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核与辐射安全

核与辐射安全

核与辐射安全
核与辐射安全

第一章

1.核与辐射安全定义

在核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的各个阶段,在核设施设计、建造、运行和退役的各个阶段,为使核技术应用过程中或核设施运行和退役过程中产生的辐射对从业人员、公众和环境的不利影响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从而取得公众的信赖,所采取的全部理论、原则和全部技术措施及管理措施的总称。

2.核安全与辐射安全着重点及其关系

核安全的着重点在于维持核设施的正常运行,预防事故发生和在事故下减轻其后果,从而保护从业人员、公众和环境不至于受到辐射带来的伤害

辐射安全的着重点在于通过辐射水平的监测、辐射效应的评价、辐射防护措施和事故应急与干预,实现辐射防护最优化并使辐射剂量不超过规定限值。

3.广义核安全:放射性废物安全、核安全、放射性物质运输安全、辐射安全

第二章

1.放射性衰变规律

-

N

=N0

放射源中的原子核数目巨大,放射性原子核是全同的。放射性衰变是一个统计过程。

2.放射性活度

某种放射性核素的放射性活度为A,是单位时间内该放射性核素发生自发核衰变的次数。也遵循上面的衰变规律

3.带电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①电离与激发作用②散射作用③吸收④轫致辐射

4.光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特点和主要过程)

特点:①X(γ)光子不能直接引起物质原子电离或激发,而是首先把能量传递给电子粒子;

②X(γ) 光子与物质的一次相互作用可能损失其能量的全部或很大部分,而带电粒子则时通过许多次相互作用逐渐损失其能量;③X(γ)光子入射到物体上时,其强度随穿透的物质厚度近似呈指数衰减,而带电粒子有其确定的射程,在射程之外观察不到带电粒子。

过程:①光电效应②康普顿效应③电子对效应

5.中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①弹性碰撞②非弹性碰撞③吸收

6.根据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选择屏蔽材料

7.辐射量及单位

吸收剂量:受照物质发生的辐射效应,与它们吸收的辐射能量有关。可以用授予某一体积内物质的辐射能量除以该体积内物质的质量,得到一个量用于衡量,这就是吸收剂量。吸收剂量适用于任何类型的辐射和受照物质。单位:焦耳/千克(J/kg),专名:戈瑞(Gy)

当量剂量:生物效应会受辐射类型与能量、剂量与剂量率大小、照射条件及个体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因此相同的吸收剂量未必产生同等程度的生物效应。为了用同一尺度表示不同类型和能量的辐射对人体造成的生物效应的严重程度或发生几率的大小,辐射防护上采用了当量剂量这一辐射量。当量剂量与吸收剂量的单位都是J/kg,量剂量单位有一个专门名称叫希沃特(Sievert),简称“希”,符号是“Sv”。

有效剂量:为了表达不同组织或器官受不同剂量照射时所产生的综合危害,需要在当量剂量的基础上再定义一个新的量, 于是在辐射防护中引进了有效剂量这一概念用于随机性效应。,它反映了不同器官或组织对发生辐射随机性效应的不同敏感性。

8.剂量限额

职业照射

*五年平均年有效剂量小于20mSv;

*五年中任何一年的有效剂量不超过50mSv;

*眼晶体小于150mSv/a;

*四肢(手、足)或皮肤小于500mSv/a。

对于16∽18岁的徒工和使用放射源16∽18岁的学生:

*年有效剂量不超过6mSv;

*眼晶体小于50mSv/a;

*四肢(手、足)或皮肤小于150mSv/a。

公众照射

*关键人群组(幼儿、少年、成年)小于1mSv/a;

*五年平均小于1mSv/a,则某一年小于5mSv;

*眼晶体小于15mSv/a;

*四肢(手、足)或皮肤小于50mSv/a。

表面污染控制水平

氡浓度标准

职业场所3700Bq/m3 (老)

控制值2700Bq/m3

住房(老)200 Bq/m3

(新)100 Bq/m3

行动水平200∽500Bq/m3

第三章

1.核安全文化

核安全基本原则设计管理责任纵深防御及若干基本技术原则。

核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特性的总和,它建立一种超出一切之上的观念,即核电站的安全问题由于它的重要性要得到应有的重视。

2.纵深防御的概念及三道防线

纵深防御原则要贯彻安全有关的全部活动,包括与组织、人员行为或设计有关的方面,以保证这些活动均置于重叠措施的防御之下,即使有一种故障发生,它将由适当的措施探测、补偿纠正。

第一道防线:预防事故第二道防线:控制事故第三道防线:缓解事故

3.辐射防护三原则

辐射实践的正当性辐射防护与安全的最优化剂量限制与剂量约束

4.单一故障设计准则(冗余多样性失效安全独立性固有安全性)

核动力厂系统必须设计成在安全组合中的任何部件发生故障时,所要求的安全功能仍然可以执行,而且不会超过设计基准中所规定的限值。

冗余:设计中留有冗余度,即系统是双重或多重配置的,单一部件的失效不会使整个系统失去功能

多样性:应用于执行同一功能的多重系统或部件,即通过多重系统或部件中引入不同属性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失效安全:在设计核电厂的安全重要系统和部件时,应尽可能贯彻故障安全原则,即系统或部件发生故障时,电厂应能在毋需任何触发动作的情况下进入安全状态

独立性:系统设计中通过功能隔离或实体隔离,各通道由独立线路供给可靠仪表电源,实现系统布置和设计的独立性。

5.安全目标(总目标子目标)

总:建立并维持一套有效的防护措施,以保证电站工作人员、公众和环境免遭放射性危害。子:辐射防护目标:合理可行尽量低技术安全目标:预防事故的发生,事故后果小,确保严重事故发生的概率非常低

定量目标(第三章PPT倒数第二页)

第四章

1.外照射防护基本原则及三要素

尽量减少或避免射线从外部对人体的照射,使之所受照射不超过国家规定的剂量限值。

时间、距离、屏蔽

2.屏蔽计算(半减弱厚度)

剂量与距离的平方成正比剂量与减弱后的剂量之比为2n n为减弱次数查表得到不同材料的半减弱厚度

3.内照射

内照射是指放射性物质经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粘膜和伤口以及其他各种途径进入机体后,放射性核素发出的核射线由体内对机体进行的照射。

4.内照射的特点

呈持续照射呈选择性照射

5.放射性核素的毒性分组

分为:极毒组高毒组中毒组低毒组

天然铀:中毒238U:低毒235U:低毒60Co:高毒226Ra:极毒

6.开放型放射工作场所的分级(计算)

根据放射性核素的等效年用量分三类:

第一类>1.85×1012Bq 第二类 1.85×1011~1.85×1012 第三类:<1.85×1011

等效年用量:各种放射性核素年用量分别乘以核素的毒性组别系数其积之和。

毒性组别系数:极毒组:10;高度组:1;中毒组:0.1; 低毒组:0.01

根据放射性核素日等效最大等效操作量分为三级:

甲级>4×109乙级2×107~4×109 丙级豁免活度值~2×107

日等效等效操作量:放射性核素的日等效操作量等于放射性核素的实际日操作量(Bq)与该核素毒性组别修正因子(查表)的积除以与操作方式有关的修正因子(查表)所得的商。第五章

1.放射源与辐射源

放射源:用放射性物质制备的小型紧凑的射线源的通称,是用天然或是人工放射性核素制成

的、以发射某种辐射为特征的制品。

辐射源:用于γ辐射照相探伤、放射治疗、辐射加工和辐射效应研究等目的的γ放射源的专称。

2.密封源按射线分类

α源,β源,γ源,低能光子源和中子源等

3.β放射源使用注意事项

注意γ光子的防护;减小轫致辐射的影响;屏蔽β射线应选用低原子序数的材料,以减少轫致辐射,外面再用高原子序数的材料屏蔽轫致辐射和其他γ光子。

4.γ放射源

γ射线的贯穿能力很强,使用放射源主要防止外照射。

5.中子源的防护

防护方法:用石蜡、聚乙烯等含氢较多的物质,将中子慢化,然后用吸收截面大的物质(如锂、硼等)吸收慢中子

6.密封源的选择和设计原则

密封源必须密封在具有足够强度的包壳或容器中

防腐、抗热性能;

放射源活度尽可能小;

放射源的材料应选择毒性低的核素,物理化学性质很稳定;

密封源需有明显标记,易于辨认和了解源的性质和含量;

定期检查是否有沾污和泄漏。

7.密封源的安全使用方法

放射源放在固定的位置,放射源的清单应妥善保存。若怀疑放射源丢失必须立刻报告主管辐射防护人员。

使用密封源时,应按照辐射防护的基本原则,采用屏蔽防护、距离防护或限制工作时间等综合的防护措施,使工作人员受到的辐射照射减少到可合理达到的尽量低的水平。

第六章

1.铀矿山氡及氡子体的危害

铀矿工主要职业病是肺癌。

致病因素吸入高浓度氡及氡子体形成的内照射。

2.铀矿开采的辐射危害

(1)氡及氡子体的α辐射

(2)凿岩爆破的铀矿尘

(3)矿井中的γ辐射

(4)α,β放射性表面污染

3.氡射气系数:氡射气系数是介质表面析出的自由运动的氡量与介质镭衰变产生的氡总量之比,用f表示。我国铀矿石氡射气系数一般在3.49%~26.5%。

4.矿石氡析出率:氡析出率是表征单位时间间隔内穿过单位矿石(围岩)表面积,析出到空气中的氡析出量,用ζ表示。铀矿石当量氡析出率在34.8~62.5Bq/m2s。

1)矿石氡析出率随矿石铀品位增高而增大。

2)氡析出率随矿石粒度的缩小而增大,其变化趋势与氡射气系数的变化规律相似。

5.铀矿井降氡方法和技术:50年代:以通风稀释为主来控制氡

70年代以后:采取通风、控制氡源、减少氡的析出、控制氡的渗流和扩散等综合措施

6.铀选冶厂的降氡措施:选冶厂的矿仓、给矿、输运、破碎、筛分、磨矿、浸出等岗位都是氡析出和释放较高的地方,必须采取有效的降氡措施密闭通风排氡!

第七章铀转化、富集厂的辐射安全

1.铀转化的主要工艺过程:

精制:铀矿冶加工生产的化学浓缩物经过离子交换或溶剂萃取等工序去除杂质,达到核纯级要求的过程。

铀转化:按照铀的不同用途,将其转变为不同形式的铀化合物(如UF6,UO2)或金属铀的过程。

2.铀富集的基本原理(气体扩散法,离心法,激光分离法,喷嘴法,电磁分离法)

3.堆后料的辐射特性:经后处理回收得到的铀,不但铀同位素的组成发生了变化,且夹带有微量的镎、钚和裂变产物这种铀的放射性活度比天然铀大得多,它们的比活度很高,含量虽少,但能使堆后料和氟化渣等的辐射水平显著升高。

4.富集铀的辐射特性:在同位素分离过程中,234U进入轻馏分,因此,235U浓度的提高,物料的比活度迅速增加。

5.铀富集厂生产过程的主要辐射危害因素:

1)气载污染:正常生产中,扩散机(离心机)处于密闭负压状态,一般不会造成气载放射性污染;但在主机拆装、检修、料瓶拆装、容器清洗以及铀化工再生回收的某些开放型操作中,有可能释放UF6或其他铀化合物,造成气载污染。

2)β,γ外照射:在扩散机UF6供料系统和UF6生产系统积累了大量的铀子体UX1和UX2,具有较强的β,γ放射性。

3)核临界安全:铀富集厂在铀富集的过程中会有各种不同富集度的235U,在其大于1%时,必须考虑核临界安全问题。

6.UF6防护:

1. 管理措施:建立和健全辐射安全组织

加强辐射安全培训,提高运行人员的安全文化素养

实施剂量管理限值(年有效剂量:铀作业人员10mSv;公众0.2mSv) [EJ 1056-2005]

辐射工作场所分区和管理

表面污染控制水平和管理措施

安全重要物项的定期检查、试验和维修管理

生产运行中的辐射防护管理

2. 重要技术措施

工作场所分区设计

设施的密闭性设计

通风系统设计

重视安全重要物项的设计

7.富集厂辐射安全管理与控制:铀富集厂主要工作物质是UF6,主要污染物是铀及其氟化物。因此,对UF6的防护便成为铀富集厂辐射防护要特别关注的内容

第八章核元件厂的辐射安全

1.原件制造工艺包括哪几个工艺过程:不同的堆型,元件的制造工艺有所不同,但大体上都包括堆芯体材料制备、芯体加工成型、密封包装、元件装配和质量检验等工艺过程。

2.元件的照射(β辐射)

3.元件厂外照射,内照射监测与估算方法(90年代)

外照射:20世纪90年代初改为TLD(热释光剂量计)监测监测周期。一般为3个月。个人剂量计读数扣除天然本底辐射。工作人员γ外照射剂量是根据热释光剂量计读出的γ剂量率和操作时间来估算。

内照射:90年代初内照射监测通过个人尿铀浓度来分析

第九章

1.核中商用堆型:世界上核电站的类型很多,达到商用规模的有压水堆、沸水堆、重水堆、快堆等。目前核电站的主要堆型是前三种

2.核电厂的辐射源项:裂变产物锕系元素活化产物

3.重要的裂变产物:85Kr 133Xe 131I 137Cs 90Sr

4.核反应堆运行的辐射源项:

所有的核电厂,γ射线外照射对职业照射贡献最大,受照射主要发生在换料大修期间,60Co,58Co和110mAg等活化产物是主要来源。

沸水堆核电厂,汽轮机大厅的工作人员会受到16N的γ射线外照射。

重水堆核电厂,重水既是慢化剂又是冷却剂,氘受中子照射活化产生大量的氚,氚的内照射5.正常运行下流出物年排放限值:

惰性气体:140TBq,气溶胶:3.8GBq 碘:34.2GBq 氚:55.6TBq

第十章

1.乏燃料后处理

1)乏燃料回收Reprocessing:将乏燃料中的铀和钚分别提纯出来作为新的核燃料使用MOX燃料再浓缩后利用

2)放射性废物的处理和储存

中间储存

放射性废物的处理固化:深地层压裂技术(中放废物)分离-嬗变法(高放废物最终处理方法)

放射性废物的的最终处置:地表处置深地层埋藏处置

对乏燃料进行处理,回收铀、钚,并重返燃料循环

2.后处理工艺辐射水平高的环节

1)首端处理是指乏燃料组件的解体,包壳的去除和燃料芯体的溶解。包括机械切割和化学溶解

首端处理时产生的废气、废液和废物均有很强的β-γ放射性,设备检修或发生事故时都会形成很强的γ辐射场,必须妥善处理。

2)铀钚分离和净化

3)铀钚的最终纯化和转化

4)放射性三废处理

5)清洗去污和设备检修

3.后处理厂的安全特点:根据使操作人员所受放射性照射达到合理可行尽量低的设计准则来布置,使放射性物质限制在多道实体屏障内。

1)辐射源的隔离。

2)物料流和人员通行管理。

3)便于维修。

核燃料处理及放射性废液、废物的处理与处置工艺应尽量集中在一个或数个厂房内,并尽量接近。没有放射性污染的厂房应与它们分开。

整个厂区应按放射性类型和高低水平分成若干区域。

4.乏燃料易裂变元素:95Nb,95Zr,144Ce,144Pr,91Y,89Sr,103Ru,106Ru和106Rh,239Pu,240Pu 和241Pu

5.乏燃料首端处理:首端处理是指乏燃料组件的解体,包壳的去除和燃料芯体的溶解。包括机械切割和化学溶解

机械切割:将乏燃料组件切割成短段,极强放射性,远距离操作。部分放射性气体和挥发性

核素释放,产生放射性的锆屑和微粒。铀、钚和锆屑具有自燃和爆炸危险,切割热室采用惰性气体气氛。

化学溶解:溶解燃料棒短段中的铀芯,再将溶解液澄清、过滤、调节价态,送到化学分离工段。溶解铀芯时元件中的85Kr,133Xe,131I,部分3H和129I进入工尾气。85Kr和133Xe在铀芯溶解时几乎全部释放。

6.铀钚的最终纯化和转化过程中的安全问题:

裂变产物越来越少,内照射成为该工序的主要辐射危害。正常运行,无需混凝土屏蔽,严防净化不合格料液进入。

最终纯化阶段的硝酸钚溶液,含钚几克每升到几十克甚至几百克每升,临界安全成首要问题。

转化成二氧化钚,沉淀、焙烧形成大量固体微粒。若密封不良、负压不够,容易使厂房空气污染。

7.后处理中针对临界安全再设计上的特点:

第十一章:

1.临界条件:如创造条件使每次裂变平均放出的中子至少有一个继续与235U起裂变反应,则只要有第一批“点火”中子引发,此裂变反应就能自己持续地进行下去,形成自持链式反应。所创造的这个条件即临界条件。“达到临界”就是指某易裂变物质系统满足临界条件,能维持自持链式反应。

2.影响临界安全的因素与控制手段:

质量控制,几何控制,慢化剂控制,反射层控制,中子毒物控制,容器之间相互作用

临界安全考虑的主要因素:

①易裂变核素和可转换核素各自所占的份额;

②易裂变核素的质量;

③装易裂变材料的容器的几何条件(形状和尺寸)和容积;

④易裂变材料在溶液中的浓度;

⑤慢化剂的性质和浓度;

⑥易裂变材料周围反射层的性质和厚度;

⑦中子毒物的性质和浓度;

⑧燃料-慢化剂-中子毒物的混合物的均匀性;

⑨两个或多个含易裂变材料容器之间的相互作用。

对组分已确定的燃料,保证次临界的最简单和最严格的条件是控制②、③、④三项的极限值,即分别施行易裂变核素的质量控制、盛装易裂变材料的容器的几何控制和易裂变材料在溶液中的浓度控制(单参数临界安全极限法)。

此法缺点是每批次的允许处理量较小,能应用的设备也小。有时通过实验与计算的方法可同时确定两个参数,只要能保证这两个参数同时存在,就可在次临界条件下以较大规模操作固定的或可溶性的中子毒物(如硼、镉、钆)的存在,可进一步增加次临界系统的尺寸或浓度。

与此相反,非均匀性或含易裂变材料的容器之间的相互作用将减少次临界系统的质量、尺寸或浓度

管理措施:

思想上重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有严格的科学管理制度;配备专业技术人员;

核临界安全设计规范和运行规程应以通用的临界控制专业技术标准为基础;

编制切实可行的核临界安全规程并严格监督执行;

确定安全限值时留有较大裕量,临界安全分析的假设必须偏安全,某些工艺设计中采用双偶然原则;

应尽可能采用几何控制,对于不能采用几何控制的大型设备,则应采用可溶的或固定的中子毒物控制;

临界控制所依赖的次临界限值,应建立在实验数据或可靠的计算数据的基础之上。

第十二章:

放射性物质运输的安全目标:

①保护工作人员、公众与环境免遭放射性物质运输可能引起的辐射危害;

②确保即使在运输事故条件下,也能提供足够的放射性物质包容和辐射屏蔽,并防止易裂变材料意外临界。

2.运输过程中核与辐射危险:

即辐射照射、核临界和释热。核临界危险来自易裂变材料。释热危险主要来自裂变产物的衰变热。辐射照射危险与放射性物质的数量、放射性毒性水平及物理、化学形态等相关。

3运输过程中核与辐射危险的控制与防御:

(1)包容运输中的放射性物质;

(2)控制放射性物质货包及运输工具外部辐射水平;

(3)防止核临界;

核安全与核发展

核安全与核发展 由于近期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并引发国内的抢盐风波,大家一度“谈核色变”,我们目前所生存的环境已处在或即将处在核的重重包围之中,核离我们大家已不再遥远和陌生,我认为科学认识核,科学利用核,运用科学发展的态度冷静看待核才是我们应有的正确态度。 一、人类和平利用核能的历程 2011年3月11日,日本9.0大地震导致的福岛核电站重大核安全事故再次引发人们对核电安全的担忧。在世界核电发展史上,“谈核色变”并非第一次,1979年3月28日美国三厘岛核电站事故以及1986年4月26日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也都曾令核电发展迅速降温,但痛定思痛后,全球核电建设还是从减缓发展进入复苏阶段。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伴随着世界电力消费的增长,全球核能发电也一直同步增长,始终保持占总发电量16%的份额。根据世界核能协会WNA的数据:世界核能发电量居前三位的国家依次是美国、法国和日本。 纵观人类和平利用核能的历程,全球核电发展可分为4个阶段: 实验示范阶段:上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在此期间,世界共有38个机组投入运行,属于“第一代”核电站。高速发展阶段:上世纪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全世界共有242个核电机组投入运行,属于“第二代”核电站。受石油危机的影响,以及核电经济性,核电经历了一个大规模高速发展阶段,鼎盛时期平均每17天就会有一座新核电站投入运行。减缓发展阶段:上世纪80年代初至本世纪初。由于美国三厘岛核电站事故以及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泄漏,全球核电发展迅速降温。1990年至2004年间,全球核电总装机容量年增长率由此前的17%降至2%。开始复苏阶段:21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以及越来越严重的能源危机,世界核电的发展开始进入复苏期,美国、欧洲开发的先进的轻水堆核电站,即“第三代”核电站取得重大进展。 日本福岛核电站采用的是二代核电技术(实际是重水反应堆,重水反应堆是用

核安全辐射工作人员培训考核试题

核安全辐射工作人员培训考核试题 一、填空(每空1分,共43分) 1、国家对放射性污染的防治,实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严格管理、安全第一的方针。 2、《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规定,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全国放射性污染防治工作依法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3、放射性物质和射线装置应当设置明显的放射性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生产、销售、使用、贮存、处置放射性物质和射线装置的场所,以及运输放射性物质和含放射源的射线装置的工具,应当设置明显的放射性标识。 4、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有关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的规定申请领取许可证办理登记手续。 5、放射性同位素应当单独存放,不得与易燃、易爆、腐蚀性物品等一起存放,其贮存场所应当采取有效的防火、防盗、防射线泄漏的安全防护措施,并指定专人负责保管、贮存、领取、使用、归还放射性同位素时,应当进行登记、检

查,做到帐物相符。 6、产生放射性固体废弃物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对其产生的放射性固体废弃物进行处理后,送交放射性固体废弃物处理单位处置,并承担处理费用。 7、《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规定,国家对放射源和射线装置实行分类管理,根据放射源,射线装置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潜在危害程度,从高到低将放射源分为V类,将射线装置分为Ⅲ类。 8、《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规定,放射性同位素的转出、转入单位应当在转让活动完成之日起20日内,分别向其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9、持有放射源的单位将废旧放射源交回生产单位、返回原出口方或者送交放射性废物集中贮存的,应当在该活动完成之日起20日内向其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10、《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规定,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单位,应当对本单位的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状况进行年度评估。发现安全隐患,应当立即进行整改。 11、《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规定,在

核辐射风险误区和真相

核辐射风险误区和真相 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出现核泄漏事故,日前,日本政府已经发放碘片给附近的民众,用于保护甲状腺免于受损。 经过各大媒体的密集式报道,大众把“碘”与“抗辐射”联系在一起,出现了一些概念混乱,诸如“多吃含碘的食物能抗辐射”类的文章横空出世,并被各大网站转载。上海也出现了市民疯抢碘片的现象。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副主委、广东省核医学分会主委、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核医学科主任蒋宁一教授评述道:“大众把‘核辐射’与‘电辐射’‘电磁辐射’混为一谈,夸大了碘的作用。” 大家无需谈核色变,核技术目前被广泛运用于医疗、工业、农业乃至考古学中,虽可致病却能治病。对大众的一些误解,记者请蒋教授一一做了解答。 ○大众看法 多吃含碘食物、碘片能预防核辐射危害。以防万一,先吃碘片预防预防吧。 真相:乱吃碘,反惹病 蒋宁一教授首先解析了碘与核辐射的关系,碘的作用机制。他说,核污染是一种放射性污染,这种污染含有一些放

射性的物质,其中含有一种叫“碘131”的物质,它能与空气中尘埃相结合形成微小颗粒(如气溶胶),人体吸入和皮肤接触后都可能造成损伤。而人体的甲状腺最易吸收“碘131”,“碘131”绝大部分会进入甲状腺组织。因此,受核辐射污染者很多会出现甲状腺损伤。 碘片则是一种稳定的碘,在这种情况下,让受灾者吃碘片起封闭作用,保护甲状腺免于受损。“形象地讲,甲状腺就好比一个空置的阵地,外敌——放射性碘‘碘131’要入侵,便先让不害自己的稳定碘,去占领阵地,使外敌无立足之地,达到维护身体健康的目的。”蒋宁一教授说。因此,服碘的目的是减少或不让放射性碘进入甲状腺,达到减轻或不损伤甲状腺的作用。但是,市民如果无故服用碘片,身体没这个需求,相当于阵地不需要守护,就会造成碘超标,会造成碘甲亢等疾病。 15日,我国卫生部也发布消息称,碘片的服用要根据政府的指示,只有政府在评估事故状态以后才能决定是否需要服用碘片,不能仅凭个人主观臆断或因恐惧而擅自服用。 ○大众看法 多吃含碘丰富的海带、紫菜、贝类及鲜海鱼等食物能减轻各种辐射危害。

核与辐射应急演练总结

核与辐射应急演练总结 为了巩固员工的核安全防护意识,使涉核人员熟悉核辐射事故后应急处置流程,2016年8月11日14:00公司组织开展涉核人员核辐射应急演练活动。 一、演练背景 为巩固员工的核安全防护意识,使涉核人员熟悉核辐射事故后应急处置流程,做到防患于未然。 二、演练过程 演练模拟了防护措施失效产生误照射和射线装置丢失两种突发状况。 1. 上班期间,防护措施失效产生误照射 探伤室门机联锁装置失效,造成操作人员李某在操作室铅门未完全闭合的情况下被误照射。 ①照射发生时,李某佩戴的辐射报警仪发出蜂鸣,提示辐射剂量超标。 ②李某迅速关闭射线机电源。 ③李某拨打120,报告自己的位置及受照射情况。 ④李某拨打部门经理电话XXXXXX部门经理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核查受辐射人员的伤害情 况。 ⑤部门经理向公司安委办领导汇报情况。并于事故发生后两小时之内拨打环保局电话 XXXXXX 2. 夜晚巡查时发现射线装置被盗 警卫室人员夜间巡查时发现探伤室门敞开,经查发现射线装置丢失。 ①警卫发现射线装置丢失后拨打110报警电话,向警方报案。 ②警卫打电话给夜间带班领导,汇报情况,保护现场。 ③带班领导组织在厂内职工及警卫人员在厂区内搜寻线索。 ④带班领导向安委办领导汇报情况。并于事故发生后两小时之内拨打环保局电话XXXXXX 三、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通过这次演练,提高了我们应对突发核辐射事故时的应急反应能力和处置水平,确保一旦发生辐射安全事故,我们能够有效、快速、不乱,最大限度减少辐射事故的危害。但通过演练也反应出我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⑴受误照射人员由于紧张惊慌,存在不知道第一时间从悬挂的看板上迅速找到联系人电话的现象。

综合知识第七章辐射防护基础

第七章:辐射防护基础 1、辐射防护的目的与任务是什么? 辐射防护和核安全的目的是防止有害的确定性效应,并限制随机性效应的发生概率,使它们达到被认为可以接受的水平。 辐射防护和核安全的基本任务:既要保护从事放射工作者本人和后代以及广大公众乃至全人类的安全;保护好环境;又要允许进行那些可能会产生辐射的必要实践以造福于人类。 2、简述天然辐射源与人工辐射源的主要来源以及他们对人类造成的照射水平每年为多少? 来源:天然:①宇宙射线②宇生放射性核素③原生放射性核素 人工:医疗辐射、核爆炸、核电站、 1、天然辐射源按其起因分为三类:宇宙辐射、宇生核素、原生核素 2、天然辐射源所引起的全球居民的年集体有效剂量的近似值为107人·SV 3、照射可以分为正常照射或潜在昭射;也可以分为职业照射、医疗照射和公众照射;在干预情况下,还可以分为应急照射或持续照射。 4、根据辐射效应的发生与剂量之间的关系,可以把辐射对人体的危害分为随机效应和确定性效应两类。 5、在辐射防护中把随即性效应与剂量的关系简化地假设为“线性”、“无阈” 6、从慎重的观点出发,一般认为在已有的人体细胞中,基因的自然性的突变基本上是有害的。 7、使自然突变几率增加一倍的剂量叫突变倍加剂量,大约为(0.1-1)Gy,代表值为0.7G y 8、辐射剂量与辐射防护中常用量及其单位。 9、比释动能K, 10、外照防护的基本原理:减少或避免射线从外部对人体的照射。 11、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屏蔽防护。外照射防护三要素。 12、照射量X是个历史悠久,变化较大的一个辐射量。X=dQ/dm,单位:C/kg,过去照射量的单位是伦琴,符号为R。1R=2.58*10-4现有的技术条件下,能被精确测量照射量的光子的能量限于10kev-3MeV范围以内。在辐射防护中上限可扩大到8MwV。 13、比释动能K=dεtr/dm。dεtr是不带电粒子在质量为dm的物质中释放出的全部带电粒子的初始动能总和的平均值,它既包括这些带电粒子在韧致辐射过程中辐射出来的能量,也包括在该体积元内发生的次级过程所产生的任何带电粒子的能量。单位是J/kg,专门名称是Gray,1Gy=1j/kg 14、吸收剂量D:单位质量受照物质中所吸收的平均辐射能量。D=dε/dm dε是电离辐射授予质量为dm物质的平均能量历史上曾用过拉德rad作为比释动能和吸收剂量的专用单位。1rad=0.01Gy 15、当量剂量:相同的吸收剂量未必产生同等程度的生物效应。为了用同一尺度表示不同类型和能量的辐射照射对人体造成的生物效应的严重程度或发生几率的大小,辐射防护中用了当量剂量这个词。 Ht=∑Wr*Dt,r Wr是辐射权重因子Dt,r是辐射R在器官或组织T内产生的平均吸收量。 16、有效剂量E=ΣWt*Ht Ht是器官或组织T的当量剂量Wt是器官或组织T的组织权重因子Wt=T器官组织或接受1Sv照射时危险度/全身接受1Sv均匀照射时总危险度 17、待积当量剂量:某一特定器官或组织接受当量剂量率在时间t内的积分。 18、待积有效剂量:待积当量剂量经Wt加权处理后的总和。 19、集体当量剂量与集体有效剂量 20、实践:它是指任何引入新的照射源或照射途径、或扩大受照人员范围、或改变现在照射源的照射途径网络,从而使人们受到的照射或受到照射可能性或受到照射的人数增加的人类活动。 21、干预: 22、导出空气浓度:假定参考人员工作时每分钟空气吸入量为0.02m3/min,辐射工作人员1年工作50w,每周工作40h,因此1a总计工作2000h,在此时间内工作人员吸入的空气量为2.4*103m3,于是导出空气浓度DAC=放射性核素的年摄入量限值。 23、具体监测有四个领域:个人剂量监测、工作场所监测、流出物监测、环境监测。辐射防护监测可分为常规监测、操作监测、特殊监测。 24、ICRU(国际辐射单位与测量委员会):建议用一个密度为1g/cm3、直径为30cm的组织有效球作为人体躯干的模型。 25、工作场所空气的污染通常是采样测量法进行监测。常用的方法有过滤法、冲击法、向心分离法等。 26、用于工作场所的监测仪器从测量方法上大体可分为三种:瞬时剂量率测量仪器、累计剂量测量仪器、γ谱仪。用于瞬时剂量率测量的仪器有电离室、GM计数管、闪烁剂量率仪等。

核技术利用辐射安全法律法规

核技术利用辐射安全法律法规 1.核技术利用的定义是什么是指放射源,非密封放射性物质和射线装置在医疗,工业,农业,地质调查,科学研究和教学等领域中使用。 2.什么是放射源永久密封在容器中或者有严密包层并呈固态的放射性材料。 3.什么是非密封放射性物质非永久密封在包壳里或者紧密地固结在覆盖层 里的放射性物质。 4.什么是射线装置 X 线机,加速器,中子发生器以及放射性的装置。 1.核技术利用辐射安全监管法规体系包括那几个层次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强制性标准,安全导则,技术参考文件。 2.我国核技术利用领域适用的法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 3.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是哪个机构发布的国务院。 4.负责全国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的统一监管的部门是国务院生态环境管理部门。 5. 1.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的立法方针是什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严格管理,安全第一。 2.核技术利用目的主要监管方式是什么对可能造成放射性污染的活动进行严格的全过程监督管理(选址- 设计 - 建造 - 运行 - 退役),对放射性实行‘从摇篮到坟墓’的全寿期跟踪。 3.核技术利用单位辐射安全的第一负责人是谁业主 4.放射性废物处理遵循什么原则废物最小化,安全排放和处置。 5.辐射事故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统一领导,分类管理,属地为主,分级响应 1. 根据放射源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潜在危害程度将放射源分为几类 , 工业伽马辐照装置使用哪个类别的放射源 ? I 类, II 类, III 类, IV 类, V 类。 I 类 2.X 射线探伤机属于几类放射线装置 II 类。 3.自屏蔽式 x 线机烫伤设备,具备哪些特征? 1,屏蔽体应与 X 射线探伤装置主体结构一体设计和制造,具有制式型号和尺寸。 2. 屏蔽体能将装置产生的 X 射 线剂量减少到规定的剂量限值以下,人员接近时无需额外屏蔽。3,是在任何工 作模式下,人体无法进入和滞留在X 射线探伤装置屏蔽体内。 4.非密封放射性工作场所依据什么进行分级?放射性核素日等效最大操作量。 5.放射性药品生产中分装标记等活动属于哪种操作方式?简单操作。 1.放射源编码由几位数字或字母组成,第 1 至 2 位代表什么意义?放射源生产 单位(或生产国)。 2.哪些放射源的标号应当刻制在放射源本体或者密封包壳体上?I,II,III类 源。 3.放射源编码 GB15C0000781中包含了哪些信息?放射源生产单位,放射源出 厂年份,放射源核素代码,产品序列号,放射源类别。

2020国家核技术利用辐射安全与防护考核测试试题(十)(附答案)

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座位号__________ __________ …………○…………密…………○…………封…………○…………线…………○………… 绝密★启用前 2020国家核技术利用辐射安全与防护考核测试试题(十)(附答案) 国家核技术利用辐射安全与防护考核题目 一、单项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1、GB18871-2002的中文说法是(). A: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B: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 C:国标2002年18871号文件 D:射线装置管理办法 2、根据GB18871-2002 规定,职业照射人员四肢的年当量剂量限值是 A:20mSv B:100mSv C:500mSv D:1000mSv 3、放射性活度的专用单位为---- A:贝可勒尔(Bq) B:居里(Ci) C:当量剂量(Sev) D:半衰期(T/z) 4、下面不能选作X射线屏蔽材料的是 A:铅 B:聚乙烯 C:混凝土 D:砖 5、随机性效应指的是()与照射剂量的大小有关的一类效应. A:严重程度 B:发生概率 C:剂量闯值 D:危险程度 6、电子对效应是描述(). A:X线与原子的内层电子的相互作用 B:X线与原子的外层电子的相互作用 C:X线与原子的内层电子和外层电子的相互作用 D:X线与原子的原子核的相互作用 7、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α、β、Y射线在内照射时的危害程度的排序为() .A:a<β

辐射防护与核电站安全

编号:AQ-JS-02346 ( 安全技术)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 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 辐射防护与核电站安全 Radiation protection and nuclear power plant safety

辐射防护与核电站安全 使用备注:技术安全主要是通过对技术和安全本质性的再认识以提高对技术和安全的理解,进而形成更加科 学的技术安全观,并在新技术安全观指引下改进安全技术和安全措施,最终达到提高安全性的目的。 辐射存在于整个宇宙空间。辐射防护是研究保护人类和其他生物种群免受或少受辐射危害的应用性学科。辐射分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两类。α射线、β射线、γ射线、X射线、质子和中子等属于电离辐射,而红外线、紫外线、微波和激光则属于非电离辐射。在核能领域,人们主要关心的是电离辐射可能产生的健康影响及其防护。通常将电离辐射简称为辐射或辐射照射。 人类有史以来一直受着天然电离辐射源的照射,包括宇宙射线、地球放射性核素产生的辐射等。事实上,辐射无处不在,食物、房屋、天空大地、山水草木乃至人们体内都存在着辐射照射。人类所受到的集体辐射剂量主要来自天然本底辐射(约76.58%)和医疗(约20%),核电站产生的辐射剂量非常小(约0.25%)。在世界范围内,天然本底辐射每年对个人的平均辐射剂量约为2.4毫希,有些地区的天然本底辐射水平要比这个平均值高得多。

核能应用领域的辐射照射来源于核能产生装置(如核电站)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放射性核素。由于煤中含有微量的放射性核素,燃煤电站在运行过程中也会向环境排放放射性物质。就辐射照射而言,我国煤电燃料链(从采矿到发电)对公众产生的辐射照射是同样功率的核电燃料链的50倍。 人们在对辐射产生健康危害的机理进行大量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基础上,建立了有效的辐射防护体系,并不断加以发展和完善。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辐射防护的三个原则是:实践的正当性,防护水平的最优化和个人剂量限值。实践的正当性要求任何伴有辐射的实践所带来的利益应当大于其可能产生的危害;防护水平的最优化是指在综合考虑社会和经济等因素之后,将辐射危害保持在合理可行、尽量低的水平上;规定个人剂量限值的目的是为了保证社会的每个成员都不会受到不合理的辐射照射。国际基本安全标准规定公众受照射的个人剂量限值为1毫希/年,而受职业照射的个人剂量限值为20毫希/年。 核能发电是目前核能和平利用的最主要的方式。在正常运行情

谈做好核辐射安全工作的方法

谈做好核辐射安全工作的方法 发表时间:2019-02-21T14:38:19.190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33期作者:包福临 [导读] 本文介绍了核与辐射安全的重要性。针对我国核与辐射安全的可能存在的隐患 中核四0四有限公司甘肃省嘉峪关市 摘要:本文介绍了核与辐射安全的重要性。针对我国核与辐射安全的可能存在的隐患,从应急组织体系建设、监测体系建设、人员培训、基础信息数据库建设、发展应急决策支持系统,适时干预,加强国际合作等几个方面的讨论来提高我国核安全和辐射安全水平。 关键词:核辐射监测;核辐射安全;核设施;突发事件;应急 1 核与辐射安全的重要性 核与辐射安全事关重大,关系国家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了实现我国核能利用与开发的可持续发展,一定要关注核与辐射安全的重要性,并在技术和管理方面给予高度重视。 1.1 核与辐射安全关系社会稳定 由于人们普遍缺乏核科学知识,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人们心理恐慌、抑郁、绝望,导致自发流窜,引起社会混乱,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因此,需要广泛地开展核安全及辐射安全的知识普及与教育,使全民、全社会充分地认识到,核与辐的安全对于建设和谐社会,维护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是至关重要的。 1.2 核与辐射安全关系国家发展 核技术和辐射技术的应用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核安全和辐射安全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核事故和辐射事故的发生,不仅给核设施本身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对国民经济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核安全和辐射安全的重要性,并采取积极的防护措施,消除核事故和辐射事故的发生。 1.3 核与辐射安全关系环境保护 核设施和辐射设施一旦因意外或人为蓄意破坏发生事故,将导致大量放射性物质外泄,放射性物质随风漂移扩散,造成核设施及周边广大范围放射性污染,给环境带来极其严重的灾难性后果。核与辐射安全直接关系到民众生活环境的安全。 2 提高核安全与辐射安全水平的相关措施 发展应用核科学技术的前提是具有高水平的核安全和辐射安全环境。由于核事故和辐射事故的严重危险性,人们应该予以重视。研究核安全问题及其对策,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建议采取相应措施,提高我国核安全和辐射安全水平。 2.1 开发和建立完善的核和辐射突发事件应急决策支持系统 要预报、预控核与辐射源的突发事件,就必须建立我国自己的核应急决策支持系统。系统可以在发生核事故的情况下,借助于评价模型和有关的环境监测信息,将放射性事故对环境和公众的风险作出分析和预测,为决策者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急防护行动提供技术支持。以便在事故的各个时间段内,在距事故地点的所有距离范围内,对事故的后果以及各种可选择的应急干预措施作出预测和评价。 2.2 应急组织体系建设 健全核与辐射事故应急组织体系,明确职责,提高自制指挥快速反应能力,是有效应对核与辐射突发事件的前提。建立国家级核应急组织、省(自治区、直辖市)级核应急组织和地方单位应急组织的三级应急组织体系,明确各级组织的职责,使得核与辐射突发事件的危机管理和后果管理有统一的组织和指挥。 2.3 提高专业人员素质 提高专业人员的安全技能和管理水平是当务之急。加强核与辐射从业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增强从业人员责任心是降低核辐射风险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需要定期对涉核人员进行科学和技术培训与考核,使其得到充分的培训和知识更新。在此领域的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持证上岗;完善应急专家库的管理;针对应急监测救援工作的需要,对有关专家的资料进行备案、存档和管理,以备使用。 2.4 对现有核资源进行调查,建立基本信息数据库 掌握核资源分布和现状,建立信息网络及信息系统,把握设施及辐射源的动态安全信息是十分重要的。因此,需要建立和完善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的核设施和辐射设施事故应急处置预案数据库、应急物资存贮数据库;对我国核设施和放射源进行全面的、细致的调查,摸清在役的放射源、闲置的放射源、拟退役的放射源核素种类、活度、保存地点及其实体保护措施;建立起核资源管理信息数据库,实现计算机动态化管理。 2.5 对核和辐射突发事件进行前瞻性研究,建立各种突发事件模型 对现有放射源及核设施的使用和管理以及实体保护措施进行安全性评价,分析发现薄弱环节,预测可能发生的核和辐射突发事件,建立相应的模型是危险辨识和风险评价的目的所在,针对可能发生核和辐射突发事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以及周密的应急计划和方案,是预防突发核及辐射事故的重要手段,良好的对策预案对于减轻和消除核和辐射突发事件的后果是十分有益的。 2.6宣传核安全常识 核科学属于前沿科学,内容抽象,加之核武器威力的巨大,辐射损伤后果严重,往往使公众谈核色变。核能、环境与健康一直是人们关心的问题,通过适当的方式向公众普及一些核科学知识,让人们懂得如何正确合理评价核事故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宣传、普及辐射防护等方面的科学常识,消除人们的核恐慌。从而避免由于过度核恐惧带来的不良后果。加强核安全宣传,提高各级领导及社会公众的核安全意识。 2.7 重新确立现有辐射设施及核设施设计基准威胁 对放射性物质施加保安控制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多年来一直要求根据放射性物质的类型和数量采取通常意义的保安措施,诸如给贮存设施上锁和设置保安警卫等。但过去的重点一直放在安全危害和防止意外照射方面。随着安全形式的变化,现在可能存在的人为的蓄意盗窃,甚至武装夺取核材料和破坏核设施已经成为影响核安全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设计基准威胁是实体保护系统设计的重要技术依据。为了防止个人或集团盗窃或擅自转用核材料和破坏核设施,保证核设施的安全运

核与辐射安全隐患排查实施方案

核与辐射安全隐患排查实施方案 (2020-2022) 一、排查对象及排查重点 (一)核动力厂及民用研究性反应堆营运单位 1.审查职能落实情况。重点排查核设施安全相关运行活动中的审查和监查控制,包括现场审查、独立审查评价、监查等的具体实施情况。 2.经验反馈及体系有效性。重点排查经验反馈体系建设及运转情况,包括对内外部经验的分析及本设施所采取的纠正措施。 3.2019 年以来建造事件、运行事件及纠正行动落实情况。重点排查蜂窝、孔洞、露筋等混凝土浇筑质量缺陷建造事件,人员走错间隔、操纵员偏离规程、违反技术规格书、海生物导致核电厂取水系统堵塞等运行事件的原因分析、所采取的纠正措施。 4.重大不符合项处理。重点排查 BOSS 焊缝处理进展和处理结果等。 5.核设施防火防爆安全及自然灾害隐患。重点排查火灾、危险化学品及自然灾害对核安全影响的评估,以表明核设施相关应对措施的充分性。 6.辐射防护、辐射环境及流出物和三废管理。重点排查放射性沾污事件处置、人员剂量管理,放射性废物处理、贮存设施的运行

情况,放射性固体废物的产生、处理和贮存情况,放射性废物信息核对与管理情况,排放合法依规情况,环境监测的程序和记录,周 边辐射环境水平及放射性气态、液态流出物监测实施情况。 7.核安全特种人员(操纵人员、焊接人员、无损检验人员)管 理。重点排查人员总体配备、培训考核、岗位授权、活动管理、异 常情况处理等。 8.实体保卫、核材料衡算及核与辐射事故应急。重点排查实体保卫设施设备有效性,实体保卫突发事件处置方案制定与演练,核 材料平衡区管理,应急人员对岗位职责、预案、程序的熟悉程度,应急中的辐射防护管理,应急设施设备可用性,应急物资储备,2019 年以来相关检查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 (二)民用核燃料循环设施及专门设立的放射性废物处理贮存处 置设施单位 1.设施的运行安全情况。重点排查运行限值和条件的执行情况,与核与辐射相关的化学安全过程参数设置及控制措施的有效性,与 临界安全相关参数设置及控制措施的有效性,重要安全设备的维修维护和运行管理情况,涉及六氟化铀操作的还要检查六氟化铀操作过程中的安全等问题。 2.经验反馈体系建设情况。重点排查经验反馈体系建设情况,督促营运单位建立规范的经验反馈体系,对运行事件的调查、整改情况进行跟踪检查。 3.防范外部自然事件能力。重点排查对暴雨、地震等外部自然灾害及周边社会环境变化对核安全影响的评估,以表明核设施相关应对措施的充分性。

2020年国家核技术利用辐射安全与防护考核试题练习

1.单选——是用来度量不带电粒子(如光子和中子等)与物质相互作用时,能量转移的物理 量,适用于中子、光子照射的剂量计算。 A:比释动能 B:吸收剂量 C:剂量当量 D:照射量 正确答案是A 2.单选 人们在实际工作、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射线,其中是带电粒子的是---- A:X射线 B:β粒子 C:中子 D:y射线 正确答案是B 3.单选当一个光子与物质原子中一个核外电子作用时,可能将全部能量交给电子,获得能量的电子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成为自由电子(光电子),这一过程叫作--- A:康普顿效应 B:电子对效应 C:光电效应 D.吸收 正确答案是:C 4.单选放射性活度的专用单位为---- A:贝可勒尔(Bq) B:居里(Ci) C:当量剂量(Sev) D:半衰期(T/z) 正确答案是A 5..单选()第一个提出了放射性术语,发现了铺。 A:贝克勒尔 B:伦琴 C:威廉康拉德 D:居里夫人 正确答案是D 6.单选第一次发现了放射性 A:居里夫人 B:贝克勒尔 C:伦琴 D:查德威克 正确答案是B, 7.单选发现了X射线。 A:居里夫人 B:贝克勒尔 C:伦琴 D:查德威克 正确答案是C 8.单选定期出版关于电离辐射防护的推荐书。 A:国际原子能机构 B: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 C:WHO D: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 答案D 9.单选《X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放射要求》(GBZ165-2012)规定CT机房的墙壁应有足够的防护厚度,距离机房外表面0.3m处的空气比释动能率应不大于()μSv/h。 A:0.5 B:2.5 C:3 D:1.5 正确答案是B 10.单选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 18871-2002)中将电离辐射对人体健康的有害效应分为随机性效应和确定性效应。ICRP第60号出版物指出辐射防护的目的是()。 A:防止确定性效应的发生,减少随机性效应的发生率,使之达到可以接受的水平 B:防止发生躯体效应,避免发生遗传效应 C:防止随机性效应的发生,减少确定性效应的发生率 D:防止发生遗传效应 答案A

环境核辐射监规定(GB1237990)

环境核辐射监测规定(GB12379-90)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环境核辐射监测的一般性准则。 本标准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进行的一切环境核辐射监测。 2 引用标准 GB 8703 辐射防护规定 3 术语 3.1 源项单位 从事伴有核辐射或放射性物质向环境中释放并且其辐射源的活度或放射性物质的操作量大于从事伴有核辐射或放射性物质向环境中释放并且其辐射源的活度或放射性物质的操作量大于GB 8703规定的豁免限值的一切单位。 3.2 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部门 国家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国家有关部门负责环境保护的行政监督管理部门。 3.3 核设施 从铀钍矿开采冶炼、核燃料元件制造、核能利用到核燃料后处理和放射性废物处置等所有必须考虑核安全和(或)辐射安全的核工程设施及高能加速器。 3.4 同位素应用 利用放射性同位素和辐射源进行科研。生产、医学检查、治疗以及辐照、示踪等实践。 3.5 环境本底调查 源项单位运行前对其周围环境中已存在的辐射水平、环境介质中放射性核素的含量,以及为评价公众剂量所须的环境参数、社会状况等所进行的调查。 3.6 常规环境监测

源项单位在正常运行期间对其周围环境中的辐射水平以及环境介质中放射性核素的含量所进行的定期测量。 3.7 监督性环境监测 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部门为管理目的对各核设施及放射性同位素应用单位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所进行的定期或不定期测量。 3.8 质量保证 为使监测结果足够可信,在整个监测过程中所进行的全部有计划有系统的活动。 3.9 质量控制 为实现质量保证所采取的各种措施。 3.10 代表性样品 采集到的样品与在取样期间的样品源具有相同的性质。 3.11 准确度 表示一组监测结果的平均值或一次监测结果与对应的正确值之间差别程度的量。 3.12 精密度 在数据处理中,用来表达一组数据相对于它们平均值偏高程度的量。 4 环境核辐射监测机构和职责 4.1 一切源项单位都必须设立或聘用环境核辐射监测机构来执行环境核辐射监测。核设施必须设立独立的环境核辐射监测机构。其他伴有核辐射的单位可以聘用有资格的单位代行环境核辐射监测。 4.1.1 源项单位的核辐射监测机构的规模依据其向环境排放放射性核素的性质、活度、总量、排放方式以及潜在危险而定。 4.1.2 源项单位的环境核辐射监测机构负责本单位的环境核辐射监测,包括运行前环境

2020国家核技术利用辐射安全与防护考核试卷①(附答案)

2020国家核技术利用辐射安全与防护考核试卷①(附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70题,每题1分,共70分) 1、一个放射源的放射性活度随时间增加而(). A:指数地衰减 B:指数地增加 C:正比地衰减 D:正比地增加 2、外照射个人剂量常规监测周期一般为 A:3个月,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 B:6个月 C:1个月,最长不得超过3个月 D:1个月,最长不得超过2个月 3、放射性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检测计佩戴位置为(). A:左胸侧 B:腰间 C:可能接受照射最大处 D:任何地方都可以 4、中等质量的核素的B(结合能)/A(质量数)与轻核、重核相比(). A:都小 B:都大 C:相同 D:不可比 5、下列辐射生物学效应属于随机性效应而不是确定性效 应的是 A:皮肤水泡 B:白内障 C:遗传疾病 D:不育 6、剂量率与点源距离的关系为(). A:正比 B:反比 C:平方正比 D:平方反比 7、不适合用于瞬发辐射场的探测器是(). A:电离室 B:闪烁体探测器 C:热释光探测器 D:计数器型探测器 8、以下有关急性放射病哪项是错误的(). A:是一种全身性疾病 B:是国家法定职业病 C:可以分为1度、Ⅱ度和川度 D:是人体一次或短时间内分次受到大剂量照射引起的 9、下列辐射两种,反映不同种类射线引起的不同生物效应的是() A:吸收剂量 B:有效剂量 C:单量剂量 D:剂量当量. 10、各组织或器官T接受的当量剂量HT与相应的组织权重因子wT的乘积之和称之为(). A:吸收剂量 B:剂量当量 C:组织权重因子 D:有效剂量 11、当一个光子与物质原子中一个核外电子作用时,可能将全部能量交给电子,获得能量的电子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成为自由电子(光电子),这一过程叫作--- A:康普顿效应 B:电子对效应 C:光电效应 D.吸收 1 / 16

关于核安全知识

核安全知识 问:“核安全”的定义是什么?核安全事件如何划分等级? 答:广义的核安全是指涉及核材料及放射性核素相关的安全问题,目前包括放射性物质管理、前端核资源开采利用设施安全、核电站安全运行、乏燃料后处理设施安全及全过程的防核扩散等议题。 狭义的核安全是指在核设施的设计、建造、运行和退役期间,为保护人员、社会和环境免受可能的放射性危害的所采取的技术和组织上的措施的综合。该措施包括:确保核设施的正常运行,预防事故的发生,限制可能的事故后果。那么核安全相关事件是如何分级? 历史上,1986年的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即被定义为最严重的7级(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记录视频可选择去优酷网搜索)。当时,核电站4号反应堆发生爆炸,导致8吨放射性物质泄露,直接污染核电站周围6万多平方公里,320多万人受到辐射;1979年美国三里岛核事故则属于5级。当时,由于核电站机组的制冷系统出现故障,导致大量放射性物质泄露,至少15万居民被迫撤离。 问:在发生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后,不同阶段可采取怎样的防护措施? 答:事件发生1至2天内,对人员可以采用的防护措施有:隐蔽、呼吸道防护、服用稳定性碘、撤离、控制进出口通路等。其中呼吸道防护是用干或湿毛巾捂住鼻子的行动,可防止或减少吸入放射性核素。服用稳定性碘能防止或减少烟羽中放射性碘进入体内后在甲状腺内沉积。 在事件中期阶段,已有相当大量的放射性物质沉积于地面。此时,对个人而言除了可考虑终止呼吸道防护外,其他的早期防护措施可继续采用。为避免长时间停留而受到过高的累积剂量,主管部门可采取有控制和有计划地将人群由污染区向外搬迁。还应该考虑限制当地生产或储存的视频和饮用水的销售和消费。根据这个时期对人员照射途径的特点,可采取的防护措施还有:在畜牧业中使用储存饲料,对人员体表去污,对伤病员救治等。 在事故晚期(恢复期)面临的问题是:是否和何时可以恢复社会正常生活;或者是否需要进一步采取防护措施。在事件晚期,主要照射途径为污染食品的食入和再悬浮物质的吸入引起的内照射。因此,可采取的防护措施包括控制进出口通路、避迁、控制食品和水,使用储存饲料和地区污染等。 问:核辐射扩散范围有多广? 答:核辐射扩散会随着空间范围的扩大而逐渐稀释,一定距离(一般不超过100公里)后核辐射的剂量几乎就降到天然本地水平。另外,核辐射也可能在固体或流体中迁移,但我国与日本隔海,海水也能大量稀释核辐射,当然在核电站辐射源附近,海岸环境还是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问:身边的辐射剂量知多少? 答:据中国疾病控制中心介绍,少两的辐射照射不会危及人类的健康,过量的放射性射线照射对人体会产生伤害,使人疾病、致死。剂量越大,危害越大。 数据显示,人类每时每刻都生活在各种辐射中。来自天然辐射的个人年有效剂量全球平均约为2.4毫西弗,其中,来自宇宙射线约为0.4毫西弗,来自地面γ射线的约为0.5毫西弗,吸入(主要是室内氡)产生的为1.2毫西弗,食入为0.3毫西弗。 人们每年摄入的空气、食物、水中的辐射照射剂量约为0.25毫西弗。戴夜光表每年有0.02

核与辐射安全系统

第一章 1.核与辐射安全定义 在核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的各个阶段,在核设施设计、建造、运行和退役的各个阶段,为使核技术应用过程中或核设施运行和退役过程中产生的辐射对从业人员、公众和环境的不利影响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从而取得公众的信赖,所采取的全部理论、原则和全部技术措施及管理措施的总称。 2.核安全与辐射安全着重点及其关系 核安全的着重点在于维持核设施的正常运行,预防事故发生和在事故下减轻其后果,从而保护从业人员、公众和环境不至于受到辐射带来的伤害 辐射安全的着重点在于通过辐射水平的监测、辐射效应的评价、辐射防护措施和事故应急与干预,实现辐射防护最优化并使辐射剂量不超过规定限值。 3.广义核安全:放射性废物安全、核安全、放射性物质运输安全、辐射安全 第二章 1.放射性衰变规律 - tλ N =N0 放射源中的原子核数目巨大,放射性原子核是全同的。放射性衰变是一个统计过程。 2.放射性活度 某种放射性核素的放射性活度为A,是单位时间内该放射性核素发生自发核衰变的次数。也遵循上面的衰变规律 3.带电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①电离与激发作用②散射作用③吸收④轫致辐射 4.光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特点和主要过程)

特点:①X(γ)光子不能直接引起物质原子电离或激发,而是首先把能量传递给电子粒子; ②X(γ) 光子与物质的一次相互作用可能损失其能量的全部或很大部分,而带电粒子则时通过许多次相互作用逐渐损失其能量;③X(γ)光子入射到物体上时,其强度随穿透的物质厚度近似呈指数衰减,而带电粒子有其确定的射程,在射程之外观察不到带电粒子。 过程:①光电效应②康普顿效应③电子对效应 5.中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①弹性碰撞②非弹性碰撞③吸收 6.根据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选择屏蔽材料 7.辐射量及单位 吸收剂量:受照物质发生的辐射效应,与它们吸收的辐射能量有关。可以用授予某一体积内物质的辐射能量除以该体积内物质的质量,得到一个量用于衡量,这就是吸收剂量。吸收剂量适用于任何类型的辐射和受照物质。单位:焦耳/千克(J/kg),专名:戈瑞(Gy) 当量剂量:生物效应会受辐射类型与能量、剂量与剂量率大小、照射条件及个体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因此相同的吸收剂量未必产生同等程度的生物效应。为了用同一尺度表示不同类型和能量的辐射对人体造成的生物效应的严重程度或发生几率的大小,辐射防护上采用了当量剂量这一辐射量。当量剂量与吸收剂量的单位都是J/kg,量剂量单位有一个专门名称叫希沃特(Sievert),简称“希”,符号是“Sv”。 有效剂量:为了表达不同组织或器官受不同剂量照射时所产生的综合危害,需要在当量剂量的基础上再定义一个新的量, 于是在辐射防护中引进了有效剂量这一概念用于随机性效应。,它反映了不同器官或组织对发生辐射随机性效应的不同敏感性。 8.剂量限额 职业照射

正确认识核辐射

正确认识核辐射 最近日本东北地区发生里氏9.0级大地震,引发海啸和多座核电站核泄漏事故,给日本人民造成巨大灾难,特别是核污染问题已引起周边国家和地区乃至全世界的核恐慌,我国也有不少人对此心存敬畏,谈核色变。对此,我们应该客观、正确的看待核污染、科学理解核辐射对人体的影响。 核污染主要指核物质泄露后的遗留物对环境的破坏,包括核辐射、原子尘埃等本身引起的污染,还有这些物质对环境的污染后带来的次生污染等。目前,日本核电站造成的核污染是指因为事故造成放射性物质泄漏所致,主要导致局部环境的污染。空气污染是环境污染的主要内容,指空气中含有放射性物质,如放射性气溶胶(一种微小颗粒、尘埃),它可以随风漂移污染他地。据气象部门报道,近期日本核泄漏区大部时间段内近地面为偏北风,高空大气主要以偏西气流为主。受其影响,核泄漏污染物在大气中主要向日本以东北太平洋区域扩散,不会对我国造成影响;另一方面,我国已经具有完善的核污染监测系统,据国家核安全局报道,截至今日我国辐射环境水平未受到日本核电核泄漏事件影响。 这次核污染至空气中可以测得的放射性物质主要是放射性碘-131和铯-137,它们是泄漏的放射性物质在核裂变中产生。这两种放射性核素如果进入人体,在剂量较大的情况下可能会对人体造成损伤,前者影响甲状腺功能,后者影响

造血功能及神经系统。由于碘有挥发性,故空气污染主要是碘-131。有报道,日本灾区在一定范围内发放碘片,这是预防放射性碘-131污染的一种措施。目的是用稳定的碘(碘片)封闭甲状腺组织,减少放射性碘进入。这好比一个小房间只能容纳10人,进了10人后占满空间,其他人就进不去啦,即稳定碘进了甲状腺,放射性碘就进不去啦,以此达到预防目的。如果我们可能遇到放射性碘污染,可以服用一定剂量的稳定性碘片以阻止放射性碘的摄入,应该强调的是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过早或过时服用都达不到防辐射效果,而且要注意及时补充,对碘过敏或有甲状腺疾病史者要慎用。 放射性辐射对人体造成损害需要一定的剂量,小剂量的辐射一般不会造成人体损害。我们生长在自然界,每天都会接触少量辐射(天然),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提出正常人(全身)允许一年接触有效剂量限制量为1000微西弗,在特殊情况下,只要5年内平均不超过1000微西弗,单独1年中可以有较高的有效剂量,而职业工作人员每年最大允许剂量是50000微西弗(50mSv)。如一般的胸部、口腔、四肢的X射线诊断,接受的有效剂量每次约10微西弗,特殊的X检查也只有100微西弗左右。事实上,人体如果短期受到低于100000微西弗(100mSv)的辐射,并不会造成影响。所以对小剂量的医学辐射(放射科、核医学)检查,不会对人体造成损伤。科学实践已证明,还可以利用核辐射治疗疾病,如在医

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专业学什么附学习科目和课程.doc

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专业学什么附学习科目 和课程 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专业学什么附学习科目和课程 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专业课程安全学原理、安全管理学、安全系统工程、安全人机工程学、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材料力学、核辐射检测及仪表、原子核物理、核与辐射安全、辐射剂量学、核安全法规、防火防爆技术、核通风与空气净化、电气安全工程、锅炉压力容器安全技术、放射化学、核安全评价、核安全文化、核应急救援等。 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专业就业前景在核电、能源、国防、环保、核安全部门、企业、科研机构、设计单位从事辐射防护和核环境治理工程等工作。 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专业培养目标与要求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专业的培养保障核行业及核科学与技术在生命、环境、安全等相关领域应用提供高素质科研、设计和管理的专门人才。 本专业培养的人才应具有坚实的数理基础、扎实的专业知识

和熟练的专业技能,能够适应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专业各个方向发展的基本需要;同时应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和管理知识,较高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专业所需能力1.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基本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及准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掌握数学和物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坚实的数学和物理基础; 3.掌握辐射防护与核安全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应用开发能力; 4.掌握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专业的基本科学知识和体系,获得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专业的实践训练,了解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发展的前沿和趋势; 5.掌握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知识,能够进行中外文文献检索与阅读,掌握科技写作知识; 6.了解国家有关的辐射防护与核安全的法律、法规和科学技术、知识产权等有关政策和法规; 7.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