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析刘勰《神思》对创造构思的探讨

浅析刘勰《神思》对创造构思的探讨

浅析刘勰《神思》对创造构思的探讨
浅析刘勰《神思》对创造构思的探讨

浅析刘勰《神思》对创造构思的探讨

内容摘要中国古代文论中涉及到许关于写作的思想,其中刘勰的《文心雕龙》贡献尤为巨大。《神思》作为《文心雕龙》中创造论的首篇,对艺术创作构思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本文就《神思》中构思论进行了具体阐述,包括艺术构思与想象、“虚静”、语言、作者学识积累等等的关系。

关键词创作构思

一、关于《神思》的概述

《神思》是刘勰《文心雕龙》中创造论的首篇。在《神思》篇中,刘勰对作家的艺术构思进行了深入分析,具体阐述了艺术构思与想象、“虚静”、语言、作者学识积累等等的关系。

何为“神思”?刘勰在开篇指出“古人云:‘身在江海之上,心在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这句话源于《庄子?让王》:“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奈何”。庄子的本意是指身体隐居而心想利禄。而在这里,刘勰舍弃庄子的本意,认为“神思”是指创造过程中的艺术构思不受时空限制,变化莫测。

构思是进行艺术创造的第一步。萧子显在《南齐书?文学传论》提到“属文之道,事出神思”。最早对构思进行细致探讨的是陆机。他在《文赋》中写道:“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其致也,情曈昽而弥鲜,物昭晣而互进。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於是沈辞怫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缨缴,而坠曾云之峻。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谢朝华於已披,启夕秀於未振。观古今於须臾,抚四海於一瞬。”在艺术构思过程中,陆机首先强调想象的作用,即“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在作品意境逐渐形成时,离不开语言的表达,即“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通过语言把构思形象的表达出来。

刘勰的《神思》在陆机的基础上对创作构思进行了更加深入、系统的论述与研究。他阐述了构思与想象、“虚静”、作者学识、语言等之间的关系。

二、创作构思的产生与形成

(一)想象

想象是创作构思最重要和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创作构思是想象结出的果实。“言有尽意无穷”、“意到笔不到”等等都体现出想象的重要性。

“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所谓“远”,既是时间的无始无终,又是空间的无边无际。在文章的构思中,想象不受时空的限制,自由自在。须臾之间便可以“思接千载”,亦可以“视通万里”。这启示我们,只有通过想象活动,才能把精细入微的道理和曲折复杂的情致,表现得惟妙惟肖。正如刘勰所说“思表纤旨,文外曲致”。

1、“神与物游”

“神”是指人之神,即作家的审美心理,包括感受外物之美的能力;“物”指审美对象;“游”是指“神”对于“物”的审美意识活动,想象活动不是固定的,而是游移的,不是有意识的,而是出于有意与无意的,不是认识,而是心理体验。“神与物游”较为全面的揭示了作家构思的审美活动特点。即这是一种游移的、流动的、有意无意之间的心理体验。

黄侃在《文心雕龙札记》中关于“神与物游”说“此言内心与外物相接也”“心境相得,见相交融,思则成连所以移情,庖丁所以满志也”。想象活动的展开需要依靠外物,通过与外物的接触,触发内心深处的感受,从而引起作者的无限联想,激发创作激情,最后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可见,想象要求作家的精神与客体一起活动。

2、“志气统其关键”

想象活动以“志”为引导。“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志气”在这里指情致与气质,即思想感情。在构思过程中,想象是渗透着情感的想象。任何想象活动都受作家思想感情的引导,在情感的作用下,各种各样的形象融合起来,作者的审美需要与事物的表象相互作用,最终主客合一,物我同一,形成符合作者审美趣味的意象。想象受作者情感要求而展开,脱离思想感情,作家的想象就会堵塞,正所谓“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

3、“辞令管其枢机”

想象活动以“辞”为媒介。“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辞令”指语言。没有赤裸裸的想象,任何想象活动都以语言作为媒介,都是通过语言来展开的。“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只有语言畅通,想象才能淋漓尽致的呈现出来。

“物”、“志”、“辞”是构成想象活动的三个条件。内心与外境相接触,引起了内心的想象,再通过文辞巧妙地将想象充分的表达出来。可见这三者贯穿于想象活动的始末,相互联系,共同使想象活动得以进行。缺少了任何一个条件,想象活动都难以展开。

二、“虚静”

“虚静”是艺术构思的一种心理准备。它最初是先秦的一个哲学术语,如庄

子的“心斋”、“坐忘”,荀子的“虚壹而静”等等。这些哲学术语启发了后人在文学理论意义上对审美主体心理条件上的认识。最早把“虚静”运用到文学创造理论的是陆机。他认为,艺术构思成败的关键是能否做到内心虚静。文赋里有“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於典坟”,“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罄澄心以凝思”等等,都是强调艺术构思前要做好心理准备,保持一种虚静宁神的心理状态,这样才能顺利的进行艺术构思活动。

刘勰也认为“虚静”是艺术构思的一种心理准备,并在陆机的基础上,对其做了进一步的阐述。他指出“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这里的“虚”指不主观,排除一切内心的杂念和欲求,精神纯净。“静”指不躁动,不受外界的干扰,心绪宁静,注意力集中,达到一种最佳心理状态。有了主观偏见与欲求,不容易看到外物的真相;心情躁动,注意力分散,不容易进行细致的观察,所以构思时要“虚静”。要想达到“虚静”,就要“疏瀹五藏”,澡雪精神。”,即对性情进行疏导,除去急躁,同时清洗主观偏见。

在构思过程中,只有保持清醒的头脑,排除外物的干扰,专心致志,精神才能从容不迫,最后达到“秉心养术,无务苦虑;含章司契,不必劳情”。

三、作者学识经验的积累

创作构思需要作家达到“虚静”状态,但是任何完美的构思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获取的,它也需要作家长时期的学识经验的积累。

学识经验是构思前的准备,也是实现“虚静”的关键条件。刘勰指出“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积累丰富而正确的知识是作者为构思储存的珍宝;斟酌事理以增长作者辨别是非的能力;研究自己的阅历以获得对事物的彻底了解。经过“积学”、“酌理”、“研阅”这三个环节之后,作者把学问、理论、经历相联合,就可以顺利的运用文辞,即“驯致以怿辞”,酝酿文思。

作者只有在积累了充足的学养阅历后,才能在外物的感召下,凭借想象的翅膀在“神与物游”的过程中,逐渐达到“神用象通”的境界。所以,学识经验是一个作者在创作前必须积累的知识。

四、语言

丰富的想象,完美的艺术构思固然尤为重要,但是要将孕育在心中的美好意象准确无误的表达出来却并非易事。所以,语言的功能主要体现在艺术构思的表达阶段。作者内心的构思要完美的呈现给读者就必须借助于语言这个外在的工具。

“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语言运用的巧妙,构思才能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但是如果语言不够巧妙,则会有陆机所谓“意不称物,文不逮意”,更会有刘勰的“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徵实而难巧也。”所以作家在进行艺术构思前,要提高自己在语言方面的修养,以使自己的构思得到充分的表达,使作者心中的意象为广大读者完全领会。

刘勰在《神思》中系统的论述了艺术构思的产生与形成,他的构思理论虽然

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但是总体上比较成熟,论述是精深的,。并为后来的文学批评家所接受,为文学创造理论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有很大的贡献,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1]黄侃. 文心雕龙札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王运熙.文心雕龙探索. 上海古籍出版社

[3]王元化.文心雕龙讲疏.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4]周振甫.文心雕龙译注(修订本). 江苏教育出版社

[5]穆克宏.文心雕龙研究. 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6]赖力行.中国古代文论史.岳麓书社

《文心雕龙》读书笔记

《文心雕龙》读书笔记 《文心雕龙》读书笔记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书笔记呢?到底应如何写读书笔记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文心雕龙》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分享。 《文心雕龙》读书笔记1 《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是南北朝时期的人。《文心雕龙》全书五十篇,其结构经过精心安排而布局严整,其理论观点之间讲究次序而回环照应、互相补充而逻辑严密,形成一个完整、精密的系统。在中国文艺理论和美学史上,具有如此完整、系统而庞大的理论体系的著作,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序志》有云:“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这段话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就《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而言,乃是以道为根本、以圣人为老师、以儒家经典为主体、以纬书为参考、以《离骚》为变体,从而体现出刘勰论文的基本观点;二是就文章写作而言,“为文”的根本问题,也都包含其中了。这五篇可以说是刘勰文章的枢纽。文章以“原道”开篇,把文章的由来和道家的“道”关联起来。刘勰对文学现象所作的形而上的哲学思考,不仅在六朝文士之上,而且在中国历史上都是难得一见的。他所作的这种思考不仅是“明其本然”的问题,而且象征着文艺观念的真正自觉,而且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刘勰虽然运用了道教这一“道”的思想,但是在之前,刘勰曾批判道教著作。在刘勰看来无论道家、佛家还是儒家,其立教固然有异,但是他们的终极追求都是一样的。《原道》开篇而谓:“文之为德也,大亦!”这既是《原道》的开篇语,更是《文心雕龙》的开卷语。它陈述了这样一个事实;文的作用是非常大的。看上去至为平易,但是实际上,这是对整个“文”的概括,他向人们展示了文学在当时的历史地位,承认“文”的巨大作用,这也为他后面的文章打好了基础。也只有在这时,探讨“为文之用心”才成为一件重要的事实。刘勰在《宗经》里抓住了文章写作的根本道理,就是文章要表现人的心灵和性情的美。

应用文写作的金字塔原理与方法课程大纲-周启运 (2)

应用文写作的金字塔原理与方法 【课程特色】 1. 别具一格的多媒体本土案例 名家经典文章案例 权威典型文件案例 影视作品视频案例 小品相声视频案例 2.亦庄亦谐的互动学习方式 深入浅出、生动幽默的演讲 启迪人心、发人深省的分组讨论 开阔视野、豁人耳目的小组演练 3. 中西合璧的实用课程内容 原汁原味解读原著 融会贯通金字塔原理与中国写作理论 全部应用本土案例 【课程价值】 本课程通过系统的理论演讲、典型案例分析、实际操作演练,确保学员: 1. 掌握金字塔结构的三个原理和三个子结构,理解各种公文的结构和行文,能够写出结构 严谨、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各种应用文; 2. 掌握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的机理和规则,领会批判性思维的精华,提高明辨是非,探求 真相、获得真知灼见的能力; 3. 掌握有效沟通的一套操作方法,让自己的沟通言简意赅、清晰易懂,瞬间抓住听众或听 者的兴趣、瞬间得到听者的理解; 4. 掌握故事元素和故事结构,学会故事创作技巧和故事讲述艺术,能用故事传达生活经验 和生命智慧,能用故事鼓舞人、启迪人。 5. 掌握即兴演讲构思技巧,做到随时随地脱口而出、言简意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让自己的现场发言不落俗套,不同凡响。 【课程时间】 2天;1天 【课程老师】 周啟运,资深企业高管和企管理咨询师,应用写作专家和财务管理专家,注册会计师。 1.拥有深厚的企业经营管理理论和经验 1991年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毕业,获经济学硕士学位;2004-2006在职学习香港中文大学工商管理(金融方向)硕士学位课程,获得硕士学位。做过10多年香港上市公司中高层管理者,10多年管理咨询公司首席管理咨询师。 2.精通金字塔原理与方法 长期研读金字塔原理英文原著The Minto Pyramid Principle: Logic in Writing,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严格按照信达雅的标准独自将这部原著翻译成中文(待出版),用3年的时间研究开发出金字塔原理培训课程。在翻译原著、开发课程过程中,对原著的每一章、每一节、每一段、每一句进行了百般透视、反复品味和批判性分析,对原著介绍的每一个原理

论刘勰《文心雕龙》关于“风骨”的文学思想

论刘勰《文心雕龙》关于“风骨”的文学思想摘要:刘勰十分重视风骨,“风骨”的含义是文章具有明朗、生动、端直、精健的优良风格。建安时期的诗文作品,最易使人感到风骨高举。从而产生了“建安风力、“建安风骨”重要概念。刘勰还提出了树立正确文风、执正以驭奇的方法,即要揣摩前人范文,体会和掌握各种“文术”,并且要在文辞运用、具体的写作手法等方面进行创新。 关键词:刘勰;《文心雕龙》;风骨;文学思想 刘勰非常重视文风之正,而他以“风骨”这一描述性的词语概括优良文风的特征。刘勰说:“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风并不是指情志本身,但风是表现情志时的最重要的因素。人体中须有生气,方是活生生的人;抒发情志须有“风”,才能打动读者。“索莫乏气,则无风之验也”,风就是作品中情志表达的生动性、活跃性。“深乎风者,述情必显”,风的特征是表达的鲜明、爽朗。“意气骏爽,则文风生焉”,作者写作时必须情思饱满,精神健旺;还须思路畅通,情志贯通周流于整个作品,若“思不环周”,表达的断断续续,则必然无生气,无活力。总之,风并不就是情志本身,而是指情志表达的明朗、生动,因而具有感染、说服读者的力量。 “骨”是指“沈吟铺辞,莫先于骨”;“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骨与文辞有密切关系,但并非指文辞本身,而是指结撰文辞中的首要条件,如同人体必需有坚实挺拔的骨骼一般。“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练于骨者,析辞必精”。骨之有无,取决于“结言”,即遣辞造句之是否端正、确切;骨的特征,在于运辞之精炼,即简约而切当。总之,骨就运用文辞而言,要求用词造句端正精当,使作品显得精干挺拔。 “风”、“骨”分释已如上述。“风”、“骨”合言,便是指文章具有明朗、生动、端直、精健的优良风格。《风骨》篇云:若能确乎正式,使文明以健,则风清骨峻,篇体光华。“明”与“健”,“清”与“峻”,便是风骨含义的概括。 具备风骨非常重要。而在刘勰心目中,还必须在此基础上加以美丽的文采,方为合乎理想。他说若只有文采而无风骨,有似于雉鸟羽毛美丽,却没有力量,不能奋飞;但若有风骨而无文采,则似鹰隼骨劲气猛,一飞冲天,但缺少耀眼的色彩。唯有两方面兼具,才是“藻耀而高翔”的“文笔之鸣凤”。此种观点,充分体现了南朝的时代风气,那是一个非常重视文辞美丽的时代。刘勰绝不曾脱离他所处的年代。不过他清楚地认识到,这两方面中,必须以“风骨”即文风端正为基础。不然,即使“丰藻克赡”,也将“振彩失鲜,负声无力”。风骨是刘勰对于文章总体风貌的审美要求,其实质是要求文峰端正。在此基础上,再加上适当的文采,那便最为理想。饰以文采属于“奇”一方面,风骨加上风采,便是奇而不失其正,是“执正以驭奇”的一种表现。 在刘勰这儿,风骨并不仅仅是对抒情性体裁的作品如诗歌的要求。虽然《风骨》篇中说“怊怅述情”、“情之含风”、“述情必显”等等,但对这“情”字还是应理解得宽泛一些。可以理解为情志、情理,泛指内容而言。当然抒情的诗歌最易于表现出“风力”即感染读者、

应用文写作选择题

应用文写作选择题 一、单选题: 1. 4. 应用文最重要和最本质的特征是(D )。 A.实用性 B.时效性 C.规范性 D.真实性 2. 应用文写作的落款者,即(C)。 A集体构思者 B.参与讨论者 C.机关或机关领导 D.实际执笔者 3. 应用文写作者的政策水平,主要体现在政策的制作和(B )。 A.政策的理论学习 B.政策的执行运用 C.政策的传达交流 D.政策的知识掌握 4. 应用文是为“用”而写的文章,读者直接影响到文章之“用”的效果,这就形成应用文所谓的(A)。 A.读者制约性 B.读者喜好度 C.读者信服度 D.读者满意度 5. 应用文要求主题“鲜明”,即主题必须(C )。 A.含蓄 B.深刻 C.突出 D.正确 6. 应用文对材料的要求中,最根本的标准是(A)。 A.真实 B.形象 C.典型 D.新鲜 7. 下列选项中,对“典型材料”理解错误的是(D )。 A.既有共性特征又有个性特点的事件和材料 B.最能表现主题的材料 C.有着广泛代表性和强大说服力的事件和材料 D.指重大事情或重要材料 8. 按照时间的发展顺序或思维的递进逻辑顺序来组织材料的构思方法是(B )。 A.横式布局方式 B.纵式布局方式 C.纵横式布局方式 D.混合式布局方式 9. 要求式结尾常用于(B)。 A.上行文 B.下行文 C.平行文 D.无明确行文方向的公文 10. 正文首段有“特通告如下”,末段是“特此通告”,这种情况属于(B)。 A.文章与标题的照应 B.首尾的照应 C.文章内部的前后照应 D.上述三种照应都有 11. 大部分应用文不采用的表达方式是(C )。 A.描写和说明 B.叙述和议论 C.描写和抒情 D.抒情和说明 12. 应用文写作反映现实,解决问题,因此叙述基本上(B )。 A.以写人为主 B.以记事为主 C.以写景为主 D.以状物为主 13. 应用文叙述常用的是顺时序叙述,简称顺叙,又称平叙或者(D )。 A.倒叙 B.插叙 C.补叙 D.直叙 14. 应用文写作的叙述大多采用简明扼要的(C )。 A.目的性叙述 B.援引性叙述 C.概括性叙述 D.总结性叙述 15. “苹果的营养十分丰富,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如多种维生素和镁、硫、铁、铜等微量元素。”该句采用的说明方法是(C)。 A.比较说明 B.定义说明 C.举例说明 D.诠释说明 16. 发文机关同一年度公文排列的顺序号是(C)。 A.公文份数序号 B.发文机关标识 C.发文字号 D.标题 17. 上行文一般只写一个主送机关,如果还有其他机关需要掌握有关情况,应该采用的发送形式是(D)。 A.公报 B.通报 C.报告 D.抄送

浅论《文心雕龙·神思》在文学作品中的艺术想象

浅论《文心雕龙·神思》在文学作品中的艺术想象 摘要:《文心雕龙·神思》是创作论的第一篇,主要以艺术想象为中心,文学的创作离不开作家的想象。本文就《神思》篇中的想象在作品中如何体现,如何通过想象表达作家的情感,作一一分析。 关键词:想象神与物游意象虚静 刘勰的文心雕龙第26篇,即《神思》,它是创作论的第一篇,又是创作总论。它表明了刘勰对艺术想象为中心的文学创作过程中的思维活动特点的认识。莎士比亚在《仲夏夜之梦》中写道:“诗人离不开想象,诗人带着转动的眼睛,一会儿看到天上,一会看到地上”说明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神思》讲构思,从文思酝酿中想象讲起,刘勰在《神思》的开头就提出:“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①这就是想象的说法.想象是身在此而心在彼,可以由此及彼,不受身体的局限的艺术活动. 一、论想象的特点:神与物游 “寂然凝虑”“悄焉动容”②从形的角度来写艺术想象,想象不能凭空出现而是依托一定的物体产生的。“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③想象活动的驰骋正是作为创作主体的心(即神)与作为创作客体的物融合在一起。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就是一篇想象的作品。“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不甚宽广。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再走。”有现实中的街灯想象到天上的明星,有天上的明星联想到地上的街灯。作者想到天上那美丽的街市,又想到街市的情景,又街市想到街市上的人,借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天街闲游,想象牛郎织女怎样过着快乐自在的美好生活,虽然想象的是天上的街市,但他来源于现实中的街市,牛郎织女来源于传说,都有一定的现实依据,又创作客体的物表达了作者对旧时代黑暗现实痛恨,对理想生活向往.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更是想象丰富,从“我欲因之梦吴越”至“仙之人兮列如麻”从这开始,好像放映彩色斑斓的童话影片一样,一个镜头接着一个镜头,出现瑰丽神奇的迷人景象。先是梦幻中的诗人在云霞明灭之中腾空而起,飞向那清波明照的镜湖,让明月的银辉把自己的身影留在镜湖的湖光山色中,而后又伴随他飞向东晋诗人谢灵运登临天姥时投宿过的剡溪,哪里水灵猿啼,景色更加静谧清幽,梦境的景色倏忽万变,时而“千岩万转”,时而“迷花倚石”使诗人应接不暇,但眼前景色却越发雄奇诡丽,神秘可怖,正当诗人惊悚不已之时,霎时电闪雷鸣,山岩倾塌,轰隆一声巨响,一个神仙洞府的石门打开,有老虎鼓瑟,有日月风云,有金台银阁,鸾鸟驾车,神仙列队迎接诗人的到来,真是光怪陆离,有声有色,异彩缤纷,灿烂辉煌,诗人丰富的想象力抒发到淋漓尽致的地步,通过天姥山、谢灵运、猿等这些客观存在的物体,表达了作者渴望自由,写神仙世界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社会的黑暗,表明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恶。 二、想象的条件:虚静临文的状态 “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④这是刘勰在《神思》中对虚静的写照。它的意思是酝酿文思,着重在虚心的宁静,清除心理成见,是精神纯净,说明想象活动开展时,能够专心致志。庄子在《天地》篇中论述了虚静的心理可以为思想活动进行自由的跳跃性的想象创作的必要条件。“视乎冥冥,呼乎无声,冥冥之中,独见晓焉”。所谓“冥冥”就是虚,所谓“无声”就是静。

浅谈刘勰和钟嵘“比兴”观的不同

浅谈刘勰和钟嵘“比兴”观的不同刘勰《文心雕龙》撰成于南齐末年,比《文心雕龙》晚了十多年。《文心雕龙》广泛论述了各种文体,但最重诗赋;除《明诗》、《乐府》两篇专论诗歌外,其《时序》、《物色》、《才略》以至《体性》等篇也均以诗赋作家作品为主要评论对象;《诗品》则专评五言诗。《诗品》内容是否受到《文心雕龙》的影响,不能确知。但两书写作年代相距甚近,两书作者生活在文学风气相同的齐梁之际,都很重视诗歌艺术,因此其诗论内容,很自然地打上时代的烙印,呈现出不少相同之处;同时在若干具体问题上,也表现出一些差异。以下就两人“比兴”观的不同,略作比较分析。 刘勰对“比兴”的论述,曾受到《毛传》和《郑笺》牵强附会说诗的影响,如他说过“《关雎》有别,故后妃方德;‘尸鸠’(指《召南·鹊巢》贞一,故夫人象义”(《文心雕龙·比兴》)等等。但他同时又继承了郑众的见解,并作了进一步的发挥,认为:“比者,附也;兴者,起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起情故兴体以立,附理故比例以生。”又认为“比”的要求是“写物以附意,□言以切事”。这就概括了“比兴”作为艺术思维和表现手法的特点。他还指出“诗人比兴,触物圆览”。即认为“比兴”的思维和手法必须建立在对外部事物观察、感触的基础之上。这些意见,都是很可取的。 刘勰之后,钟嵘对“赋、比、兴”的论述,有了更多的新内容。他说:“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强调“兴”的特点是“文已尽而意有余”,应该有诗味或“滋味”(《诗品序》),从而把艺术的特殊的感人作用与艺术的思维表现特点联系起来,这是一个明显的进步和对传统的突破。正是由于这一点,后来一些株守传统观念的人对钟嵘的这一贡献不仅不予承认,而且颇加非议,如说他“解比兴,又与诂训殊乖”(黄侃《〈文心雕龙〉札记》);“说得不明不白”(黎锦熙《修辞学·比兴篇》)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钟嵘还正确地指出“赋、比、兴”“三义”各有特点,各有所长,不能割裂开来对待和运用。他说:“若专用比兴,患在意深,意深则词踬。若但用赋体,患在意浮,意浮则文散,嬉成流移,文无止泊,有芜漫之累矣。”因此,他要求兼采三者之长:“闳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

论明人对《文心雕龙》中刘勰之梦的研究

论明人对《文心雕龙》中刘勰之梦的研究 摘要:明代是《文心雕龙》研究的关键时期,这期间的龙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成果,明人对刘勰梦境的研究就是其中之一。在明代《文心雕龙》多个版本的序言中,明代学者频频提及刘勰在《序志》篇中叙述的梦境,他们肯定了刘勰对梦境真实性的构建,突出此梦的神圣性和神秘性,同时认为此梦构成刘勰创作的主要动力,而上述现象与明代儒学复古思潮、梦文化风行、戏曲小说等通俗文学的繁荣有着直接的关系。 关键词:文心雕龙刘勰梦明代 明代是《文心雕龙》研究承上启下时期,明人在对前代《文心》研究中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总结、深化的同时,提出了若干新的研究点和理论点,对后世的龙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对刘勰梦的关注就是其中之一,如此集中地对此梦进行关注在明代之前和之后的《文心雕龙》研究中不曾出现。 刘勰在《序志》篇中意味深长地记载了自己梦见孔子的经历: 予生七龄,乃梦彩云若锦,则攀而采之。齿在逾越立,则尝夜梦执丹漆之礼器,随仲尼而南行。旦而寤,乃怡然而

喜,大哉圣人之难见哉,乃小子之垂梦欤。自生人以来,未有如夫子者也……于是搦笔和墨,乃始论文。[1] 刘勰将在序中以纪实的口吻和虔诚的态度肯定了自己 所作之梦的真实性和神奇性,并直言此梦的意义:自己的搦笔和墨是在孔子的眷顾下展开的。明代《文心雕龙》的研究者对刘勰梦境的描写给予了极大的兴趣和关注,这集中体现在明代《文心雕龙》不同版本的序言中。“序,绪也。字亦作‘叙’,言其善叙事理,次第有序,若丝之绪也。”(《文体明辨》)其目的在于陈述为文的宗旨、动机、以及对文章的内容、体例做扼要的概括和评价。序可分为自序和他序,他序的作者多是相关领域的专家,其见识穷高树表,极远启疆,因此序的内容也就构成了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资料来源。作为《文心雕龙》传播与接受的繁荣时期,明代《文心雕龙》版本在数量上是空前绝后的,明代《文心雕龙》序言约12篇,其中明确提及此梦的有6篇,分别是:嘉靖庚子新安本方元祯序、嘉靖辛丑建安本程宽序、嘉靖癸卯新安本畲诲序、嘉靖乙巳沙阳本乐应奎序、万历已卯张之象本张之象序、明万历辛卯伍让本伍让序。上述序言对刘勰的梦境或直引、或转述、或引申,反映了明人对刘勰梦境的极大关注。 一、明人对刘勰梦境的解读 明人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对刘勰梦境真实性的构建予以接受,且进一步强化了此梦的神秘性。

【南朝】刘勰《文心雕龙神思》

南朝】刘勰《文心雕龙· 神思》 文心雕龙《神思》【南朝】刘勰 文心雕龙《神思》第二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 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 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积学 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然后使元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 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徵实而难巧也。是以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疏则千里。或理在方寸而求之域表,或义在咫尺而思隔山河。是以秉心养术,无务苦虑;含章司契,不必劳情也。人之禀才,迟速异分,文之制体,大小殊功。相如含

笔而腐毫,扬雄辍翰而惊梦,桓谭疾感于苦思,王充气竭于思虑,张衡研京以十年,左思练都以一纪。虽有巨文,亦思之缓也。淮南崇朝而赋《骚》,枚皋应诏而成赋,子建援牍如口诵,仲宣举笔似宿构,阮瑀据案而制书,祢衡当食而草奏,虽有短篇,亦思之速也。 若夫骏发之士,心总要术,敏在虑前,应机立断;覃思 之人,情饶歧路,鉴在虑后,研虑方定。机敏故造次而成功,虑疑故愈久而致绩。难易虽殊,并资博练。若学浅而空迟,才疏而徒速,以斯成器,未之前闻。是以临篇缀虑,必有二患:理郁者苦贫,辞弱者伤乱,然则博见为馈贫之粮,贯一为拯乱之药,博而能一,亦有助乎心力矣。 若情数诡杂,体变迁贸,拙辞或孕于巧义,庸事或萌于 新意;视布于麻,虽云未贵,杼轴献功,焕然乃珍。至于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笔固知止。至精而后阐其妙, 至变而后通其数,伊挚不能言鼎,轮扁不能语斤,其微矣乎! 赞曰:神用象通,情变所孕。物心貌求,心以理应。 刻镂声律,萌芽比兴。结虑司契,垂帷制胜。 古人云1 :“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2 神思之谓 也3 。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4 ,视通万里。吟咏之间5 ,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6 ,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7 !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8 。 神居胸臆9,而志气统其关键10 ;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11 。枢机方通12,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13,则神有遁 心14 。 是以陶钧文思15 ,贵在虚静,疏瀹五藏16 ,澡雪精神 17。积学以储宝18,酌理以富才19 ,研阅以穷照20,驯致 以怿辞21 。然后使玄解之宰22 ,寻声律而定墨23 ;独照之匠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是商周以来到齐梁时期文学创作经验的大总结,也是齐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是商周以来到齐梁时期文学创作经验的大总结,也是齐梁以前文学理论批评的集大成者,在历代的文学批评中都受到大家的关注,并被给予高度评价。 在这部体大思精的古代文论巨著中,《神思》篇无疑具有突出地位。它居于全书精华部分即创作论的首篇,提纲挈领,总体论述了创作的整个过程,并且集中地对艺术构思中的想象问题,作了精深的探讨。要解读刘勰的神思论,我们以为要从神思本质特征、定义引语的内涵及其与外物、语言表达等几个方面综合来考。 “文之思也,共神远矣。故寂然凝虚,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夫神思方运,万涂竟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刘勰强调神思的无限性是为了说明创作过程中作者思维活动的灵敏活跃状态。这首先是创作灵感产生的状态。 而创作灵感产生的前提是“陶钧文思,贵在虚静”。要求培养酝酿文思首先应排除不必要的心理因素而达到全神灌注的状态。刘勰认为,只有这样,作文时心神才能合乎要求地活跃起来,才会产生作为创作过程心理活动的神思。否则,心乱神驰,躁动不宁,想要作文又为诸多杂念琐事所牵扯,只会造成文思运行的滞涩乃至阻塞,以致于根本无法实际产生神思。虚静也就是神思发动和运行的关键要素。 我们知道,审美意象的创造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现代文艺学认为,艺术想象离不开“情”,因为作家想象时总是要按照其情感态度去创造审美意象的,主体情感必然要渗透于想象过程的各个环节,与主体情感无关的想象不是艺术想象。《毛诗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艺术家们只有“情动”、“情来”,才能鼓起想象的风帆,推动想象的运行。但审美情感是一种“虚”的存在,同艺术表象相比,具有更为“抽象”的性质,因而,它难以成为神思展开的实体,往往只能寓于艺术表象之中,并通过艺术表象才能表现出来。而艺术表象更具有“实体”的性质,由艺术家妙观万物而得的艺术表象具有形象、具体、可感等特点,能够成为神思展开的具体实体。因而,神思只有以艺术表象为运思实体,才能真正展开,单靠审美情感,神思难以运行。由此看来,以“神与物游”为运动模式的神思活动,其根本特征只能是“神用象通”,离开“象”,神思无

乐府

乐府 一、乐府诗的定义和范围 《汉书?礼乐志》:“至武帝定郊祀之礼,祠太一于甘泉,乾位也。祭后土于汾阴,泽中方丘也。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以正月上辛,用事甘泉圜丘,使童男女七十人俱歌,昏祠至明。 《汉书?艺文志?诗赋略》:自武帝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 班固《两都赋序》:大汉初定,日不暇给。至武、宣之世,乃崇礼官,考文章。内设金马石渠之署,外兴乐府协律之事。 刘勰《文心雕龙乐府》:乐府者,声依永,律和声也。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有有声有辞者,若郊庙、相和、铙歌、横吹等曲是也。有有辞无声者,若后人之所述作,未必尽被于金石是也。” 徐师曾《文体明辨》:按乐府者,乐官肆习之乐章也。 顾炎武《日知录》:乐府是官署之名……后人乃以乐府所采之诗即名之曰乐府。 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对乐府的定义存在着几种不同的说法。 第一,按“依永”、“和声”,乐官肄习之乐章为准绳,则其上限可包括古歌古谣,诗骚当也在其中,下限可至唐宋词、元明曲,苏轼的词集《东坡乐府》、朱有墩的《诚斋乐府》。第二,将先秦之诗骚,唐宋元明之词曲均排除在外,因这些都有自己特殊的形式,而且各有专名。专指上古歌谣、汉唐以后各代乐府、歌行以及近体配乐之诗、历代文人拟作乐府诗均包括在内。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所记录的乐府诗就包括了这几种诗体。 第三,仅指汉代乐府机构和各代所采集的民歌及文人仿作,唐宋以来文人创作的旧题、新题乐府歌行。 乐府作为诗体的一种,被大多数人所认可的还是狭义上的定义,即仅指汉代乐府机构和各代所采集的民歌及文人仿作,唐宋以来文人创作的旧题、新题乐府歌行。 (一)乐府诗与乐府机构 乐府诗体因汉乐府机构而得名。后世多根据班固的说法而认为乐府机构是汉武帝时开始设立

各师成心,其异如面——谈刘勰《文心雕龙

内容摘要:各师成心,其异如面谈刘勰《文心雕龙•体性》 各师成心,其异如面谈刘勰《文心雕龙•体性》 山东大学 关键词:性情;八体;风格;分类 刘勰提出:辞理庸隽,莫能翻其才;风趣刚柔,宁或改其气;事义深浅,未闻乘其学;体式雅郑,鲜有反其习;各师成心,其异如面。意思是说,文学创作活动是人的情性外化为文的体式过程,即内在隐秘的独特思想感情外显为语言文字的风格,内与外是相符的,个性与风格是对应的,各人的‘本心’和‘情性’决定了他们的作品风格。如此深入地阐述文学家气质、才情、个性与艺术风格的关系,这在我国古代学理论发展史上是第一次。 一、体、性之题解 在《文心雕龙》中,体作为专门术语,有时指作品的体裁,有时指作品的风格。如原夫论之为体(《论说篇》)是指体裁:宋初文咏,体有沿革(《明诗篇》)则是指风格。具体到《体性》一篇,刘勰将文之体分为八体:一曰典雅,二曰远奥,三曰精约,四曰显附,五曰繁缛,六曰壮丽,七曰新奇,八曰轻靡,显然,典雅、远奥、精约等八体并不属于刘勰在文体论中所提出的诗、赞、铭、诔等34种文体。黄侃在《文心雕龙札记》中说:体斥文章形状,性谓人性气有殊,缘性气之殊而所为之文异状。因此我们断定,《体性》篇的体指的是文章的风格。关于体性之性,刘勰认为可以分为四项:才、气、学、习。才、气是先天的情性,学、习是后天的陶染。就风格的形成而言,先天的才气是潜能,后天的学、习是释放潜能的条件。这比曹丕《典论•论文》中的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说法进了一大步。 二、体、性之关系 在风格与人格的对应问题上,刘腮提出了因内符外、各师成心,其异如面、和表里必符的观点。这种思想是中国传统的文如其人说法的解释和发挥。除了曹丕的文以气为主,陆机在《文赋》中亦提到:夸目者尚奢,惬意者富贵,言穷者无隘,论达者唯旷。刘勰的《体性》篇继承和发挥了前人的思想,并进一步深化,吐纳英华,莫非性情,强调了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决定作用。文中,他用贾谊、司马相如、杨雄等12个例子来证明了这种观点。

应用文写作基础知识:应用文的材料

应用文写作基础知识:应用文的材料 导语:应用文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一种文体,是人们传递信息、处理事务、交流感情的工具。下面是为您收集的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材料的真实性 一、材料的特点材料的现实和新颖性 材料的典型性 应用文写作对材料是十分依赖的,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为了表现主题我们需要收集一系列材料,或综合或舍取运用到文章的写作之中,使主题真实立体地表现出来。应用文材料的使用除了与文学作品有共通之处外,更多地体现自身特点: 应用文在材料的选用过程中不准改变材料本身性质,必须保持材料的真实性,对材料的时间、地点、数据、事实过程及结果都不能任意改动,否则就会使材料本身的价值发生变异,导致歪曲事实的真相,弄虚作假的后果,失去应用文的主题应有的价值,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于事无补。应用文要求的真实是“绝对的真实”,也就是说所有材料要确凿无误、持之有据。不仅对搜集到的材料要反复核实,在材料的解释上,也要有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 应用文写作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而作的即时之作,其主要的材料需选取能反映现实的新颖材料。所谓现实是指,围绕文章要解决的问题所存在的事实(数据)材料而非通过联想和推论得到的材料。如在《新的消费热点:出门旅游过年》一文中,为了陈述出门旅游过年的

现状,就采用了大量的事实(数据)材料:“根据国家旅游局对江苏、广东、云南、海南、北京、福建、广西、四川、黑龙江、湖南、山东、山西等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调查,……今年春节期间,这些地区直接由旅行社接待的国内旅游人次比往年至少有15%的增长……以上13个省、区、市的旅行社,春节期间共接待旅游者124万人次,旅行社营业收入14亿元。”文中采用的材料都是新近现实发生的,这是大多数应用文材料的特点。所谓新颖是指,材料本身是新近产生的,如新事实、新政策、新的统计数据、新发现的问题等和用新的角度重新审视其新意。 所谓典型性是指那些最能支持主题和说明问题的材料。典型材料可以是一个具体的事例,一些有说服力的数据和一些带有普遍性的现象。如题为《“小解放”为何俏销湖北》的市场调查报告中,在说明“优质服务获得良好口碑”这一经验时,采用了这样一则事实材料:“去年10月的一天傍晚,河南省郑州市某单位的一辆小解放牌车在去广州途径武汉时,在武汉黄鹤楼处出现问题,求助电话打到了该销售中心,中心经理立即亲自带队迅速赶到现场,发现该车是用户对后驱动桥端面螺丝没拧紧而发生齿轮油漏尽,导致差速器锥齿烧损。当维修人员在后半夜将修好的车交给用户时,用户激动地说虽然我们不属于该省管辖,又没带保用手册,并且问题又是因我们使用不当所致,你们还这样及时周到地服务,太让我们感动了!‘小解放'走到哪服务到哪,此言不虚,以后再买车,还买‘小解放'。”这一材料就是一则很能表现主题的材料,是典型的材料。直接获取

文心雕龙乐府篇

《乐府》是《文心雕龙》的第七篇。“乐府”本来是西汉封建政府中的一个机构,“府”是官府,“乐府”就是管理音乐的官府。后来渐渐有人把这机构里所保管的歌曲也称为“乐府”,于是这两字就从一个官府的名称变成一种诗歌体裁的名称了。这种体裁的范围渐渐扩大,不仅包含汉代乐府机构里所创制和保管的作品,也包含后代作家学习这些作品而产生的新的诗歌。“乐府”和一般诗歌的区别本来在于它是配合音乐的,但后代所谓乐府诗却也包含不少与音乐无关的作品。刘勰在本篇中所讨论的,主要是合乐的诗歌,但也涉及少数不合乐的作品。 《文心雕龙·乐府》 - 内容提要 全篇内容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乐府的起源和乐府的教育作用。第二部分讲汉、魏、晋时期乐府诗的发展历史。第三部分阐述音乐和诗歌的关系,并说明自己为什么在《明诗》篇之外另写一篇《乐府》的原因。古代乐府诗不仅起源于民间,且乐府诗的优良传统,也主要体现在乐府民歌中。后来少数文人作家能写出一些较好的乐府诗,正与他们向优秀的乐府民歌学习有关。但刘勰本篇论述的却主要是文人的庙堂乐章,这是其严重局限。不过第一段曾说到老百姓的歌谣可以表达舆论,最后总结时也说过乐府来自民间歌谣;如果再和后面的《谐隐》篇联系起来看,刘勰对民间创作虽然重视不够,但和封建社会其他评论家比起来,他对民歌还是能够有初步的认识的。 《文心雕龙·乐府》 - 原文+译注 (一) 乐府者,“声依永,律和声”也。钧天九奏,既其上帝;葛天八阕,爰爱乃皇时。自《咸》、《英》以降,亦无得而论矣。至于涂山歌于“候人”,始为南音;有娀谣乎“飞燕”,始为北声;夏甲叹于东阳,东音以发;殷整思于西河,西音以兴。音声推移,亦不一概矣。匹夫庶妇,讴吟土风;诗官采言,乐盲被律,志感丝篁,气变金石。是以师旷觇风于盛衰,季札鉴微于兴废,精之至也。夫乐本心术,故响浃肌髓;先王慎焉,务塞淫滥。敷训胄子,必歌九德;故能情感七始,化动八风。 〔译文〕 所谓“乐府”,是用宫、商、角、徵(zhǐ止)、羽的音调,来引申发挥诗意,又用黄钟、大吕等十二律来和五音配合。不但传说天上常奏《万舞》,而且上古葛天氏的时候也曾有过八首乐歌。此外如黄帝时的《咸池》、帝喾时的《五英》等等,现在都无从考究了。以后夏禹时涂山女唱“候人兮猗”,是南方乐歌的开始。有娀氏二女唱“燕燕往飞”,是北方乐歌的开始。夏代孔甲在东阳作《破斧》歌,是东方乐歌的开始。商代整甲在西河想念故居而作歌,是西方乐歌的开始。历代音律声调的演变,是很复杂的。一般老百姓唱本地的歌谣,采诗官借以搜集舆论,乐师则给这些歌辞制谱,使人们的情志、气质通过各种乐器表达出来。因此,晋国的乐师师旷能从南方歌声里看出楚国士气的盛衰,吴国的公子季札也能从《诗经》的乐调里看出周王朝与各诸侯国的兴亡,这确是很精妙的。音乐本来是用以表达人的心情的,所以它可以透入到人的灵魂深处。先代帝王对此非常注意,一定要防止一切邪乱和失当的音乐,教育贵族子弟时,一定要选择有关政治功德的乐曲。因此,乐曲中所表达的情感,能感动天、地、人和春、秋四时;其教育作用可以远达四面八方。 (二) 自雅声浸微,溺声腾沸。秦燔《乐经》,汉初绍复。制氏纪其铿锵,叔孙定其容与。于是《武德》兴乎高祖,《四时》广于孝文;虽摹《韶》、《夏》,而颇袭秦旧,中和之响,阒其不还。暨武帝崇礼,始立乐府;总赵、代之音,撮齐、楚之气,延年以曼声协律,朱、马以骚体制歌。《桂华》杂曲,丽而不经;《赤雁》群篇,靡而非典。河间荐雅而罕御,故汲黯致讥于《天马》也。至宣帝雅颂,诗效《鹿鸣》。迩及元、成,稍广淫乐。正音乖俗,其难也如此。暨后郊庙,惟杂雅章;辞虽典文,而律非夔、旷。至于魏之三祖,气爽才丽;宰割辞

应用文写作复习题及答案73259

应用文写作复习题及答案 ?单项选择题 1 、科技文体的写作要重视哪两种思维方法的运用() A 逻辑思维、创新思维 B 创新思维、形象思维 C 逻辑思维、逆向思维 D 形象思维、发散思维 2 、属于创新思维的方法一组是() A 逻辑、辩证、灵感、逆向 B 发散、逆向、灵感、形象 C 形式、辩证、发散、逆向 D 辩证、灵感、形象、逻辑 3 、指导人们正确使用概念、判断和推理,使思维具有确定性、一贯性和论证性的思维方法叫() A 辩证逻辑 B 类比推理 C 形式逻辑 D 演绎推理 4 、形式逻辑要求人们遵循的基本规律有同一律、矛盾律和律。() A 否定 B 排中 C 排除 D 相对 5 、逻辑思维包括两种思维方法,它们是() A 形式逻辑、辩证逻辑 B 历史逻辑、形式逻辑 C 思维逻辑、矛盾逻辑 D 辩证逻辑、统一逻辑 6 、科技类文体的特征是() A 科学性、真实性、即时性 B 真实性、学术性、新颖性 C 学术性、及时性、公开性 D 科学性、规范性、多样性 7 、以下哪一组都属于科技类文体() A 学士论文、调查报告、广告 B 学士论文、实验报告、产品设计说明书 C 经济合同、考察报告文摘 D 议案、学士论文、说明书

8 、下列属于科技论文的一组是() A 技术报告、专利说明 B 科技报告、科技信息 C 科技文摘、工程设计 D 学术论文、学位论文 9 、论文摘要的字数(中文)一般控制在() A 2000~3000 B 500 左右 C 200~300 D 1000 左右 10 、论文关键词用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每篇论文择取() A 3~8 个词作为关键词 B 10 个以内词作为关键词 C 1 个词作为关键词 D 5 个词作为关键词 11 、不属于科技论文的特点是() A 学术性 B 创造性 C 规范性 D 形象性 12 、论文主体部分开头一般称为() A 前言、绪言 B 摘要、概述 C 引论、序跋 D 绪论、本论 13 、科技论文一般由四部分组成,它们是() A 前置、主体、附录、结尾 B 封面、题名、摘要、正文 C 标题、摘要、正文、参考文献表 D 引言、正文、结论、参考文献表 14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科技论文前置部分的内容() A 关键词 B 摘要 C 图表清单 D 索引 15 、科技论文的主体部分不包括() A 讨论 B 概述 C 附录 D 参考文献表

刘勰有关文学批评的理论

刘勰有关文学批评的理论,主要集中在《知音》篇。 “知音”的意思,本指懂得音乐。《吕氏春秋·本味》中说,伯牙弹琴的时候,当他想到巍巍的泰山,钟子期就从他的琴声中听出伯牙“志在泰山”;当伯牙想到滔滔的流水,钟子期就从琴声中听出伯牙“志在流水”。后人就称钟子期为“知音”。《知音》的篇名就是借此来比喻文学批评者的善于辨别文学作品;同时也表示,真要如“知音”者那样做好文学评论是不很容易的,所以本篇第一句就是:“知音其难哉!” 文学批评难在何处呢?在《知音》篇中,刘勰写到:“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夫古来知音,多贱同思古,所谓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也。” 刘勰从两个方面作了论述:一是“音实难知”,一是“知实难逢”。首先讲“知实难逢”:刘勰举出秦汉以来文学批评中的大量实例,说明自古以来,真正知音的批评者不可多得。有的是“贵古贱今”,认为今人的作品总不如古人好;有的是“崇己抑人”,贬低别人而抬高自己;有的则“信伪迷真”,轻信虚伪而不明真象。这种不从实际出发的批评,当然算不上“知音”。但这样的事实却大量存在,所以刘勰十分慨叹:“逢其知音,千载 其一乎!” 据《后汉书·扬雄传赞》,扬雄写《太玄经》时,刘歆曾对他说:“空自苦!今学者有禄利,然尚不能明《易》,又如《玄》何?吾恐后人用覆酱瓿也。”刘勰借用这个故事,深为感慨地说:“酱瓿之议,岂多叹哉!”就是说,在当时的文学批评风气之下,刘歆担心扬雄的著作可能被人用来盖酱坛子,这种慨叹并不是多余的。这个“酱瓿之议”,说明一个重要

问题,当时扬雄虽严肃认真地写他的《太玄经》,却无人能赏识,所以刘歆认为是“空自苦”,意思是劝他不要写下去了,写出来也不过给人盖酱坛子。可见没有正确的批评风气,没有“知音”,是会影响到文学创作的。这就说明了建立正确的文学批评的必要。 其次,刘勰再讲“音实难知”,即正确的文学批评是很不容易做到的。“音”之所以“难知”,刘勰分析了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原因。客观原因是“文 情难鉴”。他说: “夫麟凤与麏雉悬绝,珠玉与砾石超殊,白日垂其照,青眸写其形。然鲁臣以麟为麏,楚人以雉为凤,魏氏以夜光为怪石,宋客以燕砾为宝珠。形器易征,谬乃若是;文情难鉴,谁曰易分。” 麒麟和獐子,凤凰和山鸡的差别是很悬殊的;珠玉和石块的不同也是很明显的。但是竟有人把麒麟当獐子,把山鸡当凤凰。魏国人又把美玉当怪石,宋国人则把石块看作宝珠。形体显著的东西还难免如此认 错,抽象的文情就更难鉴识了。 主观的原因是“知多偏好,人莫圆该”。他说:“夫篇章杂沓,质文交加;知多偏好,人莫圆该。慷慨者逆声而击节,酝藉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会己则嗟讽,异我则沮弃;各执一隅之解,欲拟万端之变。所谓东向而望, 不见西墙也。” 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本来是很复杂的。批评者既各有自己的偏爱,又不可能具备全面鉴别作品的能力,因此,往往就是对合于自己口味的便赞同,不合的就抛弃;那就正如一个人面向东望,必然看不见西

应用文写作教案

第一章应用文写作概论 一、教学目的 (一)掌握应用文写作基本理论中的主要概念及其特点 (二)掌握应用文各要素的概念及其运用 (三)形成初步运用应用文各要素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应用文各要素的概念及特征 (二)教学难点:应用文各要素的运用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授课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第一课时 主要内容:应用文的概述;应用文五要素之主旨、材料 授课步骤: 一、导入 (一)请同学们回忆曾经学过的文章体裁有哪些? 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诗歌、散文、小说…… 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类新的文体——应用文 (二)再请同学们回忆,我们曾经接触过的应用文有哪些? 书信、演讲比赛中使用的演讲稿、学校橱窗里张贴的通知、运动会时写的通讯稿件等

本学期,我们讲系统地学习关于应用文的知识,熟悉并掌握应用文的特点及用法。二、应用文的概念 应用文是国家机关和其他社会组织及个人处理公务和日常事务、传播信息时使用的格式规范、行文简约的实用性文体 从这个概念中我们得到的信息有: (一)应用文是一种文体(本质属性) (二)应用文格式规范、行文简约、具有实用性(特点) (三)应用文的使用者是国家机关、其他社会组织、个人 (四)应用文是用来处理日常事务、传播信息的(作用) 三、应用文的特点 应用文的概念中已经包含了几个特点,总结一下如下: (一)实用性 (二)真实性 (三)规范性 (四)简约性 (五)严格的时效性 四、应用文的种类 前面提到的书信、演讲稿等都属于应用文,但它们是不同种类的应用文,那么应用文究竟分几种呢?本教材将应用文分为行政公文、事务文书等七类应用文体,本学期我们讲逐一学习。大家可参照课本目录简要浏览一下。

对刘勰“神思”观的浅略认识

对刘勰“神思”观的浅略认识 ■文\ 屠定能 【提要】:刘勰的“神思”观是论述创作之前的构思的,它描绘了构思的精神境界以及有关构思的各个方面。本文浅略的谈了一下自己对“神思”的理解。“神思”的含义主要有两点:“神与物游”及“虚静”。“神与物游”是过程,“虚静”则是前提。刘勰“神思”观念的形成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佛学以及道家学说的影响。 【关键字】:神思神与物游虚静佛道对“神思”的影响 “神思”一词并不是刘勰发明创造的,三国曹植《宝刀赋》有“摅神思而造象”,用以说明工匠铸刀要充分凝神想象。晋宋时期的宗炳进而将“神思”用于绘画创作,其《画山水序》说:“于是闲居理气,拂觞鸣琴。披图幽对,坐究四荒。……圣贤映于绝代,万趣融其神思,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他认为“神思”现象的出现是由于“澄怀观道”、“澄怀味象”所致,所谓“澄怀”,即虚其怀、静其心。注(1):(澄怀观道”、“澄怀味象”的论述参考:《玄学虚静说与文学创作心理》作者:陈顺智主题类号:J2/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而《文心雕龙,神思》篇关于创作灵感的描述是这样的:“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刘勰在这里指出了“神思”,亦即艺术思维活动过程中生动丰富的艺术想象活动情状。神思神通广大,无与伦比,自由神圣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范围极其广泛。“而且在整个“神思”活动过程

中,文学家的思维活动始终是和作家的感情之波澜起伏联系在一起的。刘勰对艺术想象活动的特点作了非常形象的描绘和相当深刻的概括,这就是所谓的“神与物游”。作为创作主体的心(即“神”)与作为创作客体的物的融和统一”。注2(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8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 我认为刘勰所强调的“神思”主要有两点,一是“神与物游”;一是“虚静”。“神与物游”是过程,“虚静”则是前提。 所谓的“神与物游”,意思是说,构思的奇妙,在于能使心物交融,亦即精神和外物相交接、相融合。所指的就是一种不受时空限制的自由艺术想象。对于人的思维、想象不受时空限制的特点,这种认识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早有记载。《西京杂记》卷二中说司马相如作《上林赋》、《子虚赋》时就说“意思萧散,不复与外事相关,控引天地,错综古今”。陆机在《文赋》中也说:“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恢万里而无阂,通亿载而为津”。这是陆机对艺术想象的自由性及其超时空的特点做出的详细入微的描述。刘勰显然是受到到了陆机的影响。在《神思》篇中,刘勰以生动的比喻,描述了艺术想象的自由性及其超时空的特点。“寂然凝虑,思接千载”,讲的是超越任何时间的差距;“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则大概讲的是超越任何空间的差距。他与《文赋》中的“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在意义上是完全相同的。但是,“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注3:刘勰《文心雕龙》)刘勰的“神与物游”还强调的是一种艺术想象的变化莫测。故所谓“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中风云变幻可见一斑。然而,刘勰的“神与物游”捎带一个“神”字,更强调的是“有如神助”,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所以,刘勰称“伊挚不能言鼎,轮扁不能语斤,其微矣乎!”这种想象,既能冲破视野所限,又能跨越时空所阻。是神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