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杜甫与李贺的_咏马诗_比较

杜甫与李贺的_咏马诗_比较

收稿日期:2010-10-27

作者简介:赵锋(1985-),男,

壮族,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2009级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元明清文字、域外汉文学。引言

在中国古代,不论是车骑交通、狩猎、攻战,都离不开马。马的强壮与否和拥有数量的多少往往成为衡量国力财力的重要标志。早在《诗经》时代,马就开始出现在文学的视野中,如《小雅·车攻》的‘萧萧马鸣,悠悠旆旌’,雄俊健朗的良马以他一声长鸣奏响了英雄的乐章。到了魏晋时期,马的寓意更加丰富,一方面用以抒发诗人建功立业的渴望,一方面又用来寄寓诗人怀才不遇的深悲巨痛。比如,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曹植《白马篇》)、“良马出兰池,连翩驱桂枝”(曹植《后图看骑马诗》)、“骢马高缠鬃,遥知身是龙。谁能骑此马?唯有广平公。”(《横吹曲词·琅琊王)之类诗句,大量活跃在魏晋诗章中。

到了唐代,良马成为一种精神图腾。唐人对良马的崇拜达到极致,这从唐代养马、驯马、画马、咏马等盛况便可窥见一斑。

在养马方面,据记载,“大唐承周、隋离乱之后,贞观初,仅得牝牡三千”[1]P1303

,“至麟德中,四十年至七十万六千匹,置

八使以董之,设四十八监以掌之,跨陇右、金城、平凉、天水四郡之地,幅员千里,犹为隘狭,更析八监,布于河曲,丰旷之

野,乃能容之”[1]P1302

。从唐初的3000匹到唐高宗时期的70多

万匹,短短几十年时间就增加如此之多,可见唐朝养马之盛;在画马方面,唐代墓壁上的“出行图”和“狩猎图”都显现出唐代画马技术之高超;在诗文方面,从唐太宗的“翻似天地里,腾波龙钟生”(《咏饮马》)、李白的“天马来出月支窟,背为虎纹龙翼骨”(《天马歌》)、杜甫的“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房兵曹胡马诗》)、李贺的“龙脊贴连钱,银蹄白踏烟”(《马诗二十三首》其一)等诗中,可以看出马在唐代诗文中是一个频繁出现的意象。

在唐代咏马诗人中,李贺和杜甫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在李贺的诗作中,咏马的特多,径题马诗及句中谈到马的竟达八十三首,占全部作品的三分之一左右。特别是《马诗二十三

首》,尤具特色”[2];杜甫的咏马诗,“抛开作为道具出现的马,

我们只看那些有所寄托的马。所查阅到的整篇为咏马且有代

表性的杜甫咏马诗有12首”[3],“根据《读杜心解·少陵编年

诗目谱》可以把杜甫的马诗按写作的时间排列。《房兵曹胡马》和《高都护骢马行》作于早期,《天育骠图歌》和《骢马行》作于他客守长安时期,《瘦马行》和《李雩县丈人胡马行》作于他陷贼与为官时期(安史之乱期间),《秦州杂诗》其五、《病马》、《题壁上韦偃画马歌》、《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

《玉腕骝》、《白马》作于他漂泊西南时期”[3]

,他的咏马诗虽然

数量不多,但史料价值高,有些诗歌艺术价值也很高。

杜甫和李贺同样是写咏马诗,却表达出不完全相同的寓意,这是由诗人个性的差别和诗歌创作背景的不同造成的。但是同样强烈的出仕愿望和坎坷的仕途又使得二人的马诗传达出一些相同的信息。下文就二者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分别论述。

1不一样的吟咏主题1.1意气风发和郁结难抒

同样处在青少年时期,杜甫显得意气风发,诗歌充满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李贺则多一份郁结之气,诗歌多悲慨。“在特定的时代氛围下,唐代咏物诗呈现出了不同于以往的精神风貌。……盛世的和平繁荣,国势的恢弘富强,使诗人们洋溢着蓬勃的朝气和乐观浪漫的精神,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建

树功业的壮志和积极进取的热情。”[4]杜甫青少年时期是生

活在唐玄宗开元年间,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鼎盛时期,人生正处于“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意气风发之际。乐观的态度和对仕途的无限向往,表现在马诗上,集中在这首著名的《房兵曹胡马》。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一般认为是作于开元十八年或二十九年,正值诗人漫游齐赵,飞鹰走狗,裘马轻狂之际,所以语词矫健豪纵,充满着天地任我闯的睥睨之势。诗歌风格超迈遒劲,反映了青年杜甫锐于进取的精神。杜甫笔下的这匹大宛马:“锋棱瘦骨”,神气清劲;“竹批双耳”,奔驰生风;四蹄

杜甫与李贺的“咏马诗”比较

赵锋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广西南宁530006)

摘要:和唐人诗文中频繁出现马意象一样,杜甫和李贺的咏物诗中也经常腾跃马的姿影,但由于二人身处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等诸多方面的不同,因此在他们的诗歌中马意象的寓意也多有不同。但由于二人都有强烈的出仕愿望和坎坷的仕途,故二者诗作中“马”的寓意又往往取得一定的一致性。

关键词:杜甫;李贺;马诗;寓意中图分类号:I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094(2010)04-0049-03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11月Journal of Sichu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Nov .2010

第20卷第4期vol.20No.4

49··

轻竦,疾如飞燕。寥寥数字,一匹千里马跃然纸上,寄寓诗人的渴望和自信。“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勇猛、刚毅、不辞劳苦、不畏艰险,值得交付性命,这是良马的又一特征。诗句洋溢着强大的内在力量,使诗人的壮志和自信显露无遗。“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这既是对自我的自信,又是在向统治者表露渴望捐躯报国、建功立业的意向和自己绝对值得托付使命的态度。“这一意象在蕴涵了浓郁的时代特征的同时,也寄托了诗人的情感,成为自我形象的写照,表达了对理想实现的期冀”[4]。杜甫正是如此。

反观李贺,其一生短暂,死时才二十七岁。可以说他整个人生正处在建功立业的黄金阶段。但事与愿违,李贺抱着满腔热血,渴望一展所长,但换来的却是“无人织锦鞯,谁为铸金鞭?”(《马诗二十三首》其一)这样世无伯乐的孤独和落寞。强烈的出仕之心与仕途坎坷曲折、终不现用的结局,使得抱负不凡、自视甚高的李贺,在遭逢怀才不遇之下,自然郁结难抒,更何况造成他终生微卑的原因,竟是与之争名者所谓的“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这样的无稽之由。出身高贵却毫无补益,少年成名却不被赏识,这般遭遇自然让一心渴望出仕为官的李贺无法忍受。《马诗二十三首》中,李贺以不见用的骏马喻己,驽马讽世。“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正如王琦所说的“俱是借题抒意,或美、或讥、或悲、或惜,大抵于当时所闻见之中各有所比。言马也,而意初不在马矣。”[5]

1.2民生情结和个人化抒怀

杜甫生活在一个奉儒守素的家庭,他继承了儒家“民本”、“仁政”的思想,有着士大夫兼济天下的心胸,把个人理想、遭遇和国家时局紧密联系在一起。十载长安却屡考不第让杜甫接触到大量社会黑暗、民生疾苦的事实。特别是历经八年的安史之乱,造成了动荡不安、满目苍夷、十室九空的人间浩劫;让身处其中的杜甫深深体会到乱世给国家、社会和无辜百姓带来的种种不幸。杜甫用诗歌写了许多有关安史之乱的重要事件,“写了百姓在战争中承受的苦难,以深广生动、血肉饱满的形象,展现了战火中整个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P282)。杜诗素有“诗史”之称,与此不无关系。具体到他的马诗,从《房兵曹胡马》中“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的豪杰、侠士形象;到“时危安得真致此,与人同生亦同死。”(《题壁上韦偃画马歌》)抒发了对统治集团结党营私、任人唯亲致使国家缺乏可靠人才的愤懑和悲叹;到“白马东北来,空鞍贯双剑。可怜马上郎,意气今谁见。近时主将戮,中夜伤于战。丧乱死多门,呜呼泪如霰。”(《白马》)抒发对国家兵连祸结、社会凋敝、民生多艰的痛苦和忧虑,等等,诗歌始终洋溢着杜甫的为天下之忧而忧的情怀,程度不一地反映出超越个人化的民生情结。

与杜甫相反,李贺更多的是个人化抒怀。通过对《马诗二十三首》的分析,不难发现,整组诗多以不见用的骏马喻己,由抒发一展所长的渴望到怀才不遇的酸悲再到失望之后的讽刺、批判,具有典型的个人化特征,充满悲怆的身世之感和浓重的孤独情调。如,“无人织锦鞯,谁为铸金鞭?”、“君王若

燕去,谁为拽车辕?”、“君王今解剑,何处逐英雄?”,等等。“皆自寓也……此二十三首,乃聚精会神,伐毛洗髓而出之。造意撰词,犹有老杜诸作之未至者”。(清·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二)

2一样的出仕愿望和相似的坎坷命运

2.1一样强烈的出仕愿望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道出了中国古代文人渴望出仕的普遍心态。杜甫和李贺也不例外。表现在咏马诗上,杜甫有“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房兵曹胡马》)、“此马临阵久无敌,与人一心成大功”(《高都护骢马行》);李贺有“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马诗二十三首》其五)、“一朝沟陇出,看取浮云飞”(《马诗二十三首》其十五)。杜甫出生在一个奉官守儒的家庭,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一生忠厚为人,不论穷达与否,都以兼济天下为己任。“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是他一生的志愿。而且杜甫青少年时期生活在盛世,正值国家强盛,政治清明,文人拥有很多施展才华、建功立业的机会,使得杜甫暂时忽视了隐藏在盛世背后的种种不公平现象。杜甫尽管仕途多遭坎坷,但他把原因大多归于自己的不够努力或机遇未到,在苦苦追寻中有一种即将被任用的自信在支撑着他。但是在古代社会,只有被统治阶级赏识,科考及第,才能出仕为官,才能施展兼济天下的壮志,这是文人实现理想的唯一途径。诗人如此,马亦如是。纵然是千里马,如果遇不到伯乐那样的主人,得不到“一食或尽粟一石”(韩愈《马说》)的待遇,不能用其所用,那再怎么有千里之能、无敌之势的本领,也无法展现出来。这是诗人与马的相同处境。加之杜甫本人很喜欢马,也擅长骑马,因此,诗人选择马作为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志向是再自然不过的。

李贺的出仕愿望跟杜甫一样强烈。从“无人织锦韂,谁为铸金鞭”(《马诗二十三首》其一)、“君王若燕去,谁为执车辕”(《马诗二十三首》其七)、“他时须搅阵,牵去借将军”(《马诗二十三首》其十二)、“堆金买骏骨,将送楚襄王”(《马诗二十三首》其十三)、“只今掊白草,何日蓦青山”(《马诗二十三首》其十八)等的渴望被赏识,到“未知口硬软,先拟蒺藜衔”(《马诗二十三首》其二)、“夜来霜压栈,骏骨折西风”(《马诗二十三首》其九)、“午时盐坂上,蹭蹬溘风尘”(《马诗二十三首》其十一)的不得意,充分体现了诗人的远大志向和志向不得施展的悲慨。下面以《马诗二十三首》其五为例,分析李贺的出仕愿望是如何通过马意象表达出来的。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勾。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这是一首著名的五言绝句,句短却豪迈,充溢着一股言不尽意的壮志豪情。“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勾”两句写月光倾泻,茫茫沙漠有如银白的雪海,燕山上的月亮有如一把锋利的弯刀,意境雄浑壮阔,流露出诗人开阔的心胸和远大的志向。“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写出骏马迫不及待要戴上金络脑,尽情地驰骋,诗人想像骏马一样,尽情的驰骋疆场。一个“快走”把内心急于建功立业的渴望表露无遗;一个“踏”

杜甫与李贺的“咏马诗”比较

赵锋

50··

字形象有力,似乎要使尽全身力气去开疆拓土。作者巧妙地借助马来表达自己的愿望。2.2相似的坎坷仕途

杜甫和李贺尽管生活的大环境不同,但个人遭遇却颇多相似。

两人都是失意文人。安史之乱爆发后,大唐盛世一去不复返,连年战乱弄得民不聊生,田园荒芜。以兼济天下苍生为己任的杜甫冒着生命危险毅然投奔唐肃宗,出仕不久便连遭贬谪。

这一时期,杜甫的心境随着世事的变迁而逐渐低沉,笔下的马也转为瘦马、病马、疲马、老马,但满腔忠厚不改。诗歌抒发了对骏马遭遇不公的同情,对骏马才能逐渐荒废的叹息,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他笔下的马,无不投注了自身的生命。杜甫后半生奔波惆怅,有志于建功业,却每遭贬谪,郁郁不得志,所以他常常见马而自伤。这从《病马》、《瘦马行》、《白马》等篇就可窥见一斑。以《病马》篇为例。

乘尔亦已久,天寒关塞深。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毛骨岂殊众,驯良犹至今。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

这首诗大约写于公元759年,当时杜甫已举家迁到秦州(今甘肃天水)。这是诗人给坐骑写的一首诗,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病马的同情和怜悯,当主人身处贫贱患难时,病马依旧驯良不变,他的毛骨不见得比别的马出色,但忠诚尽力的德行却教人感动。杜甫想到自己也是一生辛劳,如今贫病交加,身无官职,却依然真挚地爱着君主和国家,为此甘心忍受长期的困苦。诗人把自己与马两相对比,不禁感触连连,悲慨万千。

李贺的马诗也是充满君臣不遇的酸悲。其一生短暂,死时只有二十七岁,正值人生充满憧憬和自信之年。自从被断绝出仕之路后,其渴望被统治者赏识和渴求建功立业比杜甫更强烈。李贺是桀骜不屈的,但又是痛苦无奈的。李贺对自己的出身是很在意的,在《金铜仙人辞汉歌》序中,他表明自己是

“唐诸王孙李长吉”,《唐儿歌》里也提醒别人“莫忘作歌人姓李”。高贵的出身,理所当然意味着比别人更该早早地大展宏图。

可对他而言却是有名无实。他贫困到只能以驴代步,友人来访,只能“无钱酒以劳”(《送沈亚之歌》序),生活的困境达到这样的地步。一句“宗孙不调为谁怜”(《仁和里杂叙皇甫

湜》)道出了他的几多无奈、怨恨和自嘲。而况,少年成才的经历也让他对自己很自信,以远大自期,接连唱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南园十三首·其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雁门太守行》)的鸿鹄之志。因此,当理想再三遭遇残酷的现实后,他或幻想或悲慨或自嘲或讽刺,将自己的理想和愁绪倾注在马上,化为一片汪洋,喷涌而出。

李贺选择马作为寄托情志的对象并不是偶然的。“唐代诗人对于文人生存状态的焦虑,是因为现实中原本有许多让人建功立业的机缘,但命运偏偏不公,总是令有才华者壮志沉埋,岁月蹉跎,盛世所隐藏的另一面,使得许多文人郁怀难平,不能不在活跃着马意象的作品流中,增添了一种别致的

惯常思路。”[6]

李贺虽然不是生活在盛唐,但是其特殊的出身

也本该足以让他大展鸿鹄之志的,可现实却非如此。

结语

在中国悠久的马文化历史长河中,尤属唐代之盛况是空前绝后的,表现在唐代诗人的作品中,不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是冠绝古今的。杜甫和李贺的咏马诗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而二者又体现出不同的个性特征和时代特征;故对二者作比较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个人所处环境对诗人咏物言志的具体影响,还能比较完整地认识马意象在唐代诗歌中的显性特征。而且就其属于咏物诗类而言,研究这样的精品,对进一步了解咏物诗的发展规律大有帮助。参考文献:

[1]王溥.唐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55.[2]王充闾.李贺咏马[J].中华诗词,2007,(09).

[3]巍立明.古道驰骏马画形寓深悲———浅析杜甫咏马诗[J].辽宁

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05).

[4]杨凤琴.论唐代咏物诗的时代精神[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7,(04).

[5]王琦.李贺诗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6]王立.病马、老马、慢马意象与佛经故事———文学意象家族与文

人心态史探佚[J].辽东学院学报,2004,(03).

责任编辑:周哲良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11月Journal of Sichu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Nov .2010

第20卷第4期vol.20No.4

51··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