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聚维酮碘特性及其制剂研究进展_巴剑波

聚维酮碘特性及其制剂研究进展_巴剑波

聚维酮碘特性及其制剂研究进展_巴剑波
聚维酮碘特性及其制剂研究进展_巴剑波

文章编号:1001-7658(2010)01-0067-03=综述>聚维酮碘特性及其制剂研究进展

巴剑波,刘玉明,殷明,徐雄利,林永丽

(海军医学研究所,上海200433)

关键词聚维酮碘;消毒剂;制剂

中图分类号:R187.2文献标识码:A

聚维酮碘(PVP-I)是碘与1-乙烯基-2-吡咯烷酮均聚物的络合物,是碘伏的一种。PV P-I是一种优秀的皮肤消毒剂,已被2000年版中国药典收录。PV P-I具有许多优良的特性,其克服了游离碘难溶于水、不稳定、对皮肤刺激性大、着色不易褪色等缺点,保留了碘的良好杀菌性能;碘伏扩展了碘的使用范围,在国内外医院消毒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为让广大碘伏生产者和使用者全面了解PVP-I的优良特性和研究进展,本文对其理化性质、杀菌机理、制剂剂型及在消毒中的应用等作系统介绍。

1理化性质及制剂发展

111理化性质

PV P-I是碘元素与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以络合的形式借助氢键和其他引力作用形成的络合物,其没有固定的分子量,但其分子结构是一种比较稳固的结构形式,这种结构也是PV P-I稳定的基础112。

PV P本身的物理化学活性很弱,与其他药物不产生配伍禁忌,当与碘络合后,碘元素结合在PVP螺旋结构的内侧,极大提高了碘的溶解度,对组织的刺激性和元素碘的副作用较碘酊和其他碘剂显著减轻,作用持久,体表存留时间较长,其在使用浓度下对黏膜几乎无刺激性。

通常以碘元素作为PVP-I有效成分含量的计算标量,其化学特性主要表现出碘元素的特性。因为PV P属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所以其对碘的增溶性较好、受p H值影响小,有利于PV P-I的稳定,可制备出有效碘含量很高的溶液,且对皮肤有比较好的湿润和保护作用122。

固体PV P-I成品为黄棕色至红棕色的无定形粉末,在水或乙醇中以任何比例溶解,在乙醚或三氯甲烷中不溶。易吸潮成软块状,其有效碘含量在质量分数910%~1210%,使用时需要溶解搅拌均匀。PV P-I溶液为棕褐色,10g/L以下的PV P-I溶液为棕红色澄明粘稠液体、均匀、不分层、无沉淀,有效碘含量在5g/L~10g/L,p H值210~410,有碘气味。

PV P-I溶液随稀释变稀,颜色逐渐变淡,即由红变黄,黏度由稠变稀,其稳定性亦下降。当PV P-I的有效碘浓度低于2000mg/L时即不能长期存放,不能作为商品出售。目前上市销售的PV P-I有效碘浓度多为5g/L~10g/L。112制剂特性

传统的含碘消毒剂有碘酊、碘仿、碘水溶液、碘甘油等132。碘酊是应用于临床消毒或灭菌的含有效碘浓度为20 g/L~25g/L的乙醇制剂,配方主要由碘、碘化钾、乙醇组成,主要依靠游离碘杀菌。碘酊对破损皮肤和黏膜具有明显的刺激性,需要及时用乙醇脱碘,否则可引起皮肤碘烧伤,因此碘酊不可用于面部或黏膜消毒,碘在面部可产生色素沉着。碘液的组成配方为碘、碘化钾和蒸馏水,其杀菌能力与液体中的游离碘颜色深浅成正比。碘液不稳定,游离碘容易升华,具有较强的皮肤刺激性。碘甘油是碘与甘油三脂混合而成,主要用于牙龈炎、牙周炎、外耳道炎等疾病的局部治疗,皮肤消毒中较少应用。

PVP-I制备一般首先制备出固体制剂,生产实际使用浓度产品时,以符合制药质量的水溶解均匀制备出不同浓度的液体制剂122。含有效碘5g/L~10g/L的液体制剂具有诸多优良特性。

11211性能稳定由于PVP-I的特殊结构将碘结合包裹,使得PV P-I可稳定储存数年而有效碘基本保持不变,但PVP-I在使用时可缓慢释放出游离碘,在皮肤和创口上保持持久的杀菌作用。

11212容易脱色PVP-I消毒皮肤时虽有一层黄色,但可用水洗掉,无需乙醇脱碘,也不会损伤皮肤。

11213刺激性小PVP-I完全克服了碘酊、碘液等对皮肤刺激性,可用其直接消毒皮肤黏膜和伤口而不会使病人感到刺激性疼痛。

11214含碘浓度低碘酊和碘水溶液使用浓度均在20g/L 以上,而PV P-I通常使用有效碘浓度仅为3g/L~5g/L,极大地节约碘的使用量,且保留了比较好的杀菌效果。

2杀菌机理

211碘化作用

PVP-I是亲水聚合物,对细胞膜的亲和能力较强,能将有效碘直接引到细菌的细胞膜、细胞质,游离碘可直接与细菌的巯基化合物、肽类、菌体蛋白、酶蛋白、脂质、胞嘧啶等发生卤化反应,破坏蛋白的生物学活性以及菌体膜结构,从而导致微生物死亡。PVP-I能在短时间内有效地杀灭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

#

67

#

中国消毒学杂志2010年第27卷第1期

菌、流感病毒(甲1、甲3、B三型)、淋病双球菌、梅毒螺旋体等多种致病微生物142。

212破坏细胞外层结构

由于PV P-I的表面活性和乳化作用,一方面使PV P-I 穿透性增强,另一方面乳化作用使细胞壁破坏,细菌胞膜通透性屏障破坏,PVP-I大量进入细胞内,而胞内容物漏出导致微生物死亡152。

多项实验研究的结果表明14,6,72:PV P-I能杀灭常见的革兰阳性球菌、肠道杆菌、革兰阴性杆菌、芽孢、病毒、螺旋体、厌氧菌、弧菌等多种致病菌,且很少出现耐药性反应,细菌杀灭效果较好。

3剂型发展及其应用18~102

PV P-I作为原料药被2000年版5中国药典6收载,列入药典的制剂剂型主要有软膏剂、栓剂、液体制剂和凝胶剂等4种。国外对PVP-I的研究早已相当完善,仅剂型就达20多种,除上述药典中收载的剂型外还有涂膜剂、贴剂、气雾剂、泡腾栓剂、霜剂、滴剂等。这些PV P-I的制剂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皮肤和黏膜消毒、感染的预防和外用药物制剂。PV P-I剂型研究的发展,为其提供了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311液体制剂

药典中收载的PV P-I溶液有含质量分数10%、715%、5%和1%等4种规格(实际有效碘含量为10g/L、715g/L、510g/L和110g/L),通常在PV P-I溶液中添加碘酸钾作稳定剂。PVP-I溶液是临床上应用最多的溶液剂152,医院常直接将PV P-I配成水溶液使用,但储存起来很不稳定,表现为有效碘含量降低快,室温保存期至多3个月。2005版中国药典中规定了PV P-I溶液的标准,其p H值为510~615,有效碘的含量为标示量的815%~12%,而直接将PV P-I 粉末溶解于水的溶液其p H值仅为216~218。有研究表明111,122,加入稳定剂、p H缓冲剂才能使PV P-I溶液的稳定性大大提高,使室温贮存期在两年以上,有效碘浓度基本保持在有效范围内。

临床上主要应用于手术者的手消毒,常采用有效碘含量为5000mg/L的PV P-I溶液进行洗手消毒;穿刺和注射部位皮肤消毒,常采用有效碘含量1000m g/L以上的PVP-I 溶液;腹腔和缝合伤口以及黏膜的冲洗消毒,常采用有效碘含量为250m g/L~1000m g/L的PV P-I溶液,此浓度范围PV P-I溶液也可用于皮肤损伤面(烧伤、冻伤、擦伤、刀伤)感染的预防和阴道手术前和阴道炎冲洗消毒。德国上市的一种聚维酮碘制剂为10m l溶液中含PVP-I01324g,直接涂布于要处理的皮肤表面进行皮肤消毒113,142。

PV P-I溶液遇红汞易生成具有毒性的碘化汞沉淀;遇苯酚易生成三碘化酚;对大面积(超过20%)皮肤损伤的病人慎用,以免发生碘的过量吸收;需做甲状腺机能试验的患者,不能应用本品,否则会影响患者试验结果。

312软膏剂

PV P-I软膏剂是以PV P-I为主要成分,加入到亲水性乳剂基质中,研匀分装而成,有消毒杀菌作用,用于烧伤、擦伤、感染性溃疡等病灶预防感染1152。局部涂敷时使用面积不宜超过体表面积的20%。通常的PV P-I软膏其PVP-I 含量在5%~10%(实际有效碘含量为5g/L~10g/L),基质成分主要有枸橼酸钠、硬脂醇、甘油、月桂基硫酸钠、对羟基苯甲酸丙脂、凡士林等。已经应用到临床的有10%PV P-I 乳膏1162和5%含糖碘络酮软膏1172,主要应用于创伤感染、溃疡、烧伤等预防感染1182。

313栓剂

通常以PVP-I与乳剂型基质混匀,注模成型,包装而成。PV P-I含量为10%(有效碘10g/L),可分为尿通栓和泡腾栓两种。

尿通栓临床用于治疗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非淋菌性尿道炎或衣原体尿道炎等,总有效率为9313%和8617%1182;泡腾栓主要用于真菌性阴道炎、化脓性阴道炎、子宫糜烂、肛隐窝炎、痔疮等,用药后可产生大量泡沫,从而增加了药物和阴道和宫颈黏膜的接触,并使药物能渗入到粘膜皱褶深部,充分发挥治疗作用1192。

314其他剂型和应用

PVP-I涂剂(含1%PVP-I)在内窥镜直视下涂布于胃窦部和溃疡处以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1202;PV P-I气雾剂和PVP-I消炎止血贴剂能方便地用于皮肤、粘膜、创口的消毒,在局部形成均匀的PVP-I薄膜,起到保护作用,同时可以用于咽喉部121,222;对口腔溃疡患者用PVP-I膜剂(含PVP-I5mg/片)治疗总有效率为92%1232;用生理盐水稀释的含有效碘250mg/L的PVP-I溶液用于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患者灌肠术1242,防治该病由于肠道细菌移位而发生的感染,效果显著,死亡率由3313%下降到1210%。

PVP-I的临床应用已经得到多方试验的验证,并在疾病救治/治疗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皮肤消毒、创伤消毒、预防和控制感染的主要外用消毒剂之一,其临床应用价值得到了多方肯定。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合理地选用PV P-I适宜浓度和适宜剂型能很好地服务于各种伤病的治疗与康复。

4PVP-I在创伤消毒中的应用

PVP-I良好的杀菌性能,稳定而温和的消毒属性使得其在军事医学领域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主要应用于战创伤的消毒与救治中,发挥消毒、清创、抗感染、局部杀菌、促进创伤愈合等作用。总体来说,PVP-I在战创伤救治中的作用可分为治疗用药和消毒用药两种,其中消毒用药为PVP-I在战创伤救治中的主要用途。

411手及皮肤的快速清洁与消毒

PVP-I应用于手与皮肤的清洁与消毒具有良好的效果,杀灭手及皮肤的自然污染菌达到90%以上,反复涂擦可应用于手术野消毒与外科洗手。PVP-I制剂应用到野战条件下的紧急洗手具有清洁去污、快干消毒的特点,能有效地阻断/粪-手-口0的传播途径,减少肠道传染病的发生,保障官兵的健康。常用的方法是PVP-I消毒液直接涂布。412战创伤手术中预防感染发生的应用

野战手术受到环境与条件的限制,外科手术的感染发生率较高,大多数手术延期愈合或继发感染。PVP-I可以在手术中冲洗污染分泌物及异物,并清洗手术创口,提高野战手术的一期愈合率,降低手术继发感染的发生率。常用的方法是将PVP-I消毒液直接应用于手术局部。

#

68

#Ch i nese Journa l o f D i sinfecti on2010;27(1)

413媒介生物损伤与致敏的局部应用

野战条件下,媒介生物、蚊虫、海洋生物等侵袭人员,造成人员局部的叮咬伤和过敏反应,使用PV P-I可减轻局部疼痛、瘙痒症状,清除致敏分泌物,减轻皮肤局部过敏反应,有利于损伤及过敏的症状消除和康复。常用的方法是PVP -I消毒液局部涂布。

参考文献

112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997.

122 杨华明,易滨.现代医院消毒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2:110.

132 薛广波.实用消毒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86:403 ~412.

142 方平楚.国产聚乙烯吡咯烷酮-碘消毒效果的实验研究[J].

中国消毒学杂志,1990,7(4):232.

152 张朝武.碘伏对腊状杆菌芽孢杀灭机理的研究[J].中国消毒学杂志,1991,8(2):69.

162 蒋朱明.PVP-I作皮肤灭菌的临床评价[J].中华外科杂志, 1986,24(5):288.

172 杨美玲,张紫虹,胡永成等.某聚维酮碘消毒液消毒效果和安全性评价[J].毒理学杂志,2005,19(3),Supp:l287.

182 林玳.聚维酮碘制剂的概况及临床应用[J].综合临床医学, 1991,12(4):177.

192 李建平,赵青,温悦,等.聚维酮碘剂型进展及临床应用[J].

中国药业,2002,11(3):78.

1102 侯金成.聚维酮碘的制剂开发与临床应用[J].中国药业, 1999,8(10):61.

1112 黄爱玲,李赢.聚维酮碘溶液稳定性研究[J].山东医药工业,

1998,17(3):3.

1122 奚彩萍,任显雄.聚维酮碘的配方改进[J].江苏药学与临床研究,1999,7(2):29.

1132 张素梅,房传珍,王凤鸣,等.聚维酮碘滴眼液的制备和应用[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8,18(7):307.

1142 蔡亲福编译.Betasep tic M und i phar m a[J].国外新药介绍.

1993,38(1):4.

1152 5中国商品大辞典6编辑委员会.中国商品大辞典.药品分册.

第一版[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2:1005.

1162 顾学裘.药剂专利手册[M].第1版.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 1987:221.

1172 蔡亲福编译. aー?o??[J].国外新药介绍.1992,37

(2):43.

1182 李忠忠.碘络酮的新剂型及临床应用[J].中级医刊,1992,27

(10):46.

1192 张秀珍,邹立家,戚消亮等.聚维酮碘泡腾栓的研制[J].中国药学杂志,1994,29(7):405.

1202 吴培俊,程光善.局部喷洒聚乙烯碘涂剂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的临床研究(附36例报告)[J].新医学,1991,22(3):128. 1212 陈骐.聚维酮碘气雾剂稳定性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1991, 26(9):534.

1222 张秀珍,邹立家.复方聚维酮碘消炎止血贴剂的研究[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1994,32(1):80.

1232 石俊峰,张延雪,潘婷等.聚维酮碘膜剂的制备与应用[J].西北药学杂志,1997,12(1):29.

1242 孙君军,郑启昌,张进祥.碘伏灌肠术在治疗急性坏死性胰腺炎中的应用[J].医学导报,1998,17(5):312.

(收稿日期:2009-09-19)

(上接第66页)

2.6验证结果

对医学观察区、隔离区、临时医疗点、食堂、宿舍等人群聚集的地方实行随时消毒,确诊病例转移、患者住院、出院等进行终末消毒面积达到477300 m2,没有发生院内感染和医源性二次感染。

2.7建立文件和记录档案结果

建立了消毒干预物资需求数量、名称、型号、许可证、厂家档案;绘制了学院甲流期间隔离分区平面图;建立了消毒分队组织机构图、职能分工、联系电话表;建立了消毒分队人员每日体温记录档案;建立了消毒分队每日出动人员、收纳垃圾数量、消毒场所、消毒面积登记档案。

3讨论

根据甲型H1N1流感中病原学、流行病学资料,结合此次甲型流感爆发期的状况进行风险分析,依法防控、科学防治,确定消毒的范围、场所、时间、消毒剂的种类及使用方法、个人防护用品的穿戴、喷雾器械设备的选择和应用、人员的组织和工作展开、均需要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规和方案进行。同时,在此次防控中克服过度防疫及防疫不到位的现象。

在防控某学院甲型H1N1流感疫情中,对消毒干预模式采用了HACCP的原理,实施风险分析、关键控制点确定、关键控制点阈值确定和阈值评价、纠偏措施、验证程序、建立文件和记录档案等7个步骤,取得较好效果,可为今后类似事件提供参考142。

由于时机把握困难,加之进出疫区不便,没有对消毒前后进行采样检测以数据评价消毒效果。但整个程序和实施方法,为消毒干预科学化、实施措施目标化、采取行动程序化,消毒人员专业化,干预效果数量化、工作效率文档化的消毒干预模式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12 甲型H1N1流感预防干预措施应用技术指南(试行)[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9.

122 甲型H1N1流感疫源地消毒指南[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9.

132 医疗废物管理条例[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03. 142 杨振洲,石华,王玉民,等.HACCP在"5.12"震中区映秀镇媒介生物控制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媒介生物学杂志,2009,

20(3):221.(收稿日期:2009-11-10)

#

69

#

中国消毒学杂志2010年第27卷第1期

生物特征识别白皮书(2019年版)

编写单位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北京眼神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曙光易通技术有限公司、北京中科虹霸科技有限公司、北京集创北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蚂蚁小微金融服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科天地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商汤科技有限公司、上海云从企业发展有限公司、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长春博立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平安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深圳华大法医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得意音通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中控智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广电运通金融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圣点世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复旦大学、惠州市桑莱士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西安凯虹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杭州景联文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建筑大学、苏州思源科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中科博宏(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一砂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长春鸿达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巴塔科技有限公司、智慧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杭州晟元数据安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新大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握奇数据股份有限公司、国民认证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天津中科智能识别产业技术研究中心

编写人员 赵波杨建军王文峰宋继伟王思翔杨春林于雪平何召峰樊磊钟陈刘倩颖张璋耿力刘贤刚林冠辰徐持衡谢玉凤冷霜李军朱亚军张立华郝春亮孙彦宋方方张亚浩李星光赵静姚青予宁静温浩林野张丝潆方宁高升杰叶明芝邬晓钧黄小妮孙荣荣刘刚陈书楷林晓清王丹丹王晓亮于欢胡文矛郭明胥建民李梅郑晓薇李志伟田启川任敬辉翁斌张楚刘爽陈磊王栋吴斌蔡春水胡俊义张堃博李俊

目录 目录 1概述 (1) 1.1生物特征识别简介 (1) 1.2我国生物特征识别发展现状 (2) 1.3我国政府引导与政策支持现状 (4) 2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和产业分析 (7) 2.1生物特征识别系统 (7) 2.2生物特征识别模态 (8) 2.3生物特征识别关键技术分析 (15) 2.4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发展趋势 (25) 2.5国外生物特征识别产业发展趋势 (28) 2.6国内生物特征识别产业发展趋势 (30) 2.7国内生物特征识别产业风险分析 (32) 3生物特征识别安全问题 (37) 3.1概述 (37) 3.2系统安全 (38) 3.3个人隐私安全 (40) 3.4应用安全 (41) 3.5其他辅助安全措施 (43) 4生物特征识别典型应用 (44) 4.1金融科技 (44) 4.2民生服务 (45) 4.3公共安全 (46)

生物特征计算-郑思仪20110915

浅谈 生物特征计算
报告人:郑思仪(sisizheng@https://www.wendangku.net/doc/f714497649.html,) 指导教师:王志良 王先梅
2011.9.15

提 纲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概述 面向身份认证的生物特征计算 情感生物特征计算 医学生物特征计算 美学生物特征计算 系统的开发环境与试验工具 研究成果演示

一、概述
生物特征(Biometric Characteristics)包 括人体固有的生理特性和行为特性。 生物特征识别(Biometric Recognition)主 要研究基于生物特征的高性能自动身份鉴别方 法,被认为是目前最为可靠和便捷的身份认证 技术。 自美国“9·11”事件发生后,世界各国都深刻体 会到可靠的身份识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生 物特征识别已成为保障国家和公共安全的核心 战略技术。

生物特征:
人脸
脸部热量图
指纹
手形
手部血管分布
虹膜
视网膜
签名
语音
掌纹

人体生物特征包括生理特征和行为特征两大类。 ⑴生理特征主要包括人脸、指纹、掌纹、掌形、 虹膜、视网膜、静脉、DNA、颅骨等,这些特 征是与生俱来的,是先天形成的; ⑵而行为特征包括声纹、签名、步态、耳形、 按键节奏、身体气味等,这些特征是由后天的 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决定的。 这些生物特征本身固有的特点决定了其在生物 认证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提 纲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概述 面向身份认证的生物特征计算 情感生物特征计算 医学生物特征计算 美学生物特征计算 系统的开发环境与试验工具 研究成果演示

几种常见的生物特征识别方式

生物识别技术主要是指通过人类生物特征进行身份认证的一种技术,这里的生物特征通常具有唯一的(与他人不同)、可以测量或可自动识别和验证、遗传性或终身不变等特点。所谓生物识别的核心在于如何获取这些生物特征,并将之转换为数字信息,存储于计算机中,利用可靠的匹配算法来完成验证与识别个人身份的过程。 方法/步骤 1.指纹识别 指纹是指人的手指末端正面皮肤上凸凹不平产生的纹线。纹线有规律的排列形成不同的纹型。纹线的起点、终点、结合点和分叉点,称为指纹的细节特征点。指纹识别即指通过比较不同指纹的细节特征点来进行鉴别。由于每个人的指纹不同,就是同一人的十指之间,指纹也有明显区别,因此指纹可用于身份鉴定。 指纹识别技术是目前最成熟且价格便宜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目前来说指纹识别的技术应用最为广泛,我们不仅在门禁、考勤系统中可以看到指纹识别技术的身影,市场上有了更多指纹识别的应用:如笔记本电脑、手机、汽车、银行支付都可应用指纹识别的技术。 2.静脉识别 静脉识别系统就是首先通过静脉识别仪取得个人静脉分布图,从静脉分布图依据专用比对算法提取特征值,通过红外线CMOS摄像头获取手指静脉、手掌静脉、手背静脉的图像,将静脉的数字图像存贮在计算机系统中,将特征值存储。静脉比对时,实时采取静脉图,提取特征值,运用先进的滤波、图像二值化、细化手段对数字图像提取特征,同存储在主机中静脉特征值比对,采用复杂的匹配算法对静脉特征进行匹配,从而对个人进行身份鉴定,确认身份。全过程采用非接触式。 3.虹膜识别 虹膜是位于人眼表面黑色瞳孔和白色巩膜之间的圆环状区域,在红外光下呈现出丰富的纹理信息,如斑点、条纹、细丝、冠状、隐窝等细节特征。虹膜从婴儿胚胎期的第3个月起开始发育,到第8个月虹膜的主要纹理结构已经成形。除非经历危及眼睛的外科手术,此后几乎终生不变。 虹膜识别通过对比虹膜图像特征之间的相似性来确定人们的身份,其核心是使用模式识别、图像处理等方法对人眼睛的虹膜特征进行描述和匹配,从而实现自动的个人身份认证。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的测试结果表明:虹膜识别是各种生物特征识别方法中错误率最低的。从普通家庭门禁、单位考勤到银行保险柜、金融交易确认,应用后都可有效简化通行验证手续、确保安全。如果手机加载“虹膜识别”,即使丢失也不用担心信息泄露。机场通关安检中采用虹膜识别技术,将缩短通关时间,提高安全等级。 4.视网膜识别 视网膜是眼睛底部的血液细胞层。视网膜扫描是采用低密度的红外线去捕捉视网膜的独特特征,血液细胞的唯一模式就因此被捕捉下来。视网膜识别的优点就在于它是一种极其固定的生物特征,因为它是“隐藏”的,故而不可能受到磨损,老化等影响;使用者也无需和设备进行直接的接触;同时它是一个最难欺骗的系统,因为视网膜是不可见的,故而不会被伪造。另一方面,视网膜识别也有一些不完善的,如:视网膜技术可能会给使用者带来健康的损坏,这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设备投入较为昂贵,识别过程的要求也高,因此角膜扫描识别在普遍推广应用上具有一定的难度。 5.面部识别 面部识别是根据人的面部特征来进行身份识别的技术,包括标准视频识别和热成像技术两种。 标准视频识别是透过普通摄像头记录下被拍摄者眼睛、鼻子、嘴的形状及相对位置等面部特征,然后将其转换成数字信号,再利用计算机进行身份识别。视频面部识别是一种常见

生物识别技术之国内外相关技术的研究、开发现状

一、生物识别应用之发展历程 生物识别技术起步于九十年代初期,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生物识别的发展历史可以粗略地划分为三个阶段。1990年至1997年为第一阶段。在此阶段,整个市场是有欧美澳不超过十家产品和系统供应商,国内厂商只是充当了分销商和系统集成商的角色:进口国外产品,进行增值分销,或作一些简单的集成应用如门禁系统等。 第二阶段从1998年到2002年。在这个阶段,通过学习和借鉴国外技术和产品,中国厂商在产品研发上取得一个又一个的突破,逐渐攻克了核心软件、硬件处理平台、采集器件、以及应用系统设计等难关,最终开始有少量国内设计和制造的产品出现。与国外产品的竟争开始。 第三阶段是从2003年至今,在此阶段,中国生物识别技术和产品在商业应用领域占据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直至目前最后完全占据主导地位,控制了市场。国外厂商开始转向复杂大系统、多技术融合等中高端产品及应用口。 二、国内市场主导产品 2005年至今,中国生物识别市场规模不断快速膨胀。年均增长率超过50%,目前已经达到年销售超20亿元人民币的规模。从产品形态看,主要如下: 1.出入口控制产品 主要指基于单片机嵌入式结构的指纹门禁机、掌型门禁机、静脉门禁机、虹膜门禁机及人脸门禁机,以及基于PC系统的通道控制系统,识别技术主要也是指纹识别和人脸识别。 2.考勤产品 可以说,大规模将生物识别产品〔主要是指纹识别产品)应用于考勤,首先是在中国市场。其实中国市场确实是生物识别应用最具特色、应用领域最具创意的。目前市场上考勤产品的主要形态是基于单片机嵌入式结构的指纹考勤机。 3.门锁/箱柜锁 锁具市场,是中国传统的优势,单就五金件的加工,就是老外不擅长不愿做的环节。不过,如何提升产品档次,以差异化避免恶性竞争,是所有国内生物识别锁具厂商要深思熟虑的和解决的问题。我们欣喜地看到市场上已经出现了高品质、高利润的中国产品。 4.身份认证 身份认证是可以规模化的商业级应用。尤其在金融行业的应用,可以全面推广。该应用的现状和前景都非常好,在金融行业内部人员操作授权方面的应用,特别体现了生物识别的价值。与此相比较,生物识别技术用于计算机开机验证等,以及PDA、手机等相似应用。就显得小儿科,可有可无。随着3G通讯时代的到来,通过手机平台进行远程登录及验证,对于人脸识别、虹膜识别等技术而,潜力巨大。 三、目前应用状况——细分市场数据 根据创立的生物识别市场细分原则,将生物识别市场细分为五大领域: (1)商业应用(Commercial Use) 主要包括考勤、门禁(企业应用)、锁类、逻辑门禁(验证授权等)、智能卡应用等。 (2)司法应用(Enforcement Applications) 司法鉴证系统(指纹、人脸自动识别系统等)。 (3)公众项目应用(Civil Applications)

生物识别设备项目申请报告

生物识别设备项目 申请报告 规划设计/投资方案/产业运营

生物识别设备项目申请报告说明 未来我国还将在信息技术、信息安全、金融交易、社会安全等领域推动生物特征识别标准化工作,并推动传统的以门禁、考勤等为主的低端应用开始向信息安全、金融支付等高端应用演化,我国生物识别产业还有一个高速增长期。预计到2023年,中国生物识别技术行业的市场规模将达到379亿元。 该生物识别设备项目计划总投资11967.74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9098.14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6.02%;流动资金2869.60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3.98%。 达产年营业收入27530.00万元,总成本费用20695.83万元,税金及附加235.15万元,利润总额6834.17万元,利税总额8011.96万元,税后净利润5125.63万元,达产年纳税总额2886.33万元;达产年投资利润率57.10%,投资利税率66.95%,投资回报率42.83%,全部投资回收期3.83年,提供就业职位498个。 本报告所涉及到的项目承办单位近几年来经营业绩指标,是以国家法定的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财务审计报告》为准,其数据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均由公司聘请的审计机构负责;公司财务部门相应人员负责提供近几年来既成的财务信息,确保财务数据必须同时具备真实性和合法性,如有弄

虚作假等行为导致的后果,由公司财务部门相关人员承担直接法律责任; 报告编制人员只是根据报告内容所需,对相关数据承做物理性参照引用, 因此,不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 报告主要内容:概况、投资背景和必要性分析、市场分析、产品及建 设方案、选址方案、工程设计方案、工艺先进性、环境保护和绿色生产、 项目职业安全管理规划、风险评估、节能评价、进度说明、投资计划方案、项目经营效益分析、综合评价等。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概述(一)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概述(一) 【摘要】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是利用人的生理特征或行为特征,来进行个人身份的鉴定。文章论述了现有的各种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原理、特征、应用的优缺点,介绍了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标准化工作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身份鉴别;生物特征识别;标准化 网络信息化时代的一大特征就是个人身份的数字化和隐性化。如何准确鉴定一个人的身份,保护信息安全是当今信息化时代必须解决的一个关键性社会问题。目前,我国的各种管理大部分使用证件、磁卡、IC卡和密码,这些手段无法避免伪造或遗失,密码也很容易被窃取或遗忘。这些都给管理者和使用者带来很大不方便。生物特征身份鉴别方法可以避免这些麻烦。因此,这一技术已成为身份鉴别领域的研究热点。 所谓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就是,通过计算机与各种传感器和生物统计学原理等高科技手段密切结合,利用人体固有的生理特性和行为特征,来进行个人身份的鉴定。生理特征与生俱来,多为先天性的;行为特征则是习惯使然,多为后天性的。将生理和行为特征统称为生物特征。并非所有的生物特征都可用于个人的身份鉴别。身份鉴别可利用的生物特征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条件:第一,普遍性:即必须每个人都具备这种特征。第二,唯一性:即任何两个人的特征是不一样的。第三,可测量性:即特征可测量。第四,稳定性:即特征在一段时间内不改变。当然,在应用过程中,还要考虑其他的实际因素,比如:识别精度、识别速度、对人体无伤害、被识别者的接受性等等。现在常用的生物特征有:人脸识别、虹膜识别、手形识别、指纹识别、掌纹识别、签名识别、声音识别等。下面将分别介绍各种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一、生物识别技术介绍 常用的生理特征有脸像、指纹、虹膜等;常用的行为特征有步态、签名等。声纹兼具生理和行为的特点,介于两者之间。 (一)基于生理特征的识别技术 1.指纹识别。指纹识别技术是通过取像设备读取指纹图像,然后用计算机识别软件分析指纹的全局特征和指纹的局部特征,特征点如嵴、谷、终点、分叉点和分歧点等,从指纹中抽取特征值,可以非常可靠地通过指纹来确认一个人的身份。 指纹识别的优点表现在:研究历史较长,技术相对成熟;指纹图像提取设备小巧;同类产品中,指纹识别的成本较低。其缺点表现在:指纹识别是物理接触式的,具有侵犯性;指纹易磨损,手指太干或太湿都不易提取图像。 2.虹膜识别。虹膜识别技术是利用虹膜终身不变性和差异性的特点来识别身份的,虹膜是一种在眼睛中瞳孔内的织物状的各色环状物,每个虹膜都包含一个独一无二的基于水晶体、细丝、斑点、凹点、皱纹和条纹等特征的结构。虹膜在眼睛的内部,用外科手术很难改变其结构;由于瞳孔随光线的强弱变化,想用伪造的虹膜代替活的虹膜是不可能的。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发现虹膜特征重复的案例,就是同一个人的左右眼虹膜也有很大区别。除了白内障等原因外,即使是接受了角膜移植手术,虹膜也不会改变。虹膜识别技术与相应的算法结合后,可以到达十分优异的准确度,即使全人类的虹膜信息都录入到一个数据中,出现认假和拒假的可能性也相当小。 和常用的指纹识别相比,虹膜识别技术操作更简便,检验的精确度也更高。统计表明,到目前为止,虹膜识别的错误率是各种生物特征识别中最低的,并且具有很强的实用性,386以上计算机CCD摄像机即可满足对硬件的需求。 3.视网膜识别。人体的血管纹路也是具有独特性的,人的视网膜上面血管的图样可以利用光学方法透过人眼晶体来测定。用于生物识别的血管分布在神经视网膜周围,即视网膜四层细胞的最远处。如果视网膜不被损伤,从三岁起就会终身不变。同虹膜识别技术一样,视网膜扫描可能具有最可靠、最值得信赖的生物识别技术,但它运用起来的难度较大。视网膜识别

生物特征识别_生物特征加密技术报告

指纹特征加密技术

一、概念与发展现状 生物特征是指我们所拥有的生理上的特征,主要分为身体特征和行为特点两类。身体特征包括:指纹、掌形、眼睛(视网膜和虹膜)、人体气味、脸型、皮肤毛孔、手腕/手的血管纹理和D N A等;行为特点包括:签名、语音、行走的步态、击打键盘的力度等等。事实上,任何与个性相关的生理上和行为上的特征都可以用来进行识别。 随着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应用的深入,固有的一些缺陷和不足也逐渐暴露出来,最主要的就是生物特征所涉及以及由此带来的安全性问题。生物特征是人所固有的,代表了人的隐私,可以称之为人的物理身份,同时因为它具有唯一性,持久性和可测量性等特点,将其量化后又可形成由计算机测度的数字身份。正是由于它具有的这些特点,生物特征一旦丢失,就很难像银行卡或身份证那样挂失补办。在指纹识别应用比较广泛的韩国,每年都会因为客户指纹信息的丢失等原因,使得银行指纹识别系统被攻击,造成数以亿美元计的损失。 本报告以指纹识别为例来说明生物特征识别加密技术,传统的指纹识别系统大部分采用细节点作为识别特征,并且把细节点位置存储到模板中用于比对。由于传统的不采用任何加密措施,系统中存储的是原始的细节坐标点和方向值。目前已有文献标明,完全可以自动地从指纹细节点模板恢复出原始的指纹图像,这就对生物特征识别系统的模板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生物特征加密技术(Biometric Encryption)是一个把密钥和生物特征安全地绑定到一起的过程,使得密钥和生物特征本身都不能从系统存储的模板中获取到,当且仅当活体生物特征提交给系统时密钥才会重新生成。作为欧盟三维人脸计划的一部分,飞利浦研究院于2006年成功开发出了基于人脸的加密系统。这是第一个达到实用化要求的生物特征加密系统。 二、对生物特征识别系统的攻击 传统的密码系统由于密码的随机性,对其的攻击效率主要基于计算的复杂性。而生物特征本身并不是随机信号。同时很大程度上也不具有保密性。所以对生物特征识别系统的攻击具有更

生物识别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

2015年中国生物识别技术市场调查研究与 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报告编号:1527075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完整的调研分析工作,使决策者在阅读完行业研究报告后,能够清楚地了解该行业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趋势,确保了决策方向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中国产业调研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f714497649.html,基于多年来对客户需求的深入了解,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该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注重信息的时效性,从而更好地把握市场变化和行业发展趋势。

一、基本信息 报告名称:2015年中国生物识别技术市场调查研究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报告编号:1527075←咨询时,请说明此编号。 优惠价:¥7020 元可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咨询电话:4006-128-668、、传真: Email: 网上阅读:_YiYaoBaoJian/75/ShengWuShiBieJiShuFaZhanXianZhuangFenXiQianJingY uCe.html 温馨提示:如需英文、日文等其他语言版本,请与我们联系。 二、内容介绍 《2015年中国生物识别技术市场调查研究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在多年生物识别技术行业研究结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生物识别技术行业市场的发展现状,通过资深研究 团队对生物识别技术市场各类资讯进行整理分析,并依托国家权威数据资源和长期市场 监测的数据库,对生物识别技术行业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调查研究。 《2015年中国生物识别技术市场调查研究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可以帮助投资者准确把握生物识别技术行业的市场现状,为投资者进行投资作出生物识别技术行业前景预判,挖掘生物识别技术行业投资价值,同时提出生物识别技术行业投资策略、营销策略等方面的建议。 正文目录 第一章生物识别技术行业发展背景概述 1.1 生物识别技术行业综述 1.1.1 生物识别技术的定义 1.1.2 生物识别技术的必要性 1.1.3 生物识别技术的分类 1.1.4 生物识别技术的优势 1.2 生物识别技术行业政策环境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概述

摘要: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是利用人的生理特征或行为特征,来进行个人身份的鉴定。文章论述了现有得各种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原理,特征的优缺点,介绍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身份鉴别;人体生物特征;发展趋势 1. 引言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一大特征是个人身份的数字化和隐性化, 如何准确鉴定一个人的身份,保护信息安全是当今信息化时代必须解决得一个关键性社会问题。生物特征身份鉴别技术是身份鉴别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是指利用人体固有的生理特征或行为特征来进行个人身份鉴别认证的技术。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包括采用人体固有的生理特征(如人脸、指纹、虹膜、静脉、视网膜进行的身份认证技术和利用后天形成的行为特征(如签名、笔迹、声音、步态进行的身份认证技术。与传统的身份鉴定手段相比,基于生物特征识别的身份鉴定技术具有如下优点:(1不会遗忘或丢失; (2防伪性能好,不易伪造或被盗; (3 “随身携带” ,随时随地可用。正是由于生物特征身份识别认证具有上述优点,基于生物特征的身份识别认证技术受到了各国的极大重视。 2.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目前, 常用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所用的生物特征有基于生理特征的如视网膜、人脸、指纹、虹膜,也有基于行为特征的如笔迹、声音等。下面就这些常见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进行讨论研究。 2.1. 视网膜识别人体的血管纹路也是具有独特性的,人的视网膜表面血管得图样可以利用光学方法透过人眼晶体来测定。用于生物识别的血管分布在神经视网膜周围,即视网膜四层细胞得最远处。如果视网膜不被损伤,从三岁起就会终身不变,如同虹膜识别技术一样,视网膜扫描可能具有最可靠,最值得信赖得生物识别技术,但它运用起来的难度较大。视网膜识别技术要求激光照射眼球的背面以获得视网膜特征得唯一性。视网膜技术的优点:视网膜是一种及其固定得生物特征,因为它是隐藏的,故而不易磨损,老化;非接触性得;视网膜是不可见得,不会被伪造。缺点是:视网膜技术未经过任何测试, 可能会给使用者带来健康的损坏。 2.2. 人脸识别人脸识别作为一种基于生理特征的身份认证技术,与目前广泛应用的以密码、 IC 卡为媒介的传统身份认证技术相比,具有不易伪造、不易窃取、不会遗忘的特点;而人脸识别与指纹、虹膜、掌纹识别等生理特

聚维酮碘溶液的制备

聚维酮碘溶液。聚维酮碘(),系由碘与聚乙烯吡咯酮所形成的一种可溶性复合物,与皮肤或粘膜等接触后,能逐渐释放出活性碘而产生与碘相似的强大抗菌活性。 与碘相比,具有挥发性。药品与试剂聚乙烯吡咯酮(上海化学试剂采购站分装),碘(青岛九龙褐藻有限公司), ; 碘(),系由碘与 或粘膜等接触后,能逐渐释放出活性碘而产生与碘。与碘挥发性? ⑺苄院谩⒆饔没汉统志谩⑹褂冒踩薮碳ば浴⑽薰粜缘扔诺悖且恢指 ⒐闫住⒌投镜男滦屯庥孟旧本痢?勺魑饪圃し烙靡┖椭瘟朴靡陨丝谄鸬奖;ぷ饔谩O纸渲票阜椒爸柿靠刂平樯苋缦隆 材料 (自制,符合药典),无水 1.2 设备及仪器厂),型 器(昆山市超声仪器有限公司),电子分析天平 的制备 研细的碘,添加足量的无水乙醇,用磷酸至~,放入超声波中,15 min至干即得。

溶液的制备取适量于研钵中,加无水乙醇适量溶解,再加入少量 作为稳定剂,最后添加,配成0.5% 溶液的鉴别 2.3.1 取本品药液 溶液的含量测定 的溶液作为对照液,用滴定液滴定,以空白对照进行校正。每 l的硫代硫酸钠滴定液相当于mg的碘。批溶液,结果三批样品的有效碘含量分别为、、。 溶液的稳定性实验结果见表1。表溶液的稳定性实验结果结果表明,本品在高温环境下,含量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说明碘有挥发[1,2]。因此,本品应低温、避光保存。 用药(涂抹溶液),每天这样持续用药 结果表明,用药部位未出现红肿或斑块,表明本 难溶解,用无水乙醇和,促进的溶解;用磷酸缓冲液来调节溶液pH之间,增加了的稳定性。另外,添加的辅助材料碘酸钾,也有稳定,应为能释放出有效碘,有效碘逐渐分解生成碘化物,同时产当溶液中存在适量碘酸钾时,增加了溶液中碘酸根离子 不易进行,从而增加了的稳定性。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发展趋势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信息社会对个人身份认证与管理需求的不断增长,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及其相关产品已经大量地进入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为不断提高人类生活的品质做出了贡献。但是,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同时,人们针对目前已经得到广泛应用的一些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也提出了的质疑与挑战。例如,人体指纹可以比较容易地被复制与伪造,从而存在利用伪造的指纹副本对指纹识别系统进行欺骗的可能性。而且,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获取人体指纹进行伪造的难度并不大。2006年,美国的科普节目MythBusters利用一种模仿人体组织特性的凝胶材料制作了人体的指纹副本,然后利用这个伪造的指纹副本成功地通过了指纹识别系统的认证。在2009年,Duc Nguyen更是非常容易地利用一张真人大小的黑白图片通过了联想笔记本所用的人脸识别系统的用户登录认证。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首先需要从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原理谈起。生物特征(这里特指人体的生物特征)之所以能够作为个人身份鉴别与识别的有效手段,这是由其自身所具有的四个特点所决定的:普遍性、唯一性、稳定性和不可复制性。生物特征的普遍性与唯一性在多数情况下可以得到满足,而稳定性和不可复制性则因各种生物特征的自身特点而有所不同。而且,受限于传感器与生物特征识别算法的性能,生物识别系统在识别精度与防伪性能上将会有所下降。例如,在理论上,只要人体面部细节特征足够多,那么即使是双胞胎也可以进行区分。实际上,对于一个现实的生物识别系统而言,要做到这点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也没有必要太过悲观,人们可以通过采取多种生物特征相融合的识别方式,即多模态识别来提高系统的精度和保证系统防伪性。未来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发展趋势大致可分为三个方向:多模态、非接触和网络化。 多模态:采用多模态生物特征融合技术可以获得比单一生物特征识别系统更好的识别性能和可靠性,并增加伪造人体生物特征的难度与复杂性,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多模态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是指综合利用来自同一生物特征的多种识别技术,或者来自不同生物特征的多种识别技术,对个人身份进行判断的生物特征识

人脸识别的研究进展

1引言 人脸识别是计算机模式识别和生物特征鉴别技术的一个热门研究课题,它被广泛应用于娱乐,智能卡,信息安全,法律实施和监控等社会各方面。一般来说,人脸识别主要是指在数字图像或视频图像中,通过人体面部视觉信息,进行人类身份鉴别的计算机技术。人脸识别和其它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如:指纹识别,掌纹识别等相比,具有方便,快捷,易以接受等特点[1]。 计算机人脸识别的研究始于60年代末,最早Bledsoe 以人脸特征点间的距离、比率等参数为特征建立了第一个半自动人脸识别系统[1]。近几十年人脸识别研究逐渐发展,涌现出了大量新的技术和方法。虽然人脸识别技术已经取得了很多突破性进展,但是计算机和人类的人脸识别能力相比,依然还存在很多问题,目前最好的商用人脸识别系统在实际使用中仍然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2人脸识别系统的框架 一般来说,一个完整的人脸识别系统主要包括下面几个步骤: (1)人脸检测(Face detection):对输入图像进行分析, 判断图像中是否存在人脸,如果存在人脸,则标定出人脸的位置和大小的过程。 (2)人脸对齐(Face alignment):通过对人脸图像进行缩 放,旋转,切割等操作,使所有人脸图像依照某种标准规范化的过程。 (3)人脸预处理(Face preprocessing):通过对人脸图像进 行处理,降低图像中光照变化,噪音干扰等情况对人脸识别带来的影响。 (4)人脸表示(Face representation):提取人脸中可以用 于描述人脸模式的特征并使用这些特征来表示人脸的过程。 人脸识别的研究进展 钱志明1,徐丹2 1. 楚雄师范学院, 云南省楚雄市 675000 E-mail: qzhiming@https://www.wendangku.net/doc/f714497649.html, 2. 云南大学计算机系, 昆明 650091 E-mail: danxu@https://www.wendangku.net/doc/f714497649.html, 摘要: 随着人工智能和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发展,人脸识别已成为模式识别领域的一个热门研究课题。本文对近年来人脸识别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综述,分析了人脸识别存在的问题,系统地对目前主流人脸识别方法进行了分类和介绍,针对人脸识别中的一些局部表示方法做了分析和测试,并对未来人脸识别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人脸识别,人脸表示,局部特征 Research Advances in Face Recognition Zhiming Qian1, Dan Xu2 1.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 Chuxiong Yunnan 675000, China E-mail: qzhiming@https://www.wendangku.net/doc/f714497649.html, 2. Department of Computer Engineering, Yunnan University, Kunming 650091, China E-mail: danxu@https://www.wendangku.net/doc/f714497649.html,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computer vision, face recognition has become a hot topic of pattern recognition. This paper presents a survey on the state-of-art face recognition research, systematically classifying and introducing face recognition methods. Furthermore, this paper analysis and tests some recent algorithms, which are used to extract the local facial features. In addition, several major issues for further research in the area of face recognition are also pointed out at the end of this paper. Key Words: face recognition, face representation, local feature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汇总

专业文献综述 题目: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综述姓名: 闫少博 学院: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专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班级: 计科121班 学号: 19212107 指导教师: 伍艳莲职称: 副教授 2015 年6 月19 日 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综述 作者:闫少博指导老师:伍艳莲 摘要: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是利用人体所固有的生物特征来进行个人身份认定的技术。本文不仅分析了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工作模式和发展现状,分析了基于生理特征和行为特征的各种生物特征识别方法及其应用进展过程,指出了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发展趋势。也对于各种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一些关键技术进行了简要的说明, 对每种生物特征 的优势和不足进行了分析, 并对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 了讨论,并且表达了自己对于生物特征识别的理解和认识。 关键词:生物特征识别;生理特征;行为特征 A Survey of Biometric Recognition Technology Information Author: YAN Shao-bo Tutor: WU Yan-lian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olleg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iangsu Nanjing 210095) Abstract: Biometric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 is the use of human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to identify the personal identity of the technology. In this paper, not only analysis the work mod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biometric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identification method based on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 pointed out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biometric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 but also explain biometric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 is the basic principle and some key techniques ,analysi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each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 and discussion the existing biometric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 issues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Key words: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recognition;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现代化,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起来,在我们生活中许许多多的地方都要用到身份识别这种技术,所谓身份识别就是我们在进行某一种特定的活动时所需要进行的一种出于安全考虑的特殊步骤,而人类作为一种特殊的生物,这也就可以把身份识别归结到我们的生物特征识别中来。 1.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认识以及生物特征识别系统的标准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从字面上的含义就是利用人体所固有的生物特征进行个人身份认定的技术,但是我们要知道并非所有的生物特征都可用于个人的身份识别,因为能用于身份识别的生物特征必须满足几个条件:普遍性;唯一性;可测量性;稳定性。普遍性就是每个人都有的特征,唯一性就是任何两个人的这种特征是不一样的,可测量性就是这种特征是可以测量的,稳定性就是这种特征在一段时间内能够保持不变。以上四点是某种生物特征能否用于人身份识别的基本条件。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之所以可以运用到我们大家的生活中去是因为这是一个已经形成

几种典型生物特征识别技术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发展方向和市场前景 各种生物特征识别技术,虽然这些技术能很好地解决传统安全保护方式存在的隐患,提供了相对方便、快速、准确的身份识别方法,但与此同时,这些单一的技术也存在着各自的缺点。就拿指纹识别来说,人们会突然失去可用的指纹,如手指过湿、过干或出现手指暴皮等特征损伤时,或者手指有污物,指纹图像会变的破损或模糊,这样成功比对的可能性就会降低,识别率会大幅度下降。而且这类情况在现实中是比较常见的如在煤矿里等。其他识别技术也有各自不同的缺点。 因此,生物特征识别领域又出现了一种新的方向,即多种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结合使用。在国外,德国知名的法兰富尔协会研发了一种多重模板识别系统,DCSAG公司采用这种方法开发了身份识别系统BioID,提出了全方位生物特征识别的观点。在我们国内,也有不少的研究机构开始研究基于多特 征的识别技术。比如近期清华大学研制的TH.ID多模生物特征(人脸、笔迹签字、虹膜)身份识别认证系统,就是融合了人脸、笔迹和虹膜三种特征,因此识别率也很高。以后的研究,也将走这样的路线,即:将手指静脉和指纹两种特征结合起来以提高识别率和系统的稳定性。 近几年来,全球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已从研究阶段转向应用阶段,对该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正进行的如火如荼,前景十分广阔。利用生物识别技术,使我们的日常生活更为方便、安全。这种新方法将在信息社会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将来的主要发展方向。可见,人体生物特征识别是~项发 展前景极好的高新技术。逐渐被一些机构和消费者采用,成为一种越来越受欢迎的安全保障措旋,使得这项技术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2006年1月,国际生物特征组织IBG(International Biometrie Group)最新的《2006.2010年生物识别市场研究报告》中给出的数据,如图1.1~1.4所示。 预计,受大量的政府项目等推动,全球生物识别产值将从2006年的$2.1B(billion)增长至2010年的$5.7B(billion);2006年,指纹识别有望占到生物识别市场43.6%的份额,面部识别约占19%。亚洲和北美将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生物识别市场。各种生物识别应用系统的产值估计会占到整个生物识别市场(包括相关的设备生产、系统开发等)的产值的5%。 产业预测表明整个生物特征市场会继续增长。其中指纹识别市场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如图1.3 和1.4所示。随着科技的进步,特别是那些具有更高的识别性能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发展,相信这种状况会改变的。 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必将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生活和工作各个领域。从过去的10年的市场情况来看,指纹、人脸和掌型识别技术应用最为广泛,指纹识别占据了更大的优势,看起来用手作为生物特征识别的手段更易为大众所接受。国内市场上主要的生物特征识别产品基本上都是基于指纹识别技术的产品,而且已经应用到了很多的方面。另外几种被看好的技术是静脉、语音以及虹膜识别技术。 几种典型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 (1)指纹识别 每个人(包括指纹在内)皮肤纹路在图案、断点和交叉点上各不相同,也就是说,是唯一的,并且终生不变。依靠这种唯一性和稳定性,我们就可以把一个人同他的指纹对应起来,通过比较他的指纹和预先保存的指纹进行比较,就可以验证他的真实身份。这就是指纹识别技术。作为生物特征识别的

浅谈生物识别技术研究现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714497649.html, 浅谈生物识别技术研究现状 作者:姜懿辰 来源:《中国科技纵横》2018年第01期 摘要:生物特征识别技术(Biometric Recognition)是通过对人类身体独有的特征进行识别,从而实现对鉴别对象鉴定身份的目的的一项技术。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凭借其普遍性、较高的稳定性、可测量性以及唯一性四大性质而被人们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本文在综述了多篇文献后,阐述了: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发展以及实际研究现状。 关键词: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人脸识别;指纹识别;虹膜识别;语音识别 中图分类号:TP39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8)01-0216-02 据新闻报道,苹果公司(Apple)于2017年下半年将推出最新研发的iPhone X机型,该机型对解锁功能进行了改变,使苹果手机从“手动解锁”演进为“面部解锁”。该项技术革新无疑是苹果公司的巨大突破。通过iPhone X的“面部识别”解锁功能的改进,人们的财产安全性有了更大的保障,同时面部识别Face ID让使用者更易保护自己的手机隐私。只有在本人使用时,Face ID才会被识别并解锁手机,仅用一张照片解锁是不可能的。而iPhone X的该项改革正是运用了生物识别技术,采取信息、鉴别和判断手机的使用者,才让真正让一人一机成为可能。 1 概述 生物识别技术(Biometric Recognition Technology)是时代快速变迁的必然产物,而能够 识别的不乏有多种生物特征,例如:指纹、面部、视网膜、声音(语言)、个人习惯、虹膜以及体型等,相应的指纹识别、面部识别、视网膜识别以及声音(语言)识别等技术也在与时俱进地发展。由此可见,如今在生物特征识别领域方面可谓是百花齐放,各项技术都是蓬勃发展。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发展如表1所示。 2 生物识别技术的研究现状 2.1 人脸识别 人脸识别技术是21世纪人们最常用的一种识别身份的手段,也同时是目前最活跃的科学技术领域之一。它具有直观性好、方便、易被接受的特点。人脸识别技术是通过采集使用者的一幅或多幅图像,并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图像进行识别、对比,极易认证,从而确定待识别人的身份。 现如今由于三维人脸相比于二维图像能够提供更多、更丰富的有效信息,目前生物识别技术的研究方向已进入三维人脸的识别阶段,从而实现了更快捷、更高精度的身份认证。人脸识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研究进展

网络信息化时代的一大特征就是个人身份的数字化和隐性化。如何准确鉴定一个人的身份,保护信息安全是当今信息化时代必须解决的一个关键性社会问题。目前,我国的各种管理大部分使用证件、磁卡、IC卡和密码,这些手段无法避免伪造或遗失,密码也很容易被窃取或遗忘。这些都给管理者和使用者带来很大不方便。生物特征身份鉴别方法可以避免这些麻烦。因此,这一技术已成为身份鉴别领域的研究热点。 所谓生物特征识别(Biometrics)技术是指通过计算机利用人体所固有的生理特征或行为特征来进行个人身份鉴别。生理特征与生俱来,多为先天性的;行为特征则是习惯使然,多为后天性的。这里将生理和行为特征统称为生物特征,用于身份鉴别的生物特征应具有普遍性,即任何人都具有这一特征;唯一性,不同人的这一特征各不相同;稳定性,这一特征不随时间、外界环境等的变化发生改变;可接受性,用这一特征进行人体身份鉴别可以被人们接受和认可;防伪性,这一特征不易仿造、窃取[1]。 1生物认证技术 1.1生物认证系统工作原理 通用生物认证原理与系统结构从逻辑上说,一个利用生物识别技术的通用身份认证系统可以分为注册模块和识别模块[2]。在注册阶段,合法用户的生物特征由传感器首次扫描以获得特征的数字化描述。为了加速匹配和减少存储需求,数字描述由特征提取程序进一步处理以生成压缩但有表达能力的描述,称为模板。取决于应用程序,模板可以存入生物认证系统的通用数据库或磁卡或分发给个人的智能卡中(见图1)。在识别阶段,传感器再次捕获用户的生物特征并转化成数字格式,此特征被特征提取程序进一步处理以产生与模板格式一样的描述。结果送到特征匹配程序后,与模板进行比较以确定用户身份是否合法。采用指纹作为身份认证的依据时,从传感器采集的就是用户的指纹图象,经处理后存入模板库的就是用户的指 纹模板。 图1通用生物认证系统 1.2常用身份鉴别方法 1.2.1指纹(Fingerprint)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研究进展 夏鸿斌须文波刘渊 (江南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无锡214036) E-maiI:hongbinxia@https://www.wendangku.net/doc/f714497649.html, 摘要生物特征身份鉴别方法是根据人体各器官或个人行为之间的差异来鉴别个人身份。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生物特征鉴别技术将在军事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文章介绍了生物特征的概念及基于生物特征识别的身份鉴别技术,对不同的识别方法的原理、特征做了较详细的分析与评价。对生物特征身份鉴别技术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方向也做了分析。 关键词生物特征身份鉴别模式识别 文章编号1002-8331-(2003)20-0077-03文献标识码A中图分类号TP391 Biometric Identifition Technigues Xia Hongbin Xu Wenbo Liu Yuan (SchooI of Information TechnoIogy,Southern Yangtze University,Wuxi214036)Abstract:Biometric identification technigues deaI with the identification of individuaIs based on their bioIogicaI on hu-man behavioraI characteristics.As the deveIopment of a computer,biometric identification technigues wiII be used wideIy either in the martiaI area or in the daiIy Iife.The paper summarizes biometric identification technigues.AIso it fuIIy dis-cusses the identification principIe,character of different methods.The prospect and deveIopment of those methods are aIso anaIyzed. Keywords:Biometrics,PersonaI identification,Pattern recognition 基金项目:教育部“网络教育安全强认证技术”专项基金支持 作者简介:夏鸿斌,男,安徽庐江人,硕士生,主研方向为网络安全、模式识别与图像处理。须文波,男,江苏无锡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研方向为网络安全、密码学、模式识别与图像处理。刘渊,男,江苏无锡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研方向为网络安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