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苏轼各阶段代表性诗句

苏轼各阶段代表性诗句

苏轼各阶段代表性诗句

【篇一:苏轼各阶段代表性诗句】

【概述】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父亲苏洵的长子,是北宋著

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豪放派代表人物。他与他的父

亲苏洵(1009~1066)、弟弟苏辙(1039~1112)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他还

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

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

苏辙、王安石、曾巩。作品有》等。在政治上属旧党。

【苏轼生平】

他的父亲苏洵,即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

愤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

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

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

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大家。

嘉佑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

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获得主考官欧阳

修的赏识,高中进士第二名。

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

丁忧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苏轼几年不在京城,朝里已发生了天大的变化。神宗即位后,任用

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

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相国王安石意见不合,被迫离京。

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的,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故很不同意宰

相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

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

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

知州。

这样持续了有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李

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元丰二年(1079年),

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

间即定下不杀仕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

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

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

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

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

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新党势力倒台,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

轼于是年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就又升翰林学士。

俗话说:“京官不好当。”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

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

皇帝提出谏议。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

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

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元佑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被外放颖州。

元佑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他以“讥刺先朝”罪名,贬为惠

州安置、再贬为儋州(今海南省儋县)别驾、昌化军安置。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

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享年六十六岁。

【文学艺术成就】

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

力和艺术价值。他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认为作文应达到

“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

理自然,姿态横生”()的艺术境界。苏轼散文著述宏富,与韩愈柳

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释德洪说:“其文涣然如水之质,漫衍浩荡,则其波亦自然成文。”苏轼与欧阳

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

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当时的作家中间享有巨大的声誉,一时与之

交游或接受他的指导者甚多,黄、秦、晁、张四人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故称苏门四学士。

苏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

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燮星期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赵翼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

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

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

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其诗清

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

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

有影响。、传诵甚广。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

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

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

做出了重大贡献。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

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刘辰翁在《辛稼轩词序》说:“词

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曾

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

凝式,而自成一家。自云:“我书造意本无法”;又云:“自出新意,

不践古人。” 黄庭坚说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又云:“到黄州后掣笔极有力。”晚年又挟有海外风涛之势,加之学问、胸襟、识见处处过人,而一生又屡经坎坷,其书法风格丰腴跌宕,

天真浩瀚,观其书法即可想象其为人。人书并尊,在当时其弟兄子

侄子由、迈、过,友人王定国、赵令畤均向他学习;其后历史名人

如李纲、韩世忠、陆游,以及的吴宽,清代的张之洞,亦均向他学

习,可见影响之大。黄庭坚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

推(苏)为第一。”

苏轼在绘画方面画墨竹,师文同(即文与可),比文更加简劲,且具

掀舞之势。米芾说他“作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顶。余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亦善作古木怪石,米芾又云:“作枯木

枝干,虬曲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均

可见其作画很有奇想远寄。其论书画均有卓见,论画影响更为深远。如重视神似,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式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并明确提出“士人画”的概念等,为其后“文人画”的发展尊定了理论基础。存世书迹有《黄州寒

食诗》、《赤壁赋》、《答谢民师论文》与《祭黄几道文》等。存

世画迹有《古木怪石图卷》;又近年发现的《潇湘竹石图卷》也系

他的作品。

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在才俊辈出的宋代均取得了登

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

【苏轼生平年表】

北宋仁宗天圣元年——嘉佑八年(1023-1064)

1036年景佑三年十二月十九苏轼降生

1054年娶王弗

1057年中进士,母丧,服孝(1057.4-1059.6)

1059年举家前往京都

1061年任凤翔判官

英宗治平元年——四年(1064-1068)

1064年任职史馆

1065年妻丧

1066 父丧;服孝(1066.4-1068.7)

神宗熙宁元年——元丰八年(1068-1086)

1068年娶王闰之

1069年返京;任职史馆

1071年任告监管;任杭州通判

1074年任密州太守

1076年任徐州太守

1079年任湖州太守;入狱

1080年谪居黄州

1084年往常州

1085年往登州;任登州太守;往京都;任中书舍人

哲宗(1086-1100)元佑年间太后执政(1085-1093)

1086年以翰林学士知制诰

1089年任杭州太守兼浙西军区司令

1091年任吏部尚书;往京都;任颍州太守

1092年任扬州太守;兵部尚书;礼部尚书

1093年妻丧;太后逝世;调定州太守;河北军区司令

1094年往惠州贬所;谪居惠州

1097年往海南;谪居海南儋州

徽宗(1101-1126)太后执政(1100)

1101 北返;往常州;逝世

1126 北宋亡

【篇二:苏轼各阶段代表性诗句】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

“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

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词人、人,是豪放词派的代表。和父亲,弟弟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苏

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1057年(嘉祐二年),与弟弟

苏辙同登进士。唐宋八大家之一。《饮湖上初晴后雨》是描写西湖

的古诗中无人能超越的。

生平

苏轼生于1037年1月8日(景佑三年十二月十九日)生于眉州眉山(今属四川)。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

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

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

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

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

1056年(嘉祐元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

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所作,为

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1061年(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

逢其母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1069年(熙宁二年)服满还朝,

仍授本职。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

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此时神宗即位,任用支持变法。苏轼的许

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

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又因其政治思

想保守,很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

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从此,苏轼

终其一生都对王安石等变法派存有某种误解。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县令。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这样持续了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李定

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以讽刺新法为名大做文章。1079年

(元丰二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网织“文字毁谤君相”的网罗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年

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宋神宗(1084年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

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

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

年幼的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以王安石为首新党被打压,重新被

启用为相。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四个月后,以

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为皇帝起草诏书的秘书,三品),

知礼部贡举。

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

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

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

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

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但1091年(元祐六年),他

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外放颍州。

1093年(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新党再度执政,第二

年6月,别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再次被贬至惠阳(今广东惠州市)。1097年,苏轼又被再贬至更远的儋州(昌化军,今海南)。据说在

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后徽宗即位,调

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1101年(元符三年)大赦,

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于1101年8月24日(建中靖国元年七月

二十八日)卒于常州(今属江苏)。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六十四岁,御赐谥号文忠(公)。

诗词

1079年7月,苏轼在湖州任上,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次年元月,

被流放至黄州。诗案之前,自1071年任杭州通判以来,苏轼历任密

州知州、徐州太守和湖州太守,政绩卓著。其诗词作品在整体风格

上是大漠长天挥洒自如,内容上则多指向仕宦人生以抒政治豪情。

而诗案之后,虽然有一段时间官至翰林学士,但其作品中却少有致

君尧舜的豪放超逸,相反却越来越转向大自然、转向人生体悟。至

于晚年谪居惠州儋州,其淡泊旷达的心境就更加显露出来,一承黄

州时期作品的风格,收敛平生心,我运物自闲,以达豁然恬淡之境。以乌台诗案为界,苏轼的诗词作品在创作上有继承也有明显的差异。在贯穿始终的“归去”情结背后,人们看到诗人的笔触由少年般的无

端喟叹,渐渐转向中年的无奈和老年的旷达——渐老渐熟,乃造平淡。

首先,在题材上,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苏轼的“具体的政治忧患”,而后期作品则将侧重点放在了“宽广的人生忧患”,嫉恶如仇,遇有

邪恶,则“如蝇在台,吐之乃已”。其行云流水之作引发了乌台诗案。黄州贬谪生活,使他“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

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识

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

其次,在文化上,前期尚儒而后期尚道尚佛。

前期,他有儒家所提倡的社会责任,他深切关注百姓疾苦;后期,

尤其是两次遭贬之后,他则更加崇尚道家文化并回归到佛教中来,

企图在宗教上得到解脱。他深受佛家的“平常心是道”的启发,在黄

州惠州儋州等地过上了真正的农人的生活,并乐在其中。

第三,在风格上,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

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如深柳白梨花香远益清。

就词作而言,纵观苏轼的三百余首词作,真正属于豪放风格的作品

却为数不多,据朱靖华先生的统计类似的作品占苏轼全部词作的十

分之一左右,大多集中在密州徐州,是那个时期创作的主流。这些

作品虽然在数量上并不占优势,却着实反映了那段时期苏轼积极仕

进的心态。而后期的一些作品就既有地方人情的风貌,也有娱宾遣兴,秀丽妩媚的姿采。诸如咏物言情、记游写景、怀古感旧、酬赠

留别,田园风光、谈禅说理,几乎无所不包,绚烂多姿。而这一部

分占了苏轼全词的十之八九左右,其间大有庄子化蝶、物我皆忘之味。至此,他把所有的对现实的对政治的不满、歇斯底里的狂吼、

针尖麦芒的批判全部驱逐了。其题材渐广,其风格渐趋平淡致远。

苏轼词风可分三类:

一、豪放风格

这是苏轼刻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略带悲凉的感

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二、旷达风格

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表达了诗人希望隐居、

避开乱世、期待和平的愿望。

三、婉约风格

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

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篇三:苏轼各阶段代表性诗句】

洗脱以往某些词的“脂粉气”,从“倚红偎翠”的浓艳中走出,变得明丽洁净.如其《洞仙歌》: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敧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度河汉.试问夜如何?

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在他人笔下,这是写“艳词”的绝佳题材.而到了苏轼笔下,却是风貌迥异.女人的“冰肌玉骨”,在清凉的夏夜里,在银白色的月光的映衬下,显得如此清雅脱俗,明丽照人.夜寂静,人无眠,周围的环境与人物相协调,如此安谧宁静、清澈光洁.词人特意不写宫中的糜烂生活,而只是写其纳凉的一个情节,所选题材的洁净化有助于词的意境的提高.

当然,其婉约词气质的改变及词品的提高,不仅仅用来写歌男舞女,还可以用来表达对妻子的挚情.而以此来抒发对妻子的情感,可以说是苏轼的一大创举,说明苏轼已经破除了“诗尊词卑”的文体等级差别观念,后来甚至常常“以诗为词”.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其《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其词前小序说:“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恰逢苏轼知密州,年近四十.十年前,他的妻子病逝.这是一首怀念亡妻的悼亡词.词人结合自己十年来政治生涯中的不幸遭遇和无限感慨,形象地反映出对亡妻永难忘怀的真挚情感和深沉的忆念.文章开篇便点出了“十年生死两茫茫”这一悲惨的现实.这里写的是漫长岁月中的个人悲凉身世,生与死之双方消息不通、音讯渺茫.词人之所以将生死并提,其主要目的是强调生者的悲思,于是,便出现了“不思量,自难忘”的直接抒情.“不思量”,实际上是以退为进,恰好用它来表明生者“自难忘”这种感情的深度.“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二句马上对此进行补充,阐明“自难忘”的实际内容.其妻死后,自然要出现“千里孤坟”、两地相隔的后果,词人连到坟前奠祭的机会也难以得到.死者“凄凉”,生者心伤.“十年”是漫长的时间,“千里”是广阔的空间.在这漫长、广阔的时空之中,又隔阻着难以逾越的生死界限,词人又怎能不倍增“无处话凄凉”的感叹呢?所以,只能期望能够与妻子梦中相会了.该词下片转入正题写梦境:“夜来幽梦忽还乡”.整首词真情浓厚、沉痛悲凉,这一句却似乎悲中见喜.“小轩窗,正梳妆”,以鲜明的形象对“幽梦”加以补充,从而使梦境更带有真实感.仿佛新婚时,词人在妻子的身边,眼看她沐浴晨光对镜理妆时的神情仪态,心里荡漾着柔情蜜意.随即,词人由喜转悲:“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这对应“千里孤坟”二句,如今得以“还乡”,本该是尽情话凄凉之时,然而,心中的千言万语却一时不知从哪里说起,只好“相顾无言”,一任泪水凄凉.梦境之虚幻,使词境也不免有些迷离恍惚,这反而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结尾三句是梦醒以后的感叹,同时也是对死者的安慰.“十年”之后还有无限期的“年年”,那么,词人对亡妻的怀恋之情不就是“此恨绵绵无绝期”了吗?

苏轼婉约词气质的改变,还使其咏物词看来另有一番意境.比如其《水龙吟》: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

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这首词以生动的笔墨描绘杨花的形象,并以杨花比拟自己的飘零沦落,隐约寄托词人对身世的感慨.它既是在写杨花,又是在写人.词人把自己的主观感受和对不幸遭遇的唱叹,都融入杨花形象之中.从杨花的无人珍惜,从杨花的飘零沦落,似乎可以看到词人以及与词人相类似的某些人的不幸命运.真正做到了形中有神,形神并茂.

苏轼生性豪迈,在现实生活中倔强刚直,几乎没有什么磨难能击倒他.他写出来的相思别离的婉约词,自然也与他人的一味沉沦不同.比如他的《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

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这首词作于“花褪残红青杏小”之暮春季节,这本来是一个“枝上柳绵吹又少”之花落花飞令人伤感的季节,加之作者的心境不佳,就更容易被

凄苦悲愁的情绪所缠绕.但是,词人没有因此自怜自伤不已,而是以开阔的心胸、倔强的意志去对待自然界季节的更换与人世间的风雨变

幻.“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为春去花落而伤心?只要你对生活保持着乐观的态度,以豁达的胸襟去接受一切,你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处处发现美好的事物.词的下片写“墙外行人”偶尔听闻“墙里佳人”悦耳的笑声,便产生了许多美妙的联想.终因不能见“墙里佳人”一面、也不能传递自己的“多情”,而感到有些懊恼.这一段生活小插曲也可以说明词人对生活的浓厚兴趣,并没有为春归、离别、远行等愁苦所纠缠.结尾的懊恼也不是沉重的,而为画面平添一份乐趣.其实,就算不做旷达之想,苏

轼写别离之情的词读起来依然畅快爽朗.比如其《少年游》: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送别之际,雨雪霏霏.冬去春尽,离人犹不见回家.思念之时,只能饮酒解愁.作为一首抒写别离情思的词作,读起来却感觉与他人之牵肠挂肚不同.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