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国产抗战电视剧纵览

国产抗战电视剧纵览

国产抗战电视剧纵览

作者:戴清《光明日报》(2015年08月31日14版)

抗战剧一直是一个深具吸引力的电视剧类型,也是表现抗战英烈、重温民族记忆、凝聚民族精神无可替代的历史资源与创作富矿。今年恰逢抗战胜利70周年,电视荧屏上陆续出现了一批较高质量的抗战剧,极大地克服了此前抗战“神剧”违背历史真实、一味追求传奇化等创作症结,以尊重历史、真实生动的表现方式,使抗战剧重获灵魂和新生,也受到广大观众的认可。

其中,既有纪实色彩鲜明、有着宏大史诗追求的《东北抗日联军》《长沙保卫战》《太行山上》等作品,也有以真实历史事件为背景、生动表现那个时期普通人精神情感的各类抗战故事,如《马上天下》《战魂》《铁血红安》《战长沙》等。这些作品内容丰富、风格各异,如《二炮手》《王大花的革命生涯》《秀才遇到兵》等热播剧带有轻喜剧风格,《四十九日·祭》则是沉郁凝重的悲剧风格;此外,还有以谍战见长、叙事精妙、着重揭示人物精神世界的《红色》《锋刃》《异镇》等。

彰显宏大叙事的魅力

《东北抗日联军》《长沙保卫战》等带有鲜明纪实色彩的作品是这一轮抗战剧中的扛鼎之作,极富时代质感和历史厚重感,彰显了抗战剧自身的宏大叙事魅力。《东北抗日联军》的出现,第一次全景式地展现了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周保中、李兆麟等领导的抗日队伍坚守在东北白山黑水之间的斗争生活。创作观念严肃扎实,洋溢着深沉炽烈的抗争精神及乐观主义,也没有回避抗联斗争的残酷与艰难。《长沙保卫战》则从史实角度出发,表现抗战中作为重要正面战场的长沙保卫战的真实历史面貌,对当年此战中坚持抗日的国民党从蒋介石、薛岳将军到普通士兵的斗争牺牲,以及共产党人的英勇无畏都进行了真实客观的描绘,显示了当下抗战剧创作日趋开放、客观的精神情怀与历史视野。《太行山上》表现抗战中八路军在太行山建立抗日根据地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历史,平型关大捷、雁门关、娘子关大战、国共共同抗日又时有摩擦、击毙日本名将阿部规秀等史实都被一一呈现。这些作品对真实性与戏剧性的处理显示了编导们的艺术功力,为相关题材电视剧如何把握历史与艺术的相互关系提供了可借鉴的创作经验。

要表现抗战历史,其中的苦难、失败与挣扎无法回避,任何过度的浪漫化、传奇化叙事都是违背历史真实的,也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历史健忘症及背叛。进而,当下的每一次创作,都集中反映了今日国人触摸回应抗战历史的情怀、勇气、视野与思想深度。在此方面,上述作品颇为难能可贵,宏大叙事的艺术追求让抗战题材电视剧创作获得了史诗性品格,客观开放的历史观也使抗战剧突破了以往的束缚、大大拓展了该类型创作的精神视野。由此来看,这批抗战剧中的宏大叙事创作不失为一次重要的艺术正名与超越。

塑造丰富的人物精神世界

这批抗战剧对抗战的表现并非单纯局限在对宏大叙事的描摹及历史人物的塑造上,同时,它们还把视角辐射到全民抗战的各个角落,展示了那个时代中国普通人的生活遭到日寇铁蹄践踏,人们从被迫、自发反抗到日渐觉醒、主动投身抗战的历史洪流,这一洪流是由千百万个中国人的血泪凝结而成的,也为英雄们抗战的崇高伟岸提供了真实可信的生活情感根基,从而触摸和还原了真实的抗战历史及其进程,这些作品所表现的抗战史、抗战精神也就成为民族觉醒和普通人精神成长成熟的一部部生动的心灵史。

塑造成功的人物、表现他们的精神情感世界离不开正确的历史观、严肃的创作观,还得益于叙事手法的成熟。《东北抗日联军》多条叙事线索纵横交织、叙述有条不紊,重点突出、衔接自然、张弛适宜、节奏紧凑。几位主要的抗日联军领导人的性格极为鲜明——杨靖宇坚

毅忠诚,对普通战士、对少年营孩子们的拳拳大爱之心催人泪下;赵尚志骁勇善战、屡受冤屈却坚定无比、感人肺腑;赵一曼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酷刑之下尽显巾帼气魄与坚强,周保中冷峻智慧、坚持原则……人物塑造的成功为该剧的宏大叙事奠定了扎实细腻的形象根基。对其中变节投敌分子如厉承先、谢文东的表现也跳出了脸谱化、模式化窠臼,从人物的经历出发,表现了他们的性格逻辑和命运轨迹。再如对关书范假投降的表现和处理,表面平静,实则惊心动魄、发人深思。再如对抗联队伍中的普通战士——富家子弟章竟洲的刻画、同情革命救护赵一曼的小韩护士和小佟警官等人的表现也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表现普通人在抗战中的精神成长是这批抗战剧的重要收获,《马上天下》中的陈秋石和《战魂》中的文忠孝不约而同地都定位于书生型抗战将领,表现出抗战剧对此前荧屏上流行的草莽英雄形象的有意识突破。《战长沙》以家族史的视角表现长沙保卫战,女孩子湘湘的爱情、人生抉择与长沙的命运休戚与共,虽然带有比较浓厚的偶像言情色彩,但大时代中人物的情感命运也强烈吸引着年轻观众走近了那个时代的战火与血泪。

呈现风格多样的精品力作

风格多样也是这批作品创作成绩的重要体现,除了流行的轻喜剧,正剧、悲剧大大增加了抗战剧的分量。带有轻喜剧色彩的抗战剧中,《王大花的革命生涯》和《二炮手》比较突出,两部剧都定位在小人物的成长史及抗战传奇上,细腻地表现了这些普通人如何在抗战的洗礼中最终成就了一番不普通的壮举。作品没有一味地夸大人物的神勇,而是真实生动地表现了斗争环境对人的历练与草根的成长,明星阵容及表演自然大大提升了抗战剧的观赏性。

改编自严歌苓原著《金陵十三钗》的《四十九日·祭》在抗战剧中独具特色,从战争与人性的视角表现了大屠杀前后的南京及由战争逼迫集聚在一起的一群人的命运。导演张黎以追求影像化表达著称,影像风格压抑、凝重,增加了全剧的悲剧力度。人物世界远较电影更为丰富,对女性的态度也修正了原电影中文化观念的偏颇,玉墨、法比、书娟、孟繁明、戴涛等人物个性鲜明,人性的猥琐卑劣与高贵尊严同在,堪称一部残酷战争中的人性百图与心灵史,有着震撼人心的情感冲击力。

《红色》和《锋刃》是这批抗战剧中质量较高的谍战剧,均以表现人物精神情感世界见长,而不是完全陷入暗杀打斗、截获传递情报等外在事件中。徐天的温和敦厚、谨慎细致与大隐隐于市的冷峻与坚毅,沈西林隐藏在玩世不恭外表下的深情果敢与赤胆忠心,韩子生、莫燕萍复杂细腻的情感变化,以及军统特工老谭的忍辱负重,都被表现得丝丝入扣、生动传神,人物的鲜活让这些谍战剧克服了见“事”不见“人”的创作症结。

当然,这一两年播出的抗战剧中仍不乏前些年积压下来的抗战神剧的影子及影响,过度的浪漫化、传奇化、偶像化,情节不合理、硬伤等都是其具体表现,在《兵出潼关》《光影》《抉择》《女人的抗战》《英雄祭》《猎鹰》《兄弟们上》等剧中都有表现,即使像《铁血红安》《姥爷的抗战》等较好的作品中也不乏此类问题。

这些优秀的抗战剧对此前抗战“神剧”的创作偏差进行了一次有力的纠偏,让人们再次郑重走近那段血与火的历史、触摸那个时代从普通人到抗日英雄们的生活和灵魂。让人们在感动的同时,接受了崇高的精神洗礼。伴随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高潮的到来,我们期待更多抗战题材的精品力作的出现。

(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教授)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