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医敷熨熏浴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

中医敷熨熏浴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

中医敷熨熏浴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
中医敷熨熏浴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

中医敷熨熏浴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1 适用技术范围

本指南适用于穴位敷贴技术、中药热熨敷技术、中药冷敷技术、中药湿热敷技术、中药熏蒸技术、中药泡洗技术及中药淋洗技术的感染预防与控制。

2 管理要求

2.1医疗机构必须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健全医院感染管理体系及相关规章制度,制定并落实预防与控制中医敷熨熏浴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明确相关部门与人员的职责。

2.2 医院感染管理专(兼)职人员,必须对医务人员开展预防与控制中医敷熨熏浴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知识及技能培训,并承担相关业务技术咨询、指导工作。

2.3 医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中医敷熨熏浴类技术诊疗操作规程,掌握中医敷熨熏浴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预防要点,落实中医敷熨熏浴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防控措施。患有呼吸道传染病、感染性腹泻、皮肤破损感染等疾病时不应参加诊疗工作。

2.4 应教育患者注意个人卫生,患呼吸道感染时建议其佩戴口罩。

2.5 医疗机构必须督查中医敷熨熏浴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持续改进,有效降低感染。

2.6 部分敷熨熏浴技术可治疗皮肤病外,敷熨熏浴诊疗规范中明确禁忌的皮肤创伤、溃疡、感染及出血倾向等,不宜进行相关诊疗。

3.1治疗室应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采用自然通风和(或)机械通风保证诊疗场所的空气流通和换气次数。

3.2 每日诊疗活动结束后,或接诊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后应进行空气消毒,遵循《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的要求,可采用下列方法之一,并符合相应的要求:

3.2.1空气消毒器。

3.2.2紫外线灯照射。

3.2.3其他合法达标的空气消毒产品。

3.3 不宜常规采用化学喷雾进行空气消毒。

4 物体表面清洁与消毒

4.1遵循先清洁、再消毒的原则,采取湿式卫生的方法,抹布等清洁工具使用后应及时清洁与消毒,干燥保存。或采用清洁、消毒“一步法”完成的产品,如消毒湿巾。要求达到干净、干燥、无尘、无污垢、无碎屑、无异味。

4.2 诊桌、诊椅、诊床等以采用清水清洁为主,必要时可采用清洁剂辅助清洁,清洁卫生频度>1次/日,必要时可以提高清洁频度。被患者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污染时,应先用可吸附的材料将其清除,再采用有效氯400mg/L~700 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作用30min。

5 织物的清洗与消毒

5.1 床单、枕巾、椅垫(罩)等直接接触患者的用品应每人次更换,亦可选择使用一次性床单。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污染时立即更换。更换后的用品应及时清洗与消毒。

5.2 被芯、枕芯、褥子、床垫等间接接触患者的床上用品,应定期清洗与消毒;被污染时应及时更换、清洗与消毒。

6 手卫生设施

6.1 应配备洗手设施及手卫生用品,包括流动水、非手触式水龙头、洗手液、免洗手消毒剂等,宜使用一次性包装的洗手液,重复灌装的洗手液容器,应每周清洁与消毒。

6.2 应配备洗手流程图及说明图,干手用品宜使用一次性干手纸巾。

6.3 医务人员洗手与卫生手消毒,以及手卫生用品应符合《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WS/T 313的要求。

6.4治疗车配备快速手消毒剂。

7 感染控制操作要求

7.1 医务人员应当按标准预防原则,穿工作服、必要时戴帽子、口罩、手套等。7.2 实施手卫生,遵循六步洗手法洗手。

7.3 进行穴位敷贴时,贴敷部位皮肤应完整,洁净,如有污渍等皮肤不清洁状况,可用75%乙醇棉球擦拭干净后再敷药。

8 敷熨熏浴类器具的使用及处理原则

8.1 器具:纱布、胶布、毛巾、木桶或水桶、塑料袋等。

8.2 敷熨熏浴类诊疗操作中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应保持清洁,遇到污染应及时先清洁,后采用中、低效的消毒剂进行消毒。消毒方法和消毒剂选用应符合国家标准。

8.3 穴位敷贴技术

穴位敷贴使用的胶布、纱布应一人一用一丢弃,一次性使用。

8.4 中药热熨敷技术

8.4.1 干热熨法使用的布套或毛巾应一人一用一更换,使用后清洗和消毒。

8.4.2 湿热熨法使用的毛巾、纱布应一人一用一更换,使用后清洗和消毒,若患处皮肤有破损,上述用品应一人一用一丢弃,如复用应达到灭菌水平;盛装药液的容器一人一用一清洁一消毒(参照“中药泡洗技术”有关药浴容器的清洁消毒方法)。8.5 中药冷敷技术

直接接触皮肤的纱布、毛巾应一人一用一更换,使用后清洗和消毒,若患处皮肤有破损,上述用品应一人一用一丢弃,如复用应达到灭菌水平。

8.6 中药湿热敷技术

湿敷垫应一人一用一更换,使用后清洗和消毒,可采用湿热消毒,A0值至少达到600,相当于80℃/10min,90℃/1min,或93℃/30sec。盛装药液的容器一人一用一清洁一消毒(参照“中药泡洗技术”有关药浴容器的清洁消毒方法)。

8.7 中药熏蒸技术

患者每次使用过的熏蒸床以500mg/L含氯消毒溶液擦拭,与患者直接接触的熏蒸锅定时用0.5%过氧乙酸溶液喷洒消毒,熏蒸室每晚紫外线照射1小时,紫外线灯应按国家相关规范安装和使用,定期进行辐照强度监测。

8.8 中药泡洗技术

8.8.1药浴容器内应套一次性清洁塑料套,盛装药浴液供患者浸泡药浴。

8.8.2药浴液及内置一次性塑料袋应一人一用一更换,不可重复使用。

8.8.3药浴容器一人一用一清洁,使用后清洗和消毒。

9.8.3.1使用后将一次性清洁塑料套连同药浴液一并去除,避免药浴液遗撒容器内。

8.8.3.2清水冲刷容器,去除残留的液体污渍。

8.8.3.3药浴容器污染后用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剂,消毒刷洗药浴容器。

8.8.4消毒后的药浴容器应清洗后干燥保存。

8.9 中药淋洗技术

中药淋洗所使用容器的清洁与消毒参照“中药泡洗技术” 有关药浴容器的清洁消毒

方法。

8.10注意事项

在明确病原体污染时,可参考《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WS/T367提供的方法进行消毒。

9 职业暴露与防护

9.1医务人员应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在工作中执行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

9.2存在职业暴露风险者,如无免疫史并有相关疫苗可供使用,宜接种相关疫苗。

9.3一旦发生锐器刺伤情况,应立即用皂液和流动的清水清洗被污染的局部。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用75%乙醇或0.5%碘伏对伤口局部进行消毒、包扎处理。及时上报相关部门,留存档案并追踪结果。

中医医疗技术说明材料(第六篇)

第六篇敷熨熏浴类技术 第一章穴位敷贴技术 穴位敷贴技术是将药物制成一定剂型敷贴到人体穴位,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气,发挥治疗作用。常用于软组织损伤等疼痛疾病,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呼吸系统疾病、慢性胃炎、胃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病的治疗。 一、基本操作方法 (一)常用药物选择 临床有效的方剂,都可以熬膏或者研末作为穴位贴敷用药防治相应疾病。但与内服药物相比,穴位贴敷用药还有以下特点: 1.通经走窜、开窍活络类药物:如冰片、麝香、丁香、薄荷、细辛、白芷等。此类药物具有芳香通络作用,能够率领群药开结行滞,直达病所,拔病外出。但此类药物易耗伤人体气血,不宜过量使用。 2.刺激发泡类药物:如白芥子、斑蝥、毛茛、蒜泥、生姜、甘遂等。此类药物对皮肤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可使局部皮肤充血、起泡,能够较好地发挥刺激腧穴作用,以达到调节经络脏腑功能的效果。 3.气味俱厚类:如生半夏、附子、川乌、草乌、巴豆、生南星等。此类药物气味俱厚,药力峻猛,有时甚至选用力猛有毒的药物。这类药物在临床应用时,应注意掌握用量及贴敷时间,不宜用量过大,贴敷时间也不宜过长。 (二)赋型剂的选择 赋形剂能够帮助药物的附着,促进药物的渗透吸收,因此,赋形剂选用适当与否,直接

关系到保健治疗的效果。现代穴位贴敷中主要常用赋型剂为:水、盐水、白酒或黄酒、醋、生姜汁、蒜泥、蜂蜜、鸡蛋清、凡士林等。此外,还可针对病情应用药物的浸剂作赋形剂。 1.水:可将药粉调为散剂、糊剂、饼剂等,既能使贴敷的药物保持一定的湿度,又有利于药物附着和渗透。 2.盐水:性味咸寒,能软坚散结、清热、凉血、解毒、防腐,并能矫味。 3.酒:性大热、味甘、辛。能活血通络,祛风散寒,行药势,矫味矫臭。用酒调和贴敷药,则可起到行气、通络、消肿、止痛等作用,促使药物更好地渗透吸收以发挥作用。 4.醋:性味酸苦、温。具有引药入肝、理气、止血、行水、消肿、解毒、散淤止痛、矫味矫臭作用。应用醋调和贴敷药,可起解毒、化瘀、敛疮等作用。 5.生姜汁:性味辛、温。升腾发散而走表,能发表,散寒,温中,止呕,开痰,解毒。 6.蒜汁:性温味辛。能行滞气,暖脾胃,消症积,解毒,杀虫。 7.蜂蜜:性凉味甘,具有促进药物吸收的作用,有“天然吸收剂”之称,不易蒸发,能使药物保持一定湿度,对皮肤无刺激性,具有缓急止痛,解毒化瘀,收敛生肌功效。 8.鸡蛋清:能清热解毒,含蛋白质和凝胶,能增强药物的粘附性,可使药物释放加快,但容易干缩和变质。 9.凡士林:医用凡士林,呈半透明状,主要用于医药上配制各种软膏、眼膏的基质,还可用于皮肤保护油膏。凡士林粘稠度适宜,穿透性较好,能促进药物的渗透,可与药粉调和为软膏外敷。 10.麻油或植物油:麻油调和贴敷药,能增强药物的粘附性,可润肤生肌。 11.透皮剂:透皮剂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制剂,可增加皮肤通透性,促进药物透皮吸收,增强贴敷药物的作用。目前临床常用的透皮剂为氮酮为无色至微黄透明油状液体,性质稳定、无毒、无味、无刺激性,且促透效率相当高,是目前理想的促透剂之一。

某中医院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

通州区中医院中医医疗技术操作 规范 2012年8月 (内部资料,仅供参考)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目录一、针刺疗法技术操作规范(14种) 1.毫针技术2.头针技术 3.耳针技术4.三棱针技术 5.眼针技术6.火针技术 7. 腕踝针技术8.穴位注射疗法 9.皮内针技术10.醒脑开窍技术 11.皮肤针(梅花针)12.鼻针技术 13.电针技术14.口唇针技术 二、灸类疗法技术操作规范(5种) 1. 直接灸技术 2. 隔物灸技术 3. 悬灸技术 4. 热敏灸技术 5.温针灸技术 三、刮痧疗法技术操作规范(1种) 1.刮痧技术 四、拔罐疗法技术操作规范(7种) 1. 留罐技术2.闪罐技术 3.走罐技术 4. 针罐技术 5.刺络拔罐技术6.药物拔罐技术 7.刮痧拔罐技术 五、中医微创类技术操作规范(2种) 1.针刀技术2.拨针技术 六、推拿类疗法技术操作规范(9种) 1.皮部经筋推拿技术2.脏腑推拿技术 3.关节运动推拿技术4.关节调整推拿技术 5.经穴推拿技术6.导引技术 7.小儿推拿技术8. 器物辅助推拿技术 9.耳鼻喉擒拿技术 七、敷熨熏浴类疗法技术操作规范(8种) 1.穴位敷贴技术2.中药熨敷技术 3.冷敷技术 4. 湿敷技术 5.熏蒸技术6.泡洗技术

7.淋洗技术8.中药灌洗肠技术八、骨伤类疗法技术操作规范(8种) 1.理筋技术2.复位技术 3.正骨技术4.夹板固定技术 5.石膏固定技术6.支架固定技术 7.牵引技术8.练功康复技术九、肛肠类技术操作规范(3种) 1.注射固脱技术2.痔结扎技术 3.挂线技术

一、针刺疗法操作规范 针刺是中医最常用的技术操作,即用金属制成不同形状的针,运用不同手法在人体上刺激一定的穴位,通过经络腧穴,调整人体脏腑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1、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 1. 进针法 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 2. 进针角度和深度 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2.3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3. 行针基本手法 3.1 提插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加大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 3.2 捻转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大幅度捻转,幅度愈大,频率愈快,刺激量也就愈大。当针刺部位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时,术者手下也会有沉、紧、涩的感觉,即为“得气”,说明针刺起到了作用。

康复科医院感染质量控制评分标准

康复科医院感染质量控 制评分标准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项目检查内容及质量标准分 值评分标准 扣 分扣分原因 组织管理(20分)1.有医院感染相关制度、职责,规章制度、工作流程 并执行,有工作计划及总结,准确、及时传达执行医 院、院感科会议精神,有传达会议记录。 5 1.2.3 缺1 项扣1分 4.科内无 培训考核 记录各扣1 分;医务 人员无故 不参加培 训扣1分/ 人;提问 回答不正 确扣1分/ 人,回答不 全扣0.5 分/人 2.有医院感染控制的各种登记本,记录及时准确,资 料规范、整洁。科室院感小组成员分工明确,院感小 组活动记录客观、真实。 5 3.科内每月有质控活动,科主任带头参加质控,对存 在问题有原因分析、整改措施及效果评价记录。 5 4.定期组织本科室工作人员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相关知 识和技能的培训,每季度考核一次,并有记录。组织 员工参加全院性院感知识培训有个人学习记录。提问 医务人员有关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及《中医医疗技术相 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相关知识掌握情 况。 5 医院感染防控(65分)1.医务人员上班时必须着装规范,从事诊疗护理过程 中必须严格执行《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 制指南(试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及无菌 技术操作规程等。按《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 与控制指南(试行)》要求治疗车、各诊室应配备合 格的速干手消毒液。 6 一项不符 合要求扣1 分 2.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安置,同类感染病人相 对集中,特殊感染病人单独安置,采取隔离措施,及 时转专科治疗。 5 一项不符 合要求扣1 分 3.各种用于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创操作的医疗器具 必须一用一灭菌;一次性医疗器械和器具应当符合国 家有关规定,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不得重复 使用,用后按医疗废物处理。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 械、器具放入密闭容器内交消毒供应中心统一回收、 清洗、消毒、灭菌处理。 5 一项不符 合要求扣1 分 4.无菌物品、消毒剂、一次性医疗用品无过期,存 放、使用均符合要求。碘伏、复合碘消毒液、碘酊、 醇类皮肤消毒剂应注明开启时间,并在规定时间使 用。盛装消毒剂容器(一次性容器除外)每周灭菌2 次,并注明灭菌日期和有效期,消毒液每周更换2 次,并注明更换时间。无菌持物钳罐需灭菌,使用符 合要求。无菌持物钳干罐开启后注明日期及时间,使 用时间不得超过4小时,无菌棉球、纱布的灭菌包装 等一经打开应开启注明日期及时间,使用时间不得超 过24小时。 6 一项不符 合要求扣1 分无菌物 品过期还 要按规定 单独扣罚 绩效工资 5.医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中医针刺类技术诊疗操作规 程,掌握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预防要点,落 实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防控措施。有明显皮 肤感染或者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的医务人员, 不应参与诊疗工作。应教育患者注意个人卫生,建议 其针刺治疗前洗头、沐浴,患呼吸道感染时建议其佩 戴口罩。操作前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检查针具的 6 一项不符 合要求扣1 分; 医院感染管

中医医疗技术目录(外治法)、中医疾病名称与分类代码表

附件1 中医医疗技术目录(外治法)技术类别技术名称 针刺类技术毫针技术、头针技术、耳针技术、腹针技术、眼针技术、手针技术、腕踝针技术、三棱针技术、皮内针技术、火针技术、皮肤针(梅花针)技术、芒针技术、鍉针技术、穴位注射技术、埋线技术、平衡针技术、醒脑开窍技术、靳三针技术、浮针技术、贺氏三通技术、电针技术、针刺麻醉技术、鼻针技术、口唇针技术、子午流注技术、灵龟八法技术、飞腾八法技术 灸类技术麦粒灸技术、隔物灸技术、悬灸技术、三伏天灸技术、天灸技术、温针灸技术、热敏灸技术、雷火灸技术 刮痧类技术刮痧技术、撮痧技术、放痧技术 拔罐类技术拔罐(留罐、闪罐、走罐)技术、药罐技术、针罐技术、刺络拔罐技术、刮痧拔罐技术 中医微创类技术针刀技术、带刃针技术、水针刀技术、钩针技术、刃针技术、长圆针技术、拨针技术、铍针技术 推拿类技术皮部经筋推拿技术、脏腑推拿技术、关节运动推拿技术、关节调整推拿技术、经穴推拿技术、导引技术、小儿推拿技术、器物辅助推拿技术、耳鼻喉擒拿技术、膏摩技术 敷熨熏浴类技术穴位敷贴技术、中药热熨敷技术、中药冷敷技术、中药湿敷技术、中药熏蒸技术、中药泡洗技术、中药淋洗技术 骨伤类技术理筋技术、脱位整复技术、骨折整复技术、夹板固定技术、石膏固定技术、骨外固定支架技术、牵引技术、练功康复技术 肛肠类技术挂线技术、枯痔技术、痔结扎技术、中药灌肠技术、注射固脱技术 其他类技术砭石治疗技术、蜂针治疗技术、中药点蚀技术、经穴电疗技术、经穴超声治疗技术、经穴磁疗技术、经穴光疗技术、揉抓排乳技术、火针洞式引流技术、脐疗技术、药线(捻)引流技术、烙法技术、啄法技术、割治技术

附件2 中医疾病名称与分类代码表 代码中医疾病 分类名称 代码 中医疾病 分类名称 代码 中医疾病 分类名称 BN 内科病BNX050 多寐病BNP100 腹胀满病 BNF肺系病类BNX060 健忘病BNP110 泄泻病 BNF010 咳嗽病BNX070 癫狂病BNP111 暴泻病 BNF011 外感咳嗽病BNX071 癫病BNP120 吐血病 BNF012 内伤咳嗽病BNX072 狂病BNP130 便血病 BNF020 肺痿病BNX080 痫病BNP140 齿衄病 BNF030 肺痈病BNX090 昏迷病BNP150 紫癜病 BNF040 哮病BNX091 神昏病BNP160 痰饮病 BNF050 喘病BNX100 痴呆病BNP170 悬饮病 BNF051 暴喘病BNX110 抽搐病BNP180 溢饮病 BNF060 肺胀病BNX120 薄厥病BNP190 支饮病 BNF070 肺痨病BNX130 卒死病BNP000 脾系病(便秘病)BNF080 咯血病BNP 脾系病类BNG 肝系病类 BNF090 鼻衄病BNP010 胃脘痛病BNG010 胁痛病 BNF100 失音病BNP020 胃痞病BNG020 黄疸病 BNF110 肺衰病BNP030 吐酸病BNG021 阴黄病 BNX 心系病类BNP040 反胃病BNG022 阳黄病 BNX010 心悸病BNP050 呕吐病BNG023 急黄病 BNX011 惊悸病BNP051 暴吐病BNG030 萎黄病 BNX012 怔忡病BNP060 呃逆病BNG040 积聚病 BNX020 胸痹心痛病BNP070 嘈杂病BNG041 积病 BNX021 卒心痛病BNP080 噎膈病BNG042 聚病 BNX030 心衰病BNP090 腹痛病BNG050 臌胀病 BNX040 不寐病BNP091 卒腹痛病BNG051 水臌病 BNG052 气臌病BNS040 气淋病BNW050 暑温病

2018.1康复科医院感染质量控制评分标准

康复科医院感染管理质量考核表 项目检查内容及质量标准 分 值 评分标准 扣 分 扣分原因 组织 管理(20分)1.有医院感染相关制度、职责,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并执行,有工作计划及总 结,准确、及时传达执行医院、院感科会议精神,有传达会议记录。 5 1.2.3 缺1项扣 1分 4.科内无培训考 核记录各扣1分; 医务人员无故不 参加培训扣1分/ 人;提问回答不 正确扣1分/人, 回答不全扣分/ 人 2.有医院感染控制的各种登记本,记录及时准确,资料规范、整洁。科室院感 小组成员分工明确,院感小组活动记录客观、真实。 5 3.科内每月有质控活动,科主任带头参加质控,对存在问题有原因分析、整改 措施及效果评价记录。 5 4.定期组织本科室工作人员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每季度 考核一次,并有记录。组织员工参加全院性院感知识培训有个人学习记录。提 问医务人员有关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及《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 南(试行)》相关知识掌握情况。 5 医院感染防控(65分)1.医务人员上班时必须着装规范,从事诊疗护理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中医医 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及无菌 技术操作规程等。按《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要 求治疗车、各诊室应配备合格的速干手消毒液。 6 一项不符合要求 扣1分 2.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安置,同类感染病人相对集中,特殊感染病人单 独安置,采取隔离措施,及时转专科治疗。 5 一项不符合要求 扣1分 3.各种用于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创操作的医疗器具必须一用一灭菌;一次性 医疗器械和器具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不得重 复使用,用后按医疗废物处理。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放入密闭容器内 交消毒供应中心统一回收、清洗、消毒、灭菌处理。 5 一项不符合要求 扣1分 4.无菌物品、消毒剂、一次性医疗用品无过期,存放、使用均符合要求。碘伏、 复合碘消毒液、碘酊、醇类皮肤消毒剂应注明开启时间,并在规定时间使用。 盛装消毒剂容器(一次性容器除外)每周灭菌2次,并注明灭菌日期和有效期, 消毒液每周更换2次,并注明更换时间。无菌持物钳罐需灭菌,使用符合要求。 无菌持物钳干罐开启后注明日期及时间,使用时间不得超过4小时,无菌棉球、 纱布的灭菌包装等一经打开应开启注明日期及时间,使用时间不得超过24小 时。 6 一项不符合要求 扣1分无菌物品 过期还要按规定 单独扣罚绩效工 资 5.医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中医针刺类技术诊疗操作规程,掌握中医针刺类技术 相关性感染的预防要点,落实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防控措施。有明显 皮肤感染或者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的医务人员,不应参与诊疗工作。应 教育患者注意个人卫生,建议其针刺治疗前洗头、沐浴,患呼吸道感染时建议 其佩戴口罩。操作前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检查针具的包装,确保完整无破 损,有效限期内使用。包装不应过早打开以防污染,无菌针具包装打开超过4 小时不应继续使用。针刺操作前应先遵照六步洗手法洗手,再用75%乙醇或快 速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为不同患者操作时应洗手或手消毒。接触患者血液、体 液、分泌物或有感染性的物质时,应戴手套;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皮肤时,应 戴无菌手套。为病人作针灸操作时应严格做到一人一穴一针;穴位部位皮肤用% 的碘伏或75%酒精消毒。可重复使用的毫针,应交消毒供应中心按要求清洗消 毒灭菌。一次性毫针按损伤性废物处理放入锐器盒内。 6 一项不符合要求 扣1分; 6.医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中医微创技术诊疗操作规程,掌握中医微创技术相关 性感染的预防要点,落实中医微创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防控措施。有明显皮肤感 染或者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 在未治愈前不应当参加微创治疗。微创手术参观人员应戴帽子、口罩,人数不 应超过5人。应教育患者注意个人清洁卫生,建议其微创治疗前沐浴。微创施 治部位存在皮肤感染及出血倾向等,不应进行微创治疗。微创治疗应在门诊手 术室或在独立设置的合格的微创治疗室进行。环境及物表清洁消毒、复用物品 处理等符合《中医微创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6 一项不符合要求 扣1分 7.医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中医拔罐类技术诊疗操作规程,掌握中医拔罐类技术 相关性感染的预防要点,落实中医拔罐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防控措施。有明显 5 一项不符合要求 扣1分 医院感染管理科 2018年1月修订

中医医疗技术项目

中医医疗技术目录 一、针刺疗法技术目录(27种) 1.毫针技术2.头针技术 3.耳针技术4.腹针技术 5.眼针技术6.手针技术 7. 腕踝针技术 8.三棱针技术 9.皮内针技术10.火针技术 11.皮肤针(梅花针)12.芒针技术 13.鍉针技术 14.穴位注射疗法 15.埋线疗法16.平衡针技术 17.醒脑开窍技术18.靳三针疗技术19.贺氏三通技术 20.子午流注技术21.灵龟八法技术22.飞腾八法技术 23.电针技术24. 针刺麻醉技术25. 鼻针技术26. 口唇针技术 27. 浮针技术 二、灸类疗法技术目录(7种) 1. 直接灸技术 2. 隔物灸技术 3. 悬灸技术 4. 天灸技5.温针灸技术 6.热敏灸技术 7.雷火灸技术 三、刮痧疗法技术目录(3种) 1.刮痧技术 2. 撮痧技术 3. 放痧技术 四、拔罐疗法技术目录(7种) 1. 留罐技术2.闪罐技术3.走罐技术 4. 针罐技术 5.刺络拔罐技术6.药物拔罐技术 7.刮痧拔罐技术 五、中医微创类技术目录(8种) 1.针刀技术 2.带刃针技术 3.刃针技术 4.水针刀技术5.钩针技术 6.长圆针技术 7.铍针技术 8.拨针技术六、推拿类疗法技术目录(9种) 1.皮部经筋推拿技术2.脏腑推拿技术3.关节运动推拿技术4.关节调整推拿技术 5.经穴推拿技术6.导引技术7.小儿推拿技术8. 器物辅助推拿技术 9.耳鼻喉擒拿技术 七、敷熨熏浴类疗法技术目录(8种) 1.穴位敷贴技术 2.中药熨敷技术3.冷敷技术 4. 湿敷技术5.熏蒸技术6.泡洗技术7.淋洗8.中药灌洗肠技术八、骨伤类疗法技术目录(8种) 1.理筋技术2.复位技术3.正骨技术4.夹板固定技术5.石膏固定技术6.支架固定技术7.牵引技术

.1康复科医院感染质量控制评分标准.docx

项目 组织 管理(20 分) 康复科医院感 检查时间:年月日 检查内容及质量标准 1.有医院感染相关制度、职责,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并执行,有工作计划及总 结, 准确、及时传达执行医院、院感科会议精神,有传达会议记录。 2.有医院感染控制的各种登记本,记录及时准确,资料规范、整洁。科室院感 小组成员分工明确,院感小组活动记录客观、真实。 3.科内每月有质控活动,科主任带头参加质控,对存在问题有原因分析、整改 措施及效果评价记录。 4.定期组织本科室工作人员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每季度 考核一次,并有记录。组织员工参加全院性院感知识培训有个人学习记录。提 问医务人员有关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及《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 南(试行)》相关知识掌握情况。 1.医务人员上班时必须着装规范,从事诊疗护理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中医医 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及无菌 技术操作规程等。按《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要 求治疗车、各诊室应配备合格的速干手消毒液。 医院感染管理科 2018 年 1 月修订 染管理质量考核表 得分: 分 评分标准 扣 扣分原因 值分 5 1.2.3 缺 1 项扣 1 分 5 4. 科内无培训考 核记录各扣 1分; 医务人员无故不 5 参加培训扣 1 分 / 人;提问回答不 正确扣 1 分 / 人, 5 回答不全扣分 / 人 一项不符合要求 6 扣1 分 医院感染 防控(65 分)2. 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安置, 同类感染病人相对集中, 特殊感染病人单一项不符合要求独安置,采取隔离措施,及时转专科治疗。 5 扣 1 分 3.各种用于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创操作的医疗器具必须一用一灭菌;一次性 医疗器械和器具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不得重一项不符合要求复使用,用后按医疗废物处理。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放入密闭容器内 5 扣 1 分 交消毒供应中心统一回收、清洗、消毒、灭菌处理。 4.无菌物品、消毒剂、一次性医疗用品无过期,存放、使用均符合要求。碘伏、 复合碘消毒液、碘酊、醇类皮肤消毒剂应注明开启时间,并在规定时间使用。一项不符合要求盛装消毒剂容器 ( 一次性容器除外 ) 每周灭菌 2 次,并注明灭菌日期和有效期,扣 1 分无菌物品消毒液每周更换 2 次,并注明更换时间。无菌持物钳罐需灭菌,使用符合要求。 6过期还要按规定无菌持物钳干罐开启后注明日期及时间,使用时间不得超过 4 小时,无菌棉球、单独扣罚绩效工纱布的灭菌包装等一经打开应开启注明日期及时间,使用时间不得超过24 小资 时。 5.医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中医针刺类技术诊疗操作规程,掌握中医针刺类技术相 关性感染的预防要点,落实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防控措施。有明显皮肤 感染或者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的医务人员,不应参与诊疗工作。应教育患 者注意个人卫生,建议其针刺治疗前洗头、沐浴,患呼吸道感染时建议其佩戴口 罩。操作前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检查针具的包装,确保完整无破 损,有效限期内使用。包装不应过早打开以防污染,无菌针具包装打开超过4一项不符合要求小时不应继续使用。针刺操作前应先遵照六步洗手法洗手,再用75%乙醇或快 6 扣 1 分; 速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为不同患者操作时应洗手或手消毒。接触患者血液、体 液、分泌物或有感染性的物质时,应戴手套;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皮肤时,应 戴无菌手套。为病人作针灸操作时应严格做到一人一穴一针;穴位部位皮肤用 % 的碘伏或 75%酒精消毒。可重复使用的毫针,应交消毒供应中心按要求清洗消 毒灭菌。一次性毫针按损伤性废物处理放入锐器盒内。 6.医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中医微创技术诊疗操作规程,掌握中医微创技术相关性 感染的预防要点,落实中医微创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防控措施。有明显皮肤感染或 者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 在未治愈前不应当参加微创治疗。微创手术参观人员应戴帽子、口罩,人数不一项不符合要求应超过 5 人。应教育患者注意个人清洁卫生,建议其微创治疗前沐浴。微创施 6 分 扣 1 治部位存在皮肤感染及出血倾向等,不应进行微创治疗。微创治疗应在门诊手 术室或在独立设置的合格的微创治疗室进行。环境及物表清洁消毒、复用物品 处理等符合《中医微创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7. 医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中医拔罐类技术诊疗操作规程,掌握中医拔罐类技术一项不符合要求相关性感染的预防要点,落实中医拔罐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防控措施。有明显 5 分 扣 1

中医适宜技术练习题及答案

目录 敷熨熏浴类技术A1型 (1) 敷熨熏浴类技术A2型 (4) 敷熨熏浴类技术A3型 (5) 敷熨熏浴类技术A4型 (5) 刮痧技术A1型 (6) 刮痧技术A3型 (8) 刮痧技术A4型 (9) 灸类技术A1型 (9) 灸类技术A3型 (12) 灸类技术A4型 (12) 推拿技术A1型 (13) 推拿技术A4型 (22) 针刺类技术A1型 (23) 针刺类技术A2型 (33) 针刺类技术A3型 (37) 针刺类技术A4型 (41) 中药炮制类技术A2型 (44) 中药炮制类技术A4型 (45) 中药炮制适宜技术A1型 (45) 中药炮制适宜技术A3型 (49)

敷熨熏浴类技术A1型 1、常用的中药热熨法有 A、中药熨法 B、盐熨法 C、铁屑加醋热熨法 D、蚕砂热熨法 E、以上都是 2、热熨敷疗法的适应症有 A、各种慢性、虚寒性疾病 B、吐泻 C、高热 D、丹毒 E、中暑 3、下列不属于热盐熨敷法的是 A、坐骨神经痛 B、关节疼痛 C、小便不畅 D、冬季咳嗽 E、颈椎病 4、()对风湿性关节疼痛有显著疗效 A、热盐熨敷法 B、葱熨法 C、蚕砂熨法 D、铁屑加醋热熨法 E、以上都可 5、( )主治急性渗出性湿疹 A、金银花水 B、蒲公英水 C、野菊花水 D、马齿苋水 E、薄荷水 6、不属于中药熏洗的作用是 A、调和阴阳 B、舒筋活络 C、祛湿止痒 D、活血化瘀 E、美容润肤 7、()多用于创伤感染、皮肤溃疡等,尤其发生于腹部及腰背部者 A、全身熏洗法 B、淋洗法 C、局部熏洗法 D、坐浴熏洗法 E、足熏洗法 8、严重肢体缺血,禁止使用超过()度的熏洗液进行中药熏洗。 A、25 B、30 C、38 D、35 E、40 9、下列关于中药熏洗疗法说法不正确的是 A、夏季熏洗后,要注意避风,必须待汗解和穿好衣服后再外出 B、如在熏洗过程中患者感到头晕不适,应停止洗浴,卧床休息 C、肛肠科患者应在排净大小便后再进行熏洗 D、如熏洗无效者或病情反而加重者,无需停止,增加熏洗次数即可 E、熏洗期间饮食宜清淡 10、不适合中药熏洗治疗的疾病是 A、麻疹 B、脚湿气 C、足跟痛 D、冻疮 E、急性传染病 11、下列关于筋瘤及中药熏洗疗法说法不正确的是 A、筋瘤多因先天禀赋不足,经脉薄弱,致血壅于下,日久则交错盘曲而成 B、临床可见:肢体沉重、胀痛、休息后可缓解 C、中药熏洗法可用金银花、马齿苋、黄柏、苦参、乳香、没药等熬药熏洗 D、熏洗时每次浸泡1小时 E、每日1-2次,7-10天为一疗程,连用2-3疗程 12、中药熏洗疗法的禁忌证叙述不准确的是 A、急性传染病、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忌用熏洗疗法。 B、严重化脓感染疾病忌用熏洗疗法。 C、妇女妊娠期间不宜进行熏洗疗法。 D、婴幼儿不宜进行熏洗疗法。 E、餐前餐后60分钟内不宜进行熏洗疗法。 13、中药熏洗疗法后的注意事项正确的是 A、注意避风寒 B、及时添加衣物 C、如出现不适应立即停止熏洗 D、饮用温开水或温糖水 E、以上都是 14、常用中药熏洗治疗的方法是 A、淋洗法 B、全身熏洗法 C、局部熏洗法 D、热罨法 E、以上都是 15、中药熏洗的作用有 A、舒筋活络 B、祛风散寒 C、祛湿止痒 D、活血化瘀 E、以上都是 16、不属于中药熏洗疗法的禁忌证是 A、急性传染病 B、严重化脓感染疾病 C、麻疹前期 D、严重高血压 E、妊娠期间

中医医疗技术医院感染控制制度

##医院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为加强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进一步规范中医医疗技术的操作,预防和控制感染事件的发生,提高医疗安全保障,根据《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制定此制度,请遵照执行。 1、必须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健全医院感染管理体系及相关规章制度,制定并落实预防与控制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明确相关部门与人员的职责。 2、医院感染管理科必须对医务人员开展预防与控制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知识及技能培训,并承担相关业务技术咨询、指导工作。 3、医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中医医疗技术诊疗操作规程,掌握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预防要点,落实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防控措施。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的医务人员,不应参与诊疗工作。 4、应教育患者注意个人卫生,建议患者保持皮肤清洁,患呼吸道感染时建议其佩戴一次性外科口罩。 5、医院感染管理科必须督查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持续改进,有效降低感染。 6、医务人员应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在工作中执行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执行中医医疗技术时按照医院其他医院感染管理要求,做好空气通风与消毒、物体表面清洁与消毒、织物的使用、手卫生及无菌技术操作。 7、按照我院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做好中医医疗技术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医疗废物。 2017年7月

中医灸类技术和推拿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1、本制度的灸类技术包括麦粒灸技术、隔物灸技术、悬灸技术、热敏灸技术、雷火灸技术及推拿类技术等。 2、医务人员操作时应穿工作服、必要时戴帽子、口罩,操作前后做好手卫生。 3、因施灸不慎灼伤皮肤,局部出现小水泡,可嘱患者衣着宽松避免摩擦,防止破损,任其吸收,一般2~5天即可愈合。如水泡较大,可用消毒毫针刺破水泡,放出水液,再适当外涂烫伤油或覆盖无菌纱布等,保持疮面清洁。 4、推拿使用的治疗巾应一人一用一更换,头面部、下肢及足部应区分使用。每次推拿治疗前后,医生须按手卫生相关要求做好手卫生。 5、施灸物品燃烧易产生烟雾,应注意选取排风条件好的区域或安装排烟系统。 中医敷熨熏浴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1、本制度适用于穴位敷贴技术、中药热熨敷技术、中药冷敷技术、中药湿热敷技术、中药熏蒸技术、中药泡洗技术及中药淋洗技术等. 2、应选取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的诊疗场所。采用自然通风保证诊疗场所的空气流通. 3、每日诊疗活动结束后,接诊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后应进行空气消毒,紫外线灯照射60分钟. 4、床单、枕巾、椅垫(罩)等直接接触患者的用品应每人次更换,亦可选择使用一次性床单。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污染时立即更换。更换后的用品应及时清洗与消毒。 5、进行穴位敷贴时,贴敷部位皮肤应完整、洁净,如有污渍等皮肤不清洁状况,可用75%乙醇棉球擦拭干净后再敷药。 6、敷熨熏浴类诊疗操作中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应保持清洁,遇到污染应及时先清洁,后75%乙醇消毒。 7、穴位敷贴使用的毛巾、胶布、纱布应一人一用一丢弃,一次性使用.盛装药液的容器一人一用一清洁一消毒. 8、患者每次使用过的熏蒸床以500mg/L含氯消毒溶液擦拭,与患者直接接触的熏蒸锅定时用0.5%过氧乙酸溶液喷洒消毒,熏蒸室每日诊疗结束后紫外线照射1小时。

中医敷熨熏浴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

中医敷熨熏浴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1 适用技术范围 本指南适用于穴位敷贴技术、中药热熨敷技术、中药冷敷技术、中药湿热敷技术、中药熏蒸技术、中药泡洗技术及中药淋洗技术的感染预防与控制。 2 管理要求 2.1医疗机构必须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健全医院感染管理体系及相关规章制度,制定并落实预防与控制中医敷熨熏浴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明确相关部门与人员的职责。 2.2 医院感染管理专(兼)职人员,必须对医务人员开展预防与控制中医敷熨熏浴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知识及技能培训,并承担相关业务技术咨询、指导工作。 2.3 医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中医敷熨熏浴类技术诊疗操作规程,掌握中医敷熨熏浴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预防要点,落实中医敷熨熏浴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防控措施。患有呼吸道传染病、感染性腹泻、皮肤破损感染等疾病时不应参加诊疗工作。 2.4 应教育患者注意个人卫生,患呼吸道感染时建议其佩戴口罩。 2.5 医疗机构必须督查中医敷熨熏浴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持续改进,有效降低感染。 2.6 部分敷熨熏浴技术可治疗皮肤病外,敷熨熏浴诊疗规范中明确禁忌的皮肤创伤、溃疡、感染及出血倾向等,不宜进行相关诊疗。 3.1治疗室应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采用自然通风和(或)机械通风保证诊疗场所的空气流通和换气次数。 3.2 每日诊疗活动结束后,或接诊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后应进行空气消毒,遵循《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的要求,可采用下列方法之一,并符合相应的要求: 3.2.1空气消毒器。 3.2.2紫外线灯照射。 3.2.3其他合法达标的空气消毒产品。 3.3 不宜常规采用化学喷雾进行空气消毒。 4 物体表面清洁与消毒 4.1遵循先清洁、再消毒的原则,采取湿式卫生的方法,抹布等清洁工具使用后应及时清洁与消毒,干燥保存。或采用清洁、消毒“一步法”完成的产品,如消毒湿巾。要求达到干净、干燥、无尘、无污垢、无碎屑、无异味。

2020年最全中医医疗技术目录(权威)

2020年最全中医医疗技术目录(权威)一、针刺疗法技术目录(27种) 1.毫针技术2.头针技术 3.耳针技术4.腹针技术 5.眼针技术6.手针技术 7. 腕踝针技术8.三棱针技术 9.皮内针技术10.火针技术 11.皮肤针(梅花针)12.芒针技术 13.鍉针技术14.穴位注射疗法 15.埋线疗法16.平衡针技术 17.醒脑开窍技术18.靳三针疗技术 19.贺氏三通技术20.子午流注技术 21.灵龟八法技术22.飞腾八法技术 23.电针技术24. 针刺麻醉技术 25. 鼻针技术26. 口唇针技术 27. 浮针技术 二、灸类疗法技术目录(7种) 1. 直接灸技术 2. 隔物灸技术 3. 悬灸技术 4. 天灸技术 5.温针灸技术6.热敏灸技术 7.雷火灸技术 三、刮痧疗法技术目录(3种) 1.刮痧技术 2. 撮痧技术 3. 放痧技术 四、拔罐疗法技术目录(7种) 1. 留罐技术2.闪罐技术 3.走罐技术 4. 针罐技术 5.刺络拔罐技术6.药物拔罐技术 7.刮痧拔罐技术 五、中医微创类技术目录(8种) 1.针刀技术2.带刃针技术 3.刃针技术4.水针刀技术

5.钩针技术6.长圆针技术 7.铍针技术8.拨针技术 六、推拿类疗法技术目录(9种) 1.皮部经筋推拿技术2.脏腑推拿技术 3.关节运动推拿技术4.关节调整推拿技术5.经穴推拿技术6.导引技术 7.小儿推拿技术8. 器物辅助推拿技术 9.耳鼻喉擒拿技术 七、敷熨熏浴类疗法技术目录(8种) 1.穴位敷贴技术2.中药熨敷技术 3.冷敷技术 4. 湿敷技术 5.熏蒸技术6.泡洗技术 7.淋洗技术8.中药灌洗肠技术八、骨伤类疗法技术目录(8种) 1.理筋技术2.复位技术 3.正骨技术4.夹板固定技术 5.石膏固定技术6.支架固定技术 7.牵引技术8.练功康复技术九、肛肠类技术分类(5种) 1.枯痔技术2.痔结扎技术 3.挂线技术4.中药托管技术 5.注射固脱技术 十、其他类技术目录(14种) 1.砭石治疗技术2.蜂针治疗技术 3.中药点蚀技术4.经穴电疗技术 5.经穴超声治疗技术6.经穴磁疗技术 7.经穴光疗技术8. 揉抓排乳技术 9. 火针洞式烙口引流技术10. 脐疗技术 11. 药线(捻)引流技术12. 烙法技术 13.啄法技术14.割治技术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附件1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 (试行)

目录 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5) 中医微创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13) 中医刮痧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21) 中医拔罐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27) 中医敷熨熏浴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34) 中医灌肠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40) 中医灸类技术和推拿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45

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1 适用技术范围 本指南适用于毫针技术、耳针技术、三棱针技术、芒针技术、皮内针技术、火针技术、皮肤针技术、鍉针技术及浮针技术等的感染预防与控制。 2 管理要求 2.1医疗机构必须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健全医院感染管理体系及相关规章制度,制定并落实预防与控制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明确相关部门与人员的职责。 2.2 医院感染管理专(兼)职人员,必须对医务人员开展预防与控制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知识及技能培训,并承担相关业务技术咨询、指导工作。 2.3 医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中医针刺类技术诊疗操作规程,掌握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预防要点,落实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防控措施。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的医务人员,不应参与诊疗工作。 2.4 应教育患者注意个人卫生,建议其针刺治疗前洗头、沐浴,患呼吸道感染时建议其佩戴口罩。 2.5 医疗机构必须督查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持续改进,有效降低感染。 3 空气通风与消毒 3.1 诊室应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应根据季节、室内外风力和气温,适时进行自然通风和(或)机械通风保证诊疗场所的空气

中医医疗医术手册丨敷熨熏浴类技术-中药泡洗技术

中医医疗医术手册丨敷熨熏浴类技术-中药泡洗技术中医医疗技术手册---中药泡洗技术 本文摘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中医技术手册》,共十一篇,九十三章,涵盖中医各项技术。是为加强中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促进中医医疗技术发展和临床应用,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保障医疗安全。不断提升现有中医医疗技术水平,拓展中医医疗技术适用范围,并注重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应用现代科技成果,开发一批技术水平高、临床疗效好的中医医疗技术,并逐步形成中医观念牢固、技术水平高、临床疗效好、创新能力强的中医医疗技术人才队伍。 编辑组: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医疗技术协作组 主编: xx 中药泡洗技术 中药泡洗技术藉泡洗时洗液的温热之力及药物本身的功效,浸洗全身或局部皮肤,起到活血、消肿、止痛、祛瘀生新、杀虫消毒等作用。本法不仅适用于痈、疮、肿毒、癣、痔、烫伤、外伤、骨伤等局部疾病,也可用于发热、失眠、便秘、中风、关节炎、肾病、高血压病、糖尿病等全身性疾患。 一、基本操作方法全身泡洗技术: 是用较多的中草药煎汤制成水剂,然后将其注入浴缸、浴桶或专门器械中,待药液降温后,用来泡澡的治疗疾病的方法。本法洗浴范围大,浸泡时间长(1次浸泡可达30~40分钟),对感冒、风湿、丹毒、湿疹、疥疮等内科、皮肤科疾病能起到较好的治疗和辅助治疗作用。 局部泡洗技术:

是指用药液浸洗身体或身体的某一部位(多为患部),以达到治疗局部或全身疾患的目的。这种方法洗浴时间长,药液直接浸于体表,可使药液中的有效成分有足够的时间进入体内,以便发挥治疗作用,是临床中最常用的、疗效最确切、治疗范围最广的药浴技术之一。特别提示: 不可久坐水中恣意泡洗,以免冬天着凉,夏天受热。 二、常见疾病的泡洗治疗技术 1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中老年人及重体力劳动者的常见病。主要表现为关节边缘增生和关节面的硬化,这是关节面耐压能力降低的一种老化现象,主要病变来自关节软骨变性。祖国医学认为肝肾虚衰,体质下降是本病的内因,而风寒湿邪流注关节,外伤后血瘀阻络是本病的外因。本病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治则治法】活血化淤,祛风除湿,疏经通络。 【组方】鸡血藤20g、伸筋草20g、络石藤20g,川芎15g、木瓜15g、川椒15g、路路通15g、海桐皮15g、秦艽15g。 【操作步骤】将中药水煎去渣取液1000ml左右,再加清水2L左右,倒入深度约为60~80cm的药浴袋内,双小腿伸入袋内后,一起放入装满40℃左右温水的泡洗桶内,袋内药液浸润至足三里附近,每次泡洗30分钟左右,1天1~2次,每次间隔3~7小时,1份药液可用3天,18天为1疗程。 注意每次泡洗宜加入少量酒(10ml左右)及醋(50ml)。 【特别提示】 1.本病急性期适当休息,避免过度负重。 2.慢性期功能锻炼,循序渐进,以保持关节平衡。 2中风病(脑血管病恢复期)

中医医疗技术医院感染控制制度

##医院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为加强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进一步规范中医医疗技术的操作,预防与控制感染事件的发生,提高医疗安全保障,根据《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制定此制度,请遵照执行。 1、必须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健全医院感染管理体系及相关规章制度,制定并落实预防与控制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工作规范与操作规程,明确相关部门与人员的职责。 2、医院感染管理科必须对医务人员开展预防与控制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知识及技能培训,并承担相关业务技术咨询、指导工作。 3、医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中医医疗技术诊疗操作规程,掌握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预防要点,落实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防控措施。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的医务人员,不应参与诊疗工作。 4、应教育患者注意个人卫生,建议患者保持皮肤清洁,患呼吸道感染时建议其佩戴一次性外科口罩。 5、医院感染管理科必须督查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持续改进,有效降低感染。 6、医务人员应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在工作中执行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执行中医医疗技术时按照医院其她医院感染管理要求,做好空气通风与消毒、物体表面清洁与消毒、织物的使用、手卫生及无菌技术操作。 7、按照我院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做好中医医疗技术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医疗废物。 2017年7月 中医灸类技术与推拿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1、本制度的灸类技术包括麦粒灸技术、隔物灸技术、悬灸技术、热敏灸技术、雷火灸技术及推拿类技术等。 2、医务人员操作时应穿工作服、必要时戴帽子、口罩,操作前后做好手卫生。 3、因施灸不慎灼伤皮肤,局部出现小水泡,可嘱患者衣着宽松避免摩擦,防止破损,任其吸收,一般2~5天即可愈合。如水泡较大,可用消毒毫针刺破水泡,放出水液,再适当外涂烫伤油或覆盖无菌纱布等,保持疮面清洁。

康复科医院感染质量控制评分标准

医院感染管理科 1月修订2018年康复科医院感染管理质量考核表 得检查时间分扣扣分原因检查内容及质量标准评分标准值分项目项扣缺11.2.3 有医院感染相关制度、职责,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并执行,有工作计划及总1.5 1分 ,准确、及时传达执行医院、院感科会议精神,有传达会议记录。结科内无培训考4. 有医院感染控制的各种登记本,记录及时准确,资料规范、整洁。科室院感2.5 分;1核记录各扣小组成员分工明确,院感小组活动记录客观、真实。组织医务人员无故不 3.科内每月有质控活动,科主任带头参加质控,对存在问题有原因分析、整改管理 5 /参加培训扣1分措施及效果评价记录。(20分);提问回答不人 4.定期组织本科室工作人员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每季度,正确扣1/人分考核一次,并有记录。组织员工参加全院性院感知识培训有个人学习记录。提5 0.5回答不全扣问医务人员有关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及《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人分/ 》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南(试行)医务人员上班时必须着装规范,从事诊疗护理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中医医1.一项不符合要求《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及无菌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6 1分扣》要技术操作规程等。按《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求治疗车、各诊室应配备合格的速干手消毒液。特殊感染病人单同类感染病人相对集中,2.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安置,一项不符合要求5 扣1分独安置,采取隔离措施,及时转专科治疗。各种用于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创操作的医疗器具必须一用一灭菌;一次性3.医疗器械和器具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不得重一项不符合要求5 分扣1复使用,用后按医疗废物处理。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放入密闭容器内交消毒供应中心统一回收、清洗、消毒、灭菌处理。无菌物品、消毒剂、一次性医疗用品无过期,存放、使用均符合要求。碘伏、4.复合碘消毒液、碘酊、醇类皮肤消毒剂应注明开启时间,并在规定时间使用。一项不符合要求盛装消毒剂容器(一次性容器除外)每周灭菌2次,并注明灭菌日期和有效期,分无菌物品1扣6 过期还要按规定使用符合要求。无菌持物钳罐需灭菌,2次,并注明更换时间。消毒液每周更换单独扣罚绩效工无菌持物钳干罐开启后注明日期及时间,使用时间不得超过4小时,无菌棉球、资纱布的灭菌包装等一经打开应开启注明日期及时间,使用时间不得超过24小 时。 5.医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中医针刺类技术诊疗操作规程,掌握中医针刺类技术 相关性感染的预防要点,落实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防控措施。有明显 皮肤感染或者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的医务人员,不应参与诊疗工作。应 教育患者注意个人卫生,建议其针刺治疗前洗头、沐浴,患呼吸道感染时建议其佩戴口罩。操作前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检查针具的包装,确保完整无破医院感染损,有效限期内使用。包装不应过早打开以防污染,无菌针具包装打开超过4一项不符合要求6 65防控(扣1分;乙醇或快小时不应继续使用。针刺操作前应先遵照六步洗手法洗手,再用75% 分)速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为不同患者操作时应洗手或手消毒。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或有感染性的物质时,应戴手套;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皮肤时,应戴无菌手套。为病人作针灸操作时应严格做到一人一穴一针;穴位部位皮肤用酒精消毒。可重复使用的毫针,应交消毒供应中心按要求清75%0.5%的碘伏或洗消毒灭菌。一次性毫针按损伤性废物处理放入锐器盒内。医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中医微创技术诊疗操作规程,掌握中医微创技术相关6.性感染的预防要点,落实中医微创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防控措施。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参加微创治疗。微创手术参观人员应戴帽子、口罩,人数不一项不符合要求6 扣1分人。应教育患者注意个人清洁卫生,建议其微创治疗前沐浴。微创施应超过5治部位存在皮肤感染及出血倾向等,不应进行微创治疗。微创治疗应在门诊手术室或在独立设置的合格的微创治疗室进行。环境及物表清洁消毒、复用物品》。处理等符合《中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