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化学_第2节 氮的循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化学_第2节 氮的循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化学_第2节 氮的循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化学_第2节 氮的循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学情分析:知识方面:学生已掌握物质的分类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重要的知识基础。

能力方面:高一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还较弱,自学能力和规范要求上都有所欠缺,需要利用本节课及以后的课程加以训练指导。

情感方面:中学生普遍对新鲜事物感兴趣,求知欲旺盛,因此,本节课教学通过情境激学法和实验探究促学法及探究、归纳法进行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让学生在自主设计的实验中,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主要通过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和归纳总结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并掌握从实践到理论,以理论指导实践的科学方法。

效果分析:这堂课的总体效果不错,较好的达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大部分学生掌握了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但部分同学对于物质的转化方面仍然存在不足。本节课的难点在于物质的转化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设计的教学环节均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①展示本节课学习目标。学生们能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②学生自学阅读课本,掌握基础知识;

③学生通过完成实验来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的理解;

④学生的展示和点评,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

⑤学生总结和整理本节所学内容,使知识更加系统。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突出了学生活动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及时的对学生活动进行评价点拨,从而有效的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教材分析:《氮的循环》属于高一课本第三章第二节内容。氮及其化合物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教材通过闪电这一自然现象,激发学生思考自然界中的含氮物质,通过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引出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氮气、NO、NO2、氨、铵盐、硝酸等,然后通过观察思考、实验探究认识这些重要物质的性质、用途。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界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

本节课是“自然界中的元素”中“氮的循环”的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自然界中氮的循环,二是氮的固定,三是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N2、NO和NO2的性质。

刘新燕老师评课:

刘老师的课,各环节设计合理,学生阅读课本和观看微课有条不紊进行,学案批阅及时,针对学生的质疑和学案设计疑难突破环节,课堂效率高。

建议:1.PPT制作是充分考虑学生是否看清楚。蓝底+黑色不如蓝底+白字。

2.规范学生学案的填写:举例:实验现象:对于实验现象应该是观察到了什么?既看到的、闻到的?

3.点评:对于展示正确的问题,点评同学要锦上添花,总结一下解题的步骤和方法。

展示错误的,首先指出错误的原因,怎样来正确分析这个问题。最好做一个小的变式训练,来巩固这一个题目涉及到的知识点。因此注意点评学生的培训。

王育军老师评课:

我的观察点是自学质疑课中学生的自学能力。6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5人先看了课本,然后做学案,但是有一人边看课本边做学案,有的还在翻阅资料,我们应该多培养一下学生的自学能力,但是我觉得在这方面,学生还存在很大的问题。主要是老师的知道偏少,在平日的自学质疑课中要求的少。高一基础年级是不是应教会学生如何读课本,怎么读,读完后学生能自己感受到学了多少,读完后学生能不能复述出本节的重要内容,这很重要。所以建议要组织个教材自学比赛或者老师要有意识的教学生怎样读,不仅仅是发下学案让学生去自己处理。

李庆洋老师评课:

刘老师的课总体上的很成功。翻转课堂的各个环节齐全,进行流畅。我的观察点是自学质疑的实验环节,1、加入实验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2、学生大部分能够积极的参与进来,但有部分同学只在座位上观察(我观察的后面两个小组12人中共5人未积极动手参与实验);3、学生的实验目的和实验现象观察点,稍有些盲目不太清楚,导致有的学生做完实验后对现象和原理搞不清楚。上面几个问题在大部分班级都或多或少的存在,因此以后我们需要平常加大对学生尤其是小组长动手做实验能力的培训。

李洪涛老师评课:

评课:我的观察点是训练展示课学生的点评规范与效率,通过观察发现,虽然学生面对大场面还有点放不开,但综合素质都很高,4人点评都比较规范,效率较高,无知识性错误,相信再经过刘老师的悉心培训,一定会非常完美。提一点建议,课件(蓝底黑字/红字)的对比度不是很大,后面的学生看不太清楚,也不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总之,听了刘老师的课,收获颇丰。

1.下列反应起了氮的固定作用的是()

A . N2、H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NH3 B. NH3经催化剂氧化生成NO

C. NO与O2反应生成NO2

D. 由NH3制碳酸铵

2.下列关于自然界中氮循环(如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氮元素均被氧化

B.工业合成氨属于人工固氮

C.含氮无机物和含氮有机物可相互转化

D.碳、氢、氧三种元素也参与了氮循环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O、NO、NO2都是大气污染气体,在空气中都能稳定存在

B.NO可用于某些疾病的治疗

C.NO2通入FeSO4溶液中始终无明显现象

D.汽车尾气的主要污染成分包括NO、CO和N2

4.A、B、C、D为常见气态单质。已知:

①A和B在放电下化合,其产物还可与B化合生成红棕色气体;

②C形成的单质气体常温常压下密度最小;

③C和D反应生成的化合物易溶于水,在其溶液中滴加AgNO3溶液,生成白色沉淀。(1)D和B、C形成的化合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A、B、C、D两两形成的化合物中显碱性的是(化学式)。

(3)A与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本教学设计中环节清晰,内容充实,学生活动充分。从教材自学→分组实验→完成学案→微课助学→合作互学→在线测学→疑难突破→训练展示→点评提升→总结反思。教师的作用在此设计中充分体现了指导者的角色,通过教师的指引,能够较好的把握学习节奏,起到了提升自主学习质量的作用,体现了翻转课堂的高效性。

本节课学习氮的循环一,氮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是本节内容的重点,

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本节内容的教学可采用分组实验、小组合作探究、学生巩固练习、总结反思的方法,让学生充分掌握所学知识。从而使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体验探究知识的过程与方法,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课标分析:《化学新课程标准》关于本部分内容的要求:结合真实情景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氯、氮、硫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这些物质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这要求学生能够说明氮元素及其化合物的主重要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及实验现象,能用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正确表示典型物质的主要化学性质。能从物质类别和元素价态变化的视角说明物质的转化路径。能有意识的运用所学的知识或寻求相关证据参与社会性议题的讨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