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6届湖南省株洲市高三教学质量统一检测(一)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6届湖南省株洲市高三教学质量统一检测(一)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6届湖南省株洲市高三教学质量统一检测(一)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6届湖南省株洲市高三教学质量统一检测(一)历史试题(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

湖南省株洲市2016届高三年级教学质量统一检测(一)

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6页,请将答案做在答题卷上。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在下列试题中,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48分)1.我国古代居于中原的人们自称华夏,将“东夷”“南蛮”“西戎-”“北狄”指代边远少数民族。据载,春秋时楚武王自谓“我蛮夷也”,“楚自东夷伐陈”,“楚破南阳九夷”;另有“公会戎于潜(山东曹县)”,“公及戎盟于唐(山东鱼台县)”等。这说明()

A.夷蛮戎狄与华夏族地域差异明显B.楚国是最早的少数民族混居国家

C.春秋时期的民族融合以山东为主D.中国境内民族融合现象出现较早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春秋时期民族融合

【解析】从?我国古代居于中原的人们自称华夏,将?东夷??南蛮??西戎-??北狄?指代边远少数民族?,可知古代中国各民族分布,从??楚自东夷伐陈?,?楚破南阳九夷?;另有?公会戎于潜(山东曹县)?,?公及戎盟于唐(山东鱼台县)??(?公会戎于潜?,?公及戎盟于唐?是指鲁国国君与犬戎在潜地和唐地结盟),可知春秋时出现民族融合现象,A项体现不出材料中所表述的民族融合现象,故A项错误;B项中?最早?材料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从?楚自东夷伐陈?、?楚破南阳九夷?可知,在南方楚国也出现民族融合,故C项错误;综合材料可知D项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答案】D

2.“关公战蚩尤”是流传较广的一则神话。据考证,该神话以片段形式散见于御祭文、类书、道藏经、笔记小说、盐法类政书、地方志书中,有多种文本流传。它先经佛教原创,后有道教加工、俗世确立信仰,最终进入地方编年史,成功地对接了正史。这说明() A.神话能反映人们的价值追求B.神话因荒诞而缺乏研究价值

C.佛道合流颠覆社会意识形态D.研究神话叙事必须溯源而循

【考点】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神话故事

【解析】?关公战蚩尤?神话故事体现了正义战胜黑暗的价值观,从该神话故事?有多种文本流传?、?它先经佛教原创,后有道教加工、俗世确立信仰,最终进入地方编年史,

成功地对接了正史?可知,当时人们对其体现的价值观念的认可和追求,故A项正确;神话故事是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和心理追求的反映,有一定研究价值,故B项错误;从?它先经佛教原创,后有道教加工、俗世确立信仰,最终进入地方编年史,成功地对接了正史?,可知佛道融合是与当时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一致的,故C项错误;神话不是真实历史,?必须溯源而循?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

【答案】A

3.自秦朝推行郡县制以来,为强化地方管理,汉代置州,唐代置道,宋代置路,元代置省。

纵观这一现象,可知()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纷繁杂乱B.疆域扩大导致管理难度上升

C.县制是中央集权的坚实基础D.中央集权遭遇地方挑战倍增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集权的加强

【解析】材料仅体现了各个朝代设立地方行政区划,无法得出管理繁乱,故A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疆域扩大管理困难的现象,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可知变化的地方行政区划主要是地方最高一级,而基层的县制没有改变,故C项正确;各朝代变革地方行政区域主要是更好的管理地方,而不是因中央集权遭受地方挑战,故D项错误。

【答案】C

4.宋室盯南渡以后,国土日蹙,一切依办海舶”。据统计,当时一艘海船可载货六七十万斤,相当于2000头骆驼的运输量。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A.宋朝造船业发达,指南针运用于航海B.奥斯曼帝国崛起阻碍了东西方贸易

C.南宋统治者重视海外贸易带来的收益D.海上运输效益比陆路运输效益更高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宋代对外贸易

【解析】宋代造船业和航海技术的发展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奥斯曼帝国阻碍东西方贸易是在15世纪,相当于中国明清时期,与宋代所处的年代不符,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从?宋室盯南渡以后,国土日蹙,一切依办海舶?可知,宋朝发展对外贸易是为了增加税收,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从?当时一艘海船可载货六七十万斤,相当于2000头骆驼的运输量?可知海上运输效益比陆路运输效益更高,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B

5.“城市”是当今人们所熟知的名词。实际上,今天人们眼中的“城市”与古人眼中的“城市”并不完全相同。《说文》中载:“城,以盛民地。”“市,买卖之所也。”这表明,二者的主要区别是()

A.政治经济地位不同B.占地范围与规模不同

C.古今城市功能不同D.城市的繁荣程度不同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城市功能

【解析】古今城市都是当时的政治或经济中心,政治经济地位不同不是二者主要区别,故A项错误;规模和大小不是古今城市的主要区别,故B项错误;当今城市的含义是人口密集、工商业发达的地方,通常是周围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主要以经济职能为主,而古代的城市更突出城,市从属于城,以政治职能为主,故C项正确;城市的繁荣程度受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制约,古今城市繁荣程度无法比较,故D项错误。

【答案】C

6.黑格尔在评价中国古代文化时,认为中国人也曾提出过抽象的思想,思考过纯粹的范畴。

在流传下来的文化典籍中,最能印证黑格尔观点的是()

A.《尚书》B.《诗经》C.《论语》D.《易经》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著作(《易经》)

【解析】《尚书》作为我国最早的政事史料汇编,记载了虞、夏商、周的许多重要史实,与材料中?提出过抽象的思想,思考过纯粹的范畴?不符,故A项错误;《诗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论语》主要是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故C项错误;《易经》总结了预测未来事态的发展规律理论,表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哲学和宇宙观,符合材料,故D项正确。

【答案】D

7.鸦片战争后到19世纪末,中国丝织品的内销量折合生丝从5.06万担增至5.49万担,增长8.5%;外销量则由0.44万担增至2.21万担,增长了402.3%。这种情况() A.对民族丝织业的发展有利B.为维持贸易顺差提供条件

C.阻止列强对华丝织品倾销D.使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考点】晚清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解析】从材料可知生丝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销售额都有增长,能推动丝织业的发展,故A项正确;贸易顺差是由贸易出口额与进口额比例决定,材料中没有体现贸易进口的

多少,无法得出有利于贸易顺差,故B项错误;列强对华倾销的主要是工业制成品,故生丝大量出口不会阻止列强倾销,故C项错误;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于鸦片战争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

8.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革》中说:“清代从1901年到1911年的最后十年与其说是处于崩溃时期,倒不如说是处于新的开创时期。”这个“新的开创时期”,主要指清政府()

A.通过改革开创新的时代B.废科举推动教育近代化

C.倡办商业加速经济转型D.改革官制促进民主进程

9.民国初年,苏州丝绸业从业者大多世代相传,各织绸厂都采用手拉织机。1925年,在延龄冠记绸厂采用电力织机后,各家绸厂纷纷效尤,舍木机、手拉机而采取电力机。这一变化()

A.未能突破传统丝织业的技术瓶颈B.反映苏州重工业发展领先轻工业

C.是工业革命成果在华的交叉应用D.标志着我国丝织技术领先于世界

【考点】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发展

【解析】?舍木机、手拉机而采取电力机?是指织绸动力的改变,没有涉及丝织技术的变化,故A项错误;采用的电力机不一定是中国生产的,无法反映苏州重工业领先轻工业,故B项错误;电力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材料反映中国的丝织业没有经历第一次工业革命,直接采用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丝织业动力的改变,没有涉及丝织技术领先于世界的内容,故D项错误。

【答案】C

10.北京大学在1923年秋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其中一问的主题是“你相信当今的国会

吗?”,下表是调查结果。这份调查本质上表明()

A.民主政治不受民众认可B.知识精英倾向社会主义

C.学生开始关注议会政治D.议会决策为少数人控制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民主思想发展

【解析】从图表中民众对国会是否称职有一定的判断力,反映出民众对于民主制度有一定的了解,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民众对社会主义的倾向性,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无法得出学生是首次关注议会政治,?开始?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相信国会的人极少,可知国会没有体现民众的意愿,故D项正确。

【答案】D

11.在光绪帝最后的书单中,有不少财政方面的书籍,如《经济通论》《理财新义》《欧洲财政史》等,这些书籍常常开篇即论公财与私财、皇室财政与公共财政的区分。这表明了()

A.光绪帝力主君主立宪B.财政人才的立宪梦想

C.清末新政侧重于财经D.“实业救国”思潮的传播

【考点】维新思想

【解析】材料中体现的是光绪帝阅读的财政方面的书籍,无法体现其主张君主立宪,故A项错误;从?这些书籍常常开篇即论公财与私财、皇室财政与公共财政的区分?,可反映出书中内容强调了民众和国家的利益,而不是以君主为核心,具有君主立宪色彩,故B项正确;清末新政出现于1901年,与光绪帝在位期间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兴办实业的内容,故D项错误。

【答案】B

12.1911年底,《时报》登载了几幅纪事画,不仅描绘了女子从深闺走出,捐资革命,更展示了女志士们奔赴前线的飒爽英姿。其中,右侧漫画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黄花岗起义B.辛亥革命C.国民大革命D.南昌起义

【考点】辛亥革命

【解析】黄花岗起义爆发于1911年4月,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发生于1911年10月,与材料相符,故B项正确;国民大革命开始于1924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南昌起义发生于192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B

13.1939年7月24日,英日签订协定,承认日本侵华现状。28日,蒋介石致电英国媒体指出,“任何协定如不得中国政府之承诺,无论在法律上、在事实上均丝毫不能生效。”

29日,中共中央发出反对东方慕尼黑阴谋的指示。据此可知()

A抗战未能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同情B.国共两党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国民政府谋求用外交解决中日矛盾D.国共两党均是抗日战争的重要力量

【考点】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国共合作抗日

【解析】材料中仅体现英国不支持中国抗战,无法得出?抗战未能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

同情?,故A项错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于1937年,故B项错误;材料中中共中央也反对英国行为,不能得出国民政府谋求用外交解决中日矛盾的结论,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在抗日战争中国民政府与中共中央都反对英日协定,反映出国共两党共同抗日,故D项正确。

【答案】D

14.1979年全国人大对原“选举法”进行了修订,取消了举手表决,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

正式规定了差额选举的原则;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为8:1,但这一比例在2010年修改为1:1。这表明()

A.中国开始实践启蒙思想家思想B.无记名投票比举手表决更公平公正

C.新中国民主政治在不断的完善D.城乡平等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根本

【考点】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民主制度的完善

【解析】启蒙思想家主张资产阶级的民主和法治,中国开始实践其思想是在近代时期,故A项错误;无记名投票取代举手表决只是材料的部分内容,不是材料主旨的全面体现,故B项错误;从?1979年全国人大对原?选举法?进行了修订?与?但这一比例在2010年修改为1:1?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新中国民主政治在不断的完善,故C项正确;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应注重城乡平等,但不是以此为民主建设的根本,故D项错误。

【答案】C

15.有学者认为,我国长期存在的农业生产模式虽激发了农民积极性,但因经济效益分散,不利于农业迸一步现代化,也导致人文精神缺乏、公共意识淡薄和家族关系、圈子主义盛行。依据其观点,国家要促进社会发展应推行()

A.农业合作组织B.人民公社运动C.家庭联产承包D.土地流转承包

【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三大改造(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解析】从?我国长期存在的农业生产模式?、?经济效益分散?、?公共意识淡薄和家族关系、圈子主义盛行?可知,这种生产模式是指小农经济,改变小农经济促进社会发展的措施是国家对农业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由分散的个体经营转变为公有的集体生产,故A项正确;B、C、D项都是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不是解决小农经济弊端的措施,故B、C、D项错误。

【答案】A

16.在古代雅典,因为控辩双方的言辞差别,陪审法庭会判处无辜的人有罪;也会因恻隐之心或辩护人的雄辩而把事实上的有罪之人释放。这说明()

A.辩词在法庭具有决定作用B.陪审法庭的辩论忽视事实

C.程序公平不代表结果公正D.公民的法律专业素养缺失

【考点】雅典民主政治——陪审法庭

【解析】从?陪审法庭会判处无辜的人有罪;也会因恻隐之心或辩护人的雄辩而把事实上的有罪之人释放?,可知如何理解辩词是由陪审法庭成员决定,故A项错误;辩词是被告与原告的申辩之词,不是陪审法庭的言论,故B项错误;从材料可知陪审法庭虽然按法律程序处理案件,但往往带有个人的感情色彩,导致判决失误,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公民法律素养,故D项错误。

【答案】C

17.罗马法学家既是积极从事法学研究的法学家,又是国家立法、司法活动的参与者。公元426年,东、西罗马颁布《引证法》,宣布帕比尼安等五大法学家的解答和著作以及连同被他们引用过的其他法学家的著述具有法律效力。这表明()

A.罗马法是人们司法实践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产物

B.五大法学家的研究成果构成了罗马法的主体内涵

C.罗马法官有权自主解读罗马法律和独立审判案件

D.罗马国家的立法权主要操纵在罗马大法学家手中

【考点】罗马法

【解析】从?罗马法学家既是积极从事法学研究的法学家,又是国家立法、司法活动的参与者?,可知罗马法制定有司法实践,从?宣布帕比尼安等五大法学家的解答和著作

以及连同被他们引用过的其他法学家的著述具有法律效力?可知,罗马法有理论研究,故A 项正确;罗马法历史悠久,内容广泛,五大法学家的理论虽有重要贡献,但仅是其中的一部分,不是其主体内涵,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罗马法官的权力,故C项错误;

法学家可解释法律,而不是确立法律,故D项错误。

【答案】A

18.文艺复兴时期,骄傲的人文主义者喜爱研究异教拉丁诗人,但他们很少公开与基督教决裂;这些人的文学艺术价值也得到许多富有的教会人员的欣赏。这说明()

A.教会人员是文艺复兴的推动者B.人文主义者避免与基督教冲突

C.基督教的包容性助力文艺复兴D.文艺复兴反对封建宗教不彻底

【考点】文艺复兴

【解析】文艺复兴运动是新兴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封建神学的思想解放运动,教会人员不是文艺复兴的推动者,故A项错误;文艺复兴主要内容是抨击教会神学的腐朽黑暗,故B项错误;基督教对人们思想的禁锢是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原因,故C项错误;文艺复兴反对神学禁欲苦行,抨击教会腐朽,但从?但他们很少公开与基督教决裂?可知,文艺复兴反对封建宗教不彻底,故D项正确。

【答案】D

19.在马丁·路德看来,“真正的基督徒是个勇士,他仅以上帝将信仰恩赐于世人这一信念

做武器,进行着艰苦的获得拯救的探索。”下列现象没有受到其影响的是()

A.德意志宗教改革B.薄伽丘发表《十日谈》

C.加尔文宗教改革D.英国宗教改革

【考点】宗教改革——马丁路德思想主张

【解析】马丁路德是德意志宗教改革的代表人物,故A项错误;薄伽丘是14世纪文艺复兴代表人物,出现于马丁路德之前,故B项正确;马丁路德揭开欧洲宗教改革序幕,推动加尔文的宗教改革,故C项错误;英国宗教改革发生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之后,受其影响,故D项错误。

【答案】B

20.美国国会议员的来源分为两部分,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众议员由各州人民选出。这体现了()

A.联邦与民主相统一B.共和与联邦相统一

C.分权与制衡相统一D.集权与分权相统一

【考点】美国共和制的确立——国会议员组成

【解析】?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反映出各州具有一定独立权力,是联邦制的体现,?众议员由各州人民选出?体现出民主选举色彩,故A项正确;共和是指权力执掌者由选举产生,参议员和众议员的产生方式都属于共和体制,不能体现材料中参议员与众议员二者的差距,故B项错误;分权与制衡是指美国国家权力划分为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并且互相制约,材料中没有体现参议员与众议员权力不同互相制约的内容,故C项错误;材料仅表述了参议员和众议员产生方式不同,体现不出集权与分权的统一,故D项错误。

【答案】A

21.巴黎公社委员“瓦尔兰和茹尔德都曾任公社的‘财政部长’,曾经支配过400万法郎。

但他们却两袖清风,不为金钱所动。他们家距财政部大楼并不是很近,但他们始终坚持步行上下班。旧官吏把乘坐豪华马车视为莫大的荣耀,而公社委员却将乘坐豪华马车看作他们与人民群众之间的障碍。”巴黎公社委员如此廉洁,若从制度建设角度看,这主要得益于()

A.巴黎公社是一个民主自治机构B.巴黎公社委员是民主选举产生的

C.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公社委员D.巴黎公社立法、行政、司法权分立

【考点】巴黎公社

【解析】民主与廉洁无必然联系,民主自治机构不是导致公社委员廉洁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民主选举不会影响委员行使职权是否廉洁,故B项错误;人民可以监督罢免公社委员,可以促使公社委员秉公守法,不敢贪污受贿,故C项正确;巴黎公社没有采用三权分立体制,故D项错误。

【答案】C

22.20世纪20、30年代,在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绝大多数农户加入集体农庄,形成了集体农庄经济制度。农庄是国家直接支配的经济单位,其播种结构、播种面积、单产量、总产量、牲畜种类数量、牲畜产品率、作业方法、农艺措施以及农产品分配等各项指标,都由国家决定。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这是一种单一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体制较僵化

B.国家统一管理集体农庄经济有力促进了苏联农业经济的发展

C.国家统一管理集体农庄能很好地协调种植业与畜牧业的发展

D.国家统一管理集体农庄确保了苏联农民经济利益和自由平等

23.有人指出,对资本主义的恐惧,迫使社会主义不断扩大自由;而对社会主义的恐惧,则迫使资本主义不断增加平等。下列组合中,与此说法最匹配的一项是()

A.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欧美福利国家

C.戈尔巴乔夫改革——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

D.中国对外开放——经济全球化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福利国家

【解析】美国罗斯福新政的主要特点是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缓解经济危机,虽然有社会保障措施,但不是新政的主要内容,与材料中?而对社会主义的恐惧,则迫使资本主义不断增加平等?不符,故A项错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指改革开放,由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迫使社会主义不断扩大自由?,欧美福利国家主要是通过普遍的福利制度,缩小贫富差距,缓解社会矛盾,符合?则迫使资本主义不断增加平等?,故B项正确;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时,社会主义制度没有建立,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经济全球化体现不出?则迫使资本主义不断增加平等?,故D 项错误。

【答案】B

24.据统计,1948年至1976年间,国际贸易的年均增长率为7.8%,是二战前的10倍。

马歇尔计划实行后,西欧国家经济得到较快恢复,美元也结束了几个殖民帝国货币竞争性贬值带来的贸易冲突。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D.“关贸总协定”的推动

【考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解析】布雷顿森林体系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有利于世界外汇汇率的稳定,推动世界贸易增长,成立的世界银行初期宗旨即援助欧洲,有利于马歇尔计划的实行,布雷

顿森林体系确立美元的世界货币中心地位,有利于结束?几个殖民帝国货币竞争性贬值带来的贸易冲突?,故A项正确;马歇尔计划是美国扶植控制西欧的措施,与?美元也结束了几个殖民帝国货币竞争性贬值带来的贸易冲突?不符,故B项错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推动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但不会形成美元货币中心的地位,故C 项错误;?关贸总协定?的推动也与美元的世界中心地位的形成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以下共3小题,共52分。其中,第25题20分,第26题20分,

第27题12分)

25.(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康熙)为了化解当时最突出的满汉对峙问题……一方面保留汉族文化风俗,修纂明史,开设博学鸿儒科,招抚网罗汉族文人;另一方面则大兴文字狱……他在严申法纪的同时,尤其重视德治,以儒家理学思想对天下施以教化,要人们遵行礼法。

——摘编自《欧洲时报·周末特刊》(2003年8月23日)材料二法国学者安田朴说:?尽管有传教士的入侵,中国被欧洲化的程度则远没有基督教西方的中国化程度明显。?……重农学派主张依照自然法,重视农业,破除政治干预,实现经济自由.这其实是资产阶级标榜的自由放任主义,而所谓?自然法?,魁奈认为就是中国的天理天则,即中国文化中的?道?。在重农学者看来,中国历代是按照自然法采安排农业生产的。谈到民主,波提埃在《东方圣经》中说:?即便是最先进的理论,也没有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激进。?

——摘编自《中国文化与欧洲启蒙运动的关系》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康熙帝的治国举措,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

(2)棂据材料二,概括其核心思想,并进行简要说明。(8分)

(3)综合上述分析,我们应当如何看待传统文化?(4分)

【考点】(1)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清康熙加强统治措施

(2)启蒙运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3)如何看待传统文化

【解析】(1)第一小问举措,从材料一?一方面保留汉族文化风俗,修纂明史,开设博学鸿儒科,招抚网罗汉族文?可知,康熙的举措是保留汉族文化风俗与统治制度,招抚网罗汉族文人,从?另一方面则大兴文字狱?,可知举措是大兴文字狱,镇压汉族知识分子的反抗,从?他在严申法纪的同时,尤其重视德治,以儒家理学思想对天下施以教化,要人们遵行礼法?,可知举措是礼法并用,用法律、理学约束人们的思想言行;第二小问原因,从材料一?(康熙)为了化解当时最突出的满汉对峙问题?可知,原因是化解满汉民族对立,从历代中央集权制的完善性和传统儒家思想的作用可知,原因是汉族统治制度和儒家理学思想,有利于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2)第一小问思想,从材料二?法国学者安田朴说:?尽管有传教士的入侵,中国被欧洲化的程度则远没有基督教西方的中国化程度明显。??和材料二出处?摘编自《中国文

化与欧洲启蒙运动的关系》?可知,材料二的核心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曾深刻影响过欧洲启蒙运动,推动过欧洲社会变革和现代化进程;第二小问说明,从材料二中归纳中国的天理天则思想和孔孟儒家的民本思想对欧洲重农学派和自由经济理论的形成及欧洲宪政民主发展的影响即可。

(3)综合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和世界文明发展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全面辩证看待传统文化,以及运用发展的眼光从当今时代角度说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答案】(1)举措:保留汉族文化风俗与统治制度,招抚网罗汉族文人;大兴文字狱,镇压汉族知识分子的反抗;礼法并用,用法律、理学约束人们的思想言行。(每点2分,任答2点计4分)

原因:化解满汉民族对立;汉族统治制度和儒家理学思想,有利于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共4分)

(2)思想:中国传统文化曾深刻影响过欧洲启蒙运动,推动过欧洲社会变革和现代化进程。(2分)

说明:基督教西方的中国化程度明显:中国的天理天则思想促进了欧洲重农学派和自由经济理论的形成;孔孟儒家的民本思想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欧洲宪政民主的发展。(每点2分,共6分)

(3)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纷繁复杂,精华与糟粕、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并存;

中国传统文化既对中国和世界文明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也曾一度制约中国社会的进步;与时俱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根据现代化的基本精神理念,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合理的吸收、改造、发展和创新,使之重现辉煌,再攀高峰。(每点2分,任答2点计4分)[以上答案不拘泥于文字表述,只要言之成理,依之有据即可计分]

26.(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革命党是群众的向导,在革命中未有革命党领错了路而革命不失败的。我们的革命要有不领错路和一定成功的把握,不可不注意团结我们的真正的朋友,’以攻击我们的真正的敌人。

——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5年12月)材料二这个贫农大众,舍共占乡村人百分之七十,乃是农民协会的中坚,打倒封建势

力的先锋,成就那多年未曾成就的革命大业的元勋。没有贫农阶级(照绅士的话说,没有?痞子?),决不能造成现时乡村的革命状态,决不能打倒土豪劣绅,完成民主革命。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年3月)材料三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反对任何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偏向。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批判地接受中国的与外国的历史遗产,反对任何唯心主义的或机械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中国共产党章程(总纲部分)》(1945年6月11日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述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的基本主张。(3分)

(2)毛泽东在材料二中提出了什么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是如何实践这一观点的?其成效如何?(9分)

(3)依据材料三,你是如何理解毛泽东思想的?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历史意义。(8分)

【考点】毛泽东思想

【解析】(1)从材料一?我们的革命要有不领错路和一定成功的把握,不可不注意团结我们的真正的朋友,’以攻击我们的真正的敌人?可知主张是分清敌友,才能是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2)第一小问观点,从材料二?这个贫农大众,舍共占乡村人百分之七十,乃是农民协会的中坚,打倒封建势力的先锋,成就那多年未曾成就的革命大业的元勋?可知,观点

是贫农是最革命的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中坚;第二小问实践,结合1927年土地革命时期中共农村工作的史实,可知实践是在农村发动武装起义,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第三小问成效,运用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形成和影响的史实,说明成效。

(3)第一小问理解,从材料三?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可知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从?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批判地接受中国的与外国的历史遗产,反对任何唯心主义的或机械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可知它科学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批判地继承了中外文明遗产;第二小问意义,结合毛泽东思想对中共和中国革命的不同影响分别说明。

【答案】(1)主张:分清敌友,是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首要问题。(3分)

(2)观点:贫农是最革命的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中坚。(3分)

实践:在农村发动武装起义,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3分)

成效: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为中国革命找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并领导中国人民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3分)

(3)理解: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2分)它科学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批判地继承了中外文明遗产。

(2分)

意义:总结了我国民主革命的历史经验,制定了正确的纲领和策略;克服了党内错误思想,使全党的认识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统一起来,达到了空前团结;

中共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每点2分,任答2点计4分)

2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表一1650年—1990年的世界人口变化(百分比分布)

(资料来源:引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参考[英]卡尔〃桑德斯《人口问题:人类进化研究》和《联合国人口统计年鉴》)

表二1750年以来的人口统计估算(单位:亿)

(资料来源:引自[美]威廉〃麦克尼尔《世界史》,参考联合国《人口简报》,1996年12月)

根据上述信息,就世界人口的变化情况提炼一个观点并进行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考点】世界人口的变化情况

【解析】分析材料所给信息,总结各地区人口变化的主要因素,形成观点,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论述,注意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答案】参考观点一:工业文明与人口增长

观点二:工业革命是18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

观点三:工业革命以来的欧洲人口大规模外迁

观点四:交通工具的进步促进了世界人口的迁徙

观点五:殖民掠夺导致非洲人口锐减

观点六: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对新大洲人口的增殖具有决定性作用

评分方式一(传统要点式计分法):

①突出史学观点与史学角度,观点符合本要求,计2分。

②运用史实论证所提出的观点,史实合理选择超过3个,计4分。

③逻辑清晰,语言简洁明了,史论结合把握较好,计4分。

④行文流畅,书写工整,字体漂亮,卷面美观,计2分。

评分方式二(SOLO思维层次计分法):

①前结构层次:或观点不明,或思维混乱、逻辑不通,或文本残缺严重,最高只能计2分。

②单点结构层次:择出一个核心观点,史实运用不当,无法论述所提观点,最高可计4分。

③多点结构层次:提出一个明确观点,并运用超过3个史实进行论述,行文结构较完整,语言较通畅,最高可计10分。

④抽象思维层次:提出明确观点,围绕观点灵活组织史料论述,史论结合较好,语言流畅,逻辑严密,言简意赅,最高可计12分。

湖南省株洲市2016届高三年级教学质量统一检测(一)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命题人:张建军(市教科院)汪瀛(市四中)唐建群(市一中)

审题人:张建军(市教科院)汪瀛(市四中)唐建群(市一中)

一、选择题(在下列试题中,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48分)

二、非选择题(以下共3小题,共52分。其中,第25题20分,第26题20分,

第27题12分)

25.(20分)

(1)举措:保留汉族文化风俗与统治制度,招抚网罗汉族文人;大兴文字狱,镇压汉族知识分子的反抗;礼法并用,用法律、理学约束人们的思想言行。(每点2

分,任答2点计4分)

原因:化解满汉民族对立;汉族统治制度和儒家理学思想,有利于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共4分)

(2)思想:中国传统文化曾深刻影响过欧洲启蒙运动,推动过欧洲社会变革和现代化进程。(2分)

说明:基督教西方的中国化程度明显:中国的天理天则思想促进了欧洲重农学派和自由经济理论的形成;孔孟儒家的民本思想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欧洲宪政民主

的发展。(每点2分,共6分)

(3)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纷繁复杂,精华与糟粕、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并存;

中国传统文化既对中国和世界文明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也曾一度制约中国

社会的进步;与时俱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根据现代化的基本精神理念,对中国传统文化进

行合理的吸收、改造、发展和创新,使之重现辉煌,再攀高峰。(每点2分,

任答2点计4分)[以上答案不拘泥于文字表述,只要言之成理,依之有据

即可计分]

26.(20分)

(1)主张:分清敌友,是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首要问题。(3分)

(2)观点:贫农是最革命的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中坚。(3分)

实践:在农村发动武装起义,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3分)

成效: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为中国革命找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并领导中国人民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3分)(3)理解: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2分)它科学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批判地继承了中外

文明遗产。(2分)

意义:总结了我国民主革命的历史经验,制定了正确的纲领和策略;克服了党内错误思想,使全党的认识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达到了空前团结;中共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为新民主主

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每点2分,任答2点计4分)27.(12分)

参考观点一:工业文明与人口增长

观点二:工业革命是18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

观点三:工业革命以来的欧洲人口大规模外迁

观点四:交通工具的进步促进了世界人口的迁徙

观点五:殖民掠夺导致非洲人口锐减

观点六: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对新大洲人口的增殖具有决定性作用

评分方式一(传统要点式计分法):

①突出史学观点与史学角度,观点符合本要求,计2分。

②运用史实论证所提出的观点,史实合理选择超过3个,计4分。

③逻辑清晰,语言简洁明了,史论结合把握较好,计4分。

④行文流畅,书写工整,字体漂亮,卷面美观,计2分。

评分方式二(SOLO思维层次计分法):

①前结构层次:或观点不明,或思维混乱、逻辑不通,或文本残缺严重,最高只能计2

分。

②单点结构层次:择出一个核心观点,史实运用不当,无法论述所提观点,最高可计4

分。

③多点结构层次:提出一个明确观点,并运用超过3个史实进行论述,行文结构较完整,

语言较通畅,最高可计10分。

④抽象思维层次:提出明确观点,围绕观点灵活组织史料论述,史论结合较好,语言流

畅,逻辑严密,言简意赅,最高可计12分。

高三历史高考模拟检测试题及答案

高三第一次模拟测试 历史 第一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这些主张产生的共同的社会背景是 A.社会动荡矛盾尖锐 B.百家争鸣趋于合流 C.奴隶制度全面崩溃 D.封建制度最终形成 2.下图为陕西出土的东汉牛耕画像石,对该“画像石”说法不正确的是 A.表明东汉开始出现二牛一人的犁耕方式 B.是研究中国古代农业的第一手材料 C.还可以用于研究中国古代艺术发展情况 D.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水平 3.右图为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印记。其上部文字为:“济南 刘家功夫针铺”;中部文字为“认门前白兔儿为记”;下部文字为 “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转买兴贩,别有加 饶,请记白”。作为直接证据,它可用以研究宋代的①商业广告②印刷技术③商标意识④专利技术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朱元璋在总结元亡时说:“主荒臣专,威服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至天下大乱。”。朱元璋认为元亡的主要原因是 A.皇权旁落,丞相专权 B.干弱枝强,地方割据 C.法度不行,人心涣散 D.元行暴政,农民暴动 5.京剧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高度美学成就的戏剧艺术。下列关于京剧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最早形成于北京地区 B.是中国古代戏曲成熟的标志 C.清朝时期成为广泛流行的新剧种 D.有许多南方戏曲的特点 6.据统计,19世纪40代下半期,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3100万元下降到1600万元,来广州的美国商船由93艘下降到70艘。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广东人民抵制洋货 B.《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 C.自然经济的逐步瓦解 D.清政府限制广州对外贸易 7.“天兵来杀妖,全为穷乡亲。打下南京城,就把田地分。”这首反映太平天国运动的歌谣中,对其隐含的信息表述不正确的是 A.反对专制腐朽的旧制度 B.有宗教化的宣传领导组织 C.革命的目标是占领南京 D.有平均分配土地的倾向 8.从1895年开始,在短短的lO多年时间里,张謇的企业从一个扩大到20多个,形成了一个以纺织为主跨行业的资本企业集团。这主要得益于 A.外资企业刺激和洋务企业的诱导 B.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高涨 C.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9.孙中山先生认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纵观孙中山的一生,他顺应世界潮流的做法有①提出三民主义②提倡实业救国③推动国共第一次合作④领导北伐战争

高三联考l历史学科质量分析

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5月市统测质量分析 年级:高三年级学科:历史 考试时间:2020年5月任课老师: 所带班级:文科5.6班 一、总体分析 本次考试时间为5月4、5号,由商洛市统一组织的联考。文综考试时间为150分钟,卷面总分为300分,历史学科占100分,历史学科的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材料分析题,第一题为选择题共12个小题共48分,第二题为非选择题,共5道材料分析题,两道必选题,三道选做题,从三道中选一题,共52分。试题总体题量适中,难度较大。总体来看,题目的综合性很强,选择题的难度适中,材料题的难度稍大。本次考试5班平均分是62.62,6班是57.32分,两个文科班的平均成绩是60分,位居商洛市第一,但是仅比第二名镇安慧源中学高0.76分,相比于上学期末市统测的成绩,优势下降。 二、与同类学校对比分析 1.校内班级对比: 通过表格对比发现,文科班宏志班和志强班成绩差距逐渐缩小,最高分与最低分的差距也不断变小,宏志班比志强班成绩高5分,题目难度较大,区分度不好,不再直接考察知识,更多考察学生综合能力,符合高三历史的特点. 这次考试班级之间的差距相对较大,通过折线来看历次考试基本上各班的成绩对比变动较大,差的依然差,成绩好的依然好。文科两个班的差距比较小,文科志强班的进步较大,文科宏志班退步,优秀学生人数减少,低分段人数增加,以后应该加强培优和帮困工作。 2.全市成绩比较

从总体成绩来看,我校仍然位居商洛市第一,但是仅比第二名镇安慧源中学高0.76分,相比于上学期末市统测的成绩,优势下降。 3.我校各小题得分及排名 从各题得分来看,41(2)主要考察英国与中国扶贫的相关内容,题目综合性很高,主要考察学生的分析概括总结能力,难度比较大。41.1这道题主要考察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学生只是内容的罗列,没有归纳。第42道材料题主要考察宋代文化的发展情况,对学生能力要求很高,很多知识是需要通过材料内容归纳总结,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较差,导致错误率很高。从各小题平均分在全市的排名来看,41(1)(2)得分率在全市排名靠后,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较差,思维不活跃,导致得分点不多。 4.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学生: (1)网课期间大部分学生教材和资料有没有,影响学习的效果。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习惯了学校的高压政策,网课期间学生面对电脑,老师不能时时关注学生,部分学生思想松懈,导致能力下滑。 (2)部分学生不能做到规范答题。文综题量较大,学生答题时间紧张,个别学生总是在快要交卷子是才填涂选择题,导致部分选择题错涂,漏涂,多涂,本次考试有四个学生存在选择题填涂错误的问题。还有个别学生(夏言)粗心大意,导致选修忘记涂题号,选修没有得分。 (3)本次考试全市最高85分,第二名80分,我们学校最高分是寇飞77分,张艳只考了75分。张艳的基础比较好,但是思维不够活跃,平时教学中在知识扩张方面可能还没有做好。 (4)文综合卷,时间比较紧张,历史排在最后,分给历史的时间更少,加上平时文综合卷练习的比较少,部分学生分配时间不合理,导致历史得分并不高。(5)本次考试选择题和42题、选修题做得都不错,唯独41题答的比较差,临

(最新)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综合测试题: 中国现代史

中国现代史 一、选择题 1.1953年4月3日,政务院颁布了《全国人口普查登记办法》,我国开展了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经过大量工作,查明全国人口总数为601938035人。这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的主要政治目的是( ) A.为全国普选提供人口依据 B.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做准备 C.确认民族区域自治的范围 D.加强户口管理以扩大税源 2.依法治国的关键是依宪治国,新中国历史上三大宪法或宪法性文件有着巨大差异。下列选项中,对应正确的是( ) A.①三大改造胜利完成②确立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为最高权力机关 ③社会主义法律框架体系形成 B.①我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全面展开②确立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新型国家的架构 ③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C.①我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全面展开②确立我国为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 ③社会主义法律框架体系形成 D.①三大改造胜利完成②确立我国为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 ③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3.近年来,中国几乎每一件法案的起草都采取专家座谈会、论证会等形式,听取专家的意见。有的法案还由立法机构直接委托社会研究部门起草。对于调整重要社会关系的立法项目,

地方人大常委会还经常召开听证会,让不同利害关系方发表意见。材料反映了( ) A.我国立法民主不断向前推进 B.全国人大加强了全面立法工作 C.人民代表具有立法监督权 D.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的逐步建立 4.在“一国两制”方略和基本法的制定过程中,中央政府郑重做出了“中央不干预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范围的事务”的政治承诺,自我规限本来可由中央行使的某些本源性权力。这反映出( ) A.特别行政区享有完全的自治权 B.中央政府对我国统一问题的重视 C.联邦制下中央与地方的权力架构 D.中国单一制国家结构发生了变化5.1983年6月,撒切尔夫人再次连任英国首相,她使出了“三脚凳”策略,即让港英当局作为独立第三方参加谈判,使谈判形成21的态势。中国政府对此表示拒绝,理由是( ) A.违背了中方“和平统一”的方针 B.统一方案须得到三方的共同接受 C.体现不了港人治港的精神原则 D.反对香港成为一个政治独立实体 6.今年我国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圈发展规划,它将成为“一带一路”中21世纪海上丝綢之路的新支点。粤港澳大湾区有别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其他国家层面的区域发展观念,其最为独特的优势是( ) A.跨制度合作、丰富“一国两制”内容 B.解决港澳青年成长就业问题 C.面向海洋、承载更多对外开放的功能 D.显著提高城市群一体化水平 7.有学者说:“毛泽东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小平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这说明了两者的农业政策( ) A.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 B.赋予农民的经营方式不同 C.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D.取得农业成就的手段相同 8.1961年,中共中央八届九中全会指出,全国人民继续高举党的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取得了国民经济继续跃进的胜利。工业总产值过去三年中平均每年的增长速度达到40%以上,农业方面,由于1959、1960年严重的自然灾害,农业生产计划没有完成。全会正式批准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由此可知这次会议( ) A.客观评价了“三面红旗”的作用 B.主要针对工业进行必要调整 C.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D.准确分析了工农业生产状况 9.1978年,中国政府全年签订了78亿美元的外资引进协议,其中有一半左右金额是12月

2019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全国三卷)

绝密★启用前 2019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Ⅲ)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A. 宗法制 B. 禅让制 C. 郡县制 D. 察举制 2.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经济发展水平 B. 绘画技术进步 C. 政治权力干预 D. 儒家思想影响 3.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B. 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C. 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D. 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4.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

A. 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 B. 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 C. 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 D. 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 5.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这一做法 A. 导致民间设厂高潮局面的出现 B. 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 C. 加剧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 D. 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 6.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A.主张国家至上B. 批判封建伦理C. 反对西方民主D. 传播马克思主义 7.20世纪30年代中期,《新中华》载文:“现在你随便拉住一个稍稍留心中国经济问题的人, 问他中国经济性质如何,他就毫不犹豫地答复你:中国经济是半殖民地性半封建性经济。”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 知识界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相同 B. 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迅速膨胀 C. 经济理论问题引起民众普遍关注 D. 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得到传播 8.下图是1953年创作的年画。该作品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一)精选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导读:本文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一),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下面是整理的“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一)”,欢迎阅读参考,有关内容请继续关注高考栏目.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1.据北宋欧阳修等史学家编撰的《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而散.”而唐代诗人王建有诗《夜看扬州市》写道:“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对这两段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 A.前者是正史,后者是文学体裁,应以前者为准 B.前者是后世人编撰的,后者写于唐代,应以后者为准 C.两者所载内容均需经过进一步考证才能确定史料价值 D.两者记载的史实相违背,必有其一是伪史 2.“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下列对郡县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 A.它分郡县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B.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 C.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 D.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3.史学研究中非常注重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以下史实和结论之间逻辑关系

正确的是( ) 4.傅斯年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一文中指出,“能利用各地各时的直接材料,……材料愈扩充,学问愈进步,……地质、地理、考古、生物、气象、天文等学,无一不供给研究历史问题者之工具,……要把历史学语言学建设得和生物学地质学等同样,乃是我们的同志!”对于上述观点理解最恰当的是( ) A.傅斯年突出史料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B.傅斯年主张在史学研究中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 C.傅斯年认为历史学应该涵盖各种学科 D.傅斯年重史学的客观性而不重史家的主观取向 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每个时代都要编写它自己的历史,不是因为早先的历史编写的不对,而是因为每个时代都会面对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疑问,探求新的答案.上述材料( ) A.表明史学的实用价值 B.说明历史时序性特点 C.肯定求真的史学态度 D.阐释全球史观的意义 6.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为历史学辩护》中说:“各时代的统一性是如此紧密,古今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对现代的曲解必定源于对历史的无知;而对现实一无所知的人,要了解历史也必定是徒劳无功的.”作者在此强调的是( ) A.辩证统一中外关联 B.厚积薄发以古讽今 C.鉴往知来贯通古今 D.厚今薄古学贯中西 7.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个人修养,追求人格完善的美德传统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汉代以后尤其是历经宋明理学的发展,更进一步强化.下列不能反映这一传统美德的是( ) A.“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B.“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高三政治期末质量分析

高三政治三模考试质量分析 一、.试卷结构 本次政治部分由客观题和主观题两部分组成。客观题共12个单项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主观题3题,共52分。题目难度适中,题目很好的体现了基础性,同时注重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的考查。注重对主干知识的覆盖考查,强调对基础知识的过关、基本能力的掌握,联系生活热点,关注时政新闻。 二、试卷特点分析 1、这次模拟试卷覆盖高中政治必修一——必修四的全部内容,试卷重视基础知识的考察,综合性较强,较好地体现了重视书本、考察基础的高考命题思路。 2.试卷的选择题阅读量不大,而且题目的指向明确,能较好地检测出学生对核心知识和基本原理的实际掌握情况。 3.试卷的主观题设问明确,立足于考察学生对基本原理的全面理解和灵活运用,因此,试卷的区分度较强。 三、答题情况存在问题分析 本次考试较之前有多进步,尤其是五十分以上人数明显增多,这次考试平均分47.3分,最高分72分。从卷面来看,学生对待考试的态度有很大的进步,大部分还是能认真作答。但从考试中,也反映出一定的问题: 1、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运用能力不够理想。这主要跟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够科学;以及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对学生双基学习的检查不到位、练习不够充分有直接关系。 2、学生对政治生活、哲学生活的原理运用不准确,知识框架不清晰,知识的体系不完备,缺乏基本的分析思维。 3、极少数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书写潦草,缺乏专业术语。 五、今后教学措施 1、重视主干知识,构建知识网 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没有形成政治学科知识网,就不可能正确分析题目的题意,不可能全面、正确地回答问题。进入后期重点复习以后,要注意回归教材,钻透教材构建知识网,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梳理主干核心知识,熟练掌握政治基本观点与原理,并做好及时检测,认真查漏补缺。特别是加强对政治生活、哲学常识知识的强化。

广东省广州市2017届高三3月综合测试(一)文综历史试题含标准答案

广州市2017届高三3月综合测试(一)文综 历史试题 24.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不再把新得到的土地分给贵族作为封地,直接派行政官员去管 理.该现象说明当时 A血缘宗族性组织体系逐渐解体B土地制度变革 C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的关系缓和D郡县制度确立 25。据研究,清明、重阳、春秋社日〔祭祀土地神)、冬祭腊日(祭祀先祖)等传统节日, 始于或兴盛于汉并在汉代形成定制。这反映了汉代 A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B农业经济的发展 C礼文化制度的世俗化D。新的儒学体系形成 26在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期间,程颐曾想干预其对唐太宗的“评价”,要求给予“篡名",并从忠臣不事二主的角度要求否定魏征,但是干预没有成功。这反映了 A史学从经学中独立出来B历史记录具有主观性 C司马光的著述真实可信 D.理学无法影响史书的编撰 27。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许多实用性读物,如《陶朱公致富奇书》《四民必用》(沈氏农书》《耕心农话》《杵臼经》《布经》等.这是因为 A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B。科学研究注重实用性 C.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D。经世致用思想的盛行 28戒奢崇俭是中国古代理财的指导思想,这一观念在晚清受到了冲击。有些人认为“国内一切仰给于外国,所费更大,节流无从谈起”,理财应重在“开源”,而不在“节流".据此,他们主张清政府应当 A大力发展农业B。兴办军事、民用工业 C.发动反侵略战争D。增加统治者的消费支出 29. 1895年,九江口的海关报告称“内地人民有尽用洋棉纱织成土布款式,取其工省,而价值亦较土棉纱为廉,且较买市肆洋布更为便宜。”这种现象反映了 A。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扩大 B.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C.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D.民众对外国经济侵略的自觉抵制 30据时人记载,武昌的政治口号之多,超于香烟广告之上,价如“一切权力属于党”“政权归于革命的民众”“肃清反革命派’“拥护革命中心力量"“巩固革命联合战线”等, 全城“几成一口号世界矣“。该记载描述的现象反映了 A.武昌起义获得成功 B.国民革命运动扩展到武汉 C。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领导权D。武汉杭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31广东某县曾经先后完成了三件大事,一是县经委对县办工业企业实行超计划利润提成奖;二是撤消五个工业主管局,由县经委直接领导企业;三是在超计划利润提成奖的基础上,县经委实行财政任务递增包干和超额分成.这些举措 A减少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收人B.实现了政企分开 C改革了国营企业的管理体制D。改变了企业的所有制形式 32。《十二铜表法》第九表规定“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对剥夺一人的生命、自由和国籍的判决,是专属百人团大会(公民大会)的权力”“任何人非经审判,不得处死刑"“凡煽动敌人反对自己的国家,或把市民献给敌人的,处死刑”.这 些规定 A。激化了平民与贵族之间的矛盾 B.调整了旧有习惯法的适用范围

高三历史测试卷4(含答案)

高三历史测试卷4 24.文化是以一个中心点,逐渐向各方面发展的。西周以前的文明,还是限于一个小区域之内,东周时则以各强国和文化发达的地方为多。这反映当时 A.文化的扩张与认同 B.国家的统一 C.分封制的盛行 D.民族的隔阂 25.《史记·货殖列传》所载诸大实业家,有从事于畜牧的,有从事于种树的,有从事于开矿的,都非占有山泽之地不行。据此可知当时大实业家 A.具有环保意识 B.非法占有国有资源 C.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D.展开激烈的产业竞争 26.《宋史·食货志》载当时的农民,“幸而收成,公私之债,交争互夺;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己有。”这说明当时 A.钱庄盛行 B.借贷流行 C.租佃关系发展 D.社会和谐稳定 27.自雍正时起,清政府在西南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政策,逐步取消土司世袭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进行清查户口、丈量土地、核实赋税等工作。据此可知“改土归流” A.阻碍了当地社会进步 B.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治理 C.破坏了民族团结 D.彻底消除了地方割据的根源 28.明清时期中国与周边国家形成了一种宗藩关系的国家关系体系。这种关系从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起,逐步解体。这种变化反映了 A.传统的华夷观走向崩溃 B.近代民族国家意识的减弱 C.国家关系平衡机制的建立 D.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走向正常化 29.新文化运动破坏和扫除了儒学的僵化躯壳及束缚个性的腐化部分。但并没有打倒孔孟之真精神及其学术,反而推进了“五四”后传统儒学的现代化。这表明新文化运动 A.造成中国文化传统的“断裂” B.继承和创新了传统文化 C.背离了救亡图存的政治轨道 D.推行全盘西化路线 30.蒋介石在《对卢沟桥事件之严正表示》中说(1937年7月17日):“我们既是一个弱国,便只有拼全民族生命,……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 这表明 A.国民政府推行片面抗战路线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C.中国成为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D.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31.毛泽东的“求同存异”外交思想是以其矛盾学说为哲学基础的。以“求同”为基本价值取向,以“异”的非对抗性质为基本前提,以“异”的具体状况为策略根据,以“同” 与“异”的发展变化为客观条件,指导了新中国的外交实践。据此可知毛泽东的“求同存异”外交思想 A.舍弃了中国传统文化 B.缺乏一定的理论依据 C.体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D.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高三历史期中试卷分析

高三历史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一、试卷情况分析 本次期中试卷满分100分,选择题50道,共50分。材料题3组,共50分,,考试时间90分钟。试题考查的方向侧重于基本的知识和基本技能。非选择题侧重于学生理解能力的考察,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有一定涉及。 试卷主要考查了高中历史必修一的主干知识。本次考试重点考核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加大对学生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方面的考核力度。同时,命题中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考查历史学科能力,糅合多种史学研究方法。试题体现了“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新思路”的特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概括论证的能力。突出学科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注重学科基本思想和方法,试题难易适当,没有偏题、怪题。 具体而言,通过本次考试着重从能力提升角度下手进行命题。从选择题来看,试卷通过大段鲜活史料营造全新历史情境,注重考查学生在新的历史情境下,运用所学知识,阅读、理解、分析、评价、论证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全方位地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单靠读熟背透已不能再取得理想成绩。从主观题来看,材料分析题成为最主流的考查题型,而且材料的篇幅越来越长。这就要求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阅读材料,并根据题意对材料进行分层、提炼、概括并组织答案。 从命题来源来讲,本次期中考试主要选取的历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为主,结合一轮复习特点加入一部分基础知识的考查。其中高考真题部分重点选取全国卷和天津卷的经典题目组成,辅以江苏、浙江、安徽等东部省份的题目,其主要用意在于让学生通过这次考试熟悉天津高考的命题特点,同时把握全国整体高考历史思维的大方向,做到一定程度的难易结合。同时着重挑选对文本解读能力有所提升的材料分析题,用大量新材料和新情景来让学生全面认识历史事件,尽可能让学生既不脱离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内容,做到教材知识与材料内容的整合与呼应。 二、学生考试情况及原因分析 本次考试总体平均分如图所示: 分析:与以往相比成绩有所下降,一方面较之过往考试,本次考试总体难度有所增加,结合

广东省佛山市2018届高三文综(历史部分)下学期综合能力测试试题(二)

广东省佛山市2018届高三文综(历史部分)下学期综合能力测试 试题(二) 24.西周射礼是一项有严格礼仪要求的射箭活动,改变了商代射礼的祭祀色彩,《礼记·射义》 记载西周“诸侯之射也,必先行燕礼;卿、大夫、士之射也,必先行乡饮酒之礼。故燕礼者,所以明君臣之义也;乡饮酒之礼者,所以明长幼之序也”。这反映出 A.西周射礼中缺乏深刻的人文内涵 B.礼体现了家国同构式的等级观念 C.礼乐制度追求社会的和谐与平等 D.射礼是普遍存在的大众娱乐活动 25.读中国古代的思想地图可得 A.学术的发展体现东学西渐 B.体现了战国晚期文化趋同 C.诸子百家的思想严重区隔 D.孔子学说得到了各国欢迎 26.表1是从汉至唐地方机构变化简表,该表反映了 A.皇帝的个人意志决定了地方行政区划 B.国家对于北方的重视程度出现了下降 C.古代政治制度受经济中心变革的影响 D.减少地方行政区数量是历史发展趋势 27.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称: 《明夷待访录》“之最高原理出于《孟子》之‘贵民’ 与《礼运》之‘天下为公’……(黄宗羲论君臣关系)其立言亦悉依《孟子》。”这说明明清的思想批判 A.延续了“君为臣纲”的传统 B.继承了传统的民本思想 C.凸显了务实的学风 D.维护了儒学的主体地位

28.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受棉花出口的刺激,一些过去不种棉的地区,如江苏华亭 县农民“改禾种花”,“江西、浙江、湖北等处,向只专事蚕桑者,今皆种植棉花。” 这表明 A.农业格局发生根本改变 B.棉纺织业成为支柱产业 C.封建土地制度受到冲击 D.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29.如图8,史学家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 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这三次历史事件推动着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进程”。下列对于图中阴影部分的内容推测正确的是 A.都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B.都体现了无产阶级的先进性 C.都表现了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D.都反映了西方思想的中国化 30.英国记者詹姆斯·贝特兰认为:“到1940年,华北乡间的无数农民第一次被组织起来,受 革命观念的教导,达到某种程度的政治和经济解放。他们现在为中国抗战构成了一个比绵延的堡垒和堑壕还要机警和有伸缩性得多的活的屏障。……他们是中国动员起来抵抗法西斯恶性病侵略的健康的细胞。”该观点意在 A.肯定了广泛发动农民对抗战的意义 B.揭示了敌后战场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 C.赞扬“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正确性 D.指出中共的主张得到了群众广泛支持 31.英国在1950年初承认了新中国,这是因为一方面英国在华商业利益集团基于上海、香港 的现实利益,成为推动英国政府的压力集团;另一方面,英国政府认为中共与苏共区别很大,可以通过外交手段,防止中国彻底倒向苏联。下面表述正确的是 A.说明该时期中国已经放弃“一边倒”战略 B.表明中国政府承认英国在华企业特殊利益 C.说明了英国政府参与“一五计划”的兴趣 D.表明新中国对外的根本政策是“独立自主”

高三历史模拟考试试卷(含答案)

高三历史模拟考试试卷(含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汉宣帝曾教训自己的太子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受,何足委任!”由此可以推知当时 A.秦朝部分统治思想得以继承 B.黄老之学仍然占据统治地位 C.皇帝背离“独尊儒术”的初衷 D.儒学不能顺应汉朝政治需求 2.北宋名臣李沆曾当着使者的面把真宗皇帝的手诏烧掉,并让使者回话“但道臣沆以为不可”;另一名臣韩琦曾对神宗皇帝说:“先帝,臣所立;陛下,先帝儿子,做得好,臣便面阔;做得不好,臣亦负惭愧。”上述现象说明宋代 A.君主权力受到了威胁 B.士大夫有强烈的政治责任感 C.士大夫参与政治决策 D.重文轻武的国策被严格执行 3.下列宋元时期三部重要的农业典籍在对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记述上带有各自鲜明的 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统一局面渐趋形成 D.民族交融不断发展 4.明代以每纳粮一万石的地区为一粮区,选派当地大户担任“粮长”,负责催征税粮,参与编制赋役黄册和鱼鳞图册,有的还包揽地方事物。政府还以“税户人才”的名义,选拨优秀粮长为基层官吏。由此可知“粮长制”的推行 A.违背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B.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C.推动了明代赋役制度的完善 D.适应了强化君权的需要 5.据不完全统计,1850年的中国总人口量约为4.1亿,1873年下降至约3.5亿,锐减6000余万。导致这一数据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日趋加剧的民族矛盾 B.持续不断的海外移民 C.愈加沉重的封建剥削 D.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 6.下图是刊登在1910年《神州日报》上的一-幅风俗画,画中男子正在张贴的布告上写有“奉旨不缠足”字样。此画旨在说明

高三历史高考模拟试题精编(2)

高考模拟试题精编(十二) 【说明】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请将第Ⅰ卷的答案填入答题栏内,第Ⅱ卷可在各题后直接作答。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 2分,共50分) 1.下面为秦汉时期地方政府管理体制情况表,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 A.制 C .汉承秦制保持了政治制度的稳定性 D .东汉的地方管理体制发生了本质变化 2.明末清初有思想家认为:“郡县之弊在迁转太速,封建之弊在世守不易。”以下对郡县制和分封制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郡县制不利于地方发展 B .分封制易造成地方割据 C .二者均有弊无利 D .二者均易形成皇权专制 3.恩格斯说:“随着商业和工业的发展,发生了财富积累和集中于少数人手中以及大批自由公民贫困化的现象;摆在自由公民面前的只有两条道路:或者从事手工业去跟奴隶劳动竞争,而这被认为是可耻的、卑贱的职业……或者变成穷光蛋。他们……于是就把整个雅典国家引向了灭亡。所以,使雅典灭亡的并不是民主制……而是排斥自由公民劳动的奴隶制。”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 A .雅典亡于直接民主制所导致的民主泛滥和社会动荡 B .雅典亡于小国寡民体制不能容纳雅典社会的发展

C.雅典亡于社会发展的停滞和公民权利与责任意识的逐渐淡化 D.雅典亡于数量庞大的穷困自由民的革命与造反 4.美国设立参议院的主要目的是使政府能够“推行正当之措施”,应该对参议员“予以较长之任期”。对参议员“予以较长之任期”主要是考虑到() A.地方与中央争权影响美国政局的稳定B.行政与立法机构在国家中的地位不同 C.“权力制衡”是美国宪法的基本精神D.参议员专司其事才能提高其专业能力 5.有人将法德关系作了如下比喻:“原来两国都在同一条马路上开车,各有各的交通规则,法国采取了‘民主’规则,德国采取了‘专制’规则,结果一再撞车。现在仍旧在同一条马路上开车,大家都遵守相同的‘民主’规则,不再撞车了。”这里第二个“民主”的含义是() A.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B.民主权利的逐步扩大 C.欧洲的经济一体化D.法德关系的和解 6.鸦片战争后,中英两国谈判,英国选择上海为通商口岸,这种选择的意图反映了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最迫切的需要,这是因为上海() A.是我国传统的外贸城市B.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市场前景 C.拥有大量的矿产资源D.是当时中国经济发达地区中最大的城市 7.某县模范父亲王者成在送儿子王建堂出征之际,赠送的竟是一面“死”字大旗。他在白布中央写了大大的一个“死”字,两边写道:“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有吾子,自觉请缨;赠旗一面,时刻防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体现了甲午战争时期政府发动民众B.体现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C.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凶狠残暴D.体现了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踊跃支前8.一战期间,列宁指出,“没收地主土地,全部土地国有化;把所有银行合并为一个国家银行,由苏维埃加以监督。”列宁的意图是() A.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B.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C.争取农民的大力支持D.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9.有人认为,目前的欧洲有两种东扩,一种是制度性的,一种是战略性的。对这两种东扩,以下说法合理的是()

高一历史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高一历史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备课组长:武宇红 一、教学情况: 从以上数据可得,本次历史期末考试均分66.71,优秀率为14.01%,及格率为74.15%,期中考试优秀率10.63%,及格率85.99%,由此数据可看出学生文理科的偏科现象逐渐显示。各班级均分最高71.63分,最低64.43分,相差7.2分,除去3班外,各班相差不大,相差在3分之内。这是近两个月以来,基本上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每位教师认真二次备课上课的成果。 二、试卷分析: 1、试卷以现行教材为依托,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核,题目容量适中,难度适中,无怪题、偏题,试卷中还出现了一些多次做过的题目。 2、试卷组成和结构:本次试卷分为选择题、材料问答题,两者比例为6:4。题型仍采用单项选择题与材料题两大类;单项选择题,有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材料题有2大题,共40分。 三、学生出错原因分析: (1)基础知识掌握不牢仍然是一个大问题,70分以下的学生,尤其是不及格的学生,出错的主要原因就是基础知识掌握不牢,记忆模糊。 (2)审题不清,很多学生存在看题只看一半就做题的坏习惯,看题不够全面。 (3)理解不到位,选择题题意与每项选项理解不够透彻,对于知识点的本质理解以及教材相关知识理解不到位。

(4)利用史料的能力不够好,不能全面利用材料,不能通过材料分析出题目要求的答案,有较多同学经常脱离材料作答。 (5)学生逐渐显示出文理偏科的现象,不能很好的利用课堂时间,学生作业完成也成为一个关键的问题。 (6)课时紧张,几乎没有时间来给学生讲解题目,而历史学科的性质却是每堂课的知识容量都很大,很难实现在课堂上落实题目的目标。 四、以后的努力方向 (1)加强集体备课,认真编写教学案和批改作业。当没有时间落实题目讲解时,课堂的有效性及作业的批改显得尤为重要。 (2)强化基础知识巩固:掌握基础知识是学生综合运用、灵活掌握知识的前提,是学生取得好成绩的前提。老师在平时教学中多注重基础知识的训练,帮助学生进一步梳理基础知识,将书本知识条理化。 (3)加强课堂管理,从学生考试成绩的状况结合学生平日课堂的表现得出,课堂纪律的良好是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保障,因此我们要以管理促教学,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 (4)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在课堂中加入学生感兴趣的环节,将历史对学生思维提高的重要性渗透于课堂之中。并加强老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让学生更加爱上这门课。 (5)平日讲课多注重史料的分析,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答题习惯,提高学生的答题技巧,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注重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 (6)从本次考试数据可知,历史科目优秀率相对较高,及格率相对较低,今后的目标就是保住优秀率并有所提高,关注那些想学却不知道怎么学的学生,严格执行学校“提高、促中、帮困”的教学理念。

2019-2020年高三3月综合能力测试(二)文综历史试题 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三3月综合能力测试(二)文综历史试题含答案 12. 战国时期的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这两位思想家的相同之处是 A.都重视对自身的反省B.都认为心是世界本原 C.都体现民本主义主张D.都反映个人主义思想 13. 董仲舒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上述言论反映了 A.克己复礼的主张B.独尊儒术的建议 C.顺应自然的理论D.君权神授的思想 14. 钱穆《国史大纲》写道:北宋初年,宋太祖“命诸州县各选所部兵士,才力武艺殊绝者送都下,补禁军之阙(缺),其老弱者始留州。”这一措施在当时应该被称为 A.强干弱枝B.分散兵权 C.以文制武D.重文轻武 15. 史载:康熙年间,苏州府的吴江县棉花的种植面积已经超过粮食的种植面积;松江府所属的太仓州、海门厅、通州等地区,农民种粮者不过十之二三,而种植棉花的已达十之七八;直隶保定一带农村的农民见植棉获利大,往往将种麦子的土地改种棉花。这一现象体现了A.重农抑商政策的废弛B.农业商品化趋势加强 C.个体小农经济的衰败D.工商业市镇经济繁荣 16. 1884年,两广总督张树声上奏皇帝的临终遗折云:西方国家也有其自己的“体用”。“议政于议院,君民一体”这是西方国家的“体”;轮船、大炮、洋枪等是西方国家的“用”。“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应该“采西人之体,以行用。”据此,张树声的主张是 A.反对学习西方的技术B.中西“体用”观是相同的 C.应该学习西方的制度D.坚持“中体西用”的原则 17. 曾有人指出“由于当时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新知识分子自身认识的局限,以及错综的国内外政局,使得五四新文化运动充满了复杂性。它一方面强调科学、推崇理性,另一方面又表现得过于情绪化。”下列各项体现了“过于情绪化”的是 A.“破家族,削亲权,乱男女,蔑尊卑长幼,尽弃吾中国数千年之礼俗教治” B.“要拥护德先生与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和旧文学” C.“掊击孔子,非掊击孔子之本身,乃掊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 D.“任何政府皆为强权,惟个人自由不受侵犯,需为无权、无秩序之态。” 18. 下表摘引了一部关于某支人民军队传记的目录。根据所学判断,表中空白处应该是 A.“国共破裂,武装反抗”B.“强渡长江,将革命进行到底”C.“星星之火,井冈山会师”D.“平型关大捷,驰骋敌后”

2019年北京市高考历史试卷以及答案解析

绝密★本科目考试启用前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 历史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4分)在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南山矿区以及俄罗斯阿尔泰山北麓等地,出土了公元前7~前5世纪楚国生产的凤鸟纹刺绣丝绸。据此可以判断() A.东周时期丝织品做工精良,远播西域地区 B.楚国是中西交通起点,楚文化有明显西域特征 C.汉代丝路开通之前,中原与西域没有交往 D.东周时期楚国与西域交流广泛,生活方式趋同 2.(4分)《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诸子“百家争鸣”B.始皇帝焚书坑儒 C.汉武帝独尊儒术D.司马迁撰《史记》 3.(4分)据《梦溪笔谈》记载,张咏任崇阳知县时,因“民不务耕织”而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有人入市买菜,他怒斥:“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这反映出,宋代() A.官府垄断茶利,商业环境恶劣 B.农副产品较少,货币使用率低 C.地方官员固守重农抑商的思想 D.商人社会地位较以往愈加低下 4.(4分)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

高三历史试题分析报告及教学建议

历史试题分析报告及教学建议 通观试卷,绝大部分题目设计较好,符合高考题的风格,看似很难,细细考 虑很容易。通过这次训练是学生从做题思路和做题规范上都有了一次很好的提 高。 一、就统计情况看,学生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从选择题看:一方面学生缺乏知识的运用和迁移;另一方面不能对材料 有透彻的理解。出错率高的题目是25、28、33、35。 2、从材料分析题看:出错率高的题目主要是第41题,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抽象分析和概括归纳问题的能力。 3、选做题上,学生完成情况比较良好。 二、从阅卷环节看,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机读卡有破、脏、折的现象; 2、学生在粘贴条形码的时候,位置不符合要求; 3、学生的条形码信息有误,系制作的失误,需及时修正; 4、部分教师对于阅卷系统不能熟练操作; 5、书写欠规范,答案显得杂乱无章,卷面拥挤,欠整洁,影响了评分效果。 根据以上答卷中失分现象与原因,概括总结出学生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 问题: 1.基础知识掌握的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 对试题考查的相关内容了解不全面,记忆理解不够牢固准确,不能迅速有效地提取平常积累的知识来解答试题中的问题。如选择题基本都是需要依据相关基 础知识才能确定正确答案,间接考查了有关基础知识。 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 (1)迁移知识的能力差。试题设问的角度和情景大多是教材中没有涉及的, 但解决这些新角度、新情景问题所依托的知识却是在教材之中的,作答时只需按题目要求,从时间、空间范围上与教材内容加以对应,稍加归纳整理即可。(2)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回答问题的能力差。一是找不准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二是对有效信息缺乏概括归纳。依托新材料、新情境设计新问题是高考卷的主要特点,必须加强训练、减少失误。 (3)概括归纳、分析评价问题的思维能力差。首先是概括归纳不够精练、 准确,答案内容多而得分少;其次是分析评价能力差,不能多角度、多层次的思 考问题,思维角度单一、片面。 (4)审题能力差。审题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综合表现,而学习能力 的高低最终主要表现在审题能力上。学生审题能力差表现在缺少解答问题的一些 基本方法、技巧,如怎样抓住问题中的关键内容词、条件限制词,如何确定回答 内容的主次、多少,做到详略得当。 3.行文答卷仍缺乏答题技巧 一是答案的组织缺乏层次性,问题的答案要点让人分辨不清;二是无谓的文 字重复;三是书写欠规范,答案显得杂乱无章,卷面拥挤,欠整洁,影响了评分 效果;四是围绕答案的一个方面“揪住不放”,使用大量文字进行阐释和说明, “一条道跑到黑”,无暇顾及其他答案内容。

高三历史考试反思500字范文

高三历史考试反思500字范文 引导语:考试反思是对自己考试过程结果的一个回顾,反省,以下是的高三历史考试反思500字,欢迎参考! 当高考结束的钟声敲响,备战了一年的年高三历史教学也宣告结束。随着17高考的渐行渐远,高三这一年的紧张与快乐、疲惫与幸福,成功与失败一直相伴而行却一直充满望的生活让我们至今回味;这一年历史教学的得与失,成与败也时常让我深思。现我将我的做法、得失拿出来哂哂。 一、眼中有高考 高考是学生考,但离不了老师的引导、指导,所以要让学生考得好,首先老师引得好,“引”的关键是老师时时眼中有高考,事事围绕高考转。我们的做法是: 1.合理安排高考复习时间为了保证高三有充足的复习时间,在高二下期的后半期(大致五一节后)开始上《中国古代史》,这样可以在国庆节前完成新课教学。接下来是按惯例进行的三轮复习,这一定要与市三次诊断考试时间相吻合。三轮复习做到一轮夯实基础,二轮狠抓提高,对于第三轮复习,“调整(心态)、巩固(基础)、充实(补漏)、提高(能力)”的八字方针,对学生心态与成绩提高效果不错。最后的十天尤其不能放松,学生须“回归基础,回归教材”。 2.研究高考试题17高考结束后,我们注意收集各地高考试题,并把它们与前两年的高考试题进行分类分章,仔细研究试题特点,做到心中有高考、心中有试题。在教学过程中,随进度和教学内容适时

调出使用,这样学生既熟悉了近年的高考难易程度新颖程度,对高考不再那么恐惧;同时还可排出一些刚考过的考点,减轻复习的负担。我觉得我们更应该关注上海、广东高考历史卷,因为这两地的历史试题具有兼顾基础、能力性强,着眼课改、导向性强,贴近现实、人文特点等,应当是我们文科综合命题的方向。 3.比对分析高考考纲高考考纲出来之前,要全面复习遍地开花。17年初高考考纲出来之后,仔细分析并与前两年的考纲、题型示例认真比对,找到其中的变与不变的地方,通过研读大纲明确今年历史科体现的高考考题思想。这样在平时的学习、训练中就可以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把握考点,了解高考试卷的分布,做到有的放矢。 4.关注社会热点以现实的热点带动历史知识,以历史知识去解读热点,编制热点小专题。不过,一些特别热的点往往命题时表现并不明显。因此,复习中也不要太强调,以免淡化对其它基础的掌握。 5.团队协作备战高考这里的团队包括教师团队,更包括教师与学生的班级团队。与备课组的教师共同研究、分工协作备战高考;与学生多沟通,对学生多帮助,多留时间给学生,大家齐心协力奔高考。 二、学、练为高考 为了让学生考好,就要让学生把知识烂熟于心,还要让学生把知识用得得心应手。 1.夯实历史基础知识 对于近几年的高考,高考对于课本基础知识考察的广度和力度都有所加强。那么,如何吃透课本呢?我觉得,一是要将课本读“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