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等腰三角形(二)教学设计 (3)

等腰三角形(二)教学设计 (3)

等腰三角形(二)教学设计 (3)
等腰三角形(二)教学设计 (3)

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

1. 等腰三角形(二)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在八年级上册第七章《平行线的证明》,学生已经感受了证明的必要性,并通过平行线有关命题的证明过程,习得了一些基本的证明方法和基本规范,积累了一定的证明经验;在七年级下,学生也已经探索得到了有关三角形全等和等腰三角形的有关命题;而前一课时,学生刚刚证明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这为本课时拓展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研究等要三角形的判定定理都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将利用前一课时所证明的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进一步研究等腰三角形的一些特殊性质,探索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为此,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①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等腰三角形中相等的线段,进一步熟悉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体会证明的必要性;

2.能力目标:

①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证明是探索活动的自然延续和必要发展,发展学生的初步的演绎逻辑推理的能力;

②在命题的变式中,发展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拓展命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③在图形的观察中,揭示等腰三角形的本质:对称性,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觉;

3.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②体验数学活动中的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

4.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探索——发现一一猜想——证明”的过程,能够用综合法证明有关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的一些结论.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提出问题,引入新课;第二环节:自主探究;第三环节:经典例题变式练习;第四环节:拓展延伸、探索等边三角形性质;第五环节:随堂练习及时巩固;第六环节:探讨收获课时小结。

第一环节: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活动内容:在回忆上节课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在等腰三角形中作出一些线段(如角平分线、中线、高等),你能发现其中一些相等的线段吗?你能证明你的结论吗?

活动目的:回顾性质,既为后续研究判定提供了基础;同时,直接提出新的问题,过渡自然,引入本课研究内容,而新的问题是原有性质的一个自然拓广,有助于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第二环节:自主探究

活动内容:在等腰三角形中自主作出一些线段(如角平分线、中线、高等),观察其中有哪些相等的线段,并尝试给出证明。

活动目的:让学生再次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进一步体会证明的必要性,并进行证明,从中进一步体会证明过程,感受证明方法的多样性。

活动效果与注意事项:活动中,教师应注意给予适度的引导,如可以渐次提出问题:你可能得到哪些相等的线段?

你如何验证你的猜测?

你能证明你的猜测吗?试作图,写出已知、求证和证明过程;

还可以有哪些证明方法?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同伴的交流,学生一般都能在直观猜测、测量验证的基础上探究出:

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的平分线相等;

等腰三角形腰上的高相等;

等腰三角形腰上的中线相等.

并对这些命题给予多样的证明。

如对于“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学生得到了下面的证明方法:

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BD、CE是△ABC的角平分线.求证:BD=CE.

4

2

3

1

E D

C B

A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