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骨巨细胞瘤临床诊疗指南

骨巨细胞瘤临床诊疗指南

骨巨细胞瘤临床诊疗指南

骨巨细胞瘤临床诊疗指南

1 【制定规范的依据】

《临床诊疗规范—关节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2【概述】

本病比较常见,约占所有原发性骨肿瘤的1/5 0组织来源不

清楚。

3 【临床表现】

3.1 好发于青壮年;女性多于男性。

3.2 一般为单发,好发于长骨端,约so%病变位于膝

关节的上下骨端。

3.3 患部常感酸痛或钝痛,一般不剧烈。肿胀多为骨

质膨胀扩张的结果,触之

有乒乓球样感觉D若穿破骨进入软组织,则生成明显的软组织肿块。长骨骨端肿

骨巨细胞瘤影像病例分析

骨巨细胞瘤病例分析 病史:患者xxxx,男性,44岁。因“左小腿疼痛10月余”入院。患者自诉于10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左小腿疼痛,左侧小腿行走时疼痛,休息时缓解,无低热寒战,无其他关节疼痛,今年5月初在我院行左膝关节MRI检查示:左胫骨肿物,未予以特殊处理,今患者为进一步就、明确诊断诊治来我院门诊门诊拟“做胫骨骨肿瘤”收入院。自发病以来,患者精神、睡眠正常,食欲正常。二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 体格检查:皮肤完整,无红肿,无破溃,局部无肿胀,无压痛,膝关节活动、感觉既、及末梢血运可,左直腿抬高试验(-),加强试验(-),左“4”字征(-),内收(-),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辅助检查:无 入院后行DR检查,阅片: X线(影像号 xxxxxx):左胫骨上端可见一大小约4*3cm骨质密度减低区,呈磨玻璃样,未见骨膜反应;左胫骨上段内侧可见一骨性突起,基底部与骨干相连,背离关节生长,余左膝关节构成骨结构完整,未见骨质病变、骨折征象,关节间隙未见异常,周围软组织未见异常。 诊断:左胫骨上端骨质破坏,考虑骨肿瘤病变,性质待查;左胫骨上段骨骨瘤。 病理结果:骨巨细胞瘤。 骨巨细胞瘤 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为起源于骨的非成骨性结缔组织,主要由单核基质细胞和多核巨细胞构成。根据组织学特点可分为三级:Ⅰ级为良性,Ⅱ级为过渡类型(生长活跃),Ⅲ级为恶性。本病好发于20~40岁的青壮年。 一.临床表现:国内资料显示男女发病率相近,男女之比为 1.2:1。好发年龄是20~40岁,占65%。肿瘤好发于四肢长骨骨端,尤其是股骨远端、胫骨近端和桡骨远端,三处发病率占全部的60%~70%。主要症状是患处疼痛和压痛。骨皮质变薄时,触及有乒乓球感。肿瘤穿破骨皮质形成软组织肿块后,皮肤可呈暗红色,表面静脉充盈曲张。 二.影像表现:骨巨细胞瘤从形态学上可分为以溶骨改变为主的溶骨型和以皂泡样变为主的皂泡型。有学者统计了在骨巨细胞瘤中生长迅速的为溶骨型,且恶变的趋势也明显。其可能的机制是溶骨型骨巨细胞瘤随级别的增高,其恶性变(肉瘤化) 的程度也增加,故生长速度加快。从病理学检查也证实了这点,也就是单核基质细胞逐渐增多,其明显异型性变化,且多核巨细胞渐小而少,核亦有明显异型性变化现象。另外当病变侵及骺板亦提示恶性变程度较高。X 线平片和CT 检查的重要性不逊于病理检查,因病理检查有时对骨巨细胞瘤、骨囊肿、骨纤维性骨炎的鉴别会发生困难,而X 线平片和CT 检查对骨巨细胞瘤的诊断却有独到之处。 1.X线表现: X 线表现为偏心性生长在骨端,呈囊状膨胀性骨质破坏,破坏区内骨间隔纤细,构成皂泡状或网格状改变,破坏区和正常骨分界清晰,骨皮质薄,多完整,边缘呈波浪状,肿瘤向四周发展,横向扩张程度与纵向扩张程度相近似或略超过,最后整个骨端全破坏,但一般不侵犯及穿过关节面。一般无骨膜反应,亦无骨化和钙

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解析

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 作者:吴利江茹欢孟叶柳莺 【摘要】目的探讨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方法搜集经手术证实的57例骨巨细胞瘤资料,分析MRI、CT及X线平片征象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X线及CT扫描均见骨端偏心膨胀性改变,无钙化,无硬化,部分病例可见粗大骨嵴;T1WI表现为等、低信号,T2WI为不均匀高信号,Gd-DTPA增强扫描呈中度或明显强化,并可显示瘤内坏死、囊变、出血、含铁血黄素沉着及液平等。结论 X线平片结合CT、MRI可显著提高骨巨细胞瘤的诊断准确 率,对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重要依据。 【关键词】骨巨细胞瘤核磁共振影像诊断 【Abstract】 Objective To describe the imaging features of osteoclastoma. Methods Fifty-seven patients with osteoclastoma, documented by pathologic examination of resected specimens, and their data of X-ray, CT and MRI were analyzed and correlated with pathologic features of the tumors. Results The tumors of all patients were located in the end of bones with eccentric distentive growth. Large ridge were seen in some tumors. No calfications and sclerotic change were seen. Tumors showed isointensive or slightly hypointensive on MR T1-weighted images and heterogeneneously hyperintensive on MR T2-weighted images with internal irregular intense areas. Conclusions Imaging examinations, including X-ray, CT and MRI, can show well the tumor and the peripheral structures and improve the diagnosis. Besides above, imaging examinations can also help to facilitate surgical planning. 【Key words】 osteoclastoma MRI imaging diagnosis 骨巨细胞瘤最早由Cooper于1818年描述,是临床比较常见的骨肿瘤,我国骨巨细胞瘤发病率占骨肿瘤的第一、二位[1]。骨巨细胞瘤具有潜在恶性,5%~10%的病例病变呈侵袭性生长,甚至发生肺转移[2]。本文回顾分析了近年搜集的57例骨巨细胞瘤影像资料,并与病理检查结果对照,探讨X线平片、CT特别是MRI的影像学诊断价值。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57例,其中男32例,女25例,年龄16~55岁(平均35岁);病程3个月~10年。发病部位:胫骨上端14例,股骨下端10例,股骨上段9例,腰椎6例,肱骨上端5例,骶尾骨4例,髌骨2例,肩胛骨2例,颈椎2例,髂骨、颞骨、坐骨各1例。其中术后复发3例。临床表

骨巨细胞瘤CT诊断

?论著? 骨巨细胞瘤CT诊断 张福平1,孙清荣2 [摘要]目的观察CT检查更好显示骨内外侵犯范围、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方法收集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9例骨巨细胞瘤患者的CT检查和病理资料。结果骨巨细胞瘤偏心性生长的溶骨性病变,边界清晰,无硬化边缘。结论CT 评价术后复发,为手术方案、放疗及其疗效观察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骨巨细胞瘤;诊断 [中图分类号]R73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81-2824(2007)09-0807-02 CT diagnosis on giant cell tumor of bone ZHA NG Fu2ping,SUN Qing2rong.Nationa l Hospital of Y uanya ng,Y unnan662416,China [Abstr act]O bjective To collect39cases with CT and pathology diagnosis who had been proved giant cell tumor of bone by surgery and pathology.Methods The main analysis was the CT character with different position and pathology classification directly to show the exact position,inside structure,relation between adjacent organiza2tions and range of invasion and to display the degree of invasion of spine.Results The CT was better for diagnosis of tumor for displaying the calcification in the location of the diseases.Conclu sion The CT is better for classifica2tion of the diagnosis of the tumor. [K ey words]tomography,X2ray computed;giant cell tumor of bone;diagnosis CT检查可显示病变侵犯范围,侵犯程度,偏心性、溶骨性破坏,与周围器官的内在联系,为治疗方案提供手术或药物治疗选择;是手术、药物治疗后疗效观察的重要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1 一般资料经病理证实的骨巨细胞瘤患者39例,男12例,女27例,年龄10~50岁,平均30岁。肿瘤发生部位依次为股骨远端7例,胫骨近端14例,术后复发3例,髌骨4例,坐骨、耻骨各3例,颈椎3例,骶椎5例。 112 病理分级Ⅰ~Ⅱ级12例,Ⅱ级6例,Ⅲ级9例,Ⅱ~Ⅲ级10例,未分级2例。 113 临床症状主要症状为胀痛,局部压痛,肿块,隐痛及夜间疼痛,活动不同程度障碍,颈静脉怒张8例,10例活动后加重,11例肿块形成伴功能障碍,10例皮温升高,均有膝关节疼痛,但无明确外伤史。病程3天~1年余。 2 结果 原发性骨巨细胞瘤36例中,囊样膨胀性破坏8例,溶骨性破坏10例,明显骨嵴7例,偏心性生长7例,骨膜反应10例,破坏脊髓腔边缘模糊9例,边缘清晰18例,髓腔内中心生长者10例,其中3例术后复发,CT平扫表现为肿瘤骨质破坏的确切部位、内部结构、侵及范围及其与邻近组织的存在关系,显著显示肿瘤侵及椎管内外的破坏程度;边缘出现新的溶骨性破坏,边缘模糊,皮质中断,均有分隔;管状骨端 作者单位:1662416云南元阳,元阳县民族医院 2400037重庆,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放射科病变典型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膨胀性溶骨性破坏(图1),无硬化边缘;呈多房或呈多梁状,周围增厚,粗糙的梁状骨嵴;骨皮质变薄,肿胀膨胀明显,可见骨壳的不完整。破坏区边缘清楚、无硬化,周围因骨密质破坏而出现反应性骨密度增高;软组织块影自缺损的骨密质向椎管及周围软组织突出,可破坏骨质。 3 讨论 骨巨细胞瘤是一种常见的、局部侵袭性、临床病理较特殊的原发性骨肿瘤,瘤组织以单核基质细胞及多核巨细胞为主要结构。病变呈膨胀性、溶骨性破坏,境界锐利,骨皮质变薄,清楚显示骨包壳征象(图2);病变位于椎体或附件及二者均受累,病变内见大小不等的分隔状改变(图3)。且不规则,呈肉瘤状,细胞核密集且具有间变现象。多核巨细胞数目较少,细胞核亦较少,且具有不典型的核分裂,为恶性巨细胞瘤[1]。CT评估溶骨性破坏的膨胀程度,显示多房囊性改变,边缘假分隔为特征;CT征象以偏侧性膨胀性骨质破坏或单纯性溶骨性骨破坏为基本特征[2],骨巨细胞瘤好发于20~40岁的成人,本组年龄最小10岁,最大50岁,男12例,女27例,股骨远端7例,胫骨近端14例,髌骨4例,坐骨、耻骨各3例,骶椎5例,术后复发3例;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骨巨细胞瘤最常见的症状为肿瘤部位疼痛与肿胀,病变早期不明显,随病变演变而加重,且疼痛有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减轻的特点。 当肿瘤高度膨胀性生长时,可穿破骨包壳侵入软组织而形成肿块,这表明肿瘤生物学行为比较特殊,病理组织学上为Ⅰ级的也可形成软组织肿块或出现肺转移[1]。肿块边缘

骨巨细胞瘤的X线诊断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c13552157.html, 骨巨细胞瘤的X线诊断分析 作者:李华明 来源:《延边医学》2014年第32期 摘要:目的:探究骨巨细胞瘤X线的诊断方法和分析。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4年5月收治的51例骨巨细胞瘤患者进行X线诊断,并分析影像表现。结果:11例患者为肱骨上端,8例患者为股骨上端,2例患者为胫骨上端,21例患者为股骨下端,3例患者为肩胛骨,2例患者为髂骨,2例患者为颅骨,2例为胸椎骨。病理诊断的准确率为81.8%,检查结果的准 确率高,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骨巨细胞瘤;X线诊断;诊断效果 骨巨细胞瘤为原发性的骨肿瘤,较为常见,骨巨细胞瘤的侵袭性较高,对骨质溶蚀具有较大的破坏作用,能够穿过骨皮质从而成为软组织包块,刮除术之后的复发率较高,少数患者会有肺转移或者局部恶性病变的情况[1]。该疾病的原发部位一般在骨骺,在病灶的不断扩大 中,逐渐向干骺端侵及,大多会侵犯长骨。该疾病的病因并不清楚,其瘤组织质软而脆、血供丰富、似肉芽组织。在对患者诊治的过程中必须选择良好的诊断方法,虽然目前在临床上广泛使用磁共振和螺旋CT,但是对于骨巨细胞瘤的患者采用CT诊断,效果显著,分辨率高,占 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2]。选取2013年3月-2014年5月收治的51例骨巨细胞瘤患者进行X线诊断,并分析影像表现,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3月-2014年5月收治的51例骨巨细胞瘤患者进行X线诊断, 男性22例,女性29例,年龄范围:24-68岁,平均年龄为:(39.76±6.23)岁,病程范围:2个月-3年,平均病程为:(13.9±5.9)年。病理分级:I级为良性巨细胞瘤,II级为中间型巨细胞瘤,组织较为活跃,能够成为良性或者恶性,III级为恶性的巨细胞瘤。30例患者为I级,12例患者为II级,9例患者为III级,所有患者身体的基本资料没有较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X线诊断,摄取病变部位的X线平片,详细记录患者的检查结果,并在患者手术切除后进行组织的病理学检查,和诊断结果进行比较。 1.3统计学分析对本文出现的数据均采用SPSS 14.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采用t对计量资料进行检验,采用X2计数资料进行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病变部位

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

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 江苏省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王华宇 骨巨细胞瘤最早由Cooper 于1818 年描述,是临床比较常见的 一种局部侵袭性骨肿瘤,占所有骨肿瘤的14.13%,居第三位,在良性骨肿瘤中仅次于骨软骨瘤,比国外资料的发病率高[1]。大部分为良性,部分生长活跃,骨巨细胞瘤具有潜在恶性,5 %~10 %的病例病变呈侵袭性生长,甚至发生肺转移[2] 。 1临床与病理 1.1 病理学特征肿瘤主要由单核基质细胞和多核巨细胞构 成,。根据单核细胞和多核巨细胞的组织学特点,可分为三级。Ⅰ级为良性,Ⅱ级为过渡类型,Ⅲ级为恶性。 1.2 临床表现国内资料显示男女发病率相近,男女之比为 1.2:1。好发年龄是20~40岁,占65%[1]。肿瘤好发于四肢长骨骨 端,尤其是股骨远端、胫骨近端和桡骨远端,三处发病率占全部的60%~70%。主要症状是患处疼痛和压痛。骨皮质变薄时,触及有乒乓球感。肿瘤穿破骨皮质形成软组织肿块后,皮肤可呈暗红色,表面静脉充盈曲张。 2 影像学表现 2.1 骨巨细胞瘤从形态学上可分为以溶骨改变为主的溶骨型和以皂泡样变为主的皂泡型。有学者统计了在骨巨细胞瘤中生长迅速的为溶骨型,且恶变的趋势也明显。其可能的机制是溶骨型骨巨细胞瘤随级别的增高,其恶性变(肉瘤化) 的程度也增加,故生长速度加快[3] 。从病理学检查也证实了这点,也就是单核基质细胞逐渐增多,其明显

异型性变化,且多核巨细胞渐小而少,核亦有明显异型性变化现象。另外当病变侵及骺板亦提示恶性变程度较高。X 线平片和CT 检查的重要性不逊于病理检查,因病理检查有时对骨巨细胞瘤、骨囊肿、骨纤维性骨炎的鉴别会发生困难,而X 线平片和CT 检查对骨巨细胞瘤的诊断却有独到之处。 2.2 X线表现 X 线表现为偏心性生长在骨端,呈囊状膨胀性骨质破坏,破坏区内骨间隔纤细,构成皂泡状或网格状改变,破坏区和正常骨分界清晰,骨皮质薄,多完整,边缘呈波浪状,肿瘤向四周发展,横向扩张程度与纵向扩张程度相近似或略超过,最后整个骨端全破坏,但一般不侵犯及穿过关节面。一般无骨膜反应,亦无骨化和钙化征象,相应部位可见均质的软组织肿块,较局限,而边缘清晰。若出现以下几点时则提示恶性:1)有明显的侵袭性表现,如肿瘤与正常骨交界处模糊,有虫蚀状、筛孔样骨破坏,骨性包壳和骨嵴残缺不全;2)骨膜增生较显著,可有Codman三角;3)软组织肿块较大,超出骨性包壳的轮廓;4)患者年龄较大,疼痛持续加重,肿瘤突然生长迅速并有恶病质。 2.3 CT表现 CT 检查表现为肿瘤呈膨胀性改变,而大多数骨壳(骨皮质) 并不完整,但相应部位并无明显软组织肿块。而发现骨壳内面凹凸不平,肿瘤内并看不到真正的骨间隔。有时可见液-液平面。肿瘤与松质骨的交界多清楚,但无骨质增生硬化。骶骨的骨巨细胞瘤可见“横板征”,即骶骨的终板因含钙化的软骨,破坏较慢,因而较骨质破坏多保留一段时间,并可因肿瘤长大而压迫移位。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