的主要特征是() A.靠近棉花生产集中区B.靠近能源生产集中区 C.靠近东南沿海区D.靠近西部内陆区 8从就近原材料方面考虑,武汉的纺织工业应为() A、棉纺织业 B、丝织业 C、毛纺织业 D、麻纺织业 9位于辽宁中南部的大型钢铁工业基地是()A.攀枝花 B.鞍(山)本(溪) C.包头 D.太原 10下列钢铁工业的布局,不属于资源型的是() A.攀枝花钢铁基地 B.太原钢铁基地C.鞍本钢铁基地D.上海钢铁基地 11.下列工业产品中,属于高科技产品的是()A、大型车床B、汽车C、织布机D、计算机 12、下列地点,适合发展电子工业的是() A、劳动力丰富地区 B、大学、科研所附近 C、煤铁产地附近 D、铁路沿线 13、以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为中心的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属于() A、环渤海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 B、沿长江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 C、沿亚欧大陆桥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 D、东南沿海高科技产业密集区 二、读我国局部地区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2007年10月,我国“嫦娥一号”卫星在A城市发射升空,该城市位于省。 (2)根据图中信息,简要说明攀枝花市发展 钢铁工业的有利条件。 (3)二滩水电站是我国大型水利工程,试分 析二滩附近河段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 (4)近年来,该地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大力发展花卉种植业,试分析其有利的气候条件 三、钢铁工业生产需要消耗大量的原料和燃料,所以早期的钢铁工业多分布于有丰富铁矿和煤矿的附近地区,如攀枝花钢铁基地,上海钢铁工业基地附近既没有铁矿,又没有煤矿,试分析影响其分布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课后反思: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四章测试题.docx

第 4 章测试题 一、选择题 1.细胞分化是奢侈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下列属于奢侈基因的是() A.血红蛋白基因B.ATP合成酶基因C. DNA解旋酶基因D.核糖体蛋白基因2.下图为真核生物细胞核内转录过程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①链的碱基 A 与②链的碱基 T 互补配对 B. ②是以 4 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合成的 C.如果③表示酶分子,则它的名称是 DNA聚合酶 D. 转录完成后,②需通过三层生物膜才能与核 糖体结合 3.信使 RNA上决定氨基酸的某个密码子的一个碱基发生替换,则识别该密码子的tRNA及转运的氨基酸发生的变化是() A .tRNA一定改变,氨基酸一定改变C .tRNA一定改变,氨基酸不一定改变 B .tRNA不一定改变,氨基酸不一定改变D . tRNA不一定改变,氨基酸一定改变 4.下列生理过程的组合中,所用原料相同的是() ① DNA分子的复制②RNA的复 制 ③转录④逆转录⑤翻译 A .①与③、②与④ B .②与⑤、①与④ C .①与④、②与③ D .②与④、①与⑤ 5.已知一个蛋白质由两条多肽链组成,连接氨基酸的肽键共有198 个,翻译该蛋白质的mRNA中有 A 和G 共250 个,则转录该mRNA的基因中 C 和T不少于() A.200 个B.400 个C.600 个D.800 个 6.tRNA与mRNA碱基互补配对现象可出现在真核细胞的() A.细胞核中B.核糖体上C.核膜上D.核孔处 7.在生物体内性状的表达一般遵循DNA→RNA→蛋白质的原则,下面是几种与此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在细胞的一生中, DNA一般是不变的, RNA和蛋白质分子是变化的 B.DNA→ RNA是在细胞核中完成的, RNA→蛋白质是在细胞质中完成的 C.在同一个体的不同体细胞中, DNA相同, RNA和蛋白质不一定相同 D.在细胞的一生中, DNA、RNA和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是不变的 8.下列有关生物体内基因与酶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绝大多数酶是基因转录的重要产物 B.酶和基因都是细胞内染色体的组成成分

高中生物必修二前四章测试题

鄢陵二高高一生物试题 人教版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一章至第四章“基因的表达” 第Ⅰ卷(选择题,满分9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90分) 1、有一基因型为YyRr的个体,其自交后代中YyRr基因型的个体占总数的比值是() A.100% B.1/2 C.1/4 D.9/16 2、孟德尔对遗传定律的探索经历了() A.分析→假设→实验→验证B.假设→实验→结论→验证 C.实验→分析→假设→结论D.实验→假设→验证→结论 3、某玉米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其周围生有其他基因型的玉米植株,子代不可能出现的 基因型是() A.AABB B.AABb C.aaBb D.AaBb 4、人类卵细胞中的染色体均为非同源染色体,其根本原因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A.染色体进行复制B.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C.同源染色体分开D.染色体自由结合 5、密码子存在于……………………………( ) A.DNA B.m RNA C.tRNA D.核糖体 6、转录和翻译的场所分别是…………….( ) A.细胞核细胞核B.细胞质细胞质 C.细胞核细胞质D.细胞质细胞核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一种密码子只能决定一种氨基酸 B.一种转运RNA只能转运一种氨基酸 C.信使RNA上三个相邻的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 D.密码子的兼并性对生物的生存和发展是无意义的 8、下列有关色盲遗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母亲正常,父亲色盲,儿子一定色盲B.父亲正常,母亲色盲,儿子不一定色盲C.双亲均正常,儿子有可能色盲D.双亲均正常,女儿有可能色盲 9、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相比,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的特点是() A.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B.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 C.只有男性发病D.男女发病率相同 10、人类的某性状总是由父亲直接传给儿子,又从儿子直接传给孙子,该性状是() A.常染色体上的基因决定的B.X染色体上的基因决定的 C.Y染色体上的基因决定的D.环境决定的 11、在同一草场,牛吃了草长成牛,羊吃了草长成羊,这是由于牛和羊的…….( ) A.染色体数目不同B.消化能力不同 C.蛋白质结构不同D.不同的DNA控制合成不同的蛋白质 12、可以发生逆转录现象的是下列哪种生物…………. ( ) A.植物B.动物C.病毒D.细菌 13、逆转录过程的发现对克里克提出的中心法则来说是() A.完全否定B.毫无意义C.补充和更加完善D.彻底完善

第四章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地理思维训练)

第四章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第二课时) 课标: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考纲: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一、思维导图 二、思维训练 一、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 1.工业联系的类型 (1) 上的联系。 (2)空间利用上的联系。 2.工业集聚:具有的一些工厂往往近距离地聚集起来。 3.作用 (1)加强企业间的交流和协作,降低,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取得。 (2)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节约。 4.工业地域的成因: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 5.工业地域的分类 (1)形成分类 a.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 b. 建设的工业地域。 (2)性质分类 a.发育程度较高的工业地域。 b.发育程度较低的工业地域。 二、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 1.工业分散的成因 (1)为充分发挥不同地方的,一些有相互协作关系的工厂之间并不产 生。

(2)有些生产企业所需要的零件也不可能在同一地区生产。 2.工业的地域联系 (1)形成:跨地区、跨国的网络企业。 (2)作用:促进了地域之间人员、物质和信息等的流动。 (3)发展动力:现代化的方式和现代化的技术与手段。 三、思维拓展 澳大利亚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发达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本土汽车生产主要由美日几家大型汽车品牌公司控制,整车和零部件工厂主要布局在墨尔本、阿德莱德和吉朗等地(位置见下图)。1974年澳大利亚汽车生产以47.5万辆的产量居世界第10位。1988年澳大利亚政府开始实施取消进口汽车配额限制并大幅降低关税的政策,使世界各地的汽车大量涌入,原本多样化的本土汽车市场进一步细分,每种品牌和车型的车辆需求都较少,汽车生产成本也居高不下,2016年仅以16.1万辆的产量排在世界第32位。2017年10月20日,最后一条汽车生产线在阿德莱德关闭,宣告本土汽车制造成为历史。 (1)说明澳大利亚汽车生产存续期间,整车和零部件工厂布局在东南沿海地区的有利条件。 (2)分析澳大利亚汽车市场对每种品牌和车型的车辆需求都较少的原因。 (3)简述澳大利亚汽车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4)指出汽车生产的退出对当地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四、学习本节的收获

第四章第二节农业(第二课时)

天下无难事,有志者成之;天下无易事,有恒者得之。 A B C 课题:第二节 农业(第二课时) 课标与教材 课程标准要求: 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和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讲后两个标题: “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和“走科技强农之路”。通过学习,让学生体验农业发展和分布主要爱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影响,理解因地制宜的重要性;二是让学生通过图文资料了解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又能激发学生爱国的自豪感,引导学生关注环境,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和科技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上节课的学生知道了农业的地区分布,结合前面所学的地形、气候对于因地制宜的观念学生也能理解,但对于走科技强农之路对于学生来说知道,但不甚理解,所以在此多利用课件补充一些相关的知识来引导学生理解科技在发展农业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要求学生通过实例分析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知道如何才能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2、举例说明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要求学生通过资料认识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 要作用,树立科技才能兴农的意识。 3、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我国具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等的影响。要求学生通过本节学习能简单分析各地饮食文化与农业和自然环境的关系。 创新支点的设计: 充分利用实例和相关的课件帮助学生识记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因素和农作物的分布规律,来轻松突破难点,解决重点。 教学评价:在自主学习环节采用即时评价;在探究中应用小组评价;最后利用当堂达标对学生整体评价。 学习方法与媒体:图释导学法、问题探究法 多媒体课件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实例分析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知道如何才能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2、通过资料认识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作用,树立科技才能兴农的意识。 教学重点: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和科技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通过资料认识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作用 学法指导:以图释文,培养学生从图中提取信息的能力;材料分析法,培养学生通过相关材料培养学生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 学习过程: 【构建动场】 1、知识链接:目的是温故知新 读我国农业地区分布图,完成下列要求: (1)描绘农业地区东西部的分界线; (2)写出图中ABC 三地的农业发展的主要部门。 2、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四个地区从事的农业生产活动的图片,问学生能否解释当地从事的农业生产活动的原因吗?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学习活动一: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自主学习】 通过阅读95-96页文本,理解农业生产受哪些条件的影响? 概念体系 行为动词 行为条件 行为程度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四章测试题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四章测试题. 第4章测试题 一、选择题

1.细胞分化是奢侈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下列属于奢侈基因的是 ( ) A.血红蛋白基因 B.ATP合成酶基因C.DNA解旋酶基因 D.核糖体蛋白基因2.下图为真核生物细胞核内转录过程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①链的碱基A与②链的碱基T互补配对 B.②是以4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合成的 C.如果③表示酶分子,则它的名称是DNA聚合酶 D.转录完成后,②需通过三层生物膜才能与核糖体结合 3.信使RNA上决定氨基酸的某个密码子的一个碱基发生替换,则识别该密码子的tRNA 及转运的氨基酸发生的变化是 ( ) 2 A.tRNA一定改变,氨基酸一定改变B.tRNA不一定改变,氨基酸不一定改变 C.tRNA一定改变,氨基酸不一定改变D.tRNA不一

定改变,氨基酸一定改变 4.下列生理过程的组合中,所用原料相同的是 ( ) ①DNA分子的复制②RNA的复制③转录④逆转录⑤翻译 A.①与③、②与④ B.②与⑤、①与④C.①与④、②与③ D.②与④、①与⑤5.已知一个蛋白质由两条多肽链组成,连接氨基酸的肽键共有198个,翻译该蛋白质的mRNA中有A和G共250个,则转录该mRNA

的基因中C和T不少于( ) A.200个 B.400个 C.600个 D.800个 6.tRNA与mRNA碱基互补配对现象可出现在真核细胞的( ) A.细胞核中 B.核糖体上 C.核膜上D.核孔处 7.在生物体内性状的表达一般遵循DNA→RNA→蛋白质的原 3 则,下面是几种与此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在细胞的一生中,DNA一般是不变的,RNA和蛋白质分子是变化的

【人教版高一地理】第四章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教案)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工业的布局除了要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外,还要考虑到环境效益。试想一下,工业为当地的人们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烦恼:河流没有以前清澈了,天空没有以前蓝了,虫叫鸟鸣也渐渐离我们远去了......对此,我们更应了解工业的污染类型,从而更好地安排我们的生活......

二、知识讲解 考点1 工业联系 1.工业生产系统:组成:原料投入、生产活动、产品产出三部分 类型:包括全球生产系统和地方生产系统 2.工业联系的表现:工业部门之间往往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形成全球生产系统和地方生产系统。 3. 工业联系主要有:(1)生产上的联系(投入一产出关系):工业生产的过程复杂,工序繁 多,往往需要经过多家工厂的加工才能完成一种产品的生产过程。因 此,在这些工厂之间就存在着产品与原料的联系。一家工厂生产的产 品是另一家工厂的原料,这两家工厂之间就形成了工序上的工业联系。 例如,服装生产由纺纱、织布、印染、缝制等多个环节组成,这样, 纺织厂、印染厂、制衣厂之间便发生了联系。 (2)非生产上的联系:如地理空间上的联系。布局在同一个工业区内, 共同利用工业区的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以及其他生产、 生活服务设施,或者共同利用当地廉价的劳动力,形成了空间利用上 的工业联系。我国许多地方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就是建立在这种工业联 系基础上的。 考点2 工业集聚 1、集聚的两种情况:专业生产的集聚 共用基础设施的集聚 例如:制鞋企业集聚,拥有相关配套的皮革鞋材、印刷包装、化工原料、鞋机至数字制模的专业厂家,形成制鞋专业镇。这些相关企业集聚分布,减少了运输费用,降 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而炼铝工业耗电量大,集聚于大型电站附近,有利于共同利用廉价的能源,减少能源成本。 2、工业集聚优势: (1)可以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费和能耗,进而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和利润,取得规模效益 (2)可以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 考点3 工业地域

第二节 工业-教案

第二节工业 知识目标 1、理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2、了解建国以来中国工业增长速度较快,门类较齐全,布局日趋合理。认识新中国工业发展的巨大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信心。 3、学会运用示意图、统计图以及其他图表资料来分析和总结我国工业的发展状况及其分布情况。 4、了解基础工业的概念,并掌握重要基础工业――能源工业、钢铁工业、机械工业、纺织工业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5.了解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 6、掌握我国高技术产业在地域上的分布特点及未来变化趋势。 教学难点 能够通过阅读有关地图,比较新中国成立前后主要工业中心的变化,说明我国工业分布的变化。 教学重点 1.运用有关地图说明建国以来我国工业布局的变化。 2.掌握我国高技术产业在地域上的分布特点及未来变化趋势。 教学过程 (引入)前面我们学习了中国的农业,今天我们学习国民经济中另外一个重要的或者说最重要的生产部门——工业,我们了解一下工业的基本类别、特点,我国工业50年来的发展及前景。 (板)第二节工业 (板)一、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讨论)工业的作用 (小结)(1)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业发展水平。 (2)工业生产的一些产品是现代农业所不可缺少的,而一些农产品也需要工业的加工才能为我们所利用。 (3)显然,对于交通和国防建设来说,其现代化水平同样取决于工业发展水平。因此,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板)二、我国工业的发展 (问)(1)从1978年到2000年,我国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增长速度怎样?(较快)其中增长倍数最大的是什么?(彩电) (2)从这组数据的变化中,你可得到什么结论?(近几十年来我国工业迅速发展,尤其是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工业发展迅速,如彩电、化纤) (自读)教材11页的正文 (问)(1)旧中国我国工业布局有什么特点?重工业主要集中分布在什么地区?轻纺工业主要分布在哪些城市?(2)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工业分布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小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工业迅速发展,工业产值突飞猛进,工业部门由少到多,并最终形成了独立的、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现在我国已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的全部工业门类,我国的工业产品不仅能满足国内生产和消费的基本需要,而且许多工业产品大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四章教程文件

第四章基因的表达 第一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一、说教材 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开篇,是本章学习的基础,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要用2课时。基因是如何表达为性状的?这是本章学习要解决的中心问题。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体现者,也可以说是执行者,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是通过控制蛋白质(包括结构蛋白和功能蛋白)的合成来实现的。本节集中讲述的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的内容,可以说是本章的重点。课程标准中与本节教学相对应的要求是:概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概述”是理解水平的要求,即要求学生能够把握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能够与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和扩展等。因此,本节教学不应局限于对转录和翻译过程的单纯描述,而应当让学生理解转录和翻译的物质结构基础以及二者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要达到理解层次的目标,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观点思考和讨论相关的问题,比如“为什么RNA适于作DNA的信使呢?”需要运用有关DNA和RNA结构的知识,以及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进行分析;“为什么是三个碱基编码一个氨基酸呢?”需要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进行分析。 本节教材的特点之一是插图多而且复杂。插图包括结构示意图、化学组成区别图、转录过程流程图、翻译过程流程图和一个mRNA分子上的多个核糖体同时合成多条肽链示意图等。能否处理好教材中的插图,是本节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2、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与难点的确定: 课程标准中与本节教学相对应的要求是:概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概述”是理解水平的要求,即要求学生能够把握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能够与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和扩展等。 因此,本节教学不应局限于对转录和翻译过程的单纯描述,而应当让学生理解转录和翻译的物质结构基础以及二者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能掌握基本的概念和过程,能应用基因(DNA)碱基、RNA碱基和氨基酸的对应关系。因此,确定以下重点与难点: (2)重点: ①了解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中间物质──RNA的基本单位、化学组成和种类,以及它与DNA在组成、结 构、功能和分布等方面的异同; ②理解基因表达的转录和翻译的概念及过程; ③比较转录和翻译的异同; ④认知和区分相关概念:遗传信息、遗传密码、密码子与反密码子; ⑤计算问题:基因(DNA)碱基、RNA碱基和氨基酸的对应关系。 (3)难点: ①理解基因表达的转录和翻译的概念和过程 ②认知和区分相关概念:遗传信息、遗传密码、密码子与反密码子; ③计算问题:基因(DNA)碱基、RNA碱基和氨基酸的对应关系,以图解方法解决。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说明基因与遗传信息的关系。②概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过程。 (2)能力目标: ①通过DNA和RNA的对照掌握类比方法及读图能力。②通过RNA的碱基决定氨基酸的学习,掌握 先逻辑推理再经验验证的方法。 ③通过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的学习,建立信息意识,学会从信息角度认识事物。 ④利用课本插图和课件,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提高分析、类比归纳的学习方法。 (3)情感目标: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工业教案

第二节 工 业 一、教学目标 1.联系身边实际和运用资料,了解工业生产活动及其在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 2.运用数据或其他资料,了解我国工业的发展状况。 3.运用图文资料,说出我国能源、钢铁、机械、纺织等工业分布特点。 4.运用资料,了解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状况。 二、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包括“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中国工业的发展”“中国工业的分布”“蓬勃发展的高 “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这部分内容没有直接对应的课标,但这部分内容对帮助学生了解工业活动、理解工业分布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材用简洁的文字介绍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工业为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提供生产所必需的各种原材料、能源和技术装备,工业为人们提供丰富多样的生活资料。尽管在世界地理的相关章节中经常涉及工业活动,但学生对工业活动的内涵并不清晰,因此教材采用“活动”的形式,引导学生通过图像并结合生活实际,来了解工业活动及其与农业活动的差异,举例说明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初中地理课程并不要求学生学会分析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但要理解工业分布特点,就必须初步了解影响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教材用简洁的文字高度概括了影响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自然资源条件、人口与劳动力状况、市场因素以及经济基础。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举例说明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工业发展和布局的。 “中国工业的发展”这部分内容没有直接对应的课标,但这部分内容与课标中的“工业分布特点”有密切的关系。中国工业的发展既表现为工业产品产量增长,也表现为工业布局的合理变化。教材先用简洁的文字和图表说明了中国工业产品产量及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工业结构和工业技术水平的变化特点,然后分三个阶段较详细地说明了中国工业布局的变化特点。新中成立前,中国工业高度集中在少数沿海城市。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在改造沿海工业城市的基础上,推进中西部工业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布局以沿海地区相对集中,但工业布局趋于相对均衡。教材通过两幅图片介绍了工业区环境的变化。最后,教材通过“活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家乡工业的发展 国民经济的主 导产业 中国工业的发 展 中国工业的分 布 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影响工业发展的因素 主要工业品产量居世界前列 能源工业分布 工业布局趋于合理 钢铁工业分布 机械工业分布 蓬勃发展的高 新技术产业 纺织工业分布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状况 高新技术产业分布

新编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农业同步测试

第二节农业 一、选择题 1.精准扶贫,园地制宜,适合湘西山区种植的经济作物有 A 柑橘、茶叶 B 荔枝、核桃 C 甘蔗、芒果 D 甜菜、菠萝 2.甲、乙两地分别为我国四大分区中的两处,都出产西瓜。经调查,在西瓜生长季节,甲、乙两地的光照条件和栽培措施基本相同,而7月份的气温和降水情况如下表,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A 甲地所产西瓜更甜 B 甲地最可能位于我国的西北地区 C 乙地所产西瓜在本地市场狭小 D 甲地主要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3.如图,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适宜发展渔业的是 A 甲地 B 乙地 C 丙地 D 丁地 4.我国种植业主要分布在 A 年降水量200毫米以下的地区 B 西部内陆地区 C 亚热带山地、丘陵、高原地区 D 东部湿润、半湿润的平原地区 5.下列不属于发展农业所需的自然条件的是 A 光 B 热 C 水 D 技术 6.下列著名畜种与牧区搭配正确的是 A 三河牛新疆牧区 B 滩羊青海牧区 C 牦牛西藏牧区 D 细毛羊内蒙古牧区 7.北方地区中主要分布在东北的经济作物是 A 棉花 B 甜菜 C 花生 D 油菜

8.张亮在某超市购物时发现一种水果的产地标签有错误,它是 A 品名:葡萄产地:新疆吐鲁番 B 品名:柑橘产地:江西南昌 C 品名:香蕉产地:辽宁沈阳 D 品名:苹果产地:山东青岛 9.某采购员到下列四地采购农产品,对应正确的是 A 甲——辽宁省——小麦 B 乙——广东省——花生 C 丙——河北省——大米 D 丁——黑龙江省——大豆 10.《晏子春秋·杂下》中有这样一段话:“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 气候 B 土壤 C 地形 D 河流 11.贵州省某喀斯特山区石漠化严重,农民在山上放牧、砍柴、找土种玉米。当地农民反映,山上的土一年比一年薄,一发大水,土全被冲走了,玉米也被冲走了。石头越来越多,最后连玉米也无法种了,生活越来越困难。为改善环境并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当地政府应采取的具体措施不包括。 A 禁止过度开荒 B 植树种草,发展经济林木 C 大力发展山坡种植业 D 发展旅游业 12.我国南方与北方的种植制度和种植的农作物有明显的差别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 气候条件 B 地形条件 C 土壤条件 D 水源条件 13.三河马、三河牛的产地是 A 西藏牧区 B 青海牧区 C 内蒙古牧区 D 新疆牧区 14.在某超市的农产品销售处的标签上,产品原产地的标注错误 ..的是 A 蔗糖——广西 B 花生油——山东 C 茶叶——新疆 D 面粉——河北15.下图是三个地区作物熟制和主要农作物结构图,这三个地区是:①东北三省②长 江中下游区③黄河中下游区,下面组合正确的是 A 甲-②,乙-③,丙-① B 甲-①,乙-②, 丙-③ C 甲-①,乙-③,丙-② D 甲-②,乙-①,丙-③ 二、解答题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四章基因的表达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四章基因的表达 一、基因通过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来控制性状,将这一过程称为基因的表达。 二、 RNA 1、元素组成:C、 H、O、 N、 P 2、基本单位: 4 种核糖核苷酸 3、含氮碱基种类:腺嘌呤(A)、鸟嘌呤(G)、胞嘧啶(C)、尿嘧啶(U) 4、种类:①信使 RNA( mRNA):蛋白质的合成模板 ②转运 RNA( tRNA):识别并转运氨基酸【右图为tRNA 结构图】 ③核糖体RNA( rRNA):核糖体的组成成分 (注: tRNA 中的碱基不止反密码子的三个碱基) 5、与DNA的区别:①五碳糖的不同,DNA是脱氧核糖,RNA是核糖 ②含氮碱基的不同,DNA中特有胸腺嘧啶( T),RNA中特有尿嘧啶( U) 三、遗传信息的转录 1、定义:以DNA 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 的过程,叫做转录。 2、转录过程: (1)解旋:在 RNA聚合酶作用下, DNA双链解开, DNA双链的碱基暴露。 (2)配对:①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②以解开的 DNA双链中的一条链为模板; ③以游离的 4 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 ④游离的核糖核苷酸随机地与 DNA链上的碱基碰撞,互补时,两者以氢键结合 (3)连接:在RNA聚合酶作用下,新结合的核糖核苷酸连接到正在合成的mRNA分子上。 (4)释放:合成的mRNA从 DNA链上释放, DNA双链恢复。 3、转录不一定发生在细胞核中,也可以在叶绿体、线粒体中 4、转录的产物不一定是mRNA,还有 tRNA、 rRNA,但只有 mRNA携带遗传信息。

四、遗传信息的翻译 1、定义: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以 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叫做翻译。 2、场所:核糖体 3、原料: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 4、运输工具:tRNA 5、模板:mRNA 6、能量供应:由 ATP供能,有酶的参与 7、产物:多肽 8、注意事项: (1)翻译过程中mRNA不移动,移动的是核糖体,核糖体沿着mRNA移动,进而读取下一个密码子,肽链随之加长。 (2)转录和翻译过程中的碱基配对不是A— T 而是 A—U (3)不是所有的密码子都决定氨基酸,其中终止密码子不决定氨基酸。 (4)多肽的合成都是从 -NH2 的一端的氨基酸开始,终止于最后氨基酸的 -COOH端 (5)第一个合成的氨基酸总是甲硫氨酸(但在多肽合成之后可被切除) (6)一个 mRNA上可以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进行多条肽链的合成,因此少量 mRNA分子可以迅速合成出大量的蛋白质。( 37°时,细菌细胞内合成肽链的速度 约为 15 个每秒) (7)右图中,右端的多肽链比左端长,故核糖体由左向右移动。 9、①在真核细胞中:先转录后翻译 ②在原核细胞中:边转录边翻译 五、密码子与反密码子 密码子反密码子位置mRNA tRNA 作用直接决定蛋白质中的氨基酸的序列识别密码子,从而转运氨基酸互补关系与 DNA模板链上的碱基互补与mRNA上的碱基互补1、密码子表: (1)一种密码子只能决定一种氨基酸,一种 tRNA 只能转运一种氨基酸 (2)一种氨基酸可以由多种密码子来决定,可由多种 tRNA 转运 (2)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只有61 个,有 3 个终止密码子。 (3)具体密码子表(共有64 个密码子)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农业知识点及题目练习(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农业知识点及题目练习(含答案) 一、农业及其重要性 1、定义: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获得产品的生产活动,统称农业 2、分类: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 3、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二、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1、自然条件 (一)气候 (1)光照:瓜果生长成熟需要充足的光照。牧草可以再光照较差的条件下旺盛生长(2)热量:热量条件不同,农作物的耕作制度不同 ①寒温带、中温带:一年一熟 ②暖温带:、两年三熟、一年两熟 ③亚热带:一年两熟到三熟 ④热带:一年三熟 (3)降水:南方年降水量800mm以上,以水田为主。北方年降水量800mm以下,以旱地农业为主 (二)地形 (1)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 (2)坡度较小的山地、丘陵适宜发展梯田 (3)山地适宜发展林业和畜牧业 (三)水源: (1)我国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畜牧业为主 (2)东部有湿润、半湿润地区以种植业为主 (四)土壤 (1)黄土: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 (2)黑土:东北平原肥沃的黑土适宜种植小麦、玉米 (3)红土:主要分布在东南丘陵,土壤呈酸性,适宜茶树生长 (4)沙土: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 (5)紫土: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

三、农业类型的分布 (一)西牧东耕:依据400mm年等降水量线划分 1、种植业 (1)粮食作物: ①北方:小麦、玉米 ②南方:水稻 ③青藏:青稞 (2)经济作物: ①油料作物:北方花生、大豆,南方油菜 ②糖料作物:北方甜菜,南方甘蔗 ③纤维作物:棉花(三大主产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新疆南部) ④饮料作物:东南丘陵的茶 2、畜牧业 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地区 四大牧区:新疆牧区、内蒙古牧区、西藏牧区、青海牧区 (二)林业 我国三大林区: 1、东北林区:我国最大的自然林区 2、西南林区:我国树种最丰富的林区 3、东南林区:我国最大的人工林区 (三)渔业 1、分类: 海洋渔业、淡水渔业 捕捞渔业、养殖渔业 2、分布地区: 海洋渔业: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 我国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 淡水渔业: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其中长江中下游地区最为发达。 题目练习及答案 1.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四章

第四章基因的表达 ★第一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一、RNA的结构: 1、组成元素:C、H、O、N、P 2、基本单位:核糖核苷酸(4种) 3、结构:一般为单链 二、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主要在染色体上 1、转录: (1)概念: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注:叶绿体、线粒体也有转录) (2)过程:①解旋;②配对;③连接;④释放(图4-4) (3)条件:模板:DNA的一条链(模板链) 原料:4种核糖核苷酸 能量:ATP 酶:解旋酶、RNA聚合酶等 (4)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U、T—A、G—C、C—G) (5)产物:信使RNA(mRNA)、核糖体RNA(rRNA)、转运RNA(tRNA)

2、翻译: (1)概念: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注:叶绿体、线粒体也有翻译) (2)过程:(图4-6) (3)条件:模板:mRNA 原料:氨基酸(20种) 能量:ATP 酶:多种酶 搬运工具:tRNA(含有反密码子) 装配机器:核糖体 (4)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5)产物:多肽链

与基因表达有关的计算 基因中碱基数:mRNA分子中碱基数:氨基酸数= 6:3:1 密码子: ①概念:mRNA上3个相邻的碱基决定1个氨基酸。每3个这样的碱基又称为1个密码子. ②特点:专一性、简并性、通用性 ③密码子起始密码:AUG、GUG (64个)终止密码:UAA、UAG、UGA 注: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有61个,终止密码不编码氨基酸。 第2节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一、中心法则及其发展 1、提出者:克里克 2、内容: 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自我复制;也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但是,遗传信息不能从蛋白质流向蛋白质,也不能从蛋白质流向DNA或RNA。近些年还发现有遗传信息从RNA到RNA(即RNA的自我复制)也可以从RNA流向DNA(即逆转录)。 二、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 (1)间接控制: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如白化病等。 (2)直接控制:通过控制蛋白质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如囊性纤维病、镰刀型细胞贫 血等。 注:生物体性状的多基因因素: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产物;与环境之间多种因素存在复 杂的相互作用,共同地精细的调控生物体的性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