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背部专业知识

背部专业知识

背部专业知识
背部专业知识

背部专业知识

一、了解背部

1.在中医上讲背部分为三焦七区,从我们的颈下2寸开始以手掌大小为一个反

射区,向下依次是肺区、心区、肝区、脾区、肾区、排泄区、生殖区,共为七个反射区。

2.脊椎的作用和重要性

背脊是面向太阳生长的大穴,阳气最足的部位,然而脊柱是人体的大梁,是运行气血的通道,人体很多疾病都是气血不足引起的,背脊是气血运行的主干道最怕淤积,只要背脊疏通了气血运行畅通才能带走淤积滋养全身,祛除疾病。

3.膀胱经的作用

膀胱经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它联系人体各个脏腑和俞穴,各个俞穴都分布在膀胱经与督脉两侧,还有一个排废水的作用。

二、何为三焦?

1.三焦是中医藏象学说一个特有的名词,是上焦、中焦和下焦。

上焦为肩颈到内衣带的位置:是心肺的反射区。

中焦为内衣带到命门穴的位置:是肝胆脾胃的反射区。

下焦为命门穴以下的位置:是肾、膀胱,女性子宫卵巢的反射区。

2.上焦是主气,以心肺区为主管人体吐故纳新,心脏机能减退。

人们都把上焦称之为压力区。

上焦不好会引起:大椎突起,肤色晦暗,肌肉僵硬,长疹子粉刺,睡眠

差,面部循环不好,注意力不集中,手臂酸麻。

3.中焦主血,以肝胆脾胃为主,具有排毒解毒,清热,助消化,促营养

吸收。

中焦不好会引起:背部拱起,毛孔扩张,肤色偏白或暗沉,胸闷,呼吸

浅,过敏性体质,抵抗力不足,手臂处容易产生毛囊炎,体质偏酸,爱

吃肉,辛辣刺激,不爱喝水

脊椎凹陷,消化不好,肌肉僵硬紧绷、肌肉突起,酸性体质,青春痘,

长斑,过敏性体质,腹胀,胃溃疡,胃痛,胃病,斑点,面黄等问题。

4.下焦主水,主管肾,子宫,卵巢,坐骨神经。

下焦不适会引起尿频尿急,局部肌肉僵硬,排水功能不好,眼袋、浮肿;

妇科疾病、子宫肌瘤、囊肿、水肿体质、骨盆腔僵硬,坐骨神经痛。三、背诊

1.试温度:把手掌放在顾客的背部试背部温度,如果顾客的背是冷的就表示顾

客的身体偏阴,相反是热的就属于阳,冷热不均匀说明血液循环不好。如果属于阳证:面红身热,神烦气粗,声大多言,口渴冷饮,尿赤便干,苔黄,脉数有力

阴虚:由于津液不足,阴虚生内热所致,低热颧红,手足心热,盗汗,口燥咽干,尿少而黄,大便密结,舌红无苔

属于阳虚:由于阳气不足,阳虚则生寒所致,畏寒四肢冷,疲倦乏力,自汗,小便清长,大便薄溪,苔白,舌质淡。

2.看背部颜色:

黑色—排毒功能不好,肾脏功能偏阳,脾气不好,睡眠不好。

白色—肺功能不好,阳气不足,少语,疲劳。

青色—肝功能不好,解毒差,消化差。

黄红—心和脾功能不好,造血功能差,消化和循环功能差。

3.目测背部:

背部肤色不均匀属于肝胆排毒功能下降

背部毛孔粗大为体质虚寒,湿气重,水分滞留体内,引起手脚冰凉怕冷,下身肿胀等症状

肺区诊断

拇指推肺区膀胱经,如若长痘,推后发红,多为体质燥热,便秘宿便,鼻咽部不适,面部毛孔粗大心区诊断

拇指推心区内膀胱经,出现发红现象,心火旺,眉心容易长痘,体胖者胸闷气短,体瘦者失眠多梦肝区诊断

肝区肤色不均发青为肝胆排毒功能下降,肝区突出为肝功能下降,眼干涩充血,眼袋大,视力下降为肝火旺盛

脾区诊断

脾区肤色发黄为脾胃不和,容易长口腔溃疡,口周,额头容易长红色痤疮。

是为脾胃湿热,容易皮肤松弛,虚胖者多为脾气不足,舌苔黄腻,便秘,实胖者多胃火旺盛

肾区诊断

肾区凹陷,腰部颜色发黑,多为肾水不足,面部容易生乌云状片黑斑,手脚冰凉,这类属于肾阳虚;听力下降,耳鸣,腰酸,手脚燥热怕热为肾阴虚

生殖区诊断

生殖区凸起,月经量少,经血色暗,有血块;生殖区凹陷,面部容易长黑斑,月经量多,提前或退后,多为宫寒症

四、为什么要做背部保养?

背部脊柱是主一身阳气的督脉所在,而且五脏六腑皆系于背部

如:心肝脾肺肾,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十二俞等穴位都集中于背部,这些经穴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的通路,按摩可以刺激这些穴位,起到疏通经气,促进气血运行,振奋阳气,活血通络,养心安神,平衡阴阳,调和五脏六腑的功能,从而达到阴阳平衡,健康长寿的目的。

背部专业知识

背部专业知识 一、了解背部 背部分为三焦七区,从颈下2寸开始以手掌大小为一个反射区,向下依次是肺区、心区、肝区、脾区、肾区、排泄区、生殖区,共为七个反射区。 二、何为三焦 五脏:心、肝、脾、肺、肾 六腑: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无形器官) 三焦是中医藏象学说一个特有的名词,是上焦、中焦和下焦的合称 上焦为肩颈到内衣带的位置:是心肺的反射区 中焦为内衣带到命门穴的位置:是肝胆脾胃的反射区 下焦为命门穴以下的位置:是肾、膀胱,女性子宫卵巢的反射区 三焦经与心包经相表 上焦是主气,以心肺区为主管人体吐故纳新,心脏机能减退。 上焦为压力区,大椎突起,肤色晦暗肌肉僵硬,长疹子粉刺—睡眠差,面部循环不好,注意力不集中,手臂酸麻 中焦主血,以肝胆脾胃为主,具有解毒,清热,助消化,促吸收,不适会引起胃痛,胃病,斑点,面黄等问题 如若中焦背部拱起,毛孔扩张,肤色偏白或暗沉—胸闷,呼吸浅,过敏性体质,抵抗力不足,手臂处容易产生毛囊炎,体质偏酸,爱吃肉,辛辣刺激,不爱喝水 消化区:脊椎凹陷,消化不好,肌肉僵硬紧绷、肌肉突起,酸性体质,青春痘,长斑,过敏性体质,腹胀,胃溃疡 下焦主水,主管肾,子宫,卵巢,坐骨神经,如不适会引起尿频尿急 肾水区:黑皮带,局部肌肉僵硬,排水功能不好,眼袋、浮肿;妇科疾病、子宫肌瘤、囊肿、水肿体质、骨盆腔僵硬 温度 手掌沿脊背试背部温度 冷—阴 热—阳 冷热不均匀说明血液循环不好 阴和阳,即可以表示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一般来说,凡是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 相对静止着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晦暗的,都属于阴 阳证:面红身热,神烦气粗,声大多言,口渴冷饮,尿赤便干,苔黄,脉数有力 阴虚:由于津液不足,阴虚生内热所致,低热颧红,手足心热,盗汗,口燥咽干,尿少而黄,大便密结,舌红无苔 阳虚:由于阳气不足,阳虚则生寒所致,畏寒四肢冷,疲倦乏力,自汗,小便清长,大便薄溪,苔白,舌质淡 肌肉 僵硬—阳气血过度集聚在某个部位,不能顺畅流动,无弹性,疲惫,身体负担沉重,靠意志力支撑 松软—阴能量无法聚集—涣散,动作慢,脾气较好,做事无恒心 颜色 黑色—排毒功能不好,肾脏功能偏阳,脾气不好,睡眠不好 白色—肺功能不好,阳气不足,少语,疲劳

八字基础知识

八字基础知识 天干地支 天干:阳:甲丙戊庚壬;地支:阳:子寅辰午申戌; 阴:乙丁己辛癸。阴:丑卯巳未酉亥。 天干五行及方向:甲乙属木位东方地支五行方向及四时: 丙丁属火位南方寅卯(辰)属木位东方司春。 巳午(未)属火位南方司夏。 庚辛属金位西方申酉(戌)属金位西方司秋。 亥子(丑)属水位北方司冬。 壬癸属水位北方辰未戌丑属土位中央司四立 注: 戊己属土位中央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天干化合:甲己合化土;乙庚合化金;丙辛合化水;丁壬合化木;戊癸合化火。 1 1 1 1 1 (名为中正之合)(仁义之合)(威制之合)(淫喏之合)(无情之合) 天干相冲:甲庚相冲;乙辛相冲;丙壬相冲;丁癸相冲;戊己土位中央无方向不冲。 天干相克:甲乙木克戊己土;戊己土克壬癸水;壬癸水克丙丁火;丙丁火克庚辛金; 庚辛金克甲乙木;(同为生克力量相差悬殊,同性生克力大,异性生克力小。即:甲木 力生丙火力大,乙木生丙火力小,甲木克戊土力大,乙木克戊土力小,甲木克己土力小, 乙木克己土力大。其余仿此) 地支化合:子丑合化土;寅亥合化木;卯戌合化火;辰酉合化金;巳申合化水; 午未(为太阴太阳)合化土。 地支三合:申子辰合化水局;亥卯未合化木局;寅午戌合化火局;巳酉丑合化金局。 地支三会:寅卯辰三会木局;巳午未三会火局;申酉戌三会金局;亥子丑三会水局。 地支生半合:申子合化水局;亥卯合化木局;寅午合化火局;巳酉合化金局。 地支幕半合:子辰合化水局;卯未合化木局;午戌合化火局;酉丑合化金局。 地支相刑:子卯一刑也;寅巳申二刑也;丑未戌三刑也。 地支相冲:子午相冲;丑未相冲;寅申相冲;卯酉相冲;辰戌相冲;巳亥相冲。 地支相害:子未相害;丑午相害;寅巳相害;卯辰相害;申亥相害;酉戌相害。 地支的四种刑:(1)寅巳相刑巳申相刑申寅相刑,(寅巳申三刑)为无恩之刑。 (2)丑戌相刑戌未相刑未丑相刑,(丑戌未三刑)为持势之刑。

背部专业知识

背部专业知识 一、了解背部 1.在中医上讲背部分为三焦七区,从我们的颈下2寸开始以手掌大小为一个反射 区,向下依次是肺区、心区、肝区、脾区、肾区、排泄区、生殖区,共为七个反射区。 2.脊椎的作用和重要性 3.背脊是面向太阳生长的大穴,阳气最足的部位,然而脊柱是人体的大梁,是运行 气血的通道,人体很多疾病都是气血不足引起的,背脊是气血运行的主干道最怕淤积,只要背脊疏通了气血运行畅通才能带走淤积滋养全身,祛除疾病。 4.膀胱经的作用 5.膀胱经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它联系人体各个脏腑和俞穴,各个俞穴都分布在膀胱 经与督脉两侧,还有一个排废水的作用。 二、何为三焦? 1.三焦是中医藏象学说一个特有的名词,是上焦、中焦和下焦。 上焦为肩颈到内衣带的位置:是心肺的反射区。 中焦为内衣带到命门穴的位置:是肝胆脾胃的反射区。 下焦为命门穴以下的位置:是肾、膀胱,女性子宫卵巢的反射区。 2.上焦是主气,以心肺区为主管人体吐故纳新,心脏机能减退。 人们都把上焦称之为压力区。 上焦不好会引起:大椎突起,肤色晦暗,肌肉僵硬,长疹子粉刺,睡眠差,面部循环不好,注意力不集中,手臂酸麻。 3.中焦主血,以肝胆脾胃为主,具有排毒解毒,清热,助消化,促营养吸收。 中焦不好会引起:背部拱起,毛孔扩张,肤色偏白或暗沉,胸闷,呼吸浅,过敏性体质,抵抗力不足,手臂处容易产生毛囊炎,体质偏酸,爱吃肉,辛辣刺激,不爱喝水 脊椎凹陷,消化不好,肌肉僵硬紧绷、肌肉突起,酸性体质,青春痘,长斑,过敏性体质,腹胀,胃溃疡,胃痛,胃病,斑点,面黄等问题。 4.下焦主水,主管肾,子宫,卵巢,坐骨神经。 下焦不适会引起尿频尿急,局部肌肉僵硬,排水功能不好,眼袋、浮肿;妇科疾病、子宫肌瘤、囊肿、水肿体质、骨盆腔僵硬,坐骨神经痛。 三、背诊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知识汇总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重点知识汇总 绪论 1.中医学理论体系确立:战国至秦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神农本 草经》等医学问世。 2.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张从正(攻邪派);李杲、李东坦(补土派);朱震亨、 朱丹溪(滋阴派) 3.中医学理论体系主要特点就是: 一、整体观念; 二、辨证论治; 4.整体观念:主要体现于: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人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统一 性; 5.辨证论治:就是中医学认识疾病与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 6.病、证、症的基本概念: ●病,即疾病,就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 调、脏腑组织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心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 ●证,即证侯,就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症,即症状与体征就是病与证的基本要素。病的重点就是全过程,而证的重点在现 阶段。 四诊—>病因、病位、病性、病势;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1.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 2.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学说) 3.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1.阴阳基本概念:就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2.事物阴阳属性:相对性主要表现三个方面:阴阳属性相互转化;阴阳之中复有阴 阳;比较对象不同; 3.阴阳学说基本内容: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阴阳消长阴阳转化 4.制约太过:“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制约不及:“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 5.阴阳互根: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阴阳互用:就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

中药学基础知识专业资料大全

中药基础知识——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配伍 【【【第一节四气】】】 1、含义 四气又称四性,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用以说明药物作用性质。寒凉和温热是对立的两种药性;寒和凉之间、热和温之间,是程度上的不同,也就是说药性相同,但在程度上有差别,温次于热、凉次于寒。 此外,在寒热温凉之外,还有“平性”,“平性”的含义是指药性平和,寒热之性不甚明显,但实际上仍有偏温、偏凉之不同。 2、确定依据 药性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的,即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础。 凡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属于寒性或凉性,也称寒凉药,多具清热降火、凉血解毒、滋阴退热、泄热通便、利尿、清化热痰、清心开窍、凉肝止痉、提高机体免疫力等作用。 凡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属于温性或热性,也称温热药,多具温中散寒、温肺化饮、暖肝散寒、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通经络、引火归原、回阳救逆等作用。 3、所示效用 四气,从本质上而言,只有寒热二性。 寒凉药如黄芩、黄连、黄柏、大黄等;常用来治疗热性病症(高热烦渴、面红目赤、咽喉肿痛、温毒发斑、血热吐衄、火毒疮疡、热结便秘、热淋涩痛、黄疸水肿、痰火咳嗽、高热神昏、热极生风、脉洪而数等阳热证) 温热药如附子、干姜、肉桂等;常用来治疗寒性病症(四肢厥冷、脘腹冷痛、面色苍白、中寒腹痛、肺寒喘咳、寒疝作痛、阳痿早泄、宫冷不孕、阴寒水肿、风寒痹痛、血寒经闭、虚阳上越、亡阳厥脱等阴寒证)。 注意:应用药物必须对证,如不对证,药物的偏性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4、具体表述 寒、热、温、凉、平是对药物四气的概括性表述,通常标以大热、大寒、微温、微寒等予以区别,这是对中药四气程度的进一步区分。 5、阴阳属性 四气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温热属阳,寒凉属阴。 6、临床应用 据病证的寒热选择相应的药物:寒证—热药;热证—寒药 据病证的寒热程度的差别选择相应的药物。如:大寒证(亡阳证),须选大热药(附子、肉桂)等;微寒证(脾胃虚寒证),选温性药(煨姜) 寒热温凉还有程度上的差别,如当用热药而用温药,当用寒药而用凉药,则病重药轻,达不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反之,当用温药而用热药反伤其阴,当用凉药而用寒药易伤其阳。如治疗寒热错综的复杂病证,则又当寒热药并用。如治疗真寒假热证,则当用热药,真热假寒证,又当用寒药。 感受风寒、怕冷发热、流清涕、小便清长、舌苔白,这是寒的症状,这时用紫苏、生姜煎了汤饮服后,可以使病员发一些汗,就能消除上列症状,说明紫苏、生姜的药性是温热的。如果生了疗疮、热疗、局部红肿疼痛,甚至小便黄色、舌苔发黄,或有发热,这就是热的症状,这时用金银花、菊花来治疗,可以得到治愈,说明金银花、菊花的药性是寒凉

中医药基础知识问答

第一部分中医护理基础理论 1、什么是阴阳五行学说? 答: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人世界是自然的论理工具,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 2、五星是怎样运行于中医临床的? 答:中医借五行学说来说明人体内部与外界环境的相互关系,根据它们各自的特点而分属五行。五行学说认为五行有生、克关系,生就是互相促进和助长;克就是是相互抑制和制约。并以五行的相生相克来说明脏腑组织之间在生理上的互相联系和病理情况下的相互影响。 3、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答: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可概括为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两个方面。 ⑴整体观念:①人是有机的整体;②人和自然界密切相关。中医学认为,人体的各个部分是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的。这种相互联系的关系,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的作用而实现的。同时,人生活在自然中间,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 ⑵辨证论治:“辩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收集到的有关疾病的各种症状和体征加以综合分析、概括,以认识疾病的证候。“论治”就是根据辩证的结果,确立相应的治疗法则。辩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也是对辨证是否正确的检验。 4、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答:阴阳五行学说;脏腑学说;经络学说;病因与病理学说;诊法与治则学说及预防。 5、什么是阴阳? 答: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阴阳代表着事物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6、阴阳学说内容有哪几个方面? 答:⑴阴阳相互对立:主要表现在它们之间既相互制约又相互斗争的两个方面。 ⑵阴阳相互依存:就是说阴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单独存在。 ⑶阴阳相互消长:相互依存的阴阳双方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处于互为消长的运动变化之中。 ⑷阴阳相互转变:事物的阴阳两个方面,当其发展到一定阶段各自向相反的方向转化,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 7、阴阳学说在祖国医学中的应用包括哪几个方面? 答:⑴用于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⑵用于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⑶用于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⑷用于诊断疾病; ⑸用于指导治疗; ⑹用于概括药物的性味和功能; ⑺用于指导防病养身。 8、如何理解“阴胜则寒”“阳胜则热”“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答:是指阴阳失去相对平衡而出现偏盛或偏衰的结果。疾病的变化就是正邪斗争的结果。人体的抗病机能是正气,致病机能是邪气,阳邪致病,可使阳盛而阴伤,出现热证。阴邪致病,则致阴盛而阳伤,出现寒证。阳气虚衰不能制阴,出现阳虚的虚寒证。疾病的病理变化复杂多变,均可以用“阴盛则寒”“阳胜则热”“阳虚则寒”“阴虚则热”来概括。

五行经络养生 中医五行养生法

五行经络养生中医五行养生法 五行经络养生中医五行养生法,我为大家汇聚了一些健康知识和日常养生的文章,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五行经络养生中医五行养生法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五行经络养生 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的运动。五行学说是古人创造的一种哲学思想,以日常生活的五种物质:金、木、水、火、土元素,作为构成宇宙万物及各种自然现象变化的基础。它是用来阐释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抽象概念,具有广泛的涵义,并非仅指五种具体物质本身。 五行学说是以五种物质的功能属性来归纳事物或现象的属性,并以五者之间的相互滋生、相互制约来论述和推演事物或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运动变化规律。 五行养生是传统中医养生观念,重天人相应理论。五行养生之说由来已久,五行是相邻相生,相隔相克,中医学里讲究“五行、五气、五脏、五味、五色”,他们彼此勾连,相互提携,相生相克。 中医学里讲究“五行、五气、五脏、五味、五色”,他们彼此勾连,

相互提携,相生相克。五行和谐与否直关身体运营,哪一项强了弱了都会出现相应的身体症状,所以,了解机体五行也是健康的必要。 五行是相邻相生,相隔相克 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生为发展。 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克为平衡。 五行经络调理 五行经络调养,是根据五行相生原理的一种中医调节养生方法,包括对心、肝、肺、胃、肾的调养。 在千变万化的自然界中,许多事物都可以根据五行特性而分类,比如我们熟悉的五脏、五音、五味、五方等。对于我们的身体,五行对应的五脏就是指肺、肝、肾、心、脾,在四季则对应春、夏、长夏、秋、冬。只有根据季节四时变化,调和好五脏平衡,才能维持身体健康状态。 中医五行养生法

奇门遁甲基础知识归纳概要

第一部分:排盘起局 一、根据起盘时间,排出四柱(由阳历推四柱见后)。根据节气和日干,确定是阴遁还是阳 遁 局的确定,根据拆补法,由日干支求出符头(甲或者己开头)甲乙丙丁戊或者己庚辛壬癸符头地支三种情况子午卯酉上元 寅申巳亥中元 辰戌丑未下元 跟据图洛书在九宫排布的原则定出属于几局 阳遁为顺排,阴遁为逆排 如冬至上元为阳遁一局,中元为七局,下元为四局 小寒上元为阳遁二局,中元为八局,下元为五局 大寒上元为阳遁三局,中元为九局,下元为六局 入立冬上元为阴遁四局,中元为七局,下元为一局 小雪上元为阴遁三局,中元为六局,下元为九局 大雪上元为阴遁二局,中元为五局,下元为八局 二、排地盘。根据阴遁阳遁几局,在九宫图中排出地盘 阴遁(夏至以后)戊乙丙丁癸壬辛庚己 阳遁(冬至以后)戊己庚辛壬癸丁病乙 三、排天盘。 1、根据时辰,求出符首。在十二地支图中,从时辰的地支起甲,逆时针数到时辰的干 支,所对应的地支加上甲得到旬首,如癸未,则旬首为甲戌 2、再根据旬首六甲遁(甲子戊)(甲戌己)(甲申庚)(甲午辛)(甲辰壬)(甲寅 癸)得到符首(戊己庚辛壬癸) 甲子戊(正黄,阳土,土生万物地位最高) 甲戌己(镶黄,阴土,稍次) 甲申庚(正白,阳金,阳土生阳金) 甲午辛(镶白,阴金,阴土生阴金) 甲辰壬(正黑,阳水,阳金生阳水) 甲寅癸(镶黑,阴水,阴金生阴水)水又复生木,既甲,东方青龙 3、把符首放入地盘时干所落的宫位,把地盘重新顺时针排布得到天盘。故天盘和地盘 成一定角度的旋转

四、排八门。 1、根据地盘符首所落宫位对应八门所在的固定位置,得到某一门和对应的数字,称作 直使 2、再在十二地支盘中将此门放在旬首地支位置,顺时针旋转(阳遁从一往九数,阴遁 从九往一数),数到时辰地支位置,其数就是直使所落宫位 3、从直使开始,顺时针把八门依次排入 注:当地盘符首落入中宫时,一律寄坤二宫,称死五而非死二 放在地盘时干位置,顺时针排放 注:当直符落入中宫,一律寄坤二宫,禽芮一起 六、八神盘。直符放在地盘时干上,阳遁顺时针,阴遁逆时针,依次排入 直符、腾蛇、太阴、六合、白虎、玄武、九地、九天 七、旬空的计算: 由干支求出旬首,将甲安于旬首地支,顺数,剩下末尾两个既为旬空 举例:壬辰,属于甲申旬,从申顺数甲乙丙丁。。。得到午未旬空 1、年干:公元年末尾数-3 (负数+10) 年支:(公元年-3)/12 取余数(除尽作12算) 2、月干:年干×2+月数 月支:根据节气固定不变 3、日干: 日支: 4、时干:日干×2+(时支-2) 时支:每天固定不变

基础中医学重点知识点大 汇总

基础中医学重点知识点大汇总 第一章导论 人类最早形成的三大传统医学:中医学,古巴比伦学,印度医学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 古代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等)的影响古代自然科学(天文、历法、气象、农业、数学等)的渗透古代医疗经验(针灸、汤液等治疗)的积累 ? ? ? ? 中医理论体系 主导思想:整体观念 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阴阳、五行学说 生理病理学基础: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 诊治特点:辨证论治 一、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 《黄帝形神一体观 ⑵病理的整体性: 病脏及他脏病脏及系统 ⑶诊治的整体性: 司外揣上病下取 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 中医学的医学模式:形—神—自然—社会 (二)恒动观念 中医学认为自然界中,任何事物都在不停运动。 1.生理上的恒动观:人体脏腑器官的生理功能活动处于永恒无休止的运动中(如气血的循环);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具有浓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特点。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多学科知识交互渗透的产物。中医学的科学范畴: 2.病理上的恒动观:疾病的病理处于不停的发展变化(如外感风寒束表的感冒,失治误治,入里化热)(三)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为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病---疾病的名称,如感冒病、水肿病。症----症状和体征,是具体的疾病表现。

如头痛、恶寒、咳嗽、胸痛。证----又称证型,是疾病发展过程中 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证反映了疾病的本质。 证包括: ①疾病的原因(如风寒、风热、瘀血等) ②疾病的部位(如表、里、某脏、某腑、某条经络等)③疾病的性质(如寒、热等)④邪正关系(如虚、实等) 病、证、症三者的区别与联系 1.病与证,虽然都是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但病的重点是全过程,而证的重点在现阶段。症状和体征是病和证的基本要素,疾病和证候都由症状和体征构成。 2.有阴阳学说 一、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阴阳的普遍性、相关性、相对性、可分性 1.阴阳的普遍性 阴阳并不是某一特定的事物和现象,而是对物质世界每两种相关事物或现象的概括。中医学诊治疾病的着眼点是对证候的辨析和因证候而治。证同则治同,证异则治异,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 2.阴阳的相关性 阴阳属性的划分,一定要在相关事物或现象范围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克”规律来认识世界和探求宇宙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五行的概念 “五”: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 “行”:一指行列、次序,,二指这五种物质的运动和变化。 (二)五行的特性 1 木曰曲直---生长、生发、条达。 2 火曰炎上---温热、升腾、向上。 3 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 4 金曰从革---潜降、肃杀、收敛。 5 水曰润下---滋润、向下、寒凉、静藏。 2.事物五行属性归类表 (四)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中医的基础知识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中医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其独特之处,在于“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及辨证论治。主要特点有: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由阴阳两大类物质构成,阴阳二气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并时刻都在运动与变化之中。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两者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之中,一旦这种动态平衡受到破坏,即呈现为病理状态。而在治疗疾病,纠正阴阳失衡时并非采取孤立静止的看问题方法,多从动态的角度出发,即强调“恒动观”。 精气学说 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有“升降出入”四种形式。由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称为“气化”,如动物的“生长壮老死”,植物的“生长化收藏”。 气是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使之得以交感相应。如:“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

天地之精气化生为人。 阴阳学说 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最初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光为阳,背日光为阴。 阴阳的交互作用包括:阴阳互生、阴阳交感、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成就,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但是这并不代表五种物质,而是五种属性。 五行于中医则体现了具备这五种属性的人体五大系统的相互关系。木火土金水这五个符号分别代表肝心脾肺肾所统领的五大系统。中医不是研究微观的病毒细菌如何作用于人体的理论而是研究人体整体的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并且通过中药,按摩,针灸,甚至心理作用去调节各个系统之间的平衡,以此保持身体健康。 五行的交互作用包括:相生、相克、制化、胜复、相侮、相乘、母子相及。 藏象学说

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讲解

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讲解 中医入门2006-11-22 04:33:42 阅读195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_1178930_1.html 首先中医的起源,很早早到我们都不知道是什么时候起源的,中医最早的也是最完善的也是最权威的经典,当然是黄帝内经了,据说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通篇是以黄帝与他老师歧伯的对话写成,分了素问和灵枢两大部分,后世多有注解,现在比较通用的是唐代王冰的版本,整书基本涵盖了几乎所有的理论,以及部分病例,确立的中医的理论基础,后世的医经多半从此书中衍生。对于中医的本身理论基础,正是很多认为是迷信的阴阳五行学说,所谓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这也是很多人认为中医不可靠的原因,对此,想说明的是:什么是阴阳?其实内经表达的一个意思就是阴阳就是相对,基本意思是这样,阴阳相和,万物繁衍生息之道,相合就是协调,这个和所谓的哲学有点类似,但我个人更倾向于这是一个数学模型,只是我们没办法现在把他弄清楚,前人只是通过语言描述,也不是很确切,但有点可以说的是,只有数学才能描述这个世界,当然内经中有一句也讲到,恍惚之数,生于毫厘,则可度量等大概意思就是强调了研究数在医学的重要性,但现在还没开始,至于占卦算命一类,我个人认为如果认为周易是一本关于天地万物运行的模型书,那么用他来做占卦算命自然是可以的,这是数学问题,所谓预测就是计算该事件发生的概率,比如我们听天气预报,经常可以看到降水概率多少,发射火箭成功概率是多少,现在的数理统计学中,把大概率事件做为必然事件,小概率事件为不可能事件,例如降水概率70%那么明天基本上会下雨,这纯粹是一个数学问题,同样只要我们的模型足够精确,足够具有普遍性,那么预测一类事情,自然是可能的,比如概率论中的第一分布,高斯分布,就经常用来计算预测休正考试成绩的分布,就是很多大学考四六级中的正态分,而些概率论的理论基础已经在上个世纪70年代通过中心极限定理用数学的方法加以严格证明,不再是猜想。总之我们可以大概可以认为中医的理论基础大概是一个我们所尚不清楚,也不没有精确掌握的数学模型,如果你对这个模型持怀疑态度,那也没办法。说了一下关于中医的起源和理论来源,确实很难,因为这个理论没办法加以证明,但在实践中,尤其是临床医学实践中,只要运用得法却相当神妙的。而且我们应该抱这一种宽容的心态,尤其是我们青年,要知道这个世界我们不知道的东西太多了。再来看中医的理论体系,首先关于人,中医把人分为神和形两大部分,形为神之宅,神为形之主,从阴阳相对论来说可以认为形属阴神属阳,但是其中又各有阴阳,总之和周易中,无极生太极端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一个意思。在这个模型中所有万物都是相联系的,这个道理其实很容易明白,考研的政治有过这样一道题目,只要通过六次信息传递,我们就能同世界上任何人联系上,所以人和世界万物是相联系的,这也是就是所谓的天人合一的意思,中医所讲的神,不是神仙,就是人的精神,中医认为只要人的精神健康,就是所谓气血通畅,人就自然没病,反之则形体上会出现各种症状。所谓治病必求于本,所以中医就是要给神治病,使得气血(精神存在运行的形式)通畅,由此看来我们西医只是给形体治病,故是舍本求末,如果一个屋子流通不畅不是设法把杂物去掉疏导,而是把墙壁打坏让他通畅,所以我们常说西医副作用大,很多人看到此可能就会很有意见,我感冒了难道也是精神有病?中医所讲的神是套完整的系统,分为神魂魄意志,分别藏于心肝脾肺肾,人的情智活动都是由此产生的,人的生病由于外界侵扰而生病使得神魂魄意志和他们运行不正常,从阴阳上讲就是阴阳不合了,就生病了。对于精神活动产生今天西医观点深入的人心,普通人认为人的精神活动是有心肺有关系的是胡说八道,但是随着西医进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心脏移植手术后病人性情大变,临床观察人体精神活动时候中医相应的部位功能也会有相应变化,由此可见,人的精神活动并非是只大脑想关,从这一点说中医在不知道比西学进步了多少年,因为中医学已经把这些东西分得很清楚了,而且在实际中非常有用,尤其在精神病学方面,精神病学方面西医是一般没有理化指标的,兴奋就给镇静剂反之则个兴奋剂,中医则不然,中医把人的情智分了喜怒忧思恐,分别对应五脏,比如怒则伤肝恐则上肾,分别用相 应的方法治疗。 中医的治疗首先强调是的因人,因地因时,而异相当个性化的治疗,与西医不同,西医如果是感染了细菌,

背部养生保健小知识

背部养生保健小知识 《养生四要·慎动》说:“背者五脏之附也,背欲常暖,暖则肺脏不伤。”《摄生消息论·春季摄生消息论》说:“不可令背寒,寒即伤肺,令鼻寒咳嗽。”传统的度冬健身谚语也说:“老人防寒冷,曝背能延年”。 背部受寒就会导致腰酸背疼,肌肉抽搐,下肢关节及内脏等部位不适,形成病害。背部保健对患有风湿痛、支气管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及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非常实用。另外,人到老年气血衰退,对寒潮的侵袭适应力减弱。要想平安度过冬春的寒冷气候,背部保暖实为当务之急。 医认为,人体有四大养生区,即背部区、脊柱区、腋窝区和肚脐区。其中,背部区为五脏之附,背部常暖,肺脏才能不受到伤害。另外,风邪入侵人体,背部首当其冲。那么,背部养生区如何保健呢? 背部区,指躯体后面,颈以下、腰以上的部位。中医认为,背为足太阳膀胱经、督脉所过之处。足太阳膀胱经与五脏六腑联系密切,是人类内脏投射部,上面遍布诸如心腧、肝腧、脾腧、肺腧、肾腧、胆腧等重要穴位。经常激发疏通背部区,有益于气息运动,血脉流畅,可滋养全身器官。 背部养生区的保健方法 1.捶背:捶背又分自我捶打和他人捶打。本法可以舒经活血,振奋阳气,强心益肾,增强人体生命活力。 2.晒背取暖:避风晒背,能暖背通阳,增进健康。 3.搓背:搓背也分自我搓和他人搓。自搓可在洗浴时进行。以湿毛巾搭于背后,双手扯紧毛巾两端,用力搓背,直至背部发热为止。注意用力不宜过猛,以免搓伤皮肤。搓背法有防治感冒、腰背酸痛、胸闷、腹胀之功效。 4.慎避风寒:背为五脏俞穴所会,尤其是天热汗出腠开时,若被风吹,则风寒之邪易于内侵,引起疾病。 5.衣服护背:平时穿衣服注意保暖,随时加减,以护其背。 本文来自多赢商城https://www.wendangku.net/doc/fe14525557.html,,转载请注明来源"多赢商城https://www.wendangku.net/doc/fe14525557.html,"。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整理(部分)

六淫致病的共同 特点 概念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风邪1外感性 2季节性 3地域性 4相兼性 5转化性凡致病具有善动不居、轻 扬开泄等特性的外邪。 1、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行、变、动) 2、风性善行而数变; 3、风性主动; 4、风为百病之长。 寒邪凡致病具有寒冷、凝结、 收引特性的外邪。1、寒为阴邪,易伤阳位;(冷) 2、寒性凝滞; 3、寒性收引; 火(热)邪凡致病具有炎热、升腾、 等特性的外邪。1、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热) 2、火热易扰心神; 3、火热邪易伤津耗气; 4、火热易生风动血; 5、火邪易致疮痈。 湿邪凡致病具有重浊、黏滞、 趋下特性的外邪。1、湿为阴邪,易损阳气,阻遏气机;(重、浊、腻) 2、湿性重浊,易趋下、袭阴位; 3、湿性黏滞,易兼他邪。 暑邪凡夏至之后,立秋之前, 致病具有炎热、升散、兼 湿特性的外邪。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外感、季节) 2、暑性升散,扰神伤津耗气; 3、暑多挟湿。 燥邪凡致病具有干燥、收敛等 特性的外邪。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干) 2、燥易伤肺。 凡能破坏人体相对平衡而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即称为病因。疠气的致病特点:疠气的形成和疫病流行的因素: 症状的黏滞性(不爽)1、发病急骤,病情危笃1、气候反常 湿邪致病黏腻停滞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病程的缠绵性(病程长)2、传染性强,易于流行2、环境污染和饮食不洁疠气:3、一气一病,症状相似3、预防隔离工作不力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感病邪。4、社会因素 疫病发生的类型:瘟疫寒疫湿热疫

经络系统的组成: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 手太阴肺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三阴经手少阴心经 手阳明大肠经 手三阳经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与脏腑有直接的属络关系。 十二经脉(正经) 足太阴脾经 足三阴经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经脉足阳明胃经 足三阳经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奇经八脉---------十二经脉以外的重要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蹻脉、阳蹻脉。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经络系统十二经别-------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有加强十二经脉中为表里的两经之间联系的作用。 别络-------十二经脉及任、督各分出一支别络,加脾之大络,共十五支。有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和渗灌气血的作用。 孙络-------最细小的络脉。 络脉浮络-------浮现于体表的络脉。 十二经筋--------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罗与筋骨、关节的体系。有联缀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 连属组织 十二皮部--------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附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附答案) 【典型试题】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学习中医学的入门课程是: A.医古文 B.中医基础理论 C.中医临床医学 D.中医预防医学 E.中国医学史 2.中医学是发源于哪个国家的传统医学: A.中国 B.日本 C.印度 D.埃及 E.古希腊 3.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是: A.《伤寒杂病论》 B.《黄帝内经》 C.《难经》 D.《神农本草经》 E.《温疫论》 4.下列哪部着作提出以解剖方法直接观察人体: A.《伤寒论》 B.《金匮要略》 C.《黄帝内经》 D.《神农本草经》 E.《难经》 5.中医学中成功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着是: A.《黄帝内经》 B.《难经》 C.《神农本草经》 D.《伤寒杂病论》 E.《小儿药证直诀》 6.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着是: A.《本草纲目》 B.《新修本草》 C.《黄帝内经》 D.《千金要方》 E.《神农本草经》 7.药物的“四气”、“五味”是在哪部着作中首次提出的: A.《神农本草经》 B.《本草纲目》 C.《新修本草》 D.《难经》 E.《医学纲目》 8.最早提出“七情和合”药物配伍的着作是: A.《神农本草经》 B.《本草纲目》 C.《新修本草》 D.《难经》 E.《千金要方》 9.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着是:

A.《黄帝内经》 B.《难经》 C.《诸病源候论》 D.《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E.《温病条辨》 10.提出病因“三因学说”的医家是: A.巢元方 B.华佗 C.张仲景 D.陈无择 E.扁鹊 11.下列着名医家中被称为“寒凉派”的代表是: A.叶天士 B.张从正 C.刘完素 D.朱丹溪 E.李杲 12.下列着名医家中被称为“攻邪派”的代表是: A.李杲 B.李中梓 C.吴又可 D.张子和 E.王清任 13.下列着名医家中被称为“补土派”的代表是: A.叶天士 B.李东垣 C.李中梓 D.张介宾 E.朱丹溪 14.下列着名医家中被称为“养阴派”的代表是: A.朱震亨 B.李东垣 C.张从正 D.刘完素 E.吴鞠通 15.提出“百病多因痰作祟”的医家是: A.李中梓 B.朱丹溪 C.李东垣 D.张介宾 E.赵献可 16.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理论的医家是: A.刘完素 B.张子和 C.李东垣’ D.朱丹溪 E.张介宾 17.明确提出“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的医家是: A.李中梓 B.赵献可 C.张介宾 D.李东垣 E.朱震亨 18.《温疫论》的作者是: A.叶天士 B.吴鞠通 C.薛生白 D.王孟英 E.吴又可 19.创“卫气营血”辨证的温病大家是: A.吴鞠通 B.吴有性 C.王孟英 D.叶天士 E.薛生白 20.创“三焦”辨证的温病大家是: A.叶天士 B.吴鞠通 C.薛生白 D.王孟英 E.余师愚

《药学专业知识一》必背口诀精编版

《药学专业知识一》必背口诀 1、液体制剂的辅料口诀 稳定剂:烟肌甘很辛苦工作很稳定 填充剂: 2甘一乳要填充 渗透压:氯葡萄很甘净要渗油 保护剂:3糖僧要人保护 防腐剂: 三叔很笨(苯)很消极(硝基)3分 (酚)铂金很抑郁 助悬剂: CMC_Na 明胶阿拉伯胶 2、药物分析 消失的亚铁西红柿炒鸡蛋饭亚铁硝苯地平用柿量法。指示剂零二氮菲 黄埔军校永停了黄安类普鲁卡因亚硝酸钠法。 指示永停法药化好的就记住含有方伯安结构的 双尿麻变蓝双缩脲反应麻黄碱试剂硫酸铜蓝色 维托深紫色 对乙阿林与FeCL3 紫景色,肾上腺翠绿色吗啡紫景色 苯苯没钱银白色沉淀(沉淀) 司可典褪色 牛逼SB 硫色素维生素B . 糖 (遇)酒非林(试剂) 脸变红. 3、用药天数

解热滴鼻寻3天 镇痛痛经需要5 口麻感咳泄7天 肺炎少5 7到10 眼激连用阴道10 对乙镇痛不超10 备注,寻麻疹 口服麻黄碱眼药与激素联用。 4、咳嗽分型口诀 感冒轻咳白痰薄 百日痉挛长3月 肺炎铁锈结核黄绿 气管哮鸣咳嗽到 以上主要搞配伍题和分析综合题用 5、社区肺炎 社区一片片(片影)加1 新咳发热湿啰音白胞超范围 医院浸润加2 温度38 分泌物白胞多或少 38分泌白多少以上主要搞多选题 肺炎无感染和有感染的菌 肺炎链无(乌)金有铜乌金有铜 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菌铜绿杆菌 6、高压主要累及

心脑眼肾和血管治疗原则:小量长效联合个体化患者教育:限盐补钾戒烟酒少脂运动控体重心情淡定血压降 7、高危药品 2级高危抗凝注射阿片化疗药鞘内肠外催产和造影异仙依水冻干心脏停 解释一下第3句有个奇异的仙子依靠法术用水冻住了自己的心脏异丙情,秋水仙碱,依前列醇,水合氯全,凝血酶冻干粉,心脏停博液 3级高危 口服阿片化疗降糖药 中药脂质透析肌肉松 其他的1级用排除法一般是高浓度的注射液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题及答案

复习题 A: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下列五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最佳或最恰当的答案,请用2B铅笔把正确答案的字母填涂在答题卡上) 1、我国历中上第一部辨证论治的专著是: A、《黄帝内经》 B、《难经》 C、《伤寒杂病论》 D、《本草纲目》 E、《神农本草经》 2、下列哪位医家是“补土派”的代表人物: A、刘完素 B、李东垣 C、朱震亨 D、张仲景 E、张元素 3、下列外感病邪中,季节性最强的是: A、风邪 B、火邪 C、湿邪 D、暑邪 E、寒邪 4、惊则气: A、上 B、缓 C、结 D、下 E、乱 5、下列人体的脏腑中,互为表里的是: A、脾与胃 B、心与大肠 C、肺与小肠 D、肝与肾 E、肾与胆 6、怒伤: A、胆 B、脾 C、肝 D、肾 E、心 7、肾在体合: A、肉 B、骨 C、皮 D、脉 E、筋 8、手太阴经脉所属的脏腑是: A、肺 B、肾 C、胃 D、大肠 E、肝

9、素体阳虚感受寒邪用助阳解表法治疗属: A、急则治其标 B、寒因寒用 C、因时制宜 D、缓则治其本 E、标本兼治 10、根据五行的相生规律,肝之“母”是: A、心 B、肺 C、脾 D、肾 E、胆 11、阴阳学说认为,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 A、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B、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C、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D、调整阴阳,恢复其相对平衡 E、阴病治阳,阳病治阴 12、与气的生成密切相关的脏是: A、心肝脾 B、肺肝肾 C、肺脾肾 D、肝脾肾 E、心肺肾 13、与语言、声音、呼吸的强弱有关的是: A、卫气 B、营气 C、宗气 D、元气 E、正气 14、根据五行的相克规律,肾之“所不胜”是: A、心 B、肺 C、脾 D、肝 E、膀胱 15、先有肾水不足,不能滋养肝木,从而形成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这种疾病的传变称为: A、母病及子 B、子病犯母 C、相乘 D、相侮 E、相克 16、下列哪项不属于正治法: A、塞因塞用 B、寒者热之 C、热者寒之 D、虚则补之 E、实则泻之 17、阴虚可以导致阳虚,阳虚也可以导致阴虚,这是因为阴阳之间是: A、对立制约的 B、互根互用的 C、消长平衡的

背部专业知识

背部专业知识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背部专业知识 一、了解背部 1.在中医上讲背部分为三焦七区,从我们的颈下2寸开始以手掌大小为一个反 射区,向下依次是肺区、心区、肝区、脾区、肾区、排泄区、生殖区,共为七个反射区。 2.脊椎的作用和重要性背脊是面向太阳生长的大穴,阳气最足的部位,然而脊 柱是人体的大梁,是运行气血的通道,人体很多疾病都是气血不足引起的,背脊是气血运行的主干道最怕淤积,只要背脊疏通了气血运行畅通才能带走淤积滋养全身,祛除疾病。 3.膀胱经的作用 4.膀胱经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它联系人体各个脏腑和俞穴,各个俞穴都分布在 膀胱经与督脉两侧,还有一个排废水的作用。 二、何为三焦 1.三焦是中医藏象学说一个特有的名词,是上焦、中焦和下焦。 上焦为肩颈到内衣带的位置:是心肺的反射区。 中焦为内衣带到命门穴的位置:是肝胆脾胃的反射区。 下焦为命门穴以下的位置:是肾、膀胱,女性子宫卵巢的反射区。 2.上焦是主气,以心肺区为主管人体吐故纳新,心脏机能减退。 人们都把上焦称之为压力区。 上焦不好会引起:大椎突起,肤色晦暗,肌肉僵硬,长疹子粉刺,睡眠 差,面部循环不好,注意力不集中,手臂酸麻。 3.中焦主血,以肝胆脾胃为主,具有排毒解毒,清热,助消化,促营养 吸收。 中焦不好会引起:背部拱起,毛孔扩张,肤色偏白或暗沉,胸闷,呼吸 浅,过敏性体质,抵抗力不足,手臂处容易产生毛囊炎,体质偏酸,爱 吃肉,辛辣刺激,不爱喝水 脊椎凹陷,消化不好,肌肉僵硬紧绷、肌肉突起,酸性体质,青春痘, 长斑,过敏性体质,腹胀,胃溃疡,胃痛,胃病,斑点,面黄等问题。 4.下焦主水,主管肾,子宫,卵巢,坐骨神经。 下焦不适会引起尿频尿急,局部肌肉僵硬,排水功能不好,眼袋、浮肿; 妇科疾病、子宫肌瘤、囊肿、水肿体质、骨盆腔僵硬,坐骨神经痛。 三、背诊 1.试温度:把手掌放在顾客的背部试背部温度,如果顾客的背是冷的就表示顾 客的身体偏阴,相反是热的就属于阳,冷热不均匀说明血液循环不好。如果属于阳证:面红身热,神烦气粗,声大多言,口渴冷饮,尿赤便干,苔黄,脉数有力 2.阴虚:由于津液不足,阴虚生内热所致,低热颧红,手足心热,盗汗,口燥 咽干,尿少而黄,大便密结,舌红无苔 3.属于阳虚:由于阳气不足,阳虚则生寒所致,畏寒四肢冷,疲倦乏力,自 汗,小便清长,大便薄溪,苔白,舌质淡。 4.看背部颜色: 5.黑色—排毒功能不好,肾脏功能偏阳,脾气不好,睡眠不好。

中医简单知识

.疫疠:’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中医又有“瘟疫”“疫毒”“异气”“毒气”等名称 疫疠的致病特点:发病急骤,病情较重,症状相似,传染性强,易于流 行等特点。 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的变化。 七情致病特点:直接损伤五脏影响脏腑气机的升降出入 痰饮:痰和饮都是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产物,即稠者为痰,清稀者为饮。 淤血的共同特点:疼痛,肿块,出血,紫绀,舌质紫暗,脉细涩沉弦或 结代。 病机:疾病发生的机理。 诊法:诊断疾病的方法 四诊: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四中诊断疾病的方法 望神:“有神”: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是正常人的神气,即使有病,也是表浅之疾,愈后良好。 “无神”:精损气亏神衰的表现,表示正气已伤,愈后差。 “假神”:即危重症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回光返照" 临终之症。 望面色:常色:微黄红润而有光泽 青色:主寒征痛征淤血惊风 赤色:主热征 黄色:主虚征湿征 白色:主虚征寒征失血 黑色:主肾虚水饮和淤血 望舌的临床意义:判断正气的盛衰;分辨病症的深浅;区别病邪的性质; 推断病势的进退。 舌色:淡白色:主虚证,寒证。红舌:主热证。 绛舌:主热盛,紫舌:主热证,寒证,淤血证。 望苔色:白苔:主寒证,表证。黄苔:主热证,里证。 灰苔:主里热证,寒湿证。黑苔:主热极,主寒盛。 问诊的内容:一般情况,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和家族史等。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辩 九问旧伤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便 妇女尤必问经带;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问寒热的临床意义:寒与热是疾病常见症状之一,是辨别病邪性质和集 机体阴阳盛衰的重要依据。 a:恶寒发热:风热表证。b:但寒不热:里虚寒症 c:但热不寒:里热证。c:寒热往来:半表半里证 问汗的临床意义:通过询问了解病人汗出的异常情况,对诊查病邪的性 质及人体阴阳盛衰有重要意义。 自汗:白天经常出汗,活动更甚,多属气虚阳虚。 盗汗:入睡后汗出,醒后则汗止,多属阴虚。 问饮食口味的临床意义:通过询问饮食口味情况,可以了解体内津液的 盈亏及输部是否正常,脾胃及有关脏腑功能的盛 衰。 问二便的临床意义:大便健康人每日一次,成形不燥,排便通畅,多成 黄色无脓血粘液及未消化食物。小便健康人日间排 尿3-5次,夜间0-1次,每昼夜总尿量 1000ml-1800ml. 望舌的意义:判断正气的盛衰;分辨病位的深浅;区别病邪的性质;推 断病势的进退。 切诊的概念:包括脉诊和按诊,是医者用手触摸患者身体的某些部位了 解疾病。 脉诊的概念:又称“切诊”“按诊”,是中医独特的诊断方法,是医者用手 按扣而得动脉应指的形象来辨别病症的部位、性质 及正邪盛衰的一种诊断方法。 脉诊的部位:临床应用“寸口诊法”寸口脉分为寸部,关部,尺部。掌后 高骨(桡骨茎突)为关部,关前(腕端)为寸部,, 关后(肘部)为尺部。 左寸候心,左关候肝,左尺候肾 右寸候肺,右关候脾,右尺候肾 诊脉的方法:诊脉时,让病人稍事休息,然后嘱其端坐或仰卧,手掌心 向上与心脏同一水平。医生先用中指对准高骨定关 部,再用食指定寸部,无名指定尺部,三指应呈弯 弓形,指腹接触脉体,每次诊脉时间不少于一分钟。三部九候:寸———浮。中。沉。(举。寻。按) 关———浮。中。沉。(举。寻。按) 尺———浮。中。沉。(举。寻。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